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2025-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

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金涛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4、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5、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过程,能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三、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轴承、螺旋弹簧、小车、茶叶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二)、新课学习

1、摩擦力的的概念? 做一做:

(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一猜: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

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提出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提出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提出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提出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

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

(1)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2)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的好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一、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二、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结果如何?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那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就以自行车为例.请举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练一练:

上网:搜索一下“摩擦”,看看摩擦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课件和文章 动手:做课后“小实验”:筷子提米 读书:复习课文.阅读“科技、社会、生活” 小论文:假如没有了摩擦„„ 开眼界:生活中的摩擦(播放媒体)

计算机显示工业、科研、国防等各种情况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上海已经投入运行的磁悬浮列车、气垫导轨、气垫轴承、气垫船、滚动轴承等)

通过“开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热情.

此教学设计已于06.9获省教育学会组织的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交流奖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2

一、八年级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

1、政治学科的渗透

政治和地理都有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是中国地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政治形态正是在中国地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地理学科教学离不开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例如在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资源、环境等知识的教学中就离不开政治知识,许多地理知识中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如,在海洋国土的教学中,要求掌握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和内水面积,管辖的海域面积,主要的岛屿和群岛,大陆海岸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内海、领海宽度12海里课本上没提及,但还是向学生介绍一下为好,告知学生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说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再介绍钓鱼岛和南沙群岛,要树立寸土必争的领土观念,寸海不让的海洋观念。这些都涉及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

2、历史学科的渗透

历史是一定时空条件的产物,与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以发生地命运的,可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比比皆是。将历史典故和相关背景引入地理课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如,在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这一节中,要记住各省简称,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这个时候,那些与历史遗留问题相关的典故就可以派上用场,如山东简称鲁,为什么称为“鲁”呢?原来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有两个国家,以鲁国称之。贵州简称“黔”,是因为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而且,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

3、生物学科的渗透

中学生物学知识,尽管只是生物学科的入门阶段,但是就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科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在八年级的“走科技强农之路”一节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科学技术是农业増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到优质高产。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杂交水稻等。杂交水稻就牵扯生物学科有关知识,可以简要的介绍给同学们知道。又如,在北大仓的学习中,为什么东北地区往往是一年一熟,其中就与光照有关,也与生物学科直接相关。

当然,八年级地理学科的知识渗透远不止这些,如与语文学科、与化学学科同样有相关知识渗透,重点在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学科渗透,使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生动形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科交叉教学策略研究

1、合理进行渗透教学

多学科渗透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师应探寻合适的交叉切入点,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精准把握,以此开展学科知识滲透教学。教师们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影响着学科知识渗透教学的实施,在这个时候学科交叉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有知识结构基础和学科的交叉渗透点的掌握这两方面上必须下功夫。同时,还要明确基础还是学科教学,要做到渗透有度。综合能力是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地理课程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多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地理教学的手段,应该是为完成八年级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

2、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多学科渗透也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了诸多机会,在地理学科交叉教学策略中,使用较多的有发现教学法、独立作业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被称为发现教学法。这种方法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揭示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应用广泛。具体步骤包括,明确学生任务、明确思考方向、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发现教学法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允许和提倡学生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地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甘为配角”,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例如,在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中,地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记忆省份简称,如以历史地名简称的有几个,以河流名简称的有几个,以山名简称的有几个等。地理教师运用发现教学法帮助学生比对易混淆内容,深入分析,寻找异同,得出结论。

3、尊重学生差异性

如何有效提高八年级物理教学效率 篇3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多搜集材料,平实多积累,争取让每一节内容都充实

新教材淡化了概念、规律的严密体系,设计个性化教学时,必须把教材和教师本身的资源及当地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科学实施探究教学,在认真分析探究内容、特点和学生水平基础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良好秩序是前提,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必须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借助玩具、动画、魔术、游戏、“顺口溜”等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例如:学习引言时,可以演示“开水煮活鱼”及动手完成“吹不动的乒乓球”实验;学习电学时,可以就地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插头、电灯、电扇等;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制作——水瓶琴、验电器等,借助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点滴出发提问,从有趣的事物和言语引入。

2注意教法,多与生活联系

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创造力,要及时转变师生定位,认真履行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交流、评价;因物理学“寓理”于“物”,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在课上为学生展现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

例如:学习蒸发时,可以直接用手蘸一些水摸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观察现象,从而顺利展开教学探究;反射定律强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对于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讲解“都说孩子长得像妈妈(爸爸),没有说妈妈(爸爸)长的像孩子”,这里有一个逻辑——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学习。

3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创造力

“学问千千万,关键是一问。”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所以它们总在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以求扩大自己的疆域,正是在这种探求中种族也得以延续壮大,这就是“狼性法则”,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注意转换师生定位,认真履行其主导责任,重视交流、评估,体验团队精神。

二、多鼓励学生,使其树立良好信心

因为学生对失败较为敏感,所以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满足其精神需求,多采用鼓励评语促其上进;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充分交流,指导学困生,变不让说为我要说;运用成功原理,变厌学为乐学;相信“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要能容忍学生的缺点,用客观、理智、科学的方法处理日常问题;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用爱感召学生,因为“大爱无边”。

三、传授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练习时要做到精做与泛做结合,逐步提高分析能力;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随时、及时复习;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学生科学预习新课——课前独立阅读教材,了解体系结构、重点、难点、范例,要对概念和规律抓住核心,以及与其它的联系、区别。

八年级物理下册学科教学计划 篇4

w.5Y k J.cO m文秘

八年级物理下册学科教学计划

周课时数 4 备课组长(签名):

说明:

1、本计划由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定。以备课组组为单位交教务处和年级组各一份,备课组自留一份。

2、教务处根据此计划对教学进度进行检查。

3、备课组根据此计划制定周教学计划。

本组老师组成及工作安排

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好,思维灵活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同学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有的同学在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根据以上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任务与要求

1、完成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本学期要多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老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密度知识的应用

2、摩擦力

3、牛顿第一定律

4、压强和浮力

教研课题与研究课

“自互导”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备课组提高质量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加大备课力度。

4、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一、物体的质量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要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第二周三、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1、掌握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学会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第三周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本章复习

1、知道密度、比热容、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物质的这些属性。

2、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第四周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静电现象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体积很小。

2、通过实验及生活中的体验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第五周四、宇宙探密

本章复习

1、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科学历程,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感受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积极探索宇宙和热爱科学的科学素养!

第六周一、力 弹力

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

1、通过动手实验感受物体的形变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第七周三、摩擦力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关系

2、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第八周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章复习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通过计论,认识到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第九周期中复习

归纳总结上半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拾疑补漏

第十周期中考试及评讲试卷

分析评讲试卷,对试卷易错题,错的较多的题目进行总结。

第十一周一、二力平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知道平衡力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第十二周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章复习

1、知道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2、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第十三周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能够说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2、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的原因。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第十四周三、气体的压强

习题课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通过实验,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简单解释飞机如何获得升力的;

第十五周四、浮力

习题课

1、通过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经过探究过程,理解浮力大小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十六周五、物体的浮与沉

本章复习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十七周期末复习

一轮复习要求理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能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第十八周 期末复习

二轮复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综合。

第十九周 期末考试

莲山 课件 w w

八年级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一、本节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

二、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却并不熟悉,这留给我们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在讲述摩擦力时,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在教学中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学生现状分析】

一、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

二、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

三、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二个因素;并通过具体事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一些常见的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有关。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和阅读指导法。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选用】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

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钩码、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块长木板、一张砂纸、一块棉布、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先播放一段画面:(汽车在雪地上很难行走,而在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的概念及种类

请大家观察下面的实验,思考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

播放幻灯片1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5)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

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力,这个力就叫着摩擦力。

播放幻灯片2

(简介三种摩擦的概念,指出当两个物体虽相对静止但有相对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所以要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寻找。)

学生提出猜想后,对一些同类的猜想进行归类,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要求小组之间通过讨论各确定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一个猜想,并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完成方案后,小组派各一名代表上讲台阐述并画出记录表格。

(1)每个小组对其所选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2)实验结束后,各派代表上黑板填上实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全班一起总结。

播放幻灯片3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与我们

提醒学生注意开始播放的媒体短片,人们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要求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些不同的例子。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做适当的表扬和点评。

(说明:这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对刚刚学过的知识起到了加强巩固的作用,对它们的运用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交流评估

(1)摩擦力的分类及决定因素。

(2)物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5.布置作业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篇6

一、本学期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从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历史知识,并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面对压迫勇于斗争、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基本结构

这学期主要是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它概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过程。

五、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历史事件的联系。

2.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合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问题的解答也比较熟练,语言恰当、准确,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还是有些学生分析问题容易偏,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上也不是很踊跃。因此,这学期将把教学重心放到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七、教学方法设计

1.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采取阶段测试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八、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九、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含对后1/3的帮扶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和教学水平,多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

4.对于后1/3学生重点做以下几方面(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做基础题。(2)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溜号,因此要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听课情况,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3)多关注他们身上小的闪光点,多去表扬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十、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表 周次 日期 授 课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第一周 学生安全、常规教育 2 第二周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三周 3太平天国运动

4、第四周4洋务运动

5甲午中日战争

5、第五周 第6课戊戌变法

7、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六周8武昌起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7、第七周10新文化运动的新起

1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第八周12北伐战争

13、井冈山革命和道理的开辟 9 第九周14、红军的长征

15、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10 第十周 复习十一周16、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7、正面战场的抗战

12、十二周18、敌后战场的抗战

19、抗日战争的胜利

13、十三周 20、全面备战的爆发

2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4、十四周

2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7

一、图片在教学中的功能

图片资料极大地充实、拓展和深化了教材内容, 合理使用图片资料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历史图片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锁定”在画面上, 比文字更生动、细腻, 蕴藏着众多的信息, 教学中正确使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 能产生许多积极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形象、生动、具体的图片感兴趣, 而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诸多图片, 或浓墨重彩地渲染激烈的战争场面, 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采面貌, 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特征, 这就成为引发学生兴趣的生动材料。例如, 在《秦朝一统》的教学伊始, 教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像, 问:“这个头戴冕旒, 身穿龙袍的人是谁?”学生齐答:“秦始皇。”随即教师引导:“是的, 他就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瞧, 画像上的他目光炯炯, 虎视眈眈, 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这一身打扮, 显示了他‘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诗人李白写过一首颂扬他的诗, 其中两句‘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正好是对这幅画像的生动写照。自古就有‘打江山易, 保江山难’的说法, 秦始皇是如何保住他的江山, 并巩固他的政权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 学生们兴致盎然, 注意力自然就很快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上来了。

2. 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对于比较复杂、线索繁多的历史知识, 学生们往往会感到十分困难。利用教材图片, 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 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 教师利用教材和图册中的历史地图, 用学生喜爱的形式———“重走长征路”, 让学生用红实线表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用蓝虚线表示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在图中描出重要河流 (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 和重要地点 (瑞金、遵义、会宁、吴起镇) 。教学中师生互动, 边讲、边画、边记, 加深了学生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记忆, 也让他们掌握了绘制地图的初步知识和技巧。

3.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图片在启发学生想象方面发挥了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使学生的想象冲破时空的限制, 由画面上静止的一瞬想象出事件全部的过程。相关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活跃起来, 从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例如, 学习《北京人的足迹》时,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北京人围猎肿骨鹿”以及图册中“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等图片, 让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 描述北京人的生活。随着一个个学生的大胆想象和描绘, 北京人的生活渐渐清晰了:周口店一带, 森林茂密, 野草丛生, 环境恶劣, 野兽出没, 工具简单而粗糙, 个人无法生存, 只能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群居生活。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来采集植物的根、茎、野果, 合力捕捉动物, 使用天然火, 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此外, 使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还具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功能。

二、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各种试题中, 图片题能充分地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特有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使学生在答题中体会其中的意境, 因此, 从近年的《历史与社会》中考题来看, 图片试题越来越多, 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去分析、掌握图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点, 对学生进行解法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象和议论等多种能力。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要讲顺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 分析“说明了什么”。从表面信息入手, 将图片上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挖掘和释读图片中的信息。合理的观察一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如指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 先对《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初步的、粗略的认识, 然后通过对局部, 如行人、商贩、河流、商铺、马车、桥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而对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有整体的认识。

观察图片要有重点。例如, 西周社会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是西周的重要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内容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图理解, 并把图片及其文字说明转化成更简明扼要的图示:主干是天子, 天子地位由天子正妻生的长子继承, 代代相传, 如同树干上长的主干,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树干中的树枝干表示天子的其他各子, 他们被分封为诸侯, 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继承诸侯的职位。诸侯的其他各子又如同树枝干的其他分枝, 即为卿大夫, 卿大夫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卿大夫的其他各子是士, 如同枝条。通过树干层层关系这个形象的比喻, 可揭示宗法制的主要特征、继承原则、宗法制与等级分封制的关系等。这种图表式的示意图直观性强, 把西周复杂的、难于理解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变得通俗易懂了, 浅化了教材, 提高了教学效果。

观察图片还须细致。关于“法国大革命前的等级制度”, 教材安排了几幅图片, 其中有一幅漫画《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农民身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哪一类人?农民的状态如何?在做什么?从画中你还能读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交流后教师再作出总结:骑在农民前半身的是教士, 骑在后半身的是贵族。弯腰曲背的农民吃力地拄着一把破镐 (这差不多是当时贫苦农民唯一的生产工具) , 地主的鸽子在啄食他的庄稼, 兔子在吃他的青菜, 可他不能驱赶和伤害它们。农民的裤袋口露出催交王粮的通知书, 而教士的口袋里则满是逼交各项供奉教堂的税单。这样加以说明就会使学生生动、形象地对革命前法国农民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处境有深刻的认识, 也对法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 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图片

对历史图片的辨析是在对图片的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层次解读图片, 并建立前后相关联系。在联系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 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图片的比较往往能从图片内容的差异, 找出变化了的历史信息, 从中认识历史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对历史图片进行综合, 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进行思考, 进一步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 教材中《唐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汴梁城平面图》这两幅图, 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都长安和最繁华的城市汴梁城的整体布局特征充分展现了出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感受其规模的宏大, 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规划的技术水平。将两城市进行比较, 还会发现, 长安城布局规范, 城市街道、住宅规划有如棋盘。以朱雀街为中轴线, 南北基本对称, 宫殿位置偏向一方, “市”位于城市中心区域, 但“市”与“坊”界限分明。汴梁城是北宋最繁荣的城市,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城市出现,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 并且出现了娱乐场所。由此, 生产进步、城市繁荣的历史脉络一目了然。

三、结束语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二、教学反思

综合上述教学实例,可见,新时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撑,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多媒体技术普及范围越来越广的背景下,一支笔、一言堂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载体是教材、黑板和讲台。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学习知识,在每堂课中获取的知识量受制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思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动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完全颠覆了传統教学模式,它将抽象的知识信息以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来说,多媒体技术削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黑板、讲台在课堂上的作用,转而以更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形式发挥了“新载体”的价值,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柱。

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1--6班的历史课,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态度的认真程度不同,所以每个班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新学期的开始学生的信心很足,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落实知识点。

二、本学期课程分析(包括重点、难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入侵对中华民族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等。

工作重点: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近代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工作措施:

1.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为实现教学的工作目标,我准备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以保证全班的学习成绩得以全面提高。

6、对学生的作业,一要设计精练,二要认真批改,三要学生从讲解中深入理解。

7、通过教学,使知识点渗透于学生的头脑中。并能够记住重要知识点,年份。对其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多进行分析。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生对历史的好奇与渴望,相信这学期的历史教学能顺利的进行。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0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不多,可以说是还没有如入门,因此,在制定七年级教学计划时,内容偏简单一些,简单训练一下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正值初中阶段学习之关键,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制定八年级教学计划时,内容偏基础一些,同时,训练一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基础功。【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键盘,了解信息的获取,认识Word软件,熟悉Windows基本操作及系统的个性化设置。了解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信息搜索和文件下载,电子邮件,网络交流和网络安全等相关信息。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接触新事物,接收互联网,给孩子们灌输一些新思想及计算机的前沿发展。【教材分析】

模块一

信息世界: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我将插入一节“认识键盘”课时。重点:认识键盘。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并了解一些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模块二

计算机基础: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另外,我将插入一节“信息的获取”课时。重点:信息的获取。难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模块三

操作系统: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有:Windows基本操作及个性化设置,资源管理。另外,我将插入一节“认识Word”课时。重点:Windows基本操作及个性化设置,Word操作。难点:资源管理。

模块四

网络基础: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IE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信息搜索和文件下载,电子邮件,网络交流以及网络安全等。重点:浏览器的基本操作,网络交流。难点:网络安全。【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3、准备好每个班级名单,上课随堂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的机会,每人至少一次训练。

4、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

5、课前准备好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难易适中。

【课时安排】

模块一

第1-3周3个课时 模块二

第4-6周3个课时

模块三

第7-12周5个课时(第10周期中考试)模块四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测试题 篇11

1. 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盐水中,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电池.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与接线可知:这个电池的电压是_______V,_______片是它的正极.

2. 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 V;只闭合S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 V,则两电阻的阻值之比R1∶R2=_______.

3. 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1 A,电阻R=_______Ω.

4. 电阻R1、R2的电阻分别为20 Ω和10 Ω,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 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_______,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_______;将它们并联在电路中,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为_______,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_______.

5. 标有“PZ220-25”字样的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的电流是_______A,灯丝电阻是_______Ω,1 kW·h的电能可以使它正常发光_______h.

6. 标有“220 V40 W” 的电灯,若接到110 V的电源上,通过的实际电流为_______A,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W.

7. 如图4所示电路,当开关由闭合变为断开时,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将_______,整个电路的电功率将_______.(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 某同学家的电能表上标有“600 r / kW·h”的字样,他断开电能表连接的其他用电器,只有一个用电器工作,测出电能表的铝盘在10 min内转了50 r,则该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J,该用电器的功率为_______W.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 如图5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左端滑动到右端时,小灯泡的亮度().

A. 逐渐变暗B. 逐渐变亮

C. 先变暗再变亮D. 先变亮再变暗

10. 家用白炽灯上标有“220 V40 W”字样.当该灯正常工作时,它的功率().

A. 大于40 W B. 小于40 W

C. 等于40 W D. 等于220 W

11. 小刚用图6所示电路探究一段电路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此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5 Ω更换为10 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唯一操作是().

A. 保持变阻器滑片不动

B. 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 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 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12. 如图7所示,将两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其中一只发光,另一只不发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发光的灯泡灯丝断了

B. 两灯相比,不发光的灯泡灯丝电阻较小

C. 两灯相比,不发光的灯泡两端电压较大

D. 两灯相比,通过不发光的灯泡的电流较小

13. 如图8所示电路中,L1、L2是两盏完全相同的灯泡.闭合开关S后,L1、L2均正常发光,过了一会儿突然两灯同时熄灭,检查时发现:若用一根导线先后连接开关S的两端和电阻R的两端,电路均无变化,两灯仍然不亮.若用电压表测L2两端b、c两点间的电压,电压表的示数明显高于L2的额定电压. 据此可以判断().

A. L1灯丝断了B. L2的灯丝断了

C. 开关S接触不良D. 电阻R损坏了

14. 以下单位不是电功率的单位的是().

A. W B. kWC. kW·h D. J / s

15. 如图9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

A.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变小

B.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变大

C. 定值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将变小

D. 电路的总功率将变大

16. 图10是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甲、乙两个电阻时得到的I-U图象,若把它们并联接入电路,则由图象比较电功率().

A. P甲>P乙 B. P甲<P乙

C. P甲=P乙 D. 无法确定

三、作图题(17题3分,18题5分,共8分)

17. 在图11中的○里填上适当的电表符号,使之成为正确的电路图.

18.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电阻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1A”字样.图12是小丽同学没有连接完的实物电路.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并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四、实验与探究题(19题6分,20题8分,共14分)

19. 实验课上,同学们在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1:

(1)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_______,这样做能对电路起_______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三次测得的小灯泡的阻值不相等,原因是_______.

20. 甲、乙两位同学一起测量一只标有“6.3 V0.3 A”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12V)一个,电压表(量程0~3 V、0~15 V)一块,电流表(量程0~0.6 A、0~3 A)一块,“10 Ω2 A”和“50 Ω1 A”的滑动变阻器各一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实验时,甲同学认为电压表和电流表都应选用小量程,滑动变阻器应选用“50 Ω1 A”的;乙同学认为电压表应选用大量程,电流表应选用小量程,滑动变阻器应选用“10 Ω2 A”的.

请你对两位同学器材选择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并填在表2中(指出不合理之处以及不合理之处所产生的后果).

五、综合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1. 表3所示的是一台电冰箱的主要技术参数.

根据表中数据进行以下分析和计算:

(1)这台电冰箱一天的实际工作时间是多少小时?

(2)如果这台电冰箱每次启动只工作15min,一天(24 h)启动多少次?

(3)如果这台电冰箱连续工作24 h,则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千瓦时?计算结果大于电冰箱的主要技术参数中所提供的耗电量,主要是由于电冰箱具有什么工作特点?

22. 有两只灯泡,L1上标有“6 V3 W”字样,L2没有标记,测得L2的电阻是6 Ω,把他们串联起来接入某一电路中,他们均能正常发光.求出:(1)电源电压;(2)L2的电功率.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2

一、上好物理开门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初学物理这门课程, 不少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 教师要精心设计物理开学第一课, 给学生一个好的开端, 让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初学的学科, 每个人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 没有什么基础差异, 和别的课程没有多大联系。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演示几个典型的物理实验, 把学生引入物理兴趣学习的大门。如笔者在上第一节课时, 准备了两个细长纸条, 然后把两个纸条紧紧贴在一起, 放在嘴唇的下方, 正对两个纸条的中间用力吹气。在吹气前, 笔者问学生:“如果对两个纸条的中间用力吹气, 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纷纷作出猜测, 最后统一意见———两个纸条在气流的作用下向外侧飘动。见此情景, 笔者进一步诱导学生, 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学生看到两个纸条在气流的作用下不仅没向外侧飘动, 反而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不由得惊呆了, 进而议论纷纷, 一时间兴趣高涨起来。趁此时机, 笔者又拿出一个玻璃杯与半张打印纸, 往玻璃杯内灌满水, 把纸覆盖在玻璃杯口上, 问学生:“如果把玻璃杯口向下后纸会不会掉下, 里边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接着, 笔者演示了这个实验, 学生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奇之声, 体会到一种异样的惊异与喜悦。经过直观的演示实验,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高涨的情绪, 为下一步的物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的学习, 反过来, 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要依赖于成功的体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 在刚接触物理的一段时间内,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很浓厚, 但随着时间的迁移, 这种兴趣会越来越淡。那么, 如何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持续下去并且得以加强呢?笔者认为, 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对于一些学生能够在课堂进行的一些实验, 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比如“空杯倒置托水实验”“流体流速大压强小的纸条实验”等, 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很强, 学生经过动手参与之后, 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逐步加深。在日常的小考试中, 教师出的试题在难易程度上要尽可能地呈现一定的阶梯性, 并且融入一些简单的中考试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在考试后, 教师不要单纯地注重分数, 要看得到每位学生的进步, 有进步就要有相应的表扬与鼓励, 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所学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都有直接的体现。生活处处皆物理, 教师在生活实践中要时刻注意收集与挖掘, 并在教学实践中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既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 又提高生活能力, 从而感觉到学习物理是很有用处的。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分析粮食摊开晾晒比聚在一起快的原因, 找到晴天晾晒比在阴天晾晒干得快的原因, 理解有风时比无风时晾晒快的原因, 进而得出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空气流速的大小影响着蒸发的快慢。经过师生的一番探究, 学生在和实践生活的结合中, 充满趣味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四、关注实验课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实验作为基础的, 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反复地观察与实验总结而来,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 在实验中领悟所学的知识, 在实验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学习浮力之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用纸折成一只小船, 比一比谁的小船装的“货物”最多;把一块橡皮泥揉成团放到水中会沉入水底, 有没有办法让它漂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鸡蛋放到清水中会沉入底部, 慢慢地向清水中添加食盐, 随着食盐的不断增加, 已经沉在底部的鸡蛋会慢慢上浮。学生通过亲身实验, 发现这些现象后, 就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就会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所在, 不时地要问个为什么,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就会认真听取老师的分析与讲解。

五、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一种对学生的刺激, 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场景。在教师的言语启发下, 学生身处相应的活动场景, 就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主动寻求现象产生的原因, 进而获得知识的传递。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 平常在地上拉动几百斤的东西滑行时感觉很费力, 可是把这些东西放到平板车上就省力多了, 从而引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回顾, 拉着轻重不同的物体在地面上滑行时所用的力大小不同, 拉着同一个物体在平滑程度不同的地面上滑行时所用的力也各有不同, 进而引领学生分析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几个因素。借助学生所熟知的场景来进行新知识的引入与讲解,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建立在学生生活亲历的基础上, 现象非常直观, 知识更容易获得。

总之, 学生学好物理,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物理教师要从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课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等几个方面入手,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

摘要:学生学好物理,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应从上好物理开门课、增强学生成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课教学, 创设学习情境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激发,学生,物理,兴趣

参考文献

[1]曹伯平.浅谈八年级物理学习兴趣培养方法[J].神州, 2011 (34) .

八年级物理学科《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3

Lesson 46: Mothers and Fathers Are Special

学习目标

1.灵活运用下列词汇和短语

alive , whatever , hero , since , care , take care of , candy 2.会灵活运用下列句型

(1).Mother’s Day is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 every year.(2).They also try to help their mothers all day.(3).In the United States ,a woman named Anna started Mother’s Day in the early 1900s.(4).He alone had taken care of his five children.重点难点

The Past Perfect Tense

课前学习

一、通过预习归纳本课的知识点

二、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What day is Mother’s Day ?

2.What day is Father’s Day?

3.Who started Mother’s Day ?

4.When did Mother’s Day start ?

5.who wanted a special day for her father?

课堂学习

1.交流预习结果,讨论课文内容

2.知识拓展

(1)比较take care of 与 look after

常用短语: take care 注意,留意

take care of 照顾

with care 注意,留心

care of

喜欢

派生词:

careful

adj.小心的 carefully adv.小心地

careless adj.粗心的carelessness n.粗心

carelessly adv.粗心地

(2)总结own的用法

(3)make +宾语+ 名词/形容词/动词原形/动词过去分词

(4)否定词not 与all ,both, every , everybody, everything 连用,表示部分否定

表示全部否定的词有:none , neither, no , nobody , nothing 等。

3.根据汉语意思,翻译下列句子

(1)你应该好好照看你的小妹妹。

You should 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 your little sister.(2)你是怎样为你的母亲庆祝母亲节的 ?

_____ did you celebrate ____ ____ for your mother.(3)这个名字叫海伦的女孩很特殊。

The girl _____ Helen is very _____.(4)你必须向你的老师说声抱歉。

You must ____ ____ _____ your teacher.(5)我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

I have _____ _____ to tell you.4.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巩固练习

一、词汇

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P ____ always work hard for their children.2.Huang Jiguang is a famous h______.3.Oh, that strange old man is still a ____.4.On Father’s Day ,father can do w____ they want.5.Children are c_____ Father’s Day.B)用括号内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6.I can’t find my English book.Have you seen it _____(somewhere)? 7.I’m _____(real)worried about my exams.8.Monday is the ______(two)day of a week ,not the first day.9.I______(hear)a noise.Did you make a noise ? 10.The computer is one of ____(important)inventions in the world.二、单项选择

()1.she likes reading books ____ animals.A.for

B.in

C.on

D.with()2.Can you ____an example to sh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 A.look over

B.think about

C.think over

D.think of()3.You’d better not read today’s newspaper because there is ____ in it.A.something interesting

B.anything new

C.important thing

D.nothing special()4.There , far from here , you can find ____ island on which lives an old man living ____.A.a lonely;alone

B.an alone;lonely

C a lonely;lonely

D.an alone;alone()5.We have learnt ten songs ____ we got here.A.before

B.after

C.since

D.when()6.Can you ____ my child ? I must go to the hospital.A.take care

B.take care of

C.look at

D.care of()7.Please say “ I’m here ” when your name ____.A.has called

B.is calling

C.will call

D.is called()8.– Have you ever seen the film Hero?--Certainly.There are two ____ the film.A.hero in

B.heros in

C.heroes on

D.heroes in()9.____ she did was right.A.No matter what

B.Whatever

C.No matter

D.What ever()10.– What would the woman in the picture say to the girl ? A.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B.What can I do for you ? C.Would you like some soup ?

D.Do you want to take another cup of coffee?

三、阅读理解

Mother’s Day is a holiday for mothers.It is celebrated(庆祝)in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 India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In a short time , it becomes widely celebrated.Mother’s Day falls on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On that Day ,many people send gifts of love to their mothers.Those whose mothers are still living often wear a pink or red rose or carnation(康乃馨),while those whose mothers are dead wear a white one.The idea of a day for mothers was first given by Miss Anna Jarvis of Philadelphia.As a result of her hard work ,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irst American Mother’s Day was held in Philadelphia on May 10th,1908.Soon the holiday became popular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around the world.In China , people do the same on the day for mothers.And in some cities ,people sometimes ask a song to be broadcast(广播)for his or her mother only.This might cost a little money for some of them , but ,as it is said, “Love is invaluable.”

On May 8th,1999 , just the day before the Mother’s Day this year ,a Chinese mother was killed in a criminal bombing(罪恶轰炸).Her name is shao Yunhuan , a heroic(英雄的)mother.All the Chinese will remember her forever.1.Mother’s Day is celebrated in _____.A.America and England

B.the US and India

C.America ,the UK,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D.the UK and India 2.The date of the Mother’s Day in 1999 was on _____.A.May 8th

B.May 9th

C.May 10th

D.May 12th

3.The idea of a day for mothers was first given by _____.A.Miss Anna Jarvis

B.Shao Yunhuan

C.Philadephia

D.an Englishwoman 4.The word “ invaluable ” means ______.A.永恒的 B.无私的 C.无价的 D.美好的 5.A heroic mother was killed in a criminal bombing on ______.A.May 10th 1908

B.May 8th 1908

C.May 8th 1999 D.May 9th 1999

课后拓展

你知道下列的文字描述的是哪个节日吗?

1.People celebrate it in memory of the famous nurse , Florence Nightingale._____ 2.On that day , many families eat mooncakes outside in the open air.They often tell the story of Chang’e._____ 3.In western countries children often put stockings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cause Father Christmas will come to fill the stockings with nice presents._____ 4.In October in Canada and in November in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celebrate the harvest by preparing a large meal.They usually taste turkeys.______ 5.Can you write down one of your favorite holidays or festivals ? Try please._____

上一篇:高中家委会家长发言稿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