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通用13篇)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1

一、正常退休

1、条件:(1)男年满60周岁,女在管理(技术)岗位年满55周岁、在生产(工勤)岗位年满50周岁的职工。(2)参保的城镇个体工商户、自谋职业人员以及灵活方式就业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国家和省政策另有规定的按规定办理)。

2、程序:由参保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其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并发放职工退休证,社保经办机构凭职工退休证计算退休待遇。

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1、条件:(1)在全民所有制及集体所有制企业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从事井下和高温工作累计满9年;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累计满8年,且男年满55周岁、女在管理(技术)岗位年满50周岁、生产(工勤)岗位年满45周岁的人员。(2)原在全民所有制及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从事特殊工种工作已达到规定年限,现到其他类型企业工作或从事个体工商户、自谋职业人员以及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就业且符合国家和省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规定,特殊工种只能按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及1985年3月4日至1993年7月3日之间国务院各部委下发的特殊工种文件认定的目录范围执行,不得跨行业(部门)参照执行。

2、程序:(1)各县(市)由县(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中央、省

属驻楚企业及州属企业由企业劳资部门将符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人员的档案及补充资料、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手册等相关材料收集汇总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工资科。按省劳动保障厅要求,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集中一次办理审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工作。各县(市)、各企业劳资部门将本内上半年达到提前退休条件的相关材料于上年12月15日之前报送、下半年达到提前退休条件的相关材料于当年6月15日之前报送。逾期报送的,州劳动保障局不予受理,责任由各县(市)、各企业自负。

三、劳动能力鉴定提前退休

1、条件: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参保职工,因病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系统治疗不能治愈的,可向当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精神病需5年以上病史,2次以上住院依据;其它疾病需2年以上病史,住院系统治疗不能治愈的),经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向省劳动保障厅申请提前退休。

2、程序:各县(市)、各企业按原程序将申请劳动能力鉴定职工的档案、养老保险缴费手册及相关病历材料报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经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讨论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州劳动保障局报省劳动保障厅审批。

四、相关规定

(一)视同缴费起始时间认定

1、面向社会招收的人员视同缴费起始时间认定:(1)有招工表的按

招工表确定;(2)招工表已无法查找的,按转正定级表确定;(3)以上两表都没有的,由用人单位负责查找招工时的原始资料(如公安部门的户口迁移资料、参加工作当年工资发放表等)后再上报。

2、依照劳动部(56)中劳配字第342号、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厅函〔2002〕323号 等文件的规定,1986年9月30日以前单位面向社会招收的临时工,应提供劳动人事等部门批准同意招收为临时工的原始依据,视同缴费年限以批准招收为临时工之日计算;未经批准的属于计划外用工,应以正式批准招收录用之日起计算。

3、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复转军人、下乡知青、60年代精简、退职等人员再次参加工作的视同缴费年限认定按相关政策执行。

4、退休人员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中断过的,按“去中间,接两头”的办法去掉中断缴费时间,把前后缴费年限累计相加往后类推,以类推出的作为享受退休待遇(含调整待遇)的计算时间。

(二)出生年月认定

按劳社发〔1999〕8号文件规定,出生年月以本人档案盖有公章的第一张记载出生年月表格为准(体格检查表除外);第一张表格只记载了出生年份或年龄,但人事档案的其它资料所记载的出生年月与第一张表格是一致的,可按明确的出生年月认定;若人事档案的其它资料出现多个出生年月的,应由用人单位或代管人事档案的机构到公安部门查找其第一张表格之前的户口登记资料;查找不到户口登记资料的,其出生年月以第一张表格出生年份的12月份认定。

(三)岗位变动认定

职工的岗位发生变动时,用人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劳动合同变更、鉴证和备案手续,其从事新岗位的时间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之日起计算。

(四)从事特殊工种工作年限认定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2

1 养老保险跨省流动就业的范围对象

1.1 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 (含灵活就业人员) 参保的;

1.2 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0周岁的;

1.3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社保部门批准调动, 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1.4 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

地, 且在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积缴费年限10年, 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 或每个参保地均不满10年需转入户籍所在地的;

已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2.1 个人档案转移不及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会有企业以员工在离开公司时以不交培训费、不退住房、不交违约金等各种理由扣留员工档案, 不给员工办理相关调转手续中断养老保险缴费而引起劳动争议纠纷。

2.2 统筹层次低、统筹单位数量大的问题

在我国虽说绝大部分省份已宣布实现了省级统筹, 但事实上真正实现省级统筹的只有少部分省份。所谓省级统筹, 主要或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指, 缴费与支出的资金流管理、调配、使用均在省级政府层面实现和操作。但目前宣布实现省级统筹的各省对其制定的其他标准不包括在内。这种“初级阶段”的省级统筹, 为跨省转续带来极大困难。可以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起步于县级, 目前仍以县级为主, 统筹数量多, 在财政“分灶吃饭”、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要解决“点对点”的转续问题, 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为决策者既要处理好缴费地和退休地的责任划分问题, 还要处理好视同缴费年限的责任承担问题;既要不折不扣地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又要适当调动不同地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既要解决好少数农民工社保意识不强、看重眼前利益而主动要求退保的问题, 还要解决好临近退休人员选择大城市退休领取高待遇的基金压力问题;既要根除“便携性”的制度性障碍, 还要兼顾制度的长期稳定。

2.3 养老保险在转移手续过程中还要考虑转型成本问题。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制度是统账结合, 存在隐性转型成本的负担主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暂行办法》的制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单位缴费的统筹部分实行部分转移, 而不是全部, 旨在调动转出地和转入地的两个积极性, 以同时缓解两地转型成本的统筹基金的压力;二是转移部分实行随身即时转移, 而不是退休时总和转移, 旨在同时调动参保人和参保地的两个积极性。

这两个特点虽也存在一些问题, 甚至容易引起一些误解, 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单位缴费的20%中, 留在转出地的是8%, 恰好等于个人账户的规模。不管制度设计者的意图如何, 在客观上, 这8%恰好等于隐性转型成本, 意味着把转型成本留给了转出地, 等于是对转出地转型成本的一种变相补偿。但对转入地来说, 如果它成为转入者的退休地, 不但8%的转型成本没有解决, 统筹基金又额外少了8%, 其统筹基金可持续能力和支付缺口可想而知。并且一般来说, 退休地大多为欠发达地区, 这就更是雪上加霜。

3 转移办法急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转移接续办法难以根本解决“社保漫游”问题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而不是目前“初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省级统筹。这是实现真正的全国统筹的基础。而要实现“真正”的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 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继续深化改革, 使之适应二元结构。

3.2 转移接续办法本身需明确与完善

例如, 年龄在40-50的人员在新参保地设立临时账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 是否人为地增加了复杂性, 也需要考虑。再如,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调动人员, 则不受40-50年龄规定的限制, 类似规定是否存在户籍歧视之嫌, 是否存有社会公平问题, 也是需要讨论的。而在待遇领取地的诸条规定中, 如果养老关系既不在户籍所在地, 且有两个养老关系所在地缴费均满10年以上, 那么是否应在两地之间允许农民工享有选择权, 这一点也需明确。

3.3 应尽快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

例如, 转回户籍所在地之后与新农保如何衔接, 这涉及待遇计发公式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需认真对待, 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解。再如, 《暂行办法》规定, 各省制订省内转续办法均“参照本办法”。这既说明, 真正的省级统筹还没实现, 也说明, 省内转续办法应全国统一起来, 因为这是跨省转续的基础。如果各省都存在地方粮票, 县级以上经办机构的“点对点”转续就难以统一起来。就是说, 这里涉及一个跨省转续与省内转续的统一与衔接问题。

离退休人员异地养老问题探讨 篇3

我国的现状是:离退休老年人异地养老存在很多困难,严重困扰着这些人安度晚年的愿望,长期这样将影响到社会安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异地养老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领取手续繁杂,有的地区养老金还不能异地领取。2.现有住房不能上市交易,也是制约离退休老年人异地养老的一个条件。离退休人员现居住的房产是原工作单位的,虽然在房改过程中已购得住房所有权,但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暂不能上市交易,所以使得他们对异地养老或住进养老院无论是经济上或是精神上均有一定的负担。3.医疗保险问题。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离退休人员必须在单位或所在地社保机构指定的定点医院看病,否则不能报销。这对于离退休老年人随子女在异地养老的问题形成了很大的障碍。4.其它福利。职工退休后,需要单位来办的事情很多,与原单位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都是离退休人员异地养老的阻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在有老年人的家庭中所占比例为30.8%,北京市占到3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独居老人的比例由1987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10多年翻了两番。因而异地养老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加以重视。

要解决离退休人员异地养老的问题,牵涉较多部门的工作和利益,为推进社会化管理的深入,使离退休人员真正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使他们心情愉快,自由选择养老地方,安度晚年,是政府责无旁贷要解决的事情。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统一由社保机构组织管理。其办法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养老金、医疗费纳入一张IC卡,通过计算机实现全国联网,离退休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到养老所在地银行领取养老金,还可以提供查询服务。2.全国应统一规定,均可凭手中持有的IC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在当地社保机构指定的定点医院看病,原所在地的社保机构和单位根据医疗单位所出具的治疗单和证明应予以认可报销。这样可使异地养老的离退休人员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使他们免受奔波之苦,延误病情,真正安心度晚年。3.对于离退休人员,其公有住房已经房改并取得住房所有权的,应允许立即上市交易。如果能允许他们居住的公房立即上市交易,无疑可以减轻离退休人员的经济负担。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4

一、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适用范围?

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超过规定退休年龄人员(以下统称“未参保超龄人员”),本人自愿完清一次性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一)2011年6月30日(含)前,具有本市城镇户口;

(二)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曾与本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或形成劳动关系;

(四)2011年6月30日(含)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且未按月领取退休待遇。

二、未参保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应提供哪些资料?

答:主要提供以下资料:

(一)本人填写并签字的《重庆市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申报审核表》1份;

(二)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2张;

(三)《户口簿》主页、全户人口增减页、本人页的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

(四)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登记照2张;

(五)本人《职工档案》或能证明曾在用人单位工作过的相关资料。

三、未参保超龄人员在原用人单位工作过的相关资料遗失后,如何办理参保?

答:未参保超龄人员若无法提供与原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原始资料,可对本人的工作经历及事实进行书面承诺,将书面承诺作为办理参保的资料,在户口所在地镇街进行申报参保。

四、未参保超龄人员申请认定视同缴费年限增发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时,因相关原始档案遗失怎么办?

答:未参保超龄人员办理参保后,申请认定视同缴费年限增发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时,必须提供相关原始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件需标注复印出处、复印经办人、复印时间并加盖单位公章),具体为:被招录用的正式手续及其他符合计算连续工龄的原始档案资料,如:《招工表》、《职工转正定级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登记表》等。

五、曾与市外用人单位建立或形成劳动关系,户口在本区的,能否参照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办理参保?

答:参保人在2011年6月30日前具有城镇户口,且现户口所在地为我区,曾与市外用人单位建立或形成劳动关系的,在提供原用人单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或原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出具的未参加养老保险或未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证明后,可参照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在户口所在地镇街申报参保。

六、未参保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应向谁申报?

答:向本人最后一个用人单位的直接主管部门申报;最后一个用人单位无主管部门的,向参保人户口所在地镇街申报。

七、已按照渝府发〔2008〕25号(以下简称“原超龄人员”)、渝府发〔2008〕26号(含参照渝府发〔2008〕26号)(以下简称“征地农转非人员”)文件规定参保并按月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申请计发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的应向谁申报?

答:直接由本人向参保地社会保险局进行申报。

八、未参保超龄人员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如何确定?

答: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2012年12月31日以前参保缴费的,均按渝人社发〔2009〕21号规定一次性往前补缴15年养老保险费;在此基础上对超过60周岁的,按其在2011年6月30日时的年龄与60周岁相比,每多1岁(不足1岁的,按1岁计算)减缴1800元,最多减缴15年。

二是:2012年12月31日后完清缴费或申报参保的,应按其申报参保时企业职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一次性往前补缴15年养老保险费;在此基础上对超过60周岁的,按其申报并完清缴费当年12月的实际年龄与60周岁相比,每多1岁(不足1岁的,按1岁计算)减缴1800元,最多减缴15年。

九、未参保超龄人员基本养老金如何计发?

答:未参保超龄人员在2012年12月31日前完清应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从2011年7月起,由参保地社会保险局按月发放养老待遇(目前超龄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约为680元/月);在2013年1月1日及其以后完清应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从其完清缴费的次月起,由参保地社会

保险局按月发放养老待遇。

对在我市实行个人缴费前有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的,每满1年按18元计发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计算到月,每月1.5元)。

对申报参保时已年满70周岁增发50元高龄养老待遇,年满75周岁再增发50元高龄养老待遇。

十、未参保超龄人员如何领取养老待遇?

答:由区社会保险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按月发放。

十一、未参保超龄人员应如何办理领取养老待遇资格核查?

答:从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次年起,应在每年本人出生月份的当月,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到各镇、街道社保所接受养老待遇资格核查。逾期三个月未接受核查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第四个月起暂停发放其基本养老金;之后通过资格核查的,恢复发放并补发其暂停发放期间的基本养老金。

十二、未参保超龄人员在办理申报参保期间死亡,未计发养老待遇的,应如何处理?答:由区社会保险局全额退还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十三、未参保超龄人员在按月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应如何处理?

答:未参保超龄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金,并按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支付死亡丧葬费(2000元)和一次性救济金(本人1

5个月养老待遇)。其死亡的次月个人账户中尚有余额的,也应支付给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十四、已按渝府发〔2005〕121号文件规定享受生活费补贴的人员,可否按照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参保?

答:可以。但应从其按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规定参保并按月享受养老待遇之月起,停止享受生活费补贴。

十五、已按渝府发〔2009〕85号文件规定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可否按照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参保?

答:可以。但应从其按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规定参保并按月享受养老待遇之月起,停止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对于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参保人员若选择缴费且个人账户有余额的,以及年满55周岁不满60周岁的女性人员,可将其个人账户暂时封存,待跨险种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出台后,再做处理。

十六、已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原超龄人员,如何处理?

答:2011年6月30日(含)前,原超龄人员(不含2011年6月30日及以前已死亡的人员),此次不再缴费,也不重新计算待遇,仍继续按原办法和标准享受养老待遇。其参保时一次性缴纳的统筹基金,按15年计算缴费年限。对其中在我市实行个人缴费前有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的人员,按18元/年的标准计算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并从2011年7月1日起与原已享受养老待遇合并按月发放。具体办理时,由其本人提供《职工档案》及能够证明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的资料,向区社会保险局直接申报。

十七、已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如何处理?

答:2011年6月30日(含)前,征地农转非人员中的“老龄人员”,以及参保时的“4050人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期间未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或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仍继续按原办法和标准享受养老待遇。上述人员(不含渝办发﹝2011﹞272文件下发前已死亡的人员)参保时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15年计算缴费年限,对其在我市实行个人缴费前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的人员,按18元/年的标准计算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并从2011年7月1日起与原已按月享受的养老待遇合并发放。

十八、曾经参加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龄时因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条件,按规定办理了一次性支付手续后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人员,如何处理?

答:曾经参加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龄时因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条件,按规定在2011年6月30日前办理了一次性支付手续后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人员,可参照渝办发〔2011〕272号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十九、未安置就业的退役军人和原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后未统一安置就业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应向谁申报?

答:未安置就业的退役军人和原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2011年6月30日(含)前具有本市城镇户口,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且未按月领取退休待遇的,可以参照渝办发〔2011〕272号文件规定办理养老保险。申报办理地点为户籍所在地镇街。

未参保超龄人员2012年12月31日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明细表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5

关于印发解决曾在我市用人单位工作未参保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有

关遗留问题实施意见的通知

渝人社发〔2011〕270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社会保障局,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我市用人单位未参保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遗留问题的通知》(渝办发〔2011〕27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解决曾在我市用人单位未参保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遗留问题的实施意见》,现印发你们,请一并贯彻执行。

关于解决曾在我市用人单位工作 未参保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保

障有关遗留问题的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我市用人单位未参保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遗留问题的通知》(渝办发〔2011〕27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现就我市用人单位未参保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以下简称超龄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范围和对象

(一)《通知》第一条第(一)款,是指2011年6月30日前取得本市城镇户口的人员。

(二)《通知》第一条第(二)款,是指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

(三)《通知》第一条第(三)款,本市用人单位包括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

二、关于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一)对2012年12月31日前申报参保的超龄人员,在计算应补缴金额时,其按《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渝人社发〔2009〕21号)规定的“申报时上年度”为2010年,并统一按其2011年6月30日时的实际年龄与60周岁的差额年限(不足1周岁,按1周岁计算)计算应减缴金额。

(二)对2013年1月1日后申报参保并完清缴费的超龄人员,按其申报参保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办法规定的补缴标准计算15年应补缴金额,并按其申报缴费当年12月的实际年龄与60周岁的差额年限(不足1周岁,按1周岁计算)计算应减缴金额。

(三)超龄人员申报参保后,应在申报当年内完清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对申报参保后未在申报当年内完清缴费的,申请人应重新提出申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重新为其核定应补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四)超龄人员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参保人到指定金融机构缴纳。

三、关于养老待遇发放

(一)超龄人员一次性缴纳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参保地社会保险局按《关于1996年1月1日及其以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社发〔2011〕187号)规定计算并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

(二)超龄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有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的,其计算连续工龄的工作时间最迟计算至1993年2月。

(三)超龄人员的养老待遇由参保地社会保险局委托金融机构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

(四)超龄人员从按月领取养老待遇的次年起,应在每年本人出生月份的当月,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到居住地街道(乡镇)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所进行领取养老待遇资格核查。逾期三个月未接受核查的,参保地社会保险局从第四个月起暂停发放其基本养老金;之后通过资格核查的,恢复发放并补发其暂停发放期间的基本养老金。

四、办理程序

(一)申报

1.超龄人员应在本人最后一个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办理参保缴费等手续。超龄人员最后一个用人单位有主管部门的,向其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最后一个用人单位无主管部门的,向该单位注册地的区县(自治县)指定部门申报办理。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区县(自治县)指定部门以下统称“单位主管部门”。

2.超龄人员最后一个工作单位是城镇企业,且主管部门是市级或中央行业在渝单位的,可按照属地原则,由其下属驻区县(自治县)分支单位全面负责曾在本单位工作的超龄人员申报办理。

3.已按照市政府渝府发〔2008〕25号文件规定参保并按月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申请计发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的,向其参保地社会保险局申报办理。

(二)所需资料

1.《重庆市超龄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申报审核表》(以下简称《申报审核表》,附件1)及近期1寸免冠登记照2张。

2.《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户口簿》原件及户口主页和本人页复印件。

4.曾与我市用人单位建立或形成劳动关系的相关证明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5.有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的,还需提供本人被招录用等其他符合计算连续工龄的原始档案资料。

6、已按照市政府渝府发〔2008〕25号文件规定参保并按月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申请办理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时,应提供本款第1、2、5项资料。

(三)受理及资格确认

在各区县(自治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人力社保、财政、监察、信访、档案、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审核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审核工作小组),抽调专人,定期对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的相关申报资料进行审核认定。

1.超龄人员

(1)单位主管部门接收申报后,对申报资料进行初审,在《申报审核表》中签署初审意见后,将相关材料报审核工作小组。

(2)审核工作小组接收申报后,定期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核认定,并在《申报审核表》中签署审核意见,同时通知单位主管部门对审核合格的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7天。

(3)在张榜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的审核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向单位主管部门或审核工作小组提出复查申请。

(4)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单位主管部门将《申报审核表》及相关申报资料送所在区县(自治县)社会保险局(以下简称区县社会保险局)。

(5)区县社会保险局为符合条件的超龄人员计算一次性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出具《重庆市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附件2),通过单位主管部门送达超龄人员。

(6)区县社会保险局在确认超龄人员已按规定完清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出具《重庆市超龄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附件3),连同《审批表》及相关申报资料送所在区县(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区县人力社保局)审批。

(7)经区县人力社保局审核批准,参保地社会保险局按《通知》规定为其计算月基本养老金,并出具待遇计算表,连同《审批表》、《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一并发放给参保人员。

2.已按照市政府渝府发〔2008〕25号文件规定参保并按月享受养老待遇,申请计发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的人员

(1)区县社会保险局接收申报后,对申报资料进行初审,并在《申报审核表》中签署初审意见后,将相关材料报审核工作小组

(2)审核工作小组定期对申报资料进行集中会审,并在《申报审核表》中签署审核意见,同时通知区县社会保险局对审核合格的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7天。

(3)张榜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的审核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可通过区县社会保险局向审核工作小组提出复查申请。

(4)经公示无异议的,送区县人力社保局审批。

(5)经区县人力社保局审核批准,区县社会保险局按《通知》有关规定,为其核发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并对数据进行维护。

五、其他

(一)曾经参加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龄时因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条件,按规定办理了一次性支付手续后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人员,可参照《通知》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二)未安置就业的退役军人和原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后未统一安置就业人员,符合《通知》第一条第(一)、(二)、(四)款条件的,可参照《通知》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三)对视同缴费年限的确认,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连续工龄政策及我市城镇企业职工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办法进行认定。

(四)已按照市政府渝府发〔2008〕25号文件规定参保并按月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在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期间死亡的,其本人缴纳的一次性统筹基金扣除已支付的养老待遇(包括按《通知》规定计发的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死亡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后,仍有余额的,退还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五)在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的资料传递过程中,单位主管部门、区县审核小组、区县社会保险局和区县人力社保局,应建立交接制度,并完善交接手续。

(六)超龄人员按月领取养老待遇后,应按照《重庆市人民办公厅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7)214号)的规定,由其居住地街道(乡镇)、社区负责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七)2011年6月30日(含)前,按市政府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含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龄人员”,以及参保时的“4050人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期间未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或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仍继续按原办法和标准享受养老待遇。上述人员(不含《通知》下发前已死亡的人员)参保时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15年计算缴费年限,对其在我市实行个人缴费前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认定所需资料及程序,按本实施意见第四条规定执行)的人员,按《通知》

第三条第(二)款规定计算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并从2011年7月1日起与原已按月享受的养老待遇合并发放。

(八)已按渝府发〔2009〕85号文件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又符合渝办发﹝2011﹞272号参保条件的人员,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从其按渝办发﹝2011﹞272号规定享受养老待遇之月起,停止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对于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参保人员若选择缴费且个人账户有余额的,以及年满55周岁不满60周岁的女性人员,可将其个人账户暂时封存,待跨险种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出台后,再做处理。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6

鲁政办发[2011]64号

颁布时间:2011-11-10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做好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市、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政策解释、信访稳定、审计监察等有关工作。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开设专门窗口,简便操作手续,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要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集中时间和人力,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这项工作,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各市工作任务完成后,要写出总结报告,于2012年1月底前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关于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实施意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为切实做好我省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工作,妥善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07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曾在我省城镇集体企业工作过的人员(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企业工作的“五七工”、“家属工”),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经本人申请,可在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后,纳入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一)2010年12月31日前具有我省城镇户籍;

(二)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三)2010年12月31日前达到或超过规定的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下同);

(四)1996年1月1日前,与我省城镇集体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二、补缴及待遇计发

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按照省统一规定的补缴标准,一次性补缴15年基本养老保险费。自补缴全部费用到账后的次月起,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

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费补缴及养老金计发标准分为三个档次,由补缴纳入人员自行选择:按一档标准补缴的,月养老金为601元;按二档标准补缴的,月养老金为492元;按三档标准补缴的,月养老金为383元。在确定补缴额度时,对年满61周岁及以上的人员,年龄每增加1年,补缴额度相应减免1500元,最大减免额度为1.5万元(具体补缴标准和月养老金水平见附件)。

今后国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时,以上补缴纳入人员由省按特殊群体对待,另行研究制定调整养老金办法。

三、费用筹集

一次性补缴所需费用原则上由个人负担,鼓励具备条件的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原单位已不存在或不具备补助条件的,一次性补缴所需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

四、统筹范围

补缴纳入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纳入各市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五、有关政策

(一)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本人原始档案与居民身份证相结合的办法。原始档案缺失或记载不清的,以居民身份证为准。

(二)工作经历的认定,要以认定是否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为重点,原则上以本人原始档案记载为准;本人档案缺失或记载不清的,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经县(市、区)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查并履行公示程序后方可认定。

(三)补缴纳入人员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按每人1.5万元的标准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其余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补缴纳入人员建立个人缴费账户。其基本养老金首先从个人缴费账户中支付,支付完毕后由统筹基金继续按原标准支付。

领取基本养老金期间死亡的人员,个人缴费账户仍有剩余的,剩余部分退还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其遗属可以按照国家和省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四)原已享受定期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或继续享受,或按本实施意见补缴后享受基本养老金,定期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基本养老金不得同时享受。要加强养老保险的信息互通和比对,防止出现重复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五)补缴纳入人员一次性补缴后,不认定连续工龄和参加工作时间,不视同缴费年限。

六、工作要求

妥善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和执行政策,坚决防止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这项工作规范顺利开展。对违反政策规定办理补缴纳入手续的,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各有关企业要配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供补缴纳入人员身份和工作经历的原始资料,协助办理有关手续;同时,要向本企业人员做好政策解读和思想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规定建立补缴纳入人员信息数据库,做好资格审查、缴费核定、待遇支付等相关工作。

对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出现的基金收支缺口,由当地政府通过加强养老保险费征收工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加以解决。省按照《山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管理暂行办法》(鲁劳社[2008]17号)的有关规定予以统筹考虑。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评价人群与内容

收集2009年开封市医保基金筹集、运行、管理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评价医保基金用于接种流感疫苗的医保经济效益。获得了开封市参保人群、参保机构等基本资料。

评价人群选择参加医保、经济收入水平在开封市居中等水平、医疗服务利用资料完整准确、流感接种率与全市接种率平均水平相近的人群为接种组;选择同等经济收入、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部分人群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为评价流感疫苗接种效果,消除两组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不同对结果造成的影响,问卷中对调查对象是否患有慢性病进行了调查。“慢性病患病”的定义采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定义: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调查前半年内有经过医务人员明确诊断的各类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等)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或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并在调查前半年内有发作,同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等,即认为患“慢性病”。

1.2 评价方法

1.2.1 评价时间段划分

2009年9月中下旬开封市医保中心免费为全市参保人群接种流感疫苗,使用疫苗为国产华兰流感疫苗(0.5 ml/支,成人剂量,预填充型,1支/盒,产地为新乡华兰生物制品厂)。至2010年10月接种人群已满1个观察年。2010年11月,对2009年度样本进行人群调查。

1.2.2 现场调查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接种组、未接种组同时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既往病史、近1年内疫苗接种情况、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患病情况,服药情况、住院病种、天数、住院医院级别及医疗费用等情况。

1.2.3 统计学分析

使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数据库在使用前进行数据清洗;然后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对符合研究对象的7 000名参保人员,随机抽取2 626人进行问卷调查。近1 a接种过流感疫苗者为1 102人,占调查人数的41.96%;未接种疫苗者为1 524人,未种原因见表1。

2.1 流感疫苗接种前后感冒发病情况

实际调查人数为1076人。接种前,感冒年人均发病次数为(2.98±1.613)次;接种后,413人未患感冒,占38.38%(413/1076),患感冒的663人中有319人无流感症状(普通感冒),占29.65%(319/1076),年人均发病次数为(1.06±1.581)次;与接种前相比年人均发病降低了1.92次,降低了64.43%。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8,P﹤0.01)。

2.2 接种与未接种流感疫苗人群感冒发病情况

1 076人接种流感疫苗后,感冒年人均发病次数为(1.06±1581)次;未种的1 524人中感冒年人均发病次数为(2.01±1.393)次;接种流感疫苗比未种人群流感年人均发病次数降低了0.95次,降低了47.26%,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4,P﹤0.01)。

2.3 接种与未接种流感疫苗人群患感冒治疗费用对比

通过调查发现,接种过流感疫苗者明显比未接种流感疫苗者所花费的治疗费用要低,见表2。

2.4 接种流感疫苗后异常反应情况

在接种流感疫苗的1 102人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为99人,占总接种人数的8.98%。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有79人(7.17%);轻度过敏者有20人(1.81%)。

3 讨论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流感疫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了几十年,是一种安全性和免疫效果都较好的疫苗。当疫苗株与流行株的抗原性非常接近时,免疫接种可保护70%,使90%的65岁以下健康成人免患流感,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保护率为30%~40%,但可减轻感染者症状、降低因流感及肺炎而住院治疗或死亡的危险性。本次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人群年人均感冒发生次数比未种人群降低了47.26%,接种流感疫苗后感冒人均发生次数比接种前降低了64.43%,且接种人群的感冒多以普通感冒为主,症状较轻。此外,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显示,未开展流感疫苗接种的开封市5个县区的流感报告发病数明显高于开封市5区的报告发病数,发病人群以学生和托幼机构、散居儿童等人群居多,参加医保接种疫苗的人群发病较少,说明流感疫苗能具有很好的预防流感的效果。

流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始终列各传染病之首[8],儿童、老年人和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哮喘和免疫能力低下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都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因流感导致诸如肺炎、心肌炎、中耳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高发而引起住院和药物治疗费用的增加。本次研究显示,接种过流感疫苗者明显比未接种流感疫苗者所花费的治疗费用要低,治疗次数少。可见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流感的发生,从而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或严重程度,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减少医保经费的支出率。

是否接种流感疫苗与人们对流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有密切联系的。对流感知识掌握的程度越好,越了解流感是一种变异性很大的呼吸道传染病,人类对其没有持久的免疫力,越认为接种流感疫苗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9]。在调查中发现,未接种人群中51.1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接种流感疫苗,或者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安全,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本次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出现一般反应的为接种人群的8.98%,说明流感疫苗是非常安全的,由此可见要提高人群接种流感疫苗的积极性,仍需要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接种流感疫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摘要:目的 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接种流行性感冒(流感)疫苗后的人群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开封市7 000名符合要求的参加医疗保险人员作为对象,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 626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接种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流感疫苗接种后与接种前相比,年人均感冒发病次数降低1.92次,降低了64.43%(P﹤0.01);接种流感疫苗比未种人群年人均发病次数降低0.95次,降低了47.2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接种过流感疫苗者明显比未接种流感疫苗者所花费的药物治疗费用要低;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等一般反应的占7.17%,轻度过敏反应的占1.81%。结论 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安全有效的措施,对该市参保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关键词:流感疫苗,预防效果,社会医疗保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J].国际呼吸杂志,2006,26(1):3,7.

[2]温思瑶,刘民.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的效果评价及成本效益分析[J].国外医学,2004,31(4):250-252.

[3]Ghendon Y.Influenza-its impact and control[J].World Health Stat Q,1992,45:306-311.

[4]Kristin LN.Cost-benefit analysis of a strategy to vaccinate healthy work-ing adults against influenza[J].Arch Intern Med,2001,161:749-759.

[5]Patrick YL,David BM,Dennis AC,et al.Economic analysis of influen-za vaccination and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healthy working adults[J].Arch Intern Med,2002,137:225-231.

[6]John PM,Marjorie DB,Mark CH,et al.Influenza vaccination programsfor elderly persons:cost-effectiveness in a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J].Ann Intern Med,1994,121:947-952.

[7]Peter AG,Alicia WH,Henry SS,et al.The efficacy of influenza vac-cine in elderly persons-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Intern Med,1995,123:518-527.

[8]唐振红,刘怀周,刘利科.西安市医保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成本—效益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20):21-22.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8

读者:金先生

答:读者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

(一)关于现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权限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各地不得自行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通知》(国办发〔2001〕50号)关于“企业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调整,由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提出调整总体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统一组织实施;各地区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后执行”的精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权限已收归中央,自治区没有自主调整权限。从2001年以来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均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展的,调整范围、调整标准、调整办法基本上均由国家统一规定。

(二)关于2005年以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情况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连续年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而且在调整办法上重点向参加工作早、退休待遇偏低、年龄大的退休人员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倾斜。我区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在制定调整方案时,向上述退休人员作了适当的倾斜,如在按年龄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年满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加大了调整幅度;对1953年底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在普调基础上再增加40至80元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再增加50至60元基本养老金。通过以上调整,对于参加工作时间较早、现高龄的退休企业人员,其基本养老金水平已有所提高。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9

视同缴费年限认定通知

全旗各机关事业单位:

莫旗人社局工资股定于2018年5月15日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998年1月1日-转为国家正式职工(以人事令为准)期间有临时工经历的,认定应缴费年限。如果补缴个人缴费本金及利息,将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不补缴的,不能视同缴费年限。

一、需要认定的人员携带本人工资档案(2008年前的老工资档案),人事令,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缴费年限认定表(一试三份),身份证复印件(一试三份)。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由单位负责集中办理。

二、个人工作简历填写方法:

从参加工作时填起,起止年月填到月,前后要衔接,不要空断,如

1981.07-1998.10 莫旗****单位

临时工

1998.10-2006.09 莫旗****单位 职员

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接此通知后,汇报单位领导,把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位职工,为了不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单位养老保险工作进度,此项工作定于5月末结束。

四、2017年12月18日-20日期间已认定完应缴费年限的,没有到社保局打单子的人员,现在可以到社保局打单子的,再到地税交费,再把认定表和单子交到单位统一填报《呼伦贝市已受理未办结完毕需补缴养老保险费用人员花名册》,再由单位统一上报花名册。

五、2018年全旗各单位需认定缴费年限及补缴个人本金及利息的人员,由单位填报《呼伦贝市已受理未办结完毕需补缴养老保险费用人员花名册》,根据认定表信息及社保局打印的缴费单填写。认定表及花名册在QQ群文件中自行下载打印。

六、上报方式:质纸和电子版,上报QQ邮箱号:电话:***,地点:人社局5003室。

莫旗人事局工资股

二0一八年五月十五日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10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群众的社会保险意识不断提高,而由于国有企业重组、兼并和倒闭,职工下岗等中断劳动关系、中断缴费情况大量出现,断保多年要求续保的参保人员越来越多。由于社会保险历史档案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参保人员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争议。因此,如何记录、保存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社会保险档案显得尤为重要,其基础性地位和服务性功能也日益凸显。这就迫切地需要全社会增强社会保险档案意识,从而维护参保人员的权益。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保险档案缺失情况严重。我国最早实行养老保险是在1922年,以辽宁省地方企业为试点,行业保险和全国养老保险是从199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由于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其档案管理制度更是欠缺,许多社会保险资料没有及时归档,造成了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上的不规范。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经办部门、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对社会保险档案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改善,但仍有一些参保人员的参保、缴费信息严重缺失,损害了参保人的利益。

(二)历史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不统一,查询困难。社会保险档案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 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都可能存有社会保险档案资料,且管理办法各异,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加之各部门之间资讯沟通不畅,没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档案资讯部门能够查询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会保险档案信息。这给参保人在档案信息的利用上造成了不便,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三)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社会保险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三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的设备,有的缺乏专业的人员,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有些社会保险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搞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四)农村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失。受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资金供给不足和制度缺失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也明显滞后,再加上县区行政管理机关对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损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增强社会保险档案意识

(一)广泛宣传,提高和改善社会保险档案意识。

目前,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社会保险档案的重要性,但某些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对其社会保险档案资料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档案的重要性,使广大群众切实认识到其存在的广泛性、需求的迫切性和管理的自觉性,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档案

意识,使人们在档案利用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档案对自己的价值,增强档案的需求意识,从而提高和改善全民的社会保险档案意识。

(二)组织保障,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保险档案责任意识。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支持,提高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设备和人力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库房紧张等现实问题, 努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积极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培训,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

(三)建章健制,增强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意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宗旨是实现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保证社会保险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加强社会保险档案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谐大局的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由此,社会保险档案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了规范化。

(四)吸取经验,建立规范化的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农村社会保险刚刚起步,各项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因此,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历史经验,把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列入日程,抓早

抓好,保障每一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以档案的规范化促进农村社会保险各项制度的规范化。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11

【颁布单位】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颁布日期】 2011-08-29 【实施日期】 2011-7-1 【发 文 号】 粤人社发〔2011〕23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障局)、地方税务局,横琴新区地方税务局,顺德区地方税务局: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妥善解决我省企业未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员范围

现为广东省户籍,至本通知实施之日前曾与我省各类企业(含农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以下简称“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因所在单位关闭破产,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无生产经营能力等原因无力承担缴费责任或因超过法定时效无法要求用人单位补缴,从未参加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各类人员。

用人单位依法主动补缴或者按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出具的生效法律文书要求补申报和补缴手续的,不适用本通知。

二、纳入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

(一)直接纳入。目前仍未参保,原所在单位为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单位所在地正式实施《颁布〈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的通知》(粤府〔1993〕83号,以下简称“83号文”)前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已在原单 位办理退休(职)手续的原固定工和干部,从本通知实施之月起直接纳入单位所在地养老保险统筹。

(二)缴费纳入。除直接纳入以外的其他未参保人员,自愿按照本通知规定的一次性缴费办法缴清费用后纳入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缴费办法

(一)一次性缴费年限。

一次性缴费年限依据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前建立劳动关系的工作年限确定。工作年限不含以国家干部(固定工)身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年限。劳动关系通过个人的人事档案资料、劳动合同书、工资支付凭证等能证明本人曾有过的工作经历的材料,或人民法院、劳动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进行确定。

属于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原固定工和干部身份,计算一次性缴费年限的起始时间最早不超过当地实施83号文之月;属于合同制职工身份的,计算一次性缴费年限的起始时间最早不超过当地建立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之月;属于临时工身份的,计算一次性缴费年限起始时间最早不超过当地建立临时工养老保险之月。属于县以下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职工身份的,计算一次性缴费年限的起始时间参照合同制职工身份确定。

(二)一次性缴费基数。

缴费基数由申请人自行申报。缴费基数不低于申请时所在地级以上市(以下简称“所在市”)执行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不高于申请时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

(三)缴费比例。缴费比例为20%。

(四)缴费指数。

一次性缴费指数=缴费基数÷申请办理缴费时所在市社会保险使用的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五)缴费费用。

一次性缴费的总额=缴费基数×20%×缴费月数,不计算利息。

四、缴费年限、视同缴费账户和个人账户

(一)缴费年限。

缴清全部费用后,一次性缴费年限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一次性缴费年限不作为地方养老金的计算依据。

缴清全部费用的时间为申请人的首次参保时间。

(二)视同缴费账户。

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由一次性缴费受理地按照《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粤府〔2006〕96号,以下简称“96号文”)的规定为其补记视同缴费年限部分的视同缴费账户。

(三)个人账户。

一次性缴费基数的8%计入个人账户。

五、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

(一)直接纳入人员。

首次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的月标准:以当地实施83号文时的标准,按83号文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办法计算初始值,再按照当地实施83号文以来当地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办法将初始值调整至本通知实施之月的标准。基本养老金从本通知实施之月起按实施之月的标准发放,之前不补发。

(二)缴费纳入人员。

1.本通知实施之月前已经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一次性缴清全部费用后,符合96号文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限条件的,按96号文和《关于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通知》(粤劳社电〔2009〕32号)规定计发基本养老金,从缴清费用的次月起发放,之前不补发;计发基数为缴清费用当月所在社保使用的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不符合96号文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限条件的,可按96号文的规定继续缴费。在符合《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继续缴费有关规定的通知》(粤人社发〔2011〕37号)条件时,可申请一次性趸缴养老保险费。

2.本通知实施之月后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在达到96号文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按96号文规定计发基本养老金。六、一次性缴费受理地

在原单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一次性缴费。原单位为中央、省属和军队驻穗单位的,在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办理。在不同单位工作过的,在工作时间最长的原单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办理。

七、待遇核发地

按照省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府办〔2008〕76号,以下简称“76号文”)规定,最后参保地为待遇核发地。按本办法办理一次性缴费前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一次性缴费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人员,一次性缴费受理地即为其省内的最后参保地。

八、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按本通知一次性缴费形成的养老保险关系,在省内跨统筹区转移的,按照76号文以及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责任与转移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劳社函〔2008〕2092号)的规定执行;跨省转移的,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的规定执行。

九、办理程序

(一)缴费纳入人员。

由申请人或原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反映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有关材料,经审核确认后可办理一次性缴费手续。

地税部门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确认的一次性缴费申请材料或生效法律文书受理申请人员的一次性缴费手续和征收养老保险费。

(二)直接纳入人员。

直接纳入人员由原单位或个人向单位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核,并经公示7天无反对意见后报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予以资格确认。经确认资格的,由单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待遇核发手续。原单位为中央、省属和军队驻穗单位的,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办理资格审核,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负责办理待遇核发。

经办规程由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负责起草,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定。

十、其他

(一)未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已参保人员,符合第一点其它规定,与单位(不含现工作单位)存续劳动关系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可参照第三点和第四点的规定缴费、计算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

(二)已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三)本通知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各地已经出台办法与本通知不一致的,按本通知执行。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意见的通知

【颁布单位】

【颁布日期】 2011-07-28 【实施日期】 2011-7-28 【发 文 号】 粤人社发〔2011〕19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遗留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07号,以下简称人社部发〔2010〕107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严格界定适用人员范围

根据人社部发〔2010〕107号文,凡曾经与我省城镇集体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本省城镇户籍人员适用本通知。

(一)2010年12月31日前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且符合人社部发〔2010〕107号文规定的条件的,个人可按本通知的标准申请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纳入所在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发给基本养老金;

(二)2010年12月31日前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时仍未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可按《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粤府〔2006〕96号,以下简称粤府〔2006〕96号文)文规定继续缴费。继续缴费后达到《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继续缴费有关规定的通知》(粤人社发〔2011〕37号)规定条件的可申请一次性趸缴养老保险费。

各地要严格审核申请人员的身份条件,不能擅自扩大适用范围。申请人应提供与原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原始材料,不得弄虚作假。

二、2010年12月31日前(含本日)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人员的缴费及待遇计发标准

(一)符合条件并经审核同意后,申请人按以下标准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

1.缴费基数不低于申请时原单位所在地级以上市(以下简称“所在市”)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不高于申请时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由申请人申报。缴费比例为20%。缴费年限原则上根据申请人在城镇集体企业的工作年限确定,工作年限低于15年的,可自愿选择按15年缴费。缴清全部费用后,一次性缴费年限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

2.一次性补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收取利息,其中缴费基数的8%计入个人账户,缴费基数的12%计入统筹基金。

3.一次性补缴的养老保险费原则上由个人承担,原单位有经济负担能力的,可给予申请人适当资助。

4.一次性缴费年限不作为按粤府〔2006〕96号文规定计算视同缴费帐户和地方养老金的年限。

(二)申请人在缴清全部费用后,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按粤府〔2006〕96号文第三条第二项第一点规定和《关于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通知》(粤劳社电〔2009〕32号)规定计发。一次性缴费指数等于缴费基数除以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办理地及办理机构

申请人在原单位所在地办理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受理审核申请人的身份和核发基本养老金,其中原单位为中央、省属和军队驻穗单位的,由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负责办理。原单位所在地地税部门(深圳市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一次性补缴的养老保险费。

四、工作要求 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是国家出台的一项重大惠民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幸福广东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层层抓落实,在2011年7月底前启动相关工作,确保在2011年底前基本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各地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和省地税局反映。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省 财省 地 方 税 务 局

政 厅

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退休政策 篇12

津劳社局发〔2008〕98号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津政发〔2008〕18号),经市政府同意,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对2007年12月31日以前享受养老保险金的征地参保人员的待遇进行调整。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05年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征地参保人员,原待遇标准为一档的,由296.8元调整为412元;原待遇标准为二档的,由237.4元调整为329.6元。

二、2006年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征地参保人员,原待遇标准为一档的,由336.6元调整为418.9元;原待遇标准为二档的,由269.3元调整为335.2元。

三、2007年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征地参保人员,原待遇标准为一档的,由379元调整为422.8元;原待遇标准为二档的,由303.2元调整为338.2元。

四、调整待遇所需资金从征地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基金列支。

二OO八年五月十三日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退休人员养老金 篇13

今年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社会劳动保险站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养老金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确保了广大离退休人员生活安定,老有所养,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该站按照省市要求,加班加点如期完成了全县5933名企业退休人员最新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工作,调整后月人均基本养老金1925.39元,人平月增加养老金214.23元。该站每月按时编制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支付明细,并及时向县财政局社保股申请拨款,确保全县5997名离退休人员每月能按时领取养老金。截止7月底,已按时足额为5997名离退休人员累计发放养老金8192万元。该站为确保今年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养老金缺口,截止7月底,共争取到位缺口补助资金6768万元。该站为减少制止杜绝养老金冒领行为,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资格年审工作力度,截止7月底,已经为5935名企业离退休人员进行了资格认证。

[退休人员养老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工会组织证明下一篇:民俗学复习内容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