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之趣味课堂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之趣味课堂(精选7篇)

中学语文之趣味课堂 篇1

一、不要“一张脸孔一板到底”

在过去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讲台一站, 面孔, 冷, 以突出所谓的“威严”, 之后也只是面无表情, 念经布道。他又何曾想到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 必须有较高的素质, 其中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语文课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 满怀热情地关心学生, 要创造条件, 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颦一笑, 都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则常常从教师的眼色、表情获得暗示、鼓励与启发.因此笔者始终注意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一进课堂, 我便抛弃杂念, 甩开烦恼, 集中精力进入角色, 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 关注的。课堂上, 我是沉默的, 中性的, 面带微笑的, 和蔼亲切的, 认真的, 以一种谦逊和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如此, 我用爱心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心旷神怡, 从而使他们“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

二、不要“一支粉笔一讲到底”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 语文课满堂灌, 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讲”, 学生“听”, 这里, 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仓库”, 是“容器”。而我们教师则是一人唱主角, 或眉飞色舞的讲述, 或口若悬河的阐发, 光是浇在第一排学生脸上的唾沫星子就够一脸盆之多。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多听, 学生多讲。在一堂课里, 我安排讲课不超过20分钟, 留给25分钟给学生活动, 活动安排如下:

“一让”, 即“让我来”, 也就是课前三分钟演讲。要求稿件自编, 贴近生活;同学点议, 评定分数。两班的优秀演讲稿打印成册, 开展班级交流。同学们说得好:“锻炼了口才, 丰富了写作, 增强了鉴赏力。”真是“一箭三雕”。

“二做”, 即“做回小老师”。每篇课文, 我都要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分析, 学生一旦踏上庄严的讲台, 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小老师”可讲述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以设计题目问台下同学, 也可以回答同学提出的疑问。这种课堂, 人人动脑, 人人动口, 给人以全新感受。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我在一旁认真而虚心地听着。老实说, 正是这听才让我真正了解学生, 我被学生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独到深刻的思想见解, 幽默睿智的语言深深折服, 同时听也提高了我自己, 真正使我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三、不要“一种模式一用到底”

长期以来, 在教材讲解上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字—词—段落—中心—特色分析”的僵化模式, 这种千课一法, 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索然。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 教师要因材制宜, 因需制宜,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让学生时时有新鲜之感。

其一, 因教材而变, 拟以高中教材为例。这一单元重点是“整体感知, 揣摩语言”。其中我抓住各课特点, 做到课课有变。就“整体感知”而言, 《荷塘月色》从思路入手;《杜鹃枝上杜鹃啼》从课眼“杜鹃啼”三字入手, 《拿来主义》就从题目入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从关键段即第二段入手把握内容;就“揣摩语言”而言, 联系语境, 讲出《荷》之美, 《拿》之形象化, 《在》之得体, 《杜》之含蓄。如此, 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其二, 因需要而变, 拟以高中课本为例。 (1) 讨论式:在《祝福》中, 我设计了三个递进式的问题:“样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 那谁是凶手?”“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是谁?”学生兴高采烈, 课堂讨论相当热烈, 通过讨论学生对反封建的主题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 (2) 辩论式:在《失街亭》中, 对“失街亭, 谁之过”向来争议很大, 于是把同学一分为二:正方“过在马谡”, 反方“过在孔明”, 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其中小说人物性格也便一一展现。 (3) 表演式:在《守财奴》中, 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守财奴》,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 吝啬鬼的形象也便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里。 (4) 书写式: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 为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我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写一份死亡报告。为理解巩固人们对别里科夫死亡的感情,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别里科夫悼词》。

四、不要“一个标准一贯到底”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重在以知识为中心, 教师每每心中有数, 千方百计, 使出浑身解数, 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答案, 而且这答案是唯一的, 非此即彼的, 说老实话, 这个答案也是我们教师从教参中得来的。

当前课堂改革, 要求尊重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在我的课改实验中, 思路有:其一, 我往往多设求异之疑, 开放之疑。学生回答是多种多样的, 不求统一, 如此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 活跃的, 课堂也活跃起来.如《项链》一文, 我设此一问:小说的结尾, 玛蒂尔德在明了假项链这一真相后, 会有什么反映?其二, 让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大家思考, 学生发散, 教师引导思维方向, 学生再发散, 由学生选择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鼓励性评价。这样一来, 学生摆脱了标准答案的“牢笼”, 身心得以解放出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做主角,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空前的高涨。

五、不要“一套课本一教到底”

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里, 语文即文章, 语文即课文加作文等等, 为什么会有如此般的境地?原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只向语文教科书要质量。要知道, 语文教学离不开两翼:一翼指生活, 一翼指课外读书。

语文它根植于生活的丰田沃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真善美, 它们对学生人格升华、感情丰富, 气质脱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当鼓励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体验生活, 告诉他们要读“万卷书”, 也要行“万里路”, 要“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为语文之本。

语文要面向课外读书, 现在全国用的高中新教材都有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 新大纲也明确指定了二十部中学生必读书, 规定了阅读总量, 这是完全合乎学生学习需要的。为把课内衔接起来, 让课堂成为社会生活和课外读书的聚散点, 我在课堂上广泛开展语文活动, 诸如“社会用语调查”、“收听新闻”、“演讲辩论朗诵”、“春联大荟萃”、“读书笔记展”等等。如此, 生活底子厚了, 读书的底子厚了, 则积水也厚, 负大舟也有力, 才恢恢乎游刃有余。水土肥沃, 语文教学之树才充满生机, 四季常青。

总之,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我将在新教育基本精神的指引下, 继续大胆开拓, 勇于创新, 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摘要:高中语文新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本文就中学语文的创新进行了简要分析。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 篇2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尝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33-01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实施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来谈谈这一体会。

一、提高备课的效率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既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预设保证。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营造感情氛围,也就是带领学生“入戏”。在学习“干将莫邪”这一课时,我首先就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弄清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很快得出“复仇、悲愤”的结论。于是,我立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悲剧人物或者是侠客,接着,我们一边表演,一边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但实现了学习目标中的课文复述,还对复仇精神和狭义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最后我们回到现实,就狭义精神与现代法治是否冲突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下课之后,学生还在意犹未尽的辩论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再好的课文,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都不能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对中学生来说,说明文体,议论文体,都是枯燥无味的,使人昏昏欲睡,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谈语言》一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了一系列的词句,如: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地酒天尝(白酒广告)等,学生很惊喜的发现,那些词语里都有错误;在读了“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后—— “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学生更是哄堂大笑,所有人都集中精神,思考如果改正。这时,我问大家,语言究竟怎么用才合适,参照王力先生的谈话,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找找先生的观点和说话的依据。学生马上热火朝天的行动起来,因为他们平时也有说话被嘲笑的时候,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了,不得不重视。

三、提高教师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应做到板书精美、书写漂亮、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基本做到知识广博、勤学乐学,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语文教师理应博览群书,捕捉时代发展前沿的新鲜信息,课堂上基本上做到十八般武艺精通几样,这样才能把课堂当成舞台,教师以导演身份出现,才能导出一幕幕充满灵气和活性的课堂经典之作。“教学也就必定含有艺术性的要求:表现形式也是个性化的,而非一统的、划一的。”果真能这样,何愁课堂效率不高呢?教师理念的现代化与不断更新必须建立在教师爱学乐学的基础之上,可很多农村教师仅把教书当做谋生的职业而不是事业,疲于应付,甚至为了养家糊口,无心教学,更谈不上主动学习、加强业务进修了。有些教师多年来没读过一本教育专著,没有订过一份教育期刊。久而久之,结果变成了教小学者就是“小学水平”、教初中者就是“初中水平”了。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满满的“一桶水”。试想从老师身上流出的水逐渐枯竭甚至是“陈水”,岂不影响教学质量?何谈培养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因此,合格的语文老师应具有乐学爱学的内在动力,博览群书才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前沿的理论作基础才能自觉践行教改,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方能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中学语文之趣味课堂 篇3

一、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展示学生的语文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4 年3月26日

三、竞赛题。

竞赛题目侧重语文及相关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突出学科性、趣味性、常识性、阶段性。完卷时间40分钟。

三、活动设奖

奖次划分: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五人;三等奖:七人

四、参赛人员

七年级学生

五、活动组织

命题:李海萍

监考:张有照张慧婷张艳春

阅卷:李海萍

黄冈中学初中部语文组

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篇4

一、大学语文趣味化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趣味”,也即兴趣、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追求和探索知识。梁启超是“趣味教育”的倡导者,他明确指出,“趣味”就是“快乐”“乐观”“有生气”,趣味的反面则是“干瘪”“萧索”。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是一种超越利害得失和生理欲望的审美愉快,“趣味教育”本质上就是要成为审美教育、快乐教育。[2]“学海无涯苦作舟”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

而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以来强调最多的是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则其它各“性”将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语文课就是名作欣赏课,其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课程的趣味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法则,认为文学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必须通过其娱乐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就不能不遵循这一特殊规律。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语文课必须呈现其趣味性特点,才能真正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大学语文课形式更多样,内容更有趣;诱发他们上课兴趣的多是感官的愉悦,而非抽象的说教;学生们更愿意将大学语文课当作一种精神的放松,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教师依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势必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育学的原理认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法、迁移”[3],其中,“激趣”是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激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积极寻求和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习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和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

韩维东在《课堂趣味研究》中指出,课堂趣味可以分为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两种。内在趣味指教师授课内容结合艺术性的表达所产生的趣味,外在趣味则指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气氛以及采用恰当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趣味。[4]本文认为,韩维东的这一表述很恰当,但鉴于大学语文课的文学性以及娱乐性,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通常是融合为一的,文学作品的内在趣味需要借助外在趣味得以呈现,外在趣味也必须以内在趣味为基础,这就给大学语文课堂的“激趣”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一)导语激趣,抓住学生的眼球与耳朵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课堂前十分钟听众的思维处于有所期待但尚未定向的状态,易于被激发;但如果这一阶段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那么听众的思维很容易发散,难以再集中。因此,利用好这前十分钟对于上好大学语文课至关重要。从教学实践来看,趣味性导语导入的效果比开门见山式要好。大致来说,趣味性导语可以是故事导入、话题导入、设置疑问导入、争议式探讨导入、视频导入等等。[5] 以故事导入法为例,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是带着放松心情的心态来上大学语文课的,他们对深奥、专业的文学知识并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希望老师讲解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帮助他们理解文学和文学史。因此,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能以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导入,往往就能较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屈原《湘夫人》这一篇文学作品时,笔者首先结合PPT的精美图片,为同学们讲述了传说中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凄美爱情故事,讲述了湘妃竹的来历,然后切入作品,《湘夫人》就是屈原根据这个动人的民间爱情故事在原有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这样的故事法导入之后,学生们自然就对屈原诗歌《湘夫人》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又如视频导入法。当今是读图时代,图像或者视频更能抓住人的眼球与耳朵,课堂以此导入也是收效较好的方式。除了教师的趣味性导入,也可以结合作品,请同学背诵诗文,演唱相关的歌曲等等,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下展开正式讲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情感体验激趣,在审美体验中领会文学理论知识。在文学作品中,都有相应的文艺理论来指导鉴赏和写作等实践活动。但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文艺理论不能细讲,讲多了就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乏味,不妨撷取几点精华来作指引,主要通过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令单调的理论知识立体生动起来。1.精心设计专题化的讲述模式[6],以情激趣。如依据作品内容分成亲情篇、友情篇、爱情篇,或依据不同的情感类别,如悲秋、思念、送别等,或依据不同的美感类型,如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将作品划入相应的专题。如“思念”的主题,可以将《蒹葭》《湘夫人》《思念》等篇章归在一起讲,让学生体味不同时代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与思念;并且配以优美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浪漫唯美的讲解词,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讲到《蒹葭》时,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歌曲,让学生将熟悉的旋律与古老的诗词关联起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乘机启发他们关于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就会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以读激趣。诵读,又称美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投入作品之中,与诗人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真正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节奏与意境。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更应该格外重视这种方法。[7] 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为学生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作品“情”之所起。可以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深入剖析诗人所抒发的复杂矛盾之“情”;通过故事法,撷取作者生平中有趣的故事,以生动的语调娓娓道来,让学生投入其情其境之中。总之,为了缩短与学生生活时代的差距,教师可利用相关历史知识,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那遥远的历史追忆中,使学生能从当时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从而把握其写作意图,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其次,诵读有技巧,教师要传授诗文特别是古典诗词关于韵律的基本知识,如平仄、节奏等,并通过自己范读、名家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词的韵律有感性的认识。在示范诵读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自读,并在课上检验诵读效果,在课堂上形成“学诗词,读诗词,爱诗词”的氛围。这种氛围极为有利于学生真正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以“动”激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多应扮演引导者或者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本科阶段的教育与中学不同之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些钻研与思考的机会。哲学家怀特海在《论教育》里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了望。”因此,大学语文要真正变得有趣,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起来。

首先,精心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可以在课前布置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是争议性的话题,或者请学生结合当日所学谈感受等等。课前布置思考题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而且适度的压力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拿争议性话题教学法来说,它就是要借助争议性话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并没有标准确定的答案,重点在于利用各种不同观点的冲突造成学生的认识失衡及经验重组,并促进学生在此过程中重新判断自己的观点。

其次,举办读书报告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语文课时有限,期望通过区区十几次课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大学语文课多应成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为此,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的方式,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由组合,在学期初确定本学期的读书书目,学期末集中展示读书成果。读书报告会上,学生精心制作PPT,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或者简短视频,将读书报告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台下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学还认真做着笔记,可见这种读书交流模式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要让大学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演讲比赛、角色扮演、朗诵比赛、游戏等等,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读说写能力。

三、结语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 篇5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措施。如,在教学《刮脸》一文中,作了如下设计:(配乐:老师描述小贝当想要别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大人,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对店员大声说话;并展示其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动作情形),再播放该情形的教学Flash课件,同时,让学生跟随着课件一起读,注意小贝当的大人语气,让学生体会小贝当的心理想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感知,读明白了,文章中的意思自然也就出来了,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从而达到了认识小贝当的思想目的。

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如,在教学《刮脸》一文中,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小贝当,一个学生扮演店员,另外三个学生扮演顾客,老师先进行个别角色的指导,而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表演中,还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三、提供讨论平台,让课堂焕发趣味性

教师与其搞“一言堂”将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不如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汉字趣味故事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6

一、汉字趣味故事和字音字形教学

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当中的要求, 将汉字的读写和认识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影响下, 通过多次灌输式教学后, 经过不断地反复抄写和多次默写已经造成教学工作陷入了困境, 实际产生的效果非常不理想。这样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将趣味故事教学方法合理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汉字教学过程中, 通过趣味故事来提升学生主体的注意力, 带动学生记忆, 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二、汉字趣味故事和文学常识积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学素质培养过程, 让学生通过日常教学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学常识的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落入到恶性的教学循环中, 很多同学对于所学知识掌握不牢靠, 部分文学作品、写作的方法、文学历史的发展记忆非常混乱, 学生整体处在被动的状态中, 将汉字故事教学和文学积累融合到一起, 能起到更好的融合作用。

1.通过汉字趣味故事记忆知识。比如我国的著名作家老舍, 其原名叫做舒庆春, 字舍予, 通过研究就可以看出其字就是姓的拆分, 其笔名就是通过汉字演化而来的。采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起名字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叫做张长弓、杨木易等等。通过这种巧妙地设计拆分汉字故事讲解, 学生能够迅速记忆相关联的知识点, 保证记忆的准确性, 同时提升记忆效率。

2.记忆作品和文集。在学习作家鲁迅的文章《祝福》的时候, 可以适当地向学生引入我国的辛亥革命发生的故事。运用我国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感受和情感,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背后所表达出的意义和内容, 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认识文学作品的深刻价值和意义。老师应该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和借用,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相关背景, 提高学生印象,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趣味故事和文学魅力结合

1.帮助学生感受文字艺术。汉字形态艺术本身就是对于自然环境万物的一种体现, 也充分表达出了我国人民的思维创造能力。将汉字趣味故事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主体更加直观地感受并且领悟到文字的魅力艺术。比如在学习汉字的发展时候, 通过对单个汉字的结构造型进行研究分析, 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象形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2.带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汉字具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文字中蕴含故事形象。通过汉字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我国的文字艺术。在我国明代的解缙曾被奸人所害, 其在后花园遇见了当时的大臣, 大臣当时指着花园中玩乐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 小猴子也敢对锯”, 但是解缙回答说“匹马陷身污泥内, 老畜生怎能出踢”, 充分地利用了汉字的谐音效果, 对奸人的讽刺给予了最有利的回击。

四、趣味故事和课堂教学的融合

老师在讲述汉语故事的时候要掌握故事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 提高故事的趣味性。在正式上课前老师讲小故事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 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 方便老师维护课堂秩序。应用汉语趣味故事讲解不能过于平淡, 要充分融合自己的感情,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还可以和学生积极地互动,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汉语故事讲解的时候充分地融合自己的想象力, 将故事内容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 这是老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考验。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时候, 学生可以自行研究故事的内容, 在自我分析完成后和老师共同进行角色演绎,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深层意义, 这种演绎故事自我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 学习到课文隐含的实际内容, 但是在演绎故事过程中老师要起到正确的引导性作用, 调度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性, 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在研究故事和分析故事的基础上, 老师还可以让同学写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故事进行课后的扩展训练, 以此提高自身水平, 培养自身文学素养。

让中学语文课堂开满情感之花 篇7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陶冶情操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把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定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设良好氛围,呼唤学生情感

1.巧设导语,激情导入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特定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情感的表达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教师应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妙设计导语,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同学们要过一条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桥只能承载4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着: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她”丢弃的是什么?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致投入到课文中。

2.巧用多媒体技术,渲染情感气氛

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情感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先讲述了一段故事:2004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紧接着,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听歌曲时,教室一片寂然。然后,在音乐声中,开始提问: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二、进行各种训练,指导情感表达

中学语文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指导学生情感的表达,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说”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主要通过课前5分钟演讲、提问回答、复述课文、小组讨论发言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发音要准确,轻重音要适当,节奏要富有变化,情感更要融入,使口头表达富有真情实感,极具感染力。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对朗读中的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应恰当地给予点拨。还应根据文章的多种风格,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方法,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写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作者要有创作的素材和丰富的创作灵感。除了与教材相衔接的写作训练外,还应注重从课堂到课外,从教材到社会生活实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面。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征文、书法、歌咏、演讲、名人访谈等;或者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关注人、事、物、景,从切身体验中获得情感,产生不同的反应,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积累原始素材,学会辨析真、善、美和假、丑、恶,并能够恰当地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三、欣赏优质美文,陶冶艺术情操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模拟试题下一篇:橱窗陈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