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精选9篇)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篇1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括介绍教学内容;

本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矩,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要有共同的准则(规矩),并且要懂规矩、守规矩,近而把知识引伸到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阐明了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们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

本针对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知识上的认知,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3.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

本节是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的起始,又是法律基础知识和作用的引领。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从而懂得学法、用法、护法的重要性,对于以后几个时的学习做铺垫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强,容易受环境影响。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种种不良诱惑和非法侵害,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有些偏差。

2.学生具备的与本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生活经验等;

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以及上网查找与本相联系的相关知识,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3.分析学生学习本存在的困难点。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如对“规矩”、“法律”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看到“规矩”、“纪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外的行动。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规矩”法律”的片面性理解,使用多媒体,利于学生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脉络,便于增强直观教学,具有兴趣浓、容量大、负担轻、效果佳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班班通网络条,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制作多媒体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规则的分类(2)法律的三大特征(3)法律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教学方法

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运用兴趣教学法,讨论法,通过事例进行归纳分析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并有针对性联系学生实际,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篇2

http://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与法同行;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的习惯,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解认识法律监督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作为合格公民应怎样与法同行。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国家建设中依法治理的音像材料、漫画、图片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3.布置学生查阅我国立法方面取得的成绩、大案要案的审理以及监督的方法等有关信息,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举例、讲授等。

【教学活动】

环节一:聚焦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多媒体呈现两幅图,分别反映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学生分析两幅图片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的治理也需要规则,这就是要依法治国。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谁治理国家?——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主体

(2)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什么治理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

(3)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哪些事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客体

(4)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要达到什么目的?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目的(5)依法治国的地位如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

教师: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这种制度和法律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看法和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国家建设中依法治理的音像材料、漫画、图片等进行展示,并交流讨论:依法治国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社会进步、国家安定有什么意义?

讨论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8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认领”一个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讲座”。

“有法可依组”活动:(1)说出所了解的我国已经颁布的法律名称并说明这些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2)讲解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即我国的现行法律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归纳:有法可依就是立法。有了法律,人们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国家的各项工作才有准绳和规则。通过分析,我们懂得,没有法律,依法治国便无从谈起。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花大力气进行了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法律体系。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依法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有法必依组”讨论:(1)我国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什么。(2)如果有了法律,大家都不遵守会是什么样子呢?法律制定后对我们有怎样的要求?

教师归纳: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并发挥作用。如果有法不依,已有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法律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遵守。不但公民的活动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组” 交流:要用事例说明如何在执法的过程做到“严格、严肃、认真准确、不枉不纵”。(可以结合教科书第86中的阅读资料“公正的测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严”)

教师:“严”——就是不多也不少。如果不严,会有什么危害呢?如果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钻法律的空子乃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必然损害法律的权威,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多媒体展示: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7日依法对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受贿一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田凤山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查明,1996年至2003年期间,被告人田凤山利用其担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国土资源部部长的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及利用其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436万余元。案发后,赃款已全部退缴。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如下的问题理解“执法必严”。

(1)田凤山案发前,担任过哪些职务?(2)田凤山被判刑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违法必究组”探究:搜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违法犯罪案例,了解他们的被法律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制裁的相关情况,说明每个人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都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不管他们地位多高、贡献多大,都不能成为逃脱罪责的理由——“法律面前没有情面可讲”。

教师: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呢?

多媒体展示:

有法可依——前提

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重要条件 违法必究——有力保障

教师总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证。

环节二:踏上治国之路——与法同行

教师: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

多媒体展示: 35岁的张先生在一天早上被楼上掉下的烟灰缸砸中脑袋,造成三级智力障碍,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经公安机关初步调查,楼上的十几户人家的窗户都冲着路边,也没有封闭,都有扔烟灰缸的可能,所有住户都不承认是自己家扔的烟灰缸。张先生的治疗费已经花掉了十几万元,在无法断定谁是烟灰缸主人的情况下,张先生决定将楼上的所有住户告上法庭,共同承担他的损失。

围绕是与非,赔与不赔,以及如何赔,引导学生展开的辩论。

教师小结:人们自古以来都希望通过法律追求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养。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郑某发现乡政府领导公款吃喝、乱收费问题严重,便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对乡政府有关人员进行了处罚,郑某受到了表彰。

材料二:私营企业主王某任意决定工人上班时间的长短、工资福利的多少,并规定工人每请一天假就要扣除相当于5天的工资。后经工人举报,当地劳动主管部门制止了该企业任意延长工时和迫使工人无偿加班劳动的做法,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思考:为什么郑某受到表彰,王某却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教师小结: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如果我们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就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奠定了自己幸福生活的基础。

多媒体展示:

(1)社区内非法养狗,小狗随地大小便还吓哭小孩。(2)小商贩非法占道经营,屡禁不止。

分组交流讨论:

1.针对上述问题,你会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2.你打算通过什么途径表达你的建议? 3.你的建议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了解以下知识:(1)所谓“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2)公民的监督权包括四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控告权、检举权。(3)公民监督权的必要性体现在一是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二是对于克服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腐败,保持政府的廉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建议是不可缺少的。(4)公民监督的途径主要有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信访举报制度;新闻监督制度;其他制度四个方面。

教师总结: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法律离我们很近。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多媒体展示:

普 法 歌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邪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课外作业】

1.分组到当地工商或税务机关调查访问,通过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感受和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并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

2.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亿库教育网

感受法律的尊严(试题) 篇3

一、基础知识

1.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是。

2.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哪些?

①,②、,③。

3.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①;

②;

③。

4.我国法律具有哪些作用?

①我国法律具有作用。我国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同时,还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②我国法律具有作用。我国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5.对待法律应持的态度是什么?、、,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6.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

①凡不履行,或者做出,都是违法行为。

②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A.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B.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C.违法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

③三类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 为行为。

7.什么叫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行为是指具有、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特征;B.犯罪是一种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C.犯罪是应受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

8.什么叫刑罚?刑罚包括哪几类?

①刑罚又叫、,是指对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②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和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三种。

9.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怎样?

①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②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

③遵守纪律,也是的表现。

10.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①我们应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做一个守法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做起,预防违法犯罪。②犯罪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A.犯罪是具有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②认真学习,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③我们一定要重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自觉,,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二、典型例题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青少年又处在生理和心理巨变时期,因此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1)请说出你知道的与你关系比较密切的5部法律名称。(5分)

(2)连连看:请你把下列行为规则与相对应的受约束的对象用线连接起来(5分)

行为规则受约束的对象

中学生守则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工人

法律当地村民

厂规厂级中学生

乡规民约全体社会成员

(3)通过连线,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并谈谈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有什么区别。(6分)

2.2004年2月上旬,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在与 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为琐事争执,认为邵瑞杰等人说自己为人差、性格古怪等,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名声受到诋毁,感到很绝望,于是决定将4人一起杀害。2004年2月13日至15日,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经公安部通缉,被告人马加爵3月15日晚被海南省三亚市公安机关抓获归案。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结合这一案例分析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3分)

(2)马加爵受到了哪些刑罚制裁?(2分)

(3)通过这一案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4分)

3.中学生张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跟社会上有流氓行为的人往来,逐渐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同学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的批评教育。但他没有接受教训,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还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他仍不悔改,一天晚上,趁李大娘的儿子出差未归,持刀爬进李大娘家,企图盗窃财物,被发现后,张某把李大娘打昏在地,并偷走了现金一千元。经人民法院审理,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

(1)张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2分)

(2)张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2分)

(3)张某由好到坏,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4分)

(4)我们青少年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4分)

4.2005年的,某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材料一: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经常喝酒的占60.06%,有打架行为的占57.58%,有旷课行为的占49.86%,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由赌博行为的占44.08%,上课携带管制刀具的占41.6%,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96%。

材料二:从犯罪类型看,抢劫罪居于首位,占51.79%;其次是强奸罪,占19.01%;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罪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中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这两种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2)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得到哪些启示?(4分)

三、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体现统治阶级意志D.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宪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B.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C.受到刑罚处罚才是犯罪,一般违法也无所谓

D.某校学生王某在与别人发生口角后,因害怕被报复,将家里的一把匕首带到学校。王某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学校纪律,但不违法。

3.有句名言:“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这句话主要说明犯罪是()

A.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B.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C.违反刑法的行为D.应受刑罚的行为

4. 下列是犯罪行为的是()

A.某学生家长,因孩子不听管教,惩罚孩子下跪B.陈某伙同几个青年撬门撬锁入室盗窃财物价值7000多元

C.课间,南南趁同桌不在,偷了他一本故事书D.小杉喜欢集邮,不经同桌允许,撕下邮票据为己有

5.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具有的共同点有()

①它们都具有社会危害性②它们都违反了刑法

③它们都应当受到刑罚处罚④它们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法律意义上讲,告诉我们的道理主要是()

A.有小偷小摸行为的人必然会走上犯罪道路B.“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C.只要自己不犯错误,用不着学法D.不良行为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

7.中学生要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必须()

A.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B.自觉纠正严重不良行为

C.远离有不良行为的同学D.不与社会上的人往来

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轻微不良行为对我们影响不大B.我不偷不抢,有一点违法行为不要紧

C.小华认为同桌曾经偷过别人的东西,应该离他远远的,防止自己受影响

D.我们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9.某窃贼在行窃后逃窜时被周围的居民围住,愤怒的居民将窃贼打得遍体鳞伤,巡警闻讯及时赶来,将窃贼带走。对这一案件,有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窃贼的行为是违法行为②窃贼违法,挨打活该

③居民殴打贼的行为侵犯了窃贼的人身权利④我国法律鼓励公民用各种方式同违法行为做斗争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10.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包括()

①管制②罚金③没收财产④剥夺政治权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依法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中的“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A.属于主刑B.属于附加刑C.只能独立使用D.属于行政处罚

12.吸毒人员陈某,以贩养吸,选择贩卖鸦片5000余克,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死刑。从法律的角度看,陈某行为的本质特征是()

A.触犯了刑法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吸毒者身心受到摧残D.对他人的危害性不大

13.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使我们反对“台独”有了法理依据。这体现了法律____的特征。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由国家制定或认可D、具有不可违反性

14.成克杰在担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14日对成克杰执行了死刑。这说明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对犯罪分子具有约束力D、法律靠舆论力量保证实施

15.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

A、惩处违法犯罪分子B、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C、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D、根除社会上的违法行为

16.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如果拾得遗失物,不归还失主。这是

A、刑事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违宪行为D、严重的违法行为

(二)简答题

1.材料一: 2004年,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省部级高官中的腐败问题被一一查处,贪赃枉法者纷纷落马。

材料二:列宁说:“如果没有一个能迫使人们遵守法律规范的机构,法律也就等于零。”请问: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法律的哪一特征?(4分)

(2)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2.材料一: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刑事案件总数的79%以上。

材料二:刘某,15岁,初中毕业,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一日,刘某因无钱上网,为达到勒索钱财的目的,临时起意将邻居家7岁男孩方某骗至山湾偏僻处。方某不愿前行,刘某遂卡其脖子,见方某呼救,又用石块猛砸其头部数下,强行拖到树林中。因见方某昏迷不醒,刘某立即逃离,后法医鉴定,方某死亡原因是因钝器打击致颅骨骨折、颅内出血所致。

(1)根据材料一,我国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专门颁布了哪两部法律?(2分)

(2)刘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他将会受到的是什么处罚?(2分)

(3)根据材料一、二,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样防患于未然而不违法?(3分)

(4)当你遇到类似刘某的这种行为时,你会采取哪些既灵活又有效的方法同这种违法行为做斗争呢?(3分)

1.(1)略。

(2)连连看: 中学生守则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工人

法律当地村民

厂规厂级中学生

乡规民约

(3)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更离不开法律;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但又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②法律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1)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马加爵受到了死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两种刑罚。(3)①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②我们要认清犯罪的危害,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要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④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3.(1)张某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加赌博等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张某持刀爬进李大娘家盗窃财物和打伤李大娘属于犯罪行为。

(3)说明了违纪、违法和犯罪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学法,不知法,就容易学坏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4)我们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1)答:材料一属于违纪或一般违法行为,材料二属于犯罪行为。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答: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诱惑;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受教育得义务,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二)简答题

1.(1)材料一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材料二说明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略。言之有理即可。

2.(1)《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犯罪、刑罚处罚

(3)①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②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诱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公民。

(4)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感受法律的尊严评课材料 篇4

张家口市新区中学:彭金银

初三复习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效率更高?怎样才能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一直以来,这是横亘于广大初三任课教师中间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次公开课,李学平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很好。

李老师执教的《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内容充实,重难点突出。学生参与广泛,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很好。从教师的素养来看,教态自然,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教材的领悟深刻,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氛围良好。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复习。综观本堂课,我觉得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注重利用现有教材,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李老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合适,过渡自然,脉络清晰。首先由两幅图的对比引出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紧接着用道德、纪律、规章与法律的对比引出了法律的三个特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很自然地就引入到法律的作用;之后又引导学生区别三种违法行为,通过它们的区别掌握了三种违法行为的含义、触犯的法律、后果、表现;最后安排学生做题巩固所学。这样,一堂井然有序的复习课就在师生热烈而轻松的互动中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三、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创新、有启发、有效果。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施以不同的教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多种教法的有机结合,配合使用,避免了单一教法的片面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克服了思想政治旧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避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见的枯燥乏味,便于学生学习、理解、消化和吸收,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材处理妥当,教学结构严谨,讲练时间合理。知识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层层深入;教学结构衔接紧密,环环相扣;知识密度和知识容量适宜,难点、重点确定恰当;检测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能切实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篇5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篇6

2016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三单元感受法律的权威:3.3《寻求法律帮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能力目标: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法律帮助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纠纷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解决纠纷的诉讼途经

2、教学难点: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和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站 依法解决纠纷 教学目标:

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学会书写 诉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卷入纠纷,甚至会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我们要学会寻求法律帮助,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讨论:

思想驿站 穆平与钟华的约定交换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为什么?穆平与钟华双方家长无法协商解决,如果要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应为什么诉讼?还有那些纠纷也属于民事诉讼?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纠纷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矛盾冲突,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什么? 法律是解决矛盾冲突,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矛盾冲突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冲突,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2、什么是打官司?

到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解决矛盾冲突,就是诉讼,俗称 打官司 ?

3、什么是诉讼?诉讼一般分为哪几种?

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案件而依法定程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按照内容的不同,诉讼一般可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处理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关系的活动。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而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裁决的活动。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诉讼?

(1)如果与他人或组织发生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方面的纠纷,我们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如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民告官。

(3)如果遭遇到犯罪分子的侵害,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立案侦察,然后移送人民检察院,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各抒己见:谈谈你对 各抒己见 中问题的看法,对李顺林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4、日常生活中的纠纷,我们也可以采用那些非诉讼的途径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纠纷,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非诉讼的途径解决。我们还可以通过诉讼以外的法律途径,请求有关的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处理纠纷,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非诉讼途径有:投诉、调解、行政裁决等。

5、你会写民事起诉状吗?它应包括那几部分? 怎样写民事起诉状?

民事起诉状的结构分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

一、首部

民事起诉状的首部即标题,应写明文书名称 民事起诉状

二、正文

1.当事人(即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基本情况

当事人是公民个人时,应当写明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先列写原告的姓名及其基本情况。如果原告有代理人的,紧接着另起一行列写代理人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列写代理人时,应写明是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还是指定代理人,列写完原告及其代理人后,再写被告的基本情况。

当事人有数人时,应依次写出,校享受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大小排列,即享受权利大的原告和应尽义务多的被告分别先列写,然后按顺序排列。基本情况写法相同。如果有诉讼代理人的,可在该当事人基本情况下,另起一行写明诉讼代理人的姓名、单位和职务。

如果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应当在列写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之后,写明第三人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并根据案情需要,指明第三人与原、被告的关系。2.诉讼请求 在诉讼请求一栏内,主要写明请求解决争议的权益和争议的事物。写明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决原告一方要求的有关民事权益争议的具体事项,如请求人民法院解决损害赔偿、债务清偿、合同履行或者要求与被告离婚、给付赡养费、继承遗产等事项。离婚案件,应先写明请求判决与被告离婚;其次,要明确提出对子女的抚养及财产分割的意见和要求。3.事实和理由(1)事实部分

要围绕着诉讼目的,全面反映案件事实的客观真实情况。叙述要完整,要讲明民事案件案情事实的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叙事要真实,起诉状是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重要根据之一,叙述案情时,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案件事实的本来面貌;叙事要明确,与争议事实有直接关系的事实,要详细叙述明白,与案情事实关系不重要的,但又必须交待清楚的,可以简要概括。同时注意叙述事实用语要准确,表达恰当。(2)证据部分

证据是证明所诉事实的真实性、可靠性的依据。如果所诉的案件没有证据,是经不起人民法院审查和被告人辩驳的。只有列举出足以证实事实真实的可靠的有关证据,才能达到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目的和诉讼的预期效果。

在诉状中,应当列述的证据,有三项内容:一是列述提交有关的书证、物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事实真相的材料;二是说明书证、物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的来源和可靠程度;三是证人的证言内容以及证人的姓名、住址等。

原告应在证据部分说明向人民法院提交书证原件、物证原物的情况。在提交原件、原物有困难时,要说明可以提交的复制品、照片、节录本的情况。如果提交的是外文书证,也必须附送中文译本,并说明其情况。

原告在证据部分,可以申请证据保全,也就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申请证据保全。申请时,应说明因什么证据需要保全,是书证、物证还是证人证言(如书证可能腐坏、丢失;物证可能毁灭、变质;人证因年老或有疾病可能死亡等),应说明证据由什么人所持有及其具体理由等。

证据的写法。民事起诉状的证据不单列,一般是随写事实随列证据。对于能够证实某个重要事实的有关证据,在叙述事实过程中,在谈到这个事实的时候用括号加以注明。(3)理由部分

主要是依据民事权益争执的事实和证据,概括地分析其纠纷的性质、危害、结果及责任,同时提出诉讼请求所依据的法律条文,以论证上述请求事项的合理性。

民事起诉状的理由部分,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事实理由,一层是法律理由。事实理由是上述纠纷事实的概括和升华,不是简单地重复纠纷事实。即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分析纠纷的性质,说明是非曲直;分析危害后果,说明过错责任;论证权利义务关系,说明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合理合法的。比如合同纠纷,在理由部分应首先说明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是有效还是无效的,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再分析危害后果,说明对方有哪些过错;最后论证权利义务关系,说明对方应负的民事责任等。

法律理由即引用有关法律条文,说明原告所提诉讼请求的合法性。引用法律要求全面、具体,引用法律的名称应当写全称,而不能使用简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而不能写为根据民事诉讼法,这是不恰当,不合规范的。引用法律条文时,适用条款项的,应引到条、款、项,不能只引到条。

三、尾部

1.致送机关名称,即分两行写: 此致人民法院。

2.右下方写明:起诉人(或具状人)(签名盖章),同时写明制作本文书的时间(年、月、日)。3.附项写明下列事项:(1)本诉状副本份;(2)物证(名称)件;(3)书证(名称)件;(4)证人(姓名)(住址)

三、小结

四、作业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篇7

从周强就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一个多月时,即邀各界专家学者畅谈“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到4月25日在广州召开刑事审判工作调研座谈会,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告诫全体法官:“一定要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的底线”,再到昨日在长春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周强要求:“对于错案,各级法院要坚持依法纠正,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最高法的一系列公开“发声”都在表明让人们感受到法院维护公平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决心。===最高法就纠正冤错案频“发声”===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要求 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

最高法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5日举行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闭幕会上指出,人民法院工作成败,最终取决于执法办案的质量、效率与效果。全国各级法院要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条主线,将主要时间、主要精力、主要力量、主要资源都用在执法办案上,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主要职能。

会议强调,要坚持严格依法办案,通过司法审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确保收结案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前提下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人民法院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今明两年队伍建设工作重中之重。会议要求全国各级法院要扎实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扎实推进三个重要环节各项工作。三要切实做到审判工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两手抓,用实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四要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记者徐隽)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 依法纠正错案

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4日在吉林长春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在会上强调,各级法院要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信心。

最高法要求,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正确理解和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原则,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事、民商事、行政等各个审判领域都要坚决防止冤假错案。要健全完善预防和纠正错案机制,吸取错案教训,完善案件质量监控体系,案件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口,都要负起责任,绝不能走过场,要尽最大努力保证公正裁判。要坚持依法纠正错案,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是司法自信的表现,也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项工作做细,通过依法纠错,使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受害者得到赔偿、责任者受到追究,使纠正错案成为推进公正司法、保障人权的正能量。要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与公安、检察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共同防止冤假错案。[详细]

最高法院院长:万分之一的错案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

周强:法院要敢于排除干扰依法独立公正审判

最高法院院长:贯彻疑罪从无等原则防止冤错案

最高法院院长:防止冤假错案 健全纠正错案机制

最高法院: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错案

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人民法院提升司法公信力综述抓住新契机 迅速提高司法公信力

周强就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一个多月时,即邀各界专家学者畅谈“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他直言,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研究进一步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任务和价值追求。详细

4月26日,最高法组织召开主题为“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座谈会,邀请了法学界和律师界的21位学者及知名律师,周强与他们坐在一个圆桌上进行讨论。

“我们抱着听的态度,请大家讲一些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对依法治国很重视,最高法院认为是促进中国依法治国的新的契机,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迅速提高司法公信力对促进依法治国是有很大作用的。”周强的开场白让与会人员感受到诚意。[详细]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防范冤假错案 宁可错放不可错判

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

沈德咏在文章中称,法官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是极为罕见的,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冤假错案往往是奉命行事、放弃原则或者是工作马虎失职的结果。

沈德咏认为,在目前有罪推定思想尚未完全根除、无罪推定思想尚未真正树立的情况下,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甚至可以说还比较大。对此,法院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详细]

最高法将网上公布生效裁判文书 称可避免人情案===纠正冤错案进入历史新阶段 多起冤错案获纠正===

>>>“浙江叔侄冤案”

2003年杭州发生一起强奸致死案,嫌疑人张高平、张辉叔侄分别被判死缓和15年徒刑。坐牢十年终见天日,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无罪。

5月1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张辉、张高平再审改判无罪作出国家赔偿决定,分别支付张辉、张高平国家赔偿金110.57306万元,共计221.14612万元。

“在包括此案在内的各地一系列冤错案复查过程中,都切身感受到我国现有司法体系从办案理念和制度上进一步防范冤错产生机制的迫切性。”浙江高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从五个方面对冤案作出反思。

4月10日,张高平(后右)、张辉(后左)、张辉的父亲张高发(后中)及张辉的侄女张心悦(前)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七川村的家中合影。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3月27日,张高平和张辉被家人接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七川村,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现在,张高平、张辉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他们表示要努力忘记那场噩梦,“家人平安比什么都重要”。新华社发(张端 摄)

新闻链接:以“强奸致死案”服刑近10载的张辉、张高平再审宣判无罪

>>>“河南死刑保证书案”

仇怨延续了12年。

2001年8月2日晚,河南平顶山市叶县湾李村,13岁女孩郭小蕊(化名)在沙河河堤附近摸爬杈的中途与母亲走散,再也没回来。两天后,她的尸体在两公里外的河道里被发现。

同年8月4日,李怀亮被叶县公安局带走。8月7日,时年35岁的李怀亮,因涉嫌奸杀郭小蕊被叶县公安局刑事拘留,9月13日被批捕。

郭李两家自此势同水火,命运也都被这起凶杀案改写。

有期徒刑15年、重审、死刑,再重审……这起案件历经七审三判,直到2013年4月25日,疑犯李怀亮因涉嫌故意杀人指控的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

开庭前,李怀亮的两个女儿呼吁法庭放人。

网传的死刑保证书。

新闻链接:河南死刑保证书案嫌犯被无罪释放 已被关押12年

>>>“萧山抢劫致死错案”

2013年6月25日,对于浙江萧山的田伟冬、陈建阳等5名青年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他们等来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再审。1995年,上述5名青年卷入了萧山抢劫出租车司机杀人案,并因此获刑。直至2013年5月30日,此案“真凶”项生源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陈建阳等5人才卸下心中的枷锁。

司法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错案不可能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可以独立办成的。人们不免疑虑:萧山案是如何在证据缺乏的情况下,闯过司法链条层层“关卡”,最终铸成错案的?这是5月15日拍摄的5名当事人之一田伟冬在位于杭州萧山区的家中。

7月2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陈建阳等人抢劫、盗窃再审案公开宣判。法院认为原一、二审判决认定陈建阳、田伟冬、朱又平、田孝平1995年3月20日抢劫并杀害出租车司机徐彩华的事实错误,认定陈建阳、田伟冬、王建平、田孝平在同年8月12日抢劫并杀害出租车司机陈金江的事实不能成立,撤销原一、二审判决对前述五人针对该两起犯罪的定罪量刑,宣告王建平、朱又平无罪。法院还对陈建阳、田伟冬在1995年9月2日实施的盗窃行为,分别以盗窃罪改判陈建阳、田伟冬有期徒刑1年;对田孝平在1995年10月5日实施的两起抢劫行为,以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新闻链接:浙江高院宣判18年前萧山两起抢劫致死案5当事人罪名不成立===网友:动真格让人感受到更多法律的尊严===

沧桑西北风[河北石家庄]

好得很,法律面前,理为准绳,情面无用,金钱无用。

珊珊shanSSS[广东惠州]

掷地有声,说得好;人民需要审判独立,冤假错案受害人更盼有错必纠的光芒早日照耀着他们;周大院长,历史会铭记公平正义的大法官。

手机用户[贵州贵阳]

必须坚持和认真执行,因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唯一出路,任何枉法行为都是对党和国家及人民的犯罪,是对国家制度的一种摧毁,所以这也是体制改革核心课题。

春深绿静[江苏南京]

这是法院应尽之责,可惜过去没做到。希望今后各级法院能真正做到!表态是一方面,如何让态度变成现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愿周强说到做到。像周作海类冤案不再发生。

手机用户[湖南长沙]

错案要平反,关键要动真格的,有些极简单的民事案件,一方当事人不具备主体资格。所签协议无效。结果法院判决主体不合法,协议有效。是法官不懂法?还是枉法裁判。枉法裁判一定要严惩当事法官。

手机用户[江西南昌]

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司法人员的犯错违规违法成本,强迫其在执法过程中认真负责公正执法

手机用户[福建厦门]

其实这些法律要全面贯彻落实,要从基层抓起,因为老百姓都在基层,基层才能体现百姓的事实情况。

手机用户[广东广州]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能抓住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感悟人物形象,从而懂得什么是尊严。

3、运用所学到的描写方法来进行仿写。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懂得什么是尊严。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的好文章。由于学生对“逃难”没有什么概念,对文中的哈默也不是十分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品质,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图片与资料,以及教师的介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品读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够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尊严这节课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悟

1、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

a 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再认真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b等同桌完成后,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交流,教师个别指导。

4、集体交流。

①外貌: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a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理解句子。b联系上文说体会。

②、动作和语言: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a抓住“仰起头”和语言体会哈默有尊严、有骨气。b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谈体会。(大屏幕出示)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过,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c指导朗读

③神态、动作、语言: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a抓住“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和语言谈体。

b指导朗读

④动作:①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②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③抓住“蹲”、“轻轻地”、“狼吞虎咽”谈体会。

5、学习本文最后两段

哈默因为有尊严,所以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赏识,不仅把他留在庄园,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并且对女儿说(大屏幕出示:)①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②理解 “富翁”,体会哈默品质。

6、出示图片与资料,简介哈默。

7、小结: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怎么做才是有尊严?

三、拓展训练:

1、播放视频,出示续写要求。

2、运用本文所学描写方法续写一个小片段。

3、展示讲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认识了一个很有尊严的人,谁?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成为有尊严的人,这也是老师的期望。五:布置作业

找有关哈默的书籍阅读,进一步了解哈默。板书

7、尊 严

杰克逊 尊 重 哈默

赏 识

《尊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尊严》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如何通过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他这种尊严,以及从杰克逊大叔和他女儿的谈话中体现自尊的可贵。在备这节课时,我的设想是这样的,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尊严的含义。

一、围绕“尊严”,突破重点

教学中,活动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人物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他的勤奋,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及杰克逊大叔尊重和赏识。在设计上力求围绕主线,设计了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如:哪些是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学生找一找,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这个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来理解感悟内容,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大,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实现有效阅读。

二、重点细读,感悟“尊严”

教学中,重点部分细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心得,感语课文,引导学生重点读哈默的三次语言,边读边感语,深入体会哈默以劳动换取食物这个问题上的情感和态度,感受他由真诚的请求到恳切,再到坚决,这样的情感和态度。如:“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对这句话做了重点指导,通过齐读、指名读等形式,让学生走近哈默,体会心理活动,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默,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语气反而显得更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生自读自悟中,学生抓住了哈默的外貌,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到了他是一个自尊、自强、自爱的人,也感受到了杰克逊大叔是个善良、尊重他人的人。

本课的不足之处:

1、个人教学风格。自我感觉冷静有余,激情不足。应该精神状态更加饱满、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一点。

2.教学细节。虽然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给予学生朗读的指导。但是当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事后发现自己其实是错过了一个教学契机。这种不用预设的生成,事实上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机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在一次逃难中,虽然极度疲惫和饥饿但他仍然坚持以劳动换取报酬,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强,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写来体现的。

姜老师根据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了“品读式”阅读策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同时,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整节课的教学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努力确立发展的主旨,遵循教学目标整合的原则,力求避免一段一段地分析理解,在如何促进阅读的有效性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在这节课中,姜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尊严”这一品质,让学生在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年轻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的,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指向文章内容,又指向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2、情境创设,拉近距离。

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一是通过创设多个对话引

读的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二是通过相关逃难资料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当时哈默出境的艰难,更能体会到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通过哈默资料的介绍,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也拉近师生、生生,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抓住语言点,进行读写训练。

中年段学生的阅读教学课上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而突破这一难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写的设计,可以帮助孩子积累与运用。姜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播放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把看到的写下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训练。

问题: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篇9

1、知识与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3、拓展练习与积累:发散学生思维,想象乞丐搬砖的过程中复杂的心理活动;积累与尊严有关的名言、格言,并尝试将自己编写有关尊严的格言。

教学重点:

抓住独臂乞丐的言行、神态,体会其由不情愿到搬砖后的复杂心理变化,懂得劳动可以使人获得尊严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乞丐搬砖前后心理发生变化的语句,懂得妇人所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质疑,直入重点

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通过初读课文,你对这个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了解了一个乞丐到一个庭院去乞讨。女主人让乞丐搬砖,乞丐不太愿意,女主人做了示范给他看,他就搬了。女主人通过搬砖帮助独臂乞丐找回了尊严。

师:你说得真好!能用简练的语言把自己了解的内容介绍出来。

师: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乞丐――妇人)

女主人通过什么事让乞丐找回了尊严?(搬砖)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师:(出示课件)大家看,假设这就是女主人的家,她让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又从屋后搬到屋前),看到女主人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她到底要干什么啊?/她到底是要把砖放到屋前还是屋后?她这不是折腾人嘛!

师:是啊,面对女主人这样的做法我们不由得产生种种疑问,不光我们不理解,她的孩子也不理解。面对大家的疑问,她是怎样说的呢?快速浏览课文。

生浏览后找出句子: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课件出示)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师:为什么搬不搬砖对乞丐就不一样呢?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乞丐?是两个怎样的乞丐?

生:独臂乞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

(1)、第一位到女主人家的是哪位乞丐?他长什么样? 请同学们找出答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位乞丐的样子?体会“慷慨”的意思。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师:这个乞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他只有一只手,让人看了感觉真的很可怜!

师:那就请你把他这可怜的样子读出来。(生朗读这句话。语气表达不够)

师:谁眼中的乞丐比他看到的更可怜。(另一生读,明显比前一名学生读得好)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同情的心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可怜兮兮的乞丐就站在我的面前。

(2)、面对人人都觉得可怜的乞丐,女主人却非要让他搬砖后才给他钱。所以,此时的乞丐是非常的生气,他是怎么说的? (生答) (课件出示)

(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施舍罢了,何必捉弄人呢?)

师:假如你就是乞丐,怎样才能读出你心里的气愤呢?(生读句子)

师:字里行间都透出你的气愤。(另一生读)

师:看得出来,你内心还有一种无奈啊!(生再读)

师:“何必捉弄人呢”,你们认为女主人是不是在捉弄人吗?(生齐答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他后来的结果知道的。他最后变成了一个西装革履、自信的成功人士。所以我觉得女主人没有捉弄他。

师:此时的乞丐,内心非常的气愤,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一起读读这段对话(师生分读)。

(3)、师:是啊,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女主人用自己的行为向乞丐证明了一只手同样可以搬砖的时候,乞丐是什么表情?请同学们找出答案。   (课件出示)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几下。)

师:(课件出示,教师范读课文,读后配上音乐。)面对这位妇人的做法,乞丐此时会想什么?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这一段,试着走进这个乞丐的内心世界,把他的所思、所想写在书中的空白处,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生读文思考,并在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1:我用一只手能搬起砖来吗?      生2:既然女主人能用一只手劳动,那我一定也能做到。

生3:这么多砖,我到底能不能搬完呢?

师:从大家的体会中可以看出,乞丐的心理在痛苦的做着思想斗争,在艰难的做出选择,他在苦苦挣扎。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把他的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齐读)

(4)、你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乞丐由惊奇到犹豫到坚定的过程。那么,他在干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课件出示)

(终于,他俯下身子,用唯一的手搬起砖来。他一次只能搬一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布满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请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这段话?

师:读得好。你体会到什么?

生:劳动的过程很艰辛,很累、很脏,非常不容易。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突出了“气喘如牛”、“布满”、“濡湿”等词)

师:还有谁想来读读,带着自己的理解。(生读)

师:读得非常深刻。为了帮助同学们读得更出色,老师给了一些提示,划横线的词语重读,就可以更好的读出乞丐搬砖劳动的不容易。     (全班齐读)

(5)、干了这么又脏又累的活,乞丐还生气吗?和刚才生气的时候相比,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变得非常感激女主人)

师:此时的乞丐真是感慨万千啊!他感激地对女主人说--生1:谢谢你。

师:他还对女主人说--生2: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做纪念吧。

(课件出示)   乞丐感激地说:“谢谢你。”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做纪念吧。”

师:他在谢什么?他为什么不会忘记女主人呢?

生:他感谢女主人告诉自己还可以去干大事业。

因为女主人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尊严。 他明白了自己也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乞丐此时接过的是--生:20元钱。

师:但是,他得到的仅仅是钱吗?

生:不是,是做人的尊严!

师:由此可见,妇人说的这句话,果然有她自己的道理。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   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3、再来看看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他搬砖了吗?他是怎样做的? 默读有关段落,认真体会,想像他的结果会怎样?

小结:他不仅是没有挣到20元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可能永远都只是乞丐。

师:让我们再次读读这句话,认真体会女主人的用心良苦。(生再读)

(课件出示)   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4、学习13-21自然段

(1)、师:受到启发的乞丐走了,带着那条黑黑的毛巾,一去就是若干年。当他再次回到妇人身边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13~21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独臂乞丐通过自己努力,现在成了公司董事长,为了报答女主人,他买了房子准备送给女主人,但是女主人却拒绝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发生在若干年后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生读董事长的话,女生读女主人的话,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

(2)、师: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怎么评价这个女主人?

生:她帮助乞丐得到了尊严,但却不想得到回报。

我觉得她特别乐于助人。         她心地很善良。用心良苦。

师:在妇人良苦用心的促使下,乞丐怎样了?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事业有成。

三、感情升华,编读名言

三、升华情感,编读名言

1、师:故事读到这儿,老师的心里感受非常深刻,我把自己的感受浓缩成一句话,你们来读读      (课件出示):  做有尊严的人,也要给别人以自尊--向彬。

2、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这样精练地总结出来吗?(生自由说)

如: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愿意做,什么事都能做到。

劳动最光荣。        做人要有尊严,要自立自强,不能总想着依靠别人!

4、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独臂乞丐的命运,让乞丐懂得了怎样做人!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人”字!让我们珍惜尊严吧! 做个有尊严的人!

附: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女主人          独臂乞丐                健全乞丐

整条右臂断掉               双臂健全

艰难搬砖 获得尊严        鄙夷走开、失去尊严

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

上一篇:日本留学生活费用下一篇:建筑实训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