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案《大声唱歌》含反思(精选10篇)
活动目标
认真倾听音乐,尝试用肢体表现与歌曲情境相符合的动作,体验韵律的快乐。
在听听、说说、做做的活动中感知大自然中动物、自然现象及物品发出的声音。
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幼儿会玩《大小游戏》,了解大自然中动物、物品及自然现象发出的声音特点。
音乐CD,录音机,歌曲中涉及到的情境图片。
小椅子摆成半圆形。
重难点
根据音乐中不同的声音特点创编相应的动作。
创编不同的动作,了解节奏型的不同特点。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表演歌曲《在农场里》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刚才唱出了很多小动物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这首新歌中都有什么样的声音。
2、欣赏歌曲,找图片。
(1)大家一起来唱歌
说说歌中的声音并模仿它们分别发出的声音(教师将幼儿找到的角色图片贴于黑板上)
(2)听听找找少了什么声音?
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后将没有说到的声音加以补充。(教师帮助将对应的图片贴于黑板)
3、区分声音大小,创编动作。
(1)幼儿区分每组声音的大小并进行归类。
(2)师生共同讨论每种声音的特征,按歌曲中的节奏表现各种声音。
(3)根据歌曲中不同声音的特点创编不同的动作。(鼓励幼儿创编与他人不同的动作)
4、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
(1)幼儿分组用动作、声音表现不同声音的大小。(教师哼唱,幼儿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2)教师完整哼唱歌曲,幼儿自由表现。
(3)听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4)师幼探讨开始和结束部分的动作。
(5)师幼探讨用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6)增加合作环节,集体寻找好朋友来一起玩。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和相应的动作,为幼儿准备不同的乐器,尝试分辨乐器的大声和小声,玩奏乐器。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了音乐活动的快乐,认真倾听音乐,注意力比较集中,开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动作,这与充足的前期经验以及直观的图片是分不开的。
【活动目标】
1、学习辨别音乐的强弱、高低、并能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感受。
2、掌握歌曲的节奏型,看图学唱歌词,体会演唱的乐趣。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大荷叶一片;故事图画4幅;节奏图;彩笔筒人手一个;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小跳蛙》,带领幼儿出场。
师: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吧!(播放音乐,幼儿随老师学青蛙进教室)
师:咦!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出示大荷叶)
师:哦!原来是一片大大地、绿绿地荷叶呀!我们和荷叶宝宝一起静静的躺在水面上休息一会儿吧!闭上眼睛。(将荷叶放在地上,幼儿围着荷叶坐下)
二、倾听音乐,感受和辨别音乐的强弱。
1、播放音乐,轻风。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感觉这是一阵什么样的风?
教师小结幼儿的回答:哦!美美的风、轻轻的风、温柔的风吹在荷叶宝宝身上它会怎样动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再次播放音乐,轻风。师幼一起轻轻抖动荷叶转一圈)
2、播放音乐,狂风。
师:哇,又来了一阵风,你感觉这又是一阵什么样的风?
教师小结幼儿的回答:如果大风、狂风、龙卷风都吹来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荷叶宝宝又会怎么样动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再次播放音乐,狂风。师幼一起狂抖动荷叶转一圈)
师:嘘!风停了,让荷叶宝宝休息会儿!(示意幼儿坐下)
3、弹奏音乐,辨别音乐的强弱。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两段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哪段音乐代表轻风,哪段音乐代表狂风。(分别弹奏,让幼儿比较音乐的强弱)
4、游戏。
跟着老师弹奏的音乐,幼儿做出相应的风吹荷叶的动作。
5、音乐停止。
师:风,总算停了,太阳出来了。你们知道谁最喜欢呆在荷叶上吗?(引导幼儿说是青蛙)我们一起学青蛙跳到荷叶上吧!(集体坐到荷叶上)
师:小青蛙是怎么样唱歌的?(幼儿模仿青蛙不同的歌声)
教师小结:哇,你们学得可真棒!小青蛙可会唱歌了,它可是一位“天才音乐家”,我们一起来学小青蛙唱歌吧!
三、掌握《小青蛙》的节奏型。
1、出示节奏图,比较不同,认识附点,学习打节奏。
师:第一张节奏图上面的两个叉叉一条横线是一拍,那么第一张节奏图我们一共要打四拍。(教师示范)
师:第一张节奏图与第二张节奏图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发现第二张多了附点)当遇到附点,打拍子的时候手要抬高点。
2、教师教幼儿看图打节奏。(彩笔筒人手一个)
3、引导幼儿发现除了老师发的彩笔筒,还可以到自己或同伴的身上拍打节奏。
四、看图学习歌词,将歌词带进节奏。
1、依次出示图片,每张图片代表一句歌词,引导幼儿看图边打节奏边学唱歌词。
2、教师完整示范表演歌曲。
3、幼儿跟音乐完整表演歌曲。
五、歌曲表演。
可分小组表演。一组唱歌,另一组打节奏。或一组边唱边拍打身体,另一组边唱边拍打地板。
结束:
小朋友们,你们表演得可太棒了。听,外面有好多青蛙都看见你们精彩的节目了,都说想和你们比比赛,看谁才是第一名,走,跟着老师去挑战吧!(播放音乐《小跳蛙》带领幼儿出去,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优美的音乐、琴声、辅以提问和插问,引领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地感受、体验、探索音乐的变化。自主地用动作表现音乐的高低、快慢。从荷叶与风的大小变化,联系到荷叶上的青蛙,从倾听风的变化声,转换到拨动荷叶动作和表现不同的风速。在学习歌曲上,运用节奏图与歌词故事图,让幼儿自主发现节奏图上的符号,认识这些节奏符号,学会正确地打节奏。并看故事图,理解歌词内容,将歌词带入节奏中歌唱。
活动中还有许多处理不当的地方。如:语言带有强制性,过渡语衔接不自然;在出示打节奏的物体时,(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应讲解清楚其敲打的方式,或让幼儿自主探索;在打节奏时,可以让幼儿尝试一下打快节奏,也可以让幼儿用各种物体来打节奏;歌曲表演时,可将幼儿分组表演,丰富歌曲表演形式。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话《会唱歌的生日蛋糕》内容,把握作品展示的神奇情节、天真美好的人物形象和欢快积极的情感基调。
2.认识“使别人快乐的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学习为别人着想和尝试怎样给别人带来快乐。
3.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发展动手动脑的能力。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童话《会唱歌的生日蛋糕》内容
活动难点:认识“使别人快乐的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学习为别人着想和尝试怎样给别人带来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以小熊和小狗拿着会唱歌的生日蛋糕去外婆家的情景表演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帮助幼儿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理解故事发展的线索及人物的`性格,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1)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并通过动作表情表现故事内容,让幼儿熟悉故事。
(2)让幼儿边看投影仪放映故事幻灯片边听故事录音,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3)通过提问“会唱歌的生日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让幼儿了解故事线索。
(4)引导幼儿讨论:你们喜欢小熊和小动物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幼儿讨论,激发幼儿尊敬长辈、同伴之间互相关心、共享快乐、互相帮助的情感。
3.迁移作品的经验,把故事中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
(1)通过让幼儿看“过生日”的录像,让幼儿讨论如何为小熊的外婆过生日及如何让礼物会唱歌的方法。
(2)幼儿分组制作生日礼物,进一步体验作品的神奇情节和欢快积极的情感基调。
(3)开展为小熊的外婆过生日等活动。
4.以小熊的外婆邀请小朋友到她家做客、吃蛋糕的情景表演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2、大胆创编动作,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活动重难点:
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根据音乐变化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大巨人和小矮人的音乐;个头递增递减的矮人与巨人;渐强与渐弱符号。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会魔法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快乐地劳动、快乐地生活着,瞧,他们唱着歌儿,准备到山上去打猎呢!”
啦………叭(休止符)啦………
教师边唱边出示渐强与渐弱符号(小矮人在符号上上山与下山)?“ 刚才小矮人上山时唱的歌有什么变化?下山时唱的歌又有什么变化?”
像这样音乐逐渐变强,我们就叫它“渐强”,音乐逐渐变弱,我们叫它“渐弱”。请小朋友试一试,唱一唱。
[故事导入,幼儿兴趣浓厚,同时流畅的引入渐强与渐弱,出示课题。]
二、欣赏音乐,感知渐强与渐弱。
1、欣赏
打猎完下了山,小矮人们高兴地往家走,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咚…………”(渐强)来了一个大巨人,头顶天,脚踩地,你们说,小矮人会不会害怕?小矮人没有害怕,他们会变魔法呢!只见他们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大巨人”(渐强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小矮人变得比那个大巨人还要高,那个大巨人一看,吓跑了。“咚…………”(渐弱)小矮人又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小矮人”(渐弱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
小矮人用魔法与勇敢战胜了大巨人,你们想不想也学他们变一下魔法呢?
2、感受
幼儿学唱,提示幼儿将渐强与渐弱唱明显一些。
[在故事情节中穿插渐强与渐弱的音乐,运用渐变的小矮人与大巨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渐强与渐弱。]
三、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发展幼儿创造力与表现力。
小矮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大巨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
(小矮人可蹲下、匍匐于地、躺下等;大巨人可站起、脚后跟抬起、双手举起等。)
幼儿根据自己创编的动作游戏几次。
[动作的加入,不仅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能让幼儿通过动作的表现加深对渐强与渐弱的感知,幼儿能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四、经验迁移,拓宽幼儿思路。
小矮人可以变成大巨人,小动物也想变魔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哪些小动物会变成大动物呢?
幼儿跟音乐自由创编歌词与动作,如“我变…………变成一只大老虎,我变…………变成一只小白兔。”
[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这一环节幼儿根据渐强与渐弱的音乐,创编动物的不同动作,拓宽了幼儿思路,迁移了幼儿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
让我们一起到户外玩“大巨人和小矮人”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的艺术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活动选取幼儿喜欢的小矮人和大巨人,用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小矮人的兴趣,从而使活动顺利开展。在整节活动中,我以故事形式贯穿,环节流畅自然,如小矮人唱着歌上山、下山,自然地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符号;大巨人的脚步声都用渐强与渐弱来唱,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音乐中间的休止符,我用小矮人打枪的声音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理解与兴趣;
在创编的环节,我用开放的提问,使幼儿有很大的创编空间,因而幼儿能大胆的创编出各种个性的动作。
最后,经验迁移,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感受大胆创编的乐趣。这一环节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教学目标:
能运用感官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知道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
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
感知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1.两条宽窄不同路的多媒体课件。
2.一条宽窄不一的小河多媒体课件。
3.两条长短不同的纸片。
4.找围巾的多媒体课件。
5.生活中宽窄物体的图片。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谈话讨论法:通过课件“过小河”,引起幼儿思考,发现物体具有相对性。
2.操作法: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物体之间的关联,引导幼儿发现辨别物体的宽窄。
3.观察比较法: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原来宽窄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可能会变成窄的,发现宽窄的相对性。
教学流程:
1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此环节为活动的前奏,以游戏找路情境导入,建立初步的宽窄概念,重在激发幼儿融入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目测的方法发现物体的宽窄,学习正确的表述词。
2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过小河,目测、身体动作来理解宽窄的相对性;通过架桥。
第二环节:架桥
在合作游戏中感知宽窄的可变性。
第三环节:找围巾
操作探究中找出最宽的最窄的,感知物体宽窄的相对性。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在生活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激发兴趣
(游戏:找路 游戏情境导入,建立初步的宽窄概念)
1.接到红果果绿泡泡的邀请函,通往红果果绿泡泡家要选择一条宽宽的路
师:红果果绿泡泡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玩,你们想去吗?
师扮演红果果和绿泡泡:“亲爱的小朋友,我们是你们的好朋友红果果和绿泡泡,今天邀请你们到我家玩,到我们家有两条路,一条宽宽的,一条窄窄的,但是今天那条窄路堵车了,所以要走宽宽的那条,欢迎你们哟!”
2.带领幼儿来到活动场地
师:到红果果和绿泡泡家该走哪条呢?为什么?
师:小朋友,这两条路就是去红果果和绿泡泡家的路,可是该走哪条路呢?
幼:走这条。
师:为什么?
幼:这条路宽,那条路窄。
幼:老师,走这条。
师:为什么?
幼:那条窄路堵车了不能走,只能走宽宽的那条。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都能找出去红果果和绿泡泡家的路,知道这条路宽,那条路窄。
(启发幼儿通过目测的方法,发现两条路的宽窄,学习用“宽窄”正确表述
【此环节为活动的前奏,重在激发幼儿融入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目测的方法发现物体的宽窄,学习正确的表述词】
二、亲身体验 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过小河 通过目测、身体动作来理解宽窄的相对性
1.带领幼儿通过宽宽的路,一条河挡住去路
再次读红果果绿泡泡的信:“在我家门前有条河,小马说很窄,松鼠说很宽,到底宽还是窄呢?你们去试试吧!
2.组织讨论:到底小马和松鼠谁说的对呢?你认为小河是宽是窄呢?为什么?
师:到底小马和小松鼠谁说的对呢?
幼:小马说的对。
幼:小松鼠说的对。
幼:小松鼠说的对。
师: 你认为小河是宽还是窄呢?
幼:宽。
师:为什么呀?
幼:我跳不过去。
幼:很窄。
师:为什么呢?
幼:我这样就跨过去了。
幼:很窄,我能跳过去。
【谈话讨论法,引起幼儿思考,发现物体具有相对性】
3.师:你是从哪里通过的?
幼:这里通过的。
幼:我从这里通过的。
师:这条小河哪里宽一些哪里窄一些呢?
幼:这里宽一些。
幼:这里窄一些。
(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发现小河的宽窄不同,为下一步感知宽窄的可变性做铺垫)
第二环节:架桥 合作游戏中感知宽窄的可变性
1.师:一定有许多小动物向小松鼠一样感觉小河太宽,过不了河,我们为他们搭座桥吧。
幼:好!
2.幼儿选择纸板架桥,通过操作发现纸板的长短和河面的宽窄有关
师:现在小朋友拿上纸板架桥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可真能干,能把长纸条架到宽河面上,短纸条架到窄河面上。
【操作法,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之间的关联】
3.师:“桥架好了,我们试试吧,”幼儿走过窄窄的桥,体验窄的东西有一种紧缩感
4.师:“桥面很窄,会很危险,怎样把桥面变宽呢?”启发幼儿通过合作组合,将窄的变成宽的【合作游戏法,感知宽窄的可变性】
第三环节:找围巾 操作探究,找出最宽的最窄的,感知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1.设置问题:红果果想要最宽的围巾,绿泡泡想要最窄的围巾,请把宽的送给红果果窄的送给绿泡泡
2.幼儿操作,比较三条围巾的宽窄,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师:你怎么比的?
幼:我看见这条就宽。
幼:我把围巾摞在一起,看见它是最宽的。
师:你的这个办法可真好!
3.解决幼儿操作中出现得问题:
预设:(1)幼儿通过目测选出最宽的,但不一定能发现三个物体间的细小差别。
(2)幼儿通过比较产生,但比的方法有问题,比如不能再同一水平面上比。
解决:你是怎么发现的?比的时候应该怎么比呢?
【操作法,引导幼儿发现辨别物体的宽窄,除了用观察法,还可以运用对应比较的办法】
1.师:我们都把自己认为宽的送给了红果果,现在红果果的围巾都是宽的吗
【再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原来宽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可能会变成窄的,此环节为解决目标难点的重要环节,让幼儿在反复的比较中发现宽窄的相对性。】
2.师:依以上方法找出最窄的。可视幼儿能力改作幼儿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新知 升华体验
找出生活中用宽窄比较的物体,并比较它们的宽窄。
此环节作为延伸活动进行。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及形式,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达到我在活动前预设的目标。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探求状态,体现了预设目标中让孩子“喜欢”“探索”生活中有关宽窄的问题的设计理念,幼儿在层层递进的游戏中从粗浅的感知到细致的深入,对生活中的“宽窄”有了真实的感知,而且也习得了运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比较的方法比较宽窄,理解了物体具有相对性这一特征。
情境游戏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活动的特色,也是达成目标的主要原因,将“宽窄”这一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了数学学习的机械化。幼儿能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去探索、感知,并将体验反馈给老师,教师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教”而是“导”,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本课时的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也为老师在课堂中实现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但在本次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活动中幼儿的合作学习由于受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的限制,在老师的语言指导下不能很好完成。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快速奔跑及腿部肌肉,体会游戏成功的喜悦。
2.发展反应速度和注意集中能力。
3.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圈
2.游戏规则讲解。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扮演小鱼,其他幼儿扮演渔网,幼儿初步熟悉游戏;
2.请4名幼儿扮演小鱼,其他幼儿扮演渔网,进行第一轮游戏;
3.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要求:小鱼走后,渔网要快速站起来;
4.多名幼儿扮演小鱼,进行2-3轮游戏。(中间提醒热的幼儿脱外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游戏中不足之处,表扬游戏中出色的幼儿。
2.放松活动。
活动反思:
讲解游戏规则时:应围成小圈,或者在教室讲解完毕到户外后直接游戏;没有说明逃出来的小鱼应该怎么办,很多逃出来的小鱼就一直绕着圈圈不停的跑,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游戏中:小鱼网拉的过紧,因此很多幼儿在往里跑或者蹲的时候摔倒,其实这个问题在开始我就发现了,但没有引起注意,第一个幼儿摔倒后,我的做法是安慰并让其到旁边休息,可以改为让大家停止游戏,说明情况为什么会摔倒,指出注意事项,这样可以避免后面游戏中那么多孩子摔跤。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和技巧,促进跳跃能力和肢体协调的发展。
2、提高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培养勇敢、大胆的`品质和敢于挑战的意识。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大绳一根,鳄鱼头饰一个,平衡步道、沙包各若干,筐一只。
2、教师课前布置好场地。
活动过程:
1、幼儿跟随教师一起用大绳围成“池塘”。
热身运动“小蝌蚪变变变”。幼儿做蝌蚪跟随教师在“池塘”中游动(动作方法:趴在地上,双手合在背上,利用上身的扭动移动身体。)——蝌蚪长出两条后腿(动作方法:身体趴在地上,用两条腿连续蹬地并扭动身体前进)——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动作方法:四肢匍匐爬行)——变成青蛙跳跳(幼儿各自模仿青蛙跳跃的动作,全身运动)。
2、游戏:跳“田埂”。
游戏方式:教师用步道作田埂,设置活动路线,通过不断增加高度和宽度来提高活动的难度和挑战性,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场地进行尝试练习活动。
规则要求:
(1)幼儿从同一方向进行跳跃活动,起跳时,腿用力蹬地,臂向前上摆;落地时,屈腿全蹲,保持平衡。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
(2)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难度变化,也可根据情况运用肢体动作来给幼儿增加难度。
(3)教师要注意难度增加后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活动情况,适当进行鼓励和帮助。
(4)用塑料圈在活动场地边做小池塘,请小青蛙自主选择休息。
幼儿在教师布置的场地上自由活动,教师巡回观察,通过难度的增加,使幼儿的跳跃动作自然由立定跳远转变为助跑跨跳。过程中注意幼儿的活动量,适时集中,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讲解动作要求和保护知识,教师示范动作并带领幼儿集体进行练习。
3、游戏:跳过“小河”。
教师以绳子为边界在地上对折围成一条小河,根据幼儿活动能力的差异,河的宽度设置有宽有窄。
第一次活动:小青蛙自由跳过小河,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
第二次活动:增加难度,下雨了,河水变宽了,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
幼儿分散活动,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
第三次活动:增加游戏色彩,河里游来了鳄鱼(教师做鳄鱼坐在河中),对面田里有害虫(沙包替代),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害虫,从鳄鱼的身上跳回来,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幼儿依次进行游戏,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通过提高自己身体的高度来调节幼儿跳跃的难度。
4、放松游戏:害虫捉完了,小青蛙到小河里去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
5、教师简单点评活动中的情况,表扬幼儿的勇敢和大胆。
6、幼儿帮助教师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目标:
1、感受三拍子乐曲柔美、悠扬的旋律。
2、尝试用动作大胆表现乐曲中的情景。
3、熟悉《小白船》的旋律,学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小白船”课件。
教学内容:
1、欣赏感受,理解歌曲:
1)感受乐曲旋律
T:“前天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乘坐了轮渡船,小朋友觉得开心吗?那么你乘渡轮时你有些什么感觉呢?今天,郭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乘一艘非常特别的船。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闭上眼睛,一起去感受一下。”
T:“听完这段音乐你们感觉怎样?”
2)引导幼儿关注乐曲的节奏(强弱弱)
T:“哪个小朋友听出来,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你怎么听出来的?”
3)再次欣赏音乐
T:“小朋友都说得非常好。老师也觉得这段音乐轻轻的,柔柔的非常好听。那么你们想再乘坐一次吗?那么这次可要听仔细哦,看看你听到了什么?它好象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T:“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都听到了些什么?”(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简单的内容,并且请个别幼儿上来表现一下)
4)利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理解歌词。
T:“小朋友们都听得非常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和你们听到的是一样的?(播放多媒体,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2、用语言、动作表现歌曲:
1)集体表演:
T:“现在郭老师请小朋友们一起到小白船上来,我们一边听跟着小白船来做动作。星空中的小白船是很美的,所以我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表演的最最好?”
2)个别幼儿表演:
3)再次集体表演:提醒幼儿注意表情,动作节奏等。
3、结束:
T:“小白船越飘越远,飘向西天了,它呀要休息了。让我们也休息一会吧?”
反思:
1、音乐欣赏《小白船》是中班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其中理解歌词、激发幼儿欣赏兴趣、感受乐曲风格等,是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这样一节音乐活动,我觉得我更多的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是很棒的,他们都愿意大胆的表现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幼儿受其知识水平的制约,一般须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才能感受乐曲旋律的特点。
2、由于这首歌中描绘的情景不是幼儿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无法让幼儿体验,因此,理解歌词成了这一教学活动的关键点、难点。
措施:根据幼儿喜好鲜艳动态画面的特点,我们决定借助多媒体图像功能,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因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能吸引幼儿注意,也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便于幼儿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
1、学习使用交接棒进行接力跑,发展大步跑的技巧。
2、在游戏中初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活动准备
1、接力棒
2、圆形跑道。
活动内容:
1、准备活动。
——教师喊口令,带领幼儿做伸展、扩胸、下蹲、俯背、体转、跳跃等运动。
2、基本活动
——引导幼儿认识接力棒,学习如何传棒。
3、放松活动。
——在比赛中获胜的小朋友发小红花。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迎面接力跑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做出迎面接力跑的传接棒动作和错肩方法。我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掌握迎面接力跑的方法
【幼儿园中班教案《接力跑》含反思】相关文章:
1.接力跑的教学反思
2.接力跑游戏教学反思
3.下压式接力跑教学反思
4.接力跑小学作文
5.小学接力跑课件
6.健康教育接力跑的教学反思
7.迎面接力跑教学反思三篇
8.关于《迎面接力跑》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体验观察蜗牛的快乐,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活动前经验的获取:寻找蜗牛大行动;蜗牛实物及挂图;观察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你和爸爸妈 妈去哪里找蜗牛的?找到了吗?你找到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2、观察蜗牛的外形
分组观察,并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蜗牛的什么是什么样的?
蜗牛的壳像什么?
请你碰碰蜗牛的触角,你发现了什么?
蜗牛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3、谈话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提问:你和爸爸妈 妈在什么地方找到蜗牛?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蜗牛喜欢吃什么?
4、进一步探索,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供卷心菜、大白菜、青菜、萝卜、树叶、米饭等,让幼儿分组尝试喂蜗牛,看看蜗牛喜欢吃什么?
教学反思:
孩子们事先了解了小蜗牛的主要特征,知道了它是用腹足爬行的,当下雨或遇到危险时小蜗牛会把自己缩在壳里。《蜗牛的秘密》这一活动正是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小蜗牛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我通过捉蜗牛、观察蜗牛等多种形式来认识蜗牛,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把教学合理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为了让幼儿观察更清晰,我请幼儿观看我事先找好的介绍蜗牛的视频,然后我去结合图片作进一步的知识经验的提升,使学习不显得枯燥,更具形象生动性。
在教室里观察小蜗牛的活动中,小朋友显得很兴奋,分好了小蜗牛后我让孩子们仔细的看了小蜗牛的爬行。有的幼儿发现小蜗牛是靠全身的蠕动在爬,有的幼儿说小蜗牛是不动的,只会在壳里呆着。有的小朋友说蜗牛背着壳爬行真是累啊!蜗牛爬行时是一个全身运动,强度有点大。我组织幼儿观察学习蜗牛是如何爬行的,活动中是让孩子们分组进行的。刚开始时,由于初次接触这种爬行方式,大家都觉得好玩,通过这样这一节观察小蜗牛的课,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中班教案《大声唱歌》含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枪》含反思11-02
幼儿园中班教案《动物怎样过冬》含反思06-17
幼儿园中班教案《桃花找朋友》含反思09-06
幼儿园中班教案《神奇的纸条》含反思09-15
幼儿园中班教案《重阳节》含反思10-11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长鼻子》含反思05-31
幼儿园中班教案《复习几何图形》含反思06-0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滚动的物体》含反思06-10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猪变干净》含反思06-28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赛车》含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