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田园诗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新田园诗

中国新田园诗 篇1

内容提要: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并结合实际生活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隐逸文化 陶渊明 “心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即景小诗,前两句用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勾勒出了一幅光彩绚丽的图画,传达了无比欢快美好的情感。这只是众多经典山水田园诗中的一首,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

一.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写道:隐,蔽也;逸,兔善逃也。这里的“隐”指的正是“隐蔽、隐藏”的意思,将“隐”、“逸”二字组合起来主要表达隐居、远遁以及隐士、逸民等意。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自古以来就存在了。从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从汉代东方朔提出隐身“金马门”,将独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朝隐”,到魏晋时期身居林泉,人格豪迈的“林泉之隐”,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逐步形成和成熟。到了唐代白居易提出“中隐”,使隐逸中庸化,不再以“隐”作为实现独立和价值的途径,盛极一时的隐逸文化便开始走向衰落。这其间虽有李白的别具一格的“酒隐”,但隐逸文化的衰落却是大势所趋。到了明清时的“壶天之隐”,以“壶中天地”的园林作为隐居和精神的栖息地,隐逸则越来越走向狭窄。①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被清晰地概括梳理出来,在山水田园诗中,它亦可以作为一种高尚品质,无论是在山水田园诗发端之时还是盛行之期,各朝各代的诗人们都将其当做自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种理想、追求,进而用自己的无限才华尽情地抒写它、赞美它。

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投身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躬耕田园,创造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歌意境。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做官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山水田园当中,写出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非常纯正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山水田园情怀。因此,在隐逸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山水田园诗始终与它不离不弃,山水田园情怀随处可见。

二.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山水田园风光的自然美本身作为诗人的主要抒写对象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立的艺术风格特色。它与其他一些诗歌一样,经历了从有到无、从盛到衰的发展过程。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中提到:在中国,山水诗是从晋宋时代陶潜、谢灵运等诗人才形成诗歌的一种特定类型。到了唐朝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山水诗就达到了它的成熟期,在诗歌中成为一 ① 《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 许海丽著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网

2006年第1期

细品味着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便扑面而来。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这是一幅多么清幽明净的山水田园景象啊!还有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名垂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诗人的隐者情怀。还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这些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人运古体于五律之中,诗歌自在流动,一起浑成,有陶渊明田园诗的风味。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田园诗开拓了新的意境。他的诗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它必然要体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仅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④“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登太白峰》)这首诗充满了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仕的幻想,带着浓厚的游仙色彩。它同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

到了宋明清时代,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不过其中不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在山水诗方面都多有造诣,而真正在山水诗方面开拓新路的是杨万里和范成大。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评论家称其为“生擒活捉”法,具体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整首诗读起来清新自然,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呢?“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夏日田园杂兴》)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范成大不知不觉就把读者带到了生机盎然的夏天。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而诗人的隐逸情怀也随着这样一幅美好的景色慢慢凸现出来。四.结语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和隐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隐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④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 辛勇

中国新田园诗 篇2

一.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更确切地说, 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劳动。所以, 诗歌的起源就跟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山水田园风光构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如果说, 《诗经》中有些篇章,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劳动生活, 可以看作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的话, 那么, 作为一个文学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 则是在晋宋时期。自陶渊明归耕晋末, 便把田园山水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当然, 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兴起, 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所为, 更有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的原因, 也是古代文人追求与社会现象综合“碰撞”的结果。

南朝的乐府民歌中, 单纯写田园劳动的并不多, 且都与汉乐府《陌上桑》相似, 在劳动生活中渗入了对爱情的描写。此类如《采桑度》、《拔蒲》、《长干行》等都是。其实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中用于表现爱情主题的载体, “采莲”, “弄莲”等劳动场景, 不也是可以归入田园生活诗的范畴么?写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诗, 北朝民歌也表现了独特的风格, 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敕勒歌》便是一例。

盛唐时期, 由于社会的安定, 经济的繁荣, 佛老思想的提倡, 隐逸思想的流行, 我国的古典山水田园诗又一次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代表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等。他们都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著称, 艺术风格也较接近, 因此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至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一生大半是在漫游中度过, 长期深入的游览和观察, 使他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壮丽优美山河的诗篇, 其中许多写景诗是写山画水的千古绝唱。

南宋时期, 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发展, 当首推“中兴四大诗人”。他们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藩篱, 在诗歌创作中获得了较大成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随着不同的文学样式 (如词、曲等) 的兴起, 诗歌自唐代以后, 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 作为诗歌内容之一的山水田园诗, 自南宋以后也就少有发展了, 虽然它的细流至今不息。

纵观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 可以看到, 山水田园诗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劳动, 它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 它或兴盛发达, 或又如涓涓细流, 脉脉不绝。它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也记录了古人对自然、对劳动生活的审美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 山水田园诗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特色也越鲜明。

二.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个性特点

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大致追溯了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及其产生发展的一些历史原因, 现在再来看看它在兴起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个性特点。这里我们试就陶渊明、王维、范成大等诗人的一些作品进行相对的比较。同是描绘山水田园生活的诗篇,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 (包括社会制度、地域) 的不同和主观经历、思想观念的不同, 自然形成了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诗的个性特征。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他的山水田园诗, 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他的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自然和美好, 与喧嚣的黑暗尘世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纯朴生活的热爱及对污浊现实的憎恶。陶渊明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 当数《桃花源诗》。“如果说其他田园诗是现实农村生活的客观描绘, 《桃花源诗》则是理想农业社会的彩色油画。千百年来, 它震憾过无数读者的心弦, 启发人们思索美好的未来”[1]。诗中描绘了没有君主, 没有剥削, 自食其力, 自由平等的生活, 虽然在当时社会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乱中广大人民向往和平安乐生活的强烈愿望。

从小接受儒家、老庄的思想, 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 是陶渊明田园诗产生的主观因素, 而独特的南方自然地域景色, 特定的社会环境, 又是陶渊明田园诗产生的客观因素。可以说, 是以上两种因素使山水田园诗从附庸于其他诗歌 (用作起兴) 的地位到独立于诗歌领域中, 成为了一个诗歌的文学流派, 陶渊明也成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

处在盛唐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顶峰时期的诗人王维, 使他成为名家的也是山水田园诗。但较之陶渊明, 王维田园诗有很大不同。王维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的全心归隐、躬耕劳作的亲身体验, 所以王维田园诗所描绘的田家乐趣, 与封建时代的农村真实生活情景有很大的距离。诗人是站在士大夫阶级超然的立场上来赞美田园景色的, 其寄寓的归隐愿望, 也不过是个人的一种消极情绪。其中一些作品, 如《鹿柴》、《竹里馆》等, 都有一种独特的清幽孤冷的意境, 使人“读之身世两忘, 万念俱寂”[3], 表现的感情极为空虚寂寞, 有很浓的禅意。因此,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思想意义和个人情感来说, 跟陶渊明有了较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 我国的古典山水田园诗既有其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的共性, 又会因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状况、地域环境的不同, 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基础的不同, 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各异的个性, 使得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面貌, 表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意境美。

三.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4]。美是诗的本质, 同其他艺术一样, 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者中, 审美功能因为“美”是特性和本质, 而成为诗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同一切诗歌美的特性一样, 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也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新颖性等美的特征, 为我们创造了多方位多立面的意境美。

第一, 歌颂了大自然的美, 崇尚自然的美。“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激流飞瀑。而“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李白《公无渡河》) , 则更写出了黄河一泻千里, 势不可挡的雄壮美。“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螟》) , 明月, 清泉, 修竹, 碧莲, 呈现给我们的是多么幽静, 多么美的自然。

第二, 表现了诗人理想化的社会,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或许当首推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桑竹垂余荫, 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诗歌形象生动, 描绘出了一个桑林茂密, 修竹摇曳, 豆麦丰稔的农村景象, 更写出了春华秋实, 没有苛捐杂税的理想境界。虽然, 这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 但正因如此, 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 歌颂了农民的劳动, 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 “妇姑相唤沐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都写出了农民辛勤的劳动。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歇, 为生活而辛勤劳作着。“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写出了农民的关心和相互的感情。这真实地道出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人际间的感情, 淳朴民风的可亲可爱。这些诗, 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当时世俗的批判, 对美好人际关系的追求。

所以我们说, 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从不同角度, 表现了诗人们对美的发现和追求, 给我们留下了多角度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 源远流长, 记录下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历史的脚印;又因为地域、历史环境和诗人主观因素的不同, 表现出了丰富的个性特征, 异彩纷呈;同一切诗歌一样, 它又表现出了自然与人的意境美。

今天, 我们学习古典山水田园诗的优秀篇章, 无疑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历史, 感受古人那种爱祖国爱自然生活的感情。以此陶冶情操, 提高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去创造更新更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建业《中国诗歌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12月北京第一版)

[2].谢文利《诗歌美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我的新田园诗观 篇3

与范成大同时的诗人们,也创作过不少牧歌式的田园诗。如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陆游的“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幅幅乡村风俗画温馨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孤立地看,它们都不失为好诗,但将它们置于只剩半壁江山的赵构治下,在硝烟与铁蹄下惊恐度日,溢美之词会不会显得有几分虚伪,几分碍眼,几分尴尬?

幸好范氏的《四时田园杂兴》为我们弥补了这些缺憾。六十首诗按季节链接,构成一部乡村风俗画的长卷,凡与田家生活有关,无不被诗人形诸笔墨。临安府百姓的真实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

读以下几首诗,看看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些什么样的画面: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借老者的口吻,述说农村初夏某日。前二句概述男男女女、白天黑夜劳作场景。后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学种瓜”不过是作游戏。但也侧面衬托乡村的淳朴古风。整个画面趣味横生,意蕴深长。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一个收租场面,租船满载,大米如珠似霜,洋溢着丰收喜气。诗的第三句最为紧要,一语道破田主的狡诈刻薄。一年辛劳,只落得吃粗糠填肚度日,这惨况使诗人忍不住要代为不平,其悲悯之情跃然纸上。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铜买酒回。

这两首是前两首的延伸,形象地揭示了农民所遭受的种种巧取豪夺,以及极其难堪生存状态。四个画面,有形象感,动态感,经蒙太奇手法剪接一起。四首诗连读几遍,如同走进银幕,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最后一首,如同卓别林的冷幽默,使人欲哭无泪,啼笑皆非。

为什么毫无修饰的几句大白话,会有如此魅力?探其究竟,全在四个转换。其一,作者身份由旁观者转换为参与者,又转化为代言者。这便是范成大独创的代言体诗歌。其二,由看热闹转换为深层关注,独特视角,换位思考,方能看透垄亩人的生存真相。其三,由写景转向纪实,由风景画转向风俗画,方不会隔靴搔痒。其四,不雕饰,不造作,尽量转化为浸透泥土气息的“田家语”。抛弃酸腐的秀才腔,引入下里巴人的竹枝调,方是田园诗的当行本色。

范成大的不俗的业绩,也有其自身原因。作为一名官员,他仰慕范仲淹,“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作为一位诗人,他追随白居易,白氏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范成大创作的指南。

我十分推崇范成大的为人,喜欢吟诵他的田园诗,耳濡目染,方有学习模仿的原始冲动,希望我照葫芦画瓢的效颦之举,不至于像芙蓉姐姐那样贻笑大方。

栏目征诗的命题,定位于“新田园诗”。“新”字如何凸显,在写作时也有所思考,愿将青涩的苹果呈上,请各位说长道短,“疑义相与析”。

一、如何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写新田园的新风貌,是不是应该着眼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一畦油菜花唱几千年还不嫌败胃口,别老拿工具说话,都什么年代了,还铁马、银燕的唠叨个没完没了,更别俗气到靠“五子登科”显摆新农民的物质“文明”,应探究如何发现他们身上的精神闪光点。

二、怎样正确理解“正能量”。有人以为发挥正能量只有唱赞歌一条途径,用尽世间谀美之语,也不觉肉麻,有的为争宠示好,甚至不惜胡编乱造,甚至艺术造假。诗坛上虚假浮夸的诗比比皆是。须知,在新形势下,三十年来的成就,是巨大的,谁也否认不了。须知,在前进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新问题随之产生,如农村里留守儿童,机关中贪腐的败类,都是改革开放以前少有的现象。正如分娩时的阵痛,是很自然而然的事,虽不可怕,也别忽视,更不能刻意隐瞒。有危机感,有正义感,要敢于直面罪恶,有仗义执言的胆量,才是真正有良知的诗人。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方能解决问题,提出批评,引起注意,方能予以疗治。“批评和自我批评”即是毛泽东眼里的正能量。

三、新田园诗与旧体诗存在着传承的关系,割裂这种关系乃是虚无主义者的思维模式。有个传统的形象比喻,叫“旧瓶装新酒”,但总得有辨识新旧的眼力吧。有人读不懂白居易的《观刈麦》,斥之曰“格调低下”并用作某劣诗的反衬。有人把“放入唐诗也不着痕迹”作为新田园诗精品的标准。有人写的新田园诗《端午》辨不出是哪个朝代的作品。有人把小资情调的篇什,当作新田园诗自我吹嘘。总体说来,调子太过低沉,调子低沉,缺乏深度的,与新田园诗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充斥了某些报刊杂志。这类现象如不扫除,将影响方兴未艾的新田园诗歌的健康发展。希望有志为八亿农民写诗立传的朋友,切莫掉以轻心。

刍荛之见,浅薄之至,望砸砖。

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篇4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模式,赋予了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一、解读田园综合体

(一)阐述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形成的是一个新的社区与生活方式,是企业参与、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

(二)田园综合体的特征

以产业为基础: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性产业,企业承接农业,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

以文化为灵魂: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还原村子原貌,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

以体验为活力: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让城市居民身临其境体验农业、农事,满足愉悦身心的需求,形成新业态。

创新乡村消费:旅游业可作为驱动性的产业选择,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地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解决物质水平差距的办法,是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城乡互动: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城乡互动。田园综合体正是一种实现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一种商业模式。关于城乡互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搅合”在一起,在行为上让他们互相交织。文化得以弥合,才是人的城市化。

二、田园综合体结构体系

在新型城镇化构架下,田园综合体实际上是由五个部分构成:景观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

1、景观吸引核

景观吸引核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是田园综合体打造的关键。田园综合体通常位于地形丰富多变、景观资质良好的地段,往往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可以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使游人放松身心、体会农业魅力。

2、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由核心吸引物带来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Mall构架的游憩方式)。主要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

钓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3、农业生产区

生产区通常选在土壤、气候条件良好,有灌溉和排水设施的土地上,主要的基础生产项目为:农作物生产、果树、蔬菜、花卉园艺生产、畜牧业、森林经营、渔业生产等。生产区主要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开展循环农业、农业创意和农业体验并实现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向游人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

4、居住发展带

居住发展带,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农业产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泛休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等五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从而形成了依托休闲农业产业的城镇人口以及为此建设的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5、社区配套网

社区配套网,是田园综合体必须具备的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而与此结合,服务与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样需要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公共服务。由此,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三、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

(一)田园综合体开发思路

打造田园综合体,就是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对项目地进行综合开发,把乡村打造成一个“岛式圈层”结构的田园综合体,满足政府、企业、居民、乡村旅游者等多方需求。

(二)田园综合体发展结构

最外围圈层——乡村资源和乡村土地,主要是农业产业聚集区,如渔业、采摘林业等;中间圈层——休闲商业项目,主要指为乡村居民和乡村旅游者提供服务,具有多重功能的商业配套设施,如提供餐饮、娱乐、休闲服务的商业街、酒店集群等;核心圈层——乡村休闲地产,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如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等;乡村旅游休闲则是串起各个圈层的连接线。

值得注意的是,“岛式圈层”结构的田园综合体各个圈层之间并不是机械的,针对不同的乡村本底,各个圈层有不同的开发方向和主题,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三)田园综合体运作思路

首先以乡村和乡村土地为资源点,乡村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田园综合体的本底资源;其次以乡村旅游休闲(主要是指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合理组合)为吸引点,引爆田园综合体目标市场,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吸引点;再次以乡村休闲商业项目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最后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赢利点,取得相应回报。

四、田园综合体的打造策略

(一)基础+资源点——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

乡村旅游资源(泛乡村旅游资源包含了人工打造的乡村旅游资源),决定了项目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导向。土地资源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规模,影响着乡村旅游产品的配比结构。

根据“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土地为最外围圈层,通过运用合理的综合开发手段,以农业深层次开发(如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主,辅以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教育、医疗、培训等其它产业,并形成产业间的联动。此外,项目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以当地农作物为主的创意农业,并适时开展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

(二)主导/脉络+吸引点——乡村旅游休闲

乡村旅游休闲功能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在其主导下,合理的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吸引点,撬动乡村旅游市场。同时,各个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之间通过有机组合而成若干条旅游线将扮演重要连接线的角色,串联起田园综合体的各个圈层。

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田园综合旅游休闲”,如开设休闲垂钓、农场动物园、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在具体开发中,可根据各自地脉、文脉等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三)配套+支撑点——休闲商业项目

结合乡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等生态优势,可分期、分步、合理的建设生态化乡村休闲度假酒店、乡村特色商业街、乡村MALL等商业设施,作为田园综合体的商业配套板块,综合性的体现生活、休闲、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为整个区域提供较高品质的服务。

(四)核心+赢利点——乡村休闲地产

乡村休闲地产,以生态化的乡村环境为导向来打造,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适合开发的乡村休闲地产可大致分为: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如创意地产、民俗地产、酒庄等多种类型,并可融入低碳、环保、节能、科学、效益高等现代化理念。乡村休闲地产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最核心板块,是赢利的核心所在。

五、田园综合体的综合产业价值链演化

田园综合体产业链的扩展与构建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其重点内容是综合体内的生产与加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丰富发展,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紧密融合的基础上再派生新产业。因此,综合体产业链扩展既要高度重视三次产业链的高端性,又要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资源效益的全面性。

(一)田园综合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构建

田园综合体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开发对产业链扩展也有特定的要求与限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力量和品牌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产业集群演化与整合趋势,对照农业价值链演化规律,依据产业补链、伸链、优链的需要,形成综合产业链。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四个层次的产业群:

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

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

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

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各产业之间相互带动、推动关系,具体产业引擎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产业延伸与互动模式设计

将各产业进行融合、渗透,拓展田园综合体的产业链,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产品与文化、休闲度假、艺术创意相结合,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优质农产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休闲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科技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现代农业发展演变的新趋势。

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着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种功能,开辟了新市场,拓展了新的价值空间,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十分显著。

田园诗 篇5

(三)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中国新田园诗 篇6

在统筹城乡探索过程中, 我国许多地方主张以“城市化”为主导, 带动农村区域发展。但是这种思路也意味着城镇用地在农村的扩展,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尤其在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 存在以统筹城乡的名义圈占大量农田, 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引导, 造成居民点布局松散混乱, 产业功能不合理,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破坏, 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对于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地域空间, 由于对其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尚缺乏认识, 不能单纯的农村“城市化”, 把农村长期地、永久地建成城市功能配套区。同时, 由于农业产业自身属性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在城乡统筹探索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都市病, 因此迫切需要人们对这一特殊地域空间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进行规划调控。

二、从“田园城市”到“都市田园”

(一) “田园城市”理念。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城市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城市环境恶化、农村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城乡严重对立等问题, 提出的一种兼有城市社会优点和乡村美好环境的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田园城市所设想的城市形态, 主要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联系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各卫星城市, 各城市通过围绕四周的农业用地, 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 并通过限制城市的扩张规模, 使田园城市的居民能够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二) “都市田园”理念。

田园城市针对城市规模、城市布局、人口密度等城市规划问题, 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规划见解,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师都在实践田园城市的理念, 在新兴城市设计中用“核心功能区”加“卫星城市”的理念来规划新城市的功能布局。可以说, 田园城市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扩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和思路。但是, 田园城市理论中, 城市核心功能区与卫星城之间的空白地带如何来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并没有涉及。尤其在中国, 千百年历史形成的自然村落, 就集中在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之间, 这里是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聚集区。我们不能试图单纯的用“城市化”来将这一区域的人口全部变成城市人口, 也不能将这一区域的农业产业用地全部变成工业生产基地。如何发展这一区域, 是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面临的问题。

基于此, 我们将田园城市中“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区域称作“都市田园”。 (图1)

都市田园规划思路是, 对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进行规划和建设时, 应当充分尊重农村地区的生态、自然、历史、文化和产业特点, 不生搬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产业发展模式;而是以农村第一产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相协同, 规模较小, 以生态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引导城市居民逢周末、节假日周期性下乡, 引导都市消费向农村转移, 拉动都市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 带动农村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都市田园”作为统筹城乡模式的新探索, 与“城市化”模式相比, 不把降低区域内农村人口的比例作为目标, 不把制造业和工业生产总值作为统筹城乡效果好坏的直接目标, 而是将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特定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之间共存共荣为目标, 确保农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被过度建设和开发而破坏, 确保农业产业空间不被其他产业过度挤占。

(三) 都市田园理论构想的界定。

都市田园理论构想主要从区位、产业特征、主体、体系及功能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都市田园所涉及的地理区位, 应当是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或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要素和功能自城中心向外围扩散, 卫星城市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承担核心城市的工业、居住、生活等功能。两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而形成由城市核心区和卫星城之间共同辐射的农村空间地带, 这一地带就是“都市田园”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2、都市田园的产业特征, 应当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被削弱的前提下, 培育和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在“都市田园”理念下, 生产和制造业居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次要地位, 培育消费、引导消费、提供消费的第三产业居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地位。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背景下, 吸引城市第三产业向该空间渗透和转移, 增加农业附加值, 实现统筹城乡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协调发展。

3、都市田园的主体是企业集群背景下的企业和农民。都市田园旨在不以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 不以牺牲农民利益而发展城市产业, 在都市田园区域内鼓励企业、农民、农民合作组织的合作意愿, 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逐步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民转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 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民, 并使之成为都市田园建设的主体, 引导都市田园内的农民就地发展, 做到“致富不离农, 发展不离乡”。

4、都市田园体系中的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之间, 通过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 完善都市田园规划体系。 (图2) (1) 为产业 (特色产业) 提供生态环境基础; (2) 产业完善促进社会发展; (3)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 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 (5)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6) 带动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和建设。

5、都市田园功能是以生态体系为基础, 借助产业体系平台, 弥补和完善核心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而造成的社会体系功能上的欠缺和不足。 (图3)

三、案例研究——金科现代农业园总体规划

(一) 项目概况。

金科现代农业园北接黄草山-水磨滩水库旅游景区, 南临朱砂美心城乡统筹区, 东与东北面毗邻涪陵区重点建设的李渡新城, 距涪陵老城18公里、重庆主城区78公里 (在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规划格局中, 涪陵区介于一小时经济圈东边) 。基于“都市田园”理念, 金科现代农业园在此区域寻求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空间, 创建一种新型的地方生态经济, 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二) 农业园践行“都市田园”发展模式

1、明确园区定位, 做好产业规划。

现代农业园在园区产业规划上摒弃资源开发性和环境污染性产业以及高能耗产业, 以园林苗木、花卉和绿色蔬菜种植为基础产业, 以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度假为主导产业, 以养生康复服务为支柱产业。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 将适合于发展农业的用地划分出来, 通过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实现惠农与园区生态景观的双重作用;在并不很适合农业发展的用地上, 依托园区农业与生态环境, 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打造农业休闲观光的新兴产业, 与农业联动, 实现产业互补。

2、促进产业集聚, 完善园区功能。

现代农业园立足于基础农业, 加大对榨菜生产、工厂化育苗、大树种植、花卉婚纱摄影等特色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 使之提升品质、增加产量, 形成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态势, 并规划形成以花卉婚纱摄影基地、育苗基地、幼苗基地和畜牧业养殖基地为主的“四基地”, 以科技农业示范区、绿色蔬菜种植研发区、花卉苗木示范种植区、花卉园艺观光区、大树种植培育区、果树幼苗种植区和养生疗养片区为主的“七片区”。

3、尊重园区本色, 合理规划布局。

现代农业园的规划和建设, 充分尊重园区的生态、自然和文化特点, 依托园区天然水库, 贯穿园区的小溪以及星罗棋布的水塘, 规划以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轴和以观光体验旅游为次轴, 并形成现代科技农业风貌景观区、人文风貌景观区, 自然生态景观区、花卉苗木综合展示景观区, 特色果树种植幼苗培育风貌景观区。

四、用“都市田园”理念建设金科现代农业园的意义

(一) 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

都市田园是为实现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对靠近都市的农村区域进行规划时, 提供一种兼顾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我国城市附近的新农村建设, 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园对“都市田园”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

(二) 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促进农民增收。

惠农模式的设计确保农民成为都市田园的主人, 成为都市田园的长期受益者。农业园在产业规划过程时, 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变的情况下, 为园区农民设计惠农及富农产业, 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 在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做到“农民就业不离土, 农民创业不离乡, 产业发展不去农”。

(三) 推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和促进。

农业园通过花卉苗木、绿色蔬菜等基础产业, 为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空间、生态环境等产业发展基础。同时, 农家乐中的餐饮与观光农业中的特色农副产品为园区聚集人气,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实现资源互补、空间共享、相互融合和促进。

(四) 有助于形成现代公民社会。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过程, 更是一个农村社会由传统的松散型集体组织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的一个过程。在农业园建设前期引进农业龙头企业, 引导农民参与建设都市田园;建设中期农民入股参股, 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园;后期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企业为主导,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内生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民以土地等资源入股, 成为股东, 让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经营者, 通过利益和产权纽带改变传统农村组织结构, 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

五、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 都市田园将是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特殊地域空间, 这一新型的地域空间既要与国家城市化战略相衔接, 又要兼顾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市田园”规划理念正是在我国新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 在总结和反思我国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 对这一新型的地域空间提出的一种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背景下, 以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或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为重点, 提出一种不以农村城市化为目的, 而以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统筹城乡新模式——“都市田园”发展模式。

关键词:统筹城乡,都市田园,现代农业园

参考文献

[1]张越, 王玥.杭州生态带内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及对策[J].城乡建设, 2011.10.

[2]章光日.从大城市到都市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机遇[J].城市规划, 2003.5.

田园的绘画和新感性 篇7

从上述简略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出田园的艺术的资历是完备的,从中央美院到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从中国到西方,从现当代到古典,都有充分而完整的历练。如果退回去半个多世纪,肯定可以用“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来褒奖,但田园这一代中国艺术学子,幸焉与不幸,成为了他(她)们的命运的宿命,想当年他们的前辈如徐悲鸿、吴作人、吴冠中等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在时间上和学习成果上,与田园一代并无多少优势,但是归国的命运和发展就是二重天了,或者言田园还辈份差了一筹,即或如陈丹青等才华超群的人,归国后的命运也令人感慨唏嘘,这就是所谓“英雄史观”中常常困惑史家的问题—运也!势也!如是我们就要引用一句古语:“运去英雄不自由”。

当然一个真正献身和热爱艺术的人,不应为“命运”、“时势”所累所惑,这不是个人所左右的问题,而自己的事情,惟有艺术的本体。

田园这一代艺术家,教育的经历和艺术学习的经历是在一个中国变革的大时期,可以说和父辈比较他们生辰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就艺术而言,这就是一个所谓的“新感性”时代,“新感性”的命题,出自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原意为“通过艺术和审美重塑人的“新感性”,从而超越抑制性理性的界限(和力量),形成新的感性和理性的整合关系”。所以,国内的批评家,将田园这一代艺术家定义为“新生代”,实质上首先是从他们的艺术的精神法则来概括的,而根本意义就是指他们的艺术创造程序中,生成艺术之前,人的感觉和艺术的感性材料在艺术家主观上都不一样了,发生根本的变革了。这是因为“艺术是在感性中表现真理的”(费尔巴哈),感性的前题变了,艺术的形态和表达也就都随之改变了。

田园的前期作品在人物主题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才情,这突出地表现在她的一幅表现“全家福”样式的作品中,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表现了父亲、母亲、妹妹和我的这一群像式主题中,强烈的风格化语言,人物形象表达的“谐剧式”处理,传达出了画家对亲情和家庭某种非传统“全家福”式的情蕴,这无疑是现当代精神和情感对一个古老主题的全新诠释。但田园新的人物主题系列作品中,面貌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说明她这个根本的,具有“新感性”意义的变化,我不妨以她新作品系列的同样主题—即表现“家庭”和“亲情”的同类作品作一个简略的比较,就可以突出画家在精神、情感、观念等层次对同一主题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在新的作品中,伦理价值让位于了人性价值,这个变化,说明画家完全在人格上成为一个现代意义的独立个体“人”。

在田园的人物作品有非常明显的心理学层面的揭示,她作品中的人,都是具有明显个性意识的人,从弗洛依德心理学人格模式层面,这就是所谓“自我”的意识,“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所以就中国人整体的角度看,中国人从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开始,“自我”就在没有自觉意识的状态下,开始确立了,“自我”的获得和确立,其实人是否成为现代人的一个标志,所以从这个意义说,田园作品中的形象(基本上是她的同代人)非常具有现代社会学的认识价值。

在田园的人物主题中,人物都具有很清楚的“存在”感,他(她)们,显然不是为“理想主义”活着,而是为“当下”活着,当然他(她)也对明天充满着期待和希冀,但没有理想主义色彩。

田园的静物系列,并不是通常意义的静物主题。自塞尚之后,静物的表达被赋予了主题的意义,作为一个“物”的类,它和人物的“物”一样,被赋予了超越“此物”的普遍意义。当年塞尚发出豪言:“我要用一个苹果震动巴黎”。此后静物就不是一个平常之物了,它的“物性”,随着艺术家的表达而被赋予了人性、神性、文化秩序,甚至物象构成等等多重意义。

显然,田园的静物主题系列作品也是沿着塞尚这个理路走下来的,她的作品中,一张桌子、一个瓶子、一块布料、一个花盆等等,都是被画家点化了,被赋予某种生命存在的“物”,这是“此在”之物,是超越了传统审美范畴的物类,于是“是物、非物、还是物”的意义转换,静物就被赋予了某种哲学的意味了。

田园的表达语言,已经不是她早年使她登堂入室,安身立命的油画了,它成为了一种超诣而又个性化的表达语言,它超越了艺术史、文化、民族和画种的樊篱,而成为田园的现当代的表达语言,这个表达语言,剥离了油画的世俗感觉,而进入绘画本体,它是自由的,又是个性的,在强调视觉性的同时,它突显了精神感觉,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交付了感性和神性,于是她就进入了逍遥游(神游)的境界,这是自由的境界,并且不是语言技巧的小自由,而是艺术创造本质的大自由。

山水田园诗鉴赏 篇8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早

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到了盛唐

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

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这些构成

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鉴赏山水田园诗可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一,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鉴赏示例一:

村夜

自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鉴赏示例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在画人的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上一篇:环境资源法配套试题下一篇:仓储物流部门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