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本语法知识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基本语法知识(精选8篇)

语文基本语法知识 篇1

a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或字母前; an用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或字母前 a penan orange/ apple/ English bookan hour/ aunt/egg

the特指上文中提到的事物也可以指说话双方都知道的人或物

如:I have a pen.The pen is red.一、be动词用法

我(I)用am, 你(you)用are, is跟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is复数are

二、it的用法

it是代词,“它”,是第三人称的单数形式。1 指代前面已提到的事物;What’s this?It’s a dog.2 指代陌生或不熟悉的人;Who is behind the door? It may be Jim.表示时间、距离、天气等;What time is it?It’s funny.三、数词的用法

基数词: 表示“多少”的数词。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序数词: 表示“第几”的数词。first 1 表示数字、年龄、日期;

How old are you? I’m ten.What’s the date today? It’s October 3.What’s four and one? 2 表示编号;class one, unit one,lesson one 3 表示号码,如电话号码、门牌号、身份证; 4 表示时刻; 8:00

四、物主代词

物主代词是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是人称代词的属格形式。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人称代词 物主代词反身代词 主格 宾格 形容词型 名词型

Imemyminemyself

youyou youryoursyourself hehim hishishimself sheher

herhers

herself it

itits

itsitself weusourours

ourselves

youyou youryoursyourselves theythem

heirtheirsthemselves

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的物主代词之间的转换

形代后跟名,名代单独用 即:形代+名词=名代 This is my schoolbag=This schoolbag is mine

五、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

单数: this: “这个,这”指近处或距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that: “那个,那”指远处或距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

复数: these: “这些”指近处或距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those: “那些”指远处或距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

六、将单数形式的句子变为复数形式的句子 1 指示代词的变化:this→these, that→those 2 人称代词的变化:I→we;you不变;he/she/it→they 3 be动词的变化:am/is→are 4 可数名词的变化: 单数变复数的规则变化

(1)一般情况下在词尾加-s;(2)以s, x, sh, ch结尾的加-es;(3)以o结尾的加-s或-es;-s:photos/radios/pianos/zoos/bamboos/kilos-es:tomatoes/potatoes/……

(4)以f或fe结尾的变f/fe→v+es, knife→knives(5)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变y→i+es dictionary-dictionaries 不规则变化:

(1)单复数同形: Chinese(2)变元音:man→men, foot→feet,(3)变词尾:child→children,(4)只有复数的名词: clothes, shorts, thanks, trousers, wishes„

七、人称代词的用法:he,she,it,I,they,we,you1 与be动词的搭配:I→am, he/she/it→is, you/we/they→are独立作主语时习惯用宾格:me,you,him,her,it,us,you,them-I like bananas.-Me too.3 并列作主语的顺序:

单数:你you,她she/他he,我I二三一 复数:我们we,你们you,他们they一二三

八、将含有be动词的陈述句转换为一般疑问句 将be动词(am,is are)提到句首并大写首字母,句末用问号,第一、二人称互换,some,any互换。2.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肯定回答:Yes, 主语+be(am,is,are)

否定回答:No, 主语+be(am,is,are)not.缩写:I’

m not/he isn’t/they aren’t

十、1.方位介词:on, in, under通常回答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on“在„„上面”,强调一物再另一物的表面上。On the wall, on the desk, on the floor, on the bed„„ 2 in“在„„里”

(1)表方位:“在„„里、中(上)”

in the tree “在树上” 表树上外来的事物on the tree“在树上”表树上长出来的东西(2)表示图片或报纸上的内容:in the picture, in the newspaper

(3)表时间:早中晚,年、月、年代、世纪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in 2008, in 21 century, in 1990’s

(4)表地点:城市、乡村、国家In Beijing, in Shanghai(5)用某种语言:in English(6)用原材料:in red

(7)表示穿着、戴着:the girl in blue is a student.3 under“在„„下”在某物的正下方。

二、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将含有实义动词的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否定句。当主语是人称代词的复数时,变疑问句在句首加Do,句末用问号,第一、二人称互换,some,any互换。变否定句在实义动词前加don’t, some, any互换。

疑问句的肯定回答:Yes, 主语+do.疑问句的否定回答:No, 主语+don’t.当主语是人称代词的单数时,变疑问句在句首加Does,句末用问号,第一、二人称互换,some,any互换。变否定句在实义动词前加doesn’t, some, any互换。

疑问句的肯定回答:Yes,主语+does.疑问句的否定回答:No,主语+doesn’t.十一、have的用法

(4)have/has当“有”讲时与there be的区别 Have/has: 与主语是所属关系,强调某人“拥有、占有”某物;

There be: “客观存在”,强调客观存在的事实,是there引起的倒装句。

(5)have的其他含义:“吃、喝”或其他 Have breakfast, have a look, have a part

十二、like的用法like sb/sth“喜欢某人、某物” I like bananas.2 like to do sth“喜欢做某事” 3 like doing sth“喜欢做某事”

注意:would like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愿意做某事be like=look like 看起来像

二、well与goodwelladj 位于联系动词之后,表达“健康的”。

I’m very well.adv 修饰动词。We play football well.2 good:adj, 作名词的前置定语,连系动词的表语。

She is a good girl.三、it的用法 I think it’s healthy.人称代词,指代上文中已提到或刚刚提到的单数事物,以避免重复。用于指代时间、天气、日期、距离、价值、温度等。用作形式主语,代替动词不定式位于句首,而真正的主语是动词不定式,避免句子头重脚轻。It’s easy for me to play basketball.四、与三餐有关的短语

At breakfast/lunch/dinner/supper 在吃早、午、晚餐 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supper吃早、午、晚餐 Have sth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supper早、午、晚餐吃某物

五、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 1可数名词:可以计数的名词

(1)分类单数可数名词:单个人或事物

即有些词既可以作可数名词也可以做不可数名词,但意思不一致。2不可数名词

不能直接用数词来表示数量,如物质名词、抽象名词。没有复数形式。如果要表示数量必须借助其他词。如,“计量单位+of”。用法:

(1)没有复数形式(2)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3)其前不用不定冠词a/an(4)其前不用基数词(5)表数量用“计量单位词+of”。(6)可用some, any, much来修饰。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

十三、:how much与how many的区别 1 how much

(1)提问物品的价格:“多少钱”=what’s the price

of„„

(2)提问不可数名词的数量。How much milk do you drink everyday? 2 how many

提问可数名词的数量:“多少”。How many apples do you have everyday?

二、Can I help you?的用法

是服务员招呼顾客的常用语。=May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肯定回答:Thank you, I want„„/Yes, please.I’d like„„

否定回答:No, thanks.I’m just looking around./ Just have a look.can’t help doing sth情不自禁做„„

三、one与it的区别

两者均可作代词,代替上文出现过的名词。1 one: 指代“同名异物”,即指代与前面事物同属一类的事物。同类事物中的“一个”用one, “一些”用ones。it 指代“同名同物”,即上文出现过的同一事物。

四、here you are句型在不同情景的含义 1 “给你”:向别人借东西或购物时 2 “终于找到了”:寻物时,自己发现时。3 “你到站了”:乘车到站时,司机或售票员会说。

五、基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目或数量的多少。1 基数词的表达

(1)one到twelve逐一记忆。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2)thirteen到nineteen,在个尾数后加后缀-teen, thirteen, fifteen, eighteen除外。

(3)Twenty到ninety表示“几十”,在个尾数后加后缀-ty。Twenty, thirty, forty, fifty,eighty除外。(4)21~29至91~99,表示“几十几”,在“整十-个位数”。Twenty-one

(5)One hundred/a hundred“一百”,200~900用“具体数字+hundred” 2 基数词的用法

(1)表示年龄,基数词+years old

(2)表述数量,位于名词之前。Three books(3)表示顺序、编号。Class one(4)用来计算。Two and three is five.十四、语法:

一、when疑问副词,“什么时候”,对年、月、日以及时刻进行提问或询问某一动作发生的时间。When are you at home?When do you go to school on Monday.二、十二月份及其缩写

一月January, Jan.;二月February, Feb.;三月March, Mar.;四月April, Apr.五月May, May;六月June, Jun.;七月July, Jul.;八月August, Aug.;

九月September, Sept.;十月October, Oct.;十一月November, Nov.;十二月December, Dec.。

三、时间介词:in on at 1 in+一段时间 in 1999on+具体的某一天on 2nd May 3 at+时刻 at 7 o’clock

四、英语中日期的表达方法美式英语日期表达法:月 日,年。日可以写成序数词或阿拉伯数字。June 5th,1995或June 5,1995。英式英语日期表达法:日 月,年。1/1st February, 1995。“读”时“日”一定要读作序数词,并在前面加定冠词the。The first February, nineteen ninety-five.五、day和date的区别date“日期”,常指“几月几日”,表达方法:“月 日,年”

What’s the date today? It’s November 15th, 2013.2 day“天”,指24小时,一整天。What day is it today?

“特定的重大的日子、节日”Today is 1st May.“白昼”,与night相对。Day and night

六、名词所有格

表示人或物的所有及其所属关系。1 ’s所有格、of所有格、双重所有格 2 ‘s所有格的构成多用于有生命的名词或表示时间、国家、城镇、机构的名词

(1)单数名词在词尾+’s

(2)复数名词:以-s或-es结尾的在词尾+“’”(3)复数名词:不以-s结尾的在词尾+’sOf所有格的构成:“名词+of+名词”,多用于无生命的名词。A picture of China 4 双重所有格who,“谁”,用来询问人。Who is your math teacher? 3 why,“为什么”,询问原因,回答多用连词because引导的句子。Why do you like science?

以why开头的否定疑问句多表示建议或请求。Of所有格与’s所有格的结合 Why don’t you have a try? A friend of my father’s5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1)表示有生命的人或高级动物的所属关系。It’s mysister’s schoolbag.(2)表示国家、城市、时间等名词的所属关系。Whereare today’s newspaper?

(3)表示无生命的名词所有格一般用of短语。The

map of China.(4)所有格后带有地点名词时,地点名词可省略。Let’s go to doctor’s.七、序数词

表示事物的顺序的数词,其作用相当于名词或形容词。序数词的构成及其缩写速记歌诀:

基变序容易;一二三特殊记,th要从四加起;遇到-vef替,八去t,九去e,;ty变为tie;th加上莫迟疑

若要表示第“几十几”,前基后序就可以;前有定冠词the别忘记。2序数词的用法

(1)the+序数词,表顺序。The first

(2)作名词的定语,但前有物主代词修饰的除外。The/Her fourth birthday.(3)表示英语中的分数。分子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若分子大于1,分母加-s。Two-thirdstwo fifths

(4)a/an+序数词:表原有基础上的“又

一、再一”(5)the+序数词+名词:表示编号。=名词+基数词 The second unit=Unit 2

十五、语法:特殊疑问句

语文基本语法知识 篇2

笔者在刚接手高一班级时做过调查, 8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语法似懂非懂, 掌握不够;这个数据里面又有17%的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主、谓、宾”都不了解。这些语法知识薄弱的同学对涉及语法的病句修改一头雾水, 划分不了层次, 更别说文言文了。 针对这些现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转变。

一、不再淡化处理, 强化学生语法意识

在早此时候的语文课改中提出的 “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1]等改革方案所引发的关于“淡化语法教育”的争论已经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甚至出现由“淡”到“弃”的局面。 之所以会这样, 主要是因为《考纲》这根“指挥棒”在发挥作用, 高考翻译当中的“句意”分的提法模棱两可,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好“度”, 对于语法要如何教, 教到何种程度, 平时如何检验语法教学效果等问题, 教师没有明确方向, 举棋不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语法教学在有些教师和学生眼中属于“高投入, 低产出”的教学模块, 大量时间精力投入, 繁杂不堪却很难在答卷中有明显提高。 这使得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语法知识模块望而却步。 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翻译必须遵循 “字字落实” 的翻译原则, 将答案中的句意分转化成得分点, 要求学生在看文言文的时候, 忽略答题要求, 全盘理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 学生开始重视一些原来忽视了的语法现象, 比如《项羽之死》中的“项王军壁垓下”,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 结合以前教过的《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的军是理解成“驻军”, 更缺乏思考能力的同学很容易把两个军字理解成一样的意思, 仓促之下把原句中的“壁”忽略了。 在要求他们划分这句的句子成分之后, 学生才找到问题所在。“项王军”是主语, “壁”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原句省略了垓下这个地点前的介词“于”, 补充上去之后, 发现这些还涉及介宾结构后置的倒装。 这样的教学实例在书中非常多, 每次都强调后, 学生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一眼能发现句中的语法现象, 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不仅语法学好了, 而且对文言文的兴趣更浓厚了, 文言文这个模块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另外, 语文教材和考试内容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翻遍语文课本, 内容本身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 文言虚词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后, 试卷当中就没有了直接专门针对语法的题目, 这就让教师和学生有了语法教学不重要的错觉, 但事实是语法知识在语文教学的中无处不在, 考点也是暗扣在题目当中。 因此, 语法教学的淡化处理也会付出相应代价, 其结果就是学生语法基础薄弱, 由“点”辐射到“面”, 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与解题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语法教学的淡化是否“矫枉过正”了。 任何问题脱离了实际情况去谈都是不全面的, 语法教学淡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不能轻视。 虽然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但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调整方向, 自己不能“轻视”语法, 教师要花心思将“隐形的语法考点”挖掘出来, 还原课本, 展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重视语法, 学会运用语法知识。

二、打破初、高中的语法教学的隔阂, 实现有效链接

笔者教过一年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特点, 教授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或诗词的情感, 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过程体验, 但扎扎实实地系统地学习语法比较少, 比如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这种体验式的东西对他们而言难度不会很大, 但真正要深入字词, 分析句子语法时能力就显得不足。 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时, 接触到要求更高的文言文或者词句分析时, 开始觉得难度加大, 学得比较吃力。 相对的高中的语文教师也是按照高中的教学要求上课, 高中课本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语法学习章节, 并且绝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初中的学习情况, 总以为这些语法知识在初中就应当掌握了, 只是涉及地方会提及, 也很少花大量时间系统地教, 于是两头都忽视了, 没有有效衔接。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转变观念, 本着“一盘棋”的观念, 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 在初中阶段进行适当讲解。 高中教师在全面讲文言文之前先做好语法的复习和强化, 笔者就是在每年的高一教学前, 先花几个课时的时间, 从基本的成分讲起, 把语法知识讲清讲透, 并把语法知识会在病句和文言文中出现的考点和考查方式交代清楚。 解决基础再开始讲课文,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多年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

三、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但提起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法知识, 如何让学生愿意钻研语法, 就变得很困惑。 讲语法知识, 往往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课堂反应较慢, 难有互动, 教师教得辛苦, 效果却不显著。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 以往都是“满堂灌”, 教师不停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却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 自己摸索,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使得学生可能掌握了知识, 没有掌握方法, 碰到没教过的题目解决不了, 学生能力没有实际提高。 笔者在教《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 一开始打算自己讲, 但发现课文内容长, 语法多且复杂,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在课前设置了学习小组, 将课堂任务按段落分配到小组中, 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再形成答案, 板书出来。 学生对课本里面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现象找得很全面, 课堂气氛很好。这样做既能减轻任务量又能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和积累。 另外, 组以组之间, 我也让他们互相设置难题, 拷问对方, 这样既能强化知识点, 又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 以往讲语法都单纯教授语法知识, 在学生眼里, 艰深难懂, 教师很少将语法知识联系生活来讲, 这样, 语法教学就被“架”在一个高而空的位置上。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法知识的妙处和用处, 缺乏兴趣, 语法教学当然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有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 我在讲文言文时, 将难懂的句子转变成现实生活中非常好理解的现代汉语的句子, 学生一对比, 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 我还设置一些小练习考查学生, 比如让学生用文言文形式写一个请假条, 提出要包含哪些句式。 学生觉得很新颖, 很快就动手, 自己造句, 其乐无穷, 交上来的请假条我挑比较好的板书出来, 也把有问题的拿出来, 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 动手改, 这样, 他们很容易记住大家犯过的语法错误, 对学习语法不再排斥。

等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要解决“用”的问题, 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往往有学生说, 我知道这个是倒装就是没把它倒装过来。 这时别着急责怪学生, 老师要做到让他们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点。 笔者会设一个课堂前五分钟提问环节, 我向学生发问, 经常我会故意说错, 让学生找。 也会在知识积累上和他们一起努力, 制作一些班级教材, 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资料补充, 定期更改, 考查。 久而久之, 学生记的东西越来越多, 用起来得心应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现阶段, 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如何搞好语法教学上, 而不是要不要重视语法教学上, 学生的学习情况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此, 我们不能忽视语法教学, 应该将语法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抓, 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的基本规律,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教学真正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摘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可忽略, 高中语法教学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却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没有得到应有重视。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现有观念, 合理改进语法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实践中更好地完成语法教学这个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法,语法知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初中语文应加强语法知识教学 篇3

一、忽视语文语法教学的原因

(一)教师对大纲精神理解偏差。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所谓“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是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应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随文学习语法知识”已然变成一句空话。师生对语法知识教学兴趣索然。实际上,人文性也好,工具性也好,关键在于一个词“过与不过”。然而,现在是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却在某种意义上冷落了它的工具性。课程改革之前,老师们在授课时都能较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传授,学生语法知识学得也比较系统、扎实。应该指出:现在老师对大纲的这句话理解不够透彻,认为语法知识可有可无,老师授课时几乎不讲语法知识,以至学生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涉及到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更是茫然不知,更遑论借助语法知识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二)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现行中学语法教材的语法教学内容全部安排在初中学习,主要集中在二到四册(语文版),其中二册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12种词性;三册介绍了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等五种短语类型,两种特别短语(连动短语和递进短语)以及对复杂短语的分析;第四册介绍了句子及按句子内部结构分类: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句子按其功能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介绍了六种复句类型及简单的二重复句的划分。由以上内容安排可以看出:在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五级语言单位中少了语素和句群,由于未介绍语素,介绍词的知识也就略去了词的构成,也就没有按功能关系介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甚至,连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句子的主干的提取都只字不提,况且教材中语法知识的介绍极为简单,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和相配套的练习。学生在学习时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以致见到语法知识的内容就干脆不看。

(三)深受中考指挥棒的误导。现在从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来看,命题内容中几乎不涉及语法知识,也就是说语法知识只学不考,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反复强调:语法知识只学不考。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是受到中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师生对语法知识往往淡化处理,甚至不屑一顾,把所有的语法知识当作不存在。

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不断在淡化,语文语法知识教学极为不正常,有的学校甚至取消语法知识教学,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极为欠缺。那么语法知识真的百无一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学好语法知识的有利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文意,提高阅读能力。学好语法知识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或中心的作用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教授这句子时强调“望”是谓语,后边的七个句子都是“望”的宾语,也就是说后边的七个句子都是“望”的对象,是作者亲眼所见,是实景描写。抓住了这一处文字,这段文字的理解就容易了,同样的,在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一个很长的单句,学生把握句子的意思有难度,但只要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主语中心语是“予”,谓语中心语是“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充当“爱”的宾语,那么一下子就可以把握这句话的含义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么一句话,“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学生才会明白:句子的主干是什么?句子的主干是:清香夹杂吹来。什么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所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是什么关系?“豆麦”和“水草”是并列关系。“朦胧”这一词语用得好,好在何处?“朦胧”这一词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新鲜、生动,写出了月色与水气水乳交融的情状。笔者并不是说语文老师一定要用成分划分来析这句子,而是说,学生只有具有了语法底子才能这样分析。如果学生能这样分析,那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透彻、深刻了。

(二)有助于规范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水平。现在很多老师都感到学生的写作水平退步了,特别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是下降不少,甚至在高校里,很多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是语病颇多,不知所云。在学生的习作里教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病句:“他那崇高的品质,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有很大的进步”,“是否努力学习,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小东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的礼物”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因为学生对相关语法知识不了解,只要对语法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上面例句中的语病就可以结合短语类型、句子成分搭配,对句子“主干”和“枝叶”有步骤地检查,这样就不难发现语病所在,语法知识就能起到规范语言表达。语音表达的准确性,也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学生如此,很多报刊杂志刊登的文章语法毛病也不少。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他的《论基本属实》文章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江南饭庄来信:贵报〈〈古诚纵横〉〉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这么一个例子,他说: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像电视里有这么一句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病句,它前后自相矛盾,既然不收礼,为何还收脑白金,难道脑白金不是礼物?像这样的广告语只要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随处可见。这些病句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没有掌握好语法规律应是主要因素。

(三)有助于学好其它科目,提高理解水平。现在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很多学生,甚至是优等生,英语学习也颇为吃力,特别是对英语语法的学习更为力不从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曾经就这问题与我校的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很多学生意见颇为一致,认为语文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了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如果把中英的语法知识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近些年,在“淡化语法”论影响下,学生汉语语法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了外语学习。如果学好了语文的语法知识,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好英语的语法知识。同样的学好语文、学好语法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语法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对于理科的一些公式、定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再者,物理、化学及其他学科的一些简答题的回答,语言要求极为规范严谨,这些都需要语法知识的帮助。

(四)有助于汉语走出国门,提高我国形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上兴起了一股学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把汉语推向世界是绝好的机会。但是,如果连中国的读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汉语的语法知识,又怎么能够教好外国人学好汉语?又怎么能让外国人知道汉语的博大精深?又怎能把汉语推向世界?

三、采取的对策

(一)修改教学大纲的内容。“随文学习”这词很让人容易理解成“可有可无”的意思,不能引起师生对语文语法知识的重视。长期以往,连语文老师都淡忘了语法知识的内容,那就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了,文化如何传承?语文知识到目前虽存在争论,但由王力、吕叔湘、黄伯荣等语言学家的不懈完善,应该说是比较系统规范,非常有必要在中学生中进行普及。虽然教师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语言学家,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了解,都不知道,如何把语言文字学好,并推向国门。其实,在初中三年时间学习相对系统的语法知识并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多负担。所以,为了引起师生对语法知识的重视,有必要把目前教学大纲中的“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改为“掌握相对系统的语法知识”。只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老师才能完整、规范地把语法知识进行传授,学生才会认真、扎实地学习语法知识。

(二)充实教材的语法内容。什么是语法?《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黄伯荣、廖序东所编的《现代汉语》中是这样界定的:“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所以加强语法教学应增补教学内容。了解语素知识和词的构成,有利于学生理解词义,了解句群知识有利于学生写作,这些知识都应让学生掌握。而且学生学习了语素、句群,便于他们了解五级语言单位的框架和概貌。句子成分、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句子主干的提取也应补充。名称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其功能只相当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学生碰到这些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就可以很快地把握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的知识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但非常有利于学生分析语句和语段,这些知识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当然,语文版的初中教材把语法知识放在二至四册,也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为便于教学和学习,应把语法知识相对集中安排,同时应增加适当的练习(目前关于语法知识的练习一题也没有),以巩固学习成效。老师主观上也应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把语法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去并且要贯穿教学始终。

(三)改变目前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评价,更多的是导向和激励,所以重视语法知识教学,应改变目前的评价。换句话说,语法知识不能只学不考。如果仍然如此,无疑,老师仍会淡化语法教学甚至取消语法教学。所以中考的指挥棒极为重要,应在中考的语文试卷中适当安排一些分数,对浅显的语法知识进行考查,如病句的修改、短语类型的判断或句子主干地提取等等。如果能这样,不仅老师会重视语法知识教学,学生也会主动学习语法知识,只有这样,语法知识的教学才不会出现目前如此尴尬的局面。语文中考试卷考察语法知识这与语文学科的性质一致,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二者是平等,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应该有偏私,更不应该因个人喜好走向另一端。试卷中在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时,就不能忽略语法知识这块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应加强,而不是削弱、淡化。初中生学习相对系统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定的语法修养是正确理解文意、规范语言表达、传承祖国文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剑澄.发挥语法作用,提高语文水平[J].中学语文教学,200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邓木辉.从教学衔接看中学语法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0,(12).

语文语法知识(短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与学情简介

现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阶段的语法知识)只在每册的课本后面附录中简单地介绍了一点点,学生学了这册一点,而上册的内容却忘记得差不多了。因此,要有系统地讲解语文语法。教学目标

1.了解语文语法知识。2.语文语法在生活中的意义。

3.掌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等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短语的类型及其结构。2.短语类型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2.师:句子一 “感冒了,我去看医生。”中“我去看医生 ”就能治好感冒吗? 句子二 “天气太冷了,大家走出教室晒太阳。”中“大家走出教室晒太阳”,到底是大家晒太阳,还是“太阳晒大家’?

小结:这就是语文中语法的知识了,这两个例子实际从意义上是说不通的,但大家都这么说,也就不足为怪了。现在我们来学习短语。师:什么是短语?請大家说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组合。生:“我们的教室”、“老师讲课 小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短语。特点:短语不是句子,是没有标点的。

短语的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

师:“老师和同学”、“讨论并通过”这两个短语有什么特点? 生:有“和”“并’两个连词。

小结:这两个短语就是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可插入连词,且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短语,词性也相同。

师:“我们的教室”、“小心地翻译”,这两个短语有什么特点? 生:有两个助词“的 ”、“地”。

小结:这两个短语就是|偏正短语。词与词之间可插入结构助词“的 ”、“地”,使前后词之间有修饰、限制的作用,这就是先偏后正。师:“敬畏生命”、“走路”、“夸奖我”这三个短语有何特点? 生:前一个词是动词,后一个词是名词或代词。

小结:动宾短语就是前边一个词是动词,后边是受其支配的名词或代词。板书设计

类 型 例 子 特 点

并列短语 老师和同学

1、连词“和” “并 ”讨论并通过

2、词性相同

3、关系并列

偏正短语 我们的教室

1、助词“的 ”、“地”

2、先偏后正

小心地翻译

动宾短语 敬畏生命

1、前动词后名词或代词

走路 夸奖我

作业布置

指出下面短语的类型 完全相信 报刊杂志 写文章 教学反思

语文基本语法知识 篇5

目前我们需要讨论和研究的应该是:第一,教什么——在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维度”下,哪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是真正“有用”的?第二,怎么教——在倡导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培养的形势下,哪些方式是比较适合母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由于选择“有用”的语法知识来是进行“有效”语法教学的前提,因此本文以提高中学生语言能力为基点,重点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用”的语法知识,同时提出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语法教学方法,以期为中学语文母语教学提供参考。

一、“有用”的语法知识——教什么

几十年前,张志公先生就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法教学原则,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去实践和探讨这个原则的成果却不多。过去人们将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汉语语法课程内容照搬到中学语文课中,语法学习以识记语法术语、概念和分析语法结构形式为主,由于语法知识学习没有和语言运用有机结合,这种孤立的静态语法教学最终引发了语文教学界对语法知识教学的集体摒弃。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动态的语法教学,其中庄文中先生在《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中提出静态语法和动态语法教学相结合的观点,动态语法教学指“分析语言结构的使用和功能,分析语言环境对语言结构的制约,分析语言结构的隐性语义。隐性语义由语用义和情态义构成”。[1]观点新颖,只是在著述中关于动态语法教学的具体阐述仍是学术性强于应用性。

关于语言的学习,倪文锦转引美国语言学家halliday观点,并认为应该包括“逐步理解语言自身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培养对语言、语言形式、语言用途的知觉知识,同时培养能力来控制和谈论这种知觉知识[2]。这段话既指出了语言学习的内容,也提出了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应达到“培养能力来控制和谈论这种知觉知识”的能力目标,其中的“语言用途”“控制和谈论”等关键词为我们确定语文教学中有用的语法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据此,我们以“有用”为核心,将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分为规则性语法知识和策略性语法知识两类,下面分别阐释。

(一)规则性语法知识

规则性语法知识以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形式和语义知识教学为主,其内容可以参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相关语法点,主要有词类和词义、句子成分和成分搭配、关联词的逻辑语义和搭配,另外还应该加上基本的语句衔接手段等知识。上述这些语法知识体现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规则,带有一定的基础性和规定性,比如名、动、形、副等各词类的名称和分类分别对应着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中人或事物、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程度范围等概念,它们按句法规则组合成句,句再按衔接规则组合成篇,成为人们语言理解和表达所必须依托的工具和载体。这些知识对中学生来说,是他们将来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生存于常规言语世界所必有的语言知识,也是形成他们正确、熟练、有效的母语应用能力的基础性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解读语句表层语义、理解语句逻辑关系之类的基本的文本阅读能力,形成语体得当、语句通顺、语义连贯等基本的作文能力,对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这些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最基础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中考、高考语言知识题(改病句、改写、仿写、缩写等)、现代文阅读题、写作题对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最基本要求。而当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规则性语法知识的简单“淡化”,正是导致中学生母语书面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不理想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策略性语法知识

有一些语法知识,在语言教学中,它们不仅具有“知识性”价值,还具有“使用策略性”价值。在具体语言运用中,它们可以或者常常被用来作为营造情境意境、传递言外之情和言外之意、产生特殊语义效果的手段和工具,也就是说它们既是语法知识,也可以作为语言运用的手段来使用。对这类知识的教学和点拨,具有策略性意义,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领悟语言使用中的门道和妙处。它们如同一种言语运用的机关或技巧,看似普通寻常的语法词、句式,却可用以触发、激活特殊的语言涵义,增加语言表情达意的张力,产生不寻常的语言效力。

以“他称”指代词为例,“他指”义是其静态的语法意义,和第一人称的自我指称相比,在指代上有一种距离感。因此,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当叙述者需要表达对自我的审察和否决时,它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语法策略来使用。如: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该文全篇都以“我”来叙述,这一句却改用“她的儿子”和“他”,作者巧妙利用“他称”指代词语的语义衍生出自己对自己的距离感、观照感,对当时只顾自己痛苦却忽略母亲痛苦的自己进行远观审视,从而表达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这就是所谓的“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齐”(宋·戴复古)。再如:

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雷雨》)

周朴园的对白由疑问词“什么”和三个同指词语独立成句构成,配搭上相应的语气符号,短促又密实,将周朴园一瞬间的震惊、惊疑心理刻画入神。这里几个非主谓短句的连用成为了增强言辞表意效果的重要手段。

下面两个来自鲁迅先生作品的例子更是语文教学的经典例子,修饰语语序的变动成为了产生特殊的情境意义和言外之意的重要手段。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伤逝》)常见的具有使用策略性意义,能起到特殊的造境、写意、传情作用,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用”的策略性语法知识列举如下:

(1)名词和代词的指称义(尤其是表称谓的名词和指代义的代词)(2)动作动词的选用、连用及其语义、作用(3)性质形容词的选用、连用及其语义、作用

(4)情态、语气、限制、范围等副词的选用及其语义、作用(5)语气助词的选用及其语义、作用

(6)带描述性的量词的选用及其语义、作用(7)非常规位置的定语和状语的运用及其语义

(8)把字句、被字句、是(焦点标记作用的)字句等句式的运用及其语义(9)主谓谓语句、存现句等句式的运用及其语义(10)非主谓句的运用及其语义

(11)复句表转折、让步、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关联词的语义,等等。

上述这些可以作为使用策略来利用的语法知识,它们要么本身带有明显的语义信息,比如把字句的主动义、不同语气词的不同语气义、主谓谓语句的话题义等;要么和常规结构相比有倒装、移位、连用、省略等形式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带来与常规结构不同的新的语义,因此这类语法知识运用的重点在于利用其承载的语义信息而不是形式规则的遵守上(这是与前一类语法知识明显不同的地方)。策略性语法知识更多地体现了对“语法知识的控制和谈论”。当我们要对课文文本具体语境中的语句进行解读和鉴赏评价,或者在写作时追求言能尽意、得心应手地表达时,对这些策略性语法知识的识别和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文本理解感悟时,它们是学生解读某些语句所隐藏的丰富语义信息的重要线索,在文本鉴赏中,它们能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从语言运用策略的角度进行赏析评论。在写作表达时,它们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而不是茫然地)进行语法形式的选择和调整,使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特定语境中衍生出丰富的语用涵义,增强言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二、中学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的方法——怎么教

中学语文该教哪些语法知识也就是“教什么”问题有了大致范围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教”。因为中学语法知识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生语言能力尤其是书面语能力的提高,因此“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说,在语言知识为语感培养服务的宗旨下,我们认为应该以隐性指导为主,显性传授为辅;以随文案例教学为主,集中知识归纳为辅。

(一)隐性指导为主,显性传授为辅

大学中文专业的语法教学是以直接的知识传授为主,中学语法知识教学则应该以隐性指导为主。即教师不明确提出要学习某个语法知识点,不直接进行语法点的讲解,而是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文学习时留心和关注某个语法形式,尤其是这个形式在意义理解和表达上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规则和语言运用技巧的敏感,潜移默化,最终将语法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这里说的隐性指导法来源于美国教育家罗杰斯1952年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但是“非指导”不是“不指导”。无论是规则性语法知识还是策略性语法知识都是很难通过学生自我领悟就可以转变为能力的,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可或缺,而且这种引导和指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1.选择“有用”的语法知识点;2.预设学习目标;3.指导实施过程;4.总结评价。整个过程对教师的语法知识结构(既包括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知识结构,也包括中学语法教学知识结构)、语言敏感度、教学设计策略和技巧有很高的要求。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不能进行直接的语法知识教学,像词类名称、成分名称、改病句之类的采用显性的教学更为简便有效。

(二)随文案例教学为主,集中知识归纳为辅

中学语文课文中不少文章就是学习语言的典型范文,就是正面的案例,学生自己的作文同样也是鲜活的语言练习案例。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随文点拨教学,也是语法知识教学的重要方法。具体的做法可以有:

1.变换对比法:替换文中重点词语,改变原来句子形式,或增加或删减关键词句,将原句和改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变换对比中感受范文语言在形式表达上的匠心之处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2.比较鉴别法:将作为范文的课本文本语言与鲁迅先生提出“同一作品的未定稿”语言进行比较,或者将同学的作文原文和修改文的文字进行比较,让学生领会“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这么使用语句的好处和那么使用语句的欠缺。

3.审视质疑法:对课文文本语言或学生习作语言进行审察、怀疑甚至否定,在这些过程中激发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样,对于要应对考试的学生们来说,对规则性语法知识和策略性语法知识点做适当的集中归纳,会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语法知识图式,提高知识运用的有效性。

三、结语

语文基本语法知识 篇6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之前。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战国时期的楚国出现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从此形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诗经》是现实主义的,《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也就有了“风骚”的说法。

❀汉乐府民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建安风骨”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植:《七步诗》

❀两晋时期的诗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中唐: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

❀晚唐:杜牧、李商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南逢李龟年》正是一年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孟浩然:《春晓》《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少一人《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宋代: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李煜、晏殊、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女词人李清照。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南宋时期,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明代诗歌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难有超出前人之处。其中较有成就的有龚自珍、黄遵宪等人。

诗歌发展中的重要信息

•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高适、岑参 •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苏轼、辛弃疾 •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 :李清照 •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 :辛弃疾 •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李白 •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杜甫 •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陆游

·《诗经》从主要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 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是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语文基本语法知识 篇7

一、语法知识的分类及不同的学习策略

语法知识也像其他知识一样, 可以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我国的语法体系习惯于采用由字及词到句的学习体系, 在整个语法体系中, 需要学习直接陈述的知识较多。比如, 词性分为实语和虚词两大类;又如, 名词前面的修饰语是定语, 等等。这类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更为复杂的语法规则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而有极大的必要需要学生保持。而在这类陈述性知识中, 也有较为简单和比较复杂两种情况, 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情况谈谈它们的不同的学习策略。

对于陈述性知识中较为简单的知识, 如“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使用组织策略的方法, 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归为一类整体, 找出他们的规律, 并且加以记忆;而“数词和量词”有相当大的联系, 将其归为一类记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比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我使用了多种策略相结合。如在学习“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时, 我将助词“的”等的用法加以介绍, 使之扩大对定语的理解, 便于学生记忆, 并且将定语及状语放在一起找到其联系, 使学生加深印象。

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 程序性知识占绝大多数, 而且这其中大多数属于规则学习。比如说“如何辨认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如何区分名词及形容词”以及“如何划分单句的句子成分”, 这些语法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语法学习的重点。对这些规则的学习我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采用例规法或规例法。比如说我在教偏正短语时先讲授规则:定语用来修饰名词, 而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前者称为定中式偏正短语, 后者是状中式偏正短语。然后通过各种范例加深理解, 使学生熟练掌握了两者的区别规则。

二、知识分类教学论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知识教学论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析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并且提出了认知教学的一般模式。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应用, 最后以一篇教案作为示例。

1.关于教学目标

语法教学主要是规则教学, 因而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有必要的陈述性知识目标外, 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 并且用可以检测的手段式的语言来陈述目标。如:能运用基本语法规则区分复句的八种类型。

2.关于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知识分类教学论极为强调的一个教学环节。任务分析也称作作业分析, 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前, 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 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在任务分析中,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下面两条:

(1) 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的知识的准备。在语法学习中, 这一条的分析尤为重要, 它甚至关系到学生的这节课能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上短语的辨析课时, 学生起码要具备分析词性的能力,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而这些, 就是该课的起点能力, 只有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圆满达到本课短语的辨析的目的。

(2) 分析使能目标

在起点能力及终点能力之间, 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 而这些知识技能又都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我们把这些界于起点和终点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例如在学习单句的句子成分划分时, 能找到主语和谓语部分的关键性词语就属于使能目标。一旦以上几项都弄明白清楚了, 教学的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3.关于教学过程

一节课的实施最终还是要诉诸于教学实践。因而, 在分析完教学目标后, 任务分析便有了清楚的概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教学过程, 完成教学目标便成为最主要的了。在语法教学中, 我特别要提出的是要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来使学生掌握并且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三、教学实例单句的结构 (一)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能说出单句的六种成分的名称, 并且能写出单句的六种成分的符号。

2.能运用基本的语法规则划分一般性的动词谓语句的句子成分。

[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 学生能正确地辨认名词、动词等基本词性。

(2) 学生能区分偏正短语的两种基本类型——定中式偏正短语和状中式偏正短语。

(3) 学生能区分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

(4) 学生能将主谓句分为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

2.使能目标:

(1) 学生能找到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中的关键性词语。

(2) 学生能说出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的区别。

3.学习类型:

“语法规则”的学习课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原有知识

1.回答: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属于什么词性的词:

(1)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2) 他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辨析下列两组偏正短语各属于什么形式的偏正短语, 并口头说明原因:

光滑的蚕丝 非常伟大

亲自参加 新课题

3.区分下列两组短语哪个是动宾短语, 哪个是后补短语

理解透彻 读三篇

理解故事 读三遍

4.将下列句子划分成主谓两大部分:

(1) 火车开了。

(2) 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师:评价学生完成以上的各项练习。

(二) 告知本课教学目标

师:同学们, 你们已经知道了短语的结构, 也能将一个主谓句划分成两大部分, 那么, 其实句子不仅仅是两大部分可以理解的。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单句的六种成分以及他们的各自的符号表示, 并且, 我们还要学习一些语法规则, 用以来分析一些常见的动词谓语句, 为我们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单句打下基础。

(师:挂出小黑板, 板书本课两大教学目的)

(三) 呈现新知识, 指导有关概念和规则的习得

1.单句一般有六种常见的成分:

板书: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它们的符号分别是:

( ) [ ] < >

要求学生将六种成分名称及符号当场记住

2.将下列两个句子划分为主谓两大部分:

(1) 火熄灭了。

(2) 那一大盆火熄灭了。

要求学生找出主语部分中的中心语, 辨认主语部分的短语类型。

问:定语通常在什么位置

明确:定语是在主语中心语的前面作修饰性成分。

3.将下列句子划分主谓两大部分, 并要求划出定语, 找出谓语部分的中心词。

(1) 机灵的小兔子飞快地跑。

(2) 身材苗条的她在那里跳舞。

师:在划好主干成分后, 请学生分析中心动词之前的修饰语, 问:这个修饰语是什么成分

明确:状语是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修饰性的成分。

4.将下列句子划分主谓部分, 并且划分定语和状语部分。并且思考中心动词后的成分:

(1) 蔚蓝的天空轻轻地飘着几朵白云。

(2) 饥饿的狐狸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师:第1句和第2句动词后的成分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宾语是用在谓语后, 被谓语直接支配的对象。

补语是用在谓语后, 补充说明谓语的数量、性质和状态等。

5.使用以上符号, 分析下列句子:

街上的彩灯忽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6.教师归纳语法规则:

句子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定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四) 巩固和检测新知识

1.句子的成分基本有、、、、、。

2.用符号表示法划分下列句子的成分:

(1) 杭州有风景秀丽的山水。

(2) 这首诗写得很有情趣。

(3) 爱护公物是每个青年应有的美德。

(4)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5) 她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艰苦工作。

(五) 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般性的动词谓语句的成分划分, 请同学们默记一下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 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 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单句的结构 (一)

句子的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谓语动词所直接支配的对象, 用在谓语后

定语: ( ) 用在主语或宾语中心语之前, 作修饰性成分

状语:[ ]用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修饰性成分

补语:< > 用在谓语后, 补充说明谓语的状态、性质、数量。

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实例研究 篇8

课程标准“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包括五个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语法,分别为词的分类(十二个类别)、短语的结构(仅列出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五种基本结构)、单句的成分(只列出传统的六大成分)、复句的类型(列出七种类型,并且仅限于二重复句);第五部分是修辞,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常用的容易判定的修辞格。很显然,课程标准把语法修辞知识控制在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常识范围之内。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词的大致分类情况、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单句的格局以及复句的有关常识,使他们能够具有分辨词句使用正误的能力,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现象、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在语言运用中的表达效果,使他们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语文阅读与实践中去。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不要纠缠在术语、定义、特点、功能等概念原理体系上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规则少而概括性强同时又能激发学习者创造性的语法是最好的语法,换句话说,教学语法越简单越好。语法是供学习者使用的,因此不应使用那些繁杂的表述方式,而应最大限度地使用简洁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亦即语法教学以少讲定义少用术语为宜,术语只是作为一个名称为称谓而用,学生只要明白这个术语的所指即可,不必消化概念,更不需要死记硬背概念。例如在教学中如涉及“短语”这个概念,只需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认识短语的面目,了解短语的基本的层次和意义关系,至于什么是短语,词与短语如何辨别等问题,则完全可以回避。据此,修辞格的教学也没有必要把主要教学精力放在各种修辞格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修辞格的辨别上,体会、品味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表现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如《围城》中的一个比喻:“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教学中不用要求学生记忆比喻的定义,不必讨论该比喻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属于该种类型,而应重点介绍该比喻的独特之处。该比喻不是比一个固定的事物,而是在比一个变化着的事物,所以比喻本身也要求是变化的。苏小姐的脸红是从部分的红扩展到满脸都红,因此用一个变化着的事物“纸上沁的油渍”来打比方,就很贴切,具体形象,便于接受。要通过修辞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是否使用了修辞格,关键在于修辞格的使用是否得体恰切。再如单句的教学。语法体系中的单句知识非常庞杂,同时不同的语法体系在对单句进行分析时又存在着分歧,既有名词术语的分歧,也有分析方法的分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绕开所有的争论和分歧。如“老师喜欢他聪明。”是一个有争议的句子,但不管作何种分析,语句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由于他聪明,所以老师喜欢他。结构分析只是手段,不同的分析并不意味着反映了不同的语言事实。讲授语句要注重说明语句所代表的事实,不能纠缠于语法术语和结构分析,术语可以改变,分析方法可以选择,事实却不能改变。如果不顾语言事实、不顾语言的具体运用,只在术语上争论不休,这种语法知识教学是无效的。

二、在阅读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境教学,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将语法修辞知识运用于语文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为语言运用服务的,离开语言运用实际,单纯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知识的应有价值。教学时应把知识的传授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和领悟这些知识,在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提高语感能力。例如讲状语,《鞠躬尽瘁》这篇课文最后写到焦裕禄去世时的一句话是:“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这里的“才”是副词,作状语,表达一种时间范畴。如果只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有这个状语和没有这个状语大不一样。有这个状语,表明了作者对焦裕禄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去掉这个状语,就显得冷冰冰的,似乎焦裕禄的死活和说话人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把这个状语换成“已经”,语句的情味就又发生了变化。学生会在这样的比较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认识到状语的重要。

各种语言能力都建立在语感能力之上。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和理解、判断和评价、推敲和修改,靠的都是语感;我们能听出言外之意,能迅速准确地编码造句回答问题,靠的也是语感。语感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言语实践。语法能力和修辞能力都是语感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修辞和语法所追求的目的不一样,语法强调“规矩方圆”,修辞注重“得体适切”。修辞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用、句子的衔接、语段的组织、修辞格的使用等诸多方面,因此修辞教学更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比如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用主动句的时候多,用被动句的时候少,在什么情况下做何种选择,跟陈述的对象和语境有密切的关系。如:

①有一只鞋,她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捡起来抢跑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例①中的被动句如改作主动句“一个男孩捡起另一只跑了”,在语义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表达效果却比原文逊色很多。文中之所以选用了被动句,是为了突出强调“另一只”的下落,否则就实现不了该目的,并使得“有一只”与“另一只”失去照应。

一个词语运用效果的优劣得失,也必须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判断去评价。如鲁迅先生在刻画孔乙己和阿Q这两个典型形象的时候,都写到了他们拿现钱买酒时的动作:

②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

③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

孤立地看,动词“排”和“扔”只是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前者指“一个挨一个地按着次序摆”,后者指“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而当它们分别出现在以上语境中时,就变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例②中的“排”不是简单地“拿出”,而是把九文钱一枚一枚地整齐地摆在柜台上,似乎是有些得意地给酒店老板看,似乎是有这样一句“话外音”:“看,我有现钱了,不赊账!”这种斯文的付钱方式,暗示了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迂腐刻板、善良拘谨的性格特征。至于阿Q的付钱方式则与孔乙己完全不同,他顺手向腰间一抓,“满把是银的和铜的”,而且是“在柜台上一扔”,满不在乎,这既表现了阿Q那种冒失鲁莽的行为特征,也勾画了阿Q一时手中有钱便洋洋自得的神情。这一“排”一“扔”,使孔乙己和阿Q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活灵活现了。

三、通过语言现象总结发现语言规律,不要把课文当成寻找例词例句的语料库

传统的语法知识教学是把枯燥抽象的语法结构规律、把语言学家总结归纳好了的条文传授给学生,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变成讲授语法知识时的例证,这是语法知识教学的最大误区。把别人的言语作品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理想的途径是把握语言作品与语言规律之间存在的语言现象。把握了语言现象,才能深入把握语言规律,在语言规律的指导下,加快语感培养的速度,提高语感培养的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语言能力。这种从现象到规律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知识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日常语言实践中,在可以说和不可以说的现象中,存在着明显的规律。以下几个句子是可以说的——我关窗户。我关上了窗户。我关上了。我把窗户关上了。窗户,我关上了。窗户被我关上了。窗户都被我关上了(你就放心吧)。我没把窗户关上(你快点去关上)。以下几个句子是不可以说的——我把窗户关。窗户被我关。我把窗户没有关上。窗户被我没有关上。哪些说法成立,哪些说法不成立,只要稍作提示,一般人很快都能感悟到。如果对这些语言现象分析总结,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语言规律。这些现象,包括施事、受事的知识,包括“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知识,包括状语和补语的知识,还包括语用的知识,等等。语言现象是具体的,语言规律是抽象的,指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发现抽象的规律,比直接把规律一股脑地强加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观察语言事实的能力、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以及捕捉语言规律的敏锐性,并且能把语言规律与课文融为一体,而不是完全割裂开来。

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语言学修养,提高驾驭语言知识的能力,没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知识的能力,教学不可能丰富,更不可能生动。语言学修养包括语言理论的把握、发掘语言现象的敏锐、用语言规律来生动地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

上一篇:招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内务条令》的基本内容下一篇:储运项目部安全先进班组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