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农信社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心中的农信社(精选13篇)

我心中的农信社 篇1

二十多年前我带着对信合事业的热情,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我迈进了梦寐以求的信合大门,在那些逝去的日子里,我从最基本的做起,对信用社发展壮大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

我们的信合事业来之不易,是经过几代农信人的艰苦创业,从员工手拿算盘,背包走村进户,发展到现在的电子化办公,从租借民房办工到有自己的办公大楼,从局部服务发展到全国的通存通兑,全国大小额支付,从单一的存贷款业务发展到现在的结算业务、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POS机业务的发展,手机支付,网上银行的开通,这一切都标志着农村信用社已经日益走向成熟。

我心中的农信社,朴实、顽强、具有坚韧的精神,六十二年的风雨历程,一路走来,你彷徨而刚强,你的艰辛与欢笑,你的睿智与拼搏,在改革的浪潮中,激荡着多少壮志豪情。

六十二年的春华秋实,农信人播种绿色的希望,六十二年辉煌历史,农信人收获金色梦想。

我爱农信社,因为我是农信人,我爱农信社,因为我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你,我爱农信社,因为我把希望交给了你,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我与农信社共欢笑,共忧伤,流年似水,日复一日,我的青春和生命已与农信社的工作融为一体,那里有我的汗水和泪水,痛苦与欢笑,更有我美好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辉煌。

我心中的农信社 篇2

战国,那是个充满死亡和黑暗斗争的时代,当所向披靡的秦国大军,濒临易水之时,荆轲的出现无疑绐整个燕国带来希望。而此时,燕国的灭亡已经注定。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和秦武阳的外强中干,荆轲比谁都清楚,所以刺杀计划的失败,也就早已注定。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转身,是诸士动人的悲曲和一脸憔悴,哀伤的面容。心中杀气升腾,嬴政、嬴政、死啊!跃上马车,驶向强秦,终已不顾。秦王殿上冲天而起的血光。

在中国古代,有无数英雄侠士,有季布有张良甚至是诸葛亮和曹操,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成就是荆轲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但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假想,就是把他们放到荆轲的位置,他们是否也能像荆轲那样死得义无反顾。

我用工笔表现我心中的山水 篇3

地点:杨建军工作室

受访人:杨建军

SHMJ:我关注你的作品是来自展览上你屡获大奖。

杨建军:谢谢。如今的绘画是展厅效果的绘画,谁的画怎么样,到展厅就知道了。有些人对获奖产生非议,实际上获奖不是一人之见,他是众多评委评出来的,获奖者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正规的展览,评委都是站在对中国美术发展方向负责的角度评选作品的。2011年我的作品《燕山瑞雪》参加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获银奖,《燕山晴日》参加2011年中国画大展获优秀奖,2012年《燕山瑞雪》参加2012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一年多的时间在全国美展中获了三次奖,今年我加入了中国美协。

SHMJ:看来你对于参展评奖制度还是比较认同的。

杨建军:对,我认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学术、权威机构,它的评选我认为是公正的,每次展览中好作品都不会被埋没。我崇拜武术家李小龙,他曾经说过:你赢了就是成功!我认为展览能够发现、培养一大批画家。我十二岁开始学画,拜当地著名的画家张洪山先生为师,主要画大写意,后来转画工笔。唐代人民生活安稳,国泰民安,于是就有了闲暇去体味自然,感悟生活,使得艺术更为精致。现在仿佛又回到了那样的时代,所谓“盛世出工笔”,我画工笔山水崇尚古人的同时更注重反映现代人的气息。石涛曾说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SHMJ:工笔画经历了唐的繁荣,明、清的衰落,到今天的兴盛,与时代有很大关系。

杨建军:工笔画因为造型严谨,制作认真,才出现了今天工笔画的盛况。工笔画正好最能表达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审美需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

SHMJ:目前从事水墨创作的画家多,名家多,画展多,笔会多……但从另一方面看水墨画创作中,小品多,墨戏多,雷同多……这些问题都反衬和支撑了工笔画的发展。

杨建军:这些原因促成了当代工笔画的发展与兴盛,同样这些原因又促成了当代工笔画一连串的问题:画家们太重“视觉性”而忽略了“精神性”;太重画面的形色再现而忽略精神情感的融入;功力技巧的严谨性、技艺性掩盖了画家艺术感悟与表现的才气;西方式的造型训练造成了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些隔膜;流行的题材样式削弱了工笔画家个性的呈现;而如何创造性地吸收传统水墨写意之精髓,或许是工笔画再发展的转折……

SHMJ:去年七月份,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新工笔”展,展出的作品与传统的工笔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你对于“新工笔”持怎样的看法?

杨建军:近年来工笔画领域涌现的一批新类型探索尝试,正是工笔画言说方式转换的结果,进而显现出画种自我激活的动力。从上世纪90年代相对少数的个案探索,如徐累得“图式言说”,到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群体化创作,姜吉安的“观念视觉”、徐华翎的“视看再造”、彭薇的“架上突围”、张见的“图像重构”等众多令人新奇的视觉结构不断地消解、重构我们概念中的工笔画边界,并带来全新的言说方式。新工笔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很大。

SHMJ:在今天艺术多元的时代,他们的探索也影响了一批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你在创作《燕山系列》作品时主要的创作动机与背景是什么?

杨建军:燕山是我家乡的山,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它很熟悉,有很深的感情。我经常去写生,喜欢画冬天的燕山,冬天山的结构、树的结构全在你眼前暴露无遗,就可以看到山的“骨”了。我渴望表现出山的生命力,同时赋予“草”以象征性,它的力量正好和山吻合在了一起,蓄势等待来年的生机。现在流行说“草根文化”,其实“草根文化”来源于最底层,它最真实,最亲切、最感人。

SHMJ:听说你刚结束太行山的写生行程,太行山和燕山相比较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杨建军:太行山太震撼了!以前画家们大多表现太行山的雄浑,春天里的太行山,比燕山更高耸、险峻,同时它们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北派的山水在雄浑、奇险里孕育着生机。我想用春天的太行山来表现它充满新生命的伟大。历史上画太行的很多,古人画太行在审美与表现形式上已经与现在人拉开很大的距离,我要画新太行,主要是画出太行山的生命力。

SHMJ:你作品中的山、水、树、草都是通过写生来的吗?

杨建军:对,我很注重写生。一个山水画家没有写生,没有去山里体验,他画出来的作品不会生动的……即使你画抽象的,也要从写实中来。我曾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去临摹古画,去博物馆观看真迹,感受真迹,还买了二玄社的很多复制品用于临摹,直接与古人对话,直接与大师交流。看到真迹确实很感动,很震撼,历代大师的作品基本都看了,而且看了很多次,每次都会站在大师的作品前和古人对话很长时间。我认为首先要守住传统,现在风气非常好,大家都在回归传统。虽然也有好多人在做水墨实验,但我想更多的人应该是守住传统,在传统当中去发现自己。我们在研究传统,古人也在研究传统,而传统有两种:一是社会的传统,二是纸质文本的传统,社会文本的传统就是师造化,师造化是永远无止境的。

SHMJ:目前工笔画队伍很壮大,主要题材是花鸟和人物,无论是技法还是表现形式都有超越,也都有公认的代表性人物,唯独山水相对薄弱一些。

杨建军:工笔山水有高手,但还没有代表性人物,坦率地说,用工笔表现山水相对难一些,作品很难像花鸟、人物那样让观众感动。弱一些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喜欢挑战。

(山水画家邱丽娟应约来到画室,参与了访谈)

杨建军:你现在正在读陈平的研究生吗?

邱丽娟:正在读,马上毕业。在认识陈平老师之前一直画工笔花鸟,我2002年出来进修,那时候对陈老师一点都不了解,2003年春天他带我们去安徽,正好赶上“非典”,本来20天的写生,结果在安徽一呆就两个月,发生了好多事情,我们一小部分人去了黄山,住在山下村子里,那时候整个山上都没人,黄山被云雾环绕着,非常震撼。当时还没意识到非典这么严重,晚上村庄就进不去了,后来有几家人偷偷把房门打开让我们住,就是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山水。后来读陈老师两年的高研班,2010年读陈老师的艺术硕士,到现在跟随陈平老师学画整十年了。

杨建军:我今天见到你很高兴,我的画、我的性格山林气太重,需要多学习学院的东西。

邱丽娟:你客气了,我倒很喜欢有山林味的人,那都是性情中人,你刚才说你作品中山林气浓,实际上还是有规矩的。

杨建军:你认为陈平老师在当代山水画领域起到什么作用,你目前研究什么课题?

邱丽娟:我在研究陈平老师倡导的“山水精神”。其实他是在追求人类灵魂的一种共性,每个人都在找内心的家园。只不过他说那是他的“费洼”,是灵魂的栖息地,我们每个人的“点”不一样。

杨建军:说点尖锐的,我有时候总感觉学院山水画有点“阴柔”。

邱丽娟:那是外在的墨气,有时候看画面很暗,这和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有关系,他内在的情感很丰富,很阳光的。

SHMJ:陈老师作品里亮的地方也很亮,亮与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很震撼的。

杨建军:他属于当今的领军人物,以前我画画很迷茫,现在很清晰了。我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该使用哪种语言,我认为好的作品不能只让一小部分人懂,而是让所有人都懂,就像西方好的作品我们看了一样喜欢。

邱丽娟:美是有共性的,印象派的东西和我们的写意山水画多接近呀。

杨建军:但中国绘画未必外国人能看懂。

邱丽娟:那是因为他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还不是太了解。

SHMJ:杨老师,接下来你的作品还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杨建军: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真正把传统技法烂熟于胸;二是增加自己的修养;还有就是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工笔与写意精神都是一样的,我更喜欢用工笔的形式来表现我心目中的山水,很多人画工笔靠制作,没有情感,我画画是追着感觉走,画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SHMJ:其实,在古代美术史上从未出现过工笔画一说,尽管中国传统绘画本来也有工细精致与豪放洒脱的分别。

杨建军:是的,尽管工笔与写意两种画风在古代都存在,但两种画法却无“名份”上的截然划分。画史画论上之工笔、写意名称没有特别标明,在作画方法上两者也未截然分开。“工笔画”与“写意画”并置是20世纪初为应对西方写实主义冲击而“诞生的”。南宋以前多工笔,宣和以后渐尚写意,遗貌取神。为说明中国画同样具有再现之“工”,消除对中国画的“偏执之见”,“工笔画”明确成为了与“写意画”相对应的画种概念。

邱丽娟:不管工笔还是写意,精神还是最主要的,制作只不过是小技法,给画面添点光彩而已,感觉你的作品还是比较大气、灵动的。

杨建军:还是缺乏规矩,愿意和你们学院多交流,沾点学院气,修炼自己。

邱丽娟:保留你本来的个性,吸收适合你的东西。你刚才谈到“修炼”这个词很好的,画画其实不分山水、人物、花鸟的,艺术本身就是修炼的过程。

杨建军:同意,我的目的性很强,目标是什么,怎么做,都得清楚……

SHMJ:那你认为你的艺术目标是什么呢?

杨建军:宋代山水很兴盛的,花鸟次之,人物最后,到现在倒过来了。人物画的人最多,成就最高,山水反而在最后了。从国展上都能看出来,看到人物会让你很亲切,很激动,花鸟也是,我希望能在工笔山水画里面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我认为从元开始,笔墨上主观的东西太多了,生动再现的东西太少了。

邱丽娟:这个与大环境有关系,近现代山水画还是有大家出现的,到了当代山林破坏的这么严重,人类社会越来越疏远自然,人口不断膨胀。

杨建军: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往城市里挤,古代的城市和农村区别不像现在这么大,亭、台、楼、阁包括周围种的花草都是很自然的。现在中国城市里到处乱造景观,没有特色。你看沈周画的《东庄图》,那才是真正的自然,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它了。

邱丽娟:对,现在的自然越来越成为一种表面的东西。

SHMJ:古人画的一草、一木、一石本是自然环境中的局部,让人产生聚焦感。

杨建军:这方面我也一直在思考,思考可以让人长寿,长寿对一个画家来说太重要了。比如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的《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他要是画到八十岁能给后人留下多少宝贵财富啊!黄宾虹、齐白石他们都是因为长寿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想把宋画的精神转移到我身上,然后到真正的山林里面把素材拿过来放在“罐里煲汤”,把营养都煲出来。

邱丽娟:首先你自身具有的东西很重要,再从宋人的严谨、大气里吸收一点,从元代里找找文气……

杨建军:我试图把太行的雄伟藏起来。就像一个武士,穿着文人的衣服,谁都不是对手,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SHMJ:你说的就像打太极,看上去软绵绵的,实际上内在的力量很强大的。

杨建军:是的。我画《燕山系列》作品的时候看着是“黄调子”,实际上我都暗中加了紫色,它们互补,融在一起在画面上很舒服的。宋代的花鸟画里环境色也特别多,表象上看它的颜色很单纯,其实特别丰富。目前中国的写意画色彩还是个空白,陈平老师的画很传统,但又很现代,为什么,就是色彩起的作用,当然还有构成的因素。

邱丽娟:陈平老师就是从美国画家怀斯那里得到的灵感,你喜欢怀斯吗?

杨建军:喜欢,我是无意和他碰到一起的,我学他不少东西。《克里丝蒂娜的世界》他画的多好。

邱丽娟:他的画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陈老师看到怀斯的画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SHMJ:艾轩、何多苓都受到他的影响。

杨建军:我最早就画草,以后会尝试浅绛山水用青绿画。为什么说牛克诚老师的山水叫暖色调青绿山水,这就是中庸之道,你怎么去把那种精神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并且以后我会用绢画。我喜欢挑战,我还可以把草和青绿的山水结合起来,春天的太行,大面积裸露出来的是赭石色的,浅绛的,小草发芽了,又带有些青绿,正好形成一种和谐的调子,画出来以后,既雄浑,又清新,我会采用很大气的构图形式,把太行的气魄画出来。

SHMJ:能想像出来你笔下的太行和传统会不一样,色彩润一点会更好看。

杨建军:气象很大,但又追求儒雅。一张画就要“容”,所谓的“容”,就是松和紧的容、虚与实的容、黑与白的容、浓与淡的容、冷与暖的容,如果能达到高标准的容,这就是中国的。工笔画不像写意画,靠的完全是功力、学养。现在工笔画有很多都是做出来的。

邱丽娟:工笔画要是画出写意性那是养人的,如果过度以纤细为先,过度的抠,那是朝外耗、散能量的!

杨建军:你看何家英老师的画,背景都是写意的,那感觉多好。若都是工笔的,就太紧了。

邱丽娟:有人把折枝画理解为就是文人画,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那只不过是形式,实际上没搭边。

SHMJ:为什么今天工笔画会占主导地位,就是因为今天的写意画好多已经脱离了元、明、清时的大环境,毕加索曾说“真正的艺术在中国”,但今天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写意画,这里有文化上的差异和审美上的原因。

杨建军:是的,外国人总认为中国大写意画太简单了,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们不知道画家背后的功力。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说白了还是学养与功力……你、我都画山水,你在追求什么?

邱丽娟:虽然生活在当代,我所要表现的山水并不是一定要有符号上的当代语言,就像一颗树、一块石头一样,它本身没有现代和古代之分,通过作品能够表达我内心的生命精神很重要。

杨建军:目前,工笔画中人物、花鸟画都很生动,那山水怎么样才能生动呢,所谓的“气韵生动”,跟“图真论”有关吗?

邱丽娟:有的是在造型上艺术夸张,在物象上做成一种生动的表现;有的会在气息上传达出某种生动。

杨建军:有人画山水,特别写实,就会把传统符号丢的特别多,离传统特别远,就好像偏离了学术一样,你认为仅用传统符号就代表学术吗?现在的画家,总是用传统的符号来表现对当下山水的理解,我认为这代沟特别大。

邱丽娟:并不是用这种符号就是学术,也不一定不用符号它就不学术,要看自己能否找到适合表达自己的语言。我呢,特别喜欢古画,总想从里面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性的东西,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过程。所谓找到自己的面目,这是长期的……马上变出一种风格,那只是一种尝试……

杨建军:我们从横向上来比较,中国宋代的艺术不逊色于西方,而之后西方却比我们高级,特别是色彩体系,他们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

邱丽娟:像莫奈的《睡莲》系列,它属于印象派的,印象派的笔触和中国的写意本身就同出一辙的,他只是沿用了焦点透视而已。

杨建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方向,虽然目前学院作品中出现了些现代的图式,但是笔墨与符号都是传统的,所以看上去还是没和古代拉开距离。向我们画院这边,就更贴近于生活。

SHMJ:你说的是技法和表现形式,古代的画从着装上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现在的画中,牛仔裤、染黄发、前卫的各种饰品一看就知道是现代的,绘画用岩彩来制作也是现在的一种流行。所谓的现代,还只是表现形式上的现代。

杨建军:现在人观察生活很真实,实际上古人的画也很真实,我们现在从表现形式上很现代,但骨子里并不现代。山水画和古人拉开的距离不大,可是人物和花鸟拉开的距离很大了。

邱丽娟:有很多所谓的创新希望同古人拉开距离,故意和古人不一样,那不是创新了,而是没进入,只是外表的。我们要回到画画的动机上,有的人就想这两年要拿下美协会员,要获多少奖,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人关注的是内心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参加展览获奖。

杨建军:那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是积极的吧?

邱丽娟:存在即合理,他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

杨建军: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但古人的来源于生活和当代人的来源于生活理解的不一样,古人理解的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现在人倾向于现实多一点。

邱丽娟:和物质外在的融合比较多一点,不管他物质上多么丰富,只不过是物质丰富而已,精神生活介入的还是少一点,我认为还没融合在一起。

杨建军:中国画是含蓄的多,西方的是客观再现的多。为什么宋画这么长久被我们推崇,是它真正的做到了把“再现”与“精神”相融合。我有时候画完一张画,不是故意的和古人拉开距离,包括展览也是,好的画就是能跳出来,题材、形式、色彩、构图,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这不是空穴来风,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自己的东西,把古今中外整合到一起,使我们当下应该做的。

邱丽娟:古今中外全部融合那是大成,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行。你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一些教训,也会总结一些经验,这也很好,不取决于依赖。

杨建军:我要把花鸟和人物作为“对手”,不是说要打败它,起码不能逊色于它。我感觉,古代的花鸟和人物能做到很生动,当今也能做到很生动,但山水还是要逊色一点。

邱丽娟:山水画中把各方面都融合在一起,又能很感人,是很难的,它真正得有一种情怀在大自然中完全敞开融入才行,现在一个是本身环境在缺失,一个是整个状态,画你可以描绘到极致,山水需要的东西更多一些。烟云供养更需要多一点,所以画山水的画家要走到山里把心静下来。

杨建军:当今画山水的画家注重写生的特别少,好多人写生是在走形式。

邱丽娟:我们老师非常注重写生的,我认为写生本身就是自然的生活状态,展览可以不参加,在山区写生这种生活是必备的。

我心中的农信社 篇4

当你走进双流县城,抬头仰望,你会看到蔚蓝的天空里飘着朵朵白云,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并不时传来欢快的鸣叫声,逗得太阳公公眉开眼笑;俯视大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参天大树掩映着每条大街小巷,花坛里的花,争奇斗艳,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好似一场激烈的选美比赛。微风一吹,散发出的芳香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生活在画中一样。

慢慢欣赏吧,县城的风景一定会让你目不暇接,如果在游览过程中你感觉饿了,想吃东西了,没关系,只要你拿起手中的电话,根据提示拨通附近餐馆的号码,几分钟内便有服务员给你送来可口的饭菜,保证绿色环保无公害,而且色香味俱全。

逛过县城后,欢迎你到双流的乡村来做客,这里的农居不是深宅大院,也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一座座精致的别墅,别墅的周围,或者树木掩映、或者草坪环绕,一年四季都会鲜花盛开、果实满树,幽静而温馨;走进农居的客厅,桌子上都摆着多功能的笔记本电脑,通过它既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观看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还可以与朋友交流、购买东西和交费,总之通过它不出门就可以办好多好多的事情。如果你累了,你可以躺在树荫下的吊床上或者躺在用藤条编织的摇椅上美美地睡上一大觉。

精神养足之后,你不妨去外面走走,来到公交车站台,不需要你久等,公交车一会儿就会迎面开来,轻轻的停下,当车门慢慢的打开后,你首先会闻到一股清香,然后司机会热情的招呼你上车,并且告诉你不用掏钱。上车后你会发现车上有很多柔软的座位,根本不用担心没有空位,如果你想躺着,按一下按钮,座位马上就变成了一张舒适的小床……

我心中的农信社 篇5

在上小学时,我们只在村子里生活,所以都生活得安居乐业,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村子里的人们也很善良。但是,在我刚走出社会时,就感觉不到一点温暖了。感觉到的总是一丝丝凄凉。

在现实的社会中,同学们大多都不会为别人着想,而是整天只想着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利益,只在乎自己,从不在乎别人。

以前,老同学那张熟悉的脸,现在也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因为以前,在我们可爱的母校中充满了欢笑,学校里到处洋溢着爱,可是现在呢?同学们来这里读书后,都变得让我不认识了,在这里,她们学会了许多坏毛病。却没有学到一点有益的东西。

从这一刻起,我每天都在憧憬,憧憬着外面社会的大家园是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大家庭。

在这里,没有险恶,没有被别人布满一个个陷阱等你往下跳,也没有一丝丝凄凉的气息。拥有的却是农村人特有的淳朴,善良的品质。

在这,学校里的同学没有被打而打回家的情形。也没有拉帮结伙捉弄别人的情况,而是整所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爱,同学们也不会那么的自私,而是当找到学习的好方法时,就拿出来共同学借鉴,并且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显出一片紧张的学习气氛。

在求职的路上,老板领导不会为了自己的一点儿利益,就让有能力的人淹没,而且有能力的呢?随心所欲。正在这时,每个人都在努力,力求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这时的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国创造了辉煌的一页,留给后人的时一声声赞叹。

在公共场所中,没有一个人会违法,随处可见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给孕妇让座,给残疾人让座,并且也没有人会明目张胆的在公共场所抽烟,因为他们考虑了别人的感受。

……

党在我心中:寻找心中的亮点作文 篇6

在我们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九十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让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让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首美丽动听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人民大众在党的带领下,前仆后继地奋起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千百万被奴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昂首阔步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心中的《甘肃教育》 篇7

作为作者, 我认真。1982年1月, 我从西北师大毕业, 被分配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当年夏天, 单位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到河西调研, 所长段华同志说都要写出调研报告, 并将选登在《甘肃教育》上。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开始上了正轨———酒泉、张掖地区政治课的调查》是第一个交卷的, 刊登在1982年《甘肃教育》第10期上, 这使我非常高兴。年底, 单位领导把一项采访任务交给了我, 让我去现在的白银区水川镇采访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回来后, 我完成了《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皋兰县水川公社见闻》一文, 这可以说是一篇饱含深情的通讯, 刊登在1983年《甘肃教育》第2期和《人民教育》第3期上。此后我还为《甘肃教育》写过几篇评论、通讯和教研文章。1984年8月起, 我到省教育厅工作, 20多年没有以个人名义给《甘肃教育》投过稿, 当然有的文章也有我参与的成分。2006年2月第2 (A) 期刊登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那是我对分管工作的一点思考。回顾自己以往写的稿件, 现在翻出那些文章仍感到欣慰。

作为编者, 我快乐。我在省教科所 (当时《甘肃教育》编辑部为省教科所) 工作时, 先是搞教研, 后兼《甘肃教育》编辑。做编辑工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先睹为快, 乐在其中。经常读到一些领导、教授等名人的文章, 从中能知道好多事情、经验、政策和理论。但从刊物的角度看, 有的篇幅应当压缩, 有的个别文字需要斟酌。主编岳正宗同志对我说, 有把握的你就改吧, 我确实大胆又慎重地一一作了处理。责任使然, 每拿上一篇稿子总要翻来覆去琢磨, 自己能改的就仔细地把它改好;有一定基础、需要作较大补充修改的, 便与作者联系, 进行商讨。

记得文县二中的一篇报道反复修改了两次, 兰州一中一位老师的文章是我上门一起研究重新确定的结构。领导要求多渠道组织稿件, 不能坐在办公室等稿子。我了解到临夏州教育的几件新鲜事情, 就搭长途汽车去采访。不虚此行, 1983年《甘肃教育》第11期刊登了临夏州教育的一组5篇稿子, 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气象。编辑就是服务, 为他人做漂亮的嫁衣, 自己还是有一种成就感。

作为读者, 我受益。《甘肃教育》已经办了400多期, 每一期我都翻过, 新刊一到先浏览一下目录, 然后或浏览或研读喜欢的文章, 有时查找资料还要翻阅若干年前的刊物。从2006年开始《甘肃教育》改为半月刊, 内容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贴得更近了, 并荣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甘肃社科一级期刊等称号。我读《甘肃教育》, 比较关注教育栏目的有关文章和熟人的文章。我知道许多人写文章是很不容易的, 每一篇文章都是心血的结晶, 从中可以品出甘苦, 听到跋涉前行的脚步声。近几年《甘肃教育》开设的“卷首语”, 每一篇文章都是娓娓道来, 给人以点拨、警示和积极的导向。文雨同志的《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之恳切、透彻, 《一字之差导致“被满意”》之严谨, 等等, 对教育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大有裨益的。

从当初作为《甘肃教育》的一名编辑, 到如今成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 每当翻开每一期带着墨香的杂志, 那些过去在《甘肃教育》工作时的往事就会涌上心头, 看着《甘肃教育》的每一点进步, 就像看到旧时的朋友取得了大的成就, 我禁不住欣喜万分, 就如同多年来一个总想圆的梦在不经意间给圆了一样, 我怎么能不欢喜呢!往事和喜悦如一杯放了百年的老酒, 让人一饮泪双流。

我心中的爱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微残学生 解决问题 引发感想

工作至今,有件事情令我难以忘怀,那还是我产假回来刚接的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在小学的孩子们眼里,信息技术的电脑上机操作是既让人好奇又充满无穷乐趣的课程。但是,每次课堂上我总发现有个瘦小的身影端坐在电脑旁一动不动,孤僻的眼睛远远地盯着我,那眼睛里充满了自卑和疑惑。一天,我轻轻地走上前去,拉起他的手问他:“你叫什么名字?”“老师,他是个小哑巴。”“老师,他是个聋子,听不懂我们的说话……”同学们七言八语地告诉我了我,什么!我的心猛地一紧,怎么会呢?多可怜的孩子,我忙把他搂进怀里,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对他笑笑。后来在与家长的沟通交谈中,我得知他的名字叫卢洋,由于小时侯先天性声带不全,当别的孩子已经呀呀学语时,他还是“啊啊”不止,从发现到现在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都没能彻底治疗好。我望着卢洋带着稚气的脸蛋,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决定利用孩子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机会来帮助他,哪怕仅有一线希望!

我觉得信息技术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关照全体学生、营造良好信息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洋洋的问题不能解决无疑是影响全班良好学习氛围的关键。如何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国家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良好的评价机制和体系,其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信息素养,而我们班级出现的“卢洋”问题以及如何合理解决正是以上所提出的构想包含的各个综合的信息。信息技术新课程基本理念它不单单提出了一种评价学生的手段和方式,其实最重要的是,它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并引导他们如何在实践和实际生活中去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新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和第五条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针对洋洋的情况我决定第一步先让班上所有的同学都不在歧视他,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小太阳”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电脑上利用绘画工具,每人都做一个能给洋洋同学带来温暖的小太阳,同时写上祝福的心理话,然后通过广播教学系统的展示,引导更多的同学去关心他、体贴他、鼓励同学们和他交往。慢慢地,班上的同学不但不再给卢洋起外号,还和老师一起帮助他,颗颗幼小纯真的心都献出了点点滋润的爱,慢慢地,卢洋同学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有时一高兴就很想说话,可是一发出声音就是难听的“啊、啊、啊”…….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光凭兴趣和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关键是在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好课。为了更好地做好实际工作,我翻阅教育资料,虚心向每位老教师请教,观察他们上课时的每个眼神,琢磨他们每句话包含的教育意义、每个动作代表的慈爱和关怀。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小卢洋很注意别人说话时的口型,于是我决定从“老师好”这三个最简单的字来慢慢训练他。我用Flash软件在电脑上设计了一组可爱有趣的动画。动画的主题是学生向老师问好的场景。其中学生的“老师好”问候语清晰而缓慢,我让洋洋跟着动画学习读,如果他读得较为清晰,其中的鼓掌按钮还会适时鼓励他。

如何抓住“卢洋问题”的关键,让他以最轻松自然的态度进入学习,通过老师真诚适时的评价体现他的学习成绩成为我当时的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看重评价过程。在完成一个综合性作品中,学生要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和信息的发布,这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要充分肯定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卢洋问题”就是一个特列。虽然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低年级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与文字输入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他,比如学生自评、互评会占用部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自评难免存在虚成绩的现象。这些都需要今后对不同年级评价方式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我们应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在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训练一开始,洋洋总是“袄(老)是(师)袄(好)”,电脑上的鼓掌“小手”就象“睡着”了一样,洋洋可着急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跟着读,慢慢地,音有点象了。电脑上的“小手”也开始“忙碌”起来,鼓励的掌声接连不断。 一天,洋洋轻轻地绕到我的背边,竟能较清晰地说出“老师好”这句最普通的问好了!我高兴得简直象个孩子,有希望了!学期末,洋洋的父母带他去长春一家医院复诊,诊断的结果是:比初诊时有了很大的进展,坚持练习,就会出现奇迹的!当孩子一边用手不停地比划着一边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告诉我:“呜呜(乘火车)医生说好了……”透过泪眼我望着洋洋的高兴劲儿,心里更是充满了信心。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上上,当我把一份精美的纪念品发到他的手中时,突然间,他猛地一下扑到我的怀里,清晰而又哽咽着说:“老师,妈妈!……”那时,我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滚滚的热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我心中的孔子 篇9

像我们这些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间的人,大概很少没感受过孔子的影响。记得幼时在江南小镇上生活,经常听到成年人说一句话:“孔夫子不说隔夜话。”镇上人、乡下人言谈中提到“孔夫子”的就更多,并且都是将他视为典范和圣人。以后到了上海,进了中学,日常生活中几乎听不到“孔夫子”了,但语文课本中还有《论语》片断,历史书中还提到孔子与《春秋》,称他为“教育家”、“思想家”。特别是毛泽东的著作中特别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需要总结继承。只是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孔子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成了林彪的祖师爷。“孔老二”、“孔丘”取代了“孔夫子”和“孔子”。上海的《学习与批判》杂志曾刊出过一篇《孔丘传》,不仅强调孔子的反动一生,还提到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私生子,自己也属“早婚”。本以为经过这番扫荡,孔子在民间的影响大概不复存在,谁知上星期搬家时,几位二十出头的民工见到我一箱箱的书时,脱口而出说了句:“孔夫子搬家都是书”。问他们哪里人,都来自重庆市万州农村。看来当年貌似深入彻底的“批林批孔”和“评法反儒”运动并没有能清除农村中“孔夫子”的形象,“礼失求诸野”真是至理名言。

不过这二十多年来,孔子的形象早已变得越来越高大神圣了。每当我读到那些吹捧得近乎肉麻的语言,听到有些人像当年颂扬领袖一样赞美孔子时,老实说,我一句也不会相信。幸而自己还读过些孔子的“原著”,自以为知道一些孔子的史料,不至于受他们愚弄。但当成群游客在孔庙中看到孔子一身天子冕旒服饰时,真有人以为他是一位皇帝。最好笑的是举行“祭孔大典”时一大群穿着清装的男女向孔子献舞,要不是他老人家的观念与时俱进,知道现在要讲民族平等的话,早就像当年执政时那样一声令下,将这些“夷狄”都灭了。

孔子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怕很难有一致的说法。一方面史料有限,而且从他当“圣人”起,有关他的全部记载都就非同一般,不知经过多少提炼和发酵了。另一方面,各种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像塑造孔子,改造孔子。像历代帝王总觉得只有让孔子当上皇帝,才显得自己对他的尊敬,或者他才有当皇帝老师的资格。今天某些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坚称孔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暗合,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听说钱宁写了本孔子的书《圣人》,着实为他捏了把汗。我对他的《秦相李斯》十分欣赏,听说那本书销路也不错,莫非他自我感觉太好了?须知孔子可不比李斯那样能编出那么多故事,能将情节和感情写得那么生动!弄得不好雅俗都不讨好,左右全得罪遍,说不定会让孔教会、哪一代衍圣公或圣人嫡裔告上法庭。但当《圣人》在手并读了几章后,我完全放心了,也很佩服钱宁的见解和手笔。我曾将《秦相李斯》称为我心目中的历史小说,现在我要将《圣人》所塑造的孔子称之为我心目中的孔子。当然这首先应该属于钱宁,正如他自己所说:“孔子让我感动。读司马迁《孔子世家》时,看他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肯放弃,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几乎不在乎他到底要坚持什么了。”圣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为后人所感动的人,而不是至高无上的君或无所不能的神,钱宁书中所写的孔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钱宁的文笔平实而淡雅,需要慢慢品味。所以此书不能当急就章看,不要指望下面会出现什么高潮或突变。其实看了前面几章,孔子的结局已完全可以预料,何况多数读者对孔子并非一无所知。但我相信多数读者还会看下去,这就是钱宁的本领——他善于将自己的感动来感动读者。大概害怕有些读者没有读完的耐心,钱宁会不时插入几句时尚或另类的话,或者是并无恶意的调皮话。他自称是“开了一些现代玩笑”,实际是将当代一些流行词汇用之于孔子时代。这在历史传记中是不容许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完全正常,运用得体的话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孔子时代的一些典章制度、政治事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至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日常生活,要在学理上解释明白是相当困难的,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但如果能用一个读者熟悉的词汇或现象替代,不仅便于理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当然这种借用不可能完全确切,但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创意,有的显然是作者的率性所为,这正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和魅力。

我心中的英雄 篇10

小时候看故事书、电影,特别钦佩里面的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赵一曼……他们在战斗中英勇杀敌,面对敌人绝不低头,很有气概,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可现在是和平年代,很难出现这样战争中才能有的英雄。前一阵我亲眼目睹了一次消防员叔叔救火的过程,他们在我心中树立起新的英雄形象。

在大火熊熊燃烧时,随着消防车一路警报呼啸而来的,还有消防员叔叔矫健的身影,他们穿着厚厚的消防服,头戴钢盔,身上背上沉重的水管,义无反顾地冲进火场,我不禁担心,他们不怕烧到自己的头发和皮肤吗?他们不怕疼吗?他们不怕自己的受伤吗?消防员叔叔显然无暇考虑这些,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他们把自己的安危放在脑后,一心只想能抢救群众帮助他们,看着他们从着火的楼房里出来时,脸上都是黑黑的灰烬,身上一道道划痕,有的地方还被刮破,可是手上抱出哇哇大哭的小孩子、居民存放贵重物品的箱子,迎接他们的是被救居民宽慰和感激的笑脸,他们说,自己不疼、不累,救助了群众,他们就感到最大的快乐!我真被他们奋不顾身的行为和朴实无华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也由衷地敬佩他们,他们就是我心中最伟大的英雄。

后来我知道,消防员叔叔不仅是参加火灾扑救,他们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到来时,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保护我们,甚至有想不开的人有跳楼或其它自杀行为时,消防员叔叔也会一马当先地去实施救助。他们可真是人民群众的保护伞啊!

我心中的“税” 篇11

后来,爸爸辞职下海经商了,成立了公司。每到月底,爸爸妈妈都会拿很多账单对账,我也会安静地呆在一旁,听着他们嘴里说着增值税、房产税、营业税等等。渐渐地我越来越讨厌“税”了。我常想,如果不交税该多好,那我的玩具就可以买高级的了。

一转眼,我上了小学。当我第一次走进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齐的桌椅,先进的电教设备,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我高兴极了。回到家,我悄悄地问妈妈:“我上学得交多少钱啊?”妈妈说:“傻孩子,学校只收我们一些杂费,我们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都是轮流使用的。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整理的那些税票吗?虽然我们的钱用来交各种各样的税,使我们的收入少了许多,但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交的税,你才能享受到这么优越的环境呀!”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对“税”似乎不那么反感了。

真正让我了解“税”的含义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支援灾区,每天我都揪着心和爸爸妈妈坐在电视前。看着灾区震后凄惨的景象,看着许许多多的解放军叔叔不分昼夜地抢救伤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手里生还,我在感受生命力量的同时,也为灾区人民捏了一把汗:重建灾区我们国家得需要多少钱啊!我心里敲起了小鼓。坐在一旁的爸爸看我低头不语,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摸着我的头,感慨地说:“别担心,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家庭,人民有难,国家怎能不管?再说,我们国家为了发展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每年都要征税,税收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收取的税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税收的作用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重建汶川的一切投入,也都是靠税收来完成的。”我终于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税。

“税”在我的心中变得如此温暖而神圣。要使我们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我们都要从依法纳税做起,成为一个光荣的纳税人,不仅是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更是用实际行动温暖着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我心中的一堂好课 篇12

一、一堂好课应该是一个整体, 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勾连, 无缝对接, 丝丝入扣, 浑然一体

近几年来, 活动单导学、板块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冲击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竞相效仿的过程中, 有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像是被人大卸八块、四分五裂。其实, 教学活动的前后环节应该环环相扣, 一节好课应该像流水那般顺畅, 前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下一个活动做好知识上和活动上的准备和铺垫, 使教学活动的推进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教学《陋室铭》这篇文言文时, 我就设计了“朗读—读顺文章→品读—读懂文意→赏读—读通思路→研读—读明情操”这样几个环节, 让学生拾级而上, 自然而然完成学习目标。再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绿》时, 我设计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环节, 把“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前后环节紧密连贯,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环节的转换。

总之, 语文课堂设计活动环节要统筹兼顾, 还要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 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 不着痕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精彩的导语, 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课堂导语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 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概括性的教学语言。好的导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衔接新旧知识、营造教学气氛的作用, 为一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开头乃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启迪, 催人奋进。”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我引用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首诗来开头:“我常觉得, 生命是一项奇迹。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 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对毫不起眼 的鸟儿, 在枝头唱 出远胜小 提琴的夜曲……”并顺势利导:“是啊, 青青芳草, 盈盈春水,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和感受。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宗璞的脚步去走进一片紫藤萝, (出示投影) 去聆听生命的感言。”这样的导语既激发起学生对紫藤萝的好奇, 又能触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当我缓缓念出这首优美的小诗时, 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我创设的那份宁静、优雅的意境中。再如, 教学《台阶》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穿着黑布棉袍、青布马褂的背影漫上荧屏时, 我们不禁被那伟大而无私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父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儿子的心田。今天, 让我们沿着作家李森祥为我们搭起的‘台阶’, 一同再去感受父亲的品质, 理解父亲的情怀。”既重温了《背影》的主题, 又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营造了浓浓的父爱氛围。

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已成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日常授课的主旋律的今天,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精心设计一个让人心动的导语, 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一堂好课应该渗透情感的教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灵魂的洗涤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情感的需要, 既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要善于控制语速的轻重缓急传达文本中的喜怒哀乐。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还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 一举手一投足, 一个简单的会意, 一个赞许的眼神, 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从而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 喜欢学、愿意学, 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我心中的风景 篇13

柳丽莎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27)班430223

(这是我高一语文考试的一次满分作文,后于2011年11月8日发表在《楚天都市报》上)

你凝望天边的残阳,问我喜欢怎样的风景,我在心里对你说,你就是我的风景。

——题记

时光流转不停,在遗忘与记忆交替的成长岁月中,身边人来人往,而你却在我的心中从开始到现在,也将直到永远,因为你,是陪伴我一生的最美的风景。

小时候,你是我心中的风景。

我的小时候,吵闹任性的时候„„哼着曲调,拨时光之盘逆转,我看到了我的小时候,那时的你,常常牵起我的小手,带我看最美的风景,因为牵着你的手,似乎一切都变成了风景,你就是我的风景,虽然平凡,但无限慈爱,虽然普通,但却是我最想见到也立志长大后要永远守护的人,因为不辞辛劳的守护我长大的人一直都是你,从那时起,你就是我心里最美的风景。

长大后,你是我心中的风景。

望着天空,看着太阳急急落下又缓缓升起,看着流年匆匆卷来又向遥远的地方奔去,我就这样在你的陪伴下一点点长大,现在的我,开始有了理想,看到岁月在你的脸上留下痕迹,我想要更加努力,想要实现理想让我来守护你而成长的路途充满坎坷,当我满怀信心却一次次失败时,疼痛的颜色布满了我的天空,生活中似乎不再有风景,我的耳边突然有了你永远亲切的声音:“许多梦想都是很难实现的,但追求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泪流汗的机会,因为这些生命中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你的话语让我重新擦掉眼里的忧伤,重新看到了最美的风景,因为你,我看到了阳光,看到了彩虹,看到了生命的溢彩流光。长大后,你就是我心里最美的风景。

未来,你是我心中的风景。

因为你,我成为了我,来到世上欣赏到了阳光,因为你,我体验到了成长,享受到了爱,我想,我和你永远都不会分离,只要我的生命不息,你就永远住在我心里,是我最美的风景。

想着我心中永远最美的风景,我转声地呢喃着:“妈妈,我爱你!”

写于:2008年高一一次考试

作者简介:

上一篇:2022 年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下一篇:繁星春水摘抄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