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聘任书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务聘任书(精选6篇)

职务聘任书 篇1

公司各部门:

根据工作需要,经公司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聘xxx等四名同志任工程师职务,具体如下:

一、聘aa同志任生产运行部工艺工程师职务,负责生产工艺管理,侧重转化炉管理。

二、聘纪bb同志任生产运行部系统工程师职务,负责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三、聘ccc同志任生产运行部设备工程师职务,负责生产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四、聘ddd同志任生产运行部电气工程师职务,负责全厂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以上聘任人员自发文之日起享受相关行政待遇。专此通知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书

注:

1、办理聘任审核手续时须提供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2、聘任书涂改无效。篇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书样本

专业技术职务

聘任书

聘任职务: 聘〔任〕期从 年 月至 年 月止。

行政领导(签章)

聘任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受聘人: 受聘科室: 专业名称: 任职资格: 取得时间:

聘任职务: 聘〔任〕期从 年 月至 年 月止。

行政领导(签章)

聘任单位(签章)

年 月 日篇五:专业技术职务聘书

专业技术职务 聘 书

兹聘任 同志在 专业 职务上,资格确认时间 ,聘期从 年 月 至 年 月止。

单位:

行政领导:

年 月 日

填写聘书样式:

专业技术职务

聘 书

职务聘任书 篇2

一上海大学——率先实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

我国高校首次职务聘任工作的实施是在上海大学进行的。上海大学组建仅10年,就跻身国内高水平高校行列,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正是由于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2001年6月,上海大学推出“教师职务聘任制”试点,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岗位公开招聘、择优聘任。“评教授”改为“聘教授”,“教授终身制”被废除。至2002年4月首批聘任结束,全校共有920名教师聘任到正、副高级职务岗位。

在推出教师职务聘任制试点之前,学校经过多次调查核定,力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了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本着有利于博士点的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教师通过竞争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有利于从国内外、校内外吸引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的原则,校方采用了结构比例法加学科法,将高级职务岗位设置到各学院,再由学院把各级职务岗位设置到二级学科;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和意愿竞聘岗位,学院则根据岗位需要选聘,经过公示后正式聘任。

一项国内没有先例的人事制度改革在上海大学获得了成功,教师职务聘任制打破了上海大学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的旧例,使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全校40岁以下博士竞聘到教授、研究员岗位的22人,占晋升聘任正高岗位总数的33.85%;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学校内营造出力争上游的氛围,教师抢着承担教学任务,努力争取研究课题,主动进修提高自身实力;一些教师竞争上岗后主动放弃了社会兼职,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内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这一年,全校74名青年教师通过考试攻读在职博士,是2000年的两倍多。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迈出了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之后,上海大学乘势而上,以“人才引进与职务聘任并轨”的方式,吸引校外优秀拔尖人才加盟,快速提高了教师队伍总体水平。

以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起点,上海大学的教师聘任逐步实现了开放、吸纳的良好运转态势,通过人才引进与岗位聘任制并轨操作,每年向校内外公布本年度教师各类岗位,对校内外的应聘者进行同步考核、评价、聘任,吸引国内、国际人才加盟。据有关统计,学校近三年内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优秀博士毕业生约280人,仅2002年就引进海外人才24名。

在对竞聘上岗的教师定期考评业绩时,上海大学注意“量”和“质”的协调,既考核一个聘期内的成绩,也尊重教学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进取氛围。如今,上海大学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设置了终身教授和长聘教授岗位: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相当于这一级水平的教授聘为终身教授;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年轻教授聘为长聘教授,长聘教授的聘期分为五年、十年、十五年。通过这些探索,上海大学教师队伍的构成由单一的固定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即固定型、中长期型、短期聘用型、兼职型等多种类型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合理结构。

自1999年起,上海大学就开始了人事代理制度的探索,当时,主要在新进校的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中试行,其人员主要分布在教辅、校办企业管理和工人等岗位。在人事代理制的实践中,上海大学不断规范和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2003年,人事代理制实施范围扩大到硕士以及硕士以下学历新进校人员,并与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合作,成立了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大学工作站,使学校的人事代理工作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人事代理制度建立起的灵活用人机制,与其他改革措施相配套,建立起了教师的流动退出机制,一种良性、高效运转的用人制度初步建立,一种竞争、促进发展的人才机制逐步形成。

对上海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改革,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的观点是:一评定终身、教授职称“能上不能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传统体制中的顽疾[2]。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摸索,宗旨相同———建立开放、流动、具有活力的激励机制,但大多仍局限在岗位津贴、行政职务任免上做文章,相比之下,上海大学以评代聘将“雷打不动”的职称这一“身份标识”,用三年一聘的职务取代,步子相当大,勇气可嘉。人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完全与国际接轨的用人制度,由校方一年一聘,聘职各异,职位只在本校任期内有效,落聘走人,非固定教研岗位可由外来访问学者、临时外聘教师担纲。

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认为,高校要实现真正的教师聘任制,除了观念转变,还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高校要有足够的办学经费。“差”的出,“好”的进,有财力才能请到世界上最好的教师,才能在世界范围“流”起来。但从目前高校经济实力来看,大范围聘一流人才尚有困难。二是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流动机制是关键。[3]

二北京大学——最引起轰动的人事制度改革

2003年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经媒体报道后,在整个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无论与北大有关的人还是无关的人,对此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份《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对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的基本政策、学术标准、组织和程序以及学术委员会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采取有限聘期和有限申请晋升次数等措施在讲师和副教授队伍中实行择优和分流。其基本目标是使讲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1/3以上,副教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l/4以上。为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方案还规定院(系)原则上不直接从本单位应届毕业生中聘用教师等。

北大这一方案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出台的教师聘任改革方案,引起了学校内部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学者认为,北大的改革方案是向中国大学的人事制度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不少教师对设计此方案的动机表示理解,对其可操作性表示怀疑,有的甚至将这一方案称为北京大学的“休克疗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劳凯声教授说,北大的方案并非完全独创,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做法。现在中国大学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各个学校都绕不过去的瓶颈性问题。[4]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谈到北大这次轰轰烈烈的人事改革时,谈到北大现在人事体制的主要弊端,对中国高校来说比较具有代表性。[5]这些弊端首先是教师基本是只能进不能出,没有分流的机制。其次是每年一次“运动式”的职称评定制度。第三个弊端是,虽然高校人才结构目前逐渐趋于合理,但仍然是以内部晋升为主,不少院系还存在着大量留用自己培养的博士生的现象,这种方式不利于最大程度地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第四是在旧的人事制度下,各院系没有足够的用人自主权。建议学校要有一个宏观的编制控制量,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来确定一段时期内各院系的编制。

笔者认为,北大人事制度的改革本身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不仅仅是北大,中国所有高校的人事制度都应改革。北大的改革,首先是从教师开始,这毫无疑问抓住了关键,因为,教师是立校之本,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校。可以说,只有改革,才能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才能打破分配上的铁饭碗,才能培养和凝聚优秀人才,才能与国际接轨。对不合时宜的具体制度予以改革是必要的,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制度本身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权力过于集中、经济欠发达、法制不完备等依然存在。高校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要对关系其生存的要素进行根本性改良和改造。否则,人事制度的改革目标将难以实现。

三华中科技大学———全国率先实行“分级制”的试点高校

原先我国高校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4个级别,教授、副教授基本上都是终身制,但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高校教师评级定岗办法,这4个级别将细分为13个等级,不同级别享受不同待遇。教授岗位细分为1至7级,其中正教授包括1至4级,副教授包括5至7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8至10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11至13级。

根据规定,各高校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是:二级、三级、四级为1∶3∶6;五级、六级、七级为2∶4∶4,八级、九级、十级为3∶4∶3,十一级、十二级为5∶5。高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必须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岗位总量的20%。

有些部属高校根据国家这些相关规定,已启动了教师评级定岗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率先实行“分级制”的试点高校,已于2007年底完成了首轮教授评级工作。该校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认为:把教授、副教授分级,是对教师的激励。目前华中科大二级教授要控制在教授总人数的10%,三级教授人数在30%左右,这样就有了竞争和压力,形成了良性的激励机制。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陶梅生教授也对“分级制”予以肯定。[6]他说,原先高校教师只要职称一样,待遇就完全一样,且教授的各类职称基本上都是终身制。评级定岗则对级别较高的教师适当提高工资水平,鼓励了内部竞争,刺激了教师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但有专家认为,分级制不利于体现高校的自主权,认为中国要实行分级制,怎么个分法,每个级别的标准,都应真正体现教师的学术能力和贡献。“分级制”可能对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有挫伤,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工作不久,工资低,压力又大,若收入差距太大,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笔者认为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这一相关新规定,教授不仅要按照成就评定不同的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学校还可以在教师岗位中尝试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这样既能够体现同等职称条件下教授的不同贡献程度,也能够体现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不同贡献,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一做法,很好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授评价标准完全由科研成果来决定,教学型的教授即使付出再多也不能得到适当回报的局面。但是分级制推出后,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教授的学术发言权,是否也会受到“级别”的影响?二级教授是否一定比三级教授权威?这些问题都将在评级定岗工作中会体现出来,需要一个时期来解决。

四总结———从三所高校的教师聘任改革中得到的借鉴经验

通过以上三个代表学校的改革实践,我们看出了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其文章《以改革精神把教师聘任制完善和实施好》中就指出:我国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在这20多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聘任制流于形式,评价体系不健全,过多强调短期效益等问题不少,建立在现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基础之上的教师评价机制很不完善。[7]

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创始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说“教师聘任制在高校似有若无!”[8]他表示,打破教师终身制、以合同聘任教师,是高校希望通过分级流动制和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建立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一次积极尝试,但是,制度的不完善、人情味过浓使得这一美好愿望流于形式,并没有给高校带来新的气象。

尽管现在我国高校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实践证明,总体的改革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明确的,步骤是稳妥的,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我们要从以上三个学校的改革中吸取到可借鉴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首先,要设定合理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程序。设置岗位;设计各职务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公开招聘;学术评议;择优聘任;签订聘任合同;聘期考核。要切实地把这些环节应用到教师聘任中,不要流于形式。教师职务评聘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合理使用人才提供可靠根据,增加教师招聘工作的透明度。

其次,要建立优秀的高校师资队伍。只有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才能为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教师队伍要由单一的固定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形成固定型、中长期型、短期聘用型、兼职型等多种聘用类型相结合,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要遴选合适教师、防止“近亲繁殖”,发掘教师潜力,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院系在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了解决好高校教师职务长期得不到确定和晋升的问题,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能得到晋升和聘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创造教学和科研成果,笔者建议启动教师评级定岗工作,鼓励内部竞争,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

再次,要科学设岗,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高校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扩大教师队伍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推行教师聘任制时要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岗位设置时不能因人设岗,而应坚持因事设岗的方针。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编制情况,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基础,按照国家、地区规定的教师职位合理比例,科学规划教师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在岗位设立之后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各职位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成不同分值,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作为每年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同时将这些内容写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中。

最后,要加强高校内部的民主建设,充分保障学术自由。高校应重视发挥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了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活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高校管理者应采用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给予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允许教师自主决定任务,充分保障其学术自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召开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调研会[N].中国教育报,2005-5-27.

[2]王毅.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之路—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谢绳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4]吴娟.北大改革教师聘任制引起争议[N].文汇报,2003-6-9.

[5]许智宏.以机制改革为动力促进科技与育人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6]部属高校教师将分13个等级[N].楚天都市报,2008-3-6.

[7]纪宝成.以改革精神把教师聘任制完善和实施好[J].中国高等教育,2005(7).

职务聘任书 篇3

【关键词】岗位设置 教师职务聘任制 问题 解决对策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岗位设置与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衔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20101926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24-01

当前,我国的高校正在深化关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岗位设置的问题。在2006年,我国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改革。在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中,教师的专业职务的聘任问题一直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岗位设置的大背景下,根据所设定的岗位结构的比例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方面就必然要改变之前的管理模式,我们应当对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的评聘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实现优化。

一、岗位设置和教师职务聘任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在科学设岗以及队伍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现象。在教师的职务聘任制中,有些学科产生了人才的积压以及相对过剩等结构性问题等,这些就导致了岗位设置部门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一方需要将比例加大,而另一方则需要对比例进行控制之间的矛盾。

其二,在科学设岗和人才的引进之间存在着矛盾现象。为了让自身能更快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对人才引进的力度,都出台了许多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人才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有的高层次的人才是“非教授职务不来”,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的专业职务的聘任方面就形成了一种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这也就让高校的高级岗位的人员数量开始大幅度增长。

其三,从“因人设岗”转变成“因人描述”。专业技术职务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各高校从职称的评审到岗位的职务评聘,“因人设岗”的现象已经很少了,然而进行岗位设置后,公开招聘需要对所设的岗位进行描述,包括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目标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因人描述”的现象,表现为对于某个设置的岗位在进行描述时会有所偏向,甚至是完全对照着某个特定的人选来提出应当具备的应聘条件以及要求。

其四,在注重教师的个人业绩和加强团队协作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现象。在设置岗位时,通常学校都会对应聘人员做出相应基本条件以及业绩的规定与要求,这些内容都会侧重于教师的个人成果。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教师为了竞争那些有限的岗位,只关心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整体利益,也忽略了学科的发展以及团队的协作,这对于学科梯队的建设会带来不小的消极作用。

二、完善岗位设置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思考

1.坚持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1)按需设岗。首先高校应当对学校的现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研与了解,对于现有的教师数量与结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还应当对今后学科队伍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分析与规划,然后再按照学校的办学目标进而学科建设以及人才资源配备的需求,最后在核定的机构编制内来进行岗位的设置。

(2)因事设岗。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應当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和层次以及学校发展的定位和规模来设定岗位,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据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各单位的教学以及科研的工作量等来对岗位进行设定。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依据每个教师各自的工作任务来设置岗位。

(3)精简高效。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就让高校教师在各层次岗位的数量方面也比较有限。他们的岗位设置直接会影响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制、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以及教师职务的合理结构。为了使用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岗位的数量应当控制在可以有效完成工作任务量所需的最低数,这样才可以提升用人质量与用人效益。

2.规范岗位设置,健全配套机制

其一,是规范岗位设置的程序。首先,院系应当按照本单位学科队伍的人员现状以及学科发展的规划,在经过本单位学术委员会专家的讨论后,提出需求的岗位数量和层次。其次,学校要以全校的学科队伍的分布情况、结果以及变化状况、每个学科队伍的人员情况为基础,组织相关的职能部门对院系的岗位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审核与论证,对于年度的岗位设置的确定应当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计划来进行。再次,学校应当向用人单位反馈所确定的岗位设置计划,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取得一致,然后人事部门把岗位设置计划上报校领导批准后,再正式通知用人单位对岗位做出描述。最后,将所有岗位在网上进行公布,开始进行公开招聘,规定岗位公布后一个月各单位才可以组织实施初评。

其二,是对岗位任职条件与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在岗位描述中,岗位任职条件与岗位职责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岗位描述是在确定了岗位设置的计划后,由用人单位对设置的岗位根据规定的要求所做出的职位说明。岗位描述在是岗位设置后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是学校选拔人才和教师聘用履职以及绩效考核的根本依据。它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岗位名称,即学科方向;(2)岗位编号,即岗位系列和岗位层次以及排列序号;(3)任职条件,也就是本岗位所需具备的学历和资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知识与能力等;(4)岗位职责,主要包括教学任务、学科建设、科研任务、社会活动等;(5)招聘范围。

3.通过岗位设置促进教师个体与学术团队之间的合作

现代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现有学科组织的结构模式,一些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出现就让一些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无法很好的适应当今学科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也都开始出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融合的团队,而这样的合作是需要通过每为教师的工作才可以完成的。怎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岗位设置来对运行体制进行创新管理,并对用人机制进行转换,进而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三、结语

教师的专业职务聘任工作会随着高校全员聘任制的深入实施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新形势所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总结,从而充分利用岗位设置的导向作用来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使用岗位设置的调控手段来推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进而更好的实现用人机制的进一步转换以及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媛.浅谈高校教师岗位设置与分类管理[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3).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 篇4

2010-05-19 16:07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是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重要措施。

第三条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要保证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第四条 市、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监督指导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

第二章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

第五条 市及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按照《河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结构比例指导性控制幅度》,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负责审定本级所属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指导本级所属事业单位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并根据事业单位发展情况,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动态管理。

第六条 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任务,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设置岗位要依据下列原则: ㈠正高级岗位,主要设置在市所属的技术性强、人才密集的事业单位的主系列,辅系列一般不设。县(市)区所属事业单位除卫生、工程、农业等系列经批准可少量设置正高级岗位外,其他系列一般不设。㈡主系列岗位职数,一般不低于总职数的80%。

第七条 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具体制订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岗位职责、权限和聘任条件,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

第八条 受聘人员的基本条件是:

㈠一般应具备按国家规定程序通过评审或考试取得的 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执业资格; ㈡能全面履行本岗位职责;

㈢遵纪守法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㈣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九条 受聘人员除具备第八条规定的基本条件以外,还必须符合单位制定的与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相适应的岗位任职条件。

第十条 事业单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㈠建立组织

建立聘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聘任方案,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和考核小组,办公室设在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聘任工作的具体实施;考核小组由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对竞争上岗人员的考核。㈡制定方案 聘任方案应按照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充分酝酿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重点把握好以下环节:

1.公布竞聘岗位。由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竞聘岗位,适时召开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大会进行公布;

2.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岗位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责任、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考核标准;

3.确定上岗条件。规定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能力及水平;

4.职代会通过聘任方案。聘任方案应进行充分酝酿,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未经职代会讨论通过的聘任方案无效。㈢公开竞聘

1.公布竞聘岗位及岗位职责、上岗条件和竞聘程序等有关事项;

2.应聘人员按照公布的岗位条件,申请应聘相应的岗位,每人可以选择1—2个岗位应聘;

3.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应聘人员的基本条件进行初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竞聘; 4.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考核小组召集一定范围人员参加的会议,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由应聘人员进行竞聘演讲,考核小组组织进行现场答辩,并组织群众测评; 5.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考核情况,向全体职工公布对应聘人员的考核结果。㈣对竞聘人员进行聘任

聘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竞聘考核情况和岗位需要提出拟聘意见,并作出聘任决定,或提出推荐、提名意见。决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实行聘任前公示制度,公示期一般为7天,对公示人选无异议,或虽有异议经查证无问题的,单位可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

第十一条 对确因工作需要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单位负责人(正职),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聘任事项。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可以依据本单位岗位需要,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单位内部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其工资待遇和岗位津贴按实际聘任的岗位确定,在聘期内有效,原职务和任职资格在档案中保留。低职高聘一般不得越级聘任。

第十三条 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应优先从本单位现有人员中聘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第十四条 专业技术人员变换工作岗位,或聘任期满后需要续聘的,应按本办法重新进行聘任。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聘任方案,分别报同级人事(职改)部门审批。

第四章 聘任合同

第十六条 单位与受聘人员按照《河北省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暂行办法》精神,以聘任合同形式确定聘任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合同的签订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十七条 聘任合同包括聘任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及保险待遇、违反合同的责任及聘任双方协商的其它条件。依据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统一的原则,统一使用《河北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单位与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第十八条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限一般为1—3年,也可根据本人所承担的课题、项目所需工作时间的长短确定。实行院(所)、厂长负责制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任期可和院(所)、厂长行政职务任期同步;接近离退休年龄人员的任期,截止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年限。

第十九条 聘任合同应按有关规定到当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进行鉴证,鉴证后即具有法定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如确需要变更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聘任合同继续有效。

第二十条 考核分为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任期考核按签订的聘任合同的任期进行。和任期的考核结果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续聘和解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 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在注重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主要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和业务水平能力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考核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第二十三条 和任期考核结果的使用:

(一)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可优先续聘和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予以其它奖励;

(二)考核确定为合格等次的,可申请续聘和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考核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可申请续聘,但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给予3至6个月的告诫期,视不同情况,予以解聘、低聘、待聘或调整工作,低聘或调整工作的人员应当相应改变岗位工资待遇。待聘人员,由用人单位规定一定的待聘期,在此期限内,停发岗位津贴。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方面有下列权利和责任:

(一)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人事政策、法规,制定单位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的各项规章;

(二)根据结构比例、岗位需要和聘任条件,按有关政策规定择优聘任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也可根据有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确定低聘、待聘、解聘等聘任事项;

(三)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内,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

(四)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确定津贴分配办法;

(五)经批准实行工效挂钩的单位,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工资额度内,确定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分配;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权限。

第二十五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行政辖区内所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综合管理部门,负有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的职责,有权对下列情况予以纠正,并按权限对责任者做出处理:

(一)不按本办法签订聘任合同的,责令其补办手续;

(二)不按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结构比例和岗位职数聘任的,不予核定工资标准;

(三)不按本办法进行任期考核而办理聘任的,宣布其结果无效;

(四)其它违反国家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规定的,按有关政策法规处理。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建立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借聘任之机打击报复或在聘任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建议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

第二十七条 单位和受聘人员因聘任结果、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应该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单位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申请调解,经调解无效的,可向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申请调解或仲裁。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企业和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唐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七章 附则 第六章 职责与监督 第五章 任期考核 第三章 聘任条件和程序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加强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管理,维护聘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发布河北省2010年企业工

资指导线的通知》的通知

2010-07-13 15:1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有关部门、市直属企业、中央、省驻唐企业:

现将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发布河北省2010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冀人社发〔2010〕25号)文件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唐山市2010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确定为:

1、企业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上线为25%;

2、企业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中线(基准线)为18%;

3、企业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下线为8%。上述工资指导线适用于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分配。

二、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重大意义。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经过两三年努力,使全省城乡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倡导下。我市职工积极响应,大力宣传,加快了企业提高工资收入的步伐。今年是最后一年,最关键,任务最重。工资收入的高低是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改善职工生活,缩小收入差距,提高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将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收入分配领域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增加职工工资,把党和政府对广大职工的关心落到实处。

三、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基本原则。

各县(市)区、各企业要根据工资宏观调控目标,分类调控,指导企业安排职工工资增长。对于经济效益好或增长快的企业如煤炭、钢铁、金融等行业,工资增长不低于工资指导线上线;经济效益较好或上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低于全市同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企业,工资增长不低于工资指导线中线;其他企业不低于工资指导线下线。确实不能安排工资增长的企业,应征求职工意见,经职代会讨论。

四、企业落实工资指导线的工资来源。

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增加协商工资;实行工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的,从新增效益工资或历年工资结余列支,不足部分当年单列,第二年核入工资总额基数。

五、建立完善落实工资指导线的政策措施。

各县(市)区和市直企业要把落实工资指导线与企业经营者收入联系起来,企业职工工资增幅没有达到工资增长方案要求的,经营者收入要按同比例扣减。为职工增加工资视同实现利润,不影响经营者收入的确定。要建立企业工资指导线预警通报制度,对有经济效益故意不增加职工工资或工资水平偏高增长过快的两类企业定期予以预警通报。要结合每年开展的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加强对企业落实工资指导线制度情况的检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选部分企业跟踪监控。

〇一〇年六月一

二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发表日期:2011-8-30 18:41:42 新闻来源:

1、目的:为了确保医疗质量,体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根据医院医疗发展的需要,根据我院专业技术队伍快速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国家倡导的职称工作要实行“评聘分开、考聘分开”的原则,实行医院内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制,以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达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和医院内部聘任相分离的目的。

2、聘任条件:(1)、基本条件

①、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为医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②、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③、具有相适应的学历。

④、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2)、具备条件

①新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职工,在岗位设置许可且取得的技术资格和所从事工作相符的情况下,符合以下相应条件的,方可申请新一级技术职务的聘任。

正高:符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审要求的在学分、论文及其他方面的条件; 副高:符合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审要求的在学分、论文及其他方面的条件;

中级:师级任期内在市级或以上专业发表或交流(非医学专业除外)论文1篇、计算机、英语、公共课等符合要求,其中临床医生另需提供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上述职称人员近3年考核等级在合格以上。注: 1)“近3年”的时间计算界限是指聘任当年前的3个自然年,如2010年申请聘任,则指2009、2008、2007年。

2)计算机、英语、公共课、规范化培训详细规定如下:

计算机:全称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考试》。考试形式为人机对话。晋升中级职称需取得3个模块的合格证书;晋升高级职称(含副高)需取得4个模块的合格证书,合格证书在晋升下一级职称之前有效。

英语:全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具体分为A、B、C三级,分别对应晋升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卫技人员应选择报考卫生类相应等级,非卫技人员应视从事岗位选择报考综合或理工类相应级别,合格证书在晋升下一级职称之前一直有效,其中国家规定的属免考范围的可免于该项考试。

公共课:全称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课考试》,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考试内容每2年左右变更一次,证书有效期2年,晋升中级以上人员应按时报考。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指台州市医学考试中心主办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晋升中级职称的临床医生需具备该项条件,有效期为2年。

文章:文章需在有国家正式刊号的杂志或期刊发表(增刊发表不予计算),省级及以上交流性质的文章需完整收录在正式装订成册的论文集内,并配有相应封面与目录(节选或部分摘录的不予计算),二级及以上杂志目录参照浙江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医学卫生刊物目录(2010年修订稿)》执行。考虑政策变更的过渡性问题,如在2009年12月31日前发表的,可参照2009文章的聘任要求。

工作量的要求:受聘担任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应该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履行好职责,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教学工作的要求:受聘担任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要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原则上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包括带教见习、实习生、进修生等。

职业道德的要求:受聘担任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如在聘前发现有不良职业道德问题以及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等次,则视情节轻重予以延聘或不聘。

质量与安全方面的要求:受聘担任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在原任期内应在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如聘前在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方面有不良表现,则视情节轻重予以延聘或不聘。

②新取得技术职务的职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一律按原技术职务进行聘任。③聘任方法

1)院部每年分别成立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由院部领导、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人事科提供拟聘对象的工龄、任下一级职务年限、学历、行政职务、考核、业务工作量、先进荣誉、论文、科研工作等资料,职能科室对拟聘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团结协作内容作出评价,聘任委员会根据拟聘对象的基本情况作出综合审定。2)公示:经聘任委员会确定的拟聘对象在医院的网站上公示一周,以接受医院职工的监督,职工对公示人员有异议的由医院纪检监察室负责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的结果向院部领导反馈。

3)院长聘任:以公示无异议的拟聘对象(包括有异议,但经纪检监察室机构核实确认不影响聘任的拟聘对象),由人事科报市人事劳动局核批后,交院长签发聘任文件,并发放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书。

4)新聘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每年进行一次,高级职务聘任工作一般在1-2月份进行,中级职务聘任工作一般在11-12月份进行。

职务聘任书 篇5

我国专利法将“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称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是我国专利制度的重要内容, 主要以国家层面的《专利法》及其配套实施的《专利法实施细则》, 以及各地方性专利法规及科技促进条例、管理条例共同构建[1]。2010年6月, 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其中提出, 要“制定职务技术成果条例, 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 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 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随后, 政府有关部门展开了相关立法调研和起草活动。近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职务发明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条例”) ,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职务发明条例牵扯到众多领域的发明创造, 如农业、林业、集成电路、植物新品种等。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科技发展史表明, 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与以往相比, 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 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 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工艺和性能加快更新[2]。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产出也非其他领域所能相比。据统计, 截止2011年6月30日, 涉及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36.4万件, 在全部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作为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 华为和中兴是目前我国内陆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 分别申请了30 370件和24 753件。这一方面是由于通信领域内的竞争中知识产权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两家企业自身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以此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3]。信息技术领域每年产生大量的专利, 其中包含大量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非职务发明专利, 针对条例的征求意见稿, 结合职务发明制度, 笔者谈几点看法。

2 约定优先原则

条例总体贯穿着约定优先的原则, 包括权利归属 (第九条) 和奖励报酬 (第十九条第一款) , 但是另一方面, 第十九条第二款又规定, 任何取消或者限制发明人根据本条例享有的权利的约定和规定无效。实践中, 信息技术领域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规定, 研发人员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都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包括一些不容易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发明创造。根据“取消或限制发明人权利的约定和规定无效”的条款, 可能使得企业规章制度或与发明人协议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 有可能会被监管机关认定为侵犯发明人的权益而被无效。

条例第二十条规定, “单位自行实施、转让或者许可他人实施职务发明获得经济效益的, 应当将所获得经济效益的有关情况通知给发明人”。实践中, 不仅专利的效益难以分别统计, 即使有统计结果也是经营信息, 属于商业秘密而不能告知发明人。企业规章制度或与发明人协议中一般会规定, 研发产生知识产权后, 企业给予发明人一次性报酬, 对后续取得的经济效益一般不会告知发明人。根据条例, “一次性报酬”的付酬方式也侵犯了发明人获得奖酬的权利和经济效益知情权, 从而属于被无效的范畴。

条例中没有明确说明企业规章制度或与发明人协议的无效范围是否包括优先受让权、申请知识产权知情权、经济效益知情权、技术秘密补偿权、发明报告制度中的一些权利, 还是仅限于署名权与获得奖励和报酬权, 建议在条例中进一步明确。

3“大发明”概念

条例中规定的“发明”, 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完成的, 属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或者技术秘密保护客体的智力创造成果, 这是新设定的“大发明”的概念, 与专利法中所说的发明创造含义不同。大发明, 不仅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 还把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技术秘密也纳入其中。本次征求意见稿将“软件著作权”移出本条例中所定义的知识产权的范畴, 并规定“计算机软件职务作品”参照适用本条例的规定。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既不同于著作权, 又不同于专利权, 但其保护制度既具有部分著作权保护的特征, 又具有部分工业产权, 特别是专利权保护的特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具有独创性和非公认的常规性, 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样采用登记制度, 不进行实质性审查;而且很多布图设计都是电脑自动生成的, 若将其也纳入条例调整范围, 可能会造成企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量的激增, 加重企业管理负担。

技术秘密属于商业秘密, 现在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该法对商业秘密的定义是, 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企业中的技术秘密很难界定, 可以包含很多技术信息, 若用职务发明条例调整技术秘密产生的法律关系, 则企业可能要补偿众多发明人。条例中没有明确什么是技术秘密, 如果将其限定为经过发明报告、由企业认定的技术秘密, 则可以使条例相对容易实施一些, 建议在条例中予以明确。

4 发明报告制度

条例中有很多关于企业应为行为的规定, 如:第十二条规定, “发明人主张其报告的发明属于非职务发明的, 单位应当自收到符合第十一条规定的报告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书面答复。”第十四条规定, “单位应当自发明人报告职务发明之日起六个月内决定是否在国内申请知识产权、作为技术秘密保护或者予以公开, 并将决定书面通知发明人。”第十六条规定, “单位拟停止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申请程序或者放弃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的, 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发明人。”

若对于发明数量较少的领域, 这样的规定和时间期限应该行之有效, 比如说植物新品种领域, 一般一个育种人若干年能培育出几个新品种已然不易, 发明报告、通知的规定都比较容易适用。但在信息技术领域中, 一个创新型企业每年上百件、千件专利申请并不少见。信息技术企业不但有新的专利申请, 还会有大量的发明创造被舍弃掉, 或者公开让它进入公知领域阻碍竞争对手申请专利, 或者转为商业秘密保护, 若针对每一项发明创造都需要履行发明报告、申请知识产权和通知的程序, 企业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会相当繁重, 尤其对于第十六条的规定, 企业放弃知识产权, 需在一个月前通知发明人。是否申请、放弃知识产权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状况及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实践中很少有企业去征求发明人的意见, 因为专利审查程序中有可能不是企业策略性的放弃, 而是专利局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该专利申请不具备授权前景, 企业会根据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情况临时作出放弃决定, 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提前一个月前通知发明人。信息技术领域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专利部门和人员, 在处理申请程序有关的事务时作出的决定比发明人会更加客观、全面, 更有利于提升专利质量。

5 职务发明的奖励报酬

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及利益分配是我国《专利法》及《实施细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践来看, 具有重大应用价值、能够较快实现产业转化的专利很多都是由职务发明创造产生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职务发明的专利保护制度在《专利法》及《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中并没有作理想化的大幅度修改、调整[4]。这次在制定条例时, 在第十八条规定, “单位转让、许可他人实施或者自行实施获得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的, 应当根据该发明取得的经济效益、发明人的贡献程度等及时给予发明人合理的报酬。”条例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规定了单位获得或使用职务发明知识产权时, 应向发明人支付报酬的比例。专利法第十六条对职务发明的奖酬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 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 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章规定了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同时规定, 本章关于奖金和报酬的规定, 中国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执行。但是, 职务发明条例中对“单位”未作限定, 则一般理解不仅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 还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而且奖酬数额比例也比实施细则规定明显提高, 若条例颁布, 按照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 优先适用条例, 专利法实施细则可能也要随之修改。

信息技术领域有些企业每年有成千上万件专利, 逐一计算贡献大小、计算奖励和报酬难以实现。现在很多专利都是交叉许可, 还有很多是打包的、一揽子许可, 而交叉许可往往也涵盖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产生的专利, 即使只就某领域进行许可谈判, 所使用的专利也仅是策略性的选取;另外, 许可协议往往有保密条款, 单位很难做到将数千上万件一揽子许可的专利通知其发明人同时也不能违反保密条款的规定。实践中, 企业对发明人的奖酬不拘泥于现金、股权的方式, 还有公司嘉奖、创新奖励、将专利作为晋升条件等。条例中规定, 获得奖励和报酬是发明人的最低保障, 那么则意味着企业的规章制度或者与发明人协议都要符合条例关于奖酬程序、方式、数额的规定, 否则就可能被无效。

日本和德国是职务发明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 按照德国法律的规定, 职务发明报酬的计算对应多项技术指标与参考因素, 能够非常客观地体现出发明成果的实际价值。但是, 我国现有的客观条件暂时还不足以制定一个全面的计算标准;同时, 有关标准过于详细可能会造成法律实施的成本过大, 从而影响当事人对法律的认可程度, 进而影响法律的实施效果。我国借鉴日本的模式更为合理:法律对职务发明报酬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之后, 有关具体的规定则倾向采取提倡或是诱导的方式促进企业自觉地遵守法律, 并在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与参考标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法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与法律强制性规定相比, 以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参考、以企业自身情况为依据, 有利于企业自发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更好的实施[5]。

6 行政处罚

条例第六章关于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设定了对违法企业的监督检查、警告、罚款等处罚方式, 虽然这都在行政处罚法的框架之内, 但这样的规定无疑会使企业有制定规章制度被无效、动辄侵犯发明人权益而被施以行政处罚的担心。著作权法规定, 对侵犯作者署名权的行为仅承担民事责任, 不在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列举的行为之内。专利法第十七条规定,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权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没有规定侵犯署名权则侵犯了公共利益而承担行政责任。建议条例将发明人署名权纠纷仅限定在民事权利纠纷范畴内, 避免行政监管对民事权利行使过多的介入和不必要的干预;再对行政监管和处罚增加一些限制条件, 如依当事人申请、举报、投诉, 监管机关才可进行行政干预, 增加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救济权。

总之,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也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应当被给予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企业可建立适合自己的职务发明管理制度, 使之灵活反映不同的商业环境、研发战略和研发基础, 激发企业的创新和投资积极性。希望立法者本着“遵循市场经济, 减少行政干预”的原则, 保证企业独立处分自己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肖冰.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公平的价值取向及立法完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 (3) :51

[2]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10) :1590

[3]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报告[R].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

[4]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关于职务发明创造奖酬制度的完善[J].电子知识产权, 2010 (4) :46

我的职务是王后 篇6

站在国王身边

拉尼娅王后风华绝代——高挑身材,蜜质肌肤,栗色长发轻拂过精致的脸庞和修长的脖子。1993年1月,年轻漂亮的拉尼娅在一个晚宴上邂逅阿卜杜拉·侯赛因王子。婚后第六年,王子继承王位,“灰姑娘”当上了王后。年轻的国王决心全面推进祖国的现代化改革;“灰姑娘”把“王后”当作神圣而严肃的职业,成了辅佐国王的最佳伴侣。

拉尼娅总是强调:“我是职业女性。对我而言,王后不是个头衔,而是份工作。”“人们对这个位子最大的误解是王后应该是遥不可及的神秘人物,事实是,我的生活非常真实,它就扎根在脚下的土地上,处理我们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站在一国之主的身边,拉尼娅常会感到很有压力。作为宽慰,她现在常常说:“要善待自己,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人人满意。你可以做到平衡,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行,说到底你必须会灵活调整,必须妥协,必须有幽默感,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守护妇女儿童

拉尼娅是个有头脑和国际视野的女人,她力所能及地守护处于弱势的妇女儿童。

对于大多数约旦女性而言,贫困是她们的头号敌人。拉尼娅在约旦国内推行“微观金融”,给予贫穷的女性小额贷款,让她们创业,摆脱贫困。王后提供的贷款数额很小,也许只有50美元,但对勤劳的约旦妇女来说却可能改变命运。拉尼娅亲眼目睹很多妇女的生活因之得以改观,这增强了她的变革决心和投入的力度。

拉尼娅的不懈努力渐有回报,约旦的女性权利意识逐渐增长,铁板一块的男人世界也逐渐裂开了一道缝隙。女性参军权经过在议会的反复斗争得到落实。2004年拉尼娅接受国王授予的约旦武装部队上校荣誉军衔,以鼓励妇女走出家门,打破女性不参军的传统。

除了争取女性权益,拉尼娅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改善儿童的生活状况上。随意抽出王后日程中的一个月作为管窥,她的拳拳爱心令人感动。2008年12月1日,拉尼娅代表国王发起了2008年的“冬季棉服运动”;12月16日,拉尼娅在挪威奥斯陆为女孩的教育权呼吁;12月22日上午,召开国家家庭理事会会议成立家庭调解中心,主要处理赡养费、孩子的监护权问题;晚上,她来到教堂,为孤儿们点燃了约旦最大的一棵圣诞树……多年来,她的身影经常活跃在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中间。

架设理解之桥

拉尼娅具备超脱的智慧,当上王后的头两年,她的足迹就已遍布全球,视野空前开阔,心智更加成熟起来。她有意地在国人与世界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一方面想要唤醒国人的现代化意识和谋求变革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力求摧毁西方人的成见。

拉尼娅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超凡魅力达到自己的目的,独特的作风和皇家气派向世人展示了世袭君主制国家温和开明的一面。她常常说:“一旦你跨越了习惯和语言等特定的文化习俗,你就会意识到我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任何和拉尼娅王后交谈过的人,都能感觉到她的平易、亲切和真诚。她与美欧各大国家的第一夫人和贵妇们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必要时,她懂得如何打动这些权贵,为她的妇女和儿童权益事业筹款。

在拉尼娅的网站上,人们了解到讲英语的阿拉伯人远远超过讲阿拉伯语的西方人;阿拉伯妇女也没有那么古板和备受欺压;年轻人更多的是穿牛仔服、T恤衫和运动服;他们深谙自己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艺术,同时,他们更多地属于现代世界。

上一篇:怎么写服务承诺书下一篇:史上最全英语语法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