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党的发展史一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顾党的发展史一(精选8篇)

回顾党的发展史一 篇1

(一):中国一大的召开

专业: 市场营销2班

日期:2012年5月10日

一、活动名称:回顾党的发展史(一):中国一大的召开

二、活动背景:在党的八大召开之前,我们回忆下党一路走来的艰辛,留下的脚印。让同学将党的恩情记在心间。努力奋斗,为将来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时间:2012年5月10日

四、活动地点:1-302

五、活动方式:由组织委员主持,以班会的形式开展。

六、学习内容:

中共党代会的第一届会议

1时间..1921.7.23---7.31 2地点..上海.绍兴

3代表数..13 4党员数..53

5书记..(主席)陈独秀

6其他领导..组织主任.张国焘 宣传主任.李达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卢湾区兴业路 76号(原望志路 106号)。1921年 7月23日,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刘仁静、张国烹、陈公博、周佛海、陈独秀指派包惠僧参加,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在此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在楼下客堂内,中间安放一张会议桌,坐位各人并不固定,代表们在此报告工作情况,讨论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会议因受法租界巡捕房暗探的干扰,代表们移至浙江嘉兴。最后一天(7月31日会议在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通过党纲和关于党的工作任务的决议,选举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上海会址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房屋,这幢石厍门楼房,建于1920年,当时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及其哥哥李书城的寓所,大会是借用李寓楼下客厅举行的。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党员50多人。会议在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设置中央局

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代表们到齐以后,就便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热情的讲话。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尼科尔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要求中共把工作进程及时报告远东局。

接着,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

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

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引起争论,会议未作出决定。

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被迫中断。

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

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

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这是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仿造)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10时左右,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

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

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下午5时,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

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921,中共一大,由共产国际起草第一纲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最高纲领

七、活动目的

让同学谨记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温习党的一大的内容。

八、结束:

回顾党的发展史一 篇2

一、务实的河南

———散装水泥量率齐升

2011年, 全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6289.43万吨, 是2007年2801.51万吨的2.25倍;水泥散装率达到46.02%, 较2007年29.97%提高16.05个百分点 (见表一) 。

———预拌混凝土快速发展

我省的预拌混凝土经过多年发展, 其生产工艺和技术日趋成熟。截至2011年末, 全省302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 设计产能达到14 850万立方米, 全年实际生产4104.52万立方米, 使用散装水泥1475.58万吨。2011年设计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是2007年的3.63倍、3.76倍 (见表二) 。

———预拌砂浆推广应用稳步推进

“十七大”以来, 我省的预拌砂浆产业逐步发展, 目前以科研开发、装备制造、原料供应、产品生产、物流及产品应用等产业链条正在完善。2007年河南的砂浆企业几乎是零, 到2011年末, 全省有72家干混砂浆企业建成投产, 年设计生产能力348万吨, 全年实际生产56.52万吨, 使用散装水泥11.41万吨。2011年设计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是2007年的2.9倍、5.71倍 (见表三) 。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网络形成

我省坚持抓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网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十七大”以来, 共培育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22个、示范点33个。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推广散装水泥销售供应网络。到2011年底, 全省共建有农村散装水泥供应使用网点925个、散装水泥罐2387个、库容量9.98亿吨, 全年销售散装水泥833万吨, 分别是2007的2.05倍、1.27倍、2.35倍和2.2倍 (见表四) 。

———散装水泥综合设施配套能力大幅提高

随着散装水泥市场的快速发展, 我省散装水泥物流装备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全省散装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由2007年的300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6800万吨。

———节能减排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7~2011年, 全省散装水泥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2.31亿吨, 创造综合经济效益103.92亿元。据测算, 节约:标煤214.37万吨、电16.63亿度、水27 712万吨、烧碱50.80万吨、扎口棉线9.24万吨, 包装纸138.56万吨, 折合优质木材762.07万立方米 (相当于15.93万公顷森林的积蓄量) ;减少水泥破损量906.84万吨、大气粉尘排放91.2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816.1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16吨 (见表五) 。

二、开拓的河南

(一) 完善政策, 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把发展散装水泥目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每年省商务厅、发改委联合下发“散装水泥工作目标及节能降耗指标”, 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省辖市, 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 (省) 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制订了我省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实行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的规定, 制定了我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实施意见和示范县 (市) 、示范点考核制度, 修订出台了河南省政府第121号令。配合财政部和商务部在我省进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情况调研。

(二) 狠抓“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实行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是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落实商务部、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等各项政策、实现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面发展预拌混凝土。在全省18个省辖市城区全部实现预拌混凝土“禁现”的基础上, 确定在个别县 (市) 试点推行预拌混凝土“禁现”, 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广。目前, 在全省108个县 (市) 中有73个县 (市) 建有128座搅拌站。部分县 (市) 下发了城区“禁现”文件和规定, 农民建房已陆续使用混凝土。据统计, 截止2011年全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到302家, 年生产能力达到14 849.9万立方米。

积极推广预拌砂浆。一是抓好社会宣传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学习和社会宣传工作。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举办了3期规模在150人以上的培训班, 采取专家授课、经验介绍、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提高社会各界对推广使用砂浆的认识, 加深对砂浆“禁现”工作的正确理解。二是在全省18个省辖市全面推行砂浆“禁现”政策, 明确了分批“禁现”时间表。郑州、洛阳被列入全国第一、二批“禁现”城市, 新乡、焦作等7市分别被列入第三批“禁现”城市, 漯河、驻马店等9市分批次列入第四批“禁现”城市, 要求上述9市在2013年12月31日前实行“禁现”, 为“十二五”期间在我省18个省辖市全面实现“禁现”做准备。三是抓好学习交流与督查工作。坚持以学习交流提升水平, 以学习交流促进工作, 多次组织到外地学习、考察;多次组织召开我省砂浆“禁现”城市座谈会, 交流城市砂浆“禁现”工作经验, 促进我省砂浆“禁现”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次赴郑州、洛阳、新乡等地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与现场督导。同时, 紧抓砂浆生产企业的布局建设与砂浆物流、应用技术的研发。

规范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建设。按照商务部关于《加快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指导意见》, 我们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坚持“三个先行”、“二个完善”、“一个探索”的工作思路,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发展。一是坚持宣传、政策、试点先行, 营造氛围, 激发广大农民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热情。二是强力推进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先后研制开发出了适合农村的小型移动罐、小型混凝土搅拌车及散装水泥计量等一批设备与技术, 建立起送货上门、惠农便农的农村散装水泥网络服务体系。三是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县域预拌混凝土, 积极探索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双下乡的路子。2009年, 全省召开了贯彻全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工作精神专题会议, 明确提出我省农村推散的重点、方法方式, 促进农村推散工作的发展。受商务部委托组织编写全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培训教材。

目前, 网点经销户注重设施设备的技术研发, 并且把经销散装水泥和建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结合起来, 网点的规模和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不断扩大。农村使用散装水泥、使用预拌混凝土已成为我省散装水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 散装水泥产业链已经形成

着眼长远, 着眼发展, 努力打造河南发展散装水泥产业链。十七大以来, 河南散装水泥充分发挥国家、省散装水泥政策法规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正确引导行业发展, 吸引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 有力地推动了河南散装水泥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一是在现有设备生产制造业的基础上, 加强指导, 整合资源, 科学发展。截止2011年底, 全省共有散装水泥设备企业40余家, 年产值近30亿元。全省已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的散装水泥设备制造产业体系。结合实际, 实施科技攻关, 先后研制开发出了农村小型移动罐、小型混凝土搅拌车、农村散装水泥计量、砂浆运输车、背罐车、砂浆机械化施工设备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安阳利浦、安阳大正两公司起草的筒仓标准获得国家通过。二是运用现代物流手段, 促进散装水泥流通方式的变革。建立散装水泥、混凝土、砂浆等物流配送体系, 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物流业, 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 提高散装水泥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环节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来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三是加大对散装水泥运输车和散装水泥流动罐的投入力度,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配置散装水泥运输车和流动罐的使用。积极推动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配送中心的建设。

(四) 积极推进机构、队伍和行业建设

加强学习和经验交流, 多次举办统计财务培训班、执法培训班、砂浆知识讲座等;多次带领地市相关人员到外省参观学习、交流取经。

在机构改革中, 我们积极主动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散办的情况和工作, 主动宣传、讲解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性, 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省散办较好解决了财政全供、参照公务员管理, 在全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并得到了全国散办领导的肯定, 与此同时, 省散办积极协调指导各省辖市机构改革中各级散办财政全供与参公问题,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18个省辖市, 其中公务员 (或参照) 管理单位6家,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8家,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4家。

2008年省散办被省人事厅、省商务厅命名为河南省商务系统先进集体, 2009年省散办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2009~2010年被评为省直机关五好党支部, 同时连续被河南省商务厅评为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六) 积极创新宣传模式

坚持每年搞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 坚持抓好日常宣传活动, 坚持编发简报、制作板报。除此之外, 我们还对宣传形式进行了创新, 在《河南建材》杂志开办了散装水泥专栏, 建设并开通了河南散装水泥信息网。2009年成功举办了“仰韶杯”全国散装水泥文化楹联大奖赛;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散装水泥五十年发展成就展览”, 我省获得最佳组织奖。2010年、2011年、2012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 分别获得优秀组织奖、特殊贡献奖、最佳组织奖。

三、奋进的河南

今后一段时期, 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创新, 以提高散装率为中心, 拓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应用范围和农村散装水泥市场, 围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 从使用环节入手, 全面深入推动我省散装水泥工作的发展, 为河南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到2015年, 全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8000万吨, 水泥散装率达到55%, 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35%。为此, 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推进城市预拌砂浆“禁现”工作

认真贯彻商务部、建设部等六部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精神, 制定砂浆“禁现”的配套政策, 编制适合本地实际的预拌砂浆发展规划, 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进行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的合理布局;要加强对预拌砂浆生产、运输和物流配送等全过程的协调服务管理;加快培养预拌砂浆的生产和应用技术人员, 做好符合规划要求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备案管理工作, 确保预拌砂浆的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年末, 全省砂浆生产企业产能达到850万吨。

———全面推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进一步抓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示范点的建设, 拓展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做好县域预拌混凝土的管理和引导工作, 逐步实现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扩大农村建房预拌混凝土使用率, 进而扩大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面和使用率。到2015年末, 全省县 (市) 全部具有预拌混凝供应能力。农村示范县 (市) 、示范点分别达到30个、70个。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进一步促进对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天然资源。着力促进人工砂的推广应用, 实现天然砂的部分或全部替代, 特别是利用废矿渣、尾矿石等制造细集料。积极利用城市建设改造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工厂化处理, 以替代天然砂石料。

———积极发展散装水泥物流体系网络

要加快散装水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的投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专业化物流企业, 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保证市场供应。在全行业推广应用GPS定位系统, 利用智能服务系统与动态监控平台, 优化物流调度, 减少物流环节, 强化各环节的衔接与配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提高运输、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现代化水平, 建立高效、低成本物流配送体系。

———加强散装水泥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 特别是开发适合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配套装备,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应用与推广。

———加强散装水泥管理队伍建设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篇3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90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经坎坷,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文化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回顾党的历史 坚定理想信念 篇4

——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党课报告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韩柏泉

(2011年6月23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表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重温入党誓词。首先,我代表厅党组,向全厅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表示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横跨两个世纪9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断实现历史性进步的90年;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90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平凡的90年历程,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启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快推进安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90年的风雨历程,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90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9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予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历史启示。启示之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启示之二: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三个代表”,更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历史表明,只有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

启示之三: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及时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等等。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启示之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工人罢工血腥的斗争中汲取教训,提出了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党又适时地提出建立广泛的爱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主张,实现了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历史一再证明,团结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启示之五: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把自身的建设确立为“三大法宝”之一,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又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总是首先动员和组织党自身的力量,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二、以史鉴今,进一步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90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还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作为党的一份子,就必须始终不渝的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而奋斗不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一些人党性观念不强,思想懈怠,进取意识不强,在困难面前信心不足;极少数人头脑里充满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经不住权力关、金钱美色关的考验,甚至走向犯罪,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这与党的宗旨、党的要求格格不入,与我们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事实证明,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第一,学习党史,坚定跟党走的信念。通过学习党史,可以了解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建党时的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近8000万名党员的执政党;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党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系列方针、政策;了解党与时俱进,发展创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了解党提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宏伟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上下求索,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的史诗,是一幅催人奋进的画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食粮。学好这部史诗,读懂这幅画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会让我们铭记历史,提高我们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的意识和能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正确把握社会运动规律,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第二,学习党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历史是先辈们践履自己理想的过程,了解历史,既可以审视过去奋斗的足迹,又可以从中反观现实活动的状况,也能从中昭示未来发展的趋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把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人民的意愿,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学习党的历史,了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上下求索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从而进一步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第三,学习党史,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到总体小康、实现两步跨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党的历史,重温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更加坚定我们改革开放的信念,更加坚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四,学习党史,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追求。党的奋斗历史表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中,我们的革命先辈不畏强暴,坚守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唱出了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英勇奋战,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方志敏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的《清贫》、《可爱的祖国》现在读来至今还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共产党员又像一颗颗闪亮的螺丝钉,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投身改革,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把青春、热血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了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早在 1985 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义信念……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学习党的历史,不断重温历史,就是要从先烈和伟人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脚踏实际,志存高远,更加坚定我们每一个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信念。

三、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推动林业建设科学发展

我们回顾党的风雨历程,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就是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为党工作的激情、为人民服务的热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观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林业是党的事业一个重要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四个地位”,肩负“四大使命”。作为新时期的“务林人”,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倍加光荣。因此,我们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生态强省,打造绿色安徽”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中,争当表率,建功立业。按照厅党组确定的“十二五”全省林业发展规划,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省、产业大省、生态文明先进省”这个奋斗目标,突出抓好“四大区域生态屏障”、“八大主导产业”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产出率持续增长,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全厅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改革创新,带头锐意进取,带头顽强拼搏,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抢站制高点,齐心协力,奋力推进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真正在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中践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林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繁重。现在时间过半,各处室和单位要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点,把各项工作仔细梳理一遍,进度怎样,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和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努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务求实效,保持党的先

进性。积极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体现我们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自去年以来,各处室、单位和各级党组织按照厅党组的部署要求,以“为科学发展创先进,为林业建设争优秀”为主题,以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五个带头”优秀党员为内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表彰的“一先两优”就是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当前,各处室、单位和各级党组织,要按照省委要求,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开展“畅谈辉煌九十年,爱岗建功十二五”专题讨论,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提升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进机关各项工作高效运转的强大动力,坚持学党史、学政治、学业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围绕业务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掀起学英雄、学先进、比干劲、比贡献新高潮,推动全厅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发展。要在去年公开承诺的基础上,围绕为林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要求,开展新一轮承诺活动,坚持结对共建,加强检查督促,认真履行承诺,以承诺兑现取信于民。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各处室、单位和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工作、结合业务,积极开展主题实践和点评活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第三,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廉洁自律,保持党的纯洁性。干净做事、清白做人,既是党员干部的立身立业之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创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把廉政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保持党的纯洁性。一是要结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认真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上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履行职责、加快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林中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既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关键所在;二是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前移监管关口,强化对林业项目安排、资金分配、资源管理、行政执法和干部任免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切实树立清正廉洁的机关形象;三是要建立健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从政道德和以《廉政准则》为重点的党纪法规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永葆清正廉洁本色,切实做到思想上防蜕变、经济上防贪占、工作上防失职、纪律上防松弛,遵守制度不动摇,执行规定不走样,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第四,要在效能建设中,突出重点,努力打造高效务实型机关。开展效能建设,不仅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体现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大力度,突出重点,扎实把机关效能建设向纵深推进。一要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效能建设的自觉性。结合学习贯彻落实省直机关效能建设会议精神,与创先争优活动、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把解决认识问题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高度,从优化环境、促进和谐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效能建设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效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二要进一步增强履行核心职能的责任感。按照省效能办部署,履行好核心职能是今年效能建设的重点,承担核心职能的主要处室,也是今年效能建设督查、考核的重点。各有关处室、单位要立足职能,切实增强岗位荣誉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全省林业工作要点,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强化工作举措,切实肩负起承担的光荣使命。要针对核心职能履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措施,把效能建设融入到具体业务中,确保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顺利完成。对今年厅各单位的效能考核,将把履行核心职能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三要进一步强化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把做实事、重实干、求实效,作为效能建设向处室延伸的重中之重,加强检查督促,确保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继续不定期、不间断地对执行工作纪律、制度等情况开展明查暗访,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树立机关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进一步优化干事创业的环境,促进我厅机关建设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我们重温党的历史,就是要发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我们携起手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为推动我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顾党的发展史一 篇5

一、简要回顾十一五期间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各种挑战考验,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闯新路,攻坚克难促发展,先后作出了发展“三化两业”、推进“四大突破”、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丰富完善全市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14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目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由141.07亿元增至297亿元,增长1.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4.5亿元增至78.68亿元,增长1.2倍;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2亿元,增长1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6亿元,是“十五”的5.7倍,尤其是深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改写了贺州无铁路无高速公路的历史,使贺州迅速成为了广西面向粤港澳的开放合作前沿;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五年累计引进项目2630个,到位资金721.7亿元;城镇化率从30%上升到35%,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2010’桂台客属联谊会暨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民生工作全面推进,“小财政办大民生”经验得到国家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各级人大科学决策、依法监督工作得到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务实作风得到弘扬。

回顾95周年党的光辉历程演讲稿 篇6

穿越血与泪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5年的光辉岁月。95年风云变幻,95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永驻,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它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给予我们党灵感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密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我们党成功的真谛。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华夏文明;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然而鸦片战争爆发,洋枪火炮轰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诚危急存亡之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的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出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改革开放,共襄盛世。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中苏醒,演绎东方崛起的传奇。在此过程之中涌现了无数的先锋模范,君可见“草鞋书记”杨善洲!甘弃晚年清闲乐,为国造林不酬劳!君可见“新时代雷锋”郭明义!二十年来为表率,家中苦寒无人知!可是,总有些不法分子去阻碍社会发展。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食品安全时刻危及我们的健康;动车出轨、桥墩倒塌、公路下沉,豆腐渣工程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许多同学开始盲目崇洋,认为国外的月亮圆,大批人纷纷往国外移民。但是,国外的月亮未必就比国内的圆。

例如, 利比亚撤侨时,我们的同胞比美帝列强早撤出来,撤侨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历史空前的,这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条件,撤侨行动是无法做到的。此次撤侨行动得到了希腊、埃及、突尼斯、马耳他、土耳其等利比亚周边国家的协助,说明了中国外交政策赢得民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重视和保护,让人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也增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和团结力。祖国的强大不在于能免签多少国家,而在于危险时刻能把你带回家。

回顾党的发展史一 篇7

2011年6月22日,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为响应校团委开展“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的号召,我院于理学院会议室举办了以“回顾党的九十年光辉历程”为主题的报告会,主讲人为我院党委书记金恒璨同志,09级、10级部分团员参加了本次主题报告会。

首先,金书记对本次活动作了简要概述。他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这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团结各族人民不断奋斗的九十年,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团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加正确的认识党,才能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随后,他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做了详尽讲述,使同学们对于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明白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小时后,报告会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通过本次报告会,同学们表示获益匪浅,金书记那激情昂扬的党史介绍不仅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党的伟大历史发展过程,更激发同学们对共产党、对祖国、对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无限热爱。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共产党信念,以无比的热情去面对学习、工作,才能在将来为党、为社会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国培学习回顾一 篇8

特别是他怎么去想,一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我想这是咱们老师特别注意的。我们总说一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有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解释,前者就是老师上课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后者是最终能回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来。

唐朝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朝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建:

学生遇到困难我们能帮助他解决,教师才会有价值。张彬福:

老师们在怎么能够做好理答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克服的就是简单化,我们要追求的就是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回答,而且要注意积累我们教过的东西。大家千万别小看如何处理学生回答问题这件事,它是专业化的,也是艺术性的,就在于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而且久而久之,学生读书回答问题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教学就成功了。

1.能够深刻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2.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探讨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反思,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是真正的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不仅是在“双基”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要特别说说“训练”,这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界定?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有 2 个关键:了解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认识语文课程总目标各项的指向。

其一,了解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课程设计思路”中,说明了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 1 ~ 2 年级、3 ~ 4 年级、5 ~ 6 年级、7 ~ 9 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以上设计思路告诉我们:①各个学段目标与内容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②类推之,各个单元、各节课目标与内容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学段目标与内容。③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段目标与内容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领域的语文实践中提出。

其二,认识语文课程总目标各项的指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设计了 10 项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 10 项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语文世界、自我世界之间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着这种关联性和整体性。语文 10 项课程总目标中,1-5 项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从总体上明确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 6-10 项指向学生的语文世界,分别指向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各领域的体现,分别明确语文课程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领域的目标要求。语文 10 项课程总目标均指向学生的自我世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级课程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如何用我们的经验去

丰富国家课程的实施?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新课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目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教育部。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和课程标准等宏观的政策,并指导和监控地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政策。国家对于课程的控制,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校本课程,逐步减少,课程管理权力的重心一步步下移。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们在课程方面的主要权利和责任是: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具体方案,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

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国家课程: 2011 年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颁布,这是课改进入深化阶段的一个标志。课标不同于以往大纲,它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课标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经说,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雷实教授也说,全国一个课标不够,甚至可以多个课标,其实都是鼓励老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校本课程:这里举一个例子,山东的一个学校做单元整体教学,把语文课分为“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个部分,三部分统一在一个整体中,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教科书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习和使用规范的语言;“读整本书”给学生更大的语言空间,学习鲜活的语言,拓展视野,陶冶情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在一次次活动中,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还有上海大同中学,发现教材中的文言文已经解决不了他们的教学需要,索性对文言文进行重新编选。这里并不是说让大家拿到教材就要改变它,而是说,要具备课程意识,拿到教材之后,要多动脑筋,去思考怎样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什么是合适的教学策略?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在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时,教师设计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方法,也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符合他们实际的教学策略,而不能自己怎么读就怎么教。毕竟师生此时的知识、经验积累是不同的,能力的高下是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也是不同的,教师自己的阅读习惯、方法等并不一定适合学生。合适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尽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过程获得进步。

根据初中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语文教学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又容易固执和偏激。教师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他们独立思考中可能发生的偏向。

二、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如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对矛盾关系的理解等方面,最初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和具体情节的叙述上,后来能逐渐摆脱事物的具体情节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人物的具体活动,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但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即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抛开具体的形象,陷入纯粹的逻辑推理。

三、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对世界很敏锐;与成人相比保守性较少,他们的思维活跃,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保护和利用这种好奇心、想象力,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与创造性。

四、学生开始有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而且此时他们仍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会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因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勿让他们陷在挫败感当中,从而产生放弃和敌对心态。

五、初中阶段的学生渐渐产生较强的参与感和表现欲,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利用一些学生热衷的流行材料(如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网络信息等),加以引导,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什么要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矛盾吗?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前言·课程基本理念 ”中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学校通过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已经开始感受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带来的愉悦;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有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盲目跟从,以树典型、搞运动的方式大面积复制别人的做法,一些经验来不及消化、内化,导致一些老师不能清楚认识 这种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学时“形似而神不是”。

一、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

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自为、自律。其中,自立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是自主学习的保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自立、自为、自律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责任;要求师生间、学生间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够有效沟通、相互联系、相互信任和协作;要求师生能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的途径。合作学习要求充分挖掘利用同伴这一重要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自己在合作学习中也努力让他人得到提高。合作学习还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

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探索和研究与科学活动中的探索和研究不尽相同,其中常常包含体验和感悟。探究学习要求 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地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探索、认识、体验、感悟;能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和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结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和探索进取精神。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应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指导学习”、“个体学习”、“接受学习” 对应。必须注意的是,对应面不是对立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容易出现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将其对应面看作对立面而全盘否定。自主学习的 对应面是 教师的指导学习,自主学习并不 忽视 教师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各行其“是”。教师不能放弃教学职责,而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如果要让自主学习正确、顺利地实施,教师必须适时、恰当、谨慎地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包括: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明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等。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并不否定个体学习的作用,应该是在个体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合作学习之前,个体都应该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中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否则,合作学习就会徒有其名,成为教师或某些学生的领跑;而那些对学习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的学生,则只能盲从和尾随。合作学习中,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合作组织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责又密切协作。每个成员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平等自由地开展对话交流,个体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发展自己,自己也在每个成员的发展中成为动力。

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并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是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反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在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由于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在感官参与的方式、知识获得的过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情感和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及评价等方面的不同,这两种学习应该是各有长短,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和完善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重视 教师的正确指导

先从一个案例说起。某校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了怎样理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旨的教学设计,简介于下:

本单元 5 篇课文,内容可概括为“怎样面对人生”。其中有:理想和现实、目标和追求、奋斗和历程、命运和事业、经验和艰难、痛苦和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以理解课文主旨为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写理想问题的一首诗。少年儿童时期就立下大志,并努力地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攀登高峰,何愁事业不成功?何愁人生不辉煌?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我”的遇险经历。作者告诉人们“面对大困难不必惧怕,而应克服一点又一点小困难,累积起来终于完全战胜大困难”的道理。

杏林子《生命,生命》写的是“珍惜生命、崇敬生命,并让生命辉煌”的主题。给我们提供处世的范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不屈服于命运,奋起抗争,不懈努力,勇敢进取。

宗璞《紫藤萝瀑布》由观赏紫藤萝花开的壮观如瀑布,悟出生命的顽强美好而化“悲痛、焦虑”为“宁静、喜悦”。

沈复《童趣》初看只是写儿童一时的闲耍趣味。将其纳入人生视野,便可发现:人生要多品尝出一些趣味,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将使人生永久多姿多彩。本单元课文涉及人生世态,树植人生范式,阅读时要细细体验感悟。该教学设计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

尽管我们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认真地解读了几篇文本,并在文本的多元意义中进行了文化选择,因而能够正确“点出课文主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自己去读课文”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但是这份“课文主旨理解的统一意见”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其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宜“统一意见”。

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探寻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已成为教学常态。语文教学利用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文学文本多元意义的众声喧哗,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而“统一意见”否定了个体学习的自主作用,也失去了合作的具体责任和探究的起点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中“万马齐喑”。

其二,不宜以教师“点出课文主旨”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 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意义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一定要和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情感体验 相结合。“点出课文主旨”则会导致教师的替代和越位:用教师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主旨”,很容易跨越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的过程,简化甚至丢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其三,教师指导要紧贴语文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不要教,学生自己学。因此,教学中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上课便叫学生自己读书。这种教学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错误显而易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很重视教师的指导。

上一篇: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党员材料填写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