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雪绒花
实验初中
朱镜平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通过演唱等活动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对所学的电影音乐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3、能根据电影场景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乐于参与表演当中。
教学重点:
用中、英文唱好歌曲两声部,并初步了解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节奏╳ 0 0 ╳
╳
|的掌握及二声部学唱。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播放音乐
听音乐进教室。
创造一种美好、轻松的音乐环境
问歌名,《音乐之声》作品简介。
快速听辨歌曲的名字。
引出课题,新
课
教
学
聆听学生讲述剧情给予补充
播放《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片段。
简介剧情。
欣赏音乐剧《雪绒花》歌曲片段
通过对第一声部的中、英文学习和演唱,更好地体会、感受歌曲,为第二声部学习做铺垫。
请学生思考歌曲是几拍子的,找出歌曲多次重复的旋律和高潮部分
3/4拍子,旋律3–5│2‐‐│ⅰ‐5│4‐‐│先后三次出现,高潮在第三乐句
教师钢琴弹奏歌曲的第一声部,为学生伴奏。
根据对音乐的欣赏与分析,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第一声部。
组织学习英文歌词。帮助解决难点。
学生领读英文歌词,小组互助学习英文朗读。用英文唱第一声部。
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找出:
1、与一声部相同句。
2、第1、2、4句分别学习,唱时用手势感受音的走向,找出三句中的相同处和第2、4句的不同音。
用手势帮助唱准歌曲的第二声部旋律。(特点是旋律线较平,无大起伏,分句练习,逐步)小组互助学唱,巩固第二声部旋律。
以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为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和老师的合作中学会相互配合及声音和谐统一。
唱第一声部旋律,与学生合奏唱。
唱第二声部旋律,反馈自学效果。
弹奏第二声部旋律,纠正演唱中的难点。
随钢琴伴奏完整的演唱第二声部歌词。
演唱第二声部,引导学生合唱时相互配合及声音的和谐统一。
轻声演唱歌曲的第一声部,体会合唱效果。
钢琴为较弱的声部伴奏或与学生齐唱
自由组合,分成两个声部合唱《雪绒花》
展
开
播放剧中第二次演唱《雪绒花》的片段,简单的介绍这一片段剧情。
感受音乐情感的变化。(伤感、气愤、激动。)
在影片欣赏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同一歌曲在不同环境,对音乐有不同的处理。通过场景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会音乐有贯穿主题,发展情节,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上校、修女、孩子、观众)
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表演这一片段。先由报幕的同学宣布“特拉普特上校家庭合唱团为大家演唱《雪绒花》”然后表演者上场演唱,其他同学当观众与表演者合唱。
引导学生吸取上几位同学表演好的地方,重新处理不理想的地方。
对表演的同学简单进行评价。
由表演者推荐自己的好朋友再次表演。
教师给予归纳和总结。
通过欣赏与亲身体验,说说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小
结
对本课简单概括,播放萨克斯演奏的《雪绒花》,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教学。
一、树立正确观念, 培养音乐兴趣
我们知道, 初一学生从小学刚升入初中, 对中学的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生活卫生习惯都还不适应, 在性情上还未脱掉好动好玩的孩子气。音乐课是一门气氛活跃的课程, 有的学生认为, 上音乐课就是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的自由课。因此, 教师必须要驾驭住课堂纪律, 才能上好音乐课。
首先, 要求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生明确以下两点。
1.学习音乐的意义
2.如何学好音乐
这些通过图表 (见右图示) , 举例、板书、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 逐一进行讲解、示范, 使学生得到理性和感性认识。
1981年,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发现人的左右脑功能高度专门化。左脑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功能, 右脑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 特别表现在形象思维能力, 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方面。科学家钱学森也呼吁“要重视学生右脑的开发, 加强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教育开发的正是人的右脑, 当爱因斯坦由一个迟钝儿变成一位当代杰出的大科学家, 到后来发表震惊世界的“相对论”, 都与他从小学习小提琴、钢琴有密切关系。他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音乐启发我的灵感。”
其次, 音乐更能陶冶人的情操, 音乐之美是通过清晰的旋律、灵巧的节奏、丰富的音色、多变的力度、和声、复调、曲式等来表现的。不管是交响乐, 大型合唱曲, 还是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豪迈的颂歌, 欢庆曲, 抒情曲, 儿歌, 以及轻快、柔和的轻音乐, 在欣赏这些音乐的过程中, 人们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 陶冶美的情操, 被引进更理想的境界。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人在长时间从事一种劳动, 大脑容易疲劳, 记忆力减退, 而如果懂得劳逸结合, 反而对学习有积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偶尔听听音乐、唱唱歌, 再反过来学习, 效果极佳。
学生通过了解学习音乐的意义, 知道学好音乐对自己有很多的帮助, 特别是有的学困也想:爱因斯坦从迟钝儿都可以变成科学家, 何况自己是健康人, 也一定可以把学习搞好,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可见, 音乐对启发人的思维以及学习和生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
再次, 养成良好的歌唱姿势是学好歌唱的前提, 然后是科学的发声方法, 其基本要求是:1.打开喉咙, 打开口腔。2.学会呼气吸气 (包括快吸慢呼, 快吸快呼) 。3.选好适当母音, 学生开口发声。
二、重视节奏、视唱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虽然有的学生从小学, 甚至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音乐, 但有一些音乐理论、音乐基础知识还是不牢固, 特别是一些边缘地区的小学生, 更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训练。如节奏、视唱, 从初一音乐教材的编写来看也能知道, 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基础开始的。而且内容很丰富, 连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顾教唱歌曲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介绍, 笔者认为要非常重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通过了解有关词曲作者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歌曲的演唱风格等, 既增长了见识, 又学会了简单地分析作品。这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和提高一个人的音乐素质乃至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
三、搞好基础音乐教学有利于开展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的今天, 很多学校都开展第二课堂, 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 经常有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节奏不对、视唱不准、发声不科学等。其实这与初一音乐的基础教学是密切相关的, 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在基础音乐教学中, 学生掌握了节奏、视唱等, 那么老师在训练的过程中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节省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所以笔者认为, 抓好初中基础音乐教学对开展第二课堂有极大帮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 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提高教学质量, 是当前基础教学的根本任务, 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炎宣编.大学生之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该部电影还包括脍炙人口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多来米》、《音乐之声》、《晚安,再见》等。《雪绒花》为AA’BA’结构,3/4拍,优美起伏的旋律、简洁的歌词表达了对雪绒花的真切赞美,对家乡的美好祝福。
●教学重难点:
1、全曲音区较高,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2、把握歌曲AA’BA’结构。A段歌曲要唱得连贯、有起伏,B段歌曲要断、连结合演唱。
●教学过程:
1.找一找、比一比。请学生打开“小音库”找出学过的音符朋友,并一一写在黑板上,比比谁记得多!再请大家随老师的手号或手势指点着唱歌曲旋律,比比谁唱得准。通过比较,找出《雪绒花》与《小小少年》歌曲风格上、旋律结构上、情绪上的不同。
2.唱一唱、评一评。把学生分成四小组自学练唱,每组一句识谱唱词。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听一听、学一学。播放电影《音乐之声》里面由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感受那种怀抱吉他深情向往的歌者形象。全班集体表现歌曲意境,老师用竖笛轻轻伴奏。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音乐初中二年级,下册第一课《雪绒花》。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随着电影的播放而蜚声全球,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它的格调优雅,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他们全家在家庭沙龙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但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激发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让学生能自然而准确地用英文来演唱《雪绒花》,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3、通过学唱歌曲,拓展学生的视野、创编等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认为音乐最大的魅力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体会美的同时,能把美的感受用歌声传达,从而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感受、欣赏并演唱歌曲《雪绒花》,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彰显主体,自悟探究——说学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引导讨论法,参与体验法。
三、精选教法,激趣乐学——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利用了激趣诱导,引导感受,体验学习等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做到“学中乐,乐中学”。即“乐(音乐)即是“乐”(快乐)”。让学生在“欣赏美(观看多媒体画面)、感受美、体验美(听歌、朗诵)再现美(合着音乐律动、有感情地演唱、制作贺卡)等一系列活动中,促进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知识。”
四、查找资料,锻炼能力——课前准备: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经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课前,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雪的歌曲和诗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说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使学生更乐于学习。学生听歌曲《do re mi》走进教室,师生用英文问好。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英文歌曲的氛围。同时,为本课《雪绒花》的导入做好铺垫。1(欢快的曲调《do re mi》一响起,学生就很快地被吸引,接着很放松自然地和教师合着音乐做律动)
(二)导入新课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很自然地揭示课题《雪绒花》。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的同时,听老师讲述电影故事,再一次揭示出歌曲《雪绒花》在影片中的背景,为下面欣赏电影原唱做好铺垫。
(三)学唱歌曲
1、学生听电影原唱。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出歌曲的拍子以及强弱规律欣赏,锻炼其听力。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三拍子的强弱。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三拍子的强弱:拍手、拍腿、跺脚等。
三拍子的指挥。(学生看指挥图示划拍子)
启发学生自己依据图示划拍子,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听歌学歌。
出示歌谱让学生跟着音乐自己学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点。平时教学中教师还是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我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是通过听歌学唱歌,较之以往在课堂上老师一句句教唱快多了,学生学歌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等形式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持,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3、学唱歌谱。
中学音乐的教育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那么在小学学习简谱视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五线谱的视唱,促进其识谱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还让学生边划拍边读谱,两种能力的交汇加快了对歌曲旋律的掌握。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结合《雪绒花》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对歌曲演唱情绪和力度的理解。在正确地演唱歌曲后,我又根据歌曲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让学生掌握。让学生体会闻花香(慢吸慢呼)的方法,用很形象的比喻很快地让学生找到感觉。这时,我又结合歌曲的含义示范歌曲力度和感情的变化。让学生随这老师的手势在无伴奏中倾听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声音。
5、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国内外有关雪的诗句及歌曲。
学生欣赏雪的画面,听有关雪的音乐,充分体验美、感受美。在优美的意境中师生相互交流、演唱有关雪的歌曲和朗诵雪的诗句,体会艺术的美。(教师聆听学生的演唱和诗句后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11共同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句。)
对学生来说,音乐课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技巧训练和乐理知识灌输,人文熏陶就隐含在这些与文学对应的音乐诗歌里。无论是课前的铺陈背景,还是课后的精神补充,这些优美的歌曲和诗句都真正深入人心,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就提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自我胜任感,这种需要的满足与实现,就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做到这些,我们将会看到在课前学生积极地搜集有关雪的所有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地演唱、朗诵、绘画。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人人都想尝试一下,人人都想表现以下自我,人人都想告诉同伴——我行!在这种强烈的个人欲望支配下,学生学习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鼓励学生用制作、互赠贺卡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充分展示自我,做贺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在书写新年祝愿和互赠贺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雪绒花》优美的音乐中,师生相互展示贺卡,表达美好祝愿,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启示
我想谈谈这堂课的主线设计过程。一开始展开这个课题时,我的主线比较模糊,也没有好好地思考。只是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直至再现美这一环节上。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紧紧围绕“雪”这一主题,整堂课自始至终贯穿“音乐是没有国界”这一理念把这一普通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和丰富:整堂课包括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再现美这几个环节。始终让学生身处“美”的氛围中,通过看、听、想、说、制作贺卡等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知识。
我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可能利用的感知通道,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对音乐进行体验、探究和实践,引领他们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理解音乐,追求一个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富有学习热情的音乐氛围。
在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我也琢磨了许久,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音乐课的设计、教学中看到这样的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音乐绘画,创编歌词、旋律、舞蹈,学生表演等,似乎没有这样的环节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些形式无可非议,关键是设计这些环节,教师期望达到什么目的,其价值有多大。但在一开始设计这堂课中我就犯了这个毛病,设计了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可是结合我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大。而后又回归到自己原来的初衷:学生制作贺卡。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了保持这一积极性,我拓展了赠送贺卡这一活动,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也加强了师生、同学、亲人等之间的情感交流!
最后我还想说说自己在设计中的一些想法,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面很广的学科,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学、美学、历史、地理、物理等知识,作为音乐教师应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藏,这样“才有能力去开发学科中的美育内涵”,讲的课才会吸引人,学生才会听的津津有味。
通过欣赏和学唱《唱脸谱》,体验京剧艺术与流行歌曲的融合,进而提高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唱脸谱》和亲自学唱其中的音乐片段,充分体验《唱脸谱》中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综合艺术审美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欣赏《唱脸谱》,掌握京剧与脸谱的一些知识,能够简单的演唱这首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唱脸谱》中的京剧部分,并能知道部分脸谱所代表的一些人物。
【难点】
学生能随着京剧的音乐,有感情、简单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脸谱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新贵妃醉酒》,请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演唱者是谁?
2、这首歌曲属于通俗歌曲还是戏曲?
“戏歌”是把戏曲声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既像戏曲又像歌的唱段它就是戏歌。戏歌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中国戏曲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动听的同时也感动人的心灵,而流行歌曲却是新时代人的极宠,二者结合,自然相得益彰,风格独特。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欣赏《唱脸谱》,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这首作品跟上面的那首形式是一样的吗?
这首歌曲也是“戏歌”,中间我们听到有蓝、红、黄、白、黑几个颜色的脸谱。
(2)什么是脸谱?
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脸上绘有五颜六色的图案,称为“脸谱”。
(3)什么叫京剧?
出示京剧的基本知识以及传统的剧照
2.再次欣赏戏歌《唱脸谱》,然后回答问题。
(1)这首戏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这首戏歌中唱了哪几种颜色的脸谱?
出示课件:蓝、红、黄、白、黑、紫、绿、金、银、灰
(3)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代表的性格?
红色:忠勇 白色:奸诈 黑色:正直
蓝色脸谱:窦尔敦,是一员勇猛、刚强的武将。
红色:关羽。刘备手下的一员武将性格耿直忠勇。
黄色:典韦。曹操手下一员凶猛、残暴的武将。
黑色:张飞或包公。黑色原意是形容面色丑陋且性情猛直的人。张飞的性格刚好符合。包公主要是说他铁面无私的性格。
3.老师弹奏《唱脸谱》,学生跟着钢琴来进行学唱。
(1)发声练习
(2)念歌词
(3)注意其中的节奏与装饰音的变化。
反复练习,能够简单的演唱出来。采取抽查或者分小组来进行检查的方式。在演唱的时候注意节奏、节拍掌握要准确;注意下滑音、倚音、装饰音的唱法。
4.再次欣赏音频《唱脸谱》,进一步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拓展与探究
欣赏《唱脸谱》视频,看看在视频中他们的出场亮相并跟着学一学。
学生跟音乐演唱并表演亮相。(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练习进行几次。
五、小结与作业
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 以头花、胸花、帽花、摆件等装饰品形式出现, 用于礼仪事项、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相传绒花始于唐朝的宫廷贡品,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绒花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兴盛、民国时期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命运几经起伏。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各地绒花工厂渐渐解体, 老艺人相继离世, 绒花工艺面临着技艺濒危, 后继无人的境况[2]。直至2006年, 南京、扬州的绒花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花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有关绒花的学术研究主要分布在两个时间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 处于绒花制花行业繁荣的背景之下, 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绒花的造型艺术、簪带习俗、不同社会时期绒花工艺美术的创新与动态等方面,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2000年以后, 绒花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笔者多以非遗视角下, 论述绒花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对策为主, 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当前研究文献的梳理, 试图分析国内绒花研究的发展现状, 将从绒花的历史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不同地区绒花对比以及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2 绒花的历史文化研究
绒花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据可循, 学者普遍认为绒花相传起源于唐代, 是一种替代鲜花的宫廷贡品[2]。吴海燕 (2006) 从古代簪花习俗与人造花的历史, 侧面推论了绒花的起源, 认为绒花是宫花的一种, 同通草花、绢花等一起, 为宫廷所用饰物而得名。真正有文献记载的绒花历史始于明清时期, 清朝及民国是绒花工艺的繁荣阶段[3]。《南京二轻工业史料》 (1991) 对南京绒花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梳理, 其中“制花工艺”一节记载到, 南京城南一带绒花店铺林立, 著名手艺人云集, 形成了“花市大街”、“绒庄街”等街道, 扬州也有湾子街为绒花制作、销售的中心[1,4]。此时南京绒花之所以盛行, 相传得益于明清时期南京云锦行业的发展, 产生了大量的蚕丝下脚料, 为绒花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民国及以后南京绒花行业的发展在《江苏省志·轻工业志》 (1996) 中有详细的记载。日军侵华后绒花产业受到了一定冲击,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复苏。南京、扬州、淮安等地均成立了绒花生产合作社, 此后变更为制花工厂, 在作品风格、技术上有很大突破, 产出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 并远销海外, 实现出口创汇[4]。20世纪90年代前后,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耗时费力的手工绒花制作逐渐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人们的审美飞快变化, 工艺厂纷纷倒闭, 绒花日渐凋零, 直到近些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花重新被人们认识[5]。
绒花与民间的节庆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每逢一事三节, 绒花都是必不可少的节庆饰品, 增添喜庆吉祥的氛围,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陈宁欣记录了南京地区佩戴绒花的习俗:嫁娶之喜事, 亲朋会送新人“龙凤呈祥”、“石榴多子”的大红头花、胸花, 春节则常见“年年有余”的样式, 端午节、中秋节也有独特的“五毒”“兔子拜月”等绒花款式, 以取驱邪求福之意[6]。此外北京、天津等地, 也流传着佩戴绒花以求美丽吉祥的习俗。如北京地区满族妇女喜欢的绒制凤冠旗头, 庙会上比比皆是的绒花福字, 买一朵即意味着“戴福还家”[7];天津妇女春节常带“龙凤花”“聚宝盆”等绒花的传统, 一直延续到现在等。记录绒花传统样式、佩戴习惯与文化的文献多而丰富, 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8]。
3 绒花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
绒花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是绒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 也是亟待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内容。最早提及绒花制作工艺与造型的文献始于20世纪50年代, 此时全国多个地区成立了绒花制作合作社, 在“面向工农, 普及为主, 全面发展”的工艺美术发展路线指导下, 制花行业如火如荼。古松在1958年《装饰》杂志的“工艺美术动态”一栏提到, 北京绒鸟厂增加了数百种绒花新品, 并发明了如“刀绒机”、“剪尖机”、“挫条机”等新工具, 使手工操作的效率大大提高[9];南京绒花手艺人也进行了技术革新和设计创作, 研制出了电动剪刀, 代替了手工操作[10]。更详细的记载出现在《南京二轻工业史料》 (1991) :南京绒花的用料有生丝、熟丝之分, 坚挺的生蚕丝适于作鸟兽虫鱼, 而柔软的熟蚕丝则更适于作各种花卉。在工艺流程上, 董静 (2008)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记录了绒花的制作材料与工具、工艺流程、造型、类型与来源。南京绒花的制作需要剪刀、镊子、钳子、蚕丝、铜丝、铅丝等十余种工具材料, 工艺流程有煮丝、染色、勾条、打尖、传花、包装等近十道工序[5];而北京绒花的制作流程则略有不同, 《南京绒花》 (2011) 一书对南京、北京绒花制作过程进行了梳理与对比, 记录了北京绒花抨丝、栓拍子、剪拍子、对条、搓条、刹条、烫活儿、组装等制作过程。虽然步骤名称有所差异, 但核心工艺与南京绒花存在较多相似。由于绒花制作工艺的复杂性, 学习绒花制作需要2~3年时间或更长, 因此绒花制作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困境[8]。
民间工艺具有精神物化的艺术之美。这种审美与民间社会文化背景长期保持着一种交融的关系, 因而自始至终反应了民众的审美意象。绒花谐音“荣华”, 造型多数体现了民间对吉祥寓意的喜爱。传统绒花多见鬓头花、胸花、帽花, 用于婚寿喜庆之事, 绒花的图案多是象征吉祥的凤凰、聚宝盆、双喜字、石榴以及各式花草鸟兽, 符合中国民间艺术的主题, 具有厚重的民族特色[11]。随着时代的变迁, 绒花的造型艺术也越发多样化。当时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 南京绒花除了过去花、虫、鱼、鸟、兽的造型外, 出现了新设计如“人民公社好”、“百花篮”等作品, 色彩上喜欢使用大红、水红、桃红、果绿, 墨绿等鲜明的对比色调[10]。20世纪70年代, 绒花工艺品大量用于出口换汇, 绒花的造型从小型的实用装饰花转向大型的摆件、挂屏、动物玩具等, 如扬州绒花艺人王继康创作的绒制仙人掌盆景, 南京艺人周家凤创作的绒制龙舟, 都是当时绒花工艺品的杰出代表[4]。现代绒花的造型依然需要跟随时代需求而变化。陈磊 (2011) 将绒花传统纹样的表现方法归类为假借法和谐音法, 同时提出传统纹样如需应用到现代设计中, 使其符合现代审美的观点[12]。传统绒花工艺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但在多元化的社会之下也存在局限性, 因此, 在传承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这也是未来保护和推广绒花的趋势[13]。
4 不同地区的绒花
历史上扬州、南京、北京、天津等地都曾是绒花盛行的地区, 并形成了各自的地域风格, 不论是技艺风格还是传统习俗都不尽相同。扬州据说是绒花的发源地, 盛产绒花和绒鸟, 是绒花中的“小家碧玉”。其特点是小巧玲珑, 以小胜大, 以简略繁[14]。清以后扬州绒花自成一派, 出现了名噪一时的绒花艺人如王以仁、王继康父子, 并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四代绒花产品。扬州的绒花非遗技艺传承人杨家惠女士仍从事绒花制作行业, 其在扬州的绒花工厂至今生产供出口的绒鸡、绒鸟玩具等产品[8]。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同属南派绒花, 也是受到学术关注最多的地区。《南京二轻工业史料》和《江苏省志·轻工业志》详细记载了明清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南京绒花的兴衰变迁, 在此基础上, 南京绒花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均不乏详细的著述研究。北京是北派绒花的盛行地。哈曼 (2005) 撰文介绍了明清以至解放后一段时期, 北京绒花的历史积淀与绒花造型种类的变迁, 是对北京绒花的一个历史回顾。此外北京绒花还有特别的地域特色, 绒花作为满族妇女最喜欢的饰物之一, 常见于宫廷嫔妃的旗头;而具有北京特色的绒鸟也是小孩最喜欢的玩具[15]。自清代以后, 北京崇文门外大街手工业作坊林立, 形成一条花市大街, 也孕育了如花儿金、张宝善等的杰出绒花艺人[16]。同南京绒花一样, 北京绒鸟 (绒花) 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 于2009年入选为市级非遗名录, 此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除了主流的南北两派绒花研究之外, 国内其他地区的绒花文献也略有记载。在《南京绒花》一书中, 天津制作、佩戴绒花的传统作为南京绒花的对比被记录, 天津人喜爱红绒花, 多在过年时佩戴, 以求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天津也是现在唯一一个保留过年带绒花传统的城市[8]。在江西南昌, 一条因绒花商铺聚集的巷子被称为花街子, 至今可见留守传统技艺的手艺人[17]。无独有偶, 山东曲阜大庄的绢花、绒花、纸蜡花的制作工艺, 独树一帜, 人们买花卖花, 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庄花会, 是曲阜民间风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8]。
5 绒花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
自南京、北京绒花相继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 以非遗视角审视绒花的保护传承也成为学术研究中较为集中的议题。保护策略分“静态”与“动态”两种不同的模式。
“静态”保护多以博物馆储存式为主。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绒花的非遗申报责任单位, 博物馆从1992年起便开始了绒花实物、影像、文字资料的征集, 同时整理了南京绒花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濒危的传承现状, 认为重点是将传承人保护起来, 利用博物馆搭建传承平台[2]。张文珺 (2011) 认同博物馆在民间传统手工艺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入的分析了传统博物馆和现代博物馆 (包括生态博物馆, 社区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 对于绒花技艺保护的优劣势与可行性, 给出了较为理性的建议。然而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是尽善尽美的[19]。宋向光 (2002) 认为, 博物馆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体现在传统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适应方面, 如藏品与其产生时空的分离, 为保护而保护的展示方式, 增添了展品的消亡感[20]。虽然博物馆静态的保护十分必要, 但需要“动态”保护的相辅相成。
“动态”保护强调生态环境的建立与开发式保护。活态保护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到生活中, 在民众现实的生态场景中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 从而防止割裂的文化碎片保护。袁玥 (2011) 认为开发式保护能够洞察非遗资源的巨大经济价值, 通过产业开发, 能实现经济的正面带动效应, 保障和改善传承人生存条件与空间, 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就业吸引力[21]。安然 (2013) 在此基础上对南京绒花的市场化运作进行可行性评估, 并结合了分析结果, 提出具体建议措施[22]。而同样有人对产业化运作提出了质疑, 李昕 (2008) 在探讨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时表示, 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言, 现代产业化运作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原生态并不一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标。只要运用得当, 产业化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23]。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 徐浚 (2016) 提出利用交互式图解法开发南京绒花APP, 将其形态样式和制作技艺进行数字化, 使用户通过APP学习体验绒花制作技艺, 不失为手工艺传承的一种创新尝试[24]。
6 结语
现阶段研究绒花传统手工艺的文献日渐增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论是研究领域、研究地域还是研究方法都较为丰富;绒花手工艺的历史文化脉络得到梳理, 其濒危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被更多人关注。绒花从仅存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的物件, 发展到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并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有文献起到了较好的普及认知作用。同时也不能否认问题的存在, 例如过分依赖口述历史进行源流梳理, 而相对缺乏文献史料;缺乏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角度等, 绒花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的学术研究, 不论是史料的考证发掘还是非遗保护研究, 都期待更加深入的探析, 同时可以综合运用社会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对绒花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互动研究, 为遗产保护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分析, 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绒花制作技艺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指出了绒花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 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 常常作为民间节事习俗中使用的装饰花。经过兴衰起伏的发展历程, 绒花在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受到了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归纳, 可以发现有关绒花的学术研究内容较为丰富, 主要集中在绒花的历史文化、绒花的制作技艺与造型艺术、不同地区的绒花以及绒花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几个方面。提出了今后的探索可以从更深入的考证和跨学科的角度思考, 促进绒花学术研究的日益推进。
[学生分析] 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他们喜爱的歌曲时,只是大概的知道一些歌曲曾经在某部电影中出现过,而对于这些歌曲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和电影音乐的特点则一无所知。因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所熟悉的歌曲对电影音乐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并能够对电影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学唱和欣赏中有所感悟,乐于参与探讨电影音乐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学唱《雪绒花》第一声部,体验、感受歌曲的情感,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背唱歌曲。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积极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二、本单元所学唱的电影歌曲及所欣赏的电影音乐产生兴趣,并能了解探讨电影音乐的特点。能体验领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 生:喜欢!
师:你们注意到电影里出现过的那些歌曲吗?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电影歌曲都有哪些呢?
生:《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游击队歌》等等。
[教学设计:以讨论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寓教于乐
1、自主感受
(1)
教师先用英文演唱一遍《雪绒花》。并提出问题:歌名是什么,选自哪部电影? 生回答。
师:讲解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内容,欣赏上校在电影中第一次的演唱录像。(边放电影画面边介绍)
音乐剧《音乐之声》,创作于1959年,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关于奥斯卡金像奖的情况,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去查寻。
这部电影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故事。在萨尔茨堡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生性活泼、热爱生活、喜欢唱歌。后来,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玛丽亚用爱心和歌声与几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上校离家期间玛丽亚和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上校被孩子们的歌声惊呆了,他情不自禁地拿起六弦琴,唱起了这首《雪绒花》。
生:欣赏上校在家中演唱的录像,引导学生随着上校的歌声做一些简单的律动。
师:同学们认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生:抒情、优美。
师:说的很好,这首歌曲带有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旋律优美,朴实感人。(多媒体出示总结)
(2)聆听教师范唱。
(要求学生轻轻打着拍子,为歌曲伴奏,注意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师:通过再一次对歌曲的欣赏,你们认为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讨论回答)
生:这首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教学设计:以不同的方式多次欣赏这首歌曲不同形式的演唱,让学生自主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在无意识的记忆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通过身体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2、自主学唱
(1)学生用“lu”音随着钢琴模唱歌曲的旋律,指出歌曲中出现的相同旋律。
(2)学生随范唱录音,自由学唱歌谱、填唱歌词,生生进行交流、合作,师巡视指导。
(3)师重点教唱学生难掌握、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现难点并及时解决难点,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既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学习实践中。]
3、演唱体验
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由几部分组成?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师生讨论并回答。
生:乐曲由A、B两部分组成。
师:每部分表现的内容和情绪是否一样?
生:第一部分表现的是对雪绒花的喜爱和赞美,该用抒情、柔和的声音来演唱;第二部分是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该用激动、热情的声音来演唱,力度也要相对强一些。(1)师调动学生根据分析,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生用英文演唱歌曲的第一乐段,注意s、t的发音要收在第三拍的结束音上。
[教学设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提高了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用英文演唱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造表现
(1)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例如:诗歌、器乐、舞蹈、合唱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
(2)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教学设计: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欣赏特拉普上校家庭合唱团在音乐节上的演唱。(播放电影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另一种电影情境中欣赏这首歌曲。)
随着剧情的发展,歌曲《雪绒花》在电影中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玛丽亚在上校家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上校向玛丽亚求婚了,在他们外出度蜜月,回到萨尔茨堡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并要求他到海军去服军役,上校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决定带领全家逃亡瑞士。在他们整装逃跑之际,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伪装是去参加音乐节的演出。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之下,特拉普上校家庭合唱团镇定自若地唱起了这首《雪绒花》。
(欣赏上校的演唱时,达到了高潮,提示学生跟着一起齐声高唱。)
(2)师:讨论,《雪绒花》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两次给人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多媒体出示问题)
生:演唱场合不同,第一次是在家里,气氛温馨愉悦,唱得亲切、柔和;第二次是在即将逃离祖国的音乐节上,即有对敌人的憎恨,又有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心情激动复杂。演唱形式发生了变化,第一次是独唱和二重唱,第二次是领唱和观众的齐声高唱,情绪变得激昂,振奋人心。
师:正是因为出现的场合不同,演唱形式的改变,使这首原本柔和、抒情的歌曲情绪发生了重大变化,当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大厅时,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人们齐声高唱起来,把歌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音乐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音乐在电影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突出了电影的主题,那就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3)欣赏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段画面,无配乐。师:讨论没有音乐的画面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展开想象,为这段画面配乐,情绪、速度,或选择合适的乐曲。
(4)欣赏《红星歌》。师:讨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生: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5)欣赏动画片《哪吒传奇》的片尾曲,讨论音乐的情绪、速度,内容,对刻画哪吒的形象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让生在电影情境中欣赏这首歌曲,生随着电影情节激情演唱,并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欣赏无配乐的电影画面,并让学生创造性的为电影选择合适音乐,从中体会音乐在电影中突出主题、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完美结课
电影音乐从20世纪出现以来,已经成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也领略了电影音乐的无穷魅力,希望同学们喜欢电影音乐,并有兴趣关注探讨电影音乐艺术。
[评析] 本节唱歌课比较成功,教师能以音乐为主线,合理拓展电影艺术,灵活的运用教学模式,做到有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电影音乐的特点,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突出了教学实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本课上得栩栩如声、惟妙惟肖,给人以美的享受。
杨老师执教的荧屏乐声——《雪绒花》这节课,我听了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杨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不同的授课地点、教学设备等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充分运用课改新理念,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充分体现了杨老师有较强的音乐教学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以及音乐专业技能,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唱《雪绒花》第一声部,体验、感受歌曲的情感,让学生欣赏影视音乐,了解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以讨论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在学习新歌自主感受这一环节,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欣赏这首歌曲不同形式的演唱,如:教师用英文演唱歌曲、中文范唱歌曲、观看电影画面、欣赏上校第一次在家中演唱的录像、学生随歌曲律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在无意识的记忆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通过身体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学唱歌曲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现难点并及时解决难点,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演唱体验这一环节,教师注重挖掘了歌曲的情感、声音的表现,让学生讨论歌曲的结构、情绪速度、力度,并用英文演唱歌曲,进一步体验、感受音乐形象,挖掘歌曲的内涵。
让学生自由组合交流、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学生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教师也饶有兴趣的参与其中,这样,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主人翁的第二次演唱——他在剧院面对纳粹和同胞演唱。这时教师采用对比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比两次演唱有何不同?如:情节、情绪、歌唱形式、音乐的速度、力度、伴奏方面等方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真、善、美”,同时,也体会到音乐在电影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突出了电影的主题。通过欣赏无配乐的电影画面,并让学生创造性的为电影选择合适音乐,这时,学生们的兴致极高,思维也活跃起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师还特意选取了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电影音乐,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融入影视音乐之中。
1、《蓓蕾之歌》的词曲是李岚清 ;
2、《跨世纪的新一代》词作者李幼容;曲作者刘磐声;
3、《中学时代》词作者王晓岭;曲作者戴于吾;
4、《飞来的花瓣》词作者望安;曲作者瞿希贤;是1982年为新成立的教师合唱团而作,作曲家用合唱形式渲染了一个美丽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动听的旋律如诉地抒发了莘莘学子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挚爱。瞿希贤代表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无伴奏合唱《牧歌》等。
5、《校园的早晨》词作者高枫;曲作者谷建芬;
声乐演唱的形式包括:独唱、齐唱、对唱、重唱、合唱等。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神州神韵
1、《凤阳花鼓》是安徽民歌;这首民歌曲调自然、质朴,歌词生活化、口语化,是凤阳花鼓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作曲家瞿维曾在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花鼓》中采用了这首民歌的旋律。花鼓是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表演者通常为一男一女,一人执锣,一人背鼓,边歌边舞。
2、《赛龙夺锦》是广东音乐;
乐曲通过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以高胡和扬琴为主要乐器,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
3、《姑苏行》是笛子独奏,作曲江先渭。
它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描绘出迷人的江南风光。
4、《斑鸠调》是江西赣南民歌,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歌舞音乐,其中江西赣南的《斑鸠调》流传较广。
5、《幸福歌》是湖北民歌,民歌欢快、活泼,情绪热烈。
6、《洞庭鱼米乡》词作者叶蔚林,曲作者白诚仁。
7、《赤兔嘶风》选自南音套曲《八骏马》。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
8、《将军得胜令》是浙东锣鼓,表现了人们欢迎民族英雄戚继光平定倭寇、胜利凯旋时的欢腾景象。音乐情绪激昂、气势宏大。
浙东锣鼓是中国传统乐种之一,流行于浙江东部,约在明代中叶时已盛行。乐队中“吹”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以丝弦;“打”以锣鼓为主。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歌舞青春
1、《青春舞曲》是维吾尔民歌,曲作者王洛宾。歌词中“别的呐吆吆”是维吾尔“小鸟”的意思。
2、《共青团之歌》苏联歌曲,词作者加里奇,曲作者谢多伊,赵沨译配。
3、《校园圆舞曲》轻快、优雅,徐锡宜作曲。
4、《拉起手》词曲李存。热情、欢快。
5、《青春舞曲》是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作曲。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
1、《咿呀呀奥列奥》扎伊尔民歌。表达了扎伊尔人们对祖国、对领袖的热爱和赞扬。
2、《鼓的语言》是科特迪瓦民间音乐。
3、《当太阳降落》南非民歌,盛茵译配。
4、《依内妈妈》古巴民歌,是一首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巴黑人民歌。以四四拍子的切分节奏为特征。
5、《桑巴》特点:大调式,二拍子,短促的滚动性符合节奏。所用乐器有鼓、摇响器等。
6、《探戈舞曲》起源于古典舞曲哈巴涅拉舞。特点:四二拍子的哈巴涅拉的摇曳节奏。通常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为小调式,第二段为大调式。伴奏乐队由小提琴、按钮式手风琴、钢琴、低音提琴的我难过组成。
7、《红河谷》加拿大民歌,词J〃卫尔。
8、《老黑奴》美国斯蒂芬〃福斯特词曲,邓映易译配。歌曲旋律哀婉动人,作者以老黑奴的口吻述说了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福斯特代表作:《噢,苏珊娜》、《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美丽的梦神》、《老黑奴》等。
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
西乐撷英
1、欧洲音乐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和罗马。自十七世纪文艺复兴后期开始,欧洲先后出现了“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有承递关系的不同音乐风格流派。
2、《英雄凯旋歌》选自亨德尔的清唱剧《犹大〃麦克白》,表现了英雄得胜归来时雄壮威武、万众颂扬、酣畅热闹的场面。
德国作品,词摩列尔,曲亨德尔,译配尚家嚷。
3、《哈利路亚》选自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亨德尔另有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和大合唱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4、《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独奏,曲作者巴赫。德国。是“巴洛克的代表人物”巴赫创作于1729-1731年间的管弦乐作品整首作品速度舒缓,力度起伏大,音调深沉而动人,开头两小节旋律形成一个“问号”形状图案,似在表现作曲家的思索。这首作品抒发了内心激动的情绪,感人至深。
巴赫: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欧洲近现代音乐之父,代表作:声乐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
5、《小夜曲》德国 管乐四重奏,海顿曲。此曲原为《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作品色彩明朗、典雅质朴,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意境。
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代表作《皇帝四重奏》、12部《伦敦交响曲》以及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6、命运作于1805年,是一部哲理性很强、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一般4个乐章。
贝多芬1770-1827乐圣,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
7、《Q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作于1788年交响乐作品。4个乐章、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音乐洋溢着欢悦和乐观精神。舒伯特赞扬;你从中可以听到天使在歌唱。
8、《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根据青海民歌改编而成。表达了真挚的感情。王洛宾著名音乐家。有西部歌王之称,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等。
9、《大漠之夜》属于混声合唱,作词邵永强,作曲尚德义。
10、《玛依拉》哈萨克民歌。歌和马是哈萨克斯坦人的两只翅膀。
11、《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小提琴独奏,作曲陈钢。是在新疆塔吉克族典型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富于变化,表现了塔吉克人真挚、质朴的思想感情。
12、《牧歌》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3、《万马奔腾》属于马头琴独奏,作曲齐、宝力高。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乌夏克木卡姆》。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风格独特的大型古典音乐,有十二套之多,所以又称为十二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是第八套。2005年,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5、《半个月亮爬上来》属于无伴奏合唱,是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该曲以级进、回绕的旋律音调和平稳、舒缓的节奏编织了一幅优美、真挚、抒情的画面。王洛宾词,蔡宇文、杨佳仁曲。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曲苑天地
1、《前门情思—大碗茶》阎肃作词,姚明作曲。这首歌将我国的传统曲艺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创作当中,曲调亲切自然,富有韵味,深受人们喜爱。
2、《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以京韵大鼓音乐为素材,语言质朴,韵味醇厚,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抗争,堪称我国优秀的电视歌曲之一。林汝为词,雷振邦、温中甲、雷蕾曲。洛玉笙,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击鼓骂曹》、《红梅阁》等。京韵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伴奏乐器主要有大三弦、四胡,演唱者自击班鼓并站立演唱。代表有刘宝全、白云鹏、洛玉笙等。
3、《蝶恋花〃答李淑一》,属于苏州弹词,赵开生曲。
苏州弹词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表演者使用苏州方言自弹自唱,有一人、二人、三人以上的表演形式。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唱腔优美动听,流派纷呈。代表曲目有《三笑》、《白蛇传》、《林冲踏雪》、《新木兰辞》等。
4、《布谷鸟儿咕咕叫》四川清音,黄伯亨词,熊青云编曲。
四川清音流行于四川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由明、清时调小曲和四川民歌、戏曲音乐融合发展而成。演唱时女演员左手击板,右手敲击鼓。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与中胡。
5、《有话好好说》北京琴书,关学曾词曲。关学曾,代表作《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长寿村》。
北京琴书,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形成于20实际40年代,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为伴奏乐器,一人击鼓站唱。它“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方言土语。
6、《武松打虎》,孙镇业表演。
山东快书,山东。一人手执铜板站唱,语言节奏性强,风趣幽默。
第六单元 中国流行风
1、《让世界充满爱》,为1986年国际和平年而作。
2、《黄土高坡》,陈哲词,苏越曲。歌曲以鲜明的陕北民歌风格旋律,结合流行音乐的节奏、配器,使之充满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唱出了生活在黄土高坡人民的质朴、勤劳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1986年刮起的“西北风”以《信天游》、《黄土高坡》、《心中的太阳》等为代表。
3、《青藏高原》,张千一词曲。浓郁的藏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音域宽广,旋律动听。
4、《弯弯的月亮》,男生独唱。李海鹰词曲。
作者将古典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流行音乐中,旋律深情悠长,是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5、《故乡的云》,小轩词,谭健常曲。
6、《乡间的小路》,叶佳修词曲。台湾校园歌曲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音乐结构短小,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民谣乡土气息。代表作有《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橄榄树》。
7、《光辉岁月》,刘卓辉词,黄家驹曲。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百卉含英
1、《茉莉花》,江苏民歌。
2、《花之圆舞曲》俄罗斯 柴可夫斯基作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管弦乐合奏。圆舞曲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舞曲,由于舞蹈时需要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其节拍特点是三拍子,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旋律流畅。
3、《玫瑰三愿》,龙七词,黄自曲。表达了作者对摧残善良的恶势力的不满,以及对受欺凌的弱者的同情。
4、《梅花引》,韩静霆词,徐沛东曲。
5、《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民歌。
第三单元
西乐撷英
1、《绿袖子》,英国民谣。
2、《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俄罗斯 柴科夫斯基。取材于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
3、《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音画,俄罗斯 鲍罗丁曲。
鲍罗丁,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在音乐、化学领域都有突出成绩。代表作有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歌剧《伊戈尔王》
4、《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钢琴独奏,匈牙利,李斯特。作品采用匈牙利民间舞曲《查尔达什》写成。主要特点:前半部分称“拉苏”,速度缓慢,悲愁的旋律唱出人们的悲痛、民族的不幸;后半部分称“弗里斯”,速度迅疾,常用切分节奏,描绘民间节日中的舞蹈场面。钢琴之王,代表作《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帕》等。
【七年级音乐雪绒花】推荐阅读:
音乐我的最爱七年级作文11-08
七年级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07-08
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的教案设计09-26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05-27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10-31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我们是春天教案10-19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教案2 新人教版07-25
四年级音乐小小音乐剧教案专题07-15
小学一年级音乐唢呐配喇叭教案音乐教案05-27
欣赏音乐六年级作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