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范文(推荐5篇)
李家完小 许慧娟
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在音乐声中感受平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激发兴趣。
回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知道的或学过的古诗。句式(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写的《 》。二,学习运用平仄规律诵读古诗。
1,作者简介,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板书(李白)板书 :《静夜思》
想读好古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借着这首诗来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技巧。
教学平仄,学习标注平仄符号。抽生读课题。
提问:《静夜思》中的“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谁能再读一次课题?(抽生回答)
2,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有着怎样的心情?这20个字如何来表达这份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静夜思》,细细赏读。
学生标注平仄符号。(1)试读
(2)教师范读。(配乐)
质疑:诗人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3,简述创作背景,感悟诗情
这是一首月夜思乡诗,秋深了,夜静了,明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也照到了身处他乡的诗人身上。诗人揉揉朦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白的浓霜。再仔细看看,这分明不是霜,它像霜一般白,又像水一般清,它使人感到清冷,也给人带来光明。他疑惑 的 抬起头来望望天空,天空像镜子一般明镜。一轮皓月挂在当空,光滑夺目,浸透一天秋碧。哦,原来是月光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显得分外清明沉澈,月亮有缺也有圆。离乡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与亲人团圆?月光照到我的床前,也照到家乡的土地上,家乡的亲人,是不是也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我呢?儿时在家乡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去不复返,多年以后的今天,却在这异地他乡过着孤寂的生活。想着想着,诗人又渐渐 的低下了头。他开始深深的怀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
再读,读出诗人无比悲伤,无比寂寞的心情。
小结,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乡情怀。。一轮明月,勾起一份孤寂的思念,一轮明月,更让孤单的人内心漾起一丝温暖,难怪有人说《静夜思》是中华诗坛第一思乡诗!教师吟唱《静夜思》歌曲。学生跟唱。跟着音乐唱。四,运用
1同学们,李白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当然能写出千古佳句的诗人不仅仅只有李白,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分别写过什么诗呢?
2,运用平仄再读自己最喜欢的那首诗。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周一首的必备古诗都是非常经典的诗句,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平仄符号,把诗读得更加优美,提升我们 的母语素养。
《静夜思》教学反思 李家完小 许慧娟
今天这节课,可以说很不成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单说古诗的诵读上,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甚至连学生都不如。反思这节课教学,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课堂上,教师不能以激情感染学生,尤其是学生诵读环节,其实学生做的很到位,是我没有做出及时评价,导致课堂气氛生硬。
学生在发学言时,不能专心聆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诵读陈毅的《青松》时,读成 唐 陈毅,而我却没有指出来,课下其他学生也围着我说出了这个问题。只是当时他们没敢指出来。这在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不会有这种低级错误。
在语文教学方面,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自身文化底蕴不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缺陷。
李白经典诗句摘抄,李白的古诗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2】: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李白
【3】: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尽。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 《秋风词》
【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7】: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把酒问月》
【8】: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若当初无相识。--李白 《长相思》
【9】: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10】: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
【11】: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 《长干行》
【1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 《秋风词》
【1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将进酒》
【14】: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李白 《长干行》
【15】: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 《秋风词》
【16】: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 《清平调》
【17】: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 《秋风词》
【18】: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催心肝。--李白 《长相思三首》
【19】: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 《月下独酌》
【20】: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
【22】: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 《侠客行》
【2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 《月下独酌其二》
【2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 《清平调》
【2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将进酒》
【26】: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 《行路难》
【27】: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李白
【2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将进酒》
【29】: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将进酒》
【30】: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 《妾薄命》
【31】: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秋风词》
【32】: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白 《侠客行》
【3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34】: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36】: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3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李白 《秋风词》
【38】: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 《长相思二首之二》
【3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0】: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 《侠客行》
【41】: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白名字的由来 前两句为其父所作,第三句为其母所作,最后则为李白所作--李白
【42】: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月下独酌》
【44】:美人如画倾他国,女子芳华红颜祸。硕鼠古风先秦火,士人何处西风弱。--李白 《美人如画》
【45】: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6】:拔剑平四海,横戈却万夫--李白
【47】: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将进酒》
【4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49】: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 《三五七言》
【50】: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逝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李白 《古风(其三十九)》
【51】: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念谁。--李白 《怨情》
【52】: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 《行路难》
【53】:长相思,摧心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 《长相思》
【5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论诗》
【5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冥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 《上李邕》
【5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57】: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将进酒》
【58】: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59】: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60】: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
【6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62】: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 《赠孟浩然》
【63】: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
【6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秋浦歌》
【6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66】:相思想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秋风词》
【67】: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
【68】: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李白 《白头吟》
【69】: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 《客中作》
【70】: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 《把酒问月》
【71】: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 《相和歌辞·相逢行二首》
【72】: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 《春思》
【7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 《秋风词》
【74】: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草根。--李白
【75】: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76】: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 《拟古》
【77】:光阴不可留,生世如转蓬。--李白
【78】: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79】: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李白 《长相思二首之二》
【8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81】:为君唤雪梅花开,握手一笑三千年。--李白
【82】: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
【8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 《古风·秦王扫六合》
【84】: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李白 《远别离》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从史书上干巴巴的记载,我们当然可以知道他的生平轶事,真正难的却是从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层面来分析他的性格。何况我们如今要谈论的还是一位“仙人”,他的人格意志与精神自由的矛盾更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在李白身上,既有屈原式的对现实、对人生的眷恋与执着,有屈原那种独立不迁、好修为常的人格精神,也有庄周式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精神自由的追求一旦被现实生活否定,他又企图在纵酒迷醉、隐游山水、寻仙访道的生存方式中得到无意志的解脱。因此,他又有庄周那种悲观厌世、人生若梦的消极情绪。但是无论这种矛盾深刻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断定一点:李白就是李白,除去那些后天形成的复杂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真正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乃是那近乎与生俱来的横溢才华,还有他那深入骨髓的浪漫潇洒!
之所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深入骨髓,绝非是捕风捉影。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从来没有如李白这般,在自己所作每首诗中都浪漫得如斯自然而深刻,在自己所写的每句诗里,都能浪漫得如此信手拈来。
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有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充分肯定了李白诗的重要地位。总之,李白和屈原一起,堪称中国古典浪漫诗派两昆仑,无人可与同日而语。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这里,我们还要着重介绍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德江县朱家沟学校 简光会
内容摘要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诗与酒的关系非常亲密。李白是酒神与缪斯孕育的骄子,他的诗歌中相当一部分与酒有关。李白承继了魏晋的名士风流,谱写了千古绝唱,其饮酒诗歌极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 李 白 酒神精神 千古绝唱 诗酒人生 艺术特色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骚人墨客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诗人李白,更是纵情诗酒,文采风流,千载之下,众口传诵,犹令人追慕不已。更兼他每每酒酣之时,文思泉涌,泼墨挥毫,一挥而就。现存李白诗千余首,奇葩异卉,煌煌熠熠,而其中与酒相涉者,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统计,竟有百分之十六,时人皆盛传称其“斗酒诗百篇”,遂有“诗仙”之美誉。
李白身怀玉璧,抱负不凡,但终其一生,竟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英才白首,对个人而言乃是人生的悲剧,然李白将之变成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诸多浮生悲喜,制成了千古佳酿。
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思的形象,来命名个人解体而同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二者合为一体的神秘的陶醉的境界。因为,在他看来,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性的放纵,狂歌乱舞,表现了个体自我毁灭和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正显示了悲剧艺术的起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李白面对人生的困厄,发出了愤懑的呼喊,在屡屡的失意面前,他也曾有过消极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更多时候,他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俗世红尘的坎坷,并没有让他委顿颓唐,反而激发了他更高更烈的热情,来拥抱生命,并且唱出了“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章,极具酒神精神。毫无疑问,他是酒神与缪斯共同孕育的一代天骄。本文从生活与艺术的角度,研究占了李白诗篇重要篇幅的酒诗歌,探讨其诗酒人生,以及其酒诗歌的艺术。
一、酒与李白诗歌的渊源
(一)中国悠久的酒文化
酒是世界性的饮品,东西方酒种酒俗各有千秋。中国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酒。俗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之相对的,就是琴棋书画诗花酒。前者倾重人的基本需求,而后者则凸显人的精神层面的欲望。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酉”字,此即“酒”字的初文。而酒的实际出现时间,无疑要比之更早。据《史记・夏本纪》载,民间传说是夏朝时杜康所造,后世遂以“杜康”作酒的代称。此外,还有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以及上天造酒说。
农耕社会里,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用粮食来酿酒了,如《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类句子,足为佐证。
造酒的技术不断提高,酒器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由最初的天然器具如兽角、海螺等,到陶制酒器,无不见证着文化发展的轨迹。在青铜器时代,就有诸如爵、觥、盉、尊、斝、觚、杯等等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后世的酒器无论形制,还是材质,都有长足的发展。
而酒的礼俗,在古代尤为重视,酒也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世说新语》记载,桓温有主簿善制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酒的品评,也是一门学问。人们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对酒进行品评,区分好坏优劣。时至今日,对酒的品评还是依靠人的品尝,而无法倚重于机器。
国人尚酒,遗风相习,也就产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掌故。
《史记・殷本纪》中,记录了骄奢淫逸的纣王,竟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与裸裎的宫妃嬉游无度,作长夜之宴。再如,鲁酒薄而邯郸围、鸿门宴、卓文君当垆卖酒、刘邦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可谓妇孺皆知,人们一 直津津乐道。
汗牛充栋的典籍中,飘着酒香的文字,俯首可拾。早在《诗经・小雅》中的《鹿鸣》里,就曾生动地描绘了贵族大宴宾客的情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再如,屈原《九歌》则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酒与文化,互为骨肉。李白的诗歌中,自然也传承着这一血脉。
(二)酒与诗歌
文人爱酒的甘美,酒因文人而提升品味。特别是感情充沛的诗人,不乏嗜酒如命的,他们籍酒挥毫,妙笔生花。酒能令大脑兴奋,让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中,更能激起其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是很多人都曾体验过的。这在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观照下,已经有了科学的论证。酒是诗媒人,此话不虚。
前文已述,酒与文化特别是与诗歌的缠络穿结,难分难舍。诗人爱酒,因酒为诗,形成这个传统的缘由,窃以为自有多种历史因素。
其一,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
从中国诗歌史上不难发现,相较而言,叙事性作品比抒情性作品出现得晚,数量最多,并且成就最高的,非抒情诗莫属。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一些祭祀宴饮的歌词祈愿赞颂,余下的大多数则是民间的抒情性歌谣。当时朝廷派出许多采诗官,到处收集民间歌谣,以知晓风俗,明瞭为政得失。这些抒情性民歌,即集于其中《风》的部分。
诗缘情。《尚书》云:诗言志。据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的考证,“志”原来与“意”、“情”是同义词。那么,“诗言志”即可理解为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至于诗歌的功能,《论语・阳货》载,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以,抒情诗就是描写人心中由外界引起的种种感情的作品。而这种短小不太费时的体裁,适合在饮酒的环境里进行,作者就情不自禁地选择了诗歌,兴奋地把内心的情绪冲动倾泻出来,形诸诗篇。
其二,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促成诗酒联姻。
古代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大约发生在汉末。当时社会动荡,政治最黑暗、混乱,骚人墨客们动辄得咎,被强权暴政轻易地屠戮。生命的朝不保夕,财富的得失转瞬,他们无奈地亲近了酒。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的曹操,也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对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而言,他们不再关心富贵荣华这些虚无飘渺、难以掌握的东西,唯有短暂的欢乐的片刻是真实的。于是,他们更加沉迷于醉酒的境界。
酒和诗歌之于他们,是避祸的帷幕,也是排遣苦闷忧患的药品。就如同这个时期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样。
其三,儒道势力的此消彼长,影响诗歌与酒结缘。
儒家思想体系一贯注重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标榜所谓“克己复礼”。对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制约,饮酒也不能例外,强调“酒德”。
这般过分强调礼节,反而妨碍了对饮酒优美境界的体验。
而道家思想则不同,反对繁琐的礼节规定,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魏晋以来,玄学风气,诗人们摆脱了儒教的种种桎梏,纷纷转向老庄思想。李白的行事为文,颇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而且李唐皇朝,因老子姓李的缘故,推崇道教为国教,诗人嗜酒,诗中写酒,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即是作家所感受、所体验或所理解的。李白这位诗人,平生嗜好杯中物,对酒的生理作用、酒的社会功能、酒与感情的关系体会很深,因此他爱吟诗作赋,将酒写进诗歌里,诗与酒成为他的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这正好印证了毛泽东的理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在一起的东西。”
(三)李白的酒神精神
盛唐国力强盛,四夷来服,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版图辽阔,物阜民丰。这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朝廷科举开科取士,有专门面向诗人的科目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诗歌有人赏识,就能够立刻改变命运,所以,几乎所有诗人都热衷于此道。诗人普遍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据说诗人上街吃饭时,腰包里忘带银子了,店家也毫不计较,只要在高挂的“诗板”上,即兴题上一首诗就行了。
除了科举制度外,官吏的选用还有门荫制度,以及保荐制度,并行不悖。所谓门荫,指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这一制度始于汉,立于唐。保荐也称保举,是中央文武大臣和地方行政长官,向国家保举有才能、有功劳的人才,以供录用或提拔的选官方式。
李白虽然身挟奇技,却不耐烦走科举的道路,也没有余荫可庇,他梦想不同凡响,平步青云,也就走了希望得到保举的路子。因此,他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这样有谀辞嫌疑的句子。“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其二)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李白失望了。
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李白入京,供奉翰林。李白认为壮志得酬的机会来了,欣喜若狂,临行时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但玄宗只是想借李白的盖世文才,写些粉饰“德政”、歌颂“升平”的诗歌而已。最终,玄宗藉口“非廊庙器”,将李白“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惺惺相惜,一见如故,情逾兄弟。这两位唐朝的诗歌的双峰交会,意义深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流浪途中的李白不忘报国之志,孰料所投非人,竟获罪流放夜郎。上元二年,李光弼领兵讨伐史朝义叛军,李白尚不顾衰老残躯,请缨从军,后来因病中途折回。宝应元年,李白逝世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临终之时,赋绝笔诗《临路歌》。
李白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自己的才华能够得以报效国家,就算会有挫折,他也不忘激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正是这样一种越挫越勇、积极进取的精神,李白才极具酒神气质,意气风发,诗歌中总是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感人的力量。
清代张潮《幽梦影》云: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白云千载 空悠悠,从来,圣贤都是寂寞的。然而,千载以降,好酒能诗,倜傥风流,惊才绝艳的,尚有何人?他是中华诗歌的泰山星斗,后人只能感叹高山仰止。
二、诗仙的千古绝唱
开元天宝年间,纵情诗酒之士辈出,各具风貌,但又有共同点,即以放旷诗酒的方式,来表达对世俗礼教的厌弃,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生动地描绘了贺知章、李白、张旭等人,嗜酒任达,放浪形骸的形象。其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无愧于“天下诗人之冠”的李白,终身追求浪漫情调,不乏魏晋名士的狷狂。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傲岸不屈,矫矫不群;对于世俗的所谓珍宝,则不屑一顾,不为形役,襟怀潇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说:“正当地说来,人们只能把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就是通过这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住艺术”。
而同样谈到艺术的本质论时,黑给尔也说:“我们所要讨论的艺术,无论是就目的还是手段来说,都是自由的艺术。并且,只有靠它的这种自由性,美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艺术”。
他们所谈的自由性,都是形而上的。酒酣的诗人,血脉喷张,激情如潮,这样,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藩篱,都被李白打破。诗笔随着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变幻莫测、摇曳生姿而又宛若天成。
李白酒后创作的绝句,那清新的境界,飘逸的风神,流畅的节奏,朴实的语言,旱与伦比。就像杜甫称赞他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而李白的那些清新自然的作品,则可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少有酒癖,长而不衰,又至死不休。唐孟棨《本事诗》说:“(白)初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及至暮年,他“除诗歌之外,唯一的嗜好就是酒”。(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而李白则说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高谈满四座,一 日倾千觞”(《赠刘都使》)。这些诗句显然是夸张,但李白喜饮、善饮、豪饮却是事实。
李白时而浅酌微吟,时而豪饮高歌,时而狂歌痛饮,其诗歌也相应地展现出或逸态凌云,或气骨高举,或沉郁悲慨的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固然有深刻复杂的原因,但李白饮酒本身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诗人或独酌,或对酌;或饮于山林,或醉在花间;或携妓佐酒,或抚琴衔杯,难以枚举。李白能借助美酒的魔力,精品佳构灿若星辰,作为诗歌具有掀揭宇宙的奇伟磅礴的力度,更具有眩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一)天地之思
李白的诗歌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以飘逸之风独步诗坛。李白诗“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明朝胡应麟语)诗歌优美中体现出逸态,展示着诗人的雅韵高情。李白借酒返归自然,体悟生命的本真,能将生命与天地融为一体。
比如,“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又如“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李白沉醉人生,往往得酒中之趣,更得自然之趣,将物色风光纳入胸怀,以高人的醉眼体察万物,诗歌有物我为一,心与道冥的风致,如“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待酒不至》)。再如对酌的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花月之间,且莫停杯,若我醉了,你可以自由来去。诗中的放达直率,直逼陶源明遗韵。
李白常喝得酩酊大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春日醉起言志》)。这首诗丝毫没有因诗人终日沉醉而显得颓废,反而有一种识得生活趣味,乐以忘忧的愉悦之情。
李白以雅韵高情畅饮,以清以思妙笔作诗,在诗中营造出空灵明秀、静谧安适的意境,展示出卓而不群的高士姿态与仙道风骨,其诗歌也成为气格豪逸的千秋绝调。李白在酒的刺激下,用与生俱来的逸才发抒高士情怀,诗歌显示出人与天地为一,超乎生死穷达,忘怀荣辱得失的态度,诗歌有“不群之致”。在《月下独酌》(四首)中,李白写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脆弱与虚无的感慨。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
人生苦短,雪泥鸿爪。世间的脚步谁都无法留住,这是人生的悲哀,更是千古人所共悲。
(二)恋恋骊歌
古人因交通讯息不便,远隔山岳,难以相见,甚至一别之后,即成参商,再见无期。因此,他们对离别就更郑重、深情。李白一向“以侠自任”,据载,在他初次漫游时,就曾做过两件值得注意的事情:一是丐贷营葬友人吴指南;其二是在扬州接济落魄公子,不到一年即“散金三十万”。在《赠襄阳少府皓》中,李白写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对友谊的珍重表露无遗。
唐诗里常见许多事关离别的诗篇,屡屡出现诸如折柳、灞桥意象等。那时送别都会郑重地饯行,并且赋诗唱和,这样的情景,在李白的饮酒诗篇中多有描述。
《送殷淑三首》中,他借酒一吐衷曲:“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连夜宴饮送别友人,眼看离别在即,浓郁的离情别绪,装满手中的杯子,诗人竟不忍举杯。
无论是何种原因,远离都会造成疏离和孤独。分离之后,音书隔绝,酒就成了游子故旧彼此藉以寄寓思念之物。如李白的《江行寄远》诗: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馀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再如其《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读来琅琅上口,而漂泊异乡的游子,酒醒了以后,又该何去何从?就像笔者曾经读到过的一句新诗:灵魂孤独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那里都是心灵的异乡。
但李白吟咏别离的诗歌中,也不全是忧伤的。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与烟霞亲”的游仙,与李白情志相投,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送别他赴华山作仙游时写的。
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象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
尘世污浊,愿志同道合的你能挣脱俗障,潇洒出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意韵流长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沈德潜《唐诗别裁》),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因此诗中将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咏叹而不感伤,作者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情怀,跃然纸上。
(三)郁意豪情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白痛饮狂歌,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借酒消减内心的深哀巨痛和无限悲愁,但是心中块垒在酒的浇释下,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抑郁不平。李白饮酒有追求享乐的因素,这不可否认。但诗人主要还是借酒麻醉神经,把酒作为消除内忧的工具。
李白的忧患意识更深沉,常常借酒销愁,比如“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其四)、“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涤荡千古愁,流连百壶饮”(《友人会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别校书叔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二首》)。
李白诗歌的悲慨风格,是他内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伤情绪的自然抒发,有理想成灰的失意之悲,遭谗受挫、系狱流放之悲,有社稷倾覆、生灵涂炭之悲。这种悲情使李白进入酒中寻求宽慰,酒也把诗人带入了狂放不羁的境界,写出不少名篇。
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处在出世与入世、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中,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诗人于是放浪于诗歌酒中,以举杯狂饮解脱内心愁苦,而穷愁因痛饮变得更深苦,诗歌也因痛饮更深沉雄奇。
“痛饮狂歌醒复醉,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这是李白对世道的一种消极反抗,但他诗中豪放不羁的个性和鬼斧神工的艺术,足以让后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李白钟情饮酒,成就了诗人的诗酒风流,更是大唐气象的折射,也是李白的诗酒人生最好的诠释。
三、李白饮酒诗的艺术特色
(一)瑰丽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大多具有瑰丽奇特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是在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却往往要借助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更准确地把握生活的本质。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原理。
就如黑格尔所言,“客观存在方面被看成偶然的,全凭幻想任意驱遣。这幻想随一时的心血来潮,可以把现前的东西照实反映出来,也可以歪曲外在世界,把它弄得颠倒错乱,怪诞离奇。”
李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当他十分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社会、热烈追求理想境界时,往往虚构出仙境与幻境;当现实生活本身不足以表达一腔豪情与激愤时,他也常常借助于想象与夸张。
如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调头,有如东风射马耳。”诗人用“不值一杯水”来形容万言诗章的价值,用“东风射马耳”来夸张人们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愤慨 和痛苦。
再如,李白描写自己的愁绪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诗人把夸张的对象与具体懂的事物联系起来,借“三千丈”的白发,来极写自己的愁绪,使之鲜明生动,易于感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也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光阴之速和人生易老。
这般大胆想象的句子,在李白的诗篇中,俯手可拾。如,写侠客的豪情,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写望月的奇想,有“持取月中桂,能为寒者薪”;写自己对京城的忆念,则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些想象与夸张可谓新、奇、怪、绝,但由于他们的基础是生活本身,所以虽常常出人意外,却毫不做作和牵强,反而十分自然和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愿望,从而形成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恣肆汪洋的语言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诗人是看家的仆人。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阅读他的作品,会获得各种极致的艺术享受。
他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即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宛若回旋的狂飙,喷溢的火山,狂呼怒斥,纵横变幻。
如他的《蜀道难》,先借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继而描写沿途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在诗中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三次出现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决不任格律来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他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如《长干行》明显受《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一回一叫一肠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则运用了生动的口语,饶有趣味。
(三)酣畅淋漓的感情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人有着充沛和不可羁勒的感情,无论写 什么主题,总能融注自己真实的感情,从而写出不可模拟的作品。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细致的描写,他往往更擅长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全诗有一种奔腾的气势,犹如山洪冲出山谷,一泻千里。
如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将进酒》诸篇,都是这样的作品。因此李白笔下的黄河、蜀道、北风、雨雪等等意象,都明显地染上了诗人浓重的感情色彩。
读者正可以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类诗句,感受到诗人的性格与豪情。
李白一生磊落傲岸,旷达不羁,传说他曾让贵妃替他磨墨,令帝国第一红人高力士脱靴,这与他在诗歌中表现的蔑视权贵,睥睨天下的形象,诗如其人,完全可以画上等号。
贺知章初遇李白时,惊称李白是“天上谪仙人”,并将象征自己地位的金龟,摘下来换酒与李白同醉。唐玄宗召见李白时,一贯注重仪表的皇帝,竟也情不自禁地走下丹陛,“降阶相迓”,李白的风神灵秀,可见一斑。
纵观李白一生,就像一组交响诗,亦如一出传奇。传说,他出生时母梦太白星入怀,因以为名。而他的离去,竟也极富传奇性,相传他醉酒之后,于江畔捉月而殁„„
斯人已矣,李白的诗酒风流,永远照亮中国文学的天空。
四、结 论
综上所述,李白的一生可谓诗酒人生,他高超精湛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他的风采,会令所有的来者无限景仰。正如李白的知音、唐诗的另一座高峰杜甫所写的:不废江河万古流。
参考文献:
[1]杨昌君:《中国人事制度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2]于民雄选注:《诗经》[M],贵州民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3]邓绍基等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李白》[M],1998年1月第二版。[4]沙灵娜译诗:《唐诗三百首全译》[M],贵州民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5]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6]袁行霈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三版。[7]刘叔成主编:《新编文艺学概论》[C],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李白不但被历代的文论家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就连“诗圣”杜甫对他都是推崇备至,曾称赞他“诗无敌”,“敏捷诗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气傲。不用说,同辈诗人的作品,是很难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
但是,偏偏就有一位只比他大两三岁的同辈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但入了李太白的法眼,据说甚至曾让他束手无策,郁闷不已。这个诗人就是崔颢,他让李白束手无策的作品就是著名的《黄鹤楼》,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代有多种诗话记载: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题写在楼上的这一首诗,并没有像通常那样,也即兴赋诗一首,题写在楼上。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上说,李白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五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第一“崔颢”条下,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虽然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颢较着劲。有人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为了跟崔颢《黄鹤楼》一决高下而写的。还有人说,李白的另一首《鹦鹉洲》诗也是跟崔颢《黄鹤楼》较劲的作品。如此说来,李白对于自己没能在黄鹤楼上写出超过崔颢的诗,是耿耿于怀的。计有功虽然记载了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但是他对此事持怀疑态度,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也不认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有跟崔颢《黄鹤楼》叫板的意思(《唐宋诗醇》卷七)。我个人认为,史实固然难以考证,但是,姑且相信真有其事,把它作为一桩文艺佳话来谈论一下,也是可以的。至于《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一诗,我赞成明人杨慎的说法,它是一首伪作。先摘录李白的这两首作品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比,究竟是哪一首作品更胜一筹呢?一般来说,历代文论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鹦鹉洲》一诗,但有不少论者认为,《登金陵凤凰台》可以与崔颢《黄鹤楼》相媲美。例如,元人方回曾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清代王夫之在严词批评宋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说法之后,认为“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在王夫之看来,唐诗是不如汉诗的。王夫之更具体指出,崔颢诗第一联就远远不如李白诗,崔诗“意多碍气”(《唐诗评选》卷四)。爱新觉罗·弘历也曾称赞二诗,“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唐宋诗醇》卷七)。也有一些人认为李白的诗超过了崔颢的《黄鹤楼》。例如,明代瞿佑就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比起崔颢《黄鹤楼》,是“十倍曹丕”。瞿佑这样说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爱国忧君之意”“远过”崔颢的“乡关之念”(《归田诗话》卷上)。当然,也有不少人虽然没有直接把李白诗跟崔颢诗作比较,但实际上是认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宋人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清金圣叹认为后人都无法跳出崔颢《黄鹤楼》的樊笼(《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纪昀称崔颢诗为“绝调”,赞其“意境宽然有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沈德潜称崔颢诗“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等等,莫不如此。我个人认为,两首诗的确难分高下,也不必强分高下。但是,跟明代瞿佑的观点相反,我认为,作为诗歌内含,“爱国忧君之意”还不如“乡关之思”。此外,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崔颢诗创作在前,李白诗仿作于后。那么,单从尊重原创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态度也无妨稍稍向崔颢倾斜一下。即使认为崔颢《黄鹤楼》稍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筹,也无损李白一丝一毫的声誉。自从宋代著名诗歌理论严羽家提出唐人七律诗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之后,后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见。意见主要有两种:明代何仲默、薛君采等认为当以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为第一(杨慎《升庵诗话》卷十),清潘德舆认为当以杜甫《登高》为压卷(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沈佺期、杜甫诗照录如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都是不错的诗,至于哪一首更好呢?读者朋友自己去判断好了。说了半天,正题,即崔颢《黄鹤楼》究竟好在哪里,几乎被遗忘了,这里补说几句。关于崔颢《黄鹤楼》的好处,前人主要有这样一些说法: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宋·刘辰翁);宽然有余,无所不写(明·谭元春);意境宽然有余(清·纪昀);意在象先,神行语外(沈德潜)。总而言之,就是说,崔颢的诗写得大气。我个人最欣赏的有三点:一是对于道家追求飞升不死神话的彻底否定,富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二是旖旎、高亮度的景物,竟然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三是“悠悠”“历历”“凄凄”等词语以及首联的歌行句式等,构成了铿锵回旋的音韵之美。[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