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精选3篇)

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 篇1

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哺乳仔猪死亡率也在不断地攀升,给养猪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但如果了解仔猪在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改善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控制仔猪因疾病死亡,对任何一个养猪场而言,使哺乳仔猪死亡率降为10%以下是可以实现的。

一、仔猪死亡原因

1、母猪妊娠期染病。在母猪配种前或妊娠期间疫苗免疫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母猪发生传染病或慢性中毒、受外伤等引起死胎是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2、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临床发现每头仔猪被产出的平均时间为25分钟,而母猪产死子要比产活子花费的时间长,倒生要比正生花费时间长。分娩时间延长,脐带过早断裂,从母体流向胎儿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受阻,胎盘与子宫间的联系脆弱等都可导致胎儿窒息,曾窒息过的新生仔猪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常常表现活力低下。产期死胎与孱弱仔猪的发生存在相互关系,据观察,带有死胎的窝子与未带死胎的窝子相比,前者产孱弱仔猪的数量比后者多。另外,助产不及时、助产方法和催产药使用不当也是在母猪分娩过程中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

3、仔猪先天不足。一是因营养或母猪年龄偏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仔猪的初生重低于900克、仔猪低血糖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护理,尤其遇到寒冷的气候,仔猪往往在3日龄内死亡。二是仔猪出生时或在出生后12小时内生活力低下,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不能存活。这种仔猪的数量随产子数增加及母猪年龄的增大而增多,死亡率在15%~22%。三是遗传缺陷造成的死亡,主要指遗传性畸形、先天性震颤麻痹等造成的仔猪死亡。

4、仔猪染病。有资料显示,有14%~19%的仔猪断奶前死亡是由疾病引起的。其中红、黄、白痢,消化障碍和传染性疫病是导致一窝乃至全群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为初生仔猪提供一个干燥、清洁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母猪的初乳和常乳不仅是仔猪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且初乳还是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力所必须的。因此,导致母乳合成下降的任何因素都可导致乳汁成分发生改变,使仔猪食后体质下降,甚至染病死亡。

5、机械性损伤。主要指被母猪压伤、踩伤、夹伤、挤伤、仔猪串圈被母猪咬伤等外部因素导致的仔猪死亡。机械性损伤多发生在产后36~46小时和母性不强、老龄或胎产仔猪数超过11头的母猪所产的仔猪中。也有大约30%的仔猪损伤是在母猪采食期间发生,它们被严重踢伤或压伤后,虽然没有当即死亡,但会因此成为孱弱仔猪,最终引起死亡。

6、管理不当。一是因仔猪饥饿引起死亡。调查发现,因饥饿死亡的损失可占所有哺乳仔猪死亡数的17%~21%,饥饿仔猪在体格上与正常仔猪无甚区别,在吃奶上没有明显的机能障碍,只是因为得不到充足的乳量而导致死亡。出生7天左右的仔猪饥饿与否取决于母猪。仔猪发育较快时,有的母猪分泌乳汁不足,不能满足全窝仔猪生长的需要,当仔猪错过一次或几次吃奶机会时,该仔猪就会挨饿、衰弱,甚至死亡。另外,出生后24~48小时没能竞争到乳头的仔猪,由于饥饿或不能得到充足的初乳,其自身能量贮备被迅速耗尽而患低血糖症、受到创伤及染病而发生死亡。二是因寒冷引起的死亡,这类死亡可占10%~19%。仔猪若在冬季出生,出生时身体湿、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而受到寒冷的伤害。当环境温度低于临界温度(34℃)时,初生仔猪初时能通过震颤来维持和调节体温,时间稍长则会因寒冷发生感冒、拉稀,甚至被冻死。

二、减少仔猪死亡的相应对策

1、强化母猪妊娠期管理。在母猪配种前根据既定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预防发病引起流产和死胎。常免疫苗有猪细小病毒(两胎后停免)、乙脑(蚊蝇季节到来之前)、伪狂犬、猪瘟,蓝耳病(在其他疫苗之后免疫)等的疫苗。

在母猪妊娠期,一是饲喂配比合理的饲料,按照妊娠母猪高、中、高的营养原则,保障母猪妊娠期间的营养需要。二是在母猪配种后待第二个情期不返情,确定配准后,将妊娠母猪赶进固定栏单个饲养,以防争斗引起流产和死胎。三是将妊娠母猪在预产期前一周赶到产床上饲养,上产床之前,要做好母猪的驱虫、淋浴、体表消毒以及产床的消毒、清洁工作,以避免交互传染疾病。四是避免母猪在妊娠期间食入对胎儿有害的物质和滥用有害药物影响胎儿健康。

2、做好母猪的接产工作。

(1)母猪分娩前的准备。分娩条件对母猪、仔猪的影响均较大,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分娩舍:根据推算的母猪预产期,应在母猪分娩前5~10天左右准备好分娩舍(产房)。分娩合要求,一要保温,舍内温度最好控制在15℃~18℃。寒冷季节舍内温度较低时,应有采暖设备(暖气、火炉等),同时应配备仔猪的保温装置(护仔箱等),如用垫草,应提前将垫草放人舍内,使其温度与舍温相同。要求垫草干燥、柔软、清洁,长短适中(10~15厘米)。炎热季节应防暑降温和通风,若温度过高,通风不好,对母猪、仔猪均不利。二要干燥,舍内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65~75%。若舍内潮湿,应注意通风,但在冬季应注意通风造成舍内温度的降低。三要卫生,母猪进人分娩舍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扫、冲洗、消毒工作,清除过道、猪栏、运动场等的粪便、污物,地面、圈栏、用具等用2%火碱水溶液刷洗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墙壁、天棚等用石灰乳粉刷消毒,对于发生过仔猪下痢等疾病的猪栏更应彻底消毒。此外,要求产房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产栏舒适,否则易使分娩推迟,分娩时间延长,仔猪死亡率增加。

母猪引进分娩舍:为使母猪适应新的环境,应在产前3~5天将母猪赶入分娩舍,进分娩栏过晚,母猪精神紧张,影响正常分娩。在母猪进入分娩舍前,要清除猪体尤其是腹部、乳房、阴户周围的污物,有条件可进行母猪的淋浴,效果更佳。进栏宜在早饲前空腹时进行,将母猪赶人产栏后立即进行饲喂,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母猪进栏后,饲养员应训练母猪,使之养成在指定地点趴卧、排泄的习惯。

准备分娩用具:应准备如下分娩用具或药物:洁净的毛巾或拭布两条(一为接产人员擦手用,一为擦拭仔猪用),剪刀一把,5%碘酊、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剪断的脐带),凡士林油(难产助产时用),称仔猪的秤及耳号钳,分娩记录卡等。

(2)母猪的分娩。母猪临产前在生理上和行为上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产前征兆),掌握这些变化规律既可防止漏产,又可合理安排时间。因此,饲养员应注意掌握母猪的一些产前征兆:一是腹部膨大下垂,乳房膨胀有光泽,两侧乳头外张;从后面看,最后一对乳头呈“八字形”,用手挤压有乳汁排出。一般初乳在分娩前数小时或一昼夜就开始分泌,个别产后才分泌。但应注意营养较差的母猪,乳房的变化不十分明显,要依靠综合征兆做出判断。二是母猪阴户松弛红肿,尾根两侧开始凹陷,母猪表现出站卧不安,时起时卧,闹圈。一般出现这种现象后6~12小时产仔。三是频频排尿,阴部流出稀薄粘液,母猪侧卧,四肢伸直,阵缩时间逐渐缩短,呼吸急促,表明即将分娩。归纳起来为:行动不安,起卧不定,食欲减退,衔草做窝,乳房膨胀,具有光泽,挤出奶水,频频排尿。出现这些征兆,一定要安排专人看护,做好接产准备工作。

分娩是借子宫和腹肌的收缩,把胎儿及其附属膜(胎衣)排出来。分娩过程可分为准备阶段、排出胎儿、排出胎盘及子宫复原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前,子宫相当安稳,可利用的能量储备达到最高水平。临近分娩前,肌肉的伸缩性蛋白质即肌动球蛋白,也开始增加数量和改进质量。因此使子宫能够提供排出胎儿所必需的能量和蛋白质。准备阶段以子宫颈的扩张和子宫纵肌及环肌的节律性收缩为特征。由于这些收缩的开始,迫使胎内羊水液和胎膜推向已松弛的子宫颈,促进子宫颈扩张。在准备阶段初期,以每15分钟左右周期性地发生收缩,每次持续约20秒钟,随着时间的推移,收缩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一直到以每隔几分钟重复地收缩。这时任何一种异常的刺激都会造成分娩的抑制,从而延缓或阻碍分娩。在此阶段结束时,由于子宫颈扩张而使子宫和阴道成为一个相连续的管道。②排出胎儿。膨大的羊膜同胎儿头和四肢部分被迫进人骨盆人口,这时引起横眼膜和腹肌的反射性及随意性收缩,在羊膜里的胎儿即通过阴门。猪的胎盘与子宫的结合是属弥散性的,在准备阶段开始后不久,大部分胎盘与子宫的联系就被破坏而脱离,如果在排出胎儿阶段,胎盘与子宫的联系仍然不能很快脱离,胎儿就会因窒息而死亡。③排出胎盘。胎盘的排出与子宫收缩有关。由于子宫角顶部开始的蠕动性收缩引起尿囊绒毛膜的内翻,有助于胎盘的排出。在胎儿排出后,母猪即安静下来,在子宫主动收缩下使胎衣排出。在出生时有的胎膜完全包住胎儿,如不及时将它撕裂,胎儿会窒息而死。一般正常的分娩间歇时间为5~25分钟,分娩持续时间依胎儿多少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4小时。在仔猪全部产出后约10~30分钟胎盘便排出。④子宫复原。胎儿和胎盘排出以后,子宫恢复到正常未妊娠时的大小,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复原。在产后几周内子宫的收缩更为频繁,这些收缩的作用是缩短已延伸的子宫肌细胞,大致在45天以后,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而且替换子宫上皮。

(3)接产技术。接产是分娩母猪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分娩多在夜间,安静的环境对临产母猪非常重要,对分娩时的母猪更为重要。因此在整个接产过程中,要求安静,禁止喧哗和大声说笑,动作迅速准确,以免刺激母猪,引起母猪不安,影响正常分娩。接产人员必须将指甲剪短、磨光、洗净双手。

助产:胎儿娩出后,用左手握住胎儿,右手将连于胎盘的脐带在距离仔猪腹部3~4厘米左右处把脐带用手掐断或用剪刀剪断(一般为防止仔猪流血过多,不用剪刀),在断处涂抹碘酒消毒。断脐出血多时,可用手指掐住断头,直到不出血为止,或用线结扎。用洁净的毛巾、拭布或软草迅速擦去仔猪鼻端和口腔内的粘液,防止仔猪憋死或吸进液体呛死,然后用拭布或软草彻底擦干仔猪全身粘液。尤其在冬季,擦得越快越好,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体热散失,并迅速将仔猪移至安全、保温的地方,如护仔箱内。留在腹部的脐带3天左右即可自行脱落。

救助假死仔猪:生产中常常遇到分娩出的仔猪,全身松软,不呼吸,但心脏及脐带基部仍在跳动,这样的仔猪称为假死仔猪。一般来说,心脏、脐带跳动有力的假死仔猪经过救助大多可救活。

假死的原因很多。脐带在产道内即拉断;胎位不正,产时胎儿脐带受到压行之有效或扭转;仔猪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过肥母猪、产道狭窄的初产母猪发生较多);仔猪被胎衣包裹;粘液堵塞气管。对假死的仔猪,用毛巾、拭布或软草迅速将仔猪鼻端、口腔内的粘液擦去,对准仔猪鼻孔吹气,或往口中灌点水。进行人工呼吸,用力按摩仔猪两侧肋部,或倒提仔猪后腿,用手连续轻拍其胸部,促使呼吸道畅通,也可用手托住仔猪的头颈和臀部,使腹部向上,进行屈伸。如能将仔猪放入37℃~39℃的温水中,进行人工呼吸,效果更好,但仔猪的头部要露出水面,待仔猪呼吸恢复后立即擦干皮肤。被胎衣单独包裹的仔猪应立即撕开胎衣,如为假死,可用上述方法进行救助。救助过来的假死仔猪一般较弱,需进行人工辅助哺乳和特殊护理,直至仔猪恢复正常。

难产处理及预防:母猪分娩过程中,胎儿不能顺利产出的称为难产。母猪分娩一般都很顺利,但有时也发生难产,发生难产时,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造成母仔双亡,即使母猪幸免而生存下来,也常易发生生殖器官疾病,导致不育。

难产的原因很多。母猪骨盆发育不全,产道狭窄(初产母出多见);死胎多或分娩缺乏持久力,宫缩弛缓(老龄母、过肥母猪、营养不良母猪和近亲交配母猪多见);胎位异常;胎儿过大。

对于已经发育完善待产的胎儿来说,其生命的保障在于及时离开母体,分娩时间延长易造成胎儿窒息死亡。因此,发现分娩异常的母猪应尽早处理,具体救助方法取决于难产的原因及母猪本身的特点。难产处理方法常见有以下几种。首先,用力按压母猪乳房,然后用力按压腹部,帮助仔猪产出。若反复进行20~30分钟仍无效果,应采取其他方法,如注射催产素等。对老龄体弱、娩力不足的母猪,可肌肉注射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必要时可注射强心剂。如半小时左右胎儿仍未产出,应进行人工助产。

具体操作方法:将指甲剪短、磨光,以防损伤产道;手及手臂先用肥皂水洗净,然后用2%来苏儿液(或1%高锰酸钾液)消毒,再用75%医用酒精消毒,最后在已消毒的手及手臂上涂抹清洁的润滑剂;母猪外阴部用上述消毒液消毒;将手指尖合拢呈圆锥状,手心向上,在子宫收缩间歇时将手及手臂慢慢伸入产道,握住胎儿的适当部位(眼窝、下颌、腿)后,随着母猪于官收缩的频率,缓慢将胎儿拉出。其次,对于母猪羊水排出过早、产道干燥、产道狭窄。胎儿过大等原因引起的难产,可先向母猪产道中灌注生理盐水或洁净的润滑剂,然后按上述方法将胎儿拉出。第三,对胎位异常引起的难产,可将手伸人产道内矫正胎位,待胎位正常后将胎儿拉出。有的异位胎儿经矫正后即可自然产出。如果无法矫正胎位或因其他原因拉出有困难时.可将胎儿的某些部分截除,分别取出。在整个助产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尽量防止产道损伤。助产后应给母猪注射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感染。

母猪在产后半小时左右排出胎衣,母猪排出胎衣,表明分娩已结束,此时应立即清除胎衣。若不及时清除胎衣,被母猪吃掉,可能会引起母猪食仔的恶习。污染的垫草等也应清除,换上新垫草,同时将母猪阴部、后躯等处血污清洗干净、擦干。胎衣也可利用,将其切碎煮汤,分数次喂给母猪,以利母猪恢复和泌乳。

3、做好母子的保健工作。首先,从母猪产后开食开始,每天采用亚广母子康(主要成分为生化散)250克拌料,连喂3天;以后每周用蓝圆热毒清(主要成分为提高免疫力的抗毒杀菌中药提取剂)按0.2%的比例拌料2天,同时用0.1%的圆蓝五肽(主要成分为解除免疫抑制、提高免疫力的中药多肽提取剂)水溶液饮水2天,以清除母猪恶露不尽,增强食欲,促进泌乳,提高仔猪成活率。其次,在仔猪3~4日龄时肌肉注射亚广血源(主要成分为右旋糖酐、铁、硒、锌、锰、维生素B12等)1毫升,以防仔猪患缺铁性贫血和白肌病。第三,做好三针保健。在仔猪3日龄、7日龄、21日龄分别肌肉注射亚广长效米先(主要成分为土霉素和保密成分)0.3毫升、0.5毫升、1毫升,以预防红、黄、白痢等细菌性疾病。第四,仔猪开食后,可采用蓝圆热毒清200克、葡萄糖1公斤混合拌料100公斤,同时用圆蓝五肽100毫升、葡萄糖1.25公斤、食盐225克,溶于25公斤水中,每周让仔猪自由采食、饮水2天,除遇接种菌苗时暂停蓝圆热毒清保健外,可全程保健。第五,做好母子免疫接种工作。仔猪未作猪瘟疫苗超免的,20日龄要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可随其接种,其他疫苗可随后安排。

276400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

谭海珍

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 篇2

1 死亡的原因

1.1 非传染性的因素

假死是指仔猪在出生后, 没有呼吸活动或者只有一点点微弱的呼吸, 但是仔猪的心脏仍然有跳动。其主要的原因是母猪子宫出现了痉挛性的收缩, 胎盘的血液循环减弱甚至是停止了对胎儿的血氧供应, 仔猪在生产之后会被其它猪只因为压迫头部或者使颈部而导致最终的假死。

因为当前饲养的母猪大多数都属于外来的品种, 因此母猪的母性并不是很强, 所以仔猪经常因为不能及时的躲开会被母猪踩死甚至是压死。偶尔也会因为猪舍比较寒冷, 垫草比较厚, 因为躲在草里很容易被母猪压伤, 严重的会被压死。特别是刚出生的仔猪, 他们对于寒冷特别敏感, 主要是因为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不够完善, 再加上背上的毛比较少, 体内的葡萄糖的含量少等因素, 都会使得其抵抗寒冷的能力较差。因此寒冷会使得仔猪的体重降低之外, 严重的会把仔猪冻死, 各种疾病的突发率都会大大的增加。如果猪场的保温条件差, 再加上无人看管就会使母猪临产时, 所产仔猪在低温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死亡。

1.2 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的因素主要是指仔猪黄白痢与仔猪红痢。通常情况下仔猪的黄痢是在仔猪出生之后的7 d出现排黄色或者是黄白色的粪便, 同时还会有剧烈的腹泻, 属于一种急性的、高度致死的肠道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非常急, 而且病程很短, 因此会使得发病率与死亡率都会大大的提升。而仔猪的白痢则是在仔猪出生之后的10 ~ 30 d中, 会排出白色的或者是乳白色的稀便。这些年来仔猪的黄白痢一直是各个猪场管理者与兽医中的一个顽症, 更是对仔猪的成活率与猪场的效益有着关键的影响。除此之外, 仔猪的链球菌病、渗出性的皮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的肠胃炎以及轮状的病毒等都是当前造成猪场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2 防治的措施

2.1 一定要加强对母猪的饲养与管理

当前导致仔猪死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饥饿, 因此要提升母猪自身的泌乳能力, 这将是降低仔猪死亡率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泌乳量的多少和母猪在泌乳期的采食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 养殖户要想提升母猪的产奶, 就必须提前加大其母猪平日的采食量, 而在妊娠后则应该增加母猪的饲喂次数, 提升日粮中其蛋白质的含量。

2.2 加强仔猪的饲养与管理

要想提升器仔猪的育成率, 首先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保温。仔猪在1 ~ 7 日最佳的生长温度是28 ~ 34 ℃, 8 ~ 30 日最佳的生长温度是25 ~ 28 ℃, 31 ~ 60 日最佳的生长温度是23 ~ 25 ℃。养殖场可以采用合适的保温措施保证产房的温度在20 ℃左右。另外, 刚刚出生的仔猪本身不具备先天的免疫力, 因此必须通过吃母乳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所以, 在仔猪出生之后, 应该尽早的让仔猪吃到母乳, 这样仔猪才能更早获得免疫力, 抵抗力也就加强。

2.3 做好母猪与仔猪的防疫工作

仔猪的养殖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提前做好猪舍的卫生消毒的工作。仔猪抵抗力差, 容易患病, 养殖户要做到及时的发现, 及时的治疗。

3 小结

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 篇3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应加强妊娠母猪饲养、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等三个方面的措施。

1 妊娠母猪饲养的关键措施

1.1 提高妊娠母猪的营养

根据胚胎发育特点, 要加强妊娠母猪的营养供给, 尤其是妊娠后期的营养。因此, 妊娠后期必须给母猪供应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这样不但能供给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提高个体出生重, 而且也能满足母体自身的营养需要, 保持一定的膘情、储备一定的能量, 为分娩后泌乳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奠定基础。

1.2 搞好妊娠母猪的免疫

母猪妊娠期间, 必须做好影响仔猪成活率的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 如仔猪红痢、仔猪白痢、仔猪黄痢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免疫。

2 加强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应满足泌乳母猪的营养需要, 一般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不低于14%, 而且要求质量一定要好。其次不能变换饲料配方, 一旦变换会使乳汁成分改变, 从而引起仔猪下痢。再次应满足母猪对钙、磷、碘、锰、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另外要注意维生素的供给, 维生素既是母猪本身新陈代谢所需, 又是乳中成分, 十分重要。同时注意供给充足的饮水和青绿多汁饲料, 以满足产奶的需要。

3 加强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的关键措施

3.1 吃足初乳

初乳的特点是含有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镁盐, 可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 同时也有刺激肠蠕动、加快胎便排出的功能。母源抗体在胚胎期不能通过血液进入胎儿体内, 因而仔猪出生时没有先天性的免疫力, 自身也不能产生抗体。因此, 只有吃过初乳以后依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给初生仔猪, 提高哺乳仔猪的抵抗力。一般应在出生后两小时内让仔猪吃足初乳, 实践证明初生仔猪吃不到初乳则很难得到成活。

3.2 固定乳头

哺乳母猪不同乳头的泌乳量也不相同, 一般是靠前几对乳头的泌乳量比后面的多。为了保证仔猪发育整齐, 所以在分娩结束后应尽快固定乳头。其方法是:先让仔猪自由选择乳头, 再根据仔猪大小、强弱进行人为个别调整, 强壮仔猪固定在后面, 弱小仔猪放在前面位置的乳头上哺乳, 调教3~4 d后, 仔猪便可固定位置。

3.3 保温防压

在生后几周甚至几天内, 仔猪的死亡率较高,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直接或间接受寒所致。一般由于气温过低, 引起死亡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由于新生仔猪皮薄毛稀, 体内仅含有1%~2%的脂肪。并且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够健全, 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中, 用电热板、红外线灯或40~60 W灯泡取暖。尤其是刚出生1~2 d的仔猪, 吃完乳后应立即放回保温区, 可以避免仔猪着凉引起下痢及其他疾病。同时为了消除分娩舍湿气、异味及有害气体, 必须给予通风。应当对哺乳仔猪保持适宜的温度:初生, 35℃;l~3日龄, 32~30℃;4~7日龄, 30~28℃;l5~30日龄, 25~22℃;2~3月龄, 保持20℃为宜。

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的现象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生仔猪反应迟钝、体重较轻、行动迟缓、母猪产后疲劳、产房环境不良、管理不善等造成压踩仔猪。由此原因造成的死亡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 有时甚至可高达50%, 并且大多数发生在母猪产仔后一周内。因此, 现在养猪场采取的防压措施是: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 要求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分娩床, 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3.4 补铁和补硒

初生仔猪体内铁的储存量很少, 母乳中含铁量也很少, 每天需要铁的量较多, 仔猪体内储存的铁很快就会耗尽。所以, 为了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 应在出生后1~3 d内补铁。目前补铁最常用的方法是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注射液、富铁力等。补铁还能提高仔猪日增重, 并有效降低腹泻发生率。如出生后7 d不补铁仔猪就会造成贫血, 出现突然死亡、精神不振、生长缓慢, 诱食困难以及发生白痢、肺炎等现象。

初生仔猪缺硒, 表现为拉稀、肝坏死和白肌病发生。补充方法是在仔猪出生后3 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0.5 mL, 30 d再注射1次。

3.5 仔猪寄养

有多头母猪同期产仔时, 对于那些产仔头数过多、无奶、少奶、母猪产后因病死亡的仔猪应采取寄养。寄养时应注意:寄养的仔猪必须吃足初乳, 寄养一般选择分娩产后6~48 h以内的母猪, 寄养过早仔猪可能多次吃到初乳而引起腹泻。寄养的两头母猪产仔间隔接近, 最多不超过3 d。先产的往后产的寄养时应拿小的, 后产的往先产的寄养时应拿大的。实践证明, 为使寄养顺利实施, 可将被寄养的仔猪与收养母猪的仔猪合养在一个仔猪保温箱内一定时间或给仔猪身上喷洒来苏儿, 以便干扰母猪的嗅觉, 使母猪分辩不出它们之间的气味差别。

3.6 仔猪补水

由于母乳和仔猪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仔猪吃后易渴, 为满足仔猪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 防止仔猪因喝脏水而导致下痢。因此, 在仔猪3~5日龄给仔猪开食的同时, 一定要供给清洁饮水。方法是在仔猪饮水器内插一小棍, 使水呈滴答状可训练仔猪提前学会饮水。

3.7 仔猪补料

为了促进哺乳仔猪消化道的发育, 适应由液体饲料向固体饲料过渡的过程, 必须在出生后5~7 d开食补料。补料一则可以给仔猪提供部分营养物质, 二则可以促进消化器官适应植物性饲料。其方法是将开口料直接放入仔猪口内或拌成糊状涂抹在仔猪口内进行强制训练, 也可在仔猪补料槽或保温箱内撒上少许饲料任其自由拱食。一般初饲的日粮应接近母乳的营养水平。给仔猪初饲有机酸可提高消化道的酸度, 激活某些消化酶, 可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并且有抑制微生物繁衍的作用, 降低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

3.8 预防接种

仔猪易患消化道疾病, 并且出生一周内的仔猪发生消化道疾病时死亡率高。引起消化道疾病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仔猪红痢、黄痢和白痢、副伤寒等, 对仔猪消化道疾病的预防可采取对产前40 d的妊娠母猪分别肌肉注射仔猪腹泻二联六价基因工程苗等, 同时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早期感染, 新生仔猪可在出生后注射或口服抗菌素等。

上一篇:描写天鹅湖的景色范文下一篇:2023年度政治教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