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秋天教学设计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4秋天教学设计

14秋天教学设计 篇1

14.《秋天》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明确]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14秋天教学设计 篇2

北京地铁14号线线路全长47.7 km,张郭庄站为全线仅有的一座高架站,位于线路最西端。具体位置位于规划梅市口路中,车站走向为东西向,为路中侧式高架车站,车站规模为长143 m、宽18.9 m。

1设计总思路

作为全线唯一的高架车站,除了满足车站最基本的功能外,为了充分体现“科技、绿色、人文”三大理念,经过多次专家论证,设计应该注意的原则和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架车站的建筑形式应根据车站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进行综合比较,采用的结构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受力明确、传力简洁,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延性[1]。依据建筑确定的清水混凝土风格的方案来实施结构。

2)车站结构设计分别按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同时满足施工工艺、运营、防水、防火、防雷、防迷散电流等要求[2]。此外还应按照项目总体的减震、降噪要求,对高架车站结构、行车道床等进行多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得出最佳方案。车站高架结构应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设防,轨道梁则按现行铁路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设防,车站内直接承受列车荷载构件(轨道梁)的计算按照地铁规范和铁路桥梁规范执行[3]。结构设计拟采用U形梁、新型减隔震支座,达到乘客舒适的目标,体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效结合。

3)高架车站着重于使用有利回收、以生物成分为主的建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选用本地制造商和供应商生产和组装的材料及产品。施工废料的回收是衡量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建议使用回收钢材、水泥替代物及回收骨料混凝土等方法从建筑结构方面达到节材的目的。通常,使用炼钢厂高炉、鼓风炉矿渣或火力发电厂粉煤灰可有效代替40%以上的纯水泥,因而在此高架站中予以采用[4]。

2建筑思路

张郭庄站最终确定为3层侧式高架站,外形方案由美国某家绿色建筑设计公司设计,采用清水混凝土风格,是北京首个采用清水混凝土的车站,以体现“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理念;高架车站广阔视野的特点,则体现了高架让城市更有表现力的新的城市规划方式。图2为张郭庄站横剖面图,图3为张郭庄站纵剖面图。

3结构专业思路

高架地面车站为地上3层,层高分别为5.82、4.77和1.53 m,合计12.12 m。纵向轴距为15.5+16×7+15.5=143 m。为使结构更能体现建筑的理念,采用横向3柱2跨的框架结构形式,总宽为18.9 m。车站路中设置,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图4为车站结构纵剖面图,图5为车站的整体效果图。

4U形梁的采用

采用U形梁,可以达到进一步减震、降噪的效果。U形梁已经在我国若干条轨道交通线上采用,是高架桥梁的首选方案,但在3层框架车站中还是首次被采用,提出了桥梁与建筑合一的新型建设方式。

与传统的轨道梁相比,U形梁具有降噪效果好、外观美观、断面利用率高、造价低等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U形梁上部结构采用开口的U形取代传统结构所使用的箱梁,地铁轨道直接铺设在U形梁的结构底板上。梁的两侧腹板可以有效阻隔地铁车辆轮轨噪声。根据模拟计算表明,与传统箱形梁相比,车辆在U形梁内运行可以降低噪声6~10 dB。

2)U形梁的上翼缘顶部与地铁车辆底板处于相同高度,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作为紧急疏散通道为乘客提供方便;同时,因为车辆受到U形梁整体结构两侧腹板的保护,无需像传统高架结构考虑防冲撞功能,安全性较其他高架结构有了进一步提高。

3)U形梁结构本身具有阻隔车辆轮轨噪声的功能,大大增加了站台内候车乘客的舒适性,再加上U形梁结构底板的混凝土截面较传统箱梁大大减小,因此,采用U形梁系统将有效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4)U形梁建筑底板高度只有26 cm,大约为箱形梁建筑高度的1/6,节省材料、降低造价的同时,梁的外形更轻、美观。但U形梁的施工要求较高、技术性较强。

5结语

本文通过对北京14号线轨道交通张郭庄高架车站的设计剖析,从建筑和结构2个角度,分别对车站的具体方案形式作了描述。最后,提出了在轨道高架车站结构设计中应用U形梁的优点,并在张郭庄高架车站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庆贺,朱合华,庄荣.地铁与轻轨[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赵毓成,张晓林,刘海波.长春轨道交通4号线典型车站建筑结构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43-45,62.

14秋天教学设计 篇3

Casarte卡萨帝的名字的灵感源于意大利语,“La casa”意为“家”,“arte”意为”艺术”,两者合二为一就是Casarte,意为“家的艺术”。

卡萨帝代表着优雅的艺术化外观,精益求精的工艺和钻石级品质,创新人性科技,并致力于—体化智慧艺术家居体验,引领家的艺术。卡萨帝在全球拥有14个设计中心、28个合作研发机构(如麻省理工等),有着由许多在业界盛名的设计师所带领的跨越多个国家的300多位设计师团队(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中国等12个国家)。融聚了全球设计和创新精华,材质选择以不锈钢和玻璃为主的“永恒材质”,先后获得“IF设计大奖”、“红点奖”、“Plus X大奖”等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卡萨帝旗下已拥有冰箱、酒柜、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厨房电器(抽油烟机、灶具、消毒柜、烤箱、蒸炉、徽波炉、洗碗饥等)、生活小家电(咖啡机、面包机、榨汁机、搅拌机、柳橙机、暖杯碟机、电水煲等)、电视机以及整体橱柜等9大品类、39大系列、380余个型号的严品。目前已进入全球千万高端家庭。

秉持”创艺家电,格调生活”的品牌理念,卡萨帝在“汲取精致生活的灵感,缔造永恒的艺术品质”的核心品牌设计语言下,每一件产品都诠释着家电生活艺术化的趋势,致力于为都市精英人群打造优雅精致的格调生活。

新色彩活力

海尔香槟金市场份额的不断攀升代表了家电行业的风向标,为家电行业的固有色彩增加了亮丽的一笔,在“白、银、灰”的固有色域里注入了新的色彩活力。

行业贡献

卡萨帝香槟金布伦斯法式冰箱,仅2013四季度的销量在海尔冰箱外观销售数据中占比11.9%,2014年上半年销量更是高达30.3%。童年,卡萨帝欧式滚筒洗衣机、海尔帝樽空调、天樽空调都相继使用香槟金色。国内各大家电品牌的产品也不约而同的运用这一颜色,尤其在冰箱及空调产品上。伴随大家电行业的高频应用,小家电行业及电子行业紧随流行趋势,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等小型家电中,香槟金色渐渐成为工业产品市场上的主流颜色。苹果5S也首度推出除白色、黑色之外的首款趋势色彩——香槟金色。香槟金色在工业领域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家电领域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颜色。

14秋天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认识两个地点的名称。

2.熟练掌握十二个月份的英文表达和描述天气状况的形容词词汇。

(二)能力

1.能够灵活掌握句型:______ works in a ______.2.能根据所学的形容词描述天气状况。

(三)情感

让学生认识到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新单词: 有关场所的英文名称: mall grocery store 十二个月份的英文名称: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和天气有关的形容词:

cold snowy warm rainy hot sunny windy cloudy 2.掌握下面的句型:

A(clerk)works in a(store).(雇员)在(商店)里工作。

三、教学媒体

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教学图片、自制日历所需物品、水彩笔、相关的动画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师生齐唱歌曲“As I was going down the street”,边唱边做动作。2)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某一职业,让学生说出其英文职业名称。2.呈现新课 1)通过精美的图片学习表示场所的单词“mall” “grocery store”。把表示职业的图片和表示场所的图片放在一起来学习句子,比如:A waiter works in a restaurant.2)播放有关十二个月份和描述天气状况的课件。在讲述表达天气状况的形容词时,教师配以动作和面部表情。让学生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状况。

3.趣味操练

1)让学生画出一个职业人物形象及所工作的场所,然后说一个句子给全班听。例如:A clerk works in a store.2)学生自制日历,标注月份的英文名称。说说自己的生日。

3)播放有关月份和描述天气状况的动画、视频,欣赏和学唱有关月份的歌曲。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4.课堂评价

1)教师指导学生做活动手册的相关练习。

2)鼓励学生要学以致用,学会了就要去灵活的应用它。对于能力差些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树立其自信心。

5.学以致用

14《登山》教学设计之六 篇5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提纲给课文分段,继续学习说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2、简介当时时代背景。(十月革命、隐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学习生字词,理解词意。

2、联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分段

1、课文写登山这件事,分哪几个过程?

2、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说段意。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能背诵写日出景色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气走战胜困难,而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重点: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含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有没有疑难问题?

2、讨论: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隐居”一词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说明什么?

3、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4、用一句话概括。

5、说说段意。(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列宁他样走的是一条危险的山间小路?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危险的气氛。

2、说说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如果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过小路的危险和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

3、朗读“登上山顶”这一自然段,欣赏山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想象背诵。

4、讨论: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5、练习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

2、讨论:为什么列宁要坚持仍然走那条小路回来?

3、体味课文结句:“让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革命者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

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说结果后补说原因。

第二句,从登山这件事得出一个道理――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困难。

第三句点明应该怎么做?(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

(2)抓重点词语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 )的阳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雾。远处( )的湖水开始发出( )的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 )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 )下,鸟儿们放开歌喉( )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

板书设计:

登 山

登山 走险路(勇气)

往回走 坚持再走险路

14周原画设计教案 篇6

授课班机:数字传媒1001B 授课内容:动物的行走于跑步

授课时间:11月29日9.10节,12月2日7.8节 授课过程: 1.前后肢的动作关系

四足动物的行走和跑步动作与人类的动作有相似之处.因为小孩子在学会行走之前也是在地上爬行,与动物的行为差不多.因此在研究动物的行走和跑步的动作时,不妨以人类的行走和跑步动作为参考,来理解四足动物载跨步时的变化特征.四足动物在行走过程中前肢与后肢同时交替着向前跨步.我们可以把前肢理解为一个站立的人的两条腿,把后肢理解为另一个站立的人的两条腿.前肢左足即将离开地面,这预示着动物的躯干前左侧即将失去平衡,必须由后肢来填补这一空缺,此时只能是后肢的左足来充当这一角色.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确定前后肢的步伐错落关系;当前肢是“交叉步”时,前肢拖后的足与后肢悬空的足在同一侧,前肢靠前的足与后肢着地的足在同一侧,这种前后肢的关系基本上是固定的

.2.四足动物的跑步

14秋天教学设计 篇7

在公路工程的路基边坡勘察、设计、施工中, 对地质勘察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但因边坡工程涉及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力学、结构工程等多个学科[1,2,3], 因技术手段的限制, 在勘察阶段, 往往难以完全确定边坡内部的特性, 因此, 在设计中, 对滑坡等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4], 在路基施工阶段, 依据施工信息, 对原设计进行必要的完善工作[5]。本文依据某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的滑坡处治[6], 分析其变形失稳机理, 并提出处治措施, 评价方案的处治效果。

1 滑坡形态规模和变形特征

滑坡位于新建铜李路右侧, 滑坡体前方为板桥乡苟皮坝村部分村民居住区, 该滑坡位于前缘公路开挖路基形成的凹槽和后缘平台间的缓坡地带, 场地地形西高东低, 斜坡自然坡角10°~30°。滑坡前缘地面高程为651.40 m~665.01 m, 后缘地面高程为690 m~698 m, 相对高差约为50 m, 滑坡中部形成宽2 m~20 m, 标高678 m左右的平台。距滑坡后缘平距约20 m左右分布高程702 m~709 m的平台, 目前为当地村民耕种的稻田, 两侧亦为斜坡, 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见图1)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成果表明:本场地上部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块石土 (Qdel) , 厚5.60 m~11.80 m。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下统页岩, 揭露最大厚度8.20 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场内存在有少量地下水, 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

铜李路K14+130~K14+380滑坡原处治设计采用清方+锚杆格子梁+路堑墙+截排水措施, 于2007年9月开始施工, 次年3月完成路堑墙, 坡面锚杆格子梁防护及坡顶截排水工程和坡体仰斜式排水孔尚未实施。随后遇雨季坡面出现垮塌和滑移现象。

滑坡后缘拉张裂缝断续分布, 南段后缘滑裂壁明显, 后缘高程约690 m~698 m。剪出口主要为公路右侧挡墙, 西南段东侧滑坡舌明显, 前缘高程约651 m~665 m, 滑坡两侧边缘均有裂隙, 滑坡边界明显。滑坡区地形西高东低, 分布高程651 m~698 m, 前后缘高差约47 m, 主滑方向长约85 m, 宽225 m, 面积1.83×104m2, 滑体平均厚度8.50 m, 体积15.56×104m3, 为中型浅层土质滑坡, 根据地面裂缝调查判定, 滑坡主滑方向126°, 与公路走向近于垂直, 平面呈似“弓”形。

根据滑坡边界特征、形态特征及变形特征综合判定, 滑坡力学性质为推移式。

经现场调查以及钻探勘察, 可以确定滑坡的物质结构特征如下:

1) 滑体:滑体物质主要为块石土, 纵向上具前、后缘较薄, 中部厚的特点, 勘探点揭露厚度为2.60 m~11.60 m, 呈松散~稍密状。

2) 滑面:滑面主要为基岩顶面, 前、后缘位于块石土内部, 本次钻孔揭示滑带土明显, 其碎石中多见有磨光面, 一般粉质粘土含量较高, 呈可塑状, 钻进中垮孔严重, 厚度一般0.50 m~0.90 m。

3) 滑床:该滑坡之滑床由志留系下统 (S1) 页岩夹薄层灰岩构成。滑床形态从横向看, 南侧略低, 北侧稍高, 纵向上呈折线形, 与地表形态比较一致。

2 滑坡变形机制和稳定性分析

2.1 滑坡变形机制

据调查, 滑坡区在公路施工前未出现滑移变形, 2005年路基部分开挖后, 即出现土体沿土层内部的滑坡, 经勘察, 设计及施工治理 (削方减载、坡脚重力式挡墙、锚杆、排截水工程等, 其中锚杆尚未施工, 排截水工程亦未完工) , 至2008年4月未出现明显变形, 经5月23日的大暴雨作用后, 滑坡体出现了拉裂隙, 随后斜坡土体出现了滑移。滑坡变形特征明显, 在暴雨的作用下有向后缘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K14+190~K14+300有出现整体滑移将已有挡墙完全破坏的可能。

该滑坡的形成, 是由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诱发因素为原设计治理工程未施工完毕 (锚杆未施工、排截水工程未完工) , 暴雨作用下, 地下水渗入滑带中, 使滑带土饱和, 降低其抗剪强度, 同时大量的雨水渗入土体中, 增加了滑体重度, 即出现了土体的滑移, 产生推移式滑动。

2.2 滑坡稳定性分析

据极限平衡原理, 采用条分法分别对自然工况下和暴雨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和剩余下滑力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地质勘察报告,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

滑体内崩坡积碎块石土:

天然容重19.58 k N/m3, 饱和容重22.5 k N/m3;

天然抗剪强度C=27.3 k Pa, φ=17.6°;

饱和抗剪强度C=19.60 k Pa, φ=14.0°;

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1—1'~4—4'剖面段天然工况C=14.0 k Pa, φ=14.5°;暴雨C=10 k Pa, φ=13.5°;5—5'~7—7'剖面段天然工况C=15.5 k Pa, φ=16.4°;暴雨C=14.5 k Pa, φ=15.3°。

计算结果见表1。

1—1', 2—2'和3—3'坡面滑坡产生了较大变形, 能量得到一定释放, 其稳定系数相对较大, 该段滑坡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3—3', 4—4', 5—5', 6—6'剖面滑坡稳定系数0.88~1.13之间, 滑坡处于不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滑坡仍有滑动变形的趋势。现斜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 不同位置其稳定状态略有差异。

根据计算知道:天然工况下, 滑坡稳定程度较差, 暴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极差。设计剩余下滑力取支挡位置剩余下滑力, 取暴雨工况条件下, 安全系数Fs=1.15时剩余下滑力作为设计取值。

3 滑坡综合处治措施

3.1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选取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包括抗滑工程荷载, 其中工程荷载包括自重、暴雨等。

1) 自重:滑体重量在天然状态下取天然容重, 饱水状态下将按滑体土100%饱水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 滑体上修排水沟后, 考虑其作用的有效性, 滑体土饱水容重取80%饱水时的容重进行推力计算。2) 暴雨:滑坡区, 雨季长, 多为连续降雨, 大到暴雨, 雨水渗入滑体, 使滑体饱水, 容重增加, 抗剪强度指标降低, 使其变形加剧。

3.2 设计工况及安全系数的选取

1) 设计工况选取。根据滑坡区地理条件及周边环境条件, 选取以下两种工况:工况一:天然状态+自重;工况二 (设计工况) :暴雨状态+自重。2) 各种工况下安全系数的选取。根据JTJ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二级公路滑坡的安全系数应采用1.15~1.20;考虑多年暴雨的附加作用影响时, 安全系数可适当折减0.05~0.1。

根据上述规定, 本次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安全系数取K=1.20;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取K=1.15。岩土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

3.3 处治方案设计

根据该滑坡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后, 滑坡处治充分采用以抗滑桩作为主要支挡结构, 结合清方+截排水措施和坡面防护措施的综合处治方案。

抗滑桩工程: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人工挖孔桩进行支挡。在滑坡中除公路外侧路肩位置布设一排C30钢筋混凝土抗滑桩, 抗滑桩长轴滑坡变形方向布置;根据不同断面情况, 分别采用A型抗滑桩和B型抗滑桩。

A型抗滑桩布置于1—1'断面、2—2'断面、3—3'断面、5—5'断面、6—6'断面、7—7'断面, 截面1.5 m×2.0 m, 桩间距采用6.0 m;4—4'断面采用B型桩, 截面1.75 m×2.5 m。抗滑桩工程处治立面图如图2所示。

在此基础上, 修复路堑墙, 增设护面墙, 加强坡面绿化防护, 滑坡范围内清除松动易滚落岩体后进行植草防护;坡面张拉裂缝采用粘土进行封填, 完善截排水措施。

4 结语

1) 人工开挖和暴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在暴雨条件下, 大气降水沿坡面浸入土体, 造成土体密度加大, 抗剪参数降低。同时, 由于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在坡脚卸荷形成临空面, 使抗滑力降低, 加上坡体物质组成为残破积层粉质粘土, 因此容易坍滑失稳。边坡开挖后, 支护措施未及时跟进也是边坡垮塌的重要原因。2) 针对滑坡开展细致的现场调查和地质钻探, 探明了滑动面以及滑坡的破坏机制, 从而提出采用抗滑桩结合截排水措施的综合治理措施。边坡施工结束至今已有4年有余, 综合运营情况良好, 未发生后续病害, 表明边坡的治理措施是合理得当的。

摘要:以某公路工程滑坡处治设计为例, 通过认真分析边坡岩土体变形机制和失稳机理, 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影响因素后, 决定采用抗滑桩支挡, 结合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 经运营观察表明, 处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滑坡处治,稳定分析,抗滑桩,综合处治

参考文献

[1]JTG C20—201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3]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4]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5]刘新荣, 张梁, 余瑜, 等.降雨条件下酉阳大涵边坡滑动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 2013, 34 (10) :2898-2904.

[6]铜鼓至李溪二级公路改建工程K14+190~K14+420段滑坡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2011.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篇8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设计理念】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采用个性化教学,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充分注重预设下的互动生成。

3.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设计特色】

1.充分预设,用教师的充分预设预约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2.突出朗读,用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秋天的美,鉴赏语言的美。

3.注重语言,加强语言训练,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4.依据课件,力求达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感受到诗情画意的秋天。

【教学目标】

1.认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重点),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描写秋天景色的佳句;

3.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学流程】

一、 激趣、感知,话秋雨

1.同学们,你喜欢什么样的雨?还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学生背诵)

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雨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秋天,走近秋天的雨。(板书课题:秋天的雨)

2.初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小声或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跟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根据上下文或借助工具理解词语的意思。

(3)当小老师,教同桌写一写你认为难写的字。

3.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1)正音,尤其注意:趁—赵 衔—街 喇—刺裳—常

(2)多种形式抽读词语。

菠萝、凉爽、衣裳、喇叭、橘子、松柏、频频点头、五彩缤纷、橙红色、扇哪扇哪、扇子、钥匙

(3)在环境中识字。出示短语“扇风小扇子扇火电风扇扇一扇扇走了”,学生自读,抽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预设:引导学生抓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回答。

二、 交流、品读,体秋意

1.抓“钥匙”,悟秋意。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每一把钥匙都可以打开一扇门,有人说:“书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出示课件:你认为“ 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 的大门”。

预设:①出示时令词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等,同时,配上相应的图片背景,给学生以提示。②例句:(春雨春风小草柳树……)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信任尊重帮助 体谅……)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友谊的大门。

(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①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②说秋雨带着“清凉”,可又为什么说它还带着“温柔”呢?……

秋天的雨轻轻柔柔地来了,几场秋雨过后,天气凉了,树叶开始落了,果实快要成熟了,意味着秋天来了。所以说,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

第二问不好答,可以把问题细化:a.夏天的雨给你什么印象呢?(狂暴、猛烈)b.冬雨呢?(寒冷、刺骨)c.那么秋雨呢?理解秋雨“清凉”和“温柔”的特点。出示课件:“秋雨是 的”。(秋雨是凉凉的、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爽爽的、润润的……)d.秋雨不像夏雨那样又猛又热,也不像冬雨那样又刺又冷,而像一位柔美的小姑娘,当我们还在为那炎炎夏日忧愁、烦恼的时候,她已悄然地为我们送来了清凉,打开了通向秋天的、通往丰收的大门。多么善解人意的秋雨呀!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内心对她的那份谢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抓“五彩缤纷”,赏秋色。

(1)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五彩缤纷”是什么样子的?带问读书,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

(2)交流,朗读带有表示颜色词的句子。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给了田野,橙红色给了果树。 “五彩缤纷”就只有这些颜色吗?还有那些呢?

出示课件:“它把___色给了______、_____。”理解“五彩缤纷”所包含的颜色的丰富、色彩的绚丽、形状的多姿。

预设:学生没有具体的色彩感,课件出示相关的树、花、果的图片,最后集中出示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树、花、果,这就是“五彩缤纷”。

(3)品读。

①“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生自读。

b.出示“银杏叶”,结合图画,理解“扇子”。

c.指导读;指名读。如果我把“扇哪扇哪”去掉,行吗?为什么?

预设:不行。去掉“扇哪扇哪”,就没有扇的动作,怎么能扇走夏天的炎热呢?有了 “扇哪扇哪”就说明在不断地扇,很有动态感。黄黄的银杏叶多像一把小扇子呀,秋风婆婆轻轻一吹,它们就左右摇晃着,像在扇凉呢!

②“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a.为什么把“飘啊飘啊”读得那么轻那么慢?

b.想象画面,读着读着,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c.齐读。(慢、轻、柔)

③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shì)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a.理解、想象“你挤我碰”“争”(有趣儿、顽皮、多、迫不及待、争先恐后)。

b. 带着丰收的喜悦齐读这句。

④“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a.体验:你就是一位美丽的菊花仙子,请摆好你喜欢的姿势随音乐起舞。

配乐讲述:秋风轻轻地吹,秋雨细细地下,一群美丽的菊花仙子在秋雨中翩翩起舞,有的正在微笑,有的含羞低头……千姿百态,漂亮极了。

b.配乐,学生美美地齐读。

过渡:秋天的雨用五彩缤纷的颜色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呀!让我们一起去欣赏!

出示课件:秋景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3.抓“气味”,品秋香。

(1)出示句子:“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感受,你闻到了什么好闻的气味?

预设:①水果类:苹果、梨子、葡萄、柿子、菠萝、橘子……②花类:海棠花、金银花、菊花、桂花……③生活类:烤红薯、炒板栗……

(2)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就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么多诱人的气味儿!难怪小朋友的脚都被那香味勾住了,舍不得离开呢!让我们把这份丰收的喜悦读出来吧!

(4)仿写。

出示例句: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笑脸,露出深深的酒窝,笑啊笑啊,盛满了秋天的美酒。你们能仿照这个例子来说一说其他的水果吗?

预设:① “秋天的雨,它把黄色给了香蕉,黄黄的香蕉像弯弯的月亮,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喜悦。”②“秋天的雨,它把紫色给了葡萄,紫亮亮的葡萄像小朋友的眼睛,眨呀眨呀,眨来了秋天的丰收。”

4.抓“小喇叭”,听秋声。

(1)出示句子:“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同学们,我们也来帮帮秋雨的忙,做个“小喇叭”到处去广播吧。

(2)演读课文内容。

①(播放动画)学生对照画面,小声齐读第四自然段。

②我们来演演课文的内容,好吗?

③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动植物练读。

④师生互动,模拟情境。

预设:a.谁是小喜鹊?你造房子这么辛苦,累不累?b.小松鼠在哪儿呢?冬天快要来了,你在干什么呢?c.谁是小青蛙呢?看看你忙得满头大汗的,休息一会儿再挖不行吗?d.松树、柏树你们在干什么?……

⑤是呀,听到小喇叭捎来的消息,动植物们都在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冬呢!多么快乐的景象呀!就让我们快乐地读读吧!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诱人的芳香,还听到了那充满关爱的声音。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秋雨说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感谢秋天的雨,赞美秋天的雨!(齐读最后一段)

三、 深化、拓展,抒秋情

1.出示课件:“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感情朗读。

2.出示课件:“秋天的雨,还带给 的是一首的歌。”学生交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总结:古往今来,秋天是一曲唱不完的歌,是一首诵不尽的诗。古人曾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等千古名句,同学们,拿起我们的笔,去描绘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3.小练笔。

(1)这篇散文诗,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丰收的秋天。如果以秋风为线索,或者以秋天的阳光为线索,又可以怎样写呢?

秋天的风,是一把钥匙……

(2)这个秋天你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你也动笔写一写吧!

四、 板书设计

是钥匙

有颜料

秋天的雨 藏气味

吹喇叭

是一首丰收的歌,一首欢乐的歌

14秋天教学设计 篇9

14梅兰芳学艺(教学片断设计)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师傅说梅兰芳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师:师傅可是个唱戏的行家,他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看来梅兰芳得改行了。那么,

梅兰芳后来怎样呢?我们看课文最后一段。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师:“世界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气。

师:请小朋友查查词典,看看“大师”是指什么人?

生:“大师”就是指在学识或艺术上很有成就的人。

师:“京剧大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在唱京戏这一方面很有成就的`人。

师:刚才师傅还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他的眼睛没神,怎么现在又变成“大师”了?到

这儿为止,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梅兰芳怎么会成为艺术大师的?

生:唱戏人的眼睛一定要有神,梅兰芳眼睛怎么会变得有神的?

师:问得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

[小记]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变序教学法,在分析第一自然段后,直接跳到第三自

然段,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了解不是唱戏料子的梅兰芳为什么成为世界著名

第14课《下雪了》教学设计1 篇10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能合理选择各种材料来表现雪人。能通过剪、贴、画、敲印等多种手法表现雪景,并做到构图饱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尝试,实践操作,学会选择不同材料表现雪人。并通过想象与添加,创作完成“下雪了——冬天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雪景的美和在雪地上游戏的快乐。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综合材料表现雪人。

2.教学难点:添加人物与景物。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范画 学具: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媒体引入,激发兴趣

冬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雪,纷纷扬扬,随风在空中飞舞,大地慢慢地换上了洁白的银装。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着运用各种材料,表现——下雪了。(板书)

三、自主尝试,操作体验。

(一)回忆旧知,引出思考:我们学过用剪纸来表现——雪花、还可以用颜料、画笔来画雪。你还能想到用哪些方法来表现雪人与雪景的?

(二)出示媒体,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材料来帮助你开拓思路,有——海绵、棉签、棉花、彩纸、树叶、橡皮泥、面粉„„请你开动脑筋,试着用各种材料来表现。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上来展示、介绍下你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教师小结,提出质疑:有谁制作时遇到困难吗?

教师解疑,示范操作

师:(出示)他遇到了困难有没有其他同学也遇上了?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老师现场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小结:画面上只有雪人、树、雪地,怎样才能让画面更加生动、充满活力?冬天,人们会在雪地上干些什么(PPT:打雪仗、堆雪人、溜冰图,同时提醒画冬天人物,服饰的注意点)

四、小组合作,创作作品。

(一)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今天,我们就要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多种材料,来创作一幅“冬天的故事”。(补充板书)

请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讨论决定主题、合理布局、选择材料、共同创作完成。老师要提醒大家,在构图时,要突出主体,同时注意景物的前后层次,合理用好各种材料。

(二)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反馈,情感升华。

(一)学生作品展示,交流互评。

(二)名画欣赏:冬天的故事真热闹,也吸引了很多画家,下面我们来欣赏下。《寒江独钓图》是明朝的画家朱端绘画表现在寒冷的雪天,一位渔民坐在小舟上孤零零一个人钓鱼的情景,画面中积雪压在树枝上的感觉是画得非常逼真的。《冬猎》是400多年前法国画家彼得·布鲁盖尔的名作,画家通过黑白颜色的搭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农村的冬日风光,整幅作品构图饱满,远近视觉关系的变化安排得十分巧妙。

《秋天》教学实录 篇11

师:老师今天在校园拾取了一片叶子(展示落叶)。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充满诗意的秋天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随着季节,一起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课件显示课题、作者)

二.读秋

师:听配乐课文录音,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正音,并小声随意朗读这篇《秋天》,注意把字音读准。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请同学给他正音)

师:大家字音读准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音调,才会动听。

(课件显示已划好节奏和重音的第一诗节)

(简略讲解节奏和重音)

师:大家听一听第一诗节录音,看看是不是应该这么读。

(播放第一诗节无配乐朗读录音)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有节奏和重音的朗读效果要好很多,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按照节奏和重音读了起来)

(齐读第一诗节)

师:大家已经能按着节奏和重音来朗读了,但朗读诗歌仅仅读准,有节奏和重音还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什么呢?让我们再一起往下学习朗读,好吗?

生:(兴奋的):好!

师:当代诗人徐志摩先生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再次展示落叶),让我们一起看看作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在那里?

生1:第一诗节中的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生2:第二诗节中的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生3:第三诗节中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课件显示秋天的三幅画面)

师:这三节诗描写的三幅画面与这三句古诗的情感是相对应的,你觉得那一节对应那一句古诗?

(课件显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稻花香晨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生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应的是第一诗节。这句诗表面上写的是夏天,实际却写出对秋天丰收情景的展望,这与第一诗节中的“饱食”、“肥硕”等词表现出来对秋天的喜悦之情是一致的。

生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写的是竹林里传来洗衣少女的欢声笑语,渔舟穿过摇动的莲叶,满载归航了。好像一幅淡远清纯的悠闲水墨山水。这和第二诗节中的“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所表现的意境是一样的。

生3:小桥流水,中秋月色迷人,可吹箫的玉人却不知何处去了,浪漫之中又带点感伤,表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思念。第三诗节中也有牧羊女对牛背上笛声的思念。所以我觉得这两者的情感是对应的。

师:这几位同学都抓住具体的文字对诗歌的情感进行思考,所以体会得很深,也很准确。诗歌重在情感,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喜悦、悠闲、思念的情感。

大家能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充满情感的读一读吗?

(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该生读得节奏、重音清楚,充满情感)

师:读得真好,感情很到位,我都忍不住要被陶醉了。

三.品秋

师:先让我们来学习这诗的第一节。

(学生齐读第一节)

师:大家读得已经不错了,要想读得再好一些,就需要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这节诗的秋在哪里了?

生:农家里。最后一句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

生1:“稻香”、“镰刀”,农民用镰刀割稻。

师:正确,还有吗?

生2:还有“背篓”、“竹篱”、“瓜果”

师:找得准确,这些确实是极具农家特色的物品。

生3:“露珠”、“幽谷”、“伐木声”说明这是一个山区的农家。

师:看书真仔细!

(课件显示):露珠 幽谷 背篓 瓜果

丁的伐木声

稻香

师:我把大家找出来的农家物品分成了三类,能看出我的分类标准吗?

生1:清晨晶莹的露珠很好看,第一类是好看的。

生2:我也看出来了,第二类是好听的,第三类是好闻的。

生3:我懂了,有了这些好看,好听,好闻的,诗所描绘的画面就丰富而绚丽了。

师:是啊!大家找出的这些词对于诗是很重要的,正是这些景物构成了“诗情画意”中的“画意”,要写诗,就要善于找到这些好看,好听,好闻的景物。当然,诗光有画意还不够,还需要一些充满诗意的词语,大家来看看这个。

(课件显示)

放下 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 瓜果

生:缺了“饱食了稻香”、“肥硕”这些词,诗显得不完整了。

师:具体是什么不完整?

生1:干巴巴的,没感情。

生2:显示不出来农民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

师:是啊!这些词表达出“诗情画意”中的“诗情”。要写好诗,就要善于找到这些充满情感的词语。

我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简洁地说“秋天在农家里”?

(生沉默,似乎不知从什么角度思考)

师:我提醒一点,大家看看注释中“栖息”的意思。

生1: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的意思,难道和鸟有关?

生2:是的,作者把春天比作小鸟。

师:为什么要比作小鸟?

生:这是一个山村农家,比作小鸟很合适。

师:是啊!作者的想象是贴切而奇特的。要写好诗,独特的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节我们学完了,一起再来读一遍,试着背背这节诗。

(生朗读,试背第一节诗)

四.赏秋

(生齐读第二、第三节诗)

师:二、三节,大家合作学习吧,大家按四人小组坐好。

(课件显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二、三两诗节以后,你们小组有什么疑问和发现?

请设计一个可供大家讨论的问题,先小组讨论解决,然后再考考大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几组的讨论)

第一小组:我们组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师:那位同学来解答?

生:第一节因为写的是山区的秋天,所以从“鸟”的角度来写。这一段也是如此,它写的是水乡的秋天,因此它是从“鱼”的角度来写。

师:是的,我们前不久学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句诗。它也用的是“游戏”一词。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句是从“牧羊女”的角度来写的。

师:能举一反三,好!从鸟、鱼写到人,也就是从物写到人,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师:第一小组满意这样的回答吗?

第一小组:满意!

第二小组:我们组设计的问题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我们小组的答案还没有统一,有争议。

师:允许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给大家介绍你们的争议。

生1:我认为收起的是乌桕叶,因为前面加了一个“似的”,所以说乌桕叶只是很像青鳊鱼。

师:这里用的是比喻句,是吧?

生2:都收起来了,因为它们十分相象。你们看注释上说乌桕的叶子形状略呈菱形,还有秋天会变成红色,在水里看应该很像鱼。

师:也有道理。

生3:我认为渔夫什么都没有打起来,但是却被秋天那种悠闲的心情所感染。

师:他打捞上来的原来是一种好心情。

生2:我不同意没打到鱼。诗歌后面写的是“归泊”,渔民若没打到鱼就不会回家,不然他们吃什么呢?

师:观点很现实,是啊,先解决的是生计问题。(大家笑)

生3:我不同意打到鱼的观点,我从“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的“轻轻”看出来的,渔夫有一份闲适自在的心情。

师:看来你的渔夫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不愁吃喝,把打鱼当作一种享受。(大家笑)

老师觉得大家答的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是你自己理解的,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五.写秋

师:今天大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真让我吃惊,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看来光做读者不够过瘾了,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诗人吧!

(课件显示):请以《春天》为题仿写一节诗。

提示:

秋天在这首诗中像栖息的鸟,像游戏的鱼……你所选季节像什么?

要选择好听、好看、好闻……的景物

生动的修饰语对于一首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相信你也能像作者那样提炼出“饱食”、“肥硕”……一样提炼出好词。

要把我们自己的诗读得充满韵味和情感,不要忘记边读边修改。

(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1:(配乐朗诵自己的作品)

春 天

迎春花释放出淡淡幽香

燃烧似火的桃花显得更艳了。

紫色的丁香吵吵闹闹地也开了,

春天飞舞在花丛中。

师:读得真有感情!这是你第一次写诗吗?

生:是的。

师:第一次写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哪位同学来评一评?

生2:她把春天比作“蜜蜂”了,所以用了“飞舞”一词。

师:是吗?

生1:是的。

生3:她从多种角度去写了。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迎春花幽香好闻,桃花似火好看。

师:很多同学这是第一次写诗,诗虽还有些稚嫩,但相信随着大家对诗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大家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许有一天,我们之中也会出一位像何其芳一样有成就的诗人。

六.布置学习

(1)配乐朗诵何其芳的《秋天》,录进磁带,上交给语文老师评奖。

(2)自己独立创作一首完整的小诗。

上一篇:化肥农药污染课件下一篇:申报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电视专题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