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精选7篇)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 篇1

1、通过阅读知道为什么称徐霞客为奇人

2、学习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中,顺学而导,抓重点词句学习批注。

教学重难点:学习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奇人——徐霞客,那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位奇人的?(板书:志向、经历、奇书)

2、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文本,从以上三个方面重点体会为什么说他是个“奇人”?

二、精读课文,走近“奇人”

1、志向

①徐霞客的志向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描写他志向的相关的语句,批注自己的体会。

②生自读、批注----同桌交流-----汇报

师:你从哪感受到了他是个奇人?

“当时的读书人……亲自考察”

卓尔不群

A、什么叫卓尔不群?(优秀,超出常人)读词

B、这是从字面上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徐霞客卓尔不群?(和其他人对比,从雄心壮志感受到)

C、师引读:“当时的读书人……埋头于经书之中”当时的读书人为什么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想法?生读:“徐霞客却卓尔不群……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从他的人生志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2、经历

请同学们自学2-5自然段,你能从他的哪些考察经历中感受到他是位奇人?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徐霞客是位奇人

②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下自己的体会

③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相关的句子

学生自学——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你从哪些考察经历中感受到他是个奇人?

2、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

理解“千辛万苦”(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无数的艰辛无数的苦)

3、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这句话,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4、当时的交通不便“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有些地方甚至连道路都没有”“再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

如果说没有一点毅力的人,他遇到这样的“苦”和“险”,早就会打退堂鼓,可他却不畏艰险,继续完成他的考察事业,真是一位“奇人”啊!

5、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例举了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也遇到的苦和险,就更能说明他是一个“奇人”,他到西南地区去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路上,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一个不幸病死,另一个也偷偷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途中还遭到抢劫,这些打击,都没有动摇他继续西行。

为什么他不放弃?(雄心壮志)超凡的毅力

6、我还从这段话中的结尾一句体会出他是一位“奇人”,先前书上都说长江的源流在岷江,他对书中的结论表示怀疑,所以他亲自考察探险,终于找到了长江的源流是金沙江,他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也可看出他是一位“奇人”。

7、山洞探险

补充资料:其实!徐霞客探险的山洞还不只这两个的呢!他一生探险过无数的山洞,就他走过的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就有270多个。

3、奇书

轻声自读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本书“奇”在哪里?

A、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纠正了很多错误)

b、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让读者读得饶有兴趣,犹如身临其境,书中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甚至某些思想超越了时代。

补充资料:《徐霞客游记》的科学和文学价值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评价:“《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五、情感升华

1、同学们徐霞客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这本书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奇人?

2、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用生命阅读、记录大地的伟大科学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

板书: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志向

卓尔不群

奇人

经历

艰苦危险

奇书

很有价值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教材中的文章内容, 而是以文本为载体, 实现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之间以及这两个主体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语言、思想共生的“对话”过程, 那么, 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话”呢?

一、激活教师对文本的体验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如果教师本身的经验和体验没有激活, 那么就不可能有效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对话, 甚至会误导学生。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 通过周瑜和苏轼两个人的形象对比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了周瑜和苏轼两人的画像, 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人的形象进行描述。学生马上说周瑜“卓越非凡、气宇轩昂、英姿飒爽”, 有大将风范,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苏轼则是“老态龙钟、失意悲催”, 教师最后点出两者的“落差”。但是由于分析占用的时间比较长, 还有不到十分钟就要下课了, 但教学内容还有三分之二。很明显, 这节课是低效的。

把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两个人放到一起比较本身就欠妥当。苏轼也曾少年得志, 很小的时候名声就已享誉京华, 在他仕途沉浮之时, 也没有减少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 锐意改革, 心忧天下, 即使被贬偏远之乡也仍然保持着豁达豪迈的胸怀, 境界之高常人难比。而周瑜恰逢乱世, 自然驰骋沙场, 成为一代英雄, 两者相比实属牵强附会。苏轼在此提到周瑜, 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一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许这位教师会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逐步对苏轼的真实面目进行还原, 但可惜的是, 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将其呈现出来了。

作为一名教师, 对待文本教学, 必须把握文本的整体, 对文本所蕴含的时代与背景做事先了解,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再整合课内外的丰富资源, 赋予教学内容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不偏失。

二、共融教师与学生的观念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文本为载体的平等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师生观念的碰撞, 有时会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课本内容变成教学内容, 而是应该把对文本的理解变为自己独到的见解、激活教学内容, 以准确地驾驭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 尤其是当课堂教学出现偏离现象的时候, 教师的这种激活更显重要。

如笔者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 原打算利用“催泪”的故事情节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想到在讨论主人公形象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发问:“哈尔威真笨!他完全有时间逃离, 可他为什么要镇定自若地去死呢?毕竟生命无价啊?他的死有价值吗?”学生的问题一下子让教学变得复杂起来, 教材的本意是赞扬主人公勇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 而这位学生的观点却与教参背道而驰。如果不能驾驭好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观点, 一定会影响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于是, 笔者马上就此设计了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 让学生明白以下道理:一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受到不同时代背景和区域文化所影响的。二是人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生命的意义。三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应该顺应民族大业的需要。据此, 笔者再把作者雨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呈现给学生, 并再次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终于明白了课文的价值和意义, 认可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内心世界。

这里, 笔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让教学不会因为“意外”而偏离教学目标,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共生

阅读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或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 例如, 充分利用互联网或图书室等资源,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延伸教学内容。在一次讲座中, 主讲人讲了一个关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 笔者听了, 很受启发。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只有邱少云一个人身上着火?”“他被火烧了真能一动不动地趴着?”等问题。窦桂梅老师把学生的这些质疑当作一个契机, 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 引导学生走到课外开展探索研究。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图书查阅以及拜访历史教师等方式, 得出了结论, 如“战斗之前战士预料到敌人可能会放火, 因此就先在自己的身上都浇了水, 而邱少云是通讯兵, 身上有许多文件资料, 就没有浇湿自己, 因此他着火了”, “邱少云因为已经被浓烟熏昏过去, 所以他才能趴着不动”, 等等。

这样的教学巧妙地解决了课堂的“意外”问题, 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学生有效地运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了知识、情境、情感、言语的共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素养。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 篇3

1、默读课文,朗读课文,了解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2、理解“卓尔不群、锲而不舍、醉心、劳顿、先驱”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课题“阅读大地”的含义。

3、了解文章如何利用时代背景和如何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奇特之处,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引入: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了一本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板书:奇人 奇书(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与众不同的谓之“奇”)

师: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奇人、奇书都奇在何处呢?)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徐霞客。

二、了解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师:徐霞客被后人所熟知,正是因为他写的这本书《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找出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的地理学家的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生:科学文献、不朽杰作。

补充资料:同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游记,齐读

“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

外国科学家是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齐读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

三、走入文本,找一找徐霞客为什么被称为“奇人”

(一)、找出介绍当时背景的文字,和学生的现在的生活对比,体会徐霞客长途旅行的不易及艰辛。

1、出示:“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2、抓住“没有……没有……没有……连……都没有……又加上……”体会其旅行的艰苦及危险。

3、体会之后有感情朗读

(二)感知奇人

1、默读课文找一找,徐霞客究竟奇在哪呢,可以简单的批注,并找出文中哪些四字词语可以概括徐霞客的特点: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板书四个词语)

2、交流汇报

(1)志向奇: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①通过读你了解了什么?(雄心壮志)

②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③小结: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有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

(2)精神奇:学习第三自然段。

“此后三十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经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记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①读本段感知“有坚强的意志”

② 想象都能历尽了哪些千辛万苦

③感情朗读。

④小结:三十年里,徐霞客忍受着孤单寂寞,常年艰苦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毅力的人,他的精神与众不同,堪称奇人!

(3)经历奇:学习5、6自然段。

①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了前面所说的长途旅行是艰苦和危险的呢,?读一读文中相关的事例。学生读5、6自然段。

②是呀,这三个小例子只是他三十多年游历生涯中的点滴事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呢?

③通过对比领悟徐霞客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④小结出旅行的过程充满着艰辛,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

3、阶段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奇人,才有了千古奇书。找出文中几个数字来体会《徐霞客游记》这本奇书的形成过程。

“出示:徐霞客从22岁第一次出门旅行,到五十三岁抱病回家半年后去世,三十多年间,在一不受当时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他行程九万里,走遍了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才写下了这部千古奇书。”

找出:三十多年、九万里 、十六个省份这几个数字再次体会奇人所写的奇书。板书:三十多年、九万里 十六个省份

四、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务实、开创野外考察的科学家”

1、这里所说的`阅读大地指的是什么?阅读就是考察、走遍、横跨、游历大地。

2、作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终其一生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所以我们说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补充板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对徐霞客的感激与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五、知识链接

1、知道中国旅行日的时间及来历。

2、欣赏故居图片。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奇人 奇书

卓尔不群 三十多年

锲而不舍 九万里

不避艰险

求真求实 十六个省份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 篇4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 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分量最重、 变动最多、 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但是如今的现状却是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阅读教学也没能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集中教学和教学知识的讲授, 而轻视对学生自主体验与语言的内化训练。在这种状况之下, 初中生个性发展往往会受到压抑且自主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应该对教学的现状进行改变, 注重对于学生自主性的探讨, 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始终贯穿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教学有效性。本文首先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接着对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特征

要想不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就要对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特征进行探讨, 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导,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促进教学效果的发挥;第二,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课程调整;第三,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 选择适合初中生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1.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使学生融入到阅读意境之中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使语文阅读变得丰富多彩, 这样学生们就会在不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真分析阅读段落, 根据不同的阅读题材进行课堂设计, 让学生们融入到阅读意境之中, 学生们在阅读意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阅读内容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较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后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除此之外, 教师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 融入现代化的手段, 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创新。

2.根据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之间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 学习效果好, 可是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 所以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就需要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因材施教。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 对那些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就要进行耐心指导, 让他们能够掌握阅读内容, 从而带动学生的整体语文阅读能力。

3.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满足学生需求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满足初中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内容也在不断的变换、更替, 以符合现阶段的社会环境。所以, 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围绕当今社会的指导思想, 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和初中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相吻合,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课堂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 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4.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 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积极发挥他们的引导与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调节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还要对学生们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与点拨, 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感悟。

5.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交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初中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 并且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一旦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进行不断的探索。所以,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放映一些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 这样不仅让他们对阅读内容的背景有所了解, 还能通过形象、生动的电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6.重视对文本内涵的思考, 做到画龙点睛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很多文本都十分的具有内涵, 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将这些文本的内涵给予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善恶丑美。语文阅读内容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阅读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其中的道理, 从而对生活有所感悟。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 让他们积极探讨其中的内涵, 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教师在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积极的引导, 从而促使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内涵做出正确的评判, 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作者再结合教学时间的基础上, 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近一步发展。可是,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坤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 (上) .2011, (04) :2830.

[2]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8) :33-35.

[3]郭建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反思[J].华章, 2011, (02) :1921.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 篇5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掌控难度, 促进阅读。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该掌握好阅读材料的难度, 根据学生的基础素质、认知水平、兴趣特点等因素来进行材料的筛选,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接触英语的时间不长, 基本的英语素质还不够高, 因此在对他们设定教学内容的时候, 难度不宜过大, 只需要按照入门级别的难度来设定即可。

2.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阅读活动中, 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即将学生视作阅读教学的中心, 从而启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和内在动力, 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首先, 在设定教学内容的时候, 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寻找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 以便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总之,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强调学生的主观动力, 从而实现个人阅读水平的提高。

3.阅读内化, 情感提升。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而在于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情感态度, 促进人格的发育和成长。因此,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实现阅读的内化, 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 这样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通过合理地引导和教育,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 更进一步地从阅读材料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探析

1 . 趣味引领, 培育阅读兴趣。趣味引领, 培育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就必须要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比如, 可以选择儿童歌谣、趣味插图、小故事等, 或者富有奇幻色彩的历险故事、小游戏、小笑话, 用这些有趣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来进行阅读。只有如此, 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才能够提升, 这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 . 词汇积累, 提升阅读水平。词汇积累, 提升阅读水平。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阅读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生词的出现, 因此要掌握必要的阅读词汇,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提升阅读水平。第一,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该注重潜移默化地来对学生进行熏陶, 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比如在学到某些动物类的英语单词时, 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补充所有动物类的词汇, 从而提升他们的词汇量;第二, 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 也应该将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进行补充, 从而扩展他们的词汇量, 这对以后阅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循序渐进, 掌握英语阅读方法。循序渐进, 掌握英语阅读方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来由浅入深地来感知阅读内容, 实现阅读能力的持续增长。第一, 合理地设置阅读材料的内容, 确保学生能够从文本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第二, 老师要学会有效引导学生, 由浅入深地来进行阅读教学, 一步步地启迪学生, 从而确保他们阅读能力的持续增长。

4.多样阅读, 实现多种阅读方式。多样阅读, 实现多种阅读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可以通过略读、寻读、跳读等几种阅读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文本的难度、特点及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合理地设定和选择, 从而实现最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比如, 有的阅读材料适合粗度, 而有的材料适合细读, 只有老师引导明确, 学生才能够将文本材料读懂, 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5.拓展阅读, 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拓展阅读, 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来说, 学生可选择的阅读材料非常多, 比如各类的英语报纸、趣味杂志等, 从中学生必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进行阅读。同时, 目前网络阅读的流行也为学生的英语阅读提供了宽泛的材料,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类的英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从而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6 . 体悟熏陶, 阅读能力内化。体悟熏陶, 阅读能力内化。对于阅读的培养来说, 其主要的意义并非是单方面的知识的提升。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在于不断地开启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视野、放松心情,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和态度, 从而不断地实现个人软实力的提升。所以, 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 应该充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设置自由类、开放性的题目来进行启发, 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情感得以释放, 以此来实现个人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提升, 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勾勒完美的蓝图。

三、结语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不断促进学生情感发育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来说, 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要通过趣味引领、词汇积累、循序渐进、多样阅读、拓展阅读、体悟熏陶等几种方式来实现, 从而不断地将阅读能力转化成为内在的情感态度, 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情操, 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小学英语来说,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 其主要学习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掌控能力, 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阅读能力的提高代表了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强弱, 并关系到今后英语学习的效果, 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英语,阅读,情感

参考文献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 篇6

一、家庭对徐霞客的影响

徐霞客能有如此成就, 与他的家庭和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辟田若干顷、藏书数万卷的江南望族——徐氏家族, 徐家祖上出过许多高风亮节的隐士, 隐居不仕、视功名利禄如浮云, 这样的高士之风在徐家可谓源远流长。除此之外, 徐家祖上读书人众多, 可以说得上是书香门第, 范梅的《柴石遗稿序》中曾经这样称赞过, 说徐氏家族五世以来, 文豪于国, 诗震于时。除此之外, 徐氏家族自一世祖开始藏书, 至九世祖已藏书数千卷, 徐霞客的高祖更是筑有万卷楼用以藏书, 徐霞客就是生于这样一个以诗书传家、有高士之风的世家大族, 其光明磊落、黑白分明个性, 其妙笔生花的旷世才情都出自于家庭的熏陶。据徐氏家谱记载, 徐氏家族至徐霞客祖父时已经开始中落, 而其父徐有勉以高隐好义称, 与妻子艰难创业, 才又使家道中兴, 徐有勉喜欢到处游玩, 逍遥于山水之间, 虽是一介布衣, 却一生拒绝入仕, 也不愿意同权贵来往, 而且也不希望儿子追逐功名, 徐霞客深受父亲影响, 自幼便不喜欢八股时文, 反而喜欢阅读地理历史、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 而祖上极其丰富的藏书便为徐霞客的博览群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些书籍让徐霞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了向往, 并因此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而广泛的阅读也为徐霞客在游历中的地理学研究以及不事雕饰的语言描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岁时, 徐有勉去世, 徐霞客想出外游历, 却因为年迈的母亲而不忍成行, 徐霞客的母亲知道儿子的志向, 她鼓励儿子身为男子应志在四方, 不能羁留在家无所作为, 并亲手为儿子制作远游冠, 此时, 徐母已年过六旬。徐霞客长期在外游历, 徐母则在家里支撑家庭, 明朝李维桢称其是代夫以父其子、代妇以子其孙、代子以克其家。在徐母近八旬高龄时, 徐霞客曾想停止游历在家里照顾奉养母亲, 徐母为了打消他的顾虑, 便让儿子陪她畅游江南, 行程达五六百里。志史学家何乔远便认为, 徐霞客的父亲有勉豫庵, 其志行纯洁, 与王夫人之勤勉达观, 尤为无双佳偶, 而霞客先生之空前高行, 由是胎焉。而陈继儒在《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更认为弘祖之奇, 孺人成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如果没有徐母, 就没有徐霞客的游历和《徐霞客游记》的诞生[1]。

二、徐霞客的游历生活

徐霞客从22岁第一次外出游历, 直到56岁逝世,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在三十多年间, 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徐霞客并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 也不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简单的寻奇访胜、觅古探幽, 而是在寻山觅水中探索大自然的规律, 寻找大自然的奥秘, 开启了我国科学考察游历的先河。徐霞客在游历中极少骑马乘船, 经常是背着行李徒步跋涉, 而他游历的地方, 或是穷乡僻壤, 或是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的闽、粤、楚、蜀、滇、黔等地, 登不必有径, 涉不必有津, 峰极危者, 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 必猿挂蛇行, 暝则寝树石之间, 饥则啖草木之实, 出生入死, 尝尽了艰辛坎坷。据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记载, 万历四十四年, 他到达黄山, 听说因为大雪封山, 积雪厚达人腰, 连粮食也不能送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倒, 仍然拿着竹杖上山, 石阶险峻, 积雪也凝结成冰, 光滑而坚硬, 无法行走。徐霞客于是拿着竹杖凿冰, 得一孔置前趾, 再凿一孔, 以移后趾, 就这样一个洞一个洞的挖凿, 踩着挖凿的洞好不容易才走到平冈, 然后从天都峰侧攀而上, 透峰罅而下, 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 至天门。然后继续凿冰攀登, 终于游览了光明顶和石笋峰。而在《游黄山日记后》中记载, 万历四十六年, 为了游览天都峰, 徐霞客与澄源及仆从, 至天都侧, 如同蛇一般爬行而上。攀草牵棘, 石块丛起则攀住石块, 石崖侧削则攀援住石崖。历险数次, 遂达峰顶。山势如此险峻, 下山时就更危险了, 脚伸在前面, 而手向后据地, 坐着往山下滑。至险绝处, 澄源并肩手相接。在《游武彝山日记》中记载, 万历四十四年时, 徐霞客在游福建武夷山时, 发现一处岩石, 进去后越行越窄, 已而渐低, 壁渐危, 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 则膝行蛇伏, 至坳转处, 上下仅悬七寸, 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只能匍匐以进, 胸背相摩, 盘旋久之, 才越过这个险要之处。在攀登大王峰时, 下山无路, 只能遂以手悬棘, 乱坠而下。如此种种急流深潭、悬崖峭壁, 他都能泰然处之, 不以为苦, 反而是人心的险恶令他的游历变得更为危险困苦。徐霞客在游历中曾经经历过三次遇盗、被人挟持、被船夫和旅店勒索敲诈、被店主偷走财物, 甚至行囊被劫焚无遗, 身无寸缕, 有时囊尽粮绝, 不得不摘墙外的花红果子充饥, 或向友人求助, 甚至变卖衣物来换取食物。而他一向忠实的仆从, 在游历路上共历艰险, 患难与共的顾行, 更是在崇祯十二年时, 席卷了他所有的钱物逃走, 这给了徐霞客非常沉重的打击, 他在《滇游日记十三》里痛苦地记载, 离乡三载, 一主一仆, 形影相依, 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 何其忍也!然而, 不管身处何种环境, 徐霞客都坚持把游历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 这便是日后的《徐霞客游记》。清初学者曾评价徐霞客, 不避风雨, 不惮虎狼, 不计程期, 不求伴侣。以性灵游, 以躯命游。亘古以来, 一人而已[2]。

三、《徐霞客游记》的历史价值

徐霞客一生写了两千多万字的游记, 可惜大部分都毁于战火, 经后人整理出来的《徐霞客游记》仅40余万字,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的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 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喀斯特地貌, 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 领先西方国家200多年。在1630—1640年期间, 徐霞客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经过先后三年左右的考察, 对整个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差异等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考察和具体的记载。并明确认识到形成这一地貌的重要原因。徐霞客还亲身探查喀斯特洞穴, 探索研究其中的奥秘, 并对岩洞、石钟乳等的成因和结构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和详细的讲解, 他记载的洞穴有357个, 而实地考察的则有306个, 文字竟然多达72000余字。除此之外, 对诸如花岗石地貌、石英石地貌、红色砂岩等地貌的特点在游记中也有记录描述。徐霞客还纠正了一些古代地理文献资料的错误, 在实实地考察后, 徐霞客最早发现了长江的正源并不是《禹贡》中所记载的岷江, 而是金沙江。他还指出了河床的坡度与被侵蚀的强弱是成正比的, 并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进行了科学解释。游记中还记载了许多植物的生态品种, 并阐述了地形、温度、风力等外在因素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期的影响。徐霞客对云南腾冲的火山遗迹进行了调查, 并科学详尽地记录和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 还对云南地区的地热现象进行了描述。《徐霞客游记》除了对地理学贡献巨大之外, 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古人称其文美、景奇、质实、情长, 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 明末清初的文人钱谦益就曾高度评价其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科学考察勘探, 再借助真实自然的语言记载下来, 使得《徐霞客游记》具有地理学与文学上的双重价值[3]。

摘要:徐霞客 (1587-1641) 名弘祖, 字振之, 霞客是他的号。他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 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

关键词: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参考文献

[1]蒋明宏.徐霞客学风的家族文化探源[J].扬州大学生报, 2006 (1) .

[2王仰之, 杨群.奇人奇书——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J].大自然, 1981 (1.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思路 篇7

异文同课, 对照比较。叶老师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将《广玉兰》《夹竹桃》这同一单元中相邻的两篇课文放在同一节课中同步进行教学, 真是别出心裁, 别开生面!她首先组织学生初读文本, 从整体上对两篇课文进行阅读比较, “异中求同、探寻共性”, 从而认识到“广玉兰和夹竹桃都有香味、花开得都很美”“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接着, 引导学生细读两文, 通过“闻、赏、品”深入比较, “同中求异, 彰显特点”, 发现“广玉兰”与“夹竹桃”两者“香”有别、“美”相异、“顽强的生命力”各具特点;最后,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读写方法上梳理、归纳阅读比较的收获, 领悟比较阅读的意义,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实践、比较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深深地扎根于文本之中, 又超越了课时的局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 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效率和效益两个方面都落到了实处。

重视读书, 紧扣语言。在这节比较阅读的教学中, 叶萍老师十分重视依托文本, 指导读书。她保证了充分的“读”的时间, 采取了潜心会文的自读、默读, 沉浸情境的引读、朗诵和交流展示的练读、赛读等丰富多样的方式, 着力把阅读与思考、看图、想象, 把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事物的特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 进而“读出画面, 读出感情”, 说出自己的体悟与收获。她十分重视紧扣语言进行训练。对两文中“数世同堂, 生生不息”“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重点词语, 她总是着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揣摩理解, 领略“广玉兰”和“夹竹桃”个性鲜明的内在美, 感受作者深切的爱, 品味文字的魅力、意蕴。对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对比、衬托等修辞方式、写作手法, 她一反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做法, 把体会表达的内容和效果作为引导重点, 学生通过读书和教师点拨领悟到表达方法的重要, 并萌生了学习、运用的欲望。

尊重学生, 顺学而导。在叶老师的这节课中, 学生积极参与, 学得主动、情趣浓烈、思维活跃。“花韵”, 是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自己感知的;“文韵”, 是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自己体悟的;“学法”, 是学生合作对话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吗?究其成功的原因, 自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当是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充分尊重。譬如, 从教学的总体设计看, 叶萍老师没有沿用逐篇教学, 每篇2~3教时的习惯安排, 而是顺应小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 一反常规, 进行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比较阅读过程中, 她尊重学生个人的喜好和感受, 喜欢哪一种花, 就说哪一种, 说说读后的感受, 说说喜欢的原因;朗读比赛时, 喜欢哪种花, 就读描述那种花的那段文字, 争取让大家听了也能喜欢那种花;畅谈收获、交流见解时, 有什么就说什么。这就给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发表独特感受的自主空间, 学生就能在他最感兴趣、体会最深之处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才能, 课堂就呈现出一种民主开放、生机勃勃的局面。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鉴定材料下一篇:无机化学实验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