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组织发展的建议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组织发展的建议(精选8篇)

对组织发展的建议 篇1

(一)加强党组织建设

希望能尽快健全各支行党委班子,以使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的决定更符合议事规则。定期组织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集中学习,形成党性修养的自觉习惯。加强艰苦朴素、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的优良作风建设。

(二)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带头作用

1.党组织应起带头作用,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积极调动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增比进位、推动跨越”大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成立党员服务岗,做到以点带面,增强党员的自觉意识、服务意识,促进业务发展。

2.建议加强党员学习,制定党员学习计划,同时利用如党的生日等契机,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三)培养发展新党员

二、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职工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职工看到晋中卫校美好的愿景,并且愿意为实现这个愿景去努力奋斗;以体现晋中卫校的品牌效应。

2.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把内控制度变成校园文化。

(二)促进工会建设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教师职工凝聚力。

2.希望关心一线职工的生活,注重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3.在业务发展中,围绕教学重点,工会可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岗位技术比武等活动,发挥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凝聚力。

对组织发展的建议 篇2

1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面临新的环境和发展机遇,1978—1998 年二十年间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数量从6000 个涨到16. 6 万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以全国妇联为例,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十分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均设有分支机构,享受国家部委级待遇。主要领导由政府工作人员担任,管理模式也类似于国家机关,工资关系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标准,不具有独立性。近年来,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涌现,自然之友便是代表。21 世纪以来,政府部门开始关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了解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如何使其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了解非政府组织在环保领域提出的不同意见的主要缘由等。

2 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环保领域的贡献分析

在社会认可度方面。为了解中国城市民众对环保NGO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有关媒体曾在北京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民间组织在植树、环保等方面的贡献在民众中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环境的外部性强的特点有关,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切实行动。而环保行为的产生是以环保观念的树立和环保知识的普及为前提的。环保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一直都是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从实际情况看,环保NGO是目前中国所有NGO中最活跃的力量。不断涌现的环保NGO,开展的活动也比较灵活多样。环保NGO有别于政治社团,较少政治党派色彩、具有吸收国外环保NGO资金的优势,政府为环保NGO提供的政策环境也显得更为宽松。

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环境诉讼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导致环境争议问题无法有效诉诸法律解决。只有较小比例的环境纠纷进入司法程序。新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新 《环境保法》 第五十八条规定,依法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五年以上且没有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15年1 月,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第一起民间组织公益诉讼案。环境公益诉讼的确立为环保NGO进行环境维权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也必然提升环保NGO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效率。

3 中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独立性方面。官方登记的民间组织( 社团) 常常被称为由政府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必须在中国民政部进行登记并且要受到上一级主管单位的管理。中国的NGO往往是依附于某个政府部门而建立,这在短期内有利于一些NGO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有利于政府管理。但从长期发展来看,NGO没有自己的决策权,丧失了其独立性与自主性,NGO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庸,一定程度阻碍了民众的参与度。对于非政府组织管理,应该依靠法治,建立完善的非政府组织法律机制。中国NGO的法制建设应当完善,其法律地位、公益职能有待完善,整个社会对NGO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融资能力方面。根据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90% 的非政府组织年支出经费在50 万元以下,只有2% 的非政府组织年支出经费在100 万元以上。”而且 “我国76. 1% 的环保民间组织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在2005 年一年内,81. 5% 的环保非政府组织筹集的经费在5 万元以下,有22. 5% 的基本没有筹到经费。”中国相当一部分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严重不足,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全国性的NGO年均动员社会资源价值不过数千万元人民币。近几年中,全国NGO每年从海外募集到的资金仅为5O亿元人民币。

人才方面。一方面,环保NGO是非营利组织; 另一方面,我国环保NGO融资能力不足,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的人员待遇不高,从而对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我国NGO与国际NGO的人才吸引力方面不如后者。人才机制不稳定,缺乏高素质人才,进而又导致NGO人才培养方面受到限制,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NGO的资金来源不稳定,申请到项目的时候,才会有资金来源,项目结束就无法支持工作人员开支。因此,很多NGO会选择性的裁员,有项目时再重新招聘培养。

4 对环保NGO发展的建议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可赢利项目承包给环保NGO来做。具体做法是: 政府部门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承担或通过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以合同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并根据后者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并且政府、舆论以及社会评价咨询机构可以进行监督。例如在2011 年9 月,北京市朝阳区投资10 万元,启动了首个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社区垃圾减量项目。这样一块大蛋糕,对于长期缺少固定经费来源的社会组织来说,无疑是一个弥补资金缺口的好机会。

完善环保NGO法制体系。在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以单行制定的方式制定专门的法律以规定环保NGO的法律地位、职能和组织形式。

政府和环保NGO均加强宣传教育,启发教育公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公信。创造一个有利于NGO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NGO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政府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培育,采取积极鼓励和合作支持的态度,帮助NGO组织克服人才瓶颈,在政策法规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志愿者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为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NGO可以考虑与企业开展更多合作,定向支持一些人力方面的费用,比如工资、社保、培训等。重视NGO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郭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进路探析[J].观察,2015(2).

对组织发展的建议 篇3

关键词 烤烟;烟叶生产;烟农增收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1 实现烤烟适度规模种植

要大力宣传当前国家对烤烟种植的惠民政策及地方政府对烟草产业的投入政策,改变当前烟农较为零星分散、单家独户的小作坊种植模式,鼓励个人集资兴办农场,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自办农场,培养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种烟大户、种烟专业户及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种植,促使烤烟种植从分散向规模发展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并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促使农村土地以互换、转包、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让有管理能力、懂生产技术指导、有烤房群及配套有中小型农机具的大户和专业户、家庭农场成为种烟主体,确保流转后的土地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对集中连片,并在10~15年之内得到固定和保护。因此,要把培养种烟大户、专业户和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突破口,在政策引导、技术扶持、烟用物资补贴、自然灾害赔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使他们成为烤烟种植的主力军,以稳定烤烟种植规模。

在实现烤烟生产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还应考虑种植烟地块的条件及当地的自然条件。要改变当前按计划下达分配种植任务的模式,让那些不适宜种植的地方退出种烟。让自然条件好、光照足、土地肥力好、地势较平坦且相对集中连片、利于中小型机械操作的地区尽量种烟。相关政策向这些生态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备的地方倾斜,以保护基本烟田规划,为烤烟生产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2 探索使用权归烟草企业的中小型烟叶种植基地

当前的烤烟生产组织形式,多为单户种植和人畜作业,烤烟种植零星分散。同时,农村青壮年因外出打工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种烟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加上种烟比较效益不明显,烤煤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更由于种植烤烟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多,生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以至于在目前形势下许多烟农不愿再种烟。此外,烤烟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较大,特别对以干旱、冰雹为主的自然灾害的抵御和防范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烟农将损失严重,甚至会连生产垫本都难以收回;再加上收购中可能会受烟叶市场因素的影响、收购政策产生的波动,也会影响烟农收益,使烟农种烟积极性受挫。所有这些因素,导致烤烟种植规模极不稳定,面积逐年下滑,种植区域逐渐萎缩。以本站辖区为例,烤烟种植最高年达2 197户、1 166.7 hm?,至2014年仅为424户、333.3 hm?。

因此,在有条件的烟区,要积极探索使用权归属于烟草企业的小、中型烟叶种植基地。由烟草公司、烟叶站点作为生产、收购主体,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界定适宜种烟的区域和地块,将烟农的土地进行租用,并因地制宜建成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烟叶种植基地,明确较长的租赁时间。同时,可返聘出让土地的烟农到基地内打工,或通过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加入相应的专业服务队,由基层站点人员负责烟叶生产的组织实施,确保规范化生产措施的落实。在此基础上,与烟草工业企业密切联系,将种植基地纳入烟草工业的基地单元建设,整合相关投入补贴资金,夯实和巩固基础设施建设,使投入的大额扶持性资金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同时,由烟草工业企业派员参加烟叶生产的组织和指导,按工业需求来安排原料生产,结合当地土壤及气候条件,立足烟区生态形势,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好品种选育和改良、大田移栽及精细化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在烟叶收购中由烟草工业企业直接派人参与或组织烟叶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原收直调,形成“基地共建、生产共抓、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发展共赢”的工、商合作新机制。

3 抓好烤烟集约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

烤烟生产作业环节多、协作关系复杂、季节性强。烟叶从生产到收购,要经历土壤改良、烟田冬翻晒垡及育苗、烟田预整、移栽及大田中后期管理、烟叶烘烤、分级扎把到烟叶交售等环节,造成用工多,需工日数大,效益较低。以烤烟育苗为例,若由烟农自行负责育苗,育苗期长达2个多月,不仅费工费时,且烟苗质量参差不齐,品种纯度更是难以保证。近年来,按照“矮育高用”的原则推行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缩短了育苗时间,确保移栽节令,降低了烟农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烟苗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此可见,规模化的生产必然产生专业化的分工。应依托现有的烤烟生产合作社及当地村委会的力量,成立相应的专业服务队(育苗、机耕、植保、烘烤、预检或分级、运输等专业服务队),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的有效形式,为烟叶生产主体提供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服务,把烟农从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环节中解放出来。对现有烤烟辅导员的管理、使用及技术指导业务也整合到烟农合作社及专业服务队中,以加强对专业化服务队的有效管理,相关生产投入和补贴尽量倾斜专业服务队,确保专业服务队应得利益最大化,使其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水平,减少烤烟生产劳动投入和劳动强度,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总之,转变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是烤烟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促进烟农增收的基本途径,也是烟叶生产稳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工作中,要通过政府引导,采取土地入股、农户互帮互助等方式,推进土地正常有序流转,促进规模化种植,形成以种烟大户、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及种植合作社等多种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为主导的种植格局。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开创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工作的新局面,提高烤烟种植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合理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确保转变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的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篇4

一、存在问题

一是上热下冷。近年来,组织部门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工作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上级要求、文件、活动安排越来越多。虽然上级部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却出现了基层不理解、不参与、不知道的情况,即使收到通知,按照上级部门安排开展活动,也会出现敷衍应付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除了上级文件和活动与基层实际不相符外。首先经费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部分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经费,上级部门在这些方面不能提供帮助,这种“只想让马跑,不给马吃草”的做法,自然而然的会遭到基层的抵触。其次,部分基层党委和党员对组织工作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实践组织工作的主体,是具体的执行者。但一些党员干部对组织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只重视“面子”,轻视“里子”,把上级组织部门安排的任务简单的理解为多开几个会,多张贴几幅标语,多喊几句口号,盲目地在形式上搞“排场”,结果表彰先进党组织和党员一大批,而活动成效却微乎其微,收获的只是一叠“红头文件”和一个个的奖牌奖杯,出现冷热两重天的局面。

二是上下脱节。组织工作只有与基层结合,以基层的实际情况为工作的准入点,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才能有效开展。目前组织工作上下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上级要求与基层实际不相符,难以找到结合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级组织部门的工作与基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离开中心工作,组织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组织工作有效服务和保障大局工作的实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镇街根据各自优势和资源,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而上级组织部门开展的活动,通常是“一刀切”,很少考虑到各乡镇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上级组织部门安排的工作与基层当前的中心工作在时间或其他方面相互冲突时,基层党委和组工干部会很难取舍,导致如此便导致组织工作的上下脱节。

三是执行不力。上级要求政策在层层传达的过程中,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原因的制约影响,落实程度层层打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党员对组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组织工作是虚的,组织工作部门没事找事做,不主动为组织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仅仅在口头上布置,在工作中不采取得力措施落到实处,有的单位存在业务工作忙而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组织工作等现象。二是部分党员认为党组织的权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既不愿把自己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也不愿积极主动承办、联系、协调抓好组织工作。

二、意见建议

一是多开展走基层访党员的调研活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研是获取真知、汇聚智慧、促进决策的“源头活水”。作为组织部门,要常怀揣学习之心,大兴调研之风,全面掌握基层党委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班子的运行情况、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发挥作用情况,用“解剖麻雀”式的方法开展调研。要到房前屋后、村间地头,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座谈,对基层干部群众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部署,广泛倾听包括普通群众在内的社会各方面意见,最大限度地汇聚群众智慧,梳理对组织工作意见。要根据调研收集的意见建议,对当前开展的组织工作进行细化完善,对完善后的方案,要注重对基层联系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反馈,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确保方案在基层受欢迎、切实起作用。

二是搞好结合,与基层实际情况和中心工作相结合。一是多到基层“串亲戚”。多结农家亲,经常到情况复杂、矛盾集中、条件艰苦的地方结交“亲戚”,寻求基层工作的突破点,找准组织工作的支点。只有走出机关、走进基层,亲眼看看基层真实情况,亲耳听听群众所思所盼,亲身感受工作进展和实际效果,才能看到基层党建工作哪些是符合实际、群众欢迎的,哪些是脱离实际、需要改进的。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关爱心,积极面对基层的合理愿望,充分考虑基层所面临的现实环境,把党建工作要求与基层的各项建设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与基层接轨,把组织工作与基层相结合,推动组织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二是把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寻找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要结合日常业务和中心工作,有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部署组织工作,力求形成抓好组织促中心、围绕中心抓组织的工作格局。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协调更有方、督查更有效、保障更有力,服务更高效。通过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交融互动、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了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齐头并进的双赢效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对组织部意见和建议 篇5

1、构建组织工作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和指导机制,加大跟踪、检查、推进和落实工作的力度。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将目标责任考核与年终本人述职、个人自评、机关干部测评、领导综合评价的“一述三评”相结合进行考评,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构建组织部门和谐促进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关怀,开展“四必访”活动,营造温馨关爱、心情舒畅的和谐环境。坚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实行定期思想政治素质分析、交流发言制度,打造恪守协作精神的和谐队伍。

对组织发展的建议 篇6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

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 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三是主导产品带动型。以某一农产品为主,成立专业协会,建章立制,连结分散农户,形成“主导产品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头工乡养鸡协会,以注册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羽”牌禽蛋为纽带,带动256户养殖专业户。巴里坤县气候独特,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8年该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马铃薯亩均产量由过去的2吨提高到3.5吨。目前拥有会员2278人,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销售收入57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500余户。洛浦县吉牙乡围绕民族特色产品艾得莱丝绸,专门成立了艾得莱丝绸协会,通过技能培训、能人经济、大户带小户、龙头带一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册了“吉牙丽人”牌商标,产品打入新疆各地市场,还远销中亚、日本等国家。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乡蟠桃协会等,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农民自愿入会,主管领导任协会负责人。

二、各地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尤其在我区尚处起步阶段,就更离不开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推动和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巴州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包乡住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农民

群众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无偿给养殖协会提供场地,政府出资组织协会负责人、村干部、农村大户、农民经纪人到内地考察学习,农业技术部门优先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塔城地区今年年初在地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出台了准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登记、注册部门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阿克苏地区地委、行署下发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营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引导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为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阿勒泰地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每个县级领导联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直帮扶单位和乡包村领导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具体指导和扶持,通过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克州出台了四条优惠政策:(1)每年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2)对发展较快、有突出成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和奖励;(3)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土地在流转中给予优先解决;(4)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沙雅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扶持海楼乡马鹿养殖协会发展,规定马鹿养殖户每户可划拨养殖场地3—5亩、种植饲料用地3亩,只需交纳水费,减免其他上交费用,大大调动了马鹿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规模生产。

(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2002年,我区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专业协会和哈密市大泉湾乡棉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其中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协会于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自治区又有三家专业协会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同时,全区性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原则上每个地州确定一个试点县。巴州从2000年起,先后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库尔勒市、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选择了10多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样板。塔城地区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办法,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1年的48个稳步发展到2004年的200个。吐鲁番市选择畜牧业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艾丁湖乡作为养殖协会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有养殖协会11个,协会会员5496名,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洛浦县吉牙乡艾得莱丝绸协会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10个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全乡织绸户现已发展到1500户,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创收110元。

(三)强化服务,促进发展我区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1.搞好信贷服务。吐鲁番市养殖协会积极配合农行、信用社等部门做好信贷工作,主动参与三种担保、四级推荐、五星级信用等级评定。一是积极试行养殖协会会员联保制。实行小户与小户捆绑联保、中户与小户互保、大户为中、小户担保的方式。二是坚持四级推荐制。在本人书面提出贷款申请的前提下,坚持担保大户、村民小组、村委会、养殖协会四级层层把关审查。三是在重点乡镇、村和农户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由养殖协会和农行、农村信用社共同确定贷款信用A、B、C、D、E“五星级”标准,凡评为C级以上标准的农户,可直接在农村金融部门办理贷款。该市艾丁湖乡牛羊育肥贷款额2000年为350万元,2003年增加到1780万元,增长了4.1倍,全乡人均占有贷款741.6元。全年出栏牲畜2000年为11万头(只),2003年达42万头(只),增长了2.8倍。目前该乡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昌吉市番茄协会一方面主动与农村信用社协调贷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与加工企业协商,由企业为农民解决一部分资金,以保证种植户的正常生产。2003年春季,协会共为农民解决贷款13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今年共为农民担保贷款365.5万元。2.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配备8名技术人员,定期向农民讲解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管理方法,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培训农民8000人次。巴里坤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每年定期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传授科学管理技术,先后召开大型现场观摩会8次,举办专题培训班20余次,培训技术骨干4000余人次,编发科技宣传资料8000多份。乌鲁木齐县青格达湖乡食用菌协会把农村科技人员、科普工作者和“土专家”、种植能手、科技创富户组织起来,每年适时召开

一、两次经验交流会,推广实用新技术,发挥老户带新户、种植能手带动一般户的传、帮、带作用,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3.提供生产资料代购服务。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阿克苏地区不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为农户购进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这样既能争取价格上的优惠,又能保证质量,同时为农户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开支。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通过下属的绿色蔬菜农资有限公司在基地的10个销售服务点,向农户提供化肥800吨,农药60吨,地膜50吨,为农户节约开支1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积极与乡供销社协商,按“先用后付款、涨价按原价、跌价按现价”的原则,为协会会员提供农用肥、地膜等生资服务。2004年,共发放化肥1000多吨。4.疏通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带领农民闯市场,与区内外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经协会直接销往区内外。2003年,协会产品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当地市场价0.1—0.2元,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成立了英康果蔬配送公司,有一支60余人的营销队伍,配备了10多辆送货车,会员生产的蔬菜由协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全部包销。日销售量达70吨,日销售额10.5万元。除定点销往库尔勒市各大市场、酒店宾馆、石油基地、学校等50多个单位外,还远销乌市庆凌果菜批发市场、北园春蔬菜市场及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米泉等地。2003年,协会通过英康公司为会员销售蔬菜22300吨,会员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667元。昌吉市番茄协会与加工企业签订了严格的购销合同,规定了最低保护价。在果熟旺季,派技术人员参与收购,首先保证收购会员的产品,防止企业压级压价。同时,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去年通过协调种子赊销、运费价格、过路费、过桥费、信息服务费、技术指导费、培训费等,为会员节省开支70多万元。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地在抓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去年年初,自治区农经局就专门下发了《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登记和管理试行办法》。今年3月,又拟定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塔城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协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农民经纪人表彰办法及合作社、协会、经纪人联合会示范章程。阿克苏地区出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运作标准,明确规定了5条。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狠抓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三会制度”。即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二是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对协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核算,定期公布帐目,接受会员监督,确保协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内部运作不规范。目前尽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章程,但有不少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虽有但未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生产经营当中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济效益不高,未实行二次利润分配。

(三)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数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指导不够。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指导未能及时跟上,工作力度不大,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三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自治区尚未出台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在信贷、税收、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农民自身素质还不适应。长期以来,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小农意识强,文化素质低,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四、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切实加强领导、服务与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各地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对符合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基础、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参照自治区农经局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做到创建一个,规范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路。

(三)注重相互结合,搭建发展平台。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应坚持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既可以代表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又可以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同时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家庭承包经营从小而弱、小而散走向优而专、专而联,并与龙头企业联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建议自治区进一步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和管理职能,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主要是争取财政、税收、信贷、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对组织发展的建议 篇7

2009年全国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承办, 比赛地点设在杭州萧山区第一世界大酒店和杭州萧山区宝盛宾馆。高等院校调酒项目的比赛成绩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酒技能;第二部分是英语口语;第三部分是理论知识测试;第四部分是仪容仪表。满分为120分。其中, 英语口语部分占10分, 理论知识部分占20分, 仪容仪表部分占10分, 实际操作部分占80分 (如图1所示) 。

比赛组织工作评析

(一) 对调酒用品的准备工作评析

调酒用品的准备工作总体上是有条不紊的。在比赛前, 主办方就把拟用的调酒壶的大小、吧叉匙的型号、量酒器的型号、洋酒材料在网上公布并附有图片。这有利于选手有针对性地开展练习, 有利于提高选手的成绩和练习的效率。但是, 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选手们发现比赛现场提供的吧叉匙的型号、量酒器的型号与网上公布的有所不同, 虽然最后是重新换上了网上公布的型号, 还是显示出准备工作的不充分。二是比赛现场的调酒操作台太低, 不符合一般调酒的标准, 这让很多选手感觉不适应。

(二) 对调酒技能评判标准的评析

本次调酒技能的评判标准, 使用的是2008年全国旅游饭店技能大赛调酒师 (鸡尾酒调制) 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该标准针对的是旅游饭店的职员, 而本次比赛针对的是旅游院校的学生, 笔者认为, 评判的对象不同, 评判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分。

没有把拿瓶、传瓶、示瓶列入评分要求和标准在整个评分要求和标准中, 对选手的拿瓶、传瓶、示瓶这三个标准动作既没有做出规范要求, 也没有列为评分要点。而这三个动作对鸡尾酒调制来说是必需的, 也是英式调酒和花式调酒有所区别的重要特征所在。

没有对操作台的摆设进行考核操作台如何摆设, 是考核一名调酒师调酒时能否规范操作的重要方式 (如图2所示) 。材料区应该位于选手的左侧, 放置的应该是洋酒、碳酸饮料等;选手右侧放置的应该是杯皿、调制器具、咖啡煮器、冲茶器以及水果刀等。成品区放置的应该是杯垫和最后的成品;装饰物区应该放置圆盘, 上置装饰物、消耗品、水果夹;工作区则是用来调制酒水的区域。在本次比赛中, 太多的选手在规划操作台的时候是随心所欲, 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应有的专业精神。

对调酒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缺少必要的说明比赛对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没有做出必要的说明。比如, 大赛规定装饰物只能为原材料或半成品。但是对于原材料和半成品如何认定, 由谁来认定, 认定后如何处罚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再比如, 对于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受到其他院校教练或观摩者干扰的情况, 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处理办法。

(三) 对裁判工作的评析

笔者作为一名高级调酒师、调酒师考评员认为, 本次的裁判在总体上是认真的, 但还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一是裁判选拔的消息没有公开;二是对裁判的资格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三是对裁判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

对调酒项目组织工作的几点建议

重视裁判工作比赛的关键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如何确保所有选手都能得到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公正的分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裁判的选择。特别是这种技能型的全国比赛, 不管是学生也好, 教练员也好, 都不乏藏龙卧虎之辈。正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一旦裁判不专业, 那么, 比赛的公正、公平就会遭到严重质疑, 就会严重影响各学校对该赛事的重视程度。

优化比赛的考核结构针对目前的考核结构, 技能是80分, 英语口语是10分, 仪容仪表是10分, 理论知识是20分。笔者认为:第一, 仪容仪表可以列入技能考核中, 原因是技能评分中的“姿态优美”很多时候考核的就是选手的仪容仪表, 考核的就是选手留给裁判的总体印象;第二, 高等院校的学生与中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培养目标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增加理论知识的分值, 比如增加到30分或40分。因为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基层酒店的管理层, 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熟练的操作工。

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的关系考核从来就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理论知识题的考核目的应该是检验选手对基础知识、对常用知识的掌握情况。遗憾的是, 本次大赛的理论知识题目较偏, 这种导致考核及格率严重偏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获取酒水供应商的加盟支持本次大赛没有指定酒水供应商, 给参赛的院校带来不少的困难。特别是远道而来的院校, 在漫长的火车运输过程中, 酒水的损耗是惊人的。笔者了解到, 有一个学校的选手, 其蓝橙香甜酒在火车运输过程中全部漏光。结果是教练、选手全部出去找酒, 最后尽管在杭州市市区买到了酒, 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且浪费了大量的准备时间。更有甚者, 有的院校就因为酒水材料的问题, 临时修改鸡尾酒配方, 其比赛结果自然很难理想。可见, 获取酒水供应商的加盟支持, 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比赛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大赛是建国以来旅游院校的第一次全国性比赛, 主办方、协办方、指导单位以及承办单位都处于摸索阶段, 在整个大赛组织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欣慰的是, 虽然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全国性大赛, 总体来说, 大赛主办方组织得非常好, 特别是后勤保障组的工作非常出色, 让很多参赛院校的师生备受感动。笔者从一名高级调酒师、调酒师考评员的专业角度给出建议, 希望对将来调酒比赛的组织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苏宏志, 王彦宏.从数控技能大赛看数控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1) .

[2]王炳强.技能大赛命题思路与技术点评管窥[J].天津化工, 2008, (7) .

[3]于文军.央企技能大赛化工分析工竞赛色谱操作考核情况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9) .

[4]何大川.以数控技能大赛为平台提高数控技术师资的教学水平[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 .

对组织发展的建议 篇8

摘要:当前非政府组织活跃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治理之中,在公民社会层面、企业层面、国家层面、国际环境合作层面等都产生着诸多利弊影响,对我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各种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和到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投资的中国企业采取积极措施,主动应对,树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环保形象,使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的关系能够更加稳定、顺利的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度科研课题《非政府组织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SK20153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X32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上,尤其是环境问题领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这在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GMS)也不例外。大湄公河次区域活跃着大量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资源环境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它们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和地区设有许多活动网点,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广泛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站在不同于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角度关注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问题,形成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不仅对当地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公民社会层面,非政府组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一直将提高当地民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和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作为其基础性的工作,积极开展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活动,从而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民众环境意识的重要倡导者和宣传者,另外,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國家和地区分布着广大的农村,其农村人口大多生活贫困,受教育程度低,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弱势群体的主体。非政府组织一直将公益性目标放在首位,有着改善弱势群体生活和生存状况的激情和动力,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优先关注那些被国家、市场所忽视的弱势群体。

在企业层面,非政府组织调动一切宣传工具,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大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和舆论监督,促使企业及其经营者打破旧的思维定势,促进企业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环境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但是,当非政府组织认为某些投资项目造成的环境破坏时,就会将这些情况及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使该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从而给投资企业施加环保压力。

在国家层面,非政府组织积极填补了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某些政府失灵情况下的空白地带,同时,它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大量环境项目,并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发布相关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从而收集和传播各种环境信息,使这些信息成为政府相关组织机构采取环境行动的重要借鉴和依据。

在国际环境合作层面,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项目增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社会的环境意识,扩大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社会参与程度,并推动了各国政府加快解决跨境环境问题的步伐。

目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区域发展与协商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有着广泛的经济活动。但这些经济活动尤其是水电开发已经面临着非政府组织所施加的种种压力,甚至在处理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五国的关系上也会受到非政府组织施加的环保压力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是缓解中国政府与中国企业的环保压力、减少经济发展阻碍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可以搭建一个系统、完善的与非政府组织交流的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大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相关政府机构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环保信息的共享与更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向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展示中国政府积极开展环保活动的新闻和成果,树立中国政府的环保形象。

第二,加强对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和政策宣传,通过这些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向境外非政府组织传达中国保护环境的理念和信心,使这些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成为中国政府与活跃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非政府组织的对话“桥梁”和“纽带”。

第三,健全和完善中国在环境方面,特别是关于投资时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使中国投资企业完善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自身的环保责任,使这些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境外投资活动时能够树立起中国企业的环保形象,赢得当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减少和避免一些环境问题的产生。

第四,鼓励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在扶贫项目和环境项目上的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使使非政府组织通过项目合作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政府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项目实施地区受益,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

第五,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加大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舆论宣传,表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要加强与投资所在地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向这些媒体提供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最新动态,在遭受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指责和抗议时可以通过这些媒体进行及时的解释,还可以邀请这些媒体直接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报道。

第六,企业可以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在投资地开展一些环境合作项目。这样既能使非政府组织深入了解企业的环保举措,消除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的一些误解,又能借此宣传企业的环保理念,树立企业在当地的环保形象,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第七,中国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确保投资项目与投资所在国的环保政策相符,并应注意一些关于环保的特殊规定。由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环保法规和系统并不完善,经常会出现新的补充和变动,因此中国企业应及时把握这些新动向,以便能够做好相应的调整。此外,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政府对某些投资活动实行与环保相关的奖励或优惠制度,中国企业可以积极争取这些奖励和优惠,不仅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还能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

第八,中国的企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可以联合开展对中国投资企业的定期环保培训,指导这些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过程中所应注意的环保事项和应当进行的环保举措,以及如何配合投资所在地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等活动,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投资企业也可以经常对其员工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组织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文娱活动,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一件事的启示作文下一篇:霸王别姬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