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质量管理学论文(共8篇)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姓名:王鹏04101101 04101016
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分析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TQC是英文Total Quality Control(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起源于美国,后来在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并且在实践运用中各有所长。特别是日本,在60年代以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TQC(TotalQualityContr01)演化成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是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使组织获得成功。组织为实现质量目标,应遵循以下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原则1: 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1、组织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2: 领导作用
领导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
1、组织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3: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
1、织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4: 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过程方法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某些较简单的过程,也适用于由许多过程构成的过程网络。在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时,2000版ISO9000族标准建立了一个过程模式。此模式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作为体系的四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为输出,通过信息反馈来测定的顾客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5: 管理的系统方法
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连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ISO/DIS9000的3.3列出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十三个步骤: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6: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
以事实为依据做决策,可防止决策失误。在对信息和资料做科学分析时,统计技术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技术可以用来测量、分析和说明产品和过程的变异性。统计技术可以为持续改进的决策提供依据。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8: 互利的供方关系
通过互利的关系,增强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供方提供的产品将对组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次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影响到组织能否持续稳定地提供顾客满意地产品。对供方不能只讲控制,不讲合作互利。特别对关键供方,更要建立互利关系。这对组织和供方双方都是有利的。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那么如何做到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分析供应商管理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供应商管理的四个环节
一、供应商合同管理
供应商合同管理是节约采购成本、降低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天然气运营企业都将合同管理作为供应商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建立供应商合同的动态化和系统化管理,并成立专门的供应商合同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加强供应商采购框架合同与采购实施合同的管理。
1、实施的动态化和系统化供应商合同管理
动态化、系统化的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的签订准备阶段管理、合同签订阶段管理、合同履行阶段管理、合同履行后的管理。目前多数天然气运营企业已经建立了动态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并成立了专门的供应商合同管理部门来承担此项职能。
合同签订准备阶段的管理首先是做好市场价格预测,掌握市场行情,为合同的谈判和签订奠定基础。其次,拟定合同,对采购价格、产品及服务内容和质量、供应商库存管理等提出要求。合同签订阶段管理首先要对签订合同的目标供应商进行筛选;其次与供应商围绕合同内容进行要约与承诺,草签并审核合同。再次,与供应商签订正式合同。合同履行阶段的管理主要是建立企业的合同台帐,落实合同任务。对合同进行分类登记,及时记载合同订立和履行情况,随时掌握合同履行中的问题,并进行信息反馈;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合同的实现;按约定接受货物;对按时保质保量接收的货物审理结算。合同履行后的管理主要是及时收集物资使用和供应商售后服务的反馈信息,并对发生合同争议的情况及时处理。
2、加强采购框架合同与采购实施合同管理
采购框架合同是年末与选定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签订性合作合同,合同的目的是降低综合采购成本、减小管理风险、提高采购效率。签订的内容是对采购总额比例、采购价格、产品质量、售中售后服务、储运管理、交货时限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并签订合同。明确对未来物资价格波动的风险分担方式。职能部门是总部物资采购管理主管部门。采购实施合同签订时间是总部下设的采购实施部门根据施工物资需求,与签订合同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签订具体采购合同。目的是保证每次具体采购顺利进行。采购实施合同只对每次具体采购交货数量与交货日期进行详细确认和约定。职能部门是具体采购实施部门,并以项目结束作为周期。实施采购框架合同与采购实施合同管理,还可以减小每次采购的交易成本。
二、供应商准入管理
供应商准入管理是从供应商信息收集到形成供应商名单的整个管理过程,其目的是将符合标准的供应商纳入到物流管理体系。供应商准入管理包括供应商信息的收集、供应商考察、目标供应商的评估和审核、形成供应商名单。
对供应商的信息收集应关注三个类型的供应商:即现有的传统供应商、新的传统供应商和新的非传统供应商。信息来源包括现有收集到的各类供应商信息、供应商自荐信息、以往的采购档案、通过商业信息收集获得行业竞争者的供应商信息、行业杂志信息、互联网搜索。
目标供应商的考察。通过供应商信息的筛选,可以组成考察小组对目标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并形成考察报告。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需要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考察指标。考察指标包括需要包括供应商总体情况、生产制造能力、研究开发
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物流与交货能力、原材料采购能力、环境维护和合作能力。八项指标可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并细化为多项指标。考察指标应做到全面、可量化。根据各项指标加权平均值可以得到目标供应商的实地考察评分。考察小组应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负责供应商选择的主管部门。
目标供应商的评估与审核。负责供应商选择的主管部门应对目标供应商的考察报告进行审核与讨论。对审核合格的供应商报告提交给负责供应商选择的主管领导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组织与该供应商进行商谈,商谈成功则将该目标供应商确定为合作供应商,进入供应商名录。对目标供应商可通过谈判、邀请式招(议)标或询价的方式最终确定供应商。
供应商分级管理。供应商分级管理的依据是按照供应商考察的评估得分,将供应商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根据每个级别承诺不同的物资采购比例。对合格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激励供应商不断改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客户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需要在供应商名单内自主选择供应商。
三、供应商日常考核与评估
供应商考核评估管理促进企业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供应商的季度和考核评估可以利用核心指标评分卡来进行。季度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产品质量、价格评价、供货及时性与准确性、服务能力。考核指标包括供应商生产技术水平,驻场监造评价、季度考核综合评价指标。评估得分为三项指标得分之和。对供应商的季度和评估的结果可以用作供应商奖励或惩罚的依据。对于绩效表现好的供应商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表现欠佳的供应商给予警告,降级或取消资格。
四、供应商会议
供应商会议是企业每年召开一次供应商大会,企业与供应商共同对一年的合作进行总结,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对未来合作提出方向和目标。某些燃气运营企业还会提出有关物流管理或技术提升方面的课题,企业与供应商充分沟通,沟通探讨和解决。供应商会议是企业对供应商管理转变为与供应商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供应商管理办法,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总则 1.为了稳定供应商队伍,建立长期互惠供求关系,特制定本办法。2.本办法适用于向公司长期供应原辅材料、零件、部件及提供配套服务的厂商。
二.管理原则和体制 1.公司采购部或配套部主管供应商,生产制造、财务、研发等部门予以协助。2.对选定的供应商,公司与之簦订长期供应合作协议,在该协议中具体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言互惠条件。3.公司可对供商评定信用等级,根据等级实施不同的管理。4.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不合格的解除长期供应合作协议。5.公司对零部件供应企业可颁发生产配套许可证。
三.供应商的筛选与评级公司制定如下筛选与评定供应商级别的指标体系。1.质量水平。包括:(1)物料来件的优良品率;(2)质量保证体系;(3)样品质量;
(4)对质量问题的处理。2.交货能力。包括:(1)交货的及时性;(2)扩大供货的弹性;(3)样品的及时性;(4)增、减订货货的批应能力。3.价格水平。包括:(1)优惠程度;(2)消化涨价的能力;(3)成本下降空间。4.技术能力。包括:(1)工艺技术的先进性;(2)后续研发能力;(3)产品设计能力;(4)技术问题材的反应能力。5.后援服务。包括:(1)零星订货保证;(2)配套售后
服务能力。6.人力资源。包括:(1)经营团队;(2)员工素质。7.现有合作状况。包括:(1)合同履约率;(2)年均供货额外负担和所占比例;(3)合作年限;
(4)合作融洽关系。具体筛选与评级供应商时,应根据形成的指标体系,给出各指标的权重和打分标准。筛选程序。1.对每类物料,由采购部经市场调研后,各提出5~10家候选供应商名单; 2.公司成立一个由采购、质管、技术部门组成的供应商评选小组; 3.评选小组初审候选厂家后,由采购部实地调查厂家,双方协填调查表; 4.经对各候选厂家逐条对照打分,并计算出总分排序后决定取舍。
四.核准为供应商的,始得采购;没有通过的,请其继续改进,保留其未来候选资格。
五.每年对供应商予以重新评估,不合要求的予以淘汰,从候选队伍中再行补充合格供应商。
六.公司可结供应商划定不同信用等级进行管理。评级过程参照如上筛选供应商办法。
七.对最高信用的供应商,公司可提供物料免检、优先支付贷款等优惠待遇。
1 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1.1 质量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发展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不是也随着变得越来越好了呢?许多人发现,不安全、不合格产品已渗入到普通生活中。如2012年,一些制药厂所用胶囊被查出重金属铬含量超标。2013年广州一些批次的大米查出镉超标,5月再暴出山东潍坊部分姜含剧毒农药。生姜、大米这些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也这样的不安全。面对层出不穷的质量事故,试问谁还能保持淡定平静的心情?甚至有网友发出“3.15请告诉我,什么东西吃不死?”的疑问,可见市场上所销售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真切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从而影响执法部门的公信度。
大米重金属超标,说明大米产地环境受到了污染,经过调查,被污染的不仅是大米产地的空气、土壤,还有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如果这种污染情况得不到改善,我们的子孙后代靠什么生存,国家又谈何持续发展?
1.2 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很多时候,提到汽车,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宝马”“奔驰”。提到手表,马上会想到“劳力士”“江诗丹顿”。还有许多年轻人都梦着拥有一个“LV”包、一部“苹果4S”手机,这些固然都是享誉全球的名牌产品,但更多的是名牌背后极其优秀的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让顾客感到使用该企业产品时不仅解决生活功能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享受。得到顾客青睐的产品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树立起来的质量形象也为其发展海外市场、争夺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反之,产品质量有问题的企业,往往走不远。
2001年,“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月饼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该事件曝光后,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愚弄消费者、不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冠生园”很快宣告破产,拥有88年历史的老字号就这样倒下。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更是重创中国奶制品行业,此事件引发的恐慌,不亚于一场地震。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质量,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1.3 质量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及竞争力
质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蕴藏在产品质量之中”。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应不断地推陈出新、更新技术及增强顾客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乔布斯的设计理念就是设计出色的产品来改变世界。
以iphone为例,“苹果”在2007年1月9日推出的智能型手机iphone,“苹果”在iphone的设计中创意地引进了触控屏幕、重力传感器、电子罗盘,搭配GPS与相机,加上其独特的使用接口设计,让iphone一举在操作界面上大幅领先其他品牌手机。iphone于2007年6月29日正式上市,仅第三季度在销量上就实现了从27万部到112万部的飞跃,销量增长率更是高达314.44%,在全球都拥有忠实的顾客群。
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2.1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产品质量基本上依靠操作者的技艺和经验来保证,造成质量标准不统一且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泰罗(F·W·Taylr)主张生产与检验分开,设定专职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按标检验的“三权分立”的质量管理方法,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从此诞生。
2.2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如何保证批量产品的互换性和质量的一致性?产品在生产后采用大批量检验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美国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新思路,并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g)又提出了抽样检验方法,解决了破坏性检验在应用中的困难。二战期间,美国先后制订了3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2.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科技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某些产品,特别是大型和复杂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对品种、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无法确保产品质量。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念及理论,从此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是当今世界质量管理最基本、最经典的理论,它实现了与ISO 9000:2000族标准的兼容,是保证产品达到世界级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
3 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
3.1 追求高质量是企业的永恒目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说的就是对质量永无止境的追求,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只把“质量第一、用户第一”当成口号空喊,质量管理流于形式,这样的企业是不会有发展的。只有将追求更好的质量发展为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精神,深入每位员工的心中,全体总动员,这样重视和强调质量的企业才会被顾客所接受并认同,这样的企业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3.2 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
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意,往往就会信赖该企业,忠于该企业产品,这就意味着顾客会重复购买产品,或向周边的同事、朋友传递该企业的正面信息,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消费人群,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收益。
购买电器后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售后服务问题,是否有维修点,是否上门维修,是否有所需配件,保修期外是否统一收取维修费等,都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生产企业的印象。日本有名的松下电器公司专门建立了“松下维修公司”,下属有16家维修公司、538家专业维修厂及3万多条可承担维修服务的零售店,并在全国设立300多个消费者交流中心,即顾客接待站,以取顾客的批评和建议。通过做好售后工作,该公司密切与顾客保持联系,获得了顾客的信赖,使顾客感到满意。这种以顾客为中心,急顾客所急,时时掌握顾客的意见和建议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为企业评定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进行质量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3.3 发挥领导作用
(1)在企业经营观念基础上提出质量方针,并让企业的每位员工理解。
(2)相关职能部门要分别制定量化的质量目标,尤其包含质量改进的目并贯彻落实。
(3)在质量方针的基础上编制或引入必要的工作程序,程序文件的数量应与企业的规模及实际需要相适应。
(4)明确与质量活动相关的职责和分工。
(5)给予员工达到质量目标所必要的工作条件。
福特汽车公司世人皆知,但是在它的发展道路中却几经沉浮。老亨利·福特从1899年起2次创办汽车公司都以失败告终,1903年再次创业,选用能人,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调查市场,建立销售网,苦心经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生产率提高了十几倍,成本和售价大幅降低,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福特本人也由此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但是后来老亨利·福特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行事主观武断,实行家长式管理,1915年辞退大批有才干的人,甚至于在1921年一天之内赶走了30名经理。老亨利·福特的独断专行使福特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快陷入困境,世界第一的位置很快被通用汽车公司所取代。1945年竟到了每月亏损900万美元的地步,濒临破产。
可见,专业、有效的领导对于一个企业是何等重要。因此,企业要树立长远目标,准确定位产品,避免盲目自信。
3.4 持续改进,质量创新
企业产品的质量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根据顾客需求和期望,不断改进产品或开发出新产品,才能使企业向前发展。没有改进,没有创新,满足于现状的企业,只会原地踏步,甚至被淘汰。
为了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核心能力,“格力”每年拿出3 000万~5 000万元投入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每年都有1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格力”创建6年来,开发出六大系列130多个新产品,拥有68项专利。1992年,在空调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格力人”开始研制节能的分体机——空调王,1996年再开发出冷静王,能效比高达3.35,而噪音仅34.2分贝,2项关键指标都位居世界前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还打进国际市场。不久又研制出家用灯箱柜机及三匹壁挂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今天,“格力”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已深入人心。
按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良,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达到质量、品种、生产与使用成本、效率等要素的最优组合。内外兼修,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4 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种方法
4.1 认真贯彻ISO 9000族标准
ISO9000族标准可以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增强顾客满意度。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组织只有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提高工作效率,追求高品质,满足顾客需求,才能得以发展。
4.2 质量目标管理
(1)制定企业的质量总目标,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质量工作标准。
(2)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员工,即人人有责。
(3)确立质量目标框架并建立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运用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测量质量目标,便于管理者进行评审,保证目标的实现。
(4)通过检查、诊断、考评、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评价企业质量总目标,改进不足之处并置于下一个质量目标循环系统中,以使企业业绩得到提升。
4.3 PDCA循环
PDCA循环也称戴明环,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适用于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通过这4个步骤,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改进工作,促进质量水平的提高。
4.4 QC小组活动
质量管理小组是指企业的员工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改进质量、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为目的,自觉组织起来,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简称QC小组。
QC小组是企业推进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作用有以下4个方面:①为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打好基础,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保证。②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企业管理水平。③是实现企业质量方针、目标的基础。④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开辟新途径。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顾客需求,理解顾客期望,并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近几年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说明,有些企业只会空喊口号,纸上谈兵,为谋取短期效益而忽视质量问题。优秀的企业往往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诚信经营,同时真正将“质量第一”作为企业质量战略的永恒目标。
参考文献
[1]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摘要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重点阐述了质量成本和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并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鲍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菲根鲍姆进一步发展了质量成本的内涵。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矿中黄金”理论的提出,使质量成本理论更趋完善。此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由统计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进而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经营观念都有着重要意义。
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满意的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和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一切损失的总和,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企业运行中的质量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即预防和鉴定成本,一般将这部分质量成本看作是投入;另一部分是由于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即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有时称为质量损失成本。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整体控制而达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质量成本管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统计质量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1994年在美国质量管理年会上说过:“如果20世纪将以生产率的世纪载入史册,那么21世纪将是一个质量的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质量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对于风险、成本和利益的质量最佳化要求,迫使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中着手于质量成本管理活动。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方面:(D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2)是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途径;(3)便于管理层能掌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可以拓宽成本管理道路。
三、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质量成本管理已成为国外成熟企业管理层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质量成本意识落后,质量成本普遍较高而且构成不合理,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影响。归结起来我国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企业仍然不是很重视质量成本。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时候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质量上,而对质量成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控制,这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大,使得企业的产品在价格上失去了优势,从而导致竞争力的下降,更加导致了企业利润的下降。
2在制定涉及标准和检验标准时未能考虑到质量成本的因素。毫无疑问,制定的标准和检验的标准越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也会越高,但是这无形中会增加制造和检验费用,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废品损失和返修费用。因此,从质量成本的角度考虑并非标准越高越好,而是要将标准制定在一个成本和质量兼顾的尺度上。
3没有做好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工作。虽然大多数企业都有质量记录制度,但是这些记录大都不是很全面,未进行系统、科学的汇总和分析。
4质量成本体系的核算工作有待提高。大多数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不清,常常是会计人员有劳而无功的感觉,使得质量成本核算流于形式。而且质量成本由会计部门进行核算不能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提出切实有效地改进措施,丧失了质量成本核算应具有的功能。
四、解决质量成本管理问题的一些建议
1培养注重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文化。首先,对管理层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思:其次,对相关人员,比如技术人员、统计和财务人员等进行教育培训;第三,在展开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分析原因,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2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质量成本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许多部门的工作都息息相关,因此企业要想很好的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就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分工,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针对质量成本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可以采用多级核算制度。
摘要:本文从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需求出发,探讨现代茶叶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多元化、范畴系统化、系统协调化、方法规范化、设计超前化等提升茶叶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茶叶;质量管理;现代化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市场的竞争就是质量的竞争。茶叶有广大的消费者,已成为我国的国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茶叶要求提高了,不仅要求营养、风味、品质,还要求卫生、安全等。消费者若长期能买到符合上述品质要求的品牌茶叶,则对这种品牌会有较高的信誉度,成为该品牌的忠实消费者。要想创立市场知名的茶叶品牌,就要不断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度。笔者从事茶叶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多年,试图通过茶叶传统质量管理探讨一下茶叶企业现代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目标多元化、范畴系统化、系统协调化、方法规范化、控制超前化来优化传统的茶叶质量管理。
一、目标多元化
传统茶叶企业的质量目标只有一个,即茶叶品质。其“质量”含义仅限于产品的品质方面把是否达到既定茶叶品质标准作为衡量“质量”好坏的唯一尺度,把提高“茶叶品质合格率”作为质量管理的唯一目标。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茶叶生产加工的质量等符合既定标准这样企业追求的是名目繁多的质量金奖、银奖、铜奖,忽视了应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合格产品却成了市场的滞销品、积压品,最后成为陈茶,低价处理,这种现象不少,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名估茶的中小型茶厂(场)。
现代质量管理对质量与质量目标的定义不断扩展。1994版的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特性总和。其中质量目标的特征就包括性能“合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等。对茶叶企业来说,质量管理目标就是要符合既定标准茶叶的品质。2000年版ISO900标准赋予“质量”特性的定义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求的能力。与传统“质量”含义不同的是现代“质量用一组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求的能力代替原定义以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明确了对质量的客体。对于茶叶传统质量是指茶叶的形、色、味、香外,茶园选址、肥培、包装、茶文化、售后服务、企业形象等),满足消费者和其他相关要求的特性总和。它是在传统茶叶质量上的延伸。近年来茶文化有机茶、品牌茶消费就是现代质量的反映。现代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也就决定了质量管理的瞄准镜必须扩展到包括“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利润率”,在内的多元目标,茶叶离开了“市场占有率”等的质量合格率,不仅无意义,而且有害。卖不出去的所谓优等品,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占用资金,还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加强质量管理与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及其产生的质量管理目标我元化在茶叶企业扩大及发燕尾服中有重大作用。
湖南省某茶叶有限公司的质量管理目标扩展一箭双雕八大方面:①、品牌质量管理,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国家绿色食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②、茶叶质量管理,视质量为生命,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用担心质量问题;③、市场质量管理,每年有一个不同的防伪措施,假冒产品一直无法把头,为营销大户创造了良好的销售环境,销售年递增30%;④、资金管理,固定资产3000万元,3A信誉企业,为银行重点支持企业,保证生产经营所需资金;⑤、原料质量管理,自有233。3公顷良种茶园全部实话无公害化管理,保证原料质量;⑥、体制管理,兰岭2000年改制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⑦、价格管理,宗旨是“让消费者满意,让经营者挣钱”;⑧、服务质量管理,给省、市、县总经销权,适当做一些促销广告,销售一定数量有一定回扣或奖金,在保质期内如销售不完,允许原装退货等。
二、范畴系统化
茶叶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是按照从茶叶订单到产出及仓储,包装运输到客户手里及售后服务,实行全过程按质量设计和质量监控,严格按茶叶订单要求,以用户合同为根据进行质量管理。茶叶质量管理范畴涉及到茶园基地的选址、品种、培管、采摘、加工工艺设计、拼配、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都是影响茶叶质量形成各个阶段中直接的质量职能。另外,茶叶设备管理、计量器、人员素质及健康状况也都是茶叶质量形成过程中的间接质量职能。为此,我们须明确落实和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能,让企业全员参加质量工作,形成一个整体。
首先,整体化管理,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茶为出发点。强调茶叶品质质量的设计,加强调查分析,根据需求定位茶叶品质。要把茶叶营销策略和企业战略纳入整体化管理。
第二,将与茶叶质量有关的一切行为质量和原材料质量,纳入茶业公司的管理范畴。行为质量包括:加工人员在车间吐痰、抽烟、喝酒及在茶园乱扔农药瓶子等。原材料质量包括:肥料、农药、干柴和拼配用的茶叶原料包装等。
第三,茶叶质量管理的系统化,使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渗透质量管理的职能。传统茶叶企业中,由质量不管人,如今在现代质量管理中已无法胜任。有物、人、钱决定权的高层领导是否介入并重视质量管理,往往是茶叶企业取得成功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实行质量管理主体全员化。从看茶员、采工、鲜叶验级员、制茶人员、销售人员等实际操作工作到有决策大权的厂长、经理,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影响茶叶质量特别是有决策权的领导阶层应把茶叶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三、系统协调化
茶叶质量管理要按照茶叶质量控制要求跟踪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必须对与茶叶质量有关的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
1、左右协调
茶叶质量控制体系的各质量职能部门的职责与权限的统一性。如:茶园队的职责与权限,加工部的职责与权限,加工部的职责与权限等。首先,我们各部门都应承担相应的职责,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权力,职责与权限不统一就会出现“做事不管事,管事不做事”。同一职责不能分担给其他部门,同一权限不能其他部门都来使用。茶园队的生产职责不能由加工部和其他部门来承担,同样,茶园队在生产上人力、物力的支配权,加工部和其他部门不能使用。同一职能不能分成多项,尽可能地统一,以便提高效率。
2、前后协调
茶叶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职能,共同提高茶叶质量使各部门存在一定的联系与衔接。这种衔接是协调的也是双向的。例如:茶雷锋队对交给加工部的鲜叶质量负责,加工部对鲜叶质量提出建议反馈给茶雷锋队,这样避免出现就茶叶相互推诿的局面。
3、上下协调
茶叶质量职能部门要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有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前段提到茶叶质量管理范畴的整体性,成为整体的前提是各部门都要有受控性,接受整体控制。
四、方法规范化
很多茶叶企业在生产加工上往往都是凭传统经验进行,不注重文件、书面上具体参数和规范上的东西。各种规定可以一大堆,但执行起来很随意,各种方法不规范。无公害茶、有机茶的企业,必须按夫色害茶和有机茶的标准要求制定详细的《茶叶无公害种植操作规程》和有机茶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同时,根据本身产品的特点制定《茶叶加工操作规程》、《鲜叶验级标准》和茶叶成品标准规程》及确定参数等。只有质量管理方法规范化,我们执行管理才有章可循,同时执行起来必须严格。当然,规范化是个相对概念,规范化不但不应排斥创新和改进,相反应该鼓励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茶叶品种改良,茶叶生产加工工艺、经营理念的创新和改进,一成不变的“规范”是不科学的规范,而最终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也是不科学的管理。
五、设计超前化
传统茶叶企业质量控制的中心,立足点是现有产品的生产方面,但这使质量保证能力难以进一步提高。现代茶叶企业质量控制重心应放在茶叶质量设计阶段,通过市场调研,把消费者对茶的要求和与茶相关需要情况详细摸清,再把它设计成能正确生产、加工的茶叶产品。近年来,消费者要喝好茶,对茶叶的色、形、味、香有新需求。要喝安全茶、环保无公害的茶叶,我们在茶叶质量设计上就得考虑,根据实际要求生产,加工有特色的符合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标准的名优茶。时尚年青消费者喜欢喝未鲜爽高香气的茶叶,我们在茶叶质量设计时就得考虑选用含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茶树品种和选用高山地区的茶叶作原料,或者通过平地茶园高山化培管来实现。还有茶叶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质量设计。总之,把茶叶质量控制重心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准确把消费者的要求体现在茶叶产品的质量上,并确保这种茶叶质量控制的全面、有效、可行,此后开发生产这种茶叶,以及质量管理方法就可按此设计的茶叶质量管理实施。茶叶质量控制重心的超前,能开发更多的有实际意义的茶叶产品;提高研发能
力,这些都是茶叶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特研究中心与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为后者从资源调研、市场调研、原料提制、产品配方、药理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价、保健食品批文获准,及从实验室试制、中试、大规模投产、市场开发,提供“一条龙”的技术支撑,进行茶叶有关产品的质量设计,针对现代社会的流行疾病,研制出抗疲劳、耐缺氧、营养瘦身、降血糖等健康产品,这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后者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来源:《茶叶通讯》2005年第4期,作者:钟兴刚
现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企业的内部质量管控水平对单位的成本效益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体现于企业的质量信息系统的实现程度。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一个顺畅而强健的质量信息系统,使供应商、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分销机构和最终顾客像一个有机整体一样协调运作,这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信息技术质量管理计算机
近年来,企业的效益来源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化、发展趋势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其管理内容涉及了大量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等, 此时如何快速管理供应链,有效整合资源,形成规范经验流程,对多重标准实现有效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等,对企业管理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流程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个顺畅而强健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对整体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从而在成本、质量和速度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性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改革的热点。
一、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也是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或潜在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主要有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过程要素。管理的目的在于使这四个过程要素清晰、流畅,运转高效,与此同时通过养成与管理教育,建立积极、明确的单位内部质量管理意识、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等来推进过程要素的完善和发展。
二、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机器系统。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除了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预测、计划、控制和辅助决策特有功能。具体是: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收集和输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和输出;预测功能。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模拟方法,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外来的情况;计划功能。根据企业提供的约束条件,合理地安排各职能部门的计划,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提供不同的管理层,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控制功能。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对差异情况分析其原因;辅助决策功能。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所存储的大量数据,及时推倒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以期合理利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信息系统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精简大量编写、抄录工作和为传递信息而占据的时间;不仅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工程管理成本,且其信息传递层次少、易重组,同时又具有极高效率。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②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把财务、销售、生产、采购、质量、工程技术等各环节的管理过程整合,形成系统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传递,以工作流程的观点和方式来运营和管理。
③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保证施工质量。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对采购的源头进行质量
管理与控制,同时又通过统计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实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总成本。
④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与顾客有关过程的及时反馈,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⑤持续改进施工方案和工程质量,对生产、工程过程各阶段的关键及重要参数进行稳定性监控;对过程进行分析,在工程项目质量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工程进度的方案。同时,它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规范监控和管理,并且不断进行预警,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处理。
四、应用规划及设计
4.1 应用需求分析
结合企业质量管理要求,首先,必须构建稳定的网络平台,根据保密需求组建局域网及与外部网络的连接,为信息化建设构建基本平台;其次是设计功能更为齐备的门户网站和内部网站,形成有效、公开的信息发布和监管机制;再次是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产品实现及销售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和监管,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企业生产及管理不断进行优化。
4.2设计思路
建立基于Web平台,采用J2EE架构设计,提供主动式问题处理的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上线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把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做好。同时,整个系统要具备高可用性、可扩展性以及高度安全,同时允许用户进行远程管理。客户价值在于通过监控和分析整个产品周期,从研发、采购、制造、质保、销售及客户服务等过程的质量信息,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数据采集平台,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数据中心,帮助企业加强质量问题的监督管理,切实提升产品质量,并借此建立质量工程和管理体系,实现质量人员从“救火”到“预防”的角色转变,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
争力。
4.3系统设计
整个信息化平台由3个主要层面来实现,以提升竞争面、整合企业内部运作面、风险决策控制面,具体提供包括企业邮局、电子商务、协同办公及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等多个应用模块,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①局域网区域划分,内部局域网按访问区域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区域:Internet区域、内部网络、公开服务器区域。为管理提供一个快速、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内部网络通过专线与Internet的连接,实现各部门授权用户可以直接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查询资料等。通过nic域名树下的DNS服务器,可以提供DNS服务。
②通信子网的规划,按照企业的核心交换机与各应用部门、单位的距离情况及网络负载情况,选配核心交换机及其他交换设备,并考虑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及兼容性。③分布层/接入层的设计,确定主要传输介质和分布层交换设备,要求交换设备支持光端口模块、支持堆叠、提供线速交换能力、带宽控制、QOS、支持远程管理和控制等,有较高的性价比。对设备应采用级连方式。对信息点密集的地方,在楼宇内进行综合布线,建立水平干线和垂直干线系统,提供百兆交换能力。对于距离过远,地理位置分散,无法进行综
合布线的个别信息点,采用SDSL设备提供长达5~10 km、64 K~2 M交换速度的传输能力。
五、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技术,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观点来看,MIS和组织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既是技术系统,同时也是社会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否能够顺利推广并实施,最重要的因素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决心、支持和推动。其次需要不断组织跨部门的团队合作,连接企业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反复沟通各级的意见,深入了解现有工作开展流程和管理方式,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和修正。再次,要保证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的普及推广及初期数据和日常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并且注重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及对信息系统使用的自觉性。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有效的IT系统和高水平的管理咨
询和实施服务,完善的技术平台为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和运行环境。最后还需要在信息安全上做全面考虑,首先在企业信息关口处架设高安全防火墙系统,其次把一些需对外应用的服务器全部建置在DMZ区,并在整个企业网络内建置防病毒系统,同时内部网络在与外面网络进行信息交换时全部通过代理过滤系统,以保障企业信息化安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单位通过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不断优化信息化过程中的配置决策权及责任框架,扩展信息网络,使质量信息系统不断适应企业要求,发挥其在监督、检查、控制和指导实体的过程中的效能,对协助工程单位达到既定的远景、使命、战略目标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的信息化高效运行,是全企业、全过程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质量文档管理、质量审核管理和质量改进以及顾客满意度测量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形成企业持续、高效的质量保证能力和改进能力。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帅鹏,刘幼兰.管理实践[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2] 李洁,李宝宏.把信息技术融入质量管理[J].中国质量,2006,(8).[3] 小詹姆斯.创建信息时代的组织:结构、控制与信息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 范玉顺.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程控.MRPⅡ/ERP实施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目录
内容摘要..........1一、质量管理概述...........1二、信息管理系统概述........2
三、信息系统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2四、应用规划及设计.........34.1 应用需求分析.............3
4.2设计思路.........3
4.3系统设计.........4五、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4六、结束语.........5
【教学目地】了接影响厨房产品质量因素,并掌握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影响厨房产品质量因素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影响厨房产品质量因素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课堂常规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厨房生产人为因素:
即厨房员工在厨房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厨房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厨房员工工作情绪的因素涉及人际关系、领导作风、社会时尚、工作环境、婚姻家庭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其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厨房管理者在生产一线施以现场督导的同时,应多于员工交心,积极激励员工。
二、生产过程的客观自然因素:
厨房产品的质量常常受到佐料质量的影响。除此一些意想不到的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着厨房产品的品质。
三、就餐客人自身因素:
厨房产品质量因就餐客人的不同生理感受、心理作用而产生的不同评价,也就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顾客因素。客人消费与厨房生产的默契配合,是创造、保证厨房产品较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服务销售附加因素:
服务员的服务技巧、处事应变能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菜肴的质量。加强菜肴生产和服务及厨房与餐厅的沟通与配合,确保出品畅达、及时,对保证和提高菜点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客人对菜肴价格的衡量,即物有所值与否,同样构成厨房产品质量的不同影响。
课堂总结:本次课讲解了影响厨房产品质量的主要四大因素,需要掌握并能在实际管理中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得到解决的办法。
作业布置:
医疗质量与安全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通过近十年摸索,结合德国KTQ质量管理理念,通过系统化顶层设计,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将前馈控制模式运用到手术安全管理中,设置了覆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全过程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不断总结优化和提升医技科室质量管理水平,探讨精准化监管在医院感染和后勤保障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水平。本期特别策划介绍了同济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KTO质量管理,对手术安全、护理过程、医院感染、医技科室以及后勤保障进行精准化管理的实践经验,供读者借鉴。
摘要:<正>医疗质量与安全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通过近十年摸索,结合德国KTQ质量管理理念,通过系统化顶层设计,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将前馈控制模式运用到手术安全管理中,设置了覆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全过程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不断总结优化和提升医技科室质量管理水平,探讨精准化监管在医院感染和后勤保障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
在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工作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施工单位一定注意两者之间的融洽与协调,进而才能保障施工作业在安全的环境下,达到国家相关质量检验标准。
1.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频繁出现各类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其主要原因是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不到位,而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为今后的使用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可见,房屋建筑施工中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不到位并不是单纯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内建筑行业工程管理现状的客观展现,也客观损害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是极其不利的。
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房屋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影响国内建筑行业整体管理能力的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机构设置不全
在国内施工单位现阶段的管理机构设置中,技术、造价等管理机构的组织较为完善,而且基本上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而施工中对于质量及安全的管控则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管理机构设置中普遍缺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而且施工单位的质量与安全管控则多是依赖于监理单位、政府及各级建筑主管部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而大量缩减质量与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内部质检、安全监督等工作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2.2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操作不规范
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施工人员的数量要求不断加大,导致大量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农民工涌入建筑行业。由于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操作不过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中频繁出现各类问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承担了大量的作业量,如果他们不具备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与国内房屋建筑工程中安全事故频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加强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协调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要加强业务上的联系,并且积极接受政府及各级建筑主管部门的监督,共同促进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协调。
3.1制订完善的质量与安全防治管理方案
综合分析国内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的现状,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施工单位普遍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作为两个分开的项目。为了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施工单位首先提高自身对于质量与安全监管的认识,并且注重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最终制订完善的质量与安全防治管理方案。在质量与安全防治管理方案中,施工单位还要注重对于现行规章、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尤其是要明确各部门和具体负责人的职责,制定严明的奖罚制度,调动全员参加质量与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3.2进一步规范施工流程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规范的施工流程是提高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效率、质量的基础,也是解决国内建筑行业现阶段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流程的制定中要满足工程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工艺要求,而且要保证操作中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在国内房屋建筑工程现行的施工流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弊端性,即无法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难以达到综合管理的效果和目标。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施工单位在施工流程的制定和实施中,一定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并且加强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全面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效果。
3.3加强施工的全过程监理
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协调中,监理单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监理单位作为独立于建筑方、设计方、施工方的单位,其具有对于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监理时,监理单位首先要综合和归纳较为常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问题,并且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对其引发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现状,逐步实现施工监理中对于质量与安全的全面监督和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与安全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于两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并且从综合管理的角度出发,全面提升施工单位对于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进而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完善的质量与安全防治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朱金鹏.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 建筑资讯,2007(10).
[2] 周立伟,张宏春.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 工程监理,2009(12).
[3] 王振江.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 建筑工程,2008(6).
【现代质量管理学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质量管理学作业07-22
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标准09-0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07-10
现代管理学论文精10-02
现代教育管理论文09-06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论文07-08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之思考论文09-14
图书馆管理模式论文 现代图书馆论文06-25
学校管理现代化重要途径探讨的论文06-05
经济管理现代化与发展新趋势论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