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公开课教案(共8篇)
四上教案 开天辟地(公开课)
12、开天辟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脉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远古时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有超凡能力的神,而这些和神有关的故事,我们就把它称作:神话故事。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其实,在这些神之前,还有一位大神,他就是――盘古。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读题)。“辟”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开辟,打开)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3、梳理课文脉络 (1)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宇宙是怎样的呢?(混沌一团) 混沌是什么意思?(模糊不清)天与地交错在一起,就像一个大鸡蛋里,蛋清与蛋黄混作一团。 (2)这正是因为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此时的天地是――合拢(板书)的。 随着盘古的醒来,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宇宙发生了变化,合拢的天地先是“裂开”(板书),最后这黑暗混沌的天地整个“崩裂”(板书)了。 读一读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崩裂”裂开的程度更大,冲击力也大。) 想象巨石崩裂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读好“裂开”和“崩裂”) 山崩地裂中,像“大鸡蛋”一般的宇宙(板书:破碎)。天和地终于分开了,再也不会合拢了。你能读好这几个词吗?合拢――裂开――崩裂――破碎 (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盘古累得(板书:筋疲力竭)是什么意思? 还有哪些词的意思和他一样?(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他倒下了,他的身体化作了大地万物。 (板书) 风和云 轰隆的雷霆 光芒万丈的太阳 皎洁明媚的月亮 三山五岳 奔腾的江河 纵横交错的大道 万顷良田 雨露甘霖 (齐读词语) (4)小结:盘古虽然化身成了世间万物,但他仍活在人们心中,他仍是那个巍峨的巨人。 4、再读课文,你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一(1)讲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 二(2-5)讲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 三(6-7)讲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 四(8)总结全文,一句话概括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 看着板书,你能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其实文章中有一句话,就是写的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整篇故事,找出这句话。 (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6、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学会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本领。 (一、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简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找文章中现成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 同学们,神话故事不仅情节生动,结构清晰,想像神奇,而且其中刻画的“神”极富个性特点。盘古自古以来就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心目中“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文章,从字里行间,从盘古的一举一动去揣摩他的内心世界,共同领略这位大神魅力。 四、作业 1、习字册 2、熟读课文3遍。 12、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认真品味“猛劈猛凿”、“一万八千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图感受盘古身躯的变化,并指导背诵第7自然段。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从字里行间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2课――开天辟地(齐读课题) 二、开天辟地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原先是昏天黑地的,后来盘古开天辟地,他为了不让天地再次合拢,就顶天立地。最后,他改天换地,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2、身强体壮的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板书:开天辟地)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2小节,用直线画出直接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 3、出示“大神见身边……‘大鸡蛋’破碎了。”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②默读这句话,圈出动词。 ③在这句话中,你找到了哪些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语? (拿、持、握、劈、凿) ④再读一读这句话,尤其是这几个动词,边读边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 ⑤句中,“劈”和“凿”是怎样的?你们能做一做这两个动作吗?那“猛劈猛凿”呢?再做一做。和刚才的感受一样的.吗? 力量更大了。(引导:他干嘛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呢?他一心只是想干嘛?可见他?(板书:有决心) 你能读好“猛劈猛凿”这个词吗? ⑥再读这句话。 ⑦过渡:盘古大神这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混沌的天地破碎了。同学们,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抡起斧子 举起凿子 狠狠劈开 使劲砸下 惊天动地 震耳欲聋 火花四射 山崩地裂) 3、过渡:盘古就靠这神力,使混沌的天地破碎了。 (课件出示)听我来读一读,同学们边听边看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范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你发现了什么?有反义词。圈出来。交流(轻-重、清-浊、上升-下沉、天-地) 其实还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冉冉-慢慢) 因此,我们把这种上下排列整齐,字数相等,文字一一对应的句子称为对偶。 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有节奏感,别有味道。 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三、顶天立地 1、过渡:盘古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天和地分开以后,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头顶天,脚踏地”可以用个成语来形容。(板书:顶天立地) 2、快速浏览3-5小节,哪小节写出了盘古顶天立地的过程的?(出示第4小节) ①齐读。 天地在盘古的支撑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高也每天长高一丈。”10天过去了,有多高?一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太难算了。课文后面说到,又过了“几千万年”,天有多高,算不清了;地有多厚,也算不清了;盘古长的有多高了,也算不清楚了。这就是“极高”、“极厚”、“极长”了。 ②再读。 盘古撑了多久?从这“一万八千年”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盘古这么撑着,有什么感觉?盘古这么累,还在坚持撑在天地间,你还想到了什么?) (板书:意志坚定) ③齐读。 四、改天换地 1、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大神不但奉献了他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还将自己整个身躯献了出来,使我们拥有了一个丰富而美丽的新世界。(板书:改天换地) 2、听我来读一读第7小节,盘古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请你圈出来 3、盘古口中的气变成了……(学生齐说,课件出示图片) 4、再读这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记住他身躯变成的世间万物。 5、记住了吗?课件出示:自己说说――指名说――齐背 6、想一想,盘古的身躯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变化相似) 所以说想象不仅要奇特,还要合理。 7、你能试着说几句吗? 课件出示:乌黑的头发变成了 的 。 变成了 的 。 8、就这样,……(引读第八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此时此刻,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呢? 盘古大神, 。 (自己写――指名说) 板书: 12、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力大无穷 有决心 顶天立地 意志坚定 改天换地 无私奉献
1 澄清认识
教案是干什么的?公开课教案有什么作用?澄清了认识, 才能认真对待, 将它写好。
(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本, 是在教师充分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的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计划。它要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智慧、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 教案是反思的底本, 是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反馈教学, 总结得失的一个模板。成熟的教案会成为一个更切实可用更科学的教学计划。
(3) 教案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范本。让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教师先要以身作则, 做好示范。
(4) 教案是公开课教学的补本。为了让听课者更迅速便捷地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思路, 就需要一个繁简适当的教案。
认识到教案有蓝本、底本、范本和补本的功能, 就会明白它应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而非油水分离, 各走各道;也会明白它是教师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的体现, 更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踏板, 而不是给评课老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敷衍了事, 甚至随便下载、机械照搬。
那么, 写一份高质量的语文公开课教案应注意哪些问题?
2 注意事项
2.1 内容完备, 项目齐全
有的教案少了“课后作业”, 有的少了“板书设计”, 很多则没有“课后反思”。项目齐全的教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 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
(2) 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 课型。即本节是新授课, 或是练习 (复习) 课、习作指导课、讲评课等。
(4)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情感的渗透。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6)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其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分析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情况。
(7) 教学方法。即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 教具、学具准备。即本节课所用的卡片、小黑板、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计算机、实物等用具。
(9) 教学过程 (也叫教学程序) 。这是教案的重点, 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 是教学设计的体现, 也是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 (1) 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2) 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 (3) 写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0) 板书设计。教案必须单列板书设计, 板书要直观精练, 科学合理, 易引导, 易归纳小结, 纲领性强。
(11) 课后反思。新的课程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 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 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 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怎样写?写什么?可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
(1)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 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就不能引起学生共鸣, 设想以后该如何做。
(2) 教学的不足, 如小组学习是否流于形式, 有没有关注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 写出改进策略和新的方案。
(3) 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4) 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
上公开课前交的教案里不可能已经有反思内容, 但一定要列出这一项, 以便快捷及时的写出短小精悍、平中见奇的课后反思。
2.2 内容正确, 格式规范。
(1) 教案涉及的知识 (包括材料出处, 语句, 字的音、形、义甚至标点符号等) 不能出错。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原因及表现一般有:
(1) 教师认识不到位, 解读不当。如对《陈太丘与友期》中 (元方) “入门不顾”, 一位教师预设的讨论结果为:一、“表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二、“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也算无礼”。小结中说陈元方“赢得了对方的叹服”。文中这些加点字笔者认为说得有些过头。
(2) 基础不实, 功底不厚。如, 散文诗《金色花》一会儿打成文章, 一会儿打成诗, 说明教师文体不清。
(3) 作风不严, 查证不实。如对《陈太丘与友期》的出处, 有的说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 有的说出自“凤惠”一门。
(4) 校对不细。如“分析认为 (识) 形象”, “夙愿 (天资聪慧) ” (应为夙惠) , “君于 (与) 家君期日中”“传动 (统) 美德”。
(2) 格式用语不规范。如“默、朗合”, “老师有二个要求”就属于简称和数字使用不规范。再如每段开头要空两格, 前后的小序号一致等。
也许有人认为时间紧迫, 出现语病、错别字和格式问题都是小问题, 不应吹毛求疵, 小题大做。若是别的学科也还可原谅, 但作为语文教师, 就应有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对这些错误要有敏感性, 尽量少出基至不出错。
2.3 教案教学, 密切相关
如有个教案上设计的教学重点应是“反复诵读, 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 结果教学中只有一遍朗读;具体步骤中有教师范读, 学生分组朗读、演读, 结果大多情况为取消或演变为默读。这就与教学重点及步骤的设计不符合。再如教学难点是:“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突破难点的步骤之二“创意表达, 升华感情”中设计一项课堂作业:“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 你准备变做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意?展开想象的翅膀, 请以‘妈妈, 假如我变成了———’来说一句话, 表达你对妈妈的爱。”这个设计本身很好, 但因前面的环节, 拖了是时间, 这一难点没有突破。有的节奏过慢, 三四项内容没时间进行。
教案与课堂教学有点出入是正常的, 尤其是个别不太重要的环节。但重点必须突出, 难点必须突破, 不能有大的出入, 更不能相去甚远。
2.4 繁简得当, 要点突出
(1) 忌过详。有的教案所有的环节一应俱全, 教案成了讲话稿, 以致上课成了照本宣科, 绑得太死, 无法使课堂活起来, 更别说动态生成了。
(2) 忌过简。环节齐全, 不能减省。尤其是重点如何突出, 难点如何突破, 依据什么材料, 做什么活动 (教师如何指导, 学生有哪些活动) , 通过哪几个步骤逐步突出突破, 对这些都应有个预设, 简要点出。
2.5 机动灵活, 弹性调整
教案毕竟是预设方案, 课堂则是动态生成的, 所以内容多少的确定、时间的把握不可能丝丝入扣, 分秒不差。所以设计不可过满或过少。应留些机动时间, 多预备些补充资料或教学活动, 以便课堂上机动灵活地调整把握, 既避免为赶时间, 削足适履, 限止甚至阻止课堂生成, 又避免离计划太远, 完不成任务。
2.6 程序清楚, 一目了然
教案形式无论提纲式, 还是表格式, 都应将各个程序设计得有条有理, 一目了然, 便于提示自己操作, 也便于听课者快速了解。
2.7 自主设计, 避免抄袭
优秀的教案可以参考, 但必须是在自己深思熟虑, 成竹在胸之后, 否则会坠到云里雾中, 分不清方向和主次。目前在网上, 现成的教案很多, 但鱼龙混杂, 有的漏洞百出, 若不辨别选择, 一味抄袭照搬, 只能是错误连连, 贻笑大方。
2.8 方便实用, 个性突出
什么样的教案最实用?符合本人专业水平及教学实际,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突出展示个人亮点个性色彩的才是最实用的教案。
摘要:听课、评课活动中面对已经从事或即将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对教案的认识和在教案规范书写上存在的问题, 想帮他们明确认识, 明白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写一份高质量的语文公开课教案。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澄清认识,规范书写
参考文献
[1]张琳.新课标期待新的序语文备课方式[J].辽宁教育, 2004 (7) .
[2]吕德锋.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甘肃科技纵横, 2009.6.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 活跃 实用 创新 缺憾
公开教授的语文课对促进学科研究、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公开教授的语文课我们应该本着良好的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从而使它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公开教授的语文课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的成长中更显得重要。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公开课,那么这所学校的教学研究的气氛是不浓厚的;这所学校的教师的成长是缓慢的。公开教授的语文课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在观赏公开课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研讨,互相提高,并能在相互交流、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感觉快乐,从而使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养得到提升。
一、公开教授的语文课应该是活跃的
语文课应该是最能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课堂,是学生互相交流、畅所欲言的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挥个人潜能的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公开教授的语文课更要显得“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做好具体工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把学生能否“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求知,积极主动地发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施教和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主渠道,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对话和探究学习的舞台,课堂教学应由师生共同参与。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探究问题、质疑问题、讨论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课堂内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建立一个学生能自由发挥的平台,他们才敢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教师应该用师生对话、包容、平等的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生会因此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一旦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只要语文课堂活跃了,学生就能在这种的活跃的气氛中兴趣大增,才能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公开教授的语文课应该是实用的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真实地、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
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要讲究实效,忌表演作秀。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识,拿学生活动为语文课“贴金”,片面追求课堂上的轰轰烈烈,无视学科特点,冲淡教学重点,脱离教材特点,花样百出,哗众取宠,这种表演作秀式的学生活动往往会使我们的语文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写起来用起来却破绽百出的尴尬局面。
开展学生活动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把开展学生活动当作教学改革的点缀,否则,就会陷入为开展学生活动而开展学生活动的形式主义误区。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特点,把握课堂的动态发展,讲究开展学生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保学生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公开教授的语文课应该是创新的
我历来认为公开课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公开教授的语文课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的。如开课导语一定要新颖,一定要精彩,务必要有自己的特点,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教师的体态语言和口语表达一定要有感染力,讲述的切入一定要恰到好处,课堂中的点化及教学过程中的机智表现应该是有创新的,千万不要照搬教参类模式,创新是对公开教授的语文课的一项基本要求。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后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幻灯机、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白菜豆腐定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公开教授的语文课应该是有缺憾的
这一点我想同行们都能理解,一节公开课只是个案,是教学理论的一个活的案例与标本,既可以是新教学理念的展示,也可能是旧模式的再现,不可能尽善尽美,这一点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组织公开教授语文课,是希望能以此为案例,对其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与评议,检测教师队伍的语文教学,从而达到诊断与提升整个学校语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执教的教师应该真诚地接受他人的评点与建议,听课的人员也无需求全责备,要真诚地与执教老师交流。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我们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正是在这种不满意中成长,也就是在这种遗憾中不断地总结,不停地进步着。我有时甚至想是不是应该上一节公开的有代表性的缺憾十足的语文课,这样会不会比公开教授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更有作用。
我们应该允许公开课有缺憾。对待公开课中的缺憾美,我们要善待它,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用一种公允的方法去分析修正,以期其有示范性,让公开教授的语文课给人以多个层次的收获,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特等奖)——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鼓楼中心巷 王小红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作者简介:
王小红,女,1977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1997年至今任教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鼓楼中心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安徽省教坛新星,市优秀班主任。多年来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凭借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互动和谐、愉悦开放的教学特色,所执教的阅读课两次获得阜阳市优质课评比第一名,颍州区优质课评比特等奖。所撰写的论文曾获全国基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阜阳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并在相关刊物发表。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鼓楼中心巷 王小红 课前:
师:知道南昌纪念馆有个做这样姿势的人是谁吗?(师做姿势)
生:毛泽东。
师:不是,是周恩来。了解他吗?
生:他是南开大学唯一的免费生。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他曾经去法国勤工俭学。
师:也是去读书。
生:他明白了要想不受帝国欺凌,就要努力读书。
师:是的。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咱们南昌留下了足迹。就因为他在少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上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生: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读)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投影)
生: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生: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师: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他的衣服很破旧。
师:再一起读。继续。
生: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
生:惩处。
师: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读)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生: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师:读的很好。后面一位。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师:驱使着他,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请另一位接着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真喜欢听你读书。谁接着再读?请你读。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此处与课文不完全符合)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答案?
生: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
师:后面的谁愿意读?
生:(都举手)
师:这么多啊,还是请你读吧。
生: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好,老师也要为你的朗读喝彩。老师们也为你鼓掌了。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租界里的这一幕,让周恩来感到了中华不振。
生:(其他句子,如,“又能怎么样呢?”)
师:伯父的话也让周恩来感受到了。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这里让你感受到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界?
生:第七段。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示范读第一句)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指导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较为投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读有关句子)
师: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生:她肯定很委屈。
师:她此诗心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感情到位)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请同学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再读,感情饱满)
师:你也在替这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读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揍谁?
生:揍那个洋人。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些放在心里。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该。
师: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因为这是在洋人的租界里。
(接读本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历史。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在沉思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下课!
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朱珊)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本想再聊聊天,可是我想给同学们放一个短篇,这个短片可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更有帮助,同学们愿意吗?(播放短片:中国古代辉煌成就,近代的屈辱和悲壮,周恩来)
同学们,看来朱老师播放的短片,激动地简介近代屈辱史,一个是而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齐度课题。范读。齐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洋洋,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好,你来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老师:惩处读错了,谁来给改正一下。纠正“巡警”读音。
2、老师:上节课同学们上节课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学生:读书
老师: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呢?
学生: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老师:听了伯父的话鲁迅感受如何?
学生:疑惑不解
老师:哪些自然段是写的第一个故事?
学生:1——6自然段
老师:像这样说说第二个故事
学生: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老师:这正是文章中说的什么?
学生:中华不振
老师: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将第二个小故事
学生:7——8
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说第三个小故事
学生:立志,9——17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独处感情来。
学生:读书
老师:看大屏幕,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学生:分角色读书。
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学生: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是吗?
学生:是的
老师: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
学生:学生谈理解。
老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学生:腐败
老师:笑,提醒问题是问伯父的心情
学生: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老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疑惑,老师:疑惑不解:
老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
学生:读“为什么”
老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
老师:文章中有个词和中华崛起相反,是什么?
学生:中华不振
2、老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请按照自学要求度第二个小故事,指名读自学要求:在文中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四人小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读书。
老师: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法,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
学生:第八自然段看出来的,读。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意思,详细谈洋人撞死人的事。国人敢怒不敢言。
老师:你的体会很好,特别是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感怒不敢言”
学生:第二句话当中,洋人撞死妇女的亲人还得意洋洋„„
老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学生:得意洋洋
老师:洋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道歉,赔款„„
老师:可是他却怎样呢?
老师:用文章的词,你知道他为什么得意洋洋吗?不急着回答,拿起笔在文章画出他得意洋洋的句子。
老师:屏幕出示句子,短短几句话,表现了洋人的得意洋洋,又表现了妇女的悲惨遭遇,作者用什么词语把这些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大,再读句子,指导读句子。
老师: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
老师: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呢?
学生:第七自然段中的句子。读。
生:我体会到了中国的地盘大多是外国人,从大多体会到外国人很多,反而变成了外国人的地盘。
老师:看巡警前面的词语,(耀武扬威)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很威风,有很多人都不怕。
老师:肆无忌惮,那时因为巡警成了外国人的走狗。还有哪些词语?
学生:读句子体会到中国日敢怒不敢言,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敢怎样。
学生:我从“只能”体会到中国人成了外国人的走狗。
老师:中国日充满了无奈。
学生:衣衫褴褛。反而体会到„„灯红酒里,很过分,老师:联系上文对比理解,这样的方法真好,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为什么中国人的巡警不帮中国人?
老师:你呢?
学生:如果我是中国巡警一定不回帮外国人,他们这样很不好
老师:如果是你,你一定给自己人撑腰是吗?你的问题?
学生:我们的祖国帮助洋人,为什么那些人帮助外国人?
老师:你们想过答案吗?统一用一个词回答
学生:中华不振。
老师:范读第二个故事,学生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理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再读第二个故事。
配乐指名读。
3、师:老师听到了年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从租借回来,周恩来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些什么?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4、总结: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四、作业: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的举手写话。
2、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1.能完整地叙述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活动,写清楚活动的场面,注意点面结合。
2.能写清楚自己参与活动的想法、感受、心情。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重点难点
1.能写清楚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相关信息。
2.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感受)突出;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班级曾经参与活动的图片。
学生:
回忆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写下活动名称,有条件的可以准备当时的照片或视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展示学生活动的图片,激起学生对活动的回忆。
导语:大家看看这些照片,是不是很眼熟?这几张照片中大家笑得可真开心,而这一张照片中大家的表情看起来可真严肃。再看看这张,这位哭得稀里哗啦的同学又是谁呀?看着这些照片,老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精彩的活动中去,你们呢?
2.引导学生体会照片中的情感,导入课题。
过渡:很好,看来大家对之前参与的活动都记忆犹新,感触深刻呀。那么,这堂写活动的作文课相信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了吧!
二、拓展思路,确定写法
1.点名学生说一说这学期或小学阶段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
2.归纳、总结学生发言。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乒乓球……
文艺表演类:合唱、课本剧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校园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包粽子、写春联、踏青、看灯会……
校园活动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动会……
3.点名学生总结活动收获(即确定文章中心)。
预设:参与一次活动,必然会产生很多想法和感受,也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这些收获或许是增加了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了某种能力,展示了自我风采;或许是走进他人,了解了陌生世界;或许是汲取了文化营养,开阔了眼界;或许是放飞心灵,体会快乐人生,等等。多多引导学生体会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感触,明白参与这些活动的深层意义。
4.引导学生明确写作重点和写作技巧。
(1)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
明确:教材中已经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写明,就可以初步组成一篇文章的框架。但是,作为一篇写活动的文章,其目的必然是让读者感受活动的氛围,阐述作者的收获。因此,所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均应作为写作重点,即须写清楚活动最精彩之处,写清楚活动过程中的什么内容让自己感受最为强烈(一般为活动的高潮部分),写清楚活动带给自己的启发。
(2)掌握记叙活动写作技巧。
明确:写作顺序和场面描写应注意哪些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点拨式指导。一般而言,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把活动的结果或活动中某个重要场面提到开头,再回顾活动的起因和经过。写活动就离不开场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是描写的重点,要从细节出发,营造出活动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外,环境描写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让作文增色不少。
三、总结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翻看自己准备的资料,回忆当时的所见所闻,确定写作对象。
过渡:关于本次习作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相信大家都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应该迫不及待地想要动笔了吧。请大家翻看自己准备的资料,回想一下那些活动经历,其中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呢?把这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吧!
2.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动,说一说活动的过程和记忆深刻的细节。
预设:学生可能有好几个选择,必须明确出一个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对象。
3.点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事,教师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说清楚,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会印象深刻,从而明确活动的感受和想法。
4.完成初稿。学生根据交流的内容,列出习作提纲,把活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形成作文。
5.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
(1)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明白;
(2)场面描写是否生动;
(3)想法感受是否深刻,情感的抒发是否水到渠成;
(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修改重点:(1)标题应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新颖有趣;(2)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3)改正不通顺的语句;(4)对内容进行增删调整。
小学阶段常用的修改符号:
(1)改正号:(2)删除号:(3)增补号:
(4)对调号:(5)转移号:
3.小组间交流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1)过程叙述完整;(2)内容具体,重点突出;(3)场面描写生动,情感真挚;(4)标题、开头、结尾精彩。
【优秀习作】
记一次有意义的义卖活动
时光如流水一般,冲刷着我的记忆,有些事早已褪色,但唯有一件事让我至今也难以忘怀,那就是学校开展的“爱心大义卖”活动。①
记得那是“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下午,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回家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和书籍,并挑选其中一些标上合适的价格,明天拿到学校来卖,卖来的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同学们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放学回到家,我就开始翻箱倒柜,大肆搜寻自己的玩具,精心挑选了几件标上价格,等待第二天义卖活动的到来。②
第二天,我带着自己的“商品”来到学校,只见操场上彩旗飘扬,热闹非凡,还拉上了“爱心大义卖”的横幅,简直像个大市场。“市场”上的“商品”真多,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铅笔盒、套装尺子,《淘气包马小跳》《百科全书》……,真是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摊位,把义卖的“商品”摆了出来。③
不一会儿,我左右两边的几个摊位都围满了“顾客”,我却门庭冷落,连个问价的人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呀?这时,一阵吆喝声传入我的耳朵里:“走过路过,机会不能错过哟——”循声望去,那不是我们班的李小小吗?还真像个小商人,不愧是生意人的后代(他爸妈就是做生意的)!看来,我得学学他。我清了清嗓子,张张嘴,可怎么也叫不出来。试了好几次,我终于鼓足勇气,大声叫了起来:“快来买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买好产品这里来!”没想到,我这一吆喝,还真吸引了不少“顾客”。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这个玩具多少钱?”“这个便宜点啦,好不好?”“把那个拿给我看看,好吗?”可真是忙得我不亦乐乎。就这样,我手中的“商品”终于卖得一干二净。整理好摊位,我仔细数了数,总共卖了25元,哈,还真不少!我怀揣着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走向捐款箱,郑重地投下了自己的一份心意。④
这次义卖活动可真有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爱心活动,而且还锻炼了我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更让我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⑤
句段赏析
①采用倒叙手法开篇,点明本文写作对象。
②简单交代了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③描述热闹的活动场面,营造氛围。
④这段是文章的重点,详细描写了“我”的“商品”是如何从无人问津到反响热烈的。描写细致,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都恰到好处,尤其是详细刻画了“我”的内心活动。
⑤结尾点题,总结活动的意义,升华文章中心。
总评:本文记录了一次学校组织的义卖活动,从义卖活动的准备工作到义卖过程,再到义卖结束后的感受都写得非常清楚。文章详细刻画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将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并将个人的心情穿插其中,写得细腻而真实。最后的感想贴合事实,具有说服力,可以体会到作者为何会对这次义卖活动难以忘怀。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执 教 人:朱金花
指教内容:2 《蚕姑娘》
执教时间:2014年3月3日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诵读课文。
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解题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反馈
3、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读互评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合作交流:蚕的生长阶段经历了几个阶段?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卵——蚕——茧——蛾
3、小组合作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抽读词语
2、指名说说:蚕的一生一共要经历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蚕的第一阶段——蚕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蚕卵是在什么情况下孵化出蚕姑娘的?
2、暖洋洋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出相类似的词语吗?
3、师小结,学生齐读。
(二)学习蚕的第二阶段——蚕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1)“蚕床”是什么意思?“黑衣裳”指什么?
(2)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后,她做了什么?用笔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字词。(3)蚕姑娘在睡之前长什么样子?睡醒之后又长什么样子?(4)、指名说,全班交流(5)、指导朗读
2、蚕姑娘经过了这次蚕眠后,还睡了几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发现的? 比较认识句子,理解“又”的含义
3、过渡:是的,蚕姑娘还进行了三次蚕眠,在这三次中她又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写,再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4、学生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5、师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四次的蚕眠过程,蚕才能不断生长,并最终向着蚕茧的阶段演变。男生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三)学习蚕的第三阶段——蚕茧
1、交流:这里“新的房”指什么?“蚕山”又指什么?
2、看图,指名说说:蚕茧漂亮吗?
3、师小结:如此好看的蚕茧,是蚕姑娘不断吐丝的结果。那么在朗读时我们
要怎么读呢?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
(四)学习蚕的第四阶段——蛾姑娘
师过渡:漂亮的蚕茧结成了,那么可爱的蚕姑娘去哪了呢?
1、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指名回答,师补充认识:此时的蚕姑娘称为蚕蛹。
2、“茧子开了天窗”是什么意思?想一想是谁做的呢?
3、从小小的蚕姑娘,变成蛾姑娘,你感到惊奇吗?指导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
三、总结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2、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你记住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将蚕姑娘的生长变化过程说给家长听。
2、完成同步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生长阶段:卵——蚕——茧——蛾
生长过程:吃——睡——脱——醒——变
样子变化: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
第三课时(略)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指名说说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二、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2、比较句子变化
三、指导课文背诵
1、出示背诵提纲
2、学生自由练背
3、指名背,齐背
四、课堂总结
一、公开课管理中的问题
(一) 对公开课现状调查凸显的问题。
2010年6月,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迎接南京市职教教研室及职教系统领导专家的教学督导, 笔者有机会在公开课后在全校教师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当时参会教师28人, 在对教师群体的调查问卷中, 对“你准备一节公开课需要的时间”这节公开课是你的教学风格还是集体结晶?”这个调查问题, 回答是“集体结晶”的占到70%;对“你认为公开课的教学模式能否为你所用”这个调查问题, 回答“基本不能”占到68%, 回答“能”的占9%。 其后, 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 对“你是对老师的平时课的教学效果满意, 还是对公开课的教学效果满意?”这个调查问题, 回答“平时课”的占13.8%, “公开课”的占83.7%, “基本一样”的占2.5%;对“你的老师的公开课与平时课一样吗?”这个问题, 回答“很不一样”的占95%, “有些不同”的占3%, “一样”占2%。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公开课的准备需花费教师大量时间, 公开课离日常课距离还很远?
(二) 公开课的管理思想不明确。
在公开课的管理中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由于学校更多为开课优秀者许诺了许多看风或看不见的好处, 不少的教师深刻地体会到了“一课定天下”的成功滋味, 很多教师上公开课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奖, 因此, 动机不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三) 公开课管理的机制不严谨。
公开课管理的机制中, 评价机制的问题尤为严重。在现实中, 公开课评课时往往不注意信息的立体反馈, 不注意信息的有效保存, 不注意信息的负反馈校正。评价人员通常比较注重课堂的气氛、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的仪态仪表、语言工夫, 但不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的考察和对多种课型的操作的考察, 不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考察。
二、公开课管理中的改进对策
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公开课管理体系需要抓住导向, 特别要走出狭隘的急功近利的误区,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注重“民主”。这里的“民主”包括开课者的民主和评课者的民主两个方面, 即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开课, 通过开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而不应由学校领导指定;重视发挥中年教师在授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安排各类观摩课、优质课时应安排适当比例的中年教师参加, 做到中青年搭配相得益彰, 从而更快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公开课管理办法的落实
公开课活动开展的重心在于培养、选拔优秀人才, 真正起到促进教研的作用。学校要把公开课作为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监督指导:
(一) 树立正确的公开课舆论导向。
学校要主张公开课是教师平时教学的一种最优化的自然呈现, 同时表现出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甚至新教材的一种探索;开课教师应做到公开课与家常课融合, 把公开课上成常态下的精品课;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应变面面俱到为研究问题、探索思路、张扬个性, 鼓励虽不完美但却真实的创新等。
(二) 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可以和教龄短的新教师,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并出台相应政策使此活动能有效。要明确规定, 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互听课, 审查听课记录, 检查青年教师的备课、听课反思。一个学期后, 对年轻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审查等等。
(三) 全员开展“达标课”活动。
开展全员达标课活动要求做到“大面积”和“大幅度”, 所谓“大面积”, 指的就是全校所有的教师每天开出的语文课要节节达标; “大幅度”就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达到“低耗时, 高效益, 轻负担,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
(四) 重点开展“过关课”活动。
为使新分配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学校课堂教学, 对新分配的教师, 学校集中开展“过关课”活动。活动过程中, 新分配教师认真准备, 全教研组人员分头听课, 然后学校组织评委对新分配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量化评估。课堂教学过关的, 度过“试用期”, 课堂教学不过关的, 限期进行整改, 进行二次过关, 直至课堂教学过关为止。
对公开课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 只要作出准确的定位并给予规范和引导, 使其有效发展, 必然会为推进课程改革发挥独特的功用。因此各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保障公开课有效实施的章程制度、方法措施, 让中职语文公开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让其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引领教师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摘要: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 探讨教学改革和交流教学经验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重点讲述了公开课管理中的问题、公开课管理中的改进对策、以及公开课管理办法的落实等问题。
【关键词】语文 中年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00-02
多姿多彩是语文公开课给人最大的感受。而本人从教至今也没有学会,我的课堂所有听过的老师评价最多的是扎实两字。也许是让人实在找不出其它亮点吧。现在,人到中年,课堂上更是不想去多弄些色彩,只想着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了哪点。这也许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路程。今年初到新的学校,必须开课,于是自己所开的课就成了一堂很特别的语文课。现在把它记录下来,借此和大家共谈一个话题:中年教师的语文教学。
北京的春节(六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儿化音、多音字等词语。大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领略老舍语言的京味儿,明白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知道课文使用了详略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生字旬、腊,问: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上旬、大我一旬、一旬分别是什么意思?
我们祖国的文化就是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领略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教师正音“京”字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作者是老舍先生,老舍先生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你预习过后有什么印象吗?
生谈,师总结:大白话,有京味儿
2.出示词语课件:学生分类朗读词语( 儿化音、多音字、轻声)读准字音,集中感受老舍的文章中的京味儿。
3.开火车,读课文
师:据说这篇课文同学们读过很多遍了,老师想知道你很多遍读之后的朗读水平,请一个组的同学来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解决这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明白北京春节的起始。
北京春节有哪些老规矩?
(1)生开火车读,教师及时评价
(2)你知道老舍印象中,北京春节的起始了吗?
生说,腊月初七初八、正月十九。教师贴相应的词语卡片
师问:文中还写了哪几个春节的时间点?
生说,教师随手将相应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所以带时间的词语的卡片不能乱贴,要根据时间先后贴。
师问:那么老舍在文中这些相应的时间点里给我们展示了哪些春节的活动呢?
(三)概括北京春节的各项习俗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默读课文,概括北京春节的各项习俗。完成同步练习P17的表格。
指名学生展示各项习俗。全班再次按时间说各项习俗(口头回答)
师:你发现了吗?老舍写北京长长的春节,这么多的时间点,他写得很有技巧。
生说,教师强调:有详有略地叙述
师追问: 哪些时间是详写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相应的时间词语下面写上详、略
找出详写的段落大声读一读,看看老舍这些时间点的春节各有什么特点?老舍又是怎样把它写详细的?
(四)教师总结
一节课要结束了,让我们来回忆整理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老舍的文章的大白话,京味儿。知道他写《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作时采用了有详有略的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大作家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八——腊月初旬至除夕前——腊月二十三——
略 略 略
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除夕——正月初一——
略 详 详
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略 详 略
按时间顺序 有详有略
前思:语文老师普遍认同这样的事实:语文难教,公开课更难上。语文难教,是因为学生。你需要在每节课给他们新鲜的东西汲取,而我们的学科知识没有像数学、科学那样每节课知识点鲜明,这有时就让学生感觉兴味索然。公开课难上,是因为评课。当了二十年的语文老师,要我开课还是很惶恐,每每想到人家评课时滔滔不绝,设计教案就压力山大。似乎我的一堂课要什么都想到,都做到,做好,才可能获得好评。而这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想哪儿抄一份名家教案上算了,但自己是没有大家的底蕴的,何况又近中年,没有了年轻时上课的激情。
怎么办?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按照平时的课堂上——简单课堂:抓课文特色一节课解决一个重点问题。《北京的春节》一课跨度大、内容多,时间点明显,所叙内容细琐,是学习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表述的好范文。而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基于学生良好的预习准备,我将本课重点设定为:领略老舍语言的京味儿,明白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知道课文使用了详略的写法。大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平时习作运用时间顺序写作的详略难做到得当,因此将本课难点设为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述,特别是如何把详写部分写好。两个课时的设计,第一课时解决重点,难点在第二课时解决。因此我的这堂课难度低,按照我的教学经验,这样的语文课是很难激发中上水平学生兴趣的,于是我设计了生字教学旬的引入,增加难度,又设计了词语儿化音、轻声、多音字的教学,体会老舍语言的风格,这让学生感觉课堂上有新鲜的东西,有挑战。但我想自己本节课,让学生理清时间顺序,知道详写略写部分是需要我让每个学生掌握的。
他评
同事的评价是和我思想的碰撞,促使我反思课堂,现将大致评议内容概括如下
1、课堂上的开火车读适宜低段,在高段使用太浪费时间。
2、一节课没有一个语言训练点。
后想
同事评议之后,我想了很多,最多的是自己的教学特色。语文老师入职的起点知识素养与职业发展要求永远有一段距离,它不像其他课程——在相应学段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定值。语文老师知识储备越渊博越好,因此,语文老师注定需要在教学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教和学生学的一种优势教学模型。这样来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不能懈怠,永远不自满的教与学的探索者。事实上,语文教师的探索至少有三种类型:
于漪老师为代表的走教学艺术化发展的道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她的课堂情境里,我们都会感受到无边的美感。她的课堂是诗意的,具有感召性。她是最会上课的老师。
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走会教的道路。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于是,“怎样教会学生读书”成了钱梦龙语文教学的一个执著的“努力方向”。 他喊出了“戴着镣铐也要跳好舞”的响亮口号,积极寻求突破。
程翔老师为代表的走学者化道路。他的课堂非常流畅而优美,他在1982年大连全国教学大赛的一等奖,之后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学识修养的不足,因此后天加以弥补,出版了许多学术专注,他依靠后天努力逐步成为有一定学术素养的知名教师。
我想自己籍籍无名,和这些大家是不敢比的,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也在走教学之路。现在看来,自己更接近于走一条“我做一个能教会的老师”这种职业发展方向。
我的课堂慢,因为我想让每位学生都学会。
我的课堂简单,因为我想把最重要的东西传递下去。
我的课堂新奇,因为我想学生每天在语文课堂上有所兴趣,有所收获。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发展有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从骨干教师要发育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思想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老师,不局限在怎样上课这样的“术”的关注上,他们开始思考统御教学、影响教学的“道”在哪里?即,这个阶段的老师更多了理性认识,要从历史上历程、中外的比较、整体学科发展多方面思考,语文学科现实的困惑在哪里,怎样走出困境。也许,我到不了这个阶段,但我的课堂中我会思考怎样做不但学生有兴趣而且能教会更多的人。语文教学学生课堂学习的关注度并不高。这有很多原因,比如一个比喻句的训练,从二年级一直到六年级毕业每个学期都练;再比如语文课不就读完课文讲课文吗,很多学生觉得老师不讲他自己也已经会了。加上中年教师没有了年轻人的激情,有人的性情本身也不是个激情澎湃的人(包括我自己),因此,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中很好混的一节课。基于此,我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上课的关注度,我坚持每节课讲点学生们自学没学会的东西,而其它的我只抓重点。
【四上语文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07-01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公开课教案06-04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09-24
三年级下期语文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07-17
苏教版语文四上教案09-09
四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0-09
语文公开课评语汇集09-06
小学语文公开课视频09-26
小学语文五年级作文公开课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