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共13篇)

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 篇1

张丽华

中国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写的字是中国字,但讲的话可能不是地地道道的汉语。

大家知道,现在的普通话是属于汉藏语系,主体为北京方言,但是中国历史上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明朝外,其他四朝全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北京这个地方自古胡汉杂居,湖人统治的时间可能比汉人还要长。所以,北京话是满语、蒙语和北方方言的混合语种,是胡音。在1928年国民政府定国语时,北京话仅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战胜广州话,广州话差点成了国语,其实那才是地地道道的古汉语。

中国人数学好,这也和语言文字有关系。随便给你一串数字,比如2784392,如果你的母语是汉语,看一遍保准能立马说出来,母语是英语就惨了,差不多要忘俩数字,说明了中国汉语单音节发音对数学及其运算对于其他语言来说有很大的优越性。那么有人会说,不就记串数字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如果你记电话号码用英文,因式分解用英文,求全等三角形用英文,你肯定一个头,两个大。

当然,中国的文字虽复杂,但形体优美,最重要是中国字可以练,听说过靠写中国字出名的,听说过靠写中国字吃饭的,但是你听说过靠写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出名的吗?听说过靠写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吃饭的吗?没有,中国字在本身上就有一种形体美,一种它国文字无法比拟的美,为什么外国人喜欢中国的书法?因为他写不出来,他们的文字不具备这样的形体美,所以才喜欢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常说:“字如其人”。从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行、素养,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换个外国文字,你能看出那么多来?况且中国文字有笔画,笔画不对,这字就不好看。写外国文字就没笔画,比如英文大写“F”,你可以先写一竖再写两横,也可以先写两横再写一竖。在这方面,中国文字也有它的优越性。

中国的语言文字绚丽多彩,博大精深,乃人类的瑰宝,文明的精华!

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 篇2

什么是“语言边界”呢?很明显,语言边界就是语言在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方面的表意功能的局限。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及意义的一门科学,进而把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划分为“能指”与“所指”。其中,所指指向的是概念 ;能指是声音的心理印迹、音响形象。基于以拼音文字为主流西方语言,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有两个特性 :符号的任意性与符号构成的线性序列。从索绪尔的视角理解“语言边界”,即“能指”与“所指”是否对等?

西方的语言学家对此有比较一致的认识,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能指”与“所指”是对等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界限以命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描述为可能的或实在的事态为标志。他认为语言的无意义有两类 :一是与事实无关的质料,如伦理等 ;二是描述事实而本身不可以描述的描述形式。他说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1]尽管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后期出现了明显转向,即从的逻辑语言分析转到的日常语言分析,但前后期对“语言边界”这一问题保持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代表了西方语言学界在“语言边界”这一问题上的普遍认识。

反观以西方学者对“语言边界”的看法,我国古代文论中却与之形成了一套极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以象形文字为演变与发展基础的汉语,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世界上鲜有的音、形、义结合的语言系统。我国古代学者虽未受到近代以来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但他们不断地在本土语境内部探寻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界限。与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音位语言的比较分析,我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反的“语言边界”观。

在人类社会早期,其各领域知识混沌合一,并不像近代以来价值领域分化、“现代性”的长足发展,各领域知识分门别类地向纵深发展。如同哲学、艺术,文学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是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存在的。在我国古代文论中,现今看来的文学往往与作为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的文献资料混合在一起。因此,早期对哲学的“语言边界”的认识也可以视之为对文学的“语言边界”的认识。

我国古代最早对语言边界有显著认识的是先秦时期的老子。老子对“道”与“名”的辩证的看法开启了古代文论对这一问题探究的先河。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在此,老子认为可以言说的“道”流于经验,而作为超验领域的形而上之“道”是无法用经验中的言词来传达的。可言说的“道”指向经验的现象界,不可言说的“道”指向超验的本体界。那么,老子是如何来言说不可言说的“道”呢?首先,他不直接说“道”是什么,而从反面来讲“道”不是什么。他说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第十四章)其次,老子不采用逻辑推理式的语言表达“道”,而是以天才顿悟式的口吻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稍晚于老子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传》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在孔子这里,“言”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语言,“言不尽意”则是说这种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局限,即依靠概念的逻辑语言,是无法充分表现特殊的、个别的事物。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难题,孔子认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借助形象来表达意念。《系辞传》指出“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及的功能,这就为后来的言、意、象辩证理论与“意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空间。

道家的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念,他进一步形容“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 书不过语 ,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而世因贵言传书。”(《庄子·天道》)庄子反复申明“言不尽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庄子多用寓意的方式突出其“得意而忘言”的认识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 , 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显然,比起老子的反其道与天才的阐释方法,庄子提供了一种更行之有效而意义深远的“道”的寻幽探胜之路。

汉代年轻的思想家王弼在孔子“立象以尽意”的基础之上对“言”、“意”、“象”形成了较为辩证的认识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在此,“意”要靠“象”来显现,“象”要靠“言”来说明。但“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王弼在“言”与“意”(即能指与所指)之间引入“象”,充分体现了古人在“言不尽意”的语言表达困境中所进行的探索,这是对“语言边界”这一难题的有效回应。

魏晋时期,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语言边界”这一问题的阐发承接了先秦两汉的文论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语言场域的特性进行了深入肌理的分析与评论。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方其搦翰,气倍辞前 ;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在文学创作论方面,如何克服“言不尽意”、“言征实而难巧”的困境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的学说对这一难题的克服。《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童庆炳先生对此有较为贴切的解释,“重旨,即没有说出来的言外之意”,“文学创作者应在提炼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文字之外”。[2]刘勰充分认识到文学语言的缺陷,在文学创作方面,作家的主观体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朦胧性,因而特拈出“重旨”这一范畴,认为作家应该采取别样的语言策略,达到“意内言外”的艺术效果,从而化解“言不尽意”的困境。

刘勰之后,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晚唐时期的司空图对“语言边界”的看法也颇为独特。他在《与极浦书》论述道 :“戴容州云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倡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言韵外之致耳!……傥复以全美为上,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图认为要传达出“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关键还是要在“言内”、“象内”、“韵内”下工夫,这就对文学语言的提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王弼的言、意、象的哲学命题不同的是,司空图对“象”的认识是着眼于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即文学作品的言、意、像分别对应着文学作品的表层、中层、里层,既然文学的里层的“意”是无法通过作为表层的“言”来直观的,只有从中层的“象”入手,力求达到“象外之象”这一艺术效果,为文学创作与欣赏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此,司空图强调的“象”是在实象与虚象的交融中表现文学语言的深层。

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对文学的革新认识进而对文学语言形成了较为特出的看法。他在《明诗评选》(对高启《凉州词》评语):“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一。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师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需赞‘易’陈‘书’,无待诗也。”他对“诗”与“易”、“书”的质的区分,进一步彰显了文学作为人的情感表达的灵性抒发的特质。他在《姜斋诗话》进一步阐释 :“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船山先生认为,“诗言志”,但“志”并不是诗的根本,诗的根本是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要表达的个人情感。因此,文学追求的是一种“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艺术境界,文学语言所要表达的也是情感的“真”,而寓情于景则是文学语言表现“情”的上乘手法。

与王夫之相较而言,清代的叶燮对文学的认识与对文学的“语言边界”的看法有许多共通之处。《原诗·内篇》云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诗之至处”是无法用明晰的语言来表现的,它能达到的只是一种能衍生出诸多意义的混沌状态。他认为诗的根本是作品的“意象”,朦胧而不可用言语来阐释的境界是诗的最高境界,“唯不可名言之理 , 不可施见之事 , 不可径达之情 , 则幽眇以为理 , 想象以为事 , 惝恍以为情 , 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叶朗先生说的好 :“艺术反映的‘理’,微妙精深,艺术反映的‘理’,带有某种想象性,艺术反映的‘理’,则带有某种模糊性。”[3]叶燮先生攫住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但对其表达的边界则有更为清醒的认知,因而对文学语言不求了然于心,转而追求朦胧幽眇的境界。

结语:

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语言边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无论是作为形而上的“道”,还是的表达智慧与情感的“意”,都是无法阐明的 ;魏晋以来,文学的审美特质逐渐受到重视,被视为表达作家的独特情感的体验。然而,我国古代文论家大体上都一致认为,文学语言无法充分表达作家的情感与智慧,转而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从而突破语言边界,达到思想情感与符号形式、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显然,这与西方学者的“言”、“意”对等的“语言边界”观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照。

摘要:我国古代学者不断地在本土语境内部探寻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界限,无论是先秦两汉时期对文学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的理解,还是到魏晋时期对文学语言场域中的“语言边界”的感知,或是明清以来对文学特质的强调,形成了与西方“语言边界”观截然相反的认识体系。

我所认识的“文学老祖母” 篇3

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本年度文学奖授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理由是“这个表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化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莱辛被人称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在88岁高龄,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米寿”,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高寿的获奖者。也打破了获奖者不得超过80岁的“潜规则”。一个世纪前,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就曾经被这个无聊的“行规”拒之门外。

58年前首部长篇一炮而红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经两次见到这位“英国文学的老祖母”,其中1999年访英期间,我到她家里对她进行采访。莱辛告诉笔者,她并不是如外界传言的,从她父亲朋友的手里获得第一台属于她的打字机时才开始的写作;而是早得多,7岁时她就开始写作了。也就是说她的写作生涯已经长达80多年,而从她出版第一部引起世人关注的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1950),也已过去了58年。到今天,她依然在唱着属于自己的歌。

《野草在歌唱》在国内已经有中译本,为许多中国读者所喜爱。这部作品从多个方面代表了莱辛创作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作品的故事脉络并不复杂,讲的是在种族隔离偏见占统治地位的南非,一个丈夫不在身边、农场又陷入经营困境的白人女农场主难耐寂寞,受到家里一个高大强壮的黑人男仆的吸引,与之偷情。他们的来往被一个有强烈种族歧视观念的白人男子发现,怒斥了黑人男仆。白人女农场主为了掩饰自己,当着众人的面,也违心地斥责和侮辱了男仆。男仆不堪侮辱,当夜潜入女农场主的房间,将她刺杀,并坦白罪责。

作品一经出版,立刻在英国和整个西方引起震动,多次再版,被确认为当代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一部作品要立得住,并有可能成为经典,关键在几个方面:(1)要有好故事。(2)要有好的艺术手法。(3)要有激情。(4)要有社会担当。《野草在歌唱》恰恰满足了这几个基本条件。

莱辛曾告诉笔者,在创作的道路上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文学,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和果戈里。而造成这部小说和莱辛的另外几部小说(如《玛莎·奎斯特》《金色笔记本》)能够成为现代经典的另外一个更重要因素,在于这些小说都有“社会担当”。《野草在歌唱》写了南非一个破败农场里发生的血腥谋杀案,但它却是当时南非社会中畸形的种族关系的一个缩影,甚至成为畸形的种族观念的一面镜子。

持续写作80年

多丽丝·莱辛在长达80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数量惊人的长篇、短篇、诗歌、散文、评论、纪实文学,作品形式众多,题材涉及两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矛盾、女性解放、世界政治、人类历史、自然灾害、战争、原子弹、人类末日、太空时代、星球大战……凡人类认识的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很多人不解,她能够做到这般数量和涉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她告诉笔者,她认为对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要追求真理,要讲真话,要真诚。

多丽丝·莱辛永远是一个很“入世”的作家,她关注人生,关注世界,她永远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修炼技艺。作为一个白人,她能在南非那样种族歧视盛行的社会环境里,反对白人至上的观念,替黑人说话;在男权、父权至上的社会里,反潮流,发出女性解放的声音,写出《暴力的儿女》这样被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是女性解放宣言的长篇小说五部曲。而在女性解放运动达到高潮,在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宣扬性别对立、唯女权至上的时候,她却再次反潮流,声称那种把男女完全对立的理论完全是一派胡言,主张正常的婚姻和两性关系。她在南非享有富裕的家庭生活条件,却同情普通黑人的命运;她抛弃了旧家庭,加入共产党,却在苏联出现反斯大林的潮流之后,退出了共产党,但依然同情着社会主义事业。一直以来,她创作的作品,从不为旗帜和口号所左右……到了21世纪,她仍像在上世纪50年代大胆地描写年轻女性的性经历那样,直白坦率地描写老年妇女的性渴望。

多丽丝·莱辛是一个远看上去衰老,近接触起来年轻的人。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双永远年轻的像儿童一样纯净而专注的眼睛。在她注视着你对你说话时,你会觉得她的心是向你敞开的,使得你也不得不向她敞开心灵。

你永远不会预料到她的下一部作品会涉及人类生活的哪个领域,甚至预料不到它是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她能在上世纪40年代写出反映南非种族悲剧的《野草在歌唱》,也在五六十年代写出以玛莎·奎斯特为主人公的歌咏女性解放的《暴力的儿女》五部曲,写出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的、在结构上完全先锋性与实验性的《金色笔记本》,还在70年代写出像《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这样的太空系列小说……

今天,人们提到她的作品中次数最多的是《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本》,但她告诉笔者,她认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其实是《暴力的儿女》的最后一部——《四门城》。

在她的小书架上,放满了世界最新的英语出版的文学著作,她始终关注年轻一代的创作,对新作品了若指掌。她认为拉什迪是英国最好的作家,也是世界最好的作家;她说她喜欢石黑一雄、麦克尤恩、奈保尔、德拉布尔,但不喜欢马丁·艾米斯……

80岁时,莱辛仍然每天上午写作四个小时。在21世纪的头8年里,年过80,她仍然以平均每年一本书的速度写作。

语言基本认识③ 篇4

1,在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邻近值不必连比,

CMP     AL,0

JE      ABCD0

CMP     AL,1

JE      ABCD1

CMP     AL,2

JE      ABCD2

..

应为:

CMP     AL,1

JNE     ABCD0

ABCD1:

..

在标题为ABCD0 中,再作:

JA      ABCD2

这种做法端视时间效益而定,似此 ABCD1之速度最快。

2,未经慎思的流程:

ADD     AX,4

ABCD:

STOSW

ADD     AX,4

ADD     DI,2

LOOP    ABCD

..

稍稍动点脑筋,就好得多了:

ABCD:

ADD     AX,4

STOSW

INC     DI

INC     DI

LOOP    ABCD

..

3,错误的处理方式:

MOV     BX,SI

ABCD:

MOV     BX,[BX]

OR      BX,BX

JZ      ABCD1

MOV     SI,BX

JMP     ABCD

ABCD1:

LODSW

..

上例应该写成:

MOV     BX,SI

ABCD:

LODSW

OR      AX,AX

JZ      ABCD1

MOV     SI,BX

JMP     ABCD

ABCD1:

..

4,错误的流程:

TEST    AL,20H

JNZ     ABCD

CALL    CDEF[BX]

JMP     SHORT ABCD1

ABCD:

CALL    CDEF[BX+2]

ABCD1:

..

应该写成:

TEST    AL,20H

JZ      ABCD

INC     BX

INC     BX

《认识水果》中班语言教案 篇5

本周对班级墙报上我贴了一些水果图片,孩子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图片都特别兴奋,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叫起来:“这么多水果呀,有苹果、香蕉……”,“我吃过香蕉,还有猕猴桃呢,那是什么水果我没见过……”。许多孩子便讨论起水果来,相互交流着自己吃过的`以及认识和不认识的水果。

活动目标

1、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见到或吃过的各种水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特点。

2、感受水果的多种多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孩子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见到或吃过的各种水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特点。

难点:训练孩子表述清楚。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家长带孩子参观水果市场,找一找各种各样的水果。

2、活动室内布置各种水果图片、挂图、实物、或模型。

3、每组一个“百宝箱”,里面放有各种各样的水果。

4、收集各种各样的水果。

活动过程

1、通过回忆、交流,能大胆、清楚地说出水果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昨天老师叫你们的家长带你参观什么地方了吗?你在水果市场找到什么水果?我们教师里有没有?(幼儿自由交流后个别介绍,并指出相应的水果)

幼A:我找到了苹果。

幼B:我找到了香蕉,我吃过可甜呢。

幼C:我找到了荔枝,我爸爸说这是南方的水果。老师哪个水果叫什么?

幼D:那是山竹,我吃过,超市里有买的。

(分析:活动一开始幼儿的认识兴趣就很浓厚,还提出问题,这说明水果对幼儿有着深深的吸引,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下一个活动环节)

2、通过 “摸水果”感知各种水果的特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放了好多水果,我要请小朋友去摸一摸,摸到以后可以拿出来一个,看一看你认不认识?说一说它的名字、形状和颜色。

幼A:老师我摸到了,好像是苹果。

师: 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幼A:呀!就是苹果,这么大,它圆圆的,是红色的。

幼B:老师我摸到了,是香蕉,它是黄色的,有点弯,像小船。

幼C:我看还像月亮。

(分析:幼儿在认识过程中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3、通过品尝与交流,了解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师:这么多好吃的水果你们想不想尝一尝?你可以一边吃一边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我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边品尝边交流)

集体交流:我吃的是什么水果,什么味道。

幼A:我吃的是香蕉,它甜甜地、软软地。

幼B:我吃的是荔枝,它需要剥皮,味道甜甜的还有核呢。

幼C:我吃的是苹果,酸甜酸甜的,还挺脆的。

幼D:老师我吃的苹果是甜的但是不脆很绵软。

4、小结: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圆的、椭圆的、长的等等;还有各种颜色,红的、绿的、黄的、橘红的、紫的等;还有不同的味道,甜的、酸的、酸甜的、又甜又苦的等。并且要多吃水果能使身体更健康,所以我们要每天吃水果。

5、延伸活动:在活动区进行秋天水果展,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继续干支水果的特征。

教学反思

教学中指导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喜欢的水果,按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作用,进行观察、品尝,切身感受、体验,让学生详细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水果,从中表达对水果的喜爱之情。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拥有了宽松而又富有高涨热情的说话的愉悦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

“示范引领”是培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先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的形状、颜色,再感受其香味、滋味,并逐项交流。这样通过创设“摸摸、尝尝、说说”三个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立即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起来。使他们体会到了做课堂主人的自豪和快乐。

小班语言教案:认识“酸”“甜” 篇6

1、初步认识汉字“甜”“酸”,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2、通过品尝实物来加深幼儿对酸甜的理解。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我喜欢苹果

2、课件:认识“甜”“酸”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个非常好看的动画片,你们高兴吗?看完以后给大家讲一讲,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好吗?

2、幼儿观看动画片:我喜欢苹果。

二、谈话导入甜-酸。

1、谁来讲一讲动画片里演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小朋友喜欢吃水果。)

2、你看到了哪些水果?(苹果,香蕉,柠檬,葡萄)

3、你们吃过这些水果吗?你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味道的吗?(引导幼儿说出:甜,酸。)

三、认识汉字:甜、酸 课件:认识酸甜

1、图片上是什么?(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的?(甜)(出示甜字)幼儿跟读。

2、柠檬是什么味道的?(酸)(出示酸字)幼儿跟读。

3、梨又是什么味道的呢?(甜)(出示甜字)幼儿跟读。

4、谁喜欢吃李子呀?李子是什么味道的?(酸)(出示酸字)幼儿跟读。

5、幼儿看图片一起读读上面的字:酸、甜

四、品尝食物,利用味觉理解酸甜两子的含义。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看看有什么?(有香蕉、苹果、李子、话梅。)

2、请幼儿品尝。

3、教师:你想品尝哪一种水果?你要先告诉我,这种水果的味道,再尝一尝,看看和你说的是不是一样好吗?

4、幼儿分别品尝水果,感知理解酸、甜的含义。

五、生活经验讲述

1、你还吃过什么水果是甜甜的?

2、你还吃过什么水果是酸酸的? 活动延伸

文学地理的几点认识 篇7

一、学科性质

在多种学科性质定位中, 我认为“文学地理学”定位为综合性边缘科学类更为合适。纵观古今学者对文学地理的分述或概论, 从研究方法上他们都谈到文学的地域性, 未来文学研究应从平面一体向立体三维方向发展。地域空间性正是地理学的重要特性;从内容上文学就是作者将物质世界的东西通过特别的视角、思维转化为精神世界想要的那个东西。文学的这种思维过程正好反映了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精髓。不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 文学和地理学两种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科学进步, 更多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进入文学创作的范畴, 文学研究视野得以拓展, 其中, 人文地理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时下许多研究者侧重于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地理学, 必然出现研究主体难以确定的问题, 究竟是研究文学的内容, 还是研究文学的风格差异, 还是研究文学家?可能因为研究者大多是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之故。借用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领域的问题, 就能解决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只要是文学研究的内容都应该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体, 只是要注意研究重点和内在联系。

二、学科内涵

(1) 文学内容的区域性。文学著作本身是研究文学地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任何作品都有其写作背景, 这个背景可以说就是广义的地理背景, 包括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陈忠实就是在白鹿原上创作的《白鹿原》, 李白游历了长江三峡才写出《朝发白帝城》。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描写就是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 只要作品中出现“大漠孤烟”, 那一定是说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事、情、景;“阳春白雪”那一定是我国北方的内容;“小桥流水”那一定是我国江南的风情。文学地理科的研究就是要为文学创作提供科学的背景区域特征, 同时地理空间的不断开发, 地理事物、现象的不断发现、创造, 文学内容也将随之丰富。比如, 随着海洋的深入开发, 必将伴随海洋文学的繁荣。

(2) 文学家的集群。文学地理研究必须研究文学家。一者, 文学家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者, 文学家的出生地、居住地的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证实文学的地域特性, 文学家的移动促进文学区域化。文学家的出生是父母决定的, 但文学家的生活经历不一定是父母决定的。不同时期文学家的出现有地域的变化, 正说明文学家的生成环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学家集群地往往是大小不同地域精神世界的中心。当然, 人文环境的层次性差异也导致文学家集群规模的层次性差异。从古至今, 我国文学家集群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的移动, 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移。至今我国文学家集群呈现多中心现象, 为文学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文学区。文学地理是否有必要研究文学区, 怎么划分文学区, 确实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因为文学家是活动的, 文学作品是广为传播的, 南北东西的文学传递, 相互吸收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学元素, 文学具有交融性。但是我们要看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典型性的, 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典型的活动场景, 这些典型最根本的典型是地理环境的典型, 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基于此, 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区既要看到地理区域的差异性, 又要看到地理区域内人文因素的可变性, 以文学家的创作背景划分文学区, 以文学家创作背景的典型程度划分文学区的层次。譬如, 中华文学区为一级文学大区, 北方文学区、南方文学区为二级文学亚区, 二级文学亚区下又分成若干文学副区。在这里, 我们把文学区看成是一个具有连续空间范围、相对一致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同或近似的历史过程、具有某种亲缘关系的民族传统和人口作用过程的、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学创作背景的地理区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 文学区的地位重要性是变动的。譬如上世纪后期知青文学的火热, 使得天山、长白山文学区的地位大大提高。

油画创作中对油画语言的认识 篇8

关键词:油画语言;情感;思想;素养

人类的语言,是用来表达情感、相互交流的手段,画家常常借用这个词,将自己绘画的表现手段,也称作“语言”,既是“绘画语言”。所谓油画语言,油画语言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油画的造型语言,他是以油画构图的营造、色彩的冷暖、明暗的对比、形体塑造为词汇,来表现人物、景物、环境等这些客观事物的。面对客观事物,用什么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构图、节奏、笔触、颜色等等很多因素来表现。色彩的工具包含了水粉、水彩、丙烯、油画四种工具。“如何用‘器(工具)来表达色彩情感和思想,对‘器得心应手的掌握和控制是要通过磨练的。”[1]

在观看老师示范油画过程中认识到没有笔者想象中的简单,因为老师是对油画材料、工具运用得心应手。当然在绘画的表现技法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大笔的挥舞,看似简单的动作也是多年来经验积累的成果。特别是看了老师用gesture方式进行绘画创作,领略到艺术的高超境界,以秒速的技能毫不留有思考的余地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创作,真的达到忘我的境界。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照相机等是我们快速记录场景的工具。对于我们绘画者是一个好的帮手,因为在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这样一来在我们对照片写生的要求就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角度去拍摄,才利于我们后期色彩创作。

油画绘画过程中对老师所谈到的“死去活来”定义的理解以油画绘画中固有色的语言来解释,即在白色阳光下一个事物本身呈现的颜色效果,被称之为固有色。也就是指物体在常态光源下呈现的固有的色彩属性。固有色常常受到不同光源的影响,一般来讲,物体呈现固有色最明显的地方是其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中间部分,因为此處物体受外部条件色彩的影响较少。[1]在实际绘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得出一个大致的固有色的印象加以描绘,并常常在整体审视中,将固有色加以调整。

在写实油画中,由于光的作用会使得物象的固有色而产生丰富的变化,因此千万不要以固有色代替眼睛的观察。绝对的固有色在自然中是不存在的,物体因受各种光线的反射、折射、散射等多重影响,每一个物象的色彩都产生多样性的变化。同时,也由于物体对光色的反射和吸收一般都不可能很彻底,物体本身就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环境中的一切物体都必然受到环境、时间、空间距离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颜色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色彩的呈现就是一个客观物象的色彩关系。

自然中的构图存在着千变万化的可能性,比在画室完成的创作有更多奇异的生动性。在自然中发现构图的生动性,是写生的必要任务,切入式构图就是较为直观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直接观察到最主要的东西。这东西是流动的瞬间存在,就如同德加笔下的构图,总是大切割的特写,似乎并不稳定,却揭示出动态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又犹如博纳尔从室内望到阳台,从阳台望到野外,实景中的边线成为构图的主要依据,也成为画面的张力构架色线。切入式构图能聚焦审美点,集中地将趣味中心置于最引人注目处。角度也是选景的一个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距离观察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在角度的选择过程中,所选择的位置与高度都是重要的,高处的俯视,低处的仰视都会形成不同的画面。

取景时也需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现实的依据和感动是重要的,不需要改变得面目全非。在油画风景绘画的构图过程中,要灵活适当地增减景物,可以将景物的位置做些移动,以使主体内容更集中、更鲜明,在构图形式上更加完美。也可以采用“移花接木”法,把美的和贴近自己情感的物象大胆地安排进来,使画面丰富生动。如何选择景象、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线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有意识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需要在画面中确定物象大体的主次关系。而主次关系不是完全凭自己主观决定的,要以客观的现实为基础依据,不过有时也需要自己通过调整来解决眼前不够明确的风景主次关系,例如,作品1就是选择近景构图,远处的山和树被弱化。主要刻画流水和倒下的树桩。树木可以根据构图有所增减和挪移,天地的比例也可以根据画面的处理来调整。

近实远虚的关系不仅符合着视觉基本规律,也加强了空间前后层次的关系。有时候,为了强调主体的存在,会有意识地加强主体的实在而让周围的事物虚一些,是主实客虚的表现,这种虚实关系在自然事物中一直存在,作品2远山和中景的树木也形成了虚实的关系。实,有时呈现为实实在在事物的描绘作品3;而虚,则可能是对整体气韵的渲染,可能是情景需要的要素,如作品1。有时,画面中色彩的冷暖也可以构成虚与实的关系。例如作品2,一个冷色调子中跳跃的局部的红色形态。构图中,起关键作用的亮颜色的位置的实在和恰当与否,对形象有着很强烈的视觉表现作用。所有的构图方法都应该综合灵活地使用,并不是割裂地看待,通过构图让审美有更突出的表现。

相信研究过程就是这样充满挑战与激情,当跨过某阶段厌倦的过程那也是进步的象征。绘画就是一种心灵的提升,就是让人能够静下来做事情。当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会画画的人对生活的品味与追求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创作,热爱这片土地,永不停歇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属于你自己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周至禹.风景色彩写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0.

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 篇9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关系认识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演化在两个极端(任意性与理据性)之间往返,不同类型的.语言中可论证的符号与不可论证的符号比例可以不同,由此形成词汇型语言和语法型语言.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作 者:李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1) 分类号:H1 关键词:语言符号   任意性   理据性   词汇型语言   语法性语言  

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 篇10

设计背景

水果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既熟悉又喜欢,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大纲》要求,本次活动设计都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儿童化,通过编儿歌、游戏等教学方法,增强孩子对水果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认识、观察梨子、苹果、香蕉等水果。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3、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

4、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重点难点

1、引导孩子认识水果名称、吃法等。

2、培养学生在大胆积极发言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准备香蕉、苹果、橘子、西瓜、梨子等水果实物。

2、准备香蕉、苹果、橘子、西瓜、梨子等水果的图片,每个孩子一份(没有颜色的)。

3、准备一些水果挂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师:今天呀,我们班来了几位神秘的小客人,她们都藏在玉老师的这个盒子里,孩子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可我们一个一个把他们猜出来好吗?(请个别孩子伸手到盒子里触摸水果,猜猜是什么,或者是摸到是什么样的,其他孩子猜。)

二、认识水果

激发孩子大胆发言 发展孩子语言能力

请一个孩子上来摸盒子里的水果,师生对话,强调其他孩子注意听(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表面光滑吗?你猜是什么?)把他拿出来。认识这种水果,从颜色、生长环境、吃法方面让生认识,强调水果的营养价值。如摸出的是苹果,可以这样对话:师:什么水果红红的,引导生说:苹果苹果红红的。(告诉孩子我们可以这样通过水果的颜色给他们编儿歌。)

(此环节可以请孩子上来触摸,师生对话猜,全体认识,可以师触摸,说特征,其他孩子猜。猜出来认识,编儿歌。在学生认识水果的基础上,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

三、拓展延伸

1、整理练习儿歌。(什么水果…的,…红红的。)

2、游戏。发水果挂饰。请幼儿戴上水果挂饰,练习儿歌。如老师(或个别幼儿)问:“什么水果红红的?”戴苹果挂饰的幼儿则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戴其它挂饰的幼儿则不可以站起来。

3、鼓励孩子把其他认识的水果也把它编进儿歌。

四、鼓励幼儿把自己编的儿歌回家念给爸爸妈妈听。并把没有涂上颜色的水果图涂上颜色。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孩子有说的机会,有想象的空间会)

2、教学设计儿童化,游戏贯穿课堂,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在第二环节花的时间较多,因此在涂色的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完成。

中国语言文学的认识 篇11

关键词:幼儿;语言;技能;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39-01

一、“名师出高徒”,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

在幼儿时期,由于孩子们的知识积累有限、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含糊不清、发音不准的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做好教学引导,不断丰富幼儿的基础知识积累、逐渐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大力倡导推广普通话,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也肩负着做好普通话教育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们的方言口音较重,幼儿在学说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学习到一些方言的内容,这对于他们的语言技能养成是极为不利的。如贵州方言平翘舌不分,缺少后鼻音,如分不清“能”和“冷”、“胡”说成“服”、“兵”和“宾”发音相同等。如果在幼儿阶段不能纠正这些错误的发音,到了成年以后就会形成典型的西南方言。方音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而且年龄越大,越难纠正。可见在幼儿期加强语音的正确训练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影响,通过正确的语音给幼儿提供模仿的榜样,这样幼儿就能够像教师那样正确发音,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尽量用普通话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学习、朗读的时候使用普通话,给他们的学习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实践出真知”,语言教学中要注重幼儿的练习实践

幼儿时期正处于孩子们语言技能养成的关键阶段,普通话教育要从小抓起,才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孩子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练习锻炼、实践运用,以便能够更好的丰富他们的学习渠道,让孩子们及时学习、及时运用,不断提升语言技能。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听音、发音两个层次入手,让孩子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语言技能。听音练习主要是向幼儿提供正确的发音样板,让幼儿利用听觉对正确语音产生印象并形成记忆而固化下来。听音练习有音像听音、教师示范听音、幼儿榜样听音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发音练习是让幼儿练习说话,练习正确的发音。练习的方式有教育活动练习、游戏练习、日常生活练习、专门练习等不同形式。如教师和幼儿的口语交谈、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练习绕口令等不同途径都能帮助幼儿提高口语的发音能力。用不同形式对幼儿进行发音训练,可以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律,正确地说普通话,既训练了幼儿听觉器官的灵敏性,使之辨别不同语音的变化,区别正确与错误的发音,又训练了幼儿发音器官的协调活动,使之形成正确的发音。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 n 和 l 不分,如将水流(n)读成水牛(l)。针对学生 n、l 不分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可先着学生捏着鼻子,鼻腔振动而发不出音,再把手指松开,便是发出了 n。然后再用手捏着鼻子, 鼻腔没有振动,发的便是 l。要 多重复几次,让学习者多作感受机会,使他们区别出 n 和 l 两个声母的不同。之后再用绕口令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门外有四辆(l)大车,你爱拉(l)哪(n)两辆(l)就拉(l)哪(n)两辆。要分清鼻音n、l。n是鼻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流出,舌尖的前端要放在上齿龈。l是边音,发音时舌尖要放在上齿龈稍后的位置,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流出。通过这样的锻炼,相信学生们的语言技能就能够不断提升。

语言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渐养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便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语言教学还可以通过拟声故事、绕口令或观察图片、实物,让幼儿专门练习发音,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练习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以避免幼儿因练习形式和内容的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过则勿惮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进行错误纠正

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少幼儿由于说话习惯、认知不足出现不少的错误。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引导他们进行及时的改进,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语言技能,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幼儿时期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的错误发音只有在其刚刚出现时才最容易纠正,否则一旦其形成固定的发音再纠正就十分困难。由于幼儿的发音器官还处于发育状态,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发音不清楚的现象,加上幼儿的词汇贫乏,非常容易把一些词音说错,这时是纠正幼儿错误发音的最佳时机。如有的幼儿对“湿”和“撕”、“吃”和“呲”等词的发音分不清,当教师听到幼儿的错误发音后,就应该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正音训练。如教师向幼儿提问:“毛巾放在水里就怎样了?”引导幼儿回答“湿”,“谁把作业本撕破了?”……当幼儿在回答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仅可以形象地讲解,同时还要对发音错误的词进行单个矫正。训练时要注意持之以恒,使幼儿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正确的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中要注意耐心、细致,对语音严重错误的幼儿不要讽刺讥笑,也不要让其他幼儿模仿,否则就可能对其错误发音起到强化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教师领读、集体朗读的方法,让读音不准的幼儿在朗读的时候能够纠正自身的错误发音,逐渐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

总之,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入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发音的科学引导,通过对于错误发音的纠正来不断完善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素文.幼儿园语言教育问题浅谈《江西教育科研》.1995.

对教师课堂语言的一点认识 篇12

导入语。导入语最常见的问题是课前东拉西扯、指向不明,远离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时设计的导入语:“同学们见过剪纸吗?剪纸就是窗花,逢年过节贴在窗户上的那种,一般剪成人或动物的形状。老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剪纸,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很明显,这一导语的设计,讨论、交流的内容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破坏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所运用的教学语言。成功的导入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导入语设计既要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还要力求切合主题,避免节外生枝。

提问语。提问语最常见的问题是无疑而问、主观随意。或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因问题指向不清而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童话故事《世界多美呀》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小鸡是怎么出来的?过程艰难不艰难?洞外的世界什么样?小鸡的心情怎样?短短一段文字,教师接连问了四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就在故事中,学生都不需要思考。类似这种随意性、追问式的提问导致学生不假思索、机械地进行应答,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提问语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调控课堂氛围的教学语言,问题提出应因势利导、深入浅出,问题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这样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在问题回答中领悟知识。

讲析语。讲析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对讲析的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讲析词不达意、晦涩难懂,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的讲述:“莫高窟的彩塑做工很细致,大至16米,小则10厘米,看到了吗?莫高窟开凿时条件很艰苦,环境很恶劣。”很明显,这位老师对所讲的内容了解不全面,又没有静下心来梳理,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因此讲析语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讲析语是教师把教学中的新知识、重难点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分析、叙述、说明的课堂语言。对需要讲析的内容,教师应该提前进行预设,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保证在课堂上用凝练的语言把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评价语。评价语大都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的临时反应,问题可能会突破教师事先的预设,甚至超过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虚假表扬、盲目肯定,对学生的发言内容缺乏实质性判断、对发言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视而不见的现象。如一位老师教学《掌声》一课,让学生读课文时,学生读得并不好,但教师却说“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睛都湿润了”“听你的朗读,真是美的享受”,不能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诊断与指导。

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篇13

我叫伊尔凡,是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名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一方面是因为妈妈最大的心愿,她希望她的孩子能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来感受东方的文化,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好奇心,从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那一刻起,中国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怀着对一颗好奇心,我立志要来中国留学。如今,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在巴基斯坦和中国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已在中国学习了两年。在这两年期间,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还有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的过程当中,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地谈谈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一、餐桌文化

“民以食为天”,因此,自古以来,餐桌文化是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文化当中,受儒家道德礼仪至上的观念的影响,餐桌文化有一套严谨的程序。

例如,邀请客人就有一套程序:主人要折谏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席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讲究,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人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餐桌文化中也融入了一些西方的因素。例如,借西方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的右侧,而且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而且酒斟八分,不可过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餐桌文化中有许多因素已经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是仍然以传统的礼仪为主。

二、语言交流文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礼仪道德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故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中国人说话非常含蓄,很委婉。例如,在两个人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会直接说出“我喜欢你”“我爱你”之类非常直白的话,而是主动的一方会一次一次地邀请对方去吃饭,看电影,去公园游玩等等,借此创造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并且细心地照顾对方,让其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并依赖自己,进而增进感情。而且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去看电影,本来就是自己买的票,但总会故意说是朋友送的,或者是中奖得来的等貌似合理的理由,总之不会直接表达出我请你之类的话。不过,这些也无形中为谈恋爱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气息。谈恋爱的含蓄还表现在,如果是男生先追女生,女生即使很喜欢这个男孩也不会立即答应他,而是会说要多沟通,多了解。如果她对这个男孩有好感的话,就会答应他的各种邀请,其实这就暗示着他们彼此情投意合。

中国的语言交流的文化还体现在谈话的顺序,一般在比较正式谈话当中,谈话的双方首先会互相问好,寒暄一阵,拉拉家常话之后才会进入主题,之后会围绕着主题说说其他次要的话,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后的部分来压轴,这就是所谓的绕着圈子说,没有西方人那么直率。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就很讨厌。

三、性格特点

来中国的这两年当中,我在不同的场合认识了不同类型的中国朋友,在于这些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我的口语表达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与贯彻。当然,也学会了与不同性格的人的交往之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仍然发现了一些中国人独有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这应该也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发现,中国人特别能忍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忍字当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这些古语,都是一些很真挚的劝告,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下来的处事之道,我们应该多学习,多领悟。

还有一点是,中国人特别谦虚,这是世界公认的。但是,在这个新兴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表现出非常自信的一面,有很多人总是自以为比别人聪明,而且不习惯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或建议,这都是现在一些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我想这应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日趋举足轻重有关系吧。

上一篇:妇幼保健站财务管理制度201下一篇:企业职员入党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