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精选10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1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两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三、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例如,对于空气是否热胀冷缩,要求学生想出一些观察的方法。包括用什么方法把空气装起来,怎样才能不使空气跑掉,怎样才能看到空气遇冷或遇热后的体积变化。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小学生自己想出观察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他们要在积累和掌握了对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一定的观察经验之后,才可能做到。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单元,并已经掌握了观察液体热胀冷缩的方法,所以在这里对学生提出这个要求是适时的。我们希望在其他活动中,也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本册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例如,云量和雨量、气温、天气、磁性的强弱、声音的高低等。在溶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等活动中,也对学生的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2

关键词:游记散文,优化方法,教学设计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 游记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数。 游记散文不仅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游记散文,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又可以引领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正因为游记散文有着这样强大的教学功能, 小学语文老师都能够认真对待游记散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蓝本, 教学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 若是单从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说,游记散文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所描绘的内容也是新鲜、好奇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加上游记散文的教学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很容易找到的。 按理而言,要设计好一堂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并且把课上好应该不难。

游记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体特点的可操性是明显的。可是从具体实操的角度而言,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因为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游记散文课堂教学要么陷入热闹却低效,要么陷入沉闷又低效的尴尬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几年来实施游记散文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使游记散文课堂教学出彩又高效,要先把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游记散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 所以在教学游记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览的顺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踪。 弄清楚作者的游踪,有助于学生搞清楚文章的脉络。 在搞清楚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读,让学生能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叶圣陶先生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双龙洞沿途的风光,再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来写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行文过程中,双龙洞路上的“明艳美”、溪流“变化美”、孔隙“险峻美 ”和内洞 “奇妙美 ”得到了显现 。 此外 , 叶圣陶先生还始终抓住双龙洞水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是 “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 “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内洞是“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并组织学生就游踪和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能够对作者的游踪和双龙洞的景物特点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

优秀的游记散文在选用表现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 只有作者运用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体形象。 通过研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现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景物描写的写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写的水平。 所以说,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后,紧接着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还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文章中,叶圣陶先生运用了列数字、巧设问、写感觉、做假设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双龙洞既有宽敞又有窄小,感觉上很险峻,但总体上很耐看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景物表现的手法进行探究, 要求他们在研读文章的同时做好批画圈点,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归纳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合作探究竟然能够把景物表现手法归纳个八九不离十。 后来的作文练习环节更是让我倍感惊喜:正是因为他们对景物描写的手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手法竟异常得心应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

相比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 写景抒情类的记叙文要难教得多。 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写景抒情类游记散文的时候常常会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通过把两三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对照鉴别,这样往往很容易就会找出两文的共同点, 加深对写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 在选择课外比较阅读文本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 再研究比较文本在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季羡林先生的《石林颂(节选)》或是《黄果树瀑布》等文章与本文做比较阅读,也可以选用描写双龙洞的其他游记散文作为比较的文本。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文章的相同点进行归纳、评价,也可以对比较文章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提高鉴赏能力。

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意趣上来看,游记散文对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提高对游记散文教学功能的认识, 认真钻研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要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就要先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等做法,再做具体的教学实施。 只有这样,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实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浅谈游记教学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谌勇.融自然神韵与人文情怀于笔端——游记散文写作略谈,2012.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离不开的电 》 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经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加工过程。

2、能认真细致地完成实验;愿与同学合作;乐于倾听他人的建议;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3、初步建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概念;知道串联与并联电路的不同。

【教学重点】

1、认识串联与并联电路连接方法的不同特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初步建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并联电路的连接操作。

2、经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自制串联、并联电路演示板各1块;典型的串联、并联电路实物连接各1套;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路元件1套;实物投影1台;磁扣40个等。

分组材料:

1、电池1节、灯泡2个、导线4根。

2、灯泡实物图2个、电池实物图1个、记录纸1张、胶棒1个、红色记号笔1支。

3、开关1个。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探究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

1、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师:(实物投影)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几根导线,谁能用这些材料连接出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呢?

生:(大多数举手)

师:昨天大家已经学会了连接这样的简单电路,对不对?今天,张老师要考考大家,我要和三年五班的同学来上一节四年级的课,你们敢不敢?

生:敢

师:现在,张老师给各组再增加一个小灯泡,请你们想办法连接出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的电路。然后,把成功的电路画下来,连出一种马上研究下一种,成功几种就画几种。实验前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有哪些事需要做呀?谁来连导线?谁来画画?对吧?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在10分钟里,哪个组连接出的这种电路最多?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师:各组都成功没有? 生:(举手)

师:请各组组长把连接成功的电路实物图拿到前面来。

生:(把图用瓷扣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张一张地仔细看一看黑板上这些电路实物图,它们是怎样连接的?谁愿意代表你们组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连接的?这是哪个组连接的?你们来一个人汇报一下。

师:(指名,实物投影)请你看着电路图,一边指一边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从哪连到哪?什么连什么?下面的同学仔细听,认真看,有不同的意见咱给他提出来,好吗?

生:我们先从电池负极连接到灯泡,再从这个灯泡连接到另外一个灯泡,再从这个灯泡的旁边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师:仔细看一看。

生:连接到电池的正极。

师:从电池的正极连出几根导线?

生:一根。

师:然后连接到灯泡的什么地方?从灯泡的这个连接点是怎样连接的?

生:从电池的正极连出一根导线,连接到一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这个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连接到另一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另外一个连接点到负极。

师:刚才是有张老师帮忙,下面这种你们自己说,从哪连到哪?连出几根导线?怎么连的?好不好?

师:(指名)他说时我们给他帮帮忙,提出修改意见。

生:我们先用一个灯泡,从正极连到连接点,再从负极连到另外一个连接点,再从另外一个灯泡连接点连到正极,再从另一个连接点连到负极,灯泡会亮一些。

4、研讨:

师:这种连接方法和刚才那一种有什么不同呢?

生:这种灯泡亮一些,那种不亮。

师:你发现这个问题了,刚才我们问的是连接方法。

生;这个实物图的导线交叉了。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张实物图是怎样交叉的,从那交叉的?

生:从正极引出两根线,然后一根线从正极到第一个灯泡连接点,另一根从正极到到第二个灯泡的连接点,然后从另一个连接点到负极。

师:黑板上这些电路实物图如果从连接方法上看,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类。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生:从电池正极连到一个灯泡第一个连接点,再从另一个连接点连到第二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另一个连接点连回负极。

师:他说的第一类都是这样连接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赢得了大家的支持,接着说。

生:从电池正极连到第一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灯泡另一个连接点连接到第二个灯泡的第一个交叉点,再从第二个灯泡的另一个交叉点连回负极。

师:听了他的分法和理由,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他的分法很好,很有创意,但我觉得可以分成两类。

师:你的意见是黑板上这三类你可以归纳成两类吗?谁和他的意见是一样的?你来代表大家到前面来分一分。

生:就是我们可以根据面积较大的可以分一类,面积小的分一类。

师:她是按电路实物图的面积大小来分类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们想了吗?她说了你们就同意?我们这样想,如果仔细看黑板上的这些电路图,他们灯泡的位置一样不一样?电池的位置一样不一样?甚至导线的数量也有细微的不同,但是如果从连接方法上看,有些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可以大胆的把他们挑出来放在一起,这叫归类,明白吗?黑板上这三类从连接方法上还有没有可以归纳在一起的?哪个可以拿过来?(学生指,老师做,分为两类。)

师:(指第一类)这一类的连接方法有一个特点,你能不能找出来?(指第二类)它的连接方法的特点我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指第一类)我觉得这一类没有交叉,(指第二类)这一类的交叉了。

师:这一类没有交叉,它的连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的连法都不交叉。

师:不交叉,那是什么样子的?

生:不交叉就是没有交叉。

(师生笑)

师:谁能把这种连法的特点说出来。

生:它们都是一圈(湖南话发音似“群”)。

师:它们是一群,那边的不也是一群吗?

生:从电池的正极到……

师:还是连接方法,你们看是不是一个串一个,一个串一个,像什么?

生:像圆圈。

生:有一个像海狮。

生:有点像泡泡。

生:有点像汽车。

(师生笑)

师:越说越远了,他们一个串一个,一个串一个,有点像——

生:珠子。

师:这一类连法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串(chuān)连法。

师:看来你是真理解了,发音有点问题,读作串(chuàn)联法。(板书)

师:我们来看这一类有什么特点?

生:交叉。

师:看从电池正极出来几根线?

生:2根。

师:然后分到哪去了?

生:分到两个灯泡上去了。

师:数一数分了几个叉?

生:2个叉。

生:4个叉。

师:从正极出来,走,回到负极,这叫一个通路。看看4根线分了几个叉?几个通路?

生:2个叉,2个通路。

师:那边那个叫串联,这边这个分叉的叫什么名字呢?

生:(齐喊)叉连。

师:(笑)看来同学们是真懂了,这个名字不太好听,他科学的名字叫并联。(板书)

师:刚才给同学们的时间可能有点短,并联电路只连接出一种,我相信大家经过努力能够连接出很多种。

5、巩固:

师:(出示电路演示板)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电路,你们来看一看哪个是串联?哪个是并联?

生:(一边指一边说)这边是串联,那边是并联。

二、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不同

1、灯泡亮度不同。

师:你们这么明白串联和并联,那么除了连接方法的不同,你们还能发现他们还有别的不同吗?

生:第一个是用3根导线连的,第二个是有4根导线连的。

师:这是连接方法,告诉大家除了这些连接方法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谁在刚才实验中发现了?

生:第一个串联只有一个圈,第二个并联有两个圈。

师:还是连接方法,有没有同学在实验中非常细致,除了发现它们一个是串成串的,另一个是分叉的这种连接方法的不同,你还发现它们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生:(齐声喊)不一样。

师:不一样,哪个更亮一些?

师:是串联还是并联?

生:并联。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一看就知道了。

生:我们连过,发现的。

师:哪些同学也发现了?

生:(举手)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指名演示)

2、灯泡之间的相互影响。

师:那还有什么不同?

生:是它们位置不同。

生:那个灯泡是倾斜着摆的。师:还是连接方法,你们看这两个电路都连了几个灯泡?

生:两个。

师:如果我拿走其中的一个会怎样?

生:灭掉。

师:都灭了?

生:都灭,串联都灭。

生:并联也都灭。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串联质有一个会灭,并联都会灭。不是,串联都会灭,并联只有一个会灭。

师:你们怎么发现的?

生:因为我们做过实验了。

师:谁也发现了?

生:(少数举手)

师:验证一下,好不好?

(指名,一人挑好一个灯泡,同时拿开,大家看。)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想一想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生:(举手)

师:你原因都知道了,厉害,你说。

生:串联都连在一起,摘走一个都灭。

师:你不是说会解释原因吗?

生:摘走一个,串联电路就断了。

师:从哪里断的? 生:就是从这里。(手指灯泡边的一个连接点)

师:从哪里?

生:(手指灯座处)从灯泡被拿走的地方断的,电路就不同了。

师:那这一个呢?

生:因为并联导线连的是两根,断了一根,上面就不亮了,导线被断掉了,导线并在一起,另一个还是亮的。

师:所以验证了串联电路有几个通路?

生:一个。

师:并联电路呢?

生:两个。

师:摘走一个另一个呢?

生:亮。

师:(出示:开关)老师这里有一个开关,请你们把它也连接到电路中——

生:(打断老师发言,指着黑板上的一张图。)张老师,刚才的分类还是有问题,如果分成两类,这个还是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只连接了一个交叉口。

师:(实物投影出示该图)大家请看他说的这个电路,这个看着像个串联,也像个并联,实际有没有问题?

生:有。

师:知道错在哪吗?

生:这个导线该连在这里,不该连在那里。

师:大家还要感谢他,非常细心。

三、拓展

1、探究利用一个开关控制电路。

师:我还是接着说这道题把,再给各组一个开关,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个开关也连接到电路中,让这个开关同时控制两个灯泡的亮灭,你会吗?有兴趣的同学回家研究一下。

指导教师: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唐育

执教教师: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张元喜

【教学内容】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离不开的电 》 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经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加工过程。

2、能认真细致地完成实验;愿与同学合作;乐于倾听他人的建议;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3、初步建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概念;知道串联与并联电路的不同。

【教学重点】

1、认识串联与并联电路连接方法的不同特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初步建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并联电路的连接操作。

2、经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自制串联、并联电路演示板各1块;典型的串联、并联电路实物连接各1套;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路元件1套;实物投影1台;磁扣40个等。

分组材料:

1、电池1节、灯泡2个、导线4根。

2、灯泡实物图2个、电池实物图1个、记录纸1张、胶棒1个、红色记号笔1支。

3、开关1个。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探究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

1、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师:(实物投影)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几根导线,谁能用这些材料连接出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呢?

生:(大多数举手)

师:昨天大家已经学会了连接这样的简单电路,对不对?今天,张老师要考考大家,我要和三年五班的同学来上一节四年级的课,你们敢不敢?

生:敢

师:现在,张老师给各组再增加一个小灯泡,请你们想办法连接出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的电路。然后,把成功的电路画下来,连出一种马上研究下一种,成功几种就画几种。实验前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有哪些事需要做呀?谁来连导线?谁来画画?对吧?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在10分钟里,哪个组连接出的这种电路最多?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师:各组都成功没有?

生:(举手)

师:请各组组长把连接成功的电路实物图拿到前面来。

生:(把图用瓷扣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张一张地仔细看一看黑板上这些电路实物图,它们是怎样连接的?谁愿意代表你们组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连接的?这是哪个组连接的?你们来一个人汇报一下。

师:(指名,实物投影)请你看着电路图,一边指一边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从哪连到哪?什么连什么?下面的同学仔细听,认真看,有不同的意见咱给他提出来,好吗?

生:我们先从电池负极连接到灯泡,再从这个灯泡连接到另外一个灯泡,再从这个灯泡的旁边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师:仔细看一看。

生:连接到电池的正极。

师:从电池的正极连出几根导线?

生:一根。

师:然后连接到灯泡的什么地方?从灯泡的这个连接点是怎样连接的?

生:从电池的正极连出一根导线,连接到一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这个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连接到另一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另外一个连接点到负极。

师:刚才是有张老师帮忙,下面这种你们自己说,从哪连到哪?连出几根导线?怎么连的?好不好?

师:(指名)他说时我们给他帮帮忙,提出修改意见。

生:我们先用一个灯泡,从正极连到连接点,再从负极连到另外一个连接点,再从另外一个灯泡连接点连到正极,再从另一个连接点连到负极,灯泡会亮一些。

4、研讨:

师:这种连接方法和刚才那一种有什么不同呢?

生:这种灯泡亮一些,那种不亮。

师:你发现这个问题了,刚才我们问的是连接方法。

生;这个实物图的导线交叉了。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张实物图是怎样交叉的,从那交叉的?

生:从正极引出两根线,然后一根线从正极到第一个灯泡连接点,另一根从正极到到第二个灯泡的连接点,然后从另一个连接点到负极。

师:黑板上这些电路实物图如果从连接方法上看,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类。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生:从电池正极连到一个灯泡第一个连接点,再从另一个连接点连到第二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另一个连接点连回负极。

师:他说的第一类都是这样连接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赢得了大家的支持,接着说。

生:从电池正极连到第一个灯泡的连接点,再从灯泡另一个连接点连接到第二个灯泡的第一个交叉点,再从第二个灯泡的另一个交叉点连回负极。

师:听了他的分法和理由,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他的分法很好,很有创意,但我觉得可以分成两类。

师:你的意见是黑板上这三类你可以归纳成两类吗?谁和他的意见是一样的?你来代表大家到前面来分一分。

生:就是我们可以根据面积较大的可以分一类,面积小的分一类。师:她是按电路实物图的面积大小来分类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们想了吗?她说了你们就同意?我们这样想,如果仔细看黑板上的这些电路图,他们灯泡的位置一样不一样?电池的位置一样不一样?甚至导线的数量也有细微的不同,但是如果从连接方法上看,有些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可以大胆的把他们挑出来放在一起,这叫归类,明白吗?黑板上这三类从连接方法上还有没有可以归纳在一起的?哪个可以拿过来?

(学生指,老师做,分为两类。)

师:(指第一类)这一类的连接方法有一个特点,你能不能找出来?(指第二类)它的连接方法的特点我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指第一类)我觉得这一类没有交叉,(指第二类)这一类的交叉了。

师:这一类没有交叉,它的连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的连法都不交叉。

师:不交叉,那是什么样子的?

生:不交叉就是没有交叉。

(师生笑)

师:谁能把这种连法的特点说出来。

生:它们都是一圈(湖南话发音似“群”)。

师:它们是一群,那边的不也是一群吗?

生:从电池的正极到……

师:还是连接方法,你们看是不是一个串一个,一个串一个,像什么?

生:像圆圈。

生:有一个像海狮。

生:有点像泡泡。

生:有点像汽车。(师生笑)

师:越说越远了,他们一个串一个,一个串一个,有点像——

生:珠子。

师:这一类连法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串(chuān)连法。

师:看来你是真理解了,发音有点问题,读作串(chuàn)联法。(板书)

师:我们来看这一类有什么特点?

生:交叉。

师:看从电池正极出来几根线?

生:2根。

师:然后分到哪去了?

生:分到两个灯泡上去了。

师:数一数分了几个叉?

生:2个叉。

生:4个叉。

师:从正极出来,走,回到负极,这叫一个通路。看看4根线分了几个叉?几个通路?

生:2个叉,2个通路。

师:那边那个叫串联,这边这个分叉的叫什么名字呢?

生:(齐喊)叉连。

师:(笑)看来同学们是真懂了,这个名字不太好听,他科学的名字叫并联。(板书)

师:刚才给同学们的时间可能有点短,并联电路只连接出一种,我相信大家经过努力能够连接出很多种。

5、巩固: 师:(出示电路演示板)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电路,你们来看一看哪个是串联?哪个是并联?

生:(一边指一边说)这边是串联,那边是并联。

二、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不同

1、灯泡亮度不同。

师:你们这么明白串联和并联,那么除了连接方法的不同,你们还能发现他们还有别的不同吗?

生:第一个是用3根导线连的,第二个是有4根导线连的。

师:这是连接方法,告诉大家除了这些连接方法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谁在刚才实验中发现了?

生:第一个串联只有一个圈,第二个并联有两个圈。

师:还是连接方法,有没有同学在实验中非常细致,除了发现它们一个是串成串的,另一个是分叉的这种连接方法的不同,你还发现它们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生:(齐声喊)不一样。

师:不一样,哪个更亮一些?

师:是串联还是并联?

生:并联。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一看就知道了。

生:我们连过,发现的。

师:哪些同学也发现了?

生:(举手)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指名演示)

2、灯泡之间的相互影响。

师:那还有什么不同?

生:是它们位置不同。

生:那个灯泡是倾斜着摆的。

师:还是连接方法,你们看这两个电路都连了几个灯泡?

生:两个。

师:如果我拿走其中的一个会怎样?

生:灭掉。

师:都灭了?

生:都灭,串联都灭。

生:并联也都灭。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串联质有一个会灭,并联都会灭。不是,串联都会灭,并联只有一个会灭。

师:你们怎么发现的?

生:因为我们做过实验了。

师:谁也发现了?

生:(少数举手)

师:验证一下,好不好?

(指名,一人挑好一个灯泡,同时拿开,大家看。)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想一想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生:(举手)

师:你原因都知道了,厉害,你说。

生:串联都连在一起,摘走一个都灭。

师:你不是说会解释原因吗?

生:摘走一个,串联电路就断了。

师:从哪里断的?

生:就是从这里。(手指灯泡边的一个连接点)

师:从哪里?

生:(手指灯座处)从灯泡被拿走的地方断的,电路就不同了。

师:那这一个呢?

生:因为并联导线连的是两根,断了一根,上面就不亮了,导线被断掉了,导线并在一起,另一个还是亮的。

师:所以验证了串联电路有几个通路?

生:一个。

师:并联电路呢?

生:两个。

师:摘走一个另一个呢?

生:亮。

师:(出示:开关)老师这里有一个开关,请你们把它也连接到电路中——

生:(打断老师发言,指着黑板上的一张图。)张老师,刚才的分类还是有问题,如果分成两类,这个还是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只连接了一个交叉口。

师:(实物投影出示该图)大家请看他说的这个电路,这个看着像个串联,也像个并联,实际有没有问题? 生:有。

师:知道错在哪吗?

生:这个导线该连在这里,不该连在那里。

师:大家还要感谢他,非常细心。

三、拓展

1、探究利用一个开关控制电路。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对这学期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 《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研究与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适时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精神。主要内容有:了解植树的过程;对当地岩石的种类进行考察。

四、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所教学的每个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4-6人,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每课进行探究的问题不能超过两个,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如视频、游戏等方法组织教学。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即不强制学生的学习,也不放任自流,用语言、情境、游戏等到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其它方法运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讲科学故事、观看视频等手段,这些手段有的让学生亲历过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强材料的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学期,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

4、向其它学科融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5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总26课时。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共13课时。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本单元围饶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养”,教师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养蚕的经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1、我们来养蚕:了解养蚕的一些基本方法,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

2、给蚕宝宝记日记:通过养蚕活动,做观察和记录了解昆虫及其变态的知识,产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我们来抽丝:让学生真正明白养蚕的意义,通过抽丝让学生感受生命创造的伟大奇迹。

4、养蚕经验交流会:通过整理记录、交流汇报,总结出蚕的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之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做简单的了解。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关于力的学习都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本单元开始,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物体的运动做简单的定量观察。

1、一切都在运动中:建立了参照物的的概念,认识“运动的相对性”。

2、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速度概念。

3、运动的方式:根据物体运动的的轨迹不同将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认识物体的运动的方式。

4、小车的运动: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运动物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做简单的定量观察。

5、摆:以摆为话题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搜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展实验时学会控制变量,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力无处不在,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方向,认识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在探究各种力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力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1、力在哪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的两上基本要素“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承前探究、发现“恢复”的“弹性”,引出“弹力”一环紧扣一环。既加深了对力的体验,又对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有了初步认识。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认识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

4、摩擦力的秘密:认识摩擦力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降落伞:综合“力”的概念,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1、调查:什么是调查。介绍调查的常用方法。通过一个校园调查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亲历现场调查的过程。

2、预测:什么是预测。两种最常见的预测情形。应用已学知识进行预测。

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5课时)(时间:2.12-----3.8)

第二单元《养蚕》(7课时)(3.9------4.5)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8课时)(4.6-----5.3)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8课时)(5.4-----5.31)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3课时)(6.1------6.7)

总复习。(9课时)(6.8------期末)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6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小学生合作讨论或操作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 有些观察讨论不得要领等,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导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 希望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导学方法, 使小组成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学会倾听、表达、讨论,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协作的团队探究能力。

2 研究模式:“两实践-两反思”模式

3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各种各样的岩石”

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 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 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 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 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 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2)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5 研究过程

1) 第一次教学。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你们的的岩石都带来了吗?把它放入盘中。看看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岩石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环节二:观察岩石。

老师也带了6种岩石, 分别编上了1-6号, 请每个小组选择4颗岩石进行观察, 并填写两张“观察记录单”和两张“气泡图”。小组内可以分工。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各种各样的岩石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你发现了吗?如果让我们给它们分分类, 你准备怎么分类? (按颜色、按形状、按透光性……)

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填在“岩石分类记录表”上。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教师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达到的目标。

问题发现:

(1) “石头展览会”一开, 学生就兴奋地看自己和同学的石头, 有的忘记了老师提出的三点分享要求, 有的或者分享前两点, 而重点“说说它有什么特征”说得很简单。

(2) 观察岩石小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 学生一人拿一块岩石自己观察, 怎样填写记录单也感到困难。

(3) 给岩石分类小组有讨论, 但是分类结果的表述记录不规范。有的学生对分类不太了解, 一个也分成一类。

自我反思:

(1)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比较喜欢玩, 对于老师的口头要求记得不很牢。

(2) 观察4颗岩石填写四张记录 (其中两张气泡图) 任务比较重, 学生不知具体该怎样合作。

(3) 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小学四年级上期, 对于完全空白分类记录表, 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分类情况, 有一定难度。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1) 将小组岩石分享的三点内容出示一张幻灯片, 对于重点的第3点改变颜色, 增大字号。

(2) 将观察4颗岩石改为着重观察2颗岩石, 合作的方法建议组内再分成两组, 3人观察一颗, 填写记录单, 然后再交换观察, 补充记录。

(3) 分类记录表改为填空式, 语言部分老师写出来, 学生主要填分类的关键字如:颜色, 和分类结果岩石的序号。

2) 第二次教学改进。

主要展示环节: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那么这些天然的石头都有哪些特点?我们来开一个石头展览会, 老师让你们带的岩石都带来了吗? (屏显)

看看我们所带来的都是岩石吗?

你是从什么哪里得到的?

和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观察岩石。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的岩石收好, 我们来观察老师给大家带的6种岩石 (屏显:建议合作学习方法) 。

–小组先选择2颗岩石。

–3名同学观察一颗, 完成记录表, 另外3名或2名同学观察另一颗, 填写气泡图。

–记录完成后, 组内关键交换岩石和记录单, 进行补充和讨论。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虽然每块岩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些相似之处, 如果把这六块岩石分分类, 你们准备怎么分? (按什么标准分, 分成哪几类)

主要观察点: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1) 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带的岩石知道该说的要点了。

(2) 小组观察岩石有了合作的气氛。

(3) 分类记录表填得也比较快了。

问题发现:

小组观察岩石活动时小组合作是有了, 但是探究性比较少, 就是按照老师板书的颜色、花纹、透光性等观察方面去观察, 再记录。主动发现的意识不明显, 不强烈。

自我反思:

老师包办得比较多, 怕学生没有想到一些观察方法 (如刻划) 和观察方面 (如岩石是颗粒状还是层状) , 因此在介绍观察方法时就尽可能地告诉了具体的观察方法, 和每种观察方法下应观察到哪方面的特征。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引导观察方法时不将观察的方面写出来, 只是引导一下,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看哪些组观察得多, 记录得多。然后小组汇报时再全班补充, 老师写出观察的方面。并进行表扬评价。

6 总体小结与反思

经过两次实践两次反思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初略研究, 我对科学课的小组学习教师导学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甚了解, 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样在小组热热闹闹的背后才有实质的活动过程, 学生才有合作的体验和收获。第二, 科学课小组合作还要体现探究的特点, 因此在思考小组合作的内容方面要设计探究的内容, 活动既有老师要求的程序, 又有过程中的探究。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有兴趣。第三, 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7

一、思维聚焦 揭示课题

1、(出示变色龙的四幅图片)认识这种动物吗?---板书:变色龙

2、播放《变色龙变色全过程》,变色龙是怎么适应周围环境的?(改变身体的颜色)

3、变色龙随环境背景改变体色来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为了生存,动物都要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护身方法,否则就会被大自然淘汰。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出示包括壁虎、刺猬、乌龟、章鱼、羚羊、黄鼠狼、黑曼巴蛇在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壁虎如何自护?∕刺猬怎么对付来犯的敌人?∕乌龟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羚羊怎样逃生?∕黄鼠狼有什么高招?∕黑曼巴蛇的致命武器是什么?(自切、硬刺、硬壳、喷墨、奔跑、放臭气、喷毒液)

二、甄别分类 研讨质疑

1、初识动物

下面这一组动物有什么样的护身术?先来认识一下。(出示十四种动物图片:北极狐、猎豹、兰花螳螂、斑马、蝗虫、黄蜂、枯叶蝶、蓝环章鱼、带眼状斑的蝴蝶、毒箭蛙、竹节虫、毒蛇、树叶虫、蛾类幼虫、)

(视频文本:北极狐: 北极狐在白雪皑皑的冬天毛色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毛,与它周围环境颜色极为相似。

竹节虫:在这片树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细树枝吗? 树叶虫:这是残破的绿叶吗?

蛾类幼虫:有些蛾类幼虫身上长有鲜艳的毒毛,鸟类吞食它,口腔黏膜又痒又疼,再次见到这种颜色的虫,便避而远之。

毒箭蛙:鲜艳的颜色是毒箭蛙的活广告,这种鲜艳颜色真正的含义是“来吃我吧,你必死无疑。毒箭蛙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丛林中的猎人经常用他们身体里有毒的汁液擦他们的弓箭头而得名的。

(解释:澳大利亚的蓝环章鱼是世界十大剧毒动物之一,目前还没有解药。)

2、比较分类

认识了这些动物,接下来各组利用动物卡片尝试着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

行分类。(巡视指导)

3、展示汇报

请一组同学把你们的分类贴在黑板上。在这一组汇报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然后针对他们组分类的结果提出不同意见。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你们组分了几类?为什么把它们归为一类?

4、交流质疑

① 他们把动物分为两组,一组是有毒的,一组是没毒的。根据他们的分类结果,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②看有毒的这一组,它们的护身方法有什么特点?(都有毒),再观察一下有毒的动物,看它的外在你发现了什么?(颜色鲜艳)这么鲜艳的颜色,不容易暴露目标吗?会不会对自身不利呢?起到什么作用?

③它们用这种醒目的色彩警告它的天敌什么?(我有毒,别惹我!)

④这些鲜艳的颜色对它的天敌起到提醒、警示、警告的作用。我们给这些动物护身的方法取个名字,叫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称为警戒色。(板书:警戒色)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瓢虫、臭大姐)

⑤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记录方法,把刚刚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拿出记录单,从下往上写,先写动物名称,这样的动物有很多,我们可以用省略号来代替。在中间的格里写“警戒色”。

⑥剩下的动物我们再给它分类。你同意这些动物都是一类的吗?(不是。斑马用自己的颜色恐吓对方。)有没有不同意见?有谁知道斑马的条纹有什么作用?(斑马成群地跑,狮子会看得眼花缭乱。)斑马是群居动物,来听听科学家的解释。(观看视频:在草原的热气朦胧中,界限不清的条纹可以使其他动物分辨不出单个的斑马,从而使任何一种捕食动物都难以确定单一的攻击目标,对斑马群的各个成员来说,条纹可以起到“保险单”的作用,只要身上有条纹环绕就等于上了安全保险,小斑马出生的时候就牢牢地打着条纹印记。)斑马的条纹对于自身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⑦还有哪些动物像变色龙、斑马一样,是用身体的颜色保护自己的?(猎豹)弱小的动物需要保护色,凶猛的动物也需要保护色吗?(疑惑的神情,需要)一起来看:(猎豹猎捕羚羊视频,文本:在羚羊视线内的母猎豹停滞不前,它知道

只要静止不动,就等于隐形了。猎豹的体色呈黄褐色,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遍布全身的斑点看起来就像影子一样,有助于打乱敌手的视线,其它动物很难看清它在哪里。)

保护色对于弱小和凶猛的动物都有意义。谁继续补充?(北极狐,还有虫子:树叶虫、竹节虫、石鱼、变色龙、黄鼠狼、枯叶蝶,全部)观察一下,变色龙和树叶虫这两种动物除了用颜色来保护自己之外,它俩完全一样吗?保护自己的方式什么地方不太一样?(树叶虫用形状保护自己,)---形态。找一下,哪些是跟树叶虫一类的?(树叶虫、枯叶蝶)还有吗?(枯叶壁虎、斑马)

(变色龙、斑马、猎豹一组)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呢?(保护色)你能给保护色下个定义吗?什么叫保护色?(颜色几乎和周围的环境一样)体色和周围环境相似来隐蔽自己,我们把这样的护身术叫保护色。【板书:保护色】保护色最大的目的是什么?(不让敌人发现他)他们想给敌害和猎物传达什么信息,想说什么?【板贴:我不在这里!】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⑧(树叶虫、竹节虫一组)这些动物,他们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什么?(它的形状跟大自然中的一个植物一样,让敌人以为是树叶。)---形态。(他们跟大自然中周围的一个事物相似。)跟周围环境的事物相似,概括得很准确!这类动物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跟保护色差不多,也是想说我不在这里。)在这个基础上,谁进一步解释?(它想说我是其他的东西)对,造成一种迷惑。他们向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板贴:我不是我,我是„】我们把这类动物的护身术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拟态。【板书:拟态】

我们把刚才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

三、创新思维 学以致用

1、动物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适应着地球上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这些护身本领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2、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隐身服。

四、阅读整理 拓展延伸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只是动物适应周围环境的最普遍的护身方法,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动物有很多种护身本领,资料阅读卡里有给你介绍了几种动物,从中选一个最感兴趣的动物,把它的信息补充到记录卡上。课下通过看书、上网等途

径搜集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将这个图补充得更完整,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

今天我们在一起探究研讨了动物的护身术,这些护身术都是动物们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适者生存。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8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与“电”有关的内容,关于电,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大家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电器? 生:电灯,风扇,电脑等等

师:这些电器工作时,电是通过什么物体流到电器的? 生:电线(出示电线)

师:电线的每个部分都容易让电流通过吗? 生:电线里面的铜丝让电流通过

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是不让电流通过。

二、检测身边的物体: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物体,都放在信封里了,想知道是什么吗?小心的取出来看看,这些物体你们都认识吗?说说都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手中的物体。

师:这些物体都像铜丝一样容易让电流通过吗?

请你们小组讨论后将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和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分开,如果有不同意见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中间。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

师:看来还有很多物体大家存在不同意见,意见一致的也仅仅是你们的猜测。那你们有什么方法知道这些物体中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

过,哪些不能让电流通过呢?(生说,当学生提到用教室里的电来检测时:可以吗?用流到电器的电来检测电压太高了,对我们的生命有危险,绝对不能用哦)

师: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自己录制的视频,专门交给大家怎样检测物体是否导电。

(出示表格)老师还为大家的检测准备了一份表格,大家看,每件物体检测前先预测,然后最好每种物体检测2次,再在最后一栏中做出判断。

看完视频后老师把仪器给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学生实验

检测完了吗?哪个小组把你们的检测结果汇报给大家?

三、解决“笔芯、铁钉” 1.铁钉:

(1)统计:哪些小组的铁钉容易导电?哪些不能?

(2)把容易导电的铁钉和不容易导电的铁钉拿上来(投影)大家看,怎么这些小组的铁钉容易导电,这些不容易导电呢?(生锈了)能说明什么?(铁容易导电,铁锈不容易导电)

(3)如果老师把这些铁锈去掉呢?(师演示:用砂纸搓去铁锈后)检验去掉铁锈后的铁钉。

(4)小结:原来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铁容易导电,铁锈不容易导电。2.笔芯:

还有其他物体有不同意见的吗?

(1)笔芯也有不同结果啊?同样都是笔芯,怎么有的小组的笔芯容易导电,有的小组不能呢?

(2)哪些小组检验后笔芯是容易导电的,你上来演示一下; 哪个小组检验后笔芯不容易导电,谁来演示一下。

(3)你们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检验结果会不同吗? 想不想亲自再试试?

(4)试的时候老师有个建议,我们可以进行这么四次不同的检验,然后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说(5)小组活动,汇报

师:其实,铅笔芯是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的,里面起导电作用的是石墨这种物质。当检测笔芯距离短的时候,我们可以检测出它容易导电,所以我们也认为笔芯可以导电。(板书:笔芯)

四、总结:

1.大家看,硬币、铜钥匙等这些物体都容易让电流通过,我们把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导体(板书:导体);橡皮、木片、塑料这样的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这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为绝缘体(板书:绝缘体)。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导体与绝缘体”。

五、拓展:

1.除了这些物体是导体,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是导体?(学生举例)2.“人”:人是导体吗?你能用这个检测器测出来吗?

(师检测)咦,灯泡不会亮啊?有没有别的更精密的仪器可以检测呢?

(出示万用表)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精密的仪器,它可以很精确的检测出物体的导电能力。

我们先来试试好吗?(取铜钥匙)当物体容易导电时,将这个仪器的两头搭上后指针会偏转;(取毛巾)当物体不容易导电时,指针就不会偏转。

(1)现在我们来测测人是不是导体,谁愿意上来试试?(检测,人是导体吗?)

如果两个人连在一起呢?(检测)

因此,在生活中万一碰到有人触电时,你能用手去拉吗?那该怎么办?

(2)刚才我们发现毛巾不容易导电,现在我变个魔术,让毛巾变得容易导电好吗?

(毛巾蘸水)再检测,容易导电了。

怎么了,老师做了什么手脚?原来是水在起作用,因为水也容易导电,水是导体(边说边检验烧杯里的水)

蘸上了水的湿毛巾变成容易导电了,那我们平时家里在用湿毛巾擦物体时要注意什么?(不能擦开关和插座)(3)(端出一杯泥土)泥土是导体吗?检测

泥土也是容易导电的,所以我们脚踩的大地也是导体,当看到有高压线一头断在地上时,我们能靠近吗?(板书补充:人体、水、大

地)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9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认为“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 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到小学科学科学课堂, 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实效的唯一指标。

在此笔者联系科学教学实际, 谈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研读课标, 准确设定出发点。

小学科学课程与自然课程重要的区别是课程目标的调整, 由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首先要求执教者能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知识体系有整体性的认识, 研读教材力求做到深化透, 把握教学重难点所在, 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纸的观察》一课中设计了观察一张纸、比较不同的纸、摸摸纸的厚薄观察纸的纤维等活动。结合学段目标, 我们知道三年级学生重点放在培养其观察能力上, 体验什么是科学观察, 不断扩展观察内容, 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方法。因而本课的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上。量纸的厚薄也是重在学习使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去亲历观察过程。假如我们教学中只强调认识纸的特点的话, 就偏离了教学目标, 探究的过程就是低效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拟定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目标,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生活为源, 巧妙选好切入点。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 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声音素材:风雨声、鸟鸣声、人们热烈鼓掌的声音、乐队奏乐声等, 创设出亲切的生活情境, 自然而然引出探究课题,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情境效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很快投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再如《抵抗弯曲》教学伊始, 教者出示一组触目惊心的画面:四川彩虹桥突然垮塌, 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上一座大桥瞬间坍塌, 上海某高层住宅楼整体倒塌等相关视频, 令人深感痛惜的画面和惨重的损失数据深深吸引了学生, 他们从中深切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就为课堂下面探究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丰富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学中我们应本着“生活科学”的理念,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依托, 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应用生活中的素材, 创设情境, 巧妙切入教学, 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这样精心选择切入点, 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学习起来就更加轻松愉悦。

三、实验探究, 努力抓好着力点。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问题, 然后表达交流、检验运用的过程, 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阶段。其中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是我们教师应着力引导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环节。

1. 着力于精心选择演示、实验材料。

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 我让学生玩玩不倒翁, 仔细观察它, 甚至拆开看看, 大胆猜测它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是因为里面的橡皮泥还是底部的球形使然?学生从观察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出合理假设, 这样的探究就会紧扣重点, 层层深入。

2. 着力于实验、合作方法的适时指导。

我们看到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上, 有的教师变过去牵着学生走为一味地放手大撒把, 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而不敢做方法的指导点拨, 结果造成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 为动手而动手, 探究陷于盲目, 合作没有实效, 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闹、活跃, 实际上是充斥着放任与浮躁。导而弗牵, 牵而弗达, 在学生生疑处适时点拨是十分必要的, 能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教学《我们的小缆车》时, 第一部分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学生分组活动, 我是这样引导的:1.出示材料, 启发思考:我们怎么用这些材料安装一个小缆车?学生纷纷交流, 积极动脑, 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得以调动, 就不再是机械地按照要求去操作。2.老师参与学生分组活动, 注意到有些同学组装了小车, 可小车跑偏, 就适时启发深入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怎么克服。学生经过观察, 注意到小车上拴绳子的位置会影响其前进方向, 于是及时调整, 把绳子拴在车头正中,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学生分工合作, 一生用垫圈把小车拉动, 一生变动垫圈数量, 一生记录数据。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思考体会垫圈在小车运动中起到的作用, 从而引出对重力的认识。也引发出下一步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环节。在上述教例中, 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活动, 而是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角色参与其中, 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又体现出教师的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机融合。开放而有度, 方能达成教学目标。

3. 着力于多元反馈激励评价。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

过程, 适时中肯的评价激励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等。我们要相信学生,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激发其认知潜能。

四、拓展练习, 巩固内化知识点。

在经历了观察质疑、猜测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之后, 学生对所学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此时, 适时适度的拓展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加巩固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形式多样的练习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又一保障。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观察尺子、队鼓等发声物体的观察, 大胆推测声音由于物体振动发声, 在进一步的音叉振动激起水波的实验观察中证实了推断, 明确了物体振动发声这一科学概念。此时,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1. 填空:

风声呜呜, 是 () 在振动;溪流哗哗, 是 () 在振动;蜜蜂嗡嗡, 是 () 在振动; () , 是 () 在振动……

2. 游戏深化。

手触摸喉部, 师生玩“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 感受人身体声带振动发声。实现知识的适度延伸拓展。

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物体振动发声的概念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学生练习的同时, 教师也从学生答题的速度、准确率中获得信息反馈, 了解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得到的信息适当补充、强调有关内容, 当堂学当堂清, 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综上所述, 我认为要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读教材定标准是前提, 生活为源巧切入是重点, 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是核心, 拓展练习促内化是保障。假如把学生的学习比作是登山, 那么教师领着学生沿着凿好的石级亦步亦趋, 不敢旁越, 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的束缚;只重视灌输知识, 把所有学生送上缆车直达山顶, 势必剥夺了学生登山过程的乐趣。最好的方法是启发点拨, 给学生指点方向, 让学生自己择路上山, 体验自己攀登过程中的那份快乐。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 但我们努力探索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快乐成长、实现发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10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

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

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

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 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

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

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

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

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不足: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高估了电脑的兼容性,导致课件未能完全打开,虽然老师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但是影响了课堂气氛。

2、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引入我采用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即,出示三双鞋:平底鞋、跑鞋、钉鞋。向学生提问:如果参加一百米赛跑,你会选哪一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现意见不统一的局面,这时请出体育老师现场来为学生解答。即引起了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老师又可顺着体育老师的解答来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上一篇:苏科版数学八年级知识点整理下一篇:鲁迅和萧红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