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的时光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田园的时光

田园的时光 篇1

那里是那么的美不胜收。

清晨,启明星高挂在天空中,似乎在最后一段时间里耀武扬威。用不了几分钟,启明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一阵子规的叫声打破了原本的寂静:咕咕!大公鸡也喔喔叫了起来——最美的时候——早晨到了,朝阳从山后渐渐升起,河塘里,青蛙呱呱地叫着,好像在嘱咐孩子要小心。村庄里的人们已经起床了,有的挤奶,有的喂鸡,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炎热的中午到了,狗吐着舌头热得不愿叫唤,母鸡带着自己的鸡宝宝们纷纷躲到阴凉处打起了盹,劳作的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休息,我们可没受到影响,因为大自然送了我们独特的空调间——葡萄园,我们把椅子架在园中,葡萄藤为我们架起一片阴凉的天地,渴了就伸手摘一串紫得发亮的葡萄,那种快乐不言而喻。

下午的乡村最美,水田里一条条吃饱喝足的小草鱼吸引着满山遍野的白鹭们。它们可真是神速,眨眼间就抓住小鱼从你眼前飞走了。这时候,只要你一跺脚,几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便会立即出现在你的眼前。

夜晚的乡村是安静的,在路灯照不到的地方,随处可见一团团的小亮点,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些打着灯笼的萤火虫们正在巡逻。

深夜里,蛐蛐唱着不同的小曲儿,伴随着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安稳得进入梦乡。

田园的时光 篇2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产业的繁荣, 使各地大城市急速发展, 城市的规模在十年之内的扩张, 超出了前几十年的总和。这种城市尺度上的变化, 带来了诸如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产业布局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在西方发展中也曾面临的问题, 每个城市也开始从西方城市理论和发展历程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解决之道。在这种背景下, 卫星城和新城等理论都已经被一些地区和城市采用, 进行城市规划实践。而‘田园城市’作为近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在近一两年来, 也被若干重要的省会城市所关注和采用。

2009年12月成都市政府确定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2010年《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概念规划图》正式出炉, 市政府印发《关于奋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意见》, 明确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全市奋力推进西部大开发, 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任务。011年4月,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 以法规形式明确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定位。

2010年6月, 北京国新办新闻发布厅“西咸新区规划”新闻发布会正式举行, 标志着我国按国家战略打造的又一个城市新区正式诞生。西咸新区是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 是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的国家级新区, 以彰显历史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为地基, 统筹科技资源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体现现代田园城市理念, 打造现代宜居城市的示范区。

在其他一些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纲要中,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定位, 但也都多多少少的出现了‘田园城市’和‘花园城市’的字眼;即使在众多的商业楼盘的宣传资料中, ‘田园城市’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之高。在当下的中国城市中, 田园城市已经不仅仅单纯是一个城市规划理念, 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奇观, 在某些情况下, 甚至成为了一种消费文化的热点。那么‘田园城市’究竟是什么?‘中国的田园城市’又应该是什么?万能的‘田园城市’究竟可以解决什么样的城市问题?

2. 田园城市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 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法。霍华德对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膨胀和居民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于1898年出版《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 1902年再版时, 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1]在霍华德的书名中, 田园城市的英文是‘Garden City’, 按照字面的翻译应该是'花园城市’。而‘田园’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艺术题材, 在几千来的历史中, 一直被文人推崇为中国的理想境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花园’就被置换成了‘田园’这个涵义更为中国化的词语, 而这种译法逐渐的被采用, 形成常规所认可的翻译。在后面的讨论中, 我们也沿用约定俗成的翻译‘田园城市’来进行讨论。

3. 通向中国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概念所产生的现实背景与中国当下的城市发展阶段有相似之处, 但也不尽相同。原汁原味的田园城市理念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并不是一味万能良药, 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 也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适合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因此, 对于任何一个有意愿建设田园城市的城市而言, 首先需要的是理解田园城市的核心理念;其次是研究城市的自身条件, 田园城市的理念是否适合自身, 城市是否具备建设田园城市的条件;最后需要避免脱离社会现实的消费式‘田园’建设。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 田园城市是一个极具诱惑的名字, 大部分人仅仅就文本而言, 就会产生无限的好感, 陶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田园梦想之中, 立庙堂之上, 同时可以享受乡野之乐。由此而来的便是从字面上理解的田园城市:认为田园城市就是在主城和周边组团间布置绿带, 或者大片的城市绿地。然而, 田园城市的基本关注点却是使城市兼有城市与乡村优点, 而不是创造出一个反城市的乡村自然状态的聚居地, 事实上与‘田园’没有太多关系;对于以绿带环绕城市的概念也早已有之, 用纯净的农业地带环绕城市的做法最早出现在《圣经》 (利未记, 第二十五章, 以西结书, 第三十五章) , 在柏拉图的《乌托邦》中也有所描述;[7]而霍华德在田园城市中大量布置绿化的目的是促进城乡结构一体化的手段, 鼓励居民就近同自然界交往和接触乡村环境。

从田园城市的起因可知, 田园城市不是一个空间上的城市规划理念, 而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结构组织模式。这一点从《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的结构中也可以看出, 霍华德没有把城市的空间技术当成最终解决城市问题的手段, 而是积极地寻找城市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 为城市确立了一系列的社会目标和组织管理目标;并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城市规模、密度的依据, 并提出很强的操作措施, 将功能分布、交通方式、用地划分全部采用技术化的说明;并使用专门的章节进行财政管理问题的探讨。因此, 当城市的行政领导者被田园城市美好的蓝图所吸引, 而要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时, 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城市总规的图纸上, 描绘出田园城市, 而更需要深刻的认识到:没有对应的社会体制与之相协调, 没有解决农村问题的决心, 没有放弃经济至上的思想, 没有放弃短期政绩的野心, 那么田园城市只能是文本或图像上的美好, 脱离现实社会的田园注定不是大众的‘田园’;也需要明白建设田园城市的体系建立需要从市民的基本需求要素出发。

今日的中国, 除了城市对于田园城市欲望外, 更多来自地产商的营销, 田园已经成为了可消费的概念。聪明的开发策划团队巧妙的将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兴’的手法融入到了营销策略之中, 只需要点出田园, 目标客户群自然会产生出‘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联想, 由此带来了身份上、地位上和品位上的优越感, 形成附加价值。然而, 这种只存在于消费主义的畅想之中的‘田园’, 对于城市而言弊大于利:为了满足有消费能力的少数人群的田园梦想, 大量的公共资源和土地被占用, 侵害了多数城市居民的利益。政府机构和开发商都忽视了这一点, 田园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城市中全体市民可以兼有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优点, 而不是以牺牲农村的利益去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对于大部分提出田园城市定位的中国大城市而言, 未来的成败也在于是否能够坚持这个基本的原则;否则, 我们现在的这些‘田园城市’未来的场景现在就可以想象的出来:伴随着市中心的衰落和贫民化, 郊区的富有社区, 整个社会和城市形成清晰的分化。

参考文献

[1]金经元著, 《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 中国城市出版社。

[2]顾启源译, [美]Sarrien Eliel,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中国建工出版社。

[3]邹德慈, 金经元译, [英]P·霍尔著, 《城市和区域规划》, 中国建工出版社。

[4]张韦译, [英]G.勃罗德彭特著, 《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 中国建工出版社。

[5]冯文炯, 陶吴馨, 刘德明译, [波]W.奥斯特罗夫斯基著, 《现代城市建设》, 中国建工出版社。

[6]金经元译, (英) 霍华德著, 《明日的田园城市》, 商务印书馆

豌豆田园的那一份时光 篇3

年初,父亲砍掉了后院果园里几棵多年不挂果的老梨树,说是种点蔬菜,他一直认为自家种的好吃又不用花钱。母亲在县城给我带孩子,都是从那些艰难年代过来的人,他们一直嫌城里的菜价太高。当时我自己也没有太在意,本来年年家里会种点蔬菜之类的,说真的,吃惯了故乡自家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总有点乡野留恋。恰逢周末,我带儿子去老家玩,上车前看见超市有鲜豆角,那时才刚刚立春,群山还沉浸在白雪的渲染之中,很少见到这样的东西,就随手买了一些,没想到从未吃过豆角的儿子特别爱吃,吃完还有些意犹未尽,也许看到孙子这样爱吃,父亲决定了种菜的念头,在砍掉老梨树空隙地方种一畦豌豆角……父亲是个有心计的人,还是和当年一样就悄悄侍弄起那几亩薄田了。

工作的单位离家不是很远,有空的时候我也常回家转转,虽然就是给父亲做一顿饭说说话,但每次回家他都特别高兴。二十多天前回老家,看到园子的豌豆长势是那样好,或许是今年雨水多的缘故,多好年没有见过豌豆了,完全超出了我小时看到的样子。小小的一畦地,绿得疯狂,绿得灼眼,绿得东倒西歪,斜风甩兜着身子在园子里任意穿梭,豆角蔓一株扶着一株,头顶着白色、紫色的小花,倚靠着阳光,把半片苍翠的画卷在田间慢慢铺开。几个刚成型的小雏儿角羞羞答答地藏在叶片下,带着娇嫩的清香窥探着这个满是阳光的世界。没想到它们成长得这么快,我不忍下把老人家摘下来的东西就这样随心所欲地带去,决定有空带儿子亲自去摘,不能让这小家伙养成一种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或许算不上劳动,但最起码让他多少懂得一点劳有所获的道理。刚到地里,儿子就钻进园中,连摘带拔还惊奇地喊道:“豆角原来是这么个样子,真好看,为什么有些开花有些果实已经这么大了?”快八岁的儿子给我出了一个极简单却又无法用简单话语回答的问题,我没有回答他,父亲在一旁给他解释着。不过,我还是很欣慰,常年在县城的孩子总算真真实实地认识了一回豆角的真实面目,比他成天看《植物王国》画册强多了。

套种在果树之间的半畦豌豆没有一点寄人篱下的感觉,它们争相摇曳着绿蔓,舒展着身姿,把饱满的豆角挂在胸前,一丝丝阳光携着微风从它们身上流过,冲起了层层碧浪浮波,这久违了多年的面孔,让我再一次闻到了童年的味道,好多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景色了,见此情景,我记忆的思绪不禁像云朵一样时高时低……

小时候故乡人家家都种豌豆,它和小麦一样是家庭的主要收入经济来源。在农村,豌豆是种植最早的农作物,尾冬还揉着睡意朦胧的山梁,山脚的早春已经开始悄然疏松田地了,阳山下点点嫩绿探出头仰望着当空的一抹蔚蓝,在一场微风细雨之后,农人开始下种了,当豌豆的两片嫩叶与田间地头打个照面时,农人才开始种植其它粮食,此时,吆喝声、鸟鸣声、皮鞭声和着娓娓而来的春风彻底奏响村庄。“小满一枝花,芒种大开花”!到了这些农家的节气豌豆角儿就慢慢长大了。我们早就就盼着豌豆早些长出豆角,那时候偷摘豆角是最快乐的事情,放学后,三五个伙伴背着书包,光着脚丫,急不可待地溜到别人家地里,顾不上挑三拣四,摘上满满一书包,有些孩子的书包全是窟窿,索性就把衣服的前襟撩起呈口袋状或者把上衣直接束在裤腰里,把豆角从胸前灌下去,整个人都鼓囊囊的。由于生活贫困,家家会抽空照看自家的庄稼,生怕有其他人偷粮食,稍有不慎被人家抓住一顿羞辱是免不了的,我们猫着腰,只要有风吹草动便一哄而散,沿着埂渠落荒而逃,临走还不忘相约大喊气气看地护粮的人,偷来的豆角不敢带回家吃,于是便找个无人的角落,掏出豆角,轻轻捏开,把里面的嫩豆用舌尖刮进口里,轻轻一咬,“咯吱”……豆汁带着自然的醇香滑进喉咙,然后再沿着角把的地方轻轻一折,把里面的一层薄皮慢慢剥掉,我们称之为“打背皮”,豆角皮嫩脆嫩脆的,带着一点草腥味,我们最爱吃的是一种叫菜豌豆的,易吃还味道好,只需轻轻一掐,把两边的筋条剥掉,不需要“打背皮”就可以直接吃了;待到豆角稍成熟一点,家家户户便摘了煮着吃,那时的生活较为贫寒,煮熟的豆角不是小菜,东家一脸盆西家一箩筐全做为主食,在豆角成熟的季节,村庄上空似乎每天都漂浮着这种特有的香味。

对于碗豆,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收获季节。碗豆的收割最为讲究,它们不像小麦和稻谷那样束扎成朵再码到一块,农人右手执镰,左手挽着豌豆蔓,轻轻一抡,一捆圆形的藤蔓就从脚下随性而出,看似不经意地边割边扔,但所过之处所有的藤蔓都抱捆成团,越滚越大,这样的收割方式既省时还好装车,或许这也是我们的前辈长期在田地里劳作积累的经验吧!所以豌豆收割必需挑一个好时间,既不能有露水又不能让太阳太毒,露水大了,抱成团的藤蔓容易发霉,一年的劳作就会白白损失;阳光太强了豆荚又容易裂开掉粒,收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农人天未亮就已经上山了,太阳出来时已经收割了一大片。我们小孩子起床后也会赶着牲口跟到地里,一边放牲口一边帮家人把满地的豌豆团摞到一块。一早晨下来,汗水和着豆衣(豌豆成熟时自然脱落黑色叶片),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成了黑花脸,现在回想起这些情景真的是酸楚并快乐着。

那时的农村,极少有拖拉机和三轮车,装拉粮食全部都用自家的木制架子车,在田埂边找个适合的距离把架子车抬起,后面用一根木椽顶住防止跌倒,一个人把圆团状的藤蔓扔到车上,另一个人站在上面用脚一遍遍踏瓷实,然后两个人用麻绳用力拉紧就可以上路了。豆荚容易开裂,等一车豌豆拉上场时,地里、路渠、埂边全是花花绿绿、白白圆圆的豌豆粒。烈日下,常有我们小孩子光着身子,拿着草帽、竹篮,有的干脆把吃饭的家伙带来,蹲在路边一粒一粒捡拾豌豆。一个暑假下来,多的半袋子,少的十几斤,这全是自己的私房钱,大人是要不去的,我们拿到小商店变卖成钱以后换取作业本、铅笔等一些学习用品,从现在的角度看那时这也算是勤工俭学了吧。

虽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但豌豆打碾以后庄稼人总会留些,主要是作为牲口的饲料,那时牛在我们这一带的农村是不多的,年长的人都说牛有长力但犁地速度太慢,所以家家基本上都以养驴为主,个别家境好的饲养骡马,每天早晨给牲口倒一碗豌豆,半月下来,牲口长得膘肥体壮,犁地快还省草,它们是农人的命根子,所以农人会不惜一切来喂养它们的。除了喂牲口,人也经常用豌豆面做饭吃,小麦面不够吃,所以用豆面、玉米面等作为辅食。碗豆面微黄,有一种特有的窜味特别入鼻,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喜欢吃豆面,可惜市场上买来的是其它种类的豆面,面色黑沉,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乡下炒豌豆也挺好吃的,平时衣兜里总会装一两把豌豆,无事的时候取出两三粒嚼一下,炒豌豆的极致吃法是农历的二月二,在这龙抬头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细心劳作,有些是平时的干炒豌豆,有些人家把豌豆泡软炒熟,再用线串起来挂在屋子里,小孩子则喜欢挂在脖子上,像沙和尚胸前的佛珠,或许也是取驱邪避灾之意,希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这些习俗也渐渐退出了记忆的舞台,不管什么节日都没有那时的氛围,传统文化逐渐被新的娱乐元素取代,“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的节庆内容和民间艺术正在逐步缺失,真的不知道这些已呈衰之势的传统节日在以后会不会烟消云散!有时候真地期待这些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能重新滋生我们的信仰。

童年的生活是贫寒的,童年的记忆是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的荒凉搅拌着几份无知几份幸福渐渐苍老了岁月。快二十年了,这种在农村最为常见的经济作物就这样悄然消失了,偶尔在地里看到的时候我就会感到些许惊喜。在渐渐流逝的日子中,我们儿时的快乐场景或许不会再重现,我不知道是感慨还是应该庆幸,当面对繁华的都市时,我们追逐出一路时光,追逐出过往的日子,唯一追逐不出的却是那份忧虑:光阴荏苒,当我们退出日渐消瘦的村庄时,以后靠什么理由理直气壮地抡起生活的大锤!

美丽的田园 篇4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利用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的计算能达到正确与熟练地要求。因此在一开课,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数学问题的提出可以分为两类,这也是一年级孩子没有的一个数学常识。一类是同类问题简单的数量关系。如关于鸟的问题,可以分为飞的鸟与停留的鸟,所以可以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另一类是不同种类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如鸟与羊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此外,在课堂上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学习经验,只有这样,才会逐步养成一个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幅图提出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制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是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美丽的田园》这一课是一节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于一体的复习课。从设计到磨课,再到正式讲课,我有成功的地方,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需要进一步努力改进。

不管什么教育、即使是数学教育首先也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的各方面的发展。所以这节课一开始便呈现田园这一幅情景图,让孩子们观察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最后一环节便是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解决。这是这一节课的思路。针对这节课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首先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和思维习惯,特别是一年级孩子随时要用不同的语言和行为动作组织课堂。

2、培养孩子们读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单一,一是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恰当地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或是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在这,可以引导孩子们说:“我觉得„„。”

4、尽量让板书更加简洁,可以加在课件里面,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

田园的四季 篇5

初春时,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冬意,独自漫步在田园可以嗅到新鲜的泥土芳香,夹杂着嫩草的清香味。低头俯视可以发现生命在喘息,是一只刚出芽的嫩草,羞答答地抬起头。春天总是给人那种重新开始的感觉望着广阔的田园,仿佛就要长出小草,翠绿的小片庄稼已浮现在眼前。等过了半个多月左右,期待的春天终于来了嫩芽变成了成片成片的绿畦,满山遍野的花都开了,一望无际的郁金香成了金色的海洋,在湛蓝的天空的映衬下闪闪发光!柔软的白云,寂静的湖水,都依偎在春的怀抱里。

到了夏天,躺在树下听着蝉鸣是多么惬意!清凉的风拂过田野带动了沙沙的树叶。

走进草莓地里,绿油油的叶子下缀满了红彤彤的草莓果。个儿大,大小均匀,熟透了的已经掉地上了。农民伯伯乐呵呵的`摘草莓能装下好几大桶。鸟在枝头欢叫,人在树下乘凉,风里弥漫着草莓香气,多么悠闲快乐的田园生活!

秋天,大雁南飞,草木枯荣,掉落下的依依不舍的树叶随着瑟瑟的秋风飞动。尽管田园一片荒凉,但金灿灿的干草已覆盖了整个大地,几颗松树笔直的立在大地上,天空是多么广阔,多么蔚蓝!地是多么浩瀚,多么无边!天和地连在了一起,已分不清地平线在哪里,秋天的原野拥抱着蓝天,广阔的蓝天拥抱着田野!

皑皑的白雪,轻盈的雪花,结了冰的闪闪发光的湖面,那是一片宁静而又纯洁的世界!没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没有片片绿油油的颜色没有微风拂过的草莓味。啊!这是庄严的世界,这是肃穆的世界,雪的声音静悄悄的,一直下着,万物都被厚厚的雪盖住了,他们静静地睡着,等到春天时,田野又会变得生机勃勃!

我爱田园的四季,我爱四季的田园!

为幸福的“田园生活”而学习 篇6

一、教师阅读工程———做美丽的书香女人

园领导把“牵着教师的手, 一起走进书香世界”作为自己的职责, 并多元定位自己在此行动中的角色。

1.做教师读书行动的倡导者。首先, 帮助教师分析读书现状。在启动读书工程之前, 对教师的读书情况做摸底调查, 然后和教师一起分析因为少读书带来的种种问题, 比如缺乏思想、知识储备不够、教学语言单调等。其次, 多种渠道让教师认识读书的价值。这样, 教师产生了读书的愿望, 迈出了“做美丽的书香女人”的第一步。

2.做教师读书行动的服务者。教师究竟应读哪些书, 读书要注意哪些问题, 管理者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点和帮助。首先, 为教师分阶段提供一定的书目, 以菜单形式呈现出来供教师自己选择阅读。其次, 对教师的阅读技巧进行培训, 比如:如何运用灵活的阅读方式, 如何在阅读中进行归纳, 如何做读书笔记等。此外, 我们还建起教师图书室, 提供充足的图书, 并制订了便于教师借阅的制度。

3.做教师读书行动的先行者。作为幼儿园的领路人, 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并且要有目的地去做。因此, 管理者做到了两个“先”:一是先用心, 发现好书。二是先略读, 列出提纲。

4.做教师读书行动的引导者。当教师有了阅读的方向、范围、目标之后, 对如何读, 幼儿园实施了引领的策略。首先, 由浅入深地读。如从读幼儿教师的一线经验到读教育专家的理论专著, 从相对感性地读到相对理性地读。其次, 以人为本地读。因为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成长背景, 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所以不强求教师千篇一律地读, 而是鼓励多元化地读。第三, 围绕专题读。如围绕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这个课题, 大家一起读专著。第四, 相互分享读。如每两周举办一次教师读书报告会, 每学期举办两次读书心得交流会。

二、锤炼专业素养———做反思型幼儿教师

幼儿园以《田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为抓手, 采用三大策略, 推动全园教师着力锤炼专业思维, 人人努力成为“快乐的反思型幼儿教师”, 争当“幸福的田园人”。

1.推进读书工程。结合“做美丽的书香女人”活动, 幼儿园加大了围绕课题研究的学习力度。除了各种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家长和教师中开展全员解读“田园教育”的活动。由此, 形成了“奏响田园牧歌, 奠基幸福童年”的办园理念。

2.成立合作共同体。幼儿园打破原年级组限制, 通过对各层次教师的比例分配, 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 成立了三个小的合作共同体。在这样的环境里, 一起实践、一起反思, 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开展教育沙龙。从2003年始, 幼儿园就开始了教育沙龙之旅。到现在, “水流石听”“小林一茶”“彼岸花”三个小组的沙龙活动从未间断。即使成员和组长在变, 但活动始终正常开展, 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沙龙的魅力。

三、学会幸福学习———做智慧的田园教师

对于教师来说, 学习应该是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 是一种获得成就感的途径。因此, 幼儿园在组织教师培训与学习时努力做到:

1.让教师自主地学。自主是幸福的前提, 在开展各种活动时, 幼儿园的做法常常是“列清单”。比如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 幼儿园推荐四五本好书, 让教师根据兴趣、需要选择一本, 结成临时性的读书共同体。又比如“课程工作室”, 让教师按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 与志同道合的同伴组成工作小组, 共同钻研、分享成果。自主学习不仅让教师的心理更加轻松, 而且让教师的学习从“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猪的田园牧歌 篇7

想必再没有人会像怀特,以人的慈悲去描写猪的眼睫毛了。读过这篇《一头猪的死》之后,我掩卷深思,得出一个结论:做猪就得做怀特的猪。如果猪妈猪爸有投票权,想必他们也會赞成我的。不过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怀特自己有个农场,猪圈比蜗居男女的公寓还大,而且是独立别墅式,实在让城市的人和猪都眼红。

特权时代,动物尸体往往也能彰显社会等级。比如贵族喜欢吃狩猎得来的战利品,而市场肉摊上的死肉属于普罗大众。克劳德·莫奈的《牛肉静物画》,评者认为这是“低贱的牛肉”,给下等人吃的,原因就在于这坨肉品相差,多筋,有白花花的肥油。17世纪的欧洲贵族不吃猪的耳朵、鼻子、脚、排骨以及一切内脏,这些被认为是猪的“副产品”。现在呢,虽没有主与副的歧视,猪鼻子和猪肠子一律平等,但在谈吃色变的激素时代,一切能吃的,若加个“土”字,就显得特别有卖相。拿猪来说,有土猪和非土猪之分,前者要贵几倍。

非土猪也就是激素猪,吃了食拼命长,以rap的速度:第一句歌词还没听清,已接近尾声,久久回响的只有那句“嘿嘿哈嘿”。如果猪会思想,它对自己没日没夜地疯长,大约也会感到郁闷。现代人,既不放心爱,也不放心猪。于是有人去乡下订购猪,我给你多少钱,你帮我把猪养大,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保证绝对绿色,年底我来取。林语堂先生概括中国人的信仰:“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信道家。”这说法现在也不过时。当我们遇到难事,总喜欢转向乡村,送挑食、执拗的孩子去乡下体验生活,去偏僻野地搭帐篷放松心情,去乡下亲戚家疗养,四处托人购买土鸡、土鸭、土猪……这或许也是人内心残存的最后一点诗意吧。只是没想到古往今来人类对乡村田园牧歌的向往最终还要寄托在一只猪身上。

怀特养猪的方式也是过去曾经通行的方式:“春暖花开时买头小猪,喂过夏天,喂过秋天,天气转为严寒时宰了它。”按现代养猪三个月出栏的标准,也即是说,过去乡下一代,现在城市四代。乡下猪爷爷邂逅城市猪重孙,想必会感叹“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吧。如果猪能说“Ihaveadream”,他的梦想必定是:我不指望当猪坚强,但是拜托,请让我慢慢的长。

家乡的田园作文 篇8

乡村在早晨特别迷人。黎明明亮,周围环境非常安静,空气特别清新,我呼吸大口与芳香的空气,更舒适啊!只是一种享受,公鸡叫人们从甜蜜的睡眠中醒来,慢慢地,太阳安静地打开了窗帘的一天,地球的发光的东部,伴随着光辉,人们开始回来的工具田野工作,无尽的田野,绿色稻田,形成了美丽的画面。

中午,村子很热,知道在新鲜的哭泣知道知道,好像在烦恼说热死,热死,树无序滚动的叶子,鸟也都厌倦了所有,在树上睡午觉。

乡村的夜景更加迷人,绿色和绿色,和黄色的花朵的玫瑰,好像他们覆盖着一层奶油面纱。在田间工作的人们走出田野,沿着乡间小路散步。他们是赤脚,有些抓住牛,头发 出了砰的脚步声。看到牛扭了它的庞大的身体,尾巴拒绝了一个倾倒,慢慢向前走,并不时来到船主的哭泣,赶上公牛鞭...啊!真的美丽的风景的牧者啊!

家乡的田园作文 篇9

我爱家乡的任何一物,无论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因为,它们寄托着我童年的快乐。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田园。

现在正是秋季,是丰收的季节。田园里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到处都是农民们的欢声笑语。你瞧,那稻田,分明就是金色的海洋。稻谷们和农民伯伯一样开心,也笑弯了腰。看着这些丰收的果实,我的心里不禁一阵喜悦,想:农民伯伯的累,没白费呀!这可是他们用多少汗水,多少心血换来的呀!多么珍贵的果实,它是农民伯伯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

看过稻田,我们继续来看这诱人的果实。有红的苹果、黄的梨子、橙的橘子、青的枣儿、黄的香蕉、紫的青的葡萄……五颜六色,点缀着田野,使它更加美丽。再看看下面,一棵棵白菜,绿油油,好像在对你说:“我已经成熟了,快来摘我啊!我都等不及了!”旁边,还有油麦菜,是我最爱吃的青菜,我见到它,口水直流!

或许,你不会注意你的脚下,这漫山遍野的野花,才是真正的装饰品。你瞧,红似火,黄赛金,白如雪,朵朵冷艳,缕缕幽香。别看这只是一些无名小花,但是,它们能在风雨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多么强的生命力!

田园牧歌的代价 篇10

在英格兰与威尔士交界处,布雷肯国家公园(Brecon Beacons National Park)的最北边有一座特别的小镇名叫海伊(Hay-on-Wye:“在Wye河上的Hay镇”)。“Hay”来自中古英语 (ge)haeg,在萨克森与诺曼时期演变为Haie, 意思是一片围栏地。它的威尔士名字是Croeso i'r Gelli或Y Gelli Gandryll,意为“小树林”。这个小镇在征服者威廉入主不列颠地区之后才发展成型。

每一位英国皇太子都会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但正牌威尔士亲王早在十五世纪就已被英格兰“消灭”。正如二○一四年九月的苏格兰公投所表现出的英格兰与苏格兰那不得不说的恩怨纠葛,英格兰与威尔士之间的故事也同样纠结。一四○○年最后一位威尔士血统的威尔士亲王欧文·格兰道尔(威尔士文:Owain Glynd?r、Owain Glyn D?r,由莎士比亚英语化为Owen Glendower)反击英格兰统治,对抗英王亨利四世,于一四一二年战败并下落不明,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领土之一。如今它是英格兰人(尤其是伦敦人)最喜欢的度假地区之一,但路上的标志乃威尔士语和英语并立。如此文化标志,其历史可见一斑,是傲气也是讽刺。

当地居民不到两千。若不是一位疯狂的家伙自立为王,将这里打造成世界知名的书香小镇,这很可能会是一个逐渐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这个疯狂的家伙就是理查德·布斯(Richard Booth)。他是土生土长的海伊镇镇民,从英格兰最古老的私立学校之一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其著名校友包括英国首相张柏林[Neville Chamberlain]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罗 [Lewis Carrol])。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轨迹:无论教育还是事业,都选择远离家乡,走向大城市,将乡村抛在身后。在自传《我的书籍王国》(My Kingdom of Books)中理查德提到自问:有什么能让这样一个依赖农业生产的小镇在经济上有所发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跟上现代生活的趋势?答案是书。

除了英国本土的二手书和古董书之外,传说他又选了几名海伊镇的壮汉前往美国,从那里即将倒闭的图书馆挑选了一大堆图书用集装箱运回威尔士。废弃的消防站是他的第一座二手书店。当地市政府的支持使得他得以大规模开设二手书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海伊镇开始显露出“旧书之都”的风格。

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他宣布海伊镇为独立王国(并且发行了护照),封自己为国王,封自己的马为总理。二○○○年四月一日,他成立“海伊国上议院”,册封了二十一名海伊国世袭贵族。虽然这些听起来都很可笑,但正是理查德异想天开的做法为海伊国带来了蓬勃的旅游业,让人不得不正视。如今小镇每年接纳着五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他的影响下,更多人加入了将海伊打造成书香之都的志业。始创于一九八八年的海伊年度文学艺术节(Hay Literary Festival)更是让海伊镇声名远传,克林顿曾经评论道,“海伊文艺节是头脑的胡士托嘉年华”(“Woodstock of the mind”)。在二○○四年新年的册封典礼上(这次可是货真价实的),他被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那些为旅游业而作的努力终于得到国家的最高认可。

出于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这位自立为王的怪人的好奇,笔者选择在海伊文学艺术节的时候访问小镇。

进入威尔士境内后便驶入山间小路,两旁尽是绿野,遍地牛羊,和大多英格兰乡村分别不大。只有随处可见的威尔士语提醒人们这里是威尔士。

入住一栋乡村小木屋,风格非常浪漫。头天夜里初抵客栈时,客厅里的炉火和烛光正透过玻璃窗照亮铸铁窗棱,一对年轻人在沙发上静静读书—壁炉边的书架上也摆满了书,让人心中莞尔:果然是书都;屋内的壁炉上方也摆着书。所有门都是黑色的闩,钥匙是那种老式的柄,沉甸甸的握在手里就很安心。浴室里也有各种书籍供住客阅读。

早上一起来厨房里生着火,客栈主人在准备早餐。问要吃什么?喝什么?橙汁,红梅汁,还是石榴汁?一壶热茶端上来,一旁的长条桌上摆满自制果酱、刚出炉的面包和果仁麦片。木屋的原型:旧磨坊的痕迹清晰可见,厨房就有已经废弃的旧磨。生火用的干柴和煤块堆在角落。闻得不远处的水声,几只母鸡(据说一共是五只)在溪边优哉游哉。鸭子呢,据说一早顺流游水去了。

每天早上进城,在小镇上四处逛书店—旧书之都名不虚传!随街都是一架一架沉沉的书,书店鳞次栉比,不少废弃的庄园如今也是二手书店,如同一座座书山古堡。光阴不但在砖瓦石块和画栋雕梁中留下了痕迹,也在书页中沉淀。尽管发黄,在阳光下拍出飞尘,那些古董书籍依然充满特别的气息,许多绝版的书更在字里行间、遣词造句中充满逝去的优雅。有书友曾道,新书的选择非常有限,如果阅读兴趣广或冷僻,就不得不找旧书。跟每本书的相遇都有背后的故事和缘分,藏书就如收藏一段段回忆。是刘春英女士对旧版《小妇人》(Little Women)一书的流畅译笔让儿时的我意识到历史(南北战争)的不同叙述方式;对比一九三八年傅东华译本的《飘》(Gone with the Wind),也是《飘》中卫希礼在战场上写给梅兰的信:我们为何而战?又如何在时代中认清自己?多年后看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的电影《了不起的安伯逊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42),想起当年书中论述,同样触动。在海伊的旧书店看到原初版的《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1902),是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经典著作,原本是他一九一○年受邀于爱丁堡大学吉福德讲座(Gifford Lectures)所作的演讲。这本书也是我当年选择宗教学的原因。多年后再见初印本,对其熊熊文风依然崇敬,对当年抉择毫不后悔,读到他开篇所言“我站在这张讲桌后的地位,面对着好多博学的听众,实在怀着不少惶恐”,感慨不已。当年因此对爱大神学院充满向往,在那里寒窗六年后,当初的敬畏依然是引路明灯,毫不后悔。

这里最著名的书店自然是雄狮街(Lion Street)的布斯书店。外表色彩斑斓像姜饼屋,有人形容像书店里的格林童话。不但卖书也有休息区,让人可以带着自己喜欢的书舒适地闲读一下午而不用担心有人驱逐。找到一本十九世纪本地牧师的日记,有趣至极。将乡村景色描绘得梦境一般,但重点记录教区聚会,吃的有“炖牛肉、烤鸡、猪肉派、三个苹果派、土豆泥、煮豌豆、家酿的果脯”,看得眼馋。

“国王”的照片印在明信片上,是把亨利八世PS成了理查德自己;那副吊儿郎当的歪斜眼镜让人忍俊不禁。艺术节的高潮是火把节(Globe on Fire)。听说国王会参加晚上的火把节,自然要去凑热闹。

英国这类自发的民间艺术节不胜枚举,很多人就以此为乐,一年四季不停歇地赶赴文艺盛会。除了鼓动旅游业,对艺术爱好者也是个机会,有梦想、够努力就有舞台。夜色中火光熊熊,表演一个个过去,国王终于身着“皇帝的新装”出现,向大家挥手致意。游客们激动地大喊:“Long live the King!”典型的“异教徒”庆典,让人想起《异教徒》(The Wicker Man,1973)里那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的祭祀。一片喧闹欢腾,小小空地被高度仪式化,在火光的渲染下确实有若异域。

小镇的美食实属大英帝国的奇迹,随便一个小店都美味而且摆盘精致。据说是因为这里靠近几个英格兰工业城市而免于被工业化的命运,而大家更借此地怀念起乡绅生活,无意中把这个小镇变成了英格兰旧梦式的度假胜地。头一天晚上吃牛扒,配奶油蘑菇酱;第二天早餐在客栈有茶,吐司配自制果酱,黄油,烤番茄,豆子,荷包蛋,素香肠,烤蘑菇。下午在一家古老的茶庄午餐,吃了著名的威尔士兔子(Welsh Rabbit),实由麦麸面包制成:因为视力退化,一开始没能从小黑板上念出成分……晚上在一家旧酒馆吃威尔士肉饼“fagotts”,配的是豌豆泥和土豆泥;另外有法式蛋奶派,里面的馅料是梨菠菜和羊奶酪。另外有一天晚饭吃的是山鸡,垫了地栗,配的是红莓酱。总而言之威尔士中南部的饮食比苏格兰和英格兰都好,可能是托温暖潮湿气候的福。茶庄里的一道三文鱼—嫩嫩的粉红色鱼肉上铺一层酸甜的鱼子,底下是浓稠的柠檬酱汁;又比如下午茶里一道面包布丁(bread and butter pudding),里面加了香草籽,因此格外香甜。新鲜奶油浇下去,从味蕾、胃囊一直满足到心田。

礼拜天出于好奇,到当地的教堂去做礼拜,居然有一则祷告是保佑威廉王子的婚姻爱情幸福。整个小镇都很传统,宗教仪式亦然,不停地焚香敲钟(哪怕新教里最保守的圣公会也未必如此),最后还有一段圣母颂经,乃保留天主教传统之至的基督新教。

但礼拜天的好处就在一顿午餐上,俗称Sunday roast (星期天大杂烤)。小酒馆里人头济济,白发苍苍的老板不知在这里住了多少年头,旧友访问,谈笑风生。炉边不少读报的老人;烤牛肉配上胡萝卜豌豆和土豆泥,餐毕一杯热茶,又是一个礼拜,日子无尽地悠然下去。架子上摆有好几副石刻的象棋。上一次下棋……已经是二十年前了吧。学会下棋之后就忙着念书升学,找个法子过日子。日子迅速地过下去,直到忘记了内容。

旧书之都这样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太遥远。奥地利诗人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 在家信“塞纳—马恩省河畔旧书摊”(Les bouquinistes de la Seine) 中写道:

有时候我从一些小店铺(Laden)旁经过,比如塞纳-马恩省河大街上的那几家。卖旧货、开旧书店或者卖铜版画的商贩,他们的橱窗里都摆得满满的。从来没有人走进他们的店铺,他们显然根本就没生意。但是如果往店里瞧瞧,就会看见他们正坐在那里读书,无忧无虑,既不为明天担心,也不为成功忧虑,他们有一条狗,舒舒服服地在他们前面趴着,或者有一只猫,猫儿顺着书架倏地溜过去,仿佛在擦拭书脊上的名字,这给屋子又平添了一份安静。

啊,这就足够了。我有时候真希望自己能买下这样一个摆得满满的橱窗,然后带着一条狗坐在橱窗后面,一坐二十年。

这就足够了, 是诗人的语言, 是梦者的呓语。囿于尘网的人有多少“这就足够了”的感叹?“海伊国国王”是追求田园牧歌少有的成功例子,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停留在幻想中,或不得不中途放弃。

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兴致勃勃的年轻人,曾告诉我们他的理想是去法国做一名农民,在薰衣草田边唱歌。后来那位老师不幸患了骨癌,筹齐了款项才得以手术。但最终还是得知老师治疗无效,过世的消息。

很多年后,才突然开始明白老师当年每每谈论法国农村生涯时的沉醉表情。

田园的时光 篇11

我热爱教育事业, 并热烈地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从教育教学的农民论思想到构建原生态的课程生态观, 从创编校本教材《村韵》到形成田园化的教学风格, 一路走来, 我不断地反思、调整、重组、提升自我, 在教育实践中博采众长、探索研究,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田园诗化”教学。它是在农村教育科学实践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乡土教育思想, 其实也是一种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是一种理想的艺术课堂。学生会在这种理想的课堂上享受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课堂关注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关注师生生命的成长。这种原生态的教学不需要教师刻意地雕琢, 它是源于自然的一种灵性的碰撞, 一种生命的交互, 一种思想的共鸣。师生会在课堂上尽情交流学习中的种种收获和快乐, 在师生共建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得以有机整合。学生会在艺术化的教学中享受到文明、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取向, 把握文本的人文导向, 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让孩子们在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的同时享受人格健全、完善带给生命的充实。

追求教学的诗化意境, 让飞跃的思维弧线在思想的王国中自然畅达, 使师生真实的情感在巧妙的导思点拨中尽情流淌, 让朴实的感悟在对话中升华。让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扎实中突出实效, 让语言文字在诗化意境中不断积淀形成厚实的文学岩层, 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让教学回归到广阔的田园沃野之上, 体味教育中原生态课程的生态观, 品味课堂中纯美自然的格调, 感受实践中淳朴殷实的教风, 赏析教育教学的“诗化意境”, 开启师生心灵的智慧, 捕捉灵感撞击的火花, 形成独具风格的“田园诗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品味乡土中感受生活, 在品味生活中感悟文学, 在品味文化中领悟文学, 寻求自身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追求美丽和谐的人生境界, 探求精神深处最积极、最温暖的力量。让生命回归宇宙、回归自然、回归美好的精神栖息地, 回归到黄金建造的最富丽堂皇的灵魂宫殿。

“田园诗化”的教学力量在呼唤中觉醒, 在共鸣中震撼, 它会滋养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它会回眸生命的牵挂, 它会改良心灵的土壤, 它会酝酿甜美的梦幻, 它会孕育生命的奇迹, 它会彰显出文学底蕴的魅力, 它会延续民族的根基。

“田园诗化”的教学语言飘逸潇洒但不乏厚重哲思, 它似一缕清风柔美, 又像一首小诗绮丽;它默默地淌过孩童的心灵, 又能轻轻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回忆;它玲玲盈耳、婉转优雅、扣人心弦……在这种寻根的生命领悟中, 生活的广度在尽情演绎, 生命的韧性在自由锻造, 人性的亮度得到赞美, 道德的高度高声讴歌。“田园诗化”会冲洗出生活中最美丽的灵魂风景, 让人从中认识自我、创造自我……

田园生活的诗词 篇12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答陆澧》

年代: 唐 作者: 张九龄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新晴野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稻田》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雨过山村》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夏日田园杂兴》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送友游吴越》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渭川田家》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山中》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积雨辋川庄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美丽的田园作文 篇13

田园,是农民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一到夏天,田野里到处是金光闪闪的麦子,顽皮的孩子们一个个吹起了

在湖水里,可以看见一只只渔船在清澈的水里慢慢滑过,船上的渔民不时地向湖水里撒网,又拉上来,一来一回就是十几条鱼,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在湖畔,一位位垂钓者一动不动坐在湖畔上钓鱼,他们一个个身穿绿蓑衣,头戴青箬笠,就是下了蒙蒙细雨也不想回家,真是“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鸡的,在乡村小路上走过,一定会见到几只毛茸茸的小鸡跟在鸡妈妈后面觅食,看他们可爱的样子,你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

低碳理念的田园式装修风格探讨 篇14

关键词:低碳理念,田园式,装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十分强烈。田园式风格以其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特点, 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与吹捧。在装修风格类型中, 田园风格也是尽人皆知的字眼。然而对于“田园风格”一词的定义却十分模糊。东西方都存在田园的概念。然而由于东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相应的装饰元素也不同。欧式与中式的田园装修风格, 其装饰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 借鉴国外优秀的田式园装修风格, 对中式田园风格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田园式风格的内涵

田园式风格是指有“田园”风格的东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田园即田地和园圃, 泛指农村。而风格主要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田园风格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中国古诗有田园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我们最初对田园的理解大多来自对田园诗的理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田园生活, 寻求心灵上的宽慰。在欧式田园式装修风格中, 主要以英式田园风格为典型代表。18世纪英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环境恶化, 大亨、富翁们把眼光投向了乡村。在现代家居设计中, 田园式风格强调自然回归、恬静舒适的装修风格。总之, 田园式风格是一种自然装修风格, 其设计核心是回归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体现出闲适特色的装修流派。

2 田园式装修风格的流行原因与具体流派

乡村是田园风格的重要载体。居住在乡村的人们更接近自然环境, 他们的生活方式淳朴, 生性率性豁达, 心理压力较小。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繁重的工作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 使得人们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这也是田园式装修风格流行的原因。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乡村, 每个国家、民族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性与生活方式不同, 因而不同流派的田园式风格有所不同。这些田园风格各有各的特色, 各有各的美丽。

中式田园风格具有自然恬静与浓郁的人文气, 备受人们青睐。一般是以暖色系为主, 如天然木色、粉色等。多选用自然材料如草、花、藤、石、竹、水、画等。再加上富有文化底蕴的装饰物如陶器、瓷器等, 局部配以大气、奢华的中国元素屏风、窗花、宫灯等, 流露出时尚简约、自然典雅的情怀。欧式田园风格反映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态度。他们十分注重心灵的自然回归, 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英式田园风格装修主要以浓厚的贵族气息与精致的布置而闻名。如充满农村气息的壁画、奢华的吊灯、大量的碎花布等。家具大多是纯手工制作, 材料以实木为主, 十分讲究图案的精致与色彩的柔和。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美式田园风格提倡“回归自然”,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 力图表现一种自然、有限、舒适的生活情趣。因此设计师十分强调整体环境的系统性, 色彩大多是采用古董白与典雅的板岩色为主, 以随意涂鸦的花卉图案为主。线条随意而干练。法式田园风格充满着浪漫的情怀。家具大多经过了洗白的处理, 带给人一种优雅的古典美。线条追求一种流畅的弧形曲度如椅脚被简化, 色彩鲜艳夺目, 布局上突出对称, 雕花十分精细。整体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效果。而东南亚田园风格整体上给人一种朴实的风格。家具材质主要是轴木, 光亮感强, 风格粗犷。再加上受泰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其装饰品富含禅意;窗帘多以深色为主, 色彩的纯度较高。这一风格特别适合钟情于名族风情饰品, 向往安逸生活的人。总的来说, 不同地域的田园风格不同, 但是却有共性。家具与日常用品讲究坚固、实用, 线条较为明朗, 粗犷。色彩上大都采用保守含蓄的色彩。床头、窗帘、木材等保留了一种原始的味道, 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质朴。同时, 田园式风格的装修特别注重细节的匠心独运。其中布艺是重要组成部分。布艺以其自身的天然感与田园风格的家具相协调, 给人一种温暖的田园之家。

3 田园式装修风格的误区

如今, 在田园式的装修设计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 对田园风格的理解有偏差。人们意识里的田园式风格, 就是白底小红花的碎花布, 甚至把墙面也贴上这种花色的墙面, 给人感觉像宾馆一样。沙发、床单也都是小碎花配上石膏线条。装修风格可谓千篇一律。 (2) 把欧美田园风格设计成宫廷风格。田园风格最重要的特点是朴实自然, 带给人温馨、舒适的感觉。而欧美田园风格应该既要有田园风格的元素, 又要有欧美风格的元素。很多人片面追求欧式元素的融入, 忽略了与田园元素的结合, 甚至认为具有欧式风格的东西堆砌在一起就变成了田园风格。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误区。 (3) 墙地砖的选用。有的瓷砖选用具有欧美风格的装饰画或图案。在选用墙地砖的时候, 都会采用仿古面砖, 配上花纹浮雕、腰线, 给人呈现一种华丽的中世纪风格。这些都是为满足那些盲目追求欧式风格的人, 而刻意创造出来的一些概念。把欧洲元素生搬硬套到装修设计中。这与田园风格崇尚的自然、随意相违背。 (4) 刻意追求田园效果。一些人为达到心中的田园效果, 设计得过于欧式化。如家电、数码产品、甚至台灯选择得十分古典奢华。在家居室内设计中, 要使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纯粹的欧洲风格, 从而达到完美的古典效果。这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可以采用一些后现代的东西与之混搭。如马科儿的柜、隔板、编织箱、爱克托系列的沙发等的搭配显得十分自然、质朴。可以说, 宜家的装修风格是现代田园风格的典范。

4 结语

总之, 在这高速发展的社会, 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出于缓解心理压力的需要, 无论什么样的装修风格或多或少都与田园风格有关。随着田园风格越来越受欢迎, 设计师应该顺其自然,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把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走入田园风格的误区, 片面理解田园风格, 过于追求形式。只有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经验,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低碳理念的田园风格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32-35.

[2]何修传, 许继峰, 孙成.论新中式家具的创街设计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6) :28-31.

[3]钟虹滨, 孙湘明, 唐俐娟.论我国居室装饰风格的演变走势[J].国内建材科技, 2010, 23 (l) :116-118.

上一篇:系部学生工作总结下一篇:一位油漆工人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