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中的西方教育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死亡诗社中的西方教育(精选11篇)

死亡诗社中的西方教育 篇1

然后我们来看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麦卡利斯特老师是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的教育”。同样是语言教学的课堂,麦卡利斯特老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连珠炮般地向全班提问,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地举手,站起,一口气答出答案,然后再坐下,出错的则老实地接受严厉斥责。至于内容也是紧紧围绕书本展开,而不像基丁老师那种跳出书本的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让学生怨声载道。下课后,托德说“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对于基丁老师这种培养为独立思考而超越课程超越课本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十分值得赞赏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有很大的风险。老师无法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同时也是着影响学生三观的重要角色之一。麦卡利斯特老师是按照已经经受过审核科学验证过的课程来上课,自然是更为稳妥。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基丁老师的教学效果无疑是优于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我们在探讨基础教育课改的时候也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对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说法。从这一点上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点像我们课改的目标。但是完全实施这种理想式的教学也是不现实的,在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相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暂时不适宜广泛推广,这个也是必须承认。首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名可以作为对比的老师: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因为两位老师都是教语言的所以也有可比性(基丁老师教英语,麦卡利斯特老师教拉丁语)。既然是语言类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掌握该门语言,还有“学会欣赏语言和文字”。但由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不同,其中有一些教学目标又是大相径庭的。基丁老师认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于是不仅叫学生怎样读诗,还教它们怎样鉴赏,怎样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教学生怎样写诗。从教学内容上说将基丁老师已经跳出课本的基本课堂内容,从英语诗歌本身出发,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诗歌与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了。而基丁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当新颖。上课之前让学生安静几分钟让他们回过神来,喜欢拿着码尺在课室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以便更加容易观察学生。喜欢站在讲台上“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某节课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板前,他用线条和阴影绘制出一份图表,表述莎士比亚的诗是如何胜过拜伦的。”并鼓励大家撕掉书本,以显示自己挑战权威跳出权威的决心。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激将法帮助胆小的安德森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教学生边踢球边读诗,测验的时候播放美女幻灯片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群活泼的17岁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死亡诗社中的西方教育 篇2

关键词:《死亡诗社》,教育,“卡尔匹丁”

影片《死亡诗社》描述了1959年古老传统而富有声誉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古老的、固定的、死气沉沉和崇尚古风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渐渐的,一些学生接受了老师,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

影片的最后,基丁老师双眼噙着泪花被迫选择离开,这个崇尚自由和及时行乐的船长深情地看着水手们纷纷站在他们自己的书桌上,彼此满脸的不舍和希望。看得出基丁老师的心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那些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们可能会给他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这个在篇首出现的吹着口哨进来,又从后门出去的基丁老师让人耳目一新,接着基丁领学生学习《劝少年们珍惜时光》:“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Carpe diem.Seize the day, boys.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而后带学生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学生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加之踢球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撕掉序言,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看看周围,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让学生托德学野性的咆哮,激发他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尼尔用不着表演,完全为他自己。基丁打破了所有的教学模式,将“卡尔匹丁”,即“抓住时间,做最好的自己”这条道理一直贯彻给他的学生。当学生问起他什么是死亡诗社,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青春经历传给他的学生。他希望真理可以传承。

从中想到的是: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洛克说:“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能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之所长。”爱德华兹说:“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噢,船长,我的船长。读书这么多年,我曾梦想有这样能让我实现自我的老师,虽然成长的路上一直都有老师和父母的指引,但越来越发觉好累。我所爱的并未如我所愿而是迫以选择另种生活,也许抱怨已无能为力,只有思考和行动才能改变现在、成就未来。”

尼尔的父亲望子成龙,想让儿子上哈佛当医生,尼尔想自由地为自己而活,英俊而富有才华的他选择了离开,这让人为之惋惜,但这种叛逆可以让他骄傲地说:“我活过,我曾自由地活过!”当然这样的选择代价太大。可怜天下父母心,他完全可以勇敢地向父亲表明,况且基丁给他的建议亦是如此,而他却以这样顽皮的个性给了天下父母一个忠告。人生最难是选择。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无情碰撞的时候,是向现实妥协,还是放飞自己的理想?船长告诉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如果一个人在该冲动的年代冲动不起来,那么到头来也许只剩下“可怜白发生”。

一直以来,我对诗歌缺乏灵感和自信。托德在基丁船长的激发下咆哮,认识到到自己的力量,并迸发出令人吃惊叫服的诗词,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我们最重要并不是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努力去挖掘自己的潜能。”一个人必须感觉成功,才能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在浩荡无垠、波澜起伏的大海中,我们都需要船长导航,更需要直面我们的内心,向内心呐喊:我相信我能做什么。假如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处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获取知识。水手们开始在甲板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驶往心灵的港湾停泊的方向。也是托德,是他带头高喊“哦,船长,我的船长”,走上蔑视权威的课桌;是他把胸中的屈辱向基丁老师大声哭诉。从他把文具盒抛向空中的那一瞬,自由的理想就已然插上金色的翅膀,在无边的黑夜中翱翔。

还有纽旺达,虽然他的滑稽轻率给他带去无情的板子,但不屈的种子已经深深植入他的心,开花结果总有一日。在山洞中,从一曲忧郁的萨克斯里,我们已经听到他叛逆的前奏。在死亡诗社被调查时他的勇敢和潇洒表示了反抗。这亦是水手对自由的维护,对船长的支持。如果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因你的存在而痛苦、拘束,那么,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说:“教师绝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与学生所发生的冲突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

现代生活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为何活着,为何我们一直在做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总是在不断反思,可依然束缚在校园里,我也想展翅高飞,做最好的自己,可是总有风阻当我的前行,一直过着学校生活,殊不知我的单纯和天真让我顺着传统,做着人们认为好的事,其实,现在也生发一些碌碌无为的悔恨,早知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依旧靠背记攒的丁点儿知识让我疲惫于思考,从中受启发的首当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的魅力也正于此,其不仅让人懂得如何去发现,更人懂得如何去改变。

《死亡诗社》英文影评 篇3

Stand up, always keep smiling

After I saw this movie –dead poets society, I was totally shocked ,the only words in my mind is that :‘stand up ,and always keep smiling ”.What the movie showed to us is that a passionate and unconventional teacher inspired his students to fight against the conservational social system to pursue what they really wants.Although the final result of this movie is an unexpected tragedy, I believe that Mr.Keating got a perfect success when most of the students stood on the desk, in spite of the master’s threats,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ir teacher.From this movie ,I rethink profoundly that on matter what we meet with , we need to face it bravely , we need to know what we really wants or truly needs , and then we can spare no efforts to fight for it ,just stand up and always keep smiling ,never give up your dreams or your life.we should believe that life is full of sunshine and hope if you are brave enough.when we fi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dreams and the reality ,we should find ways to balance them ,and try best to live everyday ,gradually you can find that you are growing to maturity.At the end of this movie, I’m very sorry for Neil’s suicide;maybe he found the freedom after his end his life.In my mind ,Mr.Keating is a good teacher ,he just like a mentor or a

guide , he encouraged confidence and enthusiasm ,I hope that I can find myself ,and do the best of myself with his inspiration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however, he forgot to taught his students how to become brave enough to fight for their dreams or beautiful things.He forgot to say: Never give up, just stand up and always keep smiling, you can become a fighter!

观看《死亡诗社》感想 篇4

《死亡诗社》观后感

张自明

观完整部片子,我对威尔顿预备学院凝重的风格和当时的社会各界人士一样对他产生了一点尊敬。在那所学院,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他单调而且束缚学生思想。然而就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叫基廷的新教师把它改变了。基廷先生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特有的个性感悟社会,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老师和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他产生了好感并且接受了他。许多人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把握他们人生的每一天。尽管后来发生一些不如人意的事件,看完整部电影,我对基廷先生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电影《死亡诗社》影评 篇5

《死亡诗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实最后故事可以有两个结局。叛徒说,大家救

不了老师,但可以救自己。这句话颇有逻辑性。然后那个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个影片的处理,这时候这个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样,然后大家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做出

两个眼睛要喷火的气势,攥紧了的拳头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对反动派一样。这在电影里叫调情绪,

然后当叛徒要离去的时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绪爆发,一个人冲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后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这时心里一定舒坦。当然配以前后的铺垫和音乐,风味更加独特。

而第二个结局就是电影这般,安德森好几次要冲起来,可是还是平复了,我用脚晃了一下鼠

标,大概还有3分钟的样子。然后基丁老师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这最后一个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来

,一个,又一个,音乐,结束。而且没有像一般的美国片和美国广告片一样,在影片高潮之后再来一

小段。没有,很干脆的结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规蹈矩上,罗宾威廉斯演过好爸爸,好老师,他的脸好,表情多,跟金

凯瑞不是一个路线的,倒是那个自杀的孩子,方方的脸很像金凯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为他脱了衣

服是跳到雪里,然后父母发现他,他已经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后他活过来,喊一句 “美国梦万岁

”之类的话,然后大团圆结尾。最后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们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师的错,可是必定

自己的学生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倒也难再轻松。

编剧不错,摄影不错,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还是有些闷,可能是文化诧异的原因

,那些诗读起来让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几句怎么可以让那个白净的小子横刀夺爱。这点上我倒

觉得没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过也可能是俺的俗气。文学修养太差,梭罗的还凑合听的懂,惠

特曼,雪莱就有点云里雾里了。

影片的结尾有些像《闻香识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国人民终于认识到忠于自己的灵魂是多么

可贵,他们发扬1776年美利坚建国所秉承的执着精神。藐视权贵。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可所不同的

是,《闻》中,将军的话最终打动了董事会,这也是正义的胜利,而《死亡诗社》中,这些学生站起

来的代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很清楚的,而这跟电影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其实大抵半个小时之后我就有偏见,因为如果一个片子前半个小时很闷,结局即使激

动人心都很难说服我认为这是个好片子。前面提到的《闻香识女人》还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赎》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过,估计这个观点的确是太过偏激,《悲情城市》因为画面太

死亡诗社中的西方教育 篇6

一、引言

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知识课, 对培养高水平的英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读、写、译方面的综合语言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浮躁、急功近利的今天, 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 保持豁达的心境, 即使最简单的文字也可以带来丰厚的情感, 显示文学最本质的能量。但是, 现如今, 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模式研究还相对较少。学生课下大量阅读文学文本、老师上课时的讲授指导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问答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可能会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不足, 独立思考意识下降以及写作素养较低等问题。为探索最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本文试图为英美文学教学提出一个可行性的教学环节———摹写和学生自身的文学创作。

二、从《死亡诗社》中得到的教学启示

《死亡诗社》是近年来引发了教育反思的一部非常重要、非常优秀的电影。在这些反思中, 可能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最能代表其中的内涵:“仅仅教导一个人成为专家是不够的。如此一来, 他可能变成有用的机器, 但却没有均衡发展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所理解并热切关注;使他对性灵和道德之美有鲜明而敏锐的辨别力和感知力。否则, 他——— (虽然但也恰恰由于)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却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 而非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些, 电影中“离经叛道”的基廷先生不拘一格的教学启迪着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追随自身的脚步以及反思生活, 让学生学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释放激情, 重拾生命的意义。

单纯的模仿、复制基廷先生的整个教学模式显然是徒劳、不可行的。但是, 基廷先生同样从事文学教学, 尤其是他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 不失为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在未来教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环节———摹写和学生自己的文学创作。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是美国诗人梭罗的诗句, 同时也是电影《死亡诗社》中尼尔等重建死亡诗社时的誓词。美妙的诗歌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带来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而作为教育工作者, 就应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时热爱生命, 在感悟诗歌里释放激情, 在创作诗歌中重塑人生”。诗歌教学与其他形式的文学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论是小说还是戏剧, 也都需要有欣赏、感悟和创作的过程。

那么, 应该如何将这一环节运用到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呢?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

三、摹写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 历来普遍非常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但是实际阅读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方面, 我国英国文学教学中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表现为:从数量上说, 相当多的本科学生为阅读到10种以上的经典名著。从质量上看, 对于英国经典文学的阅读只限于“选读”阶段, 整本阅读的情形很少。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整个学界的极大关注, 因为阅读经典名著是整个文学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阅读经典名著, 学生才可以领略文学的风采、神韵和美妙, 才可以真正地进入文学的世界, 理解我们现实普遍的意义, 从中探寻自身生命的意义。所以, 为解决这一难题, 增加摹写和文学创作的环节就变得很重要了, 因为这一环节是检验与敦促学生阅读经典的有效方法。摹写和文学创作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只有在保证完成老师交给的阅读任务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摹写和文学创作。英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在她的《普通读者二集》中说道:“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的细枝末节, 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 而是写;亲自去体验一下把握语词的艰险和困难。”这种观点也印证了摹写与文学创作在英美文学学习中的作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可以算作英国文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 在讲授了这一作品之后, 老师可以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摹写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的对话。通过要求学生摹写与文学创作, 可以敦促学生不得不认真阅读原著, 体会人物的个性与语言风格,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另外, 摹写以及学生的文学创作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作用, 那就是提高学生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能力, 将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英美文学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载体, 而且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备受推崇, 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不仅因为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而且还有精妙绝伦的语言以及完美的框架结构。因此, 摹写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必将实现学生英语写作与阅读的质的飞跃。首先, 阅读和摹写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单词量, 提高学生用语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成为摹写的重点。学生进行摹写的前提条件是自身已经对这篇散文或诗歌有了充分的理解, 欣赏到了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感情。此外, 通过摹写, 学生可以将自己已经理解了的语言搭配以及语言结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这样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I gain some new awareness of its beauty and its deeper meanings, sensing that intricate fabric of life by which one creature is linked with another, and each with its surroundings.”这是来自蕾切尔·卡逊在“At the Edge of the Sea”当中的一句话。学生在摹写过程中, 必须要弄懂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的整体结构与语法内容。然后, 在此基础上, “intricate fabric of life”这样的精妙短语更是深深地映入学生的脑海。其中一个学生的仿句就是:“I come to be aware of its fragrance and its deeper convictions, sniffing that exquistite scent of life by which one bud is linked with another, and each with its surroundings.”用这样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在花园中, 感受花儿的清香以及生命的芬芳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摹写来看, 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地说, 她对于这个句子的学习已经提升了一个层次。再次, 小说以及戏剧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小说以及其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历史的与现在的, 奇幻的与真实的, 浪漫的与现实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且, 文学作品与历史、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其他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大量阅读和摹写, 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在学生将这些积累的知识付诸笔头的时候, 就更能文思如泉涌, 下笔如有神了。

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对于这个问题, 本文希望从两个方面进行陈述:第一, 本科生的英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解读已经不成问题, 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也能感知到文学作品的美感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尽管有些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有待提高, 但是总体而言, 本科学生的水平足以完成摹写以及自身进行文学创作的任务。但是, 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绝不能急功近利, 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而是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灵活地布置学生需要完成摹写的任务。因为有些文学作品,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及艾略特的《荒原》等, 都大大超出了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对于这些作品进行摹写的话, 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第二, 通过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巨大兴趣, 必然可以使这一教学环节顺利地进行。Williams.M和R.L.Burden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的和情感的唤醒状态, 它导致有意识的决定来采取行动, 并导致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其目的是要达到一个 (或一组) 既定的目标。所以, 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认知和情感, 让学生为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能力而做出努力。并且, 教师可以通过公开表扬以及展出学生的摹写或创作作品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文学学习的自信心, 进而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

四、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

提出摹写以及学生的文学创作这一文学教学的环节,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文学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清晰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陈光乐认为, “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 而且英美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英美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 也是学生人格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养及自身素质的重要学习内容”。并且, 希望通过英美文学教学, 将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英美文学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 找到自己前进的航向。比迪·马丁说过:“如果没有受过文学理论的教育, 学生们很少会有机会清晰地去思考问题。”这句话完全道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阅读、独立思考的空间, 更要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一定程度上, 摹写以及学生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creative thinking) 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主要是基于文学创作的独创性和先锋性。例如:老师在讲授完《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之后, 能够布置这样一项任务。在任务中, 假设学生每个个体都是鲁滨逊, 遇到海难, 独自一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之上, 你在孤岛上要怎样存活?在孤岛上会发生什么?并且希望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跳出文本本身的限制。这样一个文学创作的任务可以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极大地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可能写成一部科幻小说, 有些学生可能写成一部浪漫小说, 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有可能写成一部探险小说。学生不再拘泥于《鲁滨逊漂流记》本身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这样对于文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肯定。

五、结语

英美文学教学逐渐由中心走向边缘化这一现实不容忽视。加强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的关注度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 如何改善英美文学的教学成果,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应该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为导向, 坚持有用性和可行性并重的原则, 希望在不断的探索中, 能够找到文学教学相对合理、完善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摹写与学生自己的文学创作这一环节能够补足传统文学教学过程会导致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差这一缺陷, 并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放飞自己的想象力, 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这一研究领域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极大的重视和思考。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模式以及具体方法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因此, 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试图为英美文学教学提出一个可行性的教学环节, 那就是摹写与学生自身的文学创作。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新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总体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摹写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力图达到将学生的文学学习升华到更高的水平的目的。摹写与学生文学创作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将成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它也可以进一步清晰未来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

参考文献

陈俊.2010.《死亡诗社》对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启示[J].影视教育, (18) .

范谊等.2005.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 (3) .

刘淼, 耿会芹.2007.让诗歌充满你的灵魂———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基丁老师教学生鉴赏、感悟与创作诗歌[J].国外语文教育, (6) .

罗益民.2004.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 (2) .

徐卫华.2009.“船长, 船长!”对教育的启示[J].环球纵横/电影文学, (6) .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7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吴兴富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的是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尔顿教会学校。那是一个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为支柱的古老学校。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一个新老师的到来发生了悄悄的变化„„

基丁老师的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校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他的影响下,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像他一样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共同组成了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社团。白天,他们忍受着学校里刻板,严谨的教育。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穿过树林,穿过河流,去赴一个诗歌和梦想的约会。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无时无刻打击着充满梦想的人们。尼尔,“死亡诗社”的发起人,一个热爱诗歌,热爱表演的孩子,却被要求接受父亲为他选择的成为一名医生的道路,在父亲一次次的警告之下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梦想,代价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沉重。在他成功演出了戏剧“仲夏夜之梦”后,愤怒的父亲狠狠的斥责了他,深深感到梦想实现无望的尼尔选择了极端的做法,在寒冷的冬夜里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如花绽放的生命。尼尔的死给“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和基丁老师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学校及尼尔的父母都将尼

尔的死归罪于基丁老师,并据此开除了他。“死亡诗社”也在学校的强迫下解散了。虽然“死亡诗社”被迫解散了,但是在电影的结尾,我们还是看到了有着自由而勇敢地光芒。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现在的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8

——《死亡诗社》观后感

胡炎明

前几天看了《死亡诗社》,从刚开始的觉得寡然无味到最后的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外一些电影工作者对教育的反思,也让我想从教育的角度谈谈自己的鄙陋之见。

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学校原来也这么保守过,完全以升学为目标,不顾学生个性的发展。所谓的名校,其实是以牺牲的自我来成就的。我们喊素质教育多年了,但实际上还是在应试教育的路上。他们的家长中也有向中国父母一样的人,把自己未了的愿望绑架到后代身上。

其次我想到,什么样的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教育是每个人成长成熟之必需,当一种教育制度逐渐地完善直至成为传统,其与生俱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彰显直至成为弊端。而当传统与弊端双双起舞的时候,其引发的后果不是彻底的毁灭就是积极地修正。影片最后还是以学生和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先行者的失败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尼欧自杀是悲壮的,我为之惋惜。

第三,我想重点谈谈我对基廷老师的看法。这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教学学生什么是自由、独立。相对于知识的简单传授,我更觉得教会学生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在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让我惊讶。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独立精神在我的身上没有,我觉得在我们大多数年轻教师身上也没有。我们自身缺乏这种独立,或者说我们从小就是在学校教条式的模式下学习的。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听自己的声音。影片最后,基廷老师被放逐,他的学生战胜内心的恐惧,战胜来自己学校的压力,一个个站上了课桌,喊出“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船长被放逐,或许会成为终身流浪者,孤独的放逐,但是他的精神和灵魂却根植在了那些可爱的少年心中,必将在未来绽放出光彩。基廷最后走出教室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9

生命是什么?在影片《死亡诗社》中,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是戏剧中最华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全部自信与独立;它引导着你,鼓舞着你,激励着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华与高贵信仰。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除了基廷,影片对孩子们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虽然人物众多,但个性却处理的十分鲜明。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尼尔,古灵精怪,胆大妄为的查理,坠入爱河无力自拔的诺克斯,内向羞怯的托德,爱打小报告的卡梅隆,热衷于设计天线,制造电台的米克斯和皮茨。如果说基廷的角色给了影片一个重心和支点的话,那么这群性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就为影片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自然少不了表现诗给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死亡诗社”的社员们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个夜晚。镜头迷幻而空灵,学生们穿着黑色风衣,穿行于迷雾森林中,像是一群游荡于夜色中的精灵,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们讲故事,演奏音乐,朗诵诗歌……一张张手电光里晃动的面孔,呈现出一种诗境的纯真和无邪。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10

从电影内容来看,我想,他是个好老师,但是为什么要选择在那样的学校,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呢,他的毫无规则,会刺到很多人的心,呵呵。我看过的评论,也思考过他的方式,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有人认为古往今来,写诗的人都是空洞而无病呻吟的,他们都困在自己的情绪里而无法行动,并不如他们所写的诗那样飞扬,我作为一个“写诗”的人,好好的想了一番这个意见。

其实,写诗,是需要心情的,一个行动中的人,确实无法写出诗来,又或者,即使在行动中,也还有能力和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才可以写出诗来,而且,写诗,还需要一个开放的心灵,只有没束缚的心灵,才能写出好诗,看起来,就像这位船长一样,毫无规则,或者,不遵守规则。一个开放的心灵,因为全面放开,也意味着容易受伤,人要有能力保持适当的距离,就不那么容易受伤,所以,写诗,作为一种升华,它应该真的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因为它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停下来,以既是自己又非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情感。然后把它放大、表达,知道有人共鸣,就知道自己毫不孤独。写诗,就像电影里船长教那位最强迫症的男孩写诗一样,只有放开自己,才能写得出来,创造得出来。写诗不是用修辞让它花哨,现在我越来越不喜欢修饰我的诗了,呵呵。至于是不是都是空洞和无病呻吟呢,我当然不会这样认为,一首公认的好诗,一定表达的就是诗人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样子,否则,他怎样修饰也还是空洞,不要看低每个人潜意识里的直觉,呵呵。只不过,我想,忧伤的诗经常能打动人心(可能是一般人都在心里压抑了一些忧伤,可以借助这些诗更好的抒发出来),有很多人也常写一些忧伤的诗,那么写的人肯定就是忧伤的,也可以说无法行动,写这样诗作的人,当然应该是不会行动的,但并不是每位诗人都是这样的,曹操还写诗呢,多豪迈啊,谁敢说他无法行动,呵呵。

所以,我认为写诗的人,是更忠实于自己的人,这样的人,会更有动力活出自己,但因为敏感和细腻,也确实需要勇气处理自己所感受到的伤害,写诗就是一个途径,可以抒发,也可以鼓舞。可以说,能写出好诗的人,既忠诚于自己,也看得见世界,否则,他就写不出来好诗,流传不下。所以,我认为,他的方式,适合每一个人,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呵呵,不能接受的原因,当然就是恐惧了吧。所以,那个自私的学生,看似顽强,其实懦弱。强大的人想的不会是首先保护自己。而且,写诗和写文还是不一样的,写诗更自由,跨度更大,一个场面可以表达的潜在内容更多,更能让人无限回味,只有有足够开放程度的心灵,才有能力写出一首好诗。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11

在我想着“他不会要自杀吧,就应是不会自杀的”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没有死亡的镜头,只有一把冒烟的枪。一开始我以为他拿出的是笔,是想写点东西的,正因他无法向他父亲说的话,或许能够写出来。他自杀是正因他父亲不让他去做演员,不知道他的感受,而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像父亲表达过自己的感受,正因从来没有表达过,正因从来都是遵从着父亲的意思,因此越来越无法开口,这隔膜越来越无法打破。以至于父亲在问他想说什么的时候,他最后还是只说了一句nothing。

然后这天我又在读者上看到冯骥才的一篇文章叫《父子应是忘年交》,有些讽刺。感觉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膜还是很大的,其实父子,母子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将双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放在朋友的位置上。父母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子女也不好把父母当作是只是管你,限制你活动与养你的人,而是能够寻求意见与分享感受的朋友。

由于学生的死,Keating先生要被辞退了,学校让学生们在有关Keating误导学生的文件上签字证明,在父母和校长面前,在退学的压力下,学生们都被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奴安达正因始终否认而被退学。那时我才发现,原来那些围坐在篝火旁朗诵诗篇的充满激情的孩子们其实是那么的弱小无助与无力。然而最后在基廷先生离开的时候,在校长的课堂上,学生们还是站上了自己的桌子,向他们的船长致敬,Oh,captain,mycaptain!

其实最感动人的东西但是是在无法撼动的压迫下,在无力改变的事实下,仍存的坚持,仍存的反抗,这是人类骄傲的执念,正因人不是只为结果而奋斗的。如果要说结果,那么百年之后皆归尘土,分不出你我,然而奋斗自有它的好处,人自有他的梦想,珍爱生命,不是妄图长生而惧怕死亡,珍爱生命,是正因生命使你能够做你想做的事,因此Carpediem。Seizetheday,boys。Makeyourlivesextraordinary。看《waterbrain》也是这样,小孩们的小打小闹,嬉戏玩耍最终是被某个强大黑暗的“天”与机器给镇压下来了,但最后,鼻涕小男孩还是不顾一切的朝着美丽的夕阳投出了一枚纸飞机,即使最终纸飞机只是在炽烈的阳光下灰飞湮灭。因此鼻涕小男孩并没有期望得到什么,他只是借此来传达“我在反抗”的态度而已。

什么是人类精神?是爱?对,当然是,但绝不仅仅仅是爱,正因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天使,而是在大自然中无情的选取淘汰中进化而来。人类有一种东西叫做梦想,人类有一种东西叫做无畏,人类有一种东西叫做执着。

在《白鲸》中的亚哈船长带领着船员在海上日复一日的寻找白鲸莫比迪克,渴望战斗的信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漫长枯燥的航行也毫不在意,以至于最后即使牺牲所有船员,牺牲整艘船也要将莫比迪克拉向死亡,与其同归于尽。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应对敌人。Ohtostruggleagainstgreatodds。Tomeetenemiesundaunted。

自始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抗争,在天地之间,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或许是渺小的,然而任何强大的势力也不曾叫人类低下他高傲的头颅,人类从不被征服,从不甘于奴役,这是人类的精神。

上一篇:基本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核所需资料清单下一篇:再见了故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