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导学案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导学案(精选8篇)

小学音乐导学案 篇1

第一单元 绿色的家园

教学目标:欣赏《山林的春天》学唱《林中那间小屋》

1.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与森林有关的音乐及歌曲

2.通过聆听和欣赏,感受森林的蕴含的丰富资源从而爱护我们的地球和家园 3.在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之后用带着深厚感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课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乐曲欣赏

教学难点:带着感恩的心情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欣赏法 谈话法 讲解法 教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 钢琴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森林资源,森林对于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请你说说知道森林,本单元带大家走进森林,去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新课: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在钢琴协奏曲《山林的春天》音乐声中,全班齐声朗读诗歌《又见丛林》

2、请学生讲讲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又是一年芳草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三、新课释疑

(一)学习歌曲《林中那间小屋》

1、全班齐读歌词《林中那间小屋》 请学生讲讲歌词写了什么

2、听范唱,请学生说出基本感受

3、听录音学会这首歌

4、重点句子教唱

特别要注意四、五、七度大跳音程、变化音降7

5、全班齐唱歌曲

(二)歌曲演唱处理

1、请你讲讲身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代表任务的故事

2、歌曲的情绪如何?

3、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4、请你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5、请你为歌曲设计演唱力度

6、教师指挥,学生用正确的速度、力度、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三)活动与创造

1、学生跟琴齐唱《在遥远的森林里》

2、学生分小组将括号里的歌词再创作。

3、学生作品展示。

四、拓展 听赏好歌赫哲族民歌《我的家乡多美好》

五、教学反思

教学所得: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森林对于人类的意义 教学偶得:通过聆听对森林资源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本单元的音乐风格也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智慧火花:在聆听时也能想象一些画面和音乐相匹配,能开心的唱歌。

第二课时 《绿荫》

教学内容: 学会歌曲《绿荫》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荫》,用甜美的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方法:欣赏法 谈话法 讲解法 教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 钢琴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1、学生在管弦乐《九寨沟音画》第五乐章《瀑布与溪流》的音乐声中,诵读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的片段。

2、你听过鸟叫吗?你会模仿鸟叫吗? 学生模仿鸟叫。

3、布谷鸟的叫声是怎样的? 5 3 – –︱3 1 – –‖ 布 谷 布 谷 引导学生用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

4、声部的练习。

参考教材P10,注意引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表现。

5、这么好听的鸟叫声!什么地方才有鸟鸣呢?(森林)

6、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绿荫》

三、新课学习

1、全体同学在歌曲《绿荫》的音乐声中一起诵读歌词。

2、听老师范唱歌曲。

3、全体同学跟琴学唱这首歌。

四、创造、实践。

1、歌曲表现了什么?

2、歌曲力度如何处理?(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即时进行补充)

3、学生有感情的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五、教学拓展

1、为了我们能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大家该怎么做?

2、请学生边听歌曲边画出一幅保护环境的图画。

3、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即时评价。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江河奔流

教学目标:

1、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 的代表作,并认识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教材分析:

捷克作曲家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在布拉格完成了《沃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它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教具:钢琴、电视机、音响、VCD机、录像机、投影仪、CD(沃尔塔瓦河主题歌)、VCD(索尔第指挥巴伐利亚广交乐团演出实况)、VCD(民族乐派介绍,斯美塔那介绍)、VCD(日本HHK拍摄的沃尔塔瓦河实景音乐风光片)、画图(德国史密斯先生为“沃尔塔瓦河”所作7幅插图)。教学方法:

以视听欣赏为主,与听、唱、打节奏、分析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放送《沃尔塔瓦河》主题歌曲。(放CD,由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团演唱)

1、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它的旋律优美、委婉如歌,知道它是哪个国家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它是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曲,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

2、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它措绘了什么景色?

(这首旋律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e小调,它描绘了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选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是六首交响诗中最通俗、最受欢迎,也是在世界乐坛上代表捷克民族音乐之魂的一首)。

二、简介斯美塔那和他的代表作《沃尔塔瓦河》

(放VCD——02)斯美塔那(1824——1884)在少年时期就是才华惊人的音乐神童。他1848年参加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布拉格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国外流亡五年,1861年回国。

他是李斯特的学生,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宝库。

《我的祖国》是他失聪后之作。《沃尔塔瓦河》1874年11月20日——12月8日写作于布拉格。它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于音画的作品,它运用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描绘了发源于舒马瓦山的两条小溪,汇合后成为沃尔塔瓦河,流经了森林、田野、峡谷、布拉格,最后归入易北河的全部流程。它描绘了两岸人民的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

三、让我们通过分段赏析,来沃尔塔瓦河上作一次音乐之旅吧!(每部分都采用介绍,看音像、提问讨论的方式)

1、两个源头(投影图(1)德•史密斯画源头插图)、(放VCD索尔第指挥交响乐团演出,03——2分30秒)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

2、沃尔塔瓦河(VCD——3分30秒)(投影主旋律,并唱会它。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主题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

3、森林狩猎(投影图(2))(VCD——5分05秒)

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节奏来表现。(圆号、小号来表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

4、乡村波尔卡午曲(投影图(3))(VCD——5分23秒)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大家拍唱下面的节奏。

请问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5、月光下水仙女起午(投影图(4)、投影旋律)(VCD——6分54秒)

夜幕降临(大管)。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午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女同学哼唱旋律)。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色彩如何?(小提琴在高声区加弱音器演奏,长笛象水波和仙女的午姿。色彩朦胧而神秘)。

6、沃尔塔瓦河(VCD——9分09秒)

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 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第一小提琴、双簧管演奏,共它弦乐器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起伏)

7、圣约翰峡谷(投影图(5)(VCD——10分26秒)

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

请听用什么乐器表现?力度和情绪又如何?(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

8、宽阔的沃尔塔瓦河(投影图(6)(VCD——11分34秒)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9、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投影图(7))(VCD——12分50秒——13分24秒)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

四、完整地欣赏全曲(VCD沃尔塔瓦河音乐风光片)

一边欣赏一边请大家指出乐曲所描绘的画面及所在的哪一部份结构。(投影结构图)引子:(两个源头)

A:(沃尔塔瓦河)B:(森林狩猎)C:(乡村婚礼)D:(水仙女之舞)E:(圣约翰峡谷)A1:(主题再现)A2:(宽阔的沃尔塔瓦河)尾声:(流入易北河)

五、讨论总结什么是民族乐派?音乐上有何特点?代表人物?

(VCD——02——3分01秒,解说民族乐派,以及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像)

民族乐派是十九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中后期,在俄罗斯、东欧、北欧各国兴起的,在浪漫主义的整体风格下派生出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个性和斗争精神的音乐流派。它主要以民间歌曲、午曲,民族史诗传说,以及人民解放斗争的事迹为题材,作品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的爱。代表人物有(俄)格林卡,紫科夫斯基等,(捷克)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波)肖邦,(匈)李斯特,(挪)格里格,(芬)西贝柳斯等。

六、合唱《沃尔塔瓦河》主题歌结束,(放CD)

让我们合唱《沃尔塔瓦河》、将那美妙的旋律和那迷人的风光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第三单元 茂密的白桦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俄罗斯民歌 2.通过演唱和欣赏,熟悉俄罗斯民歌音乐风格 3.在知道世界各国民歌曲的基础上,喜欢俄罗斯民歌 课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法:欣赏、聆听、教唱 教学重点:教唱俄罗斯民歌

教学难点:对俄罗斯民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会唱俄罗斯民歌呢?请你说说歌曲的名称,本单元带大家走进俄罗斯,去了解和学习俄罗斯民歌的相关知识和学会欣赏名曲 新课:

1.开心一刻:欣赏俄罗斯民歌《雪球花》 2.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3.欣赏和学唱俄罗斯民歌《纺织姑娘》,欣赏俄罗斯民歌民歌《田野静悄悄》 4.欣赏女高音独唱《云雀》

5.欣赏《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6.欣赏教唱歌曲《喀秋莎》

7.活动与创造:听音乐画色板《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8.音乐网上行:认识西伯利亚草原 9.活动与创造:手鼓与旋律

10.快乐点击:听唱好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教学所得:通过学习同学们欣赏和学唱了俄罗斯民族歌曲 教学偶得:通过聆听对俄罗斯民族歌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音乐风格也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智慧火花:在学唱的过程中知道了俄罗斯民歌的大致特点

第二课时《共青团员之歌》

教学内容:学唱《共青团员之歌》 课 型:学唱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钢琴

教学方法:视唱法 听音法 视听法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共青团员之歌》歌曲的学唱,让学生掌握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同时体会歌曲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1、学习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教学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 播放《歌唱祖国》视频

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说说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歌曲主题思想导入新课。学唱歌曲《共青团员之歌》。

二、综合训练:

1.音阶上下行练习:1 2 3 4 5 6 7 ⅰ

2、发音练习: 1 3 ︱ 5 ⅰ ︱ 5 3 ︱ 1-‖ Lu lu lu lu lu lu lu 要求:气息要平稳而有支持,在不同的音高上声音的位置要保持者,在唱“ⅰ”时,要用气息把它唱出来,不能有挤压感。

3、试唱 1=C 4/4 5 6 5 6︱5 6 5-︱5 ⅰ 7 6︱5 5 3-︱ 5 5 3 4︱5 5 3-︱2 4 3 2︱1 2 1-‖

三、新课教学:

1、播放《共青团员之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歌曲的名称、国名、音乐风格、情绪和历史背景 1)、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提问并总结。

3)、播放有关战争图片加深对歌曲的理解.2、播放歌曲让学生体会歌曲旋律并对歌曲进行分析。1)找出附点节奏并学习: ו × 2)找出切分节奏并学习: × × × 3)分析:

歌曲由号角般的强有力和节奏型开始,然后出现了第一段结尾旋律相同的音调。

第一部分节奏简洁,旋律坚定有力,音乐形象鲜明,使人们联系到苏联青年们到军号发出集合的号令,整装待发,奔赴战场的情景,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

第二部分的节奏变为弱起,既保持了这首歌曲的战斗性,又突出了抒情性。曲调中弱起乐句、大跳音程、和切分节奏,饱含并抒发了战士们对“妈妈”和“故乡”的申请,表现了共青团员即将奔赴战场的激情和必胜信念。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情感。

4、学习歌曲

1)、教师用琴教唱歌曲 2)、学生跟琴演唱 3)、分组练习歌曲 4)、完整演唱歌曲

5)、学生把歌曲中唱错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

6)、教师指导学生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 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存在的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进入情境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根据原来的欣赏自己学习后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虚心欣赏跟随老师认真学习。认真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地方附点节奏的掌握休止符节奏的掌握速度的掌握。

5、听音乐完整练习演唱歌曲。

处理歌曲的感情: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热情奔放、乐观自豪。

四、知识拓展:

1、师生同台演唱

要求:教师领唱第一部分,学生合唱第二部分。

2、学生讨论歌曲,并分析其情绪并结合到歌曲当中,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学习音乐知识总结。乐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 中华乐韵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对比《二泉印月》与龙腾虎跃这两首情绪反差极大的乐曲。引领学生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2.熟悉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了解二泉映月的发展手法;了解名扬四海的中华民族音乐家华彦钧。

3.通过国乐新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活动,并了解民族音乐也是在发展、进步并适合时代潮流的。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鼓乐合奏,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教室。

一、导入——复习《龙腾虎跃》中主要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鼓的节奏特点。1。游戏——节奏拷贝不走样。2.宣布游戏规则。

二、赏析《二泉映月》

(一)欣赏乐曲第一部分:叹息式的影子和主题

1聆听第一部分,比较与《龙腾虎跃》在音乐情绪和乐器音色有什么不同。2.出示课题,简介名扬四海的中华民族音乐家华彦钧

3.结合谱例,复听影子与主题。从给出的选项中找出与每一个乐句情绪想对应的形容词句并说一说理由。4学唱引子与主题部分:(1)跟琴学唱旋律(2)加入歌词演唱。

(3)配乐朗诵:在教师朗读旁白之后,一部分学生跟唱主题旋律,另一部分 学生朗读屏幕上出示的语段

(二)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1.教师演奏乐曲的第一第四次变奏,学生聆听并结合谱例找出边奏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2.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小结

3.完整听赏乐曲同时观看屏幕上的视频资料

三、国乐新韵

1欣赏阿丙本人演奏的珍贵录音。2.欣赏不同版本的音乐片段

3在二胡与无伴奏合唱的背景音乐中,教师小结本课。

第五单元 南国琴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天乌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2、通过歌曲演唱、音乐欣赏等活动,细细品味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的美妙之处,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歌曲《七子之歌》 问题:

(1)歌中唱到了我国哪个地方?(澳门)(2)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2个)(由两个乐段组成的歌曲或乐曲的结构就叫两段体)

2、欣赏歌曲《东方之珠》 问题:(1)歌中唱到了我国哪个地方?(香港)

(2)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2个乐段,是两段体歌曲)

3、历史上,中国有三块宝地被迫离开祖国大陆的怀抱。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还有哪一块宝地尚未回归?(台湾)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盼团圆,台湾盼回归,只有回到家,游子的心才能真正安定下来。

三、新课教学-----欣赏、体验

台湾省与福建省一衣带水,密迩相近,关系十分密切。自明代以来,历史上相继有三次迁台移民高潮,赴台的闽籍台胞带去了大量的福建民间音乐,《天乌乌》就是其中的一首民歌。在台湾的人们在原民歌的基础上,又加进了一些台湾的音乐风格,形成了一首与原福建民歌较相似的台湾童谣。

现在,请大家一起欣赏这首台湾童谣《天乌乌》。

1、学生欣赏台湾童谣《天乌乌》,第一次感受台湾童谣《天乌乌》的风格。

2、在一次欣赏台湾童谣《天乌乌》,学生边听边划分乐句、乐段。(四个乐句,两个乐段。是两段体歌曲。)

3、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天乌乌》。

4、学生随录音学唱《天乌乌》。

5、学生齐唱,教师纠正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歌曲中的装饰音,并要求一定要将装饰音唱准。(此环节教师可反复教唱)

6、学生跟琴齐唱《天乌乌》

7、学生欣赏福建民歌《一根根竹担两头尖》,进一步感受南方民歌的特点。

四、拓展、表现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台湾和福建民歌,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民歌演唱比赛。

五、评价、反思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各项表现即时进行评价,也可让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广东音乐《旱天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广东丝竹音乐《旱天雷》的欣赏与感知,感受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广东丝竹音乐《旱天雷》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体会广东音乐的特点。教学准备: 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步步高》等 教学重点: 体会广东音乐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复习歌曲《天乌乌》问题:

1、这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台湾省)

2、台湾地处我国哪个方位?(南方沿海地区)

3、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除了台湾省还有哪几个省?(福建、广东、香港、澳门、海南等)

4、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台湾、福建的音乐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广东音乐的特点。

三、欣赏感受

1、欣赏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的片段

问题:这段音乐与前一段音乐有何不同?主奏乐器有哪些?

2、学生交流讨论(音乐明亮,主奏乐器有二胡、提琴等)(不是二胡,是粤胡)提示: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3、教师简单介绍广东音乐的特点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

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

广东音乐的旋律风格大致有三个特点:跳跃性、华彩性、活泼性

四、感受、体验

1、作品赏析:完整欣赏《旱天雷》

2、学生讨论听后感(次环节以学生自我感受为主)

3、教师介绍《旱天雷》的音乐特点

《旱天雷》是广东音乐发展初期涌现出来的优秀曲目之一,扬琴家严老烈根据传统曲牌《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变而成。标题顾名思义是天逢久旱,人们看到头顶非来的乌云,听到惊雷声时所表现的欣喜之情。主要表现了人们渴望有雨的喜悦心情。

4、分段赏析 全曲可分为两段

(1)欣赏第一段,学生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活泼欢快)(2)欣赏第二段,学生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旋律优美,句幅较第一段有明显加宽,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5、再一次完整欣赏全曲,进一步加深印象。

6、聆听《平湖秋月》或者《步步高》,加深对广东音乐的印象。

五、评价、反思

学生谈本节课体会,教师及时评价。

第六单元 荧屏乐歌 教学内容: 1.了解电影艺术

2.学唱歌曲《两颗小星星》 3.习12/8拍 教学分析: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是人们的精神文化大餐,更是一种艺术享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普及艺术,它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影视集音乐、美术、文学乃至舞蹈为一体,综合性强,当坐在银幕或屏幕前全身心享受视听艺术带给人的快乐和想象时,我们会品味、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教学目标:

1.通过最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和介绍,引导学生会用艺术的眼光鉴赏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影视作品,了解影视方面的知识,体验影视艺术的无穷魅力,并启发学生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2.学唱电影歌曲《两个小星星》(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体验歌曲的自豪情感。教学重点:

1.学唱电影歌曲《两颗小星星》(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体验歌曲的自豪情感。

2.接触12/8的歌曲,体会3/

8、6/8的不同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两颗小星星》,接触12/8拍的歌曲,唱准歌曲中出现的很多不同的节奏型。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精彩电影片段 2.精彩电影歌曲资料

教学内容: 欣赏精彩电影片段及歌曲

教学目标: 会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电影艺术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和技巧,使音乐成为电影艺术烘托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1 3 5 6 5 3 Mi hi hi hi hi hi 1 3 5 6 5 3 1— Ma ha ha ha ha ha ha A.断音练习(喉咙放松,声音自然松弛的发出来,腹部有气息支撑)

B.连音练习(注意头腔共鸣,声音位置高,口腔有空间,不咬紧,软腭抬起)调整好情绪准备上课 用歌声进行和老师问好 用准确的方法进行发声练习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 随时引导学生要注意演唱姿势和发声位置 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片段 1.播放片段A 2 播放音乐,没有画面,体会音乐在这一片段中表现的场面。

3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跟你想象的场面、情绪是否一致。

4播放片段B

(二)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片段(与上活动相同)1.选择有音乐与画面的相结合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 第一遍感受音乐表现的画面 第二遍欣赏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三.音乐欣赏 :

欣赏《宝莲灯》中的插曲、主题歌

1.刘欢《天地之间的歌》

2张信哲《爱就一个字》 3李玟《想你的365天》 4和老师一起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引导学生:如果还有别的你喜欢的电影插曲,我们可以在以后的音乐课上进行听赏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两个小星星》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两颗小星星》

教学目标:接触12/8拍的歌曲,体会《两个小星星》中表达的自豪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5 5 5 5 5 4 3 2 1-Mi mi mi mi mi yi yi yi yo

用歌声进行师生问好

用老师所给出的旋律分别进行断音和连音的练习

A.断音练习(喉咙放松,声音自然松弛的发出来,腹部有气息支撑)

B.连音练习(注意头腔共鸣,声音位置高,口腔有空间,不咬紧,软腭抬起)

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发声练习,注意自己的发声位置 同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演唱姿势否准确

二. 复习6/8拍的节奏 1.出示一段节奏谱 2.提问学生6/8拍的含义 3.引导学生自学节奏(口读)4.拍节奏体会6/8拍的强弱特点

三.讲解12/8拍的含义及特点 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 A自学节奏(读)B 同桌纠正 C 齐读

用音符节奏谱表示

四.欣赏歌曲《两颗小星星》 1.体会歌曲情绪

2.边听赏边划拍

3.为歌曲分乐段,并找出相同旋律的乐句 4.分乐句边划边学唱歌谱 5.轻声慢速地演唱 自豪的情感

体会12/8拍的特点,初步熟悉歌曲旋律 找到相同旋律的乐句,便于学习歌谱 注意连音线处要数好拍子。三连音的学习用模唱的方法。连起来,轻声慢速演唱 注意划拍的速度要均匀

五. 小结

带领全班慢速齐唱歌谱全班慢速齐唱歌谱 后记:

这首歌曲相同部分的节奏比较简单,第二、三主题的节奏较难,引导学生要边唱边在心里数好拍子很重要,三连音的速度一定要控制好。

第三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两个小星星》的音响资料、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两颗小星星》

教学目标: 接触12/8拍的歌曲,体会《两个小星星》中表达的自豪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音乐欣赏。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视频

3.发声练习1 3 5 6 5 3 Mi hi hi hi hi hi 1 3 5 6 5 3 1— Ma ha ha ha ha ha ha A.断音练习(喉咙放松,声音自然松弛的发出来,腹部有气息支撑)B.连音练习(注意头腔共鸣,声音位置高,口腔有空间,不咬紧,软腭抬起)

调整情绪开始学习用歌声相互问好

通过听赏“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唱,感受优美的童声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声音位置。

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发声练习,注意自己的发声位置

在听赏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观察演唱者的姿势、口型、发声等

二.复习6/8拍节奏

1.出示上一课时所学过的节奏,带领学生一起复习2.学习6/8拍新节奏

a.学生自学节奏(口念)b.拍节奏体会6/8拍的强弱特点 复习已学过的6/8拍节奏 a.自学节奏(边划拍边读)b.同桌纠正 c.齐读

用音符节奏谱表示节奏 三.复习12/8拍的含义及特点

1.提问:这个节拍我们可以怎么想象?可以想成四组三拍子

四.复习《两颗小星星》的歌谱 1.复习相同乐句的旋律

2.轻声慢速地演唱 1.唱歌谱,分乐句唱(边划拍边唱)3.注意连线的作用

a.三连音的作用 b.划拍时速度要均匀

五. 填上歌词

1.用慢速填上歌词演唱并找出难唱的地方 2.巩固学习

3.低音部分我们该怎么演唱? 4.用自信地情绪演唱歌曲

A.轻轻地慢速演唱

B.找出难唱或容易唱错的小节

C. 互相学习,填上歌词 气息下沉,但声音位置不能低 用自信地声音演唱

六. 小结

和学生一起观看电影《英俊少年》中演唱《小星星》的片段 观看电影插曲的原版片段 还可以播放其他两首插曲《小小少年》、《夏日里的玫瑰》 后记:

小学音乐导学案 篇2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主要是由“学案”和“导学”两部分组成。同以前的教案不同, “学案”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学以及学生的探究。它主要是以教师的学案为载体, 配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该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该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学习思路,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题, 从中发现知识的运用规律, 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在探究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双主动的模式

通过该模式的教学, 可以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重心从“教”转变为“教”与“学”相结合, 学生通过学案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这使学生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3.教学中凸显差异化的教学理念

“学案导学”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重点进行依次的划分, 主要分为基础性知识、巩固强化知识以及拓展创新知识。对学生采用梯度化、层次化的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 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 能力不断地提高, 减少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4.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 尤其是对于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 缺少思考“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激发欲望、鼓励自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突破重点以及总结升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导学形成融洽的发展, 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面, 使双向交流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学案,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对于学案的设计需要严格按照“一课时一学案”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习, 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向得以明确, 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学习更有目标性。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授课为例, 该内容是学生在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学习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可以举实际情况中的例子使学生生动地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在对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理解知识的意义, 同时学会判断两种比例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先教正比例的知识, 然后再教反比例的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两种量在变化中所存在的规律, 并将规律利用关系式表现出来, 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教师还可以将含有正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 在课堂中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同一个例子中去感悟和体会, 充分地掌握两种比例的应用。

2. 根据学案自学, 探究、思考学案的知识

教师设基础学案后, 学生可以通过对学过知识结构进行探究, 从而自学出新知识, 尽量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对教材的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解答,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解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需适时地发挥出教学主导的作用,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例如以“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为例, 对于学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课前尝试, 掌握基本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认识到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 能够在集合图中, 正确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它们的公倍数。

(2)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出基础性的练习题,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 充分、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时就能够很快找到疑难点以及重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快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 探究合作, 解答问题。在学案的自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预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 对于没有解决或者结论模糊的问题小组内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 不但能够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 教师进行精讲和总结,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以完善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放开手,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 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就放弃对学生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探究和讨论的过程, 教师需要进行引导, 同时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的争议以及错漏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给学生讲清讲透, 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以及修正, 这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才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到完善。

4.梯度设置练习题, 巩固练习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 在“学案导学”的课后巩固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 采取不同的巩固方式,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实施因材施教, 实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要求。教师应该设置基础巩固、能力拓展以及拓展探索三个层次的课后练习题, 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题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 使学生实现自查自纠以及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 从而有效地规划组织课堂教学。不管是从自身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 教师都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够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主要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精髓, 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于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当前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转变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学案导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莫清瑶.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 2010 (2) .

[2]陈占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3]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2 (5) .

小学音乐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法 课前预习 实践探究 问题思索 展开讨论

一、“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环节

“学案导学”教学法可具体划分为几个环节,主要有:课前预习、实践探究、问题思索,展开讨论和教师解惑释疑几方面。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法,就是要抓好各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使其发挥出实效。

课前预习,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能让学生主体作用达到最充分的展示,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能否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例如,我们现在所用的人教版高一音乐教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本单元分为四节内容:“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飘逸的南国风”,每一节都从民歌不同角度来学习了解我国的民歌。之前因同学们对民歌接触较少,所以对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如果想通过这几节的学习对我国民歌有个深层次的认识,仅仅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通过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需注意的是,学生的预习需在老师指出的重点、难点,并精心设计出预习的目标、程序和应思考的问题基础上进行。例如: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去了解什么是民歌,民歌的产生及民歌的特点,为什么不同地域间民歌会有差异。在这些的基础上来学习少数名族的民歌,并且了解不同少数名族的民歌的各自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文化特点、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学生也就不可能对课堂上遇到问题展开思考,更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

在预习了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惑,这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学会自我实践探究、问题思索。实践探究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把思考的问题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再运用到实践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可先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方面的资料,收集掌握一定的事例、图文等材料,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实际问题。此种形式的活动,要注意的是(1)所收集的材料要有实用性,防止材料与内容脱节;(2)所收集的材料要有真实性,能可靠地说明问题,防止为完成任务而捏造虚假的材料;(3)所收集的材料要有典型性,能强有力地说明问题,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然后再根据查阅的资料、所积累的经验,在课堂中进行运用,用实践的方法探究教学中的问题。

音乐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是“学案导学”教学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讨论主要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或一些容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理论、观点、认识等问题。例如,在对民歌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讨论“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有何关系”,可让同学们通过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对二者的旋律进行比较,从他们的创作特点、旋律特点等不同方面讨论他们的异同处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但进行这种方式的活动须注意倡导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用各种方法组织学生辩论、讨论,从中寻求正确答案或结论,也有利于巩固自己预习和思考,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教师解惑释疑也是“学案导学”教学法一个重要环节。在讲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仍要注重教师对重要内容的讲解。以前,老师娓娓动听地讲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可如今人们似乎是在强调,教师多说一点,就成为了个人秀,或者越俎代庖,有违新课程理念。而这种强调可能会使教学步入歧途,部分教师可能只是让学生自我学习,学生间彼此交流,忘记了教师对一些疑难问题解释的重要性。有些问题不是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的,需要教师自己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适当的时间给予必要的讲解。例如,聆听《好汉歌》的旋律并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学生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就学生发现的现象做分析,说一说“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就学生讨论的情况,虽然可以对两首歌曲讨论,分析涉及到一些方面正确的知识,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也较薄弱,所以讨论分析的结果不一定能够全面的涉及到问题的精髓,这时老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讲解,适时引导学生解决疑惑,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解惑释疑是有必要的,是学案导学法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举例

教学中注重对“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学习研究,重视和音乐教师们的交流、和学生的沟通。指导学生按“三步”预习法进行预习,并根据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列出具体要求。所谓“三步”预习法,指的是:第一步要求看清本单元本章节所学习的内容及课后的拓展问题,大致掌握一些知识点及相关概念;第二步要了解框题,知道整节课的结构及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步熟悉重要旋律观点及知识点的表述等信息,找出重点内容和本课中心。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

重视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挖掘高中生音乐潜能及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有效途径。例如:学习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可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首先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预习,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及重难点;其次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戏曲音乐,如安庆的“黄梅戏”、和县身边的东路“庐剧”等;了解这些戏曲的特点,再联系京剧,试比较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如何产生的。带着这些问题再和老师在课堂上互动,这样更能够既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的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也达到了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目的和效果。

三、“学案导学”教学法的优点

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中,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法具有许多优点,这种方法既有利于进行高中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并在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中使自身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1.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明确方向,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学目标便能轻松地完成了。例如:对第九章第16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歌曲”的学习,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先查阅舒伯特这位作曲家的相关资料,如:为何他被誉为“歌曲之王”,他所创作出的艺术歌曲有什么特点,《魔王》这首作品的故事内容、涉及的人物及特点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有了自己的初步意见,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实现学习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真谛就是要求学生去自我探究,用各种“实践”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道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这样一番话:“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一观点正确的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例如:鉴赏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时,老师要想更好实现教学,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就必须和课堂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在一定的鉴赏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让学生根据作品分角色参与到演绎作品的实践中来;例如分别找四个同学担当儿子、父亲、魔王和叙述者,通过自己演绎作品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教学效果更为明显,体现了“学案导学”教学法重视实践教学的优点。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同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地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激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特点,即这种方法是循着这样的路径而学习的:自学—问题—讨论—讲解—释疑—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提出启发性很强的问题,给学生充足时间自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广泛讨论。该法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智力互激、信息互补、思维共振、设想共生的环境,形成主动思考、大胆联想、积极创新的良好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法倡导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行为品质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的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效果来看,学生做好自学等课前准备,探究发现问题,再通过老师的讲解、释疑,学生再实践,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明显,充分验证了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进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同时为了将该教学法更好地运用,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应多和其他音乐老师交流,结合共同的实践经验来更好的完善教学法,从而推动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结构,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贝多芬的话的含义。

3、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明标:

1、【资料连接】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巨人。1770年生于波恩,178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先后师从莫扎特、海顿、萨利耶里等人。贝多芬的晚年,双耳失聪,贫困凄凉。这时也正是欧洲封建复辟的黑暗年代。但是,在1824年,他以自己笃信的“自由和进步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目的”,写出了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总结了自己一生创作历程,讴歌了自己所信仰的共和理想。贝多芬是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的开拓者。他的创作是他所处为那个暴风再时代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承现出了他那巨人般的英雄性格。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气质,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

何为: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振亚,祖籍浙江定海,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2、出示目标:(投影)学生齐读

二、自学互助: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磐石()喧嚣()深邃()重荷()门槛()

2、解词。

重荷: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3、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4、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5、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三、展示点评:

6、“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www.xkb1.com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6、贝多芬为什么经常拒绝客人探访?

7、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8、假如你此时双耳失聪,请描述一下你的心情。

四、反思总结:

五、测试反馈:

忆冼星海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新课标第一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1946年1月5日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内容: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28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5

班级课 题28*毛主席在花山课 时 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新词。

2、我能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我能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重点:从文章的句子中体会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知识链接: 花山 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

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当时,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

年3月5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

石碾 用圆柱形石头做成的粉碎粮食用的加工工具。这种工具自

南北朝后使用比较普遍,现被碎米机等代替,有些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石碾。有的地方靠人力,或靠马、牛、驴等,先进的用水能,推动石碾转动。

预习任务:

1、搜集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2、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毛主席在花山做了那些事。

3、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人物描写的。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朗读课文找找毛主席在花山所做的事,说说你的体会。

3、利用你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小片段。

我来试一试:

1、在小组内读一读,并写一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3、学了这个故事后毛主席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看一看同步阅读中的《平民小学》、《毛泽东看戏》、《难忘的小红马》等文章。

本斋小学导学案检查总结 篇6

2月22日,教导处处对全体教师的导学案进行了检查。除音体美教师外,其余23位老人都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参照有关资料写出了3节导学案。但有一位教师没有制定,原因不详。通过检查及分析特进行以下总结:

1、目标的制定:未体现三位目标。大部分老师是还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能力的要求也不具体、明确;在过程与方法上,制定的更简单,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的就更少了,只有张改华、孙书兰、李婷老师。

2、自主学习:题目制定的不全面,没有体现背教材、背学生、背方法的原则,题目较少,不能覆盖本节课涉及的目标。

3、合作探究:各层次的交流没体现出重难点。要写出交流的内容中易出现的地方,三个层次,方法不同,难度也不同,都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活动过程也是这样展开的!

4、课堂检测:大部分老师题目的选择太简单,未体现出必做、选作及思考三个层次。

5、拓展运用:有的老师题目太多,明显时间不够用。这个环节题不必太多,难度要稍大一些。其实这部分有些导学案是和“课堂检测”在一起的。

6、自主评价:很多教师写的不具体。要让学生自己要对知识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一个客观简要的评价总结。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小组也可对自己小组表现的进行总结,具体做法视情况而定,形式可多样。

7、学生作业:太随意,没有认真筛选。要根据学习目标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

8、教学反思:部分教师应付,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写出本节课的得失,可祥可间,但要有针对性,要抓住重点。

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及应用 篇7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的依据

1.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以“学”为主, 这种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的“教”为辅, 它摆正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变了, 但是学生学习的每一步必须有老师引导, 教师要策划学生自学的策略, 要发挥主导作用。

2.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其实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 反馈对象只局限于学优生的现象。因为合作交流时学困生也可以交流自己的收获, 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学优生的帮助, 而学优生自己也会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双方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此外, 检测达标题为巩固训练题、提高训练题、拓展训练题三个部分, 能够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事实证明, 认识从实践开始。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学生就会“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学习、训练、再学习、再训练, 这个过程符合认识实践规律。

4.有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疑难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这就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即自主创新,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 主要从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导学过程。

两个课时的导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导语要富有激情, 用时要短, 要很快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

2.自主学习。

(1) 学会读书。自己尝试读书;自己练习读书, 要求读正确、通顺。

(2) 学会识字、识词。我会读生字;我会给生字组词 (同桌交流) ;我会记住难写的字 (同桌交流) 。

3.自学展示, 质疑问难。

学生展示自学收获, 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4.自主探究。

让学生带着疑难问题读书, 要求学生读书必须做批注 (教师有计划地教给读书、学习方法) 。

5.互动交流, 精讲释疑。

学生交流读书所获信息;教师根据学情, 引导读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后仍然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要精讲释疑, 解决疑难问题。6.完成作业。

字、词训练 (一至六年级) 。

问题训练 (教师设计习题, 四至六年级) 。

第二课时

1.提出自学目标、内容。

教师根据内容提出自学内容、自学问题。

2.合作探究。

自主读书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教师抽查) 。

3.讨论问题。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读书, 后交流讨论, 再点评、引导, 再进一步深入阅读。

4.收获展示。

我会读, 我会写;

我会说, 我会问;

我会背诵, 我会复述;

我会反思, 我会总结。

5.检测达标, 内化迁移。

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

设计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问题;

教师精讲, 引导反思, 指导总结。

6.拓展延伸。

小练笔 (一二年级写话, 三四五六年级写段或篇) 。

主体阅读 (推荐课外读书) 。

7.板书设计。

体现实用性、启发性、艺术性。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基本操作要领

(一) 新课揭示, 预习检测。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需要揭示课题和预习检测的内容, 其余部分由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检测内容并做预习展示。

(二) 出示目标, 指导自学。

1. 明确任务。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针对制定的本课时重难点, 设计出一些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先自主学习,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完成学习目标。

(三) 相互交流, 展示成果。

1. 展现自我。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 大胆地发表在自学过程中的见解, 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

2. 评价反馈。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 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尽量由学生相互探讨解决, 必要时要精讲释疑。

(四) 穿插巩固, 因材施教。

1. 教师要针对上一环节学生在展示中反馈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提示。

以学习目标为主, 引导各小组进行探讨。相互纠错, 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精讲释疑。

内容要精, 要有针对性, 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方式要精, 要有启发性, 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 需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

1. 检查训练题要精, 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 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 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给予校正, 做出讲评。

讲评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要适时提问学困生, 让他们反馈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 师生共同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3. 检测达标题要分为巩固训练题、提高训练题、拓展训练题三个部分, 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导学一定要着重围绕“出示学案, 指导自学;自学检测, 讨论交流;精讲释疑, 当堂训练”三个主要环节展开,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不能模式化, 要以学情为依据, 不断调整教学, 有效导学, 这正如父母教子学步, 要有牵、有扶、有放。

附:语文阅读要诀

一读二看三批注, 生字词语查字典;

文脉顺序要理清, 内容梗概要把握;

细细品读字词句, 表达技巧要迁移;

浅析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线设计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08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小学数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导学案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导学案进行改进和完善,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课堂导入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课堂导入,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的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尽快的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之中;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课堂导入还可以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这节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和桎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将教学注意力和教学重点集中在对于教材内容的讲授和知识点分析上,对于导学案设计和课堂导入环节,常常怀着一种能省则省的心态,认为进行课堂导入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教师对于导学案设计和课堂导入所怀有的这种偏见和狭隘认识,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不利于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教学实际来看,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而言,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导学案设计进行有效和必要的改革,加强课堂导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多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导学案设计应从学科现实教学情况出发,与数学学科的学科特性相契合,拉近学生和学科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大学习难度的学科,它自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这种学习难度的存在,一方面会给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排斥感,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无法静下心来,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节奏,有效的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学习氛围中去;另一方面,数学课程的学科特性还会使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课程完全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与自身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联系,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没有任何帮助和影响,因此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科学认知和有效学习。

针对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时所存在的这种学习心理,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所存在的这种学习畏惧心理和偏见性认识,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程虽然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学习难度也较大,不容易理解,但是,数学学科同样也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能够安心的进入数学课程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对于课程的偏见和误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加重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了导学案设计内容取材的生活化之外,在导学案语言方面也应该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拉近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应该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避免采取一些生硬的、形式化的语言进行导学案设计,而是应该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导学案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的集中精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其次,导学案设计应该突出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简介的概括,使学生能够短时间内把握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导学案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概括和导入,它应该是简短的同时又应该是鲜明的,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精炼的语言中获得充足的教学信息,集中学习精力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解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尽量简短而生动,避免冗长而繁琐的导学案的出现和使用,因为这种繁琐而冗长的导学案,不仅会造成课程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还会混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使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教师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影响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影响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挖掘,并且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导学案设计和课堂导入环节中所占据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和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于导学案设计的要求和需要,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导学案设计,使其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进行课程预习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和预习体会,自己进行导学案设计,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整体素养。

上一篇:党支部探索党建创新,丰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下一篇:新课改下实验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