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组织简介(精选12篇)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65年,经过四十余年,三代人的辛勤耕耘,现已发展成为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知名专科。现有医生1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科室目前开放床位50张,拥有专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动态脑电图监护室、显微镜、高速磨钻、铣刀、射频刀、纤维内镜、多功能牵开器等先进医疗设施,为神经外科显微和微创手术提供了设备保障。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探索和积累,目前我科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危重疑难病症的治疗已走在全省的前列,在云南及邻近省市广受赞誉。在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方面,率先在省内开展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经纵裂终板入路三脑室肿瘤切除术,脑干肿瘤切除术,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斜坡肿瘤切除术。远外侧入路中下斜坡肿瘤切除术,枕大孔区肿瘤切除术颅底手术、经蝶入路脑垂体瘤切除术、听神经瘤完整切除程度、术后面听神经功能解剖保留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在脑血管病治疗方面,率先在省内开展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夹闭术,颅内多脑叶复杂动静脉畸形切除术,脊髓内血管瘤切除术。在创伤救治方面,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小脑幕裂孔疝天幕切开脑干减压等新的规范操作,提高了治愈率。重度颅脑损伤、急性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也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受到广泛赞誉。
近三年有三项科研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医院改革的大潮中,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技术上瞄准前沿、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精益求精,在服务上文明礼貌、服务周到、一视同仁,以满腔的热忱和一流的技术,为广大患者服务。
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简介
朋友们,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中国功夫和泰拳的交流极为频繁,这是个好事情,一个武术大国,应该有勇气也有能力靠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是靠其他的什么。有人云:和强者过招,虽败犹荣。和弱者交手,胜又如何?正如《亮剑》中的那种精神——在天下第一的剑客面前,只要敢于亮出利剑,哪怕一招没过就被杀死,也死得英雄。中国武术要融入世界,我们必须有勇气接受职业擂台的考验,否则就无法证明我们能行。可以预见,中国武术人不会没有这样的胆量,以后和强者的交流会更加多,为了使大家多了解泰拳,我们已经连续向朋友们介绍了泰拳拳馆、拳场、著名泰拳王,本期我们介绍世界性泰拳组织。
泰拳是泰国的国粹,上个世纪随着体育娱乐产业的发展,泰拳以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实战能力走出国门,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擂台赛事。泰拳在国际上的快速发展不仅要归功于泰拳本身精湛的技术和强大的攻击力,还得益于强大的世界性泰拳推广组织的努力。今天我们就介绍下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世界性泰拳推广组织。
世界泰拳理事会(WMC)
世界泰拳理事会,全称为World Muay-Thai Council,一般简称WMC。世界泰拳理事会是由泰国政府和泰国体育局授权的泰拳权威推广机构。WMC与其他世界各国的权威体育机构积极合作,目前已经有120个国家成为世界泰拳理事会的注册会员国。世界泰拳理事会成立于1995年,当时有39个国家参加了联合会议,委员会进行民主讨论和表决,对泰拳的技术和规则、裁判资格和评判准则、选手的医疗保护措施、青少年和女子泰拳项目发展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世界泰拳理事会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泰拳,引导青少年学习泰拳技艺,以保护和促进泰拳技艺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为目标,将团结世界各国泰拳组织,促进维护泰拳发展作为首要责任和任务,15年来为泰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第一批国际性的泰拳赛事平台,WMC赛事中走出了“暹罗铁拳”阿旺特(Anuwat Kaewsamrit)、雅桑克莱·菲尔提斯(Yodsaenklai Fairtex)、K-1max2届总冠军播求、“东欧红蝎”阿里克谢·伊格纳西夫(Alexey Ignashov)等众多的国际顶级泰拳明星。WMC在泰拳推广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组织顶级的高水平赛事,它更致力于泰拳文化的推广。在古时泰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是不能上拳台进行比赛的,直到今天仑披尼和迦南隆两大拳场依旧是男性的世界。但随着泰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女子参与泰拳的意愿越来越强,在国际化进程中WMC打破传统,除了传统的男子泰拳赛之外,WMC还大力推进女子泰拳的发展,举办女子冠军拳赛,为女子泰拳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在WMC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识和参与到泰拳这项古老的运动之中。除此之外,WMC还支持和协助各种泰拳宣传节目,利用电视媒体来传播泰拳技艺。2008年WMC参与协力制作了泰拳电视真人秀“亚洲铁拳王”(The Contender Asia)节目。“亚洲铁拳王”在世界范围内挑选了16位顶级的泰拳战士,并且将其分为红蓝两队,两队以竞争的态势捉对厮杀,决出谁才是最强泰拳选手,胜利者将获得15万美金的巨额奖金并且捧得WMC铁拳王冠军称号。这个节目不仅展现给观众激烈的泰拳赛事,其中还包含了泰拳手生活和训练的内容,亚洲铁拳王的热播也让泰拳在电视观众面前掀开神秘的面纱,对于泰拳的世界性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
世界拳击理事会泰拳部
世界拳击理事会(WBC Muay Thai)成立于1963年,随着职业拳击产业的蓬勃发展,世界拳击理事会逐渐发展壮大,发展成为具有162个会员国参与的航母型拳击组织,WBC与WBA、IBF、WBO一起并称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四大拳击组织。进入21世纪,拳击产业影响力逐渐萎缩,相比之下全方位立体格斗风格受到大众推崇。世界拳击理事会认识到观众口味的变化后果断创新开拓新的格斗产业市场。2001年11月22日,泰国国王在王宫中会见了世界拳击理事会主席苏莱曼先生,这个历史性的会面促成了世界拳击理事会泰拳部的诞生。世界拳击理事会泰拳部英文全称为:World Boxing Council Muaythai,一般简写为WBC Muay Thai。古老的泰拳因为经济和语言原因,虽然有着众多拳迷,却缺乏有力的国际性的平台来推动这项运动。在比赛组织和推广经验上,世界拳击理事会无疑有着丰富的资源,而精彩激烈的泰拳比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不小的市场,两者一拍即合,WBC泰拳部应运而生。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泰拳平台,世界拳击理事会泰拳部充分发挥自己商业推广经验丰富,国际网络健全的特点,在美国、日本、泰国和中国等地举办赛事,并在各大洲和各地区设立推广机构和冠军头衔,大大推动了泰拳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一直以来欧美选手因为体格的原因,很少有参加传统泰拳赛事的机会,WBC泰拳部的诞生改变了这种情况。针对泰国因人种体格因素导致本土全场的级别划分偏小的情况,WBC泰拳部将最高级别提升到230磅以上级别的超重量级,最小级别为105磅,共计19个级别,充分满足了世界各国选手的需要。WBC的举办泰拳比赛流程非常严谨,无论规模大小,在选手体检、药监、裁判认证、反兴奋剂和安全控制等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这就充分保证了市场的公正和长期发展的潜力。WBC强调公信力的组织模式受到大众和选手的认同。不仅泰国名将雅桑克莱和善猜(Saenchai)这样的泰国顶级选手积极参与WBC泰拳赛,连同K-1名将泰隆·斯朋(Tyrone Spong)、GP总决赛8强之列的伊鲁尔(Errol Zimmerman)、K-lmax总冠军乔洛袓(Giorgio Petrosyan)在内的众多国际明星级选手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也令WBC泰拳组织的权威性和声望与日俱增。WBC泰拳部实施全球性战略,其中中国区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2009年1月18日“英雄传说-重振雄风”全球新春武术搏击大赛中,北京盛华国际武术俱乐部选手康恩击败美国泰拳选手凯文·瑞斯创造了历史,成为了第一个获得WBC泰拳洲际金腰带的中国人,对于中国职业搏击事业来说,这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康恩也成为第一位闯入WBC泰拳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中国选手。在2009年3月7日“首届中国成都WBC国际拳击及泰拳发展研讨论会“上,世界拳击理事会泰拳委员会秘书长派区克(Patrick)博士专程从澳大利亚赶到成都,为身兼盛华国际武术俱乐部总裁和WBC泰拳中国委员会秘书长身份的邹国俊先生颁发“杰出贡献奖”,表彰邹国俊先生对泰拳推广事业作出的贡献。2009年6月20日晚WBC首条泰拳中国区金腰带诞生,盛华国际武术俱乐部选手候旭在成都举办的“龙行天下“WBC MuryThai职业拳王争霸赛中,第3回合KO孙武,将此条腰带收入囊中,成为第2位拥有WBC泰拳正式金腰带的选手。
世界泰拳协会(WMA)
世界泰拳协会简称为WMA,全称是World Muay Thai Association。世界泰拳协会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保护和传承泰拳这项古代技艺。泰拳走出国门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小型组织为了牟利对于泰拳运动的规则和技术进行了随意的更改,组织的比赛在回合数和评定标准上也并不如人意。甚至一些从未接受过泰拳培训的人也可以获得裁判执照,更严重的问题是个别组织为了获得不正当利益仅仅举办几天研讨会就开始出售假冒的资格证书,这些行为都大大损害了泰拳的形象。WMA的出现正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它的使命就是使泰拳重拾昔日光辉,并且让全世界的人真正了解泰拳这门艺术。WMA由侬普·萨神特(Col.Nopporn Sutthent)作为主席,并设立了咨询委员会,由威拉萨克·菲拉齐(Gen.Werasak Phairach)作为首席顾问,指导泰拳运动在规则和技术上的发展。目前WMA在泰国、中国、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巴西、希腊、约旦、马来西亚、菲律宾、蒙古、波兰、南非、西班牙和阿拉伯等世界各地都设立了区域负责人。WMA旗下设立了105磅、122磅、130磅、135磅、154磅、160磅和230磅共计7个男子级别,同时还有122磅和140磅2个女子级别。值得一提的是WMA曾在2009年1月和2010年5月分别在中国的云南省和福建省举办过大型国际赛事。虽然暂时还没有中国选手在WMA组织中获得突出成绩和冠军头衔,不过相信随着中国泰拳运动的发展,今后必然会在国际擂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国际上泰拳组织数量很多,规模大小不一,受篇幅限制就不一一详细介绍,除去以上三个较为活跃的国际性泰拳推广组织之外,其他较为知名的泰拳推广组织如下:
1、世界职业泰拳联盟(WPMF)
英文全称World Professional Muay-Thai Federation。
2、国际职业泰拳联盟(IPMF)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Muay-Thai Federation
3、国际职业泰拳机构(IPMO)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Muay-Thai Organization
4、世界泰拳机构(WMTO)
英文全称World Muay-Thai Organization。
5、国际泰拳理事会(IMTC)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Muay-Thai Council
6、国际世界泰拳(IWM)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World Muay-thai。
7、世界泰拳联盟(WMF)
英文全称World Muay Thai Federation
8、国际业余泰拳联盟(IFMA)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Amateur Muay Thai Federation
9、国际泰拳联盟(IMTF)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Muay Thai Federation
10、世界业余泰拳机构(WAMTO)
英文全称World Amateur Muay Thai Organization
关键词:骨髓 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骨髓中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脑梗塞成为研究热点,脑梗塞后发挥作用的骨髓细胞类型还不清楚。骨髓中存在一群CXCR4+ TCSCs,这群细胞表达某些组织的mRNA,如心脏、肝脏、骨骼肌和神经组织的mRNA[1]。 TCSCs中存在着一群特殊细胞即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TCSCs),NTCSCs能表达神经的标志物,如Nestin、NeuN、βⅢ-Tubulin等,这些生物学特性与脑源性神经干细胞相似。值得注意的是NTCSCs在脑损伤后能被动员到外周血中,在趋化因子受体、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造血生长因子受体作用下能趋化到受损的神经组织[2]。本文就NTCSCs近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述。
1.NTCSCs表达神经标志物
鼠的某些细胞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Sca-1+,对组织的再生起重要作用[3-5]。Kucia从C57小鼠中提取出了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用磁珠分选法分离出了Sca-1+/lin-/CD45+和Sca-1+/lin-/CD45-这两种细胞,借助RT-PCR对其进行mRNA检测,认为小鼠造血干细胞内Sca-1+/lin-/CD45+亚群是NTCSCs。
分离出Sca-1+/lin-/CD45-细胞数量很少,但Nestin,β Ⅲ-tubulin,GFAP等神经标志物RNA的表达要高于Sca-1+/lin-/CD45+细胞。 Sca-1+/lin-/CD45-比Sca-1+/lin-/CD45+细胞要小很多,直径大概为2um。Sca-1+/lin-/CD45-细胞能表达GFAP蛋白,NeuN蛋白、nestin蛋白、还可以在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形成神经球。
2.NTCSCs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
将Sca-1+/lin-/CD45+和Sca-1+/lin-/CD45-这2种细胞放入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培养, 一星期后,出现了悬浮的球状的细胞。为了研究它是否存在自我增殖的能力,取出培养一星期的原代神经球,用胰蛋白酶将其分成单个细胞,加入10%胎牛血清终止细胞的消化,将分离的单个细胞放入与原代细胞相同的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培养基中,在培养一星期后又观察到新的神经球出现。证明了NTCSCs具有形成克隆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和更新。取出神经球细胞,给予有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0d。10d后,将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显示Sca-1+/lin-/CD45+的NTCSCs能表达βⅢ-Tubulin、GFAP抗原,表明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
3.NTCSCs在不同年龄阶段含量不一
研究发现NTCSCs在年幼老鼠中对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表达较高。借助实时RT-PCR对三周和一年的C57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NTCSCs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年老老鼠中Nestin、GFAP、β Ⅲ-tubulin 信使RNA表达降低;1年动物和3周动物相比,Sca-1+/lin-/CD45-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从而可以说明NTCSCs具有年龄依赖性,在年老的动物的骨髓中含量较少,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4.NTCSCs扩增问题
NTCSCs大约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0.01%,数量极少,并且具有年龄依赖性,在年老的动物的骨髓中含量较少,年幼动物骨髓中含量较多,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有研究显示寄居在骨髓的NTCSCs在脑损伤时可释放入血,被认为可能是参与神经修复的潜能细胞。但脑损伤后,大量神经细胞的丢失,释放入血的NTCSCs不足以重建受损的脑组织。因此,在探究NTCSCs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扩增骨髓的NTCSCs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ucia M, Ratajcz ak J, Rat ajczak M Z. Bone marrow as a source of circulating CXCR4+ tissue committed stem cells[J].Biol Cell, 2005, 97(2) : 133-146.
[2]Magda Kucia1, Wojtek Wojakowski2, Ryan Reca1, The migr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non-hematopoietic tissue-committed stem cells is regulated in an SDF-1-, HGF-, and LIF-dependent manne[J]. 2006, 54, 121–135.
[3]Gamie Z, Tran GT, Vyzas G, Stem cells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substitutes in skeletal tissue engineering[J].2012 Apr 14.
[4]Neman J, Hambrecht A, Stem cell-mediated osteogenesi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J].2012;6:47-57.
学生会组织部负责策划与组织各项学生活动,协助团委加强全院共青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共青团干部培养和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团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对各班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各班团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组织和指导各团支部开展学校团委和学院团工委的各项活动。
基本工作内容
(一)熟悉掌握全院团组织的基本情况,了解基层团组织的活动、组织生活、团总支委员情况;
(二)严格做好团员的发展工作,团员证的注册和管理工作,做好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团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
(三)负责业余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的组织工作;
(四)督促检查系部团总支、团支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协助团委做好“五四”奖先工作和团总支平时考核工作;
(五)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并协助做好具体考查工作;
(六)做好团组织、团员的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的各种数据统计和材料收集工作;
日常工作职责
(一)负责团员教育,实施新生合格团员教育。
(二)办理新团员的审批和超龄团员的离团手续,负责团组织关系 的转接,做好团员档案的整理和保管。
(三)负责团内的考核评比和团员奖惩工作,开展团员民主评议和 团籍注册,对团干的任免提出意见。
(四)负责团费的收缴、管理、使用。
(五)负责培训团干部。
团委组织部是以为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负责学院共青团员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及共青团干部培养和考核的部门。我们的理念是“热情谦逊,臻于至善。”我们有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和干事一起工作,一起快乐,组成了一个那是相当有爱的温馨小家庭。
我们爱团委,爱学习工作,也爱团籍管理;
我们爱团日活动,也爱考核评优;
我们负责收缴团费,也负责入团入党;
我们喜欢开展思想教育,仔细制定规章制度,也注重以学生利益为本;
我们需要细心责任和热情,不需要张扬浮躁打酱油;
一、组织部简介
土木工程系团委组织部是履行团委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他的性质就是团委的一级组织中肩负有关组织建设的部门。
工作内容包括:发展团员、推优入党、建立团籍档案并管理、收缴团费、履行团课教育和团员意识教育职责、评选优秀团员、评选优秀团支部、履行对团员进行处分的职责、监督班级团支部的工作、组织各班级开展团会等。
除此之外,组织部还能协助其他部门进行活动的准备工作,所以,团委组织部可以策划并组织活动,这就说明:团委组织部在开展活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活动能够举办成功的最关键之处。
二、团委组织部主要职责:
1、组织各班级开展团会,并协助院团委的检查工作;
2、评选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干部;
3、负责团员发展、团证的颁发、注册、补办;
4、了解并抓好团委的组织工作;
5、开展推优工作,指导下级团组织协助同级党组织做好积极分子工作;
6、负责团的基层组织、团干部及广大团员情况的统计;
7、协助团委其他部门活动的会场布置等事项;
8、开展积极向上的大中型活动;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踝部,缺损
足踝部皮肤薄, 皮下软组织少, 外伤、感染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多数情况下都伴有肌腱、骨等深部组织外露, 创面修复困难。1992年Masquelet等[1]报道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为治疗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这类皮瓣具有质地良好, 手术切取简便, 血液供应可靠, 成活率高, 不损伤主要血管等诸多优点。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6 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 例, 男25 例, 女11 例;年龄20~55 岁, 平均年龄35 岁。病变部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及跟腱外露17 例;足背部软组织缺损9 例;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7 例;足跟部压疮3 例。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 皮瓣最大为15.0 cm×9.0 cm, 最小为4.0 cm×3.0 cm。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或俯卧位。术中上气压止血带。受区创面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及炎性肉芽组织, 修洁创缘, 反复冲洗创面, 温盐水纱布湿敷。皮瓣设计以腓肠神经体表投影即腘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尖水平连线中点的连线为轴, 外踝上5~7 cm为皮瓣旋转点 (穿支穿出点) 。皮瓣上界不超过小腿上、中1/3段交界, 两侧不超过侧中线, 大小比创面尺寸放大约10%~15%。根据受区大小和皮瓣蒂所需长度沿轴线两侧设计皮瓣。先切开皮瓣近端及两侧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显露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 并确认将二者包含于皮瓣内。切断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自深筋膜下分离, 向远端掀起皮瓣, 分离时注意将深筋膜与皮肤随时固定, 防止皮瓣筋膜分离, 保证其血管网的完整性。切开皮瓣至旋转点之间的皮肤, 于浅筋膜浅层向两侧锐性分离, 保留2~4 cm的皮下组织, 向远端掀起皮瓣蒂部。皮瓣完全掀起后, 经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至受区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皮片移植。
2 结 果
本组36 例中, 1 例切口延迟愈合, 经换药治疗后完全愈合;1 例小部分坏死, 经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2~18个月, 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 外观及功能满意。供区无功能障碍。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 论
小腿后面没有纵贯全长的皮动脉, 只在近段有3条皮动脉, 即腘窝内侧、中间、外侧皮动脉。这些皮动脉除营养皮肤外, 还参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系统、浅静脉营养血管系统和深筋膜血管网的构成。小腿后面由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发出较多的肌穿支和肌间隔穿支, 这些肌穿支和肌间隔穿支发出的分支除与邻近的皮肤血管网、浅静脉营养血管系统和深筋膜血管网相互吻合外, 还成为腓肠神经节段动脉和营养动脉的主要来源。这样, 尽管小腿后面没有纵贯全长的皮动脉, 但是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系统通过与其邻近的多个供血网的联系, 却能够成为小腿后面皮肤的供血轴心[2]。
腓肠神经由胫神经发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总神经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构成[3,4], 约在小腿上中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 经外踝后方达足背外侧, 分布于小腿后区下部及足背外侧的皮肤。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分别与腘窝内、外侧皮动脉有一定的伴行关系[2]。在腓肠内、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汇合成腓肠神经时, 其伴行的营养血管也相应地汇合, 形成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腓肠浅动脉。但是, 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掀起时, 近侧的血管 (腓肠浅动脉) 均被切断结扎, 对皮瓣成活不起作用。其血供均来自远侧的肌间隔穿血管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的吻合支。依据Taylor等[2]的报道, 小腿后面有口径大于等于0.5 mm的皮肤穿支血管13个, 肌间隔穿支6个 (起自腓动脉的4个, 胫后动脉的2个) , 肌皮穿支7个, 来自腓肠肌 (5个) 和比目鱼肌 (2个) 。其中起自腓动脉的肌间隔穿支, 经小腿后外侧肌间隔进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网, 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的主要来源[6]。
总之,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是近年来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 Romana MC, Wolf G.Skin island flapsupplied by the vsa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st Reconstr Surg, 1992, 89 (6) :1115-1121.
[2]蔡锦方, 丁自海, 陈中伟.显微足外科学[M].济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49.
[3]沈余明, 向东, 王浩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 21 (4) :360-362.
[4]李光早, 徐静, 张莉等.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2) :81-83.
[5]徐达传, 张世民, 钟世镇等.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5, 23 (4) :343-344.
【摘 要】 本论文针对海量移动学习资源元数据的分散,难以检索的难题,提出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SOM的移动学习资源元数据聚类萃取算法,该算法将传统的数据库元数据进行合理的量化处理,形成表征移动学习元数据的四元组(资源编号,科目等级,学科等级,资源相似度),并且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调整权值四元组后三个个关键字所占比例,实现扩大或者缩小范围。最终利用 Matlab以高中物理的移动学习元数据为例实现该算法的仿真,进行多赋值聚类,其聚类萃取资源的准确度较高,能够满足一般用户对该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移动学习 元数据萃取 神经网络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SOM
【中图分类号】 O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24-02
1 研究背景介绍
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因特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碎片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1]随着移动互联网设施基础逐步完善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层出不穷,移动学习的优点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目前国内很多家高校和公司都加入了移动学习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2][3]本论文提出的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来对移动学习元数据数据库进行高效的聚类萃取,从而使得资源更加结构化,相关性更强,方便用户检索。
2 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SOM的元数据挖掘模型
2.1 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的知识介绍
由于移动学习资源的数据量比较大,每个数据量包含的信息较多,并且存在学科交叉问题,故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元数据萃取分类时,必须通过对这一客观事件的反复观察、分析和比较,自形查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并且对具有内在联系特征的事物进行正确的归类。
2.2 移动学习资源元数据量化
即是建立移动学习资源元数据语义关系(同义)的知识库。移动学习资源元数据语义关系知识库,采用 WordNet的基本思想,利用关系表示词汇语义,使用同义词集代表概念,并且在概念间建立不同的关系指针,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4]本文提出语义知识库的结构,包含:科目编号,学科等级,<章节号——章节主要内容关键词四个部分。
2.3利用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进行移动学习资源的元数据聚类萃取
⑴数据预处理及网络初始化
1. 数据预处理
由于进行资源聚类时,用户可能会关注与关键字密切的资源,或者更可能像搜索与该关键词相关章节内容的介绍,故该论文又设定一个元数据量化资源组的权值函数:
(0.75,0.15,0.1)1(0.5,0.45,0.15)2(0.45,0.45,0.1)3
式中 ( , )w i j表示输入层的 i神经元和映射层的 j神经元之间的权值
⑷选择和权值向量的距离最小的神经元
计算并选择是输入向量和权值向量的距离最小的神经元,如: ( )d j为最小,称其为胜出神经元,记为 *j,并给出其邻接神经元集合。
⑸权值的学习
胜出神经元和位于其邻接神经元的权值,按下式更新:
⑹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要求
如达到要求则算法结束;否则,返回到步骤(2)。进行下一轮的学习。
3 仿真结果及算法评价
由上表可以清晰的看出:组1为 (1, 2,3),组4为 (4),组10为(5),组30为 (6),组36组 (7,8, 9,10),40组 (11)。其分组的正确率高达:85.1%。
由上述的仿真结果,该论文得出结论改进后的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算法能够进行有效的自适应分类,从而高效的进行关键字元数据萃取的功能。但它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习速度的选择使其不得不在学习速度和最终权值向量的稳定性之间进行折中;第二,有,一个神经元的初始值向量离输入向量太远以至于它从未在竞争中获胜,也从未得到学习,这将形成毫无用处的“死”神经元。
4 结束语
目前,很多高校和公司开发出了移动学习(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并且提出较好的处理移动学习资源的处理方法[6],为用户的碎片式学习和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本论文提出的算法,很适合应用在这些碎片资源和微型学习资源的萃取,并且可以为这些应用系统或软件提供大量的聚类资源,从而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3003454.htm百度百科 移动学习2012-12-7
[2] 叶成林 徐福荫 许骏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电化教育研究 2004 No.3
[3] 陈伟超 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 No.9
[4] 词汇语义知识库浅述 刘兴林 福建电脑 2009 No.9
[5] MATLAB神经网络应用设计 张德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01-01
金钥匙,法语为CONCIERGE,原为LES CLEFS D OR,也可译“委托代办”。国际金钥匙组织(UNION INTERNATIONAL LES CLEFS D OR,称简UICO。成立于成1952年,总部设在巴黎,是酒店礼宾司以个人身份志愿加入的民间组织。
“金钥匙”既是一种专业化的饭店服务,又指一个国际化的民间专业服务组织,此外还 是对具有国际金钥匙组织会员资格的酒店礼宾部职员的特殊称谓。酒店金钥匙的本质,是指 酒店中通过掌握丰富信息并使用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信息高速公路构结成的服务网络,为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委托代办个人或协作群体的总称。金钥匙组织是国际酒店金钥匙成员的 民间服务专业团体,他们所提供的服务称为“金钥匙服务”。
“金钥匙服务”是由饭店礼宾部职员(如具有国际金钥匙组织会员资格则可称为“金钥匙”)为其所在酒店创造更大的经营效益的目的,按照国际金钥匙组织特有的金钥匙服务理 念和由此派生出的服务方式为客人提供“一条龙”的个性化服务,这种服务通常以委托代 办 ”的形式出现,即客人委托、职员代表酒店为客人代办,因为它的高附加值区别于一般的酒店服务,具有鲜 明的个性化特点,被酒店业专家认为是酒店服务的极致,因此被称为 “金钥匙服务”。他主要为客人提供尽善尽美的专业化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从代办修鞋补裤 到承办宴会酒会、充当导游等大大小小的细致服务,目的是为客人提供一般酒店没有的有“一 定难度”所谓“额外服务”它的标志是两把金光闪闪的交叉金钥匙代表着酒店委托代办的两 种主要职能:一把金钥匙用于开启酒店综合服务的大门;另一把金钥匙用于开启该城市综合 服务的大门,也就是说,这些酒店金钥匙成为酒店内外综合服务的总代理。到目前为止,共有34个国家的酒店金钥匙组织成为国际金钥匙成员国。
“金钥匙”是对酒店中专门为客人提供金钥匙服务的个人或群体的称谓。只有他们才 有资格在由金钥匙组织指定式样的燕尾服上佩带国际饭店金钥匙组织的交叉金钥匙徽章,出 现在酒店的总服务台边为客人服务。
国际金钥匙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全球性会员大会,即“国际金钥匙组织年会”2000 年国际金钥匙第47届年会在中国的广州举办。在国外,国际金钥匙组织经常在各地组织许多大 型的募捐活动,为当地的慈善机构筹款。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金钥匙组织成立了金钥匙组织基金,这些基金是免税、非盈利性质的,专门为丧失了工作能力的酒店礼宾司提供帮助。
平等、友谊、谦恭、诚实、有信誉和对工作的自豪感被视为酒店金钥匙工作的职业操 守。国 际 酒 店 金 钥 匙 组 织 成 立 较 早,以
其每一 个成员良 好的服务 和善于为客 人排忧解 难而闻名 于世,两把交 叉的酒店 金钥匙成 为一个国际 知名的服 务品牌。国际旅 游者对 这一历史 悠久的职 业有着高度 的信任感 和敬意。在欧洲
和 美国,入住 的酒 店 如有 酒 店金 钥匙,就意 味 着旅 游者 有 了一 个 忠 实 而 得 力 的 助 手、参 谋 和 朋 友。
中国饭店金钥匙于1995年11 月 在广 州 白天 鹅宾 馆 召开 了
第 一 届 中 国 饭 店 委 托 代 办 研 讨 会,这 是 中 国 金 钥 匙 组 织 发 展 的起点,1997 年 中国 金钥 匙 组织 加 入了 国际 金 钥匙 组 织
,成为 国际 金 钥 匙组 织 的 第31个 成 员国。到 目前 为 止,中 国 饭 店金 钥 匙组 织 共 有正 式 会 员93名,分布在 中国24个 城市,63个 高星 级
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简介
***乡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简介今年以来,我乡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12463”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思路及目标,突出抓好后进党支部整顿转化,推进中间状态支部上档升级和加强乡党委建设三个重点,抓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提高村乡村干部素质两个关键,坚持常抓不懈,使全乡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树立常抓不懈思想,坚持全员参与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一方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动态的。要把它抓好抓实,就必须保持对整个基层组织建设形势的清醒认识,必须坚持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及时抓,抓及时。坚持做到领导不松手,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放松,力度不减弱。另一方面,这项工作也决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光靠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们按照全程抓、全员抓的工作思路,重新建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副书记、组委为成员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加大领导力度。同时我们还抽调骨干30余人组成10个调研小组,本着深入村街,摸透实情。采取入户走访,召开党员会等形式,逐村调研查找问题。并建立起党建例会制度和防瘫预警机制,对村街班子实行定期分析、动态管理,随时掌握村街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效解决了村街班子瘫痪问题。二、明确工作思路,做到有的放矢在前段工作中乡党委突出“三个重点”,抓住“两个关键”,通过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后进党支部整顿转化,乡党委切实发挥抓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角作用,由党委主要领导带头分包难点村,并选派得力工作组驻村整顿。通过对症施治,全乡的三个后进村已有两个实现了转化;二是中间状态支部升级,我乡的中间状况支部约占全乡支部的60%,在全乡的基层组织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着全乡的基层组织的.整体面貌。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大头,进一步加强了对中间状况支部的关注程度。在防止出现滑坡问题的同时,结合全乡党员先锋活动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帮助中间状态支部对照优秀支部标准,找差距、定措施,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先进,拉动了中间状态的村街上档升级。到目前已有五个村支部跨入优秀支部行列。三是乡党委自身建设,我们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从整顿思想作风入手,认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并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寻找差距,统一思想。在工作中我们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实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制度,杜绝一言堂。两个关键即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提高乡村干部素质。乡党委在领导到位,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创新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是抓培训,今年我们先后组织了五批次外出考察活动,并请来了农业专家、科技能手对村街干部进行集中讲座6次,受训人员达到700余人次,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创新观念,使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增强;二是建制度,乡党委吸取过去对干部重使用、轻管理、轻教育的教训,先后出台了《村街零招待费制度》等十二项制度,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与监督;三是树典型,在全区开展的向***同志学习活动中,我们及时抓住身边的典型,在全乡发起了向**和优秀支部书记***同志学习的号召,使全乡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为全乡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春季植树造林中,我乡在较短的时间内植树30余万棵,完成造林面积7909亩,栽种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仅今春一季就完成了全年任务。使全乡农业结构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发展乡域特色产业上,我们加强引导,从扩大规模入手,以增强乡村干部服务意识作推动,在提升竞争力上下功夫,使***基地面积达到11000亩,**、**的沙门加工达到15家,**、**等村的棉花加工点达到7家。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有利的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三、结合支部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我们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根本,坚持全员抓,全程抓,全力抓,使换届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全乡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抓思想,做到认识上到位。为确保高标准按时完成任务,乡党委通过开好四个会(专题党委扩大会、全乡党支部成员动员大会、包村干部培训会、机关其他人员培训会),进一步统一了乡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树立起全员抓换届的思想,形成了从乡党委到各部门、各村街,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机制。二是抓规范,做到有章可循。先后制定出台了《村街干部职数配备和待遇的若干规定》、《共产党员在换届选举中应遵守的纪律及处分规定》等,为选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乡党委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共印发换届选举相关表格1万多份,确保了选举的高标准、规范化进行。三是抓程序,做到公正、真实。为了真正实现党员与群众二者意愿的统一,在选举过程中,乡党委严格按照“两推一选”的程序选齐配强支部班子。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对原班子进行全面考察,坚持四个必须,做到四不准,以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运作,确保选举结果的公正、真实。四是抓督导,做到逐村指导验收。按照全员抓、全程抓的指导思想,我们实行党委牵头、部门协作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换届领导小组,主管副书记任组长的监督验收小组,建立起换届工作台帐,将30个村街按实际分类,对换届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坚持定期调度与督导。五是抓后续,做到五必谈。使村街党员干部树立全局观念,大局观念,尤其是落选干部树立能上能下的思想观念,保证村街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换届工作中,全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村街干部连选连任的多,已经完成的村街中有23个村街支部书记实现连选连任;占总数的76.7%;二是乡机关选派干部全数当选,其中支部书记3人;委员1人。支部换届后全乡的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支部班子平均年龄下降到54周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39%,35岁以下支部人员33名,妇女党员3名。通过全乡上下抓基层组织建设,不仅促进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全乡的政通人和,开创了全乡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抓紧、抓实。坚持抓经常,求长远;抓制度,求规范;抓重点,求创新;抓关键,求实效。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以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简介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5例, 男28例, 女7例。皮肤缺损部位:胫骨中段6例, 下段11例, 跟骨13例, 足背5例。全部病例均有骨或肌腱外露, 其中合并感染的有23例, 内固定物 (钢板、螺钉、克氏针) 外露的有19例。所有病例均无骨缺损及骨坏死, 无内固定物松动。皮肤缺损原因:开放伤口清创不彻底且一期闭合伤口的11例, 患肢肿胀期间手术治疗, 强行一期闭合伤口的17例, 手术后因伤口感染而裂开的7例。缺损部位最高达胫骨结节下8cm, 最远到第1跖骨基底。缺损面积4cm×5cm~7cm×14cm。
1.2 治疗方法
(1) 对于不伴感染的创面, 待皮肤坏死界线清楚后, 手术治疗; (2) 对于伴有感染的创面, 首先要取分泌物作菌培养+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结果全身或局部应用敏感的抗生素, 加强局部伤口换药, 待创面分泌物明显减少且较粘稠时手术; (3) 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炎性肉芽组织, 切除窦道及创口瘢痕,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碘伏液浸泡10min; (4) 皮瓣的设计:以外踝尖和跟腱的中点为A, 以国窝中点为B, AB连线为皮瓣的轴线, 以外踝尖上6cm为皮瓣的旋转轴点, 根据创面长轴上与旋转点间的最短距离加1.0cm确定皮瓣蒂的长度, 根据缺损部位的形状和大小在供区轴线两侧设计较创面略大的皮瓣, 皮瓣的蒂部呈尖朝远端的三角形; (5) 皮瓣的切取:首先在皮瓣的蒂部切开皮肤, 在皮下组织中寻找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 使之包含在蒂部的筋膜内, 保留筋膜蒂宽度为3.5~4.0cm。再于皮瓣的远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找寻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并切断之, 于深筋膜下向蒂部切取皮瓣, 边切边将皮肤与深筋膜缝合, 将皮瓣无张力的转移到受区, 供区可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 (6) 根据创面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 以利消肿。同时应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要密切观察皮瓣有无肿胀及皮下淤血, 有无水疱形成, 皮肤的温度和颜色的改变。根据术中药敏试验结果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 3d后拔出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35例病人是经过随访并且有完整资料的, 随访时间13~24个月。有3例皮瓣远端出现0.5cm×1.5cm~1.0cm×2.0cm边缘缺血坏死, 经局部换药后痊愈。有4例足底外侧出现皮肤感觉减退, 其中1例于手术后6个月恢复, 3例术后2年还无明显恢复。
3 讨论
3.1 带腓肠神经的小腿后外侧筋膜皮瓣的解剖特点
在国窝, 腓肠内侧皮神经起自胫神经, 腓肠外侧皮神经起自腓总神经, 两者分别由国窝内外侧皮动脉伴随, 在腓肠内外侧皮神经汇合成腓总神经时, 其伴行的营养血管也相应的汇拢, 并与国窝中间皮动脉共同形成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腓肠浅动脉, 它下行到达踝部, 在其走行中得到3~5支腓动脉的穿支血管的加强, 最低的一个吻合支在外踝上方3~5cm[1]。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覆盖的问题一向是骨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难题。对于伴有骨及内固定物外露的病例游离植皮不能成功, 对于软组织缺损大的病例局部皮瓣的转移不能满足覆盖创面的要求, 游离皮瓣的转移需要吻合血管的显微外科技术难度较大, 风险较高并且有一定的失败率, 不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应用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又需要牺牲一条主要血管, 对于已经有另外一条血管损伤的病人不适用, 而带腓肠神经的小腿后侧筋膜皮瓣它不牺牲主要的血管, 它的血管蒂较长, 转移范围大, 血液供应丰富, 供区隐蔽, 操作简单, 成活率高, 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3.3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1) 在切取的皮瓣超过小腿的上中1/3时, 因腓肠内侧皮神经已位于小隐静脉的深层, 进入到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的肌质中, 所以切取皮瓣时一定要切至肌肉中找到腓肠内侧皮神经, 否则有可能皮瓣中没有腓肠内侧皮神经, 造成皮瓣部分坏死; (2) 正确估计所需皮瓣的大小, 病变切除后实际创面要扩大, 而皮瓣游离后将会缩小, 因此, 设计皮瓣时要比原创面直径大1cm~2cm; (3) 皮瓣切取时要边切边缝合, 以保护肌皮动脉穿支, 以免影响血运; (4) 为了切取完整的筋膜, 可在切取的过程中带少量的肌膜; (5) 手术中要彻底止血, 手术后放引流, 不宜采用加压的方法, 以免影响血运; (6) 彻底切除受区瘢痕, 以免因手术后肿胀使缝线拉裂脆弱的瘢痕组织导致伤口裂开; (7) 转移皮瓣时隧道要宽大, 避免皮瓣蒂部受压, 必要时可明道转移; (8) 旋转点不宜过低 (低于5cm) [2], 筋膜蒂的宽度至少为3.5cm~4.0cm, 以保证皮瓣的充足的血供; (9) 要避免蒂部旋转弧度太大时, 旋转点处的血管受压; (10) 切取皮瓣较大时, 腓肠内外侧皮神经都要包括在皮瓣内; (11) 如果存在小隐静脉的变异, 皮瓣中可不含有小隐静脉; (12) 切取皮瓣结束后如发现皮瓣肿胀明显, 小隐静脉怒张, 可于蒂部结扎之。
摘要:小腿及足踝部的损伤非常常见, 处理不当常造成皮肤坏死、骨及钢板外露, 如何闭合伤口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采用带腓肠神经的小腿后侧筋膜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35例患者情况。
关键词:组织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覆盖,小腿后侧筋膜皮瓣修复软组织
参考文献
[1]候春林, 张世民.筋膜皮瓣与筋膜蒂组织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6.
Tag: 组织罗宾斯
行为学派
(美)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仅仅靠人格特点一个方面能够预测各行各业的高成就者吗?显然不能。但是,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确实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匹配性,从而保证员工的流动率降低和工作满意度提高。
我们已经知道某些人格特质与工作的成功有高度的相关。对这些特质进行测验,并在选拔过程中利用这些数据将会使工作更为有效。一个接受规则、遵从权威、依赖性得分高而经验的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可能更适合从事的工作是:高结构化的装配线工作,医院的保卫人员或大型公共机构的行政官员;而不适合于做研究人员或从事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学习。根据定义,任何行为中可观察到的变化都是学习已经发生的初步证据。在这里,我们希望确定的是,学习概念对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提供了什么见解。积极强化是行为改变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管理层可以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在学习方面的有关研究还表明,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对行为进行惩罚常常倾向于只能获得暂时的抑制效果而不能发生长期的转变,而且受惩罚的对象也容易对惩罚实施者产生反感。尽管惩罚比消极强化更迅速地消除了不良行为,但其效果常常只是暂时的,而后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士气低落、高缺勤率和高流动率。因此,我们建议管理者使用强化而不是惩罚。
最后,管理者应知道员工把他视为榜样。如果自己经常上班迟到,要用两小时吃午饭,将公司的办公用品挪为私用,则员工必定会接收到这些信息,并相应模仿他的行为。
二、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绩效。要预测群体绩效,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工作群体都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招聘程序、奖酬体系等因素都会对群体运作提供某种有利或不利的气氛。例如,如果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互不信任,组织中的群例又可能会形成一些限制员工努力和产出的规范。因此,管理人员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群体,而应该看到群体的外部环境给群体以多少支持和鼓励。显然,一个处于成长型组织之中,外部资源丰富,受到高层管理人员支持的群体,容易提高生产率。同样,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具备完成群体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有助于群体共事的个性特点,这个群体就容易提高生产率。
有几个结构性因素与群体绩效相关,最主要的有:角色知觉、群体规范、地位不平等、群体规模、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群体任务和群体凝聚力。
角色知觉和员工绩效评估之间存在积极关系。在对待雇员工作的态度上,员工和上司之间的一致程度,影响着上司对员工的评价。如果群体规范支持提高产出,管理者就可以期望员工个人的绩效远大于群体规范是限制产出的群体。同样,在群体中,什么样的缺勤率可以接受,也由群体规范决定。
地位不平等,会使群体成员产生挫折感,对群体生产率和员工留在组织之中的愿望有不利影响。对于那些对平等比较敏感的个体,不平等很容易导致其动机降低,并寻求可能带来公平的其他途径(比如另找一份工作)。群体规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取决于群体任务的类型。大型群体对于发现事实之类的活动更有效,而小型群体对于采取行动类的任务更有效。我们对社会惰化现象的认识表明,如果管理人员使用大型群体,应提供衡量群体成员个人绩效水平的手段。
我们发现,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是决定个体流动的关键因素。更具体些说,如果群体成员的年龄相近,或进人工作群体的时间相近,他们辞职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影响群体互动过程与群体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因素是群体任务。群体任务越复杂,依赖性越强,群体互动过程越容易导致群体绩效的降低。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员工满意度。与角色知觉和绩效的关系相似,如果上司和员工对员工工作的认识一致,员工的满意度就比较高。同样,角色冲突与工作压力和工作不满意有联系。
大多数人喜欢和地位等级与自己相同或高于自己的人沟通。这样,我们可以预测,如果员工的工作能够使他们减少和地位比他们低的人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满意度会提高。
群体规模和满意的关系我们凭直觉就可以想像得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满意度越低。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就越少。同时,群体成员越多,群体内部就越容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并形成小集团。所有这些都会使群体成为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三、组织结构的基础
组织的内部结构可以解释和预测员工的行为。也就是说,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员工所属组织的结构关系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认为组织结构对员工行为和态度具有影响的根据是什么?很明显,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明确工作内容,澄清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提出的“我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我向谁汇报工作?”“如果我有问题,去找谁来帮我?”这类问题,这就对员工的态度产生了影响,并激励他们提高工作绩效。
当然,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员工的所作所作为。例如,如果组织的正规化、专门化程度很高,命令链很牢固,授权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窄,员工的自主性就较小,这种组织控制严格,员工行为的变化范围很小;相反,如果组织的专门化、正规化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宽,能给员工提供较大的活动自由,员工的活动内容相对也就丰富得多。策略、规模、技术、环境决定着组织的结构类型。为简洁起见,我们可把组织结构设计分为两种:机械模型和有机模型。组织结构对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与员工的个人喜好有关,受个体差异的调节,如下图所示。
最后一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像工作专门化、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化的结构变量,是
组织研究者能够测量的客观变量。我们在本章所提供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实际上是这些研究者们工作的直接结果。但是,员工们往往不能客观地来测量这些结构特征。他们以一种不太科学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一切,然后形成他们自己隐含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得到在公司中工作的机会,自己必须接受多少人的面试?自己那个工作部分一共有多少人?公司有政策手册吗?如果有,每个人都容易得到一份吗?公司员工都严格按照手册要求办事吗?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在新闻媒介中的形象如何?员工对于这些管理所得到的答案,结合他们自己的经历及同事的看法,会形成员工对组织结构的主观印象。当然,这种印象可能与组织的客观结构格格不人。
员工们对组织结构的隐含模式十分重要。人们行为反应的基础是他们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现实。例如,有关研究证明,许多结构性变量和与之直接相关的绩效水平、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个体差异。但另一种导致这些不一致发现的原因可能是对客观特征的多样化的认识,或者说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研究者通常关注组织结构的实际水平,但如果人们对同一要素的解释不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员工是如何认识他们的组织结构的。对于有效预测员工行为而言,这比组织结构的客观特征本身更有助于预测员工的行为。
(点评)
斯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里桑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圣迭戈大学任教。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组织中的冲突、权威、政治以及有效人际关系技能的开发方面。他的有关论文发表在《商界视野》、《国际管理》。《管理评论》以及《管理教育》等杂志上。近年来,罗宾斯博士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撰写管理教科书上。他的著作包括:《管理学》(第五版)、《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精要》(第四版)、《人际技能培训》(第二版)、《组织理部(第三版)、《今天的管理》等。这些书被美国许多大学用作管理教科书,还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几百所大学用作教材。
《组织行为学》是罗宾斯的代表作,这本书首次发行于1979年,至今已再版七次。除了在美国众多大学被作为教科书外,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墨西哥、荷兰、斯堪的纳维亚拥有大量的读者。它是一本全球通用的教科书,是一本才华横溢的学者撰写的充满睿智的教科书。本书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重视和欢迎,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体例独特。全书分五篇18章,分别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问题。每章均有要点、学习目标、复习题和讨论题。尤其新颖的是在每章的末尾,作者设计了“自我认识练习”、“与他人共同练习”用于读者自我评价;根据每章所讨论的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辩论题,包括正方和反方,让读者在争论中自己总结答案;每章的开头,都用范例引入,激发你的阅读兴趣;在正文中,作者设计了两个专栏“新闻中的组织行为学”和“从概念到技能”,帮助读者领会和消化教材的内容。
第二,观点新颖。本书从大量研究数据中归纳出许多新颖的观点。如关于整体冲突的观点,传统的看法是冲突不利于组织的运作,而本书作者却认为一定程度的冲突有利于改善组织的运作绩效。
第三,文献丰富。本书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参考文献,据不完全统计,从各种学术刊物和报刊上引用文献上万篇。其中既有纯粹的学术研究报告,也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流行故事。
第四,语言流畅。本书语言生动活泼,不像是传统的教科书,而是用对话的口气来书写,读起来轻松愉快,有时你甚至可能觉得在与作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