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推荐10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1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2

一、设计思路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分水岭, 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民族觉醒为主线, 深刻认识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战争的起因和过程都做了从简处理, 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去思考历史问题, 从而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具体过程

(一) 以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注意。

在导入本课时, 幻灯片的图片用钓鱼岛做背景, 我用简要语言讲述了钓鱼岛争端的历史渊源:“相信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持续发酵的钓鱼岛争端,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 趁清政府败局已定, 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随后,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在二战结束后,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规定中国收回钓鱼岛的主权, 因此在国际法上钓鱼岛已回归中国, 但日本拒不承认。显然, 钓鱼岛争端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而《马关条约》又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那么, 那两次重大战争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

分析: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兴趣明显被激发出来, 因为学生感到历史竟然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

(二) 简化战争的背景及过程, 重点突出影响。

考虑到这两次战争在初中历史课本中都已学习过, 因此对背景及过程仅通过材料和视频的方式呈现。但是, 对其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必须点明, 比如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把这个内容与必修二的内容联系一下, 因为必修二在讲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 其中的第一个原因就是, 甲午战后, 列强争相资本输出,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因此,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甲午战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当然, 本课重点放在了对两次战争影响的分析上。

师:这些战役其中的大决战是哪次战役?

生:黄海海战。

师:很好, 是黄海海战, 5个多小时的激战, 决定了全局, 同时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 把37年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很可惜, 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大决战中, 李鸿章却奉行什么政策?

生:避战自保策略。

师:那你们想过没有, 李鸿章为什么要奉行避战自保策略呢?

学生讨论, 答案很多。

师:其实, 清政府组建的近代军队, 是为镇压国内反清势力而建立的, 并不具备抗击外来势力的素质。相反, 清军在消灭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国内战争中却屡建奇功。并且大多数官僚没有近代国家应有的爱国心, 即便是主张学习和引进洋务的李鸿章, 也是以自家集团的利益为首要, 国家利益置于其二, 而不是为国决一死战。当然, 这是战败的直接原因,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请看视频。

(李鸿章的影视片断, 文字材料如下:我嘛, 办了一辈子的事啊, 练兵也好, 办洋务也好, 那都是纸糊的老虎, 何尝实实在在地放手办过啊, 勉强涂饰, 徒有虚表啊, 不揭穿还可以支撑一阵子, 就好比一间破屋子, 靠一个裱糊匠东贴西补啊, 表面上光鲜了, 这小风小雨, 打几个窟窿, 随时修补, 还可以支撑一阵子, 若是遇到狂风暴雨, 那纸糊的屋子就彻底地被戳穿了, 不可收拾啊。)

师:从这段视频中, 我们会想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生:“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很好, 也就是说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是技术, 而不是制度, 目的只是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因此,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统治的腐朽。那么, 在这落后的制度之下, 在愚民政策的统治之下, 当时中国的民众对战争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大家请看材料。

材料四:清日战争在清国民众心中没有引起浓厚的仇日心理, 民间的抗日热情低于官方。……许多清国人都会直言表示不愿意为清国皇帝打仗, 清国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眼前的生意。代表清国新一代青年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学生表示, 对抵抗日本既没有信心, 也无兴趣。清国朝堂上高谈阔论与日本开战时, 看不到民间组织参与、支持国家战争的迹象。战争似乎与民众群体毫无干系, 人们仍旧继续他们往日的生计。

——选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生:清政府与人民背道而驰, 压根没影响到普通民众。

师:而相比之下, 当时日本民众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请看材料。

材料五:当血气方刚的青年士兵战死沙场时, 民众指责政府把宝贵的金钱视为埃芥;当隆重欢送出征的士兵因伤病返回家乡时, 激昂的村民指责他们是不该回来的胆小鬼;当日军连战连胜的报道掀起狂热时, 民众关心的是战争胜利后可以获得多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这种情形代表了清日战争中日本下层民众的一般心态。

——选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生:在明治维新后, 民族主义意识使日本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师:中国在战争中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难怪西方的观察家称甲午中日战争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因此, 面对这场大规模的战争, 不仅官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而且民众对此也没有清晰认识, 可以这么说, 民众冷漠、淡然、没有觉醒!

当然, 历史没有理由责备那些仅仅为了生存的民众, 在那些贫民之中, 或许有我们祖先求生留下的足迹。同样, 历史也没有理由责备李鸿章, 我们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 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虑, 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李鸿章处于内忧外患、新旧文明交汇、中西文明碰撞之际, 是这样的千古大变局造就了李鸿章的“功”与“过”, 正如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用唯物史观指导学生)

师:那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 带给中国什么影响呢?

合作探究: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回答:

(1)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民族危机的加剧

(2) 甲午战争又怎样“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中国?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何为民族觉醒, 应该是民族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比如, 你们作为高中学生, 如果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充分认识, 就不能称之为觉醒。那为什么说甲午战争后,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了呢?大家请看材料。

材料六:1895—1898年间, 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 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 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 而在此之前的30年间, 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

材料七: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 提出“拒和, 迁都, 变法”等主张。

材料八: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曾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 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梁启超也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材料九: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马关条约》第一轮谈判中告白:“余认为这次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 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 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 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沉睡的中华开始觉醒, 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 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

师:这几段材料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的?

生:经济、政治和思想。

师:很好。材料六说明在甲午战争后, 一些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官僚士绅, 放弃仕途, 走上创办实业的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

师:那近代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呢?

生:经济的工业化, 政治的民主化, 思想的科学化。

师:接下来材料七说明了什么?

生: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

师:1895年发生的“公车上书”, 是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的群体意识的觉醒, 维新改良很快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与此同时, 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活动起来 (兴中会) 。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 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 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但都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

师:材料八、材料九说明甲午战争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从自发的反抗到自觉的行为) 。因此,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如果问你为什么, 那就是什么呢?

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师:很好, 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后, 中国人开始了制度方面的探索, 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

【板书设计】

师:接着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

1. 据学者研究, 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 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 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

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 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 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 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2. 有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期,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科技, 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 维新思想开始形成

3.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 孙中山选择了革命, 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分析完对中国的影响后, 接着就是分析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十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要求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 皇室费用5.5%, 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日本为了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

通过材料得出结论:推动发展, 便利进一步侵略。

师:《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背景及内容。 (以材料及视频的方式呈现, 强调一下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以及廊坊阻击战, 其余可简化处理。)

师:那影响是什么呢?

生: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师:教材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的解析上仅限于消极影响, 其实在抵抗八国联军时, 清政府可以调动的军队十分有限, 各地坐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清政府的威望急速下降。因此,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削弱了慈禧的统治威望, 分化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阶层, 使革命思想为更多人接受。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 摧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斗志, 因为在旧的民族意识被摧毁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民族觉醒。正是这种奴役性的条约加快了清政府的灭亡, 加快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分析:现行教材按政治、经济、思想模块编写, 历史时空跨度大, 但是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往往惜墨如金。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 没有时间逻辑, 学生是较难形成对时代特征的整体认知的。因此, 这堂课我试图打破三本必修的束缚, 把两次战争的影响以民族的觉醒为主线加以贯穿, 以唯物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引领, 让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从而看到中国人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而不断探索得过程, 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思考感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我悲愤, 因为这是一段中国人不想回望的历史;我激昂, 因为这是一段中国人不断抗争的历史;我感动, 因为学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上完这节课, 我的思绪迟迟不能从那段历史中走出来, 我在想, 学生从这节课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对我今后的教学又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 教师如何感染学生?唯有教师深入其中, 让学生切身感觉到老师是在用“心”在上课。这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何愁不能实现?

其次, 这节课这样讲,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 那么对于二类学校的高一学生是不是要求过高, 挖掘得过深, 不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呢?

再次, 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让学生自己感悟得太少, 不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 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阅读了宗泽亚的《清日战争》, 看了电影《甲午中日战争》, 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这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也感慨良多。可以这么说, 我是在逼迫之下做了这些工作, 但这过程却充满快乐。我想作为一线教师, 如果我们平时能把大量应酬的时间花在学习思考上, 多交教学上的良师益友, 那么学生也就会更喜欢历史课了。

摘要:本课以“民族觉醒”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启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案编写的总体策略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介绍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八国联军在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第二目:《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能力,因而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二、运用情境导入法和材料教学法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教学此内容,在设计的思路上,通过"俄国的照会"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场景,利于学生认识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录像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史实,感受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英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憎恨;通过对侵华战争时间、目的、滔天罪行、义和团的英勇抵抗四个问题的学习,既巩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知识,又联系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讲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大捷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关于《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口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要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展示一组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八国联军在中国尤其在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通过材料教学,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内容所带来的危害。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这样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辛丑条约》的内容是教材中现有的知识,让学生将这些内容按照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四个方面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在问题的设计中既注意使用文字资料,又兼顾到图片资料;既注意到这里对解决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又兼顾到资料的生动直观性。

三、运用合作交流学习法导出学习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完成本课内容教学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第1题进行小结,解决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问题,让学生理解影响中提到的"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在突破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实现了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树立起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4

1.教学目标

1.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熟记《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自我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会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习本课,感悟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增强强我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3.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标签

八上历史第五课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了解义和团吗?它是由山东、河北一带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义和拳发展而来的。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尤其是教会势力的深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说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史,你一定不陌生。可你知道吗,40年后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这是什么军队犯下的暴行呢?他们为何而来?侵占北京后还干了哪些罪恶勾当?你一定想了解吧!你知道腐败的晚清政府被迫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吗?除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还有一个叫什么?它是怎样签订的?有什么主要内容?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阅读课本P20—22并看插图,回答以下问题:

1、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年6月,为镇压,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攻占。

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偿白银

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

3、清政府拆毁,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

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损害了。

2、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

3、中国

沦为。

4、阅读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二)小组合作交流

1、《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义和团为什么会失败?

3、《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本课,我的收获是:

①知识方面:

②学习方法: ③情感认识:

2、课后交流:

八国联军侵华为什么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3、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当时:()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

4、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B.各国使馆林立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外国军队

5、下列条约中,不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有()A.赔偿各国军费白银2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在影响上有何特点()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据传上述对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前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某国谈判代表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历史》上册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八大王”的统帅是谁?

(2)小文书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为大清赢得了“尊严”,但清廷最终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该条约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上述这场战争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4)联系材料一,再结合这场战争的结果,你会得出什么认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5

管理学院

摘要: 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

键词: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清军 辛丑条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因此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瓜分中国。

(1)慈禧与洋人之仇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维新,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2)义和团起事

义和团,又称“团匪”,为山东省学习神功的团民组织,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后由外国所迫,派袁世凯到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太后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团民则沿途到处杀害洋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3)联军进犯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5月28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4)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

(5)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一说112人),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一说882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次日,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顽强阻击,再次施放毒气,才攻占北仓。但联军付出死伤635人(一说400余人。其中日军近300人)的代价,毒气炮(“列低炮”)也被击毁。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

(5)14日,北京失陷。

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9月,俄军在侵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6)《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西班牙帝国、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战后条约《辛丑条约》

(7)《辛丑条约》内容

《辛丑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6)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总理衙门改组的外务部。

(8)《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

(9)战争的影响 ①战争给中国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八国联军封锁街道,逐户进行抢劫

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

《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比较特别,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中国因而彻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抢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乐大典》)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其中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遭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肆损毁丢弃,甚至将《永乐大典》书册用于修建工事之用;《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翰林院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永乐大典》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和文史典籍。

三.政治方面。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为了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另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战争给东北亚的影响(10)积极的影响: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二.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级,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对远东局势来说,1900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三.战争给各国的影响

1900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为英国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英国所谓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多国联军纷纷来华作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之间、俄日之间、英法之间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矛盾凸显,暗流涌动。

备注: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参考文献:《新理念中国历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ISBN 962-948-193-6(中文).(11)对战统计

①时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② 地点: 大清帝国

③结果: 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④参战方: 大清帝国 义和团

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

⑤ 指挥官 大清帝国:慈禧太后 联军:爱德华·西摩尔(英)阿尔佛雷德·冯·瓦德西(德)

⑥ 兵力: 约160,0000名义和团士兵 联军:49,2550人 500艘军舰 ⑦伤亡 义和团:约15,0000人 联军:6000人

(12)启示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爱挨打。只有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3 篇6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重点掌握廊坊大捷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3.对比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具有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理解法、比较分析法、音像辅助法、归纳法等。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第5-6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7

一、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结果: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见课本第21页。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①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②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④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重要问题(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答: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②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答: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有道理。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

第6课 洋务运动

一、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二、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三、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五、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

六、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①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③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第29页插图)。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①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七、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八、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8

1.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2.“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4.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十九世纪末,《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

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所说的“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

增加”是指

A.英国可同中国协商关税

B.英国可干涉辽东事务

C.英国可在杭州开设工厂

D.英国可在山海关驻军

6.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这一事件

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

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C.受北方政治形势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9

(袁腾飞讲课实录)

十九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

国际背景:跟甲午战争的背景实际上是一样,就是它过渡到帝国主义,他要瓜分中国。

国内背景:十九世纪末,洋教遍山东,找着了吗?然后,倒数第三行,人民反洋教。洋教就是什么——基督教啊。你建教堂,把我的什么给占了?把我的地给占了,我没地我怎么办啊?本来山东,尤其山东那地方,是吧?那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么。因为这个山东人口怎么样?多啊,人口多,然后他那个地儿又小,你还给盖教堂,你还把那地方圈占为教堂的庙产。中国的教徒啊,咱确实说——好人少,文化人少。因为文化人信什么啊?就是佛、儒、道嘛,佛、儒、道。所以中国在当时的教徒大部分都是什么啊?就是那种地痞流氓。我入教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洋人罩着我,见了知县都不跪,我就可以横行乡里,欺男霸女。

但这个是他教徒的个人素质问题,跟宗教是怎么样?——是没关系的。洋教很苦恼,怎么在中国信教的全是这玩意儿啊?是吧?怎么在文化人里发展不起来?发展不起来,怎么全这玩意儿。文化人少,所以这样一来农民就把满腔仇恨指向了谁啊?——洋教,进而指向洋人。这种朴素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您就恨恨就完了,您别真干去。这一真干,麻了大烦了。

义和团提出的口号叫“扶清灭洋”,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但是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义和团到处散发揭帖,就是传单。咱们书上,书上说了两句,小字段,上边小字段,倒数第三行,看到了吗?他就用了这两句,中间的都没敢使——但就这两句你就看出扯蛋来了,第一句很扯,“神助拳,义和团”——这跟太平天国有一拼吧?——邪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你不下雨,这个赖教堂什么事儿啊?你“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然后说“女无节义男不贤,鬼孩不是人所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是吧?——那是白人啊!你看,蓝眼睛,妖怪吧?“鬼子眼珠俱发蓝”。所以“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来一帮神仙教咱们打拳。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从猪八戒到„„到 到什么黄鼠狼大 1

仙,全找着了,请来。他不像太平天国,人家好歹就拜一个神。义和团是多神信仰,土地爷、王母娘娘、灶老爷„„这些神仙全来教咱打拳来了,也不知你学得会么,这么多神仙教你?“焚黄表,生香烟”——拿一张黄纸,朱砂笔画点鬼画符,谁也不认识。拿火一烧,拌到清水里,把纸灰一喝,刀枪不入。拉稀跑路,这可能„„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然后这个,这个,这个。“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中国几十年洋务运动,好不容易跟西方一样,有了火车、电报和轮船。全给义和团怎么样?——“挑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海中去翻火轮船”,他没这么大能力,但是“挑铁道、拔电杆”,干的棒着呢!

山西恢复了六百里加急快马,因为电报的线全让义和团给砍了。这义和团最厉害就是河北、山东、山西,荼毒这三省。“挑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然后这个,“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然后就接咱们书上那句“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所以这玩意儿一搞一闹,我“扶清灭洋”,大清的官吏也不好意思镇压吧?最起码,我不反朝廷啊,我杀洋人。这个官府也受洋人欺负么,所以义和团闹得厉害,在山东闹得厉害。山东这一闹,列强一抗议,朝廷一看,这闹大了也不成啊,于是派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

然后我们教材上居然说“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袁世凯没怎么“血腥”镇压。袁世凯到任之后,就请了义和团的大师兄赴宴——十个大师兄。义和团你四个人凑一帮流氓,聚一绺子吧,你就是“大师兄”,女的也有“大师姐”,弄一帮,反正就是那种„„这种黑社会组织。

袁世凯召了十个最有势力的大师兄,来府台衙门吃饭,酒过三巡,袁世凯问:“哥们儿,你们真刀枪不入啊?”这十个一放杯子,“没问题,刀枪不入”。袁世凯说:“拉倒后边咱试试去。”这十个人再想反悔来不及了,拉到帅府后花园,德国毛瑟枪“bangbang”一打,没一个“不入”的。从这儿进去(指额头),后边一眼儿出来。你不刀枪不入么?怎么一„„?——袁府台是用科学的方法反迷信。你不“刀枪不入”,你不“焚黄表生香烟么”?是吧?怎么“bangbang”几枪,全躺那了?

所以义和团一看坏了,府台大人不信邪。这地方不适合咱么哥们儿混,咱上哪混去啊?直隶,然后奔北京——进逼津京。这麻烦了,这一下儿事儿大了„„

它往这一来,出一什么问题呢?慈禧太后想把光绪给废了,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为什么要立端郡王的儿子呢?因为,端郡王的妈是慈禧的侄女,所以又是亲戚,为什么要立他,端郡王是因为娶了慈禧的这个侄女,也是桂祥的女儿,跟隆裕太后是姊妹俩,娶了她,娶了她这个、这个侄女之后,他做了郡王,端郡王,然后,他这个儿子溥儁,立为“大阿哥”,养在宫中,就准备来代替光绪,年号都想好了——保庆——中国差点在光绪之后出一个保庆皇帝。连年号都想好了,结果呢,在册立“大阿哥”的典礼上,列强公使无一到场,这太不给老太后——面子了。

列强说:“你凭什么把皇上给关起来啊?”你不合法啊,人家是近代法治国家!” 慈禧说:“这是我们家的事儿,你管得着么?,这是我们家事!”

列强说:“这不是你们家的事,这是国家的事儿。”

这等于就两种观点,谁跟谁都说不清楚,谁跟谁都说不清楚。所以慈禧生气了:“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管我家事,我废我儿子,你管得着吗?好,既然义和团‘扶清灭洋’,这帮哥们民心可用。就让他们去和西方列强斗一斗,打一打,就是打不死洋人还打不死义和团吗?是啊,这玩意,他们最起码能挡子弹嘛!

这一下义和团势力就大了,就进了北京了。端郡王、庄亲王那府里都设了坛了,端郡王、庄亲王就都变成“大师哥”了。庄亲王领着人进皇宫,要抓“二毛子头”——就是光绪。抓“二毛子头”要抓“二毛子头”,要抓光绪。然后,义和团在北京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前门外大栅栏,老德记洋药行,洋药就是什么?阿司匹林,这玩意!好,洋药行——烧。谁敢救谁是“二毛子”,5000多间房都给烧了,繁华的大栅栏一片焦土。毛泽东时代说这事儿是八国联军干的。八国联军是八月份打进北京,这“老德记”着火是六月份,是八国联军先派特种兵干的?

义和团在北京贴出赏格:杀一个洋人,100两银子;洋女人,70两;洋小孩,40两。各省遇难的主教6人,教士45人,修女40多人——修女是侵略者的可能性我觉得比较小,是吧?教徒遇害的是18000人,这18000人都是中国人。

谁要是„„谁就是汉奸、“二毛子”。“汉奸”这顶帽子一扣下来,完蛋了。“我们中国的军舰不如日本”——你敢这么说,你汉奸!我不跟你比什么军舰、什么吨位、排水量,我不比这个,你说中国不行你就是汉奸。“我们中国的装备比美国落后”——你敢这么说,你汉奸!你汉奸!你汉奸!我说这个„„“中国的官场存在腐败”——汉奸!没错,我是汉奸。我以“汉奸”为荣。你要这么说的话,我“铁杆汉奸”。你不是汉奸,你拉出去打一个试试,你不就义和团吗?

义和团就开始玩大了,打使馆!使馆能打吗?我说使馆那都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大本营,美国使馆里全是间谍,你派一中队武警去逮去?使馆是不能打的!我打打使馆。问题是你打使馆就打使馆呗?“有多大脸,现多大眼!”

你好几万人围着使馆区啊,使馆区里各国守兵才一百多人,能拿枪的男的都爬墙头开枪去了,四百多人。好几万人打了一个多月打不进去,你说丢人不丢人?因为义和团唯一的火药兵器就是火把!点着火把,往里扔,一扔摔灭了!摔灭了。再加上人家使馆石头做的,不像故宫似的,一点就着。所以他们就丧心病狂,点翰林院,想把英国公使馆给引着。结果,英国公使馆没点着,翰林院烧没了,《永乐大典》给烧没了!

打“西什库教堂”就更惨了,“西什库教堂”才四十多个各国的士兵,然后算上中国教徒就一百多人。几千人打不进去。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列强就来了。这时,这个端郡王伪造了一份照会给慈禧太后。说:“嘿,这个列强让你退位,让光绪皇帝继位!”

慈禧一看就急了,说:“哼!这帮兔崽子太欺负人了,向他们宣战!”慈禧应该是愤青心目中的偶像,最伟大的中国老太太!没有一个人比慈禧还伟大,因为她一口气向十一国宣战!

希特勒也不敢这么干吧!对吧?毛泽东那会牛半天,“反苏!反美!”他谁也反不了,他也没敢跟人家宣战啊,打个越南都不敢宣战。你看那个老太后,比毛泽东勇敢多了,“宣战!”十一国,哇一口气!希特勒一国一国打,咱大清之日“创了古今中外未有之举!”

宣战!好,人来了。“你不找‘爷’宣战吗?爷来了!”

十一国,有仨实在是小不丁丁点的,值不当的,八国出兵了,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意大利出兵53个,奥地利出兵58个,加在一块111个,也算是八国联军,也算联军的组成部分。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从天津坐火车,坐火车来到北京,那会的火车慢,不像现在半个钟头,那会怎么着?开半天到了吧?联军走了四天三夜刚到廊坊。因为义和团厉害啊:“挑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啊!火车一开就出轨,联军都成工兵了!所以联军打到廊坊,哇,进退无路!

八千多义和团员,在两千多据说是爱国清军的配合下,向八国联军发动了奋勇的进攻,取得了廊坊大捷!以死2000多人的代价打死打伤八国联军62人,其中击毙1人。廊坊大捷,至今还画在廊坊火车站壁画:英勇的义和团员抱着一罐子一罐子的血和尿,扑向八国联军。“机枪是妖法啊,拿血和尿一泼就不响了!”当你抱着一罐子血和尿真冲到阵地上,都撒自个身上了,你看这多搞笑啊!联军被泼了一身尿,“联军

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第二点,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向天津进犯,(天津守将)聂士成阵亡,这时候他是直隶提督了!甲午战争时就那么勇敢,这回又那么勇敢,这回勇敢过了,阵亡,肚破肠出,中了洋人炮弹。然后,天津陷落!天津一陷落,就开始打北京。

联军一打北京,这“乐”大了。

八国联军被称为“杂种杂牌军”。杂牌,不用说了,八国!杂种,那就是黑的、白的、黄的全有!八百多法国兵,联军里面法国兵八百多,主要由越南人构成,还有什么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这样地方的人。英军是三千多人,印度人为主,还有香港和威海卫华人,经常那个香港和威海卫华人组成的那个中国军团被误认为是清军,但是你看那个军服,看出来那个是英军,英军里有华人。然后军种比较纯一点的,也就美国人的。有人说,八国联军实际上是九国联军,澳大利亚也派兵了。澳大利亚当时是英联邦的自治领,实际上他已经独立了,英军有澳大利亚人。

杂种杂牌,连个总司令都推举不出来。八国谁也不服谁,“凭什么你当司令啊,谁要你啊!”最后,争来吵去,俄国人提议:“谁出兵多谁就当总司令!”当时俄国兵最多,四千八!“谁出兵多谁就当总司令!”这个日本马上同意,说:“我们的福岛师团马上在中国登陆15000人!”俄国说:“当我没说吧!”

吵吵吵吵吵,吵完了之后。俄国人灵机一动,又提出一观点(指着自己的肩章):“谁军衔高谁当总司令!”这天经地义吧,你看我是中将,你们其他各国都是少将准将,像法国和奥地利那都是上校。“谁军衔高就当总司令!”“我,总司令!”德国说:“可以,我们皇帝正在派瓦德西元帅来华,马上就到!”俄国人说:“那,那还算我没说吧!”最后,美国人给和和稀泥:“得了,咱谁是善茬,谁都不是省油灯!不要总司令了,不要总司令的仗怎么样打?凌晨三点起兵,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发。”

德国说:“我不去!我得等瓦德西元帅来!我们只听瓦德西元帅的。”

“那好,你德国不来,就不来!”

打北京的是七国联军,北京都打下来了,瓦德西才到,德军才开始北上!

七国联军打北京,约好三点出发,小日本两点半就起床了!“你们看不起我,你们白人瞧不起我啊,我告诉你,我们最能打仗!”两点半就起床,抢个头功吧。跑着跑着,前面,不对,美国人在我们前面!小日本气得够呛,理直气壮的上前质问美国人:“你们几点就出发了?”他也不想想他几点出发的,美国人说:“无所谓,英国人在我们前面!”没一个人遵守啊!一万六千杂种杂牌军进攻北京,那感觉是:来晚了就没了!抢,不抢就没了!

北京城里守兵十一万,还有二三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当然,这二三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可能99%一听枪响就掉架了,就跟今天的愤青一样。今天的愤青都听不见枪响,一听枪响就尿了,就瘫了!那个义和团好歹还有、还真敢上前线去挡挡机枪,也有的后悔,后悔也晚了。

这样一来的话,诺大的北京城,五个小时多一点,宣告沦陷。

老太后在宫里等着“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呢”,一听外面炮弹声“咚”有那么大啊?联军攻破东直门,老太后赶紧跑!化妆成汉族农妇,带着皇阿哥,颠簸一路,风餐露宿,铁钟熬粥,就这个。什么都没来得及拿走!

所以,八国联军一进北京,我的天啊,花花世界,朗朗乾坤啊,招呼不断!北京城各级官员及其眷属自杀殉国的高达1100多人!

洋兵特别的纳闷,中国人打仗这么没本事,自杀怎么这么有勇气啊?你拼死够本,拼俩赚一个,你自杀算是怎么个事啊?

那大学士叫什么来着(王懿荣),他们家井都满了。最后一个跳的都是磕死的,不是淹死的。还有某翰林(崇绮),悬梁自尽,一家好几十口。一进门,“呜了哇”的飘啊!飘啊!

联军士兵手持国旗,闯进胡同,东成西城的大杂院,一插就是我们家的了!进去就抢,大宅门都抢劫一空,王府都烧了。肃王府一把火给烧了。老王爷回来就只能住大杂院了!烧了。整个抢劫一空!这件事叫“庚子国难”,因为那一年是农历庚子年,损失非常惨烈!所以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二十世纪的。”

所以你就看帮人,这帮义和团,目的是想“救国”(也不知道是不是想救国,按他们说是想救国),结果呢,御侮不成,反而招祸。招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

中国在近代史上首都三次被敌人攻占:1860年、1900年——北京;1937年——南京。三次!损失最大的其实应该是这次“庚子国难”。1937年南京失守,但是呢,能撤的已经都撤了,人员伤亡惨重。因为是之前淞沪会战,国军浴血奋战三个多月,知道南京守不住,只不过“首善之区,孙总理陵寝所在”,就“比划”一下就撤了,再打不合适了!所以南京保卫战打了一下,然后日军攻入南京,但是能撤的,连故宫文物都全运走了嘛。但是,北京这一次可就损失大了,你要说烧了圆明园,抢了多少东西,你还可以统计,这抢老百姓的东西,永远无法统计!然后就签订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10

【学习目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学习重点】: 《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自主梳理】: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首先在()兴起。

2. 八国联军侵华:()年6月,()、()、()、()、()、()、()、()八国组成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 抗击侵略者: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抗八国联军的侵略,在()、()、()等地痛击侵略者。

2. 义和团运动失败: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挟持()逃往西安,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 意义和教训: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义和团蒙昧迷信及其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三、《辛丑条约》 1. 签订时间:()年,英、俄、德、美、日等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2. 内容: ⑴ ⑵ ⑶ ⑷

3.影响: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是什么?

【我夯基,我达标】

1.近代列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占过北京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连德国皇帝也认为“这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脸”的时间是()

A大沽口阻击战 B廊坊车站战斗 C天津保卫战 D北京保卫战 【我综合,我发展】

4.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割地最多的条约是《

》;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强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是《

》。

5.“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

B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6.历史诊断:

⑴1900年6月,英、俄、德、美、日、法、意、葡八国组成联军,悍然发达侵华战争。错误: 改正:

⑵在近代,北京曾遭到列强的两次攻占和掠夺,第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是甲午中日战争。错误: 改正: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1900年开始,至1911年结束。错误: 改正:

⑷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允许中国人居住。错误: 改正:

⑸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错误: 改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⑴“北京二度被占领”指的是哪两个历史事件?

⑵为什么说“辛丑年里泪盈盈”?

⑶你对“清朝变成洋人廷”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上一篇:土建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下一篇:英雄儿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