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共中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面向新世纪、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经济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1962年,鲍尔丁提出的著名“宇宙飞船理论”,可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引发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即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
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扩展成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问题。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 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是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目标的新型价值体系,变革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以优化资源利用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并在规划中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切实
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合力。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结构调整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做好规划指导,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建设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形成单位企业内小循环、园区(块状经济)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并逐步纳入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循环体系。工业集聚区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布局、规划、建设,形成支柱产业之间高关联度,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努力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提高质量效益中求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
用的产业链,使原来那些“被放错位置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适得其所、变废为宝,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秆,大力发展沼气工程,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健全政策机制,为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为主要内容,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帮助企业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
性生产方式,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各项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节奖超罚,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循环经济效益。降耗增效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而效益的实现和提高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目标就无法实现。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要求,积极组织和引导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争取在一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共性技术的攻关力度和产业化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循环式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动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企业要确立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和实施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需要试点推动、典型引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创新,从生产、消费、回收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城市到农村,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交流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争创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积极创建生态城市和村镇,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
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将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结合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节约耕地的生态型村庄。在全社会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消费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着力搞好资源节约,杜绝资源浪费,真正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相统一。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CAPM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缩写, 中文意思: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由经济学家威廉-夏普 (William F.Sharpe) 、约翰-林特纳 (John Lintner)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自那时起, 一直对财务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该模型假设非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掉, 不发挥作用, 只有系统性风险发挥作用。就特定证券而言, 相关风险不是总风险, 而是个别证券的系统性风险。
均衡组合的报酬率, β是证券J的贝他系数。β越大, 系统性风险越高, 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反之, β越小, 要求的报酬率越低。证券组合的β是个别证券的β的加权平均。
借鉴C A P M模型, 笔者建立的测定房地产行业泡沫的经济学
模型如下:
其中, 表示未来一期的房地产价格, 表示现期的房地产价格, 表示前一期房地产价格, 表示现期的房地产价格比前一期的价格变化。特别要指出的是, 常数, 因此, 随机项u具有异方差性。而值与值正相关, 值越大, 则值越大, 反之, 值越小, 则值越小。
房地产泡沫究竟有多大, 主要取决于值, 值则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 值也受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影响。可设:
表示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函数, 而表示房地影响产市场供给的函数, 并设α>β, (α, β均为常数) , 表示房地产需求对值的影响比房地产供给对值影响要来得大。则有:
其中, 表示现期人均年收入, 表示现期房地产价格, 表示房价收入比弹性, E表示恩格尔系数, a、b为常数, 表示各变量对该需求函数的影响度;v是随机项, 表示影响需求的其他决定因素, 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政府有关政策等等。
表示现期对房地产业的投资, I表示现期的总固定资产投资, 表示房地产投资增长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K表示空置率, c、d为常数, 表示各变量对该供给函数的影响度, F表示负债率, n次幂表示负债率对供给的影响 (影响有正向有负向, 主要看房地产企业从什么角度看待负债与盈利预期) ;w是随机项, 表示影响供给的其他决定因素, 包括房地产价格、利率、政府有关政策等等。
四、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上述模型很好的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拟合, 剔除了一些不易量化的指标, 可以达到一个综合评价的效果。该模型克服了以前的判断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只是使用租售率、收入房价比等单一指标的方法,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这是文章的一个创新。但由于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C A P M的启发, 而C A P M模型在应用存在着检验的可观察性问题, 因此, 检验的可观察性问题是房地产泡沫分析模型无法克服的一个不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量化政府的有关政策也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总之, 该模型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待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刘玉峰张亮刘丹: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4)
[2]约翰.Y.坎贝尔 (John Y.Campbell) ;安德鲁.W.罗 (Andrew W.Lo) 等著, 朱平芳刘弘等译, 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张丽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 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 其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改革开放的要求, 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处理好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明确, 发展方式不当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 它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 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的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由此可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 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单纯的科技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从多部门分兵治理转向国家统一部属, 与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的有机结合, 通过人文社会伦理教育、法律制度建设和科技创新, 整合和优化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突出的环境压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实现由依靠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依靠智力资源为主, 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历史型转变;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乃至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其运行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 采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生产者应通过减少产品原材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应选用包装简易、结实耐用的产品。“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 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防止产品过早成为垃圾, 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要求消费群体改变产品使用方式, 有效延长产品的寿命和产品的服务效能, 如纸板箱、玻璃瓶、塑料袋的包装材料的再利用, 有时甚至可以多达数十次循环。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 加大产品到废弃物的转化周期,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再循环”原则是指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 变废为宝, 变害为利。通过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 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针对整个经济运行系统, 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升级和转型, 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生态化结合, 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 西方一些国家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而我国只处在试点阶段, 就我国目前状况, 急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资源匮乏,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用资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预计到2020年, 要实现GDP翻两番, 即便是按资源再翻一番考虑, 保障资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 如果再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 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是不可能的。为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以往在发展经济时, 不仅高消耗, 而且高污染,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悬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产1个百分点, 每年就可减少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产品质20个百分点, 就可以减少排放4000万吨, 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 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 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 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 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 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 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 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 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 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 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 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改变现有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环境保护不仅包括污染防治, 还应包括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提高环境质量。而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的缺陷, 这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加快环境立法步伐。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于保护改善环境,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建立可行的法律法规, 以此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21—02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最本质的特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党的世界观、政治理想和人生理念的集中体现,具体内容表现在党的活动及党员行为中,从世界观到生活作风等许多方面,大至治国理政,小至待人接物,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包含在党性观念中。能否坚持党性,关系到党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而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天赋的,不可能自发形成,只有经过长期、自觉的修养和锻炼才能形成。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过程,就是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过程,就是共产党员自觉地用党的要求、用党的先进性来塑造自己的过程。今天,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重申和强调党性修养十分必要。
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党性的具体内容和重点也在不断的变动、充实和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的党性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
一、新时期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平。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核心,是提高其他方面修养的基础,只有提高理论修养,才能从根本上坚定理想信念,也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关键在于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着力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而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如果我们一味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拘泥于那些“条条”和“框框”,就只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皮毛”,而难以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此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必须克服僵化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按照“三个着眼于”的要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学习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当代,尤其是要重点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只有学好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以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理论,真正把握和领会其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和水平。
二是加强政治修养,始终不移地坚持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共产党员政治修养的主要含义在于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百折不挠地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斗终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革命烈士方志敏身陷囹圄,但革命理想毫不动摇,现在,有极少数人理想信念淡化,认为“理想是虚的,只有金钱和享受才是实的”,动摇甚至从根本上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表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挫折,都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当然,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同做好本职工作统一起来,从本职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持之以恒。要努力为群众办实事,把自己的理想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态度统一起来,说实话,办实事,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争取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和骨干。
三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以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党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奋斗目标,是始终不变的。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客观环境和条件要求共产党员只能而且必须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这样才能生存下来;同时,为了使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困难,使群众有所收获,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每个同志都要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校正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切实树立起共产党人品德高尚的良好形象。
四是加强作风修养,树立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形象问题至关重要。党的形象代表和体现着党的宗旨和性质,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而党的作风作为党的宗旨和性质的外在表现,与党的形象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总是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来认识和看待我们党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面临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作风修养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要坚持求真务实,无论在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和克服“虚、假、漂”等不良作风,真正把求真务实作为自己必备的人品和党性。要坚持群众路线,把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考虑到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时刻想着职工。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有一种无私无畏的勇气,批评别人处于公心,实事求是;听取他人的批评,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和诚恳的态度,要把它视为“利于病”的一味“良药”,从而营造出一个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党内生活氛围。
五是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增强“四个服从”的自觉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四个服从”,是我们党最基本的组织纪律原则。大家都知道,过去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共产党员是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这句朴实的话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强烈的组织纪律观念。过去有很多同志,一生中调换岗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组织叫干啥就干啥,让打仗就去打仗,让种地就去种地,让搞科研就去搞科研,毫无怨言。但现在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在有的人身上淡化了。因此,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就是要叫响个人服从组织的口号。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以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不仅在平时要服从,在关键时刻更要服从;不仅对自己有利时服从,对自己不利时更要服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新时期加强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学习求知是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的根本途径。这几年,
各级对理论学习一直抓得比较紧,也想了不少办法,效果不错。但用江主席“两个武装”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实践证明,要想学得深入、学有所成,关键是要一种刻苦的学习精神。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在学习问题上,一定要振奋精神,下苦功。”怎么才叫“下苦功”?就是要始终保持这样三股劲:一是要始终保持一股“挤”劲。学习不“挤”时间不行,不“挤”,就永远没有学习时间。二是始终保持一股“钻”劲。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问题的思考要知道其然并知道其所以然,对事物的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使学习深入进去,即做到锲而不舍。三是始终保持一股“韧”劲。保持一股“韧”劲,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理论素质不断提高。
2勇于实践是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的关键环节。党性锻炼贵在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实践更能磨练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与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能闭门修身养性,不能坐而论道,必须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磨练,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远大理想同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笃行实践其伟大理想。要在本职工作中,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本领,于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创一流工作成绩,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社会实践是个大课堂,共产党员主动投入到这个大课堂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接受社会实践的考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提高觉悟,增长才干。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者和忠诚捍卫者。
3持之以恒是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的重要保证。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因为党性修养不是暂时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必须终身实践的长期过程。刘少奇同志曾经讲过,一些党员一起参加革命,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参加革命实践,有的党员进步快些,甚至原来比较落后的都赶到前边去了;有的进步很慢;有的甚至发生动摇等等,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同志进行加强党性锻炼的自觉性不够强,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每个人从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确定目标,丝毫不能松懈。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刚参加革命,还是参加革命很久,都必须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觉悟。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总要给党员提出新的修养课题,任何党员都不能满足过去而停步不前。一个党性很强的人,如果在实践中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思想水平必然降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一辈子坚持不懈进行党性修养的人,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永远站在时代前列,无愧于先锋战士的称号。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终身实践的重大课题,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论是普通党员还是领导干部,也不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如果不时刻用党性原则来约束自己,就可能犯错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周恩来总理讲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作为座右铭,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
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招远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58万人口,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县级市之一。目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9位。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和烟台市的统一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分别增长19%和36%;万元GDP能耗为0.83吨标煤、取水量为36吨,分别下降0.28%和
3.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9%,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一、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招远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招远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招远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保有矿产储量2亿多吨,境内富含金、银、铜、花岗石等多种矿藏,尤以黄金、花岗石的储量、产量比较突出。目前,黄金探明储量、保有储量和黄金产量居全国县级(市)之首,拥有较大的花岗石矿床3处。2004年,全市实现矿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4%。长期的开采,使招远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沉重压力;招远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的城市,辖区内没有煤、油等资源,土地、水、电等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招远是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招远工业门类较多、基础雄厚,现有工业企业1400多家,主要分布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利税45.5亿元,分别增长49%和75%,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1.5%。
第三,招远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非常迫切。“十五”以来,招远的GDP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3%。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招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6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98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2.9亿元。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涉及环境、环保方面占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
第四,招远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较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远市全方位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连续几次通过了验收和复核,并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2004年,在山东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三。良好的环保、生态环境,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招远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立足于招远的实际,着眼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城市的创建,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资源观,以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形成了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在资源开发环节,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按照控制性、保护性开发的原则,科学制订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总体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有效防止资源的衰减枯竭。近年来,我们先后制订出台了招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依法有序、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保证。2004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经济发展储备更多的增量空间。在资源利用环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一方面,从源头上提高集约利用水平,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掠夺性开采。对黄金、花岗石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我们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探、采矿权人资质门槛,严禁村和个人从事勘查和开采。几年来,全市地质勘查、开采持证率均保持了100%;对土地资源,在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2003年,我们出台了《开发区用地管理规定》,规定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投资额每亩不得低于100万元;对水资源,严格审核工业用水计划,引导企业增设节水设施及污水净化设施,对超计划用水加价征收水资源费,促使企业节约用水。严格城市自备井管理,依法收取水资源使用费,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2004年,全市10户重点用水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同比下降48%,节水增效486万元。我们还累计投资1.5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4多万亩,年可节水4800万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土地循环利用上,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城市低效利用或城市周边乡镇企业闲置的用地。共挖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620亩、国有建设用地534亩,在清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权抵押中,盘活存量土地80余亩;在水资源循环利用上,积极发展中水回用。我们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污水处理三期工程,使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到近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园林灌溉和新建小区厕所冲洗。在资源保护环节,实施依法治理和整顿。围绕矿产资源保护,开展了“四项整治”活动:第一,矿业秩序整治。2002年,我们将矿业秩序整顿纳入“严打”整治斗争大格局中,用“刑法”开路,综合运用《矿产资源法》、《土地法》、《安全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矿业秩序整顿。先后清理取缔非法矿点395个,选厂138处,遣返矿区外来务工人员7500名。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花岗石开
采秩序综合整顿活动,先后取缔非法采石场16处。目前,全市矿山资源管理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3年全国非煤矿山专项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第二,土地市场秩序整治。定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对圈而不用、多占少用的工业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对该收回的项目用地,依法坚决收回,切实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程度。第三,城市地下水使用秩序整治。制定出台了《关于封闭城区地下水井的实施方案》,先后依法查处违法打井案件10起。第四,地质环境整治。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采对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边开发、边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大了地质环境的整治力度。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彻底摸清了全市地质环境的底子,编制完成了《招远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先后划定各类保护区31个,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同时,制定下发了招远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收取地质环境治理预备金规定》,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和“辖区负责制”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几年来,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治理塌陷区19处、废石堆96座;年复垦尾矿库1500余亩,土地复垦率达到46.3%;有88%的矿山企业实行选矿尾砂井下充填办法,每年减少尾矿排放200万吨;有3家企业利用黄金尾矿、花岗石锯粉炼制建筑材料。2003年,市政府投资2600万元,将开发区中心区域一处占地约300亩的黄金尾矿库,改建成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凤凰岭公园,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景观。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环节,大力实施“以金兴工”战略。在上游,进一步加大探矿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搞好资源的战略储备和战略性扩张;在中游,充分发挥资源和资金优势,引导黄金企业在黄金以外的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等领域开发和应用项目,逐步实现黄金企业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产业格局;在下游,以黄金珠宝首饰市场建设为抓手,紧盯金、银、铜、硫、铁、砷等多元素拉长产业链条。我们正在筹建黄金科技研发中心,加紧招聘、引进黄金专业人才,以加大对黄金中、下游产业发展的研发力度。
(二)树立新的生产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线,构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2004年,对22家无治污设施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对47家小化工企业进行了清理,对部分治污设施管理不善废水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了停产整顿。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挖掘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对全市的资源性利用企业,引导其提高资源综合回收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2004年,全市黄金企业回收边角残矿和利用低品位矿石50余万吨,多回收黄金200千克,价值2000余万元;共处理固体废弃物475万吨,实现综合利用产值7.1亿元,增长56%。金翅岭金矿投资
1.35亿元的多金属金银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项目,在提高处理复杂金、银精矿的氧化回收率的同时,从尾矿中回收铅、铜、锌等有价金属,被授予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8月投产后,日处理复杂金、银精矿100吨,金银回收率从50%提高到97%以上。项目试验成功后,我们及时进行推广,目前全市有3户黄金冶炼企业都采用此技术。中矿金业利用该技术,年新处理矿石23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150万元。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复杂含金矿物无废料提取多元素项目,年新增处理复杂含金物料10万吨,增加黄金4845公斤、白银6953公斤,创造经济效益2700万元,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三是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水平。加强对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的消耗管理,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原材料产出效益。我们对金宝电子、尹格庄金矿、热电厂等9户年耗能5000吨以上的企业进行监测,提出节能整改意见123条,整改率达到87%,年挖掘节能潜力6800吨。2004年,这些企业万元产值耗能0.72吨标煤,实现综合节能率4.3%,节能增效2860万元。玲珑橡胶有限公司投入369.5万元,安装设备91台套,使水重复利用率由73%提高到96.4%;金宝电子投资220万元,新建年处理100吨的铜箔漂洗水回收净化工程,年回收电解铜120吨,回收软化水80万方,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四是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排放治理。一方面,加大了对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力度。针对我市粉丝企业多、分布广、污水治理不彻底的现实,集中开展了粉丝生产专项整治。去年以来,先后有43家企业新上了治污设施,新增废水日处理能力6450吨。目前,全市粉丝企业污染治理率达到100%。狠抓了化工废水污染治理,对存在问题的20户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限期治理;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2003年,夏甸金矿在我市率先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全市已有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6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三)树立新的环境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城市创建
生态城市是区域发展循环的重要模式,集中反映了城乡居民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观,把生态城市创建纳入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让城乡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生产生活。一是建设“绿色金都”。围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实施了以城市东西出口绿化、荒山治理、荒滩改造和“村村通”道路绿化等为重点的大绿化工程。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8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500亩,河滩、海滩造林2000亩,完成了威乌高速和“村村通”道路绿化近400公里;全市有近20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栽植树木达50多万株;市区新增改造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对城市东西出口和11条主干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截止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3.2%,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了36.1%和3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了16.3平方米。二是打造“绿色城市”。从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入手,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首先,调整完善了城市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功能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充分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2004年,我们聘请有关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突出了以温泉路、城东河为“金轴银线”的两大城市景观,形成了“一城六区”的城市功能分区,充分展示了蓝天、碧水、绿脉的城市新形象。其次,加大了城市环保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6亿元,用于城市供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供热总面积达到162万平方米;城区年供水量达到1200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每日90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清扫保洁率均达到了100%,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3%以上。2003年,我们投资9800多万元发展市区集中供热,拆除锅炉50多台。第三,启动了城市过境河流综合治理。去年以来,我们投资7000万元,全面启动了城东河、罗山河两条过境河流的综合改造,对河道蓄水、防洪截污、绿化、灯光和沿河建筑物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后将成为城市中优美的滨水观光带。第四,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监测。围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狠抓了大气污染治
理和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目前,城市总体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始终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市地面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8.76%。三是倡导“绿色消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绿色消费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采购和社会可持续消费。在政府层面,我们建立了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同时,对新建项目、新增城市公共设施优先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在社会层面,大力开展了“绿色照明”、全民节水、绿色社区和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创建等活动。2004年,全市建筑工程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应用达到98%,金都花园小区基本达到了建筑节能示范小区标准。四是发展“绿色农业”。在种植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开发建设步伐。近年来,先后有力源豆奶、金海果汁、金城粉丝等5户企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达到了8万亩,无公害食品基地达到了25万亩;在养殖业领域,以养殖场污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广新型沼气生产技术,实现种养良性循环。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新型沼气池6000立方米,不仅治理了污染,年还可为农民增收50万元;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建立起变废为用的循环体系,将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重新“上岗”,用来生产饲料、肥料等。目前,我市金海、金潮、联蕾等果汁加工企业年产生果渣8000余吨,全部回收用于生产饲料,年可增加效益320多万元。
三、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规划为前提,以政策为保障,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规划指导。我们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战略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招远市《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分阶段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切实转变观念,把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宗旨。市里还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市环保局、发展计划局、经贸局、财政局等2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机构和分工责任,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研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实施政策引导。我们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地方产业、财税、投资及激励等政策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导向上,把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点,鼓励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减排等方面的产业;在资金上,积极引导金融信贷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在政策上,市财政建立了市级资源节约专项基金,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扶持和奖励循环经济发展。2004年,我们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等行业选取了8户企业进行试点和重点扶持,同时全面落实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企业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增值税758万元。
(三)实行重点推进。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保障措施,加以重点推进。一是加大考核力度。调整完善了市镇两级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加大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检查力度。健全加强了环境监察队伍,加强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行为的检查密度和查处力度,提高了环境执法的刚性和严肃性;三是实行理性招商。一方面,将循环经济项目列入全市招商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外推介,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成立了项目效益评价办公室,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新建项目进行效益评估,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项目的引进。
(四)提高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新闻、广播、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对浪费资源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土地的良好风气。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和社会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四、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招远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启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推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政府在指导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鼓励,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都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其次,市场化运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政府通过适当地发挥财政杠杆、产业导向作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应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政策优惠,将投资拉动变为市场选择,逐渐培育完善自发的高效运行机制。
[摘 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在全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各地都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两型经济,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两型经济”四种概念进行深入辨析,阐述其基本实质内涵和偏重点,并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 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发展策略
近几年,在全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按“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理念,国内各地纷纷出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大会后,“低碳经济”这一新的名词又开始盛行于各级各方的施政报告之中,加之此前的“绿色经济”与“两型经济”等概念,一时概念飞舞,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感觉,本文试图对这几个热门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并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经济概念及内涵辨析
循环经济的定义,国内外文献有多种说法,国内最早由刘庆山于1994年开始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1]。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2]。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最终损害人类总体福利的非人本主义的经济速度的增长。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3,4]。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
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5]。
两型经济,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中经济领域对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支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提得较多、其核心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和环保、节能型产业等途径予以体现。[6]
从以上四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两型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过,四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绿色经济起源于环保组织的呼吁,侧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两型经济则发端于国内“两型社会”的建设,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协调。因此,四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绿色经济”则过于抽象,“两型经济”则过于生疏,因此,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把握重点,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环节:投资、生产、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在宏观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产业的国际化梯度转移中,以各种名目“死灰复燃”,防止“两高一低”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偏远农村转移。当前,各中西部城市应下狠决心淘汰小水泥、小造纸、小冶金等落后产能,否则“不破,焉能立”。在新引进项目时,在“环评”、“能评”之外,还应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强度、技术先进程度、市场饱和程度、资源依赖利用强度、产业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盲目上马,仓促上马,急功近利。在生产环节,应强调产业项目的集中布点、集中截污、集约集群,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
标准,建立重点企业的能耗与排放的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管长效机制。在消费环节,应倡导绿色消费的“节约、健康、环保”消费理念[7],引导消费者对资源和物品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倡导“绿色生活,环保购买”的新生活,这其中,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政府及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实施强制性的“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引导培育循环型产品市场。
2、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即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循环型工业园区、社区、循环型区县市试点做起[8]。
3、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在国外,循环经济又被称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3R”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零排放”。当前,减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视较多的是“节能”,更具体点讲是“节电”,当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首要要抓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还应高度注重节材、节地、节水、节时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建筑与制造、交通领域的节材显得尤为重要,耐久性、简约性、通用性应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季节性、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应引起南方传统意义的所谓“丰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节时也应引入工业制造与政府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只争朝夕的发展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节约观念;另外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一些好的大型项目基于利益动机,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动辄向急于引资的地方政府要地几百几千亩,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资”压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给多少、低于成本价甚至零地价”的政策来吸引和留住大企业大项目,既给耕地保护和征地拆迁带来巨大压力,更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此,土地的节约是当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但也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亟待引起更大的重视,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招商、发改、工业、国土、规划等政府部门间的沟通脱节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需引入目前英美澳等国倡行的整体性治理思路(holistic government)予以解决,防止发生任何公共政策议题“一热就抢,一抢就乱”的现象。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业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当前,在消费领域应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从2009年起,长沙市政府规定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产领域主要是鼓励发展再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其产品性能也不逊于新产品,而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我国设备总资产已达几万亿元,若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新产品,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发
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已开始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试点。资源化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德国和日本,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者应该分担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责任。
4、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
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08.[2] 张 叶,张国云.绿色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07
[3] 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15)4:98-102
[4]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05
[5] 金乐琴,刘 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1):84-87
[6] 吴前进1.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资源与产业, 2008(6)10:1-4
[7]关凤峻,王永生.循环经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1):4-6
——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听了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我不仅了解了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领悟到了两者之间交相辉映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很大收获。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循环经济要向纵深发展,不仅要借助循环经济理念的大力宣传,还要有技术、法规、政策等的全方位支持。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践原则和执政理念。新的发展观并不是要改变或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而是既要实现和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克服旧的发展观导致的问题和弊端,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即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为了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做到可持续地发展。这就要求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是对旧的不和谐、不协调、不可循环发展的否定,要求可持续发展,把生产和消费纳入“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系统的发展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绿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和法律体系、产业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教育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是建立一种以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目标的新型价值体系,变革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对于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需要承担起发展绿色化学,绿色工业的责任。
首先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环节,应统筹规划油气、铁、铜、铝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回收利用率。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着重推进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重点行业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在废物利用和处理环节,应加强对冶金、电力、石化、轻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
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要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
再次,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要积极提高土、肥、水、种、药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减轻富营养化。要为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创造优惠条件,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能源的补充和替代。
总之,循环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而科学发展观只有依靠循环经济才能顺利开展,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而这交相辉映,共同促进着我国的经济建设。
1 环境保护的意义
1.1 环境保护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为了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起步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1.2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如果因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犯下的罪。当今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1.3 环境保护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如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人们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早已超过了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都将会受到它的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2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2.1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核与辐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我国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2.2 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当前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沙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3 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管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2.4 环境保护工作战略位置愈显突出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3 加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方法措施
加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3.1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一要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二要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三要进一步总结和探索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和停产整治,负责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提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意见。完善环境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配合司法机关办理各类环境案件。
3.2 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国家环境监测网络,规范环境信息的发布。抓紧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要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3.3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把环保公益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工作中的新进展、新经验,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4 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各级人民政府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环保部门。下级环保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级环保部门的意见。按照政府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有关要求,研究解决环境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加快环境与核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遇到的问题愈显突出。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现状着手,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措施。
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资源日益贫乏,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我们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资源供应,又要保证城市自身持续发展,那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是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出路之一。
关键词: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对于一个以煤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特色城市,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资源供应,又要保证城市自身持续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近年来,义煤集团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定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延伸煤炭产业链,向煤焦化、煤电化、煤电铝、煤化冶、煤建材等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开发生产多样化煤基产品。煤炭工业从过去单一的煤炭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产品、建材等产品的竞争,切实做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一、本市资源现状及分析
我市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支柱的资源型城市,依靠蕴藏的大量煤炭资源促进了义马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义马市在2004年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但是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试点,义马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企业层面的微观循环,未实现企业和城市之间的宏观循环,同时缺乏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限制了义马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围绕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义马这个豫西小城带来了巨大发展潜力。
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可为煤炭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对煤炭企业来说,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重大改革,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充分利用废旧物质的回收与处理的适用技术,通过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少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单一的生产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
2、充分实现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我们知道,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已成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由于传统煤炭工业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式开发生产路线,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煤炭的采收率只有30 %,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煤资源二次利用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煤炭企业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我们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可我国传统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煤炭的开發和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煤矸石、废水,向大气排放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煤炭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煤炭工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好煤炭资源浪费和煤炭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就必须摒弃以粗放外延式增长为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遵奉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三、理清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国家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一是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二是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三是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四是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2.以政策为依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义煤集团坚持按照十二五规划,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加强制度保障;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居民应自觉约束自己,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
四、社会效益
1、打造循环产链,实现产业接替目标。
义煤集团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向煤焦化、煤电化、煤电铝、煤化冶、煤建材等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开发生产多样化煤基产品。煤炭工业从过去单一的煤炭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产品、建材等产品的竞争,切实做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2、优化企业环境,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荐阅读:
煤矿机电设备按照技术05-24
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12-02
科学审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11-28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想11-14
安全科学的发展09-10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07-1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12-07
生物科学的发展12-04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意义07-09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