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典故的成语故事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带有典故的成语故事(精选14篇)

带有典故的成语故事 篇1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解释】: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成语故事】:

纣王,是商朝时一位昏庸暴戾的君主,他十分宠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会朝政,也不管老百姓们的痛苦;同时,他还听信宠妃妲己的话,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因此,各地的诸侯都想推翻他。纣王的叔父比干看见他这样昏庸,便费尽心机的苦谏,劝他不可沉迷酒色,不要屈害忠良,枉杀无辜,应该振作起来,为国家和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妲己知道之后,十分的气愤,心中想道:“比干不除,我的地位终将不能稳固。”于是,她便对纣王说:“比干成天干涉我们俩的生活,谁知道他是不是另有目的?如果他真是忠良的话,为什么不叫他自己胸膛剖开,取出心肝来看看呢?”纣王被妲己迷住了,竟不分是非好坏,赐比干剖胸而死。

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语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一窍不通”就是从上面的话引申而来的,用来讥笑人家的愚蠢和胡涂,同时也可以比喻人对某种技艺学术的一无所知。

【成语】: 一丘之貉

【拼音】: yī qiū zhī hè

【解释】: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成语故事】:

汉朝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少年时在朝廷中的名气就很大,因为向汉宣帝举发大将霍光谋反,被封为平通侯。汉朝当时的社会贿赂风气很严重,有钱人用钱行贿,可以到处玩乐,没钱贿赂的人就要一年到头辛苦地工作。因此他大力革除了这些弊病,整顿了朝廷的不良风气,获得人们的称赞。他自认为功劳很高,有时目中无人,得罪了太仆戴长乐。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首领单于被人杀了,便说:这是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议的治国策略不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忠良,结果性命不保,国家灭亡。秦朝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也许现在还存在,而不会被汉朝代替。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就像从同一个山丘里出产的貉,没有什么差别。这话传到长乐的耳里,他连忙向汉宣帝报告,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感到非常震怒,再加上长乐又说了许多杨恽对宣帝不满的坏话,因此就下令革去杨恽的官职。

后来一丘之貉用来比喻那些臭气相投、不务正业的人。

【成语】: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拼音】: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

【解释】: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成语故事】: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传说他很少干正经事,只爱寻求仙丹灵药。他逢人便说:“有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派人进山访仙,果然,他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10颗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没等吞下另几颗,他已飘飘悠悠飞上天去!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

【成语】: 一日千里

【拼音】: yī rì qiān lǐ

【解释】: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

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商讨一下。”田光请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对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坷,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成语】: 一日三秋

【拼音】: yī rì sān qiū

【解释】: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成语故事】:

诗经这本书是我国很有名的著作,在当时其实是一则则流传于民间的古代歌谣,其中包括了许多赞美爱情、描述男女间相恋的故事。

带有典故的成语故事 篇2

蟾宫折桂:古代传说, 月亮中不仅有桂树, 还有一只金蟾, 因此月亮也称蟾宫。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称登蟾宫, 于是, 有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 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 因书写在黄纸上, 也称黄榜, 多由皇帝点定, 俗称皇榜。登上金榜, 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 从此就可能大富大贵。人们把殿试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 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 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一气: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 唐僖宗时, 主考官崔沆发现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认为是本家人, 尽管崔的成绩很差, 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 这场考试“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沆瀣, 本是夜间的水汽, 夜间的水汽是在黑暗中飘荡的, 考生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相扣, 比喻暗中勾结, 臭味相投。后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篇3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處〗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成语:带有悉字的成语 篇4

以“悉”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悉索薄赋] xī suǒ bó fù

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词,指不精良。

[悉索敝赋] xī suǒ bì fù

悉:全部;索:尽;敝:谦辞,谓不精良。指尽全国所有的兵力。也指拿出所有的一切来供应。

[悉帅敝赋] xī shuài bì fù

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指不精良。

“悉”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纤悉无遗] xiān xī wú yí

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一点都没有遗漏。

[先悉必具] xiān xī bì jù

纤悉:细微详尽。细微详尽,全都载明。

“悉”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铢两悉称] zhū liǎng xī chèn

悉:都;称:相当。形容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

[工力悉敌] gōng lì xī dí

带有夸张的成语 篇5

一步登天

垂涎三尺

怒发冲冠

火冒三丈寸步难行

震耳欲聋

弹丸之地

度日如年 惊天动地

气吞山河 人山人海

地动山摇 十万火急

一手遮天 顶天立地

一步登天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地动山摇

胆大包天一日三秋

一落千丈

不毛之地

千钧一发一字千金

挥汗如雨

举袖成云

高耸入云 改写成夸张句:

1、广场上人很多。

广场上人山人海。

2、他的歌声很响亮。

他的歌声响彻云霄。

3、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会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般(雷鸣般)的掌声。

4、这座楼真高。这座楼高耸入云。

5、教室里真安静。

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6、学校的操场真小。

学校的操场只有巴掌大。

7、他的心很痛。

他的心痛如刀绞。

8、他的心眼儿很小。他的心眼儿只有针眼那么大。

9、这个面包太小了。这个面包小得连塞牙缝都不够。

10、那个巷子里的酒真香。

那个巷子里的酒香飘十里。

11、看到这个蛋糕,我太想吃了。

看到这个蛋糕,我垂涎三尺。

12、我端起碗,觉得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端起碗,觉得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3、他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他觉得度日如年。

14、他的成绩下降很多。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15、时间过得真快,我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

一眨眼,我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

16、他很饿。

他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

17、风太大了。

风大得把大地都揭了一层皮。

18、他太重了。

他太重了,摔倒在地上,两个人都拉不起来,要超重机才能吊起来。

19、他家很穷。

他家穷得揭不开锅了。

21、他很口渴。

他口渴得可以喝下一条江。

他口渴得嗓子直冒烟。

22、这辆车开得太慢了。这辆车开得像蜗牛一样慢。

23、礼堂里十分拥挤。

礼堂里挤得连一根针也插不下。

24、爸爸很生气。爸爸气得火冒三丈。

25、他一点胃口也没有。

他一点胃口也没有,饭还没入口,就已经饱了。

26、李医生医术高明。

李医生医术高明,药方还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27、寒风吹到脸上很痛。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痛。

28、奶奶很节省。

奶奶很节省,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来用。

带有动物的成语 篇6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动物的成语及解释,欢迎欣赏!

1、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一无长物: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3、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4、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5、意马心猿: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6、渊鱼丛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7、一琴一鹤: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8、野鹤闲云: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9、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10、甑尘釜鱼: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11、狼虫虎豹: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12、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3、龟龙鳞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14、鱼贯而入: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15、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

16、蜎飞蠕动:蜎:通“翾”,飞翔。昆虫等小动物飞行或蠕动。

17、为鬼为蜮:蜮:传说中能含沙喷射人影,而使人致病的动物,比喻阴险毒辣的人。指象鬼蜮一样阴险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18、殃及池鱼: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19、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20、指天射鱼: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

21、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22、杳如黄鹤: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23、鼋鸣鳖应:鼋:一种生水动物,也称“绿团鱼”。鼋一叫,鳖就答应。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

24、非池中物: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25、成群逐队:指众多的人或动物聚结成一群群、一队队。

26、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27、雁杳鱼沉:比喻音信断绝。

28、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29、鳄鱼眼泪:鳄鱼:一种生性凶残,捕食人、畜的爬行动物。传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边吃边流眼泪。比喻恶人的假慈悲。

30、调虎离窠:调:调动,引诱;窠:动物的巢穴。比喻用计使敌方离开有利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31、渊鱼丛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32、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33、以鹿为马: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34、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35、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的采取极端行动。

36、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

37、云中白鹤: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38、五毒俱全: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39、鱼溃鸟散:比喻军队溃败。

40、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41、摇鹅毛扇: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军师也多执羽扇。因以“摇鹅毛扇”比喻出谋画策。

42、鹰视狼步: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43、蚁穴溃堤: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44、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45、赃贿狼藉: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亦作“赃贿狼籍”。

46、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47、雁逝鱼沉:亦作“雁断鱼沉”。比喻彼此音讯断绝。

48、狐假虎威:假凭借。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欺压人。

49、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50、鱼贯雁行: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

51、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52、脏污狼藉: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53、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对外行说内行话或对不讲理的人讲理。

54、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55、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5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57、延颈鹤望:像鹤一样伸长颈子盼望。比喻盼望心切。

58、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59、狼狈为奸:狼狈为奸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因此用来比喻相互勾结干坏事。

60、狼吞虎咽:像虎狼那样吞咽食物。形容吃东西急猛的样子。也作“虎咽狼吞”。

61、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62、麟凤龟龙: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63、羊肠鸟道:形容山路狭窄,曲折而险峻。

64、五毒俱全: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浅谈英汉成语典故翻译 篇7

关键词:英汉,成语典故,翻译,历史

引言

典故性成语:即指出自于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类的成语。

这些典故的特点是有相对浓厚的民族色彩并广为流传, 这些典故大都时代悠久, 在民间普及较广。英语与汉语这两种悠久的语言, 都包含着相当多的成语典故, 这些典故有很多都是相近的, 这些典故表达出来的含蓄、典雅、趣味性、生动性都给人们一种享受, 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受到地域、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承载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要想翻译好不同语言典故, 必须要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能准确的翻译出典故的内涵。

所谓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译者来说, 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 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一、英汉成语典故的来源分析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由于经历时代的变革各个民族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并对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言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成语, 它们结构简单, 内涵深刻, 大都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的中国文明, 很多成语就是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些传奇经典、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东施笑颦, 水漫金山, 守株待兔, 卧薪尝胆, 刎颈之交, 狐假虎威, 愚公移山, 分道扬镳。这些成语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古代汉语文化的独特性。英语语言也是从多民族的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英语成语中就有很多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或直接出自《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和莎士比亚名剧等。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喻指灾难的根源) , Penelope's web (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工作) , to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 (姑息养奸) , to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 blow hot and cold (动摇不定, 反复无常) ,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等等。

二、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地名等成语典故分析

这一类的成语有很多, 如: (1) to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据说鸵鸟的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在遇到危险时, 把头埋在沙堆里, 以为自己看不见险情的存在, 危险就不存在了, 这种意思与我们国家的“掩耳盗铃”比较相似, 都是属于自欺欺人的。现在人们用来比喻那些自欺欺人, 拒绝承认他们不想接受的客观现实的人。 (2) the apple of discord, “纠纷的苹果”, 其汉译为“争斗的原因或根源”, 出自荷马史诗Iliad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厄里斯 (Eris) 女神, 掌管争执, 未被邀请参加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 (Thetis) 和希腊阿耳戈英雄珀琉斯 (Peleus) 的婚礼, 她就把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与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三个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这种作法间接的造成了三个女神的冲突, 引起了发了著名的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进行的特洛伊战争。 (3) lose face汉译为“丢脸”或“失面子”, 源于中国成语, face乃“面部”或“脸”之意。 (4) spill the beans汉译为“泄漏消息/秘密”, bean原为“豆类, 豆科植物”等。 (5) as cool as cucumber汉译为“十分冷静”, 其中cucumber原指“黄瓜”。 (6) have a ball at one's foot汉译为“有成功的机会”, 源于足球运动。 (7) be off the track汉译为“走入歧途, 迷失方向”等, 源于狩猎, 原指猎狗失去嗅迹。 (8) 说曹操, 曹操到——Mention Cao Cao and there he is.此句含有中国古代人名, 也可译为英语成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9) 四面楚歌, 译为to besieged on all sides (楚——战国时期国名) 。

由此可以知道, 英、汉成语有着多种多样的来源。正是这些来源赋予了英、汉成语丰厚的文化内涵。现代英汉语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 而这些成语却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 那就是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分析这些成语, 我们可以挖掘出这两种语言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区别。

三、小结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 是不可能分开的。文化是通过语言的载体来实现的, 语言可以完整的表达出文化的内容, 与此同时, 语言又受到文化的一定制约, 而成语典故翻译更是如此。在成语典故的翻译过程中, 必须要将成语典故放到特定的文化中去考虑分析, 结合特定的历史年代进行翻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译的时代性。因此, 英汉成语的翻译,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也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英汉成语的翻译应该更多地注入文化的信息, 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车美霞.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翻译[J].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79-181.

[2]陈德运等.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M].香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2000.

[3]陈彤译.伊索寓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0.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4) .

[5]邹丽.也谈英汉成语差异[J].职大学报2006年03期.

带有典故的成语故事 篇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语言与文化”“思想与文化”“政治与文化”“艺术与文化”和“科学与文化”,其中首先推出的“语言与文化”,是用成语故事去述说中华文化,而计划会推出一百五十本成语故事,其中五十本的背景是战国,五十本是汉朝,另外,唐朝和宋朝也各有二十五本。

配图方面,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出处,例如书中人物的服饰、室内摆设、马车外形,甚至细微至一个屏风、组玉佩、器皿上的纹饰等,都不是乱画,而是经过考究,故每本书除了“成语背景”“故事内容”“成语运用”外,还有“图画知识”,介绍故事中出现的文物,加深读者对当时赵国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有延伸阅读、地图、年表等资料,帮助大家自学和研究,例如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时,他所负的荆条,原来是来自黄荆树,这些历史冷知识,相信也不是很多人知道。

据悉,《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未来计划推出英文版及其他语文版,甚至是电子书,让全球青少年在认识中华文化之余,也可增加其他相关元素,丰富内容。

带有“风”的成语 篇9

风尘外物: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风移俗易: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风华浊世: 指佼佼不凡

风流事过: 指细小的过错

风流雨散: 散:分散。风吹过,雨飘散,踪迹全消。比喻经常在一起的人飘零离散

风流博浪: 风流:风度。风流浪荡

风流罪犯: 指轻微的过失

风流缊藉: 风流:风度,标格。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风流酝藉: 风流:风度,标格。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风通道会: 风:风俗,风气;通:通“同”,共同;会:共同。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

风飧水宿: 飧:晚餐;宿:住宿,过夜。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风移俗改: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平地: **:比喻事变。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风移俗变: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风从响应: 风从:顺风而从。闻风而起,应声而从。比喻迅速起、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

风宿水餐: 餐:吃饭。在水上进食,在风中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风张风势: 风:通“疯”。比喻故意装出疯癫痴呆的样子

风斯在下: 斯:语助词。是因为大风在它下面。指大鹏鸟凭借风力而高飞。比喻超越前贤

风萍浪迹: 浪迹:到处飘游。比喻漂泊不定

风靡云蒸: 风靡:风行;蒸:上升。比喻事物迅速而普遍地出现

风恬浪静: 恬:平静,安适;静:安静。风很安逸,浪很安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风飞云会: 会:会合,聚合。比喻有才能的人遭逢时会或君臣遇合

风起泉涌: 涌:冒出。比喻事物大量迅速地涌现

风起浪涌: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带有“月”的成语 篇10

[yuè quē huā cán] 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月落乌啼

[yuè luò wū tí] 形容天色将明未明时的景象。

得月较先

[dé yuè jiào xiān]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日月经天

[rì yuè jīng tiān] 日月每天都经过天空。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日东月西

[rì dōng yuè xī]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今月古月

[jīn yuè gǔ yuè] 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yuè yūn ér fēng,chǔ rùn ér yǔ]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百星不如一月

[bǎi xīng bù rú yī yuè]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月晕础润

[yuè yùn chǔ rùn] 比喻事情将会发生的先兆。

月明千里

[yuè míng qiān lǐ] 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近水楼台先得月

[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日月参辰

[rì yuè shēn chén] 参辰:参宿和心宿,这两星宿不同在天空中出现。比喻不合,作对。

月露之体

[yuè lù zhī tǐ] 喻指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

月落参横

[yuè luò shēn héng] 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天色将明。

月落星沉

[yuè luò xīng chén] 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

风月无边

[fēng yuè wú biān] 极言风景之佳胜。

吴牛喘月

[wú niú chuǎn yuè] 据说江浙一带的水牛害怕酷热,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因此发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后用以比喻因遇到类似的事物而胆怯。也借指天气酷热。

月地云阶

[yuè dì yún jiē] 指天上。也比喻景物美好的境界。

月貌花容

[yuè mào huā róng] 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光风霁月

带有成语的诗句 篇11

2、崔颢《江畔老人愁》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出将入相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

4、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

5、吴象之《少年行》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家无四壁

6、陶渊明《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共赏

7、苏鳞《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近水楼台

8、白居易《老病》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月下花前

9、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痴。——奴颜婢膝

10、刘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天翻地覆

11、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

12、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地。——无情自入

13、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14、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15、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春风等闲度

16、白居易《长恨歌》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天旋地转

17、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走马观花

18、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

带有“九”的成语 篇12

九年之储,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九流宾客,先秦到汉初有法、名、墨、儒、道、阴阳、纵横、杂、农九种学术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种人物。

九流百家,泛指各种学术流派。同“九流一家”。

九九归原,犹言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九江八河,泛指所有的江河。

九间大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同“九间朝殿”。

九间朝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间,指两柱的距离。九间,极言堂殿之宽广。亦作“九间大殿”。

九阍虎豹,比喻凶残的权臣。同“九关虎豹”。

九回肠,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九合一匡,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

九关虎豹,比喻凶残的权臣。

九故十亲,泛指亲戚朋友。

九鼎一丝,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九变十化,指变化多端。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

愁肠九转,指重重忧愁萦绕心怀。

羿射九日,形容为民除害的英勇行为。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一岁九迁,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日九迁,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齐烟九点

成语宝典:带有音字的成语 篇13

以“音”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音容笑貌] 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音容宛在] 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音”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足音跫然]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足音空谷] 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余音袅袅]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余音缭绕]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遗音余韵] 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

[咬音咂字] 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

[养音九皋] 比喻贤才隐居修德。

[哓音瘏口] 犹言舌敝唇焦。形容说话之多,费尽口舌。

[五音六律]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声音笑貌]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清音幽韵] 比喻文章造诣极深。

[纶音佛语] 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鸾音鹤信] 比喻仙界的音信。

[聆音察理]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亢音高唱] 亢:喉咙。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德音莫违] 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八音遏密] 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八音迭奏]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音”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杳无音讯] 没有一点消息。见“杳无音信”。

[杳无音信] 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杳无音耗] 犹言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

[渺无音讯] 指毫无消息。

[渺无音信] 指毫无消息。亦作“渺无音讯”。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音”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众啄同音]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郑卫之音]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正声雅音] 纯正优雅的音乐。

[异口同音]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锤定音]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一槌定音] 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同“一锤定音”。

[弦外之音]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弦外有音] 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亡国之音]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动荡的歌曲。

[水月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

[笙磬同音] 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桑间之音] 指纷乱的音乐。

[绕梁之音]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跫然足音]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泮林革音] 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袅袅余音] 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靡靡之音]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空谷足音]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金口玉音]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遏密八音] 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北鄙之音]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音”字在第五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鹿死不择音]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音”字在第八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帝王”的成语故事典故 篇14

七、汉高祖刘邦

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

9【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

10【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个抗秦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注:以下几个和高祖有关的成语皆源于此)

出处: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汉王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虽然表面上目的简单,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故:项羽漳水一战,击败秦军,便直奔咸阳,却被刘邦的守兵挡住。项羽的叔父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谋士范增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他把项羽的堂弟项庄叫来,让他借敬酒、舞剑的机会,杀死沛公(刘邦)。项伯一看项庄来者不善,拔剑与项庄对舞,使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樊哙携剑带盾,闯入帐中,守护在刘邦身旁,使刘邦转危为安,逃出虎口。

12【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典故: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被封侯,你反而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典故:鸿门宴上,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干大事,大的作为。顾:顾念,考虑。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辞:拒绝。不辞:不躲避、不回避。让:责备。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躲避小的责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典故:沛公从鸿门宴上出来后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讲究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

15【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典故: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刘邦郑重地向百姓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16【一决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17【分我杯羹】杯:一杯。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羹,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我。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18【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出处:《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1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这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20【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21【犬牙交错】错,杂、交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出处: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典故:高祖赐封同族,但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到了武帝时,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引起诸侯们恐慌:“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

22【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典故:秦末,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杀死了县令,请他做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23【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yì jī)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史记.郦食其列传》,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

★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 历史成语故事

★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精选

★ 关于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 历史成语故事简介

★ 历史成语故事初中

★ 小学生必读历史成语故事

★ 表示历史成语故事的有哪些

★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_历史典故阅读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能力论文下一篇: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