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问题(精选10篇)
教育是一个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重大事情,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房展。在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好的教育资源多分配在发达地区,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教育资源显得很薄弱。在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更加凸显,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教师老龄化。农村教师有着不错的薪资待遇,但还是没能把教师留下。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最后都是选择离开,这是为何呢?因为农村生活条件差、各方面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等,是年轻教师选择离开的最根本缘由。其次农村教育缺乏资金支持。因为农村不比城市,人均生产力有限,所以导致农村的财政收入有限,很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教学上,这样就导致农村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匮乏老旧。最后是中国农村传统守旧的思想和缺少父母的教导。在一些农村地区,对于女性子女接受教育上仍旧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得在农村一些女孩无法去接受义务教育。在中国农村,大量年轻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只留下年幼上学的子女和年迈的父母。这样就会出现老人溺爱晚辈,忽略对晚辈的教育,这也是教育上的一大弊病。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 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 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 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 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 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 (PISA) , 结果排名全球第一, 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 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说第一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 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 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 包括最差的学校, 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 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 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 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本科, 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 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 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 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 但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地肯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他很幸运, 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 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不管他是否加入了或者加入过美国国籍, 却享受着美国的国民待遇。如果是在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或者中美对抗的时代, 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根本不可能。钱学森回国之后, 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 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 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两弹一箭功臣”。但也有人受到迫害打击。还有像邓稼先, 才华不在杨振宁、李政道之下, 起点也不低, 为国家的贡献足以与钱学森相提并论, 却因保密需要长期不为外界所知, 又没有能像钱学森那样安享天年。可见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 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 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 社会用不着去干涉, 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 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 马上报纸就要讨论。实际上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 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 学校就可以做, 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 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 一般是打到初中, 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 幼儿园、小学、初中, 哪怕是冬天, 女孩子一律穿短裙, 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 才可以穿长裙、长裤。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 规规矩矩还站在那里, 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 国情不同, 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 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 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现在, 学校禁用手机, 马上会引发轩然大波, 引起媒体的普遍批评。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 法院却判学校违法。北京某大学一年当了8次被告, 全部输掉, 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 属弱势群体。中学不敢组织学生春游, 除非家长签下免责承诺。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 不许奔跑嬉闹, 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自杀, 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义务教育需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能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首先, 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 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 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 在美国, 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义务制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 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 比如说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 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 我说应该公布国家义务教育最低标准, 多少孩子要配一个教师, 餐厅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公布之后让我们看有没有做到。像美国、日本, 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基本设施都是有的。2001年初我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时, 参观了毗邻的智利弗雷总统考察站的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位学生, 但有两位由国家派来的专职教师, 配了好几台电脑, 还开通了互联网, 学生们每年还能回国参加活动。当时得知, 有两位学生即将升中学了, 政府已决定再派一名老师, 同时确定由一位有专业学位的考察队员兼任物理教师。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 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 绝对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样, 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 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 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 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 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 既可在本地培训, 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派教师轮流服务。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 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 就是一种习惯, 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 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 为什么我不能, 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将一些全人类都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间我当中学教师, 眼看我的学生变得开口国骂闭口“沪骂”, 老师处于被批判斗争的处境而无能为力, 还得昧着良心赞扬“革命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2页) 小将造反有理”。我们私下感叹:将来等到这些学生为人父母, 成为国家栋梁, 他们如何教育子女, 管理国家?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 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 老师的地位很高。“文革”前, 我当教师时不满20岁, 到学生家去访问, 有的家长还以为是他哥哥的同学。但一旦知道我是老师, 立即非常客气, 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 但对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长的说法、要求与教师不同, 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当然听老师的。”但现在, 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从教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 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另一方面, 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要左右老师, 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其次, 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 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 因为家庭做不到, 但是至少进入学校, 孩子们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就在义务制教育阶段, 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 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 我很奇怪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跑到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去, 为什么不能到一般的学校, 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学校?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 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 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西安晚报》报道,西安市有关部门曾对该市部分11岁~16岁之间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愿将心事告诉父母,碰到烦心事,就“告诉同学和朋友”:仅有10%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与父母“分享”:10%的学生则表示,心事无人倾听,只好埋在心里。另外,还有65%的学生认为家长并不了解他们。
观点:从种族和血缘关系上来说,孩子最亲近的人应当是父母,亲子之间应该心心相印。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如今居然有80%的孩子与父母“人心隔肚皮”.他们有了心事却不愿告诉父母。因为孩子“离心力”太强。还是因为父母“凝聚力”太差?有专家认为,导致亲子关系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父母虽然爱孩子,但他们不懂孩子的心。
锻炼太少
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者达31%。该调查还指出:目前在一些城镇地区,独生子女比例占到90%。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倍受娇宠,成了心理脆弱的一代。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
观点: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极易受到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甚至导致人格扭曲。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将其关在家中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这样做的后果必将导致孩子与社会疏远。应该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多与他人交流,从中学习并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报班太多
《今晚报》报道,连日来,记者对天津市河北区五号路小学、河西区马场道小学、和平区中心小学以及新华中学、南开区四十三中学等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约65%的学生觉得过去的暑假过得不快乐,30%的学生觉得过得一般,只有5%的学生觉得过得充实有意义。不少学生反映“一放假,老爸老妈就给我报了数学、语文、外语等多个课外补习班,除了做作业外,就是上这些课,一个接一个地赶场。”听得出,孩子们心里很反感。
观点: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假期里能够好好休息一下,多玩玩,放松一下心情。但他们这个简单的愿望却难以实现。因为家长们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硬把假期当成“第三学期”,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和假期的快乐。所以假期里孩子们却比上学时更忙碌、更劳累、更辛苦、更不快乐。可谓得不偿失!哈佛大学儿童专家德莱米认为:“所有的孩子都爱玩,玩是孩子的工作。”但愿家长朋友能翻然悔悟,还孩子快乐的假期。
父母陋习
《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市妇联曾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等单位,在成都小学生中开展了“我与父母”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八成的学生都希望家庭“更和谐、更民主”。他们遇到父母吵架、打麻将、抽烟、说脏话等情况时,很想制止,但不知道该怎样介入父母的事情,只能束手无策。
观点:从这则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八成的小学生很想改变父母的生活陋习,但苦于无计可施,只能作罢。其实,一个称职的家长,从为人父母的那天开始,就应该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在言行举止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也为自己建立威信。“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如是说。
分数至上
人民网报道,徐州市有关部门曾在该市西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面对“当你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如何对待”这一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都回答:家长不能客观看待我的学习成绩,哪怕是我偶然失误也不能原谅。
观点:考试成绩不好,并不意味着孩子什么都不好;这次考得不好。也未必下次还考不好。如果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埋怨或轻看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科学地说,家长应该坦然、客观地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即使考得不理想,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横加指责。与其如此,倒不如主动帮助孩子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奋起直追。
盲目择校
《新闻晚报》报道,据上海市教委网站调查的数据显示,有三成被调查者表示孩子上的是“重新选择的学校”,而不是户籍所在地的学校。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些家长想尽了办法。如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把孩子的户口紧急迁到学校的辖区内;还有的家长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以便孩子“就近”入学。
观点: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有利。还有一些家长,让孩子非名校不上。孩子进了名牌学校却要承受与年龄不相符的巨大压力,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0受到伤害。家长的选择要从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毕竟,孩子的人生之舟才刚刚启航,以后的成功更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
作者:时间:2008-12-09
对策探讨
家庭教育虽然以家庭作为修饰语进行限定,其运作虽在家庭内部,但功夫却在家庭之外。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绝不可能脱离学校、社会进行。现就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内部
1、建议家长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积极地引导。留守儿童的家长虽然不能长期在孩子身边,但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偶尔寄一件小礼物或一本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
2、通过参加家长学校等渠道,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3、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为孩子创建“智力背景”。为孩子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父母在工作之余,也要多学习多读书,和孩子互相督促,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4、帮助孩子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培养孩子热爱本土社会、理解本土社会,敢于面对本土社会落后的现实,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从事本土社会建设的信心和勇气。从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孩子“爱农”观念和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促进孩子的学习。
5、加强与托管人的联系。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留守的子女接触最多最亲的就是托管人。因此,应加强与托管人的联系,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动向,遇到问题与托管人一同商议,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虽然子女留给托管人照顾,但作为父母的职责并不会因此减轻,甚至要比一般的父母更关心子女,因此即便人在外地,也要积极主动地与托管人联系,同样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二)学校方面
虽说学生的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责任,但面对现实的农村状况,教育的重担大部分还是要落到学校教育者的身上,这其中也当然包括家庭教育的内容。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班主任,弄清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登记清楚托管人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通过这一环节,使学校与托管人取得直接联系,以便准确
1而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托管人是学校与“空巢子女”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情况,及时有效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2、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要求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探讨父母与孩子交流的经验体会,并配合老师适时鼓励,因势利导,变害为利,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思想状态,让子女感觉到父母虽身在他乡,却心系自己。
3、定期召开托管人会议。为消除孩子的负面影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定期召开托管人会议。会上,请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进行经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途径,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4、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长期和父母分离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性格孤僻、自卑,有的高傲、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他们在班上小错不断,常做出一些违犯班纪班规的举动,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内心极度脆弱,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中去,让他们的母爱父爱得到延伸。
5、有针对性的组织召开“走进父母”的主题班会。教师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在外打工者的劳苦辛酸,介绍一些优秀“留守子女”的先进事迹,让孩子从学习讨论中明白:父母强忍别离的痛苦外出艰难谋生养育了他们。因为有了父母在外的千辛万苦,才有了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父母是最勤劳、最坚韧、最值得敬重、最具榜样的父母,作为子女,应该时刻用勤奋和刻苦来报答他们。
6、加强家访、校访的交流协作。
摘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互动作用。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而且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教养、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紧抓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分头实施的途径与规律,使两教在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力量上聚分适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形成优化的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就此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一浅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问题;对策
目录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3)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3)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4)
1.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5)
1.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5)
2、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5)
3.1社会方面........................................................................................................(6)
3.2学校方面........................................................................................................(7)
3.3家庭方面........................................................................................................(8)
3、结语.....................................................................................................................(8)
参考文献...............................................................................................................(10)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今天早上醒来以后我就开始写作业了,然后奶奶做好早饭我就开始吃饭,吃完饭又开始写作业,我写呀写呀,也不知道写了多久,直到把作业写完,我就陪妹妹玩了,我和她做了游戏,玩到中午的时候,奶奶把饭煮好了,正好妈妈下班回来了,我就把作业拿给妈妈看,让妈妈检查,妈妈看了我的作业说我今天表现真棒,以后记得要坚持,不要像昨天那样,光顾着玩不知道完成自己要做的作业和事情,想想那天电话里你给爸爸说的自己的任务,每天的作业都是老师给你的任务,也是你应该做的事情,我说好的,我也不想像昨天那样,昨天是玩的忘记了,惹得妈妈不开心!
笔者多年从事幼儿教育, 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 在幼儿园许多幼儿生活不能自理, 甚至不会自己吃午饭, 不能与其他幼儿很好地交流, 没有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有些幼儿说脏话, 等等, 这些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针对这些问题, 我想对家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提一些建议。
一、家长要正确理解幼儿家庭教育
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感人事迹, 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千古流传, 家喻户晓;《三字经》中有“养不教, 父之过”的说法, 以及清朝的《曾国藩家书》等等, 这都是家庭教育的典范或“规则”。
那么家庭教育究竟是指什么?专家是这样描述的,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相互教育与影响, 还包括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潜在影响与熏陶。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家庭生活中父母或长辈对未成年人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 主要是指长对幼的单向而有意识的教育。
但是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家长又忙于工作, 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有些歪曲, 认为孩子比较听话和将来学习能搞好就行, 以后上了学自然都会学好, 而对其他的行为进行纵容, 不知不觉孩子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家长显然是歪曲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
1.家庭是幼儿最原始、最自然、最温馨的生态环境;
2.家庭教育对幼儿有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很难纠正;
3.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居于首位;
4.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这些家长必须明确, 正因为家庭教育如此重要, 历史上许多不平凡的人都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此不必举例。
二、家长要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会说, 我一直都没惯着孩子, 要求一直严格, 该骂了骂, 该打了打, 怎么孩子现在有这么多坏毛病?其实还是家长的家庭教育太片面了。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从各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要从生活起居、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流、文明礼貌、生活常识、健康常识等等各方面进行家庭教育, 家长要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
(一) 如何使幼儿不任性
现在的独生子女, 有些溺爱严重, 尤其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过的孩子, 更加严重。真是要星星不敢给月亮,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可以理解, 孩子少嘛!不这样就对不起孩子, 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其实这对孩子将来成长极为不利, 以后孩子会不理解家长, 不理解教师, 不理解同学同事, 唯我独尊, 刚愎自用, 自私自利。
比如孩子想买零食吃, 诸如冬天吃雪糕, 辣条或一些其他“垃圾”食品, 家长明明知道这些零食对孩子身体不好, 甚至会得疾病, 但是家长考虑到孩子想吃, 要是不让他吃, 他就会大哭大闹。再想想自己当年什么零食也吃不上, 就觉得孩子太可怜了, 买吧。当然还有孩子买一些贵重的玩具, 家长明明知道经济上可能负担不起, 或孩子根本只是玩个新鲜, 或玩不了几天就会将其损坏, 最终还是顺从了孩子。长此以往, 孩子想要的东西, 必须得买, 孩子想干的事, 不管是与非, 必须得让他干, 这样不知不觉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
那么, 家长在这方面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1.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不懂道理, 家长要给他解释清楚。比如买“垃圾”零食, 家长要这样解释, 虽然零食口味好, 但是不卫生, 吃了可能会肚子痛, 或可能呕吐, 长时间吃还会慢性中毒等等。如果孩子确实是饿了, 那就说服他买其他的可以充饥的卫生的食物。如果这样给他解释, 一般的孩子都会听话的。
2.如果孩子确实不能说服, 那就是已经任性了, 扭转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尤其是孩子看上了某种玩具, 不买不行, 也说服不了。这时, 家长一定要立场坚定, 要做出真生气的样子, 哪怕孩子哭闹和折腾。一般稍微懂事的孩子是不会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下折腾的, 如果还真的哭闹, 大人尽管假装离去, 孩子一看哭闹无济于事, 买的希望不大, 自然而然会追随家长而去。这样的话, 以后孩子买东西就会逐渐不会任性了。
(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这最好要从孩子周岁之内进行培养。孩子在六七个月时, 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纸质较硬的不易撕破的认识物体如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的彩色的小书, 一则可以当孩子的玩具, 二则可以帮他识字, 认识事物。这样, 孩子从小就爱看书, 进行所谓的“学习”。等孩子会说话时, 他就更喜欢图书。他喜欢家长给他念书中的故事, 几次之后, 孩子就背过了;再大一些, 自己就会读了。这时, 家长会发现, 孩子已经认识好多字了。其实这时他已经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 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孩子。同时, 我们家长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来充实自己, 增强自己家庭教育的能力。幼儿家庭教育搞好了, 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他们在成才之路上, 会少走弯路, 他们的一生中会受益匪浅。
摘要: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家庭教育问题, 但现在的孩子不良习惯却很多, 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是摆在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2016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四川渠县高三学生小斯就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刚刚走出高考考场的他,留下了一纸遗书,谴责完父母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小斯的这一枚“炸弹”,炸伤了他的父母,也炸醒了天下的父母。他的学习不够优秀吗?他的同学交往不够融洽吗?这都不是他决绝离去的理由,他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优秀,到了高手云集的达州外国语学校,他依然出类拔萃。但是这么优秀的他仍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爱,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认可,感受不到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
这让我们不禁深思,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吗?该苛责学校,还是该苛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其实,小斯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之殇,则是我们的问题父母。
我不禁想起了前两天的广场心理咨询会的现场,看着围绕在我身边连珠带炮不停发问的家长,再看看到处欢蹦乱跳的孩子,我不禁反问自己,这些孩子真的都不够优秀?真的有那么多的问题?当孩子出现了所谓的“问题”时,家长们都抱着求医问药的态度找老师,找过来人,希望可以得到一剂治疗孩子的“灵丹妙药”,让孩子朝着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殊不知,真正应该“吃药”的不是孩子,而正是那些家长自己。我们的这些问题父母,都存在哪些致命伤呢?
一、问题父母之隔代教养模式
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生存压力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把他们交给自己的父母,请老人帮助照顾自己的下一代。这种隔代教养的模式导致老人对孙辈过度溺爱。孙辈在成长的过程中关爱有余,监督和教育的力度严重不足。当孩子满六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年轻的父母蓦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于是就开始了问题拯救行动。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放任自流,一种是严格管教。放任自流的孩子,缺乏了必要的监督与管教,他们的发展就会随心所欲。他们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对学习和生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自由散漫。被严格对待的孩子,则处于父母的无休止的言辞管教,甚至是体罚之中。从极度的关爱到被体罚,这种巨大的落差不仅不能让他们努力修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跟父母对着干。这两种教育方式最后往往让孩子的发展趋势与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驰。试想,我们到底是应该在小树发芽的时候就开始管理,还是等到小树长歪之后再来纠正呢?所以,家长们请亲自抚育您的孩子成长吧,不要放弃孩子最初的、最佳的教育时机!
二、问题父母之家庭教育中的“比文化”
由于“比”文化的存在,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赏识心态,总让“别人家的孩子”笼罩于自己孩子的头顶之上。家长们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仅忽视自家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对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如数家珍。他们会将自己家的孩子与成绩、表现更加优秀的孩子比较,希望借此让孩子明白自己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出自家孩子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动力,争取让自家孩子向优秀靠拢,甚至超过优秀,成为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可這只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盘踞在自己的头顶,不仅使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全无,学习兴趣杳然,更使他们讨厌和排斥别人家的孩子,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所以,很多家长反映自家孩子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没有兴趣,这全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家长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所以,家长们请放弃您的攀比心理吧!
三、问题父母之消极言语的暗示
估计很多的家长都没有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平常对该效应的应用。罗森塔尔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但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不是正面的积极应用,而是消极应用。他们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有很多消极的语言暗示。他们的本意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语言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使自己的孩子朝着他们消极暗示的方向发展。我的兄弟从小就在父亲“你们这一辈子就完了”的预言中成长。一语成谶,现在他们就如同父亲预言的一样,事业平平,碌碌无为。所以,家长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谨言!
四、问题父母之不当的“言传身教”
古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但是事实上,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的时候,他们却在投机取巧、撒谎、食言、失信;在教育孩子要多读书,提高自己修养的时候,他们一下班就抱着手机或者电脑开启了整晚的游戏模式;在教育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则是马马虎虎,漏洞百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不仅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是不断地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己的不良行为。孩子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也是我们行为的监督者。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慎行!
五、问题父母之父母梦想的实现者
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白板一块,都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爱好,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很多的孩子却是背负着父母未竟的梦想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父母曾经有过美丽的愿望,美好的梦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梦想没有变为现实。当孩子降临之后,他们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父母梦想大使的重任,去实现父母未竟的人生理想。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们被迫以父母的梦想为梦想时,就会消极懈怠,必然没有良好的表现。孩子不是家长手里的提线木偶,他们要表演的是真实的自己。所以,家长们请放下手里的提线吧!
小斯给天下父母的“药”很苦,但“良药苦口利于病”。请借着这剂“苦药”,审视我们每个家长的心态和做法,做优秀的父母,让小斯的悲剧不再重演,克服我们的家教之殇!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威海,264205)
现代社会对诚信的高度需求,要求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由于教育具有前瞻性,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体现将来的发展趋势。尽管当前我国整个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行,诚信制度体系的完善,诚信必将成为引领道德时尚的核心价值观念。从整个道德体系结构来讲,现代社会中诚信将趋于更为核心的位置。正因如此,加强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对于培养有诚信道德的人才,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竞争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紧迫性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这种迫切性主要是由于当下诚信缺失的严重性与学生时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中国传统社会是具有较高诚信的社会,然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对传统诚信的冲击,导致传统诚信日益消解。而现代诚信尚未建立,传统诚信与现代诚信出现断裂,诚信系统呈现“空心化”的状态,导致诚信缺失严重。在诚信系统建设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通过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目的是规范和引导人的理性,约束人的非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诚信系统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诚信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树立现代诚信观,养成诚信人格品质,而在诚信教育系统中学生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起始阶段,是建构诚信品质的奠基时期。在学生时期,如果通过家庭教育能为儿童的诚信人格培养打好基础,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种现代诚信观,会为将来人才诚信道德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现代诚信观、诚信品质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更利于国家的诚信建设长远目标。
二、学生诚信现状及学生家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容乐观的学生诚信现状
了解学生诚信现状,需要从学生说谎和诚信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学生阶段儿童说谎发生率较高,学生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研究发现,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而4、5岁儿童的说谎人数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而且4岁儿童比3岁儿童在说谎时更有策略,儿童的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水平有显著相关。学生对于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尚不稳定,年龄差异和情境差异显著。交往对象及说谎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说谎的理解更多依据事实判断;3岁~4岁是学生对说谎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次,学生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诚信观和诚信认知。学生认知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其诚信品质初步形成,但尚不具备跨情境的稳定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期家庭诚信教育应更多地培养儿童的诚信品质的稳定性。正如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在6岁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正是基于此,学生时期诚信品质的培养会为成年时期诚信观和诚信行为打下良好的铺垫,对个体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问题众多的学生家庭诚信教育
当前,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严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很多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安全的需要,从小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信任、责任、诚实、信用的教育,使得诚信教育在学生家庭教育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种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家长缺乏诚信教育意识。部分家长尚没有认识到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第二,一些家长自身常常失信,难以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班杜拉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是模仿学习。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获得,也常常是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诚信行为和诚信观念而习得。
第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重言传轻身教。由于学生正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主要取决于知觉到的事物显著特征。
第四,部分家长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存在浮躁心理,过于看重孩子行为的结果,忽略孩子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一些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得赞扬而说谎。一旦学生发现通过说谎可以逃避惩罚或获得称赞,就会进一步强化其说谎行为。
三、家庭教育中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体系、路径与方法
(一)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
从心理学上讲,诚信主要包括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力和诚信行为。因此,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在遵循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以诚信情感为基础、诚信行为为重点、诚信认知为导向、诚信意志力为保障的诚信教育体系。
(二)失信控制和诚信行为引导的双重路径选择
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在路径选择上应注重失信控制和诚信引导。
一方面,控制学生不诚信行为。以说谎为例,父母应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说谎的目的,在了解学生说谎心理的基础上,控制说谎行为发生概率,引导儿童诚实守信。对于不同类型的说谎,家长应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对于学生早期的无意说谎,家长应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因为这种类型的说谎主要是由于学生还不理解说谎的概念,纯粹是无意识的和不自觉的行为,属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而对于有意识、有策略的说谎行为,父母应高度重视,可以告诉孩子说谎的严重后果,并给予惩罚,让孩子在心理上形成对诚信道德的敬畏。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对于学生诚信行为的引导,家长可以采用自身身教和诚信故事言传的方式。家长在生活中“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作风和信任、诚实、守信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学生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父母的诚信行为,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诚信态度和行为。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积累与诚信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解,让孩子理解做出诚信选择的过程、结果,知晓诚信行为后他人对行为者的积极评价,以及行为者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应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诚信教育方法 诚信教育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性,以直观思维为主。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规则的认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因此,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应注意采用诚信正面情感和失信负面情感体验法、榜样示范法、生动形象的故事法和游戏法等。
1.采用诚信正面情感和失信负面情感体验法。
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在道德决策中十分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情感是链接诚信认知和行为的重要环节。在家庭中开展诚信教育,父母应及时捕捉孩子的诚信或失信行为。对学生的诚信行为给予及时奖励,激发诚信行为的再次出现。在做出诚信行为时,如果学生能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极大地提升其再次做出诚信行为的概率。对于学生的失信行为,父母应及时批评,受到批评的孩子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自责、内疚等消极情绪体验,这些负性的情绪体验会降低孩子再次做出失信行为的概率。在批评孩子的基础上,父母应进一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做出诚信行为。2.提供观察样例,重视身教。
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深深的体现着隔代家庭教育的烙印。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给教育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据相关教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有的隔代家庭学生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部分儿童在农忙之季还要帮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干活,学习时间少。此外,祖辈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很少督促孩子学习。同时,部分隔代家庭教育儿童,在家很少学习,放学回家后,大多数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或玩耍,爷爷奶奶也不管他们。
(二)心理健康问题。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它是当孩子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孩子对周围人产生的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作为“看护者”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形成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三)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比如,他们有的为人处事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究其原因,孩子不是天生品德不好,而是由于后天的管理和教育失范的结果。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一起生活,虽然农村老人接受了传统的中华教育美德,但总的来讲,隔代教育对孩子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缺乏可行之处。
(四)安全问题突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在2-5岁之间,也就是还处于学龄前阶段。对于家庭条件稍好的儿童来讲,他们此时也可以与其他的同龄儿童一样背上书包,在幼儿园学习玩耍,为之后的学习作准备。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儿童来讲,八九百元学费不是其监护人所能支付的。因此,他们不得不整天与祖辈在一起,但祖辈除了照顾孩子,还要从事繁重的农活,为了达到孩子、农事两不误,祖辈一般选择自己走到哪里就把孩子带到哪里。因此,孩子的许多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在该村,土地多为山地,大部分的耕地之间坡度较大,极易出现滑倒摔滚现象。这种地理特征对于生理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五)价值观偏移。当今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部分打工者急切改变现状的心态迅速膨胀。虽然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关注较少,但内心仍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对孩子采用纯物质方式进行补偿。在此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金钱的数目增多,使用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这就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者素质不高,教育意识不强,责任心淡薄
1、从直接监护人来看。作为孩子直接监护人的父母,他们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自己件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前者。当然,面对生活的压力,这是他们不得以的选择。但无论怎样,它都造成了一种结果,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接受隔代教育。将孩子的监护权转移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2、从临时监护人来看。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生活的隔代监护人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肤浅。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3、从学校教师来看。当前各中小学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盲目追求“质量”,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问题很少顾及。而且由于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技巧,根本无法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再加上老师的工作任务重,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又多,也不可能关心到所有的学生。
(二)缺乏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
1、从政府方面来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层组织如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还极为不到位甚至是欠缺。调查发现,在该村,其基层组织还未注意过这一现象,或者说根本不将其视为一个问题。
2、从学校方面来讲。由于其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1、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动,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很难有时间回来看望子女。他们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叮嘱孩子听话,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变幻不定,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很可能会变得暴躁、古怪。
2、临时监护人与孩子间缺乏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祖辈间的代沟也使他们缺少有效的交流,孩子心里有话,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毕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
3、孩子的父母、临时监护人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调查发现,这三个教育主体间交流甚少。调查结果显示45%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也从不去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等等。
对策及建议
(一)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延伸学校教育范围。一般而言,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1.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应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3.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老人的实际,照顾农村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改进家校联系方式,因人制宜,更多的采用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如进行农村家长会,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者本身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树立好榜样作用。
2.家长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把孩子接到务工地入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家长应该通过多打电话、多写信等方式询问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明白孩子的近况,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3.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家庭教育问题】推荐阅读: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调查10-10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及策略10-05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措施09-15
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培训小结09-2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6-22
妇女遭受家庭暴力问题11-26
妇联对家庭暴力问题调研建议05-28
家庭教育论文:家庭之父性教育探究07-10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10-11
论家庭教育素质教育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