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共10篇)
武进东青中学
汤国忠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不用置疑,现行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简化“过程”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忽视概念的形成,压缩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忽视结论的推导,掩盖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3.忽视思路的探寻,桎梏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4.忽视方法的抉择,减短比较和分类的过程。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削弱。教师用一般的程式代替了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从而产生知识乏化,思维劣化,知识链与思维链的断裂。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它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教师要着力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 定了初中学生一般的阅读速度,即每分钟现代文500字左右。而快速阅读则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700字左右。现行教材大纲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在相关的练习中也提到了快速阅读,教师要认真阅读并掌握有关快速阅读的知识,把它用之于实践。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单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见效的,必须长久进行。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一篇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作为训练内容。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宁鸿彬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配乐法、重现法等。笔者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让学生在“命运进行曲”中听课文朗读,看大海咆哮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大海的雄壮美。如何理解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我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表演重现“排”的动作,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重现中获得了顿悟。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宁鸿彬老师在执教说明文《中国 石拱桥》时,未把文章结构层次作为讲课重点,而是将讲课的内容设计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课文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否是说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课文讲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②为什么只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一般情况下也相应只举几个例子。)③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而不举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的例子才算好例子。)宁老师的这课,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把课文作为例子,获得规律性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据此,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相继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这是一个较浅层次的发问。)②作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明白:写人可重点写好人物的肖像、动作)③作者为什么集中写父亲的背影?(引导学生掌握:最具有特征的、最动情的印象才是最佳的叙述视角。)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思维活动善于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它要求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规律,启迪发散性思维,阅读主体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内容,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1.重迁移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上仍然采用单元结构,教学操作上单元目标体现较为明显,这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较强的操作可行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单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和能力训练序列网络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可相应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这是知识迁移的“把手”。一般来说,讲读课文是例子,自读课文去迁移,讲读课文是“举一”,自读课文是 “反三”。比如,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可确立单元目标如下:①尝试对文章进行整体感受;②养成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的习惯;③学习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④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⑤了解不同时期的学校生活,体会作者的感情。针对以上目标,目标①至⑤的落实可在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传授方法,提出要求,在余下的几篇中让学生尝试运用。
当然迁移还可体现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读的方法再课外阅读同类文章,读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2.进行发散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培养,它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学《范进中举》时,不妨把它与《孔乙己》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的异同;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围绕一个“骗”字,让学生的思维向围绕在皇帝周围的人辐射;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的关系,再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想法;教《蚊子和狮子》,可启发学生分别从蚊子和狮子的角度谈谈寓意„„
实践证明,培养发散性思维,在知识方面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思维发散越广,表现也越灵活。
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在阅读中表现为能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其中训练发散性思维、进行语言训练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1.发散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白处拓展放飞。教学《扁鹊见蔡桓公》,针对“已逃秦矣”一句,可适时让学生谈谈想到了什么;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可让学生讲讲:散学了,小弗朗士怎样了?韩麦尔先生怎样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开放式的阅读训练,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万不可用一个标准去随意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2.发展学生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保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准确完整的语言,就不能创造性地思维,学生语言的训练不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阅读教学中要克服:
(1)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2)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3)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 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征,即: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如果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插图与原文有什么不相符合,学生是很容易会发现与原文中“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是不符的。同样的例子在《孔乙己》中也存在。笔者曾经用一篇自读课本上的《听取蛙声一片》来进行说明文的复习,在完成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及语言后,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思维找出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结果学生思维踊跃,还真的找出了不少„„。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究竟有没有乐趣?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与其把争议或某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如此,岂不是教学的真义?
一、宏观把握, 整体认识,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整体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提纲挈领, 把握其要点, 概括其内容。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思维能力, 有助于克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那么怎样达到宏观把握、整体认识呢?
1.从题目下手
题目是文章的纲领, “纲”举“目”张, 题目分析得法, 可以“张”开文章内容之“目”, 即可以明确中心, 把握结构, 理出情节, 了解全文。例如, 《春》 (七年级语文版上册) , 通过题目可知全文所写的内容是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的活力, 带给人民希望和力量;《回忆我的母亲》 (七年级语文版上册) 通过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热爱之情……
2.理清脉络
有些文章经纬交织, 纵横交叉, 通过理清思路, 编织网络, 可以达到宏观把握、整体认识的目的。例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 一文采取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明线是正面描写:鲁达得知郑屠夫种种作恶多端事迹后, 救出金氏父女脱险, 三拳打死镇关西。暗线是侧面描写郑屠夫罪行, 他强占金翠莲为妾, 强占后又抛弃, 并向金家索要根本就没给的卖身钱。两条线到鲁达在肉铺里见到郑屠夫时, 交汇在一起。这篇文章用顺叙的写法, 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两条线同时叙述, 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非常清晰。只要我们理清明暗这两条线, 文章的全貌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纵深掘引, 层递设问, 揭示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 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文章的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以及写作意图, 通过语言形式来直观地或隐含地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东西。直观的容易捕捉, 而隐含的则需要读者去品味、去领略。需要教师启发学生透过语言文字, 采用层递设问, 深处引疑, 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揭示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在教学中, 可以就某一个教学专题或某一重要知识点, 设计由低至高的训练层次。如学习《海燕》 (七年级语文版下册) 一文结尾部分:“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 它们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啊, 乡愁呀, 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为了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 作者坐轮船去欧洲, 在海面上看到飞翔的‘小燕子’是什么动物? (2) 它与作者故乡的‘家燕’长得相似吗? (3) 如果一个人在外漂泊看到故乡的人或物有什么感受?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学生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旨意:作者在海面看到海燕, 因为它和故乡的小燕子长得很相似, 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 想起故乡的人和事, 就会把作者无限的牵挂带到遥远的故乡和魂牵梦绕的祖国, 久久不能抹去。通过这样的训练, 以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从表面上升到本质, 从肤浅上升到深刻。
三、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和迅速程度。有了敏捷性的思维, 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 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并迅速地作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阅读教学责无旁贷。为此,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训练。
首先, 教师应加快教学节奏, 语言简洁不啰嗦, 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其次要加大学生训练量, 让其没有太多的时间慢条斯理地思考, 久而久之养成快捷思维的习惯。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课文, 做好练习;在学生无准备时, 发一份阅读考试试卷, 限定时间完成。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下面是七年级的两个班, 其中甲班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 乙班采取加快节奏、增大容量的教学方法。
从表1, 2中可以看出, 加快节奏、增大容量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方法。
四、层面转换, 发散展开,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发散性
“层面”是指所思考内容的某一具体层次, “转换”是指上述思考内容与思维活动向一个新的方面转移、交换。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如《孔乙己》 (九年级语文版上册) 一文中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课文没有写出孔乙已死的确凿消息, 只是猜测, 这本身就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课文以下几个层面中可以推断孔乙己“的确”死了: (1) 社会冷漠、民众麻木不仁, 成为废物笑料的孔乙己无人关照; (2) 封建文化的糟蹋毒害了他的灵魂, 使他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 极端残忍摧残; (4)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惨状。每个层面都相对独立, 但又不能分割, 各层面之间形成了阶梯式结构, 由一层向另一层发展自然转换, 最终构成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从而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腐朽和黑暗。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诱导学生剖析层面, 从不同角度思索探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比较异同, 导思辨析,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比较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为此, “比较异同, 导思辨析”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 更能清楚地看出文章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从而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启动学生的比较思维, 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导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要领, 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要流于表面。可以在教完一个单元之后通过比较进行归类总结;也可以一篇文章为例导读,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其他课文, 培养其思维的比较性。
例如, 《孔乙己》 (九年级语文版上册) 与《范进中举》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 两篇文章的作家时代不同, 主人公孔乙己与范进他们所处的时代也不同, 但两个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 同受封建科学制度的毒害, 作家鞭策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主旨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 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们的性格内涵也似乎不同:范进懦弱猥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清高的傲气;范进沉浮深, 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却留存着善良因子……总的说来, 他们热衷功名, 而范进脸上却是贴上“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却析出几缕“悲”字。正和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两位作家均采用“谐”、“讽”文笔。不同的是: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 酣畅痛快, 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先生却用白描手法, 信笔写来, 沉郁含蓄, 艺术地剖析了社会病态。
教师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辨析异同, 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写作的技能技巧认识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加深了对课文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思维。
六、逆向探究, 求异求新,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逆向性
思维有逆向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由教师根据教材设定一些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寻求创新答案, 但有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 适当对学生进行反方向提问, 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改写了古代文人墨客对秋天的悲怨之叹, 传诵千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逆向探究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我们要不拘泥于原材料所赋予的观点进行逆向探究。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诗句, 道出了诗人迟暮之感, 情感复杂深沉。学生领略这种意境之余, 教师可变换角度, 提出新的问题:是不是“只是近黄昏”?然后引导学生逆向推出“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从字面意义上看, 这两句诗是写景, 但从意义内涵上, 又可联系到人, 于是又可逆向推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逆向思维的另一含义是反向思考。即把问题倒过来考虑。例如学习《曹刿论战》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 一文中,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在什么情况下鲁国会失败?学生由这个问题逆向归纳课文内容可知:如果听信“肉食者谋之”;如果战时曹刿不从;如果没有曹刿两个“未知”的指挥;如果没有曹刿的问, 鲁庄公的虚心听取就会失败,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之所以取胜, 是因为曹刿这个有远见的谋略家及时的“问焉”和鲁庄公听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策略, 并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战术方针的原因。
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审时度势, 调控思维走向,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探索。只要学生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哪怕观念有所偏颇, 也应以肯定为主, 不应责备, 否则就不能求异求新。
七、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变通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何在教学的广博内容中举好“一”?我们必须明确这里的“一”, 并不是单一、孤立的文章知识, 而是一个个的文章知识板块, 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加以分析、综合, 概括出最基本的概念和系统的知识, 得出规律, 达到获得文章知识板块、助于理解的目的。“反三”即通过类推而知道其他的知识。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文章体裁和写作方法大体相近的课文联系起来学习, 让学生引申类比, 掌握规律, 运用规律。例如, 教学七年级语文版上册《小巷深处》一文: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 我终于下……了决心, 转向母亲, 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 终于, 她点了点头, 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的又光又亮的竹棒, 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您……” 我上前扶住她, 可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搞点好吃的, 食堂少油”。我分析这一段时, 着重讲解里面对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为什么?”……好长时间的沉默……点了点头……`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搞点好吃的, 食堂少油”这些细节描写, 就描写出了母亲明白了女儿因为自己是个瞎眼, 怕在同学们面前丢脸, 而嫌弃自己的失落、悲伤之感, 但却还是那样深爱女儿, 把那种平凡而伟大的母爱表现出来。完成了这段学习后, 我跟同学讲解:除了选取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外, 还应注意外貌、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后, 在学习七年级语文版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句子。例如, 他东奔西走, 风餐露宿, 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 染白了他的鬓发, 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 这里就是战场, 我不能走。”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 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苏醒后他问的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学生从而领会了这些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八、引导学生, 树立文章陌生化,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使熟悉的陌生化”也可称为“形成熟悉的陌生”, 这是戈登1937年对别出心裁的形成思路的程序的命名。意思是:一个人对某些熟悉的事物应该有新的理解。这一思路可引用到阅读教学中来,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这种陌生和新鲜的感觉, 才使文章重新充满意义, 才能使学生有程达在《语文学科论》中所述“解答超出汉字读物原意的新问题, 产生超出汉字读物程度的新思想的能力”。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不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社会评价, 而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领略原文的原汁原味, 对文章本身进行陌生化的感悟, 使学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和创造。如我们很熟悉的文章《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广东教育版第一册) , 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年来, 教师总是习以为常地把“不宁静”的原因归于当时的时局动荡, 且反复地使学生熟悉这一点。这就使学生失去了用陌生化的方法理解原文的机会, 从而把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熟悉化”的摇篮中。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朱自清当时生活状况的资料, 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陌生化的探索。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当时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务而关系紧张, 为了缓和这种紧张的关系, 朱自清多次写信给他父亲, 都没有收到回信, 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学生在这种文章陌生化的导入法下可探索得出:家事和国事是使朱自清心不宁静的原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文章陌生化的教学恰能赋予一切文章以新鲜的感觉, 从而使学生消除成见, 有所创造。
总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有点有面、循序渐进,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慎始如终, 则事情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卢永生.培养思维训练, 促进学生提问[J].现代语文, 2007 (5) :68.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阅读;培养;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在历来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从而也就违背了阅读的认知规律;这样的阅读教学,淡化了学生通过阅读发展个体的需求,从实质上背弃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与新时期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因而,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以题为“纲”,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只要步步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阅读活动中的刺激主要来自语言环境。借助语境,作者才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想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借助语境,读者才会准确无误地领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含义。因此,语境在从作者到读者,即从表达到理解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思维的基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开端。
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学生一般的阅读速度,即每分钟现代文500字左右。而快速阅读则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700字左右。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
(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仅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难以有明显的效果,必须长期加以训练。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一篇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
四、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反应的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多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五、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定势的束缚,思维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的能力。这是发散思维的关键,质的飞跃。
六、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种类要新颖独特,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认识事物,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异、独到的特点。它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
七、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征,即: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性和流畅性;密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性等良好的品质,可以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阅读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将使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学习方法大全[M].陕西师范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期.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郭秀丽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渗透美德——培养思维的审美力
明是非、知美丑、懂得失,是一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基础,教育始终应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铺路搭桥。利用正面榜样,提供楷模力量;借鉴反面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展示学科内容的作用,以需激趣;发掘学科内容的美育因素,陶冶情操;揭示学科内容中蕴涵的哲学素材,提高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本领;等等。使学生逐渐形成思维的人格审美力、行为审美力、鉴赏审美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勾股定理相关资料:在网上可以搜索“勾股定理”有约322000条相关内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有约72500条相关内容;“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至今可查的有关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是大约公元前1世纪前后成书的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比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要早了五百多年等等。学生会深刻感悟数学图形的美感,同时也了解到到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其实,就学习本身而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将或者陷入死读书、“形而上学”的泥坑,导致负担越读越重而成效甚微,终被书所困而难以自拔;或者因未能解决好为谁而读、为何而读等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导致内动力机制“瘫痪”而使读书——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和毅力的长期支撑的艰苦劳动流于形式,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提高思维的审美力,是有效发展其它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首要任务。
二、适时建模——培养思维的迁移力
迁移力,是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有赖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建模来培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迁移;第二,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内容之间思想和方法的迁移。通过精确(如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转换)和模糊(如解题中“桥”的运用)的建模,使学生不断获得沟通不同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和发展思维的迁移力。如方程的应用题的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学会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联想,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检验模型,最终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得到较好的数学基本素质的训练,为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又如:a为什么实数时,方程2x2+3x+5-2a=0在 上有实数解?
思路分析:受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方以类聚,物以群分”(1)的启发,可迁移为数学解题中的“变量集中、变量分离”策略(通过联想、类比获得的模糊的建模)。于是,把原方程化为2x2+3x+5=2a
由于函数与方程都以“等式”的形式表现,这种结构的相通给它们提供了沟通的契机。因此,有:
思路一(建立函数模型,化为函数问题):
视2a为关于x的函数,问题转化为求函数2a=2x2+3x+5在上的值域。
“数”与“形”是我们进入数学殿堂的两条主要通道,函数与方程是使两者得以沟通的重要纽带。所以,又有:
思路二(建立函数模型,以进入形的状态):
设函数y=2x2+3x+5();常函数y=2a
通过考察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使问题获解。
变题训练(进一步迁移):你能以原题为模型,构造不同于原题内容的问题(三角、几何、应用问题等),并作出解答吗?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模拟发现——培养思维的探究力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建构知识的发现、形成情景,暴露教师的学习、研究、认知过程,尽可能减少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或然性,增加必然性;给学生创造可望、可及、有利于能动构建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能自然延伸,这不但是思维发展的规律所要求,也是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需要;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欲望,这种欲望将驱动探究行为,使思维的探究力得到训练,为今后的发现和创新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如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时,可先由学生分组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另组学生画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和8。再量出斜边的长,把三边分别平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猜想出勾股定理。(操作—观察—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点拨思想——培养思维的概括力
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学科知识的灵魂,是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学科内容的理性认识。其集中表现为思维的抽象概括力。如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在未被感知时是空洞的,因此也是很难感知的,但一旦领悟后就具有指导解题的强大威力,而且能长期作用于人的思维,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作用。数学思想的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点拨,通过解题的反思,进行抽象和概括;第二、示范,通过思想的指导寻找解题途径,尤其在解题思路受阻时。以便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思想”的存在、获得和如何运用,并在领悟思想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概括力。
五、鼓励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力
直觉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猜想意识的不断作用。当然,猜想要建立在一定学识的基础上,以免胡猜乱想;要以严格的论证作后盾,以形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合理的猜想,就是建立科学的目标,它不但可使解题的通道得以优化,同时也使思维的直觉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所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概念、命题、定理的学习,要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能动的感知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逐步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践与协作的能力,并形成创新的意识和展开开创新思维的认知活动。关于概念、命题、定理课教学模式,我作了如下“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学生质疑—猜想; 第二步,各种思维形式参与的学生探索;第三步,教师点拨引导; 第四步,学生独立与协作结合; 第五步,学生语言与思维结合形成新的概念、命题、定理。第六步,师生共同评价补充优化。通过以上程序的操作,在锻炼了直觉力的同时,往往会带来解题思路的“柳暗花明”。使教师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索型”转化,使课堂教学由“封闭专一型”向“开放多元型”转化,这些转化,必将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也培养了思维的直觉力。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恰当适时的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它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大大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而绝不应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褒扬可以大大激发该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敢于大胆的想,大胆地做,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加以呵护。
六、引而不发——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去学习’”。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把丰富的探索过程和充分的探索时间还给学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知过程的酸、甜、苦、辣,以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不仅为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思维独立性的形成,进而诱发思维的探索性。引而不发,是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习惯的良好途径,是发展优良思维品质的必要手段。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尝试公式(n-2)×180°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可以先引导学生如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360°。然后思考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类比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把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有多种方法。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做。可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体验了同化、具体化、特殊化等策略的内涵,和“联想”这种思维形式的作用。既给学生留下探索余地,又让学生懂得探索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探索的角色,这需要对“引”的度有科学的把握。
七、提供挫折——培养思维的坚韧性
思维的坚韧性,是在经受挫折中不断地克服困难而逐渐形成并得以体现的,没有挫折的洗礼就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思维意志品质,而缺少这种意志品质的人是很难走向成功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锻炼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责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指导,而不是热情解答!否则,在降低学生思维难度的同时,也滋长了学生的隋性,这种状况长期持续的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意志的脆弱。我们认为,适时、适度地推广“不思不答、不查不答、不议不答”并辅以适当的监控,对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习能力是很有补益的。
八、设陷后拔——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认知心理学和课堂教学实践都表明,对容易受负迁移影响的概念和容易造成肤浅认识的理论,与其一一交待、正面引导,常常不如反面出击效果更好(也即“正难则反”)。设计陷井,让学生不自觉地掉入,然后,使其在“痛苦挣脱”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思维的深刻性的发展。例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增根的问题,我给学生设计这样有个题目:
m 为何值时,分式方程有实数根。学生大部分都按照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去分母,然后解出,然后错误的认为m应该是任何实数。却没有考虑这个分式方程当m=5或m=-3会有增根。
但是,设陷要“生疑于不疑处”,且要难易适度,方能以疑启思。
九、多向诱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能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察和分析问题,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解和研究问题,特别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教学,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讨、多方式表述,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既可很好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经验相连接,这也是“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设计花坛问题”:有一块长4cm,宽3cm的矩形花园,现要在园地开辟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题目的参与性很强,适应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人。当时班级的38人设计出十多种方案,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对形成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大
有帮助。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提供范式。
十、倡导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不固执,是一个人良好的自信心的体现。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与思维的批判性的成熟是同步的。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有疑必质,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那怕是错误的,甚至在教师看来是可笑的想法,对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自然和宝贵的!它体现了认知过程的本来面目,是认知活动中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桥梁”。因此,质疑应作为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使学生在质疑中完善认知结构;在质疑中“学问”,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质疑中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纠错意识,提高纠错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既谦虚谨慎、又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四、重视讲评,指导学法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至关重要。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外,讲评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成功的习题讲评,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
因此,要培养学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而阅读就是应用英语所学知识的一种最基本的途径。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查自己对英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通过文章内容获得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为了满足现代教学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改变传统学生听课教师讲课的教学方式,转变以教师为主的角色,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主体。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改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能力。
二、传统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中阅读英语教学方式是,老师让学生先快速阅读一遍文章,只给少量时间,通读文章后,老师再要求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重点阅读,阅读完成后,老师会向学生提问,整个过程都受到老师地严格控制,学生根据提问回答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自主思维在里面。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即对学生的困惑问题不能有效的进行解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进行有效的培养等,此类原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不能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把握英语的语言习惯,最终影响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的优势
1.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当前,英语阅读教育已经越来越普遍化,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塑造,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违背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本质。教师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能力,则会导致英语教学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利用现代英语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总结、联系与深层理解。通过以上的运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苏教版高二英语中有一篇关于志愿者的翻译文。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以及学习资源为找到其中的回答,例如教师问:志愿者的含义是什么?大家分享自己所做过的志愿者经历等,让学生对充分地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加以讨论,这也可以作为教师英语阅读的导入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些背景知识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英语阅读中的相关知识提供帮助。
2.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在阅读英文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思考。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需要注重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摆脱定势思维。对英语进行划分板块学习,其中每一部分所讲述的大意需要学生通过讨论或者相互交换看法的给出最后的答案,然后学生就会有目的性的带着教师所安排的任务来进一步的阅读英语课文。例如教师需要根据英语阅读中所出现的相关知识点难易程度的不同而设计不一样的任务,这会使英语阅读的学习模式逐渐地转化为小组式的学习模式,进而达到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目的。因此在英语阅读中,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任务中承担重要的学习角色,在这一前提条件之下,学生之间要充分地交流,学会参与与合作的团队建设,从而在逐步讨论中使得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任务得以完成,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加相应英语阅读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在自主分工与合作中学会吸取他人优点并与之共处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也带来积极作用。
3.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研究发现,较多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意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相对而言就不主动,导致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愿意参与,使得教学质量不佳。新课程的改革与思维品质培养的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枯燥传统的模式,而是在课堂内容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例如在Warming up诗歌部分,围绕诗歌设置两个课堂练习,一是引导学生回顾儿时背诵过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英语诗歌的创作和学习。二是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到写诗歌的目的。在Pre-reading部分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自由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通过阅读,发现诗歌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不同认识到诗歌的种类以及不同国家诗歌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派代表的进行发言的情况而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发言进行总结与归纳,列出学生所有的观点中异同之处,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帮助学生扩大英语阅读的中词汇量与英语语言学习的要点。老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体验,把英语学的更透彻。
四、结束语
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 思维品质
各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为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丰厚的知识营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呢?
一、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的重点和各自注重的焦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给学生充分表达、自由表达的心理安全环境,让个性化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诗人写出了老年辞官返乡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写出了离家闯荡、建功立业的少年,也写出了鬓毛疏落,老态龙钟的自画像。对诗人的此句诗,学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教师如果以一言蔽之,则极大限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如果让学生说出你心目中的贺之章的“鬓毛衰”,则精彩纷呈。学生:“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小村庄,他的脸皱得像又干又瘪的苹果,又深又密的皱纹,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学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弯着腰,拄着拐杖,边走边咳嗽,连胡子都跟着颤动。”学生:“我想象中的诗人,虽然老态龙钟,但精神矍铄,深陷眼窝中的两眼依然明亮,一部雪白的长胡须飘洒胸前,仙风道古的神态显示着诗人的气质和风范”。学生自由再造着贺之章的形象。教师适时引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情景,你们感受的到吗?”学生马上联系实际,想到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去年回乡祭祖的寻根之旅,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回到了阔别六十年的故乡,也定会吟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的思考,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文本会因为知识、经验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开展个性化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如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唤醒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好,请你写下来,一起交流。”学生读书后发言,学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让耳目一新。”教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学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样的树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学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教师:“说得太好了!”学生:“由‘回归大地的根这句话,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教师:“噢!你怎么会想到这句话?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的?”学生“是的,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教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摘来的。”学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师:“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
十一、二岁时在家乡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我”和小伙伴们看完社戏后,在月夜归航的途中,当大家都想吃罗汉豆时,阿发以“我们大得多呢”为由,建议大家去“偷”自家的豆。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这表现了阿发的哪种性格特征?很多同学笑着回答说:“呆!”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本来是表现阿发无私品质的一句话,阿发的语言动作中透出的是淳朴憨厚、一点都不自私,却被同学们理解成是傻瓜,没想到同学们是这样思考的。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纯净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每逢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带着一瓶妈妈准备的纯净水。一天,同学说她的纯净水像是凉白开,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回家后,她责问妈妈,妈妈给她讲了自己的看法,小女孩想明白了,以后一直非常喜欢喝母亲的纯净水。我为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假设有一天,文中的主人公和曾经嘲笑过她的一位中学同学邂逅了,而那个同学正在买纯净水,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为他俩设计一段对话。”有很多同学是这样写的:哈哈哈!你也有这一天?嘲笑过她的人低头不语。她严肃地说:“你现在是什么感受?看你以后还笑不笑话穷人了?”一看就知道是典型的报复心理。而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小姐,来瓶纯净水吗?”“好的,咦?怎么是你?”这时那位同学恰好也认出了她,脸立刻变得通红。“怎么会是你?你怎么做起生意来了?”那位同学说:“唉!说来话长……有件事一直觉得对不起你,你还记得当初我笑你喝凉白开吗?而我却落到这个地步。”“过去的就算了,你也激发了我的斗志,我该谢谢你,好好干,卖纯净水并不可耻!”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这并不是说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存在多大差异,而主要是思维品质不同,从而导致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决定了答案不同。很明显后一种答案要比前一种好得多,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至关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维品质呢?
思维品质,实质上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传统教育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则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断改进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含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批评性、敏捷性等几个方面。在这些思维品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是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它们是思维纵横发展的基础,是发散与收缩的保证。
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应当纳入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目标计划中。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一次我去班里上课,发现满地都是粉笔头,原来同学们在拿粉笔打仗。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请同学们看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高老师是如何珍惜粉笔的,说到他连一个粉笔头都舍不得扔掉,最后一笔几乎是用指甲抹上去的时候,我感觉同学们是真的受到了感染和教育。从此以后班里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确实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更贴近生活,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更具人文性。在学习这一类文章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人间真情,体验人性美和人生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有一则阅读材料《最后一颗子弹》,小说生动地叙述了刑警吴一枪运用心理战,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战胜了有一颗子弹的歹徒的经过。我让同学们写一写歹徒的心理,大部分同学写来写去就那么几句话,没有实在内容。同样对于一篇阅读材料,也是写歹徒的害怕,另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小说中歹徒的死亡原因令我感触颇深。原来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那颗脆弱胆小的内心。很多时候,我都因为自己的胆怯、害怕等精神的极度紧张造成了一次次的失败。有时,内心的恐惧甚至可能会吞噬一个人的生命。所以,面对困境,我们要学会勇敢、学会镇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进步。另外在教学中,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不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和能力,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和增长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维品质 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问题的习惯。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最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出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练,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小学生由于受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差。
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注重综合性练习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注意变式练习。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节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之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
3、注意一题多解。
如: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的第3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
3×( )=( )×( ) ( )×( )=( )×( )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
4、注重顺逆思维的转化。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的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数量关系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5、注意总结规律。
如:在“一位、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习了竖式计算的法则,那么,在学生学习万以内的数加、减法竖式法则时,应通过学生自学和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迁移规律,自己总结出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法则。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推荐阅读:
“精心地” 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01-02
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2-25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10-2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10-21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06-25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结11-23
极限理论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论文12-06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5-25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