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唯美诗歌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唯美诗歌(共14篇)

现代唯美诗歌 篇1

一、《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在这首诗里, 作者化身为骑马走江南的旅人, 达达的马蹄声唤起了一个闺中少女怀远思归的柔软情思。她拉开帘幕, 半开半掩, 循声望去, 似看非看, 与作者有了惊鸿一瞥似的一面之缘。作者骑马离去, 心潮难平:寒暑交替, 红颜寂寞, 好似莲花开了又落, 仿佛这一座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城。自己的马蹄声于她该是惊喜之后多大的失望啊。

诗中“紧掩的窗扉”、“不揭的春帏”又似乎告诉我们作者与“你”从未谋面, 只是想象风景深处藏着一位情深意长、苦苦盼归的少女, 于是不觉担心起自己的马蹄声, 唯恐它们带给她短短的惊喜之后长长的叹息。就这样, 一种纯纯的情怀观照便跃然纸上, 让人心有戚戚, 感动落泪。

全诗短小精悍、语短情长、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宛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般古典与唯美, 让人不忍释卷, 悄然动容。

二、《小小的岛》

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

那儿属於热带, 属於青青的国度

浅沙上, 老是栖息著五色的鱼群

小鸟跳响在枝上, 如琴键的起落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 披垂著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 铺缀著野花如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 海风是绿的

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 爱情是徐徐的……

在这首诗里, 作者将满腹柔肠寄托在“小小的岛”上, 想象心目中的她就居住在那里。那儿既有栖满五色鱼群的浅沙和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树林, 也有披着如发长藤的山崖和野花铺缀的草地, 还有蓝蓝的阳光、绿绿的海风。心上人和风景一样美丽、温柔、健康、纯洁, 让“我”远远观望, 魂牵梦萦, 就像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君住长江头》所言, “君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全诗意象多变、格调清新, 充满古典与唯美的浪漫情怀, 好似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让人心驰神往。

三、《殒石》

小小的殒石是来自天上, 罗列在故乡的河边

像植物的根子一样, 使绿色的叶与白色的花

使这些欣荣的童话茂长, 让孩子们采摘

这些稀有的宇宙的客人们

在河边拘谨地坐著, 冷冷地谈著往事

……

自然, 我常走过, 而且常常停留

窃听一些我忘了的童年, 而且回忆那些沉默

那蓝色天原尽头, 一间小小的茅屋

记得那母亲唤我的窗外

那太空的黑与冷以及回声的清晰与辽阔

在这首诗里, “小小的陨石”是“来自天上”的神秘客人, 作者把它们设想成所有童话的根源, “使绿色的叶与白色的花使这些欣荣的童话茂长, 让孩子们采摘”, 使人触景生情, 思绪翩翩, “窃听一些我忘了的童年, 而且回忆那些沉默那蓝色天原尽头, 一间小小的茅屋记得那母亲唤我的窗外那太空的黑与冷以及回声的清晰与辽阔”, “茅屋”和“母亲”的出现触动了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让童年更加难忘, 令回忆更加抒情。灯火渐上, 天色已晚, 母亲站在茅屋里、窗口边唤“我”回家, 清晰、辽阔的回声在苍茫的宇宙间经久不息。读到这里, 不禁为平淡流年里缓缓流淌、一如既往的母爱深深打动, 于是心旌动荡, 热泪涌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古诗词佳句俯拾即是, 例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全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语言纯净、抒情深刻,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流露出浅浅的古典与唯美情怀。

四、《客来小城》

三月临幸这小城

春的事物堆缀著……

悠悠的流水如带

在石桥下打著结子的, 而且

三月的绿色如流水……

客来小城, 巷子寂静

客来门下, 铜环的轻叩如钟

远天飘飞的云絮与一阶落花……

在这首诗里, 小城春意阑珊:流水悠悠如带, 从石桥下缓缓流过;绿色淡而未浓, 轻盈如流水。寥寥数笔, 勾勒出一幅安静、柔美、和谐的画面。这时, 陋室巷陌走来一位不着名姓的客人, 轻叩主人家门上古老的铜环, 如钟的声响于深长的街巷久久回荡, 云絮从远天飘飞而过, 眼前的石阶上是久积的落花。就这样, 无限禅意油然而生, 仿佛宋代天台德韶国师那首禅诗描绘的意境, “孤猿叫落中岩月, 野客吟残半夜灯。此情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全诗轻轻着笔、韵味无穷, 语言柔美、意境深远, 是古典与唯美之谓也。

五、《最後的春闱》

今晨又是春寒, 林木悄悄

一鹰在细雨中抖翼斜飞

置书笈在肩上的书生, 收拾远行

仰望看, 一天西移的云雨

此去将入最後的春闱, 啊, 最後的一次

离别十年的荆窗, 欲嬴归眩目的朱楣……

西移的云雨停歇, 杯酒盈盈

荆扉茅檐, 春寒轻轻地蹭过

卸下书笈的书生, 呵手而笑:

……

在这首诗里, 春天寒意微微、细雨蒙蒙、林木悄悄, 老鹰在天空中抖翼斜飞。这时, 一位肩负书笈的书生远行而来, 抬眼看见云雨西移, 感慨良多, 寒窗十年, 只待此去“嬴归眩目的朱楣”…也许是走累了, 便到一户荆扉茅檐的人家讨口酒喝, 他卸下书笈, 端起酒杯, 忽觉寒意轻轻蹭过…也许, 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 该户人家早已搬至别处。关于这种萍水相逢、雪中送炭的情谊, 唐代诗人崔护写过一首情真意切、千古流传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全诗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千秋尽显, 雕琢不着痕迹, 感情细而不腻, 古典与唯美相得益彰。

他的诗句, 像这样的还有很多, 例如《当西风走过》里“当落桐飘如远年的回音, 恰似指间轻掩的一叶, 当晚景的情愁因烛火的冥灭而凝於眼底此刻, 我是这样油然地记取, 那年少的时光”, 《夜歌》里“当风和灯当轻愁和往事就像小小的潮的时候你必爱静静地走过, 就像我这样静静地走过, 这有个美丽弯度的十四号码头”, 《牧羊星》里“雨落後不久, 虹是湿了的小路, 羊的足迹深深, 她的足迹深深, 便携著那束画卷儿, 慢慢步远……湖上的星群”, 《风城》里“漂泊之女花嫁於高寒的部落朝夕的风将她的仙思挑动於是涉过清浅的银河顺看虹一片云从此飘飘滑逝”, 《燕云之五》“画眉唱遍酒楼历史在单弦上跳采声多的地方便挤满了栏外人而烟袋招牌已老在斜街上那些年宫闱的景致是眉笔画的昼眉哟唱遍了酒楼”, 《燕云之六》“丹枫自醉雏菊自睡秋色一庭如兰舟静泊看谁要沿著环廊款步来去谁便有了明月的闹意——一片又一片地把云推过江心”等等, 不胜枚举。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温柔清丽、庄重含蓄、感情克制、高雅正统, 饱含古典与唯美情怀。

郑愁予的诗歌选取的多是微风、云絮、青石、流水、荆扉、茅檐、酒肆、窗帷等这类清新隽永、返本复古的意象, 文字表达上挥洒自如, 不落俗套, 有时如出水芙蓉, 有时似精雕细刻, 但不管是哪种, 似乎都在营造一种古色古香、优美深婉的氛围, 这大概是作者内心那份古典与唯美情怀的自然倾注。

正是这份古典与唯美情怀, 使郑愁予的诗歌读起来好似一本张合自如的线装书, 一篇美女簪花的繁体字, 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一把咫尺千里的折扇面, 一支清和淡雅的古琴曲, 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摘要:上世纪50年代, 郑愁予以一首小诗《错误》声名远播, 该诗饱含古典与唯美情怀, 极好地诠释了作者的审美偏好和情感取向, 于很多诗作中都有体现。本文将以《错误》《小小的岛》等几首诗为例, 探讨郑愁予诗歌的古典与唯美情怀。

现代诗歌教法初探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24—01

新诗的教法,就步骤而言,可以先学理论,再学诗歌。如,可引导学生先学习朱光潜的文章《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诗歌是语言的精粹,举例说明“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底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句话的真正涵义。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诗歌,从而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接下来在课文的学习中逐步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介绍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

1. 诗歌中的意象。即出现于诗歌中的人物或事物,又叫具象。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出现在诗歌中就是意象。

2. 诗歌中的意境。即“意”与“境”的有机结合,“意”指诗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是水乳交融的。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里的“意”是诗人对康桥的由衷的热爱、无比的眷恋、对往事美好的回忆以及不愿意破坏如此优美、宁静、和谐 的氛围的感情。而“境”是曾经挥手而去的诗人的形象和再度归来的诗人的形象,他脚步轻盈,形象飘逸,两句诗跨越了无限时空,融合成了完美的意境。“意”与“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意”中有诗人的感情,也有读者的感情,“境”中有诗人眼中的“境”,也有读者再理解的“境”,“意”中融“境”,“境”中融“意”,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3.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音调和谐,节奏鲜明且富于跳跃性,有时甚至不合逻辑。如:“我是贫困,我是悲哀”,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是不合适的,但诗句本身却表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贫瘠、落后的面貌以及诗人的心酸、悲愤。

二、学会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 破字词。“破字词”是指拿起一首诗首先要通读,理解诗中词句的表层意思,对不完全理解的文字要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解决。这里要真正理解生词的涵义:一首诗歌中的生词是针对读者而言的,凡是感到理解上比较含混的都可算是生词。其次,破字词时还要注意做注释,也就是把阅读中的感悟、理解、想象、联想、疑惑等随时记写在诗句旁。初读和再读都应该这样,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理解会深入到诗句深层。

2. 解段意。现当代诗歌一般是分小节的,破解字词的同时要看每一小节的大意或节与节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理解每段的大意并做好注释。段与段之间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发现上下段之间细微的变化之处。如:《我愿意是急流》中意象与情感属于并列递进的关系,每一节的开头“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荒林”、“我愿意是废墟”、“我愿意是草屋”、“我愿意是云朵”,意象上是并列的,情感上是递进的。又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意象与情感是螺旋式上升的,从祖国的落后、贫困、封闭到几多痛苦、几多希望,再到簇新的理想、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到最后的富饶、荣光、自由。在段与段之间的意义、情感、格调的变化处要多做注释,理解段与段之间的意思以后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与诗人的感情。

3. 查背景。“诗歌是作者心底的歌”,诗中往往有时代的烙印,读诗时必须注重作者的经历、写作时间和时代特征。如:理解《死水》时必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闻一多当时的经历和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现实。闻一多于1922年赴美国留学,由于祖国贫弱而饱受歧视,激发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这首诗也就有了主题的多解性。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必须了解朦胧诗的有关情况以及作者舒婷的简单经历。从十年浩劫中走过来的一代青年,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面对凝聚着沉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作者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为个人不幸而哀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和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的责任感。只有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才会加深理解和认识。

4. 理解诗意。当通过前面的几个过程时,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考力,追问若干个“为什么”,彻底理解“前因后果”,然后才能在心里发出“噢,原来如此”的感叹。这种追问是愉悦的,它调动了读者所有的经验、体验、知识、感情、想象、回忆、联想等心理能力,而且个人的个性、人格也全部投入,甚至可以说使读者经受了一次精神的“锻炼”。再如:读韩东的《山民》时,要思考为什么山使人疲倦,儿子使人疲倦。因为诗歌深刻地揭示了新一代山民不甘于命运的束缚,又无力摆脱命运的悲哀与困惑的极大矛盾。当然,以上的每一环节都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

思现代唯美诗歌 篇3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当一颗星星陨落

这世上多了一个天使

少了一个您

岁月的痕迹

带走了您的`沧桑

您在黑白分明中笑得灿烂

您说,正是太多苦难

才在另一个世界更多幸福

石板路上,曾印下我俩的脚印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小,一个大

您老了

我却在成长

您走了

我却只能深深地怀念

你那粗糙的手

再也不能为我缝制鞋垫

你轻柔的声音

再也不能为我吟唱儿歌

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不在家

爱在天地间倘佯

您,却在天上看着我

每一个想您的日子

天上总是飘着淡淡的雨

每一滴都是深深的思念

许是我们对您的

许是您对我们的

落在地上交汇,蒸发再成雨雪

想念不停的交换

汇聚成山川雨露

我知道您一直都在

永远都在,不曾离去

您是天使

曾带来温暖

您是牵挂

牵挂走不出我的世界

生者感怀

唯美现代诗歌赏析 篇4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只蝴蝶

晨起陪你翩翩起舞

一起畅游在花丛中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缕春风

吹开你那心中沉重的情感

一起穿过山川湖泊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滴泪花

从你的眼颊中滴落

让我带走你的伤悲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朵白云

让我带你飞翔遨游天空

让你自由自在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颗苍天大树

挺拔、高大、为你遮风挡雨

让你度过一个凉爽夏日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走过风风雨雨每一天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慢慢变老享受每一刻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来生再续前缘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多么希望

春之歌现代唯美诗歌 篇5

一、梦春

春意婀娜,

花田间耳鬓厮磨。

桃尚娉婷,樱且壮硕。

笑脸如朵,

含情脉脉。

唱一首荼蘼才罢的诗歌,

说一些想说不敢说。

挂一叶风帆,

空一付心魄,

披一身绫罗。

觑春又来,又过,又萧瑟。

捎去一辈子的寄托,

旧年不必记,

来世我付殷勤意,

悠然生活。

二、吟春

太婆娑,风催雨丝更斑驳。

花开灼灼,回头已是冷绿淹没。

不想年年吟春,

怕春易过、怕花易落、怕心迷惑。

红尘路陌,四季蹉跎,

镜里华发染霜色,

不由人心下错愕。

再睹春,

已不忍再错。

又悱恻,

撩人夜色,

何不就将错就错?

三、叹春

腐草化萤,

起于青苹之末。

点点腹悱,

芳草间闪烁。

初春寒意掠过,

褪去微热。

到底是以为因果?

还是一笑而过。

知道春易没,

梦易破,

心亦不知所措。

杨柳垂璎珞,

飞絮遮怯懦。

抽身斜乜繁华落,

也是一番天开地阖。

春风已软二月末,

夜雨愿陪三更寞。

虽然有一些

忐忑。

四、惜春

春又来,

其实早已过。

那年人面桃花,

凋零在冷月清风之侧。

枉把柳眉拧破,

终究是一阕因缘错。

捞尽池中月色,

沥干了也只见一抹寂寞。

不说相思,

相思易把闲愁惹,

几分苦涩,

几分凄清,

怎过?

五、倚春

春雨又多,

绿色茶汤到处泼。

也任由,

姹紫嫣红路过。

休去倚,

落红荒塚,

黛玉花锄荷。

一捧黄土,

掩金玉良缘,

还掩木石前盟。

堪堪遗清泪,

滴出潇湘竹。

且行且吟,

且曲且歌。

又思量

或春意深深

蘸一支画心的笔墨,

留在心里

现代诗歌教法探究 篇6

殊不知, 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 一直是个崇尚诗歌的民族, 从《诗经》、汉乐府, 到大唐诗歌, 宋词元曲, 直到中国新诗, 诗歌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忽视现代诗歌教学, 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失职, 是背离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 我们还须加强诗歌教学的研究。下面本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粗浅探索。

一、指导朗诵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 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 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 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 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 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二、抓住诗歌的意象, 理解诗人的感情

意象, 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 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 并由此展开联想, 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现代作家李健吾曾这样表述现代诗歌的意象作用:“光影那么匀称, 却唤起你一个完美的想象世界, 在字句以外, 在比喻以内, 需要细心的体会, 经过迷藏一样的捉摸, 然后尽你联想的可能, 启发你一种永久的诗的情绪。”

三、资料链接, 启发鉴赏

现代诗歌教学, 尤其是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 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为目标的。诗歌鉴赏是一种文学鉴赏, 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 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得到审美的享受, 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进行鉴赏需要学生读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需要一种对事物美的感知能力。应该说中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审美能力, 语文能力好的学生完全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鉴赏, 但是, 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对不少学生来说, 诗歌鉴赏很有难度:诗歌语言理解上的困难, 鉴赏的语言如何表达等。

四、模仿写诗

语文教学离不开写。而诗歌教学同其他的文学样式不同, 很难让学生一下子写出诗歌来。那么, 我们就先来仿写, 进行形式上的模仿。模仿诗作的格调、句式, 积累优秀的语言模式。在仿写时可以先对诗歌中精妙的段落进行仿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与诗歌情景相似的情景, 这情景还必须是学生很熟悉的很容易把握的, 学生一下子进入情景中, 就很容易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更容易入情入境。写是为了更好的读, 读也是为了写。

我这样教现代诗歌 篇7

【关键词】课改 新教材变革 现代诗歌教学 方法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现代诗歌篇目浩察,足见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重要。

我们看看课程标准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如此高标准的要求,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怎能懈怠?

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用激情创设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进程,他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机构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堂课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其中的深意,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特别是诗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为浓郁的艺术氛围所笼罩,结束时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富于激情,需要教师燃烧学生,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正如拜伦所言“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师生与诗人心灵互动的场面不是虚假造作所能体现的,那需要师生沉浸于诗,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二、走进诗歌

1.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进一个个诗人,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例:学习闻一多的《死水》,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程式化的闻一多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更多地是让学生去触摸诗人丰厚的生活,走进诗人那丰腴感人的生命中,去感受诗人卓尔不群的风采,谛听诗人情感的赤诚,从而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我搜集了很多和闻一多有关的文章。如《血色闻一多》、《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十六周年》,印发给学生看,学生了解到的闻一多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潜心学习,为国为民呐喊终生的不屈不挠的真正的民主斗士,甚至在了解到闻一多在昆明被杀害的一幕时,我们的孩子居然也有人拍案而起。此后,每读到闻一多的文章,孩子们或哀伤或愤怒或流泪,这难道不是走进诗人心灵的深处的明证?

2.美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研究证明,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美读是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美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会心。在这方面,我学习于漪老前辈的作法,其一,比照感悟;其二,指导技法;其三,强调心会(心中领会)。

3.揣摩探究深味其旨

如果说诗人是一座花园,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花园里一朵朵艳丽的花。美读是我们一朵朵的欣赏,而要想谛听花语,领略花园的魅力,离不开揣摩探究,具体地说首先是品味,要咀嚼诗的字句,品评诗的外在形象特点,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品的过程更是妙趣横生,精彩不断。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时:

师:有人说隔壁的诗人是疯子,远方的诗人是风景。刚才我们解读的游子思妇说,只是一种普通的解读,我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还可以作哪些多元的解读?

生:我可以把女子理解成归人的母亲。

生:过客是归人,可归人还想流浪,不想回家。

……

其次是引领回归,揣摩往往会偏离主体,肢解文本,迷失方向的做文字游戏,此环节教师好比如来佛,不仅对文本要宏观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微观洞察。教师要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品点,深化升华,回归本真。

三、课外拓展,举一反三

例如在结束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还给学生精选了毛泽东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七绝屈原》《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菩萨蛮·大柏地》等,对写作背景和重点语句加以注解,让学生利用晨读去吟诵体会,进一步去领略一个融诗人与政治家为一体的毛泽东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求、思考和质疑。

四、摹写创作

先来读两首小诗:

音 乐

音乐/你是心地清明的友人/月白色的光/柔和浮躁的尘世

音乐/你是忠贞的母亲/纯洁的身体/积蓄无际的热情

音乐/你是抚平伤痕的良药/慰藉痛苦的灵魂

音乐/你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打开尘封的梦想

是你/音乐/为我驱逐黑暗/迎来了黎明/跳动的音符/婉转的旋律/内心的共鸣

谱成一首属于你的歌/爱你,音乐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犹如早春的雨/平凡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初见犹如初夏的风/吹拂中/略带着微微的暖意

初见犹如深秋的硕果/收获中/明白了此刻的珍贵

初见犹如冬天的万物/褪去了秋的忧伤/期待了春的愉悦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看不见人世的污秽/听不见罪恶的喧嚣

这些诗作虽稚嫩但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都要摹写,然后我把这些摹写作品辑录成集,配上精美的封面、插图,既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又为每位学生储存了一笔无价之宝。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诗歌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就要筹备这个事情,朗诵的规模可以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的或全校性的;朗诵的形式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个人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稚嫩之作。不拘一格。

六、余音绕梁,醉舞诗歌长空

学生会读、会写了,诗歌教学是不是从此就划上了句号?答案是肯定的。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语文日志等,由学生率性诵读,诵读的内容只要是自己欣赏的就行,读后还可现场评论,或抛出问题引发同学的探究深思、习作。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首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让我们的学生醉舞在诗歌的长空!

歌颂母爱的唯美现代诗歌 篇8

万千彩霞打开固执观念,蔑视强权。

母亲,和平安详早已在你的心底扎根,发芽。

向前,再向前续写小康的诗篇。

用爱的智慧冲破宗族观念,一揽民间的微笑。

文明,和谐畅游塞北江南。

创造富强,扬帆九州,不留遗憾。

越险滩,艰苦奋斗的脚步依然响彻

没有终点。

悠悠世纪风雨拾萃生与死的角力

惊醒了怯懦唤起了希望

人工智能走向大江南北

弃用的工具在角落里哀叹

进军现代化是您无悔的选择

母亲,

您纳新历史长河中经史子集的智慧

词汇耀星汉

高天厚土

谱写英雄诗篇

科技领先长桥卧波

动车高铁醒楼兰

海鸥低吟,巨轮远航

汗水笑语伴浪漫征帆

饱蘸千年痴情

铿锵张力撑起家国心愿

您领风云

为再奋起淬炼赤胆

跋涉的诗行

布洒幸福

新时期

车轮奔腾

歌声飞

母爱

为其

游走村落的气息现代唯美诗歌 篇9

雪,飘来了

从岁月的四季薄里

溜下琴键

躲进杯盏的酒香

篱墙开始四处打探

窗棂上的故事开始了演说

邻家的阿木

采摘着发间的童谣

黄昏的乡道,传来了

哞——

顺手牵来一堤柳风

沥沥的雨滴弹拨

檐下的眸子

探进十月的秋香

一字轻唤

池水荡漾——

谁家的烟火在远处的天空

缄默

在眉梢,在唇低

暮色蔼蔼,足音

至远处而来

窗棂里的影子便飘动起来

你推,轻轻的推开半扇

星光

路灯下的影子

静静的读

墙面上斑驳的文字

就坐在村口的桥栏上

静静的读

不需要注解,也没有和弦

芦苇荡吹来的二胡

把炊烟蹈舞

用一眼回眸笃定

你的暖,随我一生

村口的河柳

把北风削的`弱弱的

臂弯里熟睡的诗句,饮下暮归的丹青

烟村,我的烟村

在何时偷偷的拿走

我的魂

牛背上的日落

掉进溪涧,村口的土坡

就梦醒了

窗外的藤萝,一匹一匹垂挂

月弯,风静,草垛

土堆和柴门开始拉起了家常

红火的小泥炉

煮着夜色

风吹过的村庄

睡着,醒着

纯朴的乡人把日子细细的晒着

滤掉了酸楚和苦涩

碎石小径,不必细说

环绕的雾霾会懂

柴门,篱墙,斜跨的檀香雕刻

每一个时光的流失

都会让它们,褪去色泽

最后飘零的一片叶儿

独步岁月之外

把日子走成香泥,把山水走成巍峨

时光绘就的句子

永远画不出平淡的日子

你的,我的

锦囊中,却藏着

涩涩的泪滴

画面游走的气息

穿透日月清辉

诗歌美学与现代传播 篇10

中国诗学走向自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儒家诗学观为代表的“诗言志”阶段是政教诗学的形成期;以汉代《毛诗序》为代表的“情志合一”阶段走向自觉的过渡期;以陆机《文赋》为代表的“诗缘情”阶段是诗学走向自觉状态的完成期,这彻底突破了“志”对“情”的束缚和经学对诗歌的控制,使诗成为真正的诗。

一、诗歌美学的发展:从“言志”到“缘情”

“诗言志”最早指出了创作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抱负,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就是将属于创作主体的“志”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不同阶级的人所要言的志各不相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诗教提倡的“思无邪”一度被后世奉为作诗的标准,要求诗的内容符合社会道德,不能有异端思想,到后来主张“发乎情,止乎礼”,直至汉代,孔子这一主张发展为“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要求讽谏诗的言辞不能过于直接、激烈,而要委婉、柔和。这些儒家诗教传统要求诗的表现要委婉含蓄,提倡“中和之美”,“志”必须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汉代《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明确表述了“志”既包括诗人的思想志向,也包含诗人的感情世界,实现了“情志合一”,但《毛诗序》不论谈到情或志,往往都离不开儒家的礼仪规范,更多强调诗的社会功利作用,“情”未能摆脱“志”的束缚。

直到西晋陆机“诗缘情”出现,才使诗歌突破了儒家正统诗论的界限,只讲抒情,不讲言志。主张情感来源于感物,外物的变化引起作家情感的波澜,情感的激荡产生创作的冲动,使诗歌摆脱了社会功利作用,走向自觉独立的发展道路。“缘情”与西方的“移情”有共通之处,都是把主体的生命和情感移入到客体对象中,使原本无生命的客体对象仿佛也是有感觉、生命和情感的,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缘情”说的提出对后来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有深远的影响,使诗歌有了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南北朝时期钟嵘的《诗品》提出诗歌的本质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感情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把滋味当作诗歌的审美标准,诗歌作品中要蕴含动人的感情,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这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四外”说,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后世称之为“韵味”说,被认为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韵味”说源于钟嵘“滋味”说,并对刘勰的“神与物游”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思与境偕”,与其提出的“近而不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创作原则一起构成诗歌作品的意境世界,对后代意境理论的最终形成有重要影响。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兴趣”和“妙悟”说。“兴”即诗歌的艺术特征,“趣”即作品所具有的审美趣味。“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具有吟咏性情、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与“滋味”说、“韵味”说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严羽认为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应“以盛唐为法”,结合禅道提出“妙悟”说,反对江西诗派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创作方法。“妙悟”是就诗歌的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

清代王士祯受画论的影响,同时汲取了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和严羽“兴趣”“妙悟”的思想,形成了“神韵”说,并认为“神韵”主要体现在一些具有“清远”的诗歌中。“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远”也是一种超越精神,“清远”主要适用于山水诗中。“神韵”说作为清代四大诗歌理论派别(神韵、格调、性灵、肌理)中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学说,其本质上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进一步把“禅”的特征内化到“神韵”说的美学内涵中。

近代王国维认为:“言神韵,不如言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境界”与“意境”相通,但境界概念的外延大于意境。“境界”说借鉴了西方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集意境理论之大成。王国维把情与景看作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其基本特征,并把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四大类,其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与叔本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也最为有名。“有我之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景物之上,是移情的结果,通常是创作主体由于怨愤或郁积,将自身浓烈的感情附身于外物,从而使主体的情绪得以平和,因而“有我之境”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是一种悲壮美,在美学上表现为宏壮。“无我之境”并不是说词中没有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感情意趣隐藏起来,物我合一,使人看不出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多表现为优美。王国维崇尚“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实际上也就是壮美和优美的区别。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意向”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地位,明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对诗歌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与现代传播

诗歌成为真正的诗必须通过艺术传播到接受者手中,进行审美再创造。诗歌的传播与音乐紧密相连,甚至不可分,“乐从和”与“诗言志”相通。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教高于诗教和礼教,只有音乐才能让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得以完成。传统音乐中优美的旋律、和协的和声、稳定的节奏、充满意蕴的歌词,往往引起欣赏者强烈的内心共鸣,使人回味无穷。叔本华也曾说:“既定的诗文一经谱上音乐以后,音乐艺术高出一筹的威力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因为音乐现在就把唱词所要表达的感情或者剧里所表现的情节、行为,把所有这些里面最幽深、最根本和最隐秘的东西和盘托给我们;把感情和情节的真正本质明白表达出来;让我们了解到剧中事件所具有的最内在的灵魂。”好的音乐能使诗歌中的意境美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进入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艺术世俗化成为审美发展中的一个具体标记,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大众文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科技的进步使艺术品可以大规模复制,刺激大众审美狂热消费,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艺术作品的“灵韵”,缺乏追求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和历史深度,艺术作为人类最高心灵旨趣的功能被严重弱化。

传统艺术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被大众化、普及化,诗歌也与流行音乐等相结合。随着西方先锋派音乐产生,如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冲击了传统的音乐观念,音乐的内部形式碎片化,过度追求形式的刺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迎合大众娱乐化、消费性的需求,歌词的意境功能已被完全忽视,消解了诗歌的美学意境。诗歌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被异化,沦为商品和消费品。

诗歌要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必须做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既要遵循自身规律,又要遵循商业价值规律。优秀的歌曲重在能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达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这就离不开诗的美学,只有好诗才能成好乐,实现“乐者,乐也”的美好境界,从而获得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指津 篇11

一、现代诗歌鉴赏首先要注重诵读

古人言:“三分诗七分读”, 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 就十分直接地指出了诵读的重要性, 诵读的前提是会读, 如听读、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等。诵读的方式各异, 效果也有别。诵读还要注重节奏、轻重、感情、语气、韵律等。朱自清说:“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 变成活的语气。”比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两个“悄悄的”反复使用, 读来使人产生一种飘逸、浪漫的感觉。夹杂在无声无息中的“挥一挥”“不带走”更为直接地把那种淡淡的愁绪托了出来, 该诗的感情基调在这一节里便可触摸出来。把握了这种基调, 也就基本上走近了诗的作者。这里谈谈现代诗歌鉴赏的具体方法。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 诵读时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咏物诗偏重于描绘客观景物, 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抒情诗则有感而发, 感情激越, 直抒胸臆;哲理诗往往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形成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寓言诗以奇特的联想构成一种蕴含生活哲理而又富有情趣的意境;叙事诗则通过一定的人物、情节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其次, 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 这是诵读的基本前提, 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 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诵读。如《天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 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 它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 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因此诵读这首诗, 就要从了解太阳、月亮的形象意义入手, 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从“天狗”“吞”吃“月”“日”“星球”“宇宙”入手, 揣摩出“我”的志向、意趣, 领悟出“我”的激情、豪放和无比的气魄。再次, 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 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 这是诵读的关键;如第一单元的诗歌中, 《天狗》的情调是激昂的, 语气也很急切;《井》的语调舒缓、平和, 语速均匀;《春》显得复杂些, 语词之间充满紧张感, 既有力度饱满的景致描绘, 又有平缓的内心倾诉;《无题》的语调受标点符号的影响很大, 要学会控制;《川江号子》的语词复沓和对仗所造成的节奏, 在诵读中十分重要。另外, 诵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等, 要依照诗的情感流向而确定。如《无题》开头的两句, 朗读起来应该是: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 ∨我们将。↘

二、现代诗歌鉴赏要通过意象领悟意境

想象是诗的翅膀。在诵读中我们还要驰骋想象, 再造新的艺术形象, 这样才能“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获得美的享受, 得到美的熏陶, 进而去欣赏美, 体验美, 发现美, 完全沉浸在艺术氛围之中,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 文艺理论家宗白华所说:“意境是情与景 (意象) 的结晶品”, 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 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邹荻帆的《无题》这首英雄颂歌中, 把“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这些意象组合起来, 融合化为一种意境: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带来一派和平、安乐、生趣盎然的新世界。面对这幅富有色彩感和动感的美好宁静、令人向往的画面, 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也将会发出快慰的微笑吧!意境与意象是什么关系呢?意象是主观之象, 是可以感知的, 实在的, 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是一种氛围。在文学创作中,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 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的。

由此可见, 感受到诗中的意象, 只是获得了鉴赏诗歌的“入场券”。诗歌由意象构成的, 意境其实是诗人用以“言志”的载体。毛泽东的《贺新郎》这首儿女情长与革命豪情相融合的佳作中有:“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诗人撷取“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之意境, 同样移情于景, 表达内心的愁苦。不同的是后者用意象无修饰的叠加构成一幅相思美景, 而毛泽东取东门路、横塘、月亮、火车四个意象组成了凄清落寞的画面, 辅以时间修饰“霜重”、范围修饰“半天”, 用现代化的景象描绘出古典的情境, 更加凄凉壮美, 具有艺术感染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 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如读到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时, 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出: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 孩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 数着天上的星星, 唱着动人的儿歌……月亮是晶莹洁白、沉静美丽的, 那是一幅多么静谧美妙、富有童话氛围和情调的画面啊, 这是一种再造想象。诗人把自己浓郁的思国之情寄托在这种恬淡的农家之景的形象描绘之中, 造成情与景融、意与境谐的优美意境, 产生了“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的审美理想。———这就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吟诵这诗句, 仿佛被带入一种没有经过现代文明雕琢的稚拙质朴, 一派天然童心世界里, 只觉得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三、现代诗歌鉴赏要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 如水中盐, 蜜中花, 体匿性存, 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 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 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 给人以回味, 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 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因此, 诗歌难于解读, 首先含蓄在意象上, 其次含蓄在语言上。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 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等, 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风像老妇的指爪在拉扯行人的衣襟, 大地会伸出颤抖的两臂乞援, 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 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脑际, 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 成为扣击人们心灵的重锤。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 把握住诗的形象, 才能心领神会, 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摘要:现代诗歌鉴赏首先要注重诵读。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 诵读时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 这是诵读的基本前提, 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 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诵读。再次, 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现代诗歌鉴赏要通过意象领悟意境。想象是诗的翅膀。在诵读中我们还要驰骋想象, 再造新的艺术形象, 这样才能“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获得美的享受。现代诗歌鉴赏要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 才能心领神会, 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后来唯美爱情诗歌 篇12

没有看你脚下的地

也没有看我就是两眼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朝着窗外那个有斜阳的地方看去

那儿有花,有树,有草

隔着玻璃,嗅不到它们的颜色

没有人知道你究竟在想什么

后来我才发现

喜欢发呆的人

心里有另一个世界

当然,你也不例外

你想把全世界的温暖都送给自己

就是不想伤心不想哭不想难过

不想在睁开眼的每一秒

都想他

于是

你去了一个新的城市

那里没有他

连空气都是陌生的你开始了新的生活

你告诉自己

曾经,都已经过去了

再也不会跟自己有任何交集

后来你才发现

念旧的人就是喜欢

用过去来悲伤现在你的曾经,你的那个他

都已经住在你心里,根深蒂固了

你说

做不成他的某人

你仍感激

就是不知道

会不会突然在某一刻

他会很想回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哦,不,你只希望

多年后,他能记得

你在他的世界里面出现过

一支笔路过一张纸

会留下痕迹的笔尖不是催化剂

抱歉我不能马上画个句号

来结束所有的这一切

后来

他再也没有出现过

他走的时候连句再见也没有

我想知道

你到底是在等一个人

现代诗歌教学扩读例谈 篇13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扩读, 应紧扣文本, 以文本为主, 扩读为辅, 恰当适度, 逐步推进。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扩读。

一、渲染主旨的角度。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全诗弥漫着浓郁的乡思和故土情怀。教完此诗后, 我们可以选取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进行赏读。如席慕容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又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这样, 通过对同一主旨诗歌的联读, 强化了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感悟和理解, 也明白了同一主旨可以用不同题材和意象来表现。

二、知同辨异的角度。

在诗歌教学中进行扩展阅读, 让学生知同辨异, 通过对不同诗歌思想内容、语言运用、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的对比归纳, 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可以拿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配读, 通过比较, 学生可找到这两首诗如下的异同:1.主题相同, 都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2.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3.抒情方式不同, 前诗直抒胸臆, 激昂高亢;后诗富有情感变化, 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4.就感情发展而言, 前诗前八句积蓄情感, 把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 后两句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 洪流冲击而下;后诗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 失望与希望, 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5.前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通过“鸟”生前和死后的强烈对比, 强化了情感;后诗多次运用呼告、通感等辞格, 使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得到充分凸现。6.写作时代背景不同, 前诗创作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后诗创作于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7.前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悲壮色彩, 后诗的意象新颖大胆。

三、丰富内容的角度。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不乏精短或语言浅显的作品, 对于这类诗歌, 我们可以从这种角度为其搭配合适的联读材料。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角度扩读的范例。他精心选取了两首诗进行配读, 一首是宫玺的说理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以为神鬼不知, 心安理得/且慢, 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有一天, 它会教你向它认错/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另一首诗是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 我的朋友/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一挥手/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 我的朋友/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依然是不知疲倦地奔走/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时间啊, 时间不会倒流/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我的旅伴, 我的朋友/明天比昨天更长久”。两首诗的配读, 可谓一举多得, 课堂教学内容厚实了, 学生对哲理诗这种诗歌样式更加了解了, 同时领悟了珍贵的人生启迪, 如此一来, 课堂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帮助理解的角度。

很多的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 往往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联。由于年代久远, 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缺乏了解, 势必影响对诗歌的理解。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整个60年代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但学生对当时“上山下乡”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很陌生, 就会很难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蕴, 因此, 课前我找来著名的摄影家黑明的纪实摄影作品集《走过青春———100名知青的命运写照》让学生们阅读, 那一幅幅画面和一段段文字, 让学生靠近了那段历史, 为诗歌教学埋下了铺垫。

五、激发兴趣的角度。

意象,现代诗歌教学的支点 篇14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现代诗在各版本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现代诗虽在中国文坛挥洒近百年,但与古体诗相比,仍属新生事物,人们仍对其了解甚微,又由于现代诗具有意象的独特性和语言的陌生化等特点,使得其比较含蓄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捉襟见肘,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现代诗歌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现代诗的教学虽走入语文课堂的时间不长,但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次经验总结得出现代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往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朗读、分析解读、意象分析、作者及背景介绍、主题或思想感情分析、创作、诗情的陶冶。那么如此之多的教学内容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有机融合在一起呢?比较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朗读初步感知;深入分析(包括意象分析);总结思想感情。这样的诗歌教学形式并非不可,只是总觉得把诗歌的柔美与韵味消耗与肢解在如此僵固的步骤之中,感觉就像是配乐与舞蹈不相契合,让人惋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探寻和思索现代诗的有效教学方法,现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介绍一种现代诗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意象为支点。

一、在朗读中明确意象

朗读教学应该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体味诗语言的魅力,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充分且到位的朗读比教师对诗歌的解读更有意义,因为诗的韵味是要在朗读中用心去体会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节课我们可以设计为直接导入,以简洁的语言点出作者及其诗歌流派,板书题目,之后便进入朗读环节,教师朗读,但故意读不好,让学生点评,在学生的自主点评过程中通过意象分析出每一节的感情基调,第一节——低沉,第二节——低沉,第三节——激昂,第四节——充满希望,之后教师再范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改变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如何朗读的教学方式,放低自己的姿态故意朗读不好,让学生去评价去指导。在这种兴趣的激励下使学生在自主体会诗歌感情基调的同时关注到承载感情的意象。比如在学生说明第一段应该是读出沧桑之感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要有沧桑感的?”,学生便自然地将目光转向了从意象入手去说服老师和同学,然后教师便可让学生在自己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朗读。四节诗,每一节都是如此,既详细分析了意象,又有理有据地进行朗读,这样意象与朗读的结合就比较自然。意象与朗读本分不开,因为意象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而朗读的基准便是把握好感情,所以把分析意象与朗读紧密结合是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解读从意象切入

现代诗歌往往不直接抒情,诗人要借助一些别的事物去替他说话,这便产生了意象。许多形象它本身就带着述说,只不过我们听不见或听不懂而已,诗人就这么巧妙,他想说却什么也不说,他把它凝聚在某种形象中放在诗歌里,让形象替他去述说。比如在分析“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这一句时,教师指导学生紧紧抓住“蜘蛛网”这个意象,去体会那种束缚感和挣脱后的自由,从而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挣脱蜘蛛网是说挣脱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从而思想上获得自由。因此,在解读诗歌的意蕴时我们要紧紧抓住一个个意象,细致地去分析每一个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把诗歌鉴赏与解读落到实处,使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意象的声音。

三、背景知识为意象服务

诗歌的解读往往离不开背景知识的介绍,但是在哪介绍,介绍多少是值得考量的。一般的教学方式是在开始或结尾或适当地方单独集中介绍,诗歌的背景知识要与意象结合在一起,在某一个意象只有明确了背景才能确切理解时,将背景作为理解意象的抓手,在这节课中,背景介绍要巧妙地穿插在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处,诗作于1979年,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那这“簇新的理想”指的就是要建设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背景知识本就是为理解诗而服务的,如果在教学开始或结尾或某一处集中介绍难免会显得突兀,在诗中找到一处与背景相契合的意象,在理解分析意象时简明准确地穿插背景,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紧凑且自然。

四、主题理解抓住核心意象

主题或思想感情是诗歌的核心,但诗的主题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由多个意象或者某个核心意象来体现的,教师要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找出诗歌中最能表达主题的关键意象,以此为钥匙打开整首诗歌,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这种方法。如在这节课中,深入分析“我”这个意象,带动学生去思考“我”的内涵,体味诗人用意及主题。学生通过对全诗的综合分析会得出“我”是穿越了时空的所有的中国人民,是和祖国相互包容不可分割的,“我”是祖国的一份子,耻辱与光荣都有“我”一份,最重要的是建设祖国有“我”一份。不要浪费一个意象,要有发现其内在价值的眼睛,也许一个意象就牵动着整个诗的灵魂,用意象去寻找主题,是一把金钥匙。

五、以创作加深对意象的认识

学会了分析意象,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去创造意象,学会“假于物”去书写自己的情怀,慢慢去培养诗情。所有的知识只有学生会运用时才是真正学会了,只有自己创作了才会更准确地懂得去鉴赏。在课的最后环节安排诗歌的模仿创作,给出学生意象:一只干瘪的花朵。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给出示范例句,如“一枝花是一首思乡曲,怀念着故乡的泥土。”并给出要求:“这个意象不能随意,必须和你要表达的感情一致。”这样给出学生抓手,学生便可进行自主创作,赋予这个意象不用的内涵。例如,有的学生写出“昨日黄花,像一段沧桑的过去,在今宵低头沉思”;有的学生写出“干涸的花朵,你为什么低头默默,原来,原来,你的内心缺少那团奋斗的怒火”;还有的写出“像鞠躬尽瘁的公仆,为祖国的事业压弯了原本笔直的腰”……虽然学生的诗句稍显幼稚,甚至大多数根本不是诗,但是至少他们创作了,至少他们知道诗歌是可以写的,他们每一位都是诗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诗的年龄,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权利剥夺他们写诗的冲动。把意象与创作结合,让学生有创作诗的方向,写出的诗虽幼稚但同样值得喝彩。整节课的最后,在学生体验了鉴赏诗歌和创作诗歌这个过程之后,教师作小结,让学生明确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就是从意象入手,鉴赏文学作品并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放飞自己的神思,会鉴赏还要喜创作。

从教学过程来看这堂课的教学环节为五个:导入;朗读感知,分析体会;深入分析,总结主题;模仿创作;小结。整堂课涵盖了现代诗的教学重点内容:朗读、分析解读、意象分析、作者及背景介绍、主题或思想感情分析、创作、诗情的陶冶。这节课初读感知与分析是融为一体的,以意象为线索贯穿朗读与分析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介绍诗歌背景时不是孤立和生硬的,而是穿插在分析诗歌之中,需要介绍的时候再介绍;朗读教学的指导是隐藏在暗处的,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现代诗的创作往往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望而生畏的,但笔者认为,不能因其有难度而却步,创作可以激发兴趣,培养才情,更是鉴赏诗歌的动力,因此创作诗歌是诗歌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诗情的陶冶也常常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单纯追求理解诗歌意思而忘记诗歌,它最动人的是语言所传达的魅力和诗情,美感的享受应贯穿在朗读、分析解读、介绍作者背景、体味思想感情及创作之中。

以意象为支点,串联诗歌教学内容的各个重点,意象就像是一条金色的丝线,而朗读、分析解读、作者及背景、主题或思想感情、创作、诗情的陶冶则像是一颗颗珍珠,金色的丝线贯穿其中,串成紧凑有效的现代诗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建英.现代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中学语文,2011.

[2]周国祥.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诗赏析课教学“五字”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54).

[3]陈树宝,郑伟元.吟诵·品味·体验——也谈现代诗教学[N].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08).

[4]汪云霞.诗歌教学应遵循的两个原则[J].语文建设,2007,(7-8).

上一篇:河南教师招聘幼儿园大班教案:大班音乐《欢乐颂》教案下一篇:景观照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