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保险公司收购合并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保险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保险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并依法注册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
第三条 保险公司收购合并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不得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条 保险公司收购合并涉及行业准入、经营者集中申报、国有股权转让等事项,需要取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应当在取得批准后进行。
第五条 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的有关各方必须向中国保监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六条 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收购合并活动中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维护保险公司资产的安全,保护保险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在保险公司收购合并中应当勤勉尽责,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第二章 收 购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收购是指收购人一次或累计取得保险公司三分之一以上(不含三分之一)股权,且成为该保险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行为;或者收购人一次或累计取得保险公司股权虽不足三分之一,但成为该保险公司第一大股东,且对保险公司实现控制的行为。
收购人包括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
第九条 保险公司收购应由被收购保险公司向中国保监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收购申请书;
(二)收购整体方案,包括可行性研究、交易结构、实施步骤、资金来源、支付方式、后续安排;
(三)交易价格及定价依据说明,如涉及国有股权转让还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提交资产评估报告、主管机构同意其转让或投资的证明材料、公开挂牌转让的证明材料;
(四)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参与本次收购的情况;
(五)经营者集中申报说明或有关批准文件;
(六)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出具的意见;
(七)采取受让股权方式的,应当提交股权转让协议,受让方为新增股东的,还应当提交《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有关材料;
(八)采取认购增发股权方式的,应当提交《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或《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有关材料;
(九)中国保监会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被收购保险公司针对收购所做出的决策及采取的措施,应当有利于维护保险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不得利用保险公司资源向收购人提供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
第十一条 自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出资协议书或股份认购协议起至相关股权或股份完成过户的期间为收购过渡期。在收购过渡期内,除为挽救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保险公司外,收购人不得提议改选保险公司董事会,被收购保险公司不得进行有重大影响的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行为,或者与收购人及其关联方进行交易。
第十二条 除风险处置或同一控制人控制的不同主体之间的转让等特殊情形外,收购人应书面承诺自收购完成之日起三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被收购保险公司股权或股份。
第三章 合 并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保险公司合并为一家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但不得违反《保险法》第九十五条关于分业经营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合并应由拟合并的保险公司共同向中国保监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合并申请书;
(二)合并各方的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
(三)合并协议;
(四)合并整体方案,包括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安排、债权债务安排、资产分配和资产处分计划、业务范围调整说明、分支机构整合方案、现任和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简历、员工安置计划;
(五)经营者集中申报说明或有关批准文件;
(六)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出具的意见;
(七)中国保监会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合并各方应当自取得中国保监会批准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第十六条
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和保单责任应当由存续保险公司或者新设保险公司承继。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合并后的业务范围由中国保监会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核准。
经中国保监会核准后的业务范围小于合并各方业务范围的,合并各方应当自取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后的六个月内将相关业务转让给符合资质的保险公司。
第十八条
合并各方原有分支机构由存续保险公司或者新设保险公司承继。保险公司合并后,在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同一辖区内的分支机构数量,应当符合《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依法对保险公司收购合并进行监管。
第二十条
中国保监会在审核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申请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对存续保险公司或新设保险公司经营持续性的影响,包括偿付能力状况、财务状况、管理能力;
(二)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包括保险市场公平竞争、保险行业竞争能力、保险公司风险处置;
(三)对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收购人在收购完成后可以控制两个经营同类业务的保险公司。
第二十二条
在保险公司收购合并完成后十二个月内,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季度前三十日内,将上一季度有重大影响的投资、购买或者出售资产、关联交易、业务转让、保险消费者告知、社会公告、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员工安置等情况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的有关各方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公告、告知义务或者在报告、公告等文件中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中国保监会有权责令改正,并采取监管谈话、出具监管函、责令暂停或者停止收购合并活动等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的有关各方未如实向中国保监会申报实际控制人情况及关联关系,或存在为他人代持股权行为,且对收购合并行为构成重大影响的,中国保监会可以采取限制其股东权利、责令转让等措施。
第二十五条
对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的有关各方存在违法行为或失信行为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设立诚信档案,并限制其在三年内投资保险公司。
对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未能如实反映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程序合法性和资产状况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设立诚信档案,并限制其在三年内参与保险公司收购合并。
第二十六条
在保险公司收购合并过程中,中国保监会可以与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工商行政管理和税务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对申报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自签订收购合并协议起之前十二个月内,曾经具有关联关系情形的视同关联方。
第二十八条
两家或以上投资人投资入股同一家保险公司,时间间隔不超过三个月的,如无相反证据,则视为一致行动人。
第二十九条
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收购合并活动中的投资人可不适用《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四条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条关于投资保险公司年限的规定。
第三十条
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收购合并活动中的投资人可采取并购贷款等融资方式,但规模不能超过货币对价总额的50%。
第三十一条
当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时,由中国保监会经商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批准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参与保险公司收购合并。
第三十二条
外国投资人在中国境内进行保险公司收购合并活动,在收购合并完成后外资股东出资或者持股比例占保险公司注册资本超过25%的,应当符合《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第八条的相关资质规定。
第三十三条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互助组织的收购合并活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关键词:兼并,收购,并购,合并
近年来,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确立, 公司之间兼并、收购、合并步伐加快。无论是经济类还是法律类的学术著作, 这些术语都频频出现。但是对于这些词语间的共性、区别和关系, 则很少有著作专门论及,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这些术语的模糊认识以至滥用, 澄清上述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一、兼并的法律含义辨析
兼并 (merge) , 含有吞并、吸收、合并之意。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兼并的解释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 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 通常是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即兼并也是一种合并, 但并非是平等的新设合并, 而是一种吸收合并。通常融合或相互吸收一方的价值或重要性上要弱于另一方, 融合或相互吸收后, 较不重要的一方不再独立存在。例如密苏里公司 (missouri corporation) 并入密西西比公司 (mississippi corporation) , 密苏里公司的股票证书被交出并转换成为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证书, 密苏里投票证书被打上孔封存在库房里, 密苏里公司不复存在。兼并一词在我国是企业法中的一个概念, 主要是指“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兼并”, 公司法中并没有“兼并”这个概念, 所以“公司兼并”并没有法律依据, 但是在实践及一些理论探讨中, 都承认了“公司兼并”这一提法。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在1989年2月1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第一条称“本办法所称兼并, 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 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不通过购买方式实行的企业之间的合并, 不属本法规范。”该办法又规定了“企业兼并”的四种形式, 即承债式、购买式、吸收股份式和控股权式。1996年8月20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兼并’, 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 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虽然保留法人资格但变更投资主体的一种行为”。立法上指出了实施兼并的方式即一个企业通过有偿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产权, 后果体现为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改变法人实体”。所谓“改变法人实体”应该是被兼并企业法人资格不丧失, 而控制权发生变化或投资主体改变或资产被其它企业购买。但实践中兼并的法律后果均体现为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丧失。根据国外及我国的相关法规和学术著作也可以看出, 所谓的“企业兼并”, 是指在企业间吸收合并, 即在竞争中优势企业以有偿给付而取得劣势企业全部的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这种兼并过程中, 存续企业不仅保持原来的企业名称, 而且有权获得其他被吸收企业的财产和债权, 同时承担债务, 被兼并企业从此就不复存在。这就是说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的取消, 企业产权的转让, 可以认为是企业兼并的基本特征。可见, 上述两个规定只是为了适应企业产权交易, 体制转轨、产权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从实用的角度出台的, 并无完整和严谨的立法含义。通过以上对兼并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 兼并实际上就是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相比较而言, 《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合并的含义的规定更具有立法意义。为了追求法律概念和体系的严谨, 笔者建议在我国的立法文件中应取消“兼并”一词而代之以“吸收合并”, 在一些正式场合应尽量避免“兼并”一词的滥用。
二、收购的法律含义辨析
从法律上说, 收购是指通过要约或者协议的方式, 购买某一公司股份或者控制权的行为。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所下的定义是:指投资者公开购买股份有限公司依法上市的股份, 以达到对该公司控股或兼并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收购即指股权收购。股权收购 (acquisitions, stock acquisitions) 是指收购者以现金、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为对价, 向目标公司的股东购买股份, 获取目标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 进而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在股权收购中, 交易的主体是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股东, 交易的对象是目标公司股权, 收购方最终取得的是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股权收购对目标公司的效力体现为, 目标公司成为收购方的子公司, 但仍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存在。在收购目标公司多数股权时, 目标公司成为收购方的控股公司子公司;在收购目标公司全部股权时, 目标公司成为收购方的全资子公司。在这两种情况下, 目标公司都不丧失法律人格。
收购还有一种形式是资产收购。资产收购 (asset acquisitions, sale of assets) , 是指购买方以现金、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为对价, 收购卖方公司全部或实质全部的资产而接管卖方公司的营业。在资产收购中, 交易的对象是卖方公司的全部或实质全部的资产, 交易的直接结果是卖方公司往往因出售资产而停止经营、进行清算并最终丧失主体资格。在资产收购中, 购买方可以是法人企业, 也可以是自然人企业, 法律对其通常没有限制。资产收购的客体是卖方公司的资产, 而不是卖方公司本身或卖方公司的股份。资产收购后, 购买方公司可取得收购合同中规定的各种资产所有权, 可以用这些资产继续原营业, 但购买方不承担被收购公司的债务。 (双方约定购买方承担的特定债务除外)
我国立法文件中正式出现收购是在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中, 该“条例”专设第四章规定“上市公司的收购”。但“条例”并未直接规定“收购”的明确含义, 只是直接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的部分, 由公司在征得证监会同意后, 按照原买入价格和市场价格中较低的一种价格收购。”深圳市政府发布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上市公司监管暂行办法》第47条, 对收购和合并联合下了定义, “收购与合并是指法人或自然人及其代理人通过收购, 拥有一家上市公司 (或公众公司) 的股份, 而获得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控制权是指拥有一家上市公司25%以上的股份或投票权。”该办法第49条规定“凡购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或投票权累计达到25%以上的行为属于收购与合并”, 该办法第50条又规定“收购包括部分收购和全面收购两种”。该办法将“收购与合并”合在一起使用, 混淆了“收购”与“合并”。但从以上规定中, 至少可以看出“收购”在证券市场上就是指在股票市场上通过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而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它并不一定导致目标公司的法律人格丧失。
三、兼并与收购的比较
从结果上说, 有时收购是兼并的一种方式, 当收购方进行全部收购, 引起被收购企业消灭, 其资产和债务均归收购方拥有和承担时, 就导致兼并的结果。通过收购方式获取被收购公司股份并将该公司撤消的就是兼并意义上的收购。收购是兼并的一个途径, 可能导致兼并, 但也可能不导致兼并。我国《证券法 (草案) 》规定, 收购公司股份并将该公司撤销的, 为公司兼并。
但是, 兼并和收购, 毕竟是不同的法律概念,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兼并的基本特征是合并或吸收其他企业的资产, 从而实现企业财产权的转移和变更。在兼并过程中一方因吸纳另一企业全部资产而获得被兼并企业的全部财产所有权, 被兼并企业则法人资格消灭。而收购的基本特点是收购方取得目标企业 (被收购方) 的控制权, 被收购企业可以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存在。2.兼并的当事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是两个以上企业合作的结果。收购则是一个企业或个人与另一个企业的股东之间的交易。3.除因收购引起兼并的结果外, 兼并一般是双方企业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结果, 而收购有时表现为被收购公司的股东愿意出让股份进行合作, 有时则表现为被收购方不愿意被收购, 收购方从公开流通的市场上收购股份, 双方形成一种强迫与防御, 收购与反收购的关系。
相比而言, 收购更常用些, 因为没有随后的兼并发生。如密西西比公司收购了密苏里公司占绝对数量的股票, 尽管密西西比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兼并密苏里公司, 但它决定让密苏里公司永远保持和密西西比公司分立, 成为密西西比公司的分公司;或者是密西西比公司用现金或本公司的股票收购了密苏里公司所有或大部分资产, 让密苏里公司成为没有实际经营的壳公司, 其股东也没有发生变化, 但他拥有一项主要资产,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份。
四、并购的法律含义辨析
并购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 包括企业兼并与收购两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公司接管与重组浪潮的不断涌现, 并购的方式与范围极大地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 把两个以上的企业因股权结构、资产债务、控制权等变动而进行的各种企业重组活动统称为企业并购。收购强调的是行为, 而兼并强调的是结果, 此外收购这一行为可能导致兼并的结果。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 纯粹是经济学意义上的, 都包含着若干经济力量组合, 凝聚到一起的含义。在我国当前的资产经营和重组中, 经常出现“并购”这个时髦用语, 尤其是在证券投资中, 更是“并购”成风。但是, 纵观各种关于企业“并购”的学术著作, 都并没有给也很难给“并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 笔者建议应取消并购一词, 起码不能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来使用。兼并就是兼并, 收购就是收购, 实践中“并购”最多作为一个动词来形容企业的收购合并过程用于一些非正式场合, 不能仅仅为了词语表达上的流畅和习惯而予以乱用。
五、合并的法律含义辨析
公司合并是指两个 (以上) 公司通过订立合并合同, 依法定程序, 归并成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一般来讲, 各国公司法及其相关法规对有关公司合并的行为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我国正式法律中首先出现公司合并, 是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该部法律中, 专设“公司合并、分立”一章, 并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
1.吸收合并。
又称为存续合并, 它是指一公司吸收其他的公司, 被吸收的公司解散, 吸收公司存续。德国股份公司法第399条第 (1) 项规定, 吸收合并为“将一个或数个公司的全部资产转让给另一公司, 其代价为取得后者公司的股票。”欧共体公司法第3号指令第3条规定:“本指令所称吸收合并是指一个以上被合并公司不经清算而解散, 其资产和负债转移给合并 (存续) 公司, 合并 (存续) 公司配发新股给予被合并公司的股东。”美国公司立法中, 将吸收合并称为merge, 或statutary merge。当一公司并入另一公司而不再存续时, 吸收合并出现, 存续公司获得被并公司的全部权力、权利、义务和责任。吸收合并最主要的特点是其完全吸收性, 即存续公司完全吸收了合并中解散的公司。
2.新设合并。
又称为创设合并 (consonsolidation, statutory consolidation) , 它是指两个公司合并为一个公司, 合并各方解散, 组成为一个新的公司。法国股份公司法第339条第 (1) 项规定:新设合并即“成立新的股份公司, 合并各公司均将其全部资产整体转让给该新公司, 从而获得新公司的股票。”欧共体公司法第3号指令第4条规定:“本指令所称新设合并是指数个公司免经清算而解散, 其资产及负债转移给新公司, 并配发新股给合并各方公司的股东。”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1991/1992》第22号对企业合并一词有专门的定义:“企业合并, 是指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或另几个企业控制权的结果, 或指两个或若干企业实行股权联合的结果。”新设合并有两个特点:第一, 合并各方全部解散。第二, 新公司产生并概括继承合并中解散的各公司的全部资产、全部权利义务。
公司合并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形式多样, 但其特点是明显的:
(1) 公司合并是公司之间的行为, 合并的主体是公司。公司合并是两个以上公司通过订立合同而归并为一个公司的行为。合并的主体、当事人是公司, 而非股东个人。这一特征使公司合并与股权收购区别开来。
(2) 公司合并必须履行法定程序, 遵守法定要求。正因为如此, 公司合并在美国等国的公司法中被称为法定合并 (statutory merge) , 各国公司法几乎无例外地规定了公司合并的程序。只有履行了这些程序、遵守了法定要求, 才能产生公司合并的效果。
(3) 公司合并发生合并一方 (或各方) 解散, 其财产、债务转移的法律后果。
六、合并与收购的比较
合并与收购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在一个公司的控制下, 将两个 (以上) 公司的业务结合在一起。收购也往往被用作合并的手段, 产生合并的后果。收购方在取得被收购方的大部分股份 (特别是全部股份) 或大部分资产后 (特别是全部资产) , 可以决定将被收购公司撤销。我国证券法第92条规定:“通过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方式取得被收购公司股票并将该公司撤销的, 属于公司合并, 被撤销公司的原有股票, 由收购人依法更换。”根据各主要国家法律, 通过收购成为被购公司的母公司, 然后再撤销该子公司, 可以省掉直接合并的法定程序, 而取得合并的法律后果。
但是, 合并与收购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也有本质的区别。
1.主体不同。
公司合并是公司间的行为, 主体是参加合并的各公司。公司合并要由参加合并的各公司 (通过其机关) 作出决议, 要由合并各方公司签订合并协议。股权收购是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 主体是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股东。资产收购的主体通常也是公司而不是股东。
2.效力不同。
公司合并的效力是公司实体发生变化, 被并公司解散, 丧失法律人格。吸收合并中, 被吸收的公司解散, 丧失法律人格, 并入存续公司。新设合并中, 合并各方解散, 丧失法律人格, 新设公司取代合并各公司。股权收购的效力是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化, 目标公司本身不发生变化, 依然存续。在控股收购中, 收购方成为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 目标公司作为收购方的控股子公司而存在。在整体收购中, 收购方成为目标公司惟一股东, 目标公司作为收购方的全资子公司而存在。资产收购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出售公司本身解散的效力。一般讲, 资产出售后, 出售公司作为法律主体存在, 但却同出售前不同, 它可以作为控股公司存在并保留其从购买公司处获得的作为资产对价的股票或其有价证券;可以 (在非全部资产出售时) 缩小范围, 继续经营。实践中, 资产出售公司往往因资产出售而停止经营, 进行清算并最终导致其法人地位的结束。
3.权利义务承担不同。
公司合并中解散公司的权利义务 (含债权债务) 由合并后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承担。公司收购中, 目标公司本身并未变化, 并未丧失法律人格, 其权利义务由目标公司自身承担。
4.性质不同。
公司合并必须由双方达成合并协议, 是双方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结果。合并公司与被合并公司处于“友好”关系中。而收购中的股权收购有可能表现为恶意收购, 当被收购公司管理层拒绝、阻碍收购时, 收购就呈“敌意”收购性质。
5.股东地位不同。
公司合并时, 作为从解散公司继承财产之对价的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的股份, 被直接分配给解散公司的股东, 解散公司的股东原则上当然被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所收容, 成为其股东。公司收购中, 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不被当然地收容, 他们的身份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6.解散与清算不同。
公司合并发生公司实体变化, 导致合并一方或双方公司的解散, 这种解散是公司合并固有的法律效力。由于合并时财产及股东被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继承、收容、解散公司可以不经过清算手续即时消灭。而在公司收购中, 即使收购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或全部资产, 也不发生转让公司当然解散的法律效力。如需解散, 则由转让公司作出解散决议, 履行清算手续。
参考文献
[1]孙耀唯.企业重组理论与实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2][美]斯坦利.福斯特.里德.并购的艺术[M].叶蜀君, 郭丽华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陈丽洁.公司合并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1.
[4]贾丹林.公司兼并、收购、合并、并购法律辨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1 (2) .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指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由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股权由大股东转移到高层管理者手中的行为。在现实中,管理层收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由内部管理层融资独立进行的收购;二是管理层与企业员工一起完成对企业的收购,管理层获得多数股权和控股权;三是外部投资者联合收购,收购完成后原企业管理层失去管理控制权,外部投资者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向管理者或者其他投资者转让股权退出企业。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管理层收购中,收购标的价格一般超过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支付收购价格的一小部分,其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弥补。即使管理层有能力支付全部收购价款,管理层出于对收购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往往也会选择一定程度的杠杆融资。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期望投资收益率。在中国国有企业管理者还面临着特殊的问题:即使他们能够,并且愿意全部用自有资产支付收购价格,他们也不敢这么做,因为这会将其巨额私有财产暴露于公众面前。撇开其负面舆论影响不讲,这种做法至少还面临两种刑事法律风险。一是偷税漏税罪。二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出于避嫌的考虑,会选择某种形式的融资。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管理层往往需要外部融资。所以通过外部融资,使管理层对本公司股份的需求变为“有效需求”的问题,就成为管理层收购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 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现状
2003年以来,上市公司MBO操作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首先,MBO以一种隐形化的形式呈现,管理层只持较少部分股份,吸引其他一些投资者进入,管理层不一定绝对控股,但却保留着经营管理的控制权,这样极大的降低了收购成本。其次,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减轻管理层的融资压力,因为战略投资者可以直接提供借款;可以提供担保融资;可以提供过桥贷款。第三,利用信托作为平台,通过信托投资公司收购目标公司可以避免公司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的限制,同时也可以从信托公司融资。但是2005年4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规定“管理层不得采取信托或委托等方式间接受让企业国有产权。”切断了这个渠道。第四,采用买方融资方式。多数上市公司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付款时间的延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收购方资金的支付压力,但会一定程度上加大日后经营的风险,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完备的分期还款计划。
虽然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但是还存在一些老问题:首先,收购资金来源批露方面还存在不足。其次,个人自筹资金仍是管理层收购资金的主要来源。首先涉及的问题是个人如何筹集到数以百万、数以千万的资金,而且此外在融资结构中,个人自由资金比重过大,又违背杠杆收购的初衷。第三,融资渠道单一。除了自筹资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信托公司,就没有别的融资方式了。权益融资较少利用,融资中介机构作用不大。而且很少有公司积极探索一种新的融资方式。第四,片面地看待融资。可以从降低购买成本方面考虑降低融资需求,考虑如何在购买前增加自有股权,如何以较低的股份持有控股权等等。第五,存在法律风险。关于MBO融资方面的法律限制较多,但是由于收购所需资金量较大,融资渠道有限,所以现实中仍存在不少违规操作。
三、 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背景
2003年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它为M B O 作出若干原则性和操作性规定,实际上是对2003年初被叫停的MBO“解冻”。2004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至此,挣扎探索了一年的MBO终于走出迷雾。2004年9月15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0抬高国有股转让门槛,减少了MBO操作空间。2005 年4 月14 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2006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到管理层持股必须提供资金来源合法的相关证明,必须执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不得以国有产权或资产作为标的物通过抵押、质押、贴现等方式筹集资金,也不得采取信托或委托等方式间接持有企业股权。”它发布了国企管理层持股解禁的信号。
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80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收购人可以通过取得股份的方式成为一个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可以通过投资关系、协议、其他安排的途径成为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可以同时采取上述方式和途径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人可以采用现金、证券、现金与证券相结合等合法方式支付收购上市公司的价款。”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法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贷款通则》中规定贷款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不得投资于股票,贷款不得用于股权投资等。《证券法》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等等;《公司法》规定,公司债券发行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2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任何企业、个人均不得发行债券。累计债务发行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等。
四、管理层收购融资渠道探索
1.债务融资
首先,管理者可以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也就是所谓的私人借贷 。私人借贷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的重要途径。在中国,除了商业银行和国家允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能进行信贷。但事实上,私人之间的借款一直普遍存在,管理层大量依靠私人借贷解决收购所需高额资金。私人借贷一般不需要信用担保,低息或者免息。鉴于私人借贷的普遍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只要私人借贷的利息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息即属于合法借贷关系,可获得法律保护。
其次,向民间借贷组织借款。民间金融是以金融机构形式进行的有组织金融交易,只是这种组织没有经过监管当局的审批,处于地下和半地下状态,主要有信息公司、互助金会、当铺等形式存在。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拆借。这些机构为管理层收购提供融资,一般不需要资产抵押或担保,但利息往往较高。管理层收购中也部分利用了民间金融信贷作为短期过渡贷款,并在实施收购后通过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方式获得银行资金后归还。
第三,引入战略投资者联合出资收购。相对于管理层自身出资能力显得庞大的MBO资金需要,可以由经过选择的战略投资者分担。具体可选择与本企业业务往来较多、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和愿意参与企业MBO的其他企业。前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层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后者则因由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充当MBO战略投资者,能够大大加快管理层收购的步伐。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融资办法不仅能够规避法律限制,加快MBO实施速度,还能对成为公司所有者的管理层施加一种外部监督和约束。其不足在于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MBO的动机在于获取收益,这将会使得MBO的成本有所上升。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同时,MBO完成后的长期股权安排也必须列入收购方的考虑范围内并应在各方之间达成一致,以确保MBO的成果不受损害。
2.权益融资
首先,引入员工权益资金。在某些情况下,管理层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取得控股地位,需要全体持股员工的配合。首先可以在目标公司内成立员工持股会,通过内部职工集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的资金,然后再由管理层和员工持有会共同出资组建了壳公司,管理层可以出资较多而控制壳公司。然后再有壳公司受让目标公司股份 。这样不仅解决了员工持股资金不能用于购买本企业股份的法规限制,也使得员工持股和经理层持股成为一致行动人,降低了MBO的实施难度。
其次,私募MBO基金。在法律上,国家并没有承认其合法的地位,所以我国的基金组织多以投资公司、咨询公司、实业公司、顾问公司等形式存在。此外,私募MBO 基金的放款方式,只能借款给管理层个人,不能借款给管理层设立的其他公司。目前私募MBO基金现实中一些变通的做法是通过中介主旨,以中介组织的名义向“壳公司”融资。具体操作模式是:管理层和MBO基金公司事先签订协议共同购买目标公司股权, 收购完成后随公司业绩的增长, 管理层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一次或分期回购基金持有的股权, MBO基金则可从股权增值中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同时, 为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MBO基金一般会要求管理层将持有的一部分股权质押在基金手中, 一旦MBO后效果不佳,管理层无力购回基金所持股权, 这部分质押股权将无偿划归基金所有。
第三,引入投资银行。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复杂性,使中介机构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尤其是投资银行的参与,为收购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其一作为并购市场上的财务顾问,为参与并购的双方提供服务。其二利用有关各方的关系,在项目融资中作为中介人,进行项目评估、融资方案设计、有关法律文件起草、有关信用评级等工作。其三对新兴公司在创业期和拓展期进行资金融通,会直接对其进行股权融资。
3.降低融资需求
首先,在协议收购中争取较低的收购价格。在我国,由于非流通股的存在,协议收购成为MBO的常用方式,国内已有的MBO案例多数都采用了协议收购的方式,从已有的案例来看国有股转让价格均在净资产附近,法人股转让则有较高的折价率,降低了管理层融资收购的资金压力。利用协议收购的一对一谈判以及利用长期以来的政府公共关系,给管理层带来了争取较低收购价格,从而降低收购资金总额的可能。较低的收购价格虽然并没有为管理层收购融入资金,但降低了收购资金的需要量,减轻了管理层的融资压力。
其次,采取混合型MBO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型MBO。通常的MBO案例是管理层通过收购形成对公司的绝对控制,但是这对收购资金规模的要求比较高,在一些资产规模巨大的 公司中操作性不强。而混合型MBO通过引入战略投资方,从股权结构多元化来模糊MBO、外资并购还是民营收购的概念,但实际上收购团队以管理层为核心,并通过制度安排使管理层拥有着对被收购目标的控制。
第三,逐步获取股权或分期付款方式。为了缓解收购资金需要与自身资金实力的矛盾,管理层也可以选择分阶段逐步获取控股权的办法实施MBO,或者争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股权款项,以分散支付时间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这种方式能否为各利益方所接受,关键在于管理层能否给出一个满意的分期还款计划,该计划中尤其要突出分期偿付的资金来源和保障问题,还款来源可以有股权转让、资产变现、经营分红、分拆上市等等。
尽管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但毕竟管理层融资收购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管理层融资收购也会日臻规范和完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56号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已经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29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
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第六十三条的决定
一、第六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根据前款第(一)项和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提出豁免申请的,中国证监会自收到符合规定的申请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未提出异议的,相关投资者可以向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办理股份转让和过户登记手续;根据前款第(二)项规定,相关投资者在增持行为完成后3日内应当就股份增持情况做出公告,并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豁免申请,中国证监会自收到符合规定的申请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予以豁免的决定。中国证监会不同意其以简易程序申请的,相关投资者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提出申请。”
二、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
一、《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是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有关豁免程序规定做出了两方面的调整。第一,对于
根据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的,自上述事实发生之日起一年后,每12个月内增加其在该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不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俗称自由增持)”规定提出豁免申请的,由事前申请调整为事后申请。根据该条第一款其他规定情形提出豁免申请的,程序不变。第二,根据监管实践需要,相应将中国证监会对以简易程序申请豁免事项的处理期限由5个工作日调整为10个工作日。
二、《征求意见稿》修改的依据及其相关监管制度安排是什么?
答:《征求意见稿》是依据《证券法》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原则规定,在《收购办法》的制度框架下,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发展实践的需要做出的程序性调整,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征求意见稿》针对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股份增持行为,借鉴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进行规范,在保持对一般收购行为的监管要求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灵活性,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在监管制度安排上,一方面,文件正式颁布后,证券交易所将制定相关业务规则,要求当事人在首次增持行为发生后3日内公告增持情况,如果该次增持股份数量未达到2%的上限,须同时公告后续增持意向。另一方面,根据《证券法》和《收购办法》有关规定,前述股份增持行为被豁免要约义务的前提是,行为人应当符合《证券法》第四十七条关于限制短线交易即“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的规定、第七十三条关于禁止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规定、第七十七条关于禁止操纵市场的规定,同时应当符合《收购办法》第六条关于收购人资格的规定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对于存在违反前述规定的违规增持行为,证监会将依法做出不予豁免的决定,责令申请人履行相应法定义务,并依照有关规定对违规行为予以查处。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对于违反有关限制短线交易规定买卖股票的,将给予警告,并处罚款;根据第二百零二条、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对于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和操纵证券市场的,可以采取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所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等处罚。
三、境外成熟资本市场是否有类似的监管制度安排?
答:各国和地区都允许上市公司股东继续增持股份,并制订有相应的信息披露规范。为更好地保护公司其他股东的知情权,使增持行为更加透明,成熟资本市场通常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在持有股份达到一定数量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开持股等相关情况。当股东的持股比例足以使其获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时,法律还设计了要约收购制度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行为,境外成熟资本市场大多采取严格而富有弹性的监管措施,例如香港《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规定,持有公司30%但不超过50%股份的股东,可在二级市场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大股东这种增持行为不必负全面要约收购义务。实践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常常会被作为对外部因素或突发因素造成的价格信号混乱状况的应对措施。2002年香港股市低迷时,长江实业、阳光文化、电信盈科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增持股份,向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引导价值投资,维护公司的公信力。
.一、从组织平衡角度,分析莫里斯公司的转型。
1、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平衡是内外平衡的统一,一方面,是组织内部整体的平衡;另一方面,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诱因与贡献取得平衡,组织获得成员较高的努力,有助于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效率高,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实现程度高,又可以实现内部平衡积累资源,创造条件;
2、莫里斯公司作为世界最大的烟草公司之一,在美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公司内部组织整体较为平衡,组织内部效率较高;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医生把吸烟和癌症相联系,卫生组织也认为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美国国会颁布法令,禁止烟草公司做广告,烟草行业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促使莫里斯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出现不适应,导致组织内外失衡;
3、莫里斯公司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收购米勒啤酒公司,实现新的组织平衡,正是组织平衡理论在现实中的典型应用,当然这需要公司管理层的有效决策。
二、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莫里斯公司的收购米勒啤酒的决策过程。
1、在管理学中,决策的一般过程分为4个阶段:(1)搜集情报阶段(2)拟定计划阶段(3)选定方案阶段(4)评价方案阶段。正是莫里斯公司在有效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了公司的顺利转型。
三、分析莫里斯公司多次作出满意决策的原因。
1、遵循三个原则:(1)整体协同原则(2)目标原则(3)权变原则。
第一条 先决条件
1.1 下列条件一旦全部得以满足,则本协议立即生效。
① 甲方向乙方提交转让方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力机构同意转让公司全部股权及全部资产的决议之副本;
② 甲方财务帐目真实、清楚;转让前公司一切债权,债务均已合法有效剥离。
③ 乙方委任的审计机构或者财会人员针对甲方的财务状况之审计结果或者财务评价与转让声明及附件一致。
1.2 上述先决条件于本协议签署之日起 日内,尚未得到满足,本协议将不发生法律约束力;除导致本协议不能生效的过错方承担缔约损失人民币 万元之外,本协议双方均不承担任何其它责任,本协议双方亦不得凭本协议向对方索赔。
第二条 转让之标的甲方同意将其各股东持有的公司全部股权及其他全部资产按照本协议的条款出让给乙方;乙方同意按照本协议的条款,受让甲方持有的全部股权和全部资产,乙方在受让上述股权和资产后,依法享有 公司100%的股权及对应的股东权利。
第三条 转让股权及资产之价款
本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公司股权及全部资产的转让价格合计为人民币 元整(rmb)。
第四条 股权及资产转让
本协议生效后7日内,甲方应当完成下列办理及移交各项:
4.1 将 公司的管理权移交给乙方(包括但不限于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全部工作人员更换为乙方委派之人员);
4.2 积极协助、配合乙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之规定,修订、签署本次股权及全部资产转让所需的相关文件,共同办理 公司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手续;
4.3将本协议第十六条约定之各项文书、资料交付乙方并将相关实物资产移交乙方;
4.4移交甲方能够合法有效的 公司股权及资产转让给乙方的所有文件。
第五条 转让方之义务
5.1甲方须配合与协助乙方对 公司的审计及财务评价工作。
5.2 甲方须及时签署应由其签署并提供的与该等股权及资产转让相关的所有需要上报审批相关文件。
5.3 甲方将依本协议之规定,协助乙方办理该等股权及资产转让之报批、备案手续及工商变更登记等手续。
第六条 受让方之义务
6.1 乙方须依据本协议第四条之规定及时向甲方支付该等股权及资产之全部转让价款。
6.2 乙方将按本协议之规定,负责督促 公司及时办理该等股权及资产转让之报批手续及工商变更登记等手续。
6.3 乙方应及时出具为完成该等股权及资产转让而应由其签署或出具的相关文件。
第七条 担保条款
对于本协议项下甲方之义务和责任,由、、承担连带责任之担保。
第八条 违约责任
8.1 协议任何一方未按本协议之规定履行其义务,应按如下方式向有关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
①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第七条之陈述与保证,因此给对方造成损失者,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 万元。
② 乙方未按本协议之规定及时向甲方支付该等股权及资产之转让价款的,按逾期付款金额承担日万分之三的违约金。
8.2 上述规定并不影响守约者根据法律、法规或本协议其它条款之规定,就本条规定所不能补偿之损失,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第九条 适用法律及争议之解决
9.1 协议之订立、生效、解释、履行及争议之解决等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本协议之任何内容如与法律、法规冲突,则应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准。
9.2 任何与本协议有关或因本协议引起之争议,协议各方均应首先通过协商友好解决,30日内不能协商解决的,协议双方均有权向协议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协议之生效
10.1 协议经双方合法签署,报请各自的董事会或股东会批准,并经 公司股东会通过后生效。
10.2 本协议一式三份,各方各执一份,第三份备存于 公司内;副本若干份,供报批及备案等使用。
签署:
甲方: 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乙方: 有限公司
关键词: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建议
管理层收购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状态, 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则具有更多的本土化色彩, 尚在摸索中前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不但绩效不显著, 而且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定价制度, 保证收购价格的公正性
现阶段MBO的定价都是公司自己制订的, MBO的对象是上市公司, 如果自卖自买、暗箱操作, 必然损害投资者、债券人和企业职工的利益。从己经实施的上市公司MBO情况来看, 收购价格偏低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些企业在实施MBO过程中, 定价不透明。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以较低的价格实现MBO, 先是隐瞒利润, 扩大账面亏损, 收购之后, 再扩大账面利润, 实行高现金股利政策, 以缓解管理层融资所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
公平合理的收购价格的确立, 应该综合评定企业的资产状况及经营潜力, 比照企业的盈利能, 按照未来成长性估价, 同时综合考虑管理层的合理补偿, 承认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 体现按要素分配的原则。而不能仅仅根据净资产估价。笔者认为, 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而言, 规定国有资产价格一定不能低于净资产的制度是有很大弊端的, 因为这样会诱使经理层虚减利润做低净资产。国有资产的定价应该通盘考虑, 不能一概而论。
2、拓展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渠道
《贷款通则》关于“商业贷款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的规定, 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在管理层收购中发挥重要作用, 致使管理层收购外部融资困难, 带来了很多问题。最近出台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又明文规定:“管理层不得采取信托或委托等方式间接受让企业国有产权。”这就排除了管理层通过信托方式筹集收购资金的可能,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渠道变得更加狭窄。
大力拓展我国MBO融资渠道, 使MBO融姿合法化和透明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发展MBO风险基金以基金方式为管理层提供收购资金。风险基金是近两年才涉足MBO领域的融资手段, 其操作规程、风险控制、退出机制等均处于雏形阶段, 且国内尚无产业基金相关立法。 (2) 通过聘请财务顾问来安排融资。这种方法事实上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MBO实施中最重要的资金获取方式之一。
3、加强管理层收购的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以及是否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将会影响到市场各方的利益。管理层收购不仅影响到公司的股权分布, 从长远角度看可能影响到公司的未来战略性目标调整。加强管理层收购的信息披露, 有利于管理层收购走向规范化, 并切实发挥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实现有效激励、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等方面的作用。
证券监管机构应加强MBO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对独立财务顾问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至少应对收购主体的股东结构、财务状况以及MBO的定价、资金来源、还款方式等进行详细的披露与分析。 (2) 要求上市公司聘请律师对收购行为的合法性, 包括定价、资金来源、还款方式等行为的合法性出具法律意见。另外, 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考虑通过法律规定MBO的强制信息披露, 不仅要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还要加大惩罚力度。
4、加强管理层收购的法制和监管机制建设
管理层收购的最终目的是要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有利, 如致力于内部的改革、业务的重组、降低费用和开支, 以提高经营绩效。因此政府应加强对MBO后目标公司的运作监管, 完善MBO目标公司的治理机制。
政府应为此提供比较明确的MBO产业指导意见, 明确MBO作为一种产权变革形式的地位和适用范围, 从政策导向上规范我国MBO的发展。此外, 还应警惕MBO带来的各类风险, 加强对MBO的监管。除了国资机构代表出资人加强对MBO的监管外, 应该引入包括独立董事、媒体等的外部监督, 以保证MBO运作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监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市场监管结合, 相关部门配合的多层次、多角度监管体系。证券监管机构应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保证管理层收购信息披露充分, 国资委应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应加强对管理层收购融资来源合法性的监管。
5、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
管理层收购通常会导致管理层拥有公司大部分股份, 因而在管理层收购结束后, 上市公司通常退市并转为私营公司。我国已经颁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 (修订) 》, 2012年6月28日, 沪、深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完善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如果要使管理层收购在处理国有资产、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保护中小股东和债券人的利益, 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
6、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有利于降低企业进行MBO的成本, 也有利于公平地确定MBO中股权的转让价格, 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首先, 管理层收购要求会计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更要具有高度的道德水准和严格的职业操守。从我国现有的市场体系来看, 中介服务机构还很不发达, 这就导致管理层收购这种需要很强专业性服务的操作过程难度加大, 提高了MBO的收购成本。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参与, 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进行MBO的成本。
但当然不是没有人成功过,比如微软为了收购Nokia付出的耐心和努力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说不定哪一天苹果也就成了你囊中物。
第1步 植入高级卧底
2010年9月埃洛普出走微软后他走马上任诺基亚首任非芬兰籍总裁兼CEO,年薪超过160万美元。那时业内就流传起“特洛伊木马”的传说,因为在2004年他出任Macromedia的CEO的一年后,他就将Macromedia卖给了Adobe,然后了担任Adobe总裁,于是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个间谍下一步会在Nokia会有什么行动。面对种种质疑,埃洛普在2011年世界移动大会上直否认了“木马”一说。果然我大微软没有看错人,足够的手腕加上“说谎不上脸”的良好心理素质,不愧是高级卧底最佳人选。
第2步 让其裁员贬值
上任不足两个月,间谍开始下手了。超大规模裁员,卖掉总部大楼,蚕食的手段既保护了自己又达到了目的。表面上埃洛普是想尽办法为诺基亚节流,但其实他早已暗中计划着把诺基亚卖给微软,诺基亚的贬值其实就是在为微软省钱。一年多的时间,他一共裁员40000多人,数字惊人。如今,他总算可以牵着残余的3.2万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走进微软大楼了。这个数字,比埃洛普这一年来裁掉的员工人数还要少,不知道这个时候有多少前诺基亚人坐在家里大骂这个“间谍”。
第3步 让其无路可走
上任不到半年,间谍埃洛普达成了诺基亚与微软的战略合作,推出基于微软Windows Phone平台的新型智能手机。号称出于“良心企业”的大义,坚决拒绝谷歌Android系统,也停止开发英特尔Meego系统,甚至还开始裁减sybiam的开发人员、孤注一掷玩命赌微软WP系统。埃洛普成功地让诺基亚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他知道,微软输得起,就算输了手机产业微软仍然是电脑世界的老大,但是诺基亚在这场联姻中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在WP的领域里占据了大半江山,但即使这样Nokia依然没能摆脱财报亏损的结局。
第4步 让其背信弃义
埃洛普在2011年10月召开发布会,首次推出两款诺基亚WP系统手机,迈出了反击苹果iOS系统和谷歌Android系统的第一步。然而这两年来,WP系统除了让诺基亚深陷其中,并没有其他建树。2012年,微软默许三星早诺基亚一步推出全新WP8系统手机。同时已经购买了lumia 800的WP7用户无法升级至WP8系统,前一天买的诺基亚Lumia手机,第二天就只能当板儿砖砸核桃了。当然,用来砸核桃的话,诺基亚的品质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第5步 断其依仗进一步贬值
2013年1月,埃洛普再接再厉,他顺利地切断了诺基亚的后路,以保证自己的出卖计划不会出任何差错。年初,他宣布Symbian系统正式成为历史,曾经称霸武林十五年的诺基亚Symbian手机,终于是一去不复返了。不久,他又将奢华手机部门Vertu转手卖出。心心念念以为微软WP能救自己于水火的诺基亚,终于这次真的是押错了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埃洛普把自己给卖了,很不幸还得帮他数钱。蚕食诺基亚三年,“木马”总算彻底大爆发了。
第6步 低价收购
2013年9月3日,微软植入诺基亚的“特洛伊木马”终于全面爆发,一举拿下诺基亚的手机业务部门。埃洛普,用三年时间一点点蚕食了这个昔日的手机霸主,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全球向上,诺基亚向下”的艰巨任务。如今,诺基亚的市值从2010年的395亿美元暴跌至140亿美元,而埃洛普更在这个市值上打了个对折,以54.4亿欧元(72亿美元)把诺基亚甩卖给自己的老东家,他也将带上诺基亚的残余部落顺理成章地投入昔日旧主的怀抱。同时,微软现任总裁兼CEO鲍尔默即将离任,“间谍”埃洛普一时间成为接任鲍尔默的最佳人选。离开是为了回来,埃洛普总算是反客为主笑到最后了!
微软的其他精明收购
1. 3.75亿美元收购Skype
微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收购了Skype,并让其成为Windows专属,以“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姿态生生扼杀了Skype的发展。
2. 4000万美元收购Bungie
作为著名的游戏软件开发商,4000万美元的收购价真的就和明抢没什么区别。收购后所推出的《Halo》等知名游戏大作,从根本上缓解了XBOX半死不活的状态。
3. 4.86亿美元收购Greenfield Online
Greenfield Online拥有购物比较网站Ciao。2010年被微软收购后,Ciao联合其他数家欧洲网站向欧盟投诉,称谷歌搜索服务涉嫌市场垄断,随后欧盟就此对谷歌展开调查。花小钱恶心Google的行为,果然是微软的一贯作风。
为了提高夏兴肉品有限公司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更好地承担全县屠宰职能,使其更好地为全县人民服务,让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肉。我们计划收购夏兴肉品有限公司的股权,该公司现有股东为7个自然人,分别是刘建民出资5万元、孙凤昌出资4万元、王玉申出资4万元、刘其强出资4万元、姜玉华出资5万元、闫书杰出资4万元、孙兴华出资4万元,共计30万元。我们愿出资30万元收购其股权,使该企业成为国有企业。
该请示当否请批复。
夏津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一、目标公司资产的详细陈述:
1、资产范围(附清单);
2、资产有无设定抵押、担保情形;
3、如系国有资产,有无有关部门批准文件;
二、目标公司的有关公司文件、财务报表、营业与资产状况的报表(尤其是公司负债情况,对第三人所负的债务,开列详细清单)。
三、保证条款:保证上述条款及文件的真实性,如有错误和不实之处,应承担赔偿责任。
四、过渡期条款:
1、双方应尽快取得涉及本项交易或与本项交易的实施有关联的第三方同意、授权及核准;
2、卖方承诺在此过渡期内妥善保存管理目标公司的一切资产;
3、为维护目标公司的现状,防止卖方利用其尚为目标公司之机,变相从公司获得其他利益,使公司资产价值减少;
4、双方对于收购合同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负有保密义务,以免节外生枝。
五、双方权利义务:
1、卖方:
a,办理有关产权证照转户手续;
b,资产移交期限;
c,分批移交,移交时间表。
2、买方:
a,付款日期;
b,付款方式;
c,机关日期和方法。
六、现有职工安置问题
七、违约责任
八、生效条件
收购方:
附件(略)
被收购方:年
月
目前共有36000多架比奇飞机在世界各地运营,此外,公司还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多个自有及授权服务中心。2013年,比奇飞机公司的预期收入为18亿美元。
“收购比奇为我们壮大通航业务提供了良机,”德事隆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cottC.Donnelly说。”对我们的客户而言,能够选择的机型范围更广,服务网络更为完善。”他认为,比奇的“空中国王”系列飞机是赛斯纳(德事隆旗下企业)“凯旋”208涡桨飞机和“奖状”系列公务机的有益补充。比奇和赛斯纳的全球服务网络今后将能够优势互补,为赛斯纳、比奇和豪客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比奇飞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Bill Boisture说:“此次交易标志着比奇业务发展史上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比奇飞机的工作团队不辞辛劳,致力于强化我们的核心业务,巩固我们在业界高度竞争环境中的领先地位。德事隆在业内拥有丰富的经验,在保留比奇飞机品牌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这使得德事隆成为比奇飞机理想的收购方。此次收购可以帮助我们在继续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加速实现公司的商业目标。”
德事隆计划通过可用现金和11亿美元新债务组合的方式,购买比奇股权,同时为其营运资本负债提供偿还现金。比奇控股绝大多数股东支持这项交易,并提交了代理授权同意书。这一交易的完成将取决于双方的成交条件和监管部门的审批,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德事隆指定摩根大通为其独家财政顾问,为此次收购提供专项资金。
2014年, 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10517.6亿元, 同比增加957.7亿元, 增长幅度为10.02%。然而,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 烟草行业正面临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这“四大难题”, 税利增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与挑战。保持和扩大税利增收空间, 既要“开源”, 更要“节流”, 作为烟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烟叶收购成本定额管理是降低成本, 保持和扩大利润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对烟叶收购环节的定额成本控制进行探讨, 并引入作业成本法, 寻求解决当前成本定额控制瓶颈的方法, 达到降低收购成本、提升税利水平的目的。
二、县级商业企业烟叶收购成本定额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 宁乡县烟草分公司大力推进定额成本控制,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实现向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相结合的全面预算转变。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 以降低成本水平、严格费用开支为目标, 以加强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 充分发挥定额管理体系在规范企业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为企业税利的稳步增长保驾护航。
1.宁乡县烟草分公司目前采用的烟叶收购费用定额控制方法
(1) 控制单价标准, 按实际数量控制总额。如烟叶装卸费, 先确定每包上下车的定额装卸成本, 再根据装卸的数量控制总装卸费;劳务费, 分别按烤烟、晒烟确定单担劳务费标准, 并根据各站收购量分阶段考核支付。
(2) 根据实际市场水平确定定额标准。收购期间的临时人员工资, 根据各收购站点收购线的实际情况定岗定编, 平均每天收购烟叶100—120担/线, 各岗位日工资标准由县分公司根据当地工资水平统一制定。
(3) 确定单耗标准, 根据收购数量控制费用。如包装费, 烟叶收购打包的主要耗材为麻片和麻绳, 先确定单包烟叶耗费的麻片和麻绳, 再根据烟叶包数来控制总的包装费。
(4) 按预算下达定额标准, 实行分烟草站责任承包管理。如通讯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办公费、水电费等。具体做法是根据市局批复、上年的实际金额以及烟站的人员情况下达具体的定额标准。
2.宁乡县烟草分公司烟叶收购费用定额控制取得的成效
通过上述的定额管理, 目前, 宁乡县烟草分公司已形成比较规范的预算编制程序, 预算控制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和定额化, 预算定额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稳步提升, 成本费用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至2014年, 宁乡县烟草分公司烟叶费用率下降20.83%, 单担烟叶收购成本下降31.58%, 烟叶毛利率增长23.53%, 收购成本定额管理成效显著。
3.宁乡县烟草分公司烟叶收购费用定额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定额成本预算指标分解不彻底
宁乡县烟草分公司烟叶收购成本未能层层分解, 主要表现在:第一, 各部门未能将预算指标分解为月度指标和季度指标。第二, 预算定额标准没有管控到一线, 预算核算没有延伸至每个烟草收购站和每条烟叶收购线, 仅仅分解到烟叶部门。成本预算指标分解不够彻底, 造成执行不到位, 事后监管难以细分到单个收购站点、单条收购线, 不利于分析数据背后的问题。
(2) 定额控制标准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定额管理不等于一成不变, 而是要充分考虑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目前, 宁乡县烟草分公司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部分定额标准时效性不高, 例如随着烟叶生产规模的变化和政策调整, 烟叶收购线的成本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收购费用定额则少有变更, 为高额报销留下风险点。定额不仅仅是定数值, 更是定思路和定方法。
(3) 成本核算精度差, 考核难以执行
在实际工作中, 烟叶收购成本界定有时并不清晰, 费用需求真假难辨, 预算考核或紧或松, 成本核算精度不足。现行的核算方法是根据总体收购量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 并不能真实地体现每一条烟叶收购线实际的成本发生额。从整个烟叶部门发生的成本进行汇总平均核算, 导致成本分摊的不合理, 收购线和收购站点的成本费用的考评不能落到实处, 难以厘清责任, 对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也难以执行到位。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烟叶收购成本定额管理探究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宁乡县烟草分公司目前的烟叶收购成本控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但是, 传统的定额成本费用控制方式难以进一步发挥突破性作用, 所以, 本文在现有的定额成本框架基础上, 融入作业成本法思想, 划分最小作业环节、设立最一线作业单元, 构建更精更细的定额管理体系, 来进一步降低烟叶收购成本。
1.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 将企业经营过程看成若干消耗资源的作业组合, 先根据资源动因确定每项作业的成本, 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计算对象, 如产品或服务等。其核心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包含作业、成本动因、成本对象和作业清单四个要素。主要流程如下图:
2.作业成本法在烟叶收购成本定额管理中的应用
烟叶收购, 是指由烟草商业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价格政策对烟叶进行统一收购。烟叶收购成本, 包括烟叶收购价款、烟叶生产投入补贴、进项税、烟叶税和收购费用五部分, 其中, 收购费用主要包括包装费、装卸费、运输费、劳务费和租赁费等。成本类别如下图:
(1) 确定作业和成本动因
根据烟叶收购流程和主要费用的产生, 将烟叶收购可控费用分为打包、装卸、运输、保存和收购劳务五个作业中心。根据各作业中心的特点和费用影响因素, 确定成本动因如下表:
(2) 确定作业中心成本定额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动因决定了作业成本。由于某些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 因此, 对于包装费、装卸费、运输费和租赁费, 采用弹性预算方法, 以近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估计出作业中心成本模型, 同时, 结合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再根据业务量估计成本定额。而对于收购期间的劳务费, 根据预计的人员数量和收购天数, 按预计市场行情计算。
模型①至④中, 表示作业成本, 表示固定成本, 表示总业务量, 表示单位变动成本, 表示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估计的固定成本调整系数, 表示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估计的变动成本调整系数, n=1, 2, 3, 4, 5。调整系数一般情况下为1, 可以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调整。
模型⑤中, 表示收购劳务成本, 表示第i种劳务的现有市场单价, 表示第i种劳务的总作业量, 表示预计市场价格相对现有市场价格的调整系数。
若上述预计的作业中心成本总额超过了上级预算规定的范围, 或者超过了目标成本范围, 则根据预算和目标成本, 参考行业优秀水平, 对作业量或定额成本进行调整, 直至符合预算和目标成本要求。
(3) 根据作业动因将成本定额分配至成本对象
目前很少有公司将烟叶收购成本细化分配至各烟叶收购站点, 导致各站点的收购成本就像一个“黑箱”, 各种明细成本费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和控制。因此, 本文试图将各烟叶收购站点作为成本对象, 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归集, 确定合理的定额成本, 为成本计算和控制以及预算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并且, 在合理确定总收购成本定额的同时, 也有利于通过各站点的成本定额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提供绩效考核依据。
依据预计收购量、收购人员、运输距离等成本动因, 计算成本对象的定额成本。
3.以宁乡县烟草公司为例进行收购费用作业成本法应用
假设2015年宁乡县烟草公司预计收购烟叶15万担。其中, 大屯营站3万担, 横市站2.5万担, 流沙河站2.8万担, 喻家坳站3万担, 资福站1.5万担, 沙田站1.2万担, 偕乐桥站1万担。
(1) 根据前三年的历史数据估计的作业中心成本定额如下表:
若预计收购期间劳务费价格与现有市场价格保持一致, 则预计劳务费定额成本=381.5万元。
假定预计的各作业中心定额成本及总额均符合市局规定的预算范围, 且属于行业中较优秀的水平。否则返回上步进行调整。
(2) 计算成本动因分配率
打包和装卸这两个作业中心, 成本动因为烟包数量、打包规格或单包重量, 结合起来即烟叶收购量。保存时间与烟叶收购期保持一致, 即保存作业中心主要成本动因也为烟叶收购量。
(3) 根据成本动因消耗量计算各成本对象定额成本
同理, 可以计算出其他烟叶收购站点的定额成本, 并根据各单项费用定额成本或总定额成本对相关烟叶收购费用进行成本控制。
四、成本定额管理体系控制措施
1.细化定额成本预算指标分解
建立以烟草站、收购线为预算主体的烟叶收购定额控制体系, 由基层根据实际需求编报预算。构建更精更细更全面的作业成本法, 设立烟草站、收购线等最小作业单元, 将收购成本划分为打包、装卸以及运输等最小作业环节, 使每一项收购费用都能细化到最小作业单元, 最大幅度地减少实际消耗, 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动态优化和完善成本定额制定体系, 不断细化和强化控制
执行的前提是合理, 成本定额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才具备可行性。对于某些通过“想当然”方式或者单纯按以往水平确定的定额成本, 忽略了成本效益的因果联系, 导致成本定额管理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提出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定额管理思想, 就是对优化和完善成本定额制定体系的一种探索和建议, 除了本文讨论的烟叶收购成本外, 企业发生的其他成本定额也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确定。
3.加强定额成本的执行力度和考核机制
成本定额只有在实际执行当中才能发挥出标准和控制作用。对于某些企业, 尽管制定了成本定额, 但是作业中心人员依旧“我行我素”, 导致定额成本“高高在上”, 与实际脱节, 关键原因在于定额成本的执行力度不够。而加大执行力度的重要措施, 就是将定额成本的实行与考核结合起来, 并将考核指标细化到季度、月度, 引起员工的重视。总之, 只有事前制定合理, 事中执行到位, 事后考核兑现三者相结合, 成本定额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 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9 (6) :78-84.
[2]张人千, 魏法杰.作业成本法的实用化模型探讨[J].工业工程, 2001, (2) :18-21.
【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的分析09-27
公司收购方案11-05
收购公司注意事项11-02
合并公司设立合同范本09-09
收购公司的注意事项12-04
保险公司转让管理办法05-27
保险公司档案管理办法11-26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11-17
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05-25
保险公司营销管理制度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