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质量与安全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叶的质量与安全(共7篇)

茶叶的质量与安全 篇1

12、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一、研究内容

1、茶叶产地身份证编码研究。根据茶叶经营单位、承包面积、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茶园种植情况确定评价单元,按每个单元一个产地身份证,进行多元编码,建立基础编码系统。

2、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根据评价单元,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茶叶种植情况等确定采样点位和数量,用遥感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GPS定位,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分析土壤养分及安全指标、水质量、大气质量、产品理化及质量安全状况;根据茶叶产地相关标准,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绘制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

3、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研究。详细记录茶叶生产过程物质投入、农艺措施、加工、茶叶销售记录,依据茶叶产品相关标准,建立产期及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及应对预案,全程监控茶叶原料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及时追溯和解决出现的安全问题。

4、数据库建立和茶叶安全生产系统开发。建立茶叶安全生产数据库,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图、评价单元图等、土壤和茶叶分析测试数据、茶叶安全生产标准数据等。开发茶叶安全管理系统,并能根据质量安全要素及相应安全标准,进行预测预警,提供快速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

5、基于WebGIS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开发。开发基于网络茶

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发布和开展技术咨询。

二、考核目标

1、建立宁波白茶、望海茶、瀑布仙、东海龙舌等主要品牌3-5个代表性生产单位(组织)基地的茶叶安全生产数据库等基本信息系统。

2、提出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绘制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

3、依据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范、评价、控制等全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4、开发出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发布和开展技术咨询,覆盖全市茶叶产区50%以上。

三、实施期限

项目实施期限为2006年7月——2009年6月。

四、成果形式及数量要求

1、提供技术总结报告;并通过宁波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

2、提供一套茶叶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软件通过有关机构的测试认证。

3、提供一套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

4、申请专利2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项。

五、成果所有权的归属

本项目研发成果和专利技术归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所有。

六、组织方式

茶叶的质量与安全 篇2

该公司一直以质量安全为企业立足之本,力争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茶叶产品。早在2003年就开始逐步建立茶叶质量追踪体系,并不断完善。目前追踪体系已经覆盖茶叶从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每一个过程。供应链上各个环节都保存有相关记录,且记录至少保存三年。确保在茶叶发生质量问题时,能及时对问题产品进行追溯,查找出对应产品的批次以便及时处理市场上的问题茶叶和切断问题茶叶来源。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对进一步加强茶叶生产过程管理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理清安全责任,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1厦茶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

1.1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立的过程

日本三得利公司的乌龙茶水饮料市场占有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厦茶作为三得利公司的主要乌龙茶原料供应商,联合三得利公司在2003年着手于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

2003年下半年,厦茶开始向供应商基地回收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做销毁处理。并同时向基地配送安全合格的出口推荐农药。

2004年厦茶初步建立追溯体系,通过实地调查严格筛选,综合评定选择周围无污染,管理到位,茶叶质量稳定的茶园作为追踪体系内基地,并建立体系茶园档案,为茶园建立对应茶园代码。

2005年-2006年逐年完善追溯体系内容,丰富茶园基地管理制度,提高基地自身安全管理能力,形成了从茶叶种植——鲜叶采摘——毛茶加工——精制加工的茶叶完整生产加工的可追溯管理。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为规范出口食品生产和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的行为,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实行了出口食品、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备案制度。厦茶通过对原有追溯体系与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基地追溯体系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了规范和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得的能力。

2008-2010年,厦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模式的运行,有效的保证了原料的的安全,对少数问题产品也可以快速的实现溯源,为厦茶这三年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011年为优化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改进单纯以手工抄写记录追溯信息的追溯模式,厦茶加大投入,开始自主研发茶叶安全追溯电子信息平台,这种以专题网站为载体的茶叶产品综合服务系统,可以供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管理人员随时修改和查询茶叶生产链上各环节信息,既方便又快捷。该项目在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览会上荣获铜奖。目前该平台还在不断完善和改进。

厦茶的追溯体系目前仅限于对生产加工流程的追踪与溯源,茶叶产品的销售过程的追溯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是今后厦茶茶叶追溯体系的需要弥补的一个重要板块。

1.2基地管理

厦茶通过实地调查严格筛选,综合评定选择周围无污染,管理到位,茶叶质量稳定的茶园作为追踪体系内基地。

1.2.1建立基地档案,记录茶园面积、种植品种、茶园位置,茶园责任人,植保员,周边环境等详细信息;

1.2.2建立与茶园一一对应的茶园代码;

1.2.3建立基地农事活动记录,记录茶园施肥、用药,采摘、修剪、锄草等茶园农事活动;

1.2.4建立基地农用物资进出仓记录,记录农药、化肥、农具等农用物资进出仓的时间、数量,领用人,管理人等相关信息;

1.2.5建立鲜叶采收记录,记录茶叶采摘日期,采摘数量,天气情况、温湿度,负责人,运输车辆等相关追溯信息。

1.3毛茶初制追溯

1.3.1毛茶加工记录:记录投入加工鲜叶的产地、数量、品种、批次,加工时间,毛茶加工数量,毛茶批次、出仓日期;

1.3.2建立毛茶进出仓台帐,记录毛茶加工过程;

1.3.3建立生产车间卫生记录,加工人员消毒记录、加工车间的日常卫生清理和定期检查记录,加工机械的清洁检修记录,温湿度记录、车间捕鼠记录等。

1.4批次代码设定

1.4.1鲜叶批次代码:在原料采摘记录上必须确定原料批次识别代码,并记录识别代码、品种、数量、来源基地等相关信息;

1.4.2生产批次代码:在原料进入生产加工流程后,在加工记录上确定生产批次代码,并在记录上显示加工该批产品的鲜叶批次代码;

1.4.3成品批次代码:加工完成后得到的茶叶成品要确定成品批次代码,在成品记录上显示生产批次代码。

1.5建立完善基地管理制度

厦茶成立基地管理小组,划分组员各自职能,逐步建立完善茶叶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2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

2.1可追溯体系管理制度

为提高基地管理能力,保障茶叶供应链各环节安全,确保最终产品安全可追溯,厦茶制定了涵盖茶园管理,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制度。

2.1.1建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制度

该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厦茶对原料茶、半成品、成品的有效监控,通过对农残、重金属、微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保证公司产品的绝对安全的要求。

2.1.2建立茶园管理技术规程

对包括锄耕、施肥、施药、修剪、采摘、鲜叶运输在内的各种茶园农事活动进行规范性的技术指导,确保茶园农事活动正确有序的进行。

2.1.3建立茶园基地茶叶质量追踪体系

规定了茶园管理人员的权责,明确了做好茶园基地质量追溯体系的相关要求和操作规范,确保茶叶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使茶叶生产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2.1.4建立茶园基地安全用药准则

明确规定了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使用的注意事项、施药人员的选择和个人防护等在使用农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安全准则。

2.1.5建立茶叶基地安全用药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了茶园基地从申请用药,到领取农药,到使用农药,到记录农药使用记录的各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并且要求严格执行。

2.1.6建立茶园基地肥料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了茶园基地安全施肥的各步骤,以及安全施肥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2.1.7建立茶园基地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了基地所需要达到硬件及软件要求,基地管理机构的设立,监管体系的形成,追溯制度的介绍,以及基地各项活动的记录要求。

2.1.8建立茶叶质量安全承诺书

茶叶质量安全承诺书对基地供应商在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一旦签订就必须严格遵守。通过茶叶质量安全承诺书的签订为建立优质,安全,可追溯的茶园基地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2.2建立完善的追溯信息记录档案

根据茶叶生产流程和茶叶追溯信息流向,建立完整的质量信息记录档案。记录信息涵盖茶园管理、毛茶初制、成品加工、出口加工各个环节,确保追踪和溯源。

2.3建立茶叶追溯体系信息平台,探索茶叶质量安全追溯新形势

厦茶积极探索建立追溯体系电子信息平台,这套系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专题网站为载体的茶叶产品综合服务系统,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子信息平台时时修改和查询茶叶生产链上各环节信息,既方便又快捷。

2.4追溯体系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向

2.4.1建立完整的销售客户档案资料,设置销售台账,登记客户名称、销售批次、生产批次和数量等信息,确保出现问题时可及时实施召回。

2.4.2增加追溯体系信息平台消费者查询模块,满足消费者对于茶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知情权的需求。

2.4.3厦茶每批成品在销售前都必须再次经过理化检验,合格方能销售,所以可以增加追溯体系信息平台关于成品理化检验报告的查询功能。

2.4.4优化批次编码系统,逐步以条形码技术取代现有编码系统。

摘要:本文以夏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为例,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以期能够改善茶叶质量安全、提高茶叶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电子追溯平台

参考文献

[1]谭正初,萧力争.我国茶叶卫生质量现状与茶叶质量安全控制[J].茶叶通讯,2008,(1):19-21.

[2]陈宗懋.欧盟新修改的茶叶农残标准更趋严格[J].中国茶叶,2007,(1):7.

[3]李平,宛晓春,夏涛.红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研究[J].茶叶科学,2003,23(2):136-139.

[4]冯娟娟.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9,27-28.

茶叶的质量与安全 篇3

关键词 追溯 ;茶叶 ;质量安全 ;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3

茶叶是中国重要经济作物,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其质量安全备受关注。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技术标准制定、法律法规颁布和监管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5],茶叶质量安全得到显著改善,茶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安全为中心的新阶段。但是,局部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们对茶叶质量安全的信心,茶产业受挫严重,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追溯系统可降低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召回效率,保障公众健康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追溯系统引入食品工业以来,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立了农产品及食品追溯系统,管理模式、法律法规、关键技术以及基础设施都已比较完善[6-8]。中国在肉类、水产品、果蔬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也陆续开展实现质量可追溯系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9]。在茶叶中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对提高茶叶质量管理,加强消费者信心,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日益受到重视。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能识别和收集有关茶叶种植、加工、储运和销售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信息、记录质量安全各项指标的检测、建设储藏和销售信息传递的体系[10]。笔者从技术角度简述中国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提出茶叶追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 溯源系统关键技术进展

农产品溯源技术体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农产品标上号码、保存相关的管理记录,能够追踪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个体标识、中心数据库和信息传递系统3个基本要素[9,11]。

1.1 追溯编码

溯源码编码是茶叶溯源系统运行的基础和核心,为保证溯源系统有效运行,溯源码编码应具备完备性、简洁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国外多采用EAN.UCC系统对农产品进行追溯编码,欧盟已在牛肉、蔬菜等开展食品跟踪研究[12]。中国参考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出版《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和《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之后又制定NY/T 1431-2007《农产品追溯编码导读》[13-15]。

茶叶溯源编码主要考虑产地、种类、等级、包装、生产日期等作为特征编码。杨君等[16]采用“生产时间+农户+加工负责人+纸箱编号”编制蒸青绿茶的溯源编码。邓卫武等[17]采用“鲜叶+初制+精制+包装”的方式编制溯源码。这些编码都基于产品、企业或者基地的需求独立设计,严重依赖数据库,虽然能够满足企业或者产品特殊需求,但与已有的物品编码系统完全不能兼容,茶叶身份标识软硬件系统独立于现有的物品编码之外,容易引起混乱和浪费,同时遇到质量安全问题时不能迅速溯源。栾汝朋等[18]结合江西靖安白茶基地的生产情况,采用EAN·UCC-128编码体系设计“组织机构代码+地块编码+生产批次+校验码”的追溯码。毛烨[10]采用“组织机构代码+地块编号”编码种植环节,EAN·UCC-128系统编码采收、加工、包装、检验和分销环节的模式进行溯源编码。上述2者基本能够实现茶叶的快速、准确溯源。

1.2 产品标识

产品标识为追溯码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不同标识技术具有不同特点。与一维条码相比,二维条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抗破坏能力强、可靠性高的特点,同时制作成本低[19]。条码技术只能采用人工的方法进行近距离读取,无法实时快速地获取大量信息,因此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产品追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20-21]。

由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区别,产品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标识方式对茶叶进行标识是追溯系统构建中信息流与实物流关联的基础。栾汝朋等[18]采用一维条形码技术对茶叶生产地块及茶叶加工过程进行溯源标识。杨君等[16]建立条形码标识产品结合RFID标识包装箱的溯源系统。由于条形码防伪性差,张世龙等[22]综合应用RFID身份识别技术、二维码加密技术和一维码技术设计了具有茶叶原产地防伪标识溯源系统,提高了茶叶追溯标识的真实可靠性。黄叶珏[23]结合NFC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设计具有产品防伪验证和合法产品的信息追溯功能的溯源系统,不但防伪可靠性提高,同时降低RFID读写成本。

1.3 基于物联网的溯源节点信息采集

茶叶溯源节点主要包括茶叶生产、物流和销售,各节点信息多,采用传统人工采集方式,信息实时性差、工作量大、成本高。物联网技术已在农业信息化领域中初步应用,通过物联网的实时传感采集和历史数据存储,能够高效地提供精准丰富的信息,使消费者、厂家、监管部门全面了解产品信息。

目前,茶叶环境信息主要采用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络采集和传输数据系统,该系统能实时、快速地将茶园内的各种监测对象的信息远程传输到终端用户。刘小虎等[24]采用环境信息传感器监测茶园风速、雨量、气温、土温、气压、辐射、风向、土湿等环境数据,实现对茶园环境数据的监测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同时在茶园中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对茶园的远程监控。

便携式设备具有成本低、普及率高、易于携带和使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开发的便携式信息采集系统可提高采集效率、规范采集流程、减少采集误差[25]。张世龙等[22]在茶叶加工分合堆、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采用手持RFID读写器采集数据,实现了茶叶生产、物流信息的快速采集、储存与处理。

茶叶的合理储运,能有效保护和提高茶叶成品质量。天方茶业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储存环境参数,同时利用GPS定位系统、车厢温湿度监测设备及智能箱柜技术对运储过程进行监控,有效保障了茶叶在储运过程中的品质,减少损耗[26]。

1.4 溯源数据查询

随着追溯信息的不断丰富、追溯手段的不断完善,通过多平台快速查询和获取多源追溯信息是提高追溯系统应用的重要手段。杨君等[16]构建了支持手机短信、网络、电话多种查询方式的溯源信息系统。郭少杰等[27]采用WebGis技术,将茶叶的生产、流通信息与基础地图结合,构建了基于B/S构架的茶叶图形化溯源系统,更直观地展示溯源信息。黄叶珏[23]设计的基于NFC防伪溯源系统,用户可快速通过手机NFC功能识别溯源标签,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追溯手段。

2 追溯系统集成框架与实现

在突破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对茶叶生产特点开展了追溯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杨君等[16]通过对蒸青绿茶追溯关键点的研究,开发了基于条码技、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全程质量追溯系统。严志雁等[28]根据江西绿茶质量控制关键点,将生产加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Internet/Intranet、采用C/S方式,以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实现绿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天方茶业综合采用无线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定位技术、远程联网视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茶叶的多平台追溯系统[26]。张世龙等[22]以有机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茶叶安全产销体系,不仅能对茶叶安全追溯,同时能实现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智能控制、行为模型分析。

3 结语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限制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追溯系统向深度、广度和精度方向发展,从技术角度构建符合茶叶追溯系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追溯编码、产品标识、基于物联网的溯源节点信息采集、溯源查询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溯源系统框架提出,为构建茶叶供应链追溯系统奠定了基础。

茶叶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目前存在建设成本高、溯源平台单一、溯源信息量少且不完整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从技术角度促进追溯的应用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突破:①开发适用于茶叶供应链各环节包括栽培、加工、仓储、物流的低成本快速采集设备,降低系统开发与应用成本;②将农业智能决策模型,如生产过程预警、物流货期预测模型等应用到茶叶供应链环节中,实现对茶叶质量的过程控制;③将基于云技术服务客户购买行为分析模块引进系统中,实现对茶叶消费行为的分析;④建立各级部门与组织的统一追溯平台,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提供高效可信的追溯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文锦,王 峰,翁伯琦. 中国茶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4):27-31.

[2] 韩文炎,鲁成银,刘 新. 我国茶叶在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2):12-15.

[3] 刘 新,张颖彬,潘 蓉,等. 我国茶叶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2):16-19.

[4] 尹军峰,傅尚文,刘 新,等. 我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2):20-23.

[5] 丁 勇,张必华,周 坚. 茶叶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的构建[J]. 广东茶业,2010(Z1):10-14.

[6] Dalvit C, De Marchi M, Cassandro M. Genetic traceability of livestock products:A review[J]. Meat Science, 2007, 77(4):437-449.

[7] hanahan C,Kernan B,Ayalew G,et al. A framework for beef traceability from farm to slaughter using global standards:An Irish perspective[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9,66(1):62-69.

[8] Bevilacqua M,Ciarapica F E,Giacchetta G.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of a supply chain and a traceability system: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9,93(1):13-22.

[9] 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等. 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农业机械学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964.S.20140729.1015.004.html.

[10] 毛 烨. 基于互联网的茶叶质量安全跟踪与追溯系统建设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2013(7):17-19.

[11] 罗 斌.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和展望[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3-6.

[12] 黄丹琳,廖小平,李 俚. EAN.UCC标准条码设计的实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B06):333-336.

[13]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EB/OL]. [2014-09-20]. http://www.docin.com/p-7002934.html.

[14]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EB/OL]. [2014-09-20]. http://wenku.baidu.com/view/06aa4dd5b9f3f90f76c61bae.html?from=rec&pos=3&type=onlyLink.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1431-2007 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6] 杨 君,苏智伟,袁利鹏,等. 蒸青绿茶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 热带农业工程,2010,34(4):1-6.

[17] 邓卫武,陈孔华,朱振恒. 探讨茶叶在质量追溯系统建设中的内容与做法[J]. 广东茶叶,2010(3):4-7.

[18] 栾汝朋,张峻峰,于 峰,等. 白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37-140.

[19] 兰龙辉,邱荣祖. 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追溯系统中的应用[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9):86-89.

[20] 侯春生,夏 宁. RFID技术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中的应用[J]. 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6(3):296-298.

[21] 嵇立安,朱春华.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粮油食品溯源信息系统[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0):221-222.

[22] 张世龙,沈玉利. 基于物联网的有机茶安全产销体系研究[J]. 物联网技术,2013(2):82-86.

[23] 黄叶珏. 基于NFC的茶叶防伪验证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3):152-152.

[24] 刘小虎,汪 兴,吴 蒙,等. 茶叶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 305-5 308.

[25] Bange M P, Deutscher S A, Larsen D, et al. A handhel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o facilitate improved insect pest management In Australian cotton systems[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4,43(2):131-147.

[26] 木羽子,郑 孝,王慧莉,等. 茶产业链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开发与技术应用[J]. 安徽科技,2013(2):45-47.

[27] 郭少杰,陈大萍. 茶叶安全生产可追溯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6):208-211.

茶叶的质量与安全 篇4

加强茶叶种植、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茶叶种植、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我市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茶叶种植、生产环节,强化执法监督,杜绝甲胺磷等禁限用高毒农药进入我市茶叶主产区;加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监管重点

我市茶叶生产种植基地(企业)、农资销售公司、获农业“三品”认证茶叶企业和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茶叶销售市场。

三、主要任务

(一)农药市场专项整治。从2012年6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保障茶叶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禁止禁用限用农药流入茶叶主产区。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命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不得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高毒农药清单》(农业部公告第199号)、《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激素叶面肥的通告》规定,在我市茶叶产区禁止销售和使用禁用农药、植物生长激素、叶面肥以及除草剂。同时,结合日常常态化执 1

法,严厉查处销售和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推行举报重奖制度。推行举报重奖制度,根据举报和有关方面掌握的线索,组织日常执法、专项执法及联合执法,开展大案要案查处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贩卖、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对案件查处、举报有功人员给予优厚重奖。

(四)开展用药专项检查。针对本市重点监管对象组织开展经常性检查,重点检查生产中是否有使用禁限用农药的情况、是否有生产技术规程和田间使用农药记录。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挑选业务精、善管理的同志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将监管工作任务落实到责任人,加强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二)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茶叶产品安全化生产的科学知识。加强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组织茶农进行技能培训和参观学习,提高茶农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

(三)总结工作经验。认真组织开展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

茶叶质量管理现代化2 篇5

摘要:本文从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需求出发,探讨现代茶叶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多元化、范畴系统化、系统协调化、方法规范化、设计超前化等提升茶叶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茶叶;质量管理;现代化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市场的竞争就是质量的竞争。茶叶有广大的消费者,已成为我国的国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茶叶要求提高了,不仅要求营养、风味、品质,还要求卫生、安全等。消费者若长期能买到符合上述品质要求的品牌茶叶,则对这种品牌会有较高的信誉度,成为该品牌的忠实消费者。要想创立市场知名的茶叶品牌,就要不断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度。笔者从事茶叶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多年,试图通过茶叶传统质量管理探讨一下茶叶企业现代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目标多元化、范畴系统化、系统协调化、方法规范化、控制超前化来优化传统的茶叶质量管理。

一、目标多元化

传统茶叶企业的质量目标只有一个,即茶叶品质。其“质量”含义仅限于产品的品质方面把是否达到既定茶叶品质标准作为衡量“质量”好坏的唯一尺度,把提高“茶叶品质合格率”作为质量管理的唯一目标。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茶叶生产加工的质量等符合既定标准这样企业追求的是名目繁多的质量金奖、银奖、铜奖,忽视了应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合格产品却成了市场的滞销品、积压品,最后成为陈茶,低价处理,这种现象不少,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名估茶的中小型茶厂(场)。

现代质量管理对质量与质量目标的定义不断扩展。1994版的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特性总和。其中质量目标的特征就包括性能“合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等。对茶叶企业来说,质量管理目标就是要符合既定标准茶叶的品质。2000年版ISO900标准赋予“质量”特性的定义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求的能力。与传统“质量”含义不同的是现代“质量用一组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求的能力代替原定义以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明确了对质量的客体。对于茶叶传统质量是指茶叶的形、色、味、香外,茶园选址、肥培、包装、茶文化、售后服务、企业形象等),满足消费者和其他相关要求的特性总和。它是在传统茶叶质量上的延伸。近年来茶文化有机茶、品牌茶消费就是现代质量的反映。现代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也就决定了质量管理的瞄准镜必须扩展到包括“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利润率”,在内的多元目标,茶叶离开了“市场占有率”等的质量合格率,不仅无意义,而且有害。卖不出去的所谓优等品,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占用资金,还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加强质量管理与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及其产生的质量管理目标我元化在茶叶企业扩大及发燕尾服中有重大作用。

湖南省某茶叶有限公司的质量管理目标扩展一箭双雕八大方面:①、品牌质量管理,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国家绿色食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②、茶叶质量管理,视质量为生命,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用担心质量问题;③、市场质量管理,每年有一个不同的防伪措施,假冒产品一直无法把头,为营销大户创造了良好的销售环境,销售年递增30%;④、资金管理,固定资产3000万元,3A信誉企业,为银行重点支持企业,保证生产经营所需资金;⑤、原料质量管理,自有233。3公顷良种茶园全部实话无公害化管理,保证原料质量;⑥、体制管理,兰岭2000年改制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⑦、价格管理,宗旨是“让消费者满意,让经营者挣钱”;⑧、服务质量管理,给省、市、县总经销权,适当做一些促销广告,销售一定数量有一定回扣或奖金,在保质期内如销售不完,允许原装退货等。

二、范畴系统化

茶叶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是按照从茶叶订单到产出及仓储,包装运输到客户手里及售后服务,实行全过程按质量设计和质量监控,严格按茶叶订单要求,以用户合同为根据进行质量管理。茶叶质量管理范畴涉及到茶园基地的选址、品种、培管、采摘、加工工艺设计、拼配、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都是影响茶叶质量形成各个阶段中直接的质量职能。另外,茶叶设备管理、计量器、人员素质及健康状况也都是茶叶质量形成过程中的间接质量职能。为此,我们须明确落实和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能,让企业全员参加质量工作,形成一个整体。

首先,整体化管理,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茶为出发点。强调茶叶品质质量的设计,加强调查分析,根据需求定位茶叶品质。要把茶叶营销策略和企业战略纳入整体化管理。

第二,将与茶叶质量有关的一切行为质量和原材料质量,纳入茶业公司的管理范畴。行为质量包括:加工人员在车间吐痰、抽烟、喝酒及在茶园乱扔农药瓶子等。原材料质量包括:肥料、农药、干柴和拼配用的茶叶原料包装等。

第三,茶叶质量管理的系统化,使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渗透质量管理的职能。传统茶叶企业中,由质量不管人,如今在现代质量管理中已无法胜任。有物、人、钱决定权的高层领导是否介入并重视质量管理,往往是茶叶企业取得成功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实行质量管理主体全员化。从看茶员、采工、鲜叶验级员、制茶人员、销售人员等实际操作工作到有决策大权的厂长、经理,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影响茶叶质量特别是有决策权的领导阶层应把茶叶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三、系统协调化

茶叶质量管理要按照茶叶质量控制要求跟踪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必须对与茶叶质量有关的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

1、左右协调

茶叶质量控制体系的各质量职能部门的职责与权限的统一性。如:茶园队的职责与权限,加工部的职责与权限,加工部的职责与权限等。首先,我们各部门都应承担相应的职责,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权力,职责与权限不统一就会出现“做事不管事,管事不做事”。同一职责不能分担给其他部门,同一权限不能其他部门都来使用。茶园队的生产职责不能由加工部和其他部门来承担,同样,茶园队在生产上人力、物力的支配权,加工部和其他部门不能使用。同一职能不能分成多项,尽可能地统一,以便提高效率。

2、前后协调

茶叶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职能,共同提高茶叶质量使各部门存在一定的联系与衔接。这种衔接是协调的也是双向的。例如:茶雷锋队对交给加工部的鲜叶质量负责,加工部对鲜叶质量提出建议反馈给茶雷锋队,这样避免出现就茶叶相互推诿的局面。

3、上下协调

茶叶质量职能部门要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有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前段提到茶叶质量管理范畴的整体性,成为整体的前提是各部门都要有受控性,接受整体控制。

四、方法规范化

很多茶叶企业在生产加工上往往都是凭传统经验进行,不注重文件、书面上具体参数和规范上的东西。各种规定可以一大堆,但执行起来很随意,各种方法不规范。无公害茶、有机茶的企业,必须按夫色害茶和有机茶的标准要求制定详细的《茶叶无公害种植操作规程》和有机茶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同时,根据本身产品的特点制定《茶叶加工操作规程》、《鲜叶验级标准》和茶叶成品标准规程》及确定参数等。只有质量管理方法规范化,我们执行管理才有章可循,同时执行起来必须严格。当然,规范化是个相对概念,规范化不但不应排斥创新和改进,相反应该鼓励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茶叶品种改良,茶叶生产加工工艺、经营理念的创新和改进,一成不变的“规范”是不科学的规范,而最终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也是不科学的管理。

五、设计超前化

传统茶叶企业质量控制的中心,立足点是现有产品的生产方面,但这使质量保证能力难以进一步提高。现代茶叶企业质量控制重心应放在茶叶质量设计阶段,通过市场调研,把消费者对茶的要求和与茶相关需要情况详细摸清,再把它设计成能正确生产、加工的茶叶产品。近年来,消费者要喝好茶,对茶叶的色、形、味、香有新需求。要喝安全茶、环保无公害的茶叶,我们在茶叶质量设计上就得考虑,根据实际要求生产,加工有特色的符合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标准的名优茶。时尚年青消费者喜欢喝未鲜爽高香气的茶叶,我们在茶叶质量设计时就得考虑选用含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茶树品种和选用高山地区的茶叶作原料,或者通过平地茶园高山化培管来实现。还有茶叶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质量设计。总之,把茶叶质量控制重心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准确把消费者的要求体现在茶叶产品的质量上,并确保这种茶叶质量控制的全面、有效、可行,此后开发生产这种茶叶,以及质量管理方法就可按此设计的茶叶质量管理实施。茶叶质量控制重心的超前,能开发更多的有实际意义的茶叶产品;提高研发能

力,这些都是茶叶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特研究中心与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为后者从资源调研、市场调研、原料提制、产品配方、药理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价、保健食品批文获准,及从实验室试制、中试、大规模投产、市场开发,提供“一条龙”的技术支撑,进行茶叶有关产品的质量设计,针对现代社会的流行疾病,研制出抗疲劳、耐缺氧、营养瘦身、降血糖等健康产品,这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后者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来源:《茶叶通讯》2005年第4期,作者:钟兴刚

质量与安全的关系 篇6

来源:考试大【牵手考试大,成功你我他】2008年5月17日

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高危行业尤为突出,许多企业也都在查找原因,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故。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对许多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我以为,如果我们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安全问题,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安全问题,将会更加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质量与安全谁第一

从大量的安全事故本身原因来看,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安全事故多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而且,许多安全问题的根源就是质量问题。

如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违反生产工艺规程、检验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这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有些员工对发生的质量问题处置不当,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置不当与违规操作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工作质量问题。

质量安全谁第一?实际上,质量和安全不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也不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的概念,不存在“谁第一”的问题。

即使在自己的哲学范畴内,“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也是相对的。质量是与数量,具体地说是与产值、产量、进度等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说,质量和数量这对矛盾中,质量占着第一的地位。安全和生产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与生产相比较,应当把安全放在第一的地位。但质量与安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喻彩虹桥事故,不就是典型的产品(材料)质量问题和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特别重大安全事故吗?又比喻某施工单位在胶济线因不按设计施工,挡墙施工质量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还比喻某施工单位在既有线改造施工中,因架设的接触网导线未达到标准高度,致使导致导线挂车影响行车问题,不正是因为作业人员工作质量问题而引发的行车安全事故?凡此种种,均是因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一再发生。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是安全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最重要的要求。这个问题不解决,安全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在不安全的条件下,操作者心情紧张,心理压力加重,必然影响其操作的规范性,也就必然危及产品质量。正因如此,ISO9000标准才将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在ISO9004∶2000标准中,明确规定管理者应当“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包括考虑“安全规则和指南”、“人类工效”、“热度、湿度、光线、空气流动”、“卫生、清洁度、噪声、振动和污染”等。其目的为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为保证质量、安全本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在一些项目管理中,存在为了赶进度,为了节约成本,而违规生产和违章操作的现象,在赶进度的时候,忽视对材料、设备的检验、忽视生产工艺,交叉施工不注重接口、节点施工的协调和把关,相互抢点,野蛮施工,以保开通为目的,严重忽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抱着“以后整改”的心态,这也是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多数专家认为,安全问题均与工程质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直接或间接关系,这个结论为我们解决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质量和安全心心相通

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的关系,还表现在具有如下许多共同点上。

1、都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全员参与,也就是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所谓安全,首先是人的安全,每个员工都存在安全的不定因素;公司要求所有员工都遵守规章制度,特别是安全规则,才可能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2、都需要领导重视、领导带头。ISO9000∶2000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第二项就是“领导的作用”,如果各级领导不重视安全工作,就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各级领导不下决心,安全隐患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就可能随时发生。

3、对公司都具有生死兴衰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想大家应该有很深刻的体会了,因为某单位在过去几年里,因连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导致投标停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可以说,短期内是很难翻身的。

4、都必须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下工夫。如果技术和管理不到到位,就存在相应的质量和管理问题。就像一台年久失修的车辆,既不能保证车辆本身质量要求了,也不能保证行车的工作质量,更不能保证驾车、乘车人员的人身安全。

5、都强调按规章制度办事。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仅可能引发质量问题,而且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都必须进行“法制”,每个员工做的每件事情,都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遵守工艺纪律。

6、都面临着事故的处理问题。不管是质量还是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谁也不希望有事故发生,特别是不希望重复发生。不管质量事故还是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可能触犯刑律,都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7、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都涉及对人的管理,都需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都需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两者都反对单独追求生产进度,都有一定的独立性,都有一定的否定权等。实施“手拉手”工作

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关系密切,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借鉴,联合开展工作,尤其应对某些双方都要管的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例如生产现场的整洁文明生产,从质量管理角度看,环境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搞好;从安全角度看,乱堆和乱放、污染严重,正是事故隐患之一,因此也要整顿。在生产现场往往会出现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的现象,比如单纯强调生产和节约成本,单纯强调数量、进度等,都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

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如环保管理的5S理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质量改进所采取的一些统计技术等,安全工作也可以采纳。在安全管理中采用安全现场监督管理、安全检查服务、专兼职安全员制度、安全标准工地建设、安全一票否决等等,质量管理工作也可借鉴。在进行质量整顿时,安全监督人员可以参与进来,反之亦然。当然,这就要求质量管理人员要掌握安全监督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安全监督人员也应有必要的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需要一个体系。安全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全可以参照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建立、实施和保持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建立的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就是运用了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如在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员工有拒绝生产的权力、还应有监督他人特别是领导违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权力。特别是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时,安全监督员应有权暂停生产,并对一些严重影响安全或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过程应进行记录,保证生产严格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实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并存的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从企业运行机制上看,财务有总会计师,层层有健全财务管理部门,有专职会计;工程管理有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层层有工程技术部(有的是工程部、技术部单独设立),同样有专职(高、中、初级)技术干部,物资、计划统计也是层层机构健全,专职长效的专职人员岗位一应俱全。可是安全呢?情况就不一样了,试问现在有几个单位层层设立了长效的安全工程师和专职安全员?恐怕是兼职的多!更没有

茶叶的质量与安全 篇7

茶叶作为我国享誉世界的一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出口份额。长久以来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茶文化,同时在茶叶种植的技术、气候等条件、资源上,我国都处于较为优势的地理位置。提振茶叶产业对增加茶农收入、整合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提升农业出口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茶园大量涌现,产量也随之攀升,竟而带动国内外消费量和国际贸易规模大幅上升。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无公害绿色茶叶、有机茶等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使得国内茶叶行业朝着绿色、优质、健康的方向持续迈进。而在这一变革中,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必然会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而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相当竞争力,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 我国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流程图

供应链是指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收购、加工、储存、销售直至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网状链条,茶叶从产地到市场的过程中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复杂动态发展系统,经过茶叶供应链各成员组织的确定,得出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正号和负号分别表示正效应和负效应。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从生产环节来看则要求茶叶产量跟随茶叶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需求量大产量就大,需求量小产量就小;而茶叶产量的变化(通常是增加)则会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量产生变化,而它们的变化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由于受到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或者推广的限制,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使用植物添加剂的量和农药、化肥量来提高产量,反过来这些手段会导致产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环又会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其最终的结果便是茶叶中农药残留量不断的提升进而使得茶叶的质量不断的恶化。

从茶叶的运输流通环节来看,由于茶叶的需求量的变化会导致物流量的变化,当需求量增大时,物流量也会增大。由于受制于物流成本和运输能力,茶叶在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的增加以及运输设备的落后而滋生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释放出大量的毒素造成茶叶生物性污染率增大。为了达到保证质量的效果,很多不法商贩会加入大量的违规添加剂来减少生物性污染,但同时又引入了大量的化学性污染物。由于监管的缺失或者疏松,这些遭到污染的茶叶很容易流入市场环节变成销售的商品,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 我国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系不顺

3.1.1 部门间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茶叶供应链在我国的管理模式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茶叶供应链环节。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在管理上还不够完善,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耕种、加工以及最后的销售相互分离,各个环节相互脱离。而在茶叶的质量安全管理上,农业部管理行业规范,卫生部管理卫生标准、生产环境,质监部查质量标准、工商部门管理违规经营,各个部门又各自为政,在茶叶的管理权限上又分属于农业、工商、外贸、经销等政府部门。因此,在管理上极易出现管理混乱或无人管理的局面。此外,四大检测机构不仅有与自己相关的管理权限,在茶叶的卫生质量抽检方面也都有相应的抽检权利,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各自实施或者委托相关机构进行茶叶的抽检行为。而在信息上,四家行政部门也有权针对自己的检测报告对外进行公布。对于不合格的茶叶产品或者违法行为,四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相应的法律各自进行行政处罚。由此来看,茶叶的质量安全管理看上去是很周密的,但在实际应用上成效却并不明显且花费巨大。

3.1.2 茶业企业参与不够

在茶叶的质量安全管理的保障体系的建立上,我国仍显得不成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制,国家上层推出各种法律、标准以及质量检测体系,下面则根据这些规章进行茶叶的生产。这种体系并不是根据行业的现实情况出发的。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不仅局限在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检查上,还应该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例如,茶叶的加工商、零售及批发商以及各个贸易组织等。

3.2 标准体系不完善

对于茶叶这种特殊的产品,对其进行全面完整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都是对茶叶的质量测评是通过测量茶叶中的某个成分或者某几个相对有效的成分来进行的。因此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3.2.1 茶叶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茶叶质量检查标准十分欠缺,无法确保茶叶从流通源头以及环境上达到相应的要求。尽管在茶叶质量和标准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的相应的规则,但仍无法通过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的有效成分来控制其质量。同时在与茶叶配套的物流标准、生产、加工技术等规程方面的标准也十分欠缺,导致我国茶叶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3.2.2 标准制(修)订周期长,更新速度慢

制(修)订茶叶标准需要对生产进行试验,这项试验通常在一年中只进行一次,而修订某种茶叶产品的准则至少要三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多则更是要在五年以上。如近年来我国不断更新农药品种,但是这种标准的制定与生产实际却总是脱节,这就是由于标准更新速度过慢多导致的,因此会出现茶叶中这类农药含量超标的情况。

3.2.3 标准技术水平低,与茶叶进口国标准水平相差甚远

我国的茶叶理化指标虽领先与国外,但在其安全标准制定方面与先进国家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由于我国在制定茶叶标准是对于农药残留的限量指标规定较少,二是由于我国与欧盟、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在仪器检测和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欧盟91.2%的指标是其仪器检测限,日本30%以上)。还有我国在设置农药残留指标时也相对比较宽松。

3.3 认证体系不系统

3.3.1 认证技术和人才不足

茶叶安全作为食品安全中的一项,在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仍不完善的大背景下,茶叶安全的认证体系也存在着不小的缺陷。首先培训工作不系统,使得认证人员在能力和资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认证能力较差。业务能力强的认证人员更是极度稀缺。

3.3.2 认证体系不完整

相较与国外完善的认证体系、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而言,我国的培训、安全认证、咨询机构就比较的匮乏,通常情况都是有一些认证机构内部进行操作,对于申请认证的企业、个人于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相关培训、指导等方面仍旧存在较大的缺陷。正基于此,使得很大一部分想要进行彻底安全认证的主体无法实现认证,阻碍了茶叶安全认证的发展。

3.3.3 缺乏认证意识和认证管理

一些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安全认证意识,只是着眼于眼前利益,认为安全认证对产品的现实效应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严重削弱了这些主体的认证积极性。此外,我国认证管理的匮乏,对已经获得认证的主体并没有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控管理,致使一些打着绿色安全标志的企业,生产出了质量不过关的产品。甚至有些主体非法经营,利用虚假的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标识,生产劣质茶叶,牟取暴利。

3.4 检验检测体系不成熟

3.4.1 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现有的检测机构中,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机构,然而食品业者的检测意识始终不够,甚至会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假冒伪劣产品来获取利润。可见我国的检测行业还未完全发育,检测力量也相对薄弱和有限。对于检测体系俩说,我国的企业主要是自我检测的方式,在相应的行业中政府和中介作为其补充。

3.4.2 检测方式不合理

在我国的监管方式中,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始终有限,其整体的食品检测体系也不够健全,通常都采用运动式、传统式和突击式的方法,这使得整体的检测工作不能够有序正常的进行,最终导致在生产销售中有害产品横行。

3.5 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转化率低

现如今我国在茶叶安全质量的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我们从我国在农业科研的资金力度的角度出发,平均各国的投资力度占其农业总额的1%,甚至较发达的国家达到了5%以上,对比我国来看却只有0.2%。这些都导致了我国茶叶安全的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同时,由于我国基础设施薄弱,相关设备达不到要求,仪器数量有限,资金人员缺乏等等原因,使得相关检查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达到规范化、制度化,一些所谓的推广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无法使茶农以及茶叶生产企业学习到最新的知识。

4 提高我国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的措施

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法律法规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来看,都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茶叶质量安全的保障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法律法规的力度,积极鼓励企业按照茶叶质量安全法规,约束自身行为,促使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有序进行。

4.2 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大检测力度

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与法律法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目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众多,各监管部门管理权限不一,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建立统一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成立专门茶叶监管机构,统一监管技术标准,采取统一的管理方法,实现茶叶供应链各环节的全面质量监管,同时,各监管部门协同合作,定期对供应链各成员组织进行检测,对加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

4.3 加强政府资金支持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投资力度,提供资金扶持农户、企业进行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帮助茶农及企业早产品质量安全上的竞争力,使茶叶质量安全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4.4 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供应链合作

茶叶供应量质量安全监管流程复杂,需要供应链各成员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茶叶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信息记录传递,任务比较重、成本较高,中小茶叶企业难以承担。因此,建立完善的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对供应链各参与企业都实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完整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监管制度,从而实现茶叶质量全程质量安全保障。

4.5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行业自律

茶叶企业是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茶叶企业内部监管体系的完善左右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茶叶企业应该积极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对生产到销售的各环节信息详细记录、保存,方便查询。

茶叶协会应对茶叶产品标准、质量要求信息全面掌握,发挥其带头作用,协助茶叶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制定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采取有效管理措施,要求茶叶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5 结语

近年来,茶叶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生活,同时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国内外或各个地区监管茶叶质量安全的政策措施也是来自多角度、多方面和多样化的。本文从茶叶质量安全这一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关于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茶叶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全程总结了现有应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管对策。

参考文献

[1]Joseph E.Stiglitz.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M].W.W Norton&Company,2002,3.

[2]Valeeva.N.L.Economics of Food Safety in Chains:A Review of General Prineiples[J].Netherlands Journal of A eultural Scienee,2004,(51):369-390.

[3]杨江帆,李闽榕.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胡玉贞,韦明,何乃昌.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海南茶叶企业中的运用[J].管理世界,2011,(11),56-57.

[5]严可仕,刘伟平,谢向英.福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3,(5),476-480.

[6]宋山梅.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贵州茶产业发展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41-143.

上一篇: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1000字下一篇:教育实习个人工作总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