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管理行业标准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变革管理行业标准

变革管理行业标准 篇1

作者: 吴钰淳

关键字:移动电源行业标准输出电压输出电流

近日,移动电源行业标准发布。苏州易能微电子CEO吴钰淳为大家解读下这个标准,并分析了该标准对移动电源相关行业将哪些影响。

移动电源行业标准是由国内主要电池、移动电源厂商共同起草,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首个行业标准。

先看移动电源行业的乱象:

据报道,2013年6月2日南航CZ6917发生移动电源冒烟,7月29日海航HU7364发生移动电源爆炸。民航总局已经禁止在飞机上用移动电源给手机充电。

据报道,2014年4月14日小米移动电源无故起火。后来小米官方宣布是山寨小米移动电源。

据报道,2014年5月9日,一位乘客移动电源爆炸后,行驶中的列车突然停下,受到惊吓的乘客打开了车厢尾部的应急疏散门,300余名乘客被迫从隧道里行走20分钟到市民中心站台,疏散过程中有四人受到不同程度轻伤,搭乘深圳龙华线(四号线)的3 0 0余名乘客经历惊险一幕。

其他如容量虚标,装水泥块,电流虚标,没有安全保护,输出电压不合格,烧毁手机,甚至一个二极管都直接用来给电池充电…越差的东西销量越大,对整个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整个移动电源行业也成为过街老鼠。而另一方面,欧美日采购的移动电源标准甚高,很多移动电源公司都无法达到。国内国外两样,国人都无法买到优质安全的移动电源。价格的恶性竞争也使得产品更加没有底线,移动电源行业正迅速走向不归路。这是千呼万唤的行业标准(虽然不是国家标准)发布,也是行业内自发自律的结果。易能微电子也在努力净化整个移动电源市场,提供行业最优质、最安全的芯片和方案。

移动电源行业标准协议内容

移动电源行业标准从协议内容来看,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文件引用的相关标准。定义

对于移动电源专用术语的统一定义,如额定容量、额定能量等。要求

对移动电源外观、电性能、安全保护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接口附件的要求。4 试验方法

对于试验条件、测量仪器设备的要求和测试方法。型式检验

抽样检验标准和合格标准。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产品和包装上应有的信息,包装、运输和储存条件。

移动电源行业标准关键点总结

这里将几点比较关键的点总结如下:输出电压应该在±5%以内,也就是说输出电压要求在4.75V到5.25V之间。这完全是为了保护被充电手机的安全。这个要求显然将大量使用MCU软件方案的厂家极为恼火,因为软件方案的输出电压大多随放电电流增大而大幅度降低,甚至低至4V以下。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因此极有可能未来移动电源厂家会采用更加安全的硬件方案。这一条如果严格执行,至少50%的移动电源将被列为不合格产品。易能芯片方案可以实现±1%以内的输出电压稳定性,远高于行业标准。输出电流不低于额定值的95%。一些设计不好的移动电源会出现电池电压较低时无法输出额定电流,甚至标称2A输出的移动电源实际只能出1A就已经关闭。或者一些芯片在电池低电压时直接发生过温关闭移动电源。这一条如果严格执行,至少70%的移动电源将被列为不合格产品。易能芯片方案可以实现不低于额定输出电流,远高于行业标准。输出纹波峰峰值不能超过100mV,也就是±1%。大量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输出纹波过大,造成手机损坏。很多MCU方案因为开关频率很低,造成输出纹波过大,甚至出现刺耳的叫声。这一条如果严格执行,至少40%的移动电源将被列为不合格产品。易能芯片方案可以实现40mV以内的纹波,远高于行业标准。额定容量规定。经过三次容量测试,至少有一次合格。电池容量虚标是行业内的潜规则。但是这一条如果严格执行,至少50%的移动电源将被列为不合格产品。静态消耗电流小于100uA。这条看似比较轻松,但很多移动电源不能检测到输出空载,会持续消耗电流,远远大于100uA。这一条如果严格执行,至少30%的移动电源将被列为不合格产品。易能芯片方案可以实现10uA的静态电流,远高于行业标准。输入电流定义为充电过程中输入电流的最大有效值。这个定义比较混乱。很多公司把电池输入电流当作标称输入电流,少数公司把适配器输入电流当作输入电流。实际上电池端充电电流更合适,但测量会很困难。这条可能有待商榷。转换效率定义为电池满电压90%时的充放电效率。这条比较松。其实目前大部分同步充放电做到90%以上效率都没有问题。但电池没电时放电效率将会非常低,发热非常严重。易能芯片方案可以实现94%(1A充电、2A放电)的效率。短路保护、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和放电。这个保护要求比较低,连最基本的输出过压保护,很多手机就是因为移动电源输出过压引起的。这一条如果严格执行,至少80%的移动电源将被列为不合格产品。实际上易能实现了12重纯硬件高速保护,除上述保

护外,还包括适配器过压、适配器欠压、输入过流、电池涓流充电超时、输出过压、充电反向电流、输出反向电流、过温等,远超行业标准。机械性能包括震动、自由跌落、机械冲击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包括:高温放电、低温放电、ESD、恒定湿热、温度循环、外壳温度测试。规定了线缆和端口的可靠性测试。

相信现在移动电源大部分没有经过这样的测试就流通到消费者的手里,甚至到了海外。严格执行标准,甚至将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无疑会净化产业环境,保护消费者和公共安全。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易能微电子愿为移动电源提供前所未有的最安全,最强大、最灵活的高集成度芯片方案,全面保护我们的消费者,提升移动电源品质,促进移动电源行业健康发展。

吴钰淳

变革管理行业标准 篇2

宝鹰股份入股上海鸿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洪涛股份并购中装新网, 金螳螂牵手“家装e站”共同成立金螳螂装饰电子商务公司, 亚厦股份并购炫维网络、成立浙江亚厦未来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筑装饰龙头企业在2014年掀起一股代表行业创新升级方向的“触网”潮。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 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 客户能以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业活动。如通过网络银行能够全天候地存取账户资金、查询信息等, 同时使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研究机构评价:公共装饰行业增速趋于平稳, 且上市龙头装饰公司在全国各区域市场布局基本完成, 产业链延伸成为龙头装饰公司的务实选择;而互联网家居建材公司经过多年高速发展, 持续增长受到资金、管理、行业资源等要素制约, 市场扩张遭遇瓶颈;上市装饰公司对产业延伸布局的考量与互联网公司跑马圈地的需求使双方合作成为现实。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银行业的变革 篇3

进入2004年,又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 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向两家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等。接二连 三的金融改革措施出台表明,中国金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新政”之 年已经开始。

从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来看,我们首先注意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均衡”,如果 把中国经济比做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在不同的生长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培育方式,目前的中 国经济除了要继续较快增长之外,均衡营养、协调发展已经十分重要。理解了“均衡”,对 目前金融改革齐头并进,有放有缩,有热有冷就不难理解了,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今年要严格 控制对部分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为什么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列入了金融业改革的重点,为 什么国务院出台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均衡稳定较快增长的前提下,今年金融业最重要的无疑就是改革。不但国有商业银行 改革、政策性银行也要改革、资本市场要改革、保险体制也要改革。其中难度最大的恐怕还 是涉及数以十万亿计的资产、数百万计的从业人员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目前动用外汇注 资以及将允许银行发债的措施,实质是动用国家信用来为银行改革担保,由国家出面包装国 有银行来争取上市。这些措施,虽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业沉积已久的问题,但这些措 施期望能成为一个推进器,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上市,改造银行治理,以图在以后的上市运作 过程中解决银行业的问题。

但是,上市并不必然带来治理效率的改善,上市能否发挥正面效应,还是要看企业主观 的努力。由于上市大型商业银行的重要经济、战略地位,这意味着其治理更为复杂,改善治 理水平也不能够一蹴而就。同样重要的还有银行运营环境的变化。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 转换的是经营治理的约束关系。上市之后的银行与上市以前由政府主导运营不同,上市之后 的银行要受国家归属不同、利益立场不同的股东约束,这些约束者在本质上不仅是经济性的 ,也是政治性的。一方面,在处理关系国家金融大局的问题上,可能会出现经济政治利益交 错的交锋,这要求银行有良好的市场运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之后, 能否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运营的稳定性,确保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也是 一个难题。

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启动,金融改革的攻坚刚刚开始,未来的任务还很艰巨。根据世贸组 织协议的要求,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时间越来越近,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从国有企业到现代企 业,是一个巨大的制度跨越,不能奢望一步到位,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当稳步进行,否 则就会给未来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

变革管理行业标准 篇4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摩托车行业国内市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

1:近10几年来,全国大中城市绝大部分限制摩托车上牌或禁牌越演越烈,禁牌或限牌影响了摩托车在大中城市的销售;

2:行业国家排放等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上涨,早就有摩托车“论斤卖”的论调。特别是前年以来实施的“国三”标准,摩托车行业成本上行,给予燃油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极大的机会,助力车和电动车利用价格优势不断蚕食摩托车市场份额。20燃油助力车销量的大幅增长,就是实证。

3:摩托车早已不再是高消费品,近几年汽车行业的长足发展,也对摩托车的市场份额作了部分分割。

二:就渠道层面来看,目前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呢?

今年以来,摩托车出口有较大下滑,因此摩企不得不把聚焦又重回国内市场,以期在国内市场多分一杯羹,减少企业的经营压力。面临国内市场近3年来的不断下滑,作为承载各品牌销售的各省级区域代理商销量也大幅缩水,渠道层面的各方面问题也凸显出来。

1:大部分区域代理商销量大幅缩水,加上前几年积累下来高居不下的实物库存。因此运营成本上升,投资回报大幅下降。于是代理商就采取收缩策略,减少人员、降低库存。这两项行动的害处在于,一是减少人员看起来是减低了部分成本,但对市场的管理效率会大大降低;二是缩减实物库存量,降低投入,以保证基本的投入产出比。但渠道库存降了,给工厂本来不好的销售状况简直是雪上加霜,当期销售数据更是惨不忍睹,工厂经营压力加大。

2:部分代理商面临新的竞争态势,一味收缩,不在渠道变革和管理上下功夫,思想僵化,还处在前粗放管理阶段。部分代理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形势。

3:随着大中城市禁牌和限牌的不断扩散,乡镇市场已经成为目前摩托车销售市场最重要的销售和服务承接地。基于此,对于渠道的建设管理,工厂或一级代理商都将要把工作重心转向乡镇市场,否则,别无出路。

4:就目前渠道层级管理上看,层级较多,管理和渠道成本高,不利于实施一切围绕终端乡镇市场为中心的新的营销策略,

三:摩托车行业渠道变革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一切变革都会有着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都会付出代价,损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不变革机会就永远不会有。基于以上前两点简要分析,摩托车行业就渠道层面的变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渠道的变革主要围绕渠道“扁平化改造和管理”这个核心工作推进,提升精细化管理工作,达到精耕市场的目的。就目前行业渠道层次而言,最长的管理层次可多达以下这样的情况:工厂――(省级)一级平台――(县级)二级经销商――(乡镇)三级经销商。工厂到达终端需在中间经历两个环节。就目前乡镇市场的重要地位,就凸显出渠道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厂不得不减少层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渠道中间环节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一切围绕乡镇终端市场这个中心转。

渠道变革的扁平化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应是以工厂为主导下进行。

一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即在工厂的指导下,部分思路到位、措施得力的一级平台采取的渠道扁平化改造。一级平台对所辖区域做重新分割,主要以物流便利、习惯集散地的方式分类。在部分地区建立中转库、设立工作站,以工作站为中心进行周边有效销售和服务的辐射,把中转库变为资金流和物流的中心,砍掉部分二级(县级)的代理权,把其变为单纯的零售商,同时把三级(乡镇)网络升级为二级网络。这样的渠道扁平化改造为:工厂――一级平台(或代表一级平台的工作站)――县级或乡镇级经销商。

二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实施对象:不响应工厂的渠道扁平化改造策略的一级平台。在工厂的主导下,采取“削藩”行动,改变以前的代理格局,把一个省级区域根据物流及销售服务便利细分为多个区域,分别设立一级区域代理商,由工厂直接供货到达小区域,再由小区域商直接辐射乡镇市场终端。这样渠道扁平化改造为:工厂――多个一级平台(小区域代理商)――县级或乡镇经销商。

摩托车行业极个别品牌在渠道扁平化工作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有的品牌因渠道压力渠道扁平化工作陷于停滞或只是做了点隔靴挠痒的局部工作。就目前摩托车行业的现状,渠道扁平化变革不推进,不实施,害怕渠道既得利益者的阻力,那工厂只有自食苦果了。

变革管理行业标准 篇5

随着房地产的诞生和发展,建材市场也应运而生,08年房地产发展的如火如糜,建材市场也随之实现跨越式发展。短短几年内市场变化翻天覆地。前两年还是随处可见的建材商场宣传促销活动和四处围满的人群,现竟已不复存在。

今年的建材商场并没有像今天的夏天这么如火如荼,偌大的商场空空如也,四周整齐摆放着各式家居家装和建材产品,商场内已失去了往日热卖的景象,我不知道广大的消费者都去了哪儿,眼睛一直在发酸,转了大半圈才发觉整个商场的空调都是关闭的。一家店铺挨着一家转过去,除了坐在那里玩手机的导购外空无一人。

管理变革演讲稿 篇6

在管理模式转化前我是一名普通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重复之前老员工们做的那些,制式、一成不变,没有工作计划,也不需要技能培训,绩效考核也是轮流制,这个月张三第一,下个月王五第一。定岗定薪,按部就班,也没有觉得公司有哪儿不好。

2013年3月,我们公司被外资企业收购了,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购后的第3个月,全员参与管理模式启动大会,在宣传展板上豪情万丈的签上每个人的名字,就这样开始了。

我是在质量部工作,以前的部门工作内容就是化验和现场质量控制两大块。一个部长领着大家干,有什么事都找他。模式转化后,人员架构发生变化,细分成经理和三个主管,每一位员工也都有自己的岗位和直属领导。并且每个员工都有一份清晰的有关自己工作内容的岗位职责说明书。

开始干活了,不行,根据岗位职责我根本做不了,这些原先根本没有做过,怎么做?再说了,这都不该我做。这些是我们每天听到最多的一种声音。根据新的工作安排,化验分成了理化、微生物、原辅材料,精细化、高标准,除了完成自己的检验内容,还要深入的进行数据的分析,操作规程的学习等等,阻力特别大,从上到下,怨声载道。

怎么做?都说,人要适应社会,不要社会来适应你。墨守成规,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工作还要继续,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员工,中高层领导几乎每天都参与老师的培训,知识是海量的,可是脑容量是有限的,再加上抵触情绪,真不知能记住多少。就这样做着、抱怨着、学习着,半年过去了。突然有天发现,自己有点知道每天该干什么了,不懂的地方有据可查了,就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行了。

慢慢的,工作走顺了,才发现,原来这个文件是这么看的,这个标准是在这个工序用的,一大串原来不知道怎么用的东西,现在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可问题又出现了,根据工作完成情况有了新的考核方式。可员工又有气了,刚知道该怎么干,就考核,做错了,就罚。这不公平。是啊!怎么办?想办法不让罚啊!员工们开始想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主动学习了,了解绩效指标的计算规则啊!学习操作规程啊!把自己的工作方式研究透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量提升了,数据准确率高了。

就这样,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一个班组就做好了,一个部门就协调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整个公司也就走上了良性循环。

变革管理行业标准 篇7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于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体验升级将本质上摧毁或者再造行业。

新经济面临到的挑战将更大。诺基亚的崛起基于数字移动电话的巨量发展, 而用户对智能手机需求升级将诺基亚拉下帝国王座。而DVD、VCD播放器更是由于电脑以及互联网播放器的发展而销声匿迹。

在道路客运行业也不例外,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 坐大巴出行逐渐成为“体验生活”的一种渠道。消费者已经适应了私家车的环境, 适应了高铁环境的时候, 大巴车厢已经成为用户最后的选择。在消费升级场景下, 巴士与轿车, 高铁, 航空的车厢争夺战将持续上演。

道路客运行业将面临着一场产品变革。顺应用户需求的服务与产品将得势发展, 满足不了用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将逐渐萎缩。本文着重探讨道路客运与用户消费升级的关系, 以及如何在消费变革中持续发展。

道路客运发展30年

道路客运的发展离不开高速网络的建设, 2000年全国高速网络通车里程1.6万公里;2010年全国高速网络通车里程7.4万公里;2014年全国高速网络通车里程11.19万公里。

第一个十年 (2000-2010年) :道路客运的黄金10年

2000年到2010年, 高速网络的通车里程提升了4.6倍。高速网络加速覆盖, 以及豪华大巴配置, 极大地在车厢环境以及旅行时间上提升了旅客的旅行体验。

正是借助于高速网络完善, 车辆升级以及经济的发展的共同推动, 道路客运迎来发展的黄金10年。而背后的根因是客运服务本身对于铁路有极大的优势, 尤其在800公里以内行程。

第二个十年 (2011-2020年) :道路客运冲击与衰退

在高速网络建设基本完善, 国家加速建设高铁网络。2010年高铁通行里程8358公里, 2015年全国运营高铁通行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高速公路的建设里程。高铁带来的强大引擎, 极大地冲击了公路客运行业。

从2013年以来的大环境来看, 道路客运特别是高速公路班线运量在大幅度下降。当年1-2月份春运期间, 400-800公里班线运量下降13%, 800公里以上的运量萎缩到了10%。2015年从道路协会官方数据来看, 很多省份道路客运同比数据都出现了负增长。

高铁的出现代表着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生产力有效结合, 高铁也代表着舒适的旅行体验。它的出现不仅仅冲击公路客运, 也冲击了部分的航空运输。

道路客运在高铁的冲击下, 一方面可以从枢纽接驳角度开辟新线路,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升级道路服务产品、改进旅行体验。现在已经有部分企业在多样化出行需求背景下进行城际约车、运游专线、节点配载等新生产模式的探索。如果道路班线业务, 能将客运企业管理团队吸引回对应班线, 那么就离成功不远。这个十年, 会出现新的业态与新的生产模式。

第三个十年 (2021-2030年) :道路客运新稳定平衡

民航网络覆盖日趋饱和, 高铁网络建设日趋完善, 道路客运适应结构化调整与转型创新。将会形成新的平衡。铁路, 公路, 航空从发展来看, 公路将更偏重中短途以及枢纽接驳运输。未来15年, 道路客运将从资源和效率本身进一步优化, 基于成本效率以及网络化等维度的整合, 将会形成更大的交通集团。

居民消费与收入变化

同时期公路与铁路网络的完善对应的是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用一组数据来表现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变化。2000年至2014年, GDP增长6倍, 人均GDP增长5倍。2000年私家车的保有量1609万, 2014年私家车的保有量12584万, 2014年比2000年增加了6.8倍。私家车的保有量提升意味着在周边短途出行对公路客运进一步的替代。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催生了对道路客运产品升级的需求。在不同出行场景下, 旅客希望体验的一致性。比如一位私家车主在出差的时候, 很难习惯大巴的长途跋涉。他们也很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使用替代性升级类交通产品服务。对比2000年, 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5倍左右, 但是城际客运服务并没有随之提升。旅客出行的考量从单一价格维度, 转向更高性价比, 更高品质的升级需求。目前的车厢争夺战, 公路传统客运, 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用户购买出行产品方式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给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居民享受科技发展带给生活的改变与便捷。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中, 选择一种安逸的生活还是勇于挑战出现了不同的局面。

1999年之前居民订酒店还是停留在去酒店前台预订或者通过旅行社等传统方式预订。随着携程旅行网、芒果网等OTA的出现, 用户已经悄然转向互联网上预订客房产品。网络的出现让酒店产品的价格透明性及产品品质更直观地展示给客人。

2010年1月30日, 铁路12306在春节之前推出, 居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火车票, 不用在通宵达旦的在火车站排队买车票了。无疑给盼望回乡的人们带来了一丝福音。发展到2015年火车票网络购票已经超过50%。车站排队买票变的过时了, 不再是一件时髦的事。

数据显示, 道路客运的网络订票2014年不到0.1%显得有些刺眼。客运企业在互联网的到来变的不知所措, 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停出现。客运行业是自建网络平台还是通过互联网企业建设平台各有看法。很多走在前面的客运企业认为, 企业自建平台可以更好的掌控用户资源, 把用户装在自己的口袋中。其实, 无论哪种方式, 客户资源数据最终的落点都是在客运企业掌握之中;数据本身没办法自动产生价值, 只有懂用户所需, 设计出用户想要的产品才会实现资源价值。未来既属于传统行业懂互联网的人, 同时也是互联网行业懂传统企业的天下。术业有专攻, 只有传统行业把自己优势的线下资源进行整合, 互联网企业把线上营销及运营优势强强联合, 才会出现双赢的局面。以开放, 信任的态度加强沟通, 携手迎来客运行业的第二春。

一场不期而遇的改革

在高铁、私家车的双重挤压下, 道路客运面临变革的十字路口。客运先行者开始考虑结构化调整以及结构化转型。未来道路客运的结构化业务转型方向:枢纽接驳、定制班线、城际约车、运游结合、大转小。而核心竞争力是围绕用户需求, 进行线路覆盖与服务升级。

1.枢纽接驳 (让高铁的冲击转变成商机)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 跨区域旅行及交流变得更便捷。老百姓更愿意走出去, 去更远的地方。航空与高铁枢纽站点与周围县市的接驳运输产生新的商机。一个高铁站将带来几千到几万的新增客流。围绕高铁站的枢纽接驳打通城乡以及市内应用场景。携程网大交通机票与火车票将提供强大的线上入口支持。线下客运企业提供产品支撑。

2.定制班线

以前客运班线更多的是企业制定线路, 用户进行适应及选择。现在老百姓的需求会更个性化。道路客运企业通过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分析, 了解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按需制定线路, 寻求新的转机。

3.城际约车

道路客运面向的用户群体层次不同, 有些用户追求便宜的价格, 有的寻找快捷舒适的体验。筛选出高端的用户, 提供高价值的产品。门到门的服务, 城际包车的市场慢慢衍生出来。

4.运游结合

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都变“懒”了。用户对于零散购买出行产品变的有些不耐烦。车票加酒店、门票等包价产品也在应运而生, 迎合大众口味。

5.大转小

大车向小车转型:对于冷门线路, 大车转小车可以减少亏损, 节约成本。对于热门线路, 利用大客流, 找出具有消费力的人群, 提升服务, 增加收益。

总之, 互联网的到来、高铁的冲击给客运行业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以积极乐观开放的心态迎接, 这就是机遇。以消极悲观闭塞的观念阻碍, 将迎来巨大的挑战。

企业自建平台可以更好的掌控用户资源, 把用户装在自己的口袋中

未来道路客运的结构化业务转型方向之一是综合交通枢纽接驳

化肥行业进入大变革时代 篇8

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行业效益全面下滑,价格降至10年内新低的当下,此次产销会上有何新风向?笔者在会上通过参会、采访企业和经销商,试图把握一些新趋势、新苗头,供业界参考。

新型肥料成为主角

新型肥料,成了今年产销会上的绝对主角。参展肥企纷纷隆重推出各种新型肥料新产品。

在金正大的展台上,缓控释肥、水溶肥、叶面肥、冲施肥等新型肥料一一被搬上展台,展台人气爆棚。“我们重点开发出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满足市场的需要。”金正大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心连心集团携高塔硝基肥、水溶肥、水触膜控失肥、黑力旺腐植酸、聚能网和中微量元素等系列高效肥亮相。该集团总经理张庆金表示,心连心率先在行业内提出“中国高效肥”的品牌定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从聚能网到水触膜控失肥,从国家级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到中国氮肥工业研究中心,心连心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并与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共同研发推广了水触膜控失肥等系列高效肥料。

据张庆金介绍,心连心也通过这些差异化的产品赢得了市场。2015年,心连心高效肥的销量占到总销量的35%。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公司的差异化战略。

新洋丰在此次展会上重点展示了新产品——“海露丰”系列海藻肥。新洋丰肥业执行总裁黄镔介绍说,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新型肥料和作物专用肥的研发推广。每一款新型肥料的推广,均在市场上产生良好反响。

云天化此次也展出了新型肥、花卉肥、智能配肥机等一系列产品,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在产销会现场,含腐植酸、氨基酸、黄腐酸、海藻酸的有机肥企业也渐成气候。海大生物总裁助理、营销总监李海生表示,“海状元818”系列海藻肥逐步成为全程作物营养及土壤修复专家,经过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推广应用,在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土壤修复、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中国肥料呈现的动向也得到了国外专家的点赞。美国普渡大学农学院Clifford T. Johnston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产销会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目前中国肥料行业有几个发展方向值得肯定,如叶面肥、生物刺激素等。但是在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方面,中国的肥料行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美国在氮抑制剂领域研究多年,在美国的肥料产品中添加氮抑制剂的有很多。而在中国,此类肥料还比较少。

新跨国巨头在崛起

笔者在此次产销会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企业羽翼渐丰,逐渐具备“走出去”的能力,世界级肥料新巨头正在中国崛起,将重塑世界肥业格局。

金正大携农商1号、诺贝丰、德国康朴以四大展台的豪华阵容亮相产销会,可谓是肥料界的豪门。“刚看过金正大展台,又遇到了农商1号、康朴、诺贝丰的展台,金正大的实力不一般!”来自山东济宁的经销商李阳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7月,金正大成功收购德国康朴公司,为肥料行业发展拓出了新思路。在本次展会上,康朴公司这位特殊身份的外来客赢得了大量人气,展出的新型花卉肥很受瞩目。“很高兴也很激动成为金正大大家庭的一员。”康朴公司CEO Stephan Engster表示,康朴“生态、绿色、有机”的理念正好与中国市场的需求相吻合,他期待能快速打开中国市场。“现在康朴的产品全部是德国原装进口,在满足中国消费者喜好的同时,保证德国制造的品质。”

据介绍,仅今年前三季度,在康朴公司之外,金正大还陆续收购了荷兰、以色列和西班牙三家企业,既完善了全球基地布局,也为公司技术研发打下基础。此前,金正大还相继成立了美国办事处、越南办事处等海外机构,并与以色列就水肥一体化技术展开了广泛合作。

史丹利则携“三安”“第四元素”和全新产品——经济作物专用肥“劲素”闪亮登场。史丹利华东销售公司经理刘树发告诉笔者,“劲素”包含常规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素,肥料的肥效更长,施用后农产品的口感也会更好。

在专注高产的同时,史丹利还开启了现代大农业发展格局。今年9月注资恒基利马格兰种业有限公司,开启土壤、种子、肥料等种植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恒基利马格兰是由安徽恒基种业有限公司与世界第四大种业、欧洲最大种业——法国利马格兰共同成立的中外合资公司。此次产销会上,史丹利和恒基利马格兰携手在展会上亮相,设置了专门的展台,引起了参会者的强烈关注。

法国利马格兰亚太区生物技术总监Philippe Lessard在产销会期间举行的化肥行业信息化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在法国,基本已经实现精准农业,90%以上的农民在用肥时都会计算用量,分析土壤土质,尽量减少肥料施用量。这就要求用高品质的肥料,如史丹利的产品。

据介绍,史丹利的国际化征程正快马加鞭。11月9日,史丹利与美国农业综合检测服务领先者AgSource Cooperative Services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及在中国境内推广测土配方、植物检测等。AgSource公司是美国一家致力于提供农业综合检测与信息服务的公司。在美国,该机构为全国20%以上的耕地土壤提供检测与分析等服务。牵手美国AgSource,史丹利将世界先进的土壤检测技术及管理模式带到中国,建立并充分利用土壤的大数据,在开展新型肥料研发的同时,帮助指导广大农民进行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互联网+”席卷农资圈

在化肥行业信息化专题报告会上,京东商城消费品事业部农业电商采销部总经理范天阳表示,预计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达到6475亿元,仅两年时间,农村网购消费总额激增260%。通过京东大数据分析,农用物资是农村移动端消费最高的品类,农资用品移动端需求量潜力极大。

产销会现场,农资与互联网融合的气息浓厚,电商业务已成为众多肥企必备的销售渠道。尽管作为独立电商平台参展的只有农商1号一家,但是肥企在自家的展位上也纷纷展示了其电商业务。此次会上,智能配肥取代农资电商,成为新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化肥企业加入了智能配肥的行列,掀起了新的一轮“互联网+”热潮。

此次农商1号参展,为参观者带来了农资电商2.0的互动体验,也为业内企业的电商发展注入了新思路。农商1号CEO罗文胜表示,现阶段,农商1号围绕种植大户打造种植全程价值链,聚焦农业三大板块,包括一站式农资服务、农产品进城和农业金融服务;同时摸索出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三大创新机制,包括1号推广员、分销社会化和社群运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二、三届会长李勇武专程来到农商1号展厅,详细了解农商1号的具体发展、动作模式,仔细询问了一些细节做法后表示:“我最担心我们的农资电商企业盲目模仿城市电商的做法,农商1号这个模式,接地气,符合农村市场特点,我看可行!”

心连心也积极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合作开辟线上销售渠道,成立了专门的电商科,负责线上产品的推广,并且实施物流信息化,在线下全力支持线上操作。2015年,心连心开始实现线上销售,并被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评为2015年度“农资行业优秀企业奖”和“最具影响力奖”。心连心还尝试建立互联网+配肥服务中心,将电商村淘和终端配肥站结合起来,从测土配肥开始,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为种植大户提供私人定制。

黄镔则表示,未来,新洋丰将紧密跟随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高度关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与应用,在肥料行业继续做大做强做优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农业方向延伸,特别是现代设施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和可信任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和流通领域,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公司实现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成为农业相关领域产业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智能自助配肥机是施可丰在产销会上的重头戏,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据介绍,施可丰的液体肥已储备多重优势:在原料上,有机、无机、微生物三元同补;在配肥机设计上,农民插卡即可自助配肥,节省人力;商业模式上,建立标准店、旗舰店、形象店三种模式,便于推广。基于以上特点,该液体配肥站试水两年已在全国悄悄布局数百个网点。

比富得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大鹏告诉笔者,该公司的智能终端配肥机有三大优点:一是自动化程度高,二是稳定性强,三是售后服务到位。随着农民使用手机客户端越来越多,追求肥料的低价高效肯定是必然趋势。

公司管理变革心得体会 篇9

作为枣建的一名员工,这次管理变革让员工,既要做到归零,遵守企业的制度,还要不断的学习、懂得感恩。仔细想来,我已经在枣建集团的工作岗位上渡过了14载春秋。繁琐的工作中,有着艰辛的汗水,也有着成功的喜悦„„有时忙起来自己就会觉得什么事情都凑到一块,忙得不知从何做起,想起来就觉得很烦躁,恨不得自己能有三头六臂。可在听李强教授的演讲过程中,让我懂得了: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的道理。由此,我也想到了我自己。

目前,企业正面临最困难的时期,很多职工面对自己的岗位工作,都没有积极性,完全是当作完成任务一样来准备;当谈到收入、福利等敏感的问题时,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习惯性的怨天尤人。听了成教授的演讲,再想想现在职工的这些消极的表现,确实很值得自己深思熟虑。我开始懂得,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懂得,不管自己是在什么岗位,如果在遇到问题时只是不停的抱怨,在解决问题上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最终问题还要面对,结果自己也会工作地很辛苦。如果用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不仅能从工作中获得快乐,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当再出现某种消极的心态时,总是不停的暗示自己,因为工作中不只是业务上需要不断学习,还有很多困难等着我们一起面对,我会努力的工作,把每一次困难当作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人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将管理的对象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作为基本出发点。在尊重人的价值,爱护人的成长,关心人的生活,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规范员工行为的基础上,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凝聚力,发挥共同意志和目标追求的精神力量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提倡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进一步加深以“敬业”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团结、勤奋、忠诚、严谨、创新”的企业精神的理解。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铁的纪律, 没有一套规范的行为,工作效益就无法提高,也没办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要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统一员工行为。特别是员工要杜绝懒散作风,要遵守作息时间,发扬信合人勤劳的优良传统,为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

技术研发部:孙惠

企业成长与管理变革时机 篇10

从变革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只做两件事情,其一是经营,其二就是变革。变革常常是因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经营无法持续而进行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被动变革”;也有许多企业能够积极进行变革管理,使得管理总是领先于业务扩张,我们可称此种情况为“主动变革”。对企业而言,“主动变革”或“被动变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一个企业习惯上实行“主动变革”还是“被动变革”是由企业成长文化、企业竞争环境、行业特性、领导人特质等因素决定的。例如我国的民营企业往往是在管理严重制约业务发展时,才进行管理变革,这是和我国客观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由此导致的民营企业特色所决定的:大量的机会,迅速增长的业务,相同水平的竞争对手都是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变革滞后的重要因素。这种滞后并不会引起企业的管理危机,还可能在一定管理成本下维持业务的扩张。

无论是“主动变革”还是“被动变革”,都是为了企业的永续经营。都是为了企业的不变目标:做大、做强。管理学界以及企业界一直关于“企业应先做强还是先做大?”的永无休止的争论,如果不针对某一企业,仅仅泛泛而谈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应该空谈企业是先做大好?还是先做强好?只有针对具体的企业,将其置于具体的经济环境之中,才能讨论应该何时进行变革,是应该“先做大”,还是“先做强”!我们应该研究如何面对企业的业务发展与管理变革问题,应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进行管理变革,这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才是更有意义的!企业家应学习的第一课不应该是“变革与变革管理”,而是“变革时机管理”!

对“变革时机管理”的研究我是用“管理张力模型”进行的。如图1:管理张力模型。

该模型的横轴为“做强”,表示企业的管理能力,向右表示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或管理模式的改进。横轴实际上表示管理模式的演变;该模型的纵轴为“做大”,表示企业的规模扩张。在此坐标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重要的参数(我称之为变革时机管理参数),来思考现实中的管理问题,以说明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影响企业管理变革时机的重要因素,以及如何进行“变革时机”管理。

变革时机管理参数一:企业理论成长曲线斜率――tgα

如图1中理论成长曲线,它表示企业规模扩张与管理提升之间的依存关系。也就是管理学界争论不休的“企业是应先做强还是应先做大”的问题。该曲线的斜率实际上表示了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管理与业务扩张之间的领先关系与程度,

斜率越大,说明企业规模扩张能够或应该领先于管理提升,企业一定程度的管理滞后不会影响业务发展;斜率越小,说明企业发展对管理的要求越严格。对于企业思考管理问题而言,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所处的行业具备什么样的理论成长曲线以及改变理论成长曲线斜率的因素:

1、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生命周期是影响tgα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行业的成长往往意味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粗放性管理可能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某一行业常常在初创阶段对管理的要求较低,此时企业能够关注于盈利模式的改进与业务扩张,将工作重点放在战略规划与营销;随着行业的成长,竞争的激烈,企业理论成长曲线将按顺时针移动,此时,企业应不断增加对管理能力的关注,及时进行管理变革以适应业务的扩张。

这一点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在于,许多处于新兴行业中的企业,应将工作重心置于战略规划与营销上,而不必过多的将精力放在管理的精细化上,企业家应该有一种“定力”,去抵御社会上堪称浩繁的管理理论的诱惑!否则,便可能因误从学究式的专家之言而丧失业务迅速扩张的良机。

2、行业特性

企业管理者应该分析自己所处的行业特性,该行业的业务扩张与管理提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行业特性决定业务扩张对管理提升的依存度。这常常是一种定性的思考。也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指标:

(1)行业的集中度

一般而言,行业集中度越高,企业理论成长曲线斜率越小,企业业务扩张对管理提升的要求越强烈,企业应时刻关注管理问题以及时进行管理变革。这主要是因为行业集中度越高,企业竞争越激烈,企业的规模扩张往往意味着竞争者市场份额的减少。企业间的竞争往往渗透到业务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战略、营销、人才、文化等等。管理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竞争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集中度高的行业,企业必须积极实施管理变革,以保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于零散型行业,企业的规模扩张往往同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没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理论成长曲线的斜率由其它特性决定。

(2)行业整合度

行业的纵向或横向整合程度越高,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而且,管理模式本身常常就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3)产品的有形性

管理的能动对象是人,如果产品无形性越高,人往往更深入地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例如,服务性行业,规模的扩张往往需要管理模式的变革。

3、竞争者行为

竞争是改变企业理论成长曲线斜率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行业内,领导企业率先进行管理变革,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并进而获得竞争力的提升,那么,这种行为会导致企业理论成长曲线斜率的降低(如图2)。行业内的其它企业通常必须被动地跟进,以保证竞争态势的稳定。企业管理中常用的标竿企业法,实际上就是基于这种思考。在这方面,管理顾问在协助企业进行管理变革方面具备两点优势:其一,丰富的资讯使其熟悉行业内管理水平状况;其二,熟悉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管理顾问实际上增加了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溢出效应。

是行业变革?还是夺利革命? 篇11

今年以来,我国的京沪深杭渝等房地产热点城市,连续出现中介代理企业联盟下架搜房网、安居客房源事件,其动作幅度之大,呈前无古人之势,且事态愈演愈烈。

楼市调整下行,成交低迷的现状,导致中介关店潮蔓延至全国。迫使中介企业大佬们与搜房网、安居客奋起对抗,期望降低它们运营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一块渠道推广费用的支出。

中介企业联合抵制互联网高额收费之事,早在2008年、2011年就时有发生,但今年因为中介企业面临着经营亏损的巨大风险,也同时面临着行业变革的“灭顶之灾”。因此,利益之争使中介企业和互联网展开了肉搏之战。尤其是互联网电商的蚕食,挤压了中介企业的生存和利益空间。广州中介企业甚至联合抵制互联网电商,禁止中介人员协助互联网电商带客看房。

如今的互联网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传统中介代理行业,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我们不禁沉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房地产中介代理等传统行业真的会被消灭吗?房地产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之间发展的矛盾真的就不可调和吗?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中介行业的规模日益壮大。但房地产中介企业依靠传统门店、派单吸引客源的比率越来越小。而通过搜房网、安居客、乐居、58同城、赶集网、百姓网等互联网渠道,吸引客源的比率越来越大。

而互联网吸引客源,主要靠经纪人发布大量有吸引力的房源信息,使得如今中介企业的地位越来越弱,而经纪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中介经纪人的佣金提成比例,也从占总佣金收入最低时的15%,上升到如今50%比例的行业普遍水平。

有人说互联网吸引客源能力越来越强,使得中介企业在网上投入的广告成本也越来越高。也有人说是中介企业的需求升级和行业内竞争需要,不断地推高了如今的网络渠道费用成本,如今中介企业的联合抵制互联网高额收费做法是“反水行为”。不管怎么说,市场环境的波动,对房地产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之间的那根关联神经已经愈发敏感了,以至于成了矛盾的焦点——行业变革,或者是行业夺利革命!

据了解,现在多数门店每个月花在互联网上的推广费超过10万元。目前一家中型门店的租金、工资等费用支出也就10万元左右。

如今,中介门店运营总成本多了一倍,中介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弱。只要楼市交易量稍一下滑,佣金收入下降就会导致中介门店亏损。所以,今年楼市才刚刚销量下滑,占中介企业最大支出之一的网络渠道费用,就成为众多中介企业希望砍成本的眼中钉。

但是,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中介企业吸引客源的核心手段,如果降低或砍掉网络渠道费用,就会直接影响本来就少的客源量。这也成了中介行业共同的烦恼,联合更多的中介企业通过集中房源下架(实际上就是停掉信息发布广告)的方式,迫使搜房网、安居客等行业标杆互联网,大幅降低信息发布广告费用,最终达到整个网络信息广告价格大幅下调,从而大幅降低中介企业的运营成本压力,以帮助它们度过市场低迷时期的难关,成了中介企业考虑的重点问题。

不管是不是因为同行间的竞争,或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之因素,助推出如今高昂的网络渠道费用。总而言之,目前的中介企业除了降成本,求生存,其他的形式对于它们而言,已经都不重要了。

但如今互联网已经占据了中介企业客源的绝对主导,且是一两家互联网公司独大的局面。中介企业尽管能在市场低迷时,以集体抱团的力量对抗一下搜房网、安居客。但市场一旦恢复购买人气,各中介企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源,又会主动把网络信息广告的价格推高。

如此循环反复,互联网公司与中介企业的矛盾只会越积越深,并且必将会爆发一次根本性的行业变革,或者是行业革命,以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互存关系。

或许行业革命只是时间的问题。但革谁的命,才是这场变革夺利战争的核心。

中介企业无法离开互联网,互联网也消灭不了中介企业。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从竞争到竞合,还有很多路需要走。

从行业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竞合关系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局呢?也许,竞合关系不是针对中介企业,而是经纪人。

对于中介行业来说,经纪人是绝对的行业核心资源。或许没有中介经纪人,中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都没法生存。

目前来看,互联网公司通过信息发布、客源导入,已经代替了中介公司门店、派单导客的基本功能。但中介企业通过门店、法务和贷款合作银行等,服务于经纪人与客户的商谈、签约、过户,以及水、电、煤、户口等复杂的程序服务。而这些落地资源的中介服务,对于经纪人来说不可或缺,短时期内也根本无法改变。

试想,如果有一天某家中介企业宣布,所有房屋交易的佣金都拱手相让于经纪人,自己以提供交易法务、程序办理服务来获得利益收入。那么,那些固步自封和一成不变的传统中介企业,还会有多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也许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若干年后,中国房屋交易会从传统中介行业和互联网的竞合状态中,进入独立房地产经纪人时代。这样,独立房地产经纪人的个人经营实力和品牌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互联网上被长期诟病的虚假房源信息也将被逐步消除。

上一篇:六月份工作总结及七月份的工作安排下一篇:好心态成就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