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选8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1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

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志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2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首先,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70%以上, 农村还很不发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等原因, 总体而言, 生产力水平低仍是我国农业的一大缺陷, 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全面各区域农村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近于原始的农耕生产方式并存, 人力和畜力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另外, 自给半自给经济仍是当前农业的主要存在方式, 市场化程度低制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科教文化还很落后, 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知识储备, 很多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学校教育没有普及,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农民素质的提升。小康社会建设严重受到以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其次, 当前农业发展停滞,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期我国农业在经济和自然再生产两个方面都遇到了挑战:首先, 农产品市场多年来持续买方市场, 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 销售不旺, 价值下跌;另其次,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旱涝风虫灾频繁发生, 特别是一些区方连续数年干旱, 农产品大幅度减产。目前农业还保持着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 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 小家小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竞争力不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 相当多的农民既转化不为规范的城市市民, 只能在城市成为流民, 在农民成为失地农民, 由此带来就业和增收等诸多社会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还比较落后, 农民享受不了城市居民享有的丰富的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以前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藩篱, 使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是举步维艰。

除此之外, 农村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局长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总的来看,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现代化建设, 农村的任务最迫切、最繁重。

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思维,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一、创新思维, 就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要确立三种意思;强烈的市场意识、富民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就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保证农产品安全。三资农业、绿色农业是未来农民发展的大方向, 要把“经营农业”作为一个新的理念。“经营农业”的“火车头”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逐步形成“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引领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富民意识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实践情况看, 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还是要靠劳动力转移、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土地流转等。同时个体私营经济出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先锋, 是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途径。创新意识就是探索农民发展的多条有效途径, 在改革原有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破除以往的旧观念, 改变对农业的片面认识, 引导农民依靠财产性收入致富, 把资源转化为资本, 大胆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确保农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受益。

第二,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践经验证明, 龙头企业有做大做强是带动一个产业和一方面经济的动力源, 所以必须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下功夫。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重点扶持一批大龙强龙, 提高龙头企业竞争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在培育本区域内的品牌, 依靠品牌优势整合各种资源, 吸引科技和投资。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重组改造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把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要加快发展本地民营经济, 解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给以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 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灵活多样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 宜股则股、能售则售、宜租则租, 加快县域工业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抓好企业技术改造, 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

第三,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要遵循产业立镇的原则, 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多渠道吸引各方面投资, 鼓励域内外客商到小城镇投资创业, 扶持当地农民积极到小城镇创业办实业。要突出重点, 加快发展, 集中力量, 集中投入, 对基础条件优越和发展前景看好的小城镇鼓励先发展起来。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多方面吸引外资, 同时要认真领会、落实上级关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 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小城镇创业发展, 向规范市民化过渡。

第四, 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农村致富的原动力,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科研、生产等环节的突破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要积极鼓励优势项目在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落户,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支持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形成产品研发的科技创新机制, 增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立足本地人才优势, 抓好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 并为之提供优越条件留住人才, 使农业物质人才能够可持续。

第五, 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一部分农民必须变化规范化的市民, 另一部分农民必须增加收入, 获得与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差别, 这样才能提高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要鼓励农民跳出农业, 把更多的农民转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当中, 到小城镇就业安家, 转变成为市民身份, 使其价值观、身份、地位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 逐步变为市民。要按照“公平对待、完善管理、合理引导、搞好服务”的方针, 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 政府要抓好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集中力量解决好当前农民的突出问题,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摘要:农村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也是重点, 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已经制约了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必须树立创新思维意识,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业,农村

参考文献

[1] 、李树基:《“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5。)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3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2016年,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门红。

“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谋划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来的三大鲜明特征。中高速增长是客观必然的,但不能失速。结构优化大势已成,但任重道远。新动力快速成长,但挑战不少。同时,新旧动力此消彼长,实现动力转换还有个过程。

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需求问题和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2015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这个大逻辑看,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很多,有着良好的支撑基础。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实施,将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业态生机盎然,将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加上近年来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累和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使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速增长,美联储加息进程启动,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都会通过汇率、投资、贸易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国内经济趋势性周期性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地区、行业、企业在走势分化中局部运行困难加大,新动力成长还难以抵消传统动力衰减,部分领域潜在风险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做好2016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门红。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当前我们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但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和国内外条件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谋划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着眼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来的三大鲜明特征。首先,中高速增长是客观必然的,但不能失速。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增速相应会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我国发展基数已经很高,经济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比前些年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同时,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6.5%以上。其次,结构优化大势已成,但任重道远。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消费超过投资、三产超过二产”。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0.5%。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新动力快速成长,但挑战不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传统产业融合,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动力转换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同时,新旧动力此消彼长,实现动力转换还有个过程。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大前提、大趋势、大逻辑,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关系,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灵魂,是当前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和第一动力,方式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目的是共享发展。在发展实践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坚决克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来谋划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和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感悟 篇4

在經費保障上,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資金保障機制,實行 “縣為主體、國省補助”的資金投入機制,每年足額安排日常養護經費並逐年提高,從起,將縣道日常養護資金由每年每公裡5000元提高至8000元,鄉村道路由3000元提高至5000元,今年還將進一步提高標准。

在養護人員上,優先吸納具備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各鄉鎮村招募的農村公路管養專員中,貧困人員也不低於30%,每戶每年增收8000多元。,株洲市交通運輸局在全省率先開展“提路況、清水溝”百日攻堅行動,疏通水溝3916公裡、路面修補37411平方米,公路等級率、鋪裝率、常養率、綠化率等指標大幅提升,分別為89.89%、93.36%、100%、84.19%。

便利出行,全面運營好農村公路

注重把農村公路建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統籌謀劃,服務城鄉空間布局、產業扶貧發展和生態環境要求,著力打造品質農村路,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的裡程佔農村公路總裡程的38.5%。

加快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形成以主城區為中心的區域輻射狀短途公交線路網、以客運班線為補充的中長途客運班線網,已開通城鄉公交7條、農村客運班線221條,覆蓋所有建制村,日均客流量達到20萬人次,后續還將加快推進集班車、旅游、物流、公交等服務功能於一體的農村運輸服務站建設。

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網絡體系建設,推進交通運輸+特色產業、互聯網+物流等模式發展,已建成鄉鎮中轉倉儲配送中心14個、村級攬收代投服務站10個,郵政便民服務點3091個,打通了農村物流“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心得 篇5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年内引进和培育名师150名。深入推进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加快呈贡、安宁、石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提升嵩明、寻甸、富民高中教学质量,创建一级高(完)中2所以上、特色高中18所。加快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情况专项治理,深入实施“一乡两公办”和“一村一幼”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幼儿园全覆盖。

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 持续提升城乡低保兜底保障水平,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争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争创全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试点城市,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强农产品保障供应,稳定3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6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底前稳步恢复生猪生产。

决战决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围绕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的城市管理精细不足、群众宣传发动不足等问题,全力以赴查缺补漏。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切实抓好交通秩序整治,引导广大市民文明养犬,规范做好引摊入市工作,大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创新手段,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

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工作要求,全面推进17项试点任务,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测评体系,积极探索具有昆明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优化社区事项“三个清单”,完善事务准入流程和制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确保每个社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5个以上,主城各区、安宁市分别培育社会组织孵化机构1个以上。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进扫黑除恶长效常治,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为期目标全面实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6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感想1

当前,扶贫可谓头等大事和民生热点。扶贫领域各种政策性专项补贴、资金扶持等倾斜而来,正因如此,不少人动起了外脑筋想打扶贫奶酪注意,想方设法把扶贫红利当“唐僧肉”来宰。这其中,既有个别贫困户,也有少数扶贫干部。

某地贫困户通过购买票证和牛标、租借牛等方式冒领扶贫补贴,让扶贫牛骤变“表格牛”。也有扶贫干部当起了“羊毛党”,专挑贫困、残疾、五保户等弱势群体下手,把贫困补助、项目资金、低保金等作为薅毛目标。

其实,不管是“表格牛”,还是“羊毛党”,两者性质相同、初衷相通,无非是把扶贫资金的公家财产,以虚报冒领等方式套进个人荷包。或蚂蚁搬家、或雁过拔毛、或老鼠偷油,都是见不得光、见不得人的卑鄙行径。

有人会说,“表格牛”的出现,除了个别贫困群众私心泛滥,还有监管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的。又有人会说,“羊毛党”的出现,是少数党员干部自身作风问题。诚然,扶贫工作中,党员干部是“领头羊”,自身作风不正、心术崴脚,本色褪色退变成“羊毛党”。“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此歪风邪气影响下,滋生“表格牛”也就不足为奇。

不能否认,“羊毛党”与“表格牛”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也许,这就是对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最好的注脚。从这点出发,斩断“表格牛”与“羊毛党”的黑手,得从正风肃纪入手,尤其要让党员干部铭记初心使命、秉持政治品德,做到在干干净净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上表率示范。孕养生态绿色的政治风气,才能潜移默化清清爽爽的民俗新风。

扶贫资金,每一分、每一厘都有一寸规矩、一尺纪律在丈量,谁都别妄想私自侵占,耍滑头、抖机灵等掩耳盗铃,无疑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早晚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能不说,“表格牛”这招数很“牛”,空手套白狼,超出了常人想象,也超出了道德底线与政策红线。“羊毛党”更是在蚂蚱腿上刮肉,“闷声发财”,同样是“高招”。

“是可忍,孰不可忍”。扶贫资金往往带有救济特征,是不少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吃饭钱。何况,有些扶贫资金是谋划长远、推动发展的引擎动力。“表格牛”只顾一时之利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断后路,“羊毛党”更可恶,见缝插针、见利忘义、与民争益。所以,对“表格牛”和“羊毛党”都无须宽容,势必拿出零容忍的态度与坚决。

扶贫不是儿戏,是庄严的使命与承诺。扶贫资金不是油水,不能谁谁都可楷一下。各地党委政府保持冷清与镇定,莫被“白花花的银子”亮昏了眼,秉承“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定力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操守,同时淬炼“会花钱”和“花好钱”的本事,让扶贫资金花到该花的地方去,“好钢花用刀刃上”。更为关键,要完善扶贫相关机制,加大对私动扶贫奶酪行为的惩处力度,修复漏洞、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出重拳、动真格捍卫扶贫奶酪的严肃性与原则性。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感想2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突遇疫情,形势严峻。总书记在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增强了我们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信只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就一定能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首2019年,我们取得的脱贫成绩令全世界瞩目和赞叹,这源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奋斗,源于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源于党中央的持续关怀。展望2020年,我们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剩下的硬骨头要敢啃,剩下的硬钉子要敢拔,还没脱贫的要攻坚克难努力解决,脱了贫的要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在疫情的影响下,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如何保证高质量完成,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人民考卷。

实现今年脱贫攻坚目标,最紧迫的是通过建立机制、扩充渠道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员实现持续增收、稳定增收。因此,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的重大积极变化,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把防控工作重点放在防止新的外来病源输入上,全面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着力帮助农民工返岗就业,着力打通农副产品物流运输堵点,加大对种、养、加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搞清贫困群众生产资料需求,做好扶贫产品的认定,推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稳定生产收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脱贫的影响,确保如期完成今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疫情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奋斗数年的脱贫攻坚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各级各地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团结的精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及时发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跟进帮扶措施,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通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抢回来,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短板弱项上冲刺清零,尽最大努力坚决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贫困人口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更应该积极制定政策,帮助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胜利就在眼前,我们要顶住最后的关键时刻持续精准发力,全面排查解决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的短板弱项,加大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力度,持续提升已脱贫退出村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已脱贫人口一个不返贫,非贫困人口一个不致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努力创造经得起检验的脱贫成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感想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正在奋力夺取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锚定艰巨任务,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以必胜信念激起决胜决战之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关系。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要实现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就决不能松劲懈怠。疫情冲击之下,脱贫攻坚要寻找新的发力点,利用扶贫协作大数据平台实现帮扶对象、帮扶干部、帮扶措施、帮扶资金的智能管理,实现线上农业知识培训扶贫又扶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加快恢复,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疫情,我们也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全国人民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带入全面小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快速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在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脱贫的质量也同样需要保障,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同样是要解决的硬任务。有数据显示,全国已脱贫的9000多万人中,有一小部分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贫困户有干劲,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我们除了强调社保兜底以外,特别强调要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持续抓好脱贫户的扶智和扶志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思想观念的改造提升,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增长他们劳动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同时,要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扎实做好春耕备耕,满足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略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要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多在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上下功夫,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在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以系统化的思维、扎实务实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美丽乡村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促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从而巩固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感想4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号令。

以初心立信心,任尔东西南北风。疫情狂风骤雨的时候,党和国家迎难而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红色堡垒固若金汤、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疫情这场“大考”,我们答得顽强且坚定。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国行稳致远、继续前行的脚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誓言铮铮,初心不改。正因为今年只剩下300天,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绝对不松劲、不懈怠、不停顿,那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定要举全国之力、全国之智,战旗猎猎,不胜不还。

以磨砺炼韧劲,放使干霄战风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温室虽好,只能生长娇花;温水虽适,只会困死青蛙。党的干部应是夙兴夜寐,实干兴邦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今年的疫情考验算是一个,也正是这样的考验让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浴火淬炼,加速成长。仅仅月余,疫情前线那些摘下口罩带着血痕的昔日稚嫩的脸,俨然配上了沉静的成熟表情;一份份来自火线的入党申请,带着“红”的热烈和“绿”的青春。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更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日常是“扶贫队”,拉起来就是战疫队。他们既在疫情防控中稳定民心,保障群众生活;又在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变化时,响应号召,抓住时间节点和工作重点,关注劳动力外出务工、扶贫产品销售、帮扶工作等最易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工作上想办法、找出路。

以科技助奋斗,好风凭借力。目前,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科技扶贫有了更多的硬件支持。科技成果与地区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应运而生的蔬菜大礼包按需投放对口地区、微信助力花农卖花、餐厅歇业时期的服务员转岗成为临时外送员、网上招聘会面试会、空中学生课堂,信息的交流、需求的交换,让虚拟世界的云产业蓬勃地发展在现实世界中。相比“送米”“撒钱”等简单直接的做法,科技扶贫不受地区限制、能更敏锐高效地利用大数据寻找脱贫的路子,精准施策、定向脱贫,产业、产品、技术有了去处,外界的需求尽快得到了满足,两相欢喜。科技扶贫,因为对知识的需求,也使得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空前提升。

以宣传感民心,万众一心共进退。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利用手机、电视、LED流动屏、走字屏等常见的载体,做好防疫宣传,稳定民心;逍遥文稿整理,而在脱贫攻坚再动员、再部署的阶段,线上线下宣传依然要发挥传达领袖指令,鼓舞士气的作用。只有获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民心所向,对标对表,统一步调,复工复产,才会在今年剩下的10个月里让奋斗之花越开越艳,既定目标不偏不倚,所有愿景一一实现,取得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感想5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承担教育扶贫重担的教育系统应该在其间做好哪些工作,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能见到实效呢?

一、要切实履行好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保证每个贫困学生不能因为家境困难而出现辍学情况。近年来,教育局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及经核查相对贫困的在校生进行了资助,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这些学生的关怀。但在今年对全县贫困学生的调查统计中,发现一些随父母在县域外出打工上学的贫困学生并未享受到相关的政策。通过电话询问,得知有的是不了解情况;有的是没有时间回来办理;还有的是嫌麻烦最终不了了之。贫困生的个人信息还没有进入大数据管理范畴,这给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

二、是学校在对贫困生帮扶过程中工作要细、实、做出成效。

1、工作安排细致、到位。

根据教育局要求,学校确认的贫困生必须有专任教师进行帮扶,做好“教育三扶工作”,学校将贫困学生进行细致归档,做到“一生一袋”,每个学生的个人资料要详实准确,教师的帮扶过程性资料要完善,所取得成效要体现出来。要求教师具体做好“四个一”工作,即“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进行一次励志教育,每月进行一次兴趣培养和家访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生活资助。”这些具体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县局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爱。

2、检查督促,促进落实

为了更好督促教师按照县局要求扎实做好教育三扶工作,我校按帮扶内容设计了“教育三扶记录单”,内容包括“学业帮扶、励志教育、兴趣培养、家访记录、帮扶感悟、帮扶成效”等内容,要求教师将帮扶情况进行认真填写,一周一汇总,及时入档。在教师们的努力下,所帮扶的孩子,要么在性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矿区孩子活泼外向性格的影响,他们不再封闭自己,互相成了好伙伴;要么在学习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业书写认真了,准确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要么在卫生文明习惯上改善了,不再乱丢东西,不说脏话,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一点一滴的变化,浸透着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但由于所帮扶的孩子家中绝大多数只剩下老人,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教育根本谈不上,所以教师要承担的责任非常艰巨和重要。这也考验着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要有好的政策去指导,更合理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要让一代又一代农村的孩子,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离开故土,背井离乡,靠苦力、手艺生存,而不是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自己的家乡真正走向小康。

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发优势 篇7

一、我国仍具有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含糊的概念, 而是有具体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有力支撑的明确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要求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 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党的十七大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则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建设领域, 进一步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具体和更明确的新要求。其中的经济发展目标, 不仅要求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 而且要求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即实现“两个翻番”。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升, 但总体上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然具有较明显的后发优势, 而且更具备现实利用后发优势的有利条件。

后发优势通常被看成是落后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 从而使得落后经济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1]然而, 现实中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后发优势比较广泛, 它首先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呈现出巨大增长空间的优势。也就是说,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基数较低, 受经济增长基数效应作用, 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比发达国家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截至2012年, 我国人口为135404万人, 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0%, 经济总量达到519322亿元 (约8.25万亿美元) , 但人均水平只有世界经济总量第一大国美国的1/9, 第三大国日本的1/8, 位居世界的第80多位。与此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 以及产业结构的层次等都较低, 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 我国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农业经济国家, 农业劳动人口在全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接近40%, 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在农业劳动人口比重中, 英国约为2%, 德国和美国约为3%, 日本约为7%, 韩国约为18%。发达国家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就相继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其城市化率大于70%。当前, 我国城市化率虽已突破50%, 但我国采用的人口城市化率统计标准包括了城市户籍人口, 以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 其中后一部分人口具有很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因而难以真实反映我国城市人口的量变关系。因而, 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口和农村人口实际所占比重可能更高, 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 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潜力还非常巨大。一般地讲, 现代工业部门的投资报酬率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 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可将农业部门的资本和资源转向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 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地增长。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则可充分发挥城市“发展级”的辐射作用, 有力地引领和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较快增长。通常情况下,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 能创造数千亿元的需求规模, 带来整个国民经济1~2个百分点的增长。

目前, 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十分突出, 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2012年, 我国第三产业约占GDP的44.6%, 虽有较大的发展, 但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左右水平, 而且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因而,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特别是提高能有效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第三产业的比重, 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较明显拉动效应。据统计, 每提高服务业一个百分点的比重, 就可提高GDP近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以信息产业为例, 信息产业是20世纪90年牵动美国代经济持续10年繁荣的强大动力, 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5%, 到20世纪末, 信息产业产值已占到美国GDP的8%以上。近年来,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 发展势头较好,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而通过获取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技术和经验, 加快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能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后发优势, 还表现为有发达国家现存的先进制度、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供模仿、借鉴和利用, 从而可以降低经济启动时的要素投入成本、技术支持成本和风险成本, 缩短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自主创新和相关制度创新的摸索时间, 促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观念自觉转化, 使发展中国家实现较高的发展速度, 从而用较低成本和较短时间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以及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的先进成果及成功经验, 不仅可加快缩短我国科技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府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制度, 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验和教训, 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与此同时, 我国已具备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现存的先进制度、技术及成功经验的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和深入发展, 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借鉴和利用国外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 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畅通渠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和赋予我们的权利, 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 为我国更好利用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及其经验, 克服自创成本高和风险大的束缚, 实现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陆续制定、修订和颁布实施了同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引进技术和外资等政策措施在不断的完善, 我国国内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则为我国学习、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制度、技术和成功经验提供了现实条件。

另外, 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后发优势还表现为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禀赋方面所具有的比较成本优势, 以及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较好市场发展前景、较多投资机会和较大获利机会等。我国劳动力资源总体充足, 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丰富, 虽然目前解决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较大, 从这一点来讲也是我国的一个劣势。但在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 我国劳动力成本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 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只要我们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结构优势, 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并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可将劳动力劣势转变为优势。我国拥有13亿人口,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对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特性,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形成和资本收益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体上讲, 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高于储蓄率, 资本相对稀缺;而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高于投资率, 资本相对丰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这有利于我们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 克服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资本和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相对短缺的困难。不仅如此, 引进外资和技术, 还可为我们带来先进管理制度、经验, 以及新的思维方式和经营观念, 并由此带动国内企业的制度变革和创新,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工业体系, 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后劲较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内政治稳定, 经济保持高速平稳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取得令人瞩目的今天, 不仅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而且民间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目前民众的金融资产已经超过国有资产的规模, 民间的投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国内政治、经济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因而在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 我国不仅客观上存在后发优势, 而且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后发优势。

二、后发优势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要全面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并在较短时间内全面赶上发达国家, 需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总体上看, 我国还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 因而只有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才能继续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我们能够继续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 即利用自己发展相对落后所形成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各种机遇, 就能够一定程度上继续以较低成本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 能以较低成本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既有成功的经验, 又有失败的教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上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吸取他们失败的惨痛教训, 能使我们避免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一些弯路, 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 曾走过一条“先污染, 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由于盲目发展工业,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其后又不得不回过头花大钱治理环境污染。不仅如此,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也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走过了不少弯路。一些国家的城市在进行住宅建设和城市改造时, 遍地搞建设, 造成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的“城市病”现象, 然后不得不通过“逆城市化”向外疏散, 再回过头来重新搞城市环境改造。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发展—污染—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以及“建设—破坏—改造”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等问题, 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不同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总体上并不十分突出, 而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客观上不允许我们走发达国家的“发展—污染—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破坏—改造”的城市化道路。因而,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上, 我们可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做到一开始就注意进行全面科学规划, 有意避开一些能产生较大污染的项目, 或事先采取防范措施, 从而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旧辙, 达到节省资源和时间的目的。甚至在设计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时, 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采取一种有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和途径, 不必完全依照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路径来走。关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 党的十六大就依据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规律, 确立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4]这实际上就是一条有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 这条道路不仅可有效地解决各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而且可推动推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乃至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三) 能以较低成本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利用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 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并加以消化、吸收、改造, 能以较快的速度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 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5]新技术发明, 尤其是信息、计算机、医药等技术发明, 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而且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如2000财年美国IBM、摩托罗拉公司的研发投资分别高达43.45亿和44.37亿美元。这一费用即使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无法承担。通常情况下, 只有5%的研发项目最后能够成为可申请专利的技术, 也就是说95%的研发项目不能产生任何结果。而这5%申请专利的技术又只有10%~20%能够最终投入商业生产。然而, 发展中国家只需要付出大约新技术发明成本的1/3, 就可以引进该项成熟技术, 而引进超过专利保护期的技术则不需花费任何成本。

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能够产生“免费搭乘”效应, 可在基础投资、产品和工艺研究与开发、员工培训、顾客教育、政府审批等很多方面节省大量的投资, 并从中获益。这些节省下来的资源若被用于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 或直接用于基础建设和生产经营投资, 可进一步促进先导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等领域的自主创新, 加速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如此, 由于引进的高新技术为成熟技术, 能立刻被用于商业生产, 因而可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和资本积累率, 并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日本曾利用其后发优势,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并加以创新发展, 节省了大量从事基础性研究所需的人力、经费和时间, 走出了一条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捷径, 并很快成为后来居上者。从一定意义上说, 日本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可归之于利用后发优势的“免费搭车”。另外,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成功经验, 还可以节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实践摸索及试验的时间和资源。

(四) 能以较低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 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传统农业并存, 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传统农村并存, 部分现代工业企业与大量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企业并存, 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 第一产业占有很大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传统产业占有比重较高, 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 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变迁存在一定的“路径选择”, 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们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比较和选择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演进路径, 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经济发展战略, 可加快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断培育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新经济增长点。另外,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体系完整而且联系紧密, 具有较强的刚性和强大的惯性, 进行结构调整的成本相对大。后起的中国具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后发优势, 能够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 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三、发挥后发优势有助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小康建设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 我们党召开的十六大就郑重宣告“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3], 并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认为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可见, 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社会主要是偏重物质消费水平的小康社会, 而全面小康社会除了进一步关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 更加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民主权利的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即更加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 进一步勾勒出一个更全面、更清晰和更加令人振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明确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4]利用后发优势, 不仅能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而且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发挥后发优势, 可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 实现经济和社会在更高水平的健康发展。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 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但人均GDP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两个翻番”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通过进一步发挥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我国在国内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制度及成功经验, 能够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使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若我们进一步发挥好自身的后发优势, 努力在工业化、城市化、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GDP不仅完全有能力实现“翻番”目标所需的年均7%增长速度, 而且有可能保持一个更高的发展速度, 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和确保经济社会各领域平稳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到那个时候,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并步入较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家庭财产将普遍增加, 人民普遍可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6]因此,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需要明显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 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200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目前, 这一差距不但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一是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51.4%下降到40%左右, 同时资本所得却由36.3%提高到46.1%。二是人群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反映整体人群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17上升到2012年0.476, 高出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城乡收入差距为33倍, 比1985年扩大近1倍;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倍扩大至2~3倍, 垄断行业收入远高出合理水平。这显然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发挥后发优势, 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汲取其中的教训, 不但能以较低的成本加速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而且有助于加快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面貌、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同时, 进一步把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作为发展后发优势的作用点,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实现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还可逐步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目前,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还是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 低收入阶层占据主体地位, 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偏低, 只占18%左右, 离西方发达国家40%的比例有较大距离。发挥后发优势, 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和汲取他们的教训, 加快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有助于改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生活状况, 可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工作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等部门, 使更多的农村居民生活在设施比较完备和社会保障措施比较健全的城镇。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可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从而不断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和农民生活水平。这样, 中等收入阶层队伍也将随之不断扩大, 居民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发挥后发优势, 努力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方面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 充分汲取其中的教训, 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面貌, 不断缩小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特别是实现我国“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结构向中等收入阶层占主体的“橄榄型”结构转变, 将会带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使我国十几亿人过上安居乐业和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不仅如此, 发挥后发优势,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开放型经济的成功经验, 汲取发达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教训, 可加快转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并进一步促进传统落后观念的自觉转变, 有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使我国不仅在经济上, 而且在政治、科教、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文明建设上都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目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 为避免发达国家曾由于牺牲生态环境和掠夺使用资源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兼顾当代人利益和子孙后代利益, 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的相互协调, 到2020年我国十几亿人民必将生活在一个较高水平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并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之中。

摘要: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等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虽然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等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效应呈现递减趋势, 劳动力和资源等成本优势也在不断减弱, 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具有较明显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 有助于我国以较低成本和资源代价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发优势,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 (季刊) , 2005, (1) .

[2]杜人淮.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 (6) .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郭熙保, 肖利平.后发优势、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8

关键词:小康社会;内涵;进程;要求;特点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17-03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此,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期”进入“建成期”,步入倒计时。

一、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五位一体”新格局

小康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成为历代有为政治家和广大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理想生活的追求。据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记载,小康社会低于“大同”理想,是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类似于历史上的大禹、商汤、周公之治时期境内安宁,社会经济较好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总设计师邓小平借用极具民族特色的小康社会,规划中国现代化建设,从而为小康社会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小康社会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建设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不断增添发展新内涵,逐步丰富为“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1987年4月26日,在经过反复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提出来完整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他说:“从1981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到1 000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 000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此,邓小平基本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整体构思。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部署。

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面向21世纪,1997年9月12日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展望21世纪,细化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确立了21世纪上半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两手抓”,逐步扩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格局,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随之扩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并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一致,保持同步。这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发展为“四位一体”,并得到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的确认。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为一部分予以凸显,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的一部分,进行了突出强调。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格局。

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步入“建成期”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2010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结果表明,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努力克服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众多不利因素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从“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对比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增速有所加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但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从十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增幅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由此表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间过半的同时,任务已经总体完成过半,开始由“建设期”进入“建成期”,从东到西将会陆续建成小康社会。比如,据江苏省统计局介绍,截至2011年底,江苏13个省辖市中已有9个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此外,江苏省在纳入监测的62个县级地区中,已有40个县(市、区)总体达标;目前苏南、苏中地区的省辖市、县(市、区)已全面达标。

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提供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统计公报,从1980年到2011年间,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总体推进快,呈现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提前超过预计目标。我国基本小康社会建设的起点是1981年,参照点是1980年。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提前了3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了7年。到20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2.5倍,翻3.5番,比1990年增加4.14倍,翻两番以上。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5.3元,与1980年相比,已经提前15年实现翻两番目标。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 179元,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参照点2000年,提前5年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提前10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也就是说,已经超过预计的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GDP总量标准。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提前2年实现翻一番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781元,提前2年超过翻一番的目标。2011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是2000年的3.4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是2000年的3.1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分析统计数据发现,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在城乡之间的推进不平衡。在人均收入上,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快,在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快。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仍然延续了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快的状况。2011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加2.47倍,比2005年增加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2.1倍,比2005年增加1.1倍。这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的情形已开始发生新变化,将来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农村居民将持续超过城镇居民。

三是城乡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GDP的增长。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增长不平衡的同时,GDP增长与城乡收入增加也不同步。基本小康社会建设时期,提前7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农民收入的起点太低,提前15年实现翻两番目标,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两番目标,只提前了5年。2010年GDP是2000年的4.45倍,提前10年实现翻两番目标,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是2000年的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是2000年的2.63倍,其间出现明显的滞后差距。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以2000年时达到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小康为起点,全面小康社会已历经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的接力式持续建设12年。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由“建设期”转入“建成期”,并提出了“建成期”努力实现的新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期”的新要求,与“建设期”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是要求更加全面。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总体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相适应,党的十六大强调的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党的十七大强调的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而党的十八大则要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尽管十六大和十七大时已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但并没有凸显出来与其他建设相提并论,而十八大则更加全面,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二是认识更为深化。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是以基本小康社会为参照,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六大认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把这“六个更加”的更高水平,细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不够简洁,显示出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缺乏实践经验,更多的属于展望式的描述。党的十七大时,全面小康社会经过七年的建设实践,特别是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提前5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方向,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也简洁明确了许多。党的十八大时,已经有12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巨大成就,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提前1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入,“建成期”的新要求也更为简洁明了。

三是标准更为提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新要求都有GDP翻两番、翻一番的数量指标,但每个阶段的指标都在提升,十八大的指标提升得更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上升到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大的基数则是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标准是这两个指标各翻一番,并同步。实现这个标准后,仅绝对值而言,2020年的GDP将达到795 966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8.9倍,已经翻三番了。

四是信心更为坚定。如果说,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是一种基于基本小康社会的更高水平的展望,那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信心更为坚定,果断地提出由“建设期”转入“建成期”,满怀信心地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向全世界庄严宣示:“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为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够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DB/OL].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DB/OL].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DB/OL].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报,2012-11-08.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公报[DB/OL].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

上一篇:高一政治课改总结下一篇:关于西双版纳州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