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言人生感悟(共12篇)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 他追问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 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种种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有已”。因此庄子发现唯有荡涤它们的污染, 冲破它们的役累, 才能返璞归真, 以符合“虚静恬淡无为”之自然本性, 才能到达与天地融通为一。在《庄子》一书中充分体现了淡泊名利, 顺物无己, 清心寡欲等思想, 深刻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使我们从中获得很多的教益。
一、庄子的“齐物”世界观
庄子之所以能达到“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无所待, 以游无穷”的逍遥状态, 是来源其对世界的思考。在庄子的《齐物论》中, 提出“其分也, 成也;其成也, 毁也。凡物无成与毁, 复通为一。”万物有分必有成, 有成必有毁。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成与毁灭, 始终是浑然一体的。[1]在庄子眼里, “万物一府, 死生同状”、“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是说万事万物没有不是彼方的, 没有不是此方的, 都是相通的整体。没有一成不变的, 时间的流失永无止境, 是非, 美丑, 贵贱, 得失等它们的分别根本没有定准, 也没有终结, 人们也无法停留下来。所以庄子想借助绝对本体之道, 去突破和消除主观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从而与造化同往, 死生为一, 忘却、摒除对事物的分别和执着, 畅游在自己逍遥的精神世界里。[2]
万物的“自然”属性, 乃是一切事物的本然存在状态, 它是天之所成所赋, 因此, 它是不增不减, 是人为不能改变的。所以要放弃人为物役, 有意识的人为造作都是违背和远离自然之性的。有智慧的人, 只是以空明的心去观照, 去顺应万物。庄子多次告诫人们“莫若以明”。如在《齐物论》中写到“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此之谓‘以明’”,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 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等, 这些语句都告诉人们要以空明的心去寄托在事物自身的功用上, 任凭自然均衡, 达到物我并行, 各得其所。在《缮性》中指出: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者, 谓之倒置之人。庄子指出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 是迷失自我的表现, 是主观成见所致使, 要想停止争论, 就得停止彼此、得失、忧乐、是非等的纠缠, 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 排除成见, 开放心灵, 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的和谐境界。
庄子在“齐物”以后, 心灵得到了解脱, 自然自在起来。如在《应帝王》中:立乎不测, 而游于无有者也。心灵远离“相对”以后, 庄子畅游于“绝对”的自由之中。就像“鱼相忘于江湖, 人相忘于道术”, 生活在一种自然的自由状态之中。庄子能“游心于道”, 在于放弃了很多东西, 退却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天空, 在那里找到了心灵安静和自由之地, 在自己的地盘做自己的帝王。庄子舍弃了外界的纷争、劳累, 却守住了生命的根本。庄子的这种舍弃和放下, 不是一种软弱, 而是一种智慧, 是一种豁达!而现在的社会, 又有多少人想到“放下”?多少人真正做到“放下”?我们整日忙碌劳累着, 却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
二、庄子的实践方法
哲学家们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 在实践上也永远行动着。庄子对万事万物有了本然的理解之后, 有了自己独有的行为方法。心理上不依赖于外界事物, 不受外界的限制, 自由自在。可以说庄子给处在各种困境中的我们提供了心灵药方, 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贵族”。
第一, “无所待”的方法。“无”字眼在《庄子》中出现甚多, 是庄子思想的精髓部分。如“无物”、“无我”、“无情”、“无名”、“无待”、“无功”等。“无”并不表示没有的意思, 而是要去除一切人为的东西。不要因为好恶、爱憎之类的情绪损害自己的本性, 要顺其自然而不是人为的去增益生命。[3]庄子在《大宗师》中讲:故乐通物, 非圣人;有亲, 非仁也;天时, 非贤也;利害不通, 非君子也;行名失己, 非士也;亡身不真, 非役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有心和外物交往, 就不是圣人;有亲疏之分, 就不是仁人;揣度天时, 就不是贤人;利害不能相通, 就不是君子;追求声名而失去本性, 就不是士人;自丧真性, 只能被人役使, 就不是役使之人。可见庄子认为不要过分追求是是非非, 纠缠于外物之中而劳累身心。如果我们处理事情没有贪欲、私欲、偏见, 不与外物冲突, 那么我们才能不动心, 保持心的平静, 不使好恶而伤其身。在庄子看来, “好恶”就意味着被好恶的事物所牵引和支配, 成为外物的附庸, 也就容易被外物伤害而失去自己。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有”, 都会有局限, 这就意味着与整体分割开来, 就有分别, 从而与其他的“有”产生冲突。庄子主张“吾丧我”, 如果这个我“无”了, 自己都不存在了, 还能受到什么伤害和牵引。所以庄子“无”是为了更好的“有”。“无我”是为了实现“大我”。在庄子看来, 大自然的本性是“无为”, 是“无情”的, 是不因为任何人为的意愿而改变其内在属性的, 所以任何有待、有情、有物、有名等都是违背“自然”之道的, 都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束缚, 便会丧失本性, 因此庄子用“无”来破解“有”。在超越“人我”、“是非”、“得失”等的相对分别之后, 庄子在绝对的逍遥领域任意畅游, 达到他要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尽享天年的目的。
第二, “虚、静”的方法。“虚”、“静”类等也是庄子着重强调的内容。此类字眼在《庄子》一书中随处可见, 如庄子在《人间世》中写道: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在《刻意》中:一而不变, 静之至也;无所于忤, 虚之至也;不与物交, 惔之至也;无所于逆, 粹之至也。在《在宥》中写: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这些都可以看出, 庄子主张养身养神的方法要“静”, 静守其内, 神不外驰, 不与外物交缠而劳累身心。外物如名利, 在庄子看来是一中兵器, 只要用它, 不小心就会伤到自身。只有保持一颗“虚”、“静”、“淡”的本心, 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守住自己。“静”、“虚”使人清心寡欲, 使人符合“天”本来赋予人们的样子, 即符合“自然”无为之道, 从而到达无不为的状态。其实虚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无”, 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心理状态。只有自己内心平衡, 对外界才不会产生任何形式的作用力, 这样就没有外界的反作用力纠缠自己, 从而使自我能主宰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翁。因此, 守住一颗清静的心, 本本分分做人, 这就够了。
第三, 顺其自然的方法。如果没有事情, 我们要保持一种“虚静”, 不去刻意勉强。如果事情正在发生, 我们要保持“无”的态度, 不纠缠是非。如果事情已经发生, 我们要“顺其自然”, 欣然接受。庄子在《人间世》中写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应帝王》中:至人之用心若镜, 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主张物来不迎, 物去不留。像水中画画, 像雁过长空, 过后就不再留痕迹。用佛教里的话就是心不粘相, 到达一种“即世超然, 超然即世”的境界。这样能够超脱外物而不被外物伤害。庄子描写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告诉我们“缘督以为经”的顺物思想。疱丁解牛时, 刀子总是比别人的好使, 问题不在于他的刀上, 在于刀砍在什么地方上。即如何用刀上, 因为他在解牛时刀连筋肉之处都不曾碰, 何况大骨头。“缘督以为经”, 就是站在彼此之间, 既不亲彼, 也不近此, 放下执着、冲突, 走在中虚之间, 顺其自然。这样内心不受纷扰, 可以自由自在。
可以看出无论是“无”、“虚静”, 还是“顺其自然”, 它们都是一体的, 都是同一个问题。这是庄子在用不同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实践方法。它们都是断绝自己与外物之间在心理上的相逆, 相斥等, 而改为相顺。让自己像气体一样能无所不及而又不受伤害。庄子一再强调去除各种欲望的困扰, 消除各种偏见和私利的纷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颗恬淡的心, 才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庄子认为, 生命固有的东西不增也不减, 不会因为人们私欲而改变。可以说, 庄子是从对大自然及万事万物的思考中看破了人间的红尘琐事, 并在实践着其“道”的智慧, 而逍遥人间。
人真正的栖息之地不在别处, 它正在人的心中。一颗自由而无待的心, 才能不为万物所累, 才能游于无穷。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安心时运, 顺变不惊, 这样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胸中。所以我们不要日夜纠缠在分别之中, 而是在一种和谐的世界里发挥最好的自己。古往今来, 庄子一人, 让无数人解读, 却总也解不尽其中奥妙。但每一次回味, 都有一次新的收获。庄子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安慰和鼓励, 告诉我们其实自己可以做自己的大帝王, 自己完全可以主宰自己。只要做好了自己, 就没有所谓的失去。庄子让我们在喧闹的世界里找到一片清净的天空,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一个自然的平衡点, 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找到自己应该走的“道”。
参考文献
[1]孙海通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徐小跃.禅与老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在我看来,庄子是个喜欢“吹牛”的人,但他吹得十分有艺术性、文学性,甚至还有极深的哲理,以至于后人纷纷效仿,可嘴上不肯说自己在“吹”,这实在有趣。但庄子不给我们讲吹牛,他讲“吹万”,他说,“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当时读到这个“吹万”,百思不得其解,当然注释中是这样写的:“风吹到不同的孔穴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完全取自于孔穴自己,风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的声音。”这种解释似乎没什么难懂的,但我不知道庄子在这儿写这个“吹万”有何意义。仔细琢磨得多了,忽然想到这个自然界实在千奇百怪,各种东西都不相同,又联想到《逍遥游》里有这么一句话“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靠着“息”吹起来的,这个“息”吹得大了,就“怒而飞”,吹得小了,就是“枪榆枋”了,生命也不就是这样吹起来的么?
南怀瑾先生理解这个“吹万”很有意思,他说:“天籁是宇宙万有的开始,是宇宙间形而下的第一个作用,不是形而上的。形而上是无我,无何有之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形而下就是这一股力量吹出来的,‘吹万不同’,吹出来万有不同的现象,‘而使其自已也’,一吹出来不同的现象,万物就不齐了。”(《庄子諵譁》)他把“吹万”进一步写到吹出万物,再提到“每个人得到一个生命,但是每人自己的变化却不同”是庄子说的“咸其自取”,实在要佩服先生的见识。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在“吹”,每个人都能吹出自己的道路,至于这个道路是好是坏,是直是曲,是成是败,皆“自取”也。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chú),子知之乎?夫(f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yé)?”
【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梁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
【中心】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猫头鹰,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中心】
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5.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6.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庄子名言85句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2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3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3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3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40.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4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4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1、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
2、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3、若白驹之过隙。
4、临大难而不惧。
5、刀刃若新发于硎。
6、鉴明则尘垢不止。
7、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8、不知其所以然。
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0、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11、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2、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3、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14、逐万物而不还。
15、化腐朽为神奇。
16、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17、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8、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19、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21、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谓之县解。
22、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23、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24、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25、见笑于大方之家。
2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2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28、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29、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30、以管窥天,以锥刺地。
31、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32、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33、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34、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35、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36、无迁令无劝成。
3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39、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40、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41、君子之交淡如水。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3、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4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5、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46、寡不道以欢成有德者能之。
4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8、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4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50、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51、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52、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53、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54、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55、仁义之端,是非之途。
56、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5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58、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5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60、鲁酒薄而邯郸围。
6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6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63、大而无当,往而不返。
64、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6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66、存己而后存人。
67、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 庄子语录
·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庄子语录
· 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北海有大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水击三千丈,扶博遥之上九万里!
· 将为(月去)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扁囗。此代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匠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囗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名句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 庄子语录
·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 庄子语录
·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关键词:庄子;道;逍遥游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重要代表。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相对主义。很多人认为庄子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其实庄子思想中有很多唯物主义因素,说他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也不为过。庄子的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论证精辟。他从道出发,把道运用到物质起源和伦理纲常及社会政治领域之中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对物质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阐述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
一、庄子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的时代。这时期,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落下来,走向贫困破产的道路;另一部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庄子属于前者,他一生生活贫困,体验到当时受压迫受苦难的小百姓生活,他能够说出劳动者的一些要求。他从自己本阶级的没落看到不可挽回的阶级命运,他对当时的社会不存在任何幻想,因而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他不信上帝,不信鬼神,有反宗教思想,有产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可能。庄子怀疑上帝,向宗教提出挑战,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蕴含了很多唯物主义成分。
二、庄子的人生观:逍遥游
“逍遥游”是“无所待”的自由,即绝对的自由。“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一词始见于《诗经》,“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越的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超越了一切,无时空之限,无是非之辩,解决了人生一切苦难,内心充溢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喜悦和快感。这是人生最佳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只有无己的至人(真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逍遥游”就是庄子精神的翱翔,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神游”。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庄子,只有庄子的“神”,才能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条件而无遮无拦地遨游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是说,在《逍遥游》中,真正逍遥的不是任何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庄子的“神”、庄子的“精神”、庄子的“心灵”。时间和空间被我们超越了,一切的界限都被我们超越了,我们的心灵成了一个无限的宇宙,我们也在自己心灵中的这个无限的宇宙中自由地翱翔。……我们体验到了“逍遥”,体验到了无待的、绝对的自由——我们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三、庄子的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庄子认为有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伟大的。同时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若以有限的知识和生命去认识无穷的世界,是十分困难的,最终结果只会使得人们精神疲惫,劳而无功。庄子在《庄子·养生主》里面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认为任何认识活动都不能认识这个伟大自然的全部,最好是不要作任何分别。有了分别,有了名称,有了概念,不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而且也破坏了完整的“道”。他认为只有无知知识,才能够与“道”的原则相符,因为自然界本身无所谓知识,只有不求知识的人,才是真正有知识的。他说:“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庄子·肢箧》)庄子认为从“至大无外”的道去观察世界,“是非”和“万物”一样,也是相对的,因而关于是非的争辩毫无意义。他主张用自然齐一来调和是非,以因顺无穷的变化,达到穷尽天年的目的。
庄子的认识论提出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反对人们认识活动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是他不是从正面迎接矛盾解决矛盾,而是企图逃避矛盾。企图避免对事物做出肯定,否定认识及其作用,这是庄子认识论中的严重不足。
四、庄子“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道”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它们的兴衰成败也都取决于道。
庄子在此处指明了“道”的如下特点:第一,道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无限的物质实体,它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源。第二,道比上帝、鬼神悠久,更为根本。宗教迷信思想认为天地是由神创造的,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和上帝鬼神没有关系,倒是上帝鬼神也是“道”的产物。第三,“道”是物质性的实体,不是感官直接的对象,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庄子指出:人类生命的产生是由于“气”的聚集,人的死亡是由于“气”散。不只是人类如此,一切东西的生灭都是根据气的聚散的原则所决定的。一切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变化。
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肯定了自然界是独立发展着的,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改变的,他认识到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但庄子没有区别客观世界所发生的变化的性质。自然现象是不受人类主观意志影响的,但有些社会现象是由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造成的,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庄子唯物主义哲学不彻底的表现。
尽管“道”玄妙莫测、无影无踪,却主宰着万物的成败生死。人们修道、悟道,超越生死、时空的束缚,达到无羁绊即无所待。道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影无形却真实存在,谁得到了它就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成,超越生死,超越时空。庄子关于“道”的论述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描述成客观存在的东西,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抓住了物质的本质,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唐菊,范习中:论庄子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J].天府新论,2007
[2]宋辉,宋晓璐:漫谈庄子哲学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冯田福:庄子哲学思想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4]王富仁: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J].河北学刊,2009
作者简介:
吴璇,(1991~),女辽宁盖州人,辽宁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3.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4.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5.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6.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7.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8.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9.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1、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2、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4、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6、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7、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8、忘其肝胆,遗其耳目。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0、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11、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12、鲁酒薄而邯郸围。
13、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14、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15、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16、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17、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18、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19、今我睹酒之难穷也,吾非至于酒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0、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21、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
22、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23、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24、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5、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26、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7、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28、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2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30、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31、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3、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34、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3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3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37、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38、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译文:小的袋子不能拿来装大东西,短的绳子不能用来提深井的水。
3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40、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41、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4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3、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44、如何理解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
45、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返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46、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47、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48、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49、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恶徒起。
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3.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4. 北海有大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水击三千丈,扶博遥之上九万里!
5. 将为(月去)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扁囗。此代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匠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囗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6.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7.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8.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9.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2.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3.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4.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5.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
6.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7.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8.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9.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10. 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11.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2.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13.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14.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15.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16.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17.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18.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19.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20.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
21.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22.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23.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25. 通达大命的靠顺利,通达小命的靠碰巧。
26.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27.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28.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29.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30.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3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32.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3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4. 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35.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36.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 庄子经典语录
★ 庄子读后感
★ 《庄子》读后感1500字
★ 庄子名言名句
★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 庄子成语故事―寿陵失步
★ 《庄子?逍遥游》英译本
★ 《庄子浅说》读后感
★ 庄子读书心得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4.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5.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6.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7.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8.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
9.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0.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1.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4.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5.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7.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18.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19.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20.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21.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2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2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7.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28.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9.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31.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2.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3.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36.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37.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38.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39.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40.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41.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4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44.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45.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46.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47.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48.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49.绝迹易,无 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50.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5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52.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两本书,分别是《老子》、《庄子》。我读了《庄子》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寒蝉和灵龟》,故事说的是:很多人都说彭祖是人间最长寿的。有一种小虫叫朝菌朝生而暮死,它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一个月另外一种虫叫寒蝉春生而夏死,它根本就不知什么是四季可是楚国南方的海上有一只巨大的灵龟,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春季,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椿树,对于它八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八千年只是一个秋季;朝菌和寒蝉叫做小年,灵龟和椿树叫做大年,小年是不会了解大年的。彭祖对于椿树和灵龟来说不也是小年吗?世人认为彭祖长寿不也是小年的悲哀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但是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很多很多事情。我们不了解,不知道的就不应该妄下结论。
【庄子名言人生感悟】推荐阅读:
庄子名言80句06-03
庄子的人生观10-16
王羲之与《庄子》07-01
《庄子》寓言故事篇07-21
《庄子·天地》原文及翻译09-12
关于读庄子心得体会10-13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10-15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及翻译10-17
庄子上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06-14
观看《庄子》的个人观后感600字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