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公务用车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1篇)
一、当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费用居高不下,财政负担沉重。据一些地方调查,每年一辆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如江西省定南县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前,每年用于公务用车的费用达583万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2%;湖北省老河口市2000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消费为1400万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6%。每年新增的购车费用,使许多地区和部门财政不堪重负,如2001年辽宁省葫芦岛市机构改革后,有27个单位提出要更新、购买新车47辆,需要财政支出1100多万元。
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现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的费用完全由财政承担,缺少相应的利益调节机制,这种“大锅饭”式的管理无形中助长了一些干部以权谋私、公车私用。群众反映,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的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的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的占三分之一。现实中用公车接送亲属子女、迎亲嫁娶、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已是人所皆知的事实,而且越是节假日越严重。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相比,公务用车的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有关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5%。这种公车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机关提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是截然相悖的。另外,由于公车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公车在使用以及维修保养等方面浪费严重,如大庆市工商局有一辆车一年的维修费用就达22万元,江西省定南县某单位一辆车一年曾经用掉18个轮胎,这其中显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4、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问题屡禁不止。中央对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已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干部将配备使用小汽车看成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视为一种待遇。许多地方和部门不是从公务需要出发,而是根据干部的职级待遇配备车辆,竟相配车,配好车,不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甚至为县处级领导干部也配备了专车,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小汽车问题严重。虽然各地各部门多次进行专项治理,但问题仍屡禁不止、不断反弹。2002年,河北省在对全省公务用车配备使用情况的清查中,共清理出违规车1373辆,其中超标车328辆。国家税务总局在对全系统1999年以来配备使用小汽车情况的清查中,共清理出超标车1402辆。今年,中央纪委对各省区市在职省部级领导干部配备使用小汽车情况进行了清理统计,共清理出超标车401辆,全国31个省(区、市)除4个省(市)外,其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超标准配车问题。
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针对现行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从改革入手,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源头治理力度,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改革试点工作的力度。据了解,目前上海、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改革试点。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总署等1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实施了班车改革。
从各地的情况看,改革多数是从乡镇一级搞起,个别地方在市、县直属部门进行了改革,如黑龙江省大庆市、辽宁省葫芦岛市等。广东、湖北两省今年下发了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指导和推动全省工作的开展。深圳、佛山、威海等市已经制定了改革方案,准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改革。湖北和吉林两省还对离退休干部的公务用车进行了改革试点。
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地各部门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改革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车改后取消公务用车,各单位今后一律不再购置新车。干部进行公务活动,则根据职务、级别和工作性质,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发放一定数额的交通费用,明确干部在规定区域内进行公务活动,不再报销任何交通费用。在交通费用发放和使用方面,一是以现金形式发给干部本人,由干部自行支配,超支不补,节余归己;二是不发现金,费用由单位集中管理,个人在规定限额内凭票报销用车费用,超支不补,节余转入下一使用或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个人;三是发放部分现金,其余部分由单位集中调剂使用。也有的地方和部门在改革中保留了少量公务用车,用于公务接待、突发事件等特殊需求。
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 不仅携带方便, 使用便捷, 而且透明度高, 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推行公务卡制度, 无论对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 还是对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推进全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5月14日, 央行和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公务卡应用推广会议, 并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试点工作, 成都地区部分省、市两级预算单位也于同年开始了公务卡的试点工作, 成都地区机关事业预算单位进入公务消费的公务卡时代。试点以后, 四川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四川省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和《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的改革工作的通知》、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监察厅、四川省审计厅关于深入推进公务卡的改革的通知 (川财库 (2011) 17号) 和关于实施省级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的通知 (川财库 (2012) 23号) 。同时, 2012年4月《求是》杂志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题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署名文章。文章再一次指出, 2012年年底前, 要在各级政府及所属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为了深入了解目前成都地区机关事业预算单位公务卡的运行状况, 解决其公务卡的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开展了为期半年时间的专项研究, 以期为省市两级财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以及为相关预算单位公务卡推行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
二、成都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卡改革现状
(一) 公务卡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调查分析, 目前成都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卡的改革总体成绩显著, 本次调查单位共涉及61家单位, 其中已开展公务卡消费活动的预算单位占全部调查单位97.6%, 尚未开展单位仅占2.4%, 统计数据如表1。说明成都地区机关事业单位绝大部分已经启动公务卡的改革工作, 公务卡消费已经成为预算单位公务消费支出的方式之一。
(二) 公务卡改革阻力较大, 公务卡运行时间较短
公务卡的改革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具体体现, 公务卡的改革是对现行预算单位财务报销方式和账务处理流程的根本变革。阻力来自三个方面: (1) 财务人员及公务消费执行人员对新政策、新规定理解不足。 (2) 公务卡的改革对在原有现金支付模式下套取国家公用经费行为进行了有效遏制, 这也是一些投机人员对公务卡的改革存在天然抵制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公务卡推广需要整个社会信用消费及非现金交易应用环境的成熟。以上因素都造成了预算单位公务卡的改革阻力, 在课题组访谈过程中就存在一些财务部门负责人本身的认识不足, 以及预算单位领导的不重视。在公务卡的改革过程中预算单位存在相互观望、小步推进的情况。
整体公务卡运行时间较短, 根据此次调查统计, 目前成都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卡运行时间较短, 在所访的242人已经开展公务卡的改革单位中, 有105人所在单位公务卡的改革时间在1年以下, 占统计数据约45%, 而其余56%公务卡运行时间超过一年, 但其中公务卡运行时间在3年以上所占比例仅占约17%, 统计数据见图1。
(三) 公务卡改革推行力度不够, 公务卡使用效率不高
从目前国家、省级及市级政府所制定公务卡的改革相关文件来看, 绝大部分文件对公务卡的改革有具体时间要求, 以及公务卡报销目录、公务卡报销流程等相关具体规定。同时, 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检查及督导, 但是对预算单位仍然缺乏硬性约束, 具体来讲就是没有相关惩罚措施, 也没有与预算单位预算资金拨款直接挂钩, 使得目前公务卡改革推行力度仍然不够。
公务卡使用效率较低, 甚至在这次调查中就发现有的预算单位公务卡办卡消极, 公务卡开卡率极低、或有卡不用的现象出现。根据此次调查统计公务消费中“总是使用公务卡”的指标仅占调查总数据的11%左右。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
(四) 成都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卡改革中政府机构执行情况比事业单位好
此次分类统计, 统计样本仍然248个, 其中政府机构106个样本, 事业单位样本142个, 统计方法采用SPSS交叉统计方法, 统计变量主要有2个, 1个是公务卡使用情况, 1个是公务卡运行时间, 统计发现从公务卡使用情况及公务卡运行时间2个方面政府机构的指标都领先与非政府的事业单位, 具体交叉统计表如表3、表4所示。
三、成都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卡推行存在的问题
(一) 公务卡改革宣传不足
公务卡改革宣传主要包括: (1) 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宣传, 其宣传主要对象是社会大众、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 以及对预算单位的宣传。目前对预算单位的宣传情况较好, 但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商户宣传力度不足, 这次调查范围内很多商户对政府推动公务卡的改革知道的较少或者不知情。 (2) 是预算单位对自己本单位职工的宣传力度不够, 一方面是由于领导的不重视, 其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财务部门对宣传工作也是敷衍其事, 宣传途径单一、效果不明显。
(二) 公务卡改革制度不完善
目前, 国家及省级、省级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公务卡的改革相关条例办法、规定, 但公务卡在预算单位推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空白区域, 仅靠财务人员来把握公务卡的具体操作与执行, 存在很大问题。首先, 公务卡的改革缺乏法律支撑, 要将公务卡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就要求加快公务卡的改革法制化进程, 改变或者清除与公务卡的改革不匹配的法律条款, 使现行相关法律条规与公务卡的改革相适应。
(三) 公务卡使用环境配套不足
公务卡推行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 提升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 促进银行卡的产业发展。而实际操作中, 我国基础工作都没有完善, 使公务卡的结算制度没有达到最优的作用, 如法律法规和监督制度、公共预算制度, 以及公务卡受理环境和财务透明度, 包括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建设等。目前, 成都范围内的许多地区的用卡环境让人担忧, 不少的商户存在拒刷等现象, 制约了成都地区的公务卡的改革工作的推进。另外, 公务卡的不少持卡人对公务卡的信用风险有所顾虑。还有, 公务卡的使用依然存在不少无法监控的地方, 这些对公务卡的支付结算起到制约作用。
(四) 财政“金财网”系统缺陷, 制约公务卡的改革效率
金财的网络及金财网系统软件目前是财政系统的一个主要运转系统, 该系统及软件对预算单位的硬件条件以及网络通信设施有一定要求。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 公务卡在金财网运行流程繁琐, 网速不稳定, 经常使公务卡报销和账务处理系统效率发挥不出来。有一些预算单位仍然采用自己开发或外包财务软件进行报账和账务处理, 公务卡报账及账务处理没有采用金财网, 而是通过备用金模式的单位POS机进行公务卡还款, 而对公务卡具体的消费也没有在金财网查询核对, 公务卡报账环节仍缺乏有效监控。
四、成都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卡推进改革建议
(一) 对政府及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的建议
(1) 加强公务卡的改革推进工作的检查与指导。根据这次调查, 成都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卡的改革工作绝大部单位已经参与其中, 但仍存在少部分单位尚未开展公务卡的改革工作。另外, 在从统计结果来看, 目前政府在推行公务卡的改革工作中执行程度比事业单位要好, 在这次调查中, 成都一所职工规模超过2000人、学生规模超过30000人的高校, 虽然已经启动公务卡的改革工作, 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据调查该单位目前公务卡开卡成功仅有5张。因此课题组大胆建议政府对于公务卡的改革进行工作检查与指导, 帮助目前在公务卡的改革工作存在巨大阻力或面临诸多困境单位予以帮助。
(2) 深化财政综合改革, 加强公务卡结算监管。一是加快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完善工作, 提前下达部门预算用款的额度。一方面, 对基本支出的这部分额度, 财政部门应作到按季下达。另一方面, 对项目支出的这部分额度, 应该在年初尽快下达, 为预算单位公务卡支出结算提供方便。二是大多数预算单位的部分专项经费支出和基建项目支出, 以及保留在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内的历年滚存结余资金, 建议安排在部门预算之中, 同时, 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不再游离于财政公务卡支出结算之外。三是已经实施公务卡结算后的预算单位, 应该加强现金管理制度。鉴于目前成都地区的实际情况, 课题组认为现金结算依然会在不短的时间里长期存在。因此,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可行的措施, 将单位公务卡使用和管理, 纳入年度单位财务内部审计范围, 并抽查部分单位进行专项国家审计, 还可以由系统主管部门牵头, 开展系统内部单位交叉检查。对于公务卡制度推行不力和大量提取现金的预算单位, 予以通报批评并要求按规定整改。同时, 还要科学的核定现金提取范围和额度, 对于超范围和超额度的现金提取, 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对各类预算单位的现金支出进行大力度的监管。
(3) 加强公务卡的改革的宣传, 重点社会宣传。课题组建议政府加大公务卡的改革宣传力度, 让公务卡的改革重大意义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通过各种层次宣传和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培训, 促使各类预算单位的职工必须用卡和学会用卡。主要措施:一是注重社会大众宣传。利用各种媒体, 如:报纸、电视和网络做财政业务和公务卡的相关知识的广泛宣传, 让得到更多的人认识到公共财政其实与大家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还要引导各类商户接受刷卡消费的模式。各类商业银行要开展宣传工作, 明示现金交易的弊端, 以及使用刷卡交易的好处, 让广大群众了解银行卡的便利, 以及产生的利益, 让人们从观念上慢慢接受刷卡消费的方式。以进一步激发各类商户的主动性为切入点, 可以凭借外部压力调动公务人员用卡的积极性。二是加强用卡的对象宣传。首先要做好推广方案和管理办法, 以及结算办法培训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然后, 再编制公务卡的宣传手册, 长期开展专业讲座, 定期进行知识竞赛等等方式, 来起到调动预算单位使用公务卡的积极性, 逐步做到人人都会用卡和人人善于用卡。三是加强对预算单位的宣传。一是定期召开公务卡的改革动员系统会议, 让下属预算单位引起重视。二是对软环境的建造, 以服务作为公务卡宣传的切入点, 让使用单位体会到公务卡使用后, 管理将会进一步规范, 办事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使用也会进一步方便, 使预算单位慢慢从不理解逐步转化为理解, 并会积极的配合来推动公务卡的改革。以上三条具体宣传措施其中对社会大众的宣传最为重要,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 课题组也对一些尚未安装POS机的商户进行了解发现, 很多个体工商户对公务卡还十分陌生, 不知公务卡业务对其日常经营的重要作用。
(4) 完善公务卡的相关政策措施。自公务卡的改革实施以来, 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 总结其他试点的宝贵经验, 结合四川省实际, 制定了一批规章制度规范改革, 然而这些规制度大多数以方案和暂行规定, 以及管理办法的形式出现, 没有系统的法规或法律支撑。不断推进公务卡的改革向纵深发展, 要求加快公务卡的改革法制化进程。一是要及时更新修订已经失去实际规范意义的和与公务卡不相适应的配套法律法规;二是财政部门作为公务卡的改革的主要推进机构, 应充分调研, 并组织专家论证, 做好公务卡法制化的基础工作;三是对已有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
(5) 完善财政“金财网”系统, 简化公务卡报账程序。公务卡的真正实施, 需要财政“金财网”的有效支撑, 所有的公务卡的财政资金支出内容的报销环节, 需要在财政“金财网”上实现。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金财网报销流程较为复杂, 由于网速及硬件相关原因, 系统响应较慢。预算单位作为“金财网”的使用单位, 自身无法也无力适应各种应用的系统改变, 因此省级财政部门应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金财网”进一步完善。
(6) 对中小企业及私营业主实行手续费优惠。自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以来, 中小企业及私营业主整体营商环境逐步下降, 即使在2009年国家出台4万个亿的刺激政策, 对中小企业及私营业主影响效果也不大, 国民收入增长赶不上通货膨胀, 作为国内经济晴雨表股市表现低迷, 居民对未来经济持续高涨信心不足, 居民个人消费愿望较低, 中小企业及私营业主整体营商环境逐步下降。此次调查显示很多本身中小企业及私营业主愿意开通POS机, 但由于担心刷卡手续及POS机安装减少本来就很少的利润。商户愿意开通POS机的积极性不高, 公务卡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很难适应目前政府对公务卡的改革的要求, 因此, 建议国家金融政策对广大商户POS机安装及卡号为628开头公务卡刷卡手续费进行一定的优惠支持。
(二) 对公务卡的改革预算单位的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改革环境。转变传统的现金消费观念尤为重要。推行公务卡的改革时,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普及公务卡知识, 提高预算单位、持卡人、代理银行、商户对推行公务卡的认识。日常也需加强对持卡人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增强持卡人的使用知识, 确保每个持卡人都愿用卡、会用卡、用好卡。
(2) 加快公务卡的改革进程, 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公务卡的改革推进过程, 也是公务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 同时, 也是配套措施不断更新的过程。建议预算单位在推行公务卡的改革的过程中, 加强调研, 积极借鉴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现行公务卡管理制度, 逐步推进公务卡的改革进程。对于县、乡镇预算单位, 由于条件的限制, 不能完全照搬市级或省级公务卡管理的模式, 需要结合具体实际, 研究可行的便于操作的配套措施, 促进公务卡结算改革的全面推行。
(3) 健全预算单位内部的财务制度。必须在制度层面、机制入手严格执行“公务人员在公务消费时符合刷卡条件的必须用公务卡结算”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或擅自使用现金支付的公务消费, 财务部门严格执行一律不予报销。每个预算单位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立完善内部公务卡报销的财务管理制度, 明细报销的具体操作程序, 规范公务人员的用卡行为。
参考文献
[1]马秀云:《推行公务卡制度, 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 《大众商务》2009年第18期。
一、基本情况
(一)检委会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建设逐步走向完备
建立和完善检委会工作机制是检委会建设规范化的前提。2003年市院结合高检院,自治区院议事规则等制度和自身工作实际,在市院原有检委会工作规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订和完善,重新制定了《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工作规则》,实行检委会委员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制度,制作印发检委会会议纪要制度、检委会会议决定督办制度等。在9个基层院中,共有7个院制定了本院的检委会工作规范性文件。较为突出的如新城区检察院细化制订了《案件督查办公室工作规则》、《差错案件评定标准及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
(二)机构、人员设置基本到位
目前全市两级检察院检委会人员构成基本符合《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中规定的职数要求。9个基层院中有6个院设立了检委会专门办事机构,除新城区检察院名称为案件督查办公室外,其他院的称呼均为检委会办公室。这些检委会专门办事机构都设在法律政策研究室,并配有兼职秘书一人,承担检委会日常工作。在9个基层院中,市区4院配备了专职委员。5个旗县院由于人员编制较少,还没有专职委员。
两级院共有检委会委员90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26人,占28.9%;40岁以上不满50岁的47人,占52.2%;39岁以下的17人,占18.9%。男委员74人,占82.2%;女委员16人,占17.8%。从职务上看,检察长和副检察长40人,占44.4%;反贪局长8人,占8.9%;纪检组长4人,政工科长1人二者合计占5.6%;公诉处(科)长7人,渎检科长3人,侦监处(科)长6人,控申科长2人,四者合计占21%;研究室主任4人,占5%;专职委员9人,占10%;无行政级别的检察员3人,占3%。从文化程度上看,现有委员中,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46人,大专学历35人,法律专业证书4人;另外属于全日制法律专业本科学历的7人,占委员总数的8%。
在9名专职委员中,50岁以上的6人,40岁以上不满50岁的3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8人,全部为非全日制国民教育法学专业。从职级上看,正处级1人,副处级1人,正科级7人。
(三)会前审查、会务安排、编写纪要和决议督办工作基本到位
全市两级院凡设立了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对承办部门提请上会的案件和事项,都能依照检委会议事范围、议事标准进行筛选过滤和程序性审查,凡内容不全或不属于检委会议事范围的案件和事项,必须报请检察长决定,退回议案,交承办部门予以修改、补充或自行处理。凡是符合检委会议事范围的案件和事项报检察长批准,及时安排会议召开的时间,向各位委员发送讨论议案的相关材料,为检委会委员事前熟悉和了解情况,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提高议事和决策效率。两级院对检委会研究决定的案件和事项,都要由检委会秘书编写会议纪要或起草会议决定,并印发各检委会委员和承办部门,以便遵照执行,并通过督办表的形式督促检查相关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
(四)其他
目前两级院检委会都是临时召开,由于案件多,办案时限紧,例会制度很难实行。在研究案件时,遇到检察长不同意多数委员意见时,或者不作决定下次再议,或者请示上级检察院,没有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先例。
二、存在的问题
(一)检委会人员结构尚不合理
在检委会人员组成方面,按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关于规范检察委员会工作的若干意见》,检委会委员的选任,除正、副检察长外,从有利于议事出发,要体现检委会组成人员业务水平的全面性,“有关负责人”应当从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中确定,研究室主任应当是检委会委员,使检委会形成知识结构全面、决策能力强的整体。而我市两级检察院检委会人员组成尚未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基本按照其在院里以及部门担任的领导职务配备,“通才”较多而专家较少。有3个基层院的公诉科长不是检委会委员,4个基层院的侦监科长不是检委会委员,两级院10名研究室主任中只有4名是检委会委员。还有4个院因本人工作调动等原因不宜再担任检委会委员,但是又没有及时增补新委员,出现了检委会人数为偶数的情况。检委会委员必备的业务素质错位为“政治待遇”,缺乏任期换届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委员自身没有压力、业务素质要求不高、易上难下,造成客观上的终身制,成分老化,思想僵化。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检委会决策水平和议事质量。表现为议事时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检委会的议事决策功能发挥不到位
一是讨论具体案件多,重大业务事项少。据统计,检委会研究案件比例占到98%左右,而研究其他事项仅占2%。二是重视个案研究,忽视案件整体质量的宏观业务指导。即就个案讨论研究个案,缺乏对某类案件的宏观认识,缺乏对检察业务的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的查找和思考,鲜有对检察业务实践的宏观指导。三是只重视单一承办部门的意见和信息,忽视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和信息。检委会研究案件时,仅吸纳案件当前所处环节的承办人参会,以往其他环节承办人列席检委会的情况较少。存在承办人为支持自己的观点,片面汇报相关证据的情况,这样,不仅缺少相关监督制约环节,而且不利于检委会委员客观全面地了解案件证据情况及各方面意见,势必影响检委会议事水平和议事质量。
(三)检委会工作程序不规范
1.检委会会议记录不规范。主要表现是出席人员名单没有详细写明出席委员,请假委员、承办人员、列席人员,对出席人员仅写姓不写名。个别基层院检委会记录字迹潦草,记载内容过于简单。
2.检委会档案资料不全。个别基层检察院除检委会记录外,提请检委会研究事项审批表、提请检委会讨论案件报告、检委会决定督办表、检委会会议纪要等其他资料不完整,资料归档工作不规范。
3.检委会会议纪要制作不规范。检委会会议纪要应当是一案一纪
要。检查中发现一份检委会会议纪要记录多个案件的情况,纪要发送到相关部门后,将无关案件的研究内容和信息存人卷内,不符合检委会记录内容严格保密的工作要求。
三、当前改进措施和今后改革方向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提高检委会工作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检委会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应有计划地安排检委会委员学习法律法规和法律政策,以前瞻的理论为指导,研究检察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定期、不定期有选择地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使检委会委员有了解和学习相关专业问题的条件,还应特别加强对专职委员的培训,以提高检委会的整体决策能力。
(二)进一步规范检委会人员构成,提高检委会成员的素质
检委会是检察机关业务决策和指导的重要机构,应当通过其议事水平和决策的正确性表现出它在业务上的最高权威,这就要求检委会委员是检察业务的专家。因此在检委会人员选任方面,应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按行政职务确定检委会委员的不科学做法,除本院业务领导、业务部门主要领导外,可以将某些具有丰富办案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法律政策水平的普通检察官吸纳到检委会中。
应适当扩大检委会委员的名额。根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实际工作需要,我们认为在考虑辖区人口密度和单位干警人数的基础上,市院检委会人员名额以13人为宜,市辖区级院以7-9人为宜,县级院以5-7人为宜。
(三)在议事范围上,要限制案件讨论范围,增加业务指导分量
1.对检委会议事范围建议作适当限制。要尊重司法规律,同时顺应主诉、主办检察官制度的实行,对案件事实问题一般不作讨论,而由承办的检察官以及分管领导通过直接审查证据材料建立内心确信来把握案件事实,避免相关人员通过“上检委会”推卸办案责任。
2.要适当限制案件办理前期对案件的研究处理。法律或司法解释并没有规定案件在侦查或逮捕不能提请检委会研究,但是,如果在侦查或逮捕时,检委会经常对案件性质、适用法律等提前讨论并作出决定,容易导致“先入为主”及“提前定案”,使检察机关侦、捕、诉分开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发挥效用。一旦起诉时根据新的情况改变了原来研究的结论,又容易产生检委会决议的不严肃问题,从而给检委会权威带来负面影响。
应定期对检察业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查研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检委会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指导检察工作。同时,检察机关每年工作报告也要在检委会上研究,所以应适当扩大列席会议人员,以便调动干警关心整体检察工作的积极性,集思广益。
(四)在议事程序上,应当使检委会讨论重大案件和重大业务问题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
应健全检委会成员的回避制度。检委会成员本来属于法律规定的回避对象,但因检委会制度运作本身的特点,当事人难以行使对检委会委员的申请回避权利,从而使检委会成员的回避基本上依赖于自行回避。“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案件的法官”,回避制度不健全,势必由程序不公正导致实体不公正。因为有的检委会成员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容易导致某种偏向;原来处理该案的检委会委员,也容易为维护自己的威信而坚持原处理决定。健全回避制度,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必须回避的范围。每次研究案件时,首先由检委会秘书提出回避要求,给予有关人员一个申请自行回避的机会;同时可以探索告知当事人对检委会成员申请回避权并使其能够有效行使此种权利的方式。
应加强检委会讨论案件和其他业务问题的准备工作,注意发挥研究室和检委会办公室办事机构的作用。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除业务部门的意见外,研究室或检委会工作机构应对提交的案件进行预研,形成较为成熟的意见,这两种意见同时提供给检委会,供检委会成员参考。
应当建立和坚持例会制度。例会制度是自治区院考核的指标之一,是使检委会工作规范有序和制度化的要求,对于检委会的有效运作和促使办案部门提高办案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为灵活起见,可以规定每半月召开一次,必要时可以临时或延期召开。
(五)在议事方式上,应考虑检委会工作的外部监督问题
目前检委会实行的是相对封闭的议事方式,多数检察干警对检委会讨论的案件不知情,检察机关内部对检委会工作难以实施有效监督,而且外部监督也不充分。在调研中,有的同志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一是对基层院请示的案件,可安排该院分管检察长和办案人员列席旁听上级院检委会,既可起到监督作用,又可提供具体信息协助决策,有利于检委会委员“兼听则明”。二是对一些疑难案件,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要求助检员以上干警列席旁听,这样能够对干警起到以会代训的业务培训作用。三是对党委、人大和上级检察院交办或需上级机关帮助协调的案件,邀请党委、人大和上级机关领导列席检委会,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协调解决;对提请上级检察院复议、复核的案件,邀请有关政法机关的领导和相关同志列席检委会,既有利于相互制约,又便于沟通情况,达成共识。
(六)在责任落实问题上,要强化责任机制
权力与责任应当是并存的,要避免出现“人人负责却无人负责”的情况,必须强化检委会研究重大案件的责任追究机制。
首先,应明确承办人、部门领导、分管检察长、检察长这一基本责任链,在集体负责制的基础上,实行个人负责制,出现问题后,首先循这一责任链追寻各自的责任。
其次,对每位委员发表的意见都逐一详细记录在案,如非因客观性原因导致检委会决策错误,既要追究集体责任,又要追究影响正确决策的委员的个人责任。
最后,必须规定检委会委员的任免期限,废除终身制。检委会委员可与检察长的任期相同,同年考核,同年换届。检委会委员应向全院干警述职,实行优胜劣汰。合格者连任,不合格者落选,使其有竞争、有压力,以增强检委会委员的责任感,也有利于责任机制的贯彻。
一、自查自纠情况
经自查自纠,本单位无超编车、超标车、违规借车、换车等违背车辆情况。购车审批文件、购车发票、车辆行驶证等资料完整,单位公车一共9辆,其中1辆组织部借用,其余8辆为本单位使用(车辆号牌、停放地点、管理责任人情况表见附件2)。我单位对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节假日集中封存的原则。无公车私用参加婚丧嫁娶、探亲访友、度假休闲、旅游、接送子女亲属和个人迎来往送等与私人活动;无车辆出租、出借给他人驾驶的违规行为。
二、自查纠结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育
我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和有关廉洁自律要求的基础上,对照通知有关规定,逐一排查在公车管理、执行公务用车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公车管理、执行公务用车规定的重要性,在切实抓好公车管理的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好公务用车的有关规定,为干部职工做好榜样。
(二)加强管理,严格纪律
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不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用公款擅自购买公务用车。在公务用车管理方面,我单位严格执行对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节假日集中封存的原则。公车定点停放于农业局院内,健全完善专人负责、领导审批、统一派车等措施。严格执行车辆派遣、驾驶、检查等规定,坚决杜绝公车私用等与公务无关事宜。
(三)强化日常监管,扎实开展治理
市纪委党风室:
根据《中国共产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开展公务车专项检查的通知》(防纪发〔2013〕14号)要求,我会对本单位公务用车情况进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本次公务用车自查自纠专项治理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我会成立了工作小组,由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做到在公务用车方面认真执行上级文件规定,严守纪律、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发生。
二、强化思想教育,增强法纪意识。组织干部职工认真传达、学习了相关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法纪意识,充分认识到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切实做到从领导做起,从自身做起,杜绝公车配备和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
三、强化日常监管,扎实开展治理。为进一步规范我会公务用车,进一步完善了《**市残联公务车管理使用制度》,对公务车辆的使用范围、出车原则、有关纪律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强化日常监管,建立了规范公务用车的管控机制。严格执行公车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定点维修“三定”管理,健全完善专人负责、领导审批、统一派车、明确线路等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决不允许酒后开车,不准违章驾驶,不带故障行车,不准以车谋私。
经严格自查自纠,我会公务车配备、使用制度完善、管理到位,无超编车、超标车、违规借车、换车等违规配备车辆情况,相关资料完备存档。
特此报告
附件:自查表格
**市残疾人联合会
2006年11月选煤总厂正试实施公务用车改革。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选煤总厂车改究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感到选煤总厂的车改是一项成功的举措,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和深化“砍掉成本”、降低费用、转变干部作风等问题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一、选煤总厂车改的具体操作方案
选煤总厂车改主要是采用了“三化”式运作方案,即:一是职工通勤市场化。上交原5台通勤客车,改为租用公交汽车公司大客跑通勤,每趟按线路远近交纳费用,保证职工通勤和上下班安全。二是公务用车补贴化。取消副处级以下公务用车,改为发放通勤补助费,副处级领导每人每月1000元,副总级每人每月800元,各职能科室根据业务量大小每月50-300元不等,节约归已,超支自付,解决公务用车问题。三是保留车量包干化。为了便于工作,选煤总厂保留了3台正处级领导公务用车、1台值班车和1台货车,制定严格的费用标准,由司机对油耗、修理费和其它各种费用进行包干,严格控制费用支出。
二、不比不知道的可喜成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选煤总厂通过实施车改达到了预期目标,彰显了“五大效果”:
1、节省了资金支出。车改前,选煤总厂车队原有各种车辆16台,2004年11月—2006年10月共发生各种费用143万元,其中租赁费31.9万元,工资27.7万元,养路费、证照费等17.1万元,修理费21.2万元,汽柴油、润滑油、配件费等40.5万元,差旅费等4.6万元。车改后,选煤总厂仅余车辆5台,各项费用大幅减少,2006年11月至今,保留车量发生费用52.9万元,其中租赁费13万元,工资12.5万元,养路费等费用4.2万元,修理费7.8万元,汽柴油等13.6万元,差旅费等1.8万元;再加上为方便工作而新增的公务用车补贴19.2万元、交纳汽车公司通勤费29.7万元,总计费用101.8万元,比车改前减少了41.2万元,实现了节约资金的目的。
2、精简了辅助机构。选煤总厂车队原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原有43名职工,其中9名管理人员(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2名干事),34名工人,车改后,车队机构撤销,其中33名干部职工重新分配工作,支援了生产建设;10名干部、职工并入办公室管理,达到精简了辅助机构的目的。
3、提高了工作效率。车改前,有这样一句话,叫“管车的不好管、要车的不好要、配车的难调配”,生动地形容了选煤厂公务用车状况。各部门一有外出任务就要车,没有车就等靠,影响正常工作,为此各部门与车队经常因车辆分配问题发生争执。如今,副处级以下厂领导和各部门都有了通勤补贴费,发生外出任务不等不靠了,厂领导也与职工一同出入,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善了领导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
4、保障了通勤安全。过去由厂通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由于北方冬季路滑,再加上车辆状况不好,通勤车经常中途发生故障,既影响正常工作,又威胁职工安全,企业承担了较高的风险,如今,与汽车公司签订严格的服务合同,车辆途中发生故障将由公交公司包赔损失,降低了企业风险,保障了职工上下班安全。
5、积累了改革经验。选煤总厂通过车改,走出了一条以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之路,既为该厂其它部门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同时也为集团公司探索“以转变经营机制,‘砍掉成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不得不说的稳妥措施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内部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牵一发而动全身,思想不统一不能改革,时机不成熟也不能改革,条件不具备更不能改革。选煤总厂的车改,同样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为保证车改顺利实施,减少矛盾激化,选煤总厂针对各阶段特点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
1、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
一是统一领导的思想。车改作为一件涉及职工乘车安全和领导集体自身利益的大事,它的重头戏就是统一思想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当前,有个别领导干部认为,公务用车不单纯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正因为存在这种特权思想,无形中增加了车改的阻力。选煤总厂主要领导看到这一情况,认识到车改要想得到职工拥护,首先就要统一领导集体的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消除这种特权思想。为此,他们通过开会讨论、个别谈心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做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每一名领导干部认识到车改对企业的现实意义,教育个别领导干部要端正思想、树立改革意识、发挥表率作用,从而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保证车改顺利推进。二是细致的调查论证。制定车改方案是实施车改的关键。为保证车改方案科学合理,选煤总厂由厂经营办牵头、工会参与坚持内查、外调相结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论证。内查,就是详细调查原车队运行状况,各种费用组成,发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各种方案的模拟和测算,分析不同情况的利弊,找出适合企业车改的运作方案。外调,就是到其它车改成功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集团公司内部重点考察了热电厂,外部到了大庆等地实施车改的企事业单位,求取真经,借鉴成功经验。通过大量的调查论证,最后形成了两套六种方案,并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可靠的参考依据。
2、组织严密的实施过程
一是选择最佳时机。改革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合。选煤总厂进行车改就选择了——原车队中的大部分车量已快到了更换年限——这样一个最佳时机。到2006年下半年,选煤总厂5台通勤客车已有3台达到使用年限,还有1台即将到期,部分领导小车也存在车况不好、油耗大、修车频繁等实际问题,企业面临大量更换新车的客观情况。选煤总厂主要领导从节约费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改革等角度出发,认识到与其换新车不如趁机改革传统的买车、养车模式,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此决定实施车改,避免更换新车的大笔支出,节省当年的换证费、年检费等,确保立竿见影取得效果。二是科学民主决策。经过调查论证,车改操作部门形成的两套六种车改方案,究竟那种方案最适合选煤总厂的实际情况呢?为此,选煤总厂召开三次厂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从不影响工作、保证职工通勤安全、确定利益分配方案、保持企业稳定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细致的研讨、认证,最后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效益分析确定了最佳方案。同时,严格履行改革程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尊重职工的选择,为车改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积极稳妥的善后处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广西区直机关23个部门20-59岁的285名女性公务员进行体质测定, 根据参测人员的年龄情况, 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体质测定
采用《健民》牌Ⅳ型成人体质测定器材一套, 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测试方法进行身高、体重、心率、血压、肺活量、握力、背肌力、闭眼单足站立、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纵跳、反应时和台阶试验等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的测定。
1.2.2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97-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测定总体状况
本次测定结果将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及标准》进行单项评分, 然后得到总分, 并将总分划分等级。评级分为四级:一级 (优秀) 、二级 (良好) 、三级 (合格) 、四级 (不合格) 。此次体质测定总体状况如下:
由表2可知, 20~39岁和40~59岁年龄段体质监测“合格”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 分别为66.1%和68.9%。40~59岁年龄段的“不合格”比例比20~39岁年龄段略高, 占22.6%。
2.2 体质测定单项指标分析
本部分将对此次测定的单项指标逐一分析, 表中将列出此次测定的平均数 (标号为1, 如身高1)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0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全国成年女性均值 (标号为2, 如身高2) 和两者差值 (如身高1-身高2) 。曲线图标号同表格。
2.2.1 形态指标
2.2.1. 1 身高: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主要形态指标。通过与体重、其它肢体长度及围、宽度指标的比例关系, 可以反映人体匀称度和体型特点, 此外在计算身体指数、评价体格特征和相对运动能力也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图3可以看出, 除30~和45~年龄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小0.4cm和0.6cm之外, 其余年龄段身高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2.2.1. 2 体重: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及围、宽、厚度及重量的整体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的发育状况和人体充实度, 而且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营养状况。体重过重,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 而过度肥胖, 又是引发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体重过轻, 则可作为营养不良或患有疾病的重要特征。因此, 适宜的体重, 对于成年人的健康和体质有重要的意义。
从图4可以看出, 体重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其中, 35~、40~和55~59年龄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大0.5kg、0.9kg和0.2kg之外, 其余年龄段体重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2.1. 3 BMI:BMI指数 (身体质量指数, 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 英文为Body Mass Index, 简称BMI) , 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 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 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从表5和图5可以看出, BMI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其中, 除30~年龄段相等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 其余年龄段BMI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机能指标:
2.2.2.1、肺活量:肺活量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 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
从图6可以看出, 肺活量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其中, 30~年龄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大101.6ml之外, 其余年龄段肺活量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2台阶试验:评定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从图7可以看出, 台阶试验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其中, 55~59年龄段台阶试验指标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大1.6之外, 其余年龄段台阶试验指标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2.3 体能指标
2.2.3. 1 一分钟仰卧起坐 (女) :
仰卧起坐主要反映受试者腰腹部肌群力量。
从图8可以看出, 除20~年龄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小2.5次/分之外, 其余年龄段均值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仰卧起坐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
2.2.3. 2 背肌力:
测定腰背部肌肉的最大伸展力。
从图9可以看出, 除25~年龄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大1.8kg之外, 其余年龄段背肌力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仰卧起坐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
2.2.3. 3 握力:
握力主要测定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
从图10可以看出, 握力结果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走向关系, 大致保持一定水平, 且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此次握力的测定结果均值各个年龄段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2.2.3. 4 纵跳:
通过测定受试者的纵跳高度, 反映下肢的弹跳力。
从图11可以看出, 各个年龄段纵跳均值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
2.2.3. 5 选择反应时:
评价受试者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和动作的综合能力。
从图12可以看出, 除20~年龄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之外, 其余年龄段反应时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反应时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
2.2.3. 6 闭眼单脚站立:
主要是用于检查人体平衡能力, 也可以用于评价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
从图13可以看出, 35~、45~和55~69年龄段的单脚闭眼站立时间均值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5s、1.4s和0.1s, 20~、25~、30~和40~年龄段的单脚闭眼站立时间均值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分别低4.9s、7.5s、0.8s和4.7s, 50~年龄段的单脚闭眼站立时间均值相等于全国平均水平。
2.2.3. 7 坐位体前屈:
通过测定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 评价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
从图14可以看出, 除20~年龄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大1.0cm之外, 其余年龄段坐位体前屈均值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坐位体前屈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走势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从身体形态方面看, 广西区直机关女性公务员的身高除30~和45~年龄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 其余年龄段身高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35~、40~和55~59年龄段体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余年龄段体重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BMI除30~年龄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外, 其余年龄段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 广西区直机关女性公务员的平均体重虽然随年龄增长而加大, 但BMI均没有超24, 保持了良好体型。
3.1.2从身体机能方面看, 广西区直机关女性公务员的肺活量除30~年龄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 其余年龄段肺活量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台阶试验指标, 除55~59年龄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 其余年龄段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3.1.3从身体素质方面看, 广西区直机关女性公务员的腹部、上肢和下肢的力量除个别年龄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 其余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背肌力除25~年龄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 其余年龄段背肌力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灵敏性方面, 除20~年龄段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之外, 其余年龄段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平衡能力方面35~、45~和55~69年龄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5~、30~和40~年龄段则低于全国平均水, 50~年龄段的平衡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在柔韧性方面, 除20~年龄段之外, 其余年龄段的柔韧性均比全国平均水平差。
3.2 建议
3.2.1政府各级部门要制定相关规定, 定期进行体质测定, 使公务员能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 积极组织和鼓励公务员开展各种健身活动, 提高全体公务员的体质,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2.2建立完善公务员体质检测数据库, 研究公务员体质特点和变化规律, 为指导公务员科学健身提供依据。
3.2.3可以在女性公务员中多开展快步走、跑步、游泳、登山、球类等有氧运动和瑜伽、体操等拉伸运动, 提高女性公务员的耐力和柔韧性。多做垫上后仰挺身等练习, 加强背部肌肉力量锻炼。
摘要:以广西区直机关20-59岁的285名女性公务员为测定对象, 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中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体质测定, 帮助每位参测人员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广西区直机关女性公务员各年龄段的BMI均处于正常范围, 体型良好;腹部、上肢和下肢的力量较强, 背肌力不足;心血管机能稍差, 说明心肺耐力不足, 需加强有氧运动的锻炼;灵敏性较好;平衡能力和柔韧性合格, 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体质综合评价, 20~39岁年龄段合格率为93.4%, 40~59岁年龄段合格率为77.4%。
关键词:广西,女性,公务员,成年人,体质
参考文献
[1]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 2009.
[2]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3]安平, 徐峻华.浙江省公务员体质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2) 1660-1662.
[4]张夷, 付近梅等.2005-2010年江西省成年人体质状况变化特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12 (12) :112-114.
一、对制度制定、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在审计活动中,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制定本地区、本单位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情况,公务接待规章制度、接待标准执行、接待信息公开情况。
二、对公务接待预算及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在审计活动中,关注公务接待的预算及执行情况,公务接待费支付方式,公务接待费的资金性质等情况。一看公务接待经费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如何;二看接待费资金支付是否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是否单独列示;三看是否坐支非税收入或挤占、挪用其他专项资金。
三、对公务接待报销凭证进行审计监督
一查公函,看派出单位的人员、行程安排,了解接待对象是否准确。二查接待清单,看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是否与公函一致,是否存在以招商引资等事由为名,超范围接待,陪餐人数是否符合规定,有无相关负责人审签,掌握接待程序是否合规。三查财务票据,看财务票据和原始凭证,核对接待时间、场所是否与公函、接待清单一致,是否存在提供高档菜肴、香烟和高档酒水,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有无参观、营业性娱乐和健身场所支出,有无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研判接待是否超标准,是否有上级单位、其他单位、其他公职人员报销接待费用,甄别接待费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同时,掌握机关内部接待场的接待费结算、经营成本、资产使用等情况,进行机关内部接待场所与营业性场所接待的分析研判。
四、对其他公务支出进行审计监督
严格审查其他大额度费用支出,看是否以举办会议、培训等其他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是否在办公、购置、项目建设等其他费用中变通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
五、有效开展延伸审计监督
延伸审计相关行业协会,看是否存在业务主管部门在协会处理接待、旅游等各种费用,对下拨到非正常预算单位、基层单位的资金进行延伸审计,看是否存在变通在基层单位处理公务接待费的问题,对下拨到经济实体、私人企业及其他单位的资金进行延伸审计,看是否存在变通在企业处理公务接待费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柳黄乡党委,结合我乡实际,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确保了机关效能建设扎实开展,现将我乡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柳黄乡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以“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万源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紧紧围绕机关效能建设,教育机关干部树立公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重点,以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为目标,机关效能建设自查情况报告。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加强督查考评,有效地推进了机关效能建设。
1、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情况
自全市效能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柳黄乡党委政府紧急部署,以“勤政廉政、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目标,努力实践“xx”的思想,充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四个一切”,落实“四个强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机关制度、作风建设,严格机关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督制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推动我乡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整改报告《机关效能建设自查情况报告》。开展效能建设是要紧密联系本部门本单位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找准各自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真正解决本部门本单位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乡党委认识到,效能建设目的是提高发展的能力,改善服务的态度,归根到底就是要加快发展的速度。概括的讲,效能建设,就是要集中解决服务的态度和抓发展的能力问题。手段和途径,就是“建设”。建设分几个方面,首先就是队伍的建设,其次是服务阵地和服务环境的建设。也就是“人”的建设和“物”的建设。队伍建设或者说“人”的建设,其实就是作风整顿和能力培训,解决人的主观上存在的服务意识问题和客观上存在的办事能力高低的问题。二是抓好值班制度的建设。由于我乡地处偏远,建立了电话预约制度,进一步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并实行严格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将行政审批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公平、公开操作,并公开了投诉电话和信箱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强力推动“多面手”干部培训工程。为了把乡镇干部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我乡推出了“多面手”干部培训工程。首先我们对全体乡干部进行培训,主要目的就是把每一个干部都培训成为可以掌握各项行政事务、熟悉各项行政审批的程序和收费标准的人才。这样,每一个干部可以熟练的解答群众的问题。其次,就是培训全体干部的现代农业知识,掌握最基本的获取信息资源的现代化手段和现代化办公的基本常识,参观学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通过培训,促进了干部职工业务知识的拓展及业务素质的提升。四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农村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发展太慢。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基础建设不够。用水难、行路难在我乡显得特别突出。为此,我乡在上级的支持下,今年拓宽硬化乡道路
4.5公里,切实解决了我乡群众的出行难的问题。
2、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的问题:
1.单位、部门宗旨意识不够强;
2.政冶学习,业务学习不够;
3.督查、督办不够严,跟踪不到位;
整改
措施:
一、市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工作、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规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热烈欢迎。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形成了抓作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市委把“培育一个好风气”作为三大执政理念之一提了出来,大力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为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后,市委更加重视,措施更加有力,工作抓得更紧更实。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干部作风建设逐年深入。近几年来,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结合实际,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先后开展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集中教育活动;同时,还一年一个主题,先后开展了“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做勤廉表率、促科学发展”等主题教育;还以作风建设为主题,先后开展了“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年”、“作风建设年”、“创建高效机关服务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等,不断推进市干部作风建设。在这些活动中,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规定,认真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主线,认真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干部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全市各级各部门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认真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屡纠屡犯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干部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削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大力推进政务、村务、党务公开,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等工作,使党务政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运行,更便于社会监督;不断创新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扎实开展“政风行风热线”、“热点对话”、“经济环境万人评”、“涉企窗口(科室)评议”、“百名领导干部服务百家企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加大明查暗访、专项治理、典型案件曝光等工作力度,同时进行严格责任追究,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的不断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比人民群众的期望,一些机关干部在作风方面,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党性原则不够强。有的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搞封建迷信,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政治上不够清醒坚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听信和传播小道消息。有的明哲保身,关系至上,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五湖四海讲小圈子,甚至把庸俗作风、市侩习气带进党内,在干部队伍内,称兄道弟,搞哥们义气。
(二)群众观念淡薄。有的公仆意识淡化,官气十足,既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更谈不上造福百姓,甚至对群众的疾苦、合理诉求麻木不仁。有的心态比较浮躁,满足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显绩”,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既不动心,更不动手。有的工作出发点不是为了党的事业,而是为了个人升迁,干一点事就要求回报,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工作责任心欠佳。有的思维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满足于当“传声筒”、“中转站”,对如何创造性地抓落实缺乏思考,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有的身处重要的岗位,但心思不在工作上,精于圆滑世故,忙于交往应酬。
(四)行政效能不高。机关办事难问题还大量存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但事不办或拖着办。能办的事要有意无意设置一些门槛,能立即办的事情硬要拖上几个来回,特别是在个别部门,领导定了的事情,往往在一些科长、科员那里卡壳,“中梗阻”现象在一些部门、地方比较严重。如有企业反映在办证审批时,部门与部门之间互设前置条件,缺乏沟通协调,导致相互推诿,让企业无所适从。少数干部工作作风散漫,纪律性不强,上班炒股聊天,玩游戏办私事。
(五)本位主义严重。极少数部门单位缺乏大局意识,考虑问题办事情,习惯于从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出发,对上级的决定、命令以及批办、交办的事项,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令不畅。一些执法单位将执法作为创收的重要手段,一些企业和群众对此意见较大。有些单位、个别人以检查指导之名,行“创收”、吃喝之实,“三乱”问题屡有发生。一些执法部门收费罚款随意,自由裁量权过大,收费罚款就高不就低,张口就是价。有的部门单位随意设点查车、临时人员无证查车、扣车即时不处理、罚款就高不就低等;有些部门单位办班培训任务太多太滥,加重了企业负担。
(六)极少数干部以权谋私。有的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超标准超编制配备小汽车,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参加高消费娱乐活动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借婚丧嫁娶、生病住院、乔迁提拔之机收受钱财。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插手各类建设工程、经营性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等市场经营性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
上述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说,干部个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党性修养、道德水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客观方面来说,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体制机制、利益关系等有着深刻影响。从工作方面来说,作风教育不扎实、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严格、追究惩处不到位,导致一些作风建设的措施要求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要求全党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强调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关键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挑战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提高本领。调查的结果表明,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实事求是,从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反映最强烈和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公务员之家
(一)加强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载体,活化教育形式,扩大受众范围,增强教育辐射面。大力开展宗旨观、政绩观教育,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大力开展民主观、法制观教育,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使诚实守信成为机关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善用正面典型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机关作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二)强化落实。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对一些关键的、重要的环节,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要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分解细化任务目标,定期检查考核。要坚定不移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作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考虑,实现作风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协调发展。要不断拓宽服务“富民强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到“富民强市”建设的实践中寻找问题,改进作风,纠正偏离科学发展要求的行为。
(三)强化监督。一是强化上级的监督责任。明确规定凡因上级监督不力、下级出现问题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二是增强班子内部的监督意识。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活动、个别交换意见等形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三是提升群众监督的地位。拓宽渠道,广开言路,通过政务反馈网络和设置投诉电话、举报箱等途径了解群众呼声;加强网络监管,建立舆情信息联络员队伍,开通热点舆情反映渠道;定期召开廉政评议会议,聘请群众监督员,开展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卡,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四是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对机关和服务窗口人员履行职责情况,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强化监管,对存在的问题不护短,坚决予以处理、曝光。
(四)领导带头。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突出“正”字,坚持讲政治、讲正气,加强党性锻炼;在学风建设方面,突出“用”字,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作风建设方面,突出“实”字,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领导作风建设方面,突出“公”字,增强民主意识,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生活作风建设方面,突出“慎”字,慎欲、慎微、慎独,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规定,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生活作风。
辽宁省公务员局近日召开全省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 决定继去年出台按照每个县乡镇机关招考数量的1/3招考本地人才政策后, 今年加大力度, 将乡镇机关招考本地人才的比例扩大到50%, 以实现基层艰苦岗位和偏远地区人才招得进、留得住。
据介绍, 一段时间以来, 辽宁省部分基层机关公务员招录出现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为此, 省公务员局通过合理设置资格条件, 鼓励本地人员报考、鼓励高校毕业生回乡报考, 严格执行基层机关最低服务年限、加大培养使用工作力度等措施, 吸引更多的人才报考基层和偏远艰苦地区公务员岗位, 以确保基层和偏远地区艰苦岗位有更多优秀人才能够招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截至目前, 除特殊职位外, 辽宁省级机关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已经达到100%;定向招录当年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比例达到10%。全省公务员中,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62%, 较2008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35岁以下年轻公务员占20%, 55岁以上公务员占13%, 公务员队伍的文化知识、经历和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赵建明) ■
【机关公务用车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07-28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07-15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解读01-07
关于加强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的通知06-29
临汾行政机关2014年考试录用公务员01-05
青岛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06-14
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等次11-17
2024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考试试题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