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勤奋第二课时(精选11篇)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养成勤奋的习惯,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说勤奋》。(齐读课题)

看了课题,谁知道课文讲了什么道理?(勤奋)课文是怎样说这个道理的呢?(文章先提出观点,再举了两个例子,最后又进行了总结)

2、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写一篇文章来说勤奋呢?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作者开门见山,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用了这样一个句子来表明自己的论点,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指名读好设问句。

3、[出示] 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齐读)再来看看这句话,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这鲜花又是怎么浇灌出来的呢?选择你最愿意读的内容好好读一读,把能够帮助你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勾画下来,还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二、精讲课文第二自然段

1、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可是不是天资聪明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呢?(不是)司马光长大以后取得了什么成就?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呢?

(1)、【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评价: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直到滚瓜烂熟就是勤奋!把别人玩的时间用来学习,这就是勤奋!

(2)、警枕。你知道警枕是什么吗?(圆木)那么不舒服,司马光使用它的目的是什么呢?(睡觉时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这里的“警”又该怎么理解呢?

评价:一个人,为了抓紧时间,竟然和自己的睡眠抗争,竟然用圆木来警示自己,提醒自己,这就是勤奋!

(3)、19年。同学们,你们读了几年书?三年多吧。只读了三年书,做了三年作业,有的人都觉得长了,而司马光却用了19年的时间来编写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4)、【出示】《资治通鉴》图片。相机介绍:为了写《资治通鉴》这一部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读好句子。突出时间长。坚持不懈地夜以继日地读书写作就是勤奋!

3、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终于最后写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不禁让老师想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个经典公式——[出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血汗(齐读)

谁再来为我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读)

4、司马光成功的例子证明了——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三、精讲第三自然段

1、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司马光一样天资聪明,像童第周,他17岁才进中学,基础差,起步晚,他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2、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又是怎么浇灌的呢?

(1)、童第周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机补充:1930年,童第周留学比利时,当时,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却无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的剥开,研究被迫停止。因为青蛙卵只有小米粒那样小,外面紧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要把它们剥下来,可不容易,必须借助显微镜,手的动作稍有不当,卵膜就会被撕碎,所以这种剥离术进行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当童第周完成试验的时候,他的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布拉舍教授说:“童先生了不起!中国人真正了不起!你战胜了上帝,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2)、也许大家难以相信,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出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指名读

(3)、同学们,我们十二三岁就上中学了,而童第周进中学的时候已经17岁了,而且他第一学期期末的平均成绩只有45分。在这样的境况下,童第周却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他是怎么做的?(1、充满信心。

2、抓紧学习。

3、注意温习。

4、改进方法)

童第周是如此的勤奋,是勤奋给了他勇气;是勤奋给了他力量;是勤奋创造了奇迹!难怪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指名读)

3、小结:童第周成功的例子也证明——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其实,不论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四、总结

1、作者用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证明自己在文章开始时提出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可他们都是中国人。你知道哪些国外名人成功的例子吗?谁给大家介绍介绍?

2、这样齐了。可见——[出示]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引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指名读)

(1)、强调只有:体会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勤奋,没有别的途径。(2)、强调一生:体会半途而废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用毕生去追求。

五、拓展:

1、你们看,文章先摆出观点,再举例证明,最后总结,非常有条理。学到着儿,老师很想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通过勤奋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吴晗。

2、你们了解吴晗吗?谁来说一说?

评价:同学们当你们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时候,就是在说道理。《说勤奋》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勤奋的道理。我们不仅要会学,还要会说!有鲜明的观点,确凿的事例,还要加上总结,这就是说!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2

以情导入, 训练为主, 多种思维方法渗透就构成了这堂课设计的三个支点, 这篇课文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从整体感知全文, 理解六副画面及之间的联系、并理出本文的一条情感线。下面着重设计第二课时。从局部感知要点, 迁移知识, 转化能力, 根据大纲, 教材、学生的特点, 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三点。

德育目标:理解延安抗日军民崇高的精神美, 培养学生奋进向上的理想。

智育目标:学习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重点:学习在一幅画面中融入描写、议论、抒情的写法。

难点:训练学生写作思路。

关键: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下面个体谈谈教学程序:

一、温故旧知, 创设情境

老师带着学生首先回忆第一课时讲过的六副画面的内容, 启发学生用不同颜色和不同曲调来描绘这些画面在你心中激起的不同感受和种种的美。我想这种将艺术将美引入课堂的做法, 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新异感, 他们一定会积极思考, 纷纷说出他们的感受, 使思维处于一种十分活跃的开放状态。我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曾充满激情的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二、抓住重点, 倾“情”突破

画面之三描写的是延河夕照, 鲁艺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归来的欢乐场面。这情这景, 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分析这幅画教学效果应比较理想。这幅画感觉起来好像一首欢快, 热烈的轻音乐。因此, 我精心挑选一段隐约带有水声、笑声、歌声的曲子。在感受过六幅画面之后, 先放上一段, 让学生用心体会, 读出其中的韵律和味道, 再来看看课文第三幅画面, 让学生随着乐曲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既训练了朗读, 又陶冶了情操, 一定会收到寓教于乐的理想效果。这种配乐朗读训练可以算是古人诵读方式在教学理论上的一种回归和创新。

三、知识迁移, 进行创作

知识迁移, 可以理解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迁移。它要求创设与应用环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以及注意连带知识的提供。我设想出一副《校园晨曦》图。它与《延河夕照》具有相似点, 都是描绘一个场面, 通过写景来抒情, 并且“人的活动”是“风景”中的“灵魂”。不同的是一个校园内, 一个是延河边;一个是早晨, 一个是晚上。这个画面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利于感情的抒发与升华。因此, 我选择这一场景作为学生的小作文训练的内容。课前事先布置了一道作业,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早晨, 你仔细观察你家附近的大学校园内的情景, 注意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 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课上在朗读训练后, 我播放一段精心录制的清晨校园的片段, 让学生用心观看, 再现学生自己观察的过程与结果。接着, 比照《延河夕照》的思路, 让大家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抓住太阳出来之前校园的一片静谧和太阳出来之后校园的一派勃勃生机对比来写, 写出人的各种活动, 诸如:读书、晨跑、散步……对风景产生的深刻影响, 从而讴歌了人们只争朝夕, 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美。这种综合运用各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 如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求同、求异思维法等再辅以现代化的视听手段, 一定能够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那些优美的语句就会纷纷从他们的笔端流淌出来,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画龙点睛, 收束全文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风景谈”这个题目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因此, 在学生作文及点评之后,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 诸如风景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的风景, 你对风景的理解, 以及作者如何来谈风景的, 来谈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从而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为全文的教学划上一个较为完满的句号。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初步介绍了“化学与能源”,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在选修模块四将系统深入地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为学习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了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这就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化学的有用性,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指导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电能的重要性切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火力站工作原理示意图,通过分析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感到为了提高能源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必须要减少能量转换步骤,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样顺利成章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原电池。在导课的过程中使用阅读指导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讲解时,首先,通过Zn-Cu-稀H2SO4实验装置的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出原电池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对Zn-Cu-稀H2SO4原电池分析,探究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外电路电子的定向转移和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了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后,通过改变Zn-Cu-稀H2SO4原电池装置中的一个条件,探究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4

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写《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翠鸟》第二课时教案说课 篇5

一、说教材

《翠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设重点为:

1.学习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三)设难点为: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看——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翠鸟图片,边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三)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四)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五)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六)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2)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积累好词、佳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九)课后活动

1.举行背诵比赛。背一、二自然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全文。

《海燕》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美丽的景象,都化做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本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19,那时正是俄国19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据此,我以深层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众多的修辞格也是朗读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体会文中对比、衬托象征等写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二、目标引领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细致的描写分析海燕形象。

(2)体会本文运用对比、衬托、象征写法的运用。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燕的第一课时,初步的了解了海燕的形象,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继续学习第二课时,细致、具体深入地理解海燕的形象。

三、自学精导

1、自学指导一

任务:跳读全文,分析海燕的形象。

方法: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海燕的句子,简要赏析并做好批注。遇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前3分钟自己勾画,后2分钟小组讨论)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抽各小组代表回答回答,朗读所找的语句,分析全面加2分,不全面加1分。

2、自学指导(二)

任务: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分析写其他动物的作用。

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的4----9段,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并做好批注。

时间:3分钟

检测方式:找同学汇报自学结果。

3、自学指导(三)

任务:文中只是单纯的写海燕吗?如果不是,那作者想写什么?填好表格,总结文章主旨。

四、目标测试

1、完成当堂训练一题、二题。

五、作业

《金色花》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金色花》是本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文中孩子变作了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文中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继续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13人,重听学生占总数80%。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两级分化较严重,因此在课上我着重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的要求,本课时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2.过程与方法

⑴教法:启发点拨法;美读感知法;多媒体演示法

⑵学法: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情感、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4.发挥聋生视觉优势,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补偿缺陷。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诗歌体裁的特点,以及聋生由于听力缺失造成语言感悟能力受限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聋生的语感培养尤为重要。我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讲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小故事,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故事联想到母亲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引入课文的学习。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从感知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入手,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

首先让学生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合作朗读诗歌,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

然后讨论“孩子与妈妈在诗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并提供句式:

我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我是从 看出来的。

我看到了一个 的妈妈,我是从 看出来的。

来辅助学生梳理思路,规范语言。

学生边读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通过学生对第1~8自然段个人独特感受的讨论,师生互动探究,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适度采用换词赏析、变换语序、标点的朗读等不同途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及时点拨、指导,最终实现“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问题的探究,体会诗歌语言优美含蓄,人物感情细腻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4、拓展运用,丰富语言。

首先提供《人民日报》曾举办过“献给母亲”一句话活动中的两则作品: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 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则作品与《金色花》在写法上的相似点(都是借助一种具体形象表达对母亲的爱。)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一步骤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练笔中突破教学难点。

5、小结及作业

对本课学习的重点加以总结:情感与写法。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我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白鹭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8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4.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2.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白鹭鸶图片)这是一只名叫白鹭鸶的水鸟。白鹭鸶喜欢群居,全身雪白,体态优雅,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白鹭鸶有关。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读着这样一个课题,再来看这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125页,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在了解故事的同时,注意读准生字词。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检查生字正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三、抓住白鹭鸶心理变化的句子,感知环境变化对白鹭鸶生活环境的影响,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抓住白鹭鸶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

1.将描写最后一只白鹭鸶的句子用横线划下来。

有一只鹭鸶却没那么紧张,他想:如果这里变成了山庄,那我们山猪潭不是就更热闹了吗?

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2.读这两句,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习第一句,你觉得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表现白鹭鸶对未来山庄的感情?

指导朗读第二句,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此时的白鹭鸶什么心情?

小结:是什么原因让白鹭鸶的满怀期望,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惊惶逃走?

(三)抓住环境变化,体会村民与开发商的不同,深刻感受最后一只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山猪潭坪林村的平静和和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从文字描写中,你的脑海里会想到哪些景象?

相机板书:绿色的山林蓝色的湖泊白色的鹭鸶

(二)学习课文第4-6段,感受开发商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1.学生默读第4-6段,开发商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抓句子和重点词语体会。

2.深入体会开发商的言行不一。

(1)师生合作朗读广告语:(原句生读,后一句师读)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里有一片绿色的山林;

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这里有一个蓝色的湖泊;

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这里有一群白色的鹭鸶;

欢迎入住有山有水的“鹭鸶潭”

读了这样的广告语,你想入住这个鹭鸶山庄吗?

2.创设语境,师生配合朗读:师:山庄开始动工了,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隆轰隆,尘土飞扬,如此吵闹,空气这样浑浊,于是(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

师:那巨大的看板,挡住鹭鸶回家的路线。加上工人抽取潭里的水,不到半个月工夫,山猪潭变小了。鹭鸶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危险,于是(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

师:转眼秋天到了,山庄的大楼越盖越高。水田不见了,潭边筑起堤防,堤边正在修建环潭道路,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被砍光了。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曾经和伙伴们嬉戏水田、栖息的相思树枝,茂密的草地都不复存在了,这哪里是我所期待的。于是最后一只(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四)通过联系上文内容与教师语境创设有感情地朗读“遗失启事”,深化环保情感。

师: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个蓝色的湖泊,你看……

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片绿色的山林,你看……

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群白色鹭鸶,你看……

捡到的人请还给平邻村,还给山猪潭,还给大自然。

一群痛心疾首的环保工作者

师:这里原本山青水秀,可是现在

这里原本山林翠绿,可是现在

这里原本鹭鸶成群,可是现在

“我们在这里”连续用了三遍,每一个遗失都让人(痛心疾首)。

读到这里,你想对开发商说什么,对人们说什么?

四、拓展运用:仿写邀请函,邀请白鹭鸶来家乡做客。

《雨点儿》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9

温清岚

《雨点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12课,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

一年级的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诠释着全新的教改新理念。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阅读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雨点儿》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情节性强,便于学生阅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目标:

1、复习12个生字。理解“数不清”,“飘落”,读准“雨点儿、地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三、教法学法

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本课我将要采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法将引导学生运用想像法、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8分)

在复习生字时,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轮读、同桌相互读、领读、比赛读等)还做个上台摘苹果的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字、学会了词语。

(这一环节我力求设计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理解课文,感悟课文(25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要尽可能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敢读敢说,大胆地表现自己,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读得很不错,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叫学生数数,看能不

能数得清有多少雨点儿。

我们先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再请你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数不清”:多得数不了。你知道哪些东西是数不清的吗?(星星、头发、雪花)

理解“飘落”:飘着落下来。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飘落下来的吗?拿出鸡毛、纸片演示,来理解飘落的含义。体会慢、轻的感受。自己读读这个词。

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要是你就是雨点儿,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看图指名说)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雨点儿们说了什么悄悄话。

2、学习二~四自然段

过渡:雨点儿要飘到哪里去呢?请小朋友们把书本翻到105页,读一读第二~四自然段。自己轻轻地读,要特别注意圈出来的生字宝宝,要把每一个的字音读准哦。

3、听大小雨点的对话。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些什么?小朋友可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哦。(1)、大雨点儿在问什么? 指名读。评价。(朗读指导:这是一个问句,句子的末尾有个问号,读问句的时候声调要上扬)齐读。大家一起问问老师。学生问:你要到哪里去?老师答: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

(2)、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

“你呢”是什么意思?(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的问题一样,所以它简单地说,你呢)

齐读小雨点儿说的话。(3)、大雨点儿又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雨点儿带我们去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淅沥沥、淅沥沥,小雨点来到了那里,我们一起来看看,然后告诉老师。(出示动画)

(1)、小雨点儿到了哪里?(板书:贴图小雨点儿 有花有草)(2)、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3)、这里更美了,是谁的功劳?(小雨点)(板书:更)(4)、你能把这句话美美的读一读吗? 同桌读,指名读,分男女读。

小雨点儿还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的花怎样了?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说说小雨点儿还来到了哪里?那里更怎么样了?(草原、校园、我们的家、(可以

奖小雨点儿。)(5)、小雨点儿还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的花,草。小雨点儿还来到了森林里,森林里的花,草。

小雨点儿还来到了。(这个设计,是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水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2、大雨点儿到的地方

过渡:小雨点到过的地方,都变得更美了。百花齐放,青草碧绿。现在让我们去看看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1、这是一片沙漠,这里小草很少,非常的荒凉。没有花朵、没有小动物的陪伴,这片土地是多么的寂寞。终于有一天,奇迹发生了,风把种子吹来了,大雨点儿也来了。渐渐地,雨停了,不久,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板书:贴图大雨点儿 没花没草 长)

2、经过大雨点的帮忙,没有花没有草的沙漠变漂亮了。谁能来读读这句话?

该怎么读?(朗读指导:兴奋,开心的心情读这句话。)

(四)、拓展说话(3分)

假如你是雨点儿,你还会到哪里去?雨点儿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雨点儿让大地变得如此美丽,雨后的景色多美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五)、练习(3分)

(六)、回顾全文,朗读课文(2分)

我们要好好地感谢雨点儿。让我们真心地对雨点儿说声:“雨点儿,谢谢你!”把我们对雨点儿的喜爱用朗读来表达,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具体的板书如下:

11、雨点儿

小雨点儿(贴图)有花有草 更

《詹天佑》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10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学习第二组的四篇课文,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本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和创新精神。

2、紧扣“杰出”、“爱国”的中心深入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利用专题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活动中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搜集詹天佑的资料和铁路建设方面的资料,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小学课文《詹天佑》专题性学习的交互课件

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新课改的重要理论,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为学生制作专题性学习课件,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课件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设计流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课题

1、出示詹天佑的头像,让学生交流搜集到有关詹天佑的资料。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交流,提出问题。

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来解决。

三、分组合作、问题研讨。

1、合作前,交流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相机引导

(一)、找出中心句,理解文章思路。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找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接着,想想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学生以此作为分段的依据,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给合训练点,讲读第二段。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问题,抓“阻挠、要挟、嘲笑”的分析,从“阻挠、要挟、嘲笑”的意思理解,该是怎样阻挠的?阻挠不行就要挟,怎样要挟?目的是什么?以及嘲笑什么?结合训练点深入理解这一段。

(三)、突破难点,讲读第三段。

1、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自学“勘测线路”,主动探索学法。

(1)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哪些困难?

(2)他是怎样克服的?

(3)概括说话:从詹天佑勘测线路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质?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詹天佑的这种品质的?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可抓关联词语,可抓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可抓重点语句等。进而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1)、开凿隧道一般采用什么方法?

(出示多媒体课件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清凿井与凿进的不同之处。)

相机引导: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呢?(节省时间,缩短工期。)如果都使用中部凿井法好不好?(这是本文的疑点,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辨中明理。)

(2)、学生读“中部凿井法”的内容。

(3)、学生在课件上画出平面示意图。(注意让学生画,自己动手操作。)

(4)、评议学生画的示意图。

(5).小结: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十分艰巨。詹天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开凿方法,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

(6).指导朗读。

4、演一演,学习“设计线路”。

(1).读课文,思考:

A.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B.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中怎么上坡?

a.出示“人”字形线路图多媒体课件;

b.学生根据课件上台演示;

c.说明两个火车头推拉的情况,并展开讨论。

(2).演一演。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火车爬陡坡的过程,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认真理解。

(3).练习朗读,边读边想像。

5、教师小结:

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引导想像,学习第四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讨论: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

3、促想像。

引导学生抓住“赞叹不已”一词,展开合理想像: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

(五)、反复朗读,激发民族自豪感。

从京张铁路修筑成功,验证了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反复朗读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五、创意表达,发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记载了詹天佑的丰功伟绩,也记载了一段不屈的历史。请为这条铁路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六、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赵州桥》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平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上一篇:用思维导图期末复习下一篇:《山水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