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管理会计框架(推荐8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财务的转型,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管理会计能力和业务水平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构建需考虑的因素、构建过程和构建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企业财务
一、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都处于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外关于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相对较早。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会计组织就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能力进行了规定。估计会计组织也在上世纪末对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进行了规范。后来,国外对会计师的职能范围的规范也就越来越具体。而我国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框架研究则比较晚,,我国财政部才开水组织相关学者就会计人才能力相关的课题展开研究。随后我国学者就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
二、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考虑要素
(一)提高会计人才能力
二十一世纪,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在会计行业,知识的重要性也同等重要,会计人才需要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人才的作用。在会计人才评价过程中,能力是最核心的考虑因素,所以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时候,应当把会计人才的能力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来考虑。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计人才比较注重财务管理,而会计人能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注重会计人才能力,才能让会计人才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
(二)构建方法
常见的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三类,即能力要素法、功能分析法以及胜任能力法。要素法是按照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三个要素来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这三个要素决定了会计人才的能力。功能分析法主要是根据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效果来进行能力评估。而胜任能力法是将要素法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从业人员的层次分类来评价其职能的。
(三)环境因素
构架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既需要考虑到微观环境也需要考虑到宏观环境。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经济、社会、法律以及会计行业发展状况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上世纪末会计行业就有责任会计体系和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等评价体系,到本世纪平衡记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会计工具也相继出现。不同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因素只管重要。微观方面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财务政策和财务状况。例如,不同的企业财务目标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四)国际经验
由于国外对于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相关的研究比较早,而且研究内容也相对全面。而且国外的政府机关,会计组织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我过可以参考甚至用过国外已构建的框架。
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研究的会计人才主要是指企业和行政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选此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在我国整体管理会计人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代表性强。其次是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在不同企业中的能力和职称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二)构建流程
本文的构建步骤大致如下:首先是对会计人才的进行层次分类。将会计人才分成三个层次并分别定位为助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实务型管理会计人才以及管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其次是分别对三类会计人才的之恩个进行划分,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工作效果和职能履行效果进行评价。
(三)贯穿四大能力
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财务活动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涉及到企业的划分、决策、控制、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构架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应该注意贯穿会计的四种能力,分别是信息分析能力、决策支撑能力、风险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统筹协同能力。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各种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可以由计算机系统迅速完成,而会计不再需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人工计算,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已有财务信息的分析方面。会计人员通过对已有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企业在财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而会计将分析的结果上交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供决策参考,为企业的决策起到支撑的作用。此外,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也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最后,为了提高企业不同部门和子机构之间的协同能力,企业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统筹和协同工作中去,这也企业才可以高效运行,管理会计人才也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
四、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内容
(一)建立管理会计师职业准入制度
西方发到国家推行的是管理会计师的等级考试认证制度,不得不承认这种认证制度为选择和培养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也对推动管理会计的实践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为例,它不仅实行公开管理会计师认证,而且也对管理会计师进行监督和挂你了。目前该机构在全世界超过170国家和地区拥有20多万的学员和会员。我国的注会协会也和该公会进行了合作,该公会为我国注会申请CIMA管理会计开通了快速通道,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通过借鉴国外现金的管理会计经验,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管理会计考试认证制度,对管理会计师的`培训、认证等环节做好准备工作,以便我国选拔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二)完善我国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这项制度在我国国内运行多年,为我国评价会计人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供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同时这项制度对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能力以及素质也提供了机制保障。但是,我国会计专业技术的资格考试认证也存在这一些缺陷,其中最明显的是考试内容偏重于财务会计内容,缺乏管理会计的内容。这种现象陷入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致使我国的管理会计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会计认证考试中应当适当增加管理会计的知识。由于在管理会计人才分类时,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会计,所以在考试中也应当增加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知识点。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它同时具有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开设的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之间存在这明显的脱节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缺乏与企业合作交流,而且校内的社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应当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会计管理专业,专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四)完善管理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对更新会计从业者的知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知识会不断得到创新,所以继续教育也是管理会计非常必要的学习过程。在会计的继续教育内容中应该增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如会计相关政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让企业中的管理会计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让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够的到充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会君.浅议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36).
[2]蔡蕾.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品牌,2015(09).
[3]郑娟.论高速公路建设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4]卫强.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5]江楠.关于管理会计定位的一些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6]熊威.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5(30).
(一) 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形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许多会计学者将会计理论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指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 并进行了诸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 逐渐形成了自然资源会计这一会计学新的分支。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会计的研究, 比较成熟的有矿产资源会计、森林资源会计等, 对海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开发战略与管理、海洋产业、海洋区域经济等方面, 鲜有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核算海洋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 这是由于海洋资源的资产特性决定的。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许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条例, 但这些法规的具体落实多方面均依赖于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与监管工作。而处于探索阶段的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问题, 许多信息的取得需要通过海洋资源会计核算予以解决, 因此海洋资源会计核算的研究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二) 海洋资源的特性
一是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港址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多面性, 使得海洋资源总的经济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形的商品价值, 主要是直接利用价值部分;一部分是目前研究还不够成熟的生态环境价值。由于一部分资源产品和服务价格难以确认, 因此影响了海洋资源会计的发展。二是海洋环境与资源属于无价格的公共物品, 其价值在量化上比较困难, 不易与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结果比较。三是海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性资产, 既具有一般资产的稀缺性、收益性、权属性和有偿性, 又具有海洋资源特有的海洋水体流动性、海洋空间立体性、海域质量差异性及使用功能的永久性等特征, 使得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进展缓慢。
二、海洋资源会计文献综述
(一) 国外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对于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 国际会计理论界早就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醒沿岸各国注意, 海岸带资源是一项“宝贵的国家财富”;艾伦·科特雷尔指出保护有限的海洋资源并展开海洋资源价值量的核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先后有20多个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 但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意见;Coast Anza等综合了各种方法完成了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这些研究内容及成果具较高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二) 国内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徐质斌提出实施海洋资源管理总的思路:即四个目标—国有资产所有权实心化、经济效益评价真实化、资源产权流动化、资源再生产循环良性化;一个核心—资源产权管理;三个步骤—产权登记、价值评估、产权经营。许启望等进行了“海洋资源核算的初步研究”, 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海洋资源的总价值量核算和分类价值量核算。吴姗姗对渤海海洋资源的价值量进行了初步的货币化估算。这些研究说明在海洋会计的研究上我国会计理论界也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 为海洋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研究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海洋资源会计的研究思路。但因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 其研究对象也不是直接针对全部海洋资源, 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海洋资源价值的初步估算, 没有建立完善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体系, 在我国对海洋资源采用有偿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后, 很多涉及海洋资源的会计理论问题更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及其内容
(一) 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
整个研究以海洋资源的会计核算作为出发点, 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探讨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中涉及到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 以及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 以此为起点, 进一步研究海洋资源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等管理会计的问题和微观核算如何与国民经济宏观核算对接的问题。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二) 海洋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是海洋资源会计目标。海洋资源会计的目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重视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为有关信息需求者 (主要包括政府、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合作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等) 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关于企业因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破坏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静态和动态情况, 从而帮助信息需求者做出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投入和收益实现均衡的对策。
二是海洋资源会计的对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分支, 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海洋资源会计学形成的基本依据、形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海洋资源会计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结构、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和海洋资源会计的考核指标体系等;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 它所反映和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与资源生态循环过程相联系的海洋资源经济循环各阶段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海洋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业务处理对象是海洋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三是海洋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海洋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就是限定海洋资源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 据以对收集、加工处理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 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对海洋资源的影响, 以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尽管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与企业会计有所区别, 但海洋资源会计同样可以参照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 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因海洋资源资产的特殊性和海洋资源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还应设有可持续发展假设、具有价值假设、多元计量假设等假设。
四是海洋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传统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报表为主, 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 而海洋资源会计的对外披露不仅要反映现实情况, 更要预测未来发展。既要有货币信息, 又要有大量的非货币信息。此外, 由于海洋资源计量的特殊性, 一些难以计量和没必要计量的信息将通过编制专门的资源报告予以披露。首先是财务报告。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 将海洋资源性资产引起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的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适当的项目 (或明细项目) , 对与海洋资源性资产相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可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 以反映企业拥有的海洋资源性资产、计提的折耗, 承担的补偿负债等;在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 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海洋资源支出,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性资产所获得的额外收益等会计核算内容。其次是报表附注。与海洋资源性资产相关的会计报表附注可揭示海洋资源资产的以下信息:海洋资源性资产项目的名称;海洋资源性资产价值确定的特定程序和方法;按替代性计价方法得出的金额, 如在按历史成本入账的海洋资源资产后面列示其现行市价等;重要会计政策, 如海洋资源性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折耗确认、利润的确认政策等;与海洋资源性资产相关的会计变更事项, 包括海洋资源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会计估计的改变等。最后是海洋资源资产报告。编制单独海洋资源资产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海洋资源资产有更明确的认识, 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海洋资源性资产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海洋资源法规执行情况, 本部分应披露内容具体包括:海洋资源相关法规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缴纳各种税费的项目、金额及法规或政策依据, 违反有关规定所造成的影响或经济损失等内容;海洋资源资产的总体状况及耗费与利用情况, 本部分应披露内容具体包括:各类海洋资源资产的名类及获得途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资产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及所产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情况。最后是披露原则。海洋资源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制度强制性要求的最低量的相关信息披露;建立自觉披露海洋资源性资产信息的机制;做到海洋资源性资产会计信息、实物信息与一般财务信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海洋经济技术处, 国家海洋局政策研究室翻译:《海岸带管理与开发》, 海洋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徐质斌:《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第1期。
[3]吴姗姗、刘容子:《渤海海洋资源价值量核算的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期。
[4]Conrad J M, Clark C W.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 Notes and Problem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来源于早期的一些客户忠诚计划,如20世纪50年代曾经风靡半个美国的超市印花收集活动。在过去的10~15年里,由于电脑科技的进步,客户信息的收集及应用变得更加简单方便,顾客关系管理的发展到达了顶峰。然而,在2000年前后出现的经济及股票市场危机却阻碍了其发展。学者、评论家以及营销管理人员纷纷就以下几个方面对顾客关系管理提出了疑问:
顾客关系管理过分强调与依赖电脑技术;
顾客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很吸引人,可是作为一种战略而言,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缺乏对顾客长期深入的了解,只是从狭窄的消费行为或理财行为去理解消费者。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可以说顾客关系管理正向着更好、更成熟的方向发展,虽然这种发展没有此前的高峰期那么明显。但是为了让顾客关系管理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我们仍然有许多要学习的东西。
科技
许多企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公司,不遗余力地投资科技设备,这些高科技设备能够让这些公司获得消费者的背景资料、交易情况、购买渠道偏好以及对营销活动的反应等一系列信息。理论上,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营销策略的效率。可实际上,很多公司发现这么做很难达到它们预期的目标。这是由于传统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构成了障碍,而且,大量不同的信息很难整合起来以建立和执行顾客战略。当然,也有很多成功运用顾客关系管理的例子,而这些例子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其拥有组织上的支持以及快速利用消费者数据作出决策的能力。其实,并没有数据证明企业需要储存大量完整的顾客信息才能够让它们清楚地知道什么目标可以达到。
标准
我们能够从近年来的发展中重新学习和运用过去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其中一点是把营销与财务数据结合起来。顾客价值的测量标准之一是顾客的终生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 CLV),其中包括顾客的可获得性、交叉购买性,以及持续性。营销者可以通过如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现有数据,以比较低的成本计算出顾客的终身价值。
这种做法(测量顾客终生价值)有许多好处。首先,这种测量手段运用了财务及管理人员都熟悉且接受的数据;其次,它可以与传统的财务测量标准相结合,如企业利润、市场价值等。这种测量的公开性和数据的真实性能够让企业员工以及外部人士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让他们相信市场营销能够影响公司的绩效。顾客终身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营销人员可以用它去预期未来对顾客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结果,因为其计算是以项目利润流作为基础的。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阅读由SuniGupta和Donald Lehmann编写的《像管理资产般管理你的客户》(ManagingCustomers as Investments)。
可是,这种做法有一个限制,那就是它并没有细化到单个顾客或者交易的层次上,因此,不利于公司制定针对个体的市场营销计划。可是在现阶段,这一点显得不太重要了,只有当这种方法达到了它的最大产出效果时,我们才应该重新衡量获取一些微观数据的需要。到了那时候,对顾客进行聚类分析,能够让公司获得更多的顾客消费行为变量,以提高公司的财务价值。
效率
早期的顾客关系管理(如直复营销)的一个好处是它与公司的财务绩效直接相关。不像依赖广告的大规模营销,直复营销把收入和成本与销售直接联系起来。然而,就总体效率而言,顾客关系管理作为战略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人们商榷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首先,确定顾客终生价值的方法在选择顾客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次,顾客关系的深度对企业利润所产生的影响。
顾客关系管理的应用不能仅仅基于它概念上的吸引力,而应该基于严格的市场调研。而顾客关系管理的成功建立在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之上,不仅仅是取决于科技。
信任
顾客关系管理在应用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观点指出,顾客忠诚计划的目的是创造及增加顾客资产,可实际上,企业的很多计划并没有按照这个目的进行展开。顾客忠诚计划理应是通过对顾客进行投资,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现金收入及长期的资产增值,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它为企业带来的却是短期的利润和长期的负债。Steven Shugan在2005年春季版的《营销科学》(Marketing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品牌忠诚计划:它们是伪装品吗?》(Brand LoyaltyPrograms: Are They Shams?),详细讨论了这一问题。例如,各大航空公司推出的飞行奖励计划的确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润,但航空公司在未来要为满足其条件的顾客提供免费机票或免费升级服务,这就意味着企业未来的负债。与此相反的一个做法是,企业现在为顾客提供免费试用品,以此来提高顾客将来重复购买或扩大购买的机会,增加长期现金流入。前者要求顾客信任企业,而后者则是企业信任顾客。
顾客在一些领域对于个人隐私的关注度相当高,比如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安全保障。让顾客感觉公平是顾客关系管理的重点,越来越多的顾客会更容易意识到不公平对待,比如说,为什么我要比旁边的顾客付更多的价钱?公平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业实践的问题,比如实行价格歧视,它还决定了顾客对企业公正形象的感知,以及帮助顾客建立对企业的信任。
营销人员利用各式各样方法,例如一些认证或者顾客评价来帮助企业建立信任。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是小规模的,和当前发生交易的数量相关。
在如今的市场上,那些营销人员能够获得的信息,顾客同样能够获得。无论是产品、渠道还是价格,消费者都比以前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有理由变得更加挑剔。
发展
媒体与销售渠道的快速发展为收集顾客信息及反馈工作带来了挑战。决策者在考虑大众传播渠道及关系营销渠道的资源配置时,需要得到一些指引。一些新出现的渠道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在顾客购买及使用时接触顾客的机会,这些新的渠道包括电子商务、手机广告等。再次重申,要使这些新的接触机会对企业有利,让顾客感觉公平并取得其信任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企业来说,要平衡所有这些因素从而提高营销效率,并且把复杂性降至最低并不容易。这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调试和运用这些新媒体,而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个营销框架并乐观地奢望它的应用能给企业带来成功。
2011-6-7 内容摘要:我国金融体系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以及国内金融管制的相对严格。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在金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不断加深的趋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之间的协调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因而,本文深入分析了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特点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框架,必要性,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因而,借鉴和密切关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国际改革趋势,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基本停留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尚未树立将金融业视为一个整体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现阶段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影响金融稳定的宏观因素潜在风险增大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缺乏一个专门的部门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貌,深入分析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而且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宏观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可持续因素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二是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积累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压力。三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大幅上升对银行贷款风险产生压力。四是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加大。
(二)综合经营态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要求增大
近年来,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发展以及以理财产品、私募基金为代表的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发展,现行分业监管体制面临严峻挑战,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监管漏洞不断增加。一是对日益发展壮大的金融控股公司缺乏有效监管,尤其是产融结合下的金融综合经营存在着监管空白,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二是对跨部门、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缺乏统一监管规则,监管套利风险增加。
二、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四家分业监管的格局,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一行三会分工合作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着重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同时也负责外汇管理,对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跟踪监测和风险预警,监测和管理跨境资本流动,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以及与上述市场有关的衍生产品交易。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中,赋予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
(二)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金融业开放加快,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现有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逐渐显露。
1.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在监管协调方面的不足。目前跨部门的问题主要靠“一行三会”之间的部际联席会议来协商。从本质上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只是在现行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下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宜之计,它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1)部际联席会议机制通常是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临时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因此,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支持,其强制力和权威性大打折扣,联席会议做出的决定,往往不能得到彻底贯彻执行。(2)部际联席会议通常以多部门签订“备忘录”的形式建立,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一旦部门之间对某些政策或业务产生利益纠葛,很容易导致协调无效。(3)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却没有相应的维稳手段和行政权威。
2.我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是空白。国内在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是空白。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系统性风险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将来一旦经济减速或金融创新活动过度,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完全有全面爆发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后发优势,未雨绸缪,提前设计和规划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
目前国际社会关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各国在实践当中也主要根据本国金融体系具体情况来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如各国金融体系的不同决定了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国对本国系统性风险防范的侧重不同决定了宏观审慎管理范围不同;各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金融业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包括巴塞尔协议Ⅲ在内的新的国际监管规则在各国运用的程序与时机不同;新兴国家在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应更关注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本国金融稳定的冲击等。因此,针对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我们应客观分析,并结合本国国情与利益,构建适用于我国金融发展现状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一)尽快建立权责明确、协调充分的宏观审慎管理组织架构
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有必要尽快明确或设立负责宏观审慎管理的机构,来负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防范与应对工作,并赋予相应的政策工具。关于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组织架构的建立,我们提出以下两种方案可供借鉴。
1.第一种模式:单独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单独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包括逆周期调节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如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金融产品与市场、流动性管理等),而三大专业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微观审慎监管,并对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基础支持。在这一模式下,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主要有:(1)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促进金融监管法规政策之间的统一;(2)组织开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和评估系统,研究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化解和处置机制;(3)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负监管职责,有权直接从金融机构或监管机构获取相关金融信息,有权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4)发布经济景气指数或逆周期系数进行逆周期调节,开发逆周期政策工具并与传统逆周期工具如利率、汇率、信贷政策等协调使用,制定逆周期调节操作规则;(5)加强对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和流动性危机应对能力;(6)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加大对跨境金融风险的防范。
为了保证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在中央银行内部设立专门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或金融政策委员会,其成员应包括中央银行行长、负责货币政策副行长、负责金融稳定副行长以及外部专家若干。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应每个季度或每半年对外公布《金融稳定报告》,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此外,为了加强央行与各个监管机构以及相关部委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以及危机应对时各部门的协调,在现有“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基础上,成立金融政策协调小组,由副总理牵头任组长,并增加财政部、外管局、发改委等相关机构,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监管政策协调机制以及危机应对机制。
图1 单独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架构图
该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权责明确,避免了由于职能划分不明确而导致协调成本过高以及监管重复或监管漏洞等问题,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系统性风险防范与应对机制,维护金融稳定。但该模式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一是对人民银行角色转变提出挑战,中央银行将面临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权衡、央行治理和决策架构的改革、系统性风险识别和监测能力、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运用能力等诸多挑战,人民银行能否胜任这一角色的转换?二是赋予人民银行主要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尤其是在对系统性金融机构、产品的监管权力上,对现有监管体系的调整幅度较大,尤其是将面临来自现有监管当局的反对,加大了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协调难度。
2.第二种模式:赋予多个部门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国际上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趋势势必推动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进行重大调整的难度较大。然而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更值得我们警惕,因此如果考虑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和改革的可操作性,可以采取在现有监管体系下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职能。
由于宏观审慎管理中的逆周期调节政策、流动性管理等职能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以及维护金融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应由中央银行来实施。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即对系统重要性机构、产品的监管)可以通过现有三大监管机构设立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来实施。系统性风险委员会的职能是:(1)开发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如集合风险、网络风险等)的识别和预警体系,评估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2)制定统一的宏观审慎监管标准及监管工具;(3)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加强对跨境金融机构的监管;(4)每个季度或每半年对外公布《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报告》。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成员由三大监管机构的主席、负责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副主席以及外部专家组成,系统性风险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实施上述职责,并对监管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提出指导意见。办公室可考虑单独设立或放在现有某家监管机构内部。此外,仍需要建立金融政策协调小组,由副总理牵头任组长,央行、三大监管机构、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参加,负责金融政策的协商、信息共享以及制定危机应对机制。
该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在不对现有监管体制做太大调整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明确各部门宏观审慎管理职责,降低协调成本,最大限度地保证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但该模式的缺点:一是难以避免各部门宏观审慎职能的部分重叠和冲突,增加了不同部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之间的协调难度,影响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实施效果;二是对三大微观监管机构的监管协调能力以及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2 赋予多个部门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架构图
(二)开发适用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与手段
关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机制、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等,国际金融组织在危机后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研究工作。我国在借鉴和吸纳国际经验以及国际监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特点,适时把握改革进度,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一是建立科学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首先,要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框架,强化对金融体系内部联系、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以及经济金融跨国关联性的监测分析。其次,要研究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量化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改革动向,抓紧研究新的监管规则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首先,建立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开发包括资本缓冲、可变风险权重、前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超额资本要求等政策工具,编制逆周期调整系数或经济景气指数,评估各类工具单独或搭配使用的逆周期调节效果以及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的逆周期调节制度。其次,建立和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界定标准和认定制度,对满足标准的金融机构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研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否提出更高监管要求,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对大型金融机构组织结构和业务复杂性进行动态评估并采取关于措施,对出现风险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制定处置方案。
(三)建立完善的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 1.厘清有关各方的职责分工。(1)明确财政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保障职能、范围以及方式;(2)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向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存款人和投资者保护机构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等;(3)重视审慎监管作为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强化对金融监管机构的问责制和约束机制。
2.建立一整套危机处置机制。包括:(1)明确处置预案启动的时机,相关部门在危机不同阶段的职责;(2)明确危机处置政策工具、稳定手段以及资金来源;(3)明确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程序和接管程序等。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危机时期金融风险处置的重要平台,通过接管、托管、重组或清算等方式化解金融风险。危机后各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强化存款保险的措施,尤其是赋予了存款保险公司对大型问题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清算权利。当前,在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制约,可以弥补监管资源的不足以及市场化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的缺失。
4.加强跨境危机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跨境危机处置的制度框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如积极参与国际监管标准制定,充分反映我国在跨境危机处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推进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跨境监管合作,避免监管套利,有效处置跨境风险;探索完善跨境危机的方法和处置机制,包括跨境破产清算及东道国和母国协作机制等。
(四)其他配套措施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建设除了政策目标、工具、组织安排、危机应对等大的方面外,还需要诸多配套政策作为补充,以保证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
1.建立适当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约束机制。考虑到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有必要对政策制定者的相机抉择权加以适当约束或限制。一是公开决策制定框架,包括逆周期调节的风险权重种类、对核心资本要求的依赖程度;用于校对的清单和一系列评估指标;压力测试的细节等。二是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将信息或决策过程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市场及大众。三是明确责任。通过明确的立法赋予相关机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有利于制度执行机构能担起责任,避免责任推脱或行动拖延等。
2.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机制。宏观审慎管理的信息分析、形式研究、政策决策也必须基于充分、准确的数据信息和适当的分析模型与决策工具。这就要求一国的立法机关必须在法律上赋予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获得微观审慎管理机构各项监管数据的权力,确立信息共享机制。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但也仅流于形式,在实际操作中重要的数据、信息难以真正达到共享效果。因此,在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当中,必须切实落实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有关宏观审慎管理所需信息、数据的共享机制(例如某一权限内的数据库共享),否则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设只能是一张空文,难以实施。
3.提高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所需的分析能力。为了有效地履行宏观审慎职能,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需要培养专业人员的分析能力。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所需要的各种分析能力,仅仅把各种微观审慎方面的隐患简单相加并不能推导出正确的宏观审慎政策。此外,非金融经济领域与金融领域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应是宏观审慎管理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实施需要培养大量专业的研究人员,建立专业的分析框架。4.重视会计制度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作用。本轮危机表明,评估金融产品价值的方法和会计制度将对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国际社会对如何改革会计制度以强化金融体系稳定进行了广泛讨论。目前国际上根据预期损失来安排准备金的会计制度修改方法仍在讨论之中,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制度改革动向,并研究国际会计制度改革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制定适合我国金融稳定的会计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夏斌 巴曙松
课题组成员:雷薇 范建军
流程体系框架的构建是一个企业进行流程管理的起点,流程体系的缺失会导致诸如企业流程的分割和关联性不强,流程层级混淆,边界不清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自己眼前从事的事,即不能了解从事工作所在流程的全貌,也看与其它部门和角色的关联,即看不到所属业务模块乃至整个企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作用,更谈不上对流程整体价值的客观理解和认识。这也导致了本位主意,只关注自己局部利益的现象,最终成为企业流程优化,流程改造的阻力之一。
经过几年在流程领域的实践,也受到当年软件开发流程设计的影响,整理出以下经验作为流程体系框架建设的总结。
流程体系框架的建构原则是从宏观的业务级别到微观的活动级别,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完整的覆盖企业从业务到运营全部内容以及全部细节,是一套遵循业务逻辑的规划、设计体系。
流程体系的最上层是“业务级流程”,他就是在企业运营中,以业务视角所形成的不同业务流程描述。就如同在ERP中对不同业务的汇总一样的层次,如财务业务模块,物流业务模块,销售业务模块„„这个层面的信息一般在公司对外介绍和高层粗线条的交流上来使用。
在“业务级流程”之下,我们要进行“部门级流程”的建设,可以说它是“业务级流程”的进一步细化,对业务流程中在部门之间的运营流程做出描述。通过它能清晰了解某个业务流程涉及到哪些部门和彼此的逻辑关系。这个层面的信息一般在部门业务讨论以及高层领导了解流程的时候使用。
“岗位级流程”是对“部门级流程”的再一步细化,它是以岗位为最小单元,对岗位在执行某项工作时所经过的流程的描述。这个层面的信息可以协助部门工作管理,职责规划来使用,也可以协助在部门岗位中用来了解岗位职责等。
最后层面的是“活动级流程”,它是流程的最小执行单位,也是流程管理和控制的落脚点。对活动的描述构成了这个岗位的标准作业指导书(SOP),这是指导一线操作人员最基本的信息。
要强调的是,在流程由上至下的细化过程中,以及流程横向关联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输入、输出的平衡,这也是借用IT流程设计的思路。同时,尤其要注意在接口的定义,保证接口的稳定是降低整体流程风险的一个有效方式。
通常考生在复习心理学的时候按照科目来分类进行复习,有的考生会按照考试所占分数进行重点区分。其实不然,按照学科的复习最后也要有统一的重点分布,掌握好每个学科的重点才是在管理学考试中拿高分的关键。
从往年大纲看框架
从历年的大纲来看普通心理学求考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能够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大纲内容则包括八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包括前三章,分别是概述,基本理论和生物学基础;第二部分是第四至八章,分别是婴儿、幼儿、童年期、青少年和成年期的心理发展。实验心理学主要要求考生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专业课《心理学考研:交互科目复习构建整体框架》。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则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掌握各种搞测量理论和各种测量值变得计算方法。
交互各科目复习内容
对于心理学各科的复习我们应该遵守独立知识点,交互框架的原则。在复习时一般会参考考研大纲,专业课教材,复习习题等。都可以分科目来进行复习,然后将重点提炼综合练习达到熟练的效果。还应多浏览一些心理学的期刊杂志,如《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统考心理学的重点。所以,普通心理学部分每一章都不能轻视,其中小的概念只会出现在选择题中,这部分只需达到再认水平即可,而大型理论会出现在简答题与综合题中,要求达到记忆和深入理解,形成个人见解的水平。发展心理学的复习包括绪论在内的前三章无疑是复习的重点。第一部分中,研究方法与基本理论是重点,这部分有很大的可能会以简答或者综述题的形式来考察。实验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部分,第一是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以及心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如如何控制变量等。第二是要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反映时法,一些传统的心理学方法。第三是要具备具体的一些心理实验设计的能力和纂写报告的能力。统计包括两大部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其中描述统计中的知识相对简单,比较容易理解,看着部分内容会比较容易。推断统计部分,有些内容就会比较难理解,可能会有看不懂得地方,在复习时,如果遇到不会的知识点要及时解决,不然问题累积多了,统计就不好复习了。
对于心理学的整体复习,重点难点要整体规划好复习计划。结合自身所长来进行复习,不要一味的只注重一个占分数较多的学科,以免在别的地方丢分。
要了解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特点, 首先需要了解煤炭企业成本特点。考虑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总结煤炭企业成本特点如下:
(一) 与矿井开采年限息息相关
煤炭生产过程中, 采、掘、机、运、通、排水、供电等系统设施缺一不可。这些系统设施的投入在矿井整个服务周期内都直接影响煤炭产品固定成本的水平。煤炭产品固定成本在矿井服务年限内是由高到低, 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呈现波浪型变化的, 并且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二) 具有环境敏感性
矿井地质条件对煤炭企业成本影响很大, 同一企业在不同阶段由于开采条件不同成本会差别很大, 使得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成本不具有可比性。在制定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方法及成本绩效考核方法时, 要充分考虑煤炭企业成本变化的特殊性, 进行有效管理。
(三) 受采煤设备的影响很大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采煤设备的选择是影响煤炭产品成本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 不同采煤设备的生产效率差异很大, 因此成本差异也会很大。为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对于厚煤层, 可以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式, 既能提高劳动效率, 又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而薄煤层可以采用爆破回采方式。
二、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总体原则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前瞻性原则
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千变万化, 企业的业务范围、业务类型、所面临的客户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控制方法、考核方法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 要求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系统建设同企业的发展变化密切配合,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系统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采用的技术也要先进、可靠、实用, 充分考虑企业今后的发展。
(二) 相互促进原则
在满足企业日常成本管理工作需要的基础上, 对一些不适应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过程进行改革, 而不是简单模仿现行的人工管理过程, 要通过系统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又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建设质量。
(三) 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原则
在业务发生变化及业务量不断扩充的情况下, 保证系统具有广泛的可扩充空间。系统的硬软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 对部分功能留有外部接口, 不可因软硬件扩充、升级或改型而使原有系统失去作用。
三、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构成
在对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成本核算、控制、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研发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见图1) 。
(一) 成本计划与优化子系统
从企业实际出发, 结合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 制定与之相符的目标成本计划, 建立成本计划优化子系统, 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生产计划、材料消耗、工资、维修、差旅、动力、设备、配件、工程、培训、劳务等计划, 建立成本计划模型, 优化成本计划。
(二) 成本核算与分析子系统
对生产计划、材料消耗计划、工资、维修、差旅、动力、设备、配件、工程、培训、劳务等业务模块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
(三) 成本控制子系统
要确立控制目标, 建立控制模型, 提前预测成本, 将实际运行成本与事前预测成本进行比较, 要注意煤炭企业成本变动的特殊性, 基于环境变化, 对成本进行柔性控制。
(四) 成本考核子系统
将企业的成本目标层层分解, 建立成本责任制。运用现代绩效考核理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成本管理业绩评价, 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总之, 对煤炭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 要注意运用系统的思想, 将各个子系统或模块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要注意与企业的管理现状相结合, 如果企业已经建设了其他信息系统, 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要考虑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一致与共享, 不能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信息孤岛, 这样的信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可能就会被弃之不用, 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 事先充分考虑各系统之间的接口, 使各系统和谐有序运行。而且, 在信息系统建成以后, 要注意该系统不仅仅是成本核算系统, 要充分发挥系统的成本管理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摘 要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以及对会计准则原则导向的认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重新受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现阶段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面向未来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假设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FASB在第二号的概念公告的前言中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概念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概念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二、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三、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
(1)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
(3)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
(4)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1)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体现出来。
(2)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性交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可以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南和判断现行准则的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的理论体系,因而这些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应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位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以会计假设作为基础来构建,其主体包括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舒惠好.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博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05.
[2]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06).
[3]钟宜彬,王庭华.如何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会月刊.2006(3).
【构建管理会计框架】推荐阅读:
绿化管理 构建平安校园09-06
企业人本管理的构建和发展07-25
库存管理体系构建模式论文09-17
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07-07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09-25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10-29
高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构建思考论文09-25
谈职工民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06-10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