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阅读知识点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议论文阅读知识点(精选11篇)

初中议论文阅读知识点 篇1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作品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二)快速粗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

根据试卷上的问题,快速粗略阅读,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基本信息,了解文体,理清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把重点画下来。

(三)精读原文,找“原话”

所谓的找原话就是找到文章作者说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答题时可以利用文章的原话来提取答题的重要信息,更有甚者有些试题完全就可用原话来回答,或者引用部分文章的原话来回答,保证答题的准确率,碰到采分点。

阅读理解常见文体

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的六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议论文常见的考点有: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的三要素是: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常见的考点有认识并把握说明的对象,概括其特征;分析说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联系文章与生活实践谈自己的感悟等。

阅读题的答题思路

1明确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结构更利于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记叙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可分为:顺序、倒叙和插叙。初中生要注意找到插叙和倒叙的起止点。这样对掌握文章结构很有帮助。另外初中生还要理清文章结构的层次,分析文章的详略。明确规律,把文章中相关语句与问题一一比较,然后做出准确判断。

2有文体意识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阅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阅读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阅读题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

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语文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1、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2、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3、成功像水,是对所耕耘土地盼滋润而不是永久的收获;失败如风,是对理想双翼的测验,而不是无底的深渊。

4、生命的意义不在美丽的言辞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谋求自己的生存,同时也帮助别人生存中。

初中议论文阅读知识点 篇2

新课标要求就是要确立这种新的现代的阅读理念, 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获得情感体现。为此, 我们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 读活作品, 品出境界, 体验情感。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 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含哲理, 直抒胸臆, 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 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 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在教学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时, 自己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故乡》的主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 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20多年来质变的细节进行描写, 成功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有杨二嫂, 虽说她不是《故乡》里最重要人物, 但她却不是一个不重要的人物。因她的出现和存在, 不但更能显出闰土的忠厚可爱, 而且也更明确了主题。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形象, 这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 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在教学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 追求作品阅读的开放性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 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 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召唤阅读期待, 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 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 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 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 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 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 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阅读自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 我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 通过对文体的解读, 研究捕捉语言文字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联系时代背景, 体味关键性词句。第二抓住故事的细节, 对比观照人物。第三, 透析人物肖像, 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文章中的“我”是作者吗?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义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 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还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思考这两个问题, 并结合课文体味“我”对故乡的感情。问题组合二:“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禁,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阅读上边几段话思考: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是什么?他的那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也使无数的读者伤感, 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们会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悲伤, 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问题组合三:文章中有两段有关闰土20多年前和20多年后的肖像描写, “在我的记忆中, 20多年前的闰土是个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 无所不知, 无所不会的‘少年英雄’”。他“紫色的圆脸, 项带银圈, 会刺猹, 会捕鸟, 会拾海贝, 会看管庄稼”, 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懂得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的许多东西。可是20多年后仅40多岁的闰土, 却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先是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哆嗦着……那手也还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你能通过这些外貌的变化说出记录着闰土怎样的苦难生活的历史, 又显示出闰土怎样的精神变化?3L道出了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组问题是老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 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3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③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可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作者单位 神木八中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篇4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

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8、总结上文

阅读知识点 篇5

一、关键词

一段文字当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对阅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懂得了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词义,特别是理解了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的意思,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基础测试】

1、“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这句话中,关键词是()

A、妈妈 B、一个 C、勤劳 D、人

2、指出下列各组词的区别并分别造句。

事情

事件

爱戴

敬爱

3、指出下列成语的褒贬色彩。

无微不至

百折不挠

画蛇添足

居心叵测

褒:

贬:

【能力测试】

做网页的喜怒哀乐

提起电脑,我算是“雄鹰”,可说起网页却只是个“菜鸟”。每当看到别人五彩缤纷的个人主页时,我真是羡慕极了,所以现在我在边学边做网页。嘿,这做网页可真让我——

“喜”笑颜开。打开Frontpage2000,迅速单击“文件”“新建”“站点”,一个窗口便打开了,我选择了一个空站点,按动“确定”钮,嘿,我的一个站点目录就出来了,这么容易呀!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怒”火冲天。第二步是上网抢夺别人网页上好看的网标,动动鼠标,东西就归我所有了,可我的“猫”不争气,速度很慢,我一肚子怒气,心一急,烦了,什么事都做不好了。

“哀”声叹气。正当我欣赏下载下来的图片时,令人可怕的“非法操作”对话框浮现了,呀!我还没存文件呢。这下可好,又得从头再来。

“乐”在其中。经过精心的制作,我的网页完工了,可以上传网站了。我先链接上163,打开Cute FTP发布站点,然后把我的网站一拖,一个小时后,出现了Done的字样。哇!大功告成了,我欣赏着自己的网页,真是趣味无穷啊!

1、分别以“喜、怒、哀、乐”打头再组词:

喜___________ 怒__________ 哀__________ 乐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子用词不妥之处并改正:

(1)天气这样好,景色这样美,我沉溺在春游的快乐之中。

(2)同学们都走了,我独自在宿舍里看书,真是难得寂静的一天。

二、中心句

能够明确表达文章中心、点明主题的句子就是主旨句。中心就是主旨,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那个道理。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心思想贯穿其中。联系文章表现的内容,循章求旨,是探索中心、寻找主旨句的主要途径。

【基础测试】

1、一篇描写小朋友的文章中,下面哪一句一般不用做中心句:()A、十二岁 B、他热爱劳动 C、他很淘气 D、他很可爱

2、判断正误。

A、主旨句一定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B、主旨句应该是全文中最精彩的句子。()C、主旨句应点明文章的中心。()

3、阅读(溪水和潭水)

一条清澈的小溪环绕着山涧,欢快地唱着歌儿前行,途中遇到一眼潭水,就对它说:“和我一起去找大海吧。”潭水问:“大海在哪里呢?”溪水说:“穿过山谷,越过平原,注入江河,然后就可以汇入大海了。”潭水摇头说:“我不去,太遥远了,那该有多辛苦哇!”溪水鼓励它说:“虽然路途很遥远,我们肯定要吃一些苦,但是一路上也会遇到许多朋友,我们互相帮助,历经苦难就会到达大海的。”潭水还是不住地摇头,溪水继续说:“大海是什么样子,你大概不知道吧。那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世界,一眼望不到边际,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的景色妙不可言。巨型轮船在它的背上,众多宝藏在它的腹内。我们只要和它在一起,就会活力无限。”潭水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你不认为我也很好吗?你瞧!上面有浮萍,下面有鹅卵石,还有小蝌蚪陪我玩耍,我们多自在呀!我很满足了!”

溪水只好走了。一路上,它继续邀请同伴:小河流水、江河湖泊、山泉洪流。它们一道奔向浩淼的大海,投入了新的怀抱。

潭水干涸了,因为它脱离了同伴,成了无源之水。

练习:

文中的主旨句是:()

A、虽然路途很遥远,我们肯定要吃一些苦,但是一路上也会遇到许多朋友,我们互相帮助,历经苦难就会到达大海的。

B、上面有浮萍,下面有鹅卵石,还有小蝌蚪陪我玩耍,我们多自在呀!我很满足了!C、潭水干涸了,因为它脱离了同伴,成了无源之水。

【能力测试】

(一)给我一个承诺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走过、路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使出一沓美元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几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洪水吞没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突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胸中顿时涌出一股暖流。

1、选择短文里恰当的词语。

2、在骑马的男子帮助克雷斯后,克雷斯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承诺的?

3、请你用波浪线划出本文的中心句。

(二)读下面各段,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无明显的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1)第二天,妈妈特意放下家务活儿,带我去长江边上玩。我惊奇的发现,在长江边上长大的我,从来没有这样好好的欣赏过它的壮美。在妈妈的指点下,我仔细的凝视,薄阴天气下,江水浑黄一片。妈妈说:“这像不像一幅素描画卷?”啊,真的啊,没有阳光给江水上色,江水浩浩荡荡,一黄千里,可是,这黄色又有多少种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突出的,下陷的„„好有动感的一幅素描啊。

(2)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要慎重的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他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出来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3)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做在小挺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作者小艇上教堂去做到高。

三、段落

一篇文章一般是由不同的段落来组成的,段落是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划分的;如果几个段落共同表达一个意思内容,我们又可以将它们称为一层。分段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表达更加清晰。一段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在段彰要空两个格。把文章分段、分层有利于阅读理解。

【基础测试】

1、段在段落的开头应()

A、空两格 B、退一格 C、退三格 D、不退

2、下列哪一组标点符号不能用在一段这末()

A。?

B!……

C,;

【知识点】

划分段落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例如:在强强的印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例如: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能力测试】

有三个猴子下山玩耍,忘了时间,天快下雨了,它们才意识到该回家了。可是,雨点很快就落了下来,猴子们只好四处寻找避雨处。恰巧,半山腰有一间小木屋。

最快的那只猴子一步冲到门口,但戛然而止,因为门着着。

又一只猴子围着小木屋转了一圈,失望地告诉大家:“窗户也是关着的。”

第三只猴子忍不住了,嚷道:“快想想办法吧,不要再磨蹭了。”

于是,三只猴子围成一圈,在雨中讨论起来。想了又想,猜了又猜,一个个方案被否决,一次次提议被推翻。大家早就湿透了。

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木屋的门被“咯吱”一声吹开了。猴子们高兴极了,原来门就没锁!

大家都在想:“早动手推一下木门该有多好啊!”

1、你认为猴子是()

A、聪明的 B、愚蠢的 C、肯动脑

2、判断正误

(1)这篇短文可以分成三段()(2)第2至第6自然段为一段。()(3)小木屋的门是被猴子们撬开的。()

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点 篇6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代背景。②交代社会习俗。③交代思想观念。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④渲染气氛。

公式: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

为下文作铺垫。

三、关于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结局。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2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一、第一段作用:

两方面①内容:从本身和主题两方面说②形式:结构和手法。

答题方法1、交代故事发生背景,人物所处环境

2、引出下文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引人入胜

二、分析人物形象:

①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②通过外貌、语言、行动揣摩人物心理③注意小说活动的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以上四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另外,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

答题方法:——是——的——

例如:某某是一个敢爱敢恨、勇敢执着、爱憎分明……的农民形象

三、环境描写作用:

答题方法: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时令、地点等;渲染——的气氛;表现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四、情节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照应前文 提供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题方法:……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五、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只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3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策略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阅读理解怎样分段

读全文,明思路;抓特点,段自明。

同内容,并成段;单意思,独成段;

时间明,按推移;叙事情,视变化;

地点清,按转换;是说明,依内容。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中考语文命题发展的总趋势也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 一般分值都不低于30%。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除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外, 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

一、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 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 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优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 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时, 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 创设一种意境, 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为此, 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 如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手段, 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 教师适时点拨, 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教师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他们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 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 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语文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课本不再是唯一资料, 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十分常见。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双方除了从教参、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 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 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同时,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 各抒己见, 异彩纷呈。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碰撞中发展。

三、在阅读中品味优美语言领悟深刻思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 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反复地品味文本优美语言的过程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 语文的人文性更不容忽视, 语文教学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美。唯有如此, 读、写、听、说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而不误”。

四、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 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 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 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此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 感触最大, 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 针对这些摘录, 写一些赏析及感想。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

(1) 指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阅读效果。在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等。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

(2) 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并通过标记、注释、写读书心得与笔记等方式来将自己在阅读中的各种感悟与见解写下来。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更利于学生获取信息,更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思维水平。

(1)教给学生阅读各种文体最基本的知识,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对其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给学生进行层次阅读: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领悟主题;朗读课文,体验情感;熟读课文,积累语言。

(3)教给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认真听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最后再升华拓展。

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就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发展个性阅读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的生活体验 、情感世界,面对同一篇文章,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必须尊重学生對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解释并鼓励大胆表达。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对麻雀说的话怎么读,学生各有看法,一位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男孩买尔旦.吐尔洪认为,读时语速应又快又急,他见过麻雀,麻雀向来是叽叽喳喳地说话;第二位女孩阿丽米热.阿布来提却不赞同,认为麻雀与燕子争论时,不该像吵架,要有礼貌,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第三位女孩李丽则认为有理能说得清,读得不可太急,但也不能太软,显得没有说服力,语气一定要自信、坚定,理由是,她见过电视中小学生的辩论会就是这样的。学生的每一种朗读处理都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验的体现,我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很有思想”,“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作出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四、重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通过上阅读课,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找出其中精彩的语句或段落,体会词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深刻了解作者的内在情感,并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通过上语文写作课,学生能够逐步培养起自己善于观察生活、从身边小事中收集素材的良好习惯,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文章中表述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见解,积累创作灵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环节与写作环节不应当是彼此孤立的,而应当是密切配合的,教师只有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紧密结合,采取策略有效整合这两个教学版块,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

(1)收集课文素材,分类记录。

在教材梳理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提取课文的主旨,同时将其转变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素材,指导学生分类记录,如分类为“创新篇”、“挫折篇”、“励志篇”、“亲情篇”等等,把各种范文材料随时记录下来,运用到各种写作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随时读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2)分析技巧,模仿写作。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的文章,是写作的典范,只有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白描”写法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父亲在车站买橘这个细节描写的句子,提问道:①父亲的动作描写有哪些词语?②父亲的背影描写运用了哪种写法?语言特点怎样?③以此为例,请大家写出一段亲人的熟悉背影。经过一连串的范文阅读和写作指导,学生们懂得了细节描写、白描技巧的运用。

(3)展开联想,片段作文。

抓住语文教材中有关景物描写或者某个精彩片段描写,利用联想,让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片段作文,就会提升学生的写作想象思维能力。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社戏》一文时,文中有关看戏归航路上的童话般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老渔父停下艇子来喝彩。”我抓住“航船”、“大白鱼”、“浪花”、“蹿”、“老渔父的喝彩”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新奇、童话般的想象,让学生勾画出一幅动人的“飞船夜行图”。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月夜归航的情景,很精彩,仿佛身临其境。可见,在课堂上抓住景物描写,展开联想,片段作文,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

五年级语文阅读知识点 篇9

1、理解:①理解词语的意思(北师版常有,人教版有时会有) ②结合生活和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重难点)

2、分析:①分析原因:A、直接在文中检索相关的答案;B、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答案。(重点)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分析人物形象)(重难点) ③分析题目和重点句的含义(难点)

3、总结:①总结文章中相关事件的特征 ②指代题型 ③文章的叙述顺序

这三点难度中等,做题相对简单

4、概括: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段意)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方法,重难点)

5、开放性题型(重难点):①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②文章给你哪些启示好道理。

二、说明文 1、说明方法和作用 2、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关于新闻的阅读知识点 篇10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3.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5.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6.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7.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8.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9.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10.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新闻的文体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一是善于通过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并且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

二是写出人物的个性,不与别人笔下形象相似。

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初中议论文阅读知识点 篇11

【关键词】问题解决 教学 语文阅读

一、通过读去感知

“文者,情之经”,语文教学要重视美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味涵咏,读出文章的美味,品出文章的美感。美读,是将无声抽象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生动言语,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多感官共同参与,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最终实现“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

朗读 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 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是为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为理解文本打好基础。教师提供思考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的感知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在这一阅读层面,问题的设计应有很强的认知针对性,避免出现提问随意性。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然后再就阅读教学中的“大问题”--也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迁移性质疑,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强化阅读教学的重点知识,揭示文本的内含意蕴,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精读 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层面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它是在初读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细读,对重点的、难以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精读便于理解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通过精读学生可以学习作者使用语言的技能和方法,获得语言的积累。关于精读,叶圣陶先生曾就它的地位、作用和目标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精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自由阅读”。

二、注重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感情的血液在畅流。” 说明了情感体验对阅读的重要性。吕淑湘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很美,特别是诗歌、散文,不仅词语美,篇章也美,好像一座很好的建筑物,造型很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领会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是他们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进行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的悲欢,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体验感悟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三、加强与文本的对话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文本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每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和升华。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因此,每一篇文学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文采,也折射着人性的内涵,社会的现实。传统的阅读教学,学生不是主动获取意义,而是被动接受老师或者教材编撰者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进行的不是自己的阅读,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失去了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阅读现状不利于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的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深入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

四、阅读主体的互动——组织交流讨论

问题解决学习具有社会性特征,为此提出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教学策略.交流讨论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全班讨论、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补充、修正和深化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中教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是讨论、交流中的组織者、引导者。为此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活动的自由开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组合作互动可以促进信息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挖掘集体潜能,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学习空间。课堂引进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这个平等的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对话,是过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又一进步,是真正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体验解读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验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个体阅读不是一个封闭的历程,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有赖于读者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互。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体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就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师生应该是一个互助的学习群体。师生的阅读是自主的,师生间的交流是动态的,实现了师生双主体的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彼此间互助沟通、互助影响、互相补充,互助启发,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骆怡龄. 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上), 2007,(08) . 

上一篇:安全环保知识答卷题库下一篇:零售店进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