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推荐11篇)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1

一、问题的缘起

习惯上,许多高三教师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规律梳理―――专题整合提升―――综合演练和查漏补缺。而笔者发现,实际课堂中,一轮变成知识点的罗列灌输,二轮成了少量知识点重复加大量高考题讲解,三轮更是“遨游题海乐无穷”。存在以下误区:

1.只有预设,缺乏生成。整堂课,教师讲得“滔滔不觉、口干舌燥”,学生只需“笔记、做题”,一切按部就班。哪怕讲错都极少受到“质疑”,缺乏师生、生生交流,不能引出问题、引出思考,更不必奢望收获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2.只有教材,没有“生活”。“以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永远是十年如一日的案例。不敢尝试将现实的区域、乡土的情境、热点和焦点引入课堂,生怕超出预期,招架不了,却大大扼杀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3.不顾学情,只顾习惯。有教师十年如一日,使用着第一年带高三的教材、教案、课件、习题,经验在他眼里重于一切。无视学生的变化、资料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必然导致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也只能“不懂装懂、似懂非懂”。

高三复习课中,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值得尝试。而诊断式探究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课堂的一系列和多种形式的反思性、评价性学习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诊断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诊断式”探究的思考

1.课堂诊断

通过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看(师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出的思维状况),问(了解教师的执教意图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等手段,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探究与发现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与特色,并发现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2“.诊断式”探究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及造成某些方面问题的根源,进行把脉,通过分析梳理,分类归纳,从而诊断出学生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所在,然后根据“病症”,帮助学生制订出一套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使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恢复“健康”状态,争取学有所成。而诊断的行为可以渗透于整个“课堂探究”的过程。

3.诊断式探究的课堂价值

以“过程”替代“结论”。教学“过程”总是比“结论”更重要。诊断式探究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氛围,使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操作的过程。

以“任务”呈现“知识”。诊断式课堂让静态的地理知识“动”起来:丰富多彩的“任务”让学生有了责任感、使命感,完全置于主动参与的状态。

以“输出”刷新“接受”。诊断式课堂倡导让学生多“说”多“评”,就是让学生充分暴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点、难点和疑点,便于教学中进行及时诊断和矫正。这是一个学生为主的“输出”过程。

问题的诊断思考,探究的真正参与,定能让高三学生在地理原理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高考试题的解答与分析方面日渐得心应手。

4.诊断式探究的基本方式

自助式诊断:学生通过反思、比较,发现自己在地理学习方法、学习内容、解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不断进行修正,以此达到最佳效果。互助式诊断:同学间通过观察、对比、评价、对话等方式,对对方的回答、地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地理试题的解答或地理作业所作出的评价。

反馈式诊断:教师作为地理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批改作业和试题、课堂对话或问答等方式对发现并指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三、实践

1.书面检测,收集“错例”

诊断的开展不是“空口说白话”,需要依托相应的载体,即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例”,涉及学生知识、技能的各个方面。需要教师事先研究待测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技能范畴,并确定相应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分析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 以单元或专题教学目标位线索,在复习新内容之前,可安排学生侧重该课知识点的预习性质的练习,难度或许低于高考,针对的是相对单一的知识点,能方便地的检测到学生对基本概念或识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复习地球运动时,笔者在试题中放入一道“光照图中切点”相关的习题,流水批改后,发现学生在这部分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切点的概念、切点的昼夜长短、切点正午或0时的太阳高度,切点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筛选之后,发现学生的问题大体有,识记缺陷:如概念识记缺陷(什么是切点、晨昏线)、地理常识识记缺陷(如东西南北的确定)、图例注记识记缺陷、典型识记缺陷等;思维理解缺陷:思维定势干扰、空间想象能力弱(圆或球的几何运用)、逻辑思维、数学计算(太阳高度角)等;技能缺陷:如分析技能、表达技能、读图作图技能、获取信息技能、知识迁移和联系技能、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等。

积累错题以找到典型“病例”的方法是多样的,如学生座谈、课堂即时表现的观察等,但书面的“练习、作业或测试”最能发现隐蔽性的“个案”,并方便统计。无论何种方式,这些错例的搜集都是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为开展“诊断式探究”提供了详实可靠地第一手资料。

2.以案导学,诊断探究

学案比教案有很大进步,优秀的学案,能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信息传递的途径是“材料到学生”,设计的是“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而非“教学过程”。

课前诊断可以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预习作业,如在光照图复习时,可以提前印发光照图判读的知识结构请学生填空,呈现各种类型的光照图,请学生判断各图中的晨线、昏线及直射点的位置确定。同时,可留下空白,请学生写下体会和疑问,可以在课堂中提出,共同探讨。

课中诊断可以是一个合作探讨、自我反思的过程。搜集、筛选之后,可在学案中设计变式习题,故布疑阵,设“陷”诱答;有的似是而非,难辨真伪;有的条件隐含,无所适从。总之,设法将不同学生掌握重点和疑点的情况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依据,鼓励生生、师生间的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四、成效与反思

1.贴近实际,激发兴趣。学生关注的热点案例、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激发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并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2.循序渐进,培养能力。在学案导学的诊断式探究过程中,依次对学生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学生的自我反思、相互合作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补充、提升、归纳、总结中在拓展迁移、概括表达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3.掌握方法,建立自信。诊断式探究还是一种为学生“量身定造”的课堂学习过程,符合学生实际,不追求难、偏、怪,贵在“真实”。学生能沉着冷静地应对,从而建立学习的自信,成绩自然就有所提升。

4.教师预设要充分。诊断式探究课堂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前多做一些预测,进行充分的准备。多几种假设,多几种可能性,注重课前课后学法指导。

5.诊断评价要诚恳。诊断其实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或否定,要让学生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肯定他人的个性”,态度诚恳,语气平和,说理充分。

6.关键时刻纠偏差。教师不应一味倾听、一味“赞赏”,还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评价,让其明确是非,比较优劣,以提升认识水平。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类社会需要全人教育, 即自主、自力、自动的教育。”随着当今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相关活动应运而生, “初中地理图像化探究学习实验研究”就是其中一个教研课题。在图像化探究学习过程中, 体现的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过程, 通过地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教给学生读图方法, 并在地图学习中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在这方面, 问题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问题法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学习,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两年的教学实验中, 我归纳出这样一种模式, 即“创条件, 设问题, 学地图”。教师通过“创”、“问”, 使学生“会学”, 教学程序如下图所示:

“创”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把本节课要讲的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通过图像形式表示出来, 再配上同步的“问”。学生依据老师展现的各种图像, 在积累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按教师设计的问题收集资料、探究讨论, 进而得出结论, 主动掌握各种图像折射的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下面以《巴西》自然环境的学习为例。

先“创”, 即展现巴西国旗、国徽, 提问图案的含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 解决问题。此目的在于营造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巴西有关知识的兴趣, 体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生活性、发展性。再展示巴西国家的地形图, 并配上同步的“问” (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有层次) , (1) 这是一幅什么地图? (2) 解读图例的含义。 (3) 说出巴西的纬度范围及经纬度位置。 (4) 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 (5) 说出巴西的地形特点, 以哪种地形类型为主?1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2河流名称及其分布、流向。3地势特点。 (6) 按顺序说出巴西的邻国。这是从地图中直接获得的地理知识, 另外, 还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 (1) 地理位置对巴西的气候形成有何影响? (2) 气候及地形对巴西国家农业生产造成什么影响? (3) 海陆位置对巴西的交通有什么影响? (4) 巴西的邻国众多, 说明它是一个国土国家。要求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并且有理有据。面对这样一系列问题, 可以将问题分解, 由不同小组研讨。每小组的每个学生各有分工, 有的收集资料 (从报纸或网络中查询) , 有的复习旧知识, 有的设计解决方案。全班将各自结果进行整理归纳、交流展示, 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这样, 巴西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通过地图这一承载体就植根于学生脑海中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地理图像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 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 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思维, 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 以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至于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等统计图, 设计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1) 从文字说明或图例, 横、纵坐标等了解该图反映的地理项目。 (2) 思考揭示的问题, 做出评价。 (3) 原因分析。 (4) 提出解决建议。

每幅图都可以提问“是什么? ”“在哪里? ”“造成什么问题? ”“为什么? ”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学生认识不断深化, 思维程度逐步提高, 解决问题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 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问题法在“初中地理图像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就是依据此原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地图提出问题, 利用地图把问题引向深入, 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独立思维活动, 进行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更牢固深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了看图习惯后, 对于没有设置问题的图像也会自行在脑中设置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图像要反映的地理知识。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 积极进行探究式学习, 改变了以往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及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 在采用问题法探究学习模式后, 学生的读图能力明显提高, 如在“梅列区2014届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的地理测试中, 有关地图的分数为58分, 我班学生得分率基本在70%以上。

当然, 问题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导”, 而“导”的目的是激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因此, “导”的关键是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工夫。一般应做到以下几点。

针对性:应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

启发性:问题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 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

挑战性:问题的难度适中。问题太易, 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太难, 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果子”。

明确性: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具体, 避免空洞抽象。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层层设问, 步步深入,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新颖性、趣味性: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生情绪, 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所以, 这种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 如有利于教师在备课中吃透教材, 深挖教材内涵, 找出教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教师运用启发式;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多问、多解决一些为什么的问题等。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图像类型多种多样, 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地理, 尤其地理图像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如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 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及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还需要地理教师不断探索。

总之, 地理教师要树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探索以地理图像为主要载体, 以探究活动为主要方式, 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图像认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锦环.中学地理“地图——问题”探究式教学研究.番禺区教研室.

探究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探究法;自主学习;初中地理

探究法是指教师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等途径去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导航,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做了新的变化——创新:即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背景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就要求从向学生灌输知识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转变,使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在实践中学习,构建轻松、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其中,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地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地理教学的特点,我们也可把地理探究学习方式理解为: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或现实生活情境中,以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地理教学方式。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中的探究学习法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营造一种开放、民主、融洽的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是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其次,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来理解地理知识、发展探究能力,比机械记忆或直接传授知识更加费时,因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探究式学习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长期以来,应试的地理课教学只是片面强调正面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感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思考的主动性和对事物、原理的自主认识,导致学生对地理课兴趣不浓,只是感到书上的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而探究性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强调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讲授知识的权威,将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引导或指导,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互补互学,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发展。

二、灵活多样的启发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小组讨论、游戏等合作形式进行地理小制作和模拟实验,这种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例如:在讲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后,探究“欧洲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1.读图、材料(课前已准备好),分析: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全班交流归纳。

3.完成下列各题:欧洲地形对气候、河流各有什么影响?

(1)欧洲气候对河流、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2)欧洲河流对气候、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4.学生总结,全班归纳总结,并归纳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教学活动,我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发挥了学生集体的聪明才智,在个别问题上选择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最后的归纳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自学地理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探究学习法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地理课程中抽象的、学习难度大的知识点,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成了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希望课改的春风能让探究法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实验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所需仪器、药品

四、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我们今天学习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展示幻灯片并板书:

连接: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呢?请看一知识回顾(出示幻灯片)例1(1)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2)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这里要解释一下,即选择②④谁变谁不变.选择③④谁变谁不变,好为下面引出控制变量法打基础,也让师、生认识控制变量法)。

(3)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之后,小结得出控制变量法)。连接:在解题中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呢? 请看:知识迁移

例2.⑴学生读题目,读完之后可以让同学猜想一下(也可以直接给出)⑵猜想与假设 ⑶收集证据(学生完成填空,教师可以帮助解决)⑷结论与解释

⑸交流与反思,学生猜测(双氧水分解、浓度、催化剂、温度等)板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连接:化学反应条件是控制实验的灵魂,然后展示下一张幻灯片。请看 例3.⑴学生读题并回答问题(教师略加分析)连接2.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与什么有关呢?请完成下列实验(展示幻灯片,读题说步骤,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⑶学生分析回答后板书与反应面积大小有关 连接:控制变量法在微粒的检验中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请看例7.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填空.设计怎样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个实验呢?(学生可以猜想,然后展示下一张幻灯,也可以直接展示下一张幻灯,证明教师把实验设计好后,学生完成实验并填空)交流和反思,方案为:向滴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可以看到实验现象消失,滴加氢氧化钙,红色消失.总结: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知识 板书设计: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

一、控制变量法:其他量不变,只改变一个量,从而得出结论.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 1.温度 2.浓度 3.催化剂 4.接触面积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教案

梅厂镇初级中学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5

行为学习法在《网络营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阐述了行为学习法的实施过程,结合<网络营销>课程中的具体实践,探讨了行为学习法在商务类课程体系设计上的可行性.

作 者:吕忠民 李宙星 L(U) Zhong-min LI Zhou-xin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12) 分类号:G718.5 关键词:行为学习  网络营销   职业教育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6

近几年一直在承担高三英语教学,时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高三时间紧,复习任务重,所以上课基本就是满堂灌。近几年开始进行课堂改革,把探究性教学机制引入课堂。

二、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其实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在这两年课堂的实践中,把这一理论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

三、探究式学习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讲评中,通常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先把不需要讨论的题目公布答案,然后把需要探究的题目留给同学们讨论。最后老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陈述观点并确定答案。这种讨论的好处是:探究题目答案不公布,学生之间有广泛的讨论的余地,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尽情发挥。不足的是比较费时间。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出答案,通常是一方被说服,放弃自己的想法,愿意接受对方的答案。在最后提问的时候老师要问他们:你说的答案是你的最初选项吗?他们经常会说:”不是,我认为同桌的说的对,比我的答案有道理,所以就改变了答案”。例如曾经做过这样的一篇阅读理解,主要内容是:

According to a report,British people have the worst quality of life in Europe,because of the long hours,bad weather,low life expectancy(人均寿命)and high price of many consumer goods.

这篇文章共设了四个题目,老师公布了三个题目的答案,而作为讨论题目的一道题没有公布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Britain seems to_______

A.have suffered the most

B.have recovered from the recession

C.have the most buildings for sale.

D.have more people who are jobless.

老师让同桌之间重新讨论一下这道题。讨论大约二分钟后,老师开始提问。其中一个同学说选B,理由是:文中第四段有这样的句子: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hit Britain,causing recessions(衰退)。Despite signs of recovery in the housing market……我们看到了signs of recovery.所以我选择B.老师紧接着又叫了另外一名同学,这名同学立刻站起来反驳道:这句话,刚才xxx同学没看仔细,后面还有半句呢Despite signs of recovery in the housing market,unemployment is predicted to have climbed to above 2.5 million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94.他选的B选项太绝对。因为英国只是在房地产市场有复苏迹象,并不是已经彻底恢复。而后半句话说失业率预计会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所以我们认为答案毫无疑问应选D。话音刚落,有的同学就发出了支持的声音。然后老师反过来,又追问第一组的代表:“你觉得刚才XXX同说的对吗?”“我现在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我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以点盖面了。”其实这道题起初全班选对的只有少一半同学。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并没有说几句话,主要是同学们自己研讨,发现,剖析的过程。学生真正起到了主体作用。不过有时也会出现意见不统一,各方据理力争,互不相让的局面,这时就需要老师出面引导,点拨,才能最终确定答案了。

方法二: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把一篇阅读理解的答案全部公布,然后让同学们根据答案去探究自己的错出在哪里。互助合作式学习在这样的讨论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最后老师重点提问学生们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题目,让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选这个答案。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答案确定,同学们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错例互相交流探讨,有利于学生自我查找,自我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讨论也比较节省时间。

四、探究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探究性学习方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1.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同桌之间小规模讨论,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较大规模讨论。要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2.讨论的题目不要设的太多,而且要尽量选择适合讨论的题目。没有讨论价值的不必浪费时间.比方说完形中一些涉及到词的固定搭配的题目就没有太大必要讨论。3.最后的集中提问是必须的。因为毕竟不是西方的教育模式,学生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突然间让他们去自由讨论他们会无所适从,或私下讨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考虑到这种研讨性课堂的可操作性和收效性,老师最后的验收提问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在课堂中自由涣散,漫不经心,也能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真正的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但在最后提问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学生简洁明了,一语道破,不要太啰嗦。因为讨论的过程已经是一个细致深入的学习过程,最后的提问应该是一个浅出的过程。

说起让学生探究讨论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学生可没那么听话,或是说学生没那样的素质。其实以前担心实施不了,所以刚开始只是偶尔让学生讨论,发现确实有的学生参与的不积极。分析原因可能是:题目设置对他们来讲难度太大,他倒不是不想参与,而是他没有能力参与进来。于是老师开始选取一些难度不是太大的题目让他们讨论,果然参与的同学多了。还有一种手段可以提高同学们参与研究讨论的积极性,就是在提问的时候各个层次的同学,不管英语水平高一点的还是低一点的都要提问,不要让他们觉得讨论只是几个少数尖子生的互动,跟他没关系。争取让他们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观点,哪怕他是从同桌那里问来的,但它毕竟主动去问了,总比老师讲了他不听要好。现在,每天的试题讲解中老师都会运用这种方式解决一些问题,学生们也已经很适应很熟悉这样的学习方式了。近两年也曾在多次比赛课和公开课上运用这种模式,有时还会用到别的班级甚至别的年级的学生,这种方法也可以使用,效果都很好。只要任务布置的难易适度,指导到位,提问到位,做到放收适时,适度,就能把探究讨论学习法应用到极致,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7

反思学习法在手术室临床带教中的应用赵桂*摘要:目的:观察反思学习法在手术室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6名手术室实习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而实验组采用反思学习法。通过考评及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实习护士综合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65,P<0.05)。同时,对实习带教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结评价得分为92.3±4.2分,论:反思性学习在临床带教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广泛应用。关键词:手术室;反思学习法;临床教学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112-021.2方法:选取具有临床带教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作为带教老反思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师,要求其责任心强,语言沟通能力强,同时要求其具有5年以上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性思维活动,起[1]的手术室各专科经验,能为实习护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源于主体在某项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疑虑,可引发有目的的探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实习护生了解手术室实反思性教学行为,从而成为了解决情境问题的有效手段。随后,[2]习大纲,带教老师每周安排1次讲课,对实习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引起了欧美护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并被引入护理教育领域,渐[3]实验组采用反思学习法教学:①每周安排1次讲课,针对所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参与渐成为了护理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讲内容的重点提出问题,要求实习护生自行检索资料,找寻答案。实践的机会,此过程中护生由于缺少经验,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②为实习护生提供有关手术室护理的期刊以及手术模型及模拟充分运用反思学习法于临床带教中,可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手术配合道具等,帮助护生了解手术室的各项护理工作。③杜绝使护生更快地转换角色,顺利加入到临床工作中。本研究选取一④书填鸭式教学,要多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批临床护理专业实习生,在其临床实习中实施反思性学习,并观写反思日记,内容包括实习过程的体会,老师的操作演示,护理安察其效果。全知识等。反思日记有带教老师进行批阅并给出指导意见。1资料与方法1.3评价指标:①考试测评,考评内容包括与手术有关的基础理论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知识和操作技能。②自行设计“手术室实习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的96名临床护理专业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了解护生对临床实习的满意度。表”对照组男2名,女46名,平均年龄对照组,每组48人。其中,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21.4±2.0岁;实验组男2名,女46名,平均年龄21.8±1.6岁。两组料以均值±方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t检验,以P<0.05为差护生在年龄、性别、专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2结果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手术室(230051)2.1两组实习护士综合技能成绩比较:实验组实习护士综合技能2012年7月20日收稿

2012年9月113 成绩,无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是综合评价上均较对照组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国外有研究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显著提高(P<0.01),见表1。表明,反思性学习能够改善本科护生的临床实践表现。本研究5][4,表1两组实习护士综合技能成绩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反思性学习的实验组在综合能力及对实习带教的 陌生实习满意度都显著提高。对那些刚刚接触临床的护生来说,组别人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评价

护理操作的掌握、护患关系的处理,都对其临床实习环境的适应、实验组4846.6±2.845.7±2.792.3±4.2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反思学习法促使实习护生对临床护理的认对照组4839.4±2.640.1±2.479.5±3.8知进行剖析和反省,促进知识融合。因此,反思性学习在临床带教t13.0510.7415.65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广泛应用。P<0.01<0.01<0.01参考文献 2.2两组实习护士对实习带教的满意度比较:实验组的总体满意率[1]OstermanKF.ReflectivePractice:ANewAgendaforEducation达到93.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2。[J].EducationandUrbanSociety,2004,22(2):133-152表2两组实习护士对实习带教的满意度调查[2]姜文闵译,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4.6组别人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

[3]WalkerPH,RedmanR.Theory--guided,evidence-basedreflective实验组483213393.75practice[J].NursSciQ.2009,12(4):298-303对照组4817171470.83[4]JUDITHL.Reflectiveeducationforprofessionalpractice:discover2X9.380.788.658.65ingknowledgefromexperience[J].NursEduToday,2009,19(1):29-34.<0.01>0.05<0.01<0.01P[5]HAZELP,DAVIDB,DOROTHY.Anevaluationofprocessandout-

3讨论comesfromlearningthroughreflectivepracticegroupsonapost-反思性学习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是对registrationnursingcourse[J].JAdvNurs,2008,31(3):689-695.剖宫产对母乳喂养影响的护理李芳*摘要:为了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成功率,由专职产房护士进行有针对性地合理指导和心理疏导,采用产前健康教育,指导产妇正24小时母婴同时按需哺乳,实行三早: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坚持6个月纯母乳喂养。及时疏通乳腺管等,提高母乳确的哺乳喂养技巧,喂养率。结果:产妇术后乳汁充足达到80%,纯母乳喂养率88%,比过去产妇乳汁充足和纯母乳喂养有明显提高。关键词:剖宫产术;正确指导;母乳喂养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113-01母乳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具有最高的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为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生物利用率,并且质和量随着婴儿的生长和需要相应改变,母乳增加泌乳量,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告知孕妇用母乳喂哺婴儿是每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对婴儿具有免疫作用,能保护婴儿少得位母亲的天职,是人类的本能,所在每位母亲都有足够的分泌乳伤口疼痛等因素影响,产妇会放松。④剖宫产后因受体位限制,经临床。我们对母婴进行全方面的整体护理,病汁哺喂自己的孩子母乳喂养,此时要耐心指导,鼓励产妇继续母乳喂养,具体方法:协观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助产妇采用侧卧位喂乳,即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1资料与方法下方,使婴儿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里,另一手固定婴儿头部,1.1一般资料:选择产科行剖宫产的产妇30列。一般手术方式为防止鼻部受压影响呼吸,首次哺乳成功能打消产妇因受体位限制子宫下段剖宫产,麻醉方式为硬膜外+腰麻醉,新生儿体重2600~怕伤口疼痛而不能哺乳的顾虑。⑤保证充足睡眠,及时疏通乳腺管。4000kg。出生时Apgar评分在9~10分的新生儿开展母乳喂养的1.3泌乳量的判断标准。母乳充足:两次哺乳后婴儿有满足感,小便宣教。每天超过6次,大便若干次;母乳不足:哺乳后婴儿仍哭闹不安,需1.2方法大便每日l次。加配方奶粉哺乳后有满足感,小便每天超过6次,1.2.1按爱婴医院的要求进行母乳喂养宣教,给予母婴早接触、早2讨论吸吮,鼓励产妇按需哺乳,实行以小时母婴同室。产妇术后8小时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喂养豆浆、大量蔗糖等胀开始进清淡易消化的,如蛋汤,切忌进牛奶、方便,节约时间、节省人力,对于医院可以减少消毒,配置人工喂气食物,待排气后则可进半流质食物,如稀粥、汤面、馄饨米汤汁。养代乳品从而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母乳喂养是产科的一项重要如母乳不足者可采用小勺喂养婴儿。24小时后进流食及工作,产妇手术后8小时可少量服用米汤汁,l.2.2由产房护士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及宣教指导:①加强产前健时补充营养,促进乳汁分泌,增强晡乳的信心,消除产后忧郁、失康教育,尤其是母乳喂养、乳房的护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对哺乳信心不足等因素。抑制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影响乳汁分眠、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等知识宣教。做好产前评估,使孕妇及家属全泌,尤其是剖宫产术后的产妇由于饮食活动受限以及伤口疼痛,面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等,从而影响乳汁分泌,手术前妈妈要保持愉怏、平静的心情避免过多的紧张和焦虑,注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因此,母乳喂养对产妇是非常重要的。意多休息,术前一日晚保持充足的睡眠。②及时指导产妇正确哺母乳主要来源于物质基础,有足够的营养摄入,所以,营养和乳,哺乳前柔和地按摩乳房有利于哺乳顺利进行,也可用清水轻饮食的科学搭配对乳汁分泌也有明显的影响。擦乳头和乳晕(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物品擦洗引起乳头皮肤干3小结。③婴儿出生后脐带处理完毕,婴儿入病房30分钟内产燥皲裂)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剖宫产术后纯母乳喂养早吸吮,早期频繁吸吮有助于尽早下奶,促进科护士帮助早接触、率,专职产房护士高度的责任性、关爱最为重要,要把有关母乳喂产妇子宫收缩,减少出血,让婴儿吸吮到营养和免疫价值极高的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初乳,促进胎粪排除。母乳是婴儿必需的和最理想的食品和饮料。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8

(江西省莲花县莲花中学 朱水照)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

(附图 {图})

(1)纬度变化规律

让学生读“夏至日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并补充“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图”, 问:二分日和二至日太阳各直射在哪一条纬线上?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怎样变化?学生回答后,要求 在图上标出由大到小的箭头。据此进行小结。无论什么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二 方依次递减。距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1度,则正午太阳高度减少1度。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26′ N,北极圈距北回归线(66°34′-23°26′=)43°08′,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43 °08′=)46°52′;南圈距北回归线(66°34′+23°26′=)90°,其正午太阳高为0 °。

(2)季节变化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某地当太阳直射点移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减小。不同季节各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图二表示。按有无太阳直射,可分为两个区域的变化状况,可用表一说明。

表一 各纬度因季节变化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附图 {图})

根据图二和表一小结:

(附图 {图})

①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以北达到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到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 南达到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②由于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没有太阳直射,一年中只有一次最大值和一次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 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一年中有两次最大值,除赤道外,只有一次最小值。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原因

(附图 {图})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长和夜长的表示方法

读“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明确昼弧、夜弧及其长度所表示的地理意义。昼(夜)弧所在的纬线长表示昼 (夜)长。如昼(夜)弧的纬度长度为120°,即昼(夜)长为8小时。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读“昼夜长短变化图”,问:北半球什么时间昼长(短)于夜?什么时间昼最长(短),什么时间昼夜半 分?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怎样?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然后填出表二中括号内 的内容:

表二 二分日、二至日全球昼夜短状况

(附图 {图})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问:“昼夜长短变化图”中的四个日期,太阳直射点各在哪条纬线上?各朝哪个方向移动?它是怎样影响 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填表三中括号中的内容

(附图 {图})

表三 昼夜长短纬度分布状况

从表三可得,昼夜长短的变化总是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而变化,即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 点周年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可以下表表示:

(附图 {图})

然后让学生对比说明:同一纬度上不同季节和同一季节不同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在 此基础上,可用列表形式(表略),小结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连续变化过程。

三、四季更替

1.四季划分

(1)天文四季

表四 天文四季(北半球)

(附图 {图})

(2)我国气候统计划分的四季

表五 我国气候统计四季(中纬度地区)

(附图 {图})

2.四季成因:

(附图 {图})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9

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要求明确具体, 思想观念新, 教材把握正确, 详略得当, 有创新之处, 图文并茂, 直观形象, 使用多媒体手段, 采用的教法应尽量选择案例教学。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达成率不同,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不同, 学生学习有兴趣培养效果不同, 课堂气氛活跃情况不一样。之所以产生的效果不同, 关健在于案例的选编、案例的运用和案例的剖析方式不同。例如, 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有很多:《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杭州的明前龙井》《广西的立体农业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等。对于众多的案例运用不好或剖析不透, 只会加重学生负担, 增加学生乏味感觉, 如果通过案例运用和剖析把所有知识点串成一条明朗的线索, 一方面, 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 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 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 符合新理念。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选编地理案例、地理案例的类型、运用地理案例。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归纳、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的成效: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 运用许多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如《杭州的“明前龙井”茶只有在杭州能世界驰名》, 让学生思考的同时找出答案:土壤因素。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 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 可以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 往往较为困难, 所以要认真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 突破旧的思维方式,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10

一、顿悟学习产生的机理

(一) “认知重组”是顿悟学习的前提。

“勤于学, 善于思”, 在学习中机敏的思维会让学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能够换个角度思考并对知识进行重组, 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而那种学习时钻牛角尖或一条路走到黑的顽固做法, 是呆板的和不科学的, 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缺陷的表现。但是, 通过认知重组产生顿悟要有深厚的认知基础, 否则顿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 平时多留心积累, 豁然的顿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产生。

(二) “知觉重组”是顿悟学习的保证。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取决于学生如何对问题情景进行知觉。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混沌模糊的知觉状态进行知觉重组后, 那些无意义的符号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 立刻鲜活起来。两眼一抹黑的学生眼前就会突然打开一扇门, 豁然一亮。

(三) “抓住本质”是顿悟学习的核心。

对于复杂的知识, 首先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表象和假象。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 不深度思考其本质, 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学习结果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也就算不上真正的学习。只有扒开重重疑云迷雾, 抓住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 顿悟学习才能产生。

二、顿悟学习对地理学习的意义

(一) 有助于迁移应用。

通过顿悟学习获得的知识会成为学生知识技能中的永久部分, 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迁移应用于实践。例如, 高中地理中有一道情景题:“在北半球某地堵上水槽的塞子, 打开水龙头放满水, 在水面上放一朵花, 拔下塞子, 花逆时针旋转。”说出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很多学生对此题百思不解, 答案编造得五花八门。其实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基本规律的一个实际应用题。为什么学生对如此简单的规律不会应用呢?究其根源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不偏转”之规律。这种机械记忆的知识只能被应用于非常具体的情景中, 也就是应用于最初学习情景中, 如“在北半球某地向正北发射炮弹,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其右偏, 炮弹的飞行方向为东北”。而上面情景题中由于塞子拔掉后水由四周向中心流的同时都向右偏转, 形成逆时针旋涡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该规律的真正理解上。通过顿悟学习产生的理解是真正的理解, 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任何情景中, 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 有助于长久记忆。

顿悟学习的知识一旦掌握永远不会忘记。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告诉我们, 凡是理解了的知识, 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死记硬背的知识在记忆时比较费力, 以后回忆起来也很不轻松。例如, 高中地理中“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不同”的问题, 很多学生知识机械记忆结论“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甚至简化记忆为“东减西加”。当抛开教材实际运用时学生就糊涂了, 反复在大脑中搜索是“东加西减”还是“西加东减”。如果问题情景再复杂一些, 学生就更加不知所措了。如果该知识是学生通过顿悟真正理解了, 那么就会长久记忆应用时也会得心应手。

三、顿悟学习产生的途径

顿悟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理特点,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灵感, 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一) 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

传统教学模式很重视教学的完整性开篇, 通常上课即宣布这节课的教学主题,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老师的思维指挥着学生的思维, 长期如此有可能使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被抹杀, 学生的被动性、迟钝性、滞后性大大加大。这样, 学生只能成为高分低能的代名词, 这是教师的悲哀。我们剥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权利, 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开展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活动, 完全让他们主动认识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技能, 老师在启发、引导中让学生自我感知知识的魅力, 从顿悟中汲取地理科学的营养, 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当然教学活动必须和教学主题相关联,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探究兴趣。如有的老师讲“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别”时, 采用了辩论赛的方式, 通过“收集资料-课堂辩论-老师总结”三个阶段,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启发学生南方、北方各有优势应正确看待。在讲“中国的水资源”时, 可以开展“发展生产力破坏了水资源还是保护了水资源”的辩论赛,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顿悟教学法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学活动完成以后, 老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激发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

(二) 另辟其径, 转换角度, 认知重组, 知觉重组。

在教学中教师对一般性的知识点的掌握总是总结一些方法策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些方法策略不适用于所有知识点, 那么我们就要适时变通以另辟其径。例如在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不同时, 把我们通常用数轴法画的时区分布图转换一下, 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把180°经线 (理论日界线) 放在矩形的中间, 那么在180°经线的东侧为西十二区, 西侧为东十二区;又知道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区时早24小时 (一天) 。所以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从180°经线的东侧 (西十二区) 进入西侧 (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 反之就减一天。地理知识离不开各种图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是知识掌握与否的关键。如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分布判断近地面两点之间的风向这类题目时, 根据题意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近地面两地的热力状况并能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大多数学生根据图错误地判断两地之间的风向为正东、正西、正南或正北风。因为在原图上看不到底面是立体的, 这时就需要换个角度呈现题目的材料, 让学生进行知觉重组, 则他们顿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三) 通过适度的跨学科知识的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材外获得顿悟。

地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中学地理是普及性基础学科, 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紧密联系, 但长期分科教学人为地割裂了这种联系。现在许多地区进行的“3+x”综合科考试就是为了有机加强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如果地理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修养、开启思路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而这些也许是学生一生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如讲初中地理“长江三峡”时, 可以引用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毛主席的“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讲“月相”时, 可以引用“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讲“沙漠景观”时, 可以引用“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讲“我国的名山”时, 可以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让学生思考一下它的哲学意思;讲“海陆热力差异”时,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比热”的概念;讲“水资源的利用”时, 可以提到势能与动能的差别, 让学生明白许多地理现象是有科学根据的, 而且同物理化学紧密联系, 科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学生在感受这种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的同时, 再结合学习的地理知识, 就会豁然开朗, 有如拨云见日的顿悟。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顿悟学习思想的本质是改变过去“说教”的教学方式,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一切都应从学生出发, 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刘菊华.顿悟学习理论与阅读教学.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 .

“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篇11

一、专题案例:抛物线焦点弦问题

题目一:

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有一条直线, 并且该直线与此抛物线相交, y1, y2分别是两个焦点在y轴上的坐标, 求证:

题目二:

过抛物线的焦点有一条直线, 并且与该抛物线交于点P、点Q, 通过抛物线点P和抛物线顶点有一条直线, 与准线交于点M, 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题目三:

过抛物线y2=2px (p>0) 焦点F有一条直线, 并且该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A、点B, 从点A、点B向准线作垂线, 点A1、点B1分别为点A、点B的垂足, 求证:∠A1FB1=90°.

这三个题目都与抛物线焦点弦问题有关, 老师可以就这一专题, 对这三个题目进行设计, 将其组成新的例题, 便于老师在课堂上集中就抛物线焦点弦问题进行教学, 进一步深入分析, 探究新的结论.

新例题:

如图1, 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F作一条直线, 并且该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A、点B, 且A和B两点的坐标为 (x1、y1) , (x2、y2) , 如图1所示.

问题 (2) 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O的直线, 在准线上交于点D, 求证:直线BD与x轴平行;

问题 (3) 点C和点D分别是点A和点B在准线上的射影, 求证:直线CF和直线DF互相垂直.

通过将三个关于抛物线焦点弦问题的例题, 组合成新的例题, 一方面, 能够方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增加或者减少题目条件的方式, 重新得出新的结论.另一方面, 可以方便学生对题目进行拆分和组合, 研究题目的本质.

二、高中数学专题课中问题探究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合理变通, 得出新的结论.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 变通都是打破僵局的有效方法.著名数学家G.Pol-ya曾说:“数学必须一再地变化它, 对它进行重新叙述及变换, 直到最后找到新的东西为止.”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 强调变通十分有必要.例如:适当增加或减少条件, 还可以得到一些新的结论.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相互讨论, 老师巡视并适当启发, 了解学生都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新结论的.然后让学生上前阐述自身的思考过程, 并写下解题方法和步骤.当然, 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 还可能会出现学生得到的新结论与老师预设的结论不同的情况, 老师仍然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让学生通过对未知事物进行思考,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如例题:在的基础上, 若增加直线AB的倾斜角为α,

则可以得到结论1:

结论2:KOA·KOB=-4.

若增加|AB|=|AF|+|BF|,

则可得出结论3:

若增加α=90°, |CB|=2p,

则可得出结论4:S△AOB= (2p) / ( sin2a) .

由此观之,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 通过对例题重新设置新的问题, 并且对某些题目条件适当增加或者减少, 学生就可以发现和探索出许多新的结论.

(二) 分解和组合, 研究问题实质.

分解能够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 从题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组合能够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造、建构及重塑.同时, 通过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 让学生做自身能做的事, 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然, 对于学生在分解和组合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 老师也应当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 在新的例题中, 通过对题目适当调整或组合, 又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新结论.

首先, 学生将题设和结论分解成四个命题:

(1) 直线AB过焦点F,

(2) A、O、D三点共线,

(3) BD∥x轴,

(4) D在准线上.

在这四个命题中, 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三个, 作为题设条件组成新的题目, 得到另外一个结论, 从而获得四个新的结论, 即

结论5:抛物线中, 如果有一条弦的一端点没有过顶点, 另一端点也没有过抛物线的顶点, 那么要想, 这条弦和抛物线相平行的对称轴直线的交点在准线上, 那么这一直线必须过焦点.但是该结论证明的难点在于, 必须使用到例题中的逆命题结论:

若直线与抛物线y2=2px (p>0) 的两个交点的纵坐标y1, y2, 满足y1y2=-p2, 则该直线是经过焦点F的直线.

通过对题设进行适当的分解与组合,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实质, 从而获得新的结论.这种方法对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有着促进作用, 同时, 新命题的发现还能够使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分解组合式方法, 首先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 自主对题设进行组合.其次, 调整题设和和结结论论之之间间的的关关系系, , 组组成成新新的的题目.最后, 独立完成证明.这样的的教教学学方方式式既既可可以以培培养养学学生生的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问题实质的理解.

结语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可以反映出高中数学专题课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要由老师通过习题对学生进行问题设置, 一层一层地引导和转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通过学生对一系列问题, 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架构, 更好地学习数学.

摘要:问题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在高中数学专题课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优化学生思维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 本文根据案例, 具体分析高中数学专题课中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专题课,问题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孝梅.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专题课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1:109-112+116.

上一篇: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下一篇:工控机小论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