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精选5篇)
1.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
1978~1995年间财政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
(5)分税制改革以来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首先,还是来自于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和国债的增长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支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和国债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1)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2)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
(3)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4)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技术进步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3.试述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所谓税收中性(neutrality),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增值税也不是一种纯中性税收,其理由如下:(1)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
(2)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
(3)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目的是防止投资膨胀,这也体现了对投资的调节作用。(4)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
4.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主观上讲,纳税人都存在税负转嫁的愿望。但能否进行税负转嫁,还要看是否具备进行税负转嫁的条件。
(1)课税对象的性质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2)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所谓商品的需求弹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相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一定比率,引起需求量减少或增加的比率。
商品被课税后,商品的价格将因此而升高。
相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时,税收负担就不易成功转嫁。
所谓商品的供给弹性是指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化相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一定比率引起供给量减少或增加的比率。
相反,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时,税收负担就容易成功转嫁。(3)课税范围的大小
(4)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关系 企业经营都以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为活动目标。
5.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1)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产生的效应。
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6.简述“拉弗曲线”及其原理(1)拉弗曲线原理介绍: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可以从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得到说明,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具有至少四方面的经济含义: ①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必然要求高税率,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②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依赖。③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适用两种税率。
④既然税率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税率。(2)拉弗曲线评价 ①拉弗曲线的合理性
拉弗曲线是在供给学派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滞胀现象后,继承古典经济学的某些合理成分,强调供给决定需求,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提出来的减税的基本理论依据,使之理论和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拉弗曲线的局限性
所有经济理论都同时具有的“时效性”与“相对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拉弗曲线相关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研究其对具有极为特殊国情的中国经济的适用性问题上更应加以注意
7.如何理解税收制度 对税收制度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认识:(1)税收制度是税收本质的体现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通过设计税类、设置税种、规定税率、划定计税范围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国家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分配关系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税收的本质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2)税收制度是税收职能实现的保障
税收职能是税收的内在固有的职责和功能,要使税收职能成为现实,就必须依赖具体的税收制度。
(3)税收制度是征纳双方的依据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关于税收的法规和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和纳税的行为准则和法律依据。
8.简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又称流转税,也称货物和劳务税,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特征:
(1)课征普遍
(2)以商品或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非常灵活
(3)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
(4)商品税的税负容易转嫁(5)税收负担具有累退性和隐蔽性 功能:
①可以稳定、便利地取得财政收入,是收入功能较强的一个税类。商品课税可以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增长,不受纳税人经营状况的影响,从而收入稳定。②由于流转税一般可以转嫁并最终以消费领域为税负归宿,所以可以起到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9.简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征:
(1)税负相对公平
(2)税负不易转嫁,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税源广泛,税收有弹性(5)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功能:
①收入功能。②公平功能。③稳定经济的功能。
10.国债的功能有哪些 国债的功能主要有:(1)弥补财政赤字;
(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4)筹集建设资金。
11.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 表示国债绝对指标:
1、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1、是国债负担率。
2、是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的收入水平的比重。
3、是偿债率和债务依存度。4、12.简述我国政府预算一般要经过的程序 ⑴国务院下达编制下一政府预算草案指示,财政部负责具体事项; ⑵中央各部门根据部署组织和领导所属部门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 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部署编制本区域预算草案;
⑷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审核本级政府各部门预算草案,并协助本级政府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按照规定期限报上一级政府;
⑸财政部审核中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编制中央预算草案,汇总地方预算草案,汇编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13.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14.简要分析财政平衡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在已经存在赤字的情况下,一般是靠发新债还旧债,而每年连续发行规模和偿债规模给财政带来了压力,财政为了保持和加大净收入,就必须扩大发行额,未偿还债务便随之逐年增加,自然利息支出也不断加大。
15..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确立的基准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但是财政政策目标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经济政策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目标一般可以归纳为:
(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物价稳定。(4)收入的合理分配。(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论述题
1.论述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实行分类征收。
(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3)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4)个人所得税具有自动稳定的功能。
(5)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办法。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进:
(1)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制,区分不同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类课征制无法从整体上衡量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不利于体现税收公平原则,还可能扭曲纳税人的行为,侵蚀税基,增加税收成本,从而不利于体现税收效率原则。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分类课征制加以改进。
(2)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忽略了个人的家庭结构和支出结构这两个决定纳税人纳税能力的重要因素。税制改进的方向应当是在制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时,尽可能地考虑个人的家庭赡养人口等特殊情况,以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3)关于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额。
2.试论述如何把握财政平衡问题(1)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对于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都是一级独立的财政主体的情况下,应该将财政平衡分为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来加以考察。
(4)要区分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
3.简要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运用。
(1)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为此,本轮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定位为抑制通货膨胀。
(2)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1998~2004年的宏观调控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治理通货紧缩。在前期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配合的新的宏观调控手段。
采用了以下积极财政政策工具: 第一,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 第三,增加社会保障和科教等重点领域支出;
第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3)稳健的财政政策(2005年至今)
本次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压缩国债规模,控制财政赤字; 第二,增收节支,调整结构;
第三,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案例分析题
一.第一问: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在财政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抵部分所形成的购买力已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资金收支差额之中,在计算总需求时,不应再考虑这项因素。
第二问:
(1)“四万亿”的政府投资将造成对社会总需求增加;
(2)“四万亿”政府投资的具体使用项目将会对总需求的拉动产生不同的效果;(3)政府投资的方向应尽量避免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第一问: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主要运用了减税、增级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这些政府工具。因此,回答的时候主要从税收、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的作用机制来回答。
税收主要通过控制社会资金的流动,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降低税率,会对私人部门的经济起扩张的作用,使得经济主体的税后实际收入增加,因而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在总需求不足时,往往采取减税来抑制经济衰退。900多亿美元将用于支持失业救济、医疗补助、食品券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这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这是在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性支出来维持或者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100多亿美元将用于建设项目,包括机场、桥梁、运河、水坝、管道、铁路、公共交通系统等,这是属于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支出对社会总供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复苏。
第二问:这个问题主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来回答。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的作用较货币政策更为明显和迅速,因此,各国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首先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美国在大萧条以及2009年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都体现了这个原理。
一、名词解释
1.金融审计:它是独立审计机构和金融系统内部的审计部门对金融企业经济活动及财务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监督评价与协调,以加强金融的监督与管理,促进金融事业健康发展的经济监督活动。
2.金融审计风险:指财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被审计金融企业有过错(如:重大风险隐患、舞弊)、存在问题,虽然审计但没有发现,而下不恰当的审计结论,没有发现是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或没有相应的专业水平。
3.金融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一定的审计方式,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对搜集到的有关文件、资料、数据、事实进行记录编制的书面文件。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操作的重要手段。4.金融内部控制:金融机构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而制定的管理方法、措施和程序。
5.符合性测试: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所进行的检查和验证。
6.账务组织:指在银行会计核算中,账簿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和账务核对方法等有机配合的账务体系。
7.资产业务内部控制评审:就是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
8.存款业务审计:就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合规性、真实性、安全性进行检查、考核,以保证存款的真实性和支付能力,促进存款业务健康发展和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专业性审计。
9.或有负债:指由某一特定经济业务所形成的,将来如发生某种情况,而要求被审计单位承担清偿责任的潜在债务。
10.代理信用鉴证业务:指商业银行应客户的要求,向需要取信的其他单位所作出的各种鉴证和信用担保,包括贸易担保、租赁担保、进出口担保和其他各种信用签证等。
二、大题
1.如何理解金融审计的特点?
金融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系统性和延伸性。金融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有密切关系,对金融业务计划执行及其结果、对其财务收支进行审计,须综合了解,分析各方面情况,难度较大。金融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和统一管理,因此金融审计一般以全系统为宜,在作审计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应考虑全系统的情况。金融部门的业务活动是多层次的、连续进行的,因此,金融审计只有延伸到彼此相联系的金融业务和有关的国民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2.如何理解和避免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审计法律责任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履行审计责任,违反法律、执业准则而应该承担的法定责任。审计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责任的对策。①增强执业独立性。②遵循职业准则。③了解客户的业务。④强化执业监督。⑤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并获得企业管理当局的陈述。⑥为客户保守秘密。⑦正确记录审计工作。⑧投保充分的职业责任保险。3.在金融全面审计时,对审计风险的评价应考虑哪几方面? 在对金融企业进行全面审计时,通常要进行风险评价,评价应该涵盖金融业务的所有范畴。金融企业运转通常包括三个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在全面审计时,只有对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进行全面风险评价,才能对风险有根本的把握,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
4.简述金融审计的程序:①审计准备阶段(组成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前培训,制发审计通知书)②审计的实施阶段(实施审计检查,实施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整理审计资料及编制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③金融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报告的核定,审计决定的通知,复议与行政诉讼,执行结果的追踪)④档案整理阶段 5.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注意哪些问题?(1)内容必须完整、真实、重点突出。
(2)必须具有事实和意见两部分,事实的陈述与事实的判断务必截然分开,不混为一谈。
(3)必须清晰、易懂。
(4)工作底稿应附取证材料。6.如何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1)以书面文件为形式的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2)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
(3)审计人员自行收集的证据比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
(4)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较好时所提供的内部证据比内部控制较差时所提供的可靠。
(5)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的证据较具有可靠性。(6)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7)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7.简述金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
8.简述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1)符合性测试:业务测试:是指采用顺查或逆查的方法对某一经济业务的整个流程或程序所采取的一切控制措施进行审查,其目的在于揭示这些控制措施是否都在发挥控制功能,其发挥的程度和效能如何。功能测试:是指对某项控制措施是否一贯地被有效执行所进行的测试,以明确该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执行。
(2)实质性测试:细节测试:具体包括为交易的细节测试和余额的细节测试。分析性复核:主要是通过分析复核各种财务会计数据和非财务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测试
9.简述负债业务审计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审查商业银行负债项目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并且一贯执行;验证负债业务是否确实发生,其形成是否合法、合规,会计记录是否完整、准确;查清是否高估或低估负债,有无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重大错报等。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开展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提出改进措施,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健康发展。10.对存款真实性审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报表反映的存款是否真实,有无围绕存款考核目标任务人为调整存款余额的现象;是否存在为完成存款考核任务,违规发放贷款,人为制造派生存款现象;吸收存款的资金来源是否正常,有无将其他资金来源用于虚增存款的现象;是否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缴纳存款准备金,留足存款备付金等等。11.对单位账户存款存入审查的内容包括哪些?
(1)对银行贯彻现金管理制度情况和组织单位存款措施的审查。(2)对银行开立账户情况的审查。
(3)对单位资金存入时银行处理情况的审查。
(4)对银行执行“谁的钱进谁的账”原则的审查。
(5)对银行乱拉存款、以贷转存、公款私存、私款公存等情况的审查。12.试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容:
13.什么是存款业务审计?其内容包括哪些?
存款业务审计就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合规性、真实性、安全性进行检查、考核,以保证存款的真实性和支付能力,促进存款业务健康发展和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专业性审计。内容:①对存款业务内部控制的评审;②对存款账户开立的合法性和使用的合规性审计;③对存款真实性的审计;④对存款利率执行情况的审计;⑤对外币存款业务的审计。
14.试述对执行储蓄原则情况审计的内容:对“存款自愿”原则执行情况的检查,对“取款自由”原则执行情况的检查,对“存款有息”原则执行情况的检查,对“为储户保密”原则执行情况的检查
15.什么是或有负债?简述或有负债的审计内容
或有负债指由某一特定经济业务所形成的,将来如发生某种情况,而要求被审计单位承担清偿责任的潜在债务。
审计内容:(1)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商讨或询问在确定、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方面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程序,具体询问应反映的或有负债的种类和项目。(2)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索取关于或有负债事项的说明和评价。
(3)向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和律师发查询函,了解审计会计报表日以前已存在的以及报告日后发生的重大法律诉讼,分析或有负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4)审阅上期和审计税务机关的税务结算凭证,复核被审计单位有无拖欠税款的情况。
(5)审阅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记录,确定有无诉讼记录、重大债务担保记录或其他或有负债记录。
(6)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从中寻找或有负债线索。
(7)审查被审计单位对未来事项和协议的承诺。查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不可撤销的承诺,是否涉及债务事项等。
16.简述中间业务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评价中间业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评价中间业务内部控制的遵循性,评价中间业务内部控制的合理性,评价中间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7.试述支付结算原则审计的内容:审查“恪守信用、履约付款”原则的执行情况,审查“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原则的执行情况,审查“银行不垫款”原则的执行情况
18.对到期商业汇票的审查包括哪些内容? 审查商业汇票内容的完整性,审查商业汇票业务处理手续的合规性,审查商业汇票管理的合规性
19.简述国内信用证结算风险及其控制:(1)欺诈风险。如伪造、变造信用证,提供虚假提单骗取议付行资金;卖方滥用信用证结算所具有的独立抽象性和单据交易性,发运与购销合同约定不同的伪劣商品,甚至采用欺诈手段未发运商品而伪造提单来骗取资金等。在国际信用证结算中,伪造、变造信用证和伪造提单的欺诈行为屡有发生,对此,在国内信用证结算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为防范国内信用证结算的欺诈风险,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就要求在商品交易活动中应充分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在议付信用证时,应及时与开证行取得联系,以确认信用证的真伪。
(2)操作风险。如开证行或议付行审单疏忽或没有认真履行审查职责,造成单据与信用证条款不符而支付款项或议付;信用证或单据由于邮程延误、遗失等而造成款项不获支付或延迟支付等等。有关当事人应当注意此类风险,加强责任心,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3)支付清算风险。该类风险是指信用证的付款人无理拒付、拖延付款或无力支付信用证款项,以及有关担保付款的人不履行付款承诺或无款支付等而造成的风险。
20.委托投资业务的审计应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物品:P19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 公共物品 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段性与公共性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需要:P21,其特征:P22 四大特征 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市场?为什么会失效?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发展 P33—P37
三者关系?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区别?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对的。
二.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为什么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P43 123 公共物品只能够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来决定的。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市场?
1.虽然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当市场失灵: 垄断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
其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政府干预手段: 立法和行政手段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1.财政支出评价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最低成本法。其与成本效益法的主要区别: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做为择优的标准。教育 卫生 文化 政治 军事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分类:
1.按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2.按支出用途分类:
3.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4.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P74—P79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的三性,即权威性: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三性都不是绝对的!税与费的最大区别? P205
税收术语: 纳税人 课税对象
课税标准
税率: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比例税率(我国大部分都是)
定额税率(资源税 车船牌照税)
累进税率)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起征点和免征额 课税基础
税收分类:
1.所得课税 商品课税 财产课税 ——课税对象的性质
2.直接税和间接税——税负能否转嫁 3.从量税与从价税 ——课税标准
4.价内税与价外税——税收与价格为标准
5.中央税与地方税——税种的隶属关系 税收原则: 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
公平类税收原则 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 受益原则 能力原则
2.效率类税收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税负转嫁的概念: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 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三点
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方式 后转方式
其他转嫁方式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商品价格由供求价格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
在基本条件前提下,还受到供求弹性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 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供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例如……p236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分类: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增量预算 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原则:
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
性
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容:P351
何谓政府采购制度及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353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当事人
政府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采购人与供应商
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内容:P357 收支两头线 管理的基本内容P358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五个
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题,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政府将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弥补纵向财政缺口 弥补横向财政缺口
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 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粘蝇纸效应: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1941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宋诗选注》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1972年8月《管锥编》定稿。1979年,《管锥编》(洋洋四大册)、《旧文四篇》出版。《围城》的名词解释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作者围绕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足迹展示了上层知识分子的形形色色,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缺乏意志优柔寡断,缺乏明确的人生信条,极易受环境支配,造成方鸿渐性格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社会的黑暗了人与人之间险恶,还有他自身的弱点。围城被誉为现代的武林外史,揭露人物的阴暗,丑恶,使讽刺与艺术生活化,知识化,趣味化,揭示了现代与传统中国人的自我围困的主题。《小二黑》名词解释
是赵树理的成名作。故事讲述了小二黑与小琴的恋爱遭父母的反对,更糟到村正权的流氓金旺、兴旺的妒恨和迫害,后来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位青年人终成眷属。词
解读《围城》:
二、人物形象分析:成功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个落后的人物形象,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封建家长的维护者,而三仙姑是虚假的迷信,封建家长作风。宣传了自由恋爱、自主结婚的合法性,歌颂共产党新政权。
高晓声的小说是(苦涩的现实主义)陆文夫的作品是(糖醋的现实主义)
《红高粱》即使寻根文学又是新历史主义小说。《大红灯笼高高挂》又叫《妻妾成群》
刘心武的《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蹉跎岁月》 张贤亮《刑老汉和他的狗》
1、方鸿渐:(重点)
方鸿渐是个不好也不坏的人。他善良,可也骗人,但是有限度的;他老实,不切实际,聪明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他博闻识浅,知道的东西太多,能侃,层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认真。赵辛楣是他的好朋友,所谓“同情兄”则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刘东方的批评他说,本质太坏,人还算伶俐。孙柔嘉说他喜欢自做聪明,但是最终弄巧成拙。总之,方鸿渐是善良而没有用处,聪明但优柔寡断。在生活面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不断地失去机会。
三、方鸿渐形象的特点和其命运:
鸿渐出生于江南某小县城一个传统守旧的封建家庭,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条,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四、是什么造成了方鸿渐的文化性格?(重点)
首先,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与西方文明的堕落对方鸿渐的影响。
方鸿渐出生于一个前清举人兼乡村绅士之家,一方面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和文化上的天然联系,使他必须依赖这个家庭。另一方面他也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厌恶这个封建家庭,可是他在欧洲留学四年,并没有学得西方文明的精髓,只是拾得外国人的牙慧,西方唯利是图的价值观,花天酒地的人生观,给他那积淀了若干封建糟粕的躯体里又注入了及时行
乐、荒唐颓废的血液,从而使他无视国难,缺乏理想,不讲气节,生活消沉。
其次,社会现实的黑暗,人与人关系的险恶,是导致方鸿渐“围城人”性格的社会基因。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充斥着乌烟瘴气。家庭、家族中的夫妻争吵,兄弟反目,妯娌斗法,小乡镇学校滑稽可笑的附庸风雅,点金银行的蜚短流长,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上海报社的无聊庸俗„„直接造成了方鸿渐的生存困境,这就使他陷入深深的精神危机,只能在“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围城”中沉沦。
第三,方鸿渐“围城人”性格还与他自身的弱点有关。
身为大时代的青年,他与其同道们并没有明确的人生追求,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对社会人生悲观失望,更缺乏积极进取、服务人民的精神和勇气,从而沦为“无毛两足动物”
五、结论:“围困”:(了解)
这种围困是广泛的:社会组织与机构(银行、大学、报馆),婚姻情感生活(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方鸿渐与唐晓芙、苏文纨、鲍小姐的情感纠葛游戏),文化对人的围困,日常生活对人的围困。小说借围困的主题,对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生命如围城,被围困最后又一无所有的荒诞处境。
六、小说内涵: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表。(重点)1)社会批判层面
作品围绕方鸿渐的人生轨迹,展现了战时上层知识分子的形形色色,构成了当时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景观(新儒林群像):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外形木讷、内心龌龊、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混迹学界,却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好胜的大家闺秀苏文纨。
2)文化批判层面:
小说表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表现了在现代化途中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畸变,文化价值的混乱以及人彷徨无主的精神磨难的尴尬处境。表现了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从而进行文化、道德的探索和批判。
3)哲学反思层面
小说揭示了现代与传统中国人的自我围困的主题,并借围困的主题,对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生命如围城,被围困最后又一无所有,是对人的孤独感、人生的虚无、荒诞处境的“敞开”。
七、语言艺术:
1、幽默精妙的语言,形象的比喻。
2、幽默犀利的讽刺: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
3、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 精妙的语言。
讽刺方法:
1、“婉而多讽”:对人物的褒贬不明确说出,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来讽刺对象的丑态。
2、巧于用喻
3、在情节、场景的自然推进中,描绘人物的语言,加以描绘人物的语言,加以调侃、揶揄、嘲弄。
4、融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的形象与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使讽刺艺术生活化、知识化、趣味化。
张恨水
一、张恨水:
张恨水,原名心远,祖籍安徽潜江,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中长篇小说达100余部。
1924年,发表成名作《春明外史》。1926年,发表《金粉世家》,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通俗巨制。真正将张氏声望推向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抗争结束后,写了《八十一梦》、《丹凤街》、《热血之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抗日小说。
被称为:“民国第一写手”;中国通俗小说的“中兴之主”;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是引雅入俗的第一人。
二、承袭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通俗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特点:
章回体小说,说书的痕迹(讲述)
注重情节的新、奇、怪,不注重人物的塑造 形同长篇、实为短制 杂:报界拾闻 客观:不带褒贬
题材:言情、惩戒(武侠)、公案(社会)等 大团结结局
三、通俗文学:通俗化、理想化;逃避性、娱乐性、消遣性(符合广大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兴趣 爱好)
高雅文学:真实性、复杂性、思考性;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要求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四、张恨水:“三多作家”
一多:作品数量多 二多:作品发行多
三多:同时创作的数量多
五、张恨水的贡献:引雅入俗: 第一,男女主人公已贯穿故事前后,初步将小说编织成一个整体,不再形同长篇,实为短制。第二,从偏重于故事情节,转变为也注重人物塑造,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情景描写等。
第三,加强了虚构性,描写略略超出了讲述,而且带了一定的褒贬。
第四,开放性的结局,反大团圆模式,增加小说的悲剧感和反映社会深度。
六、对张恨水的评价:
第一,张恨水是“引雅入俗”第一人,将新文学作家对小说的贡献引到通俗小说中,对通俗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张恨水小说中仍然有很强的市场气息,且并未改变小说的“章回体小说”的旧模式,他仍然是一个通俗小说家。
第三,引导了一个“雅俗合流”的路子,对整个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七、影响——特点:
文武结合:武打、言情、社会讽刺相结合
新旧结合: 新的技巧(西方),旧的形式(东方)雅俗结合:雅俗共赏、雅俗合流
解放区文学
名词解释:
二、讲话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文学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为革命服务。(《讲话》的核心是“为群众”)
文学如何为工农兵服务问题: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解决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在普及中提高。(“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提出要开展文艺斗争,开展整风运动。
三、解放区文学特征:
1、服务于时代政治人物的功利性:主题提炼的政治革命化、题材选择的“工农兵”化、笔触情调的大众化、功能职责的服务化和作家切入生活视角的阶级化。
2、艺术追求的乡村化:
(1)新的题材和主题:
通过对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以及劳动生产题材的描写,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与斗争,为农民喜闻乐见;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公地位。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邵子南:《地雷阵》贺敬之等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战斗剧社:《刘胡兰》; 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2)语言和形式:
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众语言方面,与民族的、民间文艺传统保持了联系。
《白毛女》在群中央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
《王贵与李香香》直接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创作;
赵树理:新评书体吸取中国旧小说的许多长处,语言来自农民口语。
3、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作家队伍构成:一是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如赵树理、孙犁等由于长期生活在解放区,其精神心态从创作一开始就与工农兵有着联系。
二是从国统区和其他地区(如沦陷区)进入解放区的作家,如丁玲、何其芳等人,这些作家大都在国统区30年代业已成名,艺术意识所依据精神心态基本上是现代都市文化人类型。他们心态的“工农兵”化,经历了自我调整和改造重构的艰难过程。
四、解放区文学缺陷:
1、由于强调文艺为革命的政治服务,不少作品忽略了文艺特征,缺少意蕴丰厚的艺术典型,艺术创新不足,艺术个性模糊,艺术意识的现代感趋弱;
2、强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同时,作品也染上了小生产者习气,过分倚重传统文化、农民文化、丢弃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一些有价值的成分;
3、由于眼光放在本土,主动放弃了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形成了当时与以后文学艺术的固步。
4、影响到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赵树理
(农民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
一、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在农民中长大,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长篇小说《三里湾》 等。
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三、解读:《小二黑结婚》
(二)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异同:
二诸葛:虔诚的迷信、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善良、厚道的父亲
三仙姑:虚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损人利己的法术,无情、自私的母亲
————迷信式愚昧、愚昧式荒唐、自私式滑稽
总结农民形象类型:
(1)背负传统,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的落后典型:三仙姑、二诸葛(愚昧)
(2)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金旺、兴旺(恶毒、狡猾、虚伪)
(3)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敢爱敢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意志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4)由于封建意识的毒害和坏人糖衣炮弹”腐蚀“,使一些有革命要求的农民发生了蜕变:小元、小旦等
(5)生活经验丰富,讲究策略,有较强革命要求的贫苦农民,如李有才。
四、解读《锻炼锻炼》:(了解)人物:“吃不饱”、“小腿疼”、杨小
四、高秀兰
故事场景: “社办公室门外的大字报”、“社房里三人碰头会”、“社员大会”、“村南外池边集合”、“棉花地交锋”、“处理偷花问题大会”六个生活场景 故事:改造“吃不饱”、“小腿疼” 解读《登记》:(了解)人物:小晚、艾艾、燕燕、小飞蛾
故事情节:农村青年李小晚和张艾艾互赠罗汉钱和小方戒确立恋爱关系,遭村长等人的反对。艾艾的母亲小飞蛾发现了罗汉钱,回忆起20年前自己与宝安的悲剧故事,终于在燕燕的帮助下,有情人结成眷属。《李有才板话》:(了解)
地点:阎家山
人物:李有才、章工作员、老杨同志、阎恒元、阎家祥、张得贵、刘广聚、陈小元、马凤鸣 事件:成立民主政权、农民翻身(操纵、篡权、揭露、斗争、胜利)
七、创作内容和题材: 农民、“问题小说”
赵树理用他的笔,写出了根据地人们的变革和变革中人民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
第三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四十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文学)
四十年代文学文学分期:(了解)抗战初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战中期:(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战后期
:(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阶段:战斗性 第二阶段:思考性
主要文学形式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追求史诗格调,沉郁、凝重、博大的风格。
第三阶段:讽刺性
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一、四十年代文学概括:分割并存
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三个阶段)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掌握:
四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分割并存”。
四十年代文学三个阶段分期的主要特色:
前期:战斗性;中期:思考性;后期:讽刺性。
四十年代三大区域文学: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
国统区文学主要文学类别:抗战、社会剖析、文化分析、人生探索。
十七年间的工农兵文学思潮
(一)在战争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以解放区文学的工农兵文学思潮
(二)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
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
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
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
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
文革文学
一、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紧锣密鼓地推助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一场政治灾难与文学灾难,从一开始就难解难分。
《纪要》的核心是“文艺黑线专政论”,把十七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谴责十七年以来的文艺作品黑、文艺队伍黑。其中心思想是否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创造实绩,总之,《纪要》是摧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宣言书,是在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纲领,它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恶果,造成文艺阵线的大混乱。
二、文革主流文学的基本特征———“高、大、全”审美模式的形成
1、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P325)
2、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提出主要英雄人物。
3、主题先行论: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
这部分重点看(书P323———332部分)
伤痕文学
一、1977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短篇小说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对沉闷的创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了要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强烈愿望。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开了“伤痕文学”的序幕。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 1978 年 8 月卢新华的短篇 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班主任》:张峻石、宋宝琦、谢慧敏、石红、《伤痕》:王晓华、妈妈、苏小林
二、伤痕文学“的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第三,”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宣泄)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三、《班主任》和《伤痕》与文革期间主流文学有何区别?
1、第一次将揭露的矛头指向文革对人们心灵的戕害。
2、它不仅是对文革 中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
3、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4、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 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其它如:心理描写较细腻、真实;人物刻画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等等
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
四、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例,说一说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的区别:
1)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而《爱》否定要深刻的多,除了对“长斌叔”的谴责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们思想深处的封建意识的鞭挞,已经从表面深入到了深层,比如“菱花”这个形象,从她自己的经历到儿女的经历,可以清晰得看出三个阶段女子的命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展现出存妮悲剧的而思想根源
2)对悲剧的表现:伤痕文学只停留在第一层上。作者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不注重人格的刻画,采取的是宣泄式的创作模式,这样主人公就只能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就只能是灾难的展现而非“美”的体现,只能使读者产生同情,而不能产生永恒的心灵震颤和心灵的升华。
而《爱》则非如此,存妮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但这个少女所体现出来的野性美却给我们一种震撼心灵的美感;其次还有其父,他是一个悲剧角色,但他坚忍不拔,在他的灾难中体现出了崇高。
3)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
4)艺术表现上,出现了倒叙、意识流等多种表现形式,人物塑造丰满、鲜明。
5)结尾虽然也是大团圆结局,却显得真实、自然,是事件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
结论:《爱》不是伤痕小说,属于稍高于伤痕文学的后续文**流——反思小说。
它通过菱花、存妮、荒妹母女三人的情爱经历,真实地把长期“左”的反复折腾,尤其是十年**,在经济、生活、精神上给一个偏僻的山村带来的严重灾难,尖锐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揭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对人们产生的危害,并透过它去探索历史、抒发哲理
五、伤痕文学的开拓意义: 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伤痕文学“具有明显的局限,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它的最大价值在于过渡作用.主要体现在开拓意义上,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悲剧意识)。
反思文学
一、兴起:(了解)
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品探讨了50年代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的灾难根源,检讨了近40年历史中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焦点:党群关系,写作特点: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内心独白,时空交错,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1979到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之潮。
三、反思小说的创作主要焦点在对人的反思上,这种对人的反思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针对政治层面的反思:对建国以来,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左的思潮的揭示和描写。如:《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记忆》;刘真《黑旗》;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分析: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老甘: 战争年代: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心心相印;
解放后:身为书记的他却只顾自己邀功,不管群众死活,从“老甘”到“甘书记”,这不仅是个人的变化,而且是历史的变异。
——从群的角度思考 从“干”的角度:张弦小说《记忆》 宣传部长秦慕平
放映员方丽茹
自责、在自我忏悔中醒悟到个人崇拜对人的异化
刘真的《黑旗》 : 对脱离现实,无视民情的浮夸风作了真实的展露 :红旗与黑旗的颠倒是从依赖群众到脱离人民变异的结果,作品中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什么样的官员,才让人民这样的?”
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冒犯党纪国法的大队书记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的形象。
2、对文革中表现出来的人自身的塑造和反思:
①揭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如: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西望茅草地》等,深入人的心理,剖析社会顽疾。
《西望茅草地》: “大跃进”时期开垦荒地办农场、农场场长张种田
②对极左路线扭曲人性,及民族文化中隐含的阴暗文化心理和国民性进行批判。
如: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等,既有对左的路线的批判,又有对国民性的批判。暗示了左的思潮与某种文化心理有密切联系。
③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对普通人、知青、知识分子等人在文革中受难的描写和对等自身的解剖(右派小说、知青小说): 刘心武《如意》、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唯物主义启示录》、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活动变人形》等
3、跳出文革的圈子,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 ①社会问题:谌容《人到中年》、王蒙《蝴蝶》 ②婚恋、爱情、理想: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辛《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四:评价:伤痕小说是反思小说的源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1)伤痕小说只是提出问题,而反思小说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某种答案:即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社会动机、心理基础都已存在于我们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心理之中,与封建主义的积弊有很大关系(专制),因此,反思小说变伤痕小说的情感宣泄为理性思考,更具有反映生活的深度。(2)“反思文学”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更大的思想容量,他们不满足于单单对文革的反思,而是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因此更具有反映生活的宽广度。
(3)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全面反思,关注人性。(4)逐渐突出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性,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探索。
总之,反思文学作家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可以毫不夸张得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五、反思小说的艺术特征:
1、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大量作品描绘好人落难、坏人当道的世相图,将几十年的历史整合为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表现出尖锐的批判意义。
2、反思小说多采用中篇小说的形式,这是出于表达需要而在无意间形成的共同趋势。
3、多种小说艺术手法的探索。茹志娟、宗璞、王蒙等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要旨: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二、产生具体原因:
首先:因为作家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其次,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
再次,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再次,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
《受戒》汪曾祺
一、写作背景:
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以早年的生活和感情体验为依托,对历经沧桑后人生感悟的一种升华。
——“诗意、美、欢乐”存在与生活之中。
二、《受戒》的创作特色:
(一)视角——深刻的民间立场
(二)叙事方式——“散文化”、“情绪流”
(三)语言——纯净的整体
民间立场:民间的价值衡量标准,对民间文化的无间认同
1、率性自然的人生态度
民间、自然、充满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美(健康、欢乐和人性)
2、给平凡的生活以诗的内蕴和美的魅力
视角是民间的,审美素养却是高于民间的。在民间生活的自然流中发现美、展现美。(自由、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1)环境——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精神出现(2)情节——并非作品主线,主线是一种情绪。(3)人物——远离俗世的纯真。
(三)语言——纯净的整体美
少浮词、不渲染,质朴、洁净,返璞归真。
追求生活口语的色、香、味、活、鲜,使人读来隽永雅致,十分耐人咀嚼与玩味。
三、文学史意义:
1、消解了小说创作的固有模式,更新了小说观念
——启蒙文学的回归。
2、小说审美功能的回归
3、现代抒情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莫言“红高粱家庭”
一、为什么《红高粱》只写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和抗战故事,却释放出灿烂的艺术光辉?它有何独特之处?
1、生命力、民间立场的颂扬。
2、儿童视角、视角与人称的变换。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
3、充满了象征和寓意。
4、语言冲击、感觉描写。
(一)生命的颂歌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有意塑造了“我”爷爷奶奶这一辈人物,刻画了余占鳌、戴凤莲、罗汉大爷等形象。这些人物是高密东北乡日月孕育的精华:男的剽悍勇猛,女的风流俊俏;他们嗜杀成性又视死如归,杀人越货又精忠报国;他们是自然生命的化身,体现了一种强悍的生命本能。他们敢恨敢爱,敢于直面生死荣辱;爱起来在高粱地里狂热野合,受到压抑时则啸聚山林,扯旗造反。这是一群朴野人性的代表,在他们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叛中,人类的生命原欲得到了最为酣畅淋漓的宣泄与抒发。
《红高粱》休现的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酒神精神,让观众随时都感觉到一种生命力的韧度和张力。在影片中,出现的人物都算不上什么英雄,而且毫不讳饰地展示了每个人身上的阴暗面。然而,几乎每个人都光新照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强大魅力在于潜藏在每个人身上身由奔放的生命力,“在他们的灵魂里,集纳野性、正义、仇恨、血气和情欲。他们无论爱、无论,恨,无论活,无论死,都一片真情,不掩饰,不做作,把自己的意志和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民间的战争视角
《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
民间立场
它以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在小说中,重点描写的不是带有革命理想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在民间的普通大众:农民、工匠、土匪、地方武装。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或痛快淋漓快意恩仇,或苟且猥琐蝼蚁偷生,突然来了日本鬼子,于是不由自主地卷入抗战的时代洪流中,英勇着、战斗着、献身着,呈现一种原生态的悲壮和豪迈。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二元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比如把作为“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
1、情节框架
对于抗战故事的描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红高粱》与以往革命历史战争小说的不同就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后者由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串起。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条故事线索中,始终被突显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它包容了对性爱与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其根本。这显然逾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对民间世界给予一种直接的观照与自由的表达。
2、英雄?非英雄 在小说中“奶奶”“爷爷”完全不似以往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去战斗去献身,而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去生活、恋爱、繁殖、杀人、越货、抗日、牺牲。他们为解放生命而活,又为生命解放而死,无“是”无“非”(在抗日这一民族大义上不含糊),敢做敢为,他们可以说是生命意识层面上的“英雄”。余占鳌:
生机勃勃的红高梁与那充满野性的无所畏惧的个性 自私的、不负责任的、姿意放纵
3、文化模式 祖宗崇拜
二、故事怎么讲?
A/叙述方法:
《红高粱》讲故事的手法巧妙、多样,可以说引人入胜。它并不是单一向度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是主要的视角却是“父亲”的,第一人称的讲述时时滑到第三人称(父亲)的叙述中。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使故事时近时远,摇曳生姿,在时间跨越中,使小说的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不仅如此,像奶奶临终前的大段意识幻觉,在以“我”为叙述人的结构中,更是有违常规,作者却挥洒而就,一点儿也没有生硬与拼凑之嫌。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是“我”在叙述自己家族的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种视野的开阔性。B反讽的技巧:
《红高粱》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它写的是一出悲剧,却没有如传统悲剧那般在最悲恸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崇高”的美感,而是采用“反讽”的技巧给有一种新鲜的感受。亵渎、幽默调侃
三、思想内涵:
莫言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与反叛,对封建伦理观念深刻的剖析,也有对由于社会环境改变而导致的人性缺失和种族退化的感叹,对城市文明的批判„„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
为什么《红高粱》只写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和抗战故事却释放出灿烂的艺术光辉?它有何独特之处?
1、民间立场、生命力的颂扬(主旨、人物)
2、儿童视角、视角与人称的变换
3、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
4、充满了象征和寓意。
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非常细的点看书:
1、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书P341至343
2、王蒙、张贤亮、刘心武书P352——360
3、高晓声、陆文夫书P360——365
2制定战略决策,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3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要素。资源:是企业用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 4能力:将能够企业的资源加以统筹整合以完成预期的认为和目标的技能称之为企业的资源转换能力,简称为能力。
5服务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的产品与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战略。6务已经超出一个行业的范围,多样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的经营业从而在多个行业中谋求企业的发展。7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循的最高目标,简直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8协同效应:是指当企业能将不同业务单位的某些共同职能活动集中起来,就能使用较少的投入资源完成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业务量,而且取得较好的协调和沟通。
9有一些企业的经营效益比较高,比较优势:是指在现有的企业中,总也总有一些企业的经营效益比较低。
10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拥有的难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并据此能够使企业推出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简答:
1波特的价值链的主要内容? 答案:价值链分析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波特加以发挥,使其成为分析和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工具,它把组织的基本活动分为五个区域:
① 内部后勤,包括接受,储备,分
配输入给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如原材料处理,库存控制和运输等。② 生产运营,将各种输入转化为产
品和服务,如制造,包装,组织,测试等。
③ 外部后勤包括部分接受,收集,储备,分箱产品给顾客。
④ 市场营销和销售,这是提供一种
使顾客意识到产品和服务,并且促使其购买的方法,它包括促销广告,销售活动。
⑤ 服务,包括所有能提高或保持产
品或服务的价值活动,如安装,维修,培训,备件等。2简述战略管理的过程? 答:战略管理的过程大致包括了三个关键要素。
① 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
和相对竞争地位,它包括确定企业的使命和战略意向,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评价企业内部条件,特别是对企业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
② 战略选择—涉及对战略的选择与
评价。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及跨国战略的选择,根据战略分析阶段确定的战略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几种战略方案,并以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资源约束条件,对战略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资源分配,确定战略实施的政策和计划,并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③ 战略实施—这一阶段包括战略的执行和执行过程的控制。它以采取怎样的措施使战略发挥作用的前提,将战略转化为行动,并借助于实施体系和实施措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来实现战略管理目标的过程。3答:企业战略的层次可分为:企业战略的层次包括哪些?
① 网络层战略,就是两个大的企业
联盟之间竞争和合作问题。它包括两大企业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联盟,在建立了联盟后选择什么样的姿态等问题,是企业最高层的战略。
② 公司层战略,指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和经营领域,它至少要简明三个问题,即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调机制,关键资源的开发与积蓄。③ 业务层战略,也称事业部战略,竞争战略或分公司战略,是在企业公司战略的指导下,各个战略事业单位制定的部门战略,是公司层战略之下的子战略。其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重点是保证战略经营单位在它所从事的行业中或某一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④ 职能层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
支持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一般可分为营销战略,人事战略,财务战略,生产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公关战略等。这四种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层层相通,而且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相互影响。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必须把四个层次的战略结合起来。4.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答: PEST分析法是一个常用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1)P即Politics,政治要素,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当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府对组织所经营业务的态度发生变化时,当政府发布了对企业经营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时,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随之做出调整。
(2)E即Economic,经济要素,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要素包括GDP的变化发展趋势、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程度及趋势、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水平等等。(3)S即Society,社会要素,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4)T即Technology,技术要素。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最迅速的变化就发生在技术领域,像微软、惠普、通用电气等高技术公司的崛起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样,技术领先的医院、大学等非盈利性组织,也比没有采用先进技术的同类组织具有更强的竞争力。5答确定:确KPI定的原则?KPI的一
个重要原则是SMART原则。
S切中具体的工作指标,不能合流;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 M导标可度量(Measuro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ie),指绩效指标和标准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三论述
1答:企业资源和战略的关系?企业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所属资源进行优化配量,才能充分保证战略的实现。战略与资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对战略的保证作用。
战略与资源相适应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指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当有必要的资源保证。而在现实中没有资源保证的战略有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险性的企业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②③略
2)战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即使
企业有充足的资源,也不是说企业就可以为所欲为。过渡滥用企业资源,会使企业丧失既得利益,也会使企业丧失应得的更多利益的机会。因此企业采用正确的战略后,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用,更有甚者,战略可以促使企业充分挖掘并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特别是在人,财,物上体现出来的看不见资源。3)战略可以促使资源的有效储备
(详细略)
2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 答: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结构。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组织职能和部门的设计。具体表现为战略收缩或扩张时企业业务单元或业务部门的增减等。二是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工作的重点改变,从而导致各部门与职能在企业中重要性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言,组织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而且战略的成功,也往往取决于其组织结构是否与战略相适应。
2)组织结构对战略具有限制作用。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组织结构并不是完全由战略决定;相反,组织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限制作用。它只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战略不能与现有组织结构相脱节
②组织结构提供信息传递方式。③组织结构影响传达的战略实施信息。总之,战略与组织战略结构的有效结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企业的成功就在于能制定适当的战略,同时建立适当的组织架构以贯彻其战略。企业战略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组织结构的变化,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又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二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匹配的过程。只有将两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放在不断地变化的环境中去考量,才可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3多国本土化战略?
为满足所在国的市场需求,企业可以采取多国本土化战略。这种战略与国际战略不同的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相同的是,这种战略将自己国家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技能转移到国外市场,而且在国家重要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这种战略的成本结构较高,无法获得经验曲线效益和区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