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国周边形势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看待中国周边形势(共6篇)

怎样看待中国周边形势 篇1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这一判断,应成为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我们面临的国际机遇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目前,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壮大,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这必将继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

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其结果必将进一步推动商品、技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3.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毫无疑问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作为“构成21世纪的最强大力量之一”的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浪潮,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4.美国称霸全球的“雄心”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的胃口太大,结果正应验了《红楼梦》中“大有大的难处”一说。一个小小的伊拉克便让其难题丛生。美国到处插手,但却是按住了葫芦起了瓢,手忙脚乱,难见成效。美国现在的处境,极像毛主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说的那样:它每侵占一个地方,就为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根绳索。5.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前几年,学界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总体上很好,但现在认为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人在增多。2001年前后美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以及近3年里美元对欧元贬值35%,都是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反映和释放。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同时集中体现经济的政治互动性极强,所以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变数很大。任何事物都逃不脱他的规律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国政治上、军事上的霸权主义,是以其金融霸权主义为基础的。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但美国共有7万多亿美元的内外债;其债权、债务相抵后,国际净债务达2万多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一国货币下跌需要三个最基本条件,这就是大量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投资者的信心下降。198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通常呈现顺差,而2004年对外贸易赤字已攀升到6000多亿美元。2004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为660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已超过4200多亿美元。这三大赤字都创下历史新高,在近期内决不可能大幅下降。可以说,现在美元较大幅度跌落的基本条件都已具备,是否大幅度跌落,只欠持有美元者信心进一步大幅下降了。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曾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论”,将60年左右划为其经济兴衰的一个周期。有学者认为美国经济的现状正印证了“长波论”,美国经济长周期中的扩张时期已经结束,现已进入衰退时期。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有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以“9·11”事件为标志,美国霸权主义已经开始从其顶峰上跌落,这极有可能成为事实。6.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有所复兴。

这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性矛盾所决定的。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是柄双刃剑;它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现在,从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到牙膏、洗衣粉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都是那几家知名品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技术革命并不能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与此相反,恰恰是加剧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对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群众的剥削。科技进步非但没有消弥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穷国穷人越来越穷、富国富人越来越富的现象,从而必然引发不同国家、政治派别、种族、宗教势力等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形式的摩擦和纷争。随着全球范围内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种抗争的“铁的必然性”必然会表现得更为充分。这就为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和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低谷并引领新的高潮创造了条件。

7.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求于我的方面不少。

怎样看待中国周边形势 篇2

一、年初中国钢材价格涨声依旧

新年伊始,中国钢材价格涨声依旧,继续高位运行态势。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流通环节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8%,再创历史新高。进入2月份后,全国主要城市6大品种的钢材价格全面上涨,预计整个1季度都将保持较高的上涨水平。

产品价格构成中,涨幅较大的主要是板材类产品。今年1月末,全国主要城市1mm冷板价格环比上涨3.9%,3mm热卷价格上涨1.8%,中板价格上涨1.6%,2月份的涨幅更大。

二、成本推动依然是中国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

从年初钢材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显著提高的生产成本依然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强劲的成本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提高。据统计,1月份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9%,涨幅比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创下自2005年7月以来31个月新高。

二是境外境外进口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连续数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最近又传来了2008年度国际市场铁矿石协议价格(基准价格)涨价65%的消息。虽然新价格要到今年4月份才开始执行,但其涨价效应却已经在上年4季度就开始发挥,并一直延续到今。

国内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和境外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构成了现阶段中国钢材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其价格高低变化表明了钢材生产成本的增加或减少。正是上述两个方面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才使得今年初中国钢材行情水涨船高。

除此之外,今年1月份全国信贷投放明显过多,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6.74%,超过2007全年1/4的额度;以及春节因素和南方雪灾对工交生产的冲击,导致市场上资金较多,需求预期旺盛;一些地区物资供应偏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钢材价格的上涨。但这都属于临时性因素和可调控性因素,因而是可以消除的,不会成为支撑价格上涨的长期因素,更不是今年初钢材价格再创新高的主导因素。

单位:元/吨

三、年内商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力相当强劲

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上述推动价格上涨的中长期因素的继续存在和进一步发生作用,各项生产成本的继续增加,中国钢材后市行情将保持较高运行水平。

今年刚刚开始,国际油价便突破了100美元/痛。石油价格再创新高,作为最基础的原材料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势必影响到中国钢材生产、流通、消费的方方面面,加大几乎所有钢材产品的生产成本。近期铁矿石协议价格(基准价)上涨65%以后,有观点认为中国钢铁业的生产成本将上升20%左右。一些迹象标明,国内外重要钢铁企业正在酝酿新一轮提价。毫无疑义,钢铁产品的大幅提价,其涨价效应必将向下游行业及其相关商品传导,并波及到其他行业。如果石油、煤炭、化工、物流等行业也一起参加进来,纷纷提价,今后中国商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力势必相当强劲。

受其影响,在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的前提下,中国钢材后市价格行情的总体趋势应该是高位运行。

四、两大方面将成为影响年内物价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首先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显著减速,将严重影响中国钢材出口。今年国内外经济趋势和世界各国政策干预方向,都存在很大反差,甚至是完全相反。正当我们重点抑制经济过热和防范全面通货膨胀之时,西方经济大国却在为经济减速而担忧,忙于降息和减少税收,以免陷入衰退困境。

进入新的一年以来,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失衡、美国经济数据下滑、世界经济减速,各种坏消息不绝于耳。根据最新预测,美联储估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速为1.3%至2.0%,低于此前预测的1.8%至2.5%。美联储指出,尽管已经采取了降息行动,但由于住房领域尚未出现稳定的迹象,金融形势也还没有稳定,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次贷危机的损失及负面影响大大超出预期,2008年美国经济就有可能陷入衰退,甚至是严重衰退,从而拖累世界经济显著减速。这就使得今后的中国钢材价格走势,具有了很大的变数。搞得不好,高成本推动下的价格上涨,便可能让位于价位下移。

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发生衰退对中国钢材价格影响不大,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额为2327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中国全部出口总额12180亿美元(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的19.1%,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国。由于对美国出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大的问题,消费者捂紧钱袋,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并且其负面效应扩散到全世界,必然波及中国外贸出口,进而导致中国钢材价格的较大波动。今年年初的数据已经开始显现了这方面的消极影响。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91.6亿美元,同比增长仅5.4%,增幅比2007年回落了9个百分点。由此成为今年1月份中国全部出口总值同比增幅回落6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发生的全球性股市暴跌,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大幅回调,反映的就是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的担忧,也证明了中美经济难以脱钩。

美国是中国钢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国家。这不仅表现在钢材的直接出口上,更重要的还是钢材的间接出口。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钢铁出口量不断增多, 2007年中国钢材和钢坯的出口量为6908万吨,已经成为全球头号钢铁产品出口大国。如果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经济显著减速,预计全年钢铁产品(钢材、钢坯、生铁、铁合金,下同)出口下降幅度超过30%,出口量回落到5000万吨以下水平,甚至减少得更多。不仅如此,在直接钢铁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中国汽车、船舶、机械、家电、小五金等耗钢产品的间接出口,也会因为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减速而相应减弱。由于现阶段中国钢铁产品的间接出口量远远大于其直接出口量,因此综合考虑,世界经济显著减速后,对于2008年中国钢铁产品实际出口的冲击,可能要比我们预想更加严重。全部钢铁产品出口(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折算成粗钢,在最坏的情况下,将比上年减少6000万吨以上。

其次是国内房价处于观望期,有可能引发钢材消费力度的减弱。国内运行环境加大钢材行情压力。局势的发展还不仅如此。如果出口受阻,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势必引发国内钢铁企业的销售价格竞争。竞争的结果,将是销售价格的震荡走低,由此产生钢材行情的向下性调整要求,进入一个利空循环。

从2008年中国钢材市场的运行环境来看,在境外市场萎缩的同时,国内市场由于防范经济过热和全面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也会得到一定抑制。特别是目前对房地产价格“拐点”的争议和商品房买卖双方的观望态度,将相应阻滞房地产项目施工力度和进度,从而影响到建筑钢材的消费,打压钢材价格的强劲上涨势头。

虽然美元贬值、生产成本增加和中国出口量的下降,对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产生提升作用,但是如果世界经济显著减速所导致的需求减弱,超过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还是会出现跌落。况且,在美元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则加速升值,又会对冲美元贬值的通胀效应。

高物价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在抑制需求和刺激供应,从而为今后行情的下跌提供了条件。比如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之后,就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全球股市应声跌落。如果近期国内钢材价格涨幅过大、涨速过快,势必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中央重点防范全面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就有可能导致新的抑制措施的出台。

人民币的加快升值,也会冲减铁矿石、废金属、煤炭等原材料进口价格的上涨力度,降低进口成本。据初步测算,今年1月份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了2%,呈现明显的加速度局面。

当然,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降温和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如果其经济减速或升值幅度大大超出预期,尤其是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势必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冲击,扭转下阶段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形势。搞得不好,几乎所有的初级产品价格都会下跌。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美国经济衰退曾导致油价下跌了约50%。在这种情况下,铁矿石、钢材产品价格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五、具有风险意识,谨慎应对世界经济可能出现的减速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示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存在明显的减速风险,以及国内房物价形势出现“拐点”,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发生。如果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措施得当,也有可能避免糟糕局面的出现。但是,中国的调控部门和工商企业,一定要重视风险的存在,更加注重扩大内部需求,避免盲目炒做。要未雨绸缪,及时防范。

1. 谨慎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为了防范经济过热,避免全面性通货膨胀,有必要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要掌握节奏和力度。在次贷危机的损害尚未完全体现,世界经济局势明朗化之前,暂缓加息是必要的。抑制流动性过剩,应当更多地借助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 大力开展南方灾后重建。

春节前南方发生的严重雪灾,给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但也孕育了灾后重建的巨大投资需求。要大力开展灾后重建,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作用,以此作为扩大内需,应对世界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方面。

3. 谨防高位被套。

怎样看待中国的外部国际环境 篇3

演讲:时殷弘

人们在看中国当今时期的国际环境的时候,容易有几种偏颇。一种特别多见于研究经济学和操作国民经济的人中间,他们主要(甚或只是)重视世界经济及其与中国经济的关系,思想哲理上特别侧重于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或者至多还连同一些经济领域内的安全问题,包括金融危机等等。另一方面,集中于研究国际政治和操作国家外部安全的人们更多地关注国际关系领域内的“高阶政治”问题,而不那么注意和重视跨国的经济、文化、人员交往领域内的问题和广泛深入的全球化,即使他们会提到这些,并且较抽象地承认它们的重要性。还有一种偏向,在关于国际问题的“外行”和“内行”中都属常见,那就是在谈论国际环境甚至外国对华态度和政策的时候,采取一种“外在”的方式,亦即下意识地将中国“置于其外”,似乎谈论的是个完全外在的环境,没有将一个相当大并且越来越大的参数即中国放在里边。

实际上,在我们面对的环境中,中国往往是最大的参数之一;中国本身的变动,中国本身的发展轨迹,中国本身的政策、战略甚而舆论,对中国面对的基本环境有至关重要的甚至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处于几大方面基本的外部形势之中。第一大外部形势就是人们一般说的全球化。参与全球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内容,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和国内经济成长,而且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与国际社会,甚至与跨国社会之间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互相依赖。全球化确实是双面刃:已经可以看到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一些非同小可的不利后果,甚至还可能带来一些虽然现在还难以预见到、但也许若干年后将展现为巨大问题的弊端或伤害。例如,现在中国大量引进外资,因而中国在不少关键领域的技术实际上不是中国而是外国拥有的,那未来在危机状态中(甚至可以设想在战争状态中)还能不能像当今一样被中国享有就会成为大问题。但总的来说,参与全球化使中国在完成当代中国的最基本任务方面取得了非常伟大的进展,这个任务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说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已经穷了那么多年,要开始努力富裕起来。中国原来不仅很穷,而且很弱,虽然像毛泽东时代似乎相当强,但是毕竟多少是“外强中干”,“英雄气短”,持久不了。中国人还有自己的民族国家抱负,那就是十多亿人口的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亚洲强国和世界强国;如果做不了这样的强国,那么现在和将来无论哪一代中国人都会深怀遗憾。

因此,从满足中国人民的基本富裕的需要来看,从实现中国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的应有期望来看,参与全球化大为受益,大有必要。如果问谁是全球化的至今最大受益者,那就是美国和以美国资本为主的跨国大公司,然而第二个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中国。中国有那么庞大的人口,原先那么穷,而且还有巨大的、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然而从邓小平南巡以来不足15年时间,现在中国巨大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成就如此突出,以至差不多成了全世界广泛和频繁地谈论的头号话题。尽管谁都知道这经济力量还有不少“空洞”,而且谁也不敢保证它一定能继续足够长久地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目前确实全世界都在大谈中国的经济腾跃,连同中国由此作为未来巨型强国的崛起。决不能说这些全出于中国的内因,参与全球化是导致这局面和势头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而且,如果说中国还有比这更远大得多的未来希望的话,那么这个因素还将继续地在其实现的过程中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完全可能的是,将来当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时候,世人就会很有理由地说中国最终证明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可以说,中国的先进分子,首先是邓小平,在中国历史的当代阶段选择了参与全球化这一基本方向和基本态势,而且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参与,特别是在其经济方面。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全球化是中国处于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外部形势。

周边安全环境堪忧

谁都知道中国人经常为周边安全环境担忧。这是由一些基本事实决定的。其中第一个可以说是静态的基本事实,亦即地缘状态。无论说威胁也好,还是说牵制中国对外精力和资源的来源也好,地缘位置决定了中国必须经久地面对格外多方位的安全问题。在尼克松所说的除中国外,世界四大力量中心当中,有三个在中国周边:世界上最强大、也是奉行最广泛的霸权国策的美国;与中国之间有深刻的权势矛盾、利益矛盾、情感对立和强烈历史宿怨的日本;虽然权势业已大为衰减,但其未来在力量和意图两方面都不确定的俄罗斯。此外,未被尼克松列为世界力量中心之一,但终究会作为巨型强国崛起的印度也在中国周边。与此同时,一定程度上由于世界全球化过程产生的一大差别和对立——现代社会价值与传统穆斯林价值的差别和对立,也由于其他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近些年来中国发现自己在西北方向受到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非同小可的威胁,特别是它们发生在中国的相对薄弱地带。假如这样的威胁发生在沿海地区,那么中国的抵抗力就很强,但它们发生西北远疆,中国就面临不少受限的地方。另外,中国还有很多小邻居,它们有时候也比较麻烦,给中国带来一些不易处理的难题。其中有些是现实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些是现实抵牾与历史宿怨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仅涉及有关国家的基本利益,而且涉及它们关于自身的历史意象和有时候互相抵牾的民族情感,从而特别难以处理。从过去的封建中国到近代中国再到现当代中国,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来看可以说没有根本改变。

周边安全环境的第二个主要事实是动态的,由于其巨大的动能而带来安全方面的基本困难。广义的东亚是世界上最能动的地区。这个能动不是一般性的变化,而是结构性的变动,而且包括多项结构性的变动。中国作为大强国的迅速崛起并无疑问,但正在崛起的并非中国一国。印度也正在作为强国崛起,某种意义上还有日本。日本早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国,近几年来它的民族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民族追求正在从经济性商业性转向政治性。日本现在要追求所谓正常国家地位,就是政治大国地位,包括“正常”或大致“正常”的军事权利;日本国内某些要搞历史翻案的势力还要追求不折不扣或少有折扣的军事大国地位。国家力量与国家方向意愿是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方向意愿的政治化甚或军事化将会直接导致国家力量的上扬。还有朝鲜半岛潜在的巨大动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谈论未来半岛统一的可能性;无疑半岛迟早将会统一,那时就会在中国东北一侧逐步地或快速地崛起一个作为东亚强国的半岛国家,人口接近一亿,具备韩国现在已有的较先进、较庞大的经济能量,而且如果现在的朝鲜核问题不能实现非核武化的解决,那么这个半岛国家大概还会有公开或秘密的核武库。不仅如此,还必须提到韩国和朝鲜都屡屡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韩国和朝鲜有使得它们几乎满怀民族主义的特殊历史记忆和历史意象,念念不忘自己的昔日辉煌,念念不忘自己近代以来一向受周边强国的明欺暗算。另外,还有俄罗斯。与沙俄和苏联相比,现在的俄罗斯无疑已大为衰落,但俄罗斯的有些基本资产举世罕见:辽阔的国土,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庞大的核武库。不仅如此,它有18世纪初往后超过250年的欧亚大陆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经历,留下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意向令俄罗斯人心态难平。俄罗斯未来可能有如它分别在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般,大落而后大起——逐渐地或最终相当急剧地重新崛起。

因此,东亚国际政治几乎充满动能,其中有些是实在的,有些是潜在的。动能导致现今的和未来的变动,而变动包含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意味着如果处理不好将来就要出事。中国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与中国处在上述地缘政治环境中类似,显然是不利或不那么有利的。

但是,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有一段十几二十年时间的持续高速发展,那就改变了东亚,也改变了世界。虽然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东亚的国际力量格局更不稳定,但其中的中国参数越来越突出,也就是说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首先表现在经济影响上,其次表现在外交影响上。东南亚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很有意思:东南亚内部广泛的舆论已经表明,东南亚国家的对华心态已从警戒中国崛起为主变成倾向于“搭车”为主,那就是搭中国之车,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太好太大了。

真正的“瓶颈”:中美之间未来战略性的关系状态

中美两国之间确实有不少矛盾,就未来而言特别重大和长期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矛盾”,或曰基本的战略性竞争和对立。它们正在变得比过去更为深刻,更为强烈,有如远处的地平线上正在集聚的乌云甚至潜在风暴。已有的超级强国美国也许终究会与一个崛起为大强国的中国真的干一场。

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在东亚乃至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经济、政治和外交影响迅速扩展和增强;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步高扬;中国持续和加速地进行军事现代化。在如此的根本形势中,力量趋于衰减的美国,会比冷战结束后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对华构筑和强化战略性/军事性防范的必要。无论是鉴于国际关系史还是鉴于国际政治常理,中国持续和加速的军力发展必将(甚或已经在开始)成为美国战略家和新保守派心目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它们认为美国相对而言最可以着力对付的问题。超级强国美国决心维持自身最重要、最显赫的战略资产,即美国的军事优势,中国则从根本和起码的国家利益出发,决心实现必不可少的军事现代化:这一根本矛盾将在逐步增大的分量上影响或规定中美关系。

然而与此同时,首先由于有了多年来中国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有了这一发展积累起来的中国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现在中美关系有其比较稳定的根本的良好方面,因为它们缔造和发展了中美经济的互相依赖。《纽约时报》在布什赢得连任总统后几个小时刊登一篇文章《随美国权势衰减的一个新的亚洲》,谈论“过去四年里美国在亚洲正在缩减的影响的后果。一种深刻的改组正在进行,中国与其扩展中的经济(还有——用该文后面的话说——‘中国的外交精明’)是其首要动力”。类似的文章最近一年来在西方和东亚国家的媒体上很多很多。总的来说中国的变化使得外部世界很多国家在经济上变得依赖与中国的交往,包括美国与中国的多数邻国在内,也因此不得不更加尊重中国,至少在某些基本的政策和行为领域内。当然,它们也希望越来越强的中国将来不要“威胁”到它们,其中特别是美国,正在采取各种战略措施防范可能的未来“中国威胁”。

中国的外部环境来自中国自身的迅速发展

对于“中国威胁论”,一方面中国自己不能受它的过大制约,或者说不能被此类谈论“吓倒”,以至在绝对必要场合不去使用“硬的”方式追求至关紧要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以中国自己的妥善言行影响外部舆论,争取使外部世界比较放心中国的未来,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

中国的外部环境与过去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相比,应该是大为改善了。当然,如果与中国的远大目标和世界强国抱负相比,与中国要上升为一个起码在东亚至少与美国在政治上真正平起平坐的应有前景相比,再加上考虑到中国有不少基本的内部困难,那么外部环境中不利的方面确实比较引人注目。某些现实问题的发展使得事情变得更严峻,当中包括美国对外态势病变问题、朝鲜核问题、日本国家方向变化问题、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还有例如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和现在针对中国崛起而开始强化的、在亚洲的对华外交竞争。如果将关切全放在这些问题上,那么外部环境确实会显得不利。然而,如果要全面和准确地判断外部环境对中国总的来说是不利还是相对有利,那么起码的要求是不应给出很简单的答案。应当有不同的参照,兼具不同的视角,考虑到不同的方面。如果与历史相比,中国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大为改善了,但是与中国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相比,可能的困难还是很大。

与此同时,中国的内部困难也非同小可,特别是还没有较大把握能妥善地解决中国社会内部的实在或潜在的基本“瓶颈”问题,包括社会愈益严重的贫富差距、生态和资源困难、公民教育和社会道德问题等。但是,如果中国还有近似于邓小平的勇于改革精神,坚决发展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同时也基本继承1989年以后以审慎为特征的政治文化,念念不忘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且像当今的中国最高领导那样高度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努力缓解和争取逐渐解决社会内在紧张问题,那么(用最谨慎的方式说)未来的安全环境,甚至总体环境就至少不会坏到使中国不能实现基本的国家目标的地步。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篇4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4.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要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相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当今文化的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阶段。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型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九(2)班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篇5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小国在美国支持下牟取暴利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绵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使我国成为地缘环境最不乐观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现在我将做简要的分析。

一、东北亚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之后,苏联解体,中国崛起,日本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这里有广泛的地缘利益,激起了大国的觊觎和争夺,今后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就当前形势来看,整个东北亚局势以和平为主,但随时存在爆发武装冲突的危险,中、日、美、俄四大国在此博弈。

1.朝韩矛盾:穿插韩国朝鲜的南北冷战,南北方在统一问题上仍然存在消除不了的分歧。两国之间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差异使两国一直处在冷战的阴云下。没有结果的六方会谈,延坪岛的炮击事件都显示出复杂的南北关系。南北方虽然同是一个民族,但是还有很大可能爆发全面战争。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2.中日矛盾:作为东亚的两个大国,中日之间的矛盾存在了上百年,不管官方怎么说中日友好,在民间仇恨仍然占据了主流。中日之间的东海海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日本右翼的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都动摇着中日之间的关系。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两国存在爆发小规模武装冲突的危险。两国关系无论再怎么发展,也不会走向一个长久的和平与友好。并且,对钓鱼岛的争端还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估计到时候到动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3.中韩矛盾:由最近的中国船长刺死韩国海警即可窥见中韩矛盾。韩国于中国关系不可能太近,也不可能太远。

4.中美矛盾: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决定了美国实行遏制中国的军事策略。美国对台军售、支持我国的分裂分子等都对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威胁,而东北亚自然而然成为中美博弈的主要场所。

5.朝日矛盾:美韩日三国的军事联盟直接导致了朝鲜对于日本的敌视态度,另外,朝鲜曾经多次被日本侵略,历史遗留问题显著。

6.韩日矛盾:两国虽是军事同盟关系,但是在竹岛(韩国称独岛)领头争端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都有较大的冲突。

7.日俄矛盾:两国对于领头存在很大争议,北方四岛(俄罗斯也称其为南千岛群岛。)问题困扰着日本,但基于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铁腕政策,日本也无从下手,自冷战后两国延续着不冷不热的低程度外交。

8.美俄矛盾:冷战虽然结束,但是俄罗斯西面已被美国包围,东面的博弈更显激烈。两国在东北亚各有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我国和平安全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上述这八对主要的矛盾相互交织,东北亚地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中亚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中亚地处欧洲大陆腹地,既是全球重要的地缘政治枢纽,更是主要国际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中亚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各大国竞相争取在此处的利益,美俄两国在此都有驻兵,阿富汗战场硝烟弥漫,短时期内无法恢复稳定。中亚地区政局动荡、领土纠纷、民族矛盾以及贫穷落后。中亚地广人稀复杂的地理和民族构成,成为东突厥、基地、塔利班恐怖组织的活跃地带。中亚西部平坦,在理论上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西北地区构成威胁。中亚的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以及恐怖主义对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应该不渝地与中亚国家合作,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为中国西部打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南亚

人口数量庞大的南亚,贫穷和落后充斥着南亚的每个角落。但是在这里存在两个核大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样两国又是人口大国。两国在上个世纪几度爆发战争,印度将巴基斯坦肢解,直到现在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两个无法达成一致。

印度作为新兴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南亚,继而打败中国称霸亚洲是既定的方针政策。在前不久发射的导弹中命名导弹为“中国杀手”。“ 中印边界问题,指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主要包括东段、锡金段、中段和西段。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印度在我国藏南地区已经有十几万的驻军,和平收复藏南已经不可能。

巴基斯坦作为中国最好的朋友之一,面临着美国和北约的要挟和恐吓。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出入印度洋最重要的路线之一,一旦南亚发生战事,中国必须不惜一切支持巴基斯坦,一旦巴基斯坦西化或者被印度占领,中国整个西南都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威胁。

发展迅速的印度,战争实力与潜力巨大,两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使得两国成为敌人,如果印度得不到有效地遏制,中国迟早会遭到印度的打击。近年来,中印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边境问题的磋商,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四、东南亚

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南海是中国重要的航行通道,中国所需要的大部分石油都由南海海路运至我国,一旦南海地区被人控制,我国的国家安全将直接受到威胁。南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令东南亚各国垂涎的宝地。南海现在油井林立,却没有我国的一口油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现行我国所谓的克制协商已经不能适应南海形势的发展。“除我国控制的7个礁和台湾当局控制的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被别国占领。其中越南侵占27个岛礁,菲律宾侵占8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3个礁。另外文莱也宣布对南沙的一个礁拥有主权。”

近日,菲律宾对黄岩岛的无理取闹,无疑也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挑衅,对于这种挑衅行为,我国应予以坚决的打击,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来震慑这些周边小国。

当前的东南亚各国,在日本美国等大国的支持下,纷纷扩充军备。俄罗斯世界器贸易分析中心网站11月23日报道,越南政府已决定将2012的国防预算大幅度提高至22。7亿美元,较今年增长约35%,将占到越国家预算支出总额的8%。越南如此做法与南海的局势有密切的关系。另外,越南如此巨大的开支很大程度上来着南海油气田的非法收入来源。菲律宾从美国引进二手战舰菲律宾1亿美元升级军备部署南海,叫嚣不惜与中国一战。2009 年 1 月 27 日,法国向马来西亚交付 了第一艘“鲉鱼”级潜艇,并计划于 2009 年底交付第二艘。马来西亚从德国购 买了 4 艘排水量为 1650 吨的护卫舰,负责在南海海域执行巡逻任务。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篇6

http://www.jy365.net 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

任晶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持续发展。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呈现出愈发加速的特点:一方面,因苏联解体而产生的“胜利主义”思潮使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自身力量和制度过于自信,从而错失了冷战终结带来的“和平红利”,导致自身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失误;另一方面,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中等强国”则不失时机地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持续、强劲、和平崛起。世界舞台上这一对相反态势的互动演进,使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由西方向非西方转移的历史性倾斜,并大大增加了国际政治博弈参与者的数量,导致后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料。

纷繁多变的世界形势深刻地影响了2015年以来的国际政治走向,使其呈现出热点繁多且相互交织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大国,包括中、美、俄、欧、日等之间的战略博弈日益复杂和深化。第二,亚太、欧洲、中东三大全球地缘政治热点地区的局势分别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继续推进、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突然崛起而出现了或微妙、或急剧的新变化。第三,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代表的各类全球性新挑战,诸如埃博拉疫情、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成为各国关注的新焦点。

作为一项针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研究与评估,我们今天的讲座将集中关注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即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然而其中也蕴含着一些明显的新变化,通过对这些新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形势中所蕴含的若干新特点和新趋势。因此,我们将首先对2014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周边安全挑战以及合作机遇;最后,以上述分析为依据,对今后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走向及中国的相关对策作出分析和预判。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总体态势。一方面,尽管亚太地区形势延续了近年来大国博弈复杂、热点问题频现和安全风险较高的特点,但中国持续崛起的动能不断增强,其外交主动性和积极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

例如,在大国战略博弈方面:中美关系初步扭转了近年来逐步下滑的趋势并企稳回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而中日战略对峙局面虽无实质性改观,但日本自“钓鱼岛国有化”以来首次承认中日双方在东海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不同主张;

又如,虽然周边安全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的内在风险及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但由于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一面显著提升,周边安全风险大体上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地区热点问题逐步呈现出“降温”趋势。另一方面,与上述传统安全议题相比,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开始受到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概括地讲,2015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具有如下四个新特点。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就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效。2015年是中国周边外交“有所作为”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统筹规划和直接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践行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新理念、新主张,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了“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战略布局,把周边外交作为外交工作的优先方向摆在外交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强调了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确定了未来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此后,经略周边成为中国塑造全球外交战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做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常来常往的好朋友,成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对同所有周边国家建立和巩固友好合作关系的真诚期许。

在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亚洲安全观”以及“亚太梦”等重要新思路和新理念之后,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的周边外交逐渐超越了以往单纯以经济合作为导向的做法,通过建立并扩大政治、安全互信,以实现全方位经营周边的战略目标。当前,在美国不断强化亚太再平衡战略、推进地区同盟体系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而严峻的变化,中国崛起面临的外部战略压力有所增强。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在积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的同时,应对周边安全环境和地区安全形势的策略、机制和手段都应作出适时调整,以推动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契机,带动和促进周边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力争在聚焦周边、经略周边、塑造周边的过程中赢得时间、获得收益、占得先机。在上述新理念和新构想的指导下,周边外交在过去两年里成为了中国外交的主要亮点之一。

第一,中国的两场以周边发展问题为主题的“主场外交”十分抢眼:在亚信峰会(CICA)上,中国阐释并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特征的亚洲安全观,被与会者广泛接受并写入《上海宣言》,成为会议的最重要成果;

在APEC领导人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亚太梦”构想并系统深入阐述其内涵,指出“亚太梦”的精神内核是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根本目的是实现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人类社会的福祉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为具体落实“一带一路”构想,中国不仅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还开启了一系列外交新布局。例如,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继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2+7”合作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协力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等新建议,特别是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商谈中国—东盟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事宜,有力推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入实质性磋商阶段。

又如,中国继续加强了与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习近平主席访问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使中马建立起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斯两国宣布启动双边自贸区谈判以及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举措,有力推进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第三,从“亲、诚、惠、容”理念出发,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举办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赋予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在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反响。

在中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实现了对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成功访问。此外,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通气并启动D线建设,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成立,商谈10年之久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签署,开启了上合组织的扩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进程。这些成果都进一步拉近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方本着互利共赢原则而提出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获得了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支持与肯定。总之,过去的两年是中国主动“谋势”、积极塑造周边环境的两年。可以说,如果上述战略理念、构想及其实践能够继续顺利向前推进,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必将发生重大改善。

(二)大国战略博弈“低开高走”,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总体开始向好

(二)大国战略博弈“低开高走”,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总体开始向好。在中国外交更加“有所作为”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周边主要大国的关系在2015年呈现出“低开高走”、逐渐向好的趋势。

2014年,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继续推进,中美关系的开局并不顺利:双方围绕2013年底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问题及南海问题等产生了一系列交锋,这些都使得中美“战略互疑”进一步加剧,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面临重重障碍。然而,随着两国关系和地区局势的演变,中美都开始进一步认识到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经过一系列外交努力,两国关系开始逐步企稳回升,并随着奥巴马在2014年11月APEC峰会期间成功访华、双方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而使先前的“颓势”得以初步扭转。

与中美关系震荡向上的曲折发展历程不同,中俄关系在2014年以来可谓“高开高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延续了良好势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各类双边和多边场合进行了5次会晤,中俄双方在军事、能源、技术等各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并且在新安全观及历史问题上达成了诸多共识。这些都表明,中俄战略利益的融合度正在不断上升,战略互惠关系正在日益加深。

中日关系也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安倍上台执政以来,日本国内政治不断右倾化、保守化,中日两国因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而降至冰点的双边关系进一步趋于紧张。2014年,两国不仅围绕钓鱼岛问题和历史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而且日本还不断拉拢中国周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其结果是,2014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下降47%,中日双边贸易额下降5%。

9月29日,第十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落下帷幕。会后发表的《东京共识》认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安倍内阁除继续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以牵制中国外,还积极推动修宪,力图摆脱战后体制。然而,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战略博弈毕竟是长期性的,这就不排除出现局部缓和甚至逆转的可能。

例如,就在双边关系“剑拔弩张”的时刻,中日两国在2014年11月达成了“四点原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近年来首次承认中日在钓鱼岛主权归属方面存在争议),并在APEC峰会期间实现了领导人会晤。这一微妙甚至戏剧性变化是否意味着中日关系开始“解冻”,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三)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但风险可控性进一步增强

(三)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但风险可控性进一步增强。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总体上呈现出东热、南乱的特点。

“东热”体现为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争端持续紧张。自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不仅将公务船巡航更为常态化,还于2013年底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进一步彰显了自身的主权意志。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加大了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力度,不断增加“专属巡逻船”。因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始终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

“南乱”则是指南海问题自2014年以来进一步复杂化和国际化:一方面,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变本加厉,不仅单方面向国际仲裁法院提起所谓“南海问题仲裁案”,还积极拉拢越南同中国进行对抗,而越南则向南沙群岛附近派遣护卫舰并与中国军舰发生短暂对峙;另一方面,美国继续介入南海争端,不仅批评中方的南海政策,还极力淡化主权观念,质疑中国“九段线”的法律依据和效力。

针对上述复杂局面,中国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使周边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尽力使之逐步“降温”。首先,中国进一步明确表明自身立场以及捍卫主权的决心和行动,降低了有关各方(包括美国)出现战略误判的可能性。例如,中日战略博弈的结果是日本再一次回到了承认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有争议的立场,由此使中日双方发生实际冲突的风险有所减少。其次,中国在对菲律宾、越南保持战略威慑的同时,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直接由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此外,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南海仲裁”的立场文件,这也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立场和原则。

除海上争端外,朝鲜半岛问题、中印边境对峙等也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中朝关系进入低谷,朝鲜国内政局及其对外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增多。在此背景下,朝鲜半岛形势在过去的两年中虽有部分缓和的迹象,例如仁川亚运会期间朝韩双方实现了互动、朝鲜同意重启“六方会谈”等,但是整体上依然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延续了不稳定的特征。

中印两国于2014年9月在边境地区发生了持续近三周的“帐篷对峙”,但双方围绕陆上边界的争端一直以来都处于可控范围内,并未上升到存在发生军事冲突风险的程度,而在习近平主席成功访印后,双方则在边界问题上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从而使有关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四)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首先,2014年以来,以“东突”势力为代表的境内外“三股势力”针对我国的政治和暴力行动呈现出不断升级的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最直接、最具突发性的威胁。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恐怖活动的频率加速增大,破坏性显著增强。例如,“东突”恐怖分子先后于2014年3月1日、4月30日及7月28日接连制造了“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乌鲁木齐南站爆炸事件”及“新疆莎车县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仅此三起暴恐事件就造成上百人死亡和受伤。

其二,境内外恐怖势力相互勾结,恐怖主义“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国际反恐合作任重道远。例如,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异军突起后,不仅成为世界和平的巨大隐患,而且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该组织首领阿布•巴格达迪在所谓的“建国宣言”中声称,该组织将在“五年内打到中国新疆”。因此,恐怖主义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其次,如何构建有效的互联网安全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全新挑战,它主要来自互联网空间本身的跨领域、跨地理界限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客观上将原先不同问题领域内的安全问题以某种事先无法预见的方式融合到一起,使国家安全战略的传统行为逻辑失效。更进一步说,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威胁来源可以是国家行为体,也可以是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

当前,中国面临的互联网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除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揭露了美国长期将中国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外,在2014年香港出现的“非法占领中环”行动中,行动组织策划者就得到了美国网络安全公司提供的技术保障和美国民主基金会提供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黑客组织则以支持“占领中环”为名,发起了对中国政府网站的篡改页面攻击,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及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安全观念和政策工具截至目前还相对滞后,如何真正适应和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求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最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且已经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导致中国沿海地区陆地面积减少,加剧了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及其供需矛盾,致使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中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

据统计,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发每年使中国平均损失逾2000亿元。就2015年来看,从1月的北方冰冻、2月的北京雾霾、4月在西北出现的沙尘暴以及5月在云南发生的重大干旱等,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危害。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因此未来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在应对这一问题上的脆弱性将显著大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已经将“气候变化”列为日益突出的将对全球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之一,从而将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

二、当前中国周边主要安全挑战分析

当前中国周边主要安全挑战分析。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可以简单归纳为“东热、南乱、西稳、北靖”四个方面。以此作为切入点,下面我们将重点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东、南到西、北的顺序,对中国在周边及各次区域中所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进行具体分析。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对地区安全及中美关系的影响

就对中国周边整体安全的影响而言,美国无疑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任以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陷入困境、中国加速崛起和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为维护其全球性霸权地位,开始了以亚太再平衡战略为中心的重大全球战略调整。一方面,“再平衡”战略实施5年来,美国通过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种手段,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断趋于复杂,尤其是该战略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军事化色彩导致亚太地区的安全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也使中美关系受到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双方的战略互疑持续加深。总之,“再平衡”战略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是讨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宏观背景,也构成了对中国而言最为根本的安全挑战。

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新进展与新特点。当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大体上延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了自其实施以来以外交、经济和军事“三管齐下”、相互配合的推进方式,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再平衡”所倚重的上述三种手段之间的“失衡”局面有所加剧,即在外交和经济手段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的情况下,“军事再平衡”成为该战略的主要支柱。

外交上,美国在过去一年中主要致力于继续加强与其盟友和伙伴的关系,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对日本的倚重。例如,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高调支持日本。2014年4月,奥巴马在访日期间确认《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这是美国总统首次作出此类明确表示。此外,美国还为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支持,纵容日本摆脱战后秩序对其军事扩张和对外干预的束缚。

在奥巴马与安倍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美国不仅极力抬高美日同盟的地位,还将其描述为所谓“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石”。同时,声明还高度肯定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日本“积极和平主义”政策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美、日两国堂而皇之地宣布,两国需要强化同盟关系,以使同盟“在确保亚太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除日本外,奥巴马的2014亚洲之行还包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其所到之处,无不允诺提供安全保障或经济援助。背后剑指何方,我们大家都很清楚。

然而事实表明,2014年的美国亚太外交进一步呈现出了“式微”的态势,特别是同中国的“进取”姿态相比,“亚太再平衡”的外交手段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美国拉拢除日本、菲律宾等个别盟友外的其他国家的企图并未实现。就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中等国家来说,它们并未在战略上彻底倒向美国,其对华态度和政策依然相对独立,特别是两国率先同中国成功签订双边自贸区协定(FTA)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华关系。其次,就缅甸、朝鲜等中国的传统地区伙伴而言,美国“挖墙脚”的努力也并未成功。例如,在2014年11月在缅甸举行的东亚峰会上,美缅之间就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产生了明显分歧;而朝鲜近年来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加剧,成为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最后,东盟大多数国家极力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它们纷纷决定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通过加入“亚投行”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加快互联互通和实现自身发展。这也是中美在亚太的外交竞赛开始逐渐有利于中国的重要表征。

更为明显的是,美国自实施“再平衡”战略以来力图主导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外交目标正在落空。在“再平衡”战略实施之初,亚太区域合作的议程设置由于受美国影响,开始纷纷从探讨经济合作转为谈论地区安全。然而,由于近两年来(尤其是2014年)中国外交的全面进取,加之两场“主场外交”的巨大优势,亚太地区多边合作的主题再一次逐步回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到了政治安全互信与经济合作发展上来,这不仅从亚信上海峰会和APEC北京峰会的会议成果中可以得到显著体现,而且即使在2014年8月举行并大谈南海问题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美国关于“冻结南海行动”的倡议也并未得到积极响应。

经济上,美国实施“再平衡”的重头戏是继续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谈判。奥巴马于2014年4月访问亚洲期间,与日本就TPP问题进行了磋商,致力于缩小分歧。此外,美国也与马来西亚就TPP问题交换了意见。此外,虽然美国表面上表示不反对中国加入TPP,但实际上却加快推进,力图在制定好规则之后再“邀请”中国加入,从而把中国的“权力”关进美国打造的“笼子”。从更深层次上讲,美国仍希望借助TPP等框架在世界贸易规则、产业行业标准等领域延续其主导地位,架空世贸组织(WTO),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从而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

当然,尽管TPP谈判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其前景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一些敏感问题的浮现,TPP谈判近来逐渐走入了“瓶颈期”。例如,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和日本就TPP协议进行了一系列高端磋商。然而,由于双方围绕对日本而言极为敏感的农产品关税问题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美国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几年TPP谈判都可能无法达成,甚至永远也不会”,因为农产品关税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关乎日本农民对安倍政权的态度,一旦日本农业政党对安倍政权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安倍政权就会面临倒台的危险。

此外,不少东盟成员国也开始逐渐对TPP的前景感到忧虑,因为它似乎与即将于2015年达成的RCEP相重叠甚至冲突。更重要的是,一个不包括美国在内的RCEP和一个不包括中国在内的TPP极有可能在相互竞争中干扰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除了国际因素,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也有可能对TPP的前景造成影响,因为TPP在美国国会获得足够支持的前提是奥巴马政府能够顺利拿到国会的“贸易促进授权”(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有分析认为,如果谈判顺利,白宫将向国会提交TPP协议并要求经由“快速通道”办理,而无需经过参众两院审议。然而即便如此,由于2014、2015两年受大选因素影响,协议的签署及最终的落实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军事上,美国则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巩固了“军事再平衡”的主导地位,增强了对中国的威慑力度。

2014年,美国不断在东亚地区进行远距离预警雷达系统、“全球鹰”无人机等先进军事装备的部署。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此外,美日正在修改防卫合作指针,意在牵制中国,而美菲则签署了加强防务合作的新协议,使美军得以进入菲律宾海空基地,并扩大轮换部署。在澳大利亚,美国则表示计划增派驻澳部队。同时,美国持续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

在2014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宣布,美军会将每年在亚太地区举行的演习增加到130次,将港口访问增加到700次,美国对该地区的对外军事资助将增加35%,军事培训和教育投入将增加40%。上述情况表明,应对中国崛起仍将是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目标,而日、菲等国则试图通过绑架美国来对冲中国崛起对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

2、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面临复杂考验。2014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美国不得不更加重视对华关系。美国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因素”对其全球战略的成败乃至对其自身发展正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中国方面来看,新一届领导班子也非常重视对美关系,致力于促使两国关系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中美同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主席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要义归纳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则要求双方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然而,伴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美国试图“规范”中国的情绪也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这成为当前两国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国先是指责中国忽视其在乌克兰和南海等问题上的立场;随后,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则公开指责中国“破坏南海地区的稳定”,并警告称如果国际秩序受到威胁,华盛顿将不会无动于衷。

在美国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中,美方指责中方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方面更加“强硬”,增加了地区国家担忧,并炒作中国军队加强军事演习训练、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声称可能对美国相关军事设施构成威胁等。此外,美国还继续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指手画脚,并“警告”中国不要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

在互联网安全问题上,美国更是无端对中国发难。2014年5月,美国司法部宣布以所谓网络窃密为由起诉5名中国军官,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针对“已知国家行为者通过网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手段渗透美国商业目标”行为进行起诉。

与此同时,美国虽然逐步开始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赞同中方提倡的“不冲突、不对抗”原则,不过华盛顿对“相互尊重”的提法却多有回避,在实践中也没有就中国的关切给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在主权、领土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公然支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的挑衅。总之,通过回顾2014年中美安全关系中的挑战可以看到,其中的关键问题依然是双方在战略上的互不信任,而其背后的根源则是中美实力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所引发的来自美国的“不安全感”。可以说,这种结构性矛盾就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最大和最根本挑战。

(二)东北亚:中日钓鱼岛争端及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

(二)东北亚:中日钓鱼岛争端及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

1、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演变和发展。2014年,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依然是中国在周边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现实安全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断演化,特别是其日益“军事化”的倾向及其对日本的倚重,使日本成为美国亚太安全布局中的“次轴心”,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战略自主性”的不断增强。

其二,自安倍再度当选首相至今,日本国内政治不断“右倾化”,这就使日方在领土主权争端中表现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零和思维”,并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当前不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主动,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及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将会使其在与中国的较量中逐渐丧失战略筹码。基于以上两方面事实,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持续采取强硬政策,使中日两国始终处于高度“安全困境”状态中。正因为如此,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由于受到一系列复杂和具体的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中日钓鱼岛争端的长期性并不排除出现局部缓和甚至逆转的可能。

2014年以来,尽管谈论中日关系趋于缓和为时尚早,但围绕钓鱼岛的博弈就经历了一个从尖锐对立到有可能出现“破冰”迹象的变化过程。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在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基础上,推动钓鱼岛海域的公务船巡航更为常态化,而日本也加大了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力度,不断增加“专属巡逻船”的数量。因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始终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

不过,日本虽然致力于借“中国威胁论”,通过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争端以实现其包括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和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为内容的所谓“积极的和平主义”,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其行为依然受到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制约。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美国并不希望钓鱼岛发生实际冲突,也不希望日本过于激化与其邻国的关系而扰乱“亚太再平衡”的有效部署和实施。因此,日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更何况美国对于日本在历史问题、对二战后国际体制的态度及发展核武器等方面的戒备和提防一直存在。

其次,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行为还受到其总体对外战略和地区国际环境的影响。例如,近年来,由于其“近邻外交”开始陷入困境,日本愈发面临被周边国家孤立的危险,尤其是担心东北亚地区的中美日合作被中美韩合作取代。因此,安倍十分清楚,改善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强化日美同盟的一个重要前提。

再次,国内政治因素也促使安倍有可能在钓鱼岛问题和中日关系中保持节制。例如,为了改变日本是一个地区“麻烦制造者”的形象并减缓来自美国的敦促其改善与邻国关系的压力,安倍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不断“隔空喊话”,不时发出希望与中国开展对话的声音,并在APEC北京峰会召开前夕与中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最终实现了APEC期间两国领导人的会晤。

最后,安倍政权的国内经济考量也会左右其外交政策。虽然安倍对外交、安保及修宪问题情有独钟,但其政权的命运却系于安倍经济学的成败,因为后者如果失败,将不仅严重打击日本经济,也会严重动摇安倍政权的民意基础。安倍十分清楚,要想重振日本经济,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必须借助外力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活力。在欧美和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安倍经济学的风险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发展中日经济合作成为日本政府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此外,日本国内经济界也在给安倍施加巨大的改善中日关系的压力。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便不难理解中日关系在2014年底出现迅速“解冻”迹象的根源。当然,不少分析家认为日本当前的缓和姿态只是“权宜之计”,中日在有关问题上的谈判空间依然有限。因此,对于日本的表态,中国仍应听其言、观其行。

一方面,中国应在坚持自身原则立场的前提下努力推动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另一方面,中国也应做好两手准备,“以两手对两手”。例如,就在中日首脑会晤后不久,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即抛出“四点原则共识不具约束力”的言论,在钓鱼岛问题上再一次出现反复。总之,中日钓鱼岛博弈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方对此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我们应该对中日报以平常心,假以时日,时间应该是在中方一侧。

2、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2014年,随着朝鲜在2013年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以及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随之而来的国际制裁,朝核问题重新陷入了僵局,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首先,美国的对朝政策依然是不断施压和进行制裁,同时拒绝同朝鲜政权进行双边对话与沟通。毫无疑问,美国的这种政策选择进一步加剧了朝鲜的不安全感,迫使其很可能再次进行核试验,由此使美朝关系陷入某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当然,美国的对朝政策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尤其是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一方面,朝鲜半岛局势的潜在不稳定性为美国将军事重心转移到东亚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并起到了进一步增加韩国和日本对其安全依存度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则可以利用朝核问题对中国施压,甚至离间中朝关系。此外,2014年美朝关系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美国除核问题外,开始利用人权问题向朝鲜施压,力图使其进一步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地带甚至对立面。

其次,中国的对朝政策在2014年发生了微妙但十分重要的变化。一直以来,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是“不战、不乱、无核”,因此保持半岛局势稳定是中国的最重要目标,而半岛无核化则相对靠后。近年来,随着朝鲜核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其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而屡次进行核试验,中国逐渐改变了对朝政策的优先顺序,将“无核”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自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以来,一直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制裁的第2094号决议,始终保持对朝鲜的制裁力度。仅在2013年,中国政府就公布了长达200多页的禁止输入朝鲜的物品目录。

另一方面,中国还逐渐将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与朝鲜停止核试验挂钩,使中朝关系在2014年进入低谷。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金正日去世三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朝鲜未邀请中国参加;而中国自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以来,也未派出政治局常委级别的代表访问朝鲜。总之,2014年的中国对朝政策处于变化和调整阶段,国内对于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对朝政策的讨论也尚未形成共识。不过很明显,中国已不大可能恢复过去那种对朝鲜近乎无条件援助和无限包容的政策,而越来越有可能根据朝鲜的不同表现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但有区别的政策。

面对中美两大国在过去两年里的“冷淡”态度,朝鲜外交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一,朝鲜开始在核问题上展现出较为克制的姿态,使半岛紧张局势在2014年后有所缓和。例如,朝鲜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于2014年10月表示,朝鲜愿意重启“六方会谈”,并称其没有进行核试验或导弹试射的计划。此外,在10月初举行的仁川亚运会闭幕式上,朝鲜派出高层代表团出席并与韩国总理郑烘原举行了午餐会,这被视为朝韩双方关系缓和的有力信号。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朝鲜在中朝、美朝关系疏远的情况下,开始主动与日本、俄罗斯接近,力图逐步摆脱对中国的战略依附。日本、俄罗斯也出于各自的战略需求,对朝鲜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就日本而言,由于其目前在东亚与中韩两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已处于孤立地位,因此朝日接近被其视为一次外交胜利,甚至试图借此形成对抗中国的有利局面。日朝两国在2014年5月底举行的局长级会谈上共同确认,日本解除部分对朝制裁,朝鲜则承诺重新调查绑架日本人质事件。日本政府代表团于对朝鲜进行了十年来的首次友好访问。

就俄罗斯而言,由于西方制裁和孤立的力度不断加大,俄罗斯的经济和战略环境持续恶化,因此同朝鲜保持接触可以为俄罗斯企业赴朝投资创造有利环境。普京不仅邀请金正恩访俄,而且俄杜马还批准了免除朝鲜对俄巨额债务的政府间协议。当然,朝日、朝俄关系的接近也存在不少障碍,比如日本明显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俄罗斯由于经济不断恶化,对朝经济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朝鲜未来仍将不得不谋求与中国关系的缓和,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在核问题上继续保持克制和反省。

(三)东南亚:南海问题的演变和发展

(三)东南亚:南海问题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看,由于报告第一部分提到的中国周边外交在2014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周边环境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些新的动向和变化则使南海问题进一步趋于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南海周边涉华领土主权争议有所升温。在经历了2013年的相对平静之后,南海局势在2014年被一些新的热点问题所打破。首先是越南强力干扰中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岛附近钻探项目的实施,意图将西沙变为争议海域。

2014年5月2日,中国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西沙群岛海域启动作业后,越南派出了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几十艘船只,对中方船只进行冲撞和袭扰。截至6月13日中午12时,冲撞次数累计达到1547次。此外,越南还派出蛙人等水下特工对中方钻井平台实施袭扰,并在相关海域布放了大量渔网和漂浮物。在进行干扰活动的同时,越南肆意散布与事实不符的言论,污蔑中国船只“撞击”越南渔船,对西沙群岛进行“主权声索”,其国内甚至还在5月中旬一度爆发大规模反华骚乱。

事实上,西沙群岛乃是中国固有领土,本不存在主权争议,而此次中方钻井平台的作业地点距西沙群岛的中建岛17海里,在西沙群岛毗连区内。在此期间,中国在各个层面一直与越南保持沟通,但越方置之不理。越南的行为明显是企图制造新的领土争议,事实上对相关海域的航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虽然此后经过外交努力,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2014年11月26日两国船只在西沙海域再次发生冲撞事件;同时,针对中国于12月7日发布的南海问题仲裁案立场文件,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声言对南沙、西沙群岛拥有主权,引发了中方的强力回应。

菲律宾则在仁爱礁制造事端。2014年3月9日,两艘装载施工材料、悬挂菲律宾国旗的船只试图向仁爱礁靠近。仁爱礁属于南沙群岛,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999年5月,一艘菲律宾海军船只以“发生故障”为由,在仁爱礁“坐滩”,强行霸占了仁爱礁。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要求菲方拖走该船,但菲律宾一方面借口技术原因拒绝履行承诺,另一方面却不断加固船只,阻止其解体,以维持其在仁爱礁的“存在”。此次菲方船只装载施工材料靠近岛礁的目的明显是要对坐滩舰船“改造升级”,补给物资和人员。此后,菲又推翻其不谋求仁爱礁主权的承诺。

5月6日,菲武装人员在南沙群岛半月礁附近海域非法抓扣了中国一艘渔船。当天,菲律宾一名高级军方官员又通过日本媒体公布了一份所谓“南海防御计划”。该计划列出了菲律宾在南海加大军事投入的具体目标,包括部署巡逻船和侦察机以加强海上巡逻能力等。

第二,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剧。2014年,同为争夺中国南海主权急先锋的菲律宾和越南加紧了在南海问题上的相互勾结与配合。5月,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菲律宾,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举行了双边会谈。在会后的联合记者会上,阮晋勇称,菲、越对中国近期在南海的动作非常关注,要求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6月,菲、越两国部队于越南在南沙强占的南子岛举行了“体育友谊赛”,这是两国第一次开展类似活动,其意图很明显是对华“示威”。此外,越南还就南海争端向国际仲裁法院提交了本国立场,以示对菲律宾的支持。

很明显,菲律宾继续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仲裁,其目的是力图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化,向中国施压;而越南则扬言以“法律手段”搞定争议,并已与国际海洋法法院签署东道国协议。在上述考量之下,菲、越组织多国媒体赴仁爱礁、中建岛等进行“采访”,试图抹黑中国形象。

东盟外长会议自1995年以来首度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七国集团峰会也将南海问题写入声明。美国和日本则高举“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旗帜,指责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质疑“九段线”的合法性,为越南、菲律宾等相关声索国提供策应和支持。由于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当事国实力的“不对等性”,菲律宾和越南似乎正在结束几十年来的不信任,以谋求在该问题上更多的“合作”。

早在2013年,菲、越双方就举行了海军会谈。2014年10月,越南向菲律宾展示了其最先进的隐身护卫舰。此外,两国还计划于2015年年初举行第一次战略防务对话。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面对菲律宾和越南的上述挑衅行为,中国为妥善应对南海局势而在2014年付出了大量的外交努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进一步突出了“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战略布局,并开始从“经略周边”的战略高度和眼界处理周边问题,而非就事论事、疲于应付。

在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并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构想之后,中国在2014年着力将这些构想付诸实践。可以说,“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战略构想的眼界及其目标远远超越了海洋主权领土纠纷的解决,而是致力于通过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大格局。因此,尽管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内在风险依然存在,但中国的上述战略理念与构想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周边外交的积极进取已经使海洋争端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其风险可控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对于南海问题,中国更多地强调应还原到问题本身,从国际层面的权力和平转移过程(主要是中美关系)中分离出来,避免南海问题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中国也慢慢找到了更为有效的具体应对办法。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在应对来自他国挑战方面表现出更为坚定的立场,建立起了更为可靠的威慑力。例如,中国和菲律宾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已经从有限度的硬碰硬阶段,逐步转入了软对抗、以冲击对方软肋为主要着力点的阶段。因此,虽然到目前为止双方的共识并未增加,但因南海问题引发直接冲突的风险正在下降。

再次,中国开始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进行更为积极的博弈与沟通。当前,南海问题已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关系的新热点。从本质上讲,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目标在于维持有利于自身的地区战略平衡和稳定,并通过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的方式制衡中国。然而,美国的战略也有其底线,那就是避免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实际冲突。因此,虽然2014年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逐渐加深,但美国不少分析家也指出了任由局势发展所蕴含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南海问题并非中美战略关系的核心症结,因此美国不应在该问题上与中国交恶。

此外,中国方面则开始通过更加清晰的信号传递,致力于使双方在该问题上继续保持战略克制,从而避免误判的发生。例如,习近平在11月奥巴马访华时进一步就南海问题阐明了中方的坚定立场,双方同意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可以预期,如果中美两国能够将此次奥巴马访华期间双方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落到实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就可以渐行渐近,而南海问题也将不会成为不可破解之难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总之,当前中美、中国与部分邻国围绕南海问题的战略博弈正在逐步走入“深水区”,这一问题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交不得不加以妥善应对的挑战。在这场多方参与的地缘政治折冲中,既有大国之间的战略性博弈,也有小国之间的战术性投机。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当前各方之间的互动已经走过了美国“再平衡”战略推行初期的激烈碰撞期和磨合期,开始朝着更为成熟、可控甚至“降温”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还是大有希望的。有理由相信,南海问题的解决还是大有希望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只要相关大国,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能够就相关问题达成战略性谅解的话,因为在这个地区发生对抗还是军事冲突,无论是对美国还是中国都不是好事。两国都不会运行这样的局面初现。

(四)中国周边其他安全挑战分析

(四)中国周边其他安全挑战分析。

1、南亚:中印边界问题与“帐篷对峙”事件。2014年9月,中国和印度在双方边境线附近尚存争议地区发生了持续三周的“帐篷对峙”事件,一度成为两国甚至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然而,相对于中国所面临的来自东南方向的海上压力,中印围绕陆上边界而产生的分歧和摩擦在可控性方面更强,由此引发实际冲突的可能性也更小。

一方面,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由来已久,双方甚至在1962年为此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因此,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双方逐渐形成了以协商谈判解决分歧的默契和共识,从而使分歧的管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印边界争端并未如东海、南海问题那样有强大外部势力的介入,因而通过双边协商的外交方式加以解决所受的外部干扰较小。实际上,类似的“帐篷对峙”事件在过去已发生过多次,最终都以和平方式得到了妥善解决,这说明中印双方都具有恰当应对边界问题的诚意,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印战略关系逐渐具备了世界性意义,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了管控分歧、发展合作的重要性。从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点建议”和辛格提出的“五项原则”来看,中印双方均表示要抛弃零和思维,通过加强合作来共同拓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两国政府也都主张在承认双方存在边界分歧的基础上,合理关注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关切。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印关系的主流无疑是合作而非对抗。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进行了成功访问,两国领导人不仅再次明确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要共同管控边界分歧,而且更重要的是,双方在经贸合作及战略互信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印度总理莫迪评价的那样,习主席此访使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中印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争端上的,两国的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两国民众也不会允许这种现象长期存在。

2、中亚:“三股势力”与中国的地缘安全。2014年,中亚地区的潜在地缘风险呈现出进一步凸显和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的特点,将使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西北方向的一个“地缘动荡带”。具体而言,中国在中亚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等老牌恐怖主义组织继续活动,同时新的极端主义组织陆续出现,如“吉尔吉斯斯坦社会”、“哈里发战士”、“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圣战”等。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境外宗教极端主义向中亚渗透越来越容易,极端宗教思想的蔓延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因此,恐怖主义的网络化、国际化趋势将给中国的西部边境地区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不排除在新疆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的可能。

第二,中亚一些国家将面临领导人更新换代的考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都已经到了认真考虑权力移交的阶段,而“阿拉伯之春”对两国也有很大的触动。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的内政还看不到明确的安排,两国总统的真实想法仍然难以窥测。因此,一旦权力交接时刻到来,国内外各种力量就都会粉墨登场,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激烈的动荡和冲突。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该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国家国内政治的动荡将有可能波及地区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应做好相应准备。

第三,中亚国家普遍存在贪污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通货膨胀等社会矛盾。例如,哈萨克斯坦等国因拥有油气资源,国家财富迅速增长,但分配不尽合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此外,中亚地区缺水严重,控制水资源对国计民生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为了争夺水资源,一些中亚国家间的关系时常陷入紧张,有时甚至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此外,阿富汗局势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美国和北约在 2014年底把10多万军队中的大部分从阿富汗撤出,维护阿国家安全的职责将交由阿富汗政府承担。这将是阿富汗问题的重大转折,形势是逐步稳定下来,还是会发生逆转,目前没有答案。如果局势恶化,将使中国西北周边出现一个不稳定地带,将会使西北周边安全缓冲区的安全系数降低。此外,它还会给“东突”势力提供新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机会,使控制和打击“东突”势力变得更为困难,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并会对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企业、人员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概言之,未来大中亚地区处于高风险期,值得密切关注。

3、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变化趋势。正如本报告第一部分指出的那样,中国在2014年所面临的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特别是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正逐渐朝着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相比于地区传统安全挑战而言,这些问题在性质、内容、特点及其应对方式上都存在本质差别,特别是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依然欠缺,因此它们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首先,就恐怖主义来说,前文已经做了相关分析,在此仅强调两点尤其需要警惕的趋势:一是网络化时代恐怖主义的应对问题,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低门槛、大流量、广参与、无中心、跨国境、弱监管、难治理等特点所导致的有效反应滞后。二是区域外极端势力(如ISIS)与境内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而蕴含的潜在威胁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目前已成为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重点发展的合作伙伴。

其次,就互联网安全问题而言,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国际体系范围内的能力分布不利于中国,中国互联网安全面临霸权国家、跨国公司以及跨国活动分子网络的共同挑战。例如,美国对中国的互联网监控包括通过海底光缆的数据拦截监控,通过在特定设备(如在思科公司的路由器中安置后门)展开的通讯拦截监控,还包括国家安全局定制接收单位(TAO)实施的入侵式通讯监控等。

其二,国内现有的资源分配与机构设置暂时无法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诉求。例如,“九龙治网”是长期以来对国内互联网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描述,而这种多头治理的客观后果之一,就是使国内的互联网安全在整体上处于“碎片化”管理状态,由线条化的职能分工而非从网络安全整体出发来决定和实施互联网相关的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互联网监督和治理的主要关切点是对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有效管理,而对基础设施安全、态势感知、入侵防御等的关注不足,对国内互联网安全产业的重视和安排也难以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要。

其三,互联网安全的观念和政策工具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和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求。概言之,就是观念上依靠“国家队”单打独斗的倾向依然明显,由观念创新缺乏导致的资源配置错误现象也很严重,由此对互联网安全的构建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和掣肘。

最后,就气候变化而言,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环境安全问题。2013年,我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东部地区2013年1月和12月发生了两次较大范围的区域性灰霾污染,呈现出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和污染物浓度积累迅速等特点,造成了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和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其中,2013年1月的雾霾污染过程接连出现17天,造成74个城市发生677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477天次,严重污染200天次。一些学者对这次雾霾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显示,全国仅交通和健康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30亿元。

同年12月1日至9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集中发生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造成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是长三角、京津冀和东北部分地区。这说明,雾霾不再是潜在性的、抽象的威胁,而是迫在眉睫的威胁。

上一篇:对联挽联大全带横批下一篇:五元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