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共6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篇1

1.激发内部学习兴趣:

(1)正确的内驱力--明白了解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推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内驱力的定义,作用)

(2)积极归因--------对成功和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从自身找原因。为学习提供一个动力。(归因理论)培养健全个性性格---------------------------一个坚毅的品质对学生从容面对学习压力有重要意义。(个性性格的作用与作用)

(3)合作学习-----------在互相的帮助下学习,体现归属感,合大家智慧学习,让学习生活更有趣,更容易,从而减轻小学生的心理负担。(伙伴合作期){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4)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解决好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让成长没那么多苦恼。(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理论)

(5)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活动及行为活动的内容。(p47)

(6)自尊的建立--自尊的建立是个体对价值或者个体是否接受自己的评价及情绪。(p49)

(7)学习需要的及时的满足-----------------------学生在实践中的需要要被老师及时解决,会极大地真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层次理论)

(8)自我效能------------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因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的学习成就感,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的定义及作用)

(9)对知识的加工方式--------------------------学生对信息加工分为深加

工和表层加工,尽量引导有学习能力学生思考的深度从而减低下次学习的难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P64)

(10)区别对待男女学业性别的差异-----------------因依据各段男女的发展不同给予不同的学业要求,减轻学习压力。(p69)

(11)学习中形成的认知地图---------------掌握学习之间的联系,在脑

中形成各知识间的关系,减轻学习的压力。(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p162)

(12)把握顿悟的时机--------------------对某知识理解后要学会举一反

三。(苛勒的顿悟学习)

(13)学习的准备律-----------------------有学习的主动性,有学习的趋

势。(准备律的定义和作用)

(14)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学习的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

密切相关,适当的动机水平才能达到学习的理想效果。(成就动机理

论p222)

2.激发外部学习兴趣的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正确的对学生学习过

程进行评价,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连接。(理论的内容,鼓励教育)

(2)老师的期望-------------------------老师应适当的给予要求,不应超

过学生的能力。(p88)

(3)老师的教学策略,方法要恰当-------------------符合学生的发展要

求。P(89)

(4)正确运用强化-------------------依据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

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强化理论内容)

(5)树立好老师的形象----------------依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给

学生正确的引导。(观察学习理论)

3.减轻负担的方法:

(1)教学方法符合个体的认知风格----------------------------区别对待场

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个体,因材施教。(认知风格的内容和分类)

(2)减轻因刻板印象对老师产生抵触-----------------------------学生应正

确的对待老师,不应以一件事判断老师,减轻学习的抵触心理。(刻

板印象的定义及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篇2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以下简称为《世》) 是继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 (《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 之后的村上的第四部长篇小说, 于1985年获得谷崎润一郎奖。

对该长篇小说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对小说中的两个平行世界进行讨论。例如石原千秋在《解谜村上春树》中对两个世界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进行研究, 得出两个世界彼此对立的结论。而山根由美惠则认为“两个世界不是并列的关系, 而是随着事件发展, 可以转换的两个相互融合的世界”[1]另外, 杨炳菁博士在其著作《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一书中, 也提到了村上春树通过《世》这本小说将“自我”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 用超现实的故事探求“自我”的意义。本文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 对先行研究中尚未清楚指出的问题, 如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自我”实现的过程等内容进行研究, 运用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等理论, 对作品中的世界构成以及主人公的经历进行分析, 对作品阐释做出新的尝试。

二.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 (1875-1961) 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利用荣格心理学理论对文学和艺术领域的作品进行分析,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 也是荣格心理学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是荣格心理学中重要的基本理论, 贯穿了荣格的全部精神分析理论。与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不同, 荣格进一步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 个人无意识, 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个人的记忆、经验等;个人无意识是受到压抑, 被遗忘的心理内容;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整个发展历程中, 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 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同时, 荣格发现了隐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许多心理原型 (archetype) 。原型种类众多, 在此介绍与本文分析有关的几个原型。阿尼玛 (anim a) 代表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 是带领男性通往未知世界, 实现自我统合的使者。阴影 (shadow) 代表兽性的本能, 是一切黑暗的势力和被压制的罪恶, 多以鬼、妖怪、恶魔等形象出现。自性 (self) 是一个核心原型, 就像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一样。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顶点, 它把人格统一起来, 给它以一种稳定感。

荣格认为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 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 即实现个性化 (individuation)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 (ego) [2]的合作。首先“自我”打破原有的安定状态, 意识到“阴影”的存在, 与之对抗并进行统合, 再依靠“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的作用, 进入无意识层面, 接近“自性”, 达到与“自性”的统一, 完成人格发展的最终目的———个性化。

三.《世》与荣格心理学的关联

1.《世》的世界构成

首先, “冷酷仙境”中有个“在大脑生理学领域最有能力最有干劲的科学家”(280)[3]———“博士”。其对大脑, 意识等概念有着许多与荣格心理学相一致的见解。在作品的第25章, “博士”对“我”进行了关于“深层心理”的说明。“人的行为这种东西是由神早已决定了的, 还是彻头彻尾属于自发的这个问题。 (中略) 弗洛伊德和荣格倒是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推论, 但其发明的终究不过是能够对此加以表述的术语而已。” (283)

“你可以用第一线路思考和行动。但这终究是暂时性的, 而必须尽快将中继站B转换到线路二。这是因为, 准确来说第三线路并非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297)

从以上“博士”的言论可以看出, “博士”将人的心理世界分为三个线路, 与荣格心理学将人的意识分为三层的观点一致。特别是第三线路, “博士”称之为“人类最后一块未知的大地”“准确来说并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表述也与荣格在各著作中对集体无意识的描述相同。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独有的观点, 作品对这一观点阐释的如此详细, 并画有图谱[4]进行说明, 可见村上对人大脑意识的认识与荣格心理学之间存在深刻联系。

其次, 对《世》的世界构成进行分析。整个作品围绕“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两个世界展开, 平行世界这一创作手法是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但是, 《世》的独特之处在于, 其展现的世界层次非常丰富, 不止两个世界这么简单。解开村上埋藏在作品里世界构成之谜的钥匙是“冷酷仙境”里的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由“夜鬼”统治, 充满危险的黑暗世界。对地下世界分析的最为透彻, 也是笔者所认同的先行研究是山根由美惠的论文《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论:两个地图所示含义》。山根由美惠通过对作品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画出了地下世界的地图[5], 并发现, 地下世界的圣域与“世界尽头”里的小镇地图[6]非常一致。

“我认为‘夜鬼’的圣域和‘世界尽头’的小镇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 这一混沌的黑暗世界事实上与‘世界尽头’是同一个空间。 (中略) 都是‘我’的内在世界。”[7]

笔者在山根由美惠研究的基础之上, 以荣格心理学的理论进一步进行分析。前面已经分析过, “我”脑中的世界有三个线路, 分别与荣格心理学的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相对应。第三条线路由“博士”打开, 并命名为“世界尽头”。也就是另一个脑内世界里“我”所在的小镇。这样脑内世界“世界尽头”的小镇就象征着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层面。而“冷酷仙境”中的地下世界分为圣域和圣域外的黑暗世界两个层次。既然山根由美惠已经分析得出圣域和小镇是同一空间, 都是“我”的内在世界。那么圣域也同样象征着第三层集体无意识世界, 圣域外的地下世界即是第二层的个人无意识世界 (这一观点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会进一步说明) , 地上世界即是位于心理结构第一层的意识世界。如此分析, 宏观了解整个作品, 可以发现“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两个世界实际上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层次分明地展现了荣格心理学中表述的人的心理意识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冷酷仙境”里“我”生活的现实世界, 即意识层面。第二层是“冷酷仙境”里除去圣域的地下世界, 即个人无意识层面。第三层是“冷酷仙境”里的圣域以及“世界尽头”里的小镇, 即集体无意识层面。

“博士”的脑中三线路理论, 以及作品中世界的三层次构成, 这些设定绝非偶然, 通过对主人公“我”的经历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村上的创作意图。

2.“我”的经历与个性化过程

“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就职于被称为“组织”的国家机构, 是能够利用潜意识进行“分类计算”的“计算士”。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 “我”代表了意识最表层的“自我”的存在。“自我”在没有遇到任何的破坏, 处于平衡状态时, 不会自发的开始个性化过程, 需要外来的破坏与刺激。紧接着, 安定的“自我”就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宁静。“博士”打开了“我”脑中的第三线路, 以及“大个头”“小个头”对我房间的破坏, 在“我”的腹部切了一道口, 都象征着封闭的“自我”之壳被破坏, 开启了进入无意识层面的大门。接下来“我”就随着“胖女郎”潜入危机四伏的地下世界。“我”在地下世界的经历非常重要。荣格曾在无数的著作中提过, 潜入地下世界的行为, 象征着“自我”来到了潜在的个人无意识世界。同时, 作品中的地下世界里充斥着水这个元素, 而“水是对无意识的最普通的象征。”[8]再者, 主宰着地下世界的是一种称作“夜鬼”的生物, 作品里这样描述“夜鬼”的。

“夜鬼是地下生活的。主宰地铁、下水道那样的地方, 靠吃成人的残羹剩饭和污水度日, 几乎不同人发生关系, 所以很少有人晓得。一般不至于加害于人, 但偶尔也把单独误入地下的人逮住吃掉。” (140)

通过描述可以发现, “夜鬼”与荣格心理学中不被人所接受, 象征着人的黑暗面, 常以鬼、妖怪、恶魔的形象出现的阴影原型相一致。而“自我”意识到“阴影”的存在, 并与之对抗融合, 就是个性化过程的开端。“总的来说, 与阴影的统合, 也就是个人无意识的意识化, 是个性化过程的第一阶段。”[9]同时, 荣格还提出“任何潜入无意识的人都进入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的窒息空气之中, 在这死胡同里, 精神的地下世界会放出它那黑暗洞穴中的一切凶猛禽兽, 他将在这条死胡同里遭受所有凶兽的袭击。”[10]“我”和胖女郎在地下世界经历了夜鬼、喷水、蚂蝗、来自地下洞穴的风等险些丧命的试炼, 以及“我”的恐惧、窒息等感受, 与荣格心理学中“自我”潜入无意识的世界与“阴影”统合的过程一致。而与“我”共同经历这些冒险, 拯救“我”于危难之中, 并引导我在地下世界前进的“胖女郎”就是带领男性通往未知世界, 帮助其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阿尼玛”原型。

最后, 我进入圣域, 见到“博士”。来到圣域, 也象征着“自我”通过了个人无意识层面, 进一步进入了集体无意识层面, 圣域与脑内世界是同一空间, 也为“自我”最后进入脑内的集体无意识世界做了铺垫。“我”在圣域知道自己将要死亡的事实, 但是这样的死亡却只是肉体上的消亡, “我”的意识实际上是迁入了脑中世界“世界尽头”。“博士”将“我”的思维即将进入的不死的世界描述为“那是个静谧安宁的世界, 你自身创造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成为你自身。那里无所不有, 又一无所有。” (312) 这样一个和谐、安宁、稳定的世界正是荣格提出的个性化过程后, 人格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同荣格所指出的那样, 只有耶稣和佛祖才达到了这种水平。”[11]“自我”在“阿尼玛”的帮助下, 与“阴影”进行对抗、统合以后, 终于在“冷酷仙境”的现实世界里迎来的死的结局, 却在“世界尽头”的脑中世界里化身为另一个“我”, 迎来了再生和不死。日本研究荣格心理学的第一人———河合隼雄曾在著作里提出“人在成长过程中, 发生决定性变革时, 总会经历死与再生的内在体验。在描写人的自我实现过程 (即个性化过程) 的寓言故事中, 经常会出现死与再生这一主题。”[12]因此, 现实世界中的“我”死去, 再进入脑中世界获得再生, 正是个性化过程的象征。

再分析脑中世界住在小镇里的主人公———“我”的经历, 之前已经研究得出小镇实际上就是“冷酷世界”里的“我”所创造的第三条线路的世界, 象征着第三层集体无意识世界。整个小镇由“我”创造, 以“我”为中心。可见, 脑中世界的主人公“我”是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自性”。刚开始进入小镇时, “我”失去了所有的记忆, 并被剥离了“影子”, 这里的“影子”也与荣格心理学里的阴影原型相对应。位于集体无意识世界的“阴影”与前面提到的位于个人无意识世界的“阴影”———“夜鬼”不同, 不再是万恶的象征, 而是承继了仍然无法完全与“自性”相统合的那部分“自我”。因此, “我”与“影子”的关系既相互信赖, 又彼此对抗。“我”一开始并不知道小镇是自己的内在世界, 对其充满好奇, 甚至敌意, 希望和“影子”一起逃离, 在“我”试着去了解整个小镇的构造, 探寻小镇的秘密时, 得到了“阿尼玛”原型———“图书馆女孩”的帮助, 最终明白了小镇就是“我”自身的时候, “我”决定留在这里。

“我再也无处可去, 亦无处可归。此处是世界尽头, 而世界尽头不通网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 悄然止住了脚步。” (448)

“我”在“世界尽头”中不断探索小镇秘密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自性”的一个不断完善, 并与原型“阴影”“阿尼玛”等不断统合的过程, 而最终“我”明白了小镇即自身的内在时, 选择了留在小镇的的结局, 也象征着“自性”完成了统合过程, 达到了最终人格的完整统一, 实现了荣格所追求的人格发展最高境界———个性化。

四.结语

本文将荣格心理学的观点与《世》相结合, 研究发现该作品中世界的构成层次与荣格心理学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相对应。主人公“我”在“冷酷仙境”里潜入地下世界, 最后迎来死亡, 又在“世界尽头”里获得再生, 并最终留在“世界尽头”的小镇里的经历。都与荣格提出的实现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个性化的过程相契合。因此, 笔者推测, 村上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是想用文学的形式将荣格心理学描绘的无意识世界, 以及各抽象概念具体化, 并在作品中探讨如何实现个性化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 .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译林出版社, 2011

[3] .霍尔、诺德贝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M].三联书店, 1997

[4] .山根由美惠.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论:两个地图所示含义[J].近代文学试论 (37) , 1999

[5]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秋山達子、野村美纪子译.荣格的人格论[M].思索社, 1980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篇3

关键词:伦理学;道德结构;武德体系;系统框架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的社会科学。在当代中国,伦理学主要是研究:道德的根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概括和阐明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探索和研究培养社会新人的规律和个体自我完善的途径;研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的道德课题。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德”一词是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术语。始见于《国语·晋语九》:“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武德是一种道德现象,故武德也就是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左丘明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对武德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是我国最早的条款性的武德标准。历代武术家都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乃武者之信条,它是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在后来的对武德研究的不少文章中也有许多对武德的定义,如周伟良把武德定义为;“在长期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赵钟晖在《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中对武德有如下阐述:“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培育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林之人应该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只是局限在具体的“武德标准”层次上,没有在更高的角度把武德上升为一个理论的形态。因为具体的武德标准只是武德内容的一小部分。此外,武德是属于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又是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所以武德并不是具体的几条“道德标准”,而是从属于伦理学的一个道德体系。特别是在自古就十分注重道德修养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的伦理环境中,武德不仅仅是习武者道德品质的反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整个伦理体系的一种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方面的体现。故我们必须突破对武德现有的理解,从而对武术伦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论述,从伦理学的高度建立~个武德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在武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武德体系的建立也是对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

1、武德与伦理学的关系

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客体的科学。道德现象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作为人文科学的伦理学,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生活自觉省思的结果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伦理学与人类生活的深刻契合,它体现的是人类要求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和社会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思考。伦理学无疑是人类社会产生最早的意识形式和文化现象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伦理道德的文明古国。中国哲学,不论是儒、道、还是佛学,都是一种人生或道德哲学。任何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有着浓郁的伦理色彩,中国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亦因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而形成其又一主要特点。中国的传统武术是以儒家的“仁学”为伦理核心,以“和谐”为价值准则,以爱国和尚武崇德为人生理想,同时又与道、佛的伦理价值取向相联系。从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来,道德伦理一直伴随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道德伦理与武术的结合就形成了武德,武德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武术在中国古代重视伦理的社会背景中必然会与伦理道德结下不解之缘。并且,各社会阶段的武德是随着各社会的伦理背景发展而发展的。同时武德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整个伦理道德的发展,所以它们具有两者相互影响的特性。但总的来讲,武德是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这样武德与伦理学的关系就是一种从属关系,武德从属于伦理学。

2、传统武德的局限性

传统武德是指在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习武者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传统武德是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有着一些优秀的道德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为构建武德体系中的“武德规范”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传统武德也有其局限性。

2.1传统武德规范在内容上的局限性

伦理学的辨证道德论认为,自人类道德产生一来,道德就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着,道德具有流变性。武德也同样具有时空流动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要求中有着不同的内容。从武德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武德是长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宽容忍让等为标准。但由于传统武德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而且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所以传统武德无可避免的带有封建的保守思想和封建主义色彩,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如门户之见、骄矜保守、江湖义气等封建性、狭隘性的道德思想。此外,传统武德标准的内容基本上突出的是儒家的“仁学”,并且传统武德还受到封建宗法本位的束缚。在这种宗法思想的束缚下武德总是忽视个体应有的权利而过分的强调个体的义务,这与社会主义关于公民义务和权利的思想有背离。而当代的武德要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基本立足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武术发展的要求。

2.2传统武德在结构上的局限性

传统武德在结构上的局限性表现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仅仅局限于关于武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条款的制定、实施。并没有把握好整个道德体系,也就是说没有从伦理学出发研究关于武术道德的价值取向、评价体系、教育体系。

3、构建现代武德体系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伦理道德,都有自己道德价值的合理性论证或价值合理性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对当前武德的价值合理性进行新的审视。结果我们发现,虽然武术界历来重视武德,但直到今日我们对武德都只有一个模糊理解,对其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的把握,更没有将武德上升到一种理论的层次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发展、传播和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武德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局

限性已经显露出来了,其中一些属于特定社会的伦理内容,如门户之见、骄矜保守、江湖义气等已经不适应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武术本身的发展。同时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武术已经走出了国门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所以我们再也不能把武德置于固有的传统道德模式之中了,而要不断的开阔视野,解决武术实际活动中出现的新的道德问题。比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贸组织的加入,我国各行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市场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的武术在当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武术市场受到了外来技击术强大的挤压,如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在中国占了很大的市场,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却日益受到冷落。这些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侵蚀。长此以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将难有一席之地。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寻其原因,无论是空手道还是跆拳道。他们都十分的重视道德体系的建设,而武术的道德仍然停留在过去,并且现在的武术教育仅仅只是注重在技术层面上的提高,忽视了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以,面对这些外来的挑战和武术自身的发展需求,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体系应该从不同方面进行完善,首要的就是武术道德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所以构建现代武德新体系已成燃眉之急。

4、现代武德体系框架的建构

4.1现代武德的概念

自古以来,武术界都把武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将其发展,使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武德的发展是应该与武术本身的发展相适应的。在《武术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武德的概念作了初步的定义:“武德,即尚武崇德的精神,它是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在后来的对武德研究的不少文章中也有许多对武德概念的定义,然而,以往的武德概念比较模糊,且它所适应的对象也仅仅以“习武者”、“武术界”等词来圈定,但随着武术运动在当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武术的分类越来越细,武术的价值和功能也在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的目的参与到武术当中来或者说有更多的人与武术发生着一定的联系。随之而来的就是武德所适应的个体范围不断扩大,它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武德的定义进行新的界定。现代武德的概念是指:在武术领域中或武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发生联系时所有与武术发生功能关系的人所表现出的与武术有关的道德品质,同时它是调整武术工作者之间和武术工作者与非武术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总和。武德属于道德范畴,也归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4.2现代武德体系的概念和框架构建

4.2.1现代武德体系的概念

伦理学认为道德体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较为稳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系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道德体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能反映这个社会领域里的道德关系的整体。对于现代武德体系来说,它就是存在于武术领域和与武术领域发生联系的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反映这个领域里道德关系的整体。由此,我们具体可以把现代武德体系定义为:在武术领域和与武术领域发生联系的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既能表明武德要素内容环节的有机融惯性、与武术领域和武术领域以外的环境的必然联系性,又能体现武德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态势和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统一的系统。

4.2.2现代武德体系框架建构的伦理学依据——道德结构论

目前伦理学界对道德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学术界有以下几种看法:(1)由道德活动、道德意识、道德评价和道德规范体系构成。(2)由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以及与这两者密切相关的道德规范组成。(3)有个人道德、社会道德以及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三个层次组成。本文主要以第(1)种观点为依据,理由是第(2)、(3)观点所涉及的概念多而繁杂,在其基础上建立的武德体系将很庞杂、难懂,不利于人们理解,同时也不利于在武术领域普及。

4.2.3 现代武德体系的框架构件的确定

根据伦理学道德结构论的观点,我们把现代武德体系的框架要素分成武德活动、武德意识、武德价值、武德规范、武德评价、武德教育六个方面。

1)“武德活动”即“武德实践”是现代武德体系框架的基础性要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武德活动是一种道德实践,而任何理论的形成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所以,武德活动是建立现代武德体系的实践基础。武德活动具体是指与武术领域发生功能关系的任何人受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指导和影响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它是武德意识形成的基础,并能使已经发展起来的武德意识进一步巩固发展起来。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

2)“武德意识”是现代武德体系框架的第二要件。武德意识是与武术领域发生功能关系的任何人在长期的武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武德思想、武德意志、武德信念的总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我们可以知道武德意识是武德活动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并能反过来对武德活动起指导作用。

3)“武德价值”是现代武德体系框架的核心要件。“价值”原为经济学上的语汇,例如“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等,用以表示产品对人而言的需求、有用。据国外学者考证,把价值引入哲学、人文学科中,始于19世纪下半叶赫尔曼·洛采所创立的价值哲学。自此以后“价值”成为一个伦理性的概念,用以表达人们的某种需要或对事物的相关评价。将价值引入武德领域不仅是人们对武德认识的深化,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来对武德进行批判性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提高武德与人们需要、发展的关联度。这也是将武德价值引入现代武德体系的原因。伦理学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而武德是属于道德的范畴,故我们对武德价值进行的定义要符合伦理学对道德价值的界定。由此武德价值的概念亦即是在武术领域中的行为活动“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它包括在武术领域中为何要制定武德、武德行为之应该如何的客体本性、武德行为之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它是武德规范和武德评价的内容、对象。反过来,武德规范和武德评价也是武德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武德价值这一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同价值的概念一样,武德价值也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由人对作为客体的武德的认识。无论武德的内容是什么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就是武德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②武德价值表明了武德对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惜的部分,也就是说武德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的需要,如自我人格的完善,它是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③对武德价值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对当前的道德内容进行研究,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追寻什么样的道德才是最符合人的需要的。

4)“武德规范”是现代武德体系框架中的主体要件。武

德规范就是指根据武德价值和武德评价在以武德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制定的我们在从事武术活动时或与武术发生关联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体的武德内容条款。从伦理学道德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看,道德具有普遍道德和特殊道德,根据唯物辩证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武德是属于道德范畴内的,是特殊的道德。但从武德内部进行剖析,武德内容又包含着普遍道德和武术界所特有的道德内容。所以,我们可以将武德的规范内容为普遍的道德规范和特有的道德规范两大类。例如普遍规范就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容,这不仅是我们武术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武术特有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我们传统武德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但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武德弃糟取精,吸收里面优秀的道德内容,如尊师重道、谨慎择徒、除恶扬善、勤修苦练等。同时要摒弃门户之见,江湖义气等封建性,狭隘性的道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传统武德的吸取中,而是要使武德与武术运动的发展现实相适应,增加新的内容去解决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与竞技武术有关的反兴奋剂问题将是武德新的内容之一。此外,我们还要根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体系去不断的提升武德的标准,完善它的内容,如“八荣八耻”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我们制定武德规范的基点,而传统武德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5)“武德评价”是指在武术领域所发生的活动中,人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对适应于武术领域的道德规范以及从事武术活动的人或与武术发生功能关系的人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做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是武德体系结构中武德价值与武德规范的中介部分,也是武德体系结构中的功能性要素。武德评价是中介部分,是因为仅仅武德价值与武德规范两者,是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结合,需要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武德的价值评价。武德规范要根据武德价值来制定,但是,仅仅有武德价值存在,人们是制定不出武德规范的。人们要制定武德规范,首先必须知道武德价值是什么。因此,由武德价值到武德规范的飞跃和转化,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武德评价。这样,人们制定武德规范的过程,首先便是探察武德价值,弄清武德价值究竟如何。形成对武德价值的正确评价。然后,在武德价值评价的指导下,制定与武德价值相符的武德规范。武德评价是功能性要素,是因为武德评价具有以下的功能:(1)对武德价值进行判断,这是武德规范制定的必要环节。(2)对已经制定的武德规范进行再评价,从而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武术具体发展阶段校正和调整武德规范。(3)对人们的武德活动、武德意识进行价值判断。(4)对武德教育的质量、水平进行监督、指导。

此外,伦理学认为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作为道德活动现象重要内容之一的道德评价,武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也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并且提高武德评价的能力,无疑也是武术工作者对自己的行为准确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重要环节。武德所具有的调节,教育,激励等作用主要也是依靠武德评价来实现。武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反映武术界武德水平的客观标准。武德评价和其它道德评价一样,它的评价途径也是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行为的方法,使人的行为符合武术领域要求的轨道,并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伦理学角度看来,道德评价都有具体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一般道德的评价手段主要有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评价方式有社会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两种。武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种类,其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不仅要与一般道德评价的手段、方式相符合,还必须与武术这一特殊领域相适应。所以武德的评价手段也是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但是这里所涉及的习俗不是一般的社会习俗,而是武术界特有的传统习俗,这里的信念也不是一般人的信念,而是武术工作者,同时包括所有与武术发生功能关系的人的信念。

6)“武德教育”,即在武术领域里,为使我们遵循其武德规范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行事,塑造在武术行为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与武术发生功能关系的任何人进行的系统的关于武术道德品质的良好干预活动。之所以把武德教育引入现代武德体系,主要是因为,任何知识、文化理论体系的继承、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而且武德教育是我们进行武德建设的重要形式,是武德意识转化为优秀武德品质的关键性过程。我国武术界自古就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如“未学拳,先学礼”就是典型的事例。但武术发展到今天。武德教育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并没有形成有形的制度化的实施程序,人们听到的往往是一种模糊的说教。现在根本就没有进行武德教育的相关的学科知识体系或教材,当然就更谈不上开设武德教育课程了。所以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快建立与武德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体系并编写出相关教材,同时在相关院校开设武德伦理课,使武德教育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4.2.4现代武德体系框架的建构

从伦理学道德结构论角度出发建构现代武德体系结构并不是将道德结构论关于道德结构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将武德活动、武德意识、武德价值、武德评价、武德规范、武德教育六个构件,组成一个有机融惯的整体框架。这个整体框架就是现代武德体系的框架结构,它将反映出各组成要素的联系性和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态势和发生发展过程。

武德活动或武德实践决定武德意识,而武德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武德活动。当人们的武德意识形成以后武德价值就有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武德价值要转化为武德规范又必须要经过武德评价这个中介对其进行合理性论证。武德规范形成后就为武德教育提供给了教育的内容,而且武德规范也是武德价值的具体体现。武德评价除了对武德价值进行合理性论证,还可以随着社会环境和武术具体发展状况的变化对武德活动、武德意识、武德规范和武德教育进行判断、校正和调整。武德教育是武德规范、武德价值和武德意识的体现为具体道德品质的关键性环节,同时武德教育又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武德修养水平而提高人们的武德评价水平。当然武德教育的理念受到武德价值取向的约束和武德规范内容的制约。武德评价和武德教育同时也是属于武德活动的范畴之内。武德规范与武德活动的关系就是直接的规范指导活动。

5、小结

现代武德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人们更加清楚的把握武德在当代的直接含义,明确了武德新的适应对象。武德体系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对武德研究的固有模式,使武德研究从以往仅仅对“武德规范”的研究中解脱出来,把武德上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高度。同时,以伦理学道德结构论建立的现代武德体系框架结构包括武德活动、武德意识、武德价值、武德规范、武德评价、武德教育六个要件。它们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辨证体系,它能够体现武术领域的道德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比较稳定的武术道德规范,同时它也包括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教育机制。这个体系不仅是体育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而且是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德相联系的,同时它也与中国体育思想理论和具体的武术发展阶段相适应。现代武德体系将为加强我们的武术道德修养,提高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武术文化理论体系。

6、建议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篇4

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一见钟情,第一次约会见面就要选在“危险”的地方,英雄救美容易演绎爱情佳话因为在危机的状态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那么就容易被美女解释为英雄的出现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危险过后,温情和吸引油然而生。因此约会时,如果男生渴望得到爱情,让自己保持空腹;女生要想理性判断,约会前一点要吃饱饱的。道理你一定懂了吧~

二、爱情的本质是资源共享

爱情的本质是自愿共享。对男性来说,他在和你结婚前拥有的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钱。首次见面,他所付出的相对值既是他对你的付出程度。他的付出会遵循“报酬递减原则”。也就是付出只会越来越少,也就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般,开始决定了高度。看到首次见面掏钱就肉疼的不行不行的个人建议就是不要再发展下去了。

三、利用好首因效应

不熟悉的人初次见面时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在形成第一效应时,对方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对方弱对你的某些品种产生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其他品质。最初印象会想光环一样,是其他品质笼着着类似的色彩(光和效应)。因此第一印象多好都不过分。

四、正视排序的结果

每个人对重要的人和事都有一个按重要性的排序。恋爱就是找一个重要的人放到序列非常重要的位置。谈恋爱,其实是在谈位置,恋爱的两个人无形中是要求位置对等的。当你有事儿第一个打电话给他,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来找你,多次,可见位置对等。相反,若多次拖延、找借口,可见,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没有他在你心中的位置重要及排序不够靠前,识相点的也该知道怎么做了。失恋的本质及打乱了你的排序,失恋后一般都会经历悲伤到抑郁这个过程,平均三个月自动缓解,超过三个月请进行心理咨询。

五、重视青春期恋爱

心理、行为的产生都是需要生理基础的,青春期会有恋爱的欲望是正常的。监护人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爱是需要能力的等等。这是人的一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要尊重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当时任何不当扼杀都可能会让孩子成年后付出代价的,现在有很多剩男剩女就可能是当年的乖乖女乖乖男,老师说在学校里不能贪恋哎就不谈了,初中没有高中没有大学也没有,上了社会该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创新与发明 篇5

人都有好奇的心理, 对未知的事物都想看看、了解, 想知道那是什么?为什么是那样?而且人都有占有欲, 他那是什么, 那我怎么才能得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 “解剖开”看看, 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个, 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你肯动手动脑就行。大家都知道, 当今青少年的幸福取决于教师, 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珍贵的无价之宝, 也就是人打交道。他们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情感价值和精神面貌, 他们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的幸福, 都取决于我们, 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发现新的亮点, 对新东西感到惊奇, 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教育工作才能的基础。学生的内心生活时时刻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 在这个世界里给我们带来了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的愉悦和不快、高兴和伤心的乐曲。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谱, 是在教育工作中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心理研究表明, 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 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此时, 对所学内容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 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排除干扰, 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反之, 则是消极的。而实验探究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漫长的岁月里, 人们往往崇敬发明家、科学家, 珍惜发明的成果, 但却忽视去研究创造发明的过程, 寻找发明的规律。在倡导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今天, 很早以前就有一门崭新的科学——创造工程。

创造工程它不研究发明成果, 而是专门研究成果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以致揭示创造发明的规律和方法, 并运用这些创造方法, 去诱发潜在的创造力, 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 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神秘的只有少数发明家和科学家所独有的创造构思, 为每一个普通人所掌握。如“解剖”玩具, 尤其是玩坏的玩具, 因为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玩过不同的玩具, 而玩具里又集合了许多光、电、热、力学以及化学、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会发现许多原理、结构及能量转换的应用, 而要组合成型又离不开数学几何, 在玩的同时感知到许多感性的知识;玩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无疑就有可能启发你的发明灵感, 还可模仿。

既然实验探究能激发兴趣, 而兴趣是记忆的媒介, 记忆一旦在大脑中留下印迹也将是持久的, 容易回忆和再现, 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所以, 实验探究为完成教学任务积累了感性知识, 同时也为创造发明奠定了基础。现在, 经创造工程学家研究出的方法总计有一二百种, 常用的也有几十种。

创造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类:

第一, 从分析情报或分析研究对象发现问题, 并以此为课题, 进行创造发明。具体有分析比较法、缺点举例法、情报整理法等。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 可以让学生们带上一种乐器或发声的玩具包括坏的, 先让大家观察探究, 就是仔细看各自的东西, 然后可以交换看一下, 在这过程中要把各自的器材弄响, 让大家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分析、比较、归纳, 学生们就会得出结论——振动;还会发现音调有高有低, 音量有大有小, 如小口琴, 可让学生们拆开看看, 同时发出高低不同、大小各异的声音, 然后带着各自的疑惑去阅读有关的课本内容, 再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问题, 像苍蝇和蚊子飞到我们耳边, 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嗡嗡”声, 而蝴蝶飞过来时为什么听不到?它们的翅膀有什么不同?振动的快慢和幅度呢?这样很容易理解频率与音调、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以及分贝等概念;再让不同的乐器奏出同一个乐句, 音色、乐音、噪音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

第二, 经过激发, 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 然后通过讨论研究, 找出最佳创造性方案, 如智力激励法、检核表法、综摄法等。像物理化学上的许多实验探究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常常还有对物质性质、原理、定律的探究, 这一过程发现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探究出各种物质不同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大量直观的信息展现在我们眼前, 而且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这就会给创新思维提供大量的设想空间。探究实验本身有时也可分不同的组比较, 如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探究, 药品可用双氧水加二氧化锰 (或氧化铜) , 还可用氯酸钾加二氧化锰, 还可用高锰酸钾或高锰酸钾加氯酸钾, 它们的反应速度条件不尽相同, 所用装置也有差异。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发明创新选出最佳、最实用、最经济可行的创新方案。我们和带课老师协调、配合, 利用活动时间完成了近三分之二的实验, 使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理解巩固知识, 做之前提示学生思考看到题目你会如何完成, 动手之前想应怎么做?这为初三学生完成大量的题节省了时间。

第三, 根据创造发明的总要求, 找出事物之间新的联系, 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通过大胆想象, 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规律。这类方法大多用来创造世界上没有的东西, 它有康顿法、中山正和法等。其中, 中山正和法是1970年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教授创设的, 又称为NM法。后来, 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对该法作了改进。

所谓中山正和法, 就是指优选出能反映发明目标本质的几个关键词后, 先进行扩散思维, 想出多种实现关键词功能的方式或设想, 再进行集中思维, 优选出一种关键方式或设想, 经过多次优选, 直到综合出一种最优设计方案的创新技法。运用要点有以下几点: (1) 确定课题目标。确定课题目标是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新产品。 (2) 优选出反映该课题目标本质的3~5个关键词。 (3) 进行扩散思维, 想出多种能实现关键词功能的方式或设想。 (4) 进行集中思维, 优选出一种关键方式或设想。 (5) 进行扩散思维, 围绕关键方式, 设想出实现这个关键方式的一系列装置、器件。 (6) 进行集中思维, 优选出经济、可行的装置, 综合出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实际上, 物质性质的探究也类似这种思维, 区别在于创新是以功能为前提, 探究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前提来展开思维, 运用积累的知识去剖析, 得出结论。它们互为逆向。

第四, 通过已知的东西做媒介, 去打开未知的世界, 如等值变换法, 就是把过去发明的东西, 在新的条件下重新组合, 创造出新的东西。拆开的或破旧的玩具就可以这样重新利用。

人们普遍认为, 发明创新是灵感, 而我认为, 方法才是发明创造的根源, 灵感只眷顾有方法、有准备的人。

人们归纳的发明创新方法常用的有约50多种, 我认为比较适合中小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方法主要有组合创造法、改进创造法、逆向思维创造法、移植创造法、信息交合法、原理创造法、仿生创造法、联想创造发等。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掌握基本要领, 才能灵活、有效地进行发明创造。这样, 人们可以像学数理化一样去掌握创造发明的规律, 掌握创造发明的方法, 使知识得到升华。这样一个普通的人, 也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发明家、科学家。

据《思维魔王》介绍, 许国泰运用信息反应场, 竟然能说出曲别针的几万种作用!以香肠为例, 当列出形状、味道、作用、民族、人群、国家朝代等信息标时, 相信每位学生也能说出成千上万种新型香肠。仅水果香肠就有成百上千种, 学生们定会有许多兴奋的新点子、奇妙的新创意。原来发明创新并非神秘莫测, 而是有章可循, 神奇有趣的。如崔永元采访的名师一堂课, 能把引课、探究、概念理解、知识应用、创新理念巧妙地融为一体, 使学生学得活、学得轻松、愉悦, 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

总之, 发展思维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实验探究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建立, 起着任何其他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应用认知规律,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覃宝学.如何在中小学开好创新活动课[J].发明与创新 (学生版) , 2009 (8)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室内设计 篇6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人本

环境心理学在十来年前并不是一个常听到的新鲜词汇。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环境心理学这个词慢慢被人提及。在某些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以及开设了环境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在室内设计方向,人们还很少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

1.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在学术界是如何界定环境心理学的呢?直白的来说,它是“分析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心理作用的学科”,也可以认为是“分析、统筹人与其相关环境之间联系的问题”。它是一个把心理学注入到空间环境的,组成一个具有两个学术范畴的研究,无可否认它也是一个新生的研究范围,目前关于它的解析还无法达成共识。在普通心理学范畴内认为它是普通心理学的分支,认为这是解析心理活动与环境影响之间互相影响的问题,或者说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彼此的作用力的一个理论上的分析的范畴。而研究的主体在“人”,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范畴。但是在建筑学领域却是以“环境”为主体,研究环境对人的作用力的研究。认为较之环境心理学,它与普通心理学的其他众多研究范围有着较为直白的差异,它的着力点是关于人文和科学的环境与人本之间作用的关系,分析界定环境对人的作用力范围内没有探索到的学科。要分析环境心理学,是午饭脱离普通心理学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但本文认为,环境心理学主要分析讨论的是环境对人的作用力,和分析讨论过与物理环境、思想环境对与人的心理造成的反应。

环境心理学这一门学科在中国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大概是从80年代初,才慢慢被人们认识的。在那个年代,中央让一些国内的专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学习、访问,是哲学科学研究人员从国外带来了环境心理学这个新的知识探索领域。而且,高校的建筑学界的专家学者秉着好学的精神也作了不同途径的学习。翻译出版了不同国家版本的专门著作,在推动学科发展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也有一批中青年学者从国外高等院校学习归来,也开始了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获得了很好的成果。

但是,在环境心理学这个学科领域,美国、英国、日本起步较早,不论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发表的专门论著,或培养教育计划和举措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着,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成为了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装饰设计成长的良好客观环境,在学习发达国家的学科研究经验之后。在21世纪,我国的环境心理学术研究还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关于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上运用的初步认知

从90年代开始,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室内设计已经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它包含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景观、园林设计)。

室内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建筑物设计的室内空间部分的设计,它必须在统一的构思下,贯彻体现统一的建筑意愿,即统一的文化内涵。室内设计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室内装修,室内设计师起于建筑设计,止于室内装修的全过程。

目前市场上装修公司遍地皆是,他们都在进行着室内外装修工程的施工,但是良莠不齐,有些人不具备装修资质和装修资格也在从事装修工程。让室内装饰变成了装修材料的杂乱堆砌拼贴,毫无艺术可言,胡乱运用材料,完全不具备审美性和合理性。

室内设计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所有建筑物的室内部分,都是室内设计的内容。若以家庭住宅装修为例,门厅、楼梯、走道、厨房、卫生间、起居室、卧室,都需要室内设计。再以公共空间装修为例,门厅、中庭、走道、楼梯、电梯、办公室、餐厅等等,无一不需要室内设计。设计过程必须着眼于使用对象体能心态特征,保证不同空间使用对象的安全、健康、方便、;舒适的使用要求。在这个前提下,科学地针对性地选择材料,以获得符合使用者要求的、投入较少、效果好的综合效果。室内装修只是体现室内设计意图的表达手段,每一种材料的选用,色彩的搭配,都是室内设计所要表达的意境的构成要素。

室内设计的受众人群就有个体差异性,所以室内设计也要做到“量身定做”。

现代室内设计已经超出依附于建筑实体的室内空间设计,还延伸到了室内空间附属物的设计,也就是室内陈设设计、家具设计、灯光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具有广泛的生活知识,具备综合处理上述各领域设计的能力。

室内设计最终是落实在人身上的,所以一定要依据人的意志为设计依据,因此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室内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室内设计师为人类塑造安全、健康、方便、舒适、富有文化情景的环境工程,它的意义是巨大的。

3.室内环境的分析

3.1 人体与环境

。人类之于于环境,是进行研究的的最终的目的,就是研究环境与人体的相互系。把这种关系仅仅单纯解释成为来自环境的作用(刺激)和与之产生反应或适应(影响)结构的模式是不够的。其他生物作为基础本能,也存在生来就具备的适应能力。忽略了人的适应能力或者超过了人的适应限度,就成了环境建设中的负面影响。

身体对环境变化的调整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并不是任何变化都能够适应,不过环境变化多数情况下是反复的,长期持续不断的,得以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变化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可以称为调整的熟练、熟悉、习惯。

身心对环境条件变动的调整与适应是有条件的,这取决于环境方面的作用力和身心方面的调整与适应能力的平衡,当环境过度严酷;调整与适应失败就会影响健康。

身为一个室内设计师,要学会改善室内环境,创造令人满意的居住环境。把改善室内环境同提高人们的星素质联系起来的话: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会提高人们的素质,会改善精神面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最终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素质。

3.2 色彩环境

。自然界的一切,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都是有丰富多彩的色彩构成的;不论什么材料,也不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他们都是色彩的载体,共同构成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色彩是人们不可分离的环境构成因素,与人们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联系。

在室内设计中,善于应用色彩的物理感觉特征性对于室内环境效果十分重要。暖色或者冷色会直接使房间产生温暖感或寒冷感。室内空间属于三维空间,人是空间内活动的主体,构成室内空间的一切因素,不论顶面、四壁、地面,还有间距、软装、陈设等等,都是为人的需求而存在的。如何在室内空间内合理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创造舒适和符合功能特征性的空间,是对设计师能力的考验。巧妙地运用色彩的距离感、温度感、体积感,可以巧妙的装饰室内的空间。室内设计师运用色彩,不单是单纯的美感,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来创造安全、健康、便利、舒适、宜居和具有特定性的居住环境。

结语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身为一个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因为字数限制,不能铺开来详尽论述,是文章无法面面俱到。文中一定还一些可以论述的角度而笔者却没有留意到,愿日后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6-100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第二版:79-103

上一篇:《千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教学反思下一篇:黑河市幼儿园2018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