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精选8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因为,财会风险是金融风险中的一部分,因此,财会风险就成为了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愿意之一。所以,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与财会经济核算有关,金融风险的表现也往往出现在会计风险上。所以,要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产生,就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督体系,从而保证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财会控制 防范 农村信用社 风险
一、财务控制机制下会计风险的表现
(一)财会的操作风险
在会计操作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没有会计制度的内容执行不够严格,会计的工作岗位设置也不合理,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不熟练,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财产受到损失,这种现象就叫做财会的操作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其具有点多面广、业务规模小、人员缺少、资金实力低的特点,并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人多岗,制度约束力低、工作中财务资金复核形同虚设,很多工作做不到位等问题。
(二)财务管理风险
会计的财务管理风险就是:由于,没有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存在问题,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财务遭受损失的过程。例如: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并且,会计的结算、核算、决算等操作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不规范或是不符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要求,造成农村信用社的财务控制机制不全,执行不到位。
(三)财务人员管理素质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技能水平的高低就是表现财会人员的素质高低的方法,通过近几年对农村信用社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个人素质也不高,责任心也不强,这种素质低下的表现也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的表现,是可能造成金融财物损失的表现。比如:在给客户做结算时,因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不高,对出现的票据识别能力低,在防伪、防假方面不够完善。另外,财务人员对工作的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有些还存在职业道德问题,从而出现盗窃客户、企业、单位资金,贪图享受,挪用客户、企业等资金现象,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名誉受损,财物受损现象。
(四)财务结算风险
农村信用社在电子联行结算时,产生的风险就是财务结算风险。它包括:财务计算机程序缺陷风险、财务人员责任风险、未与财务核算系统接口的风险等。因为,信用社在发送电子联行往账单时,所录入的、各个商业银行填写的人员信息是以电子联行转汇贷方清单来输出的,所以,就要求结票员对往来的传票和电子银联的转汇贷方清单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对其预留印鉴、业务公章、经办人、复核人,以及是否盖齐所有印章。并且,还有对清单及传票中的转汇清单汇入行与收报行的行号进行核对,从而确定其书写的内容。所以,信用社在办理电子银联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转汇的手续进行操作,从而确保其可靠性。
二、财务控制机制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方法
农业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部分。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财务人员熟练度不高,并且,普遍年龄偏大,因此,在接受新的财务知识时理解上有存在困难,又因为,农村信用社的投资资金投入不高,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不多,所以,员工对新的业务及操作能力不熟,从而形成财务人员服务态度差,工作质量、效率低,从而造成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
(一)加快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建立并完善管理体系
要想有效地在财务控制体系上防止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产生,就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系制度,从而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弱势县、区,农村信用社要进行单独的财务核算,并取消乡镇信用社的法人资格。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改为股份制金融企业,改制为信用社股份合作体制,从而增加农村信用社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升级。因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制度为股份制后,其企业的一部分资金来源于职工个人,信用社一旦出现亏损,职工就不能获得股金分红,有可能会失去所有的个人股利。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联制度建设,加快其会计电算化程度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算化的使用也在银行业初步形成,实行单位柜员制和网络银行制。在农村信用社的财务内容控制管理上建立监督程序,使财务中的监督工作融入在每一个部分,形成远程的网络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应用,防范农村信用社出现财务风险。另外,在电子银联的建设上,首先要制定严谨细致的管理制度,明确电子银联在农村信用社服务中的位置,加强对银联岗位的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制定合理的奖罚体系,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精通各项业务,从而尽快实现电子银行与财务核算系统的连接,减轻农村信用社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保证资金汇率的监督性,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进行有力防范。
(三)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权限管理
财务人员的素质专业水平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起着角色性作用,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分配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出现任何错误。
在会计进行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固定,计算机系统中的会议资料没有定期、定时的备份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使农村信用社的重要资料丢失,脱离原有的计算机。一旦计算机发生意外就会造成重要数据流失的现象,并且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损失压制在最小,会计资料也不能在电脑上找回,使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操作时一定要将重要的单子进行保存备份,防止出现意外现象。有时因为保管人员的粗心,不懂磁性介质的物理特性,将之接近磁场,备份资料瞬间消失。
参考文献:
[1]刘芳莹.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2]何启祥.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年30期
信用卡是为持卡人提供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服务,其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如果持卡人因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发生变动导致其还款能力下降而拖欠还款或其恶意拖欠或持卡人没有按规定使用信用卡等都可能会引发信用风险,如透支风险和挂失止付风险等。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速度非常迅猛,2008年末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四家大型上市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的总和达8400万多张。“持卡一族”成为现代化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标志之一。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12月前,我国银行信用卡的发行量已突破3亿张。与此同时,信用卡犯罪也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全球信用卡欺诈交易额已占年总交易额的1.5‰。我国权威机构估计,信用卡犯罪每年给国家及持卡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数千万元。目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一个稳定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保持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清楚认识及研究如何有效防范银行信用卡各类风险将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类型
(一)资信风险
随着信用卡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办理信用卡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在各个高校,对那些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的要求条件十分简单,凭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及个人填的一张表格就可以轻松拿到信用卡。在社会上,申请人提供身份证件或房产证明或购房贷款合同或大额存单即可办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是虚假的,在办理信用卡后就很容易造成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如果持卡人违约,未能如期偿还债务,便会使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出现坏账,这样就造成了银行的损失。
(二)欺诈风险
这是指不法分子利用假卡、废卡进行消费、恶意透支或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改,给各合法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欺诈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伪造信用卡进行消费,不法分子伪造身份,持虚假资料申请信用卡以及冒用信用卡和信用卡恶意透支等。
(三)套现风险
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与不良商户串通,利用虚假交易及银行透支资金的免息期限,信用卡持卡人通过不正常手续提取现金,违反与发卡机构的约定,通过不法商户以刷卡消费的名义或网上购物消费的名义将信用卡中的透支额度,通过POS终端或其他方式全部或部分地直接转换成现金,巧妙套取资金的行为。
(四)代理商户风险
这是由于代理商户的操作人员在信用卡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核对持卡人的签名、身份证和银行的止付名单,造成某些不法人士由于签名不符拒绝还账,或者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从而造成的风险损失。
目前出于竞争等因素考虑,发卡机构通常采用“免担保”的发卡方式,以吸引潜在持卡人,导致上述诸多风险可能加大,因此在前期对办卡人的信用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一般风险管理中通常会应用到很多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中信用评分模型是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构建基于专家判断法的信用评分模型
信用评分模型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在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或者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管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尽量将能够预测借款人未来行为的指标加以整合,并统一成可以比较的单一指标,以显示借款人在未来特定时间内违约的可能性,所有的信用评分模型,无论采用什么理论或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将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级别进行分类。
专家判断法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主要在没有足够历史数据的情形下使用,这些情形包括:没有建立数据库来系统地存储已有信贷业务的历史数据、对于新的信贷产品或处于信贷产品的早期等,该方法的优点是考虑的评估因素比较全,灵活性较高。
(一)设置评估变量及评分标准
首先确定信用评分模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评估变量(见表1),使得评分模型中所考虑的要素合理化、条理化和清晰化,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存储个人信贷数据信息。
(二)基于专家判断法的评分模型
该模型可以通过数学表达式来加以表达,其中:Xi为第i个评估变量的取值,wi为对应的权重,N为评估变量的总个数,Score为最终的得分值(越高越好)。在该模型中Xi、wi都是基于个人信贷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加以确定的。根据信用评分模型中考虑的评估变量范围,并通过与个人信贷专家的广泛交流,最终确定了打分卡权重及各详细指标的分值情况(参见表1),打分权重见表2。
通过模型计算后,进一步可依据最终的得分值对持卡人的风险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确定Score=8.80为违约分界点,当计算出的评分值高于违约点时,即认为是低信用风险客户,反之是高信用风险客户。比如银行内部掌握了目标客户的储蓄、房贷、车贷等方面的资信信息,在审批客户时,就可以使用申请表上的信息利用评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在管理现有账户时,银行内部掌握了客户用卡的动态信息,可以据此发展出行为风险评分、收益评分、利润评分、顾客流失倾向评分、交易欺诈可能性评分等。根据这些评分,银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预测到客户未来的各方面的资信表现,综合衡量各个因素的对比和交换关系,做出最符合银行经营目标的决策。
三、信用卡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建立以信用评价为目标的评分模型能定量反映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风险,通过模型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信用卡风险。但是商业银行等发卡机构向客户发放信用卡的时候主要依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状况,然而客户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客户的职业、收入、家庭、健康等因素发生变动,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款,那么将引发信用风险,信用卡的坏账不能完全避免。因此,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对策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提高信用卡申请人资信评估的准确度,特别是对其所拥有的资产,银行应该从外部聘请专家或外部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建立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对申请人进行评估。外部专家和外部专门机构评估人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评估的技术方法,使用科学评估程序,专家的评估意见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所得出评估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第二,建立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将可证明、解释和验查的个人信用资料锁定在一个固定的编码上,个人所有必要的资料都可存储在该编码下。在个人需要向相关者提供自己信用情况时,只要出示个人的信用实码,对方就可以查询到所需的资料,以衡量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减少信用风险。对于个人担保的,应进行当面核对,确认担保的签名、盖章的真实性,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相对于其他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的运作模式及风险管理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应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独立于传统银行业务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信用卡的申请、使用、迫索、核销等制定详细的准则,加强透支贷款质量管理,合理核定持卡人的信用额度,防止出现超额授信,严格实施并进行全程监控,提高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第四,建立对失信个人的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实质上是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市场主体经过理性权衡后自觉选择守信,以此来达到减低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鹏.当前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西南金融,2007(6)
[2]吴平凡.加强流程控制防范信用卡风险[J].网络财富,2009(1)
[3]刘英,马庆敏.信用卡风险管理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4]黎晓波,王征宇.中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若干问题[J].中国信用卡,2008(2)
[5]张进.信用卡风险防范法律研究[J].社会与法制,2009(1)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确定信用管理在企业中的基础管理地位
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实行信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当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化解经营危机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独立承担其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与其在出现问题、发生风险之后采取补救措施,不如在健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中首先把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融通于制度的管理范畴之内,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手段达到防危度渐,控制风险的目的。
因此,企业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打破原有的部门设计模式,全方位的导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和权限,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对专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对内加强沟通与联系,对外加强监督与协调,研究政策、动态分析客户资信,处理危机、化解风险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
二、建立客户资料档案制度,对主要客户经常性动态分析
信用管理部门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企业产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营模式不断变化,口头合同、电话合同、电子合同形式多样,合同订立形式、目的、法律效力与书面合同相比难于把握,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成本控制等难题也会越来越明显。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度,尤其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要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档案,合同签订前、合同履行过程中,都要动态跟踪客户的资信情况,并对重要客户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年底对客户作出一次综合性资信评价,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搞好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搞好信用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安排下进行,企业不会过份的关心信用与风险问题,但进入市场经济后,信用管理则成为企业防范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债权管理制度之后,企业就从制度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机制和预防机制,不但能对客户进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和管理,还能够有效的建立起销售分类管理体制和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为决策者有效决策提供政策依据,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点,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四、维护职工权益。增强职工信用意识
企业经营的好坏,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职工收入的高低、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和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企业形象建设工作的好坏。因此,企业在加强信用管理,提高对外部风险控制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薪酬待遇,不断改善现场工作环境,加强企业职工内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从而在企业内部为职工搭建起“和谐、进步、发展”的工作平台,在整体上树立起全员信用管理意识,从车间基本操作岗位,到职能部室管理岗位,人人讲诚信,人人懂得用信用风险测评机制做好本职工作,帮助企业从生产经营、成本控制、产品销售到资金回收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做到监测机制正常运行、各项管理制度有效执行、计划指标正确落实。
蔺婉轩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110035 摘要:随着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信用卡风险的 发生频率也逐年升高,信用卡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给发卡机构 带来了不良贷款,特约商户有了无法得到偿还的货款,持卡人 可能会被别人盗刷信用卡的风险。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信 用卡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我国银 行信用卡风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防
范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风险防范
2005年lO月3日,北京市张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北 京XX银行:您于1O月x日在XXXX商场刷卡消费XXXX 元,本月月底将在您的账户上扣除⋯⋯”张某拨通了短信上留 的咨询电话。电话那头一名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男子以张某 的银行卡很可能被人盗用,需要做网络保护为由,诱使张某将 银行卡上的全部钱款转账到一个提供给张某用作“网络保护” 的银行账号。几个小时后,张某到银行查询账户发现自己的钱
已全部被取走。Ⅲ
这是一起典型的信用卡短信诈骗案,随着信用卡在日常 经济消费生活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类似的信用卡诈骗案涌 现出来,“信用卡风险”一词借此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
我国信用卡风险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发展较快,VISA国际组织的调研报 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但是,相 应的信用卡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2005年深圳出现伪造的信 用卡41000张,总金额高达9亿元人民币。台湾无限制的滥发 信用卡使其经济曾在一段时期内无法振作。始于2003年岁末 的韩国信用卡危机至今尚未能有效治理,近年来香港的信用
卡危机也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我国适用信用卡发展的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中 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IEt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 法》。银行卡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崭新发展阶段,原有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带来了银行卡市场参与主体责权利 配置不均衡、各发卡机构竞争加剧、银行卡市场化程度低、区 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 阻碍了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从防范风险、加强监管以及打击 信用卡违法犯罪等角度,缺少可操作性。社会各界对加快银行 卡相关立法进程、规范银行卡业务呼声越来越高,就现在我国 信用卡业务而言,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面,仍然有很多细 节可以做如果在制度和法制上健全起来,我国信用卡风险可
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控制。
二、信用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一)加强信用卡立法。规范信用卡市场
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须有完备的法律保障。发达国家对 于银行卡交易的高度依赖是建立在高度成熟和完善的信用体 系和法制基础之上的,如信用卡业发达的美国,有关信用卡信 用风险防范的法律就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 法》、《信贷诚实法》、《信用卡发行法》等。我国应借鉴美国的信
用卡信用风险防范立法,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并健全法 制。一是加快信用卡运行规则的立法,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 务;二是加快打击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现行刑法中只是对于使 用伪造的信用卡等四种情况进行处罚。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相 应的法律法规,使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有法可依。例如,制 定出台《消费信贷法》、修订《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
(二)规范涉及信用卡风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对于信用卡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有些 没有针对性,不能更好的规范信用卡风险,所以建议银行同业 公会针对目前市场无序竞争之现状,联合各会员单位制定统一 的行业竞争标准和规范。一是避免各发卡行因盲目抢占市 场而大打价格战,从而导致恶意竞争,进而影响行业的整体盈 利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二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倡导差异化服 务、差异化竞争的竞争策略。尽快制定委外企业准人标准,建 议实行类似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委外人员从业资格登记认证制 度,提高其业务水平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促进业务发展和
风险防范的协调统一。(三)建立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全称为“风险预警系统”。是指根据非现场风险 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多渠道获得全部风险信息,通过一定的技 术手段,对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的一种方法。嘲 银行在实施个人信用卡贷款之后,预警机制将成为控制信用 风险的关键的第一步,预防信用风险得当,将在很大程度上降 低银行后续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银行应当建立独立于信用 卡业务部门以外的部门,并选配专门人员来开展风险预警、提 示和防范工作。避免单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放松监管的情 况出现,从而在银行内部建立起各部门间的监督、配合关系,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其他
有的犯罪得逞往往与信用卡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从业人员 的渎职行为有关,也有的是内外勾结,结成共犯,这就不能不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1因此,在设置信用卡诈骗防范机制时,首先要解决好各级信用卡从业人员的录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 理机制问题,须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由于我国个人信 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才刚开始运行,许多方面仍不够完善,因此 应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协作,建立多种征信渠道,继 续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金融机构在审核信用卡 申请、授信之前可先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信用卡 信用风险防患于未然。再如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监
督检查、重视建立技术防控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 室、中国银联风险管理部:《银行卡犯罪司法认定和风险防 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68页。[2]任学堂、任梦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构想》,载《经济问题}2003年3月
目 录
一、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1)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1)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2)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3)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信用卡消费
(4)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规范业务操作
(5)积极防范欺诈风险
(6)加强行业自律
[内容提要]:信用卡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支付工具, 对方便和改进我国居民支付方式、发展消费信贷、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 我国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 发卡量大幅上升, 受理环境明显改善, 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是, 我国银行卡用卡频率、持卡消费比例、商户普及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 还存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受理市场不规
范、特别是信用卡业务风险日益突出等问题。为促进信用卡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卡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
一 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信用卡产业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从 70 年代末到现在的二十多年中,中国信用卡产业经历了从代理国际信用卡到自行发卡,从发行准贷记卡到发行国际标准的信用卡和可以使用双币结算的信用卡的不同阶段,发展速度比较快。1979 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定协议,开始代理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中国内地。1985 年 6 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具有购物消费、存取现金和透支功能的准贷记卡——中银卡。中银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信用卡产业迈入了准贷记卡时期。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加入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国际组织。1995 年 3 月,广东发展银行首次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我国从此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产业时代。进入 21 世纪,我国信用卡产业开始了实质性的发展,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外,全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入该领域开展信用卡业务,并且各自先后建立独立的信用卡中心,把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支柱之一。2002 年 5 月,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 7 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 2002 年 12 月开始发行贷记卡并于 2003 年第 3 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 2002 年 12 月发行了人民币双币种卡,是我国第一家发行贷记卡的城市商业银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自 2002 年免担保无抵押办卡流行以来,各银行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和抢占市场份额,片面追求发卡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相应出现了年费减半、免首年年费和终生免年费等措施,削弱了银行的赢利能力。由于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对信用卡业务的赢利模式、经营方式、信用风险管理原则等的认识还处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使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收益水平不高,处在盈亏平衡或微亏状态。银行为争抢发卡量而不计成本和忽视风险管理的恶性竞争的背后,是风险隐忧的积累。
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信用卡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改进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水平,但由于我国信用卡发展毕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水平和经验还很不够,与国际先进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些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
(1)在风险管理内容上,现阶段主要还是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而不是信用、市场、操作
等多种类型的风险管理,风险侧重于传统业务,对新业务、新技术的管理相对薄弱。
(2)在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是以审批授信的直接管理方式为主,而运用模型进行风险定量分析的间接管理比较薄弱。
(3)风险管理侧重于事后的风险防范,事前的风险预警和实时的风险管理相对薄弱。
(4)风险管理更多是末端治理型管理,而不是源头控制型与末端治理型相结合的管理。
(5)在风险管理对象上,主要关注单笔信用贷款,整体风险过程控制比较薄弱。
受观念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国内银行普遍存在对信用卡业务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等问题,风险管理体系不能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三 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时期,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将精彩纷呈,市场竞争也将愈演愈烈,而且还面临国际性大银行的渗透和正面碰撞。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从健全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信用评分模型、规范业务操作、运用法律手段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信用是个人立足的基础,是个人社会活动的“通行证”。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经济。我们要强化公民的诚信道德教育,加深公民对诚实守信涵义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仅是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而且诚信是一个人的财富、资源和文化,是全社会人们交往的道德准则。
信用卡是一种信用贷款产品,信用卡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对信用的重视和管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壮大是以信息完备为前提的。因此,健全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当务之急。
2.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个人征信系统是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它可以从机制上保障人们自觉遵守诚信法则,有效约束社会个体的信用行为,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根源上对信用卡信用风险起到了良好的规制作用。
3.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信用卡消费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营造信用社会必须立法先行。法律是带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保障,加强与信用卡相关的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很好地对信用卡风险起到规避作用。近年来,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我国调整信用卡业务的法律规范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构成的规范体系已逐步形成。但信用卡发展非常迅速,立法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
4.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规范业务操作
操作风险是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内部的风险,发卡机构应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具体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
(1)发卡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严格执行信用卡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岗位责任制,并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变化不断完善信用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2)要强化授权、会计、出纳、发卡、设备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要工作环节的制约监督机制,加强稽核、检查、坚决纠正和克服有章不循的现象。
(3)要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首先要加强信用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业务的核算方式、规章制度的执行、法律法规的意识等方面对内部人员进行培养教育。既要让工作人员熟练工作的方式和程序,尽量减少操作上的失误,又要防止他们的思想出现偏差,为了贪图经济上的一时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做出坑害顾客、危害银行利益及形象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内部人员有违法行为,应该做出严厉的惩处。其次,银行内部要合理进行人员的分配和管理,明确内部的分工,健全岗位的责任。在业务上要实现“三分离”,即制卡人员与电脑程序员相分离;记账员与发卡人员分离;会计复核与授权人员相分离,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对于象资信调查、打卡、顾客信息库管理、财务管理等关键的工作岗位采取双人或多人的复核制度,严格授权管理,尽量作到万无一失。
(4)坚持搞好微机使用的管理,定期更换操作人员密码,做到人离终端必须退出画面,同时,针对单人上机操作易出问题的弊端,建议双人交叉、监督复核制度。严格计算机设备、软件的管理和备份数据异地存放的检查监督制度。
(5)发卡银行要认真做好受卡管理工作。建立受卡单位档案,督促他们提高受卡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时纠正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加强对受卡单位经办人员的信用卡操作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操作水平,增强他们对卡的识别与检验能力,控制由于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5.积极防范欺诈风险
针对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欺诈损失严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范欺诈风险。
(1)加强对持卡人用卡安全教育。发卡机构必须采取多种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信用卡知识,使持卡人认识到如何妥善保管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持卡人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要经常查询余额,核对每笔支出,发现问题及时举报;要采取相应保密措施,比如正确设置密码,密码应不容易被别人想到;应将信用卡、身份证、密码分开放置,不能将密码写在卡上;将卡号登记在案,或注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便于及时挂失;要作好保护措施;办理存取款手续应与别人保持“一米线”;信息勿在公共场所被他人发现,尤其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信用卡绝对不要离身,就算是认识的人也要多防范,更不可把卡借给别人使用。
另外,取款后妥善处理自己的凭条,以免被他人获得。签名时,要注意字形是否易让别人模仿。消费后,要留下每张消费签单,以便随时对账,若遗失也要赶紧通知发卡银行。
(2)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宣传指导。
首先发展商户要考虑其经营合法性,绝不能发展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业商户;其次要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经常性地对收银
人员进行业务辅导,如如何鉴别信用卡真伪、不法分子作案特征及处置不法分子应急措施等;要注意监控特约商户交易情况,发生异常交易的要及时查清原因,防止商户欺诈行为的发生。
(3)提高卡片防伪技术,增大卡片伪造难度。到目前为止,磁条是应用最广泛的防伪技术。磁条包含标准的数据道,保存持卡人账号、密码、余额等信息。
由于磁条卡的复制与制造技术已经被广泛掌握,而智能卡的技术优势明显,由磁条卡向智能卡迁移的趋势已经明朗。
6.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市场的机遇和风险的防范。良好的竞争秩序和规范的经营行为是中外资银行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根本前提,发卡银行应联合起来成立信用卡同业协会,共同规范信用卡业务运营。信用卡同业协会在信用卡风险控制上,一方面可定期组织各发卡银行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等对持卡人群体的影响,共同防范行业性或局部性持卡人欠款风险;联合向人民银行、银监会反映信用卡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寻求政策支持;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打击恶意透支等信用卡犯罪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协会内各成员行的协调沟通,完善内控制度,防止信用卡市场出现不规范竞争,增大发卡银行经营风险,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对违反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业务规定,放松条件争夺信用卡市场的发卡银行应给予严肃处理。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作为主要中间业务之一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已愈来愈引起业界的关注。信用卡迅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卡风险也随之产生,风险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正日益得到关注。但是,从实践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很落后。这表明,对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1] 张勇菊.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J].2006
[ 2] 韩静.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探析[ J].经济师, 200
3[ 3] 成红.信用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J].中国信用卡, 2003
[ 4] 温彬.个人金融实务[ 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
4[5] 孟易.浅谈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J].河北审计, 200
5[6] 楼芳.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J].金融实务研究, 2005
[7] 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 刘永春,银行卡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0] 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1] 韩强,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探讨[J],济南金融,2005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从事货币经营和信用中介活动中,由于受自身经营行为和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低质量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从而形成的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拆借、非法担保,造成超负荷经营及亏损;有的信用社向“三产”注人资金,用信贷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形成大量资产风险;由于利率结构不合理或利率波动形成的利率风险;由于多种金融案件交替发生,使信用社遭受严重损失;内部控制机制相对滞后,形成管理风险等等。
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农业银行脱钩之前形成的部分金融风险外,目前陆续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五个方面。
1、监管不力。由于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的转换,一段时间对农信社的监管出现空档,给部分信用社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2、管理机制落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几乎没有增资扩股,更没有实行民主化管理,过去选举的董、监事会有名无实,信用社领导成员均由上级主管银行任命,因此形成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的陈旧管理模式,很不适应农信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制金融机构的管理要求。
3、组织领导不力。农村信用社的法人称职与否,是决定这个社兴衰成败的关键。由于部分信用社和法人没有选配好,造成部分信用社长期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个别信用社主任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大肆违规操作,挥霍浪费,财务费用逐年增大,个别信用社连年亏损,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4、人员素质低。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均达不到从事金融业的基本要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较多;二是管理层干部大部分没有经过专职培训,管理水平不适应现代农村金融经营管理的需求;三是职工来源大部分是“就地取才”、“近亲繁殖”,长期形成的裙带关系难以打破,有人比喻:“一家子银行”,给农信社规范经营造成了许多困难,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
5、机构设置不合理。许多基层信用社的机构是80年代以前设置的,很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而且部分基层信用社业务量逐年减少,长期亏损,效益很差,一直在吃“大锅饭”。因而造成了“差社拖累好社,好社被拖成差社”的高风险状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该采取六项措施。即:建立预警监管系统、提供政策扶持、整顿组织机构、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健全内控防范机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预替监管系统
各级人民银行要健全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系统,明确预警指标。要以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准备率、资产流动率、对短期负债依存率等项指标作为监测重点。对监控指标达到或低于临界点的信用社,应及早制定防范预案,作出限期整改方案,逐步消除隐患。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职责,层层签定农村信用社监管责任书,制定监管考核办法,实行年中通报监管情况,年终考核评比兑现奖惩。要明确专人定期对信用社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间题及时协调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高风险社,要采取一社一策,逐社制定应急方案,从资金需求数量、供应渠道、保卫措施等方面做好可行计划,切实
做到有备无患。
提供政策扶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农村信用社赋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农村信用社早日摆脱金融风险的困惑,增强其经营活力。所谓政策扶持,无非就是从各方面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和消化不良因素的外部环境。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主要有三。一是政府应合理承担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领导体制变动,企业改制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形成的不良资产及其损失,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界定,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其它有关部门分担的办法;或者单独设立农村金融合作资金管理公司,专门经营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的不良资产包袱。以便农信社轻装上阵,步人良性经营的轨道。二是国家应实行有区别的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的特点,对农信社存放央行的资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进行优惠和倾斜,改变利率倒挂现象。三是实行减免税政策。农信社主要承担支农任务,国家应将其视同其它农业企业,给予减免税政策扶持,特别是对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和资不抵债的高风险农信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使之能减轻包袱,休养生息,尽快走出资不抵债的困境。
整顿组织机构
当前,农村信用社整顿组织机构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新构筑农村信用社合作化的基础,把农信社真正办成由社员人股,社员参与的民主性管理模式。应该建成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真正办成“来之于农,服务于农”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信社只有扎根农村、贴进农民,才能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二是抓紧成立农村信用社行业自律组织。首先,要强化理论的基础地位,重点探索社员结构,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和利润返还等四个方面的有效实现途径。真正体现信用组织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办社原则,以保证理论指导上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强化社员群众的基础地位,要以社员做为农信社改革的主体,始终坚持农信社必须由社员群众参与管理的原则;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的宗旨。其三,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确处理好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与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三是科学合理设立基层信用社的机构。随着农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应当适时调整农信社的机构。对那些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金融业务量不断增长的基层社,应适度增设机构网点,以增强收储的能力;对那些金融业务逐年减少、长年亏损、效益差的基层社,应立即撤并,以减少亏损,防范化解一部分金融风险。
强化内部经营管理
各级人民银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贷款通则》办事,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信贷投人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确保贷款的有效、安全性,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逐步消化旧的不良货款。要指导农信社进行合规经营,健全规范化经营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权力与责任,要以安全和效益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并统揽各项工作。要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充实资本金;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费用开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削减冗员,提高办公效率、合理开支、杜绝铺张浪费等项措施,从而强化内部挖潜,提高盈利水平,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内控防范机制
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农信社是独立法人的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关键。要实现“四自”目标,其核心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机制。而建立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比较科学、规范的内控机制。内控制度建立的核心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安全防范措施。笔者认为,建立内控机制最主要的是抓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法人代表的约束机制,使法人代表即信用社主任的权利约束在制度规定之
内,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实行审、贷分离制和货款责任人终生负责制,对贷款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确保农信社资产安全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健全稽核监察系统。稽核监察部门受监事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以实行对农信社法人代表的有效监督和检查。四是加强对高风险信用工具的管理,尤其是各种票、证、印、押和各种担保业务要有效控制,规范操作,杜绝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从管理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对科学作案的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三防一保”工作和信用社基层网点的管理,防范外抢、内外勾结盗窃库款和各种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六是建立健全农信社的用工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真正实现按劳取酬,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信用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信贷活动在信贷领域的表现,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金融机构在信贷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的一种可能性或概率的大小。目前在我国,社会整体金融信用情况缺失严重。从信用环境看,企业、社会中介、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都存在金融信用缺失问题,其主要缺失表现为:
1.1 企业信用缺失
企业的失信表现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在上市公司和企业方面,严重的失信表现是伪造财务报表、信息披露造假等严重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1.2 法规信用缺失
主要涉及企业与政府的法规信用关系、企业与银行的资金信用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商业信用关系以及企业与消费者的商业信誉关系。
1.3 商业信用缺失
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问题十分严重,银行的坏账比例居高不下,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在商业信用方面,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形成大量“三角债”,严重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权益。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的信用环境恶化会造成资金的逆向流动,降低资本充足率,加大经济、金融的运行成本,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2 金融信用缺失的原因
2.1 信用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市场主体是“经济人”、“理性人”,他们在市场中做出的一切行为均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因此,如果守信能带来利益,而失信会遭受损失的话,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守信,反之亦然。但是目前我国社会规范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具体表现为失信者被调消职务,至多是被判几年刑,坐几年牢,很少听说因为失信而被判处死刑的,剥夺生死的;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守信的交易成本太高,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导致守信的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我们的法制制度没有将前一次的信用和以后每次的交易(得益)联系起来,产生某种因果关系。因此失信的人不必支付高昂的代价,其他人看到失信的好处,自然而然地在利益驱动下也开始放弃守信。
2.2 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定位错误
一些国有企业认为从国有银行贷款是从国家口袋里拿钱,逃避银行债务成为一种经营手段。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信守贷款合同的意识。一般项目贷款合同中明确规定贷款资金的用途,许多企业一旦拿到贷款,就擅自改变贷款用途,从而加大了贷款资金的风险。一些企业还借转制、上市、重组之机,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的“三角债”,使银行成为最终的背负者。一些企业法人更替后,把历史欠债冻结起来,竭力拖欠债务,不履行还款义务,造成企业信用行为缺乏连续性。还有一些企业伪造进出口合同单据,骗取银行开具信用证,使银行大量垫款。一些金融机构自身也存在违规自营业务,承保理赔不按合同履约,呆坏款转期挂账,虚构利润等等,都是非信用行为。
2.3 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所得的信息不一致。银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金融产品知识含量较高,一般客户对金融知识知之甚少,金融产品信息在银行工作人员与广大客户之间严重不对称。在金融交易活动中,金融机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不对称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获取客户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表现在获取决定贷款信息时,还表现在贷款获取后监督贷款人行为时。贷款人为获得贷款可能隐瞒其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使信用的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影响到金融信用的整体状态和效率。随着金融投资渠道多元化,投资工具不断创新,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资源开始得到多种利用,但是由于金融体系中的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现状,不同投资方式的受理具有较大的限制,造成了金融信息的分割。这样,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急需沟通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的桥梁——金融信用的发展和完善。
2.4 银行内部缺少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健全的责任制,审批人员在整个贷款发放过程中,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加之贷款的实际内容有一定的历史延续,因而贷款一旦发生风险,较难分清责任。其次:由于银行执法不严,致使担保流于形式,根据法律规定,向银行贷款必须出具担保,一般采用抵押的担保形式,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登记费用,经营提供缺乏费用的抵押合同,银行不进行严格把关,致使抵押无效。
2.5 历史沉淀和制度性约束
随着市场改革加速,企业逐渐脱离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是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可以说大多数国民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传统诚信观念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形成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商业信用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信用制度和信用资源的有效需求。
3 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构建社会化信用服务网络体系
3.1.1 完善企业金融资信评估机制
资信评估机构应对借款人偿还银行贷款的历史记录和影响借款人未来偿付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察。可根据企业连续三年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情况,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状况,长期资本化比率、全部资本化比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状况来对企业进行金融诚信资格认定。
3.1.2 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和信用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作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事实上,银行资产上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负债上的风险而产生的,如资产负债不对称、总量及结构失衡等。因此银行信用风险隐含地指出了如何进行信贷管理和经营变革,以降低风险负效应,发挥正效应作用,提高金融效率。
3.1.3 建立银行业诚信的经营考核体系
建立诚信体系就要求银行端正经营意识与经营行为,摒弃不合理的以规模、总量为主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努力消除诱发各种制假造假的因素,要坚持依法经营与稳健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3.1.4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机制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建立个人的信用档案,进行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增益机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比如,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国家专门设置联网电脑记录这些资料,每个人的收入、纳税情况,特别是与银行的交往记录都可以在这里查到。因此,大多数人为了使自己的信用更值钱,都会十分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用,以免被列入银行的黑名单。
3.2 以法制信用建设为保证,规范金融诚信行为
首先,要加快我国信用立法进程。加快健全信用建设的法律框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从维护经济关系的双方正当权益出发,制定有关国家信用、金融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的管理政策和法规,明确信用关系的双方确立和解除的原则、条件,信用关系确立后双方应享有的权益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信用关系破裂后责任方对受损方在经济上应给的补偿和法律上应受的惩罚措施,为失信行为的惩戒提供更为完善的法律规范。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在所有涉及银行债权人利益的债务重组中,应坚持债权人主导的原则,以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对不守信企业除了应受经济处罚外,企业实权人物也要受到法律惩罚和道德谴责。三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信用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3.3 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重塑企业诚信形象
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企业特别是国有资产中国家、企业和个人产权和使用权。二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和财务审计、社会监督机制,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合法透明,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力及资产、负债、盈亏情况。三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如建立自身风险控制制度等。
3.4 以道德文化建设为支撑,增强全民信用意识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在银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因此,要深入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杨占虹,林月兵.从现实银企关系论信用缺失治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2,8.
[2]朱忠明,张淑艳.金融风险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卫功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
[4]师兴无.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思考[J].经济师,2006,(1).
[5]郭文义.加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思考,福建金融[J].2002,8.
[关键词] 信用证 软条款 风险防范
一、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
信用证“软条款”,是指信用证中规定有信用证附条件生效的条款,或者规定要求信用证受益人提交某些难以取得的单证,使受益人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导致受益人履约和结汇存在风险隐患的条款。含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又称“软条款信用证”。信用证软条款产生既有信用证作为付款工具本身缺陷的内部原因,也有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外部原因。
1.内部原因
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支付工具不仅快捷,而且安全已经得到世界公认。这里所说的内部原因,并不是指信用证基本原则有根本性的缺陷,而是指它在规范信用证软条款的问题上有漏洞。对于信用证的条款,国际商会的《UCP500》的要求只是“完整和明确”,没有对软条款问题进行界定。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是国际商会于2006年10月25日在巴黎举行的ICC银行委员会会议上通过的。它摈弃了可撤销信用证。将单据与信用证相符的要求细化为“单内相符、单单相符、单证相符”。进一步保证了受益人的收款权力。但在《UCP600》中依旧没有涉及信用证软条款含义和性质以及处理的问题。
2.外部原因
信用证软条款的产生也有其外部原因。这既有出口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进口商及国外开证行的原因。从进出口商之间的实力对比来看,接受软条款的出口商往往是在出口交易中某个方面处于劣势,要么是急于出口,要么是竞争对手众多,于是降低条件,放弃原则,被动接受软条款。
进口商要求银行开出软条款信用证也有他自己的目的。一般有三种:一是进口商存心诈骗;二是为了能够在市场价格下降时,利用软条款杀价或免除付款责任;三是为了防止出口商的货物欺骗,以减少被骗的可能性。
从国外开证行讲,之所以频频开出带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在于软条款信用证本身对其自身利益并无损害,银行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满足某些客户的需要。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表现形式
从信用证交易的整个过程来看,信用证的格式文本是由开证行提供的;信用证下买卖的单据是由买卖双方商定的;并且有关的信用证交易惯例不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交易双方可以另作约定。因此,信用证软条款也就可能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出现。即信用证作为格式文本本身存在缺陷的“软条款”、信用证单据条款中的“软条款”,以及其他附加条件中的“软条款”。
1.信用证本身存在缺陷的“软条款”
信用证是依据买卖合同开立的,形式上和买卖合同很像,要求完整、独立。但是目前的国际惯例中并没有对信用证内容的明确规定,这样各家银行在实际业务中就各行其是。
(1)信用证中附有生效条件条款
①规定信用证暂不生效,待特定条件满足以后才生效。如“THIS CREDITWILL BECOME OPERATIVE PROVIDED THAT THE NECESSARY AUTHORIZATION BE OBTAINED FROM EXCHANGE AUTHORITY,WE SHALL INFORM YOU AS SOON AS THE AUTHORIZATION OBTAINED”(即:本信用证必须从外汇当局获批授权书后方能生效。待获得授权书立即通知你方。)控制信用证生效的软条款有多种多样,但不管此类软条款的形式如何变化,信用证必须在满足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提出的某些条件后才生效,开证申请人完全掌握了信用证的主动权。
②信用证中有约定以后进行修改的条款。有的信用证规定,船舶公司、船名、装运港、目的港、装船日期由买方另行通知。买方将以修改书的形式作出。对于这种情况,若信用证未在单据条款里规定相应的单据,则不存在争议。但如果规定了,对这类条款的性质如何认定则存在争议。即修改条款到底是作为信用证的生效条件,还是仅仅作为日后对信用证的一项修改约定。如果是前者,一旦买方不发修改书,卖方则无法得到信用证的付款保障。
(2)信用证条款前后相互矛盾
有些信用证中的某些规定相互矛盾,陷受益人于两难境地。执行一条便违背了另一条,使得受益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单单一致,不得不违约。如规定FOB价格的同时又要求运费预付;规定CFR价格时,又要求提供保险单。
2.信用证单据条款中的“软条款”
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受益人很难办到,或是根本办不到。比如信用证规定有关单据必须从买方处获得,或须经过买方或其授权的人的同意或签字。出口商可能会遭拒签或签字人非授权人等风险。再如,要求我方受益人提交CMR(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公约) 运输单据, 我国没有加入该公约,所以我国的承运人无法开出此单据。
3.其他附加条件中的“软条款”
该类“软条款”主要与付款条件相联系。常见的情况有:付款与实际到货、验货相联系货到目的港后付款。这就改变了信用证支付方式的本质,从而可能使出口商面临进口商不承认货到而拒付的风险;信用证规定以D/A方式付款。D/A是无证托收业务中的一种付款方式,买方只要承兑汇票即可获得货运单据,实际上是将信用证业务变为托收。
另外,开征申请人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附加条件,设置软条款。如正本提单径寄开证申请人的软条款;规定信用证在开证行到期等。
三、信用证软条款风险的防范
1.修改和完善信用证制度
(1)统一信用证的格式和必须审核的条款
一个完整的信用证应该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关于有关当事人的情况的规定,包括当事人的姓名、名称、地址等;二是关于单据条款的规定,应对信用证议付时要求的单据做出明确规定;三是关于付款条款的规定,主要包括信用证付款的条件、期限、方式等。如果国际商会能够研究出科学的解决信用证软条款的方法,制定统一的格式和必须审核的条款,不但能节省信用证当事人在制定每一个信用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完善信用证的运行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格式应该是建立在充分平衡信用证当事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信用证的“受益人欺诈”和“软条款欺诈”的可能性将为最低。
(2)设置“延付期”
信用证制度和相关条款应该给予买方一个公平的机会,使其在付款之前能够知道货物的真实情况,平衡信用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谓的延付期即,“规定一个受益人交单后,付款行或议付行对受益人延期支付的期限,该期限应为一个合理的时间长度,在期限内进口商应有足够的时间等货物到达目的港,并且有时间能对货物进行检验,如果在该期限内,进口商对商品有异议,则可以向法院申请颁布禁止令,禁止付款行或议付行对受益人支付货款。
2.谨慎处理信用证使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1)选择资信良好的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
要对贸易对手和开证行的资信情况、经营作风、经营能力进行调查了解,有关资料可以通过国内外信息机构;我国驻外机构、与中国银行有往来关系的国外银行;国外代理机构、与客户有往来关系的银行或客户协助调查。选择资信良好、经营稳健的交易伙伴和开证行。
(2)谨慎约定合同条款
信用证往往是根据合同条款开出的,因此合同条款对有关信用证项下应提交的各种单据,对开证时间、有效期、开证行等均应规定得周密详细、无懈可击,则出现信用证软条款的可能性也会相应降低,而且即使出现了与合同要求不符的信用证条款,受益人也可以合同为依据要求修改,而如果开证申请人拒绝修改,也容易引起卖方的注意。另外,尽量不要在信用证中规定过多须审查的单据。以免给自己带来负担,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3)收到信用证后及时审查
受益人收到信用证后,应与合同仔细核对,对信用证中的各种单据条款进行详细地审查,对每一单据的出单人、单据内容及出单日期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对任何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均应及时提出书面申请并要求开证行修正,不能仅接受买方单方的承诺。同时规定开证申请人修改或提出其他保证的最后期限,并说明由此引起的时间延误应通过开证申请人延长信用证有效期加以弥补。在开证申请人拒绝修改或对此避而不答时,受益人应在货源落实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并立即着手调查开证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弄清其规定上述软条款的真实意图。在未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有效处理之前,受益人不宜急于发运货物,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参考文献:
[1]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第三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劉桂华: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4
[3]原辉:外贸企业如何识别并防范信用证软条款[J].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1:90~92
【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推荐阅读:
信用社案件风险防范07-03
信用社(银行)风险防范措施10-29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07-05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10-14
信用担保风险管理10-16
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05-25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析11-19
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11-21
银行信用卡风险提示卡07-03
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