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精选2篇)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篇1

深刻蕴含了共产党人的终极理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终极理想在新时代的中国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我们党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这一初心和使命,高举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旗帜,同时又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变化,紧密结合我们当前的历史方位,辩证统一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历史发展逻辑,连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引领和激励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彻底扭转了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趋势,带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向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紧密接续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这一初心和使命,吸纳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天下为公的政治认同,沉淀着中华民族不曾放弃的精神追求。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感动和激励了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今天,我们的“初心”“使命”固然不同于张载所说的“心”和“命”,但却回响着古代中国人报国忧民、救国济民的历史心声,映照了“横渠四句”透出的古代中国人的理想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意味着牢记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宗旨,担当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也意味着铭记中华民族曾经创造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担当我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文化使命,再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气度和自信,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连通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开启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高度凝结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梦想渴望

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伟大事业召唤伟大梦想,伟大梦想开启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这个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集中表达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瓜熟蒂落那么简单。为了胜利走完这最后“十里”路程,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接近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要对来时的路、对我们的初心和理想、对自身所负的历史使命有更为清醒更为深刻的认识。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敢于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赢得各种有着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为人民谋幸福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城市 幸福感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不论道路如何坎坷、风云如何变幻,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

今天,虽然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继续艰苦奋斗,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一个人要幸福,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但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研究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比如,不丹,这个仅有700万人口,年均GDP只有10亿多美元的贫穷小国,国民都乐观开朗,自我感觉很幸福,“不丹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衡量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指标体系GNH,也就是说关于顺利出生,幸福地生活,以及安详的死去。

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必须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社会愈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愈高。生态环境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进步而变化的自然需求,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协调发展。很显然,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人们的快乐幸福的增加,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离的。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不断进化的历史,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和谐自然”三个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原始协调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分分合合的矛盾发展关系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关系必须和谐,只有保护自然,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的生存方式是采集渔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因此,自然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的人口增长速度慢,大自然的资源又比较丰富,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整体上比较轻微,人类也就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搞,也使人类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自然由“利用”变成了“征服”。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大规模地消耗,污染物被大量的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趋恶化,导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恶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和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和健康损害,据世界卫生组织初步估计,中国有22%的疾病负担应归咎于环境因素。

如果环境恶化,那么大体上群体意识也在下降,环境恶化的同时,我们保护良好的生活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不用说幸福指数了。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技术解决不了日趋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按照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的要求,控制人口,改变现有生产和技术结构,减少资源消耗,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人类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幸福指数。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召开了一场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的大会,像示人昭示了本次峰会的主题:“低碳减排",从而揭示了低碳时代的辉煌序幕,敲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面临的空前危机的警钟。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一年级上四季教学设计下一篇:输液告知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