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财产制度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夫妻财产制度(精选7篇)

夫妻财产制度 篇1

关键词:婚姻法,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完善

一、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夫妻财产制又称为婚姻财产制, 是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其内容包括各种夫妻财产制的设立、变更与终止, 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 以及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夫妻债务的清偿、婚姻终止时夫妻财产的清算和分割等问题。而夫妻财产的分割是夫妻财产制的重要部分。

从1950年制定的《婚姻法》到1980年《婚姻法》、2001年《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来看, 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发展的个人化、法治化趋势明显, 共同财产范围缩小, 个人财产范围扩大, 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规定越来越具体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适应调整夫妻财产关系新情况, 我国2001年《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增加了许多有关夫妻财产分割的新规定, 体现了夫妻财产分割的法治化趋势, 增强了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国现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新发展

依据我国新《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人民法院处理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 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 男女平等原则。就是夫妻双方有平等地分割财产的权利, 平等地承担共同债务的义务。

(二) 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一方面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不得侵害子女和女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应视女方的经济状况及子女的实际需要给予必需的照顾。

(三) 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尊重当事人意愿, 尤其是一方自愿放弃全部或部分权利时, 自不应加以禁止。

(四) 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原则。一方面, 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生产资料, 分割时不应损害其效用和价值, 另一方面,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生活资料, 分割时也应视各自的实际需要, 从而做到方便生活, 物尽其用。

三、通过《婚姻法解释 (三) 》 (征求意见稿) 看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现实生活和审判实践也给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010年11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中国法院网公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 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其中涉及到财产分割的部分, 主要以下几点:

(一) 明确婚前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孽息或增值收益认定为个人财产, 另一方有贡献的, 可以认定为共同财产。

(二) 明确婚后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部分的归属。

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22条规定, 父母出资购房只有在明确赠与一方的情况下, 才能归一方所有。

(三) “婚前首付购房”房产归个人所有。

《征求意见》第11条第1款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 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婚后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 离婚时可将该不动产认定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财产, 尚未归还的部分贷款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债务。

(四) 对于离婚前转移财产行为可以请求合法保护。

《征求意见》第5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四、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立法完善

(一) 公平分割原则替代均等分割原则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9条第1款规定和1993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相关规定, 人民法院在处理财产分割问题时, 一般遵循“均等分割”原则。

(二) 增加婚内共同财产的分割

我国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有两个:一方死亡和离婚。我国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 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 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基于一方死亡而导致共同财产分割则是在继承法第26条规定的:“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财产, 除有约定的以外, 如果分割遗产, 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 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三) 增加“知识产权的收益”的预期利益的分割

《婚姻法解释 (二) 》第12条将“知识产权的收益”定义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这一规定解决了知识产权中有关财产权部分的问题, 但对知识产权还未曾实现的经济利益, 即所谓的财产期待权, 却未作具体规定。[5]

(四) “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应能更好的体现家务劳动的价值

家务劳动补偿制度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对家务劳动付出较多的夫妻一方, 在离婚时有权请求另一方从个人财产中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我国《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 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 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五) 夫妻共同财产分割过程中, 防范一方不诚信行为的规定应更明确

我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虽然增设了分割夫妻财产的保障措施, 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第一, 规定过于简单。。第二, 规定不够明确。第三, 在举证责任问题上存在问题:其一“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财产难以确定的, 主张权利的一方有举证责任”, 其二, 缺少间接证据的使用。

(六) “无形财产”应参与共同财产分割

按照我国现行婚姻法, 人力资本这一无形财产并未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力资本在工作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

夫妻共同财产制必将成为我国的法定财产制,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状况决定的, 也是我国几十年来婚姻立法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随着我国法定财产制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改进, 具体的法律规定更有利于实现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实质正义。但是, 应该看到, 我国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还存在许多立法缺陷, 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福华.夫妻财产纠纷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189.

[2]裴桦.夫妻共同财产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年.320.

[3]杨大文, 马忆男.婚姻家庭法 (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53.

[4]夏吟兰.在国际人权框架下审视中国离婚财产分割方法[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浅析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 篇2

[关键词] 夫妻财产制;共同财产制;个人特有财产制;约定财产制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67-1

一、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

(一)夫妻共同财产制。我国现行《婚姻法》坚持了1980年《婚姻法》规定的法定财产制——婚后所得共同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除特有财产外,婚姻当事人一方所得或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财产均归夫妻双方共同共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平等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二)个人特有财产制。夫妻特有财产,又称保留财产,是相对于共同财产而言的,指夫妻婚后在实行共同财产制时,依法律规定或依夫妻约定,夫妻各自保留的一定范围内的个人所有财产。

(三)约定夫妻财产制。所谓夫妻财产约定制就是指法律允许夫妻用契约、协议的方式对他们的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归属、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以及对第三人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分割事项作出约定,从而排除或部分排除夫妻法定财产制适用的制度。

二、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局限与不足

(一)缺乏通则性的规定。通则性的规定,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理解和适用的基础。有关夫妻财产制度的通则性的规定,主要涉及夫妻财产制的约定与法定及其适用之先后、夫妻对维持家庭之责任、财产的管理及责任、财产清单、债权人的保护、家务劳动价值之评价等通则性的规定。

(二)结构体例不尽合理。首先,夫妻财产制度为婚姻的效力之一,应设立于夫妻关系或婚姻效力之中,但修改后的婚姻法仍将其分散规定于家庭关系和离婚二章中,似有不妥。其次,组成夫妻财产制度的各项内容规定分散,缺乏逻辑结构。原有立法技术的缺失未得到完全弥补,对于组成夫妻财产制度的各项内容分别规定在不同章节和不同性质的法律制度中,缺乏应有的逻辑结构。

(三)夫妻财产制度的内容不够完善,缺失较多。较为完善的夫妻财产制度其内容应包括夫妻财产制度的设立、变更、撤销、终止,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使用、管理、收益、处分,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以及一方对另一方的经济补偿、经济帮助、离婚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修改后的《婚姻法》仅规定了法定财产制中财产的来源和归属,婚姻当事人对财产的处分权利;约定财产制中约定的形式、类型,对内对外的效力;而未涉及婚姻当事人对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的权利,亦未涉及财产责任问题,对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范围也未作出规定,对于各种夫妻财产制效力的产生、变更、消灭亦未有相应的规定。

(四)条文规定的可操性差。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有些条文的规定过于原则简单,语义模糊不清。使得法律的适用越来越依赖于司法解释,对于缺乏司法解释的某些含义不明的条文的理解,往往导致不同的法官对于相同的事实作出不同的判决。

三、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增加有关夫妻财产制的通则性规定。1.在《婚姻法》中确定夫妻在财产关系中的地位平等。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应该体现我国《宪法》规定的男女平等的原则,将男女平等原则作为夫妻处理财产关系的指导性原则,规定婚姻当事人在夫妻财产关系中的地位平等;2.在《婚姻法》中明确夫妻双方维持共同生活的责任。明确夫妻双方维持共同生活的责任,有利于夫妻双方明确责任,促进家庭的稳定、和谐,亦为一方拒绝履行家庭责任时,提供另一方司法救济的途径。

(二)调整立法的体例结构。可就夫妻财产制度单独设章规定,其下分节规定通则、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并将离婚时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清偿、经济补偿、经济帮助等分别纳入其中。

(三)完善夫妻财产制度的内容及增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1.可增设非常法定财产制。我国现行《婚姻法》只规定了法定普通夫妻财产制而没有规定非常法定财产制,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状况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国现行《婚姻法》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没有规定,为达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目的,婚姻当事人的唯一选择只有离婚,而其本意可能并非想要离婚。为解决婚姻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分割共同财产的合理要求,弥补现行《婚姻法》的不足之处,有必要设立法定财产制排除的非常情形;2.应当规定夫妻财产契约变更或撤销的条件和程序。虽然从《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看,变更和撤销夫妻财产约定并不为法律所禁止,但鉴于夫妻财产契约的特殊性质和其对婚姻当事人利益的重大影响,我国婚姻法应当明确规定夫妻财产契约变更的严格条件和程序,规定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撤销财产约定,但应当采取与订约时相同的形式和程序,否则不产生变更或撤销的效力,同时亦有必要对夫妻变更财产契约的次数作出必要的限制,以避免夫妻对财产契约变动的盲目性和冲动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洪.婚姻家庭法[M].法律出版社,2010:116.

[2]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03.

[3]曹诗权.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06.

[4]马忆南.略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完善[M].法学杂志,2007.

[5]杜厚琪.完善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思考[M].检察与司法,2008,(11).

[6]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1.

夫妻财产制度 篇3

—兼谈约定财产制与物权法的冲突及解决

孙韬

【摘要】我国公民个人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离婚案件中夫妻财产标的数额不断增加,夫妻进行书面财产约定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其主要法律依据是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所确定的夫妻财产约定制度。但随着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在司法实践中婚姻法律制度特别是夫妻财产约定制度与物权法、合同法的冲突逐渐显现。笔者代理的一起婚姻案件也涉及上述问题,现就其法律定性以及冲突的解决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产约定 物权转移 法律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1

2001年原告薛某和被告梁某确定恋爱关系,并准备结婚。被告梁某及其父母承诺购买住房一套作为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之用。2002年2月,被告梁某与其父即被告梁父购买某处房屋,并以梁某名义办理抵押贷款手续,房屋产权登记在被告梁某和被告梁父名下。2003年5月被告梁某向原告薛某出具书面声明书一份,内容为“本人(被告梁某)和薛某真心相爱,准备近期结婚。为此,在2002年2月我们购买住房一套,住房总价23万元,父母首付房款8万元,十年期房贷15万,房屋产权现有署名本人和本人父亲。本人诚心与薛某相爱一生,婚后剩余房贷由我和薛某共同偿还。从结婚之日起,该房产只为薛某和本人所共有,其中薛某占总房产的百分之五十。特此声明!”

该书面声明落款处有被告梁某及其父母共三人签名。书面声明签署后三日,原告薛某和被告梁某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婚后房屋贷款由原告薛某和被告梁某共同偿还,原告咨询房产部门得知房屋有贷款情况下无法办理产权变更手续。2008年,薛某和梁某感情破裂,梁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未列房屋为共同财产。薛某向法院另案提起房屋确权诉讼,请求法院确认房屋为原告与被告梁某的共同财产、确认原告占有该房屋50%的份额。并要求判令两被告配合原告办理房屋产权变更手续。

被告梁父答辩时当庭提交书面撤销赠与声明书,并称此协议属于房屋赠与合同,根据合同法中赠与合同的相关规定,在不动产未办理变更手续前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故其提出撤销。被告梁某与其父答辩意见相同,要求法院驳回原告薛某的诉讼请求。

原告薛某认为此协议应当定性为夫妻财产协议,因涉及第三人财产权利,第三人书面表示予以放弃,此协议的形成是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协议合法有效。

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双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此声明书的法律性质和法律适用问题。后经法院多次居中协调,原被告达成调解,以调解书方式予以结案,原告获得了约房屋价值40%的补偿。

上述案例以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的方式结案,法院从而也不必再为协议的定性以及法律适用问题做出认定,但作为案例的代理律师,笔者的困惑仍未解决,笔者认为此案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1、此份协议属于赠与合同还是夫妻财产协议?

2、如定性为夫妻财产协议,涉及到共有人财产的,如何处理?

3、如定性为夫妻财产约定,该约定与物权法中不动产登记制度冲突如何解决?针对以上疑惑,笔者进行探讨。

江苏苏源律师事务所本案例为作者经办案例。

二、此类协议的定性,属于赠与合同还是夫妻财产协议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一章的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除了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外,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司法实践中,占很大比例的夫妻财产约定是夫妻双方约定将一方的婚前财产约定为共同财产。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处理相关财产主要依据婚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从本案的被告将其婚前个人财产约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来看,确实属于丈夫将其婚前个人财产中的部分权益赠与给妻子,达到与妻子共有的目的,并且是无偿的,从而从表面现象看符合赠与合同的特征。同时观察被告梁父的行为,约定其作为共有人向原告转移房屋产权也符合赠与合同的一般特征,但此协议是以婚姻为前提条件,与一般的赠与行为有重大区别。笔者认为,婚姻关系包括身份内容和财产内容,均属于身份关系。此类协议属于基于婚姻关系而发生的身份关系协议,简单定性为赠与合同值得商榷。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之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关于共同财产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笔者认为,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立法角度而言,婚姻法中夫妻财产约定制度是规范和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的,合同法中赠与合同的条款是规范和调整赠与合同关系的,两者有显著地区别,主要表现在,夫妻财产约定的主体只能是夫妻关系或者预期是夫妻关系,而赠与合同则完全不受此限制。也就是说,夫妻财产约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双方的身份关系,并以双方的身份关系为基础订立相关财产约定,如果没有缔结婚姻关系,夫妻财产协议根本无法生效,反观赠与合同,合同主体并没有任何限制,赠与人出于特定目的,无偿向受赠人赠与财产没有任何限制,既可以发生在夫妻这样的亲属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具有亲属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在司法实践中,夫妻财产协议纠纷往往是在离婚案件中予以处理或者由离婚纠纷所引发,而赠与合同纠纷往往是因为一方不履行赠与合同而引发,与婚姻纠纷无关。

本案在处理过程中也有人提出,应当将此协议分为夫妻财产协议和赠与合同两部分予以审查,一部分是原告与被告梁某之间的财产协议,另外一部分是梁父与原告的赠与合同。第一部分中,双方当事人签订协议并缔结婚姻关系后生效,而第二部分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后生效。笔者认为,此观点在解决此类协议法律效力上具有研究价值,但在解决此类协议的法律性质上值得商榷。本协议的达成,是三方当事人同时协商并达成的一份协议,人为将其划分为两份协议显然不妥。虽然婚姻法第十九条所规定的财产协议应当是基于夫妻关系而在夫妻之间予以签署。但深究共有人在此协议上签名的目的,其前提恰恰也是基于婚姻关系这唯一基础,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实践中即便签署类似协议的合同当事人超过了夫妻二人,审查其依据和根源,如果是基于婚姻关系而发生的类似于赠与的行为,仍然应当认定为夫妻财产协议。

对此,法国民法有明确的规定。《法国民法典》第1527 条规定:“夫妻一方或另一方可以从约定的共同财产制中得到的利益以及因动产或负债混同所产生的利益,均不视为赠与。”针对这一条款,法国民法还专门确立了关于“夫妻之间财产性质的利益”的原则,即“夫妻之间财产性质的利益不视为赠与”。2因此,处理此类纠纷,不应当片面、生硬照搬法律条文,而应当突破法律条文字面意思的限制,准确客观把握案件的性质。解决了协议的定性问题,必然要涉及到本案中共有人与原告的关系问题,即:

三、此类协议如果如定性为夫妻财产协议,涉及到共有人财产的,如何处理

2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81 页。

本案夫妻双方当事人进行婚前财产约定时不仅规定了夫妻之间的财产权属,也涉及了第三人即梁父的利益。那么,此类协议的效力如何确定呢?

笔者认为,此协议应当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法律效力,首先需要确定协议在夫妻双方之间是否有效。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之规定,夫妻一方取得法定夫妻财产共有权之唯一根据是基于夫妻身份而达成的协议,是否通过法律行为,是否符合物权变动形式,婚姻法均无要求。其次,再审查夫妻双方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确定协议的效力。就本案而言,被告梁父在声明书上予以签名,表示其对夫妻财产协议处分其财产的认可。根据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共有财产的处分需要共有人的同意。被告梁父作为共有人,在其子与女友进行婚前财产约定并涉及到自己权益时,通过书面明示放弃了自己的财产权益,同意将其财产纳入儿子与女友的夫妻婚前财产约定中,该行为属于对其财产权利的放弃,是对财产权的自由处分,仍然是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如果实践中出现夫妻财产约定的标的涉及他人共有财产,并不应当一概认定有效、部分有效或者无效,而应当审查共有人是否同意或者事后予以追认。如签订的财产协议涉及共有人财产,而共有人不予追认,则夫妻财产协议仅就其有权处理部分有效;如共有人对夫妻财产协议予以追认,则夫妻财产协议全部有效。

另外,在涉及共有人或者第三人是否具有任意撤销权的问题上,虽然我国《合同法》第一章规定了赠与人在不动产权利转移之前享有任意撤销权,就本案而言,表像上看梁父与夫妻约定其作为共有人向原告转移房屋产权符合赠与合同的一般特征,但此协议是以婚姻为前提条件,与一般的赠与行为有重大区别。我国《合同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本文已经论述此类协议应当定性为夫妻财产约定,因此,共有人基于合同法的规定主张任意撤销权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四、夫妻财产约定制度与物权法、合同法的冲突及解决

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之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关于共同财产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该条款为夫妻财产协议的法律依据,但该条款只是对夫妻财产约定的标的、约定方式、外在表现形式等做出了规定,并未规定涉及不动产是否需要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该条之规定,夫妻财产约定的生效要件主要是:(1)双方具有合法的婚姻关系或者未来将缔结婚姻关系。夫妻财产约定的前提基础就是双方具有或者即将具有婚姻关系,同居期间对财产约定是一般的民事契约,不应当适用此条款。如果是未婚者订立未来适用于婚姻关系的财产契约后结婚的,原先订立的财产契约即为夫妻财产契约,即婚前财产约定也适用婚姻法第十九条之规定。(2)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法律规定民事行为能力制度,正是出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为了避免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遭受损失,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能力的当事人才能够签订夫妻财产约定。如果属于达成夫妻财产约定后,一方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影响原契约的法律效力。(3)签订夫妻财产约定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做出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对方可以请求法院撤销或者变更夫妻财产约定。(4)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利益。(5)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夫妻财产约定是属于重大的民事行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以更好的维护婚姻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利益。

结合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二款之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不难得出,2001年全国人大作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已经将不动产、动产均作为夫妻财产约定的标的,既然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那么说明只要

3是双方达成了约定,约定在内部就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已经依据财产约定取得物权。

虽然《物权法》第9条规定了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是婚姻法第十九条关于夫妻财产约定的规定,是否属于物权法所称的“法律另有规定”? 即夫妻签订财产约定后取得的财产所有权,是否需要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履行物权登记手续? 对此,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均未明确。实践中,相当大比例的夫妻财产约定方式是夫妻双方约定将一方的婚前财产约定为共同财产,在未办理产权登记的情况下,如果严格按照物权法第九条规定执行,那么夫妻财产协议只是成立而并未生效。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又与婚姻法之精神相悖。

夫妻财产约定行为,当然需要适用法律规定,然而该行为毕竟又是以夫妻身份为前提条件,的确不同于普通财产协议。从法律效力上说,相对于我国《民法通则》这一民事基本法,《物权法》及《合同法》均为民事特别法。但就不动产物权的移转、变动而言,《物权法》及《合同法》的规定是一般规定,而《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关系的规定是特殊规定。在解决夫妻财产争议原则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应适用《婚姻法》。

因此处理此类案件时,在法律适用上应该有所区别。本案夫妻双方当事人进行婚前财产约定时不仅规定了夫妻之间的财产权属,也涉及了共有人的利益,在婚姻家庭财产关系内部,确定婚姻家庭各方财产权利之归属应适用《婚姻法》。在夫妻家庭财产关系的对外效力上,可考虑适用《物权法》,即未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无公示效力,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笔者在写作本文时,恰逢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起草过程中,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婚姻家庭案件代理工作的律师,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期待司法解释能够对此问题做出明确规定。3

参考文献

[1]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81 页。

[2] 许莉:《夫妻财产归属之法律适用》,《法学》(上海),2007年第12期,第48—54页。

学校财产登记制度 篇4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学校所有固定资产,分室专人保管,新增添的资产应及时登记上册,做好固定资产明细帐。

二、履行借物登记制度,归还时管理人员应及时检查,如有损坏,查明原因,并责成有关人员赔偿损失。

三、所有固定资产一律不对外借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有关领导研究审批,且履行借物手续。

四、所有固定资产每学期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如有流失或损坏,由分管负责人追查或赔偿。

教室公共财产管理制度

一、班主任应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护财物教育,全体学生都必须妥善保管,倍加爱护,使其不受任何损失。

二、课桌凳由使用人按统一编号负责保管。使用人不得在课桌凳上刻画,损坏桌凳面,如有刻画等,人为损坏现象,保管人应向班主任说明情况,班主任根据情况要求损坏人赔偿。

三、任何人不得在墙上挖洞、乱涂乱画、踢、踩,如有损坏现象,班主任应查明原因,要求损坏人赔偿。

四、教室门窗玻璃、电器设备,由全体学生保管,学生离校应关好所有门窗和电源,如有损坏,班主任及时查明原因,要求损坏人赔偿。

五、对于人为损坏公共财产的学生除承担所有修理费用外,还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要在学校宣传橱窗曝光亮相,取消本三好生评比资格,严重的要给予行政处分。

校舍设备维修制度

一、总务处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师生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加强校产管理,更好地保管、维护公物,使公物损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每学期制定维修计划,报请校长室批准后执行。

三、组织人员经常检查学校房屋、围墙、电线及各处室设备,确保安全。

四、各处室设备如需维修,先具报告校长室批准后,总务处安排人员维修。

五、每学期结束时,对教室、课桌凳、水电设备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利用假期进行维修,确保教育教学需要。

六、平时发现损坏应查明原因,如属人为损坏由损坏者赔偿后,再进行维修,如属自然损坏,总务处及时修缮。

七、维修工作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实行预决算,并签订施工协议。

八、认真做好施工监督工作,确保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必要时制止施工。维修竣工,认真进行验收,做好验收记录,履行验收签字手续,对验收工作负责。

校园环境管理制度

一、校园内必须保持整洁,校内师生和外来人员均不得乱丢纸屑,果壳纸屑应放入果壳箱内,校园内禁止吸烟。

二、分工负责打扫包干区的班级和清洁员,都应按分工规定,每早晚各打扫一遍,每一周大扫,做到地面无杂草、无纸屑、无杂物、无烟头。

三、负责校园绿化的人员要定期治虫、浇水,按季节培植花草,保持校园四季有花的特色,无杂草、无废物,绿化、美化上水平。

四、墙报专栏布置做到美观、大方、教书育人,强化思想教育。校门外墙面不乱贴乱涂,校门口不摆设摊点。

五、教职工的车辆一律停放在车棚内,并要放置排列整齐,不得乱停乱放。

六、严禁攀枝摘花,刻画树木、墙壁或桌椅等,如有违规者,严肃处理。

财务管理制度

一、会计室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法》,把好财务关,管理好学校一切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

二、按上级规定的收费项目,所有收入,必需开据入帐,支出票据必须有经手人、验收人签名,经分管部门负责人或总务主任审核,校长审批,方可报销。手续不全,会计有权拒报。

三、会计应根据要求及时记帐、结帐,按规定做到帐目清楚,日清月结。每月定期向校长室汇报经费收支情况,定期接受校查帐小组对帐目的审查。

四、按上级规定收取相关费用,不允许私自向学生乱收费,确实因需要向学生收费的需经学校研究印发收费通知单交学生带给家长,按规定交纳。会计室应在学期结束前与各班主任结算各种帐目,公布于众。

五、会计室要保管好各类帐册单据,分类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管好现金,做好防窃、防遗失等安全工作。

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制度

一、依据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在学校大门口张贴开学通告,列出所需交费的项目及标准。同时在教工大会中向全体教工公布。

二、各部门如遇中途需向学生收取费用时,须向校长室出具报告,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并报教委核批后方可。

三、学期结束时,会计室应及时将学生的代办费结算后列出明细清单印发给学生。

代办费结算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搞好代办费结算工作,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希各部门遵照执行。

一、代办费的支出项目要符合规定,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需部门负责人提出申请,由校长室和该部门共同研究确定,才能办理代办费支出手续(要有申请部门和申请人、经手人、验收人、报批人签字)。

二、会计室根据齐全的手续报批单和班主任的签名,代扣学生的代办费。

三、学期结束前会计室按实结算代办费,并把结算清单报总务处、校长室审核。审核无误后会计室方可和班级结算并由班主任确认签名,结余部分全额退给学生,并印发结算清单给家长查收。

四、学校在学期结束前须将代办费使用结算情况填写《代办费使用结算审核表》报具教委规范收费行为领导小组核批。

领物管理制度

一、凡任课教师每学期发给的备课本和工作手册及教学必须品,保管人员应分项及时登记。

二、有关办公用品如拟稿纸,大小信笺、信封等根据需要领用。

三、保管人员要按制度履行职责,每月购进的物品和库存材料要盘查核对,库存和领出数是否与帐面数相符,如有缺少应查找原因,及时上报分管领导查处。

卫生室管理制度

一、认真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方针。

二、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各项工作按章办事,按时上下班,上班不干私活。

三、每学期(或)有工作计划安排,有检查评比,有总结汇报。

四、建立和健全学校卫生技术档案,认真积累资料,及时按要求汇总填入《学校卫生档案》。

五、建立传染病上报制度。发现疫情,立即上报,及时做好消毒、隔离和转诊工作,严防扩散传染。

财产清查制度 篇5

1、树立勤俭办学从严治校的思想,加强各种财产和物品的管理工作,延长财产及物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办学效益。

2、对办公场所及独身宿舍的行政设备,实行个人管理责任制,由于个人原因造成丢失或损坏,由个人赔偿。

3、对公共设施,要按部门、班、组划分责任区,落实到人,全校师生必须保护有关设施的完好和清洁。

4、对被破坏的设施,如属于个人失职,由个人原价赔偿。

夫妻财产制度 篇6

一、现行夫妻财产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知识产权立法规定不明晰, 不符合立法精神

从某种意义而言, 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 主要体现出两点属性: 一是财产性; 二是人身性。在知识产权中, 人身权属于创造者; 而其中的财产性权利可以转移。所以, 在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中, 夫妻共有知识产权的收益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性权利; 另一方面是夫妻婚姻关系中将要取得的财产性权利。从现行的婚姻法来看, 虽然在立法时认识到这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但“取得时间”在知识产权权利分配中的重要性却被忽略了。这样一来, 一些夫妻婚前的知识产权, 有可能在婚后方可获得。在这种情况之下, 如果明确的约定, 婚前的知识产权便会成为婚后的共同财产; 此外, 如果知识产权在夫妻婚姻存续期间创作, 而在离婚之后获得, 那么这部分财产则由一方所有,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立法精神, 也弱化了制度在服务财产分配中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 二) 赠予财产规定滞后, 与国际惯例相脱节

从现行婚姻法来看, 在对继承财产方面是这样规定: 夫妻一方继承的财产属于法定共同财产; 而对于赠予财产, 若未明确归属方, 则属于法定共同财产。

从这一规定而言, 我国现行婚姻法显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与国际惯例存在脱节的问题。一方面, 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的国情; 另一方面,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与国际接轨是当前我国法律完善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立法来看, 大部分国家规定夫妻继承的财产属个人所有, 这就与我国的现行婚姻法有所不同。一旦发生涉外法律案件, 这势必形成直面的法律冲突。

( 三) 夫妻特定财产制立法存在缺陷, 且约定财产制立法不足

毋容置疑, 现行婚姻法关于夫妻特定财产制立法,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 在夫妻一方“专有生活品”的规定上, 却存在明显的立法缺陷。在实际的夫妻生活中, 若夫妻一方的专有生活品非常之贵重; 而另一方面相对非常之廉价。两人离婚, 基于“各归各”的规定, 显然违背分配公平原则。

而在夫妻约定财产制方面, 现行法律规定过于简单, 且缺乏体系化。首先, 在时间界定上不够清晰, 模糊的时间界定, 增加纠纷的可能; 其次, 约定的变更情形尚未明确规定;再次, 夫妻约定财产制简单而粗陋, 滞后于现实需求。

二、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 完善夫妻财产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维护夫妻各方利益的重要保障。在笔者看来, 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 应强化知识产权的明确, 并逐步完善赠予所得财产的立法, 进而更好适应“依法治国”的发展需求。

( 一) 明确夫妻知识产权的利益归属, 维护各方权益

现行婚姻法在夫妻知识产权的利益归属方面, 存在一定的不足, 尤其是在“取得时间”上的重视, 是完善其立法的重要基础。首先, 婚前夫妻一方所得知识产权, 在离婚之后, 归其个人所有; 其次, 婚姻存续期间, 一方所得知识产权, 在离婚之后, 财产权益归共同所有。因此, 这样的规定完善, 既符合夫妻双方的利益诉求, 也进一步突出了对“取得时间”的重视。

( 二) 完善赠予所得财产的立法, 强化与国际接轨

第一, 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完善, 应强化与国际经验的接轨, 提高我国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因此, 在赠予所得财产的立法完善中, 要与国际接轨, 减少涉外法律冲突所带来的成本;

第二, 继承法与婚姻法存在一定的冲突与分歧, 应强化两者之间的调整, 确保法律制度的有效执行的同时, 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在笔者看来, 对于夫妻一方所得的遗产, 应在婚后作为其个人财产。

( 三) 完善夫妻特定财产制度和约定财产制度, 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在特定财产制度的完善中, 对于“专有生活品”, 若专有生活品存在较大的价格差, 且未夫妻婚前共同财产所购买, 那么离婚之后, 其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此外, 若专有生活品无法进行分割, 则需要所得一方补偿相应的权利份额, 充分体现公平原则此外, 在约定财产制度中, 一是要明确时间界定, 时间应该始于婚约, 终止于婚姻消亡。二是要明确约定的变更情形, 提高制度的完善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 在实际之中, 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与不适用性。因此, 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 一是要强化立法的完善性, 能够在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 维护好各方的权益; 二是要逐步完善夫妻约定财产与特定财产制度, 在充分体现公平原则的

同时, 也应强化与国际经验的接轨, 这才能推动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琛.论&lt;婚姻法解释三&gt;下的夫妻财产制度[J].才智, 2014 (06) .

[2]潘志芳.夫妻财产制度及其法律适用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 2014 (05) .

责任财产查明制度研究 篇7

关键词:民事执行程序;执行难;责任财产;查明

“执行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题,也是执行法院或执行机构(以下统称为执行法院)最为头疼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法院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万事开头难,债务人或被执行人责任财产查明难作为执行程序的第一个步骤,则是难上加难,影响着整个民事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在立法上不断进行相关完善,理论和实务界中的学者和法官们也不断进行探索,希望找到一种有效查明被执行人责任财产的方式,促使法院的执行工作顺利进行。

一、责任财产查明概述

1.责任财产概念

由于在行为给付义务的执行并无财产的要求,而在特定物给付义务的执行中特定物不存在范围界定的问题,因此责任财产范围的界定主要是在最为常见的金钱债权中,这也是狭义范围的责任财产。狭义的责任财产仅指金钱债权之强制执行程序中,执行法院得采取执行措施以满足金钱债权的债务人所有的财产。[1]其范围则是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执行的财产和依财产性质得以豁免执行的财产外,债务人所有的债权、物权、股权、基金份额等具有金钱价值的财产性权益。

2.查明方式

(1)申请执行人查明型。指的是申请执行人负责查明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执行法院一般不承担查明责任,而是根据申请执行人提供的信息以及相关要求采取执行措施。由于关系着自身的切身利益,申请执行人对责任财产的查明最积极也最有动力,是执行法院发现责任财产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而言,申请执行人查明型的立法选择理念在于民事强制执行是对私权的实现的一种方法,为了体现市场经济观念,提高市场主体交易风险意识,因此要求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2]采用此立法模式的国家,通常其社会信用体系较为完善,申请执行人查找被执行人责任财产的渠道较多,多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

(2)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型。指的是立法上规定被执行人对自己责任财产具有申报的义务,否则会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民事执行程序正是因为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而引起的,同时被执行人对自身财产状况是最为了解的,为了快速查明其责任财产,责令其申报财产无疑是符合法律的初衷。采用这种立法模式的国家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德国所实行的“代宣誓”制度更为多国当作典范并借鉴。

(3)执行法院查明型。指的是在责任财产的查明过程中,执行法院主导整个过程的进行,而且不能以申请执行人未提供信息和被执行人未申报财产为由拒绝调查。采用这种立法模式的国家将被执行人责任财产的查明更看作是执行法院的一种职责、责任而不仅仅是权力。我国目前属于这种模式,虽然执行规定第28条和民诉法第241条规定了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财产信息和被执行人财产申报,但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仍是以执行法院主导查明责任财产,执行法院从另外两种方式获得的财产信息所占比例较小。

二、执行难的原因

在执行程序中,各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我国执行难的根本原因。有学者指出,民事执行法律关系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颇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层次:一是执行机构所维系的国家执行权的权威性、执行行为的可信赖性、公信力与其他利益主体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二是各执行关涉主体之间的私人利益关系。[3]然而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存在另一层利益关系,即执行法院与协助执行人之间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1.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此类冲突主要体现在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之间。首先,申请执行人往往希望穷尽一切方式查清被执行人责任财产的信息,以确保其债权的实现。其次,被执行人则希望尽可能限制责任财产的调查方式以达到其财产信息保密甚至逃避债务的目的。

2.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被执行人与执行法院之间的利益冲突体现在被执行人财产信息的信息保密与执行法院查明财产信息上,这种冲突在执行法院主导的信息查明制度下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申请执行人与协助执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体现在申请执行人享有的被执行人财产信息知情权与协助执行人所负有的被执行人财产信息不被任意公开义务之间的冲突。由于申请执行在知道协助执行人掌握被执行人财产信息时,肯定会要求对其信息进行查阅、复制甚至公开,然而协助执行人负有保护其掌握的公民信息不被任意公开的义务,于是两者利益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3.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法理上,同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执行法院与协助执行人之间并无利益冲突,并且协助执行人还应该协助、配合执行法院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然而,执行法院所维护的是债权人合理债权以及诉权实现的公共利益,而协助执行人所秉持的是保证公民隐私权的公共利益,二者本质上仍然有所区别。

三、我国现状

1.立法现状

最高院在1998年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为执行规定)中的第28条最早规定了三种查明方式。但是《执行规定》仅为概括性地规定,并无具体操作等规定,而且法律逻辑上尚不完整,引起了学界与司法实务界的争论。随后,民事诉讼法修改后首次规定了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对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义务、申报范围以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同时最高院发布的《执行解释》、《执行规避意见》以及《执行联动意见》中对被执行人申报责任财产和协助执行人的职责也进一步作了规定。

2.司法现状

虽然我国在立法上已经对被执行人责任财产查明的方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司法实践中执行法院查明责任财产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申请执行人缺乏有效查明被执行人责任财产的方式和渠道,而向掌握责任财产新的协助执行人申请查阅时往往被以信息保密等理由拒绝。此外,执行法院过于苛责《执行规定》28条中有关申请执行人的规定,以至于申请执行人未能提供财产信息时,执行法院甚至都不启动执行程序。对于被执行人而言,虽然法律规定的财产申报制看似完善,但对不报告对虚假报告的法律后果不够严厉,仅仅是罚款、拘留等代价较小的法律制裁,即使刑法中有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法院也很少适用。同时实践中还存在其他技术操作上等问题导致难查明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

四、制度的完善

1.明晰各主体的角色定位

(1)执行法院主导责任财产的查明。民事强制执行是以国家公权力强制实现债权的一种形式,作为该公权力的拥有者与行使着执行法院在执行程序中理应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执行程序中不存在双方当事人的对抗与争辩,其非讼性决定执行法院应主导执行工作的开展。司法实务界中,有执行法院以《执行规定》28条第2款的规定为由将查明的责任推给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笔者认为这并非设权条款而是注意条款。事实上,责任财产查明是一个很繁琐并且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主题。强制执行涉及财产的查明、控制、变现、转移以及行为履行、人身自由的限制等一系列问题,非执行法院自身力所能及,必须依靠有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协作,合力完成。[4]因此,在查明的过程中,是以执行法院为主线主导责任财产的查明,同时还需要被执行人申报、申请执行人提供与协助执行人配合共同完成。

(2)合理规制申请人查明的渠道。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对《执行规定》28条第1款中规定的“应当”的解读存在争议。实务界偏向将其理解为申请执行人的一种义务,以减轻执行法院的工作压力。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立法上的缺陷以及对法理学上“法律权利”这一概念的误解。所谓法律权利,是指由国家通过法律加以许可的自由意志支配的行为范围。[5]完整的法律权利是由自由权、请求权和诉权三要素的统一,其中自由权是权利人能够自主决定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而不受他人干预的权利,是法律权利中最主要的要素。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信息的权利是他本身所享有为了促进执行法院执行工作的一种自由权。由于隐私权的存在,加之缺乏财产调查的渠道,申请执行人完全查明被执行人责任财产的情况本就不属于常态,若法律以及执行法院过于苛责申请执行人“应当”提供被执行人财产信息这一“义务”,则会造成申请执行人在执行程序中极为低下的地位,不利于其债权的实现。

(3)强化被执行人的法律责任。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对自身财产状况十分清楚,因此被执行人财产申报无疑是执行法院掌握其财产信息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这也是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设立的初衷。由于被执行人自身与其财产是息息相关,财产一旦被发现就意味需要履行相应的债务,他们自然是极不情愿向法院申报财产的,即使不得不去申报,也会尽量地瞒报。[6]因此,若不对被执行人拒绝申报或虚假申报财产加以法律制裁,要求其提供自身财产信息无疑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但是我国法律对被执行人不如实责任财产申报规定的法律后果太轻,被执行人违反财产申报制代价太小,法律威慑力极低,而且司法实践中大多只是对被执行人进行训诫、罚款,拘留和刑事制裁极少运用。所以,若要想将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发挥预期的效果,应加强立法与司法上对违反该制度的被执行人的制裁,加大司法威慑力,促使被执行人主动申报责任财产,同时借鉴德国的“代宣誓”制度,节约相关司法资源。

2.完善执行联动机制

执行联动机制最早是由中央政法委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于2005年提出的。随后的,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印发了有关执行联动机制的文件,在《执行联动意见》中对协助执行人配合执行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责任财产做了相关规定。执行联动机制主要是明确协助执行人的义务和责任,从单一主体查明转向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司法与行政、社会其他力量结合共同查明,形成多部门之间的良好的信息共享、协作和配合的关系,这也是该制度设计的初衷。

3.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采用申请执行人调查型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相对较好,较完整,申请执行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查;其次,即使申请执行人未获得权限调查,执行法院同样能够运用国家公权力通过该体系进行查明;最后,被执行人的信用记录在该体系中能够很好地体现,作为协助执行法院的金融机构或行政机构在与被执行人进行日常、商业往来时能够依据此作为评判标准进而影响其正常往来,这宛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被执行人的头顶,督促其申报责任财产,履行义务。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运用审计方法以及群众举报机制,对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进行查明,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总之,要查明被执行人责任财产,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同时应建立以执行法院查明为主线,被执行人申报和请执行人提供信息为两翼,协助执行人予以辅助的查明制度,同时借助审计、群众举报等方式综合查明被执行人责任财产。

参考文献:

[1]肖建国主编.民事执行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98.

[2]常廷彬.论被执行财产的查明制度[J].法学杂志,2009(03):83.

[3]肖建国.民事执行中的利益衡量与价值取向[N].人民法院报,2007.11.08(005版):1.

[4]江必新.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修改应关注的十大问题[J].人民司法,2011(17):4.

[5]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9.

[6]李浩.论民事执行中债务人财产的发现[J].法学,2007(12):58.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室工作总结下一篇:作文500字一只工蚁的自述