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原因(精选8篇)
我国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酸雨污染已开始北移,很多湖泊、水库、江河因受酸雨污染,水体pH值下降,直接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和水质质量,在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中,应考虑大气降雨对水质的影响。
(2)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对水体的污染
在一些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有很多技术客观上会产生水污染,如果在考虑方案时只强调大气污染物削减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水污染的后处理问题(这些污染物被吸收以后处理往往比较困难),就势必影响水质目标的实现。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
在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中,经常采用露天堆存和掩埋等方法,这些方法为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目标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固体废物的堆存和掩埋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着潜在的污染,这种潜在的污染主要通过固体废物的溶出物来实现。固体废物的溶出物比较复杂,一般含有无毒有机、有毒有机物、“三致”物、重金属(汞、镉、砷、锌、铬、铜等),渗出物对水质一旦造成影响,就很难治理,所以预防是唯一的,也是最为积极的措施。
(4)固体废物的堆存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固体废物一般通过以下途径使大气受到污染:
①在适宜的温度下,由废物中有害成分的蒸发及发生化学反应而释放出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②废物中的细粒、粉末随风力扬散;
③在废物运输、处理、处置和资源化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
粉煤灰和尾矿堆场遇4级以上风力,可剥离1-1.5cm,灰尘飞扬高度达20-40m,在风季平均视程降低30%-40%;固体废物在焚烧处理时废物中含有的氯、氮、硫及重金属都可能变成氧化物和尘粒污染大气;煤矸石中如含硫大于1.5%即会自燃,散发大量SO2,使周围大气中SO2超标。
(5)水污染的处置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
在很多水处理的工程中,都含有大量的污泥及其他固体废物,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它们将增加城市固体废物的污染,影响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的实现。
1 养殖场环境污染的危害
养殖场周围环境污染会造成对水质的污染, 使人、畜饮用受污染的水会产生不良后果;对空气的污染, 畜禽粪便分解时产生的具有恶臭味的有害气体是空气环境污染源之一, 对人类及畜禽本身的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养殖场周围环境的污染对人畜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害。
2 造成养殖场环境污染的原因
(1) 由于家畜发展集约化养殖业的时间不长, 由于资金短缺, 经验缺乏, 尤其是对养殖场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没有把家畜粪便、污水、死畜等处理作为集约化家畜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入养殖场建设计划。在养殖场规划设计时, 忽视大量家畜粪尿等对环境和家畜自身的影响, 缺乏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利用综合配套技术与设施。
(2) 粪便排放量大, 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跟不上, 特别是大中城市近郊区, 农村城市化进展快、家畜饲养密度大, 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消纳大量的家畜废弃物。
(3) 养殖业能够为种植业提供优良的肥料, 现代农村种植业生产忽视了家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的传统习惯, 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从观念上把曾作为农田施用主要肥源的家畜粪便, 逐步转变为废弃物看待。
(4) 对于规模经营的大中型养殖场, 目前缺乏统一的环境污染管理制度、污物处理标准, 也是造成养殖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环境污染的防治
解决养殖场集约化家畜粪尿、污水和死畜等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消除养殖生产中的公害因素, 最终的关键还是要落实责任, 采取有效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 保障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
(1) 促进农牧结合, 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牧业的持续发展。紧密围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产出率和规模效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技为先导, 从本地实际出发, 吸收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 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符合养殖场粪便、污水、死畜等无害化处理综合配套技术、设施与设备, 形成有我国特色的完整技术体系。为了控制养殖场周围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使种植业基地与畜牧生产联合发展, 将畜禽粪便及时转移利用, 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利用是最有效的途径, 使畜牧业与生态农业相互协调道路。
(2) 在环境管理方面, 应加强畜牧业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对家畜粪便资源化的认识, 也是使家畜粪便能够很好利用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健全管理制度是改善制度养殖场环境污染的关键措施, 需明确限定家畜的粪污等收集、存储、处理方法以及作为肥料使用时的转移利用规定。
(3) 养殖场选址要远离居民区, 尤其在交通运输方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更应实现养殖场远离居民区, 以减少养殖场周围环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利影响。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研究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环境则是指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乡村范围内,各种自然及人工改造的个各种因素的总体。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该区域内的土地、水资源、空气、动物、植被、交通道路、设施、建筑物等。对其进行保护则是针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开展的一系列保护、管理、调节等措施。农村环境是是农业环境的核心,强化农村环境的保护则是为农村经济的提升、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提供良好的条件,且能够保障农村居民身心健康,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1.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1生活污染:我国本身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且在持续增长中,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等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农村人口的环保意识薄弱,未意识到该情况的严重性;且经济条件有限,各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理想,使得固体垃圾随意丢弃、生活污水肆意漫流,严重影响环境。另外由于资金有限、技术水平的限制等,村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厂的数量、规模、设施、技术等,均无法达到现在农村的发展要求,加剧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1]。
1.2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农村的发展加快,其生产方式逐渐多样化,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农村禽畜养殖业由传统的分散养殖逐步转变为工业化集中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如养殖及养牛的过程中,其排出的废水量较大,且粪便的排放量也十分巨大,无法完全处理[2];②使用化学品不合理 为了追求高产,在农业生产中会使用大量的化学品,包括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但是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平均利用率不到50%,浪费了大量资源及资金,且会对土壤、水资源、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农药的使用也十分泛滥,农作物害虫抗药性不断提高,农药的使用量再也在上升,用药时真正接触到目标害虫的仅仅为1%左右,其他全部在残留于农作物、空气、土壤及水体中,不仅污染了环境,也会对人们及动物的身体带来伤害。另外我国农业生产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塑料薄膜,而使用结束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回收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③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发展较为迅猛,在数量及规模上均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布局不合理、工艺落后、技术不足、设备较为落后等,对于能源的消耗较高,且并没有采取防污染措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3城市污染波及到农村:自然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空气流动、河流的运动、固体废物处理转移等,城市的污染情况也也会向其周边扩展、蔓延。农村环境也受到了城市污染的波及,包括三废污染等,已经造成了大量农田受到污染,而固体废物的堆放也使得大量农田被占用、损毁,大气污染也逐步扩散,水资源的污染更加严重,据调查显示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在全国总灌溉面积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7.4%,造成每年均有大量粮食减产,经济损失巨大。
2.治理措施
2.1强化乡镇企业的管理:对乡镇企业的管理,需要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并进行各项治理措施,把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等和治理其造成的污染全面的结合起来,并执行到位,才能有效的改善其污染情况。首先应制定相关的标准,包括生产效率标准、污水排放标准、废气排放费标准、能源消耗标准等,对乡镇企业进行审核,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需要将责令其限期整改,或者直接将其淘汰。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需要引导其集中于相应的工业园区,对其产生的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并结合环境保护的计划要求,对其进行设备优化改造及技术升级等,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也能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成本,强化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之综合实力更强,能够更好的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做好绿化活动,美化乡镇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2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排污管网系统,并构建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才能有效的控制污染情况,改善环境,逐渐成为了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的首要目标。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得环境基础建设达不到相应的标准,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也不理想。该情况下,政府的相关机构需要对环境治理事业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其作为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方面来抓,利用各种渠道及不同的途径,筹集资金,逐步提高环保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中,并可以将该项事业采用BOT等特许权方式进行运营,遵循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合理的价格征收标准,收取一定的生活污水费及生活垃圾处理费,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强化环保基础社会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环境的治理提供有利的条件[3]。
2.3倡导生态农业、开发绿色环保有机肥:生态农业是指利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技术等,包括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将传统的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兼顾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等,使之形成一个生态合理、功能全面、经济效益良好的综合性农业系统,达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优化农村的各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引进生态农业的项目、技术、设备等,为发展该项新型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且需要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使之能够真正认识到生态农业的优势及先进性,积极配合,达到良好的效益[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有机菌种、肥料的研究,利用畜禽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酵素、环保植物源农药、生物菌种的研制,取代传统化学农药及肥料的使用,实现农业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保护环境,达到农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3.总结
农村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工业化逐步渗透至农村,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限制了农村生产活动的开展,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且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进行有效的治理。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治理措施,在实际的环境污染治理活动中,还需要治理人员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综合把握,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方案,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优化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旭斌.新中国成立30年来农村环境的污染与治理[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64-69.
——大气污染
摘要:
本文对大气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以及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针对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做了具体的阐述,以期唤醒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
空气是地球表面一切有生命的物质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空气,人类的生存及其社会活动就无法维持下去,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其它生物也不复存在。所以,当大气遭受污染之后,其成分、性质都发生了改变,这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动植物生长生活以及生态平衡乃至各种器物的存放产生有害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11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呼吸道疾病,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PM2.5等等„„在这些名词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当下,对大气污染的深刻认识和保护对策的思考变的刻不容缓。
1.大气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尤其是在一定的局部空间范围内,大气的某些成分可以明显地增加或减少。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是指某些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其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都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和净化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该地区的人体、动植物以及其他物品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或者说大气污染是指由于天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其正常本底含量,因而对人体、动植物及其他物品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1.2 大气主要污染物 1.2.1固体颗粒:
固体颗粒是指大气中的来自燃料燃烧的烟尘、工厂排出的粉尘及风自地面吹起的尘埃等物质,包括粉尘,烟,飞灰,黑烟,雾,煤烟尘,总悬浮微粒等。烟尘中含有由碳、氢、氧、硫等元素组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中许多是致癌物质。粉尘虽然本身是固体颗粒,但因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在自然状态下总是粘附多种气体、液体,所以其成分既有金属、非金属天机化合物,又有有机化合物。
固体颗粒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不仅使空气变得混浊,相应地减少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量,对农业生产及地面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而且能随呼吸作用进入人体或直接到达肺部产生沉淀,或随血液送往全身,或使固体颗粒表面吸附的致癌作用很强的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死于肺癌的城市居民中,有多达五分之一的人是受空气中的微小污染颗粒所害,而这些微粒主要来源于汽车废气。科学家主要研究了空气中直径2.5微米以下的颗粒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这些细小的微粒能够深入肺部并沉积下来,导致疾病。研究表明,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微粒的含量上升10微克,长期肺癌死亡率就上升8%,效果与长期被动吸烟相似。调查表明,美国洛杉矶市的空气中每立方米2.5微米以下颗粒含量是20微克,纽约16微克,都超过了美国环保局1997年设置的安全上限--15微克。英国伦敦某些繁忙街道的含量达到32微克。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污染情况更为严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空气中,每立方米微粒含量为300微克,其中大多数是直径2.5微米以下的颗粒。
1.2.2二氧化硫:
大气的二氧化硫污染主要来自煤炭和石油的燃烧,石油炼制和有色金属冶炼及硫酸化工生产等。而二氧化硫的天然来源主要是生物活动产生的硫化氢的氧化。据估计20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有1.46亿,其中有70%来源于煤的燃烧,16%来源于重油的燃烧,其余部分来自矿石冶炼、硫酸制备等工业企业。就工厂类别而论,以电厂的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一半左右。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患有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对这种气体最为敏感,就是正常人在二氧化硫浓度过高的地方呆得太久也会生病。
1.2.3氮氧化物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含氮有机化合物燃烧,使燃料中有机态氮转变为氮氧化物气体。二是在燃料燃烧过程中温度高于1000℃时.大气中的氮被氧化成一氧化氮。产生氮氧化物的污染源有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气、火力发电站和其它工业的燃料燃烧以及硝酸、氮肥、炸药的工业生产过程。氮氧化物的天然来源主要是土壤中氮素的挥发与逸散。氮氧化物进人大气后被雾、水汽吸收,可形成气溶胶态的硝酸、亚硝酸或亚硝酸盐。
当氮氧化物与另外一种有毒物质(碳氢化合物)共存于大气时,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能够生成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含有臭氧、醛类、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等强氧化剂的二次污染物,毒性很大,所以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后危害程度增加。
1.2.4碳氧化物
大气中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二氧化碳是大气的正常成分,但其浓度增加会给环境带来多种影响。一氧化碳则是排放量很大的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的窒息性气体,即通常所说的能引起人体中毒的“煤气”。它产生于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的燃烧过程,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汽车排出的废气以及其它加工业。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为2.2亿吨左右,其中80%是由汽车排出的。汽油在汽车发动机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作为废气排出,因此在大城市交通路口汽车来往频繁的地方,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可能很高,有时高达50ppm,远远大于其1ppm左右的天然本底值。
1.2.5其他污染物:
除了上述大气污染物外,较为常见的无机气体污染物有硫化氢、氯化氢、氨、氯气等。随着有机合成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进人大气的有机化合物气体越来越多,目前较常见的苯、酚、酮、醛、芘、苯并芘、过氧硝基酰、芳香胺、氯化烃等。这些污染物一般具有恶臭气味,对人体感官有刺激作用,有的被认为有致病、致畸和致突变作用。1.3 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自然源主要包括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尘土飞扬等;人工源又可按其属性分为固定源和移动原两种,其中固定源包括工业、农业、家庭三个方面,移动源主要指的是交通污染。
2.目前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面临的问题
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为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2.1 区域性问题 2.1.1酸沉降: 工业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使降水中酸性成分增加,形成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危害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绝迹;使土壤酸化,土境遇受酸性淋溶,土壤成分溶解流出,结构破坏,土壤肥力大大降低;水体和土壤酸化以及酸雨对土壤浸渍,使有害金属铝离子活化,镉、锌、铅和汞等变得愈加可溶,地下水遭受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直接产生毒害作用;酸雨使植物遭到破坏,森林生长速度降低,甚至是毁灭性破坏;同时,酸雨加速了建筑物的腐蚀,使古迹、历史建筑、雕刻、装饰等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多有酸雨发生,尤以长江以南一些大城市周围较为常见。目前受酸雨危害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酸雨的酸度也在不断增加。
2.1.2城市交通废气:
自20世纪8O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1.7亿辆,同比增长9.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2.1.3光化学烟雾: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的表观特征是烟雾弥漫,大气能见度降低,一般发生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汽车尾气以及石油和煤燃烧废气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源。空气中氧化剂特别是O3也包括PAN(过氧乙酰硝酸酯)及其他化合物是烟雾形成的指标。
2.1.4工业(化石燃料)、农业、家庭固定源排放:
我国2008年烟尘排放量901.6万t,比上年减少8.6%。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t,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比上年减少13.0% ;生活烟尘排放量230.9万t,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5.6%,比上年增加7.1%。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t,比上年减少16.3%。工业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2.2 全球性问题
2.2.1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大气的自然成分,它对辐射的选择吸收性能在地球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自世界工业革命以来,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19世纪仍年代的0.9亿t增加到了本世纪80年代的50亿t,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由0.027%猛增到了0.035%;按未来工业发展的速度预测,到2050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可达200亿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大到0.0531%。大气中二氧化碳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并无拦截作用,因而地面可以获得大量太阳辐射能量,但是它能吸收地面向太空发射的长波幅射,使近地表大气温度升高。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球表面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平衡发生改变,导致低空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被称作“温室效应”。据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每年增加0.001‟~0.002 ‟,到21世纪末就将上升3℃,那时将有可能引起南北两极冰山融化,海面上升,造成大面积陆地被淹、世界许多海滨名城受到危害的后果。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3人口生活在沿海60km的范围,如果那种情况真的发生,我国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越南红河三角洲平原等世界上许多人丁兴旺的鱼米之乡将被海浪殃及。
2.2.2臭氧漏洞:
离地球表面大约10~50km上空的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其臭氧浓度虽然不超过0.001%,但它却能吸收太阳辐射到地球上99%的紫外线。近年来臭氧层正遭到破坏,臭氧浓度降低,甚至局部出现“空洞”。据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报道,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近于美国大陆面积的臭氧“空洞”;卫星和地面观测站监测数据表明,1969~1989年期间,北纬30°~60 °地区上空臭氧浓度下降了1.7%~3.0%,1987年北极上空臭氧层臭氧浓度最少下降了10%。
2.3 突发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极端恶劣天气接连发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攀高。尘暴,烟雾,飓风,洪水、雪灾等突发性气候问题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3.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因素
3.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制订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3.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
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他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 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
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
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
d.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3.3 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
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城市的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
b.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c.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
d.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千克二氧化硫0.20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千克1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3.4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a.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出现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
b.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c.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
d.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放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3.5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
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4我国大气问题的对策
4.1治理技术 4.1.1颗粒物:
针对颗粒污染物粒径大小,治理办法主要有干法、湿法、过滤和静电4类,最常用的就是袋式除尘器(过滤)、旋风式除尘器(干法)、泡沫除尘器(湿法)等。随着对除尘效率要求的提高,静电除尘也逐步开始使用起来。
4.1.2氮、硫氧化物:
大气中由于有了大量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才发生大气污染,由于产生了一件又一件的污染事件。科学家针对这类氧化物的性质,提出了解决污染的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催化转化法、燃烧法、生物净化法、膜分离法和稀释法。现在最常用的是吸收法,废气经过吸收塔,与塔顶上流下的吸收液发生交流,使吸收液中的成分与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减少了废气中的有害成分。最后,当废气从塔顶出来时,已成为洁净的气体了。这种治污方法简单,投资少,操作也方便。
4.1.3交通运输工具废气
催化转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尾气的治理中。汽车在怠速时排出大量尾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汽车被称为城市中的流动污染源。现在科学家针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采用安装催化器,使尾气从气缸中排出后,排入催化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使一氧化碳和碳氧化合物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净化了尾气中的污染成分。
一些发达国家对汽车尾气提出更高的排放标准,迫使汽车制造商不但采用一段净化,还发明了二段净化尾气的方法。二段净化是在一段中一氧化碳把氮氧化物还原成氮,再排入二段催化器。在二段催化器中,再把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4.1.4其他
治理污染还有一种常用的高烟囱稀释法。50年代-60年代,欧洲工业发展迅速,一时找不到适用的治理技术,又不能污染城市,就产生了高达几百米的烟囱,利用高空气流扩散快的特点,使气体污染物得到稀释。这种方法至今仍广泛使用,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利用欧洲多南风的特点,通过高度200米-300米的烟囱,可以把废气扩散到2000千米以外。美国、日本一些大型企业也常采用这种办法来逃避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另外,针对严重污染型的企业可以控制废气排放时间等。4.2规划方面
4.2.1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
目前,工业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布局是生产布局体系中的主导环节,制定好产业政策和产业、行业进入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最终形成集中和集群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制定措施,统一标准,把排污降低到最低点。4.2.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2.3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
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a.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b.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如工业锅炉、窑炉的使用改为煤气发生器;在蜂窝煤的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石灰用于固化燃煤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这些做法都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向大气环境中的排放,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
c.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目的,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
d.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通过使用“清洁”的材料,运用“清洁”的技术,把污染物“扼杀”在萌芽状态;
e.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从产品抓起,将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预防性地保证周边环境空气质量。
4.2.4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4.3政策方面
4.3.1循环经济,绿税:
推动税收结构优化,征收环境税,改变环境保护的外部性,以通过对环境各种用途的定价来改善环境。以污染为例,税收手段的目的在于通过比价、改变市场信号劝阻某种消费形式或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排放水平,并鼓励有利于环境的利用方式以减少环境退化。令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成本反映到价格体系中,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有关成本的准确信息,给出正确激励。
绿税被并到经济活动过程中对资源、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中,从而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强烈的动机,去不断地修正和改进生产、销售和消费的方式,使之朝资源效率高的方向发展。
4.3.2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鼓励那些具有正外部性的循环型经济活动在市场上自发成长。税收优惠(包括税收减免、税收返还和差别征税)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活动或产品,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活动或产品,如对循环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给予奖励性补贴;对清洁汽车、清洁能源以及获得环境标志产品减征消费税和关税。
4.3.3监管制度的完善
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
除了应当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控制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外,还应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污染和违规排放问题进行法律制裁。5.总结
大气污染不仅会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食品和植物,还会对气候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而无论是哪一种,都必然会对人类、人类的衣食住行条件乃至整个生物界产生巨大作用。我们应该对大气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保护,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人类的将来。
参考文献
[1]赵丽丽;中国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1年9月;第25期37卷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分为本地来源和外地输送来源。对于温州来说,一般情景下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是本地的,仅有在如北方沙尘暴影响等极端情景下,外地输送才会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温州的本地污染源,包括电力(燃煤、燃油)、工业、机动车、生活(厨房烟气)、建筑施工、地面扬尘、农业及垃圾焚烧等多方面。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一氧化碳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如阳光辐射),能够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污染物(即二次污染物)。直接排放(或产生)的污染物(即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共同作用,构成了大气复合污染。复合型污染是当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类型。
基本项目污染物的来源:
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厂、工厂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燃烧后的排放。另外燃油、液化石油气、木柴等燃烧也会排放部分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NO2):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高温燃烧(锅炉、炉窑)排放,此外自然闪电、生物分解、部分化工行业也产生或排放部分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CO):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其次是各种不完全燃烧产生(锅炉、工业炉窑、内燃机、家庭炉具等燃烧)。
臭氧(O3):是二次污染物。空气中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是光化学反应的指示性指标。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个综合性的指标,其中PM2.5约占50%~90%。其来源有燃烧的烟尘(工业、生活、农村)、工业粉尘、建筑粉尘、地面扬尘等直接来源,还有其他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细颗粒物(PM2.5):来源和PM10类似,但二次污染物来源所占比率更高。
污染物来源变化
从年度看,GDP在逐年增长,能源消耗稳步增加,会带来了污染总排放量继续增加。同时也要看到,近些年来,污染控制的力度也在逐渐从严。综合来说,估计本地污染源总排放量近几年将处于基本持平的状态。
及处理对策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园区面积由原来规划的3.5平方千米增至12平方千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纠纷日趋增多,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纠纷成因不同、责任主体不同、相应的预防处理方法也不同。除对污染企业追究责任
以外,还应对环境污染纠纷做深入分析,以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纠纷,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纠纷的产生。作为我县工业园环保站的一
员,通过参与园区污染纠纷调处工作及对园内大、中、小型的民营企
业的调研,目前,我县工业园引起的环境污染纠纷原因有:
一、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存在误区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取
得了很大的成效,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也有部分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走入了误
区:所有工业企业都会带来环境污染,即然有污染发生就一定得把它
赶走。从而造成厂群双方的对抗关系以至污染纠纷不断而且难以调
解。这其中包括枥下村六组阻扰周边企业在环评允许范围内修建仓库
一事。这是园区污染纠纷的一个特点。
二、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
规划不合理导致区域功能混乱,是许多环境污染纠纷产生的根本
原因。这一直伴随县工业园开发之初到现在,矛盾尤为突出。由此导
致的不仅由企业与周边群众的矛盾,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在此列举部分规划不当的现象:移民新村安插在工业园中心,居民楼周边都是排污企业,所安置的部分化工企业与居民楼之间离得太近,未
达到卫生防护距离要求,这样往往易造成企业虽经规划部门批准且达
标排放,但周边群众环境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一有身体感觉不适就
怀疑是企业环境污染所致;部分竹木加工厂安置在纺织厂、皮革厂的周边,由于设备故障或木竹细屑无法完全去除,随风飘至纺织厂、皮
革厂内,导致其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经济损失,由此产生矛盾纠纷,其中如大洋纺织、丰台皮革与家园木业之间的矛盾纠纷较突出;又如
两家陶瓷生产企业,其中一家按照规划建设的水煤气发生站就在另一
家企业的窑炉旁边,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由此
导致两家企业产生矛盾。
三、工业园区老污染治理滞后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环境污染整治得到
了很大改善,但离我们经济社会日益发展,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越来越高还相差很远,老污染纠纷的处理还存在较多的遗留问题,并
且深层原因涉及到园区建设之初的招商引资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
由于历史问题,部分老企业是以先建设投产再完善的方式引入,其治
污设施建设未按照环保“三同时”制度进行实施,由此导致部分老企
业污染治理不到位。由于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等原因导致根本就没有空
间来增加污染处理设施,其污染治理难,整改也难,由此导致的矛盾
纠纷每年都有。这也是工业园区污染纠纷的一个特点。
四、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备,界定困难
其一,污染纠纷的内容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而法律规定不全面,如在工业园区附近的果园、林场和稻田由于大气污染导致其连年减产
以至于绝收,责任主体如何界定;其二,环境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
强,如对环境污染损害缺乏经济赔偿的处理程序和计算标准等。其三,基层环保部门还缺乏必要的强制执行手段。园区内大部分项目都是由
上级环保部门审批和验收,而监管主体是县级基层环保部门,当出现
新、改、扩或已投产项目未审批时,需报上级审批该项目的环保部门,“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
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污染严重的单位、企业的停业或者关
闭则由单位、企业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决定,当地县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力有限。
针对政府责任型环境污染纠纷的特点,为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环
境污染纠纷,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觉得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县的经
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改
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社会稳定、环境
质量等纳入考核内容;要逐步树立环境质量也是政绩的观念,不单纯
以GDP论发展;在加强普通群众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
当地政府权力部门环保知识的普及。
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对生活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科学制订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园区建设和环
境综合整治。做到园区开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功能布局统筹兼顾;
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步伐,推进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适度对园区内群众进行迁移,对工
业园区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对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引入自来水,修
建道路,积极引导失地群众入园务工。同时还必须有步骤地加大园区
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四、做到纠纷调处及时、责任追究到位。环保污染问题时效性强,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公布污染举报联系
电话,制定限时解决工作机制,可以有效地把矛盾和污染纠纷化解在萌牙阶段,在纠纷调处中也要注意认真受理,推动整改。首先要迅速、及时地开展调查工作,摸清事实真相,把握纠纷焦点和双方责任;其
次,进行深入、细致的政策宣传,统一认识,为下一步协商处理打下
思想基础;最后,协商处理方案,并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以真抓
1.1 政府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强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于政府部门,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职能, 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落实到位。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分析, 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工作并没有给予较高的重视, 对于环境治理的扶持力度不够, 没有将环境问题纳入到工作的范畴中, 环境治理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因此, 政府的积极参与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们普遍将重心放在如何加快经济发展上, 根本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是直接挂钩的, 这种思想上的误区导致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 直接忽视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目前, 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以往的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移, 环境问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对于乡镇企业而言, 必须将生产加工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妥善的处理, 这样才能使化境污染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 同时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城市污染波及到农村
自然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空气流动、河流运动以及废弃物的转移, 再加上城市环境的污染物逐渐向着周边区域转移和蔓延, 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农村环境也受到了城市污染的波及, 其中涉及到三废污染, 导致了大面积的庄稼和土地遭到污染, 由于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积, 造成大面积的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大气污染也在以很快的速度蔓延, 水资源的污染更是非常严重, 相关调查表明: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经占到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4%, 导致粮食大量减产, 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2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2.1 强化乡镇企业的管理
乡镇企业的管理必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全面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 根据企业的产业分布组成以及布局调整, 实行适应性的治理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首先,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和规范, 对于企业生产中的污水排放量、生产效率、废气排放以及能源消耗都做出具体的要求, 必须对乡镇企业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 没有达到审核标准的, 必须责令其停业整顿。对于符合标准规范的企业, 尽量使各个企业的分布集中于特定的工业园区, 便于进行集中化污染控制措施。根据环境保护的规划和具体要求, 对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有效控制能源的消耗, 减少生产成本的投入, 提升生产效率, 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2 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设置完善的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 将控制污染源, 改善环境作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心。然而,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缺乏足够的资金, 导致环境基础设施难以符合实际的标准, 导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政府部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将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政府的重点项目, 通过借助多种途径来广泛筹集资金, 加大环保投入, 充分借助有效的社会资源, 通过民间集资的形式, 积极鼓励和倡导更多的投资者加入到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中来, 运用BOT等特许权方式进行各项事业的运营, 对于造成的污染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尽可能调动多方面的资源, 进行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3 倡导生态农业、开发绿色环保有机肥
生态农业就是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进行互相融合,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治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最终实现多功能、生态化以及高效益的综合性农业系统。政府部门必须积极鼓励农村发展生态农业, 不断引进新的设备、技术, 还要向广大农户普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有效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 还应该大力开展绿色环保有机菌种、肥料的研究, 以畜禽产生的废物为原料研发出处理酵素、环保植物源农药、生物菌种等, 从而彻底取代化肥农药, 将生态农业和污染治理工作有效的结合, 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剧, 如何从根本上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现阶段, 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政府部门必须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全面推动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 生产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改善, 然而农村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 由于农村的环境污染源所波及的范围较广, 过于分散, 环境治理的资金不到位, 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 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剧, 不仅不利于各项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同时还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基于此, 首先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对策,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袁园.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 2014 (2) :205-207.
【关键词】供水水质 二次污染 原因 对策
二次污染是指市政给水管网到用户之间由于设计、施工、材料、管理和使用等原因引起的水质污染。随着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和管道腐蚀等问题的出现,管网水质二次污染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因此,研究管网水质二次污染及防治对策逐渐成为供水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1、二次污染的原因分析
1.1管材对水质的影响
国内近几年对管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对管材及配件技术的发展相当重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开发和研究工作。经过研究发现,管道本体材料对管内水质的二次污染影响很大,管道直饮水系统中管材的合理选用是防止水质二次污染的关键。自来水的出厂水和管网水相比较,部分水质指标有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余氯减少、浊度和色度升高,细菌总数、溶解性总固体和总有机碳等指标含量增大。城市给水干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或水泥沙浆衬里的铸铁管,除余氯稍有降低、浊度和溶解性总固体略有升高外,其它指标与自来水的出厂水并无明显差异。但使用年限长且无衬里的管道和涂沥青类物质内衬的管道,由于内壁腐蚀、结垢,导致水中铁、锰、铅、锌等金属物质和各种细菌、藻类、苯类、挥发性酚类指标的含量增大。
用户室内管道对水质的影响是输水过程中水质降低的重要因素。大量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由于用户室内管道几乎没有采用涂衬等防锈、防腐保护措施,随着自来水在用户管道内滞留时间的增长,导致水中余氯含量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铅、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等指标升高,水质降低。
1.2 管道施工、抢修不规范造成的污染
(1)新管道未按照规范要求冲洗消毒,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冲洗消毒条件不具备,如无排水场所,小管径管道冲洗大口径管道或冲洗水压低,管内的污物无法冲走,有时聚集到死弯处形成污物堆积,不但影响水质而且减少过水断面,损坏管网设施;二是根本没有冲洗,如小口径和短距离管线。
(2)管网抢修、维护、水压调整、开关阀门和停水后恢复供水,都会使水流速度或流向改变,冲刷管道内壁,造成水浑浊甚至不合格。
1.2管网中附属设施对水质的影响
阀门、池水、排气、消火栓、水表、预留堵头以及测流测压装置等管网设施,由于管理、维护以及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等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对管网造成“二次污染”。
1.3二次供水造成的污染
二次供水设施(蓄水池、水箱、泵站、管网)的设计和经常管理不到位,都会造成“二次污染”,如水箱中水停留时间太长,会造成余氯降低,微生物指标超标,而水箱不加盖上锁,不去定期清洗,溢流管出路被堵造成污水回灌,设施选材不当以及间断供水等造成的污染则属于管理不善。
2、防治二次污染的措施
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水源到水龙头终端,无论是水源的保护,水厂净水工艺,还是管网输送或蓄贮加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用水终端的水质安全。为此,全过程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根据目前供水现状,总结了防治二次污染的措施。
2.1采用合格管材、合理施工、严格管理
2.1.1供水管材宜采用合格球墨铸铁管、钢质管;涂衬材料宜采用符合生活饮用卫生标准的材料;内衬水泥砂浆必须采用合格水泥,砂的采用不得有受污染场地的砂,水泥砂浆的配合比要合理。外涂料必须不引起污染而合格的涂料。PP-R、PE管、塑料管、铝塑管或衬塑钢管等新型管材经卫生部门检测,符合饮用卫生标准的方可采用,不得使用冷镀钵钢管。
2.1.2根据实际情况对安装年代已久的金属钢管(特别是冷镀钵管)内涂衬沥青涂料易引起水质污染的管材,应做计划,改造更换为符合卫生标准的管材。大口径管道因结垢严重污染水质,影响流速应进行刮垢冲洗、消毒。
2.1.3定期对管网未梢排水阀及消火栓等进行排水冲洗,避免恶化的死水重新回流入管网。对阀门井内及沿线的污物、污水要清除,特别是排泥(污)井的污水、污物要清除,预防管道爆裂关阀后产生负压形成倒虹吸,污水回灌而污染管内水质。
2.1.4新安装或维修完工的管道须及时冲洗、消毒,预防流人管网的污水、污物污染管网水质。
2.1.5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区加快建设,道路改造、拓宽。原设计预留三通接口往往不满足需要或不适应,而被永远封住则成了死口,给管网提供了污染源,因此,用不上的三通接口盲端应消除。随安装技术进步,及新材料的发展,新安装管道尽量不预留三通接口,以免产生新污染源。
2.1.6塑料管材透光性比较好,对管内微生物残留的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为此,宜采用埋地设计。
2.2合理设计、安装、管理好二次供水
随经济的发展,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供水水压一时难于适应。人们以二次供水适应生活需要,要确保水龙头终端水质安全,在供水设计、安装、管理应合理、科学。
2.2.1根据保证率确定调节容积,合理确定水池(箱)的容积,水停留时间不宜超过去时12小时; 余氯随停留时间增长而消减,细菌大肠杆菌等则增加。
2.2.2设计、修造水池(箱)的工艺结构避免出现死区,要使水形成推进式流态,保持一定流速。
水池进出水管道宜采用进出管分开,不宜采用单管进出。溢流管与排水管不宜连接,受场地所限需连接者,要有隔离装置以免污染。
2.2.3水池(箱)材料要采用防污染卫生材料,采用水泥砌筑的,内壁要光滑,避免因池壁粗糙积垢;防止水泥中有害成份溶出。采用装配式水箱,目前市场上材料品种繁多,选用必须要有卫生部门认定符合饮用卫生标准,以防污染。
2.2.4水池(箱)管口、孔口设置要合理。进、出管的设置要避免短流,进水管口要设置水位控制器;溢流管应设存水弯用水封,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不宜与排水管连接,受条件限制要连接的话需设隔离防倒流装置;应设二个以上通气管,并在管口处设置防虫、鼠、尘埃进入装置。水池(箱)要定期冲洗、消毒,一年不少于二次,防止微生物滋生污染水质。
2.2.5随市政建设的发展,不断改善供水流量、压力,原设置二次供水的水池(箱)因条件改变不必使用的要消除,尽量直接使用市政供水,以免二次污染;确需要二次供水,采用管网叠压变频调速水泵供水方式,将供水直接到用户水龙头,取消高位水池(箱),减少二次污染的发生。管网叠压供水装置接市政管网时需设置隔离装置,以免倒流污染管网水质。
2.2.6当受二次污染水质不合格且难于改变时,在加压系统中采用集中处理措施,设置一体化净水 器或小型家用净水器装置,采用紫外线消毒器或微电解(电场)消毒装置,确保用水点的安全。
总之,预防、减少管道二次污染,除提高出厂水水质外,还需要做好管道设计、排放口设置、管材选用、规范施工、管网维护等工作,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供水水质,保护人民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杜海宽.城市供水管网水质二次污染分析及对策[J].城镇供水.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