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人物形象的成语、四字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效果,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给老师画像》

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表示人物形象的四字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你能发现什么?

2.交流: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

3.读一读,记一记。

4.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

想一想各组两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认识双重否定句、反问句、排比句。

3.练习这几种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名言,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

2.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3.练习背诵

二、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书之妙妙在哪里?文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来读书?

2.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感动我们的人和事

教学目标:交流我们身边感动我们的人和事,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教师示范

1.用讲述的.形式介绍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2.介绍演讲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组织交流,开阔思路。

1、小组内讲述故事。

2、全班交流,师相机理清思路。

四、演讲开始

1、让学生依次上台演讲,注意演讲要充满真情实感,还可以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2、组织学生用心听取,会后讨论。

五、交流思想,教师讲解,评出表现突出者。

第四课时

习作:给老师画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学会抓住人物的特点和人物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来写,还要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人。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运用所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会抓人物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人物特点和最吸引自己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也来学学这一单元文章作者,写一写身边的老师吧,让别人也能通过我们的文章看到我们用心塑造的人物。今天我们就以老师为题,给老师们画画像吧!

二、组织交流,开阔思路

1.小组内介绍自己要写的老师。

2.全班交流。

三.明确要求,学习范文。

1、师介绍写作要求

(1)注意描写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2)注意叙事的时候祥略得当,把最能体现老师特点的事例写具体。

(3)运用本单元的一些写作手法,在叙事中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2、范文引路

四、指导选材,提升认识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整理出自己的写作思路,明确要详细记叙的事情。

五、创设情景,学生习作。

师谈话激趣,可拿出各位老师的照片,让教师形象当场重现。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课文第9小节及课文插图

这幅静谧美好的图画,把感人的细节融合在了一起。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想给画面中的哪个细节来一个特写?

赏析:“细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转变角色,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作品摄影师的身份去捕捉镜头,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细节阅读文本的方法,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导到文本描写的细节中来,使细节成为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同时,角色的转换大大激起了学生探究、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兴致勃勃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中。

<紧握的手>

我们先将目光聚焦到爸爸紧握的手上。

大屏幕出示句子: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请你读一读)

1.爸爸睡的姿势和我们平常的睡姿有哪些不同?

2.如果让你这么睡一整夜,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种滋味真不好受。课文中有没有地方让你感受到爸爸一夜没睡好?

(睡眼蒙眬、布满血丝的眼睛、打哈欠)

3.这一整夜啊,爸爸就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他仿佛用心在对妈妈说着什么。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夜深了,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看着妈妈因生病而憔悴的脸,握着妈妈因操劳而粗糙的手,默默地想:“映儿她妈,……”)

然而,爸爸什么也没有说,这满满的爱就藏在爸爸紧握的双手中了。来,我们再读这一句,体会“紧握”的深情。

赏析:爸爸紧握的双手中浓缩了爸爸对妈妈深沉的爱。教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聚焦这一细节细细品味,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想一想爸爸这样睡会有怎样的感觉,换位体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这一点辐射下文,到下文中找找爸爸一夜没睡好的表现,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文脉的自然连贯、前后相承,掌握联系上下文阅读的读书方法;最后再让学生想象说话,化无声的爱为有声的语言,丰富文本内涵,使爸爸对妈妈的爱在学生的语言中得以固化、充实、有声化、有形化,同时在说话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恬静的微笑>

1.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

你是从妈妈说的话里知道的,请你读一读妈妈说的话。

这样朴实的话,爸爸不也说过吗?

大屏幕出示:“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轻轻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轻轻拨动了你的心弦?

2.一夜没睡好,妈妈嘴角为什么还挂着恬静的微笑呢?

妈妈睡在爸爸的爱里,心里是幸福的。还因为什么?

(能让心爱的人睡个好觉,也是幸福的。)

原来,被爱是一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

3.让我们再回到那充满爱的病房,齐读第9小节。

赏析: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是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上的高级目标。换言之,我们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除了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的内心以信心、力量和方向,丰盈孩子的心灵,丰润孩子的生命。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围绕“妈妈的脸上为什么会挂着恬静的微笑”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学生从一开始仅仅认为妈妈的笑是因为感受到爸爸的爱,到后来才明白能让爸爸睡个好觉也让妈妈感到幸福,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地总结:“原来,被爱是一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这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不断升华、对爱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初升的阳光>

1.除了映子,还有谁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探”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射、照……)

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探”让我们感觉阳光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慈祥的老人……)

阳光真的是有了人的感情吗?

是作者的感情藏在阳光里了!这时候的景蕴涵着情,这就是借景抒情。

2.(出示第9小节文字、插图,播放音乐)因为爱,爸爸即使在梦中也不会松开妈妈的手;因为爱,妈妈的微笑才会如此恬静而幸福。爱使这个画面格外温馨,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谁来读?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让我们带着心灵的触动再读这段文字,学生齐读。

赏析:“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探”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阳光的轻柔与温和,教者通过替换练习,在对比、交流、琢磨、发现中激活学生思维,使阳光具象化,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使阳光这一意象趋于立体和丰满,让学生更接近语言的真象;教师的小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教师的话总结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未曾感受或感受不深的东西。

学到这里,你怎么理解课文中说的“生命的芬芳与光泽”?

师总结:是啊,爸爸紧握的双手、妈妈恬静的微笑,因为有了爱的滋润,都好像散发出茉莉的芬芳、闪耀着太阳的光泽,这就是弥漫在我们生命中的芬芳与光泽。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篇3

(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会六个双音节词,知道它们都是比喻和借代的意思。

2、读熟这八个与“朋友”有关的成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能合理运用。

3、结合以上成语学习、朗诵这句格言,强调朋友之间要患难与共,同甘共苦。

4、通过读故事,让学生弄清“程门立雪”的字面意思以及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5、复习《山与海的书信》,学习排比句。

6、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同时领会我们应该珍惜友谊。

7、抓住好朋友的特点进行描写。

8、收集相关资料,认识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教学重、难点:

1、读会六个双音节词,知道他们都是含有比喻和借代意思的。

2、复习《山与海的书信》,学习排比句。教学准备:收集人民币(纸币、硬币)中国地图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朗读这些词语,同桌说说大意。

2、竖着读这些词语,想想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词(能讲几个是几个)

3、教师评点并指正。

4、了解什么是比喻、借代。

5、再读词语,弄清含义。

二、读一读

1、学生将这八个词语多读几遍,想:这些词与什么有关?

2、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用自己已经理解的词说话。

3、反复诵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朗读这则格言,想意思。

2、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背诵。

3、和上题结合起来理解什么是“朋友”。

4、师述:格言来自名人名言,具有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做人和治学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1、自由读,说说自己弄清了什么。

2、指名解释“程门立雪”的字面意思。

3、为什么杨时要这样做呢?再读书,在文字中找答案。

4、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行为,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也要爱护学生)第二课时

一、探究与发现

1、读读这段话,回忆出自什么文章?

2、将带点的部分用红笔画下来,再多读几遍。你已经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互讲。

3、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4、认识排比句。文中用了排比句有什么好处?

5、在本册书已学过的课文中找找排比句。读一读,体会语气及表达的感情。

二、口语交际《真舍不得他》

1、读题,了解内容。

2、你认为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是什么?(回顾过去美好时光,展望美好未来,也包括对同学的美好祝福)

3、学生自由分组说一说。

4、全班交流、表演。

三、综合性学习《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

1、生活处处是学问。不信,看看你手中那一张张熟悉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在它们的背面有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那都是些什么地方?你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吗?

3、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4、集体交流学习。

第三课时习作《我的好朋友》 【习作内容】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提起好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你愿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可以介绍他的外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可以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总之要通过你的介绍,人们能对你的好朋友

留下深刻的印象。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如果你不想写朋友,也可以写其他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习作活动,让学生从习作中学习抓住好朋友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表现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并激发修改习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认真修改的良好习作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修改习作的兴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20分钟)【教学要点】

1、通过开展习作活动,让学生从习作中学习抓住好朋友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表现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抓特点

今天又是我们“开心作文”的时间了。大家都很期待吧!这节课,我们就边玩边学,学习怎样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认识。

1、游戏:猜猜他是谁

2、你是怎么就猜出来的?(相机板书:外貌抓住特点)

3、请一位同学当模特儿,其他同学们抓住这位同学的外貌特点描绘。(1)请两生发言。

(2)请“模特儿”评评:你认为哪个最能同学抓住了你的外貌特点来说?

4、师小结:外貌是区别于他人的主要人物特征,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要千篇一律,要注意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来描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断3:她长得小巧,貌不惊人,可是做事有板有眼,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每天,预备铃还没打响,她那洪亮的声音已传遍班里的每个角落,全班同学已乖乖地拿出书本认真地读起来了。而她则像老师般背着手,巡视起来了。哪位同学读书不认真了,准会遭到他严肃的批评。

5、引导学生说出猜的根据。

二、指导选材,学写具体

人的性格特点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的,我们的好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想想你的朋友有什么特点,请选取最能表现他的特点的事例来说说,在说之前,请同学们先仔细读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出示)要求:

介绍你和你的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要通过你的介绍使人对你的好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注意:要以朋友为主,要突出朋友。

(1)小组互动。学生组织语言,同桌互相交流,互提意见。

(2)集体互动。老师让几位愿意发言的同学在班上说说,其他同学评评。(相机板书: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写人的文章,在介绍人物的外貌时,要抓住特点;选取的事例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或品质;在叙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细致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这样子,我们描写的人物才会栩栩如生。

三、动笔行文,直抒胸臆

学生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求,构思并动笔写下来。

学生起草写作时,教师巡视并及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学生快速成文。

[设计意图:当学生争先恐后、谈兴正浓时,正是转入书面表达的良机,由说到写,直抒胸臆已是水到渠成。在此环节,可谓无声胜有声,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一气呵成。]

第二课时(习作评改30分钟)【教学要点】

欣赏佳作、优秀片段,让学生在欣赏、评价的互动过程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给予自改和互改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修改习作的兴趣,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过程】

一、小展台——赏一赏、评一评

(一)赏一赏优秀作品。

1、推荐写得好的文章进行集体赏评。请小作者上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文章,引导学生赏一赏好在哪里。

2、学生交流感受。

(相机板书: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

3、反馈:(询问小作者)听了同学们的精彩赏评,你有什么感想?

(二)评一评精彩片断。

1、小组赏评。

让学生选择自己习作中精彩的片断在小组交流并评议。

2、集体交流。(1)小组推荐出优秀的片段,由小作者读出。(2)同学交流评价意见。

二、美容院——修一修

1、自改习作。

学生进入美容院,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可以自读自改;可以把习作给好朋友读读,让他提提建议;还可以找写作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评评。

2、分享成果。

展示经过修改的片断,并请学生简单说说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改。

浙教版第十册《练习7》教学设计 篇4

第4、5、6题。

教学难点 :

第4题,要确切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分辨出差别,恰当运用。第6题,改变句式的练习,要理解改变后的句式,强调的对象不同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用部首查字。

2.能熟练第拼读音节,正确地书写生字。

3.学会正确搭配词语。

教学过程 :

1.学习第1题。

指名说说用部首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分三组各查一个带点的字,按要求填写。

交流、讨论,纠正错误。

指名中等生说说词语“宁静”“题词”的意思。

2.学习第2题。

自由拼读,作好答题的准备。

指名拼读音节,并组成词语说说。

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字。

封锁继续波涛平衡安危欢腾集体改错。

3.学习第3题。

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自学准备,想想两大组词语怎样搭配才恰当。

指名搭配词语并说说为什么。集体订正。

指名说两大组左边的词语还可以跟哪些词搭配。

完成作业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恰当地选择近义词。

2.能把三句话合成一句话,懂得怎样把句子写得简洁、明白;能照样子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教学过程 :

1.学习第4题。

辨析词义,指名说说。

指名说说选词填空的情况。

指名说说“坚定、坚强、坚决”的情况,并说为什么选这几个词语填写。

2.学习第5题。

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出示小黑板,提问:第(1)句中有几个句子?都是讲谁?讲了几个动作?这些动作是否可以连起来?

指名把三句话合成一句话说说。

自学准备第(2)句。

3.学习第6题。

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指名改写第(1)句。先说说“罗盛教把崔莹救出来了”这个句子,强调的对象是谁。再说说如果把强调的对象改成“崔莹”该怎样改写。(被字句)

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

完成练习。

4.自学短文《为邓爷爷表演》。短文中注音的是生字,用的方法理解意思。

读全文,了解短文的主要意思。

填空:月()日,我(在什么地方)为邓爷爷表演(什么),邓爷爷看了我的表演(怎么样)

按照“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顺序分段,说说各段的段意。

第1段(1、2):主要写“我”来到工业展览馆为邓爷爷做电子计算机演示,心情十分激动。当看到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第2段(3、4):主要写“我”沉着地为邓爷爷做电子计算机演示,,邓爷爷鼓励我。

第3段(5):主要写“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篇5

1、引导学生辨析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顶针句表达效果。

3、积累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4、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

5、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汉语的丰富多彩,养成积累的习惯,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同座合作读,指明读,教师及时正音。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四人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

3、思考:从这些成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4、全班齐读成语,分男女生读成语,对答成语。

5、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尝试运用。

6、交流拓展:还有哪些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顶针的句式特点。

2、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全班齐读,进行反馈。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4、教师点拨引导。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句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朴素的感情最美;句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苗儿的变化;句三:环环相扣,环递式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连锁。

5、齐读,感受语言紧凑琅琅上口的节奏美。

6、拓展延伸:说说还有哪些顶针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注释理解句子。

2、简要介绍《论语、学而》《礼记.曲礼上》。

3、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

4、自己再读一读,默背。

5、同桌背诵,齐背。

6、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7、师生共同小结。

四、指导阅读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通读短文。

2、学生简单描述:这则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认真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4、全班相互交流评议。(双方在争执中两败俱伤,让第三方获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5、学生尝试独立讲这个故事。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寒假马上就要到了。为了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假期,就得制定一个寒假活动计划。这次习作就是学写寒假活动计划。

二、明确要求。

1、有目的地阅读范文。思考提示:

(1)寒假活动计划的格式;

(2)写作注意事项;

(3)范文的内容分别涉及哪些方面。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点拨。

格式:标题“寒假活动计划”写中间;正文计划要写清楚寒假计划的目的;计划内容分条款写,后面的日期署名在右下角。

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

内容:丰富,结合自身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与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性。

三、交流拓展。

1、学生组内交流自己在寒假的打算。

2、选取典型,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制定自己的寒假活动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学生习作,集体评改,教师评讲。

三、学生修改誊写。

四、教师小结。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篇6

(五)教案作业题(鄂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读词读句,初步对拟人句有所感悟,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积累语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收集有趣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拟人句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读词语,会辨别反义词,认识秋天的词语,并能跟图画相连。2.认识aabb式词语,学会写字,写美观带有“口”的字。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乐园

(五)”的内容。(板书:语文乐园

(五))

二、读写结合板块一:我来试试

1.读一读,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课件出示2)

追——赶—— 追赶——你追我赶 摇——晃——摇晃——摇摇晃晃

躲——藏——躲藏——躲躲藏藏

(1)读一读:借助拼音,把词语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2)“——”两边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横线两侧的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每组词内,一字词、两字词、四字词意思相近,且一字词构成两字词,两字词又构成四字词。(3)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3)

如:打——闹——打闹——打打闹闹

寻——觅——寻觅——寻寻觅觅

说——笑——说笑——说说笑笑(4)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2.读一读,注意带点的字词。

(课件出示4)

她咬着唇,提着裙,轻轻地小心地跑。晨光里,乡间路上,我滚着铁环朝前跑。

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理发师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课件出示5)

(1)读一读:把所给例句读一读,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2)想一想,例句中出示的加点的词是表示什么的词语?

(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语。)(板书:动词)(3)写一写:在理解的基础上,仿照例句写一写。

如:我来到学校,放下书包,拿起扫帚扫地。3.读一读。

(1)读通顺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见教材P56、57)(课件出示6)

注意注音的字,读准确;再把短文读通顺。(板书:守株待兔)

(2)思考问题(课件出示7)

①这篇短文写了谁的事?

战国时宋国的一个农夫。

②关于叶公的什么故事?

他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从此不再做农活,天天守在树桩旁,地也荒了。

③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些什么?

(农夫,你不能因为偶尔一次捡到便宜,就会天天有兔子捡,你该好好种地,不要老是存在侥幸心理。如果还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不行的。)

3.读出韵味

(1)重点读好:“守株待兔、树桩、撞死、荒了”。

(2)还可以几人补充内容,分角色表演一下。

三、课堂小结 时间过的真快啊,又到下课时间了。我们这节课学会了动词,了解了用法,学习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明白了不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道理。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利用几个连续动词写个句子。

2.学会通过理解字义,进而来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家人听。答案:

1.我唱着歌,蹦着跳着走在上学的路上。2.略。3.略。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拟人句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搜集的有趣的句子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乐园五”的有关内容。(板书:语文乐园五)

二、学习设问句的用法 板块二:探究与发现

(课件出示9)

白云听到小鸟优美的歌声。

鱼儿听到溪水欢快的笑声。

地上的落叶奔跑着。

空中的雪花舞蹈着。

(课件出示10)

(1)读一读:把所给词语读一读,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想一想: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句子都是把事物当做人来写,很生动、很有趣。也就是拟人句。)

(3)你能仿照这个样子造句吗?(板书:拟人句)

例如:花儿在向我点头,草儿在向我招手。

三、学做读书笔记

板块三:我的作品:学会搜集有趣的句子。1.提示(课件出示11)

(1)从课本上或者课外书上多读一些你认为有趣的句子,抄写下来做成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配上画。(板书:搜集有趣的句子)(2)我们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12)

①要学会把句子美观地抄写下来。

②要知道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③配上美美的画。

2.抄一抄,写一写,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拟人句,明白拟人句的用法;会做读书笔记,学会搜集有趣的句子。同学们都表现的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

(五)动词 守株待兔 拟人句 搜集有趣的句子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继续辨别和使用拟人句。2.学会制作读书笔记。

答案: 如拟人句:

风儿吹。——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雨滴在伞上。——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2.略

【教学反思】

1.本练习了解了动词及用法,会造连动句,学习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明白了不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道理。2.学会了拟人句,明白拟人句的用法;会做读书笔记,学会搜集有趣的句子。教学资料 备课资料 关于拟人句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但是不可以与童话弄混,童话是想象(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就不是一个拟人句)。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需要注意的是,当一句话出现比喻词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比喻句,不是拟人句了。总之,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它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把动物拟人化 1.蜜蜂引路!

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3.鸣蝉在树叶里吟唱。

4.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5.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

6.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二)把植物拟人化

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花儿随风舞蹈。

3.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4.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5.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6.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头。

7.柳树姑娘在风中梳理自己的头发。

(三)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1.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

2.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

3.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4.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5.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鄂教版第八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7

鄂教版第八册第五单元教案

13 神奇的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并能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读、说等活动,体会机器人的神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自己所见过的机器人 2、提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谁来简单地说说你对机器人的认识? 3、揭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布置自读要求。把生字新词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再次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那些机器人,你喜欢哪一种,它有什么神奇之处? 3、汇报自读情况 。 三、学习课文一、四自然段。 1指名读1、4自然段,说说机器人什么作用。 2理解“千奇百怪”“日新月异” 四、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介绍了哪种机器人? 2、再读本段,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神奇的词句。 3、交流体会。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的“亡命之徒”结合实际,体会情况之危急:抓住“能”“善于”等词,体会其追捕罪犯的过人之处。 4、指导朗读第四句话,体会其神奇之处,要读出机器人的勇于追捕、善于追捕、坚决果断的形象。 5、联系本段内容。理解“大显身手”之意。 6、回读第三句话,小结学习方法和作者的说明方法。 7、师生共同小结第2自然段学习方法。 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机器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同学们想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吗? 回家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文5―7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5自然段。 默读这一自然段,交流:宠物机器人有何神奇之处?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为什么会永远陪伴你?体会机器人的喜怒哀乐。 指导学生朗读。 3、师生共议学习方法,用这种学习方法学6、7自然段。 三、创新设计,畅想未来 机器人神通广大,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学们想不想畅想一下未来的机器人? 1、先在小组内讨论,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说清楚它的样子和作用。 2、推荐有创意的设计,交流 14 秦兵马俑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时间:3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3段 1、提出要求:这一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2、学生自学。 3、同桌交流。 4、集体讨论,交流。 5、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穿插。 6、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读第10自然段,填空: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C―――,有的――――,好像―――;…… (2)用“有的……有的……”和“好像”练习说话。 7、指导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学习过渡段 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句话的作用。 (1)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内容? (2)句子前半部分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后半部分是说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造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2、过渡段在划分段落时一般是划上段还是划下段? 二、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分段。 (1)2~10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 (2)按两个方面给2~10自然段分为两段,过渡段是划上段还是划下段? 2、概括段意。 三、学习一、四段 1、指名读第1段。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3、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和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4、总结。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 14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 15荷兰风车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国,会认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风车在荷兰人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舍本体会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感悟荷兰人的聪明才智。 4、学习作者事物的功能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 5、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功能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边讲讲边读边想,从而对风车“最大’”最忠实”的作用有较深的理解,对作者热爱赞美风车的思想感情也会有较深的感悟。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荷兰的风车给人们带来那些帮助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写风车和人类的那些关系? 三、读后检查: 1、指名交流原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讨论有关字词的意思。 2、指名交流。 四、学习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风车在荷兰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全班交流,品读关键的句子:“因此,虽然荷兰世世代代都要受到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达国家。” 大海怎样威胁荷兰的?了解荷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风车是怎样帮助荷兰人发展生产的?讨论、小结,了解拟人化写法的妙处。 3、荷兰人是怎样赞美风车的?为什么称“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品读句子:“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体会荷兰人发挥聪明才智,奋斗努力,借助风车像上帝一样创造了奇迹的自豪感。 品读句子:“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说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4、教师小结写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风车在荷兰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来了结风车和荷兰人的关系。 二、导读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画出说明风车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的句子。 2、指名交流。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2、荷兰人怎样喜爱风车?通过朗读课文原句来告诉大家。 3、从“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一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风车的辉煌历史和他的奉献精神是荷兰人 努力奋斗的精神写照,人们像看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它、打扮它。 5、人们会怎样歌颂“风车”?启发写话,集体交流。 6、回读课文第1自然段,提升学生对“标志”的深刻认识。 板书设计: 15、荷兰的风车 功臣 标志 朋友 一分子 古诗诵读 浪淘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篇8

(四)》教学反思

这个《乐园》,从词语由小到大的归属关系,到“探究发现”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由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扩展出“含动物名称的成语”,再由积累词语上升到积累格言警句,内在的序列性还是比较清晰的。

就我班教学实效来看,孩子们对“含动物名称的成语”最感兴趣了,课堂上意犹未尽,就连“经典诵读”中都占去半壁江山。但说起容易用来难,要真正明白这么多成语的引申义、比喻7,从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恐怕非一日之功,我也只能利用中午“经典诵读”的时间,带着学生简单按“褒贬”分了类。

《游戏》的口语交际,孩子们有话可说,其后设计小练笔,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言深化。《落叶》习作,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落叶基础上,着重抓住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看到它的感受写下来。

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有较大的增长。如果说低年级是想象活动的“敏感期”,那么中年级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第四单元的《落叶》就属于自然景物描写。课前,让学生观察落叶的形状、颜色等;课中让学生说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由此想到的,而且使学生将说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作文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本次教学,比较满意的是“直观感悟,读中学写,丰富想象”和“触类旁通,根据想象,自由表达”这两个环节。当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拾到的落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之时,我相机板书“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指导他们将所想串联起来,并相机指导排比句的写法,此前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省略号及排比句使用不恰当。本次指导后,这一问题,有了较明显改观。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乐园

(四)》教学反思

这个《乐园》,从词语由小到大的归属关系,到“探究发现”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由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扩展出“含动物名称的成语”,再由积累词语上升到积累格言警句,内在的序列性还是比较清晰的。

就我班教学实效来看,孩子们对“含动物名称的成语”最感兴趣了,课堂上意犹未尽,就连“经典诵读”中都占去半壁江山。但说起容易用来难,要真正明白这么多成语的引申义、比喻7,从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恐怕非一日之功,我也只能利用中午“经典诵读”的时间,带着学生简单按“褒贬”分了类。

《游戏》的口语交际,孩子们有话可说,其后设计小练笔,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言深化。《落叶》习作,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落叶基础上,着重抓住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看到它的感受写下来。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 篇9

第2课《短文两篇》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慵yng倦:懒散困倦。天穹qiŽng:天空。景深:这里指背景。

畸j‰变:由于某种原因,事情变得和正常的或设想的情况有差异。累l†i累:接连成串。俗子:鄙俗的人。低回:留恋。

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玲珑剔透:这里形容鸟蛋小巧精致,鲜明透亮。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欧阳斌,湖南耒阳人,1954年出生。作品有散文随笔录《青春絮语》《远方的诱惑》《哲人的乐园》等。

周素姗,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38年来台湾,曾任大华晚报及前中国时报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周素姗的笔龄将届五十年,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周素姗的笔路甚广,她写散文、小说、儿童故事、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不过近年她已减少产量,只写散文和短篇小说。周素姗作品产量虽多,但是她一向只为兴趣以及有所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含著哲理,言之有物,非一般花拳绣腿者可比。周素姗已出版的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寂寞黄昏后》、《心灯集》、《秋夜宴》、《绿萍姊妹》、《无言歌》、《清音》、《春花与春树》、《明日又天涯》、《毕璞自选集》、《老树春深更著花》、《有情世界》等39种。她一篇早期的散文《第一次真好》,曾选入国文课本中。

2、相关知识:

《走,看云去》:云的变化千姿百态,心情也是千变万化,当我们的思想有点慵倦时,就让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我们的目光投向苍穹,欣赏这宇宙永恒不朽的风景。

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写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作者第一次看柚子树而引了的喜悦与新奇以及第一次看见“十姊妹”的雏鸟时并不喜欢,因为“它们的样子很难看”,作者甚至“竟因此而吃不下饭”,但后来“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的时候,作者“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正是有这样的感情变化过程,作者才能够认识“第一次的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从而体会到第一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触动作者动笔写下了第一次的丰富感受,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要拥有人生命中更多的第一次。【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走,看云去》:

本文通过刻画云的变幻多姿和无限的生机,表达了人也应和云一样始终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第一次真好》:

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二、文章脉络 《走,看云去》: 《第一次真好》: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第一次看到柚子引出话题第一次。

第二部分(3-5),具体写自己第一次养“十姊妹”时的新奇感受。第三部分(6),点明主题: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有意义。

三、写作方法

(1)如诗的语言,如画的意境

作者满怀激情地通过对云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富有朝气的少男少女的热情赞颂和殷切期望。文章用拟人手法描述了云的特征。流云,在蔚蓝如湖的天穹里漂泊,千姿百态,楚楚动人。云从小河、湖泊、幽谷、森林中慢慢地升起,优美地移动着轻盈的舞步,在天空流动着、变幻着,壮观、妩媚、缤纷。这诸多的美景扑人眼帘,幅幅视觉镜头排比化出,让读者沉浸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在情思中,又激起新的感情,翻出一层新意。这甜梦般的静谧不仅让读者领略到大自然恬静的美、诗意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云美丽、温柔、奔放,不断追寻的性格。(2)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是单纯的技法、手法的运用,而是服务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第二部分,把云的形态比喻为帆影、羊群、白雪和少男少女优美的身影,形象贴切;而且采用排比句式,渐进地表达了对云的姿态、云的形成、云的品格精神的由衷喜爱和赞美。特别是“要多可爱有多可爱,要多潇洒有多潇洒的少男少女的优美身影”的比喻,让读者感到在作者眼中,云已经仿佛就是少男少女们,也是那么“可爱”,也是那么“潇洒”。正是这种情感在胸中奔涌,不可抑制,到第三部分,由看云到自豪地宣称“我们是云!”又再次用比喻(“我们是云”),用拟人(“太阳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青春在春天里发出迷人的芳馨”)和四个“不属于我们”,三个“一朵一朵……的云”的排比句式,把感情推向高潮,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借赞白云而对少男少女热情赞美的激越豪情。紧接着,作者点明文章主旨,便是水到渠成了。(3)《第一次真好》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说到许多个“第一次”,作者总结自己的感受,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随时留神,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四、重难点导析

(1)为什么作者在第二部分不断地发问? 作者在本文中已把云当作了自己的化身,作者的不断发问正是自己心灵的呐喊,至于“为什么要升腾”等问题,实际上在前文已有所暗示,云也和作者一样要逃脱那种喧闹的都市,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和大自然一起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灵。(2)为什么作者反复说在春天看云? 这里的春天实际上是人生的春天的比喻,它指的是人的年轻阶段。(3)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在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展现了南国的风土乃至人情。

(4)“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5)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练习解答】

一、第一问:可以“逃出喧闹的都市”,走进一片清静的怡人世界。第二问:因为“我们”和“云”一样都年轻,都充满活力。

二、第一问:“第一次”会带给“我”喜悦与新奇。

第二问:因为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它虽然让我不愉快,但是新鲜刺激,令人回味无穷。

三、1、“潇洒”是指丢开一切琐事,显得那么自由、自如、自信;“逃”是表现心之切、行动之快、希望走出去到大自然中的欲望之强烈。

2、“美丽”是健康、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意思。

3、属于我们的是勤奋、向上、不懈地追求理想的青春生活。

4、“愉快”指身心的愉悦;“新鲜”指全新的从来没有过的;“刺激”是指感官或感受奇特,精神、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影响。

四、略 【类文品读】 春日记忆

①狠狠地刮过几场扬着沙然而并不刺骨的风,落过几场雨,空气渐渐变得湿润,心便开始有企盼了。等到河边的柳树上冒出第一粒淡黄的叶芽,春天就真的来了。

②柳树不是一下子就换上新装的。先是米粒大的小小的苞,嫩绿的颜色还裹在紫色的芽托里,远远望过去,整棵树似蒙着一层极淡极淡的鹅黄色轻纱。然而只要那么两三天的工夫,小小的叶芽就钻出来了,那鹅黄轻纱里的绿颜色就一天多似一天,终于蔚然成阴。新绿,是所有的绿颜色里我最喜欢的一种,看见新绿,就知道严冬已经过去了,以后,只有温暖的东风了。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宋人词云“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如烟,轻寒漠漠,正是江南初春最妩媚的写意画。……

③饭桌上的马兰出现的次数稀疏下来的时候,清明就来了。清明节让人又喜欢又讨厌:喜欢,是因为那天,可以名正言顺的半天不上课;讨厌,是回来以后,语文老师一定会布置写《扫烈士墓》的作文。年年如此。于是只得写出“今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这样的陈词滥调来。不过,写作文这样的烦恼,还是微不足道的。读初一还是初二那年,老师要我在清明扫墓时致悼词。我于是把要说的话写了满满一张纸,一路上都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庄严肃穆。结果在老师宣布“下面由某某同学致悼词”后,我抬脚往烈士墓前那一小块水泥高地上走的时候,一不小心踢在台阶上,踉跄了好几步,差点摔了个嘴啃泥。几千人的眼睛全盯着我,我又气又急,等站定后又突然觉得非常好笑,但只能竭力忍着,一本正经念完了词。后来有同学说,我的脸,就像一块大红布。说起来,这倒是我一个难以忘怀的清明节。④清明过后,油菜花就次第开了。而所有乡村的孩子,对于春天最欢欣的记忆,大约就是那一片片如火如茶盛开着的黄澄澄的油菜花了。那种热烈明亮的颜色,即使在阴天,也像是有大太阳在照着。还有那甜丝丝的浓郁的香气,让人看着闻着,不知不觉就从心眼儿里高兴起来。明黄的油菜花,粉红的紫云英的花,加上无处不在的铺天盖地的绿,是江南春天永恒的色调。

⑤油菜花开了,就可以抓蜜蜂了。总能在村上找到不住的土坯房,墙上满是一个个手指粗的小洞,有经验的同伴说,那就是蜜蜂的窝。长时间守着仔细看,真的有蜜蜂在里面进进出出。一般是找一个小的玻璃瓶,再从笤帚上折一段细竹须,然后把竹须伸进洞里去,轻轻转动。这时拿瓶口对着小洞,十有八九就会有一只蜜蜂慌慌张张地飞出来,一头钻进瓶里。慌忙把盖子盖上,蜜蜂就抓到了。蜜蜂抓来不是玩的,是想养着的。当然也不能玩,又不能捉在手心里,要是被蜇上一口,不是好受的,总是很小心地揭开瓶盖,丢一两朵菜花进去,然后手忙脚乱地拧紧瓶盖,期待蜜蜂在里面能吃个饱,再酿出蜜来。可是第二天早上再看,蜜蜂多半死了。于是—懵懂妁顽童心头;也平添了许多怅然。⑥敞开菜花谢了,麦子黄了,春天就要过去;夏天要来了。

⑦隔着这样悠长的岁月回头望,忽然莫名地感激自己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否则,这记忆的画板上,不免要少掉好多绚丽鲜活的色彩了。

1.作者从记忆中采撷了、、、等有关春天的最优美的“花絮”,向我们展示了,抒发了作者。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本文之所以十分动人,是因为它在内容的表述中充满了

;之所以脉络清晰,是因为它在行文的安排上以

为序。

3.文章第②段用一整段来描写柳树发芽,其目的:一是描述了

的过程,二是把作者对春天的之情传达了出来。段尾归结为“正是江南初春最妩媚的写意画”,请你联系文中的表述,感悟“画”的内容,为这幅“写意画”题一句词,题词是。

4.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第⑤段中所提到的“蜜蜂多半死了”的原因是

。(提示:用比较法探究,即瓶内瓶外蜜蜂的比较、瓶内蜜蜂之间的比较)5.第③段中的画线句是作者的体验,你对这种体验有何感受?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6.品读第⑦段,围绕你的童年生活,写一句感悟最真切的话。7.你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往事?为什么值得回味? 往事是: 原因是:

(参考答案:1.柳树发芽、清明扫墓、油菜花开、捕养蜜峰、一幅艳丽明快的江南春日图景、对春天的依恋(喜爱、企盼)之情 2.童真(童趣,童心);时间(时令)3.柳树渐舒(柳树发芽);企盼;如: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如烟,轻寒漠漠)4.根据提示,可获得两个结论:瓶内缺氧,导致蜜蜂死亡;瓶内蜜蜂之间存在着耐缺氧能力的差异。5.略 6.略 7.略)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

yng倦()潇洒()xun闹()天qiŽng()畸变()ch’形()

2、请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蹬一路飞旋的自行车,任微风撩起秀美的黑发;沿一路柳丝轻拂的长堤,我们潇洒地逃出喧闹的都市;顺便将一串低声哼唱的流行歌,遗失在宽阔的街市。()

⑵有那么一片温柔如绒的草地在绿绿地等待我们,有那么一片阳光在艳艳地诱惑我们,还由于什么呢?()

⑶云,优美地移动脚步。()

⑷风是天才而伟大的导演,而天空,则成了最广阔的舞台。()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3、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生命美丽地活在大自然的风景里。

4、下列说法中对“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前面说“不见得很美”,后面又说是“风情画”,前后矛盾。B、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看到小鸟的惊喜之情。

C、“风情画”与风景画相比更加富有地域特色,融入了风土人情的意味。

D、景色“不见得很美”是因为作者是“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

5、你经历过的人生也必然有过第一次,哪一次最让你难忘?请简述其原因。

6、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B、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C、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D、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二、同步解读 第一次真好

①路过人家的墙边,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②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和电视里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③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口味?有多少“第一次”使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个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而的所谓小鸟,()。第一次看妻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此老鸟。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⑤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朴朴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晨消失。

⑥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⑦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⑧愿你珍重第一次。

7、下面是第④自然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①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②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③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

④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

8、作者写自己的一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叙写的是哪三次?请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① ② ③

9、第①自然段中,作者既然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10、第③自然段画线的两个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11、作者哪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12、第⑤自然段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游子吟》)

13、文中哪句话对“第一次真好”作具体的阐释?

三、美文赏读 草地随想 我躺在草地上。

我躺在春日的阳光里。阳光如一双轻柔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我的手,我的露在空气中的肌肤。轻轻的风吻着我,带着花香,带着鸟鸣,甜蜜地亲吻我的面颊。睁开眼,看到一片蔚蓝蔚蓝清澈如水的天空,几朵懒散的云儿在天的尽头飘浮着,阵阵的青草香随着徐徐的春风飘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洒到我的身上,飘进我的每一个毛孔里,如淋浴般,舒服极了。

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已是一片草了,我身体里似乎伸出了细细的根须,从身下的土地钻进去,扎进去。而我的躯体已不复存在,我已融入那方绿色的天地。不知怎么地便想到了盘古与夸父,他们倒下时也一样懒散而安详吗?而我的身躯也能如他们一般,化作高山大江,化作森林原野吗?他们是何等的幸福,与这世界化作一体,永不枯朽,生生不息。他们摆脱了喧嚣的凡尘,融入了静谧的自然。

于是又想到了那个力大无穷的古希腊巨人安泰。他是大地的儿子,只要紧贴着母亲的身体,便有使不完的神勇,但他却不能摆脱人世间的纷扰,终于在一场决斗中丧了命。假如他也像盘古或夸父,远离尘世的纠纷,与大地融为一体,他也将不朽,也将永生。

有了人的世界,也就有了人的生活。有人说生活是网,千丝万缕斩不断的纠葛,东冲西突闯不破的罗网,人处其间,渺小而又可怜,劳碌奔波,一生疲惫。又有人说,生活是梦,一辈子历经折磨,到头来却只孓然一身,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这又是何等的无可奈何,只能喟叹人生如梦,好景难长。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对,人生应该是一阵风,是一片云,轻轻爽地拂过,悠哉悠哉地飘来,风清云淡,一生无悔,这便足矣。生命本属于自然,最终又回到自然,这就是它最好的归宿。放眼望去,天边残阳如血,点燃了飘移的云,也映红了大地。渐渐地,天色暗了,所有的一切和太阳一起消失在天的尽头。耳边便只剩下了树叶的轻唱和晚风的低吟。我躺在草地上,静静地。

14.第2段中“抚摸着”的表达作用是,“亲吻”的表达效果是。15.第3段中“何等”是 的意思,“静谧”的反义词是。16.第6段中“这些”指,“它”指。

17.第8段是个特殊句序的句子,请把它改写成常规句序的句子,并说说原句的好处。18.对文中一些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人生应该是一阵风”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B.“耳边便只剩下了树叶的轻唱和晚风的低吟”用的拟人的修辞方法。

C.“一片蔚蓝蔚蓝清澈如水的天空”、“几朵懒散的云儿在天的尽头飘浮着”用的都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D.“千丝万缕斩不断的纠葛,东冲西突闯不破的罗网”、“轻轻爽爽地拂过,悠哉悠哉地飘来”用的都是对偶的修辞手法。19.简要回答作者躺在草地上想的内容。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0.写出学过的描写草的诗文三句并写出作者、出处。

(参考答案:1.略 2.⑴排比⑵拟人⑶拟人⑷比喻 3.略 4.C 5.略 6.D 7.③②①④

8、①偶见柚子树②饲养十姊妹③生孩子

9、没有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10、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承上启下(或:过渡)

11、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3、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14.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阳光照着我时的惬意心情。用拟人手法写出春风拂面的轻柔,给人的快乐,使语言更富人情味。15.多么;喧嚣 16.上节中有人说生活是网,又有人说生活是梦。生命 17.我静静地躺在草地上。原句强调躺在草地上的情景,突出“静静地”。18.C 19.①自已是一片草②古希腊巨人安泰③人的生活(生活是风,生活是梦,生活是风是云)20.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李商隐《晚晴》)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篇10

【全册教材总目标】

一、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培养自己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浯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三、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303/28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206/181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写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类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特点。

四、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听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五、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六、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教材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

教材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致力于加强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本册课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学会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修改作文)

2、强调积累,注重渗透。

(安排50%左右的篇目背诵全文或片断,安排“读读背背”、“成语积累”)

3、力求简化,便教利学。

(课文篇幅不长,课型简单,练习目标明确,要求适度,可操作性强;阅读、作文、写字“三合一”)【教材的安排】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

全册课文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28篇。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右上角有△者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教学时间安排】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十)”,可安排2~3课时的教学时间。

阅读课文,略读课文一般每课1课时;精读课文短篇的可安排2课时,稍长的可安排3课时。

习作课文,每篇可安排2课时。

综合练习,每个可安排3课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

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

7、练习:

⑴实物投影显示两篇学生日记,边讲评边运用修改符号修改。⑵同桌互相批改一篇习作并交流。

⑶实物投影显示修改后习作,集体评议。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

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只拣儿童多处行 3.早

4.古诗两首习作1 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松鼠

叽叽

支撑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资料、及朗读课文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早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板书设计 3.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教学重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

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五、练习写景。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

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

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2.学生自查自改,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

1、二八月

看巧云

形状 变化特点

颜色

练习1

教学要求:

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教学重点: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师幻灯片(谜语等)生朗读“诵读与赏析”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练习1

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第一部分

(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

(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弟

臭)

(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

2、第二部分

(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

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3)鼓励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创作字谜。(可用书上提供的字,也可以自己选)

3、第三部分

(1)同桌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什么方法? 形象吗?)(2)猜谜。(班级)

并说说创作所用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情景。(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结合课后的作文阅读)(2)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春天来了,大地受到春雨的滋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欣喜。)(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感受来说说自己读了后的体会。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和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的方法)

四、作业:

1、课堂:写下自己创作的字谜。

2、课后:背诵《丝丝小雨》

再创作字谜竞猜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用钢笔描红,注意整体布局;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一、猜字谜

二、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鲁迅、迟到、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写得有进步的。

(2)对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

三、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什么了。

那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样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

(2)指名读,指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2)针对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什么样的礼貌用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3)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中礼貌用语的使用)

(4)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

(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的要求

(2)评议小结。

四、作业

1、课堂:写钢笔字。

2、课后:练习册-单元自测

板书:

练习1

猜字谜

编字谜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5.梦圆飞天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7.克隆之谜习作2 练习2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

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第3 教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 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7.奇妙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7。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诱人前景

习作2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2,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文的具体要求。

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四,学生修改,最后誊情

1,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时间安排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4,教学第四部分。(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2,积累反馈。三,教学第三题。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3,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4,反馈。

五,教学第五题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审题。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单元 8 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 继续学习第三段。

2. 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板书: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9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3课时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教学准备

阿炳的图片 录音课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教学准备

投影片 相关课件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板书:倾

二、学习第5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1)学生自读自练(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

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1)熟读试背。(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10.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挂图

课件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2)反馈学习体会。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学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12.精读与略读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教学准备:

1.相关的教学投影片。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 揭示课题。2. 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1. 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2. 组织交流。

3.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1. 齐读。2. 浏览课文,思考。

1.按要求轻声自读课文。2.小组交流学习结果。3. 指名汇报。4. 指名补充。5. 听读,评议。6. 听读,思考。7. 指名交流。

8. 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12.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习作3(新闻报道)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2、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教学重难点: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教学时间:

2课时(其中包括书面习作1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讲评所写报道,指导学生修改。

三、学生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3(新闻报道)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练习3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2、诵读与积累旨在巩固前面所学词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3、指导学生读贴练字,引导学生赏析汉字美,创造汉字美。

4、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时间:

3课时(自主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文与生活

1、读短文回答问题 1)

自读短文

2)

出示:恍然大悟 理解:一下子明白了。

这位青年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

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中思考。

“学了一年就觉得很好”与“磨穿的砚台”比较,发现这位青年与老师的差距在哪里? 想一想,这位青年会怎么想? 4)

再读全文,得出结论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练字”的看法

1)

出示题目:现在电脑普及了,我们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了。

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2)

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3)

两个阵队展开辩论,摆事实,讲道理。

小结: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书法可以陶冶情操,磨练人的意志,而且,写字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老师也认为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3、列举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1)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2)

同学之间展开竞赛,看谁知道的多?

各自在纸片上写一写书法家的名字,评选出最熟悉书法家的优秀者。3)

优胜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书法家的故事。如:王羲之父子、欧阳修、黄庭坚、颜真卿等。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郑和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说说你所理解的词语意思。参考注释如下:

讲和通好:指相互和解,并建立友好的关系。五湖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全国各地。

振臂一呼:振:挥动。挥动手臂,一声号召。

络绎于途: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沿途过往的人马车船不断。

观风问俗:指观察了解风俗人情。

互通有无:用自己有的去交换自己没有的。指相互交换。心悦诚服:心里喜悦而真诚佩服。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指名朗读。

3、说说如何写好横线上的字。注意:

1)写单个字,要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的主要参照不再是“格子”,而是字的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之间的结构关系。

2)写一行字,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穿插、避让和布局。

4、读贴,书空,交流写好字的诀窍。

5、指定时间内独立描红,临贴。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来说一说

1、读一读口语交际的题目要求。

2、归纳所列话题:

1)

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

2)

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 3)

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

3、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问题,有时甚至常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你还遭遇过什么问题?

4、学生再举例,教师继续罗列于黑板。

5、你对哪个话题最有看法,请你来发表你的看法。

6、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写下同学的看法。

7、代表心里“编”写提纲,试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以及同学们的看法。

8、教师及时指导:

1)

恰当地点拨,使讨论逐渐深入。

2)

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3)

鼓励不善发言的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土、牛

2、说说这两个字的间架结构。

3、教师示范:

土:第一笔横要短而轻柔,长度约为第三笔横的二分之一。第二笔竖要正直有力,敢于冒尖。第三笔横要舒展稳健。整个字的造型犹如一个“正三角形”。牛:撇要粗短如牛角,竖要中直如“牛脊”,字的重心在横中线之上。长横和直竖犹如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

4、学生欣赏中国方块字的几何造型美。

5、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13、秦兵马俑

文本解读: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想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好像有点难度。而因特网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学生可通过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专题网站来感悟课文。教学构想:

本课的教学,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可先让学生充分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课文的特点。课堂上可采用“分组交流、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一点是,这课的教学还应比较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以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9、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14、埃及的金字塔

文本解读:

整篇文章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数字,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镇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上一篇:武汉理工大学概论试卷下一篇:《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