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样对待低碳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怎样对待低碳

大学生怎样对待低碳 篇1

经济在飞速发展同时,我们的环境质量也在急剧下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在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农业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全球能源供给的严重不平衡;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国亦频繁出现。气候问题、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 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所以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将会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英国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是通过政府引导与商业激励,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框架,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二,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第三,建立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挪威长期致力于二氧化碳减排工作,政府一直为推进挪威成为一个低温室气体排放国而积极努力。2007年6月,挪威环境部发布了2006-2007环境白皮书,提出挪威低碳发展的政策和目标:第一,2008-2012年挪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量的10%;第二,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挪威1990年排放量的30%;第三,到2050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挪威产生的排放量,成为碳中性国家。

日本于2004年11月颁布了新环境税计划,该计划旨在增强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任务。根据该计划,日本每户居民每年将缴纳3000日元环境税,以帮助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1]

美国虽然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发展低碳经济、研究低碳产品从没放弃过。除投入巨资研发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并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尤其是其最近发布实施的《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意大利虽然并没有广泛使用低碳经济这个词汇,但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甚至是零碳经济。[2]除落实《京都议定书》的义务,还通过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绿色证书”制度、提高能源效率的“白色证书”制度等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费大量能源和资源,因此,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大约占全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减排形式严峻。此外,从主观方面来说,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两型社会的建设也需要寻求更科学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在五年内降低20%,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未来20-50年间,中国需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另一方面,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如国际上就有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接近于美国的国家。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专家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CO2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中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政策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效利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二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设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贸易来激励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三是设立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是强化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充分认识并重视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积极带动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力量,所以要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低碳文化”。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有利于实现国内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发展,无疑也会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形式不容乐观,能源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矛盾尖锐、总体技术落后、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凸显。所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综合利用法律、经济、金融各种政策;加大低碳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促进民众的意识,倡导健康的绿色消费;尽快建立低碳专项基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政策的贯彻力度,开发低碳经济的潜力,全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清醒的认识全球性体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时下流行的低碳生活,正为广大学子所推崇。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中国,网上也开始流行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更让引人注目的是我们“80后”的大学生们对“碳排量”这一词语也颇为敏感,我们以开始把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时尚,那也是一种“低碳经济”。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流行的名词,甚至有些大学生还在为其做宣传,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通过行为艺术表演等方式,倡导广大市民参与“低碳生活”。河南大学,还成立了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沙龙,其间讨论了有关节能减排等问题,以及诸多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生活”。低碳生活的新兴词语,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低碳生活在我们 “80后”中渐成时尚以并不为奇。很多同学表示:“热衷于节能环保,除了感觉这是我们„80后‟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觉得这是一种时尚。”在中国,越来越多的“80后”大学生,开始把节能环保当做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很多大学生都这样认为:“注意节能环保,就像在公交车上让座一样成为习惯。”

大学生怎样对待低碳 篇2

一、尊重

任何人在学习科学时, 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错误的前概念, 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尊重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就是尊重人的认知规律。由于学生头脑里的前概念无法被科学概念简单地覆盖, 因此, 企图回避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是幼稚的, 甚至是愚蠢的。

实际上, 不但学生对科学存在错误的前概念, 即便是经过专业学习和强化训练的教师, 对科学也仍会存在不少错误的前概念。例如, 曾有几个高中物理名师外出旅游, 有一次他们去去游游乐乐园园体体验验““过过山山车车””, , 当当““过过山山车车””在水平弧形轨道上高速盘旋时, 人由于惯性会严重地向外倾斜, 似乎要被抛抛出出一一样样。。下下来来之之后后就就有有老老师师感感叹叹::惯性好大啊, 太刺激了!其实, 人的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人站在地面上的惯性与随“过山车”盘旋时的惯性是完全一样的。他们之所以会这样说, 正是因为头脑里“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错误前概念在作祟。因此, 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应当有所理解, 而不应横加指责。

对于学习者来说, 当前的学习不但会受到已有错误前概念的干扰, 而且还可能引发新的错误前概念。例如, 在教学变阻器的知识时, 我们常会做如下实验:将小灯泡、电流表、变阻器和电源串联在一个电路上, 当调节变阻器的电阻变大时, 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灯泡变暗。这个由教师所操控的演示实验的现象无意之中会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观点———灯泡的亮度是由通过电流的大小决定的, 从而对电功率知识的学习埋下隐患。可见, 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 学习并不是学习者对知识被动地接受, 而是对知识意义自主的建构过程。概念的建构是有基础的, 学生的前概念就是建构科学概念的一种基础。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前概念, 就不知道科学概念学习的起点及其建构的基础, 也就无法真正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

二、了解

前概念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起点和基础, 但由于学生的大脑是一个“黑箱”, 我们常常很难看清楚他们在学习某个科学知识时, 究竟存在怎样的前概念。因此, 为了促进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程度, 与教师的经验直接相关。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在与学生多年的反复交往中, 对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时可能存在哪些前概念通常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 年轻教师应当多向老教师请教, 以便为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作好充分准备。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要备学生”,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例如, 关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前, 有些学生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如果教师事先对学生的这一前概念有所了解, 课前就可以准备橡皮泥、弹簧秤、烧杯 (装水) 等器材, 从而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当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时, 橡皮泥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并不改变。如果事先对学生这一错误的前概念没有足够的了解, 那么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的观点时, 教师也许就会措手不及, 且无法在课堂上利用有说服力的实验现象对其予以纠正。

老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了解, 但由于前概念的复杂性, 其对前概念的认识也难免出现盲区和偏差。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以暴露其头脑中潜在的前概念。例如,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 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平面镜前照一下自己, 物体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具有哪些特点呢?”或具体地说:“物体的像成在哪里?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些学生认为物体的像成在镜面上, 像的大小和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大, 像越小。可见,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前概念的成因虽然比较复杂, 但在许多情况下, 学生还是能够为自己的前概念提供自以为是的证据。因此, 为了有效促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学生对某个科学知识有哪些前概念, 而且还要了解产生前概念的原因。例如, 在学习浮力知识时, 学生往往认为密度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较小, 而密度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较大。他们的理由是:石块、铁块扔到水里会下沉到水底, 而木块、泡沫塑料之类的物体扔到水里却会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石块、铁块的密度较大,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小, 而木块和泡沫塑料的密度较小,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知道了学生产生错误前概念的原因,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 用推理或列举客观事实等方法予以纠正。

三、正对

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是在他们先前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淀而形成的, 具有顽固性的特点。因此, 错误的前概念无法被科学概念简单地覆盖。如果不把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推翻, 科学概念就难以牢固地建立起来。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前概念, 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而应积极地正面应对。

例如, 我们知道, 灯泡的亮暗是由其实际功率决定的, 但不少学生却存在如下两个错误的前概念: (1) 100W的灯泡总比40W的亮, 即灯泡的亮暗是由灯泡的额定功率决定的; (2) 通过的电流越大, 灯泡越亮, 即灯泡的亮暗是由所通过电流的大小决定的。对此, 教师教学中可以在一块示教板上安装一个电路, 分别将“220V 40W”和“220V 100W”的灯泡连接在上面, 上课时先用纸将连接的线路遮住, 只露出两盏灯泡。

师:当闭合电路时, 两盏灯泡哪盏亮些?

生:“220V 100W”的灯泡亮些。

教师闭合开关, 学生发现“220V40W”的灯泡更亮, 感到非常诧异。

师:你认为在这个电路中, 通过哪盏灯泡的电流较大?

生:通过“220V 40W”的灯泡电流较大。

教师揭开遮蔽线路的纸, 学生惊奇地发现两盏灯泡是串联在电路中的, 通过的电流大小相等。由此他们认识到:灯泡的亮暗并不是由额定功率决定的, 也不是由通过电流的大小决定的。于是便提出问题:灯泡的亮暗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在这一问题的驱使下, 借助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现象, 学生即可建立起“灯泡的亮暗由实际功率决定”的科学观点。

四、深究

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在学习中会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对此, 教师应当由表及里进行两方面的深究。

1.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某些异常表现, 从前概念角度究其成因

在学习过程中, 某些信息的刺激有时会使学生做出不正确的反应, 而这些反应常常是由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引起的。对此, 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反应, 揭示其错误的前概念。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认识, 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 在一次电学实验课上, 学生在分组进行“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时, 有的学生在接通电路后发现小灯泡不亮, 便忙于检查小灯泡是否拧紧, 闸刀开关的接触是否良好, 各个接线柱的接触是否良好等等, 却没有想到去移动滑动变阻器的触头, 使变阻器的电阻变小。教师看到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均不为零, 于是判断灯泡不亮的原因是变阻器的电阻过大。但教师此时不能马上提醒学生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 而应认真分析学生在实验中表现的行为, 找出这种行为的原因:其根源在于他们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 认为含有灯泡的电路中, 通路灯泡便发光, 断路灯泡便不发光。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 灯泡不发光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灯泡没有电流通过, 二是通过灯泡的电流太小, 然后让学生自行判断究竟是哪个原因造成灯泡不亮, 并进行相应的改进。这样既使学生自己排除了实验中的障碍, 同时也纠正了他们头脑中存在的错误前概念。

2.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前概念, 究其成因

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尽管错误, 但在学生看来却是合理的, 这是因为错误前概念的产生总有其习得的经验知识为基础, 总是有其原因的。在教学中, 当学生出现某个错误的前概念时,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说出理由, 以暴露其前概念产生的根基。如果学生不能清晰地说明产生错误前概念的原因, 教师应当深入分析, 揭示其成因, 进而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例如, 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之所以会认为“像的大小跟物体与镜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大, 像越小”, 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十分熟悉的生活经验:人照镜时, 离镜越远, 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越小。进一步分析可知, 学生是将像的实际大小跟观察者在镜前看到的像的大小混为一谈了。鉴于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辨像的大小与人眼实际看到的像的大小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到, 人眼看到的某个物体的大小不但跟该物体的实际大小有关, 也跟该物体与人眼的距离有关。例如, 某人离你近些, 你看到的他就大些;离你远些, 你看到的他就小些。如图1所示, 人眼看到的像AB的大小是由其上下端与人眼连线的夹角, 即视角决定的, 视角越大, 人眼感觉像AB越大。当人眼与像AB的距离变大时, 虽然像的实际大小不变, 但人眼感觉像变小了。

五、利用

学生的前概念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 也是教学的生长点, 因此, 它是教学宝贵的资源。概念建构的本质是概念的转化, 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在教学中, 当学生面对问题暴露出错误的前概念时, 教师应善于加以利用。例如, 在教学重力知识时, 针对“重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不少学生除了认为“重力的大小可能跟质量有关”之外, 还认为“重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体积越大, 重力也越大”, 理由是:一桶水的体积比一杯水大, 一桶水也就比一杯水重。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因为对同一种物质而言, 其重力和体积是成正比的, 体积大的物体重力也一定大。但对重力而言, 质量和体积两个因素哪个是本质因素, 哪个是非本质因素, 学生难以区分。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检验: (1) 控制体积相同, 即取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测量其质量和重力, 结果发现铁块的质量较大, 重力也较大; (2) 控制质量相同, 即取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 测量其重力, 结果发现铁块和木块的体积虽然不同, 但两者的重力却相同。

怎样对待“捣蛋”学生 篇3

关键词: “捣蛋”学生 思想教育 教育方法

所谓的“捣蛋”学生对学习没有明确目标,缺乏学习热情,课堂上随意说话,课下总是做一些出格的事。但这些孩子并非没有礼貌,道德败坏,没有集体荣誉感。从学习上讲,他们是落后的;从个人的素质上看,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善良、天真、可爱、上进的一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做好孩子的思想、品行的转化。

一、心与心的沟通

每个班都有几个或多个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做一些出格的事,一般来讲,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就会大声斥责他,冲他发火,不给学生辩解的机会,学生暂时服软了,但一离开老师的视线,就会变本加厉。相反,如果换一种方式:用平和的心与他们交谈,结果会截然不同。往往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在处理捣蛋学生时,会事先了解捣蛋学生,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对症下药;先肯定捣蛋学生身上的优点,再指出缺点。当学生说出老师说的与实际不相吻合时,老师要面带微笑地倾听,如此,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理解他,他就会把你当做知己,会听从老师的建议,逐渐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

二、理解和信任学生

处在小学阶段,学生易冲动,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很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思考问题不周密,片面坚持己见。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观点,理解他们的无奈和喜爱。要给他们思维空间和行动范围,相信他们会做得很好。如:我班班长父母离异,一段时间性情暴躁,加上同伴们冷嘲热讽,一度情绪低落,想撒手不当班长。对此,我先是和孩子进行一次亲情交流;其次,对于班长一职,谈谈我的看法和认识,以及班长在班级里的重要性;再次,说他对同伴不好的态度我可以理解等。交流一周后,我看到的班长每天都是忙碌的身影,和同学相处融洽,脸上总是笑吟吟的。可喜的是,一年后,已经上初一的他专门来找我,高兴地告诉我,父母在他的努力下竟然复合了。由此看来,只要老师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关心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有价值的、独特的人,师生之间才能友好相处。教师在处理突发事情上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不要对人不对事,翻陈年旧账,以权压人把事情搞砸,甚至在孩子家长面前还是得理不饶人,这样久而久之,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伤透了孩子的心,换来的是孩子对老师极大的逆反心理。

三、赏识与激励学生

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应多注意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多观察他们,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并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建立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能行”。如:上课“捣蛋”时可以采用提醒教育,老师的一个眼神、表情、动作提醒你做错了,或者老师悄悄地走到他身边拍拍他……潜意识地帮他搪塞过去,这样他不再好意思“捣蛋”了。课下多捕捉一些“捣蛋”学生的闪光点,以优去劣,如:我管理的班级里就有一位送一外号“女草上飞”的学生就是这样:课上不注意听讲,随意说话不算,还任性下座位到想去的位置坐,课下不是爬个栏杆就是把同伴摔倒,基本天天都有同学告状。可以说同校的老师一说起来没有不知道的,我也是每天一见到她就头痛不已。直到一次运动会,我发现这个孩子长跑在同年级里是最快的,这下我可抓住命脉了,在她跑步时,和其他学生一起给她鼓劲、加油,还让其他学生送上一杯水,跑完后我还送她一个拥抱,这个“捣蛋”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羡慕的眼光,满意极了。不仅如此,我还在全班学生面前大肆表扬了她,同时给她安排了“安全监督员”一职。至此,每天一下课,就看到她不时提醒同学不要把身子伸到护栏外,也不在教室的桌椅上到处“上蹿下跳”,早操的队列中也看不到推搡的“女一号”。除此之外,课上也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拖拉的作业变成字迹工整及时上交。一天天在改变自己,期末检测语文成绩飙升92分以上。有句话说得好:“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他们的天性就是好动,好表现自己,只要老师去掉有色眼镜,在生活学习中挖掘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进而用诚挚而又恰到的表扬,扶持和鼓励,让“捣蛋”学生逐渐消除自卑,增强信心,在成功体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他们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家校联系”是一座搭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是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的纽带,是提升教师威信、构筑教师人格魅力的主要途径。教师不定时地利用微信、QQ等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一些情况,及时将孩子的各种信息进行互换,随时随地掌握一手资料,共同商榷帮助孩子改掉身上的缺点,促进捣蛋学生健康发展。

怎样对待爱哭的学生 篇4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常常会遇到爱哭鼻子的孩子。这就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和麻烦。对于我们二年级的老师来说,对待爱哭的孩子更要耐心细致,注意从其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遗传性教育环境的不适应性上寻找原因,只要对症下药,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班的翁某某,性格内向,一般不愿想别人吐露心声。当她伤心时,你想了解原因,问十句他都答不上一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很恼火。不过这个时候可不能大声呵斥。我一般都是在她心情好时找她谈谈心聊聊日常生活和学习,慢慢地取得她的信任,和她建立感情,成为知心朋友,推开她虚掩的心门。只有了解学生爱哭的真正原因,教师才可以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爱哭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来抚慰脆弱的内心。当学生因为小事哭个不停时,即使你感到厌烦也千万别用威吓责骂的方法让他停止哭泣,这样强制的压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严重的可能导致性格的扭曲,使学生变得更加脆弱或叛逆。当学生止不住哭声时,教师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把内心的不满、委屈发泄出来,教师在一旁默默相伴,或者拍拍学生的肩膀,让学生觉得老师能理解她,没有嫌弃她,感受到老师深深的关切之情。同事带他们离开人群,并要关照在场的学生日后不要取消,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当学生发泄完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后,教师就要扮演起心里倒是的角色,用和平亲切的语调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做不太合适,哭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自己变得脆弱,让自己的自信溜走。应该让学生明白人从小就要学会坚强,那样才是勇的孩子,是学生形成“爱哭是不对的”意识,一遍接受以后的辅导。

有些学生爱哭是因为不够坚强,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敢面对挫折。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就用哭来逃避。这时,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反方面来做:

(1)讲讲身边的事。把班级中其他同学的事例讲给学生听,这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虽小,但贴近学生的生活。

(2)坐下来和孩子谈谈。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失败,敢于面对挫折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要自己不服输,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还是好样的。

(3)讲著名人物的故事,让孩子在感受人物光辉形象的同事学会坚强。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懦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不足,写下决心书,以此为目标和动力,一点点克服爱哭的毛病,使之逐步成为坚强的人。

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哭闹只是任性,当他不如意想表示不满时,经常用哭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在家里,哭这一招往往凑效,久而久之便养成毛病。

大学生怎样对待低碳 篇5

现如今,中学生谈恋爱,已不是什么秘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渗透,中学校园已经不是爱情的荒漠,而是幼稚恋情的萌发地。从认兄妹到不知不觉间陷入一种朦胧的感情,从手牵手,到拥抱、亲吻甚至发生两性关系。一切都情不自禁,一切都不由自主。但是,由于年龄、学识等原因,中学生不可能处理好这样的感情,他们无法担当彼此的承诺,面对突然之间降临的责任,他们往往手足失措,甚至挺而走险。因为恋爱,影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大学失之交臂,让理想的翅膀过早地折翼,甚至影响一生的人和事也不是少数,常常让人扼腕叹息。学生早恋现象是存在的。面对学生的早恋行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对学生的早恋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把早恋现象看成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偏差,不要大惊小怪,视之如洪水猛兽,也不能嗤之以鼻,更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要与早恋学生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在无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以谈心的方式交流看法,从而对其正确加以教育疏导。

其次,要帮助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早恋危害甚多:

(一)浪费感情,极少成功。青少年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感情的看法还很幼稚、片面,情感很不稳定、起伏性大,不具备进

入婚恋领域的条件,所以学生早恋浪费感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分散精力,贻误前途。处于早恋中的学生沉浸在爱的甜蜜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学生长知识、学本领,为未来发展奠定好基础是非常不利的。

(三)涣散集体,损伤友谊。早恋学生总喜欢单独与恋人在一起,不愿或拒绝与他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久之,将脱离集体这个大家庭。

(四)感情冲动,遗恨终生。早恋中的学生情绪最易冲动,况且自控能力又差,很容易越轨,越轨行为给学生尤其是女生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这种创伤往往是终身无法弥补的。

(五)缺乏经费,导致犯罪。谈恋受往往需要金钱,而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为了维持这种带有明显炫耀色彩的恋爱行为,有的人误入歧途走向犯罪道路。再次,要向早恋学生传授矫治的方法:

(一)要让早恋学生学会说“不”。当对方求爱时,要向他(或她)说“不”,语气要温和、委婉,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但要注意态度明确、坚决,不可模棱两可,给对方留有希望。例如,用“实在很抱歉,咱们这个年龄还不宜谈恋爱。谢谢你对我的好意”这样的话,既委婉又表明了态度,就很适宜;但如果用“谢谢你,咱们之间还不很了解,以后再说吧”表达自己拒绝的意思,语气虽委婉,但模棱两可,仍给对方留下了幻想,是很不适宜的。

(二)对已经陷入早恋的学生,要劝其悬崖勒马,迅速果断地斩断情丝。常用的“告吹”方式有:1.直接说服。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把自己的态度向对方讲清楚。2.书信说服。如果碍于情面不想当面讲,就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和态度

较详尽地向对方说清楚。3.中间人说服。找一个合适的中间人,把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传达给对方,让中间人进一步做好对方的思想工作等。

家长怎样正确对待早恋 篇6

科学疏导让孩子体面走出误区教育方式不当成早恋“催化剂”家长与早恋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关键据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初中年级的班主任反映,近年来,初中生谈恋爱人数增多,进入高中更为普遍。这些早恋现象一般表现为:有的中学生单相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约会,互相倾吐爱恋之心,形影不离;个别人则发生性接触。现在中学生早恋大致有以下特点:年龄更提早,女生更主动,交往更直接,行为更大胆,逆反心更强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复杂,多见于单亲家庭,但其中黄色书刊、网站、影视暴露镜头的影响最为严重。据一所初中学校的几位班主任和德育教师介绍,他们多次从男生宿舍发现《夫妻生活艺术》《XX艺术100例》之类的书刊,这些书刊都是从学校附近的书店租来的。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早熟,而相应的性教育又跟不上。第三是现在的少数青少年缺乏责任心,他们把恋爱甚至两性关系当做好玩,从没想过为对方负责。某中学一名高二男生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初三开始谈对象,已经3年了。我是谈着玩,没想过将来娶她过一辈子。”第四是虚荣心作怪。高中学生中盛行这样一种观念:有对象有能耐,没对象没能耐,被人瞧不起。因此,一些学生争相谈对象,而且换得越多越好。教育方式不当成早恋“催化剂”今年秋季开学前的一个下午,在陕西西安一中学读高二的学生小涛从母亲的提包里找钥匙,发现包里有一封已经拆开的信,上面写着小涛的名字。等母亲回来后,小涛问母亲为什么拆他的信件。母亲却说,不要以为信上写的是英文她就看不懂,以后不要再和那个女孩通信就行了。小涛连忙向母亲解释,信是同班的丽丽寄来的,是邀请他去她家讨论学习英语的问题。但母亲表示,丽丽的鬼点子多,说是学习,其实是约会。在以后很长时间里,小涛的母亲对他的“早恋”问题进行了“轰炸教育”,小涛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反感。从此他只要有了烦心事,就告诉丽丽。终于有一天,小涛给丽丽写了表达爱慕之情的字条。他说是母亲的粗暴教育逼着他走向了“早恋”。西安一研究中学生心理的专家说,目前42%的少年有过“早恋”经历。在小学时期的“早恋”,仅仅是对某个同

学有好感。“早恋”现象的高发期是初中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正值青春期前后,一旦受到异性吸引,就容易出现“早恋”。中学生的“早恋”并非是真正的恋爱,所谓的“早恋”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攀比性,是一种青春萌动、躁动的外在现象。科学疏导让孩子体面走出误区福建省厦门一中学的一位家长说:13岁的儿子强强,刚上初一不到两个月就有了女朋友。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不是老师,而是和儿子有了朦胧感情的那个女孩的母亲。她告诉我,强强在追求她女儿。她在一个月前就发现女儿有点神神秘秘的,后来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翻查了女儿上锁的抽屉,找到了女儿的日记。在抽屉里的一本杂志中还夹杂着强强写给她的信。有一天,他俩去了植物园。我该如何对强强说这个问题呢?强强从小自尊心强,如果直接问他与女同学恋爱的事,很可能是他要么死不承认,要么干脆承认却认定家长多管闲事。如果产生了逆反心理,那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我赶紧和出差在外的老公及我平日最信任的老同学张红梅分别通了电话,最后决定请老同学帮忙布个局,让儿子体面地走出误区。我到家不一会,强强就回来了。我若无其事地准备晚饭。刚吃罢晚饭,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谁呀?张红梅呀。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哪儿都没去,做家务、买东西。什么?植物园,不可能,强强去学校了。”正看电视的儿子听到植物园这个字眼,脸都红了。我打着哈哈,继续跟张红梅侃:“早恋?不可能。我家强强能那么糊涂?不会的。”我放下电话,强强问:“是谁呀?”我说:“是红梅阿姨。她说下午在植物园看见你了。”接着我故意轻松地说:“同学一起出去也很正常啊。红梅阿姨太敏感了。”儿子脸红地望着我,半晌才冒出一句:“妈妈,您是不是知道了?”我犹豫了一下,肯定地点点头:“妈妈想,也许你不愿意让我们知道。其实这种事情,爸爸妈妈可以给你一些帮助的……”儿子打断我的话:“其实我也说不准自己是怎么回事。我是班级新选出的数学课代表,她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我们俩常在一起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你说我们还能做好朋友吗?”我心里一阵兴奋,赶紧告诉儿子,朋友永远不嫌多。“儿子这么理智,妈妈就

放心了。你最好能和她保持好同学、好朋友的关系,这样对两个人都有好处。”儿子郑重地点头,说自己会处理好。两天后,儿子告诉我,他把问题解决了。北京的一些心理学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公开早恋,父母切莫急躁。怒发冲冠,一阵痛骂,那会适得其反。必要时低调冷处理,反而可让他们有自我反省的时间,对有自制力的孩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与早恋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了解孩子和解决早恋的关键

我们该怎样对待后进生 篇7

一、要有原则

学生“不听话”, 不守“规矩”, 不肯“用心读书”, 原因自然很多, 但有一个原因是老师自己不守规矩, 原则性太弱。老师要像剑一样凛然, 这凛然而不可触碰的锋芒之一就是原则性。譬如说, 我们总是为了方便自己, 随便换课, 为了抢时间随便占课、拖堂。用自习课来上语文, 那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语文课上做数学?老师拿下课时间来上课, 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上课来玩, 做个小动作, 聊几句, 把上课当下课呢?我们要求学生守规矩、有原则, 我们自己做到了吗?要知道, 有部分后进生喜欢挑老师的刺, 找老师的碴。当我们有很多刺让他们挑的时候, 他们挑着挑着, 就挑成了“刺头”, 当一个班级出现好几个“刺头”的时候, 班级就不那么好治了。所以, 要想转变后进生, 老师就要从自身做起, 做有原则的人。当你非常尊重这一些规则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 班级是非常好管的。

二、要有公平

公平是什么?不歧视、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就是公平。我们的“特殊”学生是我们用“特殊”方式对待出来的。我很怕班里出现“特殊”学生, 所以从来不排“特殊位置”, 不以特殊的方式把学生安置在办公室, 不用太特殊的眼神对待学生, 也很少用太特殊的话语训斥学生。那“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就是公平了吗?怎样才是公平?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有所发展, 得到合理发展, 才是公平。所以对于后进生少做几个题目, 降低难度才是公平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谁最差, 我们罚谁多做。每一个人都是有上进心的, 但上进心也是最容易罚没的。当学生能完成低层次任务的时候, 他们自然会向高层次追求。2班有个学生, 语文听写绝大部分听不出来的, 你如果硬要她听写, 她就空白、不交。我降低难度:听写的时候她可以翻书抄, 抄对的就算对, 结果她就很开心地抄了起来, 而且碰到她会的, 她是绝对不抄的, 多可贵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 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有所发展, 那才是公平。有了这样的公平, 后进生就会越来越少。

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让其明白, 无论学习成绩好坏, 遵守课堂纪律是每一位学生最起码的道德常识。然后, 应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成绩, 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人都是有感情的, 后进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由于他们常常受到冷眼, 因此外表给人总是冷漠的, 有时甚至有些不近情理。因此, 要转化他们, 必须大力进行感情投资。有关事实证明: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是转化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古人言:“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感情, 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否则, 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 特别应注意与后进生沟通感情, 增进了解, 以换取信任。这样, 他们就会消除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 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对后进生及时进行引导, 就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事可做。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 特别是关爱“后三分之一学生”;创造平等、互助、团结的学生群体, 让“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平等、互助、团结的大集体中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创设一定的情境, 给“后三分之一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近几年, 我校在学案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 我们将结合县教研室组织的系列课型达标活动, 围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这两个教学核心, 积极进行课堂改革, 力争做到“不抛弃, 不放弃”, 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塑造自我的空间。给那些后进生找点事做, 有“事”就会少生非。

四、放大“后进生”的优点

为人师者, 应摘掉“有色眼镜”,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差的学生, 在“后进生”身上找优点。每一个学生, 只要你俯下身去用心寻找, 就会发现他的“第一”, 或是全班, 抑或是小组, 在书画、在写作、在背诵、在长跑、在吹笛等方面。我们要善于抓住他的“第一”做文章, 适时适度地张扬这些“第一”, 创造机会, 满足他的表现欲望, 并对他所做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激励进而强化。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获得成功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愿望。后进生在看到班上其他同学取得成功之后, 内心羡慕之余, 也会产生获得成功的欲望, 也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 他们在各项活动中, 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 发挥他们各自的爱好和专长,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遇。采用因人而异、扬长避短的策略, 为他们不断创造成功的机遇。这样, 通过成功激励, 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促进自身的转化。

五、抓住闪光点, 经常表扬

不要以为表扬没有用, 问问自己的内心, 你渴望长辈的表扬吗?你喜欢领导的表扬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学生也不会例外。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后进生”从50分到56分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要抓住任何一个可以表扬的机会, 进行不断的有适度的表扬。让这些学生懂得自己并不是被人看不起的, 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 也会成功。在我们的工作中, 不要因为几位同学的语文成绩差而不管不顾, 要不就是采取一些连自己也无法接受的方法, 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是不可以, 而是要适度。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真心做他的朋友

常常朝后进生白眼, 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把他们放在一边也不是好方法, 把他们实实在在地当作你的朋友, 当做你的孩子, 那就事半功倍了。平等, 不是用嘴说的, 要用实际行动表示, 与他们一起游戏, 与他们共同讨论, 与他们一起笑, 一起哭, 真实感受作为朋友的一切。这样才能让他们相信你, 也相信自己能学好语文。要他们学语文并不难, 关键看你怎么做。你有信心, 他们就有, 你没有, 他们也没有。从自身出发, 从小事出发, 不要把他们当成一无是处的学生, 通过对他们的教育, 一定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培养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对这类后进生, 我们要从生活上多关心, 对其感化, 让他知道, 无论什么情况, 总是有人关心他, 老师不会遗弃他, 从而让他消除戒心, 除掉隔膜。

后进生问题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 实际上也是个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 我们就要下大力气来解决。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应正确对待后进生, 让他们感到温暖, 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抬起头来走路。这样, 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全面提高后进生的素质, 才能开创后进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 我们既要教好书, 更要育好人。我们的口号是为了一切学生, 我们应多些责任, 少点功利, 相信后进生就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我们有信心, 用爱的阳光去照耀他们, 他们心灵的冰川再厚也会融化。只要我们有耐心, 用爱的春风吹拂他们, 他们心灵的防弹衣再硬也会被穿透。

摘要: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 教师是关键。作者借鉴《治“差”专家颜蜀萍》一文, 吸取颜蜀萍老师的成功经验, 对转化后进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怎样对待自然流产 篇8

在妊娠过程中特别是妊娠的早期,当发生自然流产的先兆现象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去医院就诊,听从医生意见,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而不宜一味要求保胎生育。为什么不提倡保胎呢?因为它既不利于家庭和个人,又不利于国家社会。

人类为保证子孙后代的质量,除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现代科学即遗传学与优生学的方法来改善人类本身的遗传素质,提高下一代健康,智慧的水平外,还有一种所谓自然选择的进程。这就是凡有重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提示患遗传病)胎儿,大多数在孕期28周前发生自然流产而中断妊娠,这就使这些疾病不致于一代一代传下去,保证了后代的健康素质和保持人类遗传的稳定性。

据调查,妊娠头三个月内自然流产的胚胎中,有形态学改变的超过70%,仅17%是明显正常的胚胎。另外,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也高达50%以上,其中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并表现为将成为智力低下和躯体方面的畸形者,占一半以上。但幸运的是,97%的这种畸形出自然流产所淘汰,只有3%存活到分娩。表现为男女性别畸形的性染色体异常胎儿经自然流产的淘汰率为88.3%。其中有一种称为先天性性腺不发育症,它比正常女性少一个X染色体。这种患者外形象女性,但矮小,呆板,生殖器,乳腺不发育,无月经和伴有其他各种畸形。这种畸形的发生率占所有染色体畸变胎儿的20%,但是通过人类的自然选择过程,99.7%的这些畸形胎儿由自然流产所淘汰,只有0.3%生存下来。另有一种称为染色体多倍体畸形的胎儿。自然流产的淘汰率为99%。

总的说来,在人类的所有妊娠中,染色体异常胎儿约占1/5,但到分娩时,这种异常的发生率已下降至1/150。也就是说,绝大部份的病态胎儿在没有经历完“十月怀胎”过程即发生了自然流产。整个妊娠过程中异常胎儿的明显淘汰,对人类本身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自发流产等于是自然发生的优生措施。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在发生自然流产现象时仍采取积极保胎措施的话,很有可能是娩出畸形婴儿。这些畸形小儿除了身体上多种畸形外,往往智力也是低下的,严重的连生活也不能自理,要靠父母或他人养活一辈子,给家庭带来的麻烦和给他本人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过去许多原不能存活和不能长大的严重畸形婴儿,现在可以生存下来而且长大成人,有的达到成熟年龄后仍能结婚生育,从而使某些遗传病继续扩散和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年实际出生人口平均在一千六百万以上,按分娩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1/150计算,每年出生的这种异常小儿就多达16万,如果对未完全自然流产了的胚胎再进行保胎妊娠的话,上述数字还要增加。

怎样对待幼儿的攀比之心 篇9

攀比心理形成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

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

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确处理攀比心理

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任何微小的行为举止都在影响自己的孩子。假如家长本身是爱攀比的,那么当家长口头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攀比的时候,孩子多半是不会听的。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有攀比之心,是否嫉妒别人的衣服比自己的贵。如果家长有攀比心较重,可以通过和朋友分享美好的事物来改善自己的性格,怎么做呢?很简单,每当自己有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的时候,记得叫上朋友一块分享。

不要答应孩子的过分要求:

我们开头说了,孩子都是有攀比的,关键是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攀比之心,家长做对了,孩子自然就放弃了这种行为。家长能达到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要给孩子买超出家庭经济负担的任何东西,买什么东西都要讲求是否适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水平。

树立正确的优越感:

当孩子的攀比之心不满足的时候,也就是孩子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反而会激发更大的对优越感的需求。这时候家长要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将优越感建立在正确的事情上,比如成绩优异是一种主要的优越感的来源,家长应当注意夸奖孩子的成绩优异,而不是夸奖孩子穿的漂亮。

让孩子获得成功:

帮助孩子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获得成功,这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需要通过攀比来满足虚荣心,自己完全可以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获得优越。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当然不能替孩子写作业,而是想办法让孩子自己想出答案,这样孩子就认为是自己获得了成功。长期坚持,孩子就会放弃错误的攀比之心。

和孩子一起做义工:

上一篇: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下一篇:申请日本签证须知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