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小学科学说课稿(推荐9篇)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 年级下册第几单元的第几课,教学内容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知识,本课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前提、基础。第二个活动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和深化。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建立的科学概念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猜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探究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要求,依据课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观察()、知道()、培养()的能力。
2.经历体验(观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的现象,能()。3.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细细科学的兴趣。4.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引发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
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
《课标》中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有: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等,用的最多的是探究法。
三、说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学情我确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操作,体验、感知等活动中展开学习,把“学科学”变为“玩科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质疑,诱发思考。
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第二环节:猜测假设,激发参与。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玩、玩中获。
第三环节:探究解惑,实现目标。
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学科学的最终目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智慧育人。
解决一个问题不是科学课目的,而是要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考与奇思妙想,引发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丰富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也是科学的美之所在,同时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作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班的幼儿忽然对班里墙上的地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长大了,对新事物有了主动探求的欲望。在宇宙这个博大的空间里充满了人类许多不知道的各种奥秘,而地球作为无垠宇宙中银河系的一员,对于孩子们同样是充满强烈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这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又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更应该让幼儿从小做起,因此我和孩子们共同制订了主题活动《地球妈妈》。
二、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保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通过《地球妈妈》的主题活动,不仅会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和尝试中领略宇宙和地球带给我们的神奇与奥秘,同时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地球同人类之间的关系,既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又规范了幼儿的社会行为。
三、目标分析
1、本活动目标。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对宇宙和地球的探究兴趣。②通过了解地球的简单知识,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③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有保护地球的愿望。
2、对目标的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中心点,它不仅着重于幼儿的发展,更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订教育目标时我既要围绕总目标,同时又要关注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显性教育在于通过对“地球妈妈生病了”的了解,而教育幼儿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提高环保意识,同时隐性教育意在培养幼儿对事物探究的能力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图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有效提问等。
六、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易见的环保方法。整个活动过程既富有情趣,又环环相扣层次紧紧相连,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然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教学中我也主张让幼儿自己在“寻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八、过程分析
1、总述:整个活动过程,时间大约需要25~30分钟。基本流程:观察地球仪——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家园——地球》——小组按要求讨论“地球妈妈生病了”的原因——师生互动“如何保护地球?”——争做保护地球的“小卫士”。
2、分述:第一环节为活动的开始部分(大约需要3分钟)用谜语引出地球仪,同时引出我们的学习内容。采用手段:个体操作。地球上有什么?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义?谁生活在地球上?最后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地球》。第二环节: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地球》,这是活动的基本部分,(大约需要20分钟)。这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完成教育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三个层次:①简单了解地球的形成、大小、自转及昼夜的产生等。②了解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头发剪掉了—树木被砍伐;衣服弄脏了——水和空气被污染了;身体发烧了——臭氧层被破坏;)。③用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有效提问等进行集体性学习。同时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
3、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易见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如:植树造林、废物利用、垃圾分类(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等。这个层面的安排主要是启发幼儿对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概括、总结,并在幼儿的交流探讨中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中,我使用的教学策略是:①随时关注幼儿探讨的结果,并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②引导幼儿去搜索记忆中平日的生活景象,规范幼儿的社会行为:哪些是应该提倡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③因势利导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愿望。同时,在此部分中我认为要体现《纲要》中提出的“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指导者”的理念。为此在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我尽量发挥一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取分组交流法,让幼儿5人一组,共同参与设计与交流。“假如我是地球小卫士”——让幼儿知道每年的6月5日是地球环境日,大家一起植樹造林,消灭垃圾,变废为宝,保持空气清新和清洁水源,共同建造美好的家园。并且请幼儿为我们的家园设计美好的蓝图,同时让幼儿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一活动的安排是让幼儿在自己的画笔与想象中,进一步提高环保的意识及对未来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美好的憧憬。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
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四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环节3: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实践练习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分梯度的练习:1,巩固提升题,如----2,开放创新题,如-----(这样多层次的练习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并再次强调--------,这样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1.必做题:课后练习----,进一步使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2.选做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两两结合,相互出题,这样也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五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条理清晰,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思路,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完美程度。
《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 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 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 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 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 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6?7?6?7在摆弄磁铁的过 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 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 4 个而是 2 个,?6?7?6?7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 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 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 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 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 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 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 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 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说板书设计: 形状:条形 蹄形 环形 磁铁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两个)《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 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 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 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 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 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 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 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 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 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 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 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 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 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 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 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 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 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 个
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 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 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 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 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 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 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 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 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 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 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 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 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 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 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 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 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 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 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 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 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 们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 VCD 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 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 -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 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激情导行。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6?7?6?7” 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 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 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 的白云?6?7?6?7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校园将不再可 爱?6?7?6?7”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接受;小诗形式 和内容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自己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 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 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 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小学科学《观察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 单元第2 课《观察水》。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 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 观 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 学生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 币上杯口上水表面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根据实际 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学生 经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 表面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 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 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知识方面,了解水能产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 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 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 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 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已找水喝。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 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 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学生 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 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欲望。交流已有储备,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学 生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 ”,让学生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 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 尝”。通“过让学生说一些生活 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学生从已有的储 备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 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 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 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 被唤醒,办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体现给学生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 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 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学生强行记住这一 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学生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师:自学教材; 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 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 痕迹,水的表面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 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 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 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 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侧重于情 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学生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 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 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 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我们吃什么》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 课。教材的设计 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 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 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 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 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 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 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 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 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 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 观 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 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 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 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 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 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 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 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 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 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
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 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 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 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 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 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 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 44 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 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 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 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 生物纤维。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 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 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 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 生活 实践。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 的,鸡在岸上活动。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 我不喜欢吃的。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 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 长在树上。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 的。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师: 通过今天 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 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 服!【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 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 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自学、讨论)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
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xx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
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
(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改编了教材的同时,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
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
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
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
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
1、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
(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观察气泡、搅拌后看沉淀。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篇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说课稿范文,大家在写说课稿的范文的时候,不妨多加参考。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 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 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想。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15分钟小学科学说课稿】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20分钟说课稿05-28
小学英语8分钟说课稿12-30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8
演讲稿范文15分钟11-23
小学毕业致辞1分钟10-19
最后十分钟小学作文09-28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教案09-17
小学课前三分钟小故事06-18
小学竞选队长演讲稿3分钟07-07
小学生自强自律演讲5分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